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最新小学数学比的教案系列
  • 最新小学数学比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30

    最新小学数学比的教案系列。

    尊重和了解学生的个性,是打开学生心灵窗口的金钥匙,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师知识体系更丰富,不断充实自我。下面,我们为你推荐最新小学数学比的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小学数学比的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99~10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2、情感性目标: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及口头表达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实践性目标:学生在调查实践中了解储蓄的意义、种类,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体验性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发展,整合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这是对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位教育目标的重要改革,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今后获取高质量生存条件的有力保证。所以,本节课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按照关注学生发展理念的认识,确立了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努力使学生在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性领域获得发展、构建自我。对于本课的设计,本着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存款方式的操作,体验到货币的升值,也感受到不同的存款方式所带来的不同收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从小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税后利息的计算。

    课前调查:

    银行储蓄凭证。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的有关利息的信息、多媒体课件、银行存款单、计算器、有关利率表格。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遵循《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逐步构建起关于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将得到发展。为此,本节课的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显得真实和精彩。本着这样的理念,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利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地发现掌握本金、利息和利率含义,体会在银行存款时利息的计算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遵照以“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共分为四个教学层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课前自学

    1、预习课本P99~100

    2、课前让学生分组或者自由结合到社会上进行调查、搜集有关储蓄的信息,把调查的结果、遇到的问题或感受记录下来。

    3、向家长或银行工作人员了解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如储蓄的种类,银行存款的年利率、如何填写存款凭条等。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学习新知前,先让学生预习课本。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帮助学生确实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基础。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储蓄知识的调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意识和实际调查的能力,分组调查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开一个关于利率的发布会。

    师:我们开一个关于利率的发布会。在调查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知识;(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通过课前的调查充分感知储蓄的益处,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以谈话方式导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而且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起到了开动思维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知利息。

    师:近年来,我们沂南县始终坚持富民优先的发展思路,以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工程,收到了显著成效。很多人家里都有了暂时不用的钱,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处理这些钱的吗?

    生:存入银行......

    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那储蓄有什么好处呢?

    生:放在银行比较安全;可以得到利息。

    师: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板书:利息)

    小结:人们把钱存入到银行,国家可以把这部分暂时不用的钱通过多种方式投入到现代建议中去,这样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对国家有利,也使的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有利息,也可增加一些收入。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储蓄利国利民。

    学生对于国家如何处理人民存入银行的钱,还有银行付给储户利息会不会亏本这些问题,搞不清楚。教师在这里向学生作一些解释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尝试大胆地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报整理,总结利息的求法,培养了学生信息的交流和处理能力。)

    2、存款的方式。

    师: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也在变化。谈谈你所知道的储蓄有哪几种,并举例说明,然后教师作适当的补充。有时会有所调整,而且,根据存款是定期还是活期,定期时间的长短,利息也是不一样的。

    出示存款凭证条,并让学生说说每一栏表示什么意思,“客户填写”一栏该如何填写,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补充。

    我们把钱存入银行,银行给我们一个什么凭证,证明你把钱存入了银行呢?

    这些存单不仅能证明了我们把钱存入银行,还可以自由存款和取款。

    这是老师的一张存款单(课件出示存款单,钱数:1000元、时间:一年、方式:定期),你能从这张存单上得到哪些信息,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信息的?

    学生一般都没有进行过实际的储蓄,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存单,所以这里老师把自己的存单展示给学生看,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观察讨论。

    我们先来交流一下你能理解的信息。

    生:我知道老师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存的款。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银行吗?(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

    生:我还知道老师存款的方式是定期存款。

    什么是定期存款的存款方式?那你知道存款的其他方式吗?

    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定活两便、活期存款等

    生:我知道老师存的是一千元人民币。

    师:银行还办理外币储蓄。

    (设计意图:传统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中还给出一张银行用的存款凭条和利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知道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及简单的计算。这样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出示一张真实的存款单,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3、认识本金、利息、利率;明白利息的计算方法。

    通过课前的自学,你知道这一千元就叫……?对,我们把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生:我还看到利率是百分之二点二五。

    你知道什么叫利率吗?

