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乘法分配律教案10篇
  • 乘法分配律教案10篇

    发表时间:2022-12-15

    乘法分配律教案。

    教育学生,从爱出发,爱是一种特持久而深刻的感情。当老师面对教学难点的时候,可以详细的将一份教案做好准备,教师写教案时考虑教案的可行性。是否在为编写教案而犯愁呢?教师范文大全编辑收集并整理了“乘法分配律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

    生: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为什么这样算哪?

    生:我是根据乘法分配律算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的,我知道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反思:

    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表述。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主动探究,实现亲身经历和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学习文本批判、质疑和重新发现的过程,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去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也是身心多方面需要的实现和发展过程。本节的教学中,我从口算导入新课,引出(10+4)×25这样一个特殊的算式。接下来,让学生猜想它的简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再让学生举例验证方法的普遍性,最后由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向互动,注重合作与交流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建构过程,正是学生个人的方法化为共同的学习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生命活力得到发展的过程。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迎春来”。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乘法分配律》。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让学生通过复习、计算,感知乘法分配律算式的特点,为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给学生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㈠影幕演示:

    1、养鸡场左边有50间鸡舍,右边有30间鸡舍,每间鸡舍里有75只鸡。养鸡场共有多少只鸡?

    【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②上台演示,合作讨论,研究策略。

    ③展示思维过程,探究解题规律。】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通过观察、说特点,为下面口头概括定律收集语言材料。

    ㈡探究概括规律:

    1、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多媒体演示〗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通过口头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主动中获取知识。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使学生懂得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从正反两方面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三、巩固运用规律。

    (五)巩固与练习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五、归纳概括。

    整堂课虽说有些不足,有些差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但都让学生们进行尝试,环环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1、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上,我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2、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形式表示:(a + b)× c = a × c + b × c

    3、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总之,在这堂课中新的理念也有所体现,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充分调动起来。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习体会提出猜想的方法及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参与推导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请大家准备好纸和笔。(请看大屏幕,左边的两组同学做A组的题,右边的两组做B组的题,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开始)

    9×(37+63)9×37+9×63

    (2)评出胜负。(做完的同学请举手,汇报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左边的同学做得比较快,(问同学)你们有什么意见吗?)刚才的计算中你发现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吗?

    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两道题其实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9×(37+63)=9×37+9×63

    (3)将学生的发现以他(她)的名字命名为“**猜想”。

    【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组织数学热身赛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昨天,老师去超市里买东西,看到下面这些物品。橙子每箱28元,苹果每箱22元。如果橙子和苹果各买3箱,一共需要多少钱?

    (1)全班同学独立完成。

    (2)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板书)

    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谁来说说看?(生回答,师板书)

    算式(28+22)×3和28×3+22×3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异同点,并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

    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虽然他们的格式不同,但他们的得数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联系起来。

    生:等于号

    师:对,用等于号相连,表示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一起读一读,认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35+25)×3=35×3+25×3

    师:再和前面的一组式子一起观察,

    9×(37+63)=9×37+9×63

    (让学生通过读,感悟到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的两个数的积加上两个数的积)

    2、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验证吗?(板书:举例)

    (1)验证方法:要求每人出两组算式,数字随意举例,可以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验证你举的例子是否相等,教案《《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然后拿到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回报: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

    (3)同学们,请看一看这三个同学举的例子,每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板书)

    (4)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从刚才的举例过程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回报。

    (电脑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

    (3)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

    齐声读两遍。

    (4)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

    引导学生发现:字母表示的式子简洁、明了,这就体现了数学的美。

    三、加强应用、深化理解

    1、瞻前顾后填一填。

    (10+7)×6=□×6+□×6

    8×(125+9)=8×□+8×□

    7×48+7×52=□×(□+□)

    2、火眼金睛看一看:

    判断下面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25×12+12×75=12×(25+75)()

    25×99+25=(99+1)×25()

    3、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80+4)×2534×72+34×28师小结: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4、找朋友

    (10+6)×410×4+610×4+6×4

    5×(7+9)5×7+5×95×7×9

    3×25+7×253+7×25(3+7)×25

    5、对口令

    师:如果一个同学说出乘法分配律的左边部分,那你就说出它的右边部分,如果他说出的是右边部分,你就对出左边部分。看谁反应快。

    6、脑筋急转弯。

    猜一猜,等号后边是三个什么字?

    木×(1+3+2)=?

