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2023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发表时间:2023-04-29

    2023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师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加强教案制度的培养,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我们编辑了“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以配合您的需求,希望本文能给您提供借鉴!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2.了解投影仪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3.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4.了解凸透镜形成实像和虚像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2、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经过分析、综合得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照相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4页、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照相机的前面都有一个镜头,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2.物体经过照相机形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 像 .

    【小组讨论】

    1.请各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完成课本第94页“制作模型照相机”实验,如图所示.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通过模型照相机观察明亮窗外的景物,你会发现,半透明纸上的像是倒立(填“倒立”或“正立”)、缩小(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填“实”或“虚”)像.

    ②在观察景物时,是半透明纸朝向景物,还是凸透镜朝向景物?凸透镜

    ③在观察景物时,为了得到最清晰的像,需要调节半透明纸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小吗?需要

    2.找一架照相机,把镜头盖取下,观察镜头部分,它可能是凸透镜;打开照相机后盖,调节快门,按下快门,并在照相机背面用一张白纸当作后盖,让镜头对着明亮的景物,你会在白纸上看到景物倒立的像.

    【教师点拨】

    1.照相机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远些,像离凸透镜近些.

    2.照相机的最重要结构是镜头、胶卷.但快门、光圈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快门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时间,光圈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面积,二者共同作用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多少,进而控制胶卷上的像的清晰程度.

    3.在对物体进行照相时,如果物体到照相机的距离改变,那么胶卷到镜头的距离也要随之改变,这样胶卷上的像才清晰.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学习指导二:投影仪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上物体的光,通过镜头后会聚在天花板上,形成物体的像.

    2.物体经过投影仪形成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 像.

    3.投影仪上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小组讨论】

    完成课本第95页演示实验,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天花板上的像与投影片相比较,是放大还是缩小的?放大;是正立还是倒立的?倒立;是实像还是虚像?实像.

    2.天花板上的像到镜头的距离大于(填“大于”或“小于”)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

    3.要使天花板上的像变得更大些,应该使凸透镜靠近投影片,同时投影仪远离天花板.(填“靠近”或“远离”)

    【教师点拨】

    1.要想通过投影仪在屏幕上看到物体正立的像,则物体在放置的时候应该倒放.

    2.投影仪成倒立的像,不仅物像之间上下是相对颠倒的,左右也是相对颠倒的.

    3.投影仪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近些,像离凸透镜远些.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是上课经常使用的投影仪,请按要求回答.

    (1)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灯泡的作用是:充当光源;

    (3)若在屏幕上的像比较模糊(与投影片无关),调整方法是:适当高速镜头与投影片的距离、屏幕与投影仪的距离.

    学习指导三:放大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

    2.物体经过放大镜形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虚 像.

    【小组讨论】

    请各小组同学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字,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将凸透镜逐渐远离书上的字,你会发现,当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书上的字成正立时,凸透镜越远,字的像越大(填“大”或“小”);再继续移动凸透镜,你不能(填“能”或“不能”)看到字放大的正立像.

    【教师点拨】

    1.放大镜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眼睛应在物体的另一侧观察.

    2.除了常见玻璃制的凸透镜之外,水透镜等其他一些透明材料做的透镜均可以制成放大镜.如将一滴水滴在胶尺上,再来观察书上的字,同样可以起到放大的效果.

    3.投影仪和放大镜成的像都是放大像,但是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而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跟踪训练】

    从圆形金鱼缸的侧面观察缸内水中的金鱼,看到的是金鱼正立的、放大(填“放大”或“缩小”)的虚 (填“实”或“虚”)像.

    学习指导四:实像和虚像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6页,完成下列填空:

    1.实像是由通过镜头的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 (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异侧(填“同侧”或“异侧”).

    2.虚像是由通过镜头的折射光线(或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不能(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同侧(填“同侧”或“异侧”).

    【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或虚像的定义,我们可以依据凸透镜的几条特殊光线确定物点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或虚像.

    1.如实像:据定义可知,物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各条折射光线将会有一个共同的交点,该共同的交点即像点.而数学知识告诉我们,两条直线即可确定一个交点.因此在寻找物点的像点时,我们只需要找出物体发出的两条特殊入射光线(如过光心的光线、过焦点的光线等),作出对应的特殊的折射光线,找到交点,即像点.

    2.如虚像:据定义可知,物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各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将会有一个共同的交点,该共同的交点即虚像点.因此我们同样可以找出物体发出的两条特殊入射光线,作出对应的特殊的折射光线,找到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像点.

    【跟踪训练】

    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实像是凸透镜所成的,虚像则不是

    B.虚像是由平面镜所成的,所以虚像一定由光的反射而形成

    C.实像可有放大的,也可有缩小的;而虚像只有放大的

    D.实像能用光屏接收到,虚像则不能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2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2、初步了解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他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光的色散现象,物体的颜色。

    2、难点:色光的混合。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学生光源,三棱镜,红玻璃片,蓝玻璃片

    五、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教材通过光的散射实验,介绍白光的组成,进而由实验说明透明体和不透明体呈现不同颜色的道理,说明色光混合和颜料的情况.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见到用到,是科学常识,也是很有趣味的知识.

    六、教法思考

    本节介绍的知识都是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见到用到的,是科学常识,有很强的趣味性,可用实验法将各种光的色散现象展示出来,在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上可采用启发式教学.为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三原色的不同,可采用实验教学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

    七、教学设计

    (一)新课引入

    温故知新:光的折射的两道习题。

    导入:

    方案一:教师可向学生讲述牛顿分解色光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学生实验: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成色光.

    这个实验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知道,对于这个实验,教师可稍加指导.在学生兴趣被激起后转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学生实验:太阳光分解成的色光经棱镜混合成白光.这个实验学生是生疏的,为保证实验质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注意以下两点:

    (1)两个棱镜要靠得很近

    (2)承接混合成白色的屏不要离第二个棱镜太远,避免能量损失太大,亮度过弱,看不清楚.

    2.物体的颜色教学应分为两部分.

    (1)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太阳光通过棱镜和红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条红色光带,启发学生解释此实验现象的原因.如果此实验现象不明显,可适当增加几块红玻璃或多层红玻璃纸.

    再用蓝玻璃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玻璃是蓝色的原因.

    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2)不透明体的颜色

    演示实验: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屏上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换用一张绿纸,屏上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总结实验结论:有色的不透明体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3.色光的混合

    首先说明彩色电视机的色彩是利用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让三种色光各自所占比例不同,就合成形形色色的各种色光.

    演示实验:用手摇转台装上红、绿、蓝三色盘进行演示.调整三色比例,旋转时就看到三色盘呈灰白色.对于红、绿色光的混合,可调整三个色盘,使其只露出红色和绿色部分,改变各色比例,旋转时就会观察到随着红、绿比例不同,会依次出现橙红、橙、黄和绿黄几种颜色.各种色光的混合不必都给学生演示,只演示其中几个即可,其余可由学生在课下完成.

    4.颜料的混合

    方案一:向学生展示课本彩图颜料的三原色,使学生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混合原理不同.

    方案二:由学生用各种颜色的颜料画画,对比展示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并指出混合原理不同.

    (三)、课堂总结

    建议由学生发挥主动性,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板书演示,配合学生的总结发言.

    由于本节是选学内容,可适当创造机会,发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作业:P52第2、3题

    (五)板书第五节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原因:白光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

    二、色光和颜料的混合

    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2、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三、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方式,从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中获得社会生活中声音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难点:掌握声在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知识回顾:

    复习噪声的产生、等级以及控制过程。

    进入新授课:

    1.声音的利用在人类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让学生展示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搜集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2.请同学们列举所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要求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仔细听,不要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

    3.对学生的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例子分为两类:“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jK251.COm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中国大陆超视距雷达助力反航母作战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 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声呐探测海深和鱼群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探究作业

    1、回顾本章所学,自己整理知识体系。

    2、预习下节内容。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4

    重点:

    领略物理的神奇,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难点:

    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神奇的简单解释。

    释疑知识点:

    例题:

    你对神秘太空有哪些了解?你对大自然有哪些惊叹?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神奇?请举出几例,大家一起交流。

    [解析]:

    神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宇宙的形成是由于大爆炸产生的,太阳发光是核反应,苹果落地是

    由于地球引力产生的,筷子在水中弯了是由于折射原因等等。

    例题1:

    平日你是怎样喝饮料的?你细心观察过吗?如果一个瓶子装满饮料,盖子盖上,在盖子上开一小孔,刚好能插进吸管。这时再用吸管吸饮料,能吸上饮料吗?试试看,如果吸不上来,怎样做才能将饮料吸上来?

    [解析]:

    本题应从大气压方面进行考虑。

    答案:之所以能吸饮料是由于大气压的原因。如果封闭很紧,饮料瓶内气压减小,就吸不上饮料了。可选择扩大插吸管的口,或再开一小孔,问题就可解决。

    例题2:

    圆珠笔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过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的?如果你将笔朝上使用,使用一会笔还会出油吗?

    [解析]:

    圆珠笔是靠重力供给油墨。

    答案:圆珠笔是靠重力供给油墨的。写字时小圆珠和纸面接触,受到手沿笔杆向下的力。小圆珠就和笔尖间有一空隙,此时油墨就由重力作用流了出来,如果朝上使用写一会就写不出字了。

    A类

    1.你发现过身边的神奇吗?与同学们一起研究一下。

    2.收集世界十大自然奇观的相关资料。

    B类

    观察、实验:自制一个浮沉子。

    准备的器材:矿泉水瓶、带胶皮塞的口服液小瓶(塞子上有小孔)

    (1)将空的矿泉水瓶装上适量水,再将装上适量水的盖上带小孔的胶皮塞的口服液小瓶迅速倒置放进矿 泉水瓶中。试试看,你的小瓶能浮在水面上吗?

    (2)盖上矿泉水瓶盖,并扭紧,你的沉浮子就制成了。扭一扭矿泉水瓶,小瓶能上浮和下沉吗?

    观察:小瓶什么时候下沉?

    小瓶什么时候上浮?

    C组

    开学伊始班级进行大清扫,小明和小丽一起擦玻璃。小丽指着玻璃的下面说:“这儿还没有檫干净。”细心的小明顿时发现:为什么她能看清,而我却看不清楚呢?哈气是怎么回事呢?围绕哈气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有所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观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法证实猜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体验活动成功带来的喜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酒精灯、火柴、乒乓球、电吹风、一端开口的圆筒、细沙、斜面、水、水槽、铁架台、烧杯、烧瓶、矿泉水瓶、试管夹、大小试管、手摇发电机。

    2,学生准备:小漏斗、小纸片、放大镜、乒乓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

    二、新课导入

    如果老师说:同学们,你们从一生下来就接触到了物理知识,你们相信吗?(声音)如果老师说:讲台上的这瓶满满的矿泉水,瓶底有个洞,你们相信吗?

    (打开瓶盖,水从瓶底的小孔流出来)

    三、进行新课

    同学们,物理是一门有趣有味的学科,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几个小实验。

    板书:科学之旅

    板书:一、物理是有趣的

    演示(1)不会吹走的乒乓球

    器材:电吹风、乒乓球。

    做法:将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大功率的电吹风的风口上,用手扶住,然后通过开动电吹风向上吹气,松开手,乒乓球不会不会吹走。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演示(2)忽暗忽亮的小灯泡

    器材:手摇发电机。

    做法:连接好电路,摇动快慢不同,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演示(3)上升的小试管

    器材:大小试管2支、水

    做法:大试管装满水,然后将小试管的封闭端向下插入大试管中,将它们倒置,观察现象。

    演示(4)不会滚下的圆筒。

    器材:一端开口的圆筒、细沙、斜面。

    做法:在圆筒里放上适量的细沙,然后再放在斜面顶端上,圆筒只动一下就不再滚下。 演示(5)冷却让水沸腾

    器材:水、烧瓶、水槽、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火柴

    做法:用酒精灯加热烧瓶直到水沸腾,然后停止加热并让其不再冒气泡,再淋上冷水,又重新看到水沸腾了。

    下面同学们自己来完成一些有趣的实验(分组实验)

    学生实验1:用嘴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片靠近,并未出现他们想象中一吹就分开的现象。 学生实验2:用漏斗吹乒乓球,无论往哪个方向吹,乒乓球都不会掉下来。

    学生实验3:用放大镜观察远处和近处的景物,发现所成的像都是不同的。

    各小组的同学说说自己做的有趣的实验,发现了哪些现象,有谁能解释这些现象?

    注意: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所以只要求他们参与猜想,至于对错是次要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重要。在学生回答时,对答对的同学要及时表扬。

    板书:二、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声、光、力、热、电的内容。

    同学们,电的发明是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人类从此进入“光明”时代。随后电灯、电视、风扇、冰箱、空调、电脑的发明,又使人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家的发明创造。

    板书:三、物理学是有用的。

    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几位著名的物理科学家:

    故事一:爱迪生和白炽灯。

    故事二:牛顿与万有引力。

    故事三:安培,刻苦学习,专心致志的科学家。

    小结:科学家们成功的秘诀在于勤奋,所以“勤奋即天才,功到茅塞于”。有小聪明的人容易浅尝辄止,在学习上难以取得大的成就。所以你们要向科学家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好奇心、虚心、上进心和恒心。

    板书:四、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让学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学物理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四、总结新知

    学习物理,就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加以实践,找到规律,得出结论。

    五、课后巩固

    写一篇物理课随想。

    六、板书设计(略)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6

    第三单元第1课(节)

    主备人:xx授课教师:xx

    课题

    3.1温度

    教材

    简析(创新元素)

    本课是热学的开始。在学生感受到靠感知的温度不可靠的基础上引入温度计,通过自制温度计领会温度计的原理、构造,接着学会使用温度计。教材注重探索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0℃与100℃的规定。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例得出温度的定义及单位,摄氏温度的意义。

    (2)通过实验比较,说明温度计的用途,并进一步的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温度的学习,知道温度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

    (2)通过对温度计的使用的学习,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0℃与100℃的规定。

    2、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1)一烧杯热水、一烧杯温水、一烧杯冰水

    (2)不同种类的温度计

    (3)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制温度

    教学流程(可以手写)

    教学过程(信息化资源应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播放学校的景色(浓雾天气拍摄)视频,让学生观看

    二、进行新课

    1、实验体会:

    让学生摸自己身边的物体(比如刚从冰箱拿出的食物、刚烤熟的地瓜、自己的额头)

    1)提问:同学们所摸的物体,感受怎样?

    2)通过学生回答(这些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进入新课。

    2、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实验体会:

    器材:在桌面上分别放课前准备的三杯水

    方法:选两位同学做体会实验,并把他们命名为甲同学和乙同学。想让甲同学将一手指放入热水中,立刻让他把刚才放入热水中的那个手指放入温水中,问他的感受。同样,让乙同学将一手指放入冰水中,立刻让他把刚才放入冰水中的那个手指放入温水中,问他的感受。

    A、学生回答

    B、提问:按理说,同一杯水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为什么刚才两位同学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呢?凭我们的感可靠吗?该怎么办呢?

    3)温度计

    活动一:拿出自制温度计,先放到热水中,观察现象

    再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

    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自制温度计是依据什么道理制成的?

    展示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让学生观察其结构

    温度计的用途: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仪器。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细管、液体、刻度组成,里面的红色液体一般是水银,所以象这一类温度计又叫水银温度计,液体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

    4)在生活和生产中,温度常常采用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5)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把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

    问:同学们,今天你们进入校园时,还记得你的体温吗?谁上来把自己的体温写到黑板上,并大声读出来。

    黑龙江省的漠河是我国气温最低的地方,冬季最低气温为—52。13℃。同学们知道怎么读吗?

    活动二:利用自制温度计能不能准确测出热水的温度?为什么?

    那么,你能为自制温度计标上刻度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

    6)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及读数

    A、看量程和分度值。

    B、把温度计插入被测液体中(注意:玻璃泡一定浸没在液体中,且不要与杯壁、杯底接触)

    C、读数时,温度计一定要保留在液体中,切不可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视线要与刻度线水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零以上的温度读作××摄氏度,零以下的读作零下××摄氏度。

    活动三:学生分组测冷水、热水的温度,练习使用温度计,并读数

    7)体温计

    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了解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使用方法

    三、归纳与小结

    1)温度的定义、单位及单位符号是什么

    2)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3)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如何读数

    4)其他温度计

    作业设计(布置)

    1、完成课后1,2题

    2、完成学习之友上基础练习部分

    板书设计

    3.1温度

    1、温度

    (1)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单位:(通常情况下采用摄氏温度)

    摄氏度,符号是℃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把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

    2、温度计

    (1)用途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仪器

    (2)设计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3)结构

    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细管、液体、刻度组成,里面的红色液体一般是水银,所以象这一类温度计又叫水银温度计,液体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

    3、温度计的使用

    课后反思(手写)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2.2 教学难点

    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看下图,同学们觉得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凭感觉看,是不一样大,那么大家拿出手头的尺子或者选择一根绳子作为参照物,来测量测量两个圆的大小。

    【生】两个圆原来是一样大的。

    6.2 新知介绍

    一、长度的单位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米,也学习了米的相关进率。

    下面我们来总结: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25px=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师】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5.2m=5.2m×100=13000px

    【生】5.2m=5.2×2500px=13000px

    【师】对,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二、长度的测量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师】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200px,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200px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0.25px。

    【师】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过程中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B:使用中: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图所示)。

    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下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师】下图中木块长度是多少?

    【生】答:2.1925px。

    测量误差

    【师】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稍微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测量方法却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有差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最后需要进行估读,估读就难免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

    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例题】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量的结果是( )

    B.96.25px

    C.19mm

    D.47.5px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图知:刻度尺上25px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2.5px=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50px对齐,右侧与96.25px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96.25px-50px=46.25px。

    故选A

    【例题】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308.5px、309px、308.75px、323.75px,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B.308.5px

    C.312.5px

    D.309px

    【分析】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从题中提供数据可知,323.75px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323.75px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4cm+12.36cm+12.35cm

    =308.75px

    故选A

    三、时间的测量

    【师】许多同学手上都有带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来看时间的,所以是时间的测量工具。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还有哪些是用来测量时间呢?没有手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判断时间呢?(不要告诉我说可以看手机时间。)

    【师】

    下面我们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师】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生】可以用日晷、沙漏计时。

    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

    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

    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师】对,大家概括得很好,有时候在野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大概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学习时间。

    时间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h=3600s

    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实验】机械停表的使用

    (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上图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读出时间值。

    【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为杠杆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一根硬棒成为杠杆的要有如下两个条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要能绕着某固定点转动

    误差处理:

    【师】时间的测量也会有误差,如果减小误差,如长度测量类似: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足球比赛的片断录像。

    实验器材:哑铃、弹簧、旱冰鞋、皮球(两个)。

    教学设计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导入新课

    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

    进行新课

    一、力的概念

    教师给学生要探究的下列几个问题:

    1、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

    2、其他物体对物体是否施加力?

    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

    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师生评估、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5-1中的6幅图,找出其共同点。教师点评。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创设情景:用一个皮球去挤压另一个皮球。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p77图5-2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3、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演示实验:请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学推墙。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6、让学生列举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三、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力的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效果?

    1、学生拉弹簧。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教师放一段足球比赛的录象片断。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 (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

    3 、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1、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2、 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颜色、颜料之迷。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进行新课

    激发兴趣

    (一)光源

    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出示迷人夜景图),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观察课本32页“色彩斑斓的光现象”夜景图。

    引题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

    提出问题

    (二)光的传播

    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实验

    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实验

    (合作)分析实验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光手电、水

    B.激光手电、汽水瓶

    C.激光手电、玻璃砖

    D.激光手电、白纸

    E.激光手电、平面镜

    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

    反馈练习2: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

    (三)光速

    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

    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

    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反馈练习3: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

    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

    观察、思考 猜想假设

    猜想

    讨论、回答

    讨论、交流

    信息交流得出结论

    讨论、归纳 举例

    练习贴近生活

    讨论回答巩固

    观察生活

    阅读比较

    小组讨论反馈

    板书设计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速度: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教学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作业设计

    1. 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应的内容。

    2. “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1、2、3、4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控制。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三)情感体验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分辨乐音、噪声。

    (2)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1、课型:新授课。

    2、基本教学思路:通过实验、讨论或社区调查的方式,使学生对噪声污染有切身的体会。

    三、教具学具准备。

    示波器、学生电源、铁钉、玻璃、音又、闹钟、泡沫塑料、空纸盒、棉花等。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潺潺流水、喳喳鸟语、唧唧虫鸣,它们和万紫千红的自然景色配合在一起,形成了优美的环境。

    学生讨论:优美的声音。

    2、多媒体课件:嘈杂喧哗声、高音喇叭鸣叫声、机器轰鸣声。

    学生讨论:令人讨厌的声音。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了解不同的噪声源。噪声的等级由声强级的单位分贝数表示大小。噪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很大的危害。控制噪声是强调减弱噪声为最终目标,因此应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耳处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

    2、教学互动。

    互动1:观察噪声的波形。

    比较音叉发音时和铁钉刮玻璃时声音的波形:音又发音时波形有规律,铁钉刮玻璃时波形杂乱无章。说明了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互动2:夜深人静时,你被邻居家响声的流行歌曲惊醒了,这是乐音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噪声外,凡是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互动3: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噪声源。

    学生讨论,老师归类:

    (1)交通运输噪声。

    (2)工业噪声。

    (3)施工噪声。

    (4)社会生活噪声。

    互动4:我们在街道会见到教材图1.1—2所示装置,你知道是什么吗?

    噪声的等级用分贝数大小表示,图示装置就是测量交通噪声等级的装置。让学生体验不同声强时的感觉。

    互动5:噪声有哪些危害?

    噪声的危害是多方面,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会使听力下降甚至致人耳聋,还能造成其他疾病;噪声还能损伤建筑物。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噪声的危害。

    互动6:体验控制噪声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耳处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可以通过实验(用闹钟为声源,用泡沫塑料垫起、放在空纸盒中、用棉花塞住耳朵)感受噪声减弱了。

    3、达标反馈。

    (1)物理学中把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境保护上说,凡是对人身心健康有损害的声音;都属噪声。

    (2)人们以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马路边和住宅附近植树造林,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而且还能起吸收噪声的作用。

    (4)洗衣机由于衣服没有放好,发出较大的噪声,应该(D)

    A、买台新的

    B、关闭门窗

    C、拔掉洗衣机插头 D。将衣服重新放匀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我们从物理学和环保角度认识了噪声,噪声对人的危害很大,通过学习使大家认清控制噪声关键在于人们的认识和重视,在今后的生活中应有环保意识。

    (2)方法归纳。

    本节课运用了实验、讨论的探究方法,体验噪声危害,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布置作业。

    1、在学校、医院附近的街道上都竖有禁止鸣高音喇叭的标志牌,这是采取什么方法减弱噪声的?

    2、实践活动。

    观察你自己居住的环境,存在哪些噪声源?它对你有哪些妨碍?你能采取什么方法减弱它。

    (四)板书设计。

    1.4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环境角度上的噪声。

    3、噪声的来源。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噪声的等级用声强的分贝数来表示。

    2、噪声的危害。

    三、控制噪声。

    1、防止噪声产生。

    2、阻断噪声的传播。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朵。

    Jk251.coM编辑推荐

    八年级物理课件必备


    学生们上课前,教师通常都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如果想要随便写教案,就要引起教师的注意了。教案和课件的设计应该充分体现教师的思想和创造力,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编写教案和课件呢?在本文中,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将向大家详细介绍有关“八年级物理课件”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1】

    实验一:在矿泉水瓶周围不同深度,不同方向扎有小孔,装入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们思考此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实验二: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盖上瓶盖,拧紧后提醒学生们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演示实验一引导学生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二拧紧瓶盖后,喷水现象停止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发小组内的激烈讨论和大胆的猜想,为本节课的课题顺利引入作以铺垫。

    课件展示:地球周围的大气层,简单介绍大气层可达上空几千千米,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厚厚的大气海洋的底层。

    思考问题:这厚厚的大气层受不受重力?对我们有没有压力?有没有压强?

    ①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素养。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这个环节,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小组的独立决策能力。

    A.两个小吸盘对在一起挤压后难以分开。

    B.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玻璃板上后难以拉开。

    C.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桌面上后难以拉开。

    由学生们自主发现三次实验的共同点有两个,其一是挤压和紧按的目的是将吸盘内的空气挤出,这样内部气体压强会减小;其二是最终的实验现象都是难以拉开,这则是由于吸盘外面有大气压力的作用。从而得出验证的结论:大气有压强。

    此环节是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为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提供机会。

    总结:通过以上这些实验证明:大气存在压强而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我们常把大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历史上曾有一经典的实验,生动大胆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大家看多媒体课件──马德堡半球实验。

    ①利用课件再现马德堡半球实验过程。

    说明:增强学生对物理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情感,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养成。

    说明:改进实验器材,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让学生的理解更轻松,这是新课改为教师们所提出的要求。本次实验采用抽气效果非常好的真空压缩泵代替教学演示用的抽气机,真空压缩泵是冰箱内抽气泵,可到旧货市场采购,其抽气效果好,且没有噪声。改进后的实验,在壮实的六位男同学共同努力才能将两半球分开,生动的实验情景不仅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同时也让学生们深刻地意识到了大气压确实存在着,并且还很大,为接下来探究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开启了思维。

    总结:16匹马都没能将马德堡半球分开,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关压强的知识,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呢?说出你的想法和理由。

    ①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大气压有多大呢?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来测出大气压的值?(友情提示:实验时应测出哪些物理量?如何来测这些物理量?)小组讨论交流后可利用实验器材尝试着来完成实验。

    实验改进:由于教学所用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太小,不能完成大气压力的测定,将市场购买的量程为10kg的小弹簧称改制成100N的弹簧测力计,器材准确性高,为得到的准确实验结论提供了保证。(如下图)

    说明:小组尝试后,首先提出实验所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困惑,如实验中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时什么时候读数,怎样测小皮碗和玻璃板接触的面积等等,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能够解答的老师决不参与,在学生们讲解不到位的老师才给予补充,这也是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实验中小皮碗与玻璃板接触的有效面积为35cm2,老师只是简单的作以说明,这样可适当降低实验的难度。

    说明: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很快地完成了实验,在交流展示中享受着实验的收获。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收获,更是学生自主成长的收获。课堂上能让学生人人参与,真正活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才有意义,才有活力。

    思考:①玻璃管内的水银为什么没有全部流下来?其上方的真空是如何形成的?②玻璃管内高出来的这部分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如何计算?③等压面的建立依据了液体压强的什么知识?科学家托里拆利是如何巧妙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

    小组讨论交流后,老师规范问题的答案同时分析实验原理。

    说明:由于此实验的原理难度较大,在学生们自主交流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力学角度分析,玻璃管内水银没有全部流下来的原因,要明确点出正是大气压强支撑着高出来这部分液柱,并且大气压强的大小决定着它所能支撑的液柱的高度,这样利用液柱所产生的压强就可计算出大气压强,这种科学方法被称为等效替代法。

    标准大气压的值:利用课本小组自主学习标准大气压的规定和大小。

    总结:上面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成大气压的测定,得出的结果都近似为105pa,这也说明了同学们的实验的准确性,现在我们测定大气压也有专用的实验器材——气压计,关于气压计的学习我们下节课会详细研究。接下来同学们可思考一下生活中,哪些现象利用了大气压强的知识?

    课件展示:吸管吸饮料的过程,小组讨论交流吸取饮料的原理。

    谈谈生活或生产中还有哪些现象用到了大气压强?

    说明:大气压力和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向社会应用,体现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交流中学生们较了解生活中大气压的应用,而对生产中的相关应用了解较少,对此老师可适当准备一些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了解生产中是如何利用大气压来搬运大张的玻璃板,灯泡等实际问题。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还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感悟意识物理知识的价值。

    说明:此环节分为两个过程,首先以组为单位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确保每位同学清楚本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再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通过互评和互补,可帮助同学们进行查漏补缺。教师的提升总结不可少,学生交流的重点是知识,教师的作用是将知识系统和方法的总结。例如在本节课的知识整合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测量大气压强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别是什么?实验中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自己来总结两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饮料瓶(去底)、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

    学生: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盐水

    圆柱体(标有等距离空格)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平稳航行;节日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提问: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

    学生:浮力

    师:对,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

    (教师提示:阅读课本,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体的受力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浮力吗?浮力该如何测量?

    演示实验:(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铝块所受重力。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分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讨论得出)(1)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1)如图甲,将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无底饮料瓶中,向饮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来。

    (2)如图乙,用手堵住饮料瓶口,

    乒乓球浮上来。乙

    学生活动:对比两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压力情况,结合课本上的浸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受到液体的压力情况,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教师提示: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知识,分析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压力情况)

    (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阅读课本P51实验,并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你的猜想和依据。

    学生活动:讨论、说出猜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提出猜想进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总结: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有关

    2、要验证上述猜想,应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学生:控制变量法

    3、分组实验,每小组同学探究其中一个猜想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针对本组要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及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②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③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活动:①巡回指导实验操作

    ②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给出评价

    ③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对猜想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课堂小结:

    1、浮力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四)当堂检测

    1、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物块,测得重为12N,将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N.

    2、将一实心铝球分别浸没在水、盐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盐水D、无法确定

    板书: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4、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体的密度

    2、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教学反馈:

    1、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不够,留待课后完成,

    2、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了称重法测浮力,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础。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

    1、试验的过程。

    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

    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4】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同时还缺少逻辑思维的经验。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了解其现象和应用。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2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通过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历史责任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三、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设计着重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以导学案引导学生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作一个参与者。同时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物理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说学法、教法

    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准备采用以下主要学法: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从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依据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步骤和实验器材,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的教学环节中。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

    通过展示城市的夜景和自然光现象,让学生产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就问题学生讨论光源的定义以及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

    2、经历探究,完成光的传播学习

    (1)提出问题:

    “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传播的呢?”

