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通用9篇
  •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通用9篇

    发表时间:2022-12-09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要知道高效教学水平可以体现在老师写的教案课件里面。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通用9篇,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页和第103页下面的做做的题目,练习二十二的第10、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教学过程:

    一、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谁能讲一讲正、反比例的意义(学生回答。)

    教师: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或成反比例的量.这两种量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或反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k(一定)或xy=k(一定)

    教师出示下列题目让学生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天看书页数一定,天数和看书的总页数。

    (因为=每天看书页数(一定),所以天数与看书的总页数成正比例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因为底高=平行四边形面积(定),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成反比例关系。)

    (3)分数的值大小一定,这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因为

    =分数值(一定)。所以分子与分母成正比例关系。)

    (4)差一定,被减数与减数。(因为被减数一减数=差(一定),所以被减数与减数不成比例。)

    (5)一批煤,如果每天烧5吨,可烧36天;如果每天烧1吨,可烧45天。天数和每天烧煤的吨数。(因为题目中没有明确说出哪个量是一定的。而536=l80(吨),445=180(吨),可见煤的总量是一定的。因此,有每天烧煤的吨数天数=煤的总吨数。所以天数和每天烧煤的吨数成反比例关系。)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师: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个量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1)当单价一定时,数量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

    (2)当数量一定时,单价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

    (3)当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学生回答后,接着就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教师让学生回答,再归纳并板书:

    三、做教科书第103页做一做的题目。

    第1题,教师指名回答,要说明成什么比例的理由。

    第2题,教帅先让学生填空,再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第3题,让学生思考和填空、教师巡视。注意解答时有不同想法的学生。订正时,让有不问想法的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第4题,学生做题有困难时.教师提示:可以举一个实例先验证,再确定是不是成比例,成为什么比例。订正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四、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l0、11题。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2】

    教学内容:比例尺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和求图上距离的解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例尺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世界、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复习

    1、复习提问: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相邻的进率是多少?

    2、什么叫做比?

    3、化简下面各比。

    0.4/0.61/4:810厘米:100厘米2米:140厘米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

    师:地图或其他平面图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方大一定的倍数画面的。利用这张地图,我可以很快告诉你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你想知道哪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呢?请同学们出题考老师。

    学生提问,老师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图上距离,再心算出实际距离后回答。

    师:仅靠这把直尺是早不出两地实际距离的,还要用地图上的比例尺去计算。地图的这个尺与手中的尺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上的尺――比例尺。(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能掌握老师刚才的本领了。

    三、教学

    1.教学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读题、理解题意。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什么意思?图上距离是多少?实际距离是多少?它们的比呢?长度单位相同吗?单位不同怎么办?

    (2)学生边口答,师边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0米/10厘米=1000/10=100/1

    1、归纳总结:根据刚才例4,说说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谁是前项?谁是后项?

    师: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比,它不带计量单位。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和实际一定要先化成同级单位后再化简。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如例4的比例尺应写成1:100或100/1。有时放大的比例尺后项为1。

    3、练习。

    (1)下面这段话中的各比,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把一块长5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一幅平面图上,长画25厘米,宽画5厘米。那么图上长和实际长的比是200/1;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200/1;图上周长与实际周长的比是200/1;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40000/1;实际宽与实际长的比是5/1;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200:1。

    (2)课本第6页的做一做练习后讲评。

    4、教学例5。

    (1)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怎样得用比例尺的关系式来解答?用方程解,X该设什么单位?为什么?列式时,比例尺要用什么书写形式?

    学生尝试练习后,对照课本检查。指名板演后,讲解。强调设实际距离是X厘米,算出实际距离的厘米数后,要再变成千米数。

    (2)练习:课本第7页的做一做,练后教师讲评。

    二、巩固练习

    例5有其他解法吗?怎样解?

    提示:实际距离等于什么?图上距离等于什么?

    三、总结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3】

    新课程观强调课程资源的丰富多样性,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在落实新理念,执行新课程计划时应主动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宗旨,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胆开发符合本地、本校、本班学生实际的个性化课程。本人在教学比例尺时积极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例尺按课程计划为2课时,而我与学生们却活动了3课时。下面是每课时的若干教学片断。

    【第一教时】

    【片断一】

    师:(出示一张中国政区图)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哪位同学能在这幅地图上比划出我国的疆土?(生用手比划)

    师:图上这一块有960万平方千米吗?(生思考)

    师:在绘制地图或平面图时常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画在图纸上,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说明】出示地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研究的知识有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初步了解了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意义,为学生活动的开展扫清认知障碍,并有效渗透国情教育。

    【片断二】

    师出示课本游泳池的平面图,生在课本上量出图上的长和宽,并计算图上长相当于实际长的(/),图上宽相当于实际宽的(/)。

    师:1/1000是什么意思?