    利息/本金=利率(老师板书)

    师:同学们手中都有一张利率表,大家看看。同桌之间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关于利率,你们还知道什么?

    ………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你们能帮老师算算到期后老师可以得到多少利息?该如何计算呢?

    生:“利息/本金=利率”。我还知道:利息=本金×利率。

    师: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怎么样计算利息了,大家就来帮助老师计算一下,一年后我能得到多少利息?

    师:如果我要存定期二年能得到多少利息,该如何计算?引起学生的知识需求,产生探究欲望。

    学生可能出现下面三个算式:

    1)20xx×2.25%×22)20xx×2.70%×23)20xx×2.70%比较三个算式:

    1)2.25%是一年的年利率,2.70%是定期二年的年利率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定期二年得到的利息等于本金乘二年期的利率。

    生2:利率是“年”利率,利息的多少还与时间的长短有关,应该再乘时间。

    师把公式填写完整: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板书:×时间)

    小结:存款选择的时间不同,利率也不同。计算时一定要选择与存款时间相对应的利率。

    (设计意图: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新知的学习。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思维的空间,探究的空间,交流的空间,注重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即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即学会倾听又学会表达。)

    4、学习利息税知识:

    师:大家都算出了我应得的利息,但实际上我并不能得到你们算出的利息,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教师课件出示,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

    生:要扣除利息所得税,要扣除20%的利息所得税。

    师:那老师到期后能得到多少税后利息呢?

    学生计算后小组交流,生列式计算,允许用计算器。

    然后归纳公式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板书)

    教师及时向学生进行要长大以后要做一个依法纳税的好公民。关于税后利息的计算最好还是建议学生用分步列式计算,先求出税前利息,再求出应纳税额,最后再求税后利息,这样有利于学困生掌握,而且还利于学生弄清每步求的是什么,同时在遇到求应纳税额时,学生才不会混淆。

    小结:在计算时,要看清求的是利息还是税后利息,再灵活计算。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层层分析含义、比较数量关系,从而弄清“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时间、利率”的关系,巧妙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是针对利息税,进行公民要依法纳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纳税意识。)

    (设计意图: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非常深刻。为了使学生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得到巩固和加深,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法上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科学性。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抓住各知识的细节性、过渡性、完整性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自主探究、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汇报演示等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肯学、会学、善学,让学生在动手做一做、说一说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把握并突破重、难点,获取新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取。教学中还注重沟通师生的情感因素,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应用:

    (1)、例题:王奶奶要存1000元请你帮助王奶奶算一算存一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整存整取一年的利率是2.25%)。

    在弄清以上这些相关概念之后,学生尝试解答例题。

    在学生独立审题解答的基础上订正。

    板书:

    方法一方法二

    1000×2.25%×1=22.50(元)1000×2.25%×1=22.50(元)22.50×20%=4.50(元)1000+22.50×(1-20%)

    1000+22.50-4.50=1018(元)=1018(元)

    答:一年后王奶奶可以取回1018元。

    师:我们存入银行所得的利息要缴纳利息税,利息税是利息的20%。王奶奶存1000元1年,到期利息22.50元,应缴纳利息税22.50×20%=4.50元,这样她存入1000元,到期后她可以实际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18元。

    (2)、学生完成第100页的“做一做”。下面是张叔叔到银行存款时填写的存款凭证。到期时张叔叔可以取回多少钱?

    四人小组互相检查对方的计算是否正确。选一到二位同学(实物投影交流)

    这里既是一种实践应用,也是对学生课前作业的照应,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又使学生通过解答,达到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102页第

    6、7题,学生尝试计算后,交流。完成练习时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有的要缴纳利息税,有的则不必缴纳利息税,像国债、教育储蓄就不缴利息税。

    2、综合应用

    (1)、王大爷在20xx年1月1日把10000元定期存款二年,可是在20xx年8月1日,急需用钱,你帮王大爷出出主意,该怎么办呢?

