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乘法分配律教案锦集
  • 乘法分配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17

    乘法分配律教案锦集。

    每个老师每堂课都需要准备完整的教学课件,而编写教案课件也是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一份优秀的教案能够让老师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编写教案课件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针对“乘法分配律教案”这个问题,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精心整理了一篇详尽的解析文章。希望您能收藏我们的网站,并关注我们的最新资讯!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1】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好处.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透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潜力.

    1.  口算.

    (27+73)×8    40×9+40×1    14×(10+2)   10×6+10×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明白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能够使运算简便,你们想明白吗?这就是我们这天要研究的资料.(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教学例6: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贴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够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比较:(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能够使计算简便.

    教师提问:根据乘法分配律,能够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一样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此刻你们会了吗?

    1.  练习十四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25)×2=□×□+□×□

    8×(7+6)=8×□+□×□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务必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取题:

    ①28×42+28×29②(28+42)×(28+29)③28×42×29

    ①10×5+8×5+9×5②10+5×8+5×9③10×5+5×8+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此刻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

    这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明白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期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练习十四第3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方各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2】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好处。

    透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潜力。

    透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明白应用这些定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这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

    小强摆小木块,每行摆5个白木块,3个红木块,摆了4行。小强一共摆了多少木块?(两种方法解答)

    (2)指名读题并使学生明确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

    (3)让学生拿出学具红、白小木块,按照要求摆一摆,并计算。(启发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巡视)

    (4)学生试做后,引导回答如何列式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

    ①先算出每行红、白木块共摆多少个,再算出4行一共摆木块多少个。

    ②先求出4行白木块和4行红木块各摆多少个,再算一共摆了多少个。

    (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

    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18×6+7×6=

    20×(5+2)=

    20×5+20×2=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好处。(学生答教师用色粉笔描4、6、20这些数,从而渗透“一个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教师:像贴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

    ①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乘”指不固定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

    ②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两个算式相等。

    3.概括定律:

    透过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乘法分配律资料。(转板出示)让学生结合板书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回答其资料,加以巩固。

    (62+1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资料并指名板演,提示学生3个数可分别用a、b、c表示,然后,让学生说明算式的好处。这时,教师再提醒学生还有没有别的写法。透过教师引导学生答出c×(a+b)=c×a+c×b,并问学生根据什么?(乘法交换律,或用相乘来解释)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____+25×____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__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务必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合同范本网 Www.jhT868.coM]

    4.选取题:

    (2)与a×8-b×8相等的式子是(。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四、课堂小结:这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明白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2《乘法分配律》。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是学生在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的一个完善。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济青高速公路为素材,通过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两辆汽车提供的信息,引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体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相遇问题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3.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在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活动中得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难点】

    清楚地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理解及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1.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出示情境图

    谈话:瞧,这是济青高速公路!在这里,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吧!请你仔细观察,从图片和文字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信息预设:大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110千米,中巴的速度是每小时行90千米,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大约2小时相遇。

    问题预设: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板书)

    谈话:请你试着用两种方法在答题纸上解答。

    生独立解答。

    预设:

    2.结合情境,感知规律。

    提出要求:结合线段图说说算式每一步的含义。

    回答预设:①我先算出1小时两辆客车一共行驶多少千米,然后再求两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也就是济青高速的全长是多少千米。

    ②我先求这辆大客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小客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然后把这两部分加起来就是济青高速公路的全长。

    【设计意图:把相遇问题通过学生的理解转化成数学问题,这是思维的抽象,也是数学化的过程,既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营造研究的氛围,又使学生探究的问题清晰明了。结合情境理解算的合理性,利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存在。】

    二、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谈发现。

    预设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引导学生从算式结构和计算方法的特点观察算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

    预设区别:①左边有3个数,右边有4个数,两个乘法算式中都有相同的因数2。

    ②左边有小括号,应该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边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谈话:根据前面运算律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回答:这可能又是一个规律。