    生1:表示图上长是实际长的1/1000。

    生2:把实际长缩小1000倍为图上距离的长。

    生3:图上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是1︰1000。

    师: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这种比的关系叫做这幅地图的比例尺。谁能说说什么是比例尺?

    【说明】此环节紧紧抓住1/1000让学生反复说意义,为归纳比例尺的意义做感性积累,这也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片断三】

    师:谁能从这幅中国地图上找出比例尺?

    一生上来指1︰6000000,另一生又上来指

    师:第二位同学指的是不是比例尺呢?如果是,又表示什么意思?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35页的一段文字,再来解释。(生自学后汇报)

    它表示图上1厘米为实际的60千米。

    生2:它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6000000。

    生3:它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6000000倍。

    【说明】仅借助传统的教具挂图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自学中主动获取知识,这要比老师给予有用的多。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在于是否使用了先进的教学媒体,只要能达到教学目标,最简洁最经济的就是最好的。

    【第二教时】

    【片断一】

    师:请大家在地图上找出比例尺。(生找出后板书)

    师:如果要知道徐州到首都北京的实际距离,那么还需要知道什么呢?

    生:(齐说)徐州到北京的图上距离。

    师:怎么办?

    生:量一量。

    师:请一位同学量出徐州到北京的图上距离,再找几位同学量出任意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将测量的结果写在黑板上。(生测量后汇报)

    生1:徐州北京10.5厘米

    生2:嘉峪关山海关31厘米,因为这两地是长城的两端,所以我量了它。

    生3:我量了广州香港的图上距离为2.5厘米。

    生4:现在是春天了,我想到了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诗,所以就量了北京到玉门关的图上距离是27厘米。

    生5:重庆是山城,又是最年轻的直辖市,我量了重庆到成都的铁路线的长为6厘米。

    师:谁能将自己量的过程给大家叙述或演示一下?

    生1:用尺子对准两点测出直线距离。

    生2:我是用线量的。在地图上重庆到成都的铁路是弯曲的,如果也用直尺去量就不够精确,所以,我先用线沿铁路量一量,再把线拉直了。

    【说明】《数学课程标准》的首要理念就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呢?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只要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有奠基意义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为关键的一项,上面一个层次就是让学生自由测量两地间的距离,选择权回归学生,既是学生主体性的明显体现,又使得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避免了单调统一的学习内容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此外,在测量方法上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合理化。

    【片断二】

    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图上距离交流讨论如何求出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交流汇报。)(下面仅以求徐州至北京的实际距离为例)

    生1:根据线段比例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的60千米,可以算出从徐州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6010.5=630(千米)。

    生2: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所以,10.51/6000000=10.56000000=63000000厘米=630千米。

    生3:我们这样想,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6000000倍,所以,实际距离为10.56000000=63000000厘米=630千米。

    生4:我们这样想,1/6000000=10.5/X(X为实际距离)。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了实际距离,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从中选出1至2个图上距离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在计算过程中认真思考自己的想法。

    【说明】本课时专门训练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其主要特点就在于打破了传统应用题的教学模式,变封闭为开放;变枯燥的解答为有趣的活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摒弃教材的例题,让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数学自己去量任意两地间的距离,自己的伙伴一起讨论解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一切的活动都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方法上不做统一要求,但在目标上仍是一致的学会读图、用图。

    着眼全面发展开发个性课程

    【第三教时】

    【片断一】

    师生共同走出教室,带着皮尺实地测量学校篮球场的长和宽,记录数据后再回到教室。

    师:请大家按1∶200、1∶100或1∶50的比例尺将球场画在练习本上或黑板上。(学生计算、画图)

    师:请大家议议,同一个篮球场为什么有的画得比较大,而有的却很小呢?从中能否得出一些规律?