    让学生明白,如果定期存款中途取时,只能按活期算

    生:可以先向别人借钱,等存款到期后,再归还借款。

    生:可以用存折作抵压,从银行贷款,然后等存款到期后,再归还借款。

    这里是本课的高潮所在,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

    (2)、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存入问题银行,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多元评价。我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设计为实践延伸,对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让学生获得实践体验,感受到所学的知识能运用于生活。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个人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款方式,体验到不同的存款方式带来的不同益处。课后要求学生去亲自实践,体验储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和数学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各种教学活动外,还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在课内进行交流时,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出知识性、行为逻辑性、实践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认识了自我,有利于他们的再发展。)

    板书设计

    利率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为学生提供直观性的顺思维与逆思维两种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并能依据板书归纳和小结本课时所学的内容。)

    最新小学数学比的教案(篇2)

    20xx年10月31日---11月3日,我有幸在西双版纳参加了云南省第十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在在这4天的时间里,观摩了来自各地州19位数学教师的观摩课,并听了专家报告,及有关市地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

    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求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时,有的老师用到了姚明的高度,《行程问题》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入手,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在陌生,不在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的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五、坚定了自己的几个认识。

    (1)合理使用教材,大胆选取学生身边的素材充实课堂,能更好的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如用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经的路线,感知“倒推”策略。

    (2)信息窗信息的收集与问题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信息窗收集信息,提出问题。除了科学引导,适时激励外教师要重视板书的作用。要把信息窗中的主信息、主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传统样的文字应用题模式,引导学时理解图意。这次听课找到了这样的佐证,且效果很好。

    (3)题组训练不过时。数学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诀一样达到自动化的效果。本着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则编制系列练习卡,对学生的当堂训练很有帮助,这一点从周玉仁教授的报告中体会到。

    (4)探究与渗透的关系怎样更合理?数学课需要探究,但绝不是最原始的经历,这种探究需要教师适时的铺垫引导。如果坎过大,沟过深,教师就要帮学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从外地州老师的讲课中体会较深。

    六、产生的几点疑惑。

    (1)一节课中解决问题与算理探究孰轻孰重?从实际问题入手分析已知未知的关系引导学生列算式。启发学时搜索知识储备探寻算式的解法,这两者哪一个应该占得时间更长些?我觉得很多以计算为重点的课,“解决问题”设置的素材很多都不理想,冲淡了教学的重点。

    (2)几节课对学生的评价较少,激励的语言较少。相比较我更欣赏北京华应龙上课时的感觉。他的一节课,可能造就一个杰出人才。比如学习信心的鼓励,学习方法的鼓励让人终生受益。

    (3)训练量都较少,不利于学生形成技能。我感觉在“解决问题”的红点讲完以后完全可以分层练习,如编制信息收集题组,信息整理题组,选择策略题组,提出问题题组。最后一道综合题。一句话种子分类练习。

    各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算术应用题的解决策略,可谓高屋建瓴,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令我大开眼界,领略了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风采和专家的精彩报告,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最新小学数学比的教案(篇3)

    设计说明

    对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而“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最为薄弱的,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对本节课作如下设计说明。

    1、教学时,我让学生认识自己肢体的“左右”作为知识的引发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交流、讨论、应用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并建立起“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认识左右的必要性。

    3、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应用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铅笔文具盒直尺橡皮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信心上好吗?有信心的同学请高高举起你的手,你知道举起的这只手是左手还是右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左、右”。

    ⊙进入情境,探究新知

    1、感受自身的“左、右”。

    (1)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右手,看着它,想想我们常用它做哪些事。(生自由汇报:我们常用右手吃饭、写字等)