    四、总结:

    1、回忆一下,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法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提出新的猜想吗?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下节数学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4】

    一.说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率》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承接前面学过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几个几加几个几的运算和四则运算法则的知识,后起整数的简便计算和小数、分数的简便计算。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我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前面几次类似的学习经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由于乘法分配律不像交换律、结合律只针对一种运算进行的变化,其中不仅有乘法还有加法或减法,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概括运算定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学生在概括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及时进行引导和点拨。

    三.说我的思考

    教学本课时,我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口算初次感知规律、解决问题形成规律表象、探索等号两边算式的联系概括规律、巩固运用规律等环节的学习,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意识,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四.说教学目标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率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归纳概括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抽象概括乘法分配律,简单运用乘法分配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第一个环节,我设计了4道口算题:25*7*4 ;8*9*125;(8+4)*25;

    3*12+7*12。前两道题让学生说运算过程的同时,说说运用了什么定律?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的复习,为后面和乘法分配律进行比较做准备。后两道题让学生进行口算时产生学习困难,大部分学生采用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所以很慢,也不见得准确。这都没有关系,这只是这节课的一个伏笔,是第一次让学生隐隐约约地感受惩罚分配律。然后老师快速神秘地说出答案,并激励学生说,“只要你们这节课认真学习,也能像老师一样快速准确地说出结果,你们愿意吗?”。让学生对这节课充满期待。

    (二)解决问题,探索定律

    1、再一次呈现种树的主题图,直接提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让学生围绕着问题,从熟悉的信息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搜集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利用前两次课的主题图,既可以使内容显得连贯,又可以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更加突出这节的重难点(即乘法分配律的概括和运用),而不是解决问题。学生提取出有价值信息后,给学生出示一个完整的实际问题,有利于让学生下一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汇报方法,两种不同的方法出现后,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会发现两种方法思路不同,结果相同。由于学生有前面的学习经验,很容易就能把(4+2)*25和4*25+2*25用“=”连接起来。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等号两边的算式,左边的算式先算什么?先算4+2=6。6*25表示什么?表示6个25是多少?右面的算式表示什么?4个25加2个25是多少?也就是6个25是多少。我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的意义,一步步地追问后,让学生懂得4个25加2个25就等于6个25,所以等号两边相等。这是第二次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率了。但并不急于揭示定律,因为孩子的概括能力有限,还需要做进一步的铺垫。

    于是我设计了“是不是任何三个数组成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这再次激起学生的思考,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导着他们马上想验证一下,我顺水推舟地让他们在小组里写写试试。小组中有的同学喜欢用大数、有的同学喜欢用小一点的数、有的同学则喜欢用1、10、99这样的特殊数,无论怎样他们都通过自己的验证和同学的交流中感受到了,这条规律是的的确确存在的。

    3.总结定律

    这个时候再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条规律就水到渠成了。当然学生的语言并不规范。我会引导学生一步步说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就等于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这就叫做“乘法分配律”。边说边板书,尤其是表示分配的时候用彩色箭头标明怎样分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随后板书课题,就更突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是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并不难,但是有可能出现(a+b)*c=a*c+b*c或a*(b+c)= a*b+ a*c,都要列出来给予肯定。

    (三)对比理解,巩固应用

    1.呼应口算,体会价值

    做练习之前,我设计了一个回归口算的小环节。让学生再看上课之初不好算的那两道口算题。学完定律后,再看到(8+4)*25,自然会想到用分配的方法,见到3*12+7*12会想到3个12加7个12,其实就是10个12,就得120。这样的前后呼应设计,既使课堂显得完整,又让学生开始的疑惑解开,有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从而真正深刻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好处。

    2.对比定律,加强理解

    与乘法结合律的对比,是基于我往年的教学经验,学生经常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用混的现象。比如:44*25=(40+4)*25=40*25*4*25=1000*100=100000。所以,我让学生找出他们的不同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两条定律,以便日后准确运用。

    3.多种联系,巩固应用

    判断和填空的练习,旨在进一步对比区分,巩固乘法分配律。买衣服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练习。

    简便计算中,我设计了分配律正运用的练习,逆运用的练习,减法的分配练习,以及三个乘法合并的练习。一个比一个难,每个都有挑战性,有让学生蹦一蹦够得着,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感,也培养了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学习这节课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零散的,不完整的,老师都应给予肯定。