    生1:比例尺越大,画的图上距离就越长,反之就越短。

    生2:我们要根据实际距离与图纸的大小适当选择比例尺,从而画出平面图。

    【片断二】

    师:(投影)小明家在学校的正东方600米处,学校的正北方800米处有一家医院,请将小明家、学校和医院按1∶20000的比例尺画在平面图上,并量出小明家与医院间的图上距离,试求出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

    学生计算、画图、测量、计算;小组内交流,注意所画平面图中的方位。

    【片断三】

    请根据课前测量的自家庭院的实际距离将庭院平面图绘制出来,绘后展评。

    【说明】本课时安排了三个活动,主要训练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并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实地测量、计算、绘图是学生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生的各项能力在活动中获得了主动发展,也亲身体验了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反思】

    1、着眼全面发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关系到课程改革理念的真正落实。课堂教学要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在教学目标上准确定位。新课程摒弃只重知识、技能而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经历过程性的做法。用新课程观来重新审视《比例尺》一课,我们不难发现,这部分内容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而且应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绘图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2、着眼全面发展,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从某种角度讲,教学内容的组织得当与否决定了一堂可的成败,也决定了学生素质发展的水平。因此要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如何组织教学内容较为合理,这主要涉及教学内容的增删、呈现顺序的安排等等。教师不应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而应主动、大胆地重组教材,能力开发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新学材。《比例尺》的第一课时就注意了从教材中选材,帮助学生建立相关概念,为二、三两课时活动的展开做好知识储备。后两课时完全摆脱教材的束缚,增加了可以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的内容(读图、用图以及空间观念和方位意识等),组织学生在较开放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主动发展。

    3、着眼全面发展,适当改善教学结构

    复习铺垫新授巩固练习完成作业的较封闭的传统教学结构很难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适当改善教学结构已十分必要。创设一种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与交流的时空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充足的时间内从事实实在在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第二课时中的自由选择喜欢的两地量图上距离、自己的伙伴一起讨论解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第三课时中的三个活动,都从不同的角度开放了教学结构。这些活动不仅扎实有效,而且很容易被学生认可与接受,学生十分愿意在自己喜欢的课堂中展示自己、发展自己。

    《比例尺》一课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教学结构的改善等方面尝试改革,以期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的全面开放,构建一种适合并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开发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个性化课程。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4】

    单元教学要求

    l.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写出比例,判断几个数是不是成比例;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比例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里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单元教学难点:认识正比例关系与反比例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六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成不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3:524:40(2):7.5: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2○3:60.5:0.2○5:2

    1.5:3○15:3:2○:1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1.5:3和15: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先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提问: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6=5:()0.8:()=1:

    学生有困难,启发用比值相等的方法推算。填写以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填这个数?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向学生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2.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

    1.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

    指名4人板演.其余在下面练习。

    3.做练习六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再写出比例。提问练习情况并板书,让学生说明为什么。

    4.做练习六第2题。

    5.完成练习六第3题。

    学生先观察、计算,然后口答,说明理由。

    四、全课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4、5题。

    (二)解比例

    教学内容:教材第32页例2、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6~11题,练习六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认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做第32页复习题。

    出示复习题。让学生先思考可以怎样想。[可以用求已知比比值的方法来确定()里的数;也可以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一个比的前项、后项同时扩大。]让学生根据思考的方法在括号里填上数。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括号里的数。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口答)

    4:3=2:1.5=x:4=1:2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吗?

    3.引入新课。

    在上面两题里,第1题是求比例里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第2题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里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提问: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第一步的根据是什么,并向学生说明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2.教学例3.

    出示例题,让学生用比例形式读一读。让学生解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指名口答解比例过程,老师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指出:解比例一般按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积相等的式子,再求未知数x。

    3.教学试一试。

    提问已知数都是怎样的数。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口答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

    4.小结方法。

    提问:你认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要怎样解比例?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2.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

    3.做练习六第l0题。

    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奉上。要求写出检验过程。指名口答x的值和检验过程,老师板书检验过程。并说明检验时把x代入原来的比例,看两边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4.做练习六第11题。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看能写出多少个比例。

    四、讲解思考题

    提问:根据题意,两个外项正好互为倒数,你想到什么?(积是1)两个外项的积已知是1,你能求另一个内项吗?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解比例,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六第6题第(1)~(4)题,第7题。

    家庭作业:练习六第6题第(5)、(6)题,第9题和思考题。

    (三)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材第35~36页的比例尺及例4、练一练,练习七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求一幅平面图的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一张校舍平面图。

    说明:这是学校的平面图,它是按照我们所学的比例知识,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画在图纸上的。图里所量出的长度叫图上距离,与图上对应的地面上的长度是实际距离。(再举例说明,并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操作计算题。

    出示第35页上面一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实际操作并算出结果。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解题方法和结果。再让学生说说求这个问题时要注意什么问题?(统一单位)提问:从求出的结果,你知道这张平面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多少?(板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3.比例尺的意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经常要用到数学。像上面这样的问题,就通过数学方法,把游泳池的大小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画了出来。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叫做比例尺)提问:什么是一幅图的比例尺?根据黑板上这句话想一想,比例尺是怎样得到的?(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上面题里游泳池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板书:1:1000)你现在知道比例尺是用什么形式表示的吗?强调比例尺是一个比。说明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为l的比。

