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0篇
  •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0篇

    发表时间:2022-12-15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作为一名老师总是不可避免的需要修改教案,教案中包含着我们需要用到的教学方法。如何撰写教案才能强调课堂的重点呢?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特意收集和整理了《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1)

    乘法分配律是第三章的教学难点也是重点,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从学生的生活问题入手,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买奶茶展开。这节课我力图将教学生学会知识,变为指导学生会学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入生活问题,激趣探究

    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大量生动、具体、鲜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从身边的生活中来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首先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然后请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利用情景,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乘法分配律,为后来乘法分配律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提供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

    我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自己的一点点感知,我马上要求学生模仿等式,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使学生自己的模仿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比较模糊的认识。

    三、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了条件

    为了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在这节课上,我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立刻提出观察这一组等式,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材料,提供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自然激起了探究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我想: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2)

    我对教材内容、学情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之后,确定了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通过学生自主研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以及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通过教研组全体老师的努力,我们设计了比较合理的前置性小研究。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前置性小研究”的探索研究,能会用两种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并且能讲出自己的思路;能够观察出并说出两道算式的特点,能够观察出两道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能够按照算式的特点进行举例;能够自己说出规律,总结规律;能够用求结果和乘法的意义去验证这条规律的正确性、普遍性;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的问题,在做题的同时感受乘法分配律给计算带来的方便。

    当然,本节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也是有不足的地方。我认为:

    1、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经常性的打断学生的发言。其实这是很不好的习惯。课下陈靖嫣对我说:“老师,你一打断我,我就不知道怎么说了。”我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觉得在“生本课堂”中教师,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那就是“等”的意识。等学生表达完他的所有想法之后,他们在遇到“瓶颈”的时候,老师可以经过有智慧的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过”。可是我们很多时候,经常犯的错误是,学生只要一有点小问题,老师马上就出马,这样是极不好的做法。像本次课中,我有好几次打断了陈靖嫣同学的汇报,也打断了王孟阳同学的汇报,还有好几次打断了同学们的交流活动。

    对于这种打断可能在心里带着很侥幸的心理,认为我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某些教学任务,不能让本节课“节外生枝”。可是,这种心理违背了“生本课堂”的基本教学理念。

    2、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不能照顾到学生的想法。像:徐昊同学和李厚杰同学在课堂上,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是我在施教的过程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可能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他们的想法,是在浪费时间。可是,我的这种做法,却不能照顾到他们的后续发展。我觉得在处理这个事件的时候,我应该既不能让本节课“跑偏”,也不能浇灭他们的“兴趣之火”。这是需要有一定的教育智慧的。

    3、我觉得学生们的交流是不够热烈的。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们的研究不够到位,不会提出自己的疑问,不能对自己的疑问进行探索研究。我觉得这都是老师在平时教学中,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的原因。

    还有很多的问题,也许是我没有意识到的。

    结合本节课,关于生本课堂我有了很多的想法。

    我认为真正的`“生本课堂”是这样的:

    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各个环节,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细节去体现。也是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教师和学生可以围绕一个问题据理力争,也可以在一节课中,实现多个知识点的“串联”,也可能好几节课我们突破不了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千万要改变原先“计件工作”的模式,我们还原教育本来的色彩。它应该是自然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我们身在其中,师生应该一起去营造一种氛围,体会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幸和充实感。

    我立志让我的课堂,成为我们幸福的源泉。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3)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东新四小学 王唯

    教学内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材第4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正确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出示课件1)计算

    35×2×5=35×(2×)

    (60×25)×4=65×(×4)

    (125×5)×8=(125×)×5

    (3×4)×5 × 6=(×)×(×)

    师:上节课,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咱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探究发现

    (出现课件2)

    师:大家看,工人叔叔正在贴瓷砖呢,看到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有两个叔叔在贴瓷砖

    生:我发现一个叔叔贴了4列,每列贴9块,另一个叔叔贴了6列,每列贴了9块。

    师: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我想知道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按鼠标出示问题) 师:你能估计出工人叔叔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吗?