    其次我提出了45*99+45,35*102,23*99这样需要稍加变化才能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下节练习课做好铺垫。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5】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资料和学情,本节课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本事

    (1)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加学生之间的了解、同时体会到小伙伴合作的重要。

    (2)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

    (3)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进取主动参与的学习。

    2、学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所以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资料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比较、概括的方法总结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进取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观察发现,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尝试练习;扩展延伸;全课小结”共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本节课是规律的学习,就资料本身而言枯燥,单调,学生很难感兴趣,所以我从男女生的比赛开始,一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经过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感知到用相同的数,相同的运算符号,组成的结果也相同的算式,由于运算顺序不一样,使计算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引导学生找这些式子的相同点和不一样点时,把学生的学习心向引导到对运算律的研究上去。初步感知了乘法分配律,为接下来归纳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二)观察发现,总结规律:

    经过例题的教学,学生会在观察、比较后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肯定为这一发现感到欣喜不已并有表达的欲望,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本事就让学生先交流,但受学生的抽象概括本事的制约,表达的肯定不是很清楚,这时教师立刻让学生练习课前练习题来比较、观察,一来让学生明白用语言表达困难时能够借助式子用行为表达,二来也是以此来验证规律是否成立。接下来让学生把众多的的案例概括起来――即用符号表达。这种表达方式除了能直观、简洁地显现运算律的本质资料。学生在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时,也能充分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优越性,从而既加强对运算律的理解,又培养符号意识,发展符号感。最终教师把文字规律呈现出来,一是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二是进一步巩固规律。

    (三)练习的设计

    理解了乘法分配律,我让学生经过“课堂活动”第1题的练习,再次体验乘法分配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应用。之后设计了一组紧扣规律的简单填空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进一步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中“分配”的意义。紧之后经过一组确定题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最终的拓展延伸练习,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迁移,使学生体会到更多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这样的类型题也能够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使学有余力学生的本事进一步得到提高。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6】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到达新知识的制高点。其中适当的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用字母来表示。

    2、师:(指导观察主题图,理清图中的数学内容)同学们植树多么认真啊!他们为绿化祖国做出自己能做的事。这节课我们接着来探究关于其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同事们能够有兴趣解决吗?

    (复习旧知识,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时下正是植树节,以这样一个情境引入新课比较自然)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3。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A、要求生在练习本上列综合算式算,然后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B、让一学生上黑板写。

    (4+2)×25 =6×25 =150(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

    C 、师问:还有同学有不同的列算式方法吗?

    生:上黑板写。

    4×25+2×25

    =100+50

    = 150(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理清解题思路,与其他同学共享)

    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

    1、(4+2)×25=4×25+2×25

    2、第二个算式比第一个算式简便。

    3、师适时引导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

    师:谁能给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起个名字?(乘法分配律师板书)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到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观察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生:翻开课本齐读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师:课本上用符号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但是没有写完整,你能补充完整吗?(师巡视指导)

    师板书:(a+b)×c=a×c+b×c

    D、你能例举出类似的例子来吗?

    生:在练习本上写,然后师指名说一说。

    (由于前面学习交换律、结合律的时候都有这些环节,所以这部分内容学生很熟悉,放手让学生做。)

    E、师在黑板上板出乘法结合律的式子。(用字母表示)让学生对比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对比它们的异同,让学生说一说。

    (在这一章内容里学习了好几个运算定律,学生很容易搞混淆,所以要让学生区别它们。)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第36页“做一做”。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2、师: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计算:101×13 40×65

    指名两生上黑板做,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甲:101×13生乙:40×65

    =(100+1)×13 =40×(60+5)

    =100×13+1×13 =40×60+40×5

    =1300+13 =2400+200

    =1313 =2600

    (这部分的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可能当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老师的巡视指导。)

    师:表扬鼓励学生。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新的运算定律?你会将它叙述一遍吗?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六、说板书:乘法分配律

    (a+b)×c=a×c+b×c北师大版4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往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回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

    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位在: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回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熟悉。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熟悉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题目,解决题目的能力,进步数学的应用意识。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题目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题目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

    教材提供了这样一个主体图:春季里,同学们开展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需要解决的题目是: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列出算式,接着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即25×(4+2)=25×4+25×2。我将其首先呈现给学生,目的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题目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

