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精华
  •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4-03-27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精华。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老师也要清楚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指引。教师范文大全找到了这篇网络上卓越的“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文章与大家分享,希望我的建议能够成为您实现梦想的助力!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1次

    1.不等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②能根据条件列出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认识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关系,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探寻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关系,认识不等式。

    三、教学难点

    通过认识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式关系,训练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寻找相等的量和不等的量

    师:我们学过等式,知道利用等式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同时,我们也知道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不等关系,利用不等关系同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本章我们就来了解不等式有关的内容。

    师:既然不等式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少见,大家肯定能举出不少例子。

    生:

    师:还有其他例子吗?

    (同学们各抒己见)

    师:我这里也有一些例子。拿出给同学们参考一下。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2

    第三章平移和旋转

    一.图形的平移

    1.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

    2.性质:(1)平移前后图形全等;(2)对应点连线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二.图形的旋转

    1.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

    2.性质: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三.中心对称

    1.概念: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点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2.基本性质:

    (1)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图形旋转的一切性质。

    (2)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中心对称图形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3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过程

    阅读教材

    独立完成下列预习作业:

    1、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乘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几个分式化为分母相同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2、根据你的预习和理解找出:

    ①与的最简公分母是; ②与的最简公分母是;

    ③与最简公分母是;④与的最简公分母是。

    ★★如何确定最简公分母?一般是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通分:⑴与⑵,

    2、通分:⑴与; ★⑵,.

    四、课堂测控:

    1、分式和的最简公分母是。分式和的最简公分母是。

    2、化简:

    3、分式,,,中已为最简分式的有( )

    A、1个B、2个C、3个D、4个

    4、化简分式的结果为( )

    A、 B、 C、 D、

    5、若分式的`分子、分母中的x与y同时扩大2倍,则分式的值( )

    A、扩大2倍B、缩小2倍C、不变D、是原来的2倍

    6、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各项系数化为整数,分子、分母应乘以( )

    A、10 B、9 C、45 D、90

    7、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子、分母次项的系数为整数,正确的是( )

    A、 B、 C、 D、

    8、通分:

    ⑴与⑵与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4

    第一步;理解体验:

    1、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

    2、引入课本P146R的例子

    思路点拨:商场统计每位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组成一个样本,从样本数据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得到信息估计总体的趋势,达到问题的解决。

    由例题中(2)问和(3)问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该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来灵活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本例题也客观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

    第二步:总结提升: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主要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平均数是应用较多的一种量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

    第三步:随堂练习:

    1、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

    得分50、60、70、80、90、100、110、120

    人数 2、3、6、14、15、5、4、1

    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2、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群:13、13、14、15、15、15、16、17、17。

    乙群:3、4、4、5、5、6、6、54、57。

    (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岁,中位数是岁,众数是岁。其中能较好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

    答案:1.众数90中位数85平均数

    2.(1)15、15、15、众数

    (2).15、、6、中位数

    第四步:课后练习:

    1、某公司的33名职工的月工资(以元为单位)如下:

    职员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经理管理员职员

    人数

    工资

    (1)、求该公司职员月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000元提升到元,董事长的工资从5500元提升到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什么?(精确到元)

    (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

    2、某公司有15名员工,它们所在的部门及相应每人所创的年利润如下表示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类比分数的乘除运算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会进行简单分式的乘除运算。

    3.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运算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4. 在故事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养成。数学生活化,学好数学,为幸福人生奠基。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八下数学《5.2分式的乘除法》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小学就已经会很熟练的进行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上一章又学习的因式分解,本章学习的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基本性质等,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与分数的约分、分数的乘除法有密切的`联系,也为后面学习分式的混合运算、分式方程等做了准备。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认识的基础,对具体的实践活动十分感兴起,在课堂中思维活跃,乐于表现自己,但在推理方面还不够严谨。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相互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在实践中领悟数学思想,逐步形成科学的数学价值观。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难点: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课前三分钟

    学生主持:请同学们根据我的描述猜一个人物?…

    生:鲁班

    学生主持:根据小草的构造鲁班发明了锯子,鲁班运用了什么思想方法?