    生:我估计大约有100块瓷砖

    生:我估计大约有90块瓷砖。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做,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做法?

    生:6×9+4×9(板书)

    =54+36

    =90

    分别算出正面和侧面贴的块数,再相加,就是贴的总块数。

    生:(6+4)×9(板书)

    = 10×9

    =90(块)

    因为每列都是9块,所以我先算出一共有多少列,再用列数去乘每列的块数,就是一共贴瓷砖的块数。

    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很好,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种算法,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

    6×9+4×9 = (6+4)×9(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两道算式的特点,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师:这几们同学举的例子符合要求吗?请在小组中验证一下。 (小组汇报)

    小组1:符合要求,因为每组中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

    小组2:在每组的两个算式中,一个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一个数,另一个是用这两个数分别是去乘同一个数,再相加,符合要求。

    (板书用=连接算式)

    师: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从它们的特点和结果相等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小组再讨论一下。

    小组1:我们小组发现,只要符合上面题目要求的算式,结果都是一样的。

    小组2:我们小组发现,两个不同的数分别去和同一个数相乘,然后再相加,可以先把这两个数相加再一起去乘第三个数,结果不变。 结论(课件2):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 乘 法 分 配 律。它是我们学习的关于乘法的第三个定律。

    师:大家齐读一遍。

    师:和同桌说一说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现在你能用字母的形式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用a,b,c分别表示这三个数,试着写一写吧。

    (a+b)×c=a×c+b×c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80+4)×25 34×72+34×28

    师: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判断正误

    ( 25 + 7 )×4 = 25 ×4 ×7×4 ( )

    35×9 + 35

    = 35×( 9 + 1 )

    = 350 - - - - ( )

    3、填一填

    (12+40)×3=× 3 +×3

    15×(40 + 8) = 15×+ 15×

    78×20+22×20=(+ )×20

    四、总结

    师: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板书设计]

    探索与发现(三)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6×9+4×9 =(6+4)×9

    (40+4)×25 = 40×25+4×25

    (64+36)×42 = 42×64+42×36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4)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单元内容的难点,因为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上课时,我以轻松愉快的闲聊方式出示我们身边最熟悉的教学资源,以教室地面引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算式:(8+6)×2=8×2+6×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通过观察算式,寻找规律。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学生兴趣浓厚,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

    这堂课由具体到抽象,大多需要学生体验得来,上下来感觉很好,学生很投入,似乎都掌握了,可在练习时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学习时知道“分别”的意思,也提醒大家注意,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出现了漏乘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运算定律中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定律,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大致规律能理解,也能灵活运用,但是要求用语言来归纳或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规律,有部分学生就感到很为难了。感觉他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课本中关于乘法分配律只有一个求跳绳根数的例题,但是练习中有关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却灵活而多变,学生们应用起来有些不知所措,针对这种现状,我把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进行了归类,分别取个名字,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题目能灵活应用。

    乘法分配律大致上有这样三类:

    一、平均分配法。如:(125+50)*8=125*8+50*8.即125和50要进行平均分配,都要和8相乘。不能只把其中一个数字与8相乘,这样不公平,称不上是平均分配法,学生印象很深刻,开始还有部分学生只选择一个数与8相乘,归纳方法后学生都能正确应用了。

    二、提取公因数法。如:25*40+25*60=25*(40+60)解题关键:找准两个乘法式子中公有的因数,提取出公因数后,剩下的另一个数字该相加还是该相减,看符号就能确定了。

    三、拆分法。如:102*45=(100+2)*45=100*45+2*45这类题的关键在于观察那个数字最接近整百数,将它拆分成整百数加一个数或者整百数减去一个数,再应用乘法的分配率进行简算。有了归类,学生再见到题目就能依据数字或运算符号的特征熟练进行乘法分配律的简算了。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5)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提高计算能力.

    (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是教学的重点;反向应用乘法分配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二)学习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板书: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出示102×( ).

    请同学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老师可以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2.教学例6:用简便方法计算.