    接着设计“悬念”,抛出四组题目,把学生引到“两算式的结果相等”的情况中来。先请学生猜想,而后验证,再请学生编题,让每一个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研究中来。在编题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交出了正确的“答卷”,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研究的欲看。接着,请同学在生活中寻找验证的方法,以四人小组为研究单位,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探究其中的奥秘。小组讨论的方式,更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激发学生希看获得成功的动机。通过实践、讨论,揭示了乘法分配律。再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述乘法分配律加以内化。这样做,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欢快,自己动手编题、自己动脑探索,从数目关系变化的多次类比中悟出规律,“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发现!这对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其激励作用无疑是无比巨大的,而“爱思、多思、会思”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一生受益。纵观教学过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我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感受到:认真钻研教材,深进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会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7】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更多用掌握乘法分配率。

    2.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感受教学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乘法分配律在计算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和概括能力,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掌握乘法分配率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率的意义。

    二、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操作实验法,讨论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创设愉悦的生活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沿着观察、交流、类比、归纳的思路,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生命化、生活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激、感、探、固、评“五字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相互评价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会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体现数学学习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五字教学法,制定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借比赛来激趣

    新课伊始,我先和同学们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课件出示)让学生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题,教师全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当有了结果后,我设置疑问:想知道老师算得又对又快的秘密吗?当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时,我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依情境感新知

    看到大家学习积极性这么高,老师送给大家一些笑脸,(出示课件)你们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张笑脸吗?你是怎样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3)*4 5*4+3*4]

    学生不难发现,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来的结果相同,所以可以用等号将两个算式连接起来。(板书=)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又能使学生乐学、易学。

    我感到,一个规律的得出应该通过一组算式的观察得到,只是一个例子就显得十分草率,因此,我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件出示)学校准备购买校服,上衣每件35元,裤子每条25元,要购买三套这样的校服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根据大屏幕上的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我适时板书:[35*3+25*3 (35+25)*3]这时学生不难发现,用不同的方法求出的总价相同,所以也可以用等号将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这样,由生活情境产生数学问题,由浅入深,不断地创境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强烈欲望,这样就自然地进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据探究知规律

    当学生产生探究规律的强烈欲望时,我将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进行合作探究。首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两个算式的左边和右边,你发现了什么?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让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将进一步的达成共识,学生可能会发现:左边是两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把左边的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当所有学生都有所发现时,我将继续引导他们:你能仿照上面的例子再举一些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这一过程学生将会举出大量的例子,以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我问:同学们,在以上的学习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以上的合作探究、观察交流,充分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进行归纳,(课件出示并板书课题)这时可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定律的?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字母公式,(教师板书)结合公式教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反过来使用,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样一层深入一层的探究过程,能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会采用各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对有特殊见解的我将予以充分肯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因此,我把第四个环节设计为:

    (四)凭练习固新知

    当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后,我将设计以下的闯关练习:

    第一关是一般性练习,数字找家。(出示课件)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参与,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帮数字找准自己的家。

    第二关是小判官。这一关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将让学生通过打手势的方式来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关是提高性练习,我能行。这一关练习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定律的能力。

    第四关是开放性练习,我最棒。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这一过程我将采用各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20个足球20个篮球一个多少元?如果学生提出20个足球比20个篮球贵多少元时,可以进一步推广到乘法和减法的性质[(a-b)*c=a*c-b*c],这也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在以上的闯关练习中,循序渐进,学生在用中巩固了新知,最后一个环节是:

    (五)借评估促发展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改进教学以及反思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将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探究气氛。在课的最后,我将让学生做最后的自我评估: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帮你?让学生自我梳理,最后布置作业。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8】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鞠躬)我是小学数学组几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乘法分配律》,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属于数与代数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乘法的分配律是在学生学完四则运算以及加法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简便运算做好铺垫。因此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四年级的学生在之前学习过四则混合运算,这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有所发展,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开始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且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表达,愿意在活动中进行学习,这些都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渗透环保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是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而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则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结合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教法我确定为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引导法。之所以用这些方法,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氛围,增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因此,我将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从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说教学过程: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则是最重要的一环。为了使学生有所收获,我将从导入、新授、巩固、小结、作业这5个部分来展开教学过程。

    1.导入:

    俗话说,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导入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本节课我将借助多媒体出示图片进行导入,创设如下情境:四年级学生在植树节种树,老师学生每25人分到1组,有4组同学进行铲土种树,有2组同学去打水给树浇水。我会一边给学生渗透环保意识,一边引导学生,你观察清楚图片了吗?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预设学生回答:想知道浇水组有多少学生,种树组有多少学生,一共有多少学生,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乘法分配律》。