    4.线段比例尺。

    提问:你知道上面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吗,(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也就是10米)说明比例尺还可以用线段来表示,(出示教材第35页的线段比例尺)井说明它的表示方法。提问:谁来说一说这幅线段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

    5.口答练一练第l题。

    指名学生口答。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提问:怎样求这幅图的比例尺?为什么?(指名2~3人回答)解答这道题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统一单位)说明:先统一题里的单位后,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只要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可以求出比例尺。比例尺的前项一般要写成1.让学生自己求出比例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学生是怎样想的。

    3.做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明确题意。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比例尺,井在课本上用线段比例尺表示。指名学生说一说怎样做的。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习七第l题。

    让学生先与同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口答。

    2.做练习七第2题。

    让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你学到了什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什么体会?

    五、家庭作业

    练习七第3题。

    (四)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37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4~日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例尺,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提问:什么是比例尺,

    2.出示一些数据比例尺,让学生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3.说明:利用比例尺,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节课就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按照比例尺的意义,你能解答吗?让学生自己讨论并进行解答,通过巡视看一看不同的解法。指名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其间结合说明设未知数x的单位与图上距离的单位统一,用厘米,解题后再化成米数。提问:用不同方法解答这道题的过程是怎样的?指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可以按照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倍数关系来解答,也可以按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用解比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结果。

    2.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要注意什么问题?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读题。提问;题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你能自己解答吗,让学生自己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解题过程,老师板书。用比例解的指名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列比例的,应该设谁为x。指出:已知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可以把实际距离缩小相应的倍数,也可以按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出比例,再解比例求出结果.

    4.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扳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想的,解答时还要注意什么。

    5.做练习七第4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口答,老师板书。

    6.做练习七第5题。

    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七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习七第7题。

    (五)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材第3941页例1一例3、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所行时间和所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l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2)做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正比例的意义,要知道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只要先看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比值一定,它们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5.教学例3.

    出示例3,让学生思考。提问:怎样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哪位同学说说零件总数和时间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请同学们看一看例3,书上怎样判断的,我们说得对不对。追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要怎样想?强调: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可以结合写出数量关系式。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并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八第2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把成正比例关系的先勾出来。

    4.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五、家庭作业

    练习八第3题。

    (六)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材第42~44页例4~例6,练一练,练习八第47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2.下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1)时间一定,行驶的速度和路程。(2)数量一定,单价和总价。

    3.引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4.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观察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

    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得出:

    (1)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需要的天数随着每天运的吨数的变化而变化。

    (2)每天运的吨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反而扩大,每天运的吨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反而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板书: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一定)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和天数的积都是240。

    2.教学例5.

    出示例5.

    请同学们按照刚才学习例4的方法,自己学习例5,仔细想想你发现了些什么?

    3.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4、例5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4和例5,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4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5里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3)做练习八第4题。

    (4)判断。

    现在回过来看开始写的关系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当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什么关系?为什么?

    5.教学例6.

    出示例6,学生读题、思考。提问:怎样判断成不成反比例?哪位同学说说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板书;每本的页数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请同学们看书上例6是怎样判断的,看看我们说得对不对。追问: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要怎样想?其中关键是看什么?

    三、巩固练习

    用刚才我们说的判断方法来做几道题。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可以写出数量关系式看一看)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说说理由。思考时可以引导看数量关系式。

    3.做练习八第5题。

    让学生先在书上判断。指名口答,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式判断。

    4.下题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一根铁丝,剪成每段2米,可以剪成5段;如果剪成4段,平均每段x米。

    5.做练习八第6题。

    各人先在书上写各成什么比例。指名口答,要求说明理由。

    6.做练习八第7题。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题里有怎样的关系式?(板书:圆柱底面积高=体积)指名学生口答.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八第7题。

    (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内容:教材第4748页例7,练一练,练习九第13题。

    教学要求: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教学新课

    1.出示课题。

    我们在前两节课分别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初步学习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成正、反比例的量的特点,并且通过比较弄清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2.教学例题。

    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47页的两个表,然后根据两个表中所给的数量,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提问:这两个表里,各有哪两种量?在左表和右表里,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们的变化规律各有什么特征?你是怎样发现左表里的速度是一定的?速度一定也就是相对应的两个数值的什么一定?你是怎样发现右表里的路程是一定的?路程一定也就是相对应的两个数值的什么一定?哪个表里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哪个表里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为什么?