    (2)猜想与假设

    学生小组猜想。

    (3)设计实验,评估优化探究方案

    教师给出实验器材:激光笔、玻璃砖、水等。学生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表格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其中完成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小组展示光在空气、液体、固体中的传播。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6)提出问题

    为什么强调“同种均匀”,引导学生完成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实验

    3、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和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让学生举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小组进行简单的解释,并强调一些语言表述方式。接着学生小组完成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光准直、枪的瞄准、排队等。

    4、光的传播速度

    阅读课本内容,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

    5、就所学内容当堂进行检测,同时给予评价和肯定

    6、师生小结

    学生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教师予以补充和肯定,并给以鼓励。教师展示本节主要内容与导学案上。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5】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的在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学生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创造才能、实施探究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物理新课改下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我认为在物理的课堂教学应重视以下三个环节:

    1.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情景,它是“引线”,旨在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结合教材,可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实验、史料、故事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本节课中就利用实验的趣味创设情景来作“引线”,教学效果较好。

    2.渗透方法。注重科学探究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为薄弱,这需要我们作老师适时的引导。例如在讲到“大气压强的测定”这一环节时,小组讨论交流为实验设计开启了思维,教师在学生的交流的基础上稍加引导分析:什么时候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能和大气压力相等,要获得大气压强的大小我们还需要知道哪些量等等,这样适当的点拨不仅为学生的设计带来思路,也为他们的思考问题提供了方法。

    3.注重应用。这一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升华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知识与方法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让学生感受们到知识的价值和奥妙,对激发其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本节课的知识整合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测量大气压强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别是什么?两实验中都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自己来总结两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八年级物理课件【篇6】

    压强相关判断是初中力学的难点和重点,一般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出现,考查形式主要为根据物体的状态或图片判断液体压强及其他相关物理量的大小变化。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⑶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F=G=mg)和(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

    ⑸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一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F/S)。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式中,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闹、下水道的弯管。

    (1)比较甲、乙两图可知。

    (2)小彭将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丙所示,将左边部分移开后,发现剩余部分B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没有变化,如图丁所示,这是因为压力的作用效果是由()和()共同决定的。

    (3)“在丙图中,如果沿水平方向切去一部分,则剩余部分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将()(“变大”、“变小”或“不变”)

    (1)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不明显)。

    2、如图所示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若用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实心正方体AB放在水平地面上,则两正方体AB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之比为()

    3、两个用同一种材料制成且完全相同的密闭圆台形容器一正一反放置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质量和深度均相同的液体,如图所示.若它们分别在水平方向拉力F1和F2的作用下沿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ʋ和2ʋ,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B.p1>p2F1

    4、如图所示,在一个封闭薄容器中装满体积为1dm3的水后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容器的质量为100g,容器的下底面积为100cm2,高为12cm.求:

    (1)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压强;

    (2)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

    (1)12N;1.2×103Pa;

    5、一块砖以三种方式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三个不同表面与地面间的接触面积之比为1∶3∶5,则它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6、如图所示,甲、乙为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相等。现分别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将两个正方体切去一部分,它们剩余部分对地面压强为p甲和p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1)课前阅读,有的放矢.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如阅读“功”这一节,可列出如下提纲:①物理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它和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做工”有什么不同?②做功必须具备哪两个必要因素?有哪几种情况不做功?⑧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④功的单位是什么?通过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

    (2)课堂阅读,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宇、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只有抓住关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如阅读“重力的方向”时关键是“竖直”.阅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课文时,抓住“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和“总保持”.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为什么这样说,能不能那样说?为什么?弄清其原团究竟.

    (3)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归纳,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现解,使知识得到升华.

    首先,我们应该减少起点,从零开始。

    我们必须改变观念,不要认为初中物理是好的,高中物理一定会好的。初中物理知识是肤浅的,只要用大脑来学习,再通过大量的练习,反复强化训练,身体素质也会提高,物理成绩也会稳步提高。这样说,高分并不意味着好的学习。如果你想学好物理,你需要学生对物理有很强的兴趣,加上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两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踏踏实实地学习,稳步前进!

    二。对物理有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思维的动力之一,兴趣是一种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兴趣是学好物理的潜在动机。从学生的角度看,培养兴趣的途径有很多:应该注意的是,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物理现象,运用了很多物理知识,如:说话时,声带在空气中振动形成声波,声波传到耳朵,引起耳膜振动,产生听觉;当饮用沸水、饮水、墨水笔、大气压时有所帮助;行走时,脚与地之间的静态摩擦有所帮助。将杂货从米中移除,用浮力知识,用直筷子斜入水中,看上去就像筷子在水中弯曲、闪电形成等。在实践中有意识地与物理知识相联系,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表明,物理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它是有用的。能极大地激发人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从教师的角度看: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实例,视觉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文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物理学的历史和进步,以及物理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能够看到物理学的应用,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学生介绍中外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生动物理典故、轶事和神秘故事,并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了一些有趣的思考问题。教师从这些方面,也可以使学生被动地对物理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精品六篇)


    期望这篇"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能够精准呈现您所期待的内容。作为教师,编撰教案和课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教师们在编写时一定不能草率应付。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使课堂教学得以圆满完成。如果您认为这个信息十分关键,请将它分享给更多人!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分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

    三、实验。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的实验(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五、教学后记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100 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李老师看到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的呢”?

    如图1,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学生思考:只要测量出丁同学跑步的速度就容易判断了。

    结合具体例子提出物理问题,便于学生思考回答。

    【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总结:

    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停表的作用是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使用停表前应观察停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使用停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金属片的作用:便于测量路程和时间。

    1.实验前的准备

    指导学生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这样会使小车下滑的时间太短;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还要调整好小车的运动方向,不要使它从斜面上中途滑下。做好小组内人员的分工,哪一个操作小车,哪一个操作停表,哪一个记录数据,要分工明确,并协调好。

    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先将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操作小车的同学释放小车,负责计时的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并报出数值。应让学生练习几次,熟练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些。

    学生阅读思考并通过交流讨论进行回答。

    学生按要求操作。

    为后面的分组实验做好必要的准备。

    要求按图2组装器材,注意调节斜坡坡度,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计时,测量的误差越小。

    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思考: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3)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指明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

    (1)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

    (2)可以根据公式v3=进行计算。

    (3)因为不同时间或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课堂小结】

    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篇3)

    课前分析:

    【教材分析】

    《功》是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从内容来看这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新授课,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功和功率。物理概念的教学几乎遍及每一节初中物理课。功是在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之后描述力的另一种效果的物理量,本节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介绍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和功率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教材的编排符合,物理概念的教学的程序:包括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引入它有什么作用;在引入和形成概念后,进而加以巩固和深化。教材中对两个物理量的引入都源自生活实例,建立的过程又是通过学生观察或是新旧知识的类比,最终又回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以巩固。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大致在15岁左右,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借助演示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物理学中功与能量紧密结合,功是过程量,能量是状态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在没有学习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要求制定三维目标:

    1.通过分组观察、比较、讨论,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会判断力是否做功。理

    解功大小的计算公式、单位,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自读、思考、讨论、实践,理解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

    的计算。尝试应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物理问题,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

    走向社会”

    3.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结

    协作,善于观察和探索的习惯;树立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功的含义及计算,是学习功率和以后学习机械效率的基础,功率概念及计算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实际生活中又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利用W=FS、P=W/t进行简单的计算作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机械功的概念非常抽象,在生活中也很少涉及,在尚未讲到能的转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而是利用生活实例和图片,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因素,要描述这个过程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断一个力有没有做功作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通过汶川地震、新疆雪灾、青海玉树地震的实例,加入到课程过渡或练习中。让学生感到时时处处留意,都会发现有物理,更感觉到大灾面前有大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母爱的伟大,让学生学会感激,学会珍惜。努力实现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在设计理念上,主要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参与意识和探究精神,提升到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体现了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实录)】

    (教学中应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不丢弃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具体设计如下:

    1、复习提问相关知识

    师:(1)什么是力?单位是什么?(用激励的目光环视四周,找中下游水平的学生回答)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

    师:(2)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效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师:(3)重力的方向?

    生:向下。(别的同学提醒)不,竖直向下。

    2、新课的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一些搬运东西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

    师: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怎样描述这个过程?(学生们边观察边议论)

    生:都在用力移动物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效果一样使物体改变了位置。(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去寻找物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探究)

    板书:一、力做功

    3、功的概念:

    力学中的功与力联系紧密,功吸取了“成效”的意思。(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8,教师巡视,

    询问对成效的理解情况)

    师:小聪拉箱子发生了什么效果或者成效?

    生:移动了一段距离,有了成效。(个别学生小声议论)

    师:小明呢?生:虽然费了力,但箱子没有动,没有成效。

    师:重力也作用在物体上,有没有成效呢?

    生: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没有成效。

    师:物理学中规定,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教师板书:F)(彩笔混合书写用彩笔混合书写是为了醒目)(s)

    4、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

    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得出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此时学生对功理解并不透彻。这时让学生多媒体中的生活劳动场景。(学生兴趣很高,不时传出讨论声)

    师:对物体施力有什么不同的成效?

    生:(1)小孩推石头、搬石头。都有力没有移动距离,无成效不做功。

    (2)汽车刹车因惯性,有距离无力,成效不时来自力,不做功。

    (3)有力也有距离,但力的方向和通过的距离互相垂直,有成效与该力无关系,该力

    不做功。(教师欣喜,为进一步加深理解,做简单的演示)

    教师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演示并分析。(如粉笔盒,学生文具、水桶等,可以提起水桶从教室前走到后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同时进行图片展示。学生们释然)得出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⑴不动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静止不动

    ⑵不劳无功:物体靠惯性运动,虽然有距离,但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⑶劳而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移动了距离,但力的方向和通过的距离互相垂直(利用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不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加深了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边观察边分析,轻轻松松突破难点)随即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1、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和。

    2、下述情况哪些力做功:

    A.用水桶从井中打上水来

    B.手提水桶原地不动

    C.手提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前进

    D.汶川地震后一男孩推水泥板救同学但未推动

    E.新疆雪灾发生后,我工程兵利用大型工程车推雪开辟生命之路

    F.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了一段距离

    G.苹果从树上落下砸在巨人头上(各小组的代表主动站出来回答,积极性非常高。这样做能趁热打铁,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

    5、功的计算:

    师:同学们已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现请你们猜猜:做功的大小可

    能与什么有关?

    生:(发言)大小、方向、作用点、距离??

    师:你们的猜想应怎样得到证实?(引导复习探究的步骤)

    生:(讨论后)

    师:能证实猜想是否正确,除了用实验外,也可以采用别的方法。下面请

    同学们根据你自己猜猜,结合我们的课本,也可以参阅课外的书籍、

    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讨论后)师: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与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的乘积。

    [板书]:二、功的计算

    1、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说明:计算式、决定式,但不是定义式)

    2、单位:牛·米N·m焦J

    (每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都要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大小的概念。)

    师:1N是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1J应该是多少呢?

    生:1J就是把一个鸡蛋举高2m所做的功。(或把两个鸡蛋举高1m)

    自读例题后练习。

    [实战演练]:灰太狼用20N的水平拉力,把重100N的喜羊羊拖回了1000m外的家;红

    太狼把喜羊羊背上了10m高的狼堡;喜羊羊趁两狼烧水的功夫,逃脱了

    并从3m高的窗户跳了出去。

    试求:灰太狼、红太狼、喜羊羊各做了多少功?

    (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写在练习本上。练习题中编入热播动画片的主角,能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多媒体中展示三位主角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视觉,

    课堂气氛活跃。)

    6、功率:

    展示玉树灾区画面。(学生们的表情顿时变了)

    师:20xx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里氏7.1级特大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2.了解投影仪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3.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4.了解凸透镜形成实像和虚像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2、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经过分析、综合得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照相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4页、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照相机的前面都有一个镜头,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2.物体经过照相机形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 像 .

    【小组讨论】

    1.请各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完成课本第94页“制作模型照相机”实验,如图所示.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通过模型照相机观察明亮窗外的景物,你会发现,半透明纸上的像是倒立(填“倒立”或“正立”)、缩小(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填“实”或“虚”)像.

    ②在观察景物时,是半透明纸朝向景物,还是凸透镜朝向景物?凸透镜

    ③在观察景物时,为了得到最清晰的像,需要调节半透明纸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小吗?需要

    2.找一架照相机,把镜头盖取下,观察镜头部分,它可能是凸透镜;打开照相机后盖,调节快门,按下快门,并在照相机背面用一张白纸当作后盖,让镜头对着明亮的景物,你会在白纸上看到景物倒立的像.

    【教师点拨】

    1.照相机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远些,像离凸透镜近些.

    2.照相机的最重要结构是镜头、胶卷.但快门、光圈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快门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时间,光圈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面积,二者共同作用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多少,进而控制胶卷上的像的清晰程度.

    3.在对物体进行照相时,如果物体到照相机的距离改变,那么胶卷到镜头的距离也要随之改变,这样胶卷上的像才清晰.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学习指导二:投影仪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上物体的光,通过镜头后会聚在天花板上,形成物体的像.

    2.物体经过投影仪形成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 像.

    3.投影仪上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小组讨论】

    完成课本第95页演示实验,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天花板上的像与投影片相比较,是放大还是缩小的?放大;是正立还是倒立的?倒立;是实像还是虚像?实像.

    2.天花板上的像到镜头的距离大于(填“大于”或“小于”)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

    3.要使天花板上的像变得更大些,应该使凸透镜靠近投影片,同时投影仪远离天花板.(填“靠近”或“远离”)

    【教师点拨】

    1.要想通过投影仪在屏幕上看到物体正立的像,则物体在放置的时候应该倒放.

    2.投影仪成倒立的像,不仅物像之间上下是相对颠倒的,左右也是相对颠倒的.

    3.投影仪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近些,像离凸透镜远些.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是上课经常使用的投影仪,请按要求回答.

    (1)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灯泡的作用是:充当光源;

    (3)若在屏幕上的像比较模糊(与投影片无关),调整方法是:适当高速镜头与投影片的距离、屏幕与投影仪的距离.

    学习指导三:放大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

    2.物体经过放大镜形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虚 像.

    【小组讨论】

    请各小组同学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字,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将凸透镜逐渐远离书上的字,你会发现,当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书上的字成正立时,凸透镜越远,字的像越大(填“大”或“小”);再继续移动凸透镜,你不能(填“能”或“不能”)看到字放大的正立像.

    【教师点拨】

    1.放大镜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眼睛应在物体的另一侧观察.

    2.除了常见玻璃制的凸透镜之外,水透镜等其他一些透明材料做的透镜均可以制成放大镜.如将一滴水滴在胶尺上,再来观察书上的字,同样可以起到放大的效果.

    3.投影仪和放大镜成的像都是放大像,但是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而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跟踪训练】

    从圆形金鱼缸的侧面观察缸内水中的金鱼,看到的是金鱼正立的、放大(填“放大”或“缩小”)的虚 (填“实”或“虚”)像.

    学习指导四:实像和虚像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6页,完成下列填空:

    1.实像是由通过镜头的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 (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异侧(填“同侧”或“异侧”).

    2.虚像是由通过镜头的折射光线(或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不能(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同侧(填“同侧”或“异侧”).

    【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或虚像的定义,我们可以依据凸透镜的几条特殊光线确定物点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或虚像.

    1.如实像:据定义可知,物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各条折射光线将会有一个共同的交点,该共同的交点即像点.而数学知识告诉我们,两条直线即可确定一个交点.因此在寻找物点的像点时,我们只需要找出物体发出的两条特殊入射光线(如过光心的光线、过焦点的光线等),作出对应的特殊的折射光线,找到交点,即像点.

    2.如虚像:据定义可知,物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各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将会有一个共同的交点,该共同的交点即虚像点.因此我们同样可以找出物体发出的两条特殊入射光线,作出对应的特殊的折射光线,找到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像点.

    【跟踪训练】

    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实像是凸透镜所成的,虚像则不是

    B.虚像是由平面镜所成的,所以虚像一定由光的反射而形成

    C.实像可有放大的,也可有缩小的;而虚像只有放大的

    D.实像能用光屏接收到,虚像则不能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汽车:火车:

    200m2、5km

    10s1min

    相同路程比时间

    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

    单位时间比路程

    定义:

    物理意义:运动快慢

    二、速度公式:v=s/ts=vtt=s/v

    单位:米/秒(m/s)—国际千米/小时(km/h)——常用单位

    人步行:

    路程时间速度

    1m1s1m/s

    2m2s1m/s

    3m3s1m/s

    ………………

    1m/s=3、6km/h

    匀速直线运动

    (1)速度不变

    (2)路线是直线

    不能说v与s成正比或与t成反比

    只能说s与和t成正比且比值不变

    二、运动类型变速直线运动

    (1)速度变化

    (2)路线是直线

    =s总/t总

    ……

    计算题格式要求

    1、格式:(已知、求、)解、答

    解:公式(统一符号)=数据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探究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2、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影子、日食、月食的形成。

    教具:

    激光电筒,装有水的玻璃水槽、玻璃砖

    教学过程:

    一、光的神奇

    学生阅读课本图4-1,4-2,4-3,4-4,让学生感受五光十色的大自然及城市夜景的美丽。

    二、光的传播

    1、光源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找出光源的概念,并举例。

    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又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将刚才学生的举例分类)

    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水母。

    人造光源:电灯、蜡烛。

    简单讲述人造光源的发展史:篝火——火把——油灯——蜡烛——电灯

    分析:月亮不是光源。(本身不发光,反射太阳光)

    2、光的传播

    与声音的传播相比较,先让学生回顾声音的传播:在真空中不传声,在介质中传播时V固>V液>V气。

    提问:光是通过怎样的路径传播的?(讨论)

    演示实验:

    (1)利用点燃的香烟产生的烟雾,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2)在水槽中放一些奶粉之类的物质,使水呈浑浊状态,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3)观察光在玻璃砖(一面为磨毛面)中的传播路径。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汇集七篇)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制作精良的教案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基石。以下是我们为您整理的关于“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的实用知识,请先把此页面收藏以便您未来再次访问!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品,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能知道影响常见乐器发音特性的因素。

    【重点难点】

    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品。

    【课时】

    1课时。

    【教具】

    收录机、磁带(几种乐器的独奏曲)、吉他、橡皮筋。

    【教法】

    以观察、实验为主,辅以讲解、讨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锣发声时,有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为什么?

    2、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甲同学听到了两下响声。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

    3、为什么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地站在一起,也无法听见对方的声音,只能靠无线电交谈?学生回答

    二、新课引入

    用吉他奏出几个音,让学生分析有何不同。原来是这几个音的音调不同。

    三、新课讲授

    乐音和噪声

    我们周围有很多的声音,有规律、好听悦耳(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叫做乐音;无规律、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做噪声。

    演示,先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后用铁片刮,让学生感觉。

    讲述:同样是乐音,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听得见,有的听不见。为什么呢?乐音有一些特性。

    乐音的特性

    1、响度(loudness)

    (1)声音不但有高有低,还有大小(强弱),在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响度与什么有关系

    演示:先轻敲音叉,再稍重敲音叉,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强弱,叉股把塑料球弹起的幅度怎样?学生回答

    学生实验:将一根橡皮筋张紧,先轻轻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再稍用力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注意两次听到声音的强弱有什么不同?橡皮筋振动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得出

    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演示:打开录音机保持其音量不变,教师拿着录音机走近学生时,学生听到的声音变大,远离时学生听到的声音变小。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响度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系,离声源越远,声音声音越小,响度也越小。

    (3)响度的量度

    在声学上,人们学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

    阅读课本上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耳的感觉情况

    2、音调

    在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通常我们把音调高的声音叫高音,音调低的声音叫低音。

    再欣赏音乐,由学生区别高音、低音,反复二三次。

    弹吉他两个音,让学生区分高、低音。

    音调由什么决定的?

    演示:转动齿轮(如课本图3—20所示),注意听两次发声有何不同?同时注意观察齿轮的齿数。

    问:音调跟声源振动的快慢有何关系?学生回答。后再次验证

    小结:振动快的音调高,振动慢的音调低。

    振动的快慢取决于每秒振动的次数,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振动得越快。物理学中把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其符号是Hz。如果声源每秒振动50次,它的频率就是50Hz。

    频率高,振动快,频率低,振动慢。现在我们可以总结音调高低的原因了,请大家填好课本方框中的填空。

    声源振动的频率高,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低,声音的音调低。

    简单说就是“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

    人发音的音调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小孩的音调比成人高;女人的音调比男人高。同样是成年的男人(或女人),音调也有不同,故在音乐界有男(女)高音、男(女)中音之分。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85Hz到1100Hz左右。

    音乐上的调,就是根据物理上的音调得出的。如中音“C调”中的“1”的频率是262Hz,“1”的频率是524Hz;;“D调”中的“1”的频率是294Hz,“1”的频率是589Hz。

    除弦乐器外,其他乐器通过别的办法也奏出不同的音调,如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我国古代编钟,奏出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奏出了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

    看“信息窗”图3—21编钟

    编钟属打击乐器,你也可以发明一个“编钟”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回家自己计划试试,如成功还可做为你的保留节目在文娱活动中演出。

    3、音色

    放录音:放两、三曲独奏曲

    请学生说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声音除了音调和响度外还有第三个特征,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每个人的声音都具有与别人不同的音色,所以我们能从电话、广播的声音中分辨出是不是熟人?是哪位熟人在讲话;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健康状况等因素,也在发生变化。

    通过锻炼可以改善和保持音色。

    “迷你实验室”

    问:为什么弦乐器上要安装几根粗细不同的弦。学生回答(在弦的松紧、长短相同的情况下,可改变粗细来改变音调,使音域更为丰富。

    问:二胡、吉他等是怎样调节弦的长短和松紧的?学生回答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音色。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跟声源振动幅度有关,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系;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四、小结(学生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2、P4;3、作业。

    【板书设计】

    §3—2乐音与噪声

    一、乐音和噪声

    二、乐音的特性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

    3、音色:xx。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教材内容:教材先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机器的运转、车辆的行驶、奔流的河水……。“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物质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说运动是永恒的。普遍存在的永恒的“运动”中同时存在着“静止”,这个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科学观点,也是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自然、认识自然也是教学中应侧重的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说教法:

    这一节的知识点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述,多动手,多总结。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创设情景、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三、说学法:

    运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运动,应该说还是初次,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因而通过本节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更为重要地是让学生感悟科学的观点及科学的研究方法。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出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本节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将一些场景生动再现,使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播放视频资料《运动的世界》。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联系到本节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观看完毕教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根据老师提问进行思考并举例。

    (二)、新课讲授(本环节设计四个探究过程,将教材的知识点一一展开)

    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心里冲突而使学生主动思考,叙述各自的看法,讨论,而后明确: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讨论探究②:你们刚才所举例子中说有的物体静止,有的物体运动,你是如何判断的?

    由于物体的运动、静止是学生提出来的,问他们是如何得来,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慢慢分析得出是通过看这个物体所处的位置是否改变的方法得来。从而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播放视频《运动的描述》,加深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理解。

    讨论探究③:你们是如何判断物体的位置是否变化的?学生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块橡皮,推动课本使它在课桌上缓慢移动。思考回答:

    (1)选取橡皮为标准,桌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2)选取课本为标准,橡皮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的?(3)选取课桌为标准,橡皮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通过学生思考、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物体位置是否变化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物理学中的参照物。播放视频加深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讨论探究④:刚才的实验中,当我们选择的标准不同的时候,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了,可见,物体的运动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讲述法国飞行员二战期间在高空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的故事。

    由于这个事件比较罕见,能够马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引发思考。提问:飞机在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够抓住高速飞行的子弹?学生能够分析得出二者肯定是同向飞行的,老师继续启发学生考虑它们速度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同向、同速即相对静止。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练习1、2是两个动画,由于在课堂上某些场景不好展现,设计两个趣味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手动操作,来变换参照物,使学生对物体的运动过程有清楚地认识,让学生讨论并练习。加强对参照物的理解。

    练习3:介绍成语故事《刻舟求剑》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练习4:为什么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其他的可用本节知识解释的现象。对于学生的举例教师要给予鼓励。

    请学生谈谈这一节课对“运动的描述”有了哪些认识?让学生归纳叙述本节的主要内容、判断方法,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教材练习1、2。

    补充练习:某年的春节晚会上,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名演员正在蹬一辆固定在舞台上的自行车,他身后的大屏幕,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画面一直在动。当镜头拉近后,观众都感觉这名演员争飞驰在田野的小路上,根据这个启示,假如你是摄影师,你如何让两名演员在飞驰的火车上打斗。

    通过这个练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学物理的乐趣。

    本节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觉、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重视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了学生间友好相处的心态。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个知识点,部分同学能够当堂掌握,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同学,可能还理解不透,教师应在刻下多辅导,并设计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3

    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响度: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然后调节音量旋钮,让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 让一位同学先轻声说一句话,然后大声地说同一句话等等。

    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⑴前后两次敲击时鼓发出的声音在响度上有什么区别?

    ⑵前后两次敲击时鼓面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区别?

    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幅有怎样的关系? 实验二: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啊„„’’。 实验记录:①小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②大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通过上面的活动可以 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跟 有关。

    3.人耳听到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用示波器将同一音叉发出的响度不同的声音显示出来,加以分析比较。

    4.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

    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dB,

    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常见声音的分贝。

    ①清晨鸟鸣 dB;②人轻声对话是 dB;③原子弹爆炸是 dB。

    A.喜欢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 B.喜欢在30-40dB的安静环境里

    C.喜欢在80-90dB的热闹环境里 D.就是100dB以上的环境也不在乎

    1.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

    2.声音的品质叫做 ,又叫 。

    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 、 以及 等因素决定的。

    4.乐音使人感到 ,有利身心 。

    根据这些特性才能 不同声音的。

    思考题:

    1.“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 来判断说话者。

    2.找一把口琴,再找一只笛子,分别用嘴吹出C调“do”,你能听到它们

    的 相同,但 却不同。

    3.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

    2.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1.人耳感觉到声音的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__和_______都有关系。

    2.“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女高音歌唱 家” 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_。

    3.在敲鼓时,用力敲可以使鼓发出的声音 变大。

    4.交响乐队中有各种管弦乐器,当我们听交响乐时,能够把这些乐器的声 音分辨出来,主要依据的是声音的 ( )

    5.如图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 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振动发声。实 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 的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b、c所示, 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4

    光的直线传播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光的直线传播。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学分析,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首先是教材分析,光的直线传播是本章第三节内容,前面承接光的色彩,颜色和人眼看不见的光,后面联系平面镜和光的反射,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接着是学情分析,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探索知识的欲望较高。在了解了光的色彩颜色之后,能够简单直观的理解光的直线传播,但是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还是比较缺乏,对生活中的现象缺乏理性理解。根据教材的分析及学生的情况,我确定了以实验观察为主,多媒体动画演示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来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掌握知识,从而达到知识的应用。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且能够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同时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亲身体会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深刻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的直线传播,同时学会显示光路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对光直线传播的学习,认识生活中的现象,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同时通过对科学家探索光速的了解,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勇气与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在对教材做了详细的分析之后,我将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作为本节的重点,将光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特点的探究作为难点。

    四,下面我来谈一下我的教学流程,主要是观看影片,引入新课;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循序渐进,探究新知;巩固新知,联系实际;扩大视野,应用新知;以及归纳小结,当堂训练。。。。。。。。。。。。。。。

    五.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5

    【课题 】认识物理第一章走进实验室第一节:学习科学探究

    【课时】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组成。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教学重点】 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教学器材】音叉、光具座、天平、电流表、电压表、弹簧测力计、量筒、量杯、温度计、刻度尺、玻璃杯、水、纸片、盖和底钻小孔的塑料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学。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有怎样的作用?学习物理为什么要进行控究?怎样才能学好物理?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认识物理学

    1、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理学的重要性:

    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是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

    科学精神的科学。(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组成)

    2、学习物理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精神。

    学习物理还对提高科学素质有特殊作用。(强调物理学的重要性,一定要学好物理。)

    (二)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1、重视实验和探究性学习。要学会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动脑的自主学习。

    2、注重知识的理解。

    (三)、参观实验室

    1、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2、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四)、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五)、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科学素质。

    (六)、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三、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理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知道了物理学是很有用的,也很有趣的一门科学,知道了学习物理要学什么和怎样学习,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四、布置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静电小实验、三原色陀螺

    【板书设计】

    认识物理

    一、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组成。

    物理学:认识世界,改变世界,产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科学。

    二、学习物理:学习知识、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三、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1、重视实验和探究式学习。

    2、注重知识的理解。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第一节:学习科学探究

    一、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观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环节。

    二、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

    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合作。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6

    一、国际单位制(简单了解)

    1.单位: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2.国际单位制: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

    二、长度单位及其测量

    1.长度单位:㎞dcμn

    2.最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更精确的测量可以选用游标卡尺或者螺旋测微器(使用方法,初中阶段不作重点)

    3.刻度尺的使用:

    ①观察:左看零刻线、右看量程、中间看分度值(刻度尺最小的一格代表的长度)

    ②放(紧贴);厚的物体要竖放

    ③读数:要进行估读(重点)

    4.关于刻度尺的估读

    估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也就是分度值为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

    比如29.12c“1”为倒数第二位代表的是1所用测量此结果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2.15c或者2.14c或者2.16c(最后一位为估读出来的)

    1.15c(4.15c是错误的,注意零刻线的位置)

    A刻度尺分度值为1读数为2.20c

    B刻度尺分度值为2(或者0.2c)读数为2.20c

    三、时间的单位及其测量

    1.时间的单位

    基本单位为S(秒)

    h(小时)in(分钟)s(秒)

    2.时间的测量工具

    秒表、停表(不需要进行估读)

    四、误差

    1.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有差别,误差不可避免

    错误:由于粗心或者错误的测量方法造成,错误可以避免

    2.减小误差的方法

    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②选用精密的测量的仪器

    ③改进测量方法

    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篇7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

    成功合作 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

    [想想议议]

    [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

    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

    八年级物理课件(通用11篇)


    今天笔者对于“八年级物理课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撰写了一篇文章,教师在工作中主要需要制作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所以我们的老师需要认真对待这一工作。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是评估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为了及时获取最新的资讯,我们建议您多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1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学习目标】

    1. 感受浮力的存在及方向。

    2.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

    4.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学习重难点】

    1.探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应用阿基米德原理。

    【评价目标】

    1. 通过演示实验一、二达成目标1.

    2. 通过实验二和实验三达成目标2和4.

    3. 通过达标测试达成目标3.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放映幻灯片,提问,并板书课题。观看、思考、回答通过观看图片:死海中的人可以仰面看书;轮船在水中航线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等,引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任务一:感受浮力

    实验一:让学生将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到得现象,并设疑:乒乓球为什么会浮上来?

    再设疑:乒乓球静止时受几个力得作用?

    点评学生的受力分析情况并适时给予鼓励。

    总结:乒乓球除了受到重力外,还受到浮力得作用。且浮力得方向是竖直向上。实验二:让学生将铁块放入水中,松手、设疑:铁块受浮力吗?

    当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引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巡回指导。

    学生报告数据时板画物体受力示意图。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空气中铁块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大?而同一个铁块浸入水中时拉弹簧测力计的力却小了?

    听取学生汇报,给予适当的补充说明,得出结论,并板书浮力大小的表达式及浮力的方向。

    通过观察、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语言叙述:乒乓球受力情况,并上黑板画出离得示观察铁块的运动情况。

    引起认知上的冲突。

    学生通过回答,争论,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更明确。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比较数据: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意图。通过实验感受浮力。

    任务二: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浮力跟什么因素有关?耐心听取学生的猜想,并对各种猜想提出疑问,最后达成共识。

    引导学生做实验去验证。(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

    巡回指导。

    听取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学会评估。

    而后得出结论。并点出这一结论2000多年前阿基米德就得出来了。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带着疑问思考。

    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要求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通过探究实验,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三、归纳总结,说出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大胆叙述自己的收获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并表达能力。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2

    本节学习了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图像反映物理规律,这是我们通过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径。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自己能画出图像,并练习分析图像所代表的过程或规律。

    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极限”的思想,如何正确地理解此概念,一方面应从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到瞬时速度;另一方面从物体运动的s—t图象上采用无限分割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的瞬时速度。

    (4)知道公式和图像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学工具,它们各也所长,可以相互补充。

    (2)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学生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高一学生男女比例相当,由于是普通高中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而且基础差,但是学生比较刻苦,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是很浓厚。

    一、引入新课播放:刘易斯百米赛跑视频前面作业中我们已经算过的刘易斯在百米赛跑过程中每个10m内的平均速度,只能大体反映刘易斯在百米赛跑中的快慢变化情况.为了对变速运动作精确的描述,还需要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

    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instantaneous velocity)。平时说到的百米赛跑运动员冲线的速度,子弹飞出枪口的速度、飞船与运载火箭分离时的速度等,都是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的方向跟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瞬时速率(instantaneous speed,简称速率)。汽车行驶中速度计上指示的数值就是瞬时速率(如课本P32图1—21)。

    实验装置如课本P33图1—22,使一辆小车从一端垫高的木板上滑下,木板旁装有光电门,其中A管发出光线,B管接收光线。当固定在车上的遮光板通过光电门时,光线被阻挡,记录仪上可以直接读出光线被阻挡的时间。这段时间就是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根据遮光板的宽度Δs和测出的时间Δt,就可以算出遮光板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v=Δs/Δt)。由于遮光板的宽度Δs很小,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平均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

    学生理解瞬时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叫速率),又有方向(物体的运动方向)。

    讨论与思考(课本P33)之后学习S-T图像讨论与思考(课本P33)物体的运动情况,除了用语言文字和数学公式描述外,还可以直观地用图像来描述,给出了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不同时刻的位移。

    提问:请同学以上面图表所给出的数据,以横轴为(t)轴,纵轴为位移(s)轴,用描点法作图,看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像,s与t存在一个什么函数关系?