    【设计意图:抛开情境,观察算式,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两种方法的结果一样。通过观察算式结构和计算方法的不同,渗透规律特点。使学生建立“猜想是探究获得结论的前提”这样的研究意识。】

    三、讨论交流,验证规律

    1.举例验证规律。

    谈话: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想,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来进行验证吗?如果有需要,可以用计算器进行举例。

    学生独立计算举例。

    指生代表板演,再指一名学生举例。其余学生同位交流,并用计算器帮助同位验证。

    谈话:请你先和同位交流你举的例子,并用计算器帮同位验证一下他的等式是否成立。

    预设举例:(25+35)×4=25×4+35×4

    (60+50)×2=60×2+50×2

    (65+55)×42=65×42+55×42

    ……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像这样的例子举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2.观察几组等式的相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组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分别有什么相同点。

    预设回答:①这几组等式的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

    ②这几组等式的右边都是把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3.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规律。

    谈话小结:刚刚我们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的结论就是乘法分配律。

    教师出示乘法分配律。

    谈话:请你边读边理解,并把它记在心里,比比谁记得又快又准确。

    生按要求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谈话:我们用这么多的算式和文字来表示它,麻不麻烦?有没有简便的方法?

    预设回答:可以用字母表示。

    教师要求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着用字母abc来表示乘法分配律。

    学生试着在答题纸上写字母表达式。

    指生板演(a+b)c=ac+bc。

    谈话: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么样?

    预设回答:简洁、明了,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这就是数学的美,一种清晰而简洁的语言!

    教师小结:刚刚我们经历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出了乘法分配律,还能用字母把这么多的算式写成一个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明规律的存在,鼓励学生表达这个规律,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学生经历观察、描述、操作、思考、推理、概括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学习过程。】

    四、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1.连一连。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3.火眼金睛辨对错。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4】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P64-66 页。(人教版)

    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本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 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 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 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 导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①(3 + 2)×4 3×4 + 2×4

    ② 2×(11 + 9) 11×2 + 9×2

    ③ 20×5 + 4×5 (20 + 4)×5

    【 1.计算①、②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2.比较两组算式相同点和不同点;3.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影幕演示: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㈡ 探究概括规律:

    1. 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 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三. 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四.巩固运用规律。

    (一) 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① 2×( 6 + 5 ) = 2 × 6 + 5- - - - - 〖

    ② ( 25 + 7 )×4 = 25 ×4 ×7×4- - - - - 〖

    ③ 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二)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三)填一填:

    ①(12+40)×3= ×3 + ×3

    ② 15×(40 + 8) = 15× + 15×

    ③ 78×20+22×20=( + )×20

    ④ 66×28 + 66×32 + 66×40=( + + )×

    (四)做一做: ① 103×32 ② 99×32

    (五)巩固与发展

    (六)课外发展

    五. 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

    22元 25元

    六. 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请同学们回忆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想想,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八堡小学 张建霞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1、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2、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举例:设计学生买校服的情景。让学生帮助出主意。出示:“一件上衣35元,一条裤子25元,买3套校服。一共需要多少元钱?”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35 + 25)×3 = 60×3 = 180(元)、35×3 + 25×3 = 105 + 75 = 180(元)。此时,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形式表示:

    (a + b)× c = a × c + b × c

    3、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出示一些扩展型的练习:由102×43和37×9+63×9到 66×28 + 66×32 + 66×40再到(250—115)×4和(245—110+25)×4,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两个数的差,也可以是三个数的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整,也为以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埋下伏笔。

    总之,在这堂课中新的理念也有所体现,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充分调动起来。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6】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乘法分配律应该不会觉着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归纳能力应该是一个薄弱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本着自主探究的原则,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举例、验证,通过大量的感知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意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的训练,形成数学模型,丰富应用的经验,提高简便运算的能力。