    提问: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提问: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提问: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3.用图表示例7中两种量的关系。

    出示教材第48页左图直角坐标(不向学生讲术语),说明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例7里的正比例关系。按例7左表里的数据找点,然后连成直线。

    4.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

    结合上面两个例子,比较一下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试试看。组织讨论,教师归纳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中第1题。

    先让学生填充,然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

    2.做练一练中第2题。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出数量关系式,并要求学生说明判断理由。

    3.做练习九第l、2题。

    让学生根据要求判断,说明理由。必要时写出数量关系式分析。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3题。

    (八)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50页练习九第4~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童义,能根据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学习推理判断的思维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说明:这节课,我们练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它们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判断,提高推理、判断的能力。

    二、基本知识练习

    1.回忆正、反比例意义。

    提问: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式子怎样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板书:正比例关系:=k(一定)反比例关系:xy=k(一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接上面两行板书,在相应的位置分别板书:比值一定成正比例乘积一定成反比例)

    2.先写出下表数量的数量关系式,再判断各成什么比例。

    指名学生口答数量关系式并板书,再回答成什么比例,完整口述理由。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九第4题。

    先让学生写出每本页数、总页数和本数三个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式,再在课本上填充。小黑板出示第4题,让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2.做练习九第5题。

    3.做练习九第6题。

    指名学生口答。

    4.做练习九第7题。

    板书:ab=c提问:根据这个式子,你能说出哪几个比例关系?指名口答

    追问:在一个乘法关系式里,什么情况下某两个数成反比例?什么情况下某两个数成正比例?指出:在乘法关系式里,积一定,两个因数成反比例;一个因数一定,积和另一个因数成正比例。

    5.出示:速度时间=路程。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式,讨论找出其中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再告诉大家。

    6.做练习九第8题。

    说明图里表示枝数和钱数成正比例。让学生在图里直线上找出2枝、5枝、8枝对应的点,并把点表示出来。指名口答2枝、5枝、8枝各应付的钱数。

    提问:从图里直线上看,枝数扩大或缩小时,钱数分别怎样变化?

    四、延伸练习

    下面题里的数量成什么关系?你能列出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1)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200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0千米,2.5小时到达。

    (2)某工厂3小时织布1800米。照这样计算,8小时织布x米。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6、7题。

    (九)正、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2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正确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让学生先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就学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说明: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

    (3)小结:

    提问:谁来说一说,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这道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指出: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正比例关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两次抽水相对应数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学改编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同时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l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知识来解答例27请来试一试。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数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

    4.教学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等式的。

    5.小结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样。指出:只有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关系,才能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2.做练习十第1题。

    让学生用比例知识列出解题的式子,然后口答

    3.做练习十第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用算术方法解答都要先求什么数量?这两题里两种数量成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按什么相等来列等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解答?你还认识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十第1、2题的解答。

    家庭作业:练习十第3题。

    (十)正、反比例应用题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53~54页练习十第4~13题,练习十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并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根据成正、反比例量的关系,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2.基本训练。

    小黑板出示练习十第4题,让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结合第(1)题判断说明:在一个乘法表示的式子里(板书:ab=c),如果积一定,另两个量就成反比例;如果一个因数一定,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另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二、基本题练习

    1.做练习十第5题。

    (1)学生读题。

    提问:按过去的算术解法,第(1)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第(2)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自己做一做。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提问:第(1)题是怎样想的?第(2)题是怎样想的,提问: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练习小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都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找出两种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再列等式解答。解题时,正比例应用题要根据比值一定列等式解答;反比例应用题要根据乘积一定列等式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第11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还可以怎样说?(第一个圆柱的高和第二个圆柱高的比是4:5,或者第一个圆柱的高看做4份,第二个圆柱的高就是这样的5份)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当两个圆柱底面积相等时,(1)圆柱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2)两个圆柱体积的比与对应高的比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想一想,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式子.指名学生口答式子,老师板书(包括用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式子,说说各是怎样想的。说明:按照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有些应用题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分数和比例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做练习十第13题。

    (1)提问: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老师板书)这样解答是怎样想的?(把树苗总棵数看做单位1,单位1的94%是470棵,所以列方程解)

    (2)把树苗总数看做单位l,成活棵数是94%,你还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列式理由。

    四、讲解思考题

    学生默读题目。提问:增加铅以后,铅与锡的比是5:3,有怎样的关系式?根据这样的关系式可以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课后想一想、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第8、9、10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第6、7、12题。

    (十一)复习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复习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步认识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及相关概念,能比较熟练地应用相应的概念求比值、化简比和解比例;加深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三)思考:由如果按3∶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四)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方法一:

    3+2=51005=20(平方米)203=60(平方米)202=40(平方米)

    方法二:

    3+2=5100=60(平方米)100=40(平方米)

    方法三:

    100(1+)=60(平方米)60=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四:

    100(1+)=40(平方米)40=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五)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

    1.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1)求出总份数

    (2)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3)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六)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1.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2.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2.