    教师边看边指导,然后把同学所画的图像在投影仪(实物)上打出。

    总结:可以看出几个点几乎都在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上。s与t成正比。

    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利用图像可以比较方便地处理实验(或观测)结果,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以后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用图像来处理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所以,现在我们就要重视图像的学习。

    案例分析请把龟兔赛跑的过程粗略地用s—t图像表示出来。(提示:乌龟和兔子从同一地点出发,假定跑动过程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与解答:

    开始时,兔子的速度大,反映在图像上,是它的斜率比较大(比较陡),在同一时间内,兔子通过的位移大。接着,骄傲的兔子打瞌睡了,时间不停地流逝,兔子的位移没有变化。乌龟的速度虽然小,却一直不停地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等到兔子猛然醒来,发现乌龟已快接近终点了,于是,兔子以更大的速度向前奔(图像的斜率更大),可为时已晚,最后乌龟取得了胜利。(s—t图像如下图。)

    本节学习了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图像反映物理规律,这是我们通过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径。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自己能画出图像,并练习分析图像所代表的过程或规律。

    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极限”的思想,如何正确地理解此概念,一方面应从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到瞬时速度;另一方面从物体运动的s—t图象上采用无限分割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的瞬时速度。

    本节教学主要采用自己动手、类比对照等方法,使图像中的物理意义便的很简单,很清楚,使学生从简单入手,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多角度处理物理问题,为以后讲述图像打下较扎实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3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掌握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重点: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砝码、长木板、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当你的墨水瓶盖难以拧开时,你可以用一块较粗糙的布包上,用力就能拧开瓶盖;当汽车陷入泥泞的道路上,车轮正在打滑时,可以找一块草帘放在车轮下,车子很容易就通过了;自行车的转轴部分常加点润滑油,这样车骑起来就轻松多了。其实,你所做的这些小事,都与一个重要因素有关,那就是摩擦力。

    二、合作探究

    (一)滑动摩擦力

    让学生用手按在桌子上滑动,体验手的感觉,向下用力按着桌面,再滑动试试;让学生用手在衣服上蹭一蹭,体会手的感觉。

    1.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 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即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3.活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如何测滑动摩擦力: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使其做 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物体滑动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猜一猜: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 有关。

    (3)研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一:探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实验时,控制 相同,改变 。

    结论一:

    实验二:探究压力的大小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实验时,控制 相同,改变 。

    结论二:

    综合上面的两个结论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有关。

    二)静摩擦力

    手拿杯子时,手与杯子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如果有又是什么摩擦,摩擦力大小等于多少?

    静摩擦力:两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是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三)小结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之间必须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三、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1.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2.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3.例:滑雪比赛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四、巩固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

    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1.摩擦力的概念;

    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4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1、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

    1、 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 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2)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4、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7页第四自然段,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

    5、 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1) 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2) 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3) 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6、 让学生看课本第21页图11.1—3。

    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什么?

    讨论:以田野或(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和联合收割机相对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它们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时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物体以它们中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静止。

    7、 让学生看课文第22页图11.1—4。想想,图中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讨论交流: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飞机和航天飞机相对于宇航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运动的;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和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下降;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上升。

    四、知识应用

    1、成语故事>: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 过江,船 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

    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

    (船夫不可能找到剑。这个楚国人选定的船作参照物,行驶的船相对于剑是运动的。)

    2、行车,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骑自行车时,顺风时若车速与风速相同,则骑车人与流动的空气保持相对静止,会感觉到无风;摩托车行驶时骑在车上的人与空气相对运动,而且摩托车行驶很快,所以觉得风很大。)

    达标自查

    1、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 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这颗卫星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 )

    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 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3、古代有人用诗词来描写运动的相对性:“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第一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第二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

    4、小明乘坐观光电梯上升时,看见地面上的物体均离他而支,这是以 作为参照物。

    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你认为这可能的原因是( )

    A、子弹是静止在空中的

    B、子弹前进的方向与飞机飞行的方向相反,但子弹运动得很慢

    C、子弹飞行的方向与飞机相同,并且子弹运动的速度与飞机一样

    D、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6、两只轮船沿河岸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 )

    A、甲船 B、乙船 C、一定运动 D、 都有可能

    7、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以丙物体为参照物的乙物体是( )

    A、可能运动 B、可能静止 C、一定运动 D、都有可能

    能力提高

    8、在美国电影>中,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发现被安装了炸弹,只要车速低于50km/h炸弹就会自动爆炸,如何将车上的乘客安全撤离汽车,谈谈你的方法,并与看过电影的同学交流。

    9、小明随爸爸坐飞机旅游,当飞机准备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所有的乘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动,系好安全带。小明系好安全带,心里却在想:我坐在这儿真的没动吗?如果没动,我怎么会降落到地面上呢?你能帮小明解释一下吗?

    10、我们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选择参照物,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其他时候也经常要选择参照物,你能举出两例吗?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5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乙)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甲),和(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6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等知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上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水往低处流、物体从空中落下、抛向空中的物体最终落回地面等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重力的概念,培养学养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培养学生的实验、归纳能力

    (3)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意识,激发起较高的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2、教学难点:重力概念的建立

    设计思路

    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从而引出重力概念;指导学生经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探究活动,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通过联系实际,知道重力方向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观察被举高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工作”,感受重力势能的存在。

    教学工具

    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线、小球、铁架台。

    2、演示器材:重物一个,沙箱一个,小木桩一个。

    3、课件:瀑布、跳伞、水力发电站、打夯机等视频资料及练习。

    4、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观察教材三幅图的视频课件,然后学生再亲手操作,观察重物下落。

    师问:这些现象有何共同原因?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得出物体都受地球的吸引的共同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重力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课件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讲授新课

    1、关于重力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板书重力概念

    [板书]: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指出重力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叫物重,物重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

    师问:如何测出物重?

    学生回答: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

    [做一做]:(学生分组活动,测出重物的重力。教师可强调测力计要竖直,至于为什么,告诉学生与下面要学习的重力方向有关。)

    [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将测得的数据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复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测量物重,同时感知重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2、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2)设计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先用弹簧秤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板书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形状无关,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4)交流与评价

    让学生学会总结实验结果,并加强相互交流,相互改进。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板书]: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g=9.8N/Kg)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

    (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练一练]:(出示课件)请画出下列物体所受的重力的方向:

    1)空中飞行的飞机

    2)正在爬坡的汽车

    (学生板演完成)

    [应用]:重垂线

    [做一做]:如何用重垂线来检查桌面是否水平?

    (学生分组动手探究,加深对重力方向的理解。教师

    巡回指导。并要求学生课后去检查教室的墙角是否竖直,窗台是否水平?)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再通过练习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重力势能

    [课件演示]:从大坝流下的水发电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

    师问:请大家观察课件,从大坝流下的水和正在工作的打夯机都具有一个怎样的共同特点?

    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讨论、交流,从中归纳出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即重力势能。

    [归纳]: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物理上把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展示,让学生联系生活,从中归纳出知识,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课题引入中,以众多的事例、图景创设学习情景,勇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重力方向教学中,设置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科学的氛围中感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在课堂中构建了“变教为诱”,“以诱达思”的教学意场。使教与学和谐一致,激发学习动机,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由于八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力,对利用力的知识来研究常见力,所以本节课根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通过实验探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7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看不见光》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红外线的作用

    2、紫外线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红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2、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教学方法】

    阅读法、查找资料法、问答法。

    有关红外线、紫外线的挂图、光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白色光是单色光还是复色光?

    [生]白光是复色光。

    [师]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粉带,自上而下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光?

    [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师]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spectrum)。此外,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紫光之外是紫外线,这两种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二、新课教学

    1、红外线

    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师]红外线有哪些特性?

    [生]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它的热效应,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

    [师]红外线有哪些应用?

    [生]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人体生病时,局部皮肤的温度异常,如果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于对疾病做出判断。

    [生]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人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

    [生]红外线还可用来进行遥控、如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生]利用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在飞机或卫星上勘测地热、寻找水源、估计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等。

    [生]利用红外线的热作用,可以加热物体、烘干油漆和谷物、进行医疗等、如市场上烤制鸡鸭等肉类食品的“远红外烤箱”。

    教师对同学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后,为使学生获得真实、充实的学习信息、教师也可以补充以下材料:

    红外线位于红光外,它的频率范围在1012Hz~5×1014Hz、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线箱烤食品,浴室用的浴室暖灯用红外线来取暖、医疗上利用红外线来理疗。

    由于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较强,利用灵敏的红外线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利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显示出物体的形状和特征,这就是红外遥感、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水灾,估测大面积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测风暴和寒潮,在军事上也有重要的应用。

    [补充后教师板书]

    一、红外线

    1、特性

    ①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

    ②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

    2、应用

    ①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

    ②红外线遥感

    ③红外线遥控

    2、紫外线

    让同学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师]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ultravioletray)、那么紫外线有何特性呢?

    [生]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

    [生]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

    [生]紫外线能杀菌

    [师]紫外线有哪些应用呢?

    [生]紫外线能促使人体合成维生素D,这种维生素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所以儿童常晒太阳能预防缺钙引起的佝偻病、但是过高的紫外线会使皮肤粗糙、甚至诱发皮肤癌。

    [生]紫外线有荧光作用,有些物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能够发出可见光、日光灯管的管壁上涂的就是一种荧光物质、大额钞票上也有用荧光物质印刷的文字,用紫外线照射则会发出可见光,这是一种防伪措施。

    [生]紫外线能杀死多种细菌,所以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

    [生]紫外线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讲解。

    1、紫外线的频率范围是7。5×1014Hz~5×1016Hz,在光谱上位于可见光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2、不要误认为紫外线是紫色的或蓝色的,紫外线是看不见的“不可见光”、紫外线看起来是淡蓝色的,那是因为除了紫外线外,它们还发出少量蓝光和紫光。

    3、地球上的天然紫外线,来自太阳光。地球周围的大气层阻挡了大量的紫外线进入地球表面,才使地球上的生物获得生存的条件。为了保护人类生存家园,我们应有环保的意识,承担起环保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讲解完后板书]

    二、紫外线

    1、特性

    ①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很强。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很强。

    ③紫外线具有荧光作用。

    2、应用

    ①医用消毒。

    ②防伪措施。

    ③生理作用。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红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2、紫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课本P53①②③

    3、复习本章内容

    【板书设计】

    1、红外线

    特性

    ①红外线的热效应强

    ②红外线的穿透云雾的能力很强

    应用

    ①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

    ②利用红外线实现遥感、遥控

    2、紫外线

    特性

    ①紫外线的化学作用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

    ③紫外线的荧光效应

    应用

    ①紫外线可使照相底片感光

    ②紫外线的生理作用

    ③医用消毒、防伪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8

    2、 初步尝试测量、计算速度 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体会物理思维过程 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

    要知道哪个动物跑得快,我们必须要比较,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播放录象,比较奥运会游泳运动员游泳的快慢?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学生用上述方法比较两者谁运动的更快?

    提出问题:如果飞机与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均不同,如何比较快慢?

    启发导出“速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

    观察汽车仪表盘加强速度单位的印象。

    讨论速度两个单位的换算值,比较两者的大小。

    学生估测自己步行的速度,感受大小。

    质疑:学生的估测是否准确?如何测出自己步行时的速度?

    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选取实验器材。

    学生自主实验,3位同学从教室的一端步行到另一端,第4位同学利用秒表测出步行的时间,第5位同学利用皮卷尺测出步行的路程,并记录实验数据,全体同学处理实验数据。

    教师只作适当指导,并点评刚才的学生实验。

    利用学生测量的路程和时间,说明计算题的规范解题格式。

    观察“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学生了解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并与自己的步行速度相比较,增加感性认识。

    2、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杨文意以24.79s的成绩,夺得50m自由泳金牌,并打破了她本人所保持的世界纪录。她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下面看两个动画,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看图2-25,计算小汽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活中你见到有什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

    看图2-26,探究天鹅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了解了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要求,知道了有关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计算公式: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测量自己回家时上楼的速度。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9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5.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游戏和实验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生活的意义。

    3.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类比的研究方法,并学会去描述生活 中某一个量的快慢。

    4.通过练习掌握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5.观看视频了解机械运动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有珍爱生命,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用类比的方法去描述生活中某一个量的快慢。 ●教学方法

    【学生活动】小游戏:传递国旗,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把国旗传递得快?

    【总结】教师指出学习的新课题,并引导学生小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一)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一个感性认识

    【播放视频】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刘翔运动快慢的?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 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 动路 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 间长则运动慢。

    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 物体 运动的快慢呢?

    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2秒内能跑80米;海里游得最快的旗鱼3 秒能 游83.4米;天空中飞得最快的雨燕1秒能飞48米。

    将不同时间转化为相同时间,再通过比路程的大小来比较物体运快

    物理学中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这个物理量叫速度。 学生自学教材p19-p20面思考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单位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用符号表示为v=s/t。

    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

    -1m/s或m.s。

    -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

    【一些拓展】教师:生活中表示快慢的有很多,你能以速度来类比描述出某一个量的物理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吗?

    快慢是一个问题,同一个问题用同一个方法(与运动的快慢—————速度类比)

    【一些物体的速度、速度计、道路上的标志牌】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物体的速度,让学生了解速度计,并知道标志牌上数据的含义。

    练习:1.周末,小明和爸爸驾车去外婆家,若轿车以如图所示的速度行驶了30min,则小明家距外婆家约多远?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此处到西大桥至少要多久?

    【播放视频】看完因超速引发的交通事故后,你有何感想?

    【总结】为了你及他人的安全,请不要超速!请遵守交通规则!

    【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找出过山车、电梯上的人、火箭在运动上不 一样的地方。

    【总结】机械运动的形式。

    1.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特点。

    练习: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中,以12.91s获得了男子110m栏金牌, 并打破奥运会纪录。他的速度是多少?

    2.小结: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

    【尝试练习】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G11次高速列车运行时刻表 如下表所示。

    你能根据这张列车时刻表得到哪些信息?

    ③时间不同,路程也不同怎么比?

    2.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10

    一指导思想: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资料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挖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进取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进取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经过学生自我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贴合学生认知规律,又坚持了知识的结构性。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资料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头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忙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1)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有些概念很抽象,对于由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的同学来说理解是很不容易的。同学们都来自农村知识面比较窄,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有的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进取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

    (2)教材分析:

    教材结构特点:以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研究到运动和力的知识与声、光、热、电等知识相比稍显枯燥,而声、光、热、电的知识不仅仅更能吸引学生,并且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多种探究活动,对学生实验感兴趣,电学知识能够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因而电学放在第一学年,还有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书中包含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充分体现STS思想,同时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设立“科学世界”栏目,收入一些十分有用且趣味的知识,力求形式生动活泼。

    二、教学工作目标

    经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进一步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要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异常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进取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本事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明白物理学不仅仅指物理知识,并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3)会记录实验数据,明白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本事。

    (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本事。

    (3)经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一样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本事。

    (4)经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确定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本事。

    (5)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本事。

    (6)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我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坚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确定大众传媒是否贴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5)有将自我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见解,也勇于放下或修正自我的错误观点。

    (6)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7)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梦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职责感。

    4、成绩目标:

    在各类竞赛中力争上游,应使各班总平均成绩处于优势地位,争取全县名列前茅。使各班好、中、差比例到达5:3:2。

    三、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进度安排:

    (略)

    四、具体措施:

    1、继续做好物理单元过关评价检测的工作和月考工作

    2、对照《物理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的教案,不打无准备的仗。

    3、进取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尽可能开设出要求完成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经历较多的科学探究过程。

    4、及时布置作业,及时检查或批阅作业,有时采用面批的方法,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情景,以便改善不足之处。

    5、课后抽出必须的时光辅导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6、做好每一章的复习和测试工作,做好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工作,完成教学的结尾工作。

    7、适当的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多联系生活、多联系社会,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8、 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本事的培养。新教材不仅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本事。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并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做好有关的物理制作。

    9、 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当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资料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11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1、单位的换算。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

    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 1dm=10-1m;

    25px=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25px。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展示: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精度高)、螺旋测微器(精度高)等]。

    活动1:(1人一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和宽度(结果填入表格中)。 (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有点问题的测量数据进行评价。)

    介绍:国际乒联为了我们限制我们中国乒乓球选手,同时也有利于乒乓球活动在全世界更好地开展,把乒乓球的直径从原来的38mm提高到40mm(即所谓的小球改大球),把乒乓球比赛从原来的一局21分制改为现在的一局11分制。但在刚结束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表现依然锐不可挡,取得男双、女单、女双三块金牌。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11篇


    出于您的需求我搜集了以下信息:“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供您参考,为了下次阅读方便请收藏本文以备查看。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教案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1】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 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知识归纳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10.密度知识的应用:(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2)求质量:m=ρV。(3)求体积:

    1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1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G,上浮(3)F浮 =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 G,上浮(3)F浮 = G,悬浮。(不会漂浮)

    1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1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1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 G排=ρgV

    1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ρgV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1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八章 压强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第九章机械与人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

    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 质是个等臂杠杆)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8.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 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9.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10.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11.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12.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1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W有/W总=η14.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15.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16.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17.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18.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19.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20.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21.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22.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2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24.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25.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第十章 从粒子到宇宙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9.(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第六章、力与运动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时候,总保持或。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的性质,即惯性。3、抛出手的石头,不再受到手对它的作用力,但会继续运动,这是由于石头有;石块在运动过程中,其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不断变化,这是由于石块受的缘故。4、洗手后用力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这是由于水有5、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1)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即,F=F1+F2方向跟相同。(2)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即,F=F1+F2,方向跟相同。6、同一直线上有两个力F1=10N,F2=15N,则两力的合力最大值为7、状态是平衡状态8、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作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是:、、第七章、密度与浮力9、叫做物体的质量。其国际基本单位是10、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天平的右盘放置,左盘放置,按从大到小的原则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称量物品的质量等于。11、天平的结构:12、13、密度计算公式;水的密度是: ;2.7×103kg/m33,物理意义是。14、(1)测固体密度:①用m②在量筒中注入适量体积的水,记下体积V1,再将固体投入并浸没于水中,记下水上升后的体积V2,那么固体的体积为V=③则,固体的密度ρ(2)测液体密度:①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1,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称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量m2,则,烧杯中液体的质量m=②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③则,液体的密度ρ15、浮力的计算:(1)称量法求浮力:浮力-(2)平衡法求浮力(当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时):浮力=;(3)阿基米德原理:f= G排液==;阿基米德原理说明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有关,还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有关,而与浸末在液体中的无关。(注意理解125页的实验探究2和126页的实验探究3)16、物体的浮沉条件:(1)物体上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2)物体下沉: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3)物体悬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4)物体漂浮:浮力物体重力,物体密度液体密度17、使用密度密度计测液体密度时,密度密度计在液体中总处于力总等于它的。船由江中开到海里所受浮力大小(变大、变小或不变。第八章、压强18、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p)=,单位。(1)当受力面积相同是,压力越,压强越(2)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压强就越。19、压力是:的力20、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压强=。(1)同种液体(密度相同),深度越,压强越(2)同一深度,液体密度越,压强越。21、著名的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1个标准大气压==mm高的水银(汞)柱产生的压强。,离地面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大气压越。22、托里拆利实验:将一根灌满水银约1m长的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随着水银的下降,在管内水银的上方形成。管外大气压强支撑着玻璃管内mm高的水银(汞)柱。23、钢笔吸墨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下后松开,墨水被吸进橡皮管里,原因是24、液体流速的地方压强较,在流速的地方压强较。第九章、机械与人25、作力臂的方法步骤:(1)明确支点O(2)通过力的作用点用虚线沿力的方向首尾延长作力的作用线(3)用虚线过支点O作该力的作用线的垂线(4)用大括号标出,并标为L26、杠杆平衡条件:27、杠杆的分类:(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瓶盖起子、(2)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钓鱼杆、(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如28、定滑轮物体移动,省力,但可,实质是杠杆:动滑轮物体一起移动,省力,但距离,能改变里的方向,实质是杠杆。29、滑轮组可省力,提起滑轮所用的力:F=(注意:①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力时,G=货物重②计动滑轮重时,G=货物重+滑轮重③x—表示吊起动滑轮绳子段数)但滑轮组费距离,拉力所拉的距离S与货物上升的高度h的关系是:30、机械效率计算公式:η=,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31、滑轮组:(1)有用功W有=(2)总功W总(3)机械效率η=(注意:F=G/x,S=xh①不计动滑轮重和摩擦力时,G=货物重②计动滑轮重时,G=货物重+滑轮重③x—表示吊起动滑轮绳子段数)3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33、不做功功的三种情况:、、。34、功的计算公式W=,F—表示,S—表示;功的单位:。功率的计算公式:P=,功率表示做功的,5W=表示的意义是统称为机械能35、动能是由于物体具有的能;动能由物体的和决定36、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具有的能;重力势能由物体的和决定37、弹性势能由决定38、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它是保持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构成的,原子是由和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39、在阴极射线发现了带负电的,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此模型中的原子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带电的上40、模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内容是:41、分子的大小约为m42、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是:(1)(2)(3)43、物质的三种状态:(1)固体: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有一定的和(2)液体: 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没有确定但占一定(3)气体:分子力的作用比较,没有一定的和44、提出日心说,第一个用望远镜探索宇宙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难点】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预习指导】

    1.我们用钢笔写字,时间久了,要清洗一下,回忆一下,清洗后清水还清吗?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2.你常看到妈妈在放衣服的箱子里放樟脑丸防虫蛀。过一段时间后,打开箱子取衣服,就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回家问一下妈妈,煮咸鱼前是不是要在清水里泡一下,问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道理在哪里?

    4.做一做。将饭盒用橡皮筋系住,用手向上提,然后将饭盒的底部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地向上提起饭盒,观察橡皮筋的伸长有何变化,猜想一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提起饭盒后仔细观察它的下表面,再猜想。)

    5.人们喜爱鲜花不仅是鲜花的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百花的芳香。春天的兰花香,夏天的茉莉花香,秋天的桂花香,冬天的腊梅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感觉到沁人心脾的芳香呢?

    【学习过程】

    问题:

    1.从外表看连续的.物体究竟是怎样构成的?

    2.人们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物质的内部结构,又如何去研究物质的构成?

    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笔迹

    现象:

    1.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2.这些微粒又是怎样构成我们看到的连续体的?

    活动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

    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活动3:酒精与水充分混合

    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阅读课本那种物质的结构模型能支持上述现象;你选择第种。

    一、分子

    1.定义:

    2.特点: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

    二、分子运动的证据

    阅读课本活动7.2观察图7-4;7-5;7-6;

    1.你分别发现:①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生活中还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3、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4、巩固简单机械有关的知识

    教学重点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2、认识定轮轴和斜面结构、特点及作用

    教学难点

    1、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2、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引入新课

    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

    二、定滑轮和动滑轮

    1、介绍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学生自由组装)

    这个时候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实验完成后,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讲台上进行讲解。

    (1) 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 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六、练习

    1、升旗的时候,我们看到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旗子就升上去了,这是因为旗杆顶端有一个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改变 。

    2、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A的读数是5N时,弹簧测力计B的读数是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 。

    3、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和见到的情景,分别属于哪种简单机械?

    a、用扳手拧上螺钉: ; b、用改锥拧下螺钉: ;

    c、汽车走的盘山公路: ; d、挑东西的扁担: 。

    4、下面能够省距离的简单机械是(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轮轴 D、斜面

    5、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其目的在于( )

    A、省力 B、省距离 C、改变力的方向 D、工作的方便

    6、如图是没有组装的滑轮组,如果用它来提升重物,请你用笔画线代表绳子画出两种组装方法,并说出它们的不同的.特点。

    7、如图是工人师傅运重物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其中利用的物理知识有 ,其目的在于 。

    8、如图中的滑轮是 滑轮,如果重物重为100N(滑轮重不计),则拉力F= N,分析一下,这样使用滑轮的好处在哪里?

    11、小红学习了简单机械后发现,所有的简单机械“省力、必然费距离”,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如果想省一半的力,是否就要费一倍距离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她设计了实验装置如图进行探究。

    请你回答:①实验中不用刻度尺能行吗?

    ②应该记录的数据除砝码和滑轮的总重外,还应有哪些?(画一个记录数据的表格)

    ③探究结论,有可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吗?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滑轮本身有重力,和绳子有摩擦,结果可能不太一样,教师应交待清楚。并提出在动滑轮中:F= EQ F(G物+G动,2)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4】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教具:

    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钟。

    学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第二节 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进行新课

    1.音调

    (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音调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教师板书)

    (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学生利用橡皮筋做课本图3-9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认识。

    (5)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的图3-10,读后教师做简要解释,然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觉察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拓展知识,活跃思维。)

    2.响度

    (1)演示: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引导学生分析出: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幅小,声音小。教师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教师板书)

    (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的滴答声,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教师板书)

    (3)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图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又多,又恰当。

    3.音色

    (1)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当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眼光望着老师时,教师及时指出: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教师板书)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出是谁的声音。

    同一个人的音色,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三、小结

    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个特征?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不要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名词,要注重理解。看一看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同学们可以三三两两的进行议论,还可以找教师探讨。

    说明

    新课引入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合唱歌曲磁带,可请两位同学或老师跟一位同学一起同唱一首歌。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材料、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本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课内教师在这些名词上不必多费唇舌,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这些名词的解释,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将适得其反。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物理教案-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力》。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5】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

    2.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机械能的转化,及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渗透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环境意识的教育。

    将教科书第74页所示的“罐子”沿不太陡的斜面滚下。

    向下滚动时具有什么能?

    铁罐滚动时橡皮筋有什么变化?具有什么能?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的事例。根据图片提问:飞行中的飞机具有什么能?

    1.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物体具有机械能的总量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

    提问:举高的球释放后,重力势能减小,是不是能量消失了?

    请学生再分析“撑杆跳”、“蹦床”、“蹦极”运动中的能量变化。

    请学生观察滚摆的运动,思考滚摆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

    1.指导学生做单摆实验,并在实验中观察和分析单摆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怎样相互转化的。

    2.指导学生做教科书中的铁锁摆动的实验。实验前提问:铁锁会打到鼻子吗?

    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尽管动能、势能的大小会变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不变。

    2.机械能守恒:当只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时,机械能总量不变。

    根据过山车的图片,请学生分析图中的过山车具有什么能?过山车为什么能够不断地翻滚?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认识自然界存在的机械能。

    水能和风能是水或者空气因为运动或者位置高而具有的机械能。

    展示图片或者视频,表现自然界的机械能有利也有弊。

    2.在水(风)力发电站,将水(风)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了解:水电站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的,风力发电是怎样的。

    什么是机械能?

    1.洒水车沿街道匀速行驶,将水洒向路面,在此过程中它的动能将_____,这是因为速度虽不变,但___________.

    2. 一个同学在蹦床上玩,从跳起到上升至最高点的过程中,_______能逐渐增大,_____能逐渐减小.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

    3. 神州五号飞船飞离地面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航天英雄杨利伟所具有的动能变_______,具有的机械能变________.

    4. 8月26日,在雅典举行的奥运会中,我国跳水运动员郭晶晶以绝对优势夺得女子三米跳板冠军,为我国争得了荣誉.她在起跳过程中,跳板的_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能,又转化成_________能,最后转化成她的________能,而进入水中.

    5.自行车下坡,不踩脚踏板,速度也越来越快,从能的转化角度分析,是因为______能越来越小,______能越来越大.

    6.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的椭圆轨道运行,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时,它的重力势能______,动能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A在水平面上滚动的小球 B汽车上山 C空中匀速下降的降落伞 D苹果从树上落下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6】

    【学习过程】

    摩擦起电

    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这个现象说明了

    怎样判断物体带电

    两种电荷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3.将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一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上述现象表明:

    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例1.用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物体能够轻小物体。

    例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A.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B.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摩擦产生了等量的质子和中子D.摩擦产生了电子

    例3.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

    A.灰尘的自然堆积B.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能力

    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D.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例4.验电器的工作原理,验电器的作用是。

    【当堂训练】

    1.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吸引/排斥);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吸引/排斥).

    2.带电体吸引____________,如塑料小球,通草球等.

    3.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A.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4.已知带电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去靠近一个轻小物体,发生如图所示的情景,则该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是()

    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

    C.不一定带电D.一定不带电

    5.知道了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就能解释物体的带电与不带电。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

    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

    B.物体内部原子个数与电子个数相等

    C.物体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7】

    一、教材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人教版第三章第3节的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以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汽化与液化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汽化与液化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液体沸腾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设计好实验,预测出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的关键部分,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物理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沸腾和蒸发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之一,学生已经产生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了解沸腾的特点和蒸发的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学生还是比较不熟练,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在这个阶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后多动手设计小实验、多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掌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蒸发过程中吸热(蒸发可以致冷)。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可以感觉到物理和生活的密切相关,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交流,能够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蒸发的过程是吸热的。

    (2)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

    (1)理解沸点的概念。

    (2)通过与实际相结合,理解影响沸点的因素。

    塑料袋、铁架台、酒精灯、铁圈、石棉网、烧杯、温度计、中心有孔的玻璃板、水、秒表、注射器、橡皮塞。

    四、教法与学法

    针对以上的教学重难点,同时根据教材内容及编写的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本课时主要采用了以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与之对应的学法有实验观察、合作交流和结合生活的方法。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蒸发过程吸热以及水沸腾的特点,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演示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酒精,挤出空气后扎紧口。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什么现象?从热水中拿走塑料袋,过一会儿又有什么变化?怎么解释这些变化?

    学生交流讨论: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究竟为什么失而复得?

    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

    【设计意图】该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所用塑料袋要透明,且尽量薄,使滴入的酒精清晰可见。为了使塑料袋排尽空气,可将塑料袋像拧麻花一样拧紧,再把口用橡皮筋扎紧。

    归纳总结:引出汽化和液化的定义。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和这个类似?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体的

    液化和汽化现象。

    (二)推进新课

    1)沸腾

    创设情景:烧开水时如果不断加热会发现壶里的水会沸腾。

    你在家烧过开水吗?水烧开时你发现了什么呢?对于沸腾现象,你了解哪些?你能描述一下沸腾现象吗?

    归纳小结:物理学把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称为沸腾。

    实验探究: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进一步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的内部又是怎样的呢?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怎么样?

    学生讨论,猜想和假设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提出:要进一步研究沸腾现象,还需要通过实验仔细观察。

    重点观察: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气泡的生成和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观察更有针对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根据实验需要确定实验器材

    小组试验和收集数据

    【说明】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设计意图】学生在这个过程学会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温度计的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表格中。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学会使用天平及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领会误差的含义;

    3、学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测量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测微小物体和液体质量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讨论法、分组实验

    实验准备:托盘天平及砝码、回形针、水、烧杯(两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

    【新课学习】:一、测一枚回形针的质量

    活动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观察天平的测量值和标尺分度值。

    天平的测量值(砝码盒内所有砝码质量值之和):

    横梁标尺刻度(等于砝码盒内最小砝码质量)

    标尺分度值(最小刻度)

    思考:哪次测量更准确?为什么?