    (2)右手的作用真大,那左手是不是也这么能干呢?(生自由汇报:用左手压本子、端碗等)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自身引入,先确认左手和右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

    (3)听口令,做动作。

    考验同学们能不能分清楚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口令:请举左手,放下,请举右手,放下;用左手向老师打招呼;用左手摸自己的右耳朵……(多次练习,让学生熟练自身的左和右)

    (4)小结:同学们,我们的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搭档”,吃饭时,左手端着碗,右手拿筷子;写字时,左手压本子,右手拿笔。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像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

    (5)学生自由回答交流,眼睛、耳朵、脚等。

    教师说明:同学们分清自己的左手、右手是我们判断左、右的重要标准。

    设计意图:

    身体上的左、右是学生最为熟知的,以此作为判断左右的标准,通过这个活动,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加强对于左、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同时也便于今后的记忆。

    2、动手操作,明确左、右的位置。

    老师真佩服你们,能分清左手和右手了,那离开身体这个参照点,我们是不是也一样能分清左、右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按铅笔、文具盒、直尺、橡皮的顺序摆放好。

    (2)谁来说一说,直尺的左边有什么?直尺的右边有什么?

    (3)选你喜欢的一件文具,说说它的左边和右边各有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受,从身体上的左右扩展到身边的物品,加深学生对左右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做左、右动作的游戏。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关于左、右动作的小游戏。请听口令,看谁的反应快:伸出你的左手,拍拍你的右肩;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伸出你的左、右手,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体验,让学生将左右与身体对应起来,帮助学生真正建立左右的标准,从而进行判断。

    4、课堂练习,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教材13页“生活中的数学”。(课件出示上、下楼梯图)

    (1)在楼梯的上面有小朋友要下来,下面有小朋友要上去,他们会不会相撞呢?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3)让我们来实验一下吧!

    先找4名学生,两人两人分别在过道两边走,再返回。向学生说明:我们的左、右手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当我们方向改变的时候,左、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上、下楼梯,过马路都应该靠右侧通行。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知的上、下楼梯出发,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发矛盾,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左、右”的必要性,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加深对“左、右”的理解。

    ⊙综合运用,巩固拓展

    1、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看我们教室里的东西,用“左、右”来说出它们的位置。

    2、把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的名字写在自己名字的左边,把老师的名字写在自己名字的右边。

    设计意图:

    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3页6题。

    最新小学数学比的教案(篇4)

    数学趣味题二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一、出示趣味题

    1、小明在小红左边5米,小冬在小红左边8米,问小明和小冬之间有( )米。

    2、河中有几只鸭子在游泳。游在最前面的一只鸭子后面有2只鸭子,游在最后面的一只鸭子的前面也有2只鸭子,游在中间的一只鸭子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一只鸭子,河中共有( )只鸭子在游泳。

    3、一支铅笔二个头,二支半铅笔( )个头。

    4、走上一层楼梯要走10级,从一楼走到四楼要走( )级楼梯。

    5、解放军叔叔做了一个靶子,靶子分6格,小王射了几枪,每次都打中了,总分为100分,问小王打了( )枪?打中了哪几格?( )

    二、分析

    教师带领全班,整体分析。

    三、小组讨论

    四、交流汇报

    五、小结

    通过这两次的课程,你有哪些收获?

    最新小学数学比的教案(篇5)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基本特征,体会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第一层次从熟悉教室或类似的环境中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层次,通过折纸的活动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教材要求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它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再组织交流进一步明确各自特征。第三层次,把这两种图形特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相互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目标预设: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知并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

    感知并初步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体会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的推导和归纳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孩子,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学生对抽象的图形认识往往空洞不感兴趣,课堂上“无意注意”占有一定的优势。根据这一特点,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想到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让“静”的知识“动”起来。通过引导他们观察直观的图形及动态演示、操作,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猜想---操作----验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解题能力,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欣赏图片。

    师:老师拍了很多生活中的图片,你们愿意通过自己的观察来找出有关的数学知识吗?