    (1)计算102×43.

    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乘法,用笔算比较麻烦.想一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经过讨论后,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把原式改写为(100+2)×43,然后按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一种是把原式改写成102×(40+3).不要简单的否定,可以让学生用两种方法都做一

    做,对比一下,找出哪种方法简便.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计算102×24.

    订正时说明怎样简算的?根据是什么.

    (3)计算9×37+9×63.

    启发提问:

    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②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板书:

    提问:这题能简算吗?什么地方错了?应怎样改?

    启发学生明确:题里两个乘式没有相同的因数.应该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加起来应是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式子用“=”连接起来.

    讨论:2,3两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式子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改哪个地方?

    在讨论基础上得出:

    第2题,如果左边算式不变,右边算式应改为35×12+45×12,使两个加数分别与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右边算式不变,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45,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两个不同的因数就是两个加数,改为(35+12)×45.

    第3题右边两个积里相同的因数是4,不同的因数是11和25,应改为(11+25)×4.因此

    要特别注意:括号里的每一个加数都要同括号外面的数相乘;反过来,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而三个数连乘则是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它是乘法结合律.必须要掌握这两个运算定律的区别.

    (四)作业

    练习十四第5~10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举例验证、交流等活动,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探究欲望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从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流合作。新理念还体现不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6)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运算定律,但的确又非常重要、运用广泛。在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采用了让孩子通过“联系实际、感知建模;分类整理,生成模型;发现规律,举例验证;表示规律,建构模型;概括规律,完善模型;应用规律,感受模型”的探索过程,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以突破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切入点,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自己的教学教训,在平常的教学中,总是发现学生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之后容易出现(a+b)×c=a×c+b的现象仔细研究其原因,其实是学生学的记的只是乘法分配律的外在形式,对公式只不过是表面肤浅的忘记,而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内在的数学意义。因此,我就打破通过观察 发现 猜想 验证 概括的传统教学思路,除了在外在形式上认识规律(教材意图),又从乘法的意义入手,使学生进一步从算式意义方面得出了(a+b)×c=a×b+b×c这样确凿无疑的结论。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不再只是停留在外在的“形”,而是又进入“质”的深化。这种教学建立在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有效的建立模型突破了本节的第一个难点。从课后作业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以前。

    在突破本节第二个难点:乘法分配律容易跟乘法结合律混淆的现象时。敢于挑战自我,不再泛泛地讲两个规律的区别与联系,而采用反式教学写出25×(4×8)=25×4+25×8的现象,让学生既懂得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区别,又找到了乘法分配律概念的重点。

    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出示扩展型的练习,对分配律的概念加以升华。

    这些方面,只是我对自己原来的教学在反思与对比中觉得是对我而言较为进步的一点点。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整个教学过程也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课堂上由于紧强导致只顾自己思路,而忘了对学生的回答或知识的恰当与否做出及时评定。还有,恐怕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任务,而把“总结”与“拓展”放错了位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预想中那么高,可能与我相对缺乏激励性语言有关等等问题。

    深入思考,觉得还是自己的业务不够熟练,驾驭课堂能力低下而造成的。因此,我想:今后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深入钻研,在挖掘教材上下功夫。

    二、多听课,学习别人长处,多查阅资料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最重要的是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思路的“创新”上狠下功夫,让学生看到的天天都是“新”老师,甚至忘记“传统”形象,这是我最高的追求目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7)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通过观察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归纳、总结,用语言表述出来。在教学时,我也是按照教学参考书的建议安排教学过程的。先复习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接着导入新课。通过

    (18+7)×6○18×6+7×6、20×(15+90)○20×15+20×3

    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归纳,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并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中,导课比较快,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课堂上学生气氛不活跃,思维不积极,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结果,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如当天在作业时出现的问题就比较多:45×103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直接乘,不会简便;尤其是计算59×21+21时,学生发现不了它的特点,不会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说,本节课上得不是很成功。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同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8)

    问题的探索

    1、小组合作,培养估计意识

    师:我们先来估计一下他们大约用了多少块瓷砖好吗?