    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什么启发?

    方法介绍:测量单个小物体的质量时,由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比较小,一般的托盘天平精度不够,难以测出,因此采取测多算少,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同时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进一步较小误差。

    二、测量水的.质量

    设计方案:如何测量水的质量?

    教材P6把三个步骤排列一下,填入表格。

    思考:把⑴和⑵交换,这个方案如何?分组活动:⑴调节天平;

    ⑵测一枚大头针质量;

    发现:无法测量,比分度值小

    ⑶设计方案;

    ⑷测100枚大头针质量;

    ⑸再测200枚大头针质量;

    ⑹计算一枚大头针质量。

    同样的误差,分得越多,误差越小。

    测多算少(累计法)

    活动2:分组活动测水的质量

    ⑴测烧杯质量m杯;

    ⑵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

    ⑶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刻理解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W。会用电功率的公式P=W/t=UI进行简单的计算。掌握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意义。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两端电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有关社会实践活动,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及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学习用探究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区分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分及实践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简易家庭电路示教板:接有电能表,一个保险盒,一个开关,一个15W电灯泡和一个100W的电灯泡(包括灯座),一个插座;学生用稳压电源,直流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开关、额定电压为2.5V的小灯泡一个。节能型电灯只(功率16w)。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观察家庭中常用的灯泡上面的数据;复习有关机械功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观察(或课件展示、实物投影)手中的2个灯泡(其中一个是100W的,另一个是15W的),看上面有哪些数据?你能从中发现什么?(PZ220-100,220是什么意思?100是什么意思?)由学生讨论交流:15度(度:生活中常用的说法)和100度是代表了什么?先让学生猜想:如果接入电路将会怎样?(此时大部分学生会知道100W的比15W的灯亮,此时应引导学生的思路:为什么100度的灯泡亮?做功的快慢即消耗电能的快慢)2.实验演示:分别将15W和100W的灯泡接在电路中。

    注意提醒学生:要观察灯泡的亮度(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信心),更要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谈话与引导: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系?(说明了什么?)(引导得出:电能表铝盘走的快慢不同,表示用电器消耗的电能的快慢不一样)3.谈话导入课题:可见只有做功的多少还不行,还有做功的快慢。那么我们应如何表示不同用电器的做功快慢呢?

    板书:

    2、电功率

    二、学习新知:

    (一)电功率

    1.通过讨论和让学生对比第一册学过的机械功率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知识:

    投影: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启发:如果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呢?

    (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做功多少;或者让其做功相等,看消耗时间的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得出:电功率是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或所消耗的电能)(特别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单位时间?在课堂中应启发学生自己说出来)

    2.投影:电功率的定义公式:P=W/t注意: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此公式的意义。

    谈话:我们上一节学习的电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推导电功率的另一个

    公式:P=UI。

    3.投影展示:电功率的单位:瓦(W)千瓦(kW)

    要求:应明确他们之间的进率4.解决导入本课时的问题:

    告诉学生:PZ220-100中的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的意义是此灯泡在1s内消耗的电能是100J(前提:在220V的电压下)。

    谈话:正是因为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15W的灯泡亮的原因。(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实质:能量的转化)

    5.谈话:这两个公式各有什么用途呢?如学生不能回答应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得出:P=W/t和P=UI各有其用途,当知道P、W、t中任意两个时,可以求出另一个(此时应指出:这样我们可以求出电功率,只要知道W和t即可,而W是可以用电能表来测量的,t可以用秒表来测量,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就可以测量,也为下一环节进行电能的节约的讨论做好准备);对于P=UI也是这样,此时应让学生掌握:这又是一种测量电功率的方法,为最后一个环节:实验探究(电灯功率与电压的关系)做好准备。

    6.投影:

    例题(做一做):一个1kW的用电器当工作1h时消耗的电能是多少?(此处不用课本上例题,用意在于为下一部分进行节约电能的.讨论做好准备,而关于电功率的计算第四节将有专门的计算课)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这个结果3.6×106J正好是1kW·h电能,告诉学生知道:除了用标准的国际单位以外,还可以直接用kW、h和kW·h来直接运算,这样在数值比较大时更方便。

    7.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口算一些生活中电能计算的题目,提高学生兴趣,为转入下一部分做铺垫,如100W的灯泡工作多长时间消耗一度电。

    8.讨论(交流与合作):如何来节约电能?

    投影展示:根据W=Pt这个计算公式,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如何才能节约电能(减小电功W的值)?9.布置课外的调查报告:投影展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要求同学们观察(或调查)在学校发现过哪些浪费电能的现象,你(或你班)在学习与生活中是如何节约电能的?你对我校(或我班)如何进一步节约电能有何意见或建议,请课下继续交流讨论,写出调查报告或意见建议书(汇总后将择优提交学校有关部门)。

    10、简要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二)实验探究:额定功率

    1.投影展示:你想过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在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这时电灯会怎样?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呢?(启发学生讨论、思考)

    2.猜想与假设:

    你的猜想:你认为当电压变化(变大或变小)时电功率如何变化呢?你的依据是什么?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此处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交流讨论)最后由学生描述自己设计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出思路,让每个学生都要明白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4.展示教师的实验思路:

    (如学生已说出,最好,如果没有说出,应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思路;但同时也应让学生理解:这不是唯一的方法,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别的方法,这只是教师设计的思路)

    5.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应告诉学生:实验所用的小灯泡正常工作电压是2.5V)

    投影出示实验表格:

    提示学生:将有关实验数据记录在如下的表格中。

    灯泡两端经过灯泡小灯泡的的电压(v)的电流(A)功率(w)

    发光程度

    1.5v

    2.5v

    分析、论证与评估:实验完毕,让学生计算有关这三次的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并让学生讨论,着重使学生理解以下问题:(1)用电器的功率是如何随电压变化的?

    (2)为何用电器的功率是变化的,但用电器上面却都标着电功率?(如100W的灯泡)

    通过学生讨论:引出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概念。

    6.投影:

    额定电压(U额):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额定功率(P额):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7.投影展示:小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功率(P实)

    U实与U额P实与P额的关系的关系

    U实=UP实=P额

    U实<U额

    P实<P额

    U实>U额

    P实>P额额

    (三)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电功率(电功率的概念;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概念;实际功率的概念)

    (四)课后作业与思考:

    1.书面作业:课后练习题第3、4题。

    2.课后讨论:刚才我说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交流讨论一下。

    3.收集下列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电冰箱电熨斗电视机电烙铁电风扇微波炉洗衣机

    4.课外延展(选做题:根据分层教学的原则,要求3班95%的同学要做,1、2班20%的同学做)每个家庭都需要照明的电灯,目前市场上既有白炽灯,又有电子节能灯,究竟哪一种灯更好呢?某中学的同学在课外调查中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到的如下情况:60W的白炽灯与11W的电子节能灯发光效率相当,他们选择其中的一组进行研究,收集了如下表中的数据:

    项目额定电压/V额定功率/W寿命/h单价/元当地电费/元

    白炽灯2206010001.50.58电子节能灯220

    50000.58请根据表中所列的数据,说明你应该选择何种照明灯具更经济?(要求写出所依据的物理原理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五)下课:结束语(可略,依据实际情况)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随时留意观察我们身边的现象,你就会惊喜的发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A、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A、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多姿多彩的简单机械激发学生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教学方法:综合启发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用具: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省力杠杆的特点,费力杠杆的特点,等臂杠杆的特点?

    二、创设情境

    上一节课我们教学了杠杆,认识到了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其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械对我们还有帮助。如升旗时,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旗杆上,这里就应用到了滑轮

    三、自主教学,合作探究 四、展示汇报

    一、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它们有什么区别?

    2.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一下,在你周围哪些地方能见到定滑轮或动滑轮?

    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在下面画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示意.

    2.按照上示进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实质

    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本关于滑轮组的知识,然后解决下列问题:

    1.使用滑轮组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看课本,了解组装滑轮组时应该怎样绕线.除了课本上这中绕法,你还能有其它绕法吗?试着在下中画出两种绕法.

    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滑轮组的特点是:使用滑轮组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且有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拉绳子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本的科学世界中的文章“其他简单机械”,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中各个轮轴的“轮”和“轴”

    2.使用轮轴和斜面时,是省了力还是费了力?省了距离还是费了距离?它们属于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

    四、拓展提升

    1.如果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下列各中,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已知被提升重物的重力均为1000N)

    F1=_________N; F2=________N; F3=________N; F4=________N.

    2.(选作)如所示,物体重20N,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F的大小是( )

    A 10N B 20N C 30N D 40N

    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篇11】

    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者口头介绍各种力的作用的例子:踢足球、抬木头、拉箱子、扳手腕??请学生思考、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与力的哪些因素有关?

    踢足球用力大小不同,球运动不同;方向不同,球运动不同;踢球时所踢的位置不同,球的运动也不同;同样抬木头时??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做教材5页图7-2-2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利用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练习:教材6页图7-2-5作图。

    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023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


    教案课件是老师必须精心准备的,如果没有准备好,老师需要赶紧完成。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可以反映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所以老师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准备教案课件呢?经过严谨的筛选,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推荐“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希望它能对您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篇1】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

    【课题】义务教育教科书广东人民出版社地理八上第二章第三节河流【所需课时】3-4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课标分析:

    1、本条标准是在运用《中国水系图》,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最终归宿,能根据我国主要河流的最终归宿判断河流所属的水系,并将其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类。结合《中国内、外流区分布图》,归纳其分布特点。

    2、本条标准是分别运用长江和黄河的水系图,了解长江和黄河的基本概况。其次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理解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利、弊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下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的内容,在本册书中上承地形、气候,启下水资源。

    本节教材从我国的河湖概况、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等三大方面介绍中国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征和对人类的影响,体现了河流在中国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展现了地形、气候及人类活动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

    教材在介绍长江、黄河时,采用了例举现实材料的方式,能从实际生活出发,清楚的表现长江、黄河的问题所在。对于课文中所给材料虽然典型,但不够新颖,可适当补充一些近年的相关资料,来让学生意识到河流流域环境岌岌可危。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想开放活跃,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已掌握一定量的世界地理知识和中国地理基本概况,能从网络、电视、科普书籍等信息渠道,对中国的河流有一定的了解。在中国自然地理的学习中,学生较为熟练的掌握了学习自然地理的方法,具有一定归纳总结自然地理知识的能力,并能初步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然而,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认识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有一定困难,需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入手进行推理分析。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根据河流的归宿区分外流河、内流河,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资料,比较我国南、北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特征。4、举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

    利用;感悟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问题与治理的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特征;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和利用。难点:长江、黄河开发和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式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在结构安排上,主要分为我国的河湖状况、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三大部分。在学习新课中首先是通过直观材料来激发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围绕内、外流河分布、长江黄河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核心内容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和合作探究中认识我国的河流的分布特点,及河流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每节的课后拓展借助热点问题,引发学生对我国环境的关注,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能力和关注现实的精神。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是由浅到深,由基础到提高,循序渐进,逐步突破的。

    【教学资源】课本、图册、多媒体课件、空白水系图。【教学过程设计】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篇2】

    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下面是一篇八年级上册地理一单元教案,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生参考!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其特点,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知道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学会在亚洲地图上查阅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

    3.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及有关统计资料,比较中国和其他面积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面积大小和位置优劣。

    重点难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空间分布

    导入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指的就是我国的地理位置。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

    2.我国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_带,少部分位于___带,没有带。

    3.我国位于_____洲的东部,东部濒临_______洋,有许多的海岛,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4.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平方千米,仅次于和,居世界第位。

    6.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的优越性。(从所属地区的气温对农业影响去思考)

    7.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的优越性。(从海陆位置对国家对外贸易、海洋事业及国土范围的影响去思考)

    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

    9.在图1.4中国疆域示意图找出陆上邻国、海上邻国,其中陆上邻国中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海上邻国中亚州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___________。

    10.阅读图1.5、1.6,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试分析原因。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篇3】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

    2、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通过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图,了解我国地势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地势特征,了解我国国情,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之间镶嵌着众多的地形区。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读我国地势分布图,分析我国地势有何特点。

    读图讨论:读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讨论以下问题:

    (1)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2)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哪边高,哪边低。

    (3)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请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导订正,学生派代表展示讨论的成果。

    学生: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xx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西部的海拔高,东部的海拔较低,所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的地势特点。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教师用学生的教材展示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本节课主要学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读图分析、探究讨论,大家掌握了读图的方法,理解了我国地势的特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中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中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中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中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中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中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中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中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看中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中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中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中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中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承转】中国的面积很大,中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中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习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中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中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中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中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中国的南部。中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中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中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中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中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中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中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中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中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中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中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中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归纳】中国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习提问】中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中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中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

    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

    【提问】由北向南中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篇5】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看中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我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承转】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习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我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归纳】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归纳】我国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第二课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复习提问】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板书】

    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讲述】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至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与黄海大致以渤海海峡为界;黄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长江口北岸为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台湾海峡的南端为东海与南海的界线;南海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水最深的海区。

    【板书】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承转】我国东临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域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提问】我国的领海宽度是多少海里?

    【讲述】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图册上找到我国的临海和内海。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我国的海域。【投影】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

    【提问】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居世界第几位?

    【讲述】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5000多个(如果加上岛屿的海岸线,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③(中国的岛屿、半岛和海峡示意图)。

    【读图】在教师指导下,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上述岛屿、半岛和海峡。【板书】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读图】读“世界政区挂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国、英国、蒙古和美国。【提问】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与英国、蒙古有何不同;与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家;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大西洋)西(太平洋)临海洋,这与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大陆又有所不同。

    【讨论】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我国东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围国家的边贸往来。在这里,古代有著名的“丝绸之路”,现有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

    【板书】4.优越的海陆位置

    【承转】我国不仅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且还有20000多千米的陆上疆界。【板书】

    四、陆上疆界和邻国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依次读出我国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④(中国的邻国示意图)。

    【归纳】结合投影片④,总结我国陆上邻国有15个,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布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有6个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练习】看投影片④,完成练习2和练习3。

    练习2.对照《中国地图册》的“中国政区图”,把“中国疆域图”中的邻国按编码写出国名:陆上接壤的国家:①朝鲜、②俄罗斯、③蒙古、④哈萨克斯坦、⑤吉尔吉斯坦、⑥塔吉克斯坦、⑦阿富汗、⑧巴基斯坦、⑨印度、⑩尼泊尔、(11)锡金、(12)布丹、(13)缅甸、(14)老挝、(15)越南。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①韩国、②日本、③菲律宾、④文莱、⑤马来西亚、⑥印度尼西亚。

    练习3.与我国有两处接壤的邻国有俄罗斯和印度。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我国的三级行政区的划分,记住我国33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位置,并且会在“中国政区图”上正确填图。

    教学重点

    1.准确记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位置。

    2.培养填绘地图确认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及空间想象、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方法

    学习指导法。教学手段

    每人一份“中国政区图”,黄、绿、橘黄、粉四色彩色笔,剪刀,若干单个省区政区轮廓图,8开大的中国空白政区图(每个学生一张)、“中国政区挂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的疆域十分辽阔,为了便于管理好这样大的国家,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

    【板书】

    第二节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三级行政区划

    【讲授】

    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 【承转到省级行政区的学习】

    【板书】

    二、33个省级行政单位

    (出示“中国政区挂图”,同时学生将书翻到第6页)

    【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活动】

    下列行政区,按(1)至(3)的教学步骤进行。山西、湖北、广东、云南、青海、黑龙江、沿海岸线的行政区

    (1)认形状:教师出示一个轮廓图,让学生在课本的政区图上找出该行政区的名称,掌握轮廓的特征,如山西像平行四边形,湖北像民警的帽子等;(2)定位置:在空白地图找到该行政区的位置,并涂上颜色,写出名称,注意该行政区与长江、黄河的位置关系;

    (3)找邻居:从北部顺时针找起,每找出一个,都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轮廓的典型特征,涂上颜色,写出名称。

    【转入行政区简称的教学】

    【板书】

    三、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请学生将书翻到本节的附表。【讲授】

    简称的由来

    学生在已上色的地图中填写简称。【展示投影】

    简称和全称连线。学生练习。课后练习

    练习1.拼图:把上好颜色的地图粘在硬纸片上,分行政区剪下制成拼图练习2.不看政区图,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按沿海、沿江、沿陆上国境线(底图上画有长江和黄河)拼图;(2)按课本本节末“课堂活动

    (一)”的要求,进行拼图游戏比赛。

    中国的民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2.培养学生阅读民族分布图的能力。3·养成正确的民族观。教学重点

    我国的民族政策与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教学方法

    谈话法、自学法教学媒体 挂图“中华民族分布图”。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边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人口特点与分布等内容。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了汉族以外,还有不少兄弟民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彩图“我国的民族大家庭”,了解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板书】第二节

    中国的民族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

    教师给出数据(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

    【学生活动】让学生画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使学生确认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但各民族不论人数多少,在祖国大家庭中是一律平等的。引导学生回忆历史课上讲过的:19世纪我国云南的少数民族抗击法军的英勇事迹和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击日寇的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这些典型事例都说明了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共同缔造新中国。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板书】2.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建设新中国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华民族分布图”,并设问:

    (1)指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按地理方位)。

    (2)找出居住在五个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和居住在云南、黑龙江、吉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

    由学生根据地图提供的信息,归纳出: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板书】3.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下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情况)教师提供以下信息:

    (1)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可以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6(3)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教师设问】根据以上的资料和信息,分组讨论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 【学生活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小组代表归纳总结本组的结论,经过全班评议,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以下几点意见:

    【板书】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1)各民族一律平等。

    (2)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3)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比发展。(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总结了我国的民族政策,总结得很好。我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复习巩固】同学回家以后。收集资料组织一次图片展览,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的变化。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形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的国土有960万平方千米,人口有l1.6亿。在这辽阔的祖国大地上,居住了汉、蒙古、西藏、维吾尔、高山等56个民族。祖国不仅人口多,民族复杂,地形也是复杂多样的。今天我们学习自然环境要素之一的地形。

    师:地形是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它在地理环境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掌握了它,才能进一步理解其它自然要素和各地区自然环境基本特点以及如何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和发展生产等情况。

    评: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揭示学习内容的有机联系。师:学习地形,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即地形和地势。请同学们翻书P.33、P.34。

    师:什么叫地形?什么叫地势?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一、地形与地势(板书)

    生:地形是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师:对,答得很好。由于地形表示地表形态(字下有圈者板书,以下同),地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总趋势。所以,地形的概念比较大,地势状况是地形特征之一。评:加以比较,明确两个关键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师:地球表面的形状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区别,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

    二、五种地表形态(板书)

    (学生翻中国地图册P.8,教师出示五种地形景观图。)师:这五种地的外观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小声讨论,教师进一步讲。)

    师:我们可以从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地表起伏状况等方面加以概括。(学生边对照五种地形的景观图,边思考并进行讨论。教师边讲,边板画、填表。)(出示五种地形比较简表。)五种地形比较表

    (上表有划线处,均系空白,经边讲、边画、边填,最后内容如上列)评:概括完整的知识结构,图文并茂地列表比较,清晰而易掌握。边问边讲边填,利于启发。

    师:从地表起伏状况来看,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图册P.8册下方的①、④图。)一般说来,平原、高原地面广阔,起伏较小(填表),但也有的高原地表起伏很大(指青藏高原)。平原和高原地表起伏都很小,我们从垂直高度上讲就是海拔或者相对高度(停顿)较小?

    生:相对高度小。(教师板书,在表中相对高度栏上填下小字。)评:针对初中学生在比较时不易区分相似者,再分组对比,有利理解。师:这两种地形从形态、相对高度来看较为相似,那么区别它们的关键应看海拔,(略停顿)还是相对高度?

    生:海拔高度。

    师:海拔高度不同是区别它们的重要标志。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教师填表及绘表中图并指图,如华北平原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高原海拔大于200—600米(填表及绘表中国,并指图如内蒙古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

    评:边讲边填绘,图形典型、简明、印象深。

    师:(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图册P.8下方的②、③图)评:利用地图册中的图,表现力较强。

    师:山地、丘陵地表起伏都大,但有显著不同的特点。(教师边指图观察,边说这可以从顶和坡(板书)两个方面来辨认。山地:一般顶尖坡陡(教师填表,及绘表中图),丘陵一般顶浑圆,坡缓(教师填表,及绘表中图)。

    除顶、坡之外,丘陵和山地它们在海拔和相对高度上有什么不同?

    从海拔看:丘陵一般在500米以下(填表)山地在500米以上(填表),但有的丘陵(指图)如黄士高原上的黄土丘陵,海拔有的就达到1000米。

    师:所以判定丘陵和山地最主要的标准,是海拔(停顿)还是相对高度? 生:相对高度。

    师:对。山地相对高度较大(填表)丘陵一般在100米以下(填表)。(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图册P.8下方的⑤图。)

    师:盆地在五种地形中一般是哪两种地表形态的组合? 生:山地和平原。

    师:对。它在地表形态上看有什么特征呢? 生:四周高,中央低。(师填表,并绘图)

    评:将盆地作为山地和平原的组合,利用巳知推导未知,方式新颖有效。师:在相对高度上,四周相对高度比较大,底部较小。(师填表),像脸盆一样。我们福州就是一个小盆地,它底部是一个平原,如果我们站在平原的高处,可以看到它的东、西、南、北分别被鼓山、旗山、五虎山、莲花峰所围绕。所以福州盆地有:“东鼓、西旗、南虎、北莲”的说法。

    评:联系乡土地理,具体生动。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五种地形的区别方法,为了更直观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可用一幅综合的剖面图来表示。

    (教师边画综合剖面图边说明。)

    评:用一幅剖面图综合表现五种地形的特征,既直观集中,又便于相互联系。如此小结方式新颖。

    师:请同学们看中国地形图,我国地形有哪些特征呢?

    三、我国地形、地势概况(板书)

    师:从地形类型上看,它有什么特点?(学生一下子可能答不清楚,教师指出)1.特点:(板书)

    (1)地形多种多样交错分布(板书)

    评:朱启发提问,后板书结论,留有思考余地。

    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国地图册P.8,中国地形图,指出:注意地图上的颜色。)

    师:(边指图边说明)如四川盆地中有丘陵,青藏高原上有山脉和盆地等,图中黄黄绿绿交错分布着。所以说,祖国地形多种多样,交错分布。

    评:经常用到分层设色地形图,多图配合。

    师:从地势高低起伏总趋势来看,它有什么特点?注意观察地图上的颜色和高度表。

    评:运用已学技能,启发读图,比直告结论好。(学生议论并作答,教师总结得出:)

    (2)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师:大体可分为几级?。生:可分为三级。

    师:这是第一级阶梯(示复合幻灯片,片上画出第一级阶梯的边界山脉和青藏高原)它位于祖国的西南部。海拔4000米以上,是祖国地形最高部分,叫青藏高原。阶梯边界的山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评:利用幻灯片分解、组合,将死图变活,逐步展示,符合认识心理过程。这是第二级阶梯(复上幻灯片第二级)。从第一阶梯往北、往东是我们祖国高原和盆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它与第三级阶梯的边界山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脉一巫山一雪峰山,海拔100Q—2000米之间,主要地形区有: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

    这是第三级阶梯(复上幻灯片第三级)。从第二级阶梯往东是祖国第三级阶梯,它的海拔多在500米以下,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评:将地势阶梯与地形单元相联系,并突出地理界线,很有必要,为后续地形分布奠基。

    师:为了更好地说明祖国地势从西往东的起伏状况,我们可以用已学过的哪种地图来表示呢?

    生:地形剖面图。师:我们以沿32°N纬线作一地形剖面图。(示幻灯片,先展示书P35上图,再展示该面的下图)从剖面图上,我们更清楚看到祖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这种西高东低地势分布特点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什么影响? 2.西高东低的地势的有利影响(板书)

    (引导学生先观察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后阅读课本P.35第二段文字,结合讨论,最后教师指出)

    ①气候上,西高东低地势使海洋上湿润空气深入内地,供给大量水汽(边讲边画)有利于农业生产。复杂多样的地形,也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②交通上,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方便了我国东西交通,也方便了我国沿海和内地的联系。长江(指图)干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③水力资源上,许多大河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水流湍急,(边讲边画)水量又丰富,这样水能就十分巨大了。

    评:整理课文要点,理清了头绪。板画简明有效。

    师:我国为世界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震动世界的著名的三峡工程的兴建,就要在第五次人大会上通过,而正式确定下来了,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它是祖国的荣誉和骄傲。它就位于祖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之间(指图)。也由于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形区,使各大河上、中、下游的河段特征也不相同了。

    评:联系重大时事的地理背景,适时进行国情教育,强化学习动机。师: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什么影响?

    (学生感到兴趣,七嘴八舌地答出各式各样的问题)

    师:对这些你们可以答很多,课后你们还可以商量讨论,但最主要还是上面这三点。

    评:提供发散思维机会,留有课后思考余地。

    师:想一想,如果我国地势西低东高对水汽会有什么影响?(教师边讲边画)生:东面太平洋来的水汽就难进入内地。

    评:利用逆向思维和相反想象,是巩固正面理解、培养应变能力的好方式。师:对水能资源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评:逐步引导推理。生:由于水汽减少,水能资源也大大减少了。师: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从西到东的河流交通也不方便了。

    师:这些都对。现在再从地形图上看出我国哪种地形面积最大、分布最广? 评:越往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的机会越多,符合认识过程规律。生:(大体可以答出)高原、山地面积大。

    师:对,所以,我国山区面积很大,我国也是世界上有名多山的国家。多山的地形特点,对我国农业生产有何不利影响?

    生:(大体可以答出)耕地面积小。

    师:所以耍“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评:适时自然地进行国情、国策教育。

    师:我国大陆上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大陆架部分。所以有人把它称为第四级阶梯。

    四、大陆架(板书)

    评:这样归纳,更有利于系统掌握。

    师:大家看祖国地形图,大陆架是什么颜色?生:浅蓝色。师:(指图说明)从祖国地形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到我国地形图上浅蓝色部分面积是很大的。

    师:请同学们看书P.36第三段。大陆架概念。概念:(板书)师:关于大陆架概念,我们要注意:(教师边强调要点,边画)①它是大陆领土向海洋自然延伸部分。(板书)②深度不大。(板书)③坡度平缓。(板书)

    评:用此板画,有效地说明大陆架概念诸内涵。

    师:大陆架在大陆边缘通航条件好,浅海地区矿产资源,如石油等容易开发;浅海地区阳光容易透彻海底,鱼产丰富,且作业条件好;由于大陆架有这么丰富的资源,被称为“聚宝盆”(板书),正因为如此,现在世界上关于大陆架的争端也越来越剧烈。

    2.我国的大陆架;(板书)评:自然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师:谈到大陆架,我们应当感到自豪,我国是世界上大陆架面积最宽大国家之一。指图说明:渤海和黄海海底全部是大陆架,东海海底大部分和南海海底一部分也是大陆架。它们是祖国的巨大财富,这也引起了有些邻国对它的觊觎。关于祖国大陆架的情况,以后再结合有关内容对大家介绍。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有:

    1.地形和地势的概况。2.五种地形的区别。

    3.我国地形特点、地势三级阶梯及其意义。4.大陆架的概念。

    评:让学生明确重点所在。

    六、课后作业:

    1、认真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平凉和高原,丘陵和山地的主要区别。(2)祖国地势三级阶梯的范围和意义。(3)大陆架的概念。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导入:“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材第一册第

    四章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讲述气候知识的关键所在,理论性、概括性较 强、难度较大。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讲解图表、联系实际、巩固练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归纳如下:

    一、利用图表形式,提炼教材内容,让学生较快地掌握学习内容。

    1.影响气候的因素

    这张联系图表,简明扼要,层次清楚(幻灯片放映)

    2.气候的地区差异

    通过此表使学生了解由于影响世界各地气候的因素不同,不同地区的水 热情况不一样,气候就出现了地区差异。

    二、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亲身体验到的事例,让学

    生进一步理解和牢固记忆教材内容。

    讲纬度因素时,列举我国冬季南北气候相差很大的事例。向学生提出问 题,为什么冬季时人们在黑龙江省的室外一般要穿皮衣,戴皮帽才能御寒; 而海南岛人穿夹衣就行了?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帮助完善答案。

    讲海陆因素时,列举学生在海水中游泳的事例(我校地处北部湾畔,学 生大都在海水里游过泳)。提问学生为什么夏季(白天)在海水中游泳时,海水的气温比陆地气温要低;晚上游泳时,水中比岸上要暖和。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则相反。一年或一昼夜的气 温变化,陆地大于海洋,内陆地区大于沿海地区,这时受海陆因素影响。

    讲地形因素时,列举学生爬山的事例。爬到山顶上感觉到凉快,说明地 势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 米,气温下降0.6℃。并列举我校 所在地东方县的年降水量很少,不及海南岛中部琼中县的年降水量的一半的 事例。

    讲洋流因素时,列举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事:把热水倒进冷水中,冷水变热;把冷水倒进热水中,热水变冷。如把热水比做暖流,冷水比做寒 流,那么可以说明:暖流使沿岸地区气温升高,寒流则使沿岸地区气温降低。

    三、设计配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讲完课文后,我设计了配套练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让学生进一 步巩固和消化当堂课所学的内容。

    练习一: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我国黑龙江省最北部的漠河镇,是我国有名的“北极村”,每年在9 月初就进入冬季,一月平均气温在-30℃以下,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俄罗斯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被誉为北极圈内 的一颗明珠;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位于40°N 以北,纬度要低,但 冬季时该港却全部封冻了?

    3.青藏高原所处纬度同长江中下游平原大致相当,但青藏高原是我国夏 季气温最低的地区,这是什么原因?

    4.大西洋中爱尔兰岛上的瓦伦西亚与欧洲中部的波兰首都华沙差不多处 于同一纬度,但瓦伦西亚的一月平均气温为7.2℃,年降水量为1436 毫米; 华沙的一月平均气温为-3.3℃,年降水量为564 毫米。为何会出现这些差异 呢?

    第三节,河流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地图,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记在我国主要湖泊。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主要河流和湖泊,并将水系图与气候图、地形图对照使用,培养学生依照地图分析理解河流水文特征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知识的横向、纵向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众多的河流、湖泊,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不断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地关系教育。

    教学重点

    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学难点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学手段

    录像机、实物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与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候条件,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启发提问】说出你所知道的中国河流、湖泊的名称,并说出河流、湖泊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师总结】出示表1:中国河流、湖泊的数量。我国是一个河流、湖泊众多的国家,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状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河流和湖泊概况。

    【板书】第一节

    河流和湖泊概况

    让学生看中国水系图

    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启发提问】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大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 查找塔里木河、弱水河。

    【启发提问】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

    【教师总结】我们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出示投影片】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 【板书】

    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 内流区、外流区

    【转折过渡】设问:内流区和外流区是如何划分的呢? 【板书】2.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讲过的哪些气候分界线位置相似?

    【教师总结】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位置相似,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南部、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启发提问】分析内流区和外流区水量的大小及原因?

    【教师总结】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水量大;内流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少,水量小。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图。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面积各占我国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教师总结】出示表2:中国河川流域面积。

    同学们想一想,回答问题: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部多外流河?