    1.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 经历推导、发现的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7】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认识乘法分配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真实,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观察周围事物,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本节课,在整个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我没有把知识规律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新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内容乘法运算定律之乘法分配律(第26-28页内容)。

    《乘法分配律》是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6-28页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区分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的不同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推导、发现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

    难点: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1)、教法: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定律并应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也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

    (2)学法:在实际教学时,我强调依例题情境引导观察、比较、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身经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视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图片ppt4)

    1.谈话: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我也爱吃西瓜。)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今天中午我吃了米饭、青菜和鱼可以怎样说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想不想一起去研究(见课件)

    设计意图:看我们中国的语言很神奇、美妙。在数学上是否也有这样神奇、美妙的现象呢那么,我们数学上有没有可能把一个算式变成两个算式,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呢

    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对算式的好奇心进入本科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以及数学的现实意义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通过上节课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你们还记得吗老师记得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对吗咱们今天再继续探索,看看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课件出示图片ppt5)

    3.提问:(出示ppt6)

    (1)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和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问题是“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设计意图:课件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件出示ppt7)

    一)初步感知

    1.提问:要解决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是怎么列式计算的

    2.学生解答后汇报。

    追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板书:(4+2)×25 4×25+2×25

    3.组织交流

    (1)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

    预设:(4+2)×25是先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再计算出25组有多少人。4×25+2×25是先求才挖坑和种树的人数,再求出抬水和浇水的人数,最后求出一个的人数。

    (2)比较最后的计算结果。(相同)

    追问:可用等号连接吗写成一个算式。

    板书:(4+2)×25 = 4×25+2×25

    读:谁能把这道等式读一遍。多读从语言上感悟乘法分配律。

    观察,这道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请跟你的同桌说说。全班汇报。

    相同的地方:结果相同,每个算式都有3个数。

    不同的地方:运算顺序不同。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二)、猜想验证。(课件出示ppt9)

    1.小组内写一写,算一算,举出这样的例子。

    2.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提示:等式左右两边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等号左边的式子是先算括号里两个加数的和,再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

    而等号右边的式子是把括号里的两个加数分别去乘括号外面的数。

    (三)、同类推广,总结归纳。(出示ppt10、11)

    1.有这样特征的例子多不多,你能写一个这样的等式吗(要求数字用得简单些)。请你在你的本子上写一写。

    2.你是怎样验证的。

    3.同桌互相验证。

    4.用符号表示:这样的式子很多,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把具有这种特征的等式表示出来吗(用彩笔)

    5.揭示课题(小结:出示ppt12)

    我们已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种规律表示出来,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乘法分配律》,一起读一遍。

    6.统一用字母表示:(课件出示ppt13)

    如果用字母a、b、c表示这三个数,你能用它们表示具有这种特征的式子吗

    (a+b) ×c=a×c+b×c

    总结规律:

    (a+b) ×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率。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因而在设计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写出一个算式的另一种形式,并说说这样写的理由,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叙述自己写的算式,增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写一写这样的算式,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从而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四)学习乘法分配律的逆用。

    1、既然左边=右边,那右边等于左边,谁来读一读。

    2、从右往左看,这个式子有什么特征

    3、乘法分配律可以从左边用到右边,也可以从右边用到左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左右两边可以相互逆用。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出示课件ppt16)

    1.判断正误,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问题: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

    2.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ppt17)

    117×3+117×7=117×(3+7) ( )

    4×a+a×5=(4+5)×a ( )

    24×(5+12)=24×17 ( )

    36×(4×6)=36×6×4 ( )

    3.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出示课件ppt18)

    4.观察下面的竖式,说一说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

    什么运算定律。出示课件ppt19

    25×12=25×2+25×10

    5,做一做,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出示课件ppt19)

    103×12 20×55

    6、回顾、拓展

    1、老师想知道“挖坑和种树的人数”比“抬水和浇树的人数”多多少人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师板书。(在原有算式上添上减号即可)