    通过多媒体导入新课,既能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2.新授:

    接下来是师生互动,探究新知的环节。我设置了3个活动。

    活动1:理解题意,初步感知

    我将提问学生:根据你们之前提出的问题,能否计算出一共有多少学生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学生之前已经有过解决应用题的经验,所以我会让学生在理解题意得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探究过程中,我会适时点拨学生。探究结束后请2位学生上台板书计算过程,其他学生进行发言,有的同学可能会先计算浇水组学生人数25×2,再计算种树组学生人数25×4再将二者相加得到结果150人。

    板书:25×2+25×4=150)

    有的同学可能会先求出一共有几个小组2+4,再将小组个数乘25,最后同样求出150人(板书25×(2+4)=150),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都会予以表扬鼓励,能够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而对于不足之处我也会做补充和引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活动2:观察思考,提出猜想

    接下来,我会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们不难发现,这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字相同,计算结果也是一样的。我会进行追问,你们能发现这两个式子有什么规律吗?如果把 25 和(2+4)对调位置呢,结果还是一样的吗?然后引导学生启动4 人小组讨论交流,限时 5 分钟,讨论过程中我会走下讲台进行巡视点拨,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汇报成果。

    有的小组会发现 25 和(2+4)的位置调换,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有的小组发现 25 与(2+4)相乘和 25 分别与括号的里数相乘,再相加的结果是一样的,对于学生的各种发现,我会予以发展性评价,并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纠错,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梳理过程。

    最终,师生共同提出猜想两个数地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我将此过程进行板演,规范书写

    (板书25×(2+4)=25×2+25×4 (2+4)×25=25×2+25×4))。

    活动3:验证猜想,总结规律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我会在多媒体上出示几组数据,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利用刚才的猜想计算,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的数据。最后我会引导、帮助学生尝试用规范的语言概括总结乘法分配律,并体会乘法分配律能让计算变得简便。

    紧接着,我会启发学生:你能用字母来代替数字,写出乘法分配律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字母进行表示。

    (板书:乘法分配律:两个数地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新授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通过活动、讨论主动建构知识,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的过程,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3.巩固: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分层次借助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并设置“勇夺智慧宝石”闯关游戏。评价采用生生互评,生生纠错的形式,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

    4.小结:

    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我会请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多维度总结,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好习惯。

    5.作业:

    课上学习,课下复习。我将为学生布置书面和开放式相结合的课后作业:

    作业1: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作业2:把本节课的内容制成数学书签。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教学过程。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数学课堂的板书设计,一定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识记和运用。所以我采用了这样的板书设计。

    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鞠躬)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9】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到达新知识的制高点。其中适当的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1、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用字母来表示。

    2、师:(指导观察主题图,理清图中的数学内容)同学们植树多么认真啊!他们为绿化祖国做出自己能做的事。这节课我们接着来探究关于其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同事们能够有兴趣解决吗?

    (复习旧知识,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时下正是植树节,以这样一个情境引入新课比较自然)

    A、要求生在练习本上列综合算式算,然后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理清解题思路,与其他同学共享)

    引导学生发现:1、(4+2)×25=4×25+2×25

    师:谁能给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起个名字?(乘法分配律师板书)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到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观察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师:课本上用符号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但是没有写完整,你能补充完整吗?(师巡视指导)

    (由于前面学习交换律、结合律的时候都有这些环节,所以这部分内容学生很熟悉,放手让学生做。)

    E、师在黑板上板出乘法结合律的式子。(用字母表示)让学生对比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对比它们的异同,让学生说一说。

    (在这一章内容里学习了好几个运算定律,学生很容易搞混淆,所以要让学生区别它们。)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64×64+36×64=(64+36)×64()

    (这部分的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可能当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老师的巡视指导。)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新的运算定律?你会将它叙述一遍吗?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乘法分配律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书第54的例题以及5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含用字母表示),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展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两个运算定律,那谁来说说它们的名称和字母公式呢?(随学生回答出示小卡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乘法的另外一个运算定律。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谈话:五一快要来了,商场正在开展服装促销活动呢!一其去看看吧!

    2.课件例题情景图。

    (1)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短袖衫:每件32元;裤子:每条45元;夹克衫:每件65元。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

    (2)问:李阿姨一共要付多少钱呢?谁能口头列出综合算式?