    【教师总结】这与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及所处的海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西北部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所以多内流河;东部距海近,气候湿润,降水多,所以多外流河。

    【转折过渡】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

    【教师画板图讲解】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米3/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面高程,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板书】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出示“我国主要河流的年流量变化比较图”。让学生填空。

    学生总结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填表,教师补充。让学生总结影响外流河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

    【教师总结】河流的水文特征与气候、地面状况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气候条件不同,河流的水量、水位、结冰期也不同,地面植被不同、河流的含沙量也不同。由引可见,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一)《长江》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黄金水道”四部分内容,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江在我国水系中的地位、水文特征及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利与弊,并通过对中国第一大河的学习来掌握认识一条河流应了解的几个方面,从而在强化忧患意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中国地图上指出长江的源头至河口流经的行政区、地形区并了解沿途水文特征的变化;

    2、使学生认识长江在我国生产、生活中的巨大贡献,增强爱国之情;

    3、使学生了解长江水患及其治理,使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并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各河段水文特征及长江的利用和治理保护。[教学难点]

    河流特征与地形、气候等的关系;长江水患与分布河段的关系。说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直观的电脑媒体投影,强化视觉,注重启发诱导,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间“合作学习”的优势,开展讨论,体现“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思路。

    说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力,读图分析能力。

    2.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

    3.指导学生用综合法、分析法解决问题。[教具]

    电脑多媒体+自制的CAI课件 [教学设想]

    播放《长江之歌》,伴以奔腾的长江录相,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新课;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展示媒体投影,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教师总结归纳,深化提高;讲授过程中,穿插课堂练习,强化落实。[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播放《长江之歌》,伴以奔腾的长江录相、长江流域景观展示,调动学生的激情,并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课堂小练习] [板书纲要] 长江的水文特征

    1、上游:峡谷多,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

    2、中游:多支流,水量大,地势低多湖泊,多曲流。

    3、下游:江阔水深,终年不冻。长江的功与过

    1、长江的奉献 水能 供水 水运

    2、长江的水患 成因 治理

    (二)黄河 引言

    1.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请一学生朗诵《黄河颂》

    “啊,黄河!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全文见参考资料]

    2.黄河——举世闻名的“害河”

    宣读史料记载:解放前的2000年间,黄河溃堤决口1591次,较大改道26次。提前看黄河泛滥图,北面殃及海河,经海河大沽口入海,南面曾夺谁入江,这条变化无常的大河,滚滚浊流不知冲毁了多少良田沃土,吞噬了多少生命财产。3.我们将怎样看待黄河的“功”与“过”呢?

    一、中国第二长河

    1.读“黄河水系图”找出:(1)发源地;(2)流经省、自治区;(3)源头卡日曲和支流渭河、汾河;(4)划分上、中、下游的河口、旧孟津及所在的省区;(5)注入海洋。

    2.编顺口溜,背记流经省区

    建议:“巴(颜喀拉)山泉水卡日曲,五千五百(千米)流程长,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穿过黄土区,豫、鲁淤成地上河,向东缓流入渤海。”

    3.通过对比,完成“想一想”一题

    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2长河,而不说黄河是中国第2大河?[按径流量黄河排第8位,流域面积排第3位。]

    二、母亲河的奉献

    1.指中国地形图

    提问:你记得宁夏、内蒙古(指位置)这两个地方位于什么干湿地区吗?[干旱区]你还记得这一大片华北平原是怎样形成的吗?[黄河等河流泥沙冲积形成的]

    2.讲述引黄灌溉的历史

    从秦代(公元前215年)起,我国劳动人民开凿引水渠(秦渠)之后,汉朝、唐朝相继引黄灌溉农田。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教学目标

    1. 态度目标:

    使学生能通过了解我国资源的国情,懂得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自身养成节约和保护资源的行为习惯,并能实施具体行动督促他人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2.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能够经过讨论后制定本组、本班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具体措施。(2)使学生明白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之间的辨证关系。3.知识目标:

    使学生能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明白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之间的辨证关系(2)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特点。2.使学生明白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法、比较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自制图表(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基本特征示意表)、小黑板(环境意识测试题、课堂练习题)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

    前几章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它们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知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如何呢?我们又怎样利用它们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服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板书】 第六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复习提问】1.在初一时我们曾经学习过自然资源,请大家回忆一下,自然资源分为几大类,是哪几大类?(两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请大家再回忆,自然资源又具体分为哪几种?(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多种)我们也知道学习地理应遵循 总——分——总 的学习顺序,所以,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板书】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2.讲授新课

    【出示图表】请大家先看下面的图表,你能否根据该图表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吗?(1)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多,爱惜保护不够,造成耕地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严重。(2)用水量大量增加,水资源遭到污染,浪费水现象严重。

    (3)对森林滥砍滥伐,使地球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失去调节作用,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4)对矿产资源乱采乱弃,既浪费矿产资源,又破坏环境。

    (5)生活中的有害废物(如:废旧电池、塑料袋等)乱丢乱放,造成环境污染。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本来就很少,再加之对资源利用不当或管理不善,还有些资源遭到了破坏和浪费,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合理开采和利用,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导致资源短缺,而且还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这样就更加重了我国资源形势的严峻性。【板书】 2.利用不尽合理

    【提问】针对你身边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污染环境的现象?我们自身的环境意识如何呢? 【出示小黑板】下面请大家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自测一下。遇到以下情况,你将如何做 【教师归纳总结】

    根据刚才的自测情况,请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如下:(练习题)

    17(1)第二节土地资源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3.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过程:

    一、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提问】

    1.请同学们想一想,土地有什么用途?

    2.读某县土地利用图,根据图例说出这个县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总结】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大势

    【读图】“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图”、“世界地形图”、世界自然带图” 【提问】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为什么面积较大的耕地多分布在温带平原及大河流经过的地区? 3.目前哪几个自然带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林地?

    4.世界上草原面积广阔的地区分布在哪两个自然带内? 【总结】

    耕地:主要分布在温带平原和大河流经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温带森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地区

    温带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作物生长。大河流经地区,由河流带来的泥沙在大河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同样土质肥沃,上层深厚,而且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业发展。

    三、土地资源的利用保护

    土地抚育着人类,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存条件。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特别是首先人类生存离不开粮食,粮食生产又离不开耕地,而目前耕地却在不断地减少。看71页两幅漫画,说明耕减少的原因?

    原因:a.人口增长、计算从1960年到1987年人口从30亿增加到50亿,假如锐地不减少,保持15.8×106km2,则人均耕地减少了多少?实际上由于人口的增加,大量建房、修路,使耕地日益减少

    b.水土流失,沙漠扩大。近年来,各国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土地资源。第三节水资源及其利用

    教学目的

    1.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掌握水资源的分布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掌握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途径。

    2.在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使用图表资料分析水资源特点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3.使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培养他们树立珍惜水资源的思想观念,促进他们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1.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2.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途径。本节难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教学方法

    主要应用谈话法。教具

    我国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投影片)课时 1课时。讲授提纲

    一、我国水资源的利用

    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 1.地区分布状况及其成因 2.季节分配状况及其成因

    3.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对工业、农业和城市的影响

    三、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

    1.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跨流域调水 2.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措施——兴修水库 3.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源,防止水污染

    四、水能的分布与开发 1.我国水能的分布

    2.葛洲坝和龙羊峡水电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1.什么叫水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水。就目前状况来看,主要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是可更新资源还是不可更新资源?为什么?(属可更新资源。因为水是可以不断循环和更新的。)

    大家知道水资源对人类十分重要,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三、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板书] [读图练习]指导学生分析课本第68页„南水北调”路线示意图。思考如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l.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方法是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引黄济青等。[板书] [读图练习]指导学生分析课本第69页“对不稳定径流改造”示意图,思考如何解决我国径流季节变化这一问题。

    2.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方法:兴修水库,建设水利工程。[板书] [计算练习]计算课本第69页“做一做”这三道题,然后思考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3.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源防止淡水污染。[板书] [学生讨论]请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节约用水,防止水源污染?

    四、水能的分布与开发[板书] 1.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国水能蕴藏量达6.8亿干瓦,居世界第一位。[板书] [提问]根据己学过的知识分析我国哪些地区水能资源丰富?为什么?(西南、中南地区,这些地区河流水量大,落差也大)

    2.我国水能的分布[板书] [教师归纳]我国水能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藏地区,长江水系水能最丰富,其次是雅鲁藏布江水系。另外黄河和珠江水系水能也较多。这些水系河流的上游河段,流经我国地势变化剧烈的地区,而且水量又比较丰富,因此这些河段水能很丰富。

    [读图练习]读“我国水电站分布”示意图,说出长江、黄河、珠江等水系上各有哪些水电站?(长江上有:丹江口、葛洲坝、龚嘴等;黄河上有: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等;珠江上有:岩滩、龙滩等水电站。)

    3.葛洲坝和龙羊峡水电站[板书] [教师讲解]我国水能资源极其丰富,在全国兴建了很多座水电站,其中长江上的葛洲坝和黄河上的龙羊峡发电量最大。但到1987年底为止,全国已开发的水能资源还不到可开发总量的10%,尚未开发利用的占绝大部分,因此我国水电的开发潜力还很大。

    复习巩固

    1.思考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

    第四节海洋资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海洋中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渔场分布。3.使学生了解我国海盐和海底石油资源开发利用、分布状况。

    4.使学生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的观念,树立海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认识我国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2.使学生树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的观念,树立海洋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媒体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图,渔场的形成示意图,我国沿海主要渔场与近海石油资源分布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大海是生命之源,它不仅美丽,而且富饶。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

    【板书】

    第四节 海洋资源

    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讲述】

    我国国土辽阔,海陆兼备,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有6500多个岛屿,除了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外,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可归我国管辖的海洋面积约有300万平方千米,这一片宝贵的海洋国土。随着科技的发展,它将成为我国开发利用的新领域。那么海洋有哪些资源呢?

    【指导】

    阅读课文第一段,你能理解文中这几句话的含义吗?

    学生阅读后,讨论回答。这几句话分别指的是:海洋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盐资源、海洋能源。

    【小结】

    我国有辽阔的海域,丰富的海洋资源。

    【指导提问】

    请同学们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回答:(1)我国从北问南濒临哪几个近海?

    (2)你认为我国海岸线的长度是长还是短?大陆架的分布是否宽广? 【提问】

    我国的海洋资源是否丰富? 学生读书,讨论。

    【指导概括】

    根据课文中介绍的我国鱼类、虾、蟹、贝、藻、海洋石油、海洋能源、滩涂等数据,我们可以分析、概括出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特点。

    【板书】

    1.丰富的海洋资源

    【讲述】

    我国海洋资源虽然丰富,但目前开发利用的程度很低(我国陆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人类面临着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等等。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上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 21 物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在海洋生态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水产品。因此,海洋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向海洋进军,让海洋资源服务于人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板书】

    2.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意义

    【引导】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一些什么海产品,其产地在哪里? 【板书】

    二、主要渔场和海洋水产

    【指导启发】

    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及相关的课文和图片,思考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

    【板书】

    1.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 学生讨论后发言,最后教师小结。

    【小结】

    从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的丰富饵料;近海从低纬北上暖流和从中高纬南下的寒流交汇所带来的暖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这三方面说明我国具有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并同时说明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它是多种经济鱼类洄游的必经之处,每年有小黄鱼、墨鱼、带鱼等几次大鱼汛。渤海渔场是对虾的产区。我国近海的经济鱼类有近200种,其中带鱼,大、小黄鱼,墨鱼,对虾等水产品产量极为丰富。

    【板书】

    2.我国最大的渔场

    【讲述】

    除捕捞外,我国在近岸线海滩涂发展了大规模的养殖业,如对虾、海带、紫菜等。

    【看景观图】

    海带养殖、对虾养殖。【板书】

    3.海水养殖业 【讲述】

    针对上述问题,请讨论海洋污染有什么危害?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你自己能为海洋资源保护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①加强立法管理;②建设一支开发、利用海洋的科技队伍:③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板书】

    2.防止海洋污染

    【小结】

    以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各种先进的科技为手段,在海洋进行各项经济活动将是21世纪的工作之一。你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一定要有海洋环境意识,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好海洋资源,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好。

    第四章 农业

    学习目标

    1、知道农业生产的部门构成,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

    2、记住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3、知道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4、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5、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

    6、通过分析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7、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思想教育。教学

    重难点 重点:用实例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 学 活 动 预 设 时间 教师活动

    引入新课:

    “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就可以发展各种产业,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农业就特别重要了。请同学们判断以下产业哪些属于农业?种植水稻、伐木、饲养牲畜、捕鱼、采草药、生产桌椅。我们归纳一下,什么是农业?

    讲授新课:

    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产品大多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观察图片“主要农业部门”,从反映的内容看,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

    什么是农业?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称为农业。

    [提问]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发展农业非常重要,你能说一说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吗?

    这么多人需要吃饭、穿衣,粮食、棉花生产很重要;

    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料;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活动1]请你按照下面的提示再补充例证,具体说明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用畜牧业的产品作原料制成的衣物

    用畜牧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用林业产品加工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

    [过渡]我国是一个大国,东部、西部、南方、北方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的地区分布存在很大差异。

    通过查找资料,并结合读图“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图”,你能归纳出我国各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吗?

    在读这幅图时,可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个部分?(2)它们的界线在哪里?(3)东西两部分各有哪些农业类型?(4)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在 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区,种植业分布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在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6)在东部地区,各种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7)林业集中在我国的哪些地区?哪些属于天然林?哪些属于人工林?(8)我国哪个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西部地区:气候干旱,热、水、土条件的配合上有较大缺陷,绝大部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天然草场广布,大部分地区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因为降水稀少,农区小而分散,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东部地区:热、水、土条件有较为良好的配合,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是我国绝大部分耕地、农作物、林、渔、副业的集中地区。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北方与南方地区:东部秦岭一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以旱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旱地农业生产制度,是我国各种旱粮作物的主产区。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以水田作为基本耕地形态,发展了一套水田农业生产制度,是水稻以及各种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的主产区。

    [阅读] 读图“我国南北方农业分布图”,认识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

    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棉花等主要类型。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

    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的地区分布呈现“南稻北麦”的格局。

    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

    棉花生产,北方以棉花为主,形成了x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活动] 在我国西南部的山区中,农作物的种类、耕作制度随海拔高低的不同而不同。请你在教材图“山地垂直气候景观”中的适当部位填上如下四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为什么该地会呈现这样的分布规律?

    [结论] 山区的农业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带状有规律的分布的。

    [小结]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生产和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说出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因素;

    2.说出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的基本标准。

    【教学准备】

    自制相关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结论: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废物,对环境没有损害。

    (1)“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

    4.说出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建立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基地;西部地区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两个对策: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第二节《工业》

    【教学目标】 1.列举身边的工业产品,了解工业的重要性。2.掌握我国工业的分布状况。3.了解高新技术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点:观察我国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图进行技术处理,把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做成闪动,使学生观察更清楚。学生准备:以《我的小天地》为题照出自己居室的工业产品相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 第三节 工业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教学引入:提问学生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或学习用具,使学生清楚工业产品是由众多的工厂生产的被称为工业部门。观察图“什么是工业”,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

    二、板书

    二、我国工业的分布 教师幻灯片展示《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特别是沿铁路线、沿海、沿长江分布。我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分布特点,可由学生讨论总结,后由老师做出总结。明确:

    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通过观察,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并集中了主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多;西部地区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再由教师展示我国主要工业基地的区域图,可进一步对每个区域进行介绍,如各个区域的位置、主要工业城市等。(此为扩展性的内容,老师可依据学生情况进行斟酌。)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未来。让学生举例你所知道的和了解的高新技术产业或产品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有关高新技术产业的知识,畅所欲言。教师:我国的各类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迅速发展。请同学观察图4.25“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讨论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分布特点。学生:讨论回答分布特点: 1.主要分布在沿海和大城市。

    2.沿海、沿边、内地依靠各自优势发展高科技产业。教师:我国的一些老工业基地正在以调整工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方向,使老工业基地出现心的活力。举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事例,并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资料,用事实说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方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我国工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课后活动: 学生搜集、整理自己所感兴趣的高新技术产品(如机器人、电子产品等),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人们生活的贡献。

    第三节交通运输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能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南北、东西向的铁路干线,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及命名方法。认识部分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并能利用地图等资料分析它们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以上知识的学习,能够结合实际需要合理安排交通运输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交通发展对于经济建设、人们生活等方面的积极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熟悉铁路干线、铁路枢纽。教学准备:

    (1)准备全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人口分布图、农业作物分布、人口流动图等。(2)准备全国铁路干线的地图与图像资料、做成教学积件。(3)准备中国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

    (4)准备几张火车票与列车时刻表及网上的列车时刻查询地址。(5)调查学生在铁路交通运输方面感兴趣的话题。教学设计图示: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与意图

    学生活动 活动一:合作自学“中国铁路干线”

    1、阅读地图册“中国主要铁路”图,找出我国“五纵三横”南北、东西走向的铁路干线(板书:五纵三横铁路网)

    2、仔细阅读这些铁路干线,看他们的名称有什么规律可循?

    3、提供铁路干线分布的教学积件,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先作示范。

    4、转承:在若干条交通运输线交叉的地方,形成了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为旅客、货物办理中转、发送、到达等业务。(板书:交通运输枢纽)

    1、读地图按要求找出主要 铁路干线,并填写到空白图上。

    2、小组合作讨论,进一步熟悉铁路名称,寻找命名规律。

    3、展示自学的成果,相互点评。

    4、转向铁路枢纽的学习

    活动二:认识铁路枢纽

    1、读“全国主要铁路图铁路”,说出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等枢纽城市各位于哪些铁路的交会处?

    2、分析武汉和青岛的地理位置,说明这两个交通枢纽各有什么特点。

    3、北京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之一,展示“北京交通枢纽组成”材料,分析它的构成。

    小结:交通枢纽的类型:有单一交通枢纽和综合交通枢纽之分。

    4、(转承)有了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和灵活转换的交通枢纽,给我们的出行提供了很大方便。

    1、读图回答。

    2、对比分析,并回答

    3、分析北京交通枢纽,总结交通枢纽的种类型。应用与拓展

    开展旅游方案设计,要求:

    写出目的地、经过的铁路干线及中转的城市,特别是铁路枢纽。选择部分作品交流。老师点评。

    在实际生活中还需要考虑到列车运行的车次与时刻表,展示列车时刻表,向学生讲解它的用法。

    参照列车时刻表修正旅游设计方案。(如果时间允许)

    参考“全国主要铁路图铁路”,小组合作设计,并交流。

    布置自主探究作业

    1、主动为父母亲的出差作一次参谋,参照列车时刻表等,设计一份周到的出行方案。

    2、或者为家庭制订一份假期旅行计划。

    课后完成,自愿交流。

    第四节民俗与旅游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说明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介绍了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各民族风土人情等知识。我国民族众多,由此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占90.6%,但我们不能有“大汉族”思想,要知道是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因此要尊重少数民族,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各民族团结平等是国泰民安的保证。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各族人民要和睦相处,为建设我们的祖国统一而共同奋斗。

    2、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我们各民族要和睦相处,为建设好我们的祖国而共同奋斗。学情分析 1.地理课在学生眼里是副课,不被重视,底子差。

    2、认知分析:本节课知识简单,层次清晰,便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重在培养学生的总结分析能力。

    3、障碍点:民族风情,是本节课的难点,利用多媒体,帮助理解。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情况。

    2、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3、知道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能力目标:

    1、运用民族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2、通过活动,提高学生比较、归纳、综合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难点 民族风情的各自特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篇6】

    1. 识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 培养读图能力;形成地理位置空间想象力。

    反复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运用资料,分析、对比,获得知识。

    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理解其优越性。

    1. 地理位置空间感的建立。

    提问:回顾七年级地理学过的知识,还记得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吗?

    (教师补充、归纳)主要从经纬度位置(包括半球位置与五带位置)、海陆位置(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等方面来分析,有时还从与邻国或邻区的相对位置来描述。

    识记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理解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猜一猜:“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请同学们猜一猜:描述了我国的哪些位置?

    2、“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分它居东”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1)在地图上指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

    (2)在地图上指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并说出中国在哪个半球?

    (3)观看教材第3页图1.2标出的五个国家,说说从东、西半球看,与中国在同一半球的是哪些国家?从南、北半球看,与中国在同一半球的是哪些国家?

    (学生回答、更正)(1)俄罗斯、蒙古、日本 (2)俄罗斯、加拿大、蒙古、日本

    3、综合比较以上五个国家,说说从经度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三者来看,最能体现我国位置优越性的是什么位置?

    4、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及北纬30°、60°纬线的大致位置。探讨下列问题:

    (1)在地图上指出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界线,并说出中国所处的纬度范围。

    (2)在地图上指出五带的划分界线,说出中国位于哪个温度带?

    5、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是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分析纬度位置优越性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6、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哪个大陆?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方位如何?

    7、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是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分析海陆位置优越性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D.我国领土跨纬度近50度,南北气候差异大,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经济条件

    5.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东西半球的界线为 。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 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 半球。

    1、知道我国的面积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

    2、学会在亚洲地图上查阅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海疆与濒临的海洋及海上邻国。

    3、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及有关统计资料,比较中国和其他面积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的面积大小和位置优劣。

    记住并能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要求学生理解我国产生的晨昏差异和季节差异的原因。

    1.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 )平方千米,仅次于( )和( ),居世界第( )位。

    2.我国疆界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__________千米,相邻的国家有_______个。

    3.自北向南我国濒临的海洋有 海、 海、 海、

    海。

    4.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________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_____个。

    2.当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时,帕米尔高原还是繁星满天,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

    2、在图1.4中国疆域示意图找出陆上邻国、海上邻国,其中陆上邻国中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海上邻国中亚州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___________。

    3、阅读图1.4、1.5,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试分析原因。

    4、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大陆濒临的四大海洋、两个海峡、两个内海及三大半岛和主要岛屿、群岛。

    A.渤海、黄海 B.黄海、东海 c.南海、东海 D.渤海、琼州海峡

    A.马来西亚和越南 B..朝鲜和韩国 C.柬埔寨和文莱 D.日本和菲律宾

    4.当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的黑夜时,乌苏里江已经洒满了阳光。说明我国( )

    我国陆地面积达 万平方千米,仅次于 和 ,居世界第三位。陆上国界线长 千米,大陆海岸线长 千米。

    1、知道中国的三级行政区划。

    2、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维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导入:这么大的面积,中国又是如何划分行政区划进行管理的呢?

    1.我国采用的是哪三级行政区划?

    省级包括 、 、 。

    县级包括 、 、 、 。

    乡级包括 、 、 。

    2.写出你的户口所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共包括 个省; 个自治区; 个直辖市; 个特别行政区。

    4.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级行政区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1.读图1.7中国政区图,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可以归纳为: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重内台海福吉安,香港澳门喜回归,祖国一片好河山。”

    请在图中找出“两湖”、“两广”、“两河”、“两山”、“五江(疆)”、“二宁”分别指哪些省级行政区?

    2.在图1.7中国政区图中指出:

    (1) 北回归线穿过的省级行政区;(2) 临海的省级行政区;(3)江苏周围省级行政区

    6.填图游戏:每组准备5分钟后上填中国政区图,并计时,根据时间长短评出一、二、三等奖

    7.竞猜答题:每组准备5分钟并根据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表出六道题提问其他组同学,答对加一分,答错扣一分。

    二、读下图完成作业:

    1.四个省中,有热带分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写省名)

    3.②南临___________海,流经③境内的河流为_________。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阅读和绘制我国人口增线长曲线图,并分析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2、分析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

    通过上一节对我国辽阔的疆域的学习,使我们真正认识了地大物博的祖国。在这片辽阔的国土上,还繁衍生息着众多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众多的人口。

    1、第 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 亿,占世界人口 ,是世界上人口最 的国家。

    2、为了使 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利用下图表提供我国人口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绘制我国人口增长曲线。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原因是什么?

    3、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

    5、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全国各地送来了17副春联,其中一幅春联:“上联: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下联:苍松雪岭,沃野龙江豆谷香”,这幅春联对应的两个省区是( )

    1、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大家回忆我们中国有多少人口呢?这众多的人口在我国又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人口分布。

    1、人口密度是指 。

    2、据20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我国总人口数为 ,总面积为 ,其平均人口密度为 ,世界平均人口密度为 。

    3、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人口分布 ,如果以从 到 一线为界,则 部人口稠密, 部人口稀疏。

    1、比较并计算下列各国家的人口密度。

                   

    •摩纳哥15790人/平方公里,是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仅1.98平方公里)

    •新加坡平均每平方千米可达4400多人,是亚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毛里求斯,面积2040平方公里。人口110万。人口密度为550人/平方公里。是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美洲最大的是百慕大。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人口在1亿人以上的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2、我国上海人口密度约为3630人/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区,另外,我国人口密度在600人/平方公里以上的的省级行政区除港、澳、台外,还有北京、天津、 , , , , , 等省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是西藏,人口密度大约为2.1人/平方公里,另外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公里以下的省级行政区还有 省。人口密度在100人/平方公里以下的有 , , , , 等省级行政区。

    3、试分析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

    东部地势平坦,耕地多,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生产粮食多,加上交通便利,工业发展迅速,经济发达,城镇多,所以聚居大量的人口。

    西北内陆地区自然条件差,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耕地少,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因而人口稀少。

    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知道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

    1. 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的是哪三级?

    2. 说出我国省级行政区的构成情况。

    3. 写湖南省邻省(市)的简称。

    4. 写出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行政中心。

    1. 我国大家庭中共有( )个民族( )个少数民族。

    2. 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 )%,其他民族人口的比例是( )%,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人口有( )。

    3. 各民族不论大小,( )。

    4.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 ,以利于保障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物的权利,利于加快发展民族经济、文化,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5. 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自己民族的( )和保持自己( )的自由,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7.读图1.16“我国几个少数民族的体育、艺术、民居和传统节日”说一说下面各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个少数民族?你还了解该民族的哪些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请你补充说明。

    8.读图1.17“我国民族的分布”,P19表思考、回答:

    ①汉族主要分布在( )地区,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 ) 、( ) 、( ) 地区。

    ②分布最广泛的民族是( )族,傣族主要分布在( )省。

    ③( )省是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

    1.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以及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相关比例。

    2.让学生理解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3.让学生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

    活动1:阅读 “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动2:进一步阅读 “中国地形”图,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

    活动3:展示图A和图B,两图所显示的地势特点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我国东西向(北纬32º)地形剖面”动画来验证大家的结论。

    活动4:读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每一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完成下表格。

                 

    学生:在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

    教师:(简单地向学生补充介绍)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称为大陆架。我国近海的大陆架比较广阔,渤海和黄海面积小,海底全部是大陆架,另外东海的大部分(约有2/3)、南海的一部分(约有1/2)是大陆架。

    活动5:小组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给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带来哪些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高 少 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低 多

    对河流的影响:

    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水流在各阶梯的过度地带形成巨大落差。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来发电,同时注意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导入新课:复习填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我国的地形类型。

    从上表看出,我国的地形类型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学生答)五种基本形态——比较齐全。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世界,下面咱们就共同去领略多姿多彩的地形吧!

    活动1:阅读教材的景观图片,了解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

    珠穆朗玛峰——海拔高,顶部高耸,坡度很陡。

    江南丘陵——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辽阔,水草丰茂。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面广阔平坦,“水乡泽国”。

    四川盆地——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活动2:读教材图“山脉走向示意”,熟悉山脉走向的含义。

    活动3:读教材图“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判断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完成下表。

    活动4: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交织成网,高原、盆地、平原就镶嵌在网格中。阅读教材图“我国地形分布大势”中找出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填在表格中。

    教师:(补充介绍)以上的山脉构成了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界线,有时山脉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与江西的界山。

    活动5:阅读教材关于“地形与民俗”的文字资料,讨论:地形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窑洞图片,讨论地形与建筑的关系。

    地形对民俗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很多风俗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都会发生变化,如:新建的南昆铁路对云贵高原的对外交通就起了很大作用。

    教师归纳: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同影响,人类巧妙利用和改造着自然。这些例子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阅读“中国地形图”,请大家猜一猜每一种地形在我国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多少吗?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大呢?

    下面我们阅读教材的“我国五种地形面积比例”图,验证自己的结论:

    (学生很快找出结论)山地33%、盆地19%、平原12%、高原26%、丘陵10%;其中山地比例最大。

    活动1:根据地形面积比例数据,计算对应圆心角,绘制我国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

    教师:请大家根据饼状图,把山地、高原、丘陵的面积累加起来,算一算占陆地面积的比重。

    教师:观察教材图中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观素描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答:地表起伏比较大。)人们习惯上把山地、比较崎岖的高原、丘陵统称为山区,山区的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3。所以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比较广(引导学生答)的国家。

    讨论要点:

    ①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②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教师归纳:

    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资源不足,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活动3:阅读教材图“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观看关于地质灾害的图片,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

    教师:自然灾害可以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同样人类在开发山区,发展经济时,如果开发不合理也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讨论要点:

    坡度较大的地区是发展林业还是耕种区,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发展林业区。原因是:随着人口增加,居民区扩大,划为耕种区可以增加粮食生产;但坡度较大,不适宜耕种,且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整个区域环境,发展林业为宜。)

    教师:可见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阅读等温线,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知道0℃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与地理意义。

    2.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分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喜爱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的角色来假设:寒假来临,刘星的妈妈准备带上刘星去北极村感受北方千里冰封的景象;夏东海准备带上夏雨、夏雪“下南海”到海南旅游。一家人在讨论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听说两个地方的气温相差很大,于是想请同学们一起帮忙出谋划策:该如何准备去两地旅游的衣物呢?

    师:看来,北方的冰雪让人期待,南方的沙滩也很火热。为什么冬季的南北方景观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p31)。学生读图、分析、讨论,同时思考问题。

    1、看图例和气温数值,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

    2、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

    3、1月0℃等温线以北、以南的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

    (小结:1月0℃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此线南北的植被、农业生产状况及河流水文特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例如,1月0℃等温线以北的河流会有什么现象?结冰)

    4、在图中找出我国气温最低、最高的等温线在哪里?计算两地温差多少?(漠河:-32℃、海口:16℃,温差近50℃)

    (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

    那么,我国夏季的南北温差怎样?气温分布又有什么特点呢?

    三、小组互动、探究学习:

    组织学生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学生先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

    2、漠河、海口的平均气温值大约是多少?两地的温差是多少? (漠河:16℃, 海口:28℃, 温差12℃)

    3、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是哪里?

    4、图中什么地形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为什么?

    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

    为什么纬度位置不变,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却不大呢?

    (师演示讲解: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越往北去,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获得的光热越少;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却越多,减小了南北的温差。)

    5、阅读材料:吐鲁番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极端最高气温曾高达49.6℃,戈壁地表温度高达82℃以上,可以晒热鸡蛋。西游记中有一处位于吐鲁番。[课件:吐鲁番]火焰山真的是熊熊烈火吗?火焰山山体为红色砂岩,对太阳光的反射能力极强。在强烈阳光照射下,熠熠发光,弯弯曲曲的沟壑,宛若烈焰腾升,故名火焰山。

    (转)近几年来,由于气温的一些变化,“三大火炉”城市也有了小插曲。我们来了解一下。

    大家还记得初南方雪灾吧?我们通过资料和图片简单回顾一下。 [南方雪灾图片;]

    (师小结)在面对灾难时,我们始终众志成城。由此可见,我们今天学习的南北气温的差异只是一般规律。影响气温分布与变化的原因有很多。

    那么,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气温分布特征给我们的生活、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影响呢?