    (4-2)×25 = 4×25-2×25

    2、说说算式所表达的意思。

    3、进一步完善乘法分配律。字母表示为:(a-b) ×c=a×c-b×c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请说一说。

    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

    (4+2)×25 = 4×25+2×25

    (a+b) ×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率。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我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在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要在学习中大胆放手,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学生涌现出的各种说法,说明学生的智力潜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这里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说,谈谈各自不同的看法,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尽可能少说,为的就是要还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8】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分配律

    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学习重难点

    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内涵。

    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

    《乘法分配律》教学课件

    学习过程: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请同学们认真看下面的题目:有一个长方形的果园,原来宽20米,长80米,扩大规模后,长增加了30米。问:现在这个果园的面积有多大

    ①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用一幅图来表示题目的意思,这幅图会是怎样的呢

    把你想到的图形画在练习本上。并试着去解决这个问题。

    ②汇报交流,明确算法

    谁愿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③全班反馈(课件动态演示)

    先来看第一种方法:

    可以先算出扩大规模后果园的长,再算出扩大规模后果园的面积,即(80+30)×20=2200(平方米)

    (设计意图:借助于课件,展示出这道题目的示意图,进行动态演示,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每一步的计算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理解另一种方法打下基础。)

    再来看第二种方法,可以先算出果园原来的面积,再算出后来增加的面积,最后把原来的面积和增加的面积全起来就是果园现在的面积。即80×20+30×20=2200(平方米)

    (设计意图:借助于课件,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从中清楚地看到这种方法和第一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同时又真正的明白,虽然方法不同,但所要求的结果完全一样)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大家是不是已经发现了尽管这方法不一样,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说明(80+30)×20=80×20+30×20(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借助于课件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两种方法求出的`是同一个结果,同时,更能给学生初步感悟乘法分配律提供一定的帮助。)

    ②师:刚才扩大规模后的长是增加了30米,现在给大家一次机会,你来决定让长增加几米同时请你用两种方法算一算,看用两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是否一样

    如果我们把果园的宽的米数用圆形来表示,原来的米数用三角来表示,长增加的米数用五角星来表示,上面的式子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这样表示了呢

    ( +▲)×★=×★+▲×★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的方便性,在很短的时间给学生展示了不同的数据所计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让课堂节奏更稳,更快,解决问题更高效,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了。)

    ③接下来,我们共同来验证一下,看我们想到的这个式子是不是正确的呢现在这里面原来的长和宽及扩大规模后增加的长的数量都由你来决定填写,填写完后,进行计算,验证,来证明这个等式不仅适用上面的两个例子,同样适用于你所举的例子。

    验证;(100+50)×40=100×40+50×40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积相加。

    同学们,你们真厉害,你们所发现的规律在数学上就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

    1、请看下面这个算式,(40+8)×25

    结合刚才的长方形的面积,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想象成宽是25米,原来的长是40米,扩大规模后增加的长是8米,因此我们可以先求出原来的面积40×25和增加的面积8×25,合起来就是现在的面积。

    2、计算59×20+41×20

    师:除了把它们想象成刚才的长方形的面积,还可以想象成什么呢实际上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把它想象这样的场景:学校要举行歌唱比赛,参加的20名同学要统一着装,老师们先买了20件上衣,每件59元,又买了20条裤子,每条裤子41元,老师买这些衣服一共花费了多少元钱呢

    59×20+41×20

    =(59+41)×20我们可以先求出一套衣服多少元再乘以

    =100×20它的套数,是不是计算更简单呢

    =20xx

    亲爱的同学们,相信你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乘法分配律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今天的课快要结束了,老师留给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这道题目问的是原来的面积比增加的面积多多少平方米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如果有两种方法可以解答,你认为这两种方法之间有联系吗请大家认真思考,下节课我们再见!

    【乘法分配律教案锦集】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