    指名说出算式,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65+45)×5 65×5+45×5

    让回答的两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即先算的是什么。)

    第一个算式: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第二个算式:先算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各用多少元。

    (3)猜一猜:这两个算式结果会怎样?(相等)

    (4)计算验证。

    师:真相等吗?让我们动笔来算一算,男生算第一道,女生算第二道,做在自备本上。

    集体交流,指名汇报计算过程。

    (5)师: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的确是相同的,可以给它们画上等号。(板书:=)我们把这个等式轻声读一读。(学生轻声读读这个等式。)

    3.探索、发现规律。

    (1)师:仔细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讨论交流,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可能说:等号左边有65、45和5这三个数,右边也有这三个数;都有乘法与加法;等号左边是65加45的和乘5,右边是65乘5的积加45乘5的积。……)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初步得出:65加45的和与5相乘,等于把65和45分别与5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3)师: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之间都有这样的联系呢?谁再来举个例子?

    指名举例,计算算式结果,得出等式,教师板书。

    师:会不会是巧合呢?请你在本子上再举些例子验证一下。(学生独立举例验证。)

    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三个等式。

    问:还有许多同学要发言,说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举得完吗?(板书:……)师:这么多等式,看来这不是巧合了,而是藏着一定的秘密在里面。你有什么发现呢?再与你的同桌轻声说一说。

    (4)指名2到3人说说发现,教师随机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课件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5)刚才几位同学在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时感觉有些困难,你会用比较简洁的方法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你可以用文字、图形、字母等表示它。

    展示各种表达方法,集体交流,估计会有学生想到用字母或图形等来表达。

    表扬写对的同学,并指出:刚才的这些表达方法都是可以的。特别是写出(a+b)×c=a×c+b×c的同学,你们和数学家想到一起了。在数学上,我们就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a+b)×c=a×c+b×c。(板书,顺着读,逆着读)

    师:用字母公式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你又有什么感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简洁美。

    三、应用规律,巩固练习

    1. 对于今天学的乘法分配律会了吗?真的会了吗?好,那就考考你自己!(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学生自己判断。集体交流时指名说说是怎么判断的?

    第3小题汇报时要问:为什么是对的呢?提醒学生注意74×1可直接写成74。

    问:为什么你认为第4题不对呢?说说你的理由。怎样改就对了呢?

    2.掌握得真不错!下面打开书看5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汇报。

    讨论第2小题时问:两个乘法中相同的乘数是几?应该把相同的乘数放在括号外面,而且这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出示长方形菜地:长64米,宽26米)

    问:图上给我们提供了长方形菜地的什么信息?

    你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它的周长吗?

    (1)学生完成在自备本上,指名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2)集体交流,出示:(64+26)×2 64×2+26×2

    师:刚才大家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了长方形的周长,看这两道算式,问:哪种算法比较简便?它们的结果怎样?符合什么规律?

    师:看来我们早在三年级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就已经接触过乘法分配律了。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观察这两组算式,想想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比一比:请你从每组中各选一道喜欢的算式进行计算,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计算后,集体交流:你们选的哪两道?为什么喜欢这两道?

    (估计大多数学生会选择(64+36)×8和25×(17+3),因为这两道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这两道计算起来比较麻烦的算式如果让你来计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出示2题)

    指名说计算过程,教师用课件展示简算过程。

    小结:看,我们学会了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麻烦的题目变简单了。明天我们还会更深入地来学习简便计算。

    5. 谈话:开学初,学校为了丰富大家的大课间活动,购买了一批体育器材,看看是什么?(课件出示图片和信息:空竹每个17元,飞盘每个8元,铁环每个15元。)每种玩具都购买了60个,一共要花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投影展示不同的算法。

    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吗?

    师小结:看来,乘法分配律不仅可以是两个加数的和乘第三个数,还可以推广到3个加数的和去乘,甚至更多的加数呢!

    四、总结回顾

    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教后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本节课我比较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首先我先创设了设计买衣服的情景,出示了例题图,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结果,再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而后让学生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之间都有这样的联系呢?是不是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学生兴趣浓厚,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知道乘法分配律给大家计算带来的便利,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字母形公式。

    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出示一些扩展型的练习:由(17+8+15)×60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是三个数的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整,也为以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埋下伏笔。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是不够,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在本节课中的一些具体的环节中也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充分调动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要多加注意。

    【乘法分配律教案10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