    南北衣食住行的不同:生活中,体育运动(滑冰、游泳);饮食(冷饮、火锅);服装(夏装、冬装); 住房(北方土炕、暖气、地炉、双层窗——取暖保暖;南方——高大宽敞、注意通风);交通(暴雪封路、河流结冰),农业生产方面:作物种类、熟制、播种时间等也有很大差异。

    指导学生读图观察,看教材33页图2.15“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图[课件:温度带]

    1、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

    (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2、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 (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

    什么是活动积温?(作物生长温度不够不行,旺盛生长需要≥10℃,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

    (过渡)根据我国各个地方活动积温的大小,气温的高低状况,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

    3、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大体与“1月气温分布图”中的哪条等温线一致?(o℃等温线)

    使学生明确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o℃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5、那么,我国各温度带主要包括哪些地方呢? (地形区、省级行政区)请同学们仔细看图说明。

    (教师小结)学生观察判断后,教师归纳小结:

    6.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图片欣赏)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图片,了解南北方不同温度带内生长的不同水果及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如下:

    (1)不同的温度带,地面的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

    (2)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不同,因而农作物的作物熟制也不同;

    (3)不同的温度带,冬、夏的气温高低差异很大,因而民居的建筑特色很不相同;

    (4)不同的温度带,所处的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气温高低不同,因而农作物(小麦)播种时间也不同。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秋季播种春季收,比如我国东北就是春小麦,华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麦。

    六、练习巩固,及时交流,,

    1、课堂小结。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2.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二)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东西干湿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我国干湿状况对农业类型、植被和自然景观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提问]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冰城”是哈尔滨,那有谁知道我国的“水城”是哪一座城市呢?······大家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构成一地气候的两个重要的因素。上节我们已学习了我国气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基本特点。

    (一)、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 [板书]

    [提问]我们平时经常会说下雨了,那是不是下雨就是降水呢?(区分降水与下雨的差别,明确降水的概念)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的练习: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的地区。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它与我国一月等温线图中的哪条等温线大致相同?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秦岭、淮河附近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0摄氏度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哪些地方?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市、兰州市、拉萨市至 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5)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35页阅读材料“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并且在图2.16中找到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台湾的火烧寮和年降水量最少的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把它们连线,看看降水量是如何变化的。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板书]

    [教师总结] 从同学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是有明显的规律的: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活动]降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建筑、饮食、民俗等许多方面。比较教材第37页图2.18中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二)干湿地区 [板书]

    1.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 [板书]

    [教师讲述]一个地区是湿润还是干旱,不仅取决于降水的多少,还取决于该地区的蒸发量的大小。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空气湿润;反之空气干燥。人们依据这一关系把全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

    2.干湿地区的名称[板书]

    [读图练习] 在“干湿地区分布图”中读出干湿地区的名称。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3.干湿地区的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识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各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们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

    (4)从上述分析看,我国干湿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 从总体看,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大体一致。但又有区别。例如,东北三省的湿润地区,有些地区的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可是由于气温低,蒸发量小,也属湿润区。正是因为各干湿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所以它的分布状况对各地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也产生显著的影响。

    4.干湿地区对自然界景观和农业的影响 [板书]

    [教师讲解] 湿润区、半湿润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自然条件优越,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南方湿润区主要是水田,北方半湿润区主要是旱地农业区。湿润和半湿润区自然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较差,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地区多以荒漠为主,半干旱区以草原为主。

    根据以上内容,完成下表:

    降水量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教师的日常职责之一就是编写教案课件,然而,教案课件的制作绝不是草率应付的事情。学生的反应能体现出老师对课程布局的逻辑性和合理性。那么,老师如何才能制作出优秀的教案课件呢?本篇文章将详细解读“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的各个环节和要点。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启发,欢迎你收藏并作为以后参考的材料!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1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教具:

    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钟。

    学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第二节 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进行新课

    1.音调

    (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音调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教师板书)

    (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学生利用橡皮筋做课本图3-9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认识。

    (5)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的图3-10,读后教师做简要解释,然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觉察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拓展知识,活跃思维。)

    2.响度

    (1)演示: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引导学生分析出: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幅小,声音小。教师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教师板书)

    (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的滴答声,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教师板书)

    (3)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图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又多,又恰当。

    3.音色

    (1)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当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眼光望着老师时,教师及时指出: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教师板书)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出是谁的声音。

    同一个人的音色,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三、小结

    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个特征?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不要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名词,要注重理解。看一看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同学们可以三三两两的进行议论,还可以找教师探讨。

    说明

    新课引入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合唱歌曲磁带,可请两位同学或老师跟一位同学一起同唱一首歌。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材料、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本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课内教师在这些名词上不必多费唇舌,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这些名词的解释,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将适得其反。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物理教案-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力》。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2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3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 长度测量 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 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 新授课: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杆秤

    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杠杆的原理

    出示杆秤,对杆秤进行分析,画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使用杆秤称水果,要求称不等量的水果,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

    置疑:

    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

    对,我们要使杠杆达到平衡。

    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

    与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

    画力臂的步骤为:第一:在杠杆示意图上,确定支点,将力的作用线用虚线延长;第二: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做垂线,画出垂足,则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第三:要用虚线画力臂,支点到垂足用字母表示出来。

    二、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确定的关系。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步骤如下:

    (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 静止 ) ;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 ( 杠杆平衡的条件 ) 。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课堂练习】

    1.画出下图中 F'和 F"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 F'

    与 F"的大小.

    2.下图所示杠杆,OA 长20cm,AB 长60cm,现在 A 处挂一重200N的物体,若使 B 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三、杠杆的分类

    由杠杆的平衡关系,可以得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可将杠杆分为三类:

    杠杆类型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力臂的大小关系 L1> L2 L1

    力的大小关系 F1 F2 F1 = F2

    力的作用点移动距离的大小关系 s1 > s 2

    费距离 s1

    省距离 s1 = s2

    分析中提出相关问题:省力、费力是谁相对谁而言?省距离、费距离的含义是什么?

    举例分析:从撬棒撬石头分析费距离的含义。

    所谓省距离或费距离指的是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1 ,相对于阻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2 而言的。杠杆平衡条件说明,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动力小于阻力是省力杠杆。如图所示,当动力作用点移动 s1 距离时,阻力作用点移动s2 距离,且s1 >s2 ,因此使用撬棒撬石头省力而费距离。

    要求学生举例,并进行分类。

    四、课堂小结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 F2L2;

    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五、实践活动

    1. 通过探究,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吗? 请就此写一篇短文。

    2. 用杠杆知识分析、理解天平的原理和调整过程。

    六、板书

    第一节 杠杆(一)

    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F1L1 = F2L2

    滑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理解滑轮的原理 , 知道滑轮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测、经过实验探究 , 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 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 培养抽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 , 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器材:定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

    分组实验器具:动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板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教师出示实物并进行演示,并画出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讲清道理,说明结论。

    剪铁用剪刀和镊子两杠杆示意图如图所示。

    二、新课引入

    教师先举一个滑轮的实例,再要求学生举滑轮的例子,根据使用时滑轮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即按定滑轮和动滑轮分类)。

    提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由此给出定义: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

    教师给出滑轮的分类。

    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的叫做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动滑轮。

    再举些滑轮实例,可连接录像。

    1、定滑轮

    观察定滑轮。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

    举例:如旗杆顶部的装置为定滑轮。

    (2) 提问:使用定滑轮有什么特点?演示实验:

    ① 称量钩码的重力;

    ② 演示如图所示的实验,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物体上升,拉力的方向改变,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特点是 G = F 。使用定滑轮吊起物体时,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达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提问: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那么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

    按照下图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s 与物体上升高度 h 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功。

    2、动滑轮

    (1) 教师边讲边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

    要求学生讨论分析,此时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轮与刚才演示实验使用的定滑轮有何不同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小结: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轮时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 提问: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动滑轮中绳的拉力和做功情况怎样?(3) 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实验探究,参照下图进行实验。

    由于研究定滑轮时教师已演示过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出实验步骤。

    说明:重物用 2 个钩码表示,有利于分析数据。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实验完毕后,教师请几组学生分别将自己的一组数据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学生数据。

    (4) 总结:

    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

    两根绳子吊着重物和滑轮,这两根绳子的力之和约等于钩码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 H 的 2 倍。

    使用动滑轮不能省功。

    说明: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了,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三、课堂小结: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四、实践活动 建议:“发展空间”中的“我的设计”。

    五、板书

    第二节 滑轮

    一、 定滑轮

    1. 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

    2. 不省力 ,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3. 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二、 动滑轮

    1. 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

    2. 可以省一半力 , 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 使用动滑轮工作,不省功。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5

    1. 恐龙的质量可达50 t,则它的体重为______________N,相当于__________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的体重.(题型二)

    2.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用它来检查墙壁______________, 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_______.(题型一)A

    3.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比.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___之比,约等于___N/kg.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 N/kg.甲、乙两同学的质量之比是10:9,甲同学重为540N,乙同学重为_____N.(题型二)

    4. 从大坝流下的水能冲击水轮机发电,正在工作的打桩机能将桩打人地下。表明被举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这种能叫做__________.它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有关。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统称为___________.

    C.一只母鸡的重力大约是1.5N B.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0.15kg D.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0.5kg

    A.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测量 B.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A.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大瀑布 B.人一跳起来就离开地球,再也回不来

    8. 12月,我国发射了神舟四号宇宙飞船,为载人飞行进行了仿真人实验。飞船在轨道上正常飞行时处于“失重”状态,在这种环境中,以下哪个实验不能在地面一样正常进行( )(题型一)

    9.一容器质量为1kg,内盛10dm液体.现将该容器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得其重力为88.2N.求该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题型二)

    1.一个物体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并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9.4 N,若改用天平测该物体的质量,其示数应为________kg.若把它带到月球上,用天平称它的示数为____kg,用弹簧测力计称它的示数与地球相比将________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题型二)

    2.一座限重为4.9X10N的桥,一辆自身质量为1.1t的卡车要能安全过桥,所能装载的货物不能超过___________ kg.(题型二)

    3.如图8-7所示的水平仪检验是否水平,当它在东西方向放置时,人在水平仪南边看,重垂线锥体偏在水平仪刻度线下端的左方,当把它南北放置时,人在水平仪东边观看,锥体偏在右方,此时桌面的________高。 (题型一)

    4.我国首位叩访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在地球上重637N,则他乘坐“神舟5号”载人飞船在太空中飞行时,他的质量为________kg.北京时间10月16日6时23分,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后,杨利伟安全返回,降落在预定的着陆场——内蒙古四子王旗北部的阿木古郎牧场上.则杨利伟从太空返回地面的过程中,他的重力势能将________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题型二)

    D. 地面附近的物体在失去支持时,要向地面降落,这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作用的缘故

    6. 某同学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物体的重力时,错将物体挂在了拉环上,如图8-8所示.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物体的重力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6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明确机械效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设计实验,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1.通过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知道使用机械就要做额外功。

    2.通过实验与讨论,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有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本节内容由“有用功和额外功”“机械效率”两部分构成,机械效率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要通过实例分析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使学生真正认识机械效率的含义。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要组织学生经历测量的全过程,如让学生经历组装实验装置、测量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他们的实践体验。

    以“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为背景,提出问题:动力对绳子做功等于动滑轮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吗?让学生猜测并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动力对绳子做的功总是大于动滑轮提升物体做的功。进一步分析讨论,引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效率的概念。通过理解、运用机械效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提高机械效率的两种方法:减小额外功和增加有用功。在讨论了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的问题之后,把效率问题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明白只有提高学习效率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动滑轮、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等。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7

    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

    (1)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你知道牛顿吗?就是那个看到成熟的苹果落向地面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的人。他说,宇宙中的任何物体,大到太阳,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并把它叫做万有引力。有同学不禁要问,既然万有引力,为什么我没有被别的同学吸引走,也没有同学被我吸引过来?

    问题一:阅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说明什么叫重力?并举出几个受重力作用的例子。 问题二:怎样比较重力的大小?说出你的办法。

    问题四: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找几个物体说一说它的中心在哪里?

    问题五:总结上面三个问题,说一说重力的三要素,并画出重50N物体受重力的图示。 问题六:实验探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请你设计实验

    (三)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上面六个问题,小组内合作探究。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注:(1)地球上的所有物体无论质量大小、有无生命,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是非接触力,抛出去在空中运动的物体与它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是一样

    的。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4)重力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地球对物体

    的吸引力,重力一般会小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重力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静止时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或对竖直悬绳的拉力;

    重力的大小还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

    注:(1)不能认为压力、拉力就是重力,压力和拉力与重力是不同性质的力.

    图l所示,物体受到重力G和绳子的拉力F两个力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而拉力的施力物体是悬绳。

    (2)一个物体的重力大小不受运动状态改变的影响,与是否还受到其他力也无关。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即总垂直于当地的水平面向下。

    几点说明:(1)“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是不同的。“竖直向下”与物

    体的接触面(或地形)无关,如图2中的方向l;而“垂直向下”与物体的接触面

    (或地形)有关,是指垂直于接触平面向下,如图2中的方向2。

    无关。

    (3)用细线将重物悬挂起来,将会发现线的方向与物体所受重力方向一致,在建筑上称为重垂线,建筑工人常用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注(1)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说明物体

    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等有关。

    (2)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如:均匀正方

    体的重心在它的中心,均匀球体的重心在它的球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棒

    的中点等。

    (3)对于“不倒翁”现象: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它的重心较低,并且重力的作用使

    它回到原来的位置。

    (4)对于走钢丝演员表演时当身体出现不平衡时摆动杆的动作。走钢丝演员的重心

    必须落在钢丝上才不会倾倒,手中握有一根长杆是为了调整重心的方便。

    用手分别拿起一块大石头和一块小石头,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你觉得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①出示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告诉学生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五.总结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G=mg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1、小球沿斜面加速下滑,关于重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

    2、个物体在月球上受到月球吸引力为98N,问:

    (1)它在地球上受到多少牛的重力?

    物理八年级下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汇编十三篇)


    小编用心挑选为您寻找一篇优秀的“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文章,以下内容十分重要请认真阅读。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 紧密结合教学实践的教案和课件能实现高效的教学。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篇1】

    1、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 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④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1) 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 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1)累积法 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1)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1)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速度公式:v= S t (4) 速度的单位

    6、平均速度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7、测平均速度 原理:v = s / t 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1.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力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困难是听课的关键,为了减少听力过程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我们可以弥补旧知识和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后对知识的理解与教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预习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倾听集中的过程,而不是抛弃。专注是对课堂学习的奉献,是对耳朵、对眼、对心、对嘴、对手的奉献。如果你能做到这“五到”,就会高度集中,课堂上学习到的所有重要内容都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课的过程中,要确保你们能集中注意力,不偏离对方。我们必须注意课前休息10分钟,不要做太激烈的运动或激烈的辩论或阅读小说或家庭作业,以免课后喘息、幻想、无法平静,甚至大脑开始睡觉。因此,我们应该做好上课前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3,要特别注意教师讲课的开始和结束。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概括地总结了上一课的要点,并指出这堂课的内容是连接旧知识与新知识的纽带。最后,教师通常总结一堂课的知识,这是高度概括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方法的概要。

    4,做笔记。不会记录,但演讲中的重点,难点,使一个简单的总结记录,写下演讲的要点和自己的感受或创造性思维。审查和消化。

    5.我们要认真审视问题,了解实际情况和物理过程,注意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坚持从对方身上吸取教训,提高知识转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理象记忆法:如当车起步和刹车时,人向后、前倾倒的现象,来记忆惯性概念。

    2、浓缩记忆法:如光的反射定律可浓缩成"三线共面、两角相等,平面镜成像规律可浓缩为“物象对称、左右相反”。

    3、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4、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

    5、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6、归类记忆法:如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单位时间里做功的多少叫功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单位面积的压力叫压强等,都可以归纳为“单位……的……叫……”类。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篇2】

    1.知道声音的三大特征;

    2.了解影响弦乐器的音调的因素;

    3.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速度不同;

    1.声音的响度、音色;

    (2).概念检查.

    2.导入新课:

    为什么用口琴、长笛或电子琴等演奏美妙动听的乐曲不一样呢?

    活动一:拿出大鼓,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声。怎样才能使鼓面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同学们很容易想到应该使鼓面振动的幅度更大些,关键是设计一种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大小的方法。如在鼓面上撒些纸屑,通过纸屑向上跳的高低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也可以将鼓侧放,然后将细线悬吊泡沫塑料小球与鼓面接触,通过泡沫小球向外弹的远近来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你还能设计出哪些方案?

    活动二:一个同学讲话,另一个同学分别在距离第一个同学5m、7m、9m处听,感觉声音大小.

    通过上述探究活动,我们得出结论:声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1).音调与频率的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为赫

    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

    活动:将一根钢皮尺放在桌边上,一头伸出桌面,一只手压紧放在桌面上的部

    分,另一只手拨动伸出桌外部分(尺的弯曲程度相同),尺子就会振动并发出声音。改变伸出桌面尺子的长度,一次伸出四分之三,另一次伸出四分之一长,看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比较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关系.

    越高.

    5.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

    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有三;(1)弦的长短; (2)弦的粗细; (3)弦的松紧.

    活动:让后排的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前排的同学不看后排,辨识刚才是哪一位同学

    在朗读。

    通过上述活动,体验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感悟音色的含义。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1).定义: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遇到较小的障碍物会绕过继续传播。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篇3】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工作计划是行政活动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重要公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机构,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都要制定工作计划。

    的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

    xx年春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赵河一中刘强;一、指导思想:;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教学不仅应该注重;二、学情分析:;本学期担任八年级两个班的物理教学任务;三、知识体系分析:;教科书《物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在此基础上,物理注意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第八章;第九章机械与人;第十章

    xx年春期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赵河一中 刘强

    一、指导思想: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教学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进行物理教育教学,特制订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计划: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八年级两个班的物理教学任务。八 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女生26人; 八 班共有学生65人,其中女生25人; 八 的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虚心好学,有进取心;他们有明确的是非观,独特的情感体验;他们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八 班的基础相对较差,有少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差,心思未放在学习上,纪律性也较差,但这部分学生思维敏捷,爱动手动脑,教师充分把握住这一特点,也能将这部分差生规范过来,认真搞好物理学科的学习,同时有可能这部分差生的成绩还比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关注、多多帮助他们。 经过八年级学期的学习,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方法逐渐成熟,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却很欠缺。物理这门自然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充分以探究活动为主,注重实验与观察的方法,同时具有很强的神秘感与奥妙。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更好地探究活动的能力,寻找物理规律,学习掌握好物理知识与技能,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这下学期的学习任务很重,时间紧,内容多而且知识内容难,因此更要抓好学生的双基教学和创新教学,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体系分析:

    教科书《物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

    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等思想。

    在此基础上,物理注意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功能的体现;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中引入物理问题,通过探究寻找物理规律,然后将其用于生活、生产实践;注重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等。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第八章压强;

    第九章机械与人;第十章小粒子与大宇宙。主要是力学知识、简单机械类、近代物理知识的物理知识体系。

    四、教学目的要求:

    1、加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概念、定理、公式、原理,以及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科学探究、解答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4、能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等。

    五、本期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措施:

    在熟悉教材、纲要、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制订有效的计划,

    ,选择好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同学生共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究历程,认真批阅作业,辅导学生,认真做好物理实验活动的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和“校本教研”工作,定期检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学生的辅导工作,并认真作好教学反思,设计教改方案。重点培养中优等生,注重全体学生的充分全面的发展,加强他们的思想德育工作,充分有效地提高初二物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六、本学期的课时设计安排:

    时间安排 教育教学内容 课时

    第1周—第5周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10课时

    时间安排 教育教学内容 课时 第6周—第8周 第八章压强 6课时 第9周—第14周 第九章机械与人 12课时 第15周—第16周 第十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6课时 第17周—第19周 本学期的教学复习、

    期未学生检测与评价 6课时

    xx年春期八年级物理教学

    工作计划

    赵河一中 刘强

    粤沪版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共7篇)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

    (重)1、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难)2、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提问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回顾复习

    1. 简述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 什么是骨传导?

    二、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

    请同学们回忆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前者的演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

    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三、进行新课

    1.[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P19 演示1.3-1)

    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阅读教材内容,并讨论上述问题.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000 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5.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6.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超声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波加湿器、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的药液雾化器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液体破碎成许多小雾滴.

    (2)超声波清洗污垢.

    (3)声纳利用超声波基本上沿直线传播探测水中的暗礁、敌人的潜艇,测量海水的深度.

    (4)超声波探伤仪利用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内部是否有气泡和裂纹.

    (5)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分析体内的病变.

    (6)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在发生前都会发出次声波,科学家们用次声波来预测台风、研究大气结构等,在军事上可以利用次声来侦察大气中的核爆炸、跟踪导弹等等.

    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制造的.这门新学科叫仿生学.另外,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

    [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

    [想想议议]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

    2.[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P21)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分组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1”的响度大.“5”的响度小.

    “1”的音调低.“5”的音调高.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

    [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蚊子的叫声音调高;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3.音色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篇5】

    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1、光直线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等

    2、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注意:

    1、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成的是虚象

    2、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

    2、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不能用光屏接收。

    光的折射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2)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

    2、紫外线: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红外线主要应用在遥控器

    紫外线主要应用在验钞机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篇6】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

    2.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阅读课本P15科学世界“国际单位制”.阅读“长度的单位”部分(P10~P11),回答问题.

    1.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2.自学课本知道长度有哪些新的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如图所示刻度尺的量程是 ,分度值是 .

    2.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1.小明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下图测一枚纽扣的直径,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纽扣的直径是

    2.给你如图所示的一段曲线,你能想办法测出这段曲线的长度吗?

    1.你知道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1.使用停表先认清 和 ,读数时,要分别读出 和 ,并将它们 .

    2.实验室机械停表的外形如图所示,A为 按钮,B为 按钮.第一次按下 时表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下 时表针停止转动,这时开始 ,最后按下A时表针弹回 .简称:一按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

    1.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2.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

    1.以下数据,最接近一间普通教室的天花板距该教室地面的高度的是( )

    3.一个皮尺,用力拉伸后去测量课桌的长度,则测量的结果比真实值( )

    6.如图所示,晓军测量的A、B、C三个木块的长度分别为 、 cm、 cm.

    1.长度的单位有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换算关系:1 km=103 m;1 dm=10-1 m;1 cm=10-2 m;1 mm=10-3 m.

    2.微米(μm)、纳米(nm).换算关系:1 μm=10-6 m;1 nm=10-9 m.

    (2)刻度尺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篇7】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 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 温度的测量

    (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分度值(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d、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e、读数时将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温度计构造:

    体温表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测温物质为水银35℃—42℃ 0.1℃

    ① 可离开人体读取。

    ② 用前需甩

    实验室温度计测温物质为酒精-20℃—100℃ 1℃

    ①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

    ② 不能甩

    寒暑表测温物质为酒精-30℃—50℃ 1℃

    ①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

    ② 不能甩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篇8】

    【§1—2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考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1—3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

    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1、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v=s/t

    单位:m/s或者是km/h

    例题:书本23页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54km/h=

    例题:书本24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

    平均速度:v=s/t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

    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

    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

    (四)作业

    1、书本26页第一、四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五)教学后记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实践活动】

    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测出:

    (1)体重G;

    (2)楼层高h;

    (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2.计算:

    (1)上楼所做的功;

    (2)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板书】

    第一节功

    1.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2.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W=Fs

    单位:焦耳符号:J

    3.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单位:W

    1W=1J/s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

    1、试验的过程。

    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

    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篇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控制。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三)情感体验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分辨乐音、噪声。

    (2)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1、课型:新授课。

    2、基本教学思路:通过实验、讨论或社区调查的方式,使学生对噪声污染有切身的体会。

    三、教具学具准备。

    示波器、学生电源、铁钉、玻璃、音又、闹钟、泡沫塑料、空纸盒、棉花等。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潺潺流水、喳喳鸟语、唧唧虫鸣,它们和万紫千红的自然景色配合在一起,形成了优美的环境。

    学生讨论:优美的声音。

    2、多媒体课件:嘈杂喧哗声、高音喇叭鸣叫声、机器轰鸣声。

    学生讨论:令人讨厌的声音。

    (二)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了解不同的噪声源。噪声的等级由声强级的单位分贝数表示大小。噪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很大的危害。控制噪声是强调减弱噪声为最终目标,因此应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耳处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

    2、教学互动。

    互动1:观察噪声的波形。

    比较音叉发音时和铁钉刮玻璃时声音的波形:音又发音时波形有规律,铁钉刮玻璃时波形杂乱无章。说明了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互动2:夜深人静时,你被邻居家响声的流行歌曲惊醒了,这是乐音吗?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噪声外,凡是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互动3: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噪声源。

    学生讨论,老师归类:

    (1)交通运输噪声。

    (2)工业噪声。

    (3)施工噪声。

    (4)社会生活噪声。

    互动4:我们在街道会见到教材图1.1—2所示装置,你知道是什么吗?

    噪声的等级用分贝数大小表示,图示装置就是测量交通噪声等级的装置。让学生体验不同声强时的感觉。

    互动5:噪声有哪些危害?

    噪声的危害是多方面,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会使听力下降甚至致人耳聋,还能造成其他疾病;噪声还能损伤建筑物。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噪声的危害。

    互动6:体验控制噪声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发声处、声音传播过程、人耳处寻求减弱噪声的途径。可以通过实验(用闹钟为声源,用泡沫塑料垫起、放在空纸盒中、用棉花塞住耳朵)感受噪声减弱了。

    3、达标反馈。

    (1)物理学中把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境保护上说,凡是对人身心健康有损害的声音;都属噪声。

    (2)人们以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马路边和住宅附近植树造林,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而且还能起吸收噪声的作用。

    (4)洗衣机由于衣服没有放好,发出较大的噪声,应该(D)

    A、买台新的

    B、关闭门窗

    C、拔掉洗衣机插头 D。将衣服重新放匀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我们从物理学和环保角度认识了噪声,噪声对人的危害很大,通过学习使大家认清控制噪声关键在于人们的认识和重视,在今后的生活中应有环保意识。

    (2)方法归纳。

    本节课运用了实验、讨论的探究方法,体验噪声危害,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布置作业。

    1、在学校、医院附近的街道上都竖有禁止鸣高音喇叭的标志牌,这是采取什么方法减弱噪声的?

    2、实践活动。

    观察你自己居住的环境,存在哪些噪声源?它对你有哪些妨碍?你能采取什么方法减弱它。

    (四)板书设计。

    1.4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环境角度上的噪声。

    3、噪声的来源。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噪声的等级用声强的分贝数来表示。

    2、噪声的危害。

    三、控制噪声。

    1、防止噪声产生。

    2、阻断噪声的传播。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朵。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篇12】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必须要测出相应的时间,看来测量时间对于生活和科学研究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准确地测量时间。

    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让学生看课文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

    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简要介绍日晷、沙漏计时原理:

    日晷(guǐ):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率。

    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了解“秒”的准确定义: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 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3.停表的使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篇13】

    3.1 光的色彩 颜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可分解为七种色光,了解物体的颜色

    二、教学重难点:

    物体的颜色有什么来决定

    三、学习与交流:

    一、光源

    1、光,大家都很熟悉,光使我们看到了周围的世界,感受到无限美妙的自然。光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了光人类文明才得以传承。光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有了光才有了生命。根据生活经验,你能说说一些光来源于什么物体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源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源的分类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光的色散

    1、天上的美丽彩虹你一定看过吧,你是否想过彩虹为什么有哪么多颜色呢? 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太阳光了,太阳光(白光)是世界上最单纯的光吗?猜想_____

    知识拓展:光的色散实验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之一,白光是由____________混合而成的,这个著名的实验是由伟大的物理学家_________最早完成的

    四、典型题例:

    1、光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源可分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都属于光源的是()A.太阳 中秋节月亮 开着的电视机荧光屏 B.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 萤火虫 恒星 C.恒星 萤火虫 点燃的蜡烛 D.中秋节月亮 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 太阳

    3、太阳光可分解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色光,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光的色散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早通过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________________。他进一步通过实验证实白光是由

    合而

    成的实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达标检测:

    1、能够 叫做光源。光源分为 光源和 光源。在月亮、闪电、蜡烛、电灯、太阳、萤火虫等物体中,能称为自然光源的是。

    2、光的三原色是、、3、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贞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个实验说明光的 现象.白色光可以分解为 七色光.4、白光通过绿色玻璃照在绿色的树叶上,树叶呈_______色,照在小白兔身上,小白兔呈_______色,小白兔的红眼睛呈_______色.5、光具有能量,这种能叫做光能。通过某种方式,光能可以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1)太阳能汽车是将 能转化为 能;(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将 能转化为 能;(3)人造地球卫星上的太阳能由池板是将 能转化为 能。

    6、使各种色光几乎都全部反射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

    A.白色 B.黄色 C.无色 D.彩色

    8、夏天当人们戴上太阳镜后,看到的景色是棕黄色的,是因为太阳镜()A、它能反射棕黄色的光 B、它能吸收棕黄色的光 C、它只能透过棕黄色的光 D、它能将白光染成棕黄色

    9、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 C.上衣呈白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六、教学反馈: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实用


    每位教师为了提供优质课程,都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然而,编写教案和课件并非只是随意写写就行的。教案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你是否想知道是否有一些值得借鉴的优秀教案和课件素材呢?现在,我将全面为您介绍与“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相关的知识点,希望我的解决方案能对您有所帮助,请不要忘记将其收藏起来!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篇1

    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知道重力产生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如重力、电磁力等。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加速度。

    (1)力的图示:力的图示中,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2)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只能粗略表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不能表示力的大小。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2)g值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g值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2)位置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篇2

    课题

    第三节

    大气压强

    使用年级

    八年级

    时间

    探究器材

    吸盘

    塑料管

    托里拆利实验视频

    气压计

    流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1)了解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3)了解大气压强的值和大气压强的单位.(4)了解大气压强值可用气压计来测量(5)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实例.(6)了解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大气压与液体沸点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一些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感知大气压强的值很大.

    情感目标:

    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自主学习

    一、问题导入:

    空气也像液体一样能流动,空气中是否也存在朝各个方向的压强?

    二、预习:

    1.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着空气,习惯上称为大气,所以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又叫

    。空气也像液体那样,能,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

    。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简称。

    2.自来水笔(通常所说的钢笔)吸墨水时,用手捏橡皮管再松开,墨水就被吸进橡皮管里去。捏橡皮管的目的是

    ;松开时,墨水在的作用下进入橡皮管中。

    3.首先用实验的方法测出了大气压的值。实验时,所用玻璃管的长度约为

    m,开始时,必须在管中灌满水银,目的是

    。这样,当玻璃管倒插在水银槽中时,其上端没有水银的那部分是

    。.这个实验表明大气压大约能支持约

    高的水银柱,根据公式

    计算,大气压值约为

    Pa。如果在操作时,不小心或不按要求去做,使得少许空气进入了玻璃管内水银面的上方,这样所测得的大气压值就会

    实际的大气压值(填“等于”或“小于”“大于”)。

    4.大气压是变化的。物理学中把等于

    Pa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通常取

    Pa。它相当于

    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5.活塞式抽水机是利用

    把水抽到高处的;在1标准大气压条件下,抽水机最多能把水抽到

    m的高处。

    6.如图所示,塑料挂衣钩贴在平整的壁上。如果它的表面积是20cm2,大气压强为105Pa。求空气对挂衣钩表面的压力。

    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课文的相关内容,用“双色笔”作好关键词的标注,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请将你的答案写在题目下面的空白处,并保证独立完成。

    温馨提示:

    (用时15分钟)

    三、在你预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请记录下来。

    (每人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组内交流讨论,不能解决的请教老师

    (用时5分钟)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实验证明大气压是否存在(参考课本39面实验)

    器材:

    实验:

    结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

    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

    压强.