    (七)练习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八)教学例3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解题

    (1)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2)一班应栽的棵数:280=94(棵)

    (3)二班应栽的棵数:280=90(棵)

    (4)三班应栽的棵数:28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

    (九)小结

    1.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2.怎么解答?

    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板书(补充课题):按比例

    4.教师提问: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一)六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二)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

    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三)判断

    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14(厘米)20=6(厘米)【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五、课后作业

    (一)一个乡共有拖拉机18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台数的比是2∶7.这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

    (二)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三)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四)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6】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2~1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经历认识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过程。

    2、知道反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反比例关系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反比例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课前准备:

    找一本《安徒生童话》,把四个人看书表格画在小黑板上(图用文字),找一张10元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读书,许多同学特别喜欢读童话故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本童话故事书,你们看是什么?

    出示《安徒生童话》,可了解一下谁读过这本书。

    师:猜一猜,这本书有多少页?

    学生猜测,然后实际看一看,说出页数。

    师:你们知道吗?我们书中的四个同伴都读过这本书,而且记录下了他们每人读书的情况。请同学们看小黑板。

    小黑板出示:亮亮红红聪聪丫丫

    每天看的页数12151820

    看的天数1512109

    2、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师:观察这个统计表,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说出很多,如:

    ●亮亮每天看12页,看了15天。

    ●红红每天看15页,看了12天。

    ●聪聪每天看18页,看了10天。

    ●丫丫每天看20页,看了9天。

    ●丫丫看得最快,只用了9天,亮亮看得最慢,用了15天。

    二、认识反比例

    (一)读书问题

    1、师: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每天看的页数越多,看的天数就越少。

    ●每天看的页数越少,看的天数就越多。

    ●每天看的页数乘看书的天数,积是一定,都是180。

    第三种意见学生没有提出,教师启发:

    师:把他们每天看书的页数和看的天数分别乘一下,看发现了什么。(每天看书的页数与看书天数的乘积就是这本书的页数),你们能总结出一个数量关系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即板书:

    每天看的页数脳需要的天数=书的总页数(一定)

    2、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当书的总页数一定时,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自由发言)

    师:在四个同伴看同一本书这件事情中,看书需要的天数是随着每天看书的页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天看的页数扩大,需要的天数就缩小;反之,每天看的页数缩小,需要的天数就扩大。而且,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的天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3、师: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而且他们的乘积相等的事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一个换零钱的问题。

    教师出示表格,并拿出一张10元的人民币。

    师:老师这有一张10张的人民币,如果要把它换成5元的,能换几张?如果换成1元的呢?那要换成5角的,2角的,1角的呢?

    学生说,教师填在表格中。

    面值5元1元5角2角1角

    张数2102050100

    师: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都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换的钱的面值越大,需要的张数就越少;换的面值越小,需要的张数就越多。

    ●表中面值与张数的积是一定的。

    师:你们能总结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钱的面值张数=10(元)

    4、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并得出零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这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学生可能会说:

    ●10元钱是一定的,钱的面值和换的张数是变化的,钱的面值变大,钱的张数就变小;钱的面值变小,张数就变大。

    ●钱的总数是一定的,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是是变化的,钱的面值越大,换的张数就越小。反之,钱的面值越小,钱的张数就越多。

    师:通过看书的事情,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反比例,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零钱的面值与换的张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多请几人发言。

    5、师:现在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上面的两个例子和数量关系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

    ●它们都是乘积一定,一个量变大,另一个量变小。

    师:像上面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相对应的积也一定,就说这两种量成反比例,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称为反比例关系。这段话在课本第13页,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学生自己读书。

    6、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成反比例关系的量,谁来说一说,成反比例的量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可能会说:

    ●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这个量的乘积一定。

    ●一个量变大,另一个就变小;一个量变小,另一个就变大。

    三、尝试应用

    1、让学生自己判断试一试中的三组数量。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试一试,自己判断一下,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给学生独立思考、交流的时间。