    生:思考并回答,只要是学生说的合理就可以

    估计的方法很多:估计一行有10块,一共有10行,10×10=100(块)

    估计左边有50块,右边有50块,合起来一共有100块。

    ……

    师:那到底谁的估计最合适呢?让我们共同来研究一下好吗?

    2、自主探索,验证估计的正确性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到练习本上。把你想到的算法都写出来。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思考、交流

    师:看到刚才同学们积极思考的样子,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谁想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同时对同伴的回答进行补充。

    可能出现的结果:(1)(6+4)×9=10×9=90(块)

    (2)6×9+4×9=54+36=90(块)

    (3)6×9=54(块)4×9=36(块)54+36=90(块)

    学生还有可能出现其它的不同的思考方法,但只要有理由老师都要进行肯定。

    学生思考出的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写到黑板上,然后老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边总结边调整出如下的板书:

    (1)(6+4)×9=10×9=90(块)

    (2)6×9+4×9=54+36=90(块

    师: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看出工人师傅一共贴了90块瓷砖,那谁估计的答案最合适呢?掌声鼓励下自己。

    3、分析比较

    师: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种方法是先求出一行有多少块,再求一共有多少块;第二种方法是先求出一面墙用了多少块,再求出另一面墙用了多少块,最后求一共用了多少块。

    4、结论: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

    生:相等

    师:用什么符号连接(结果相等,用等号连接)

    (6+4)×9=6×9+4×9,(板书)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对规律的探索,在得出算式(6+4)×9=6×9+4×9以后,我没有用例子让学生很快的归纳出一个一般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概括等,让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成动态的探索对象,使认知任务本身有了一种诱发学生较高思维水平的潜力,给规律的探索过程注入了生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9)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一些有关运算律的知识,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课的教学环节和前面学习运算律的教学基本相似,所以学生也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所以乘法分配律的归纳和揭示还是比较顺利的。我重点是结合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的认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以及它与其他运算律的区别。特别是对几个数字的观察和比较以及等式两边的式子分别表示的意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含义的理解,为后面的简便运算的学习奠定基础。

    相对于其他运算律的简便运算,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学生在实际的运用方面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学中我是分层进行教学的。首先安排的是最基本,学生直接根据乘法分配律就可以直接进行简便运算。在这个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特别是逆向的运用。接着,在练习环节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变化,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算式间的联系,从而能够灵活的运用运算律。在这个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仍然是在逆向的运用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可能也与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关系。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篇10)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具体设计:先创设兔子吃萝卜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买“老伯伯养了10只猴子,每只兔子早上吃4个萝卜,晚上要吃3只萝卜这些猴子一天共要吃掉多少个萝卜?”列出两种不同的式子,让学生通过观察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也可用“=”连接。

    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等式的特点,仿造上面的等式填空。

    (4+5)×25=(14+25)×5=(37+125)×8=。

    再让学生观察这几组算式,等号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等号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与右边算式中的什么数有关系?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与右边算式中的哪个数有关系?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形式表示:(a+b)×c=a×c+b×c,他们确实能够体会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

    第一步:通过资料获取继续研究的信息。

    虽然所得的信息很简单,只是几组具有相等关系的算式,但这是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获取的,学生对于它们感到熟悉和亲切,用他们作为继续研究的对象,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二步:观察算式,寻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

    第三步: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拓宽乘法分配律。这一阶段,既是学生巩固和扩大知识,又是吸收内化知识的阶段,同时还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

    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1、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Jab88.Com 88教案网】

    2、使学生在辨析与争论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清晰的认识,在学生举例中使学生感到乘法分配律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由特殊到一般总结字母公式。

    3、将模仿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

    4、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上,能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习题在安排上在充分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可以再安排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题目,如78×99+78=78×(99+1),为后面的简便运算作伏笔,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2、在数学术语上还得反复推敲,以达到准确无误。

    3、本堂课中新的教学理念有所体现,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我会坚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多听课多向前辈们请教,切实提高业务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0篇】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