    探究二:、大气压的测量:大气压有多大呢?想一想如何能测出大气压的值?

    放视频:托里拆利实验。思考以下问题:

    (1)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2)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为什么等于大气压的值?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4)托里拆利实验为什么不用水做?

    (5)玻璃管倾斜,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会改变吗?

    (6)气压计有哪两种?各有什么优缺点?

    探究三:大气压的大小变化

    (1)

    什么叫标准大气压?

    (2)

    大气压的单位有

    (3)

    大气压大小经常发生变化:

    1:随高度变化,规律是

    实验:41面的想想做做:用自制气压计观察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并解释

    2:与液体沸点的关系:气压越大,沸点越

    ;气压越小,沸点越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探究四:大气压的应用

    ——抽水机

    1.抽水机是利用

    来抽水的2.简述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温馨提示:

    (用时15分钟)

    (1)实验操作中在管中灌满水银,堵住管口倒置在水银槽内,使管内没有空气.

    (2)管内水银没有全部落入水银槽中,说明是大气压支持着水银柱,所以大气压值等于管内水银柱的压强.

    (3)用液体压强公式可计算出管内液体压强值,此值等于大气压值.

    在地理课上学习过随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减小,所以能想到和高度的关系.

    三、组内小展

    1、组内分配任务:

    2、合理板书;

    3、组内交流;

    4、组内展示

    根据分配的任务模块进行组内交流,为班级展示作好准备;

    温馨提示:

    (用时5分钟)

    四、班级展示

    展示模块一:预习1、2,探究一;

    展示模块二:预习3、探究二1、2、3;

    展示模块三:探究二4、5、6;教材“动手动脑学物理”3;

    展示模块四:预习4,探究三,教材“动手动脑学物理”5;

    展示模块五:预习5、6,探究四;

    展示模块六:教材“动手动脑学物理”1、2、4;

    按照知识顺序,各组分组展示,展示过程中,每位同学可对其他组的展示进行积极的质疑、对抗。

    温馨提示:

    每组限时5分钟

    五、强化梳理

    本节知识小结(强化梳理)

    用简洁的几句话概括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温馨提示:

    限时5分钟

    六、知识反馈

    1.历史上,著名的____________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____________实验首次测定了大气压的值。

    2.如图所示实验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

    3.下列事件中,属于利用大气压的是()

    A.用吸管把饮料吸入嘴里

    B.打针时,把药液注入肌肉里

    C.瘪进去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烫一烫又能恢复原状

    D.当壶中的水沸腾时,壶盖不断地跳动

    4.如图所示,张红同学用吸管吸饮料时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无论她怎么用力,饮料都吸不上来。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吸管上有孔

    B、大气压偏小

    C、吸管太细

    D、吸管插得太深

    5.在大气压为760mmHg的房间内做托里拆利实验,测出管内水银高度为750mmHg,其原因是()

    A、玻璃管太长

    B、玻璃管放倾斜了

    C、管内水银面上方有少量空气

    D、玻璃管粗了些

    6.小明在飞机上喝了半瓶塑料瓶装的碳酸饮料,之后他将瓶盖拧紧。飞机快落地时,小明发现饮料瓶的瓶壁发生了向里的凹陷,这说明机舱内的气压

    瓶内的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观察到凹陷并不严重,小明(填小明的操作动作),瓶壁上的凹陷消失了。

    7.小明去西藏旅游,临回来上火车前,把一瓶喝了一半的矿泉水放入背包中,等他回到沈阳后,口渴准备喝水,却发现这个水瓶变瘪了,他利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一定是西藏地区的大气压__________沈阳的大气压(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原因是大气压会随着______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

    8.一位小朋友手里拿着的氢气球不小心脱手升到了空中,当气球升到高空时发生了破裂。以下关于气球升到高空破裂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高空大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减小,将气球压破

    B、高空大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胀破

    C、高空大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胀破

    D、高空大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减小,将气球压破

    9.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想探究大气压强的大小,他们拿来一个带挂钩的吸盘,将吸盘紧压在厚玻璃板的下表面,用一个可装细沙的购物袋(质量不计)挂在挂钩下。如图所示,向袋里逐渐注入细沙直至吸盘被拉下来,由此可得到大气压的大小。

    (1)本实验主要的测量器材:、。

    (2)需要直接测量的物理量:、。

    (3)大气压的表达式P

    =。

    (4)如果测出的大气压仅为×105Pa,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10.在一次测定大气压的实验中,观察到水银柱的高度约为76cm。经计算,当时的大气压近似为105Pa。这样的大气压可支持多高的水柱?(取g=10N/kg)

    七、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篇3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请一位学生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从肌肉的紧张引出力的概念。

    教师给学生要探究的下列几个问题:

    1、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

    2、其他物体对物体是否施加力?

    3、两物体之间不相互接触是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4、这里所说的作用应怎样理解?

    教师要学生列举事例进行回答,找出这些问题的共性,进行概括、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5-1中的6幅图,找出其共同点。教师点评。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

    2、指导学生实验。

    实验可参照教材p77图5-2所示进行,也可用别的物体来做。

    让学生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进一步加深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让学生列举生活及生产中人们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实例。

    6、让学生列举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1、学生拉弹簧。让观察形状怎样变化。

    2、教师放一段足球比赛的录象片断。看足球的运动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两项: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杠杆

    1、认识杠杆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12-2-3: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要求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杆。

    进行讨论,找出图中杠杆的共同特征——都绕一固定点转动。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的杆状物体,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以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要求学生再举其他例子。

    例如:用来拧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

    订书机可以很方便地把纸装订在一起。

    2、与杠杆有关的概念

    首先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1)找准支点;(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4)标出力臂。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如图所示,我们假设杠杆在动力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其中O点是不动的,所以O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如图所示,动力的作用线是从A点起沿F1方向的直线。

    从支点O向动力F1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从支点O向阻力F2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只要把平面几何中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迁移过来,就不难解决力臂作法这一难点。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OA和OB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可选择分析一些实际杠杆,如:抽水机、汽车刹车踏板、胳膊、缝纫机踏板等。

    三、课堂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四、实践活动

    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杆,试着分析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五、板书:

    第一节杠杆(一)

    杠杆: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篇5

    【滑轮】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由学校升旗杆顶部装置引入新课。

    一.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

    性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等臂杠杆

    二.动滑轮: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

    性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三.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性质: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轮轴: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盘,自行车把手。

    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

    四.练习:一课一练。

    五.作业:P731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篇6

    学习目标:

    1.能知道欧姆定律的内容,并会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说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3.会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欧姆定律内容和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学习难点:利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导学内容和步骤:

    一、前置学习:

    欧姆定律的内容

    2. 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式中各物理量及单位:

    I----电流----安培;U----电压---伏特;R----电阻---欧姆

    3.欧姆定律中的“导体”指的是 。

    4.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

    电压关系:

    电阻关系:

    比例关系:

    5. 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

    电压关系:

    电阻关系:

    比例关系:

    二、展示交流:

    学习小组完成课本29页1—3题,上黑板展示。

    教师强调解题格式,“三要”和“三不”。

    三要:要写解、答;要有公式;要带单位。

    三不:最后结果不准用分数;不准用约等号;不准用除号。

    三、合作探究:

    学习小组完成课本29页4题,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上黑板展示。

    教师归纳:解题步骤:1。根据题意画电路图; 2.在图中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3.综合运用电学规律列式求解。三种方法(单一法、整体法、比例法)。

    四、达标拓展:略

    五、教学评价:略

    六、教学反思:略。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篇7

    第九章 第三节《 大 气 压 强 》导 学 案

    【学习目 标】

    1、了解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现象。

    2、了解测大气压的方法,知道标准大气压强的数值。

    3、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

    【学习重 难 点】测大气压的方法,标准大气压强的数值,抽水机的工作原理。【知 识 链 接】

    1、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内向都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课 堂 探 究】

    一、自 主 预习、疏 理 基 础

    (一)大气压的存在1、产生原因:大气受作用且具有

    2、特点:大气向方向都有压强。

    3、现象:用吸管吸饮料、覆杯实验、塑料吸盘挂钩等。

    (二)大气压的测量

    1、托里拆利实验:通过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2、标准大气压:通常把高 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作为1个标准大气压,3、气压计:常用的测量大气压的仪器有两种:

    4、变化:(l)海拔越高,气压(2)还跟有关。

    5、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变化:随着大气压的减小,液体的沸点也会

    6、想想抽水机的工作原理怎样?

    二、合 作 探 究

    (一)大气压的存在1、动 手 体 验:(1)水托纸(2)拉橡皮碗 思 考 交 流:以上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以上实验和现象说明,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都存在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举出生活中存在大气压的例子。

    (二)大气压的测量。

    1、观看录像:图的实验。完成以下(1)、(2)、(3)题。(1)1标准大气压=_______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2)请同学们计算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取g=10N/Kg)

    解:

    (3)1标准大气压=_______Pa。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0的内容,完成以下(1)、(2)题。(1)气压计的种类: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大气压的大小与___________有关,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____。

    (三)大气压的利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科学世界”说一说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

    【达 标 检 测】

    1、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大气压存在的是()A、堵上茶盖上的小孔,茶壶里的水就不容易倒出来B、吸管能把饮料吸入口中

    C、生产灯泡时,抽气机能抽出灯泡中的空气D、两块玻璃合在一起,中间有水,很难把它们分开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应用大气压的是()

    A、塑料挂衣钩能贴在墙上挂衣服B、纸片能托住倒过来的一满杯水而不洒 C、用吸管吸敞口瓶中的饮料D、用注射器能把药液注射到肌肉里

    3、用注射器在吸取药液时,先把活塞推进针筒底,然后将针头插入药液内,提起活塞药液就会流入针筒,这样做的道理是()

    A、使针筒内气压大于大气压,药液会自动流入针筒 B、使针筒内气压小于大气压,药液就被大气压压入针筒内 C、使针筒内气压等于大气压,药液所受压力平衡容易流入针筒内 D、针筒本身有吸取药液的本领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篇8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⑴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⑵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___

    一、关于功率的概念

    1.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做功率。用字母P来表示。

    2.功率的计算公式:

    例题1: 一个体重为400牛的学生在10秒内跑上4米高的楼,则

    (1)这位同学所做的功为多少

    (2)功率是多少?

    3.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叫 ,简称 ,用符号 表示。

    1W=

    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量速度功率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定义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计算公式V=s/t

    单位m/s km/h

    用速度的知识迁移出功率的定义、计算和单位,这种方法叫

    像这种定义速度和功率等物理量的方法

    5.功率的物理意义

    例题1:甲机器做功时的功率是5000W,它的物理意义:表示这台机器________________.

    乙机器做功时的功率是0W,它的物理意义:表示这台机器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台机器中 机器做功快,

    二、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见课本)

    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 W.

    三、设计和估测人的功率的实验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可以测出人的功率?

    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

    实验

    次数重力G/N台阶数

    n一级台阶高度h/m时间

    t/s功率P/W

    4.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

    5.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跑步等)

    四、功和功率的有关练习

    1.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说明用这一公式也可以计算功率,若v是某一时刻的速度,,还可以用它计算某一时刻的功率。

    例题3: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该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则(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则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练习2: 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思路与技巧:学会用功率的另一公式 来计算功率,

    并注意单位,即功率的单位用 ,速度的单位用

    练习3:质量为5吨的列车,在平直铁路上匀速前进,若车受到的阻力为车重的 ,前进100米所用时间为5秒,则

    (1) 列车受到的阻力为多少,

    (2) 牵引力做的功为多少

    (3) 功率是多少

    八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英语课件,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八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篇1

    东莞中学英语组

    英语科: 谢永青

    11月1日(汇总)

    Teaching Plan for Book 5

    Unit1 Great Scientist (Reading)

    Teaching Goals:

    1. Enable the Ss to familiar with some famous scientist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2. Enable the Ss to learn how to organize a scientific research.

    3. Let the Ss learn the reading skill of getting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 part & each passage .

    Difficult points

    1. How to grasp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 part & each passage.

    2. How to help the Ss use what they’ve learnt to do first aid treatment for burns correctly.

    Teaching methods

    1). Skimming & scanning methods to make the Ss get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1. Discussion methods to make the Ss understand what they’ve learned in class.

    2. Pair work of group to get every student to take part in the teaching-and-learning activities.

    3. Competition and role-play method to arouse the Ss’ interest

    4.

    Teaching aids

    The multi-media (see a short movie about how to treat burn from ppt.)

    Teaching procedures

    I. Warming up

    1. Lead-in 1) Show a picture of AIDS logo to lead in the subject-AIDS ?

    Are you familiar with this red ribbon?

    What’s it related to? ? What doesn’t it mean? Do you know?

    (Possible answer: Red ribbon is related to AIDS. It means that we should give AIDS patients love and care, understand and support.)

    2) Show a picture of Pu Cunxin and other stars to show that AIDS is a worldwide problem. ? Do you know them?

    What is their job besides acting?

    Is it just the problem in China?

    (Possible answer: It’s not just the problem in China. It’s a worldwide problem. And besides some famous stars, some ordinary people also work very hard to tell others the harm of this disease.)

    2. Brain storming

    Q1: While talking about AIDS, what other diseases can you think of? Individual work: Let students brainstorm the names of diseases, such as cold, headache, toothache, diarrhea, cut, coughing, scald, insomnia, heart attack, cancer, AIDS, etc.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hi-tech, many diseases can be cured. But for now, AIDS is still incurable, so it’s a deadly disease.)

    3.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AIDS?

    1) Pair work-questions for discussion ? What’s the full name of AIDS?

    Can AIDS be transmitted? ? In what ways can it be transmitted?

    What kinds of people are likely to get AIDS?

    Do people with AIDS look healthy at first?

    Is it safe or dangerous to stay or to be friends with them? Why? Students don't have to give the exact answers. These questions will help them think about this disease? AIDS.)

    2) AIDS QUIZ (individual work)

    1) AIDS quiz (p.49)?check students? knowledge about AIDS.

    2) Picture quiz ?

    Can the AIDS virus transmitted via the following routes?

    Summary: Medical studies show that the AIDS virus cannot be transmitted via the following routes: cups, glasses, toilet seats, swimming pools, mosquitoes, other insects or giving blood. So it? safe to be friends with AIDS patients. II. Listening (WB)

    1. Pre-listening: Go through EX1&2 in Part1 and guess ?What do the letters HIV and AIDS stand for?

    2. While-listening: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exercises in Part1&2. (Make good use of some pictures and a flash ?HIV-cycle? in the PowerPoint)

    3. Post-listening: Suppose you are a publicist of AIDS, please give an oral report about it to the whole class.

    III. Talking (Optional) Role play:

    Work in groups. Imagine that the headmaster of a school has found out that one of the students has H

    IV. The student’s family has kept it a secret until now and the headmaster only learnt the truth last week. He had called a meeting to decide what to do. (Opinions can be based on their knowledge of AIDS and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les.)

    IV. Homework

    1. Preview Speaking (p. 50) and find some information about AIDS, drugs, smoking or drinking to support your idea.

    2. Learn the new words of this unit by heart.

    The Second Period GOALS:

    To practice supporting and challenging an opinion.

    To practic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TEACHING PROCEDURES

    I. Revision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is logo?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it?

    Q1: Do you remember what it means?

    Q2: In what ways is AIDS transmitted?

    II. Speaking

    1. Pre-speaking

    1) Do you agree that getting AIDS is a personal problem? Why or why not? (Through these questions- ? Raise the idea of social problem and come to Speaking part. ? Introduce the useful expressions of supporting and challenging an opinion on p.50. And throughout the whole class, teachers should try to use these expressions as many as possible to raise students’ awareness.

    2) As has just been talked about, AIDS is not only a personal problem, but also a social one. Because when we talk about social problems, we mean crimes such as drug use, murder, theft or robbery and broken families. These social problems cause sadness, unhappiness, harm, fear and even wars in the world or in society. Besides, there are quite a few other social problems. Can you tell some? Can you use your own sentence to describe one of these social problems? (Possible answer: crime, health, homelessness, poverty, gambling, family violence, divorce, unemployment)

    3) Information input Give students some information about how serious these problems are and ask them to take notes. Then they can decide what is the most serious. (Refer to the PowerPoint Proper explanation is needed). ? About AIDS

    1. How many AIDS patients all over the world? Where are they? And are they young or old?

    2. What kinds of social problems can AIDS cause?

    3. How about the situation in China? ? About drugs

    1. Is the use of drugs such as heroin, serious? Why do you think so? 2. What should we do with it? ? About Smoking 1. Nearly everyone knows that smoking is harmful to our health. But why do people smoke?

    2. What kinds of danger can it cause to our body?

    3. Can you think of the other dangers of smoking? ? About drinking

    1. Do your parents drink? Do you think drinking is good or not, or it depends? Give your reasons.

    2. Can drinking cause some problem to our body? What are they?

    3. Will drinking cause some social problems? Give some example.

    T: These four are all social problems, as they all will cause sadness, unhappiness, harm, fear and even wars in the world or in society.

    2. While-speaking If you were an expert on social problems, what is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 today, AIDS, drugs, smoking or drinking? Role play ? Group of four ? Each acts as the expert on AIDS, drug, smoking and drinking. ? Use the expressions to support your opinion or challenging other’s opinions. (p.50) Language input (Useful expressions) --Repeat it to strengthen students’ ability of use it. Supporting an opinion Challenging an opinion I think that ?, because ? Perhaps, but what if / about ?? First, ? Have you thought about ?? One reason is that ? What makes you think that ?? For example, ? Could you please explain ?? If we / they were to ?, we / they could ? If I were you, I would ? 3. Post-speaking Conclusion? Class discussion Q: Could these social problems be avoided? Or could we get rid of social problems in modern times? What can we do to deal with them? (Social problems are around us. They can’t disappear in modern society. But we can do something optimistic or positive to reduce the harm they cause. That’s why we youth are asked to get away from AIDS, drugs, etc. That’s why we youth should develop good habits. That’s why many people including famous stars are busy with telling others the harm. In this way, we can stay healthy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IV. Homework 1. Finish Listening (P.50) exercises 2. Read the passage ?FIGHTING THE VIRUS: HIV/AIDS IN AFRICA? (P127) and finish the Pre-reading exercises (p. 51).

    The Third Period

    GOALS:

    ? To learn more knowledge about AIDS.

    ?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attitudes and spirits of living with disease ? To learn some useful language point

    I. Pre-reading

    Life is not always smooth, but with submerged rocks here and there, now and then. When faced with unexpected diseases or disasters or even death, what attitude to choose is a question. Q: For example, if you found out that you had an incurable disease, how do you think your life would change? And how would you act towards the change? -- Born dying with AIDS, Xiaohua says, ?My life may have to be short, but there’s no reason why it can’t be beautiful.? -- Diagnosed with cancer, ?I? also have something to say to you. Now let’s see what ?I? will say to you.

    II. While-reading

    Questions:

    Q1: How did cancer change the writer’s life?

    Q2: Compare the writer’s situation with that of Xiaohua. In what way are their experiences similar or different?

    Q3: Do their experiences strike you?

    Q4: What have you learnt from them? (Get the students to put emphasis on some language points, especially how the writer expresses what he thinks. e.g. ? I remember having an empty feeling in my stomach and thinking that my life was going to end. ? There were days when I wished that I were dead so that I would not have to feel so sick.)

    III. Writing

    Life is like a moon, sometimes round, sometimes not. We have happy times and also sad moments. If we draw a timeline, we will find it is not always straight. Take myself for instance… Steps to follow

    Step one: think about your past days: what were some events that made you very happy? What made you very sad?

    Step two: draw a timeline of your life and mark the best times (the highs) and the worst times (the lows).

    Step three: talk about the happy and sad things to your partner, with reference to the timeline.

    Step four: choose one event, either happy or sad, which impresses you most. Try to remember all the details of it, especially how it made you feel, what it made you think and why it is important in your life. Prepare for writing it down.

    Step five: work out an outline of what you are going to write.

    Step six: read an example

    Step seven: begin to write.

    IV. Homework

    1. Write an essay about an important event in your life.

    The Fifth Period

    GOALS: ?

    To learn about some antonyms ?

    To practice using some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text

    TEACHING PROCEDURES

    I. Lead-in

    Ask students some questions about Xiaohua. On one hand, they can review what they have learned. On the other hand, teacher can lead them to the learning of the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 in this way

    Q1. Do you still remember Xiaohua?

    Q2. What has happened to her?

    Q3. What is her attitude towards the disease? (She is a brave girl. She is not discouraged by AIDS, instead, she tries her best to encourage and help other AIDS patients.)

    II. Learn and practice using some antonyms

    1) Ask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two words in bold and explain to them their meanings, pointing out that they have opposite meanings and this kind of words are called antonyms.

    2) Let students have a competition. Try to find the antonyms of the following words. Let's see who can do it correctly and quickly. defenseless -- defensive infect with -- immune to protected -- unprotected incurable -- curable discourage -- encourage visible -- invisible

    3) Practice using these antonyms through exercises. (Complete the sentences using the antonyms)

    1. In February some people got ____ a strange disease and died within a month.

    2. Although she met many difficulties, Helen was not _____. She continued struggling with the disease.

    3. People think it a serious crime to attack _______ children.

    4. AIDS can be transmitted by having ______ sex.

    5. Having found out that the girl has got a disease which is ______ and will die soon, the boy decide to help her to make the last days of her life beautiful and meaningful.

    III. Practice using some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text.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with the help of Chinese or italic words.)

    1. The doctor ______ (诊断)my illness as a rare skin disease.

    2. He has _______ (恢复)from his bad cold and can go out tomorrow.

    3. The disease makes her realize how _______ (宝贵)life is.

    4. The doctor told him that the wound had been infected, and that the ___________ (受感染的伤口)become deadly if it is not properly treated.

    5. They are certain that this virus has been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air, yet they have not been able to identify the ___________(传播的病毒)

    6. Bad news may discourage a patient,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doctors try to cheer up the _______________(灰心丧气的病人)

    7. First the doctor takes a blood sample and has it tested. Then he will use the ________ (经过测试的血样)to find out if it is a serious disease.

    8. You cannot delay the treatment any longer. You must stop working unless you want to deal with the risks of ______________.(延误的治疗)

    The Sixth Period

    GOALS: ?

    To learn the Subjunctive Mood?

    To mak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Subjunctive Mood and master it by using it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EACHING PROCEDURES

    I. Lead-in

    1) Show students the picture of Xiaohua and ask them two questions:

    Q1. You must be quite familiar with this girl now, right? (Right. She is a Xiaohua, a girl who has been infected with AIDS.)

    Q2. How was she infected with AIDS? (She was infected by birth.)

    2) Xiaohua was born dying and she has no choices. But many people who really have many choices don’t realize how precious life is and do a lot of harms to themselves.

    1. Show students some pictures of people who smoke a lot, drink a lot or even have drugs, pointing out all these can lead to deadly disease.

    2. Based on the above talking, teacher rais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f they go on doing this, what would happen? If you were Xiaohua, what would you like to tell them? If you were a doctor,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one of them, what would you do?

    3. Some people do not take Xiaohua or doctor's advices. Finally, they die. If they had not drunk so much wine, he would not have died at such an early age. If he had (not)..., he would (not) have... Ask students to make more similar sentences, using the Subjunctive Mood.

    II. More Situations

    1. The woman in the picture is Helen, who has been living with AIDS for many years. Now she is celebrating her birthday with her dog. If you were Helen, what kind of wishes would you make?

    2. It is said that a falling star can let your dream come true. If you saw a falling star, what kind of wishes would you make?

    3. Besides a falling star, a magic lamp can also let your dream com true. If you had a magic lamp, what would you ask it to do for you ?

    III. Homework

    1. Finish all the grammar exercises on SB and WB

    2. Review the whole unit

    Teaching Plan for Book 5

    Unit2 The United Kingdom.

    Teaching Goals:

    1.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ited Kingdom.

    2.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talk out what they know about the UK and Ireland.

    3.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to get information by listening.

    Teaching methods

    1). Skimming & scanning methods to make the Ss get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5. Discussion methods to make the Ss understand what they’ve learned in class.

    6. Pair work of group to get every student to take part in the teaching-and-learning activities.

    7. Competition and role-play method to arouse the Ss’ interest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 up

    1.Lead-in

    (1) What do you think of Dongguan? Which place impresses you most?

    (2) A. There are not many visiting places in Dongguan as it is a newly-developed city. But what about our country? Think what words youll need to describe a country and then give a brief description of China.

    B. There are many famous places in China. Think out one and describe it, letting others guess which place it is.

    2. Show pictures of some famous places of China. Ask: Where are they taken?

    3. Show pictures of some places of the British Isles and ask the students where they are taken. Then tell the students to say something they know about these places.

    4. (1) Ask the following question: Do you know how many parts the UK is made up of? (Scotland/ England/ Wales-----Britain + Northern Ireland-----the UK +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the British Isles)

    (2) Show the map of the British Isles to help the students to get a clear idea of some important cities in the UK and the names and the locations of different parts and counties and rivers.

    (3)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some cities in the UK and to name them.

    5. Group work:

    (1) What is the UK famous for? Think about sport, art, architecture, literature, film, food and life. (Show some famous examples.)

    (2) Talk about the geography, history, languages, culture, famous people, buildings and other things in the UK and Ireland.

    Step 2 Listening

    1. The teacher talks more about the languages in the UK and Ireland.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more about the education in the UK.

    2. Ask: How are classes arranged in schools in the UK?

    3. (1) Listen to the tape and tick the sentences which are true.

    (2)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ll in the timetable below.

    (3)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Step 3 Extension

    1. Talk about our own timetable.

    2. Have a discussion about the similarities of the timetables in our country and the UK and also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Step 4 Homework

    Find more inform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UK and Ireland on the Internet.

    The second period Speaking

    Teaching Goals

    Train the students spoken English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imagination and debate

    Practice expressing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Increase participation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Talking about hot topics

    1. The students are asked to listen to the 28th Olympic theme song and talk about the host city of Athens

    2. Talk about the 28th Olympic Games

    3. Talk about their favorite athletes

    Step2 Group theme debates

    Of the talks about the country and Olympics above, lots of things are talked about like the opening ceremony, island, weather, language, geographic position, medals and so on.. The following three topics will be talked about . The student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nd each will choose one of the topic boxes

    1. Box 1 Xiangsheng performance by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ers. Is Chinese easy to learn for the westerners?

    2. Box 2 Learning different positions of England by moving different parts. Is it easier to learn geography by going there ?

    3. Box 3 Enjoying pictures of island or small countries like Iceland and Japan. Do island nations have advantages over other countries?

    Step3 Tips on how to express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Step5 Homework

    Preview the reading passage

    The third period Reading

    Teaching goals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more about the British Isles and learn more new words and their usage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Presentation

    Show the students four pictures and ask them to guess a country name which is related to all of them. ( The answer is the United Kingdom. )

    Ask the students: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united kingdom? Tell the students: Today we are going to read a passage about the British Isles.

    Step 2 Fast reading

    Get the students to skim the passage and match the paragraphs and the topics.

    Then let the students take a look at the map of the British Isles and tell me the place names of the different numbers on the map.

    Step 3 Careful reading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decide whether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re true or false.

    ( ) 1. Man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study English, and they know a lot about British culture.

    ( ) 2. Great Britain is made up of four countries.

    ( ) 3. The island of Britain is separated from France by the English Channel.

    ( ) 4. Scotland is colder throughout the year, but receives less rain.

    ( ) 5. People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northern Europe settled in England, so the culture of the people of the British Isles was influenced by them.

    ( ) 6. The southern part of Ireland is now an independent republic.

    ( ) 7. In modern time, people throughout the British Isles only speak English.

    Step 4 Discussion

    Show the students some pictures of the three countries of the British Isles and then ask: If you have got the chance to visit one of the three countries of the British Isles, which country will you choose and why?

    Imagine that you are going on a four-week trip through the UK. Make a travel plan in which you describe where you go, how long you will stay and why, and what clothes and things you will take.

    Step 5 Homework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e Dachen Isles.

    The fourth period Grammar and Language study

    Teaching goals

    1. Learn about the appositive clause.

    2. Identify noun clauses.

    3. Enable students to use new word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ew the vocabulary and complete the sentences.

    a. Students work in pairs first.

    b. The teacher check the answers.

    Step 2 Brainstorming

    a. Review the text and present the appositive clause by asking questions:

    1.What impresses you most in the passage ?

    The fact that impresses me most.

    2.What have you already known before reading the passage ?

    I have known the fact that

    3.Did you hear any news about Britain recently ?

    I heard the news that

    b. Collect answers as many as possible ,reminding students

    of sentence structure if find errors.

    Step 3 Grammar Explanation

    a. Get students to identify the clauses .

    c. Try to make students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ppositive clause and attributive clause by comparing the sentences.

    1.The news that the plane would take off on time made everybody happy.

    2.The news that is spreading around the airport is that a heavy storm is coming.

    3.The suggestion that students should learn something practical is worth considering.

    4.The suggestion that they are considering is that students should learn something practical.

    c. The teacher offers explanation if necessary.

    Step 4 Tell the function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The idea that Great Britain is made up of three countries Corner ,Big Ben and the Tower of London is past.

    2.The fact that Great Britain is made up of three countries is still unknown to many.

    3.The result of so much French influence was that the English language ended up with many French words such as table, animal and age.

    4.Some people feel that Wales is an ancient fairy land.

    5.That most of these are now threatened and may disappear is a serious matter to the people in Britain.

    6.They realize that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record and teach them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

    Step 5 Consolidation

    Consolidate what have been learned by doing further exercises.

    The Fifth Period Integrative Skills

    Teaching Goals:

    1. Learn to describe the countryside, the cities, the people and their life by reading the passage.

    2. Learn things about the city Salisbury.

    3. Know more about Britain.

    4.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concluding and reasoning.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 in

    Teacher plays the video clip from Robinson Crusoe and asks the students Have you ever seen this film?

    Who wrote the story?

    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Daniel Defoe?

    Step 3 Extension

    1. More to know about life in Britain: When talking about life in England, we just can’t miss one thing---pub. Pub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people’s lives. It is a good place to meet friends and talk and drink beers. English villages are small and cozy. Lots of pubs can be found

    with names like: the Red Lion, the Black Horse, the Rose and Crown, the King and Queen, and the George and Dragon. Lots of gorgeous food like pies, steaks, chips, big sandwiches, sausages and mash (potatoes!) and lo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beer: bitter, lager (a light-colored beer), ale (a type of beer made from malt), etc!!!

    (A video clip is presented about a pub.)

    About football: Football is Britain’s national game. It was invented in Britain as far back as the 12th century, became an organized spectator sport in 19th century, and is now played in vast stadiums watched by tens of thousands of fervent supporters. Football is one of the few things that obsessed the British. And David Beckham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football stars. In the video we can see many college students playing football very early in the morning.

    2. Let the students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British Isles as far as they know.

    Step 4 Homework:

    Now you know how to describe a city’s landscape, the people and their lives after reading this passage. And today’s homework:

    1. Choose any place you know or you like and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it.

    2. With the help of the Internet, try to collect as much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and make a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in the next period.