    生:类比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到类比的重要性,前面我们类比分数研究了分式的基本性质。今天,我们就来类比分数的乘除研究5.2分式的乘除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不但可以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类比分数乘除探索分式乘除法则打下基础。

    (二)、合作学习,共探新知

    活动2:预习反馈,探索法则

    问题:口答:

    猜一猜

    师生共同归纳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这里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类比、转化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类通过类比→观察猜想→-归纳明晰→-得出结论。通过类比分数的乘除法则总结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例题讲解,师生共同完成。

    注意:1.分式乘除法的实质是约分化简。

    2.结果是最简分式或整式。

    单项式 → 约分

    分子、分母 分类

    多项式 → 分解因式,约分

    开心练习:

    学生板演,小组代表在小白板上答题,其余同学在学案上完成。

    【设计意图】:运用“兵教兵”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充分交流,自学已会的学生教还不会的学生教师尽可能少讲,确保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活动3:活学活用

    炎热的夏天到了,如果能吃到甘甜的西瓜是多么惬意啊。你会买西瓜吗?让我们跟随咱班的两名同学看看她们是如何买西瓜的?

    播放学生买西瓜视频。

    问题:假如我们把西瓜都看成是球形,半径为R,并把西瓜瓤的密度看成是均匀的,西瓜皮厚都是xcm,,怎样买西瓜合算?

    先猜一猜,再算一算。

    链接几何画板:观察体积比的变化。

    变式:若西瓜的体积不变,是买皮厚的还是皮薄的西瓜?(几何画板演示)

    【设计意图】:将问题生活化,让同学们帮助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渗透数感和几何直观,巧妙的利用几何画板将问题动起来,生动直观。变式训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三)、跟踪训练,分层达标

    1.利用慧学云交互平台,进行选择题的跟踪训练。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答题,师现场根据答题结果统计,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充当小老师,教师予以补充。

    2.智力冲浪

    (1)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应该怎样改正?

    (2)计算

    (4)计算

    【设计意图】:设置梯度训练题,学生砸蛋抢答问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四)、归纳小结,形成体系

    我们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哪些收获呀?那我们用到哪些数学思想?由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内容,并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构建知识思维导图,在知识树上进行梳理知识,生动直观。

    类比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新知识的好方法,让我们细心观察,一起研究有趣的数学吧!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必做题:P116页1题 2题

    思维拓展: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6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第三课时20.2.2方差

    【学习目标】

    1.了解方差的意义,会用科学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实际问题作出评判。

    2.经历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的过程,体会现代科技的优越性。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熟练掌握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

    【导学指导】

    复习旧知;

    1.什么叫做方差?

    2.如何计算方差?

    学习新知:

    弄清方差的计算方法后,探索用手里的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

    1.计算教材p140例1中甲团和乙团的方差,并比较哪个芭蕾舞团女演员的身高更整齐?

    2.计算教材p141练习第2题中甲、乙两名运动员的成绩的方差,并比较哪个运动员的成绩更稳定?

    【课堂练习】

    1.数据2,-1,1,3,0,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平均数是1B.中位数是1C.众数是1D.方差是1

    2.已知一个样本1,3,2,5,x,它的平均数是3,则这个样本的方差是多少?

    【要点归纳】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

    甲、乙两名运动员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的成绩如下(单位:秒):

    甲10.810.911.010.711.2

    11.110.811.010.710.9

    乙10.910.910.810.811.0

    10.910.811.110.910.8

    如果根据这10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认为哪一个较为合适?为什么?

    第四课时20.2.2方差

    【学习目标】

    1.深化对极差、方差概念的认识。

    2.在实际问题情景中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导学指导】

    复习旧知:

    1.什么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2.什么是极差?什么是方差?

    3.什么时候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评判一组数据?什么时候用极差、方差来评判一组数据?

    学习新知:

    学习教材p141-p142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考察的总体数量很大时,或者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时,应该怎么办?

    2.要比较甲、乙两个品种在试验田中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时,怎么办?

    3.请你亲自动手计算一下甲、乙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

    【课堂练习】

    1.教材p142练习题。

    2.下表是一次科技知识竞赛中两组学生的成绩统计:

    分数5060708090100

    人数甲组251013146

    乙组441621212

    已知算当年两组的人均得分都是80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两个组的成绩优劣。并说明理由。

    【要点归纳】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

    8年级3班分甲、乙两组各10名学生进行抢答比赛,共10道选择题,答对8题(含8题)以上为优秀,各选手答对题数统计如下:

    答对题数5678910

    甲组选手101521

    乙组选手100432

    请完成下表: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优秀率

    甲组选手

    乙组选手

    并根据所学知识,从不同方面评价甲、乙两组选手的成绩。

    课题学习20.3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7

    1.1不等关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

    难点:

    怎样建立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

    如图1-1,用用根长度均为l㎝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如果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当l=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12呢?