    2.揭题

    师: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以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学生兴趣浓厚,思维也随之活跃。)

    二、探索新知

    1.长方形的特征

    ⑴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分组交流说一说)

    ⑵验证。

    谈话: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

    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学生说,电脑演示)通过验证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确实相等

    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得出:

    4个角都是直角

    (课件演示,验证长方形对边是否相等。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学生亦能更轻松,自主地获取知识。)

    ⑷小结:我们把相对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2.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大胆猜想,认真验证得出了长方形的特征。你会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正方形的特征吗?

    (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汇报。

    (学生掌握的不止是知识,还有获得知识的方法,这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本领,小组学习探讨,解决新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师: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课件填写实验报告表)

    4.教学长、宽及边长。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我们把它们称为边长。

    5.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课件演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与宽等长,或长方形的宽延伸到与长等长。)

    最新小学数学比的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什么是平移以及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增强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难点】

    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老师做关窗、拉黑板的动作。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移现象。

    追问:你还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平移的现象?学生答:升旗,缆车,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开等。

    2、生成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题1图。

    先让学生说出虚线部分和实线部分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感受平移,并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并数一数。(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纠错。之后组织全班交流。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怎样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4)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5)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3、应用新知

    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4、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平移的现象?

    最新小学数学比的教案(篇7)

    课题名称《认识钟表》

    移秀兰 溱潼中心小学

    一、概述

    ·小学数学一年级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4、85页一课时 · 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大约几时 · 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 (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师:猜猜它是谁?

    教师通过猜谜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2、课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钟,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 1、认识钟表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时、4时、6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再提问:1时、4时、6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针都指着什么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连一连:学生口头回答钟面时间,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说一说:将整时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将钟表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大约几时

    出示7时、7时不到和刚过7时三个钟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个钟面的时间

    小结:一个是7时不到,一个是刚过7时,我们把它们都叫做大约7时 师追问:这两个都是大约7时,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是7时未到,一个是刚过7时 说一说:让学生说出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缺少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再借助直尺画出钟面上缺少的针,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

    圈,所以一天要走两个10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两幅表示10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都是10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10时,一个是晚上10时。

    提问:一天有几个8时,几个9时?

    3.拨一拨: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4.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根据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 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对时间的观念,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全课小结。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有效突出了重点,分解了难点;多媒体介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钟面,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课堂效果显示学生能较灵活地运用自己小结出的方法进行练习。课后反馈反映出学生通过语言项目的学习,对认识钟表已经基本理解,包括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大多数学生掌握良好,由练习反馈也可知。

    八、帮助和总结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新知,尽可能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优化;同时教师还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如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比较、总结,从而更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最新小学数学比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加深对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能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解决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图形变换的方式有哪些吗?

    2.导入练习。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变换方式来解决“练习一”中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图形的平移。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一”第1、2、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交流,集体讲评。

    第2题:平移的距离是平移这节内容的难点,要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确定平移的距离。

    第9题:是需要进行两次平移的练习,是在教材例题1的基础上的提高。要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平移。

    2.图形的旋转。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9页“练习一”第3、4、7、11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汇报交流、集体讲评。

    第3题:考查学生对旋转的中心点和方向的认识。

    第4题: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第7题:画角。角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引导学生明确画角也要运用旋转的知识。

    第11题:第一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第二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第三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

    3.图形的轴对称。

    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5、6、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讲评、订正。

    第5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

    第6题:让学生说说画图的过程,强调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要相等。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8、10、13题。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轴对称,教学,数学,教师,空间

    最新小学数学比的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的美丽,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教学中渗透文章的写作方法,安排小练笔,发挥学生的想象。

    二、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悟五花山的美

    三、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众多的名山大川,你们在假期里和自己的父母去过哪些名山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黑龙江的伊春市去看看,那里有一座风景如画的山,这就是:五花山(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大声自由的美美的读一读,想一想这座山为什么叫五花山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吗

    (课文最后一段)

    五颜六色是什么意思还有其他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呢(五彩缤纷)

    五彩缤纷是形容哪个季节的五花山呢(秋天的五花山)

    这五彩兵分的色彩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五花山的秋天吧!