    2、师:谁来汇报一下你判断的结果,并说一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重点让学生一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如果有其它说法,只要是对的就给予肯定。

    3、师:我们认识了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的量,你能举一个生活中反比例的例子吗?先和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然后指名举例并说明理由。

    4、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成反比例关系的量,下面请看练一练第1题,自己判断一下,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要说明理由。

    给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时间,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乒乓球的总个数一定,就是说每盒装的个数和需要的盒子乘积一定,每盒装的越多,需要的盒子就越少,反之,每盒装的越少,需要的盒子就越多。所以乒乓球总个数一定,每盒装的个数和需要的盒数成反比例。

    ●全班的总人数一定,男生和女生人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但他们不是相乘的关系。

    学生如果有其他说法,只要意思对,就给予肯定。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读题并判断,然后指名汇报。

    2、练一练第3题,完成表格再判断,交流时说出自己的想法。

    3、练一练第4题,先帮助学生理解题,让学生明白大齿轮与小齿轮转数的关系,因为30:10=3,所以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3圈,然后,说明在工业生产中,齿轮转的周数叫转机,让学生填表,并回答问题。

    五、知识拓展

    介绍成反比例的量可以用方格纸上的图表示,让学生课下自己阅读。

    师:在学习正比例的时候,我们知道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图表示出来,其实成反比例的量也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图来表示。请同学们课下自己看一看知识窗里的内容,了解成反比例的量怎样用方格纸上的图表示。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

    (一)填空.

    1千米=()米1分米=()厘米

    1米=()分米1厘米=()毫米

    30米=()厘米300厘米=()分米

    15千米=()厘米40毫米=()厘米

    (二)解比例.

    二、新授教学

    谈话导入:(出示准备好的地图、平面图)同学们请看,这些分别是祖国地图、本省地图和学校的平面图.在绘制这些地图和平面图的时候,都需要把实际的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

    (一)教学例4(课件演示:比例尺)

    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读题回答: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什么?

    教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思考.

    (1)要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能不能直接用题中给出的两个数列式?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2)是把厘米化成米,还是把米化成厘米?为什么?应该怎样化?

    教师板书:10米=1000厘米

    3.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教师板书:10∶1000=1∶100或=

    答: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1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所以就给它起了个新的名字比例尺.(教师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后面板书:=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板书: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得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强调: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5.练习

    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比例尺)

    例5.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已知条件?要求什么?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能不能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呢?怎样求?

    (因为,已知图上距离为15厘米,比例尺为,要求的实际距离不知道,可用表示,所以可列比例式)

    1.讨论:这个比例式中的指的是实际距离.题中要求的是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多少千米,根据本题的已知条件,所设未知数应用什么单位?为什么?

    2.订正并追问

    (1)为什么要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区高为厘米?

    (2)这个比例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解这个比例式的依据是什么?

    (4)在求出=90000000后,为什么还要化成900千米?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8】

    教学内容:课本p19页~21页正比例的意义

    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情感与态度: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生活中两个是相关联的量的例子,你认为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可以用图像、表格或关系式来表示它。

    二、导入新课

    1、下面请同学拿出第一组表格,每个小组的同学试着把每个表格都填完整。并讨论每一个表格中的两个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表格1:骆驼的体温变化表

    表格2: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变化

    表格3: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的变化

    表格4:长方形的长6厘米,那么面积和宽的变化表如下:

    1、如果把两个互相依赖的量叫做两个相关联的量,我们分别把上面4张表格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所对应的点做成4张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分别猜猜这4张图分别表示那一个表格相关联的量。

    三、探索新知

    1、下面请同学们再来看第二组的两张表格。从这两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表格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形式的路程和时间如下,把表格填写完整表表格2:一些人买同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cax)

    2、填完表请每个小组选出一个表格作对照,讨论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谁和谁是相关联的量?关系式可以怎么写?

    (3)、谁是定量?