    Teaching Plan for Book 5

    Unit3 Life in the Future

    Teaching Goals:

    1. Predicting the good and bad changes in the future.

    2. imagine the alien creature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sion

    1 Check the homework exercises.

    2 Ask the Ss a few random questions to revise future time and introduce the topic of the unit. For example: What lessons do you have this afternoon / tomorrow? Are you going to do anything special this evening? What do you think the weather will be like tomorrow?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Saturday evening? Are you planning to do anything on Sunday?

    Step 2 Presentation

    S. Ask questions about the picture (in PPT.), and get Ss to tell you what they think is happening. Teach the new words majority, goods, industry. Read the introduction aloud.

    Step 3 Reading

    Say Now read the dialogue silently and find out this information: What is being planned at this company? Allow the Ss a few moments to carry out the task. Check the answer. (A new factory may be built.) See if the Ss can guess the meaning of out of work.

    Step 4 Dialogue

    Play the tape of the dialogue for the Ss to listen and follow. Go through the dialogue briefly and make sure the Ss understand it. Ask questions like these: What are people at the company talking about? Who is going to make the decision? Why does the company need to build a new factory? What is the difficulty? Why do some people want the new factory to be built? Why are some people against the new factory? Explain that may have plans expresses uncertainty about the future. Play the tape again. This time the Ss listen and repeat. Then let the Ss practice the dialogue in pairs. You may wish to ask one pair to act the scene in front of the class.

    Notes:

    a People have been talking of it a lot recently.:

    Note the Present Perfect Continuous Tense to express an activity which started in the past and is still continuing.

    b I simply don‘t know. = I honestly don’t know.

    c Right now = At this moment

    d The problem is … it. = Finding land for building the new factory is a problem ( i.e. difficult).

    e The majority of people = Most people

    f a number of people = quite a lot of people

    g out of work = do not have jobs

    h But some people … built on. = Some people do not want them to build a factory on good farm land. Note the structure not want something to be done.

    i I can see the problem. = I understand the problem.

    j is likely to happen = will probably happen

    k It‘s quite likely: Quite emphasizes likely and increases the possibility.

    Step 5 Practice

    Demonstrate how to make sentences from the table, and then get a few Ss to make example sentences. Then let the Ss do this exercise in pairs. At the end get Ss to write down 5 sentences from this table in their exercise books.

    Step 6 Workbook

    After Ex. 1 is done orally, get the Ss to write the answers in their exercise books.

    Both Exx. 2 and 3 should be done in pairs first.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Get Ss to translate the sentences into Chinese and ask them to think if they will be able to put them back into English. Pay attention to the sentence structures.

    When doing Ex. 4, warn the Ss not to do 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entence patterns and word order.

    Step 7 Consolidation

    With a good class you can give the Ss the following phrases and get them to make up a dialogue. Write these phrases on the Bb.

    I believe you’re right.

    What are the problems then?

    What do you think is likely to happen?

    Write them up on the Bb and demonstrate with a good S how it is possible to make up a dialogue.

    A: I think the company will buy more land.

    B: I believe you‘re right.

    A: But it isn’t likely that the manager will make a decision soon.

    B: What are the problems then?

    With an ordinary class, just practice the dialogue in Part 1 again.

    Homework

    Finish off the Workbook exercises.

    Teaching Plan for Book 5

    Unit 4 Making the news

    Teaching Goals:

    1. Enable the Ss to get some knowledge about basic procedures of making the news.

    2. how to make newspapers of TV programmes.

    3. Talk about news and the media.

    4.. Practise expressing opinions.

    Teaching methods

    1). Skimming & scanning methods to make the Ss get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1. Discussion methods to make the Ss understand what they’ve learned in class.

    2. Pair work of group to get every student to take part in the teaching-and-learning activities.

    Teaching procedures

    The First Period

    Teaching Aims:

    1. Learn and master the following words and phrases: media, reliable, fire, face, difficulty, elect, go up, burn down, injure.

    2. Practice expressing opinion using the following:

    What do you think of…?

    What's your opinion?

    Why do you choose…?

    Perhaps…is more important.

    I would rather choose.…

    I don't think we should choose…

    Maybe it would be better to choose…

    Our readers want to know about…

    3. Talk about news and the media.

    4. Train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ies.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 Master th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appearing in this period.

    2. Train the studen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bilities by talking about news and the media.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 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listening material exactly.

    2. 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finish the task of speaking.

    Teaching Methods:

    1. Listening-and-answering activity to help the students go through the listening material.

    2. 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make the students finish each task.

    Step I Greetings and Lead-in

    T: Good morning/afternoon, class.

    Ss: Good morning/afternoon, Miss/ Mr. X.

    T: Sit down, please. Being the members of the society, we all cares for/about what happens around us or even what happens at home and abroad. How can you do so?

    Ss: By reading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watching TV programmes,

    listening to the radio.

    T: Are there any other ways? Think it over.

    Ss: By a website.

    T: Yes. It’s also a way to learn about the world. What do you call these things which help us know about to the world?

    Ss:新闻媒体

    T: In English, we call it news media. First, let's learn the new words in this period. Look at the screen.

    (Teacher first asks some students to read the words on the screen. Correct the Ss' mistakes in pronunciation. Then teacher gives brief explanations. At last, let the Ss read and remember them for a while.)

    Step Ⅱ Warming up

    T: Well, now please open your books at Page 9. Warming up first. Look at each of the pictures and tell me which kind of news media it shows?

    Ss: The first picture shows a website; the second one shows radio; the third one shows TV programmes; the fourth one shows magazines; the fifth one shows newspapers.

    T: Quite right! Now, please 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discuss the five questions below the pictures. A few minutes later, I’ll check your answers. OK?

    Ss: OK.

    T: You can begin now.

    (A few minutes later. )

    T: Are you ready now?

    Ss: Yes.

    T: Which group would like to talk about the first question? Choose one member of your group to answer the question.

    S1: I think TV is the most reliable among the news media. TV consists of a series of lively consecutive pictures. For the people

    who want to know what is exactly happening, a picture responds better to offer the truth of a fact than the mere words upon a page. It can offer an unique function of seemingly on-the-spot feeling, which is not available to the other media.

    T: The second question?

    S2. I think TV programmes are easy for most people to understand. Radio, can only be heard and sometimes can’t be picked up clearly.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re only useful for people who can read. Websites have many different pages, but you should be careful

    to read some of the pages. who can read. Website have many different pages, but you should be careful to read some of the pages.

    T: The third question?

    S3 : I will check other sources.

    T: The fourth question?

    S4: Every morning, the newspaper chief editor and the journalists discuss the main events of the day. Reporters are then sent to cover the events. They usually do some interviews and then check the information. They must work very fast. Later in the day, everything is put together at the news desk. Then the editors read the stories and make any necessary changes and choose a good title for eachstory. At last, they print them quickly and deliver them. Making a magazine is more or less the same as making a newspaper. But the articles in a magazine are more like stories, which are writtenby all kinds of writers. Magazines are not published as quickly as newspapers.

    T: The last question?

    Ss: News broadcast, newspaper, magazine, radio programme, website,

    report, reporter, editor, interview, write articles…

    Step Ⅲ Listening

    T: Next, let's come to the Listening. We are going to listen to two parts of conversation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erview; the second part is a dialogue. Now, look at Exercise 1:

    Listen carefully towhat is said and tick the information you hear in each part. If necessary, I'll play it twice. (Teacher begins to play the tape, and checks the answers after listening.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finish the rest of the tasks. )

    T: OK. Now, please listen to each part once again and then work inpairs to talk about the questions in Exercises 2,3,4 and 5. Are youclear?

    Ss: Yes.

    (Teacher allows them enough time to talk about the questions. Thenask some students to say their answers.)

    Step IV Speaking

    T: Well, now it's time for us to be the editors of a newspaper. Here is a list of ten things that happened today. Look at the screen. (Teacher shows the screen and read through the list to the whole class.)

    200 people died in an earthquake in Turkey.

    China beat Brazil 5-1 in football.

    France elected a new President.

    Three children from your city were killed.

    Someone robbed a bank in Shanghai.

    Food prices are going up.

    A house in your town burned down. Nobody was injured. 2 000 people in your city were happy today and moved into new buildings. A Chinese scientist has invented a new car engine that does not pollute the air. There is a rumor that a large company wants to build a factory in your town:

    (Bb :go up, burn down)

    T: Now, you've known the ten things, but you only need to report

    five of them. So, first decide which events you are going to put in your newspaper. Then give reasons for your choices and compare with your classmates. Work in groups of four or five. And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s on the screen can help you with your dialogue. After a while, I'll ask some of you to act out your dialogue.

    (Teacher shows the screen. )

    What do you think of'…?

    I would rather choose.…

    What's your opinion?

    I don't think we should choose…

    Why do you choose…

    Maybe it would be better to choose…

    Perhaps… is more important.

    Our readers want to know about….

    (Teacher goes around the Ss and checks their work. If necessary, teacher may join in them. )

    Teaching Plan for Book 5

    Unit5 First Aid for Burns (Reading)

    Teaching Goals:

    1. Enable the Ss to get some first aid knowledge

    2. Enable the Ss to learn how to use what they’ve learnt to do first aid treatment for burns correctly.

    3. Let the Ss learn the reading skill of getting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 part & each passage .

    Key Teaching Points

    How to improve the Ss’ reading ability.

    Difficult points

    1. How to grasp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 part & each passage.

    2. How to help the Ss use what they’ve learnt to do first aid treatment for burns correctly.

    Teaching methods

    1). Skimming & scanning methods to make the Ss get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4. Discussion methods to make the Ss understand what they’ve learned in class.

    5. Pair work of group to get every student to take part in the teaching-and-learning activities.

    6. Competition and role-play method to arouse the Ss’ interest

    Teaching aids

    The multi-media (see a short movie about how to treat burn from ppt.)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Lead-in

    Lead-in by telling the Ss a story, meanwhile, teach them some new words: bandage, first-aid-kit, ambulance and then ask them to think of words about accidents and first aid

    Step2. Pre-reading

    Show the Ss the picture of Pre-reading on P33 and ask them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has happened?

    What sort of injuries the child will have?

    What kind of first aid would you perform?

    Step3. Fast reading

    Let the Ss read the passage fast and then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1. What will the passage be about?

    2. What do they tell you about the passage?

    3. In which order are these topics covered in the text? Number them from 1 to 5.

    ____ the three types of burns

    ____ what to do if someone gets burned

    ____ the purpose of skin

    ____ the symptoms of burns

    ____ how we get burns

    Step4. Detailed reading

    1). Tell i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1. Our skin has three layers.

    2. We will never get burned by the sun.

    3. Burn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degree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pain.

    4. Third degree burns are the most serious and painful.

    5. Put cool water on any burns to cool them.

    6. Don’t rub the burns

    7. It’s better that you put some butter or oil on burns.

    2). Answer the questions

    1.Why should you put cold water on a burn?

    2.Why doesn’t a third degree burn hurt?

    3.Why do you think clothes and jewellery near burns should be removed?

    4.If someone has a third degree burn, why might you see tissue?

    3).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then find out how many parts there are and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Part1. The purpose / function of skin

    Part2. Causes of burns hot liquids, steam, fire, radiation, the sun, electricity, chemicals

    Part3. Types of burns: First degree burns, Second degree burns, Third degree burns

    Part4. Characteristics of burns

    Part5 First aid treatment

    3). Finish off Comprehending Ex2&3

    Step5. Words competition

    Have a competition to check the Ss’ words spelling

    Step6. Making a first-aid kit

    An activity to let the Ss know what are included in a first-aid-kit

    A well-stocked(存备得好的) first-aid kit, kept in easy reach, is necessary in every home. It should include: bandage, alcohol, flashlight, thermometer, soap, sharp scissors, plastic gloves (at least 2 pairs), your list of emergency phone numbers etc.

    Step7. Role play

    Work in pairs to act out how to place an emergency call for help

    Step8. Summary

    This passage doesn’t contain enough information for you to do first aid for others. Please learn more after class. Do remember: Life is precious, we should care about others and help people in an emergency and try our best to give them effective first aid if they are in danger.

    Step9. Homework

    Search as much information as you can about first aid

    www. healthy. net/clinic/first aid/

    kids health. org/parent/first aid_ safe/

    八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篇2

    Section A

    一、主要词汇:

    surprise, skill, message, suppose, graduate, volunteer, experience, knowledge, border

    report, pass, suppose, send, love, copy, aid, complete, gain

    simple, thin, average, nervous, disappointing, true, lucky, mad, hard-working, lazy

    二、语言目标:

    1. He said he was mad.

    2. She told me she would call me tomorrow.

    3. He said he could speak three languages.

    4. He said he was having a party for Lana.

    三、语言结构:

    1.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之间的转换;

    2.掌握情态动词can 表示“能力”的用法‘

    3.学会运用各种时态。

    四、学法向导

    1. 学会将直接引语转换为间接引语;

    2. 学会用间接引语转述他人的话;

    3. 各种时态要分清楚;

    4. 形容词的用法。

    五、教学过程

    I 请本地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小组活动

    1a

    (教师)1. Points to the TV screens in the picture and have students read the words in those TV screens.

    (教师)2. Point to the four questions in the box and red the questions to the class again. Then help students form small groups. Say, Now answer these questions and talk about some soap operas.

    (教师)3. After five minutes, talk about the questions with the whole class. Ask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groups to tell what they talked about in their group. Focus on the ideas the students are talking about. But sometimes when a student starts to tell what another student said, you can help that student make a sentence such as: Anna said she didn’t watch soap operas. Bill said people get mad on soap operas.

    1b

    (教师)1. Point to the TV screens in activity 1a one by one. Ask different students to look at each picture and tell what is happening.

    (教师)2.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教师)3. Play the tape a second time. This time say, Now, write the numbers 1 through 4 in front of the pictures. Put a number 1 in front of the picture you hear first on the recording, and so forth.

    (答案)The TV screens should be numbered in this order:

    1 3 4 2

    (听力材料原文答案)Tapescript

    Girl 1: What did Marcia say?

    Girl 2: She said she was having a surprise party for Lana on Friday night.

    Girl 1: What did Marcia say?

    Girl 2: She said Lana thought she was coming to her house to study.

    Girl 1: What did Lana say?

    Girl 2: She said she was mad at Marcia.

    Girl 1: What did Lana say?

    Girl 2: She said she wasn’t going to Marcia’s house on Friday night.

    1c

    (教师)1. Read the instructions. Say, You will be talking with your partner as you do this activity.

    (教师)2.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example in the sample dialogue. Then say, Now work with your partner.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ut each picture in activity 1a.

    (教师)3. As students talk, move around the room offering help as needed.

    (教师)4.Ask several pairs of students to say a question and answer to the class.

    II 放完第二段视频后,

    ① 请本地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小组活动

    2a

    (教师)1. Point to the five sentences and ask different students to read the sentences to the class.

    (教师)2.Point to and read the instructions to the class. Say, You will hear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wo people who are talking about a soap opera on TV. Circle true or false after each statement.

    (教师)3.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Say, This is statement tells what Ben said on the soap opera. The statement is true.

    (教师)4. Play the recording .

    (答案)5 4 1 3 2.

    (听力材料原文答案)Tapescript

    A: Did you see “Young Lives” last night?

    B: No, what happened?

    A: Well, Ben told Lana that Marcia was going to have a surprise party for her.

    B: Really? What did Lana say?

    A: Well, Lana was very excited. Lana told Ben that she would go to Marcia’s hose on Friday night after all.

    B: Oh. Then what?

    A: Marcia called everyone and told them she wasn’t going to have the party.

    B: Oh, no!

    A: Yeah, then Lana called Marcia and told her that she could bring some drinks and snacks to her house on Friday night.

    B: Oh, wow…and what did Marcia say?

    A: She told Lana she would be glad…

    2b

    (教师)1. Read the instructions. Say, This time you are going to circle the actual words people in the soap opera said. Point to the sentence after number 1 and read it to the class. Then point to the speech bubble in picture 1 and say, These are the words the actor in the soap opera said. Point to the sample answer. Say, Circle the correct word here..

    (教师)2. Play the recording.

    (答案)1. is 2. am 3. will 4. am 5. will

    2c

    (教师)1. Read the instructions.

    (教师)2.Point out the pictures in activity 2b. Say, Use these words and pictures as you have your conversations.

    (教师)3.Then have students work in pairs.

    (教师)4.Check the answers by calling on different pairs to do one question and answer each..

    ② 全班讨论

    Ask students to act out the situation shown in the pictures. Three students pretend to be Ben, Marcia, and Lana. Draw a large TV screen on the board and have these three students sit in front of it. Two other students pretend to be the two girls watching the soap opera on TV. They can sit on the floor. Ask the soap opera characters to read a line from activity 2b. Then have one of the girls report what that actor said. Repeat for all five pictures in activity 2b.

    III 放完第三段视频后,

    请本地教师组织教学,学生小组活动(教师)1. Read the instructions.

    (教师)2. Read the article to the class, saying blank each time you come to a blank line.

    (教师)3. Ask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on their own.

    (答案)

    1. was

    2. thought

    3. told

    4. was

    5. wasn’t

    6. going

    7. wasn’t

    8. would

    9. told

    10. wasn’t

    3b(教师)1. Read the instructions. Say, You can write anything you want. What do you think Ben and Lana and Marcia will do next?

    (教师)2. Ask some students to read their episodes to the class..

    4

    (教师)1. Read the instructions. Students work in groups of four students.

    (教师)2.Ask the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role pays on their own.

    (教师)3. Ask a few students to show their role plays to the class.

    注:黑色的斜体字是老师在课上组织教学时所用到的语言。

    八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对话大意,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对话,能够在情景中恰当运用句型what color is it? It’s ?问答颜色。 2.能够在情景中理解新词lost,toy,notebook的意思并能正确发音。

    教学重点: 1.句型:what color is it? It’s ?问答颜色。 2.词汇:lost,toy,notebook

    教学难点:对here it is和here you are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复习What’s in the schoolbag?

    1.教师带领学生看图:Sarah和Amy讨论丢失的笔记本的画面。教师指着图片说Sarah lost her notebook.板书新单词lost,并带读单词。

    2.教师继续提问Is Sarah happy or sad?请学生注意Sarah说的话:I like it very much。学生回答She is sad教师继续问What can she do?

    3.教师指着张鹏说Zhang Peng lost something,too。 Let’s go and have a look。

    4.教师出示句子:Zhang Peng lost his English book。请学生完整听一遍对话录音,判断句子正误。学生听完后进行判断,并讲English book更正为schoolbag。

    5.教师提问What color is Zhang Peng’s schoolbag?板书核心句型:What color is it?学生跟读并听录找答案。听音之前教师给出答案的选项: A. It’s black and white. B. It’s blue and white.学生听完后选择正确的答案。

    6.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询问对方书包的颜色,运用句型What colour is it? It’s......

    7.学生做Let’s play板块的活动。

    8.教师提问What’s in Zhang Peng’s schoolbag?请学生在对话中找出答案: An English book,two toys and a notebook。教师利用单词卡片和实物教学单词toy notebook。

    1.教师出示对话板块的板书,播放录音,请学生看图听音后填充句子:Zhang Peng’s schoolbag isXXXXXXXandXXXXXXXX.

    2.学生自由朗读对话,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按照意群朗读。

    作业布置:

    八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篇4

    第三单元教学要点   教学要点: 一、本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其余则有一定的说明文性的小品。 二、本单元教学,要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三、学习本单元,要理清说明文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四、学习本单元后,要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 教学时间:23课时  11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列出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2.难点:课后思考练习题三,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学法指导: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二.简介作者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有。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本文最早以表于是1962年3月4 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检查预习 1. 查字典,给加点的字注音。  弧形 拱桥 陡坡 匀称 惟妙惟肖  2. 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 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 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光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 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 总结:  名称 位置 修建年月 结构特征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左右。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 听写 2. 说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二. 细读全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石拱桥的特点的。  1. 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赵州桥,一个卢沟桥,这种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  2. 在写赵州桥和卢沟桥时,作者列举了许多精确的数字,这种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数字。  3. 为了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的语言很具有逻辑性,例如课文第五自然段,在写赵州桥时,先介绍了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再分四点用数字分别说明。层次性很强。  4. 作者在介绍两座桥时,既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又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请同学们找出来。(共同点是都介绍了地点,修建年代,及它们的结构特点。不同点是在介绍赵州桥时顺便说明了桥的设计者,介绍卢沟桥时作马可波罗的话来赞扬其高度的技术成就和艺术价值,还介绍了卢沟桥的的特殊历史价值。这不但使行文有所变化,而且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后两段。  1. 第九段写什么,怎样写?(文章又分三点解释了到得如此辉煌的建筑成就的原因。先写……再写……最后写……)  2. 最后一段写什么,怎样写?(介绍了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修建情况,列举了我国修建的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双曲拱桥等,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 四. 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行文简洁、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二) 五. 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三,引导学生用打比方的方法,把要说明的事理解释清楚。(我们常说用白纸写黑字,黑板其实就是一张黑色的纸,用白色的笔来写。我们把一张黑色的纸放大,再挂起来,就是一张黑板。)  第 三 课 时 一、完成课后习题。 二、拓展延伸: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概括说明 一般: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具体说明(举例) 赵州桥:现存最古老 独拱---37.4米(当时最长) 设计科学,施工巧妙 卢沟桥:联拱---265米 石狮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具有纪念意义 教学后记: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构造等的认识把握得较好,对文中的说明方法也掌握得不错; 但对说明文的多种顺序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形式认识有难度。    12 桥 之 美  教学目的: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 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 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研读与赏析  (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 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第 二 课 时 一、完成课后习题。 二、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板书设

    八年级上册英语课件 篇5

    1.掌握如何礼貌地发出、接受、拒绝邀请:Canyou come to my party? Yes, I’d love to. / Sorry, I can’t. today,tomorrow, the day after tomorrow, next week, lesson,invitation

    礼貌地发出、接受、拒绝邀请,礼貌地与人交流。

    礼貌地发出、接受、拒绝邀请。Can youcome to my party? Yes, I’d love to. / Sorry, I can’t. today,tomorrow, the day after tomorrow, next week, lesson,invitation

    根据日程表中的计划安排自己的活动并对邀请做出适当回答。

    1.动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先播放一段有关“聚会”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导入新知。

    2.完成任务,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任务一:Planning abirthday party.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某位同学筹备一个集体生日聚会,讨论在生日聚会上大家可以做哪些活动并列出清单。

    任务二:Writing aninvitation card.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制作邀请卡向其他组的同学发出邀请,请他们来参加本组的集体生日聚会。注意邀请卡的用词和基本格式。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假设班上要组织一次野餐活动,一个学生为组织者,询问组员并统计本组参加的人数及不参加的原因,并做好记录。

    完成任务可能要用到的语言结构:

    We are going to have apicnic. Can you come?

    When is it going tostart?

    I’m sorry. I haveto....

    3.拓展学习:

    学生设计假期某一周的日程安排。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合理安排好学习、休闲娱乐等各项活动,并留出一些空余时间。要注意有自己的特色,能联系拓展所学的知识。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学生学习的评价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①课堂参与情况:积极主动,声音响亮,较流畅地用英语表达自己要说的话。

    ③知识掌握情况:是否已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并能很好地运用。

    have a rest play there bebe busy practice be free listen to

    1. Can they XXXXXXXXXXthe music in the classroom?

    2. I’m sorry. TomorrowI’m XXXXXXXXXX soccer and having a math lesson.

    3. He has got a badheadache. Let himXXXXXXXXXXXXXX.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6篇


    为了更加顺利地进行教学,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这个任务并不陌生。好的教案课件不仅要设计得巧妙,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你认为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思考一下吧。栏目小编今天特意为大家收集了与“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相关的资料,建议大家收藏本页,以免遗忘。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

    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教学用具

    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

    4. 标签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归纳、对比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

    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 1dm=10-1m;

    25px=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25px。

    2、长度的估测

    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3、长度的测量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展示: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精度高)、螺旋测微器(精度高)等]。

    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活动1:(1人一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和宽度(结果填入表格中)。 (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有点问题的测量数据进行评价。)

    活动2:(两人一组):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教师巡视,并对同学进行指导。)

    介绍:国际乒联为了我们限制我们中国乒乓球选手,同时也有利于乒乓球活动在全世界更好地开展,把乒乓球的直径从原来的38mm提高到40mm(即所谓的小球改大球),把乒乓球比赛从原来的一局21分制改为现在的一局11分制。但在刚结束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表现依然锐不可挡,取得男双、女单、女双三块金牌。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2)

    教材分析:重力的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由“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学生必须经历感知描绘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同时,这又对第一节认识力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弹簧测力计 刻度尺 细线 小石块

    教学方法 实验法 图像法 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察实验导入新课(展示ppt课件)

    思考图片现象产生的原因:

    1.学生实验一:

    用手拉住用绳子系住的铁块,使铁块在空中 做匀速圆周运动。手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小石头在绳子的拉力的作用下不远离开,手感觉到绳子的拉力的作用

    2.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

    学生举例

    3.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重力(展示ppt课件)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三、重力的大小

    1.依照生活经验思考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4)

    思考: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探究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5——展示ppt7)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

    弹簧测力计

    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3、学生分组实验二

    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质量 m/kg 0.05 0.1 0.15 0.2 0.25 0.3

    重力 G/N 0.5 1 1.5 2 2.5 3

    4、学生作图象讨论分析总结:

    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

    物重跟质量的比约等于_______。

    四.重力的计算(展示ppt课件)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3.例题选讲(展示ppt9)

    4.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例题1.一块质量为0.5千克的冰,它所受的重力为________N.若它遇热熔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将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例题2. 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 t,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 N/kg)

    分析:已知:m=3 t=3 000 kg g=10 N/kg 求:G

    解:汽车的重力

    G = mg=3×103 kg×10 N/kg=3×104N

    答:质量为3 t的汽车重力是3×104 N。

    五、重力的方向(展示ppt课件)

    观察图片并思考:重力的方向是如何描述的?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展示ppt11)

    铅垂线水平仪等

    3、思考想想议议问题:(展示ppt12)

    我们平时说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指向地心

    六、重心(展示ppt课件)

    1、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图片略)

    2、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注意: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就在物体上。

    练习:画出下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展示ppt课件)

    七、重力的由来 (展示ppt课件)

    1.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注意:重力和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不是一回事。即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八、课堂小结(展示ppt课件)

    重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由来。

    九、巩固练习

    教材后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㈠、重力定义及物理符号: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㈡、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

    2、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㈢、重力的大小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㈣、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

    铅垂线水平仪等

    ㈤、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㈥、重力的由来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十一、教学反思 :

    在学习了力和力的测量基本概念后,来学习重力这种常见的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接受重力的概念不难。 重力也是力的一种,要从力的三要素来理解这个力,教材上面的这部分内容不多,我就另外举例,尤其还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丰富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重力了解更深刻。

    或 G=mg

    展开更多

    收起↑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3)

    【学习过程】

    摩擦起电

    用干燥的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然后将此棒靠近纸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这个现象说明了

    怎样判断物体带电

    两种电荷

    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3.将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一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上述现象表明:

    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例1.用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物体能够轻小物体。

    例2.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A.正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B.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摩擦产生了等量的质子和中子D.摩擦产生了电子

    例3.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上经常吸附很多的灰尘,其主要原因是()

    A.灰尘的自然堆积B.玻璃有较强的吸附灰尘能力

    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空气中灰尘D.电视机工作时屏有静电而吸附灰尘

    例4.验电器的工作原理,验电器的作用是。

    【当堂训练】

    1.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吸引/排斥);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吸引/排斥).

    2.带电体吸引____________,如塑料小球,通草球等.

    3.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A.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4.已知带电物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去靠近一个轻小物体,发生如图所示的情景,则该轻小物体的带电情况是()

    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

    C.不一定带电D.一定不带电

    5.知道了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所组成,知道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就能解释物体的带电与不带电。一个物体没有带电,是因为()

    A.物体内部没有电荷

    B.物体内部原子个数与电子个数相等

    C.物体内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4)

    基本分析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学科,多数同学感到新奇,具有较高的学习进取性。但 也有不利的一面,有些同学听说物理难学,使他们的学习进取性大减。这就需 要教师在思想上作进一步纠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进取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 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

    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 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 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 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 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六章分别是:一、走进实验室,二、运动和能量,三、声,四、 在光的世界里,

    五、物态变化,六、质量和密度。具体章节又可分为:观察、 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动手做、活动、我的设计、家庭实验室、走向社会、物 理在线几大个板块。这样编排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开展,更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和 学好物理知识。教材在资料选配上,注重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 品德教育的潜能,进取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 进取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经过学生自我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贴合学生认 知规律,又坚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经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 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四周的物理自然世界有一个重 新的、更加科学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 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本事,初步的分析、概括本事和应用物理知 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本事;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 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 育。 五、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鼓励学生进取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进取动手、动脑、经过有目 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 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帮忙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学习的轨道。

    2、帮忙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忙学生自我进 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 至关重要的。 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3、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 课件进行教学。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认识声、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 应用。 ⑵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 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明白物理学不仅仅物理知识,并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⑶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 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⑷会记录实验数据,明白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 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⑴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有初步的观察本事。

    ⑵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本事。

    ⑶经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 利用不一样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本事。

    ⑷经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 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本事。

    ⑸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 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本事。

    ⑹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我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有初步的信息交流本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能坚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 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⑵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确定大众传媒是否贴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⑷有将自我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 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一样的见解,也勇于放下或修正自我 的错误观点。

    ⑸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梦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 的使命和职责感。 七、教改措施

    1、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中,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 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 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仅有处于进取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 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 知识,获得相应的本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 好的基础。

    3、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本事基础,从实际出发 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我的教学安排。对学习困难的学生, 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景予以耐心帮忙,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 使他们基本到达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 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本事。

    教学进度表

    (略)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5)

    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A、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A、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多姿多彩的简单机械激发学生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

    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教学方法:综合启发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用具: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省力杠杆的特点,费力杠杆的特点,等臂杠杆的特点?

    二、创设情境

    上一节课我们教学了杠杆,认识到了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其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械对我们还有帮助。如升旗时,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旗杆上,这里就应用到了滑轮

    三、自主教学,合作探究 四、展示汇报

    一、仔细阅读课本的内容,找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它们有什么区别?

    2.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一下,在你周围哪些地方能见到定滑轮或动滑轮?

    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分别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并在下面画出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示意.

    2.按照上示进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实质

    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实质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本关于滑轮组的知识,然后解决下列问题:

    1.使用滑轮组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看课本,了解组装滑轮组时应该怎样绕线.除了课本上这中绕法,你还能有其它绕法吗?试着在下中画出两种绕法.

    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滑轮组的特点是:使用滑轮组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且有几段绳子吊着动滑轮,拉绳子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本的科学世界中的文章“其他简单机械”,完成下列任务.

    1.指出中各个轮轴的“轮”和“轴”

    2.使用轮轴和斜面时,是省了力还是费了力?省了距离还是费了距离?它们属于省力机械还是费力机械?

    四、拓展提升

    1.如果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下列各中,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力的大小分别是多少?

    (已知被提升重物的重力均为1000N)

    F1=_________N; F2=________N; F3=________N; F4=________N.

    2.(选作)如所示,物体重20N,忽略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F的大小是( )

    A 10N B 20N C 30N D 40N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2)能用公式P=Wt 解答相关的问题。

    2、 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 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电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问题:在施工现场,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1、 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Wt

    P——功率 W——功 t——时间

    2、 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三、练习

    (四)小结

    (五)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shifanwen/93688.html

    【2023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