    三、品读课文重点段落第四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找一找秋天的五花山有哪些颜色你喜欢什么颜色,划出来自己读一读,读出你的喜欢。

    (金黄,杏黄,火红,紫红,翠绿)

    2、你喜欢什么颜色,能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吗(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及与句子有关的图片)

    3、指导朗读学生喜欢的句子。

    如:金黄色(觉得耀眼,阳光明亮。)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多人读)

    杏黄色(指名喜欢这个颜色的学生读)

    让学生说说听着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那就读出你的感受吧!

    指名读

    火红色:用了比喻写的非常生动,写树林跳舞非常活泼、轻快。谁能读出这种感觉

    指名读,男生齐读

    紫红紫红:注意重复紫红这个词还有幕布,可提醒学生。颜色浓烈。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

    翠绿:写出松柏不畏严寒。能读出坚定的语气吗

    齐读

    4、五花山美不美作家写的美,摄影家拍的美,相信我们能读的更美。

    全体起立齐读第四段。

    四、学习第二、三段

    1、五花山的秋天的确美,那么五花山的春天和夏天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读描写五花山的春天和夏天的段落,找一找春天和夏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绿)

    2、那这两种绿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春天(出示课件)

    (1)、春天的五花山是一种什么样的绿呀(淡淡的绿,嫩嫩的黄)

    自己读一读,划出让你有感触的字词,说说你的体会。并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

    (2)、夏天的五花山也是绿色的,但是绿得不一样,那是一片怎样的绿呢(浓浓的绿)

    自己读一读告诉我夏天的五花山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重点指导学生感受“像被绿油彩涂过”这句。

    指名读

    五、拓展延伸,安排小练笔

    1、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五花山的春天、夏天、秋天的美丽景色,那么,五花山的冬天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播放五花山的冬天的课件,让学生观看。

    2、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写五花山的冬天。

    3、汇报交流

    板书:

    春天:淡淡的绿嫩嫩的黄

    五花山夏天:浓浓的绿

    秋天:五颜六色(金黄,杏黄,火红,紫红,翠绿)

    冬天:

    最新小学数学比的教案(篇10)

    设计说明

    解决问题的教学应尊重知识的本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它不是脱离生活实际而单独存在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和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估计方法两方面入手,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1.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学生最容易感知、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那么就可以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者实测。上课伊始,复习厘米和米,用手比画1厘米和1米的长度,让学生在头脑中对1厘米和1米有较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2.加强估计方法的指导。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准确估计长度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学习了“厘米”和“米”,因此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即“13厘米”不对,那“13米”就是正确答案。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学中重在对学生进行估测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借助参照物、利用生活实物等方法进行判断,避免学生凭空猜测,发展了数学思考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尺子、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学生尺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谁能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一支铅笔大约有多长?你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2.导入新课: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手比画1米和1厘米的长度,列举身边长度大约是1米及1厘米的物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探究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7页例8。

    师:(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们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学生猜测)

    师: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一个提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预设

    生1:(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判断)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生2:(借助参照物判断)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生3:(利用生活实物判断)一支新铅笔的长度都不止13厘米,旗杆绝对不会这么矮,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师小结:选择长度单位时,可以利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或借助参照物去判断。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2.新知反馈。

    师:(课件出示)小明到百鸟馆参观,看见了一只小鸟,这只小鸟的脚印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思考的方法)

    预设

    生: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长度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利用所学新知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8(米)。

    黑板长3(米)。

    小明身高124(厘米)。

    课桌高70(厘米)。

    【最新小学数学比的教案系列】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