    (4)、他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比较上面的两个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师:请同学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再复述一下以上两个表格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关系。

    2、回头看看第一组表格。找找在这一组表格中,那一个表格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为什么?如果让你用关系式表示的话,可以怎样表示。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自来水每吨2元,小明家2月份的水费和用水的数量。

    ()和()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小明家2月份的水费和用水的数量的()相同,

    所以()和()成正比例。

    2、根据第1题的回答,说说下面的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东东和爸爸的年龄

    (3)、一本书,已经看的页数和还没看的页数

    4、从下面的公式中,把两个量成正比例的公式找出来

    C=2(a+b)(a一定)C=4aC=d

    S=ab(b一定)S=a2S=ah(h一定)S=1/2ah(a一定)S=r2

    V=sh(s一定)V=1/3sh

    反思

    教了两年的北师大教材,慢慢的我发现,这一套教材对我们每个老师而言都是一个挑战,它需要教师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本课是北师大版第十二册的内容,它与原教材最大的不同是:原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新教材是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时就开始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第一课时是《变化的量》,这里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这样的两个量都叫做相关联的量。并且设计了三个情境,分别用表格、图像、关系式来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正比例的意义》中,课本首先出现了正方形周长和边长、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这两组变量的关系。这两组变量的变化关系都是一个两增加,另一个量也随着增加。但它们的变化规律又有所不同。接着出现了课本第32页的两个情境。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的变化关系;购买同一种苹果时,应付的钱数和与购买的苹果质量的变化关系。从而导出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个人认为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是从:一个两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随着增加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这样的两个变量成正比例。知识的产生是动态生成的。它可以利用表格、图像、关系式来生成概念,也可以利用表格、图像、关系式来判断。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在:让学生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复习准备的过程中,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组相关联的量,能用语言叙述,有能力的同学可以用图像、表格、或关系式来表示,学生通过这一准备,可以深刻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关联的量。

    2、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出现了四组相关联的量,让学生填表、讨论各组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利用表格、图像给学生提供了有利于探索并理解两个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情境。为下一环节的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做很好的铺垫。

    3、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前面大量的例子做铺垫,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填写第二组表格,并对照表格,讨论问题,从而自己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以上三个教学环节,我紧扣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正比例的概念。

    概念的学习关键在梳理,于是在练习这一环节,我首先是再回到第一组表格中,让学生找出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并说一说理由。接着让学生判断一下自己准备的一组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说理由。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进一步加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设计巩固练习的时候由浅入深,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通过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反思:

    本节课,在写教案的时候,一味的在考虑新旧教材的不同点,特别是旧教材有出现公式y/x=k(一定),而新教材没有出现公式。在教参中出现了y=kx(k一定),这个公式是正比例函数的公式。于是我在板书的时候只出现y=kx(k一定),而又要让学生判断y与x的比值相同,这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特别是第一课时。有一定的难度。在写教案的时候没有很好的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在上到这一环节的时候,没有很顺畅。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

    (一)填空.

    1千米=()米1分米=()厘米

    1米=()分米1厘米=()毫米

    30米=()厘米300厘米=()分米

    15千米=()厘米40毫米=()厘米

    (二)解比例.

    二、新授教学

    谈话导入:(出示准备好的地图、平面图)同学们请看,这些分别是祖国地图、本省地图和学校的平面图.在绘制这些地图和平面图的时候,都需要把实际的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

    (一)教学例4(课件演示:比例尺)

    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读题回答: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什么?

    教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思考.

    (1)要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能不能直接用题中给出的两个数列式?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2)是把厘米化成米,还是把米化成厘米?为什么?应该怎样化?

    教师板书:10米=1000厘米

    3.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教师板书:10∶1000=1∶100或=

    答: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1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所以就给它起了个新的名字比例尺.(教师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后面板书:=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板书: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得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强调: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5.练习

    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比例尺)

    例5.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已知条件?要求什么?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能不能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呢?怎样求?

    (因为,已知图上距离为15厘米,比例尺为,要求的实际距离不知道,可用表示,所以可列比例式)

    1.讨论:这个比例式中的指的是实际距离.题中要求的是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多少千米,根据本题的已知条件,所设未知数应用什么单位?为什么?

    2.订正并追问

    (1)为什么要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区高为厘米?

    (2)这个比例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解这个比例式的依据是什么?

    (4)在求出=90000000后,为什么还要化成900千米?

    3.反馈练习.

    先说出下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并计算出实际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三)教学例6(课件演示:比例尺)

    例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教师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已知条件?求什么?先求什么?

    (1)先求长的图上距离.

    解:设长应画厘米.

    110米=11000厘米

    (2)求宽的图上距离.

    教师说明:在这道题中,要分别求出图上距离的长和宽,同一个问题里不同的未知数,要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因为前面图上距离的长用表示了,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因此,我们设宽应画厘米.

    解:设宽应画厘米.

    90米=9000厘米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并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应注意的是,在计算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必须是相同的.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下列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把一块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图纸上,长画了5厘米,宽画了2.5厘米.

    1.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

    2.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400().

    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4.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二)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上海到杭州的距离是3.4厘米,计算一下,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五、课后作业.

    右图的比例尺是,量得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通用9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