    (4)改变l的取值再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分析解答:在上面的问题中,所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圆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2,就是

    ,即。

    要使圆的面积大于100㎝2,就是

    >100,

    即>100

    当l=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圆的面积为,

    4<5.1,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圆的面积为,

    9<11.5,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不论怎样改变l的取值,通过计算发现:总是圆的面积大,因此,我们可以猜想,用长度增色为l㎝的两根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无论l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

    (1)通过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能计算出它的树龄,通常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m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这棵树至少要生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只列关系式)

    (2)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m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0.2m/s,人离开的速度为4m/s,导火线的长度x(m)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答案:(1)设这棵树生长x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则5+3x>240。

    (2)人离开10m以外的地方需要的时间,应小于导火线燃烧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的安全:<

    分析巩固练习:

    用不等式表示: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3.

    2.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3来判断、证明及计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自己动手并总结推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

    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3进行判断,训练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3,体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2.通过对判定方法的探索,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领会分类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2、3的推导过程,掌握判定方法2、3并能灵活运用.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推导及运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投影片

    [生]有四对相似三角形,它们是△AEF∽△DEC,△AFB∽△ACD,△AEB∽△CED,△AEF∽△EBA.他们相似的理由都是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

    [师]现在我们已经有两种方法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一种是定义,一种是判定方法1,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一问题就是本节课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是只从角的方面考虑的,下面我们只从边的方面去考虑.我们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中,也有只用边来进行判断的,即SSS公理.大家能不能用类比的方法,猜想只用边来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呢?

    [生]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投影片

    个组取一个相同的k值,不同的组取不同的k值,好吗?

    [生]好.

    [师]经过大家的亲身参与体会,你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

    [生]结论为∠A=∠A′,∠B=∠B′,∠C=∠C′

    △ABC∽△A′B′C′,理由是:

    ∠A=∠A′,∠B=∠B′,∠C=∠C′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知:△ABC∽△A′B′C′.

    [师]其他组的同学的结论相同吗?

    [生]相同.

    [师]经过大家的探讨,我们又掌握了一种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

    [师]前面两种判定方法我们都是只从角或只从边的方面去考虑的,下面我们要从两方面来考虑.还是要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全等的判定方法中有ASA,SAS,AAS,其中ASA、AAS我们就不用考虑了,因为我们已经有判定方法1、3,下面来验证SAS,大家还是先猜想,然后再验证.

    [生]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好,下面我们还是由大家自己推导吧.请看投影片

    [师]请大家按照上面的步骤进行,同时还要采取不同的组取不同的值法.

    [生]按照要求作出的△ABC与△A′B′C′中,有∠B=∠B′,∠C=∠C′,因此根据判定方法1可知,△ABC∽△A′B′C′.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我们又探索出一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想一想

    107

    [师]下面验证SSA,即两边对应成比例,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SSA就不成立.大家还可以仿照上面的验证过程来进行推导,下面是小明和小颖分别画出的一个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从上面的图中可以得出结论:有两边对应成比例,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三角形不相似.

    4.做一做

    [师]在这两节课中我们已经学完了一般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下面请大家总结一下有几种方法.

    [生]一共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定义法.

    第二种:即判定方法1

    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第三种:即判定方法2

    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第四种:即判定方法3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从这四种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种判定方法比较麻烦,需要研究三对角、三对边,而后面的几种方法最多只需要研究三对边或角,因此定义法一般不利用.如果已知条件只涉及角,就用第二种判定方法;如果已知条件只涉及边,就用第三种判定方法;如果既有角又有边,则可考虑用第四种方法判断.

    5.议一议

    如图,△ABC与△A′B′C′相似吗?你有哪些判断方法?

    [生]解:△ABC∽△A′B′C′.

    判断方法有.

    1.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4.定义法.

    (三)巩固应用,拓展研究

    下面每组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

    生]解:(1)△ABC∽△DEF

    ∴△ABC∽△DEF

    (2)在△ABC中

    AB=2,AC=6

    ∵∠A=∠A

    ∴△ABC∽△AEF

    (四)练习巩固,促进迁移

    依据下列各组条件,判定△ABC与△A′B′C′是不是相似,并说明为什么.

    (1)∠A=120°,AB=7 cm,AC=14 cm,

    ∠A′=120°,A′B′=3 cm,A′C′=6 cm,

    (2)AB=4 cm,BC=6 cm,AC=8 cm,

    A′B′=12 cm,B′C′=18 cm,A′C′=24 cm.解:

    又∵∠A=∠A′

    ∴△ABC∽△A′B′C′(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ABC∽△A′B′C′(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五)回顾联系,形成结构

    本节课主要探讨了相似三角形的另两种判定方法,即三边对应成比例与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培养了大家的探索精神,同时让学生懂得了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学习的目的是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里就是能利用判定方法进行有关证明.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9

    学习目标:

    (1)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3)清楚优先提取公因式,然后考虑用公式

    中考考点:正向、逆向运用公式,特别是配方法是必考点。

    预习作业:

    1. 完全平方公式字母表示: .

    2、形如或的式子称为

    3. 结构特征:项数、次数、系数、符号

    填空:

    (1)(a+b)(a-b) = ;

    (2)(a+b)2= ;

    (3)(a–b)2= ;

    根据上面式子填空:

    (1)a2–b2= ;

    (2)a2–2ab+b2= ;

    (3)a2+2ab+b2= ;

    结 论:形如a2+2ab+b2 与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a2–2ab+b2=(a–b)2 a2+2ab+b2=(a+b)2

    完全平方公式特点:首平方,尾平方,积的2倍在中央,符号看前方。

    例1: 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x2–4x+4 (2)9a2+6ab+b2

    (3)m2– (4)

    例2、将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3ax2+6axy+3ay2 (2)–x2–4y2+4xy

    注:优先提取公因式,然后考虑用公式

    例3: 分解因式

    (1) (2)

    (3) (4)

    点拨:把 分解因式时:

    1、如果常数项q是正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2、如果常数项q是负数,那么把它分解成两个异号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P的符号相同

    3、对于分解的两个因数,还要看它们的和是不是等于一次项的系数P

    变式练习:

    (1) (2)

    (3)

    借助画十字交叉线分解系数,从而帮助我们把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叫做十字相乘法

    口诀:首尾拆,交叉乘,凑中间。

    拓展训练:

    若把代数式化为的形式,其中m,k为常数,求m+k的值

    已知,求x,y的值

    当x为何值时,多项式取得最小值,其最小值为多少?

    回顾与思考

    学习目标:

    (1)提高因式分解的基本运算技能

    (2)能熟练进行因式分解方法的综合运用.

    学习准备:

    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 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要弄清楚分解因式的概念,应把握如下特点:

    (1)结果一定是 的形式;

    (2)每个因式都是 ;

    (3)各因式一定要分解到 为止。

    2、分解因式与 是互逆关系。

    3、分解因式常用的方法有:

    (1)提公因式法:

    (2)应用公式法:①平方差公式: ②完全平方公式:

    (3)分组分解法:am+an+bm+bn=

    (4)十字相乘法:=

    4、分解因式步骤:

    (1)首先考虑提取 ,然后再考虑套公式;

    (2)对于二次三项式联想到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3)对于二次三项式联想到完全平方公式,若不行再考虑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4)超过三项的多项式考虑分组分解;

    (5)分解完毕不要大意,检查是否分解彻底。

    辨析题:

    1、下列哪些式子的变形是因式分解?

    (1)x2–4y2=(x+2y)(x–2y)

    (3)4m2–6mn+9n2 =2m(2m–3n)+9n2

    (4)m2+6mn+9n2=(m+3n)2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7x2–63 (2)(x+y)2–14(x+y)+49

    (3) (4)(a2+4)2–16a2

    (5) (6)

    (7) (8)

    想一想

    计算:

    1、32004–32003 2、(–2)101+(–2)100

    3、已知 ,求的值.

    例1: 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分组后能提公因式)

    (1)a2-ab+ac-bc (2)2ax-10ay+5by-bx

    (3) 3ax +4by+4ay+3bx (4) m2+5n-mn-5m

    点拨:

    1、用分组分解法时,一定要想想分组后能否继续进行,完成因式分解,由此合理选择分组的方法

    2、运算律(如加法交换律、分配律)在因式分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精华】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