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比的认识课件范例十四篇
  • 比的认识课件

    发表时间:2024-03-12

    比的认识课件范例十四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对于新手教师来说制定好的教案尤为重要,我们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教案课件呢?本文聚焦于与“比的认识课件”有关的主题,希望我们的建议能够为您提供更多的战略规划和竞争优势!

    比的认识课件【篇1】

    1 找一生与师同站,其他学生发现“师生”之间有何不同,由高度引入。

    2 复习厘米,米

    〈1〉 生用手表示1厘米,1米的长度。

    〈2〉 师: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米)作单位。

    3 出示一分硬币引入

    师:以厘米为单位测量一分硬币的厚度,如何?为什么?

    一分硬币的厚不够1厘米,而我们又想比较准确地知道它的厚度,怎么办?

    〈一〉 毫米

    1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来测量。(板书课题)

    2 认识毫米

    师:观察直尺上除了较长的厘米刻度线外,还能发现什么?

    师: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小格的长度就是(2)毫米。 你还知道几毫米?

    3 1厘米=10毫米

    师:数一数,在刻度1和刻度2之间有多少小格?是几毫米?

    同样的方法数3—4之间有多少小格?几毫米?

    自选1厘米数小格,汇报。讨论发现了什么?(1厘米=10毫米)

    师:验证:课件演示数小格。

    4 量硬币,感受1毫米

    师:量一般物体的方法是什么? 生口答,师小结。

    生测一分硬币的厚度,汇报。

    师:指导学生借助1分硬币表示1毫米。

    5 练习

    〈1〉 测量棋子任一条边长,汇报。

    〈2〉 课件出示练习题。

    6 小节:今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二〉 分米

    1 测桌面的宽用毫米作单位,怎么样?

    可以用厘米,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板书:1分米)

    2 认识,感受1分米

    师:在尺子上从0刻度起,1厘米1厘米的数出10厘米,指出:10厘米也叫1分米。

    师;1分米和10厘米同样长,说明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从刻度2到刻度几是1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1分米大约有多长。

    3 分米条制作及应用

    师:2人一张纸条,一人测出1分米,并在最后画一条竖线,同桌用尺子测量检查。如果不正确,另测;正确,沿线折叠。 师巡视指导。

    师:用分米条测量桌子宽大约是几分米?多的部分用什么单位表示?

    4 教学1米=10分米

    同桌之间提问用手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师贴分米条)

    师:共几个分米条?10个分米条是几分米? 和学过的多长很相似?为什么?

    指名提问,师小结。

    验证:用1米长尺子测量得出 1米=10分米

    课件出示。(巩固新知)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较丰富的。“毫米的认识”,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因此,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估、测、议等活动,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中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米尺、直尺、一元硬币、橡皮等。

    师:你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 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1号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1号本的长比17厘米多,比18厘米少,它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

    师:1号本的宽比13厘米多,比14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

    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1号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1、认识毫米。

    (1)师:1毫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起直尺认真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线以外,还有刻度线吗?

    (还有一些小刻度线,这些小刻度线把1厘米又分成了一些小格。)

    教师指出:直尺上的1厘米中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看大屏幕上放大的直尺图。

    提问:从0刻度到刻度1是几厘米?

    教师让学生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在刻度0到刻度1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从刻度1到刻度2是几厘米?数一数,在刻度3到刻度4之间有多少个小格?

    提问:这就是说,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

    得出:1厘米=10毫米

    (3)教师让学生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1毫米。

    量完后教师说明: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生共同用手势表示1毫米:先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夹住1分硬币,再用左手慢慢地把硬币抽出来,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之间有一条小缝,它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指出: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教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5)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6)小组合作,每位组员挑一样身边的实物,量一量它的长度。汇报

    (7)共同完成书P45页(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地量很麻烦。)

    ②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③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④教师说明: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少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dm”(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做一个记号,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质疑。

    讨论完成:书本下面部分。

    1、 书本练一练

    2、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6( ) 跳绳长2( ) 课桌高7( )

    粉笔长75( ) 钢笔长14( ) 小明的身高是140( )

    一块橡皮厚12( ) 旗杆高9( )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

    毫米 分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作 业

    1.抄写“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5次

    2.同桌互量从手腕到中指底部有多长?

    3.作业本上画出1毫米、1厘米、1分米长的线段。

    反 思

    比的认识课件【篇2】

    1、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和十亿等计数单位及相应的数位。

    2、初步会读一般的多位数,并说出数的组成。(中间不含0的多位数)

    3、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南汇 699119 闸北区 707869浦东新区 1766946

    1、20xx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谁知道,我国目前的总人口呢? 请你读一读:1295330000

    1) 我们曾经认识了哪些数位?它们相对应计数单位是什么?

    生:我们认识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它们相对应的计数单位是个、十、百、千、万、??

    小结:正如我们所说的个、十、百、千、万、还有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

    2)一万一万的数,10个一万是多少?计数单位又是什么呢?

    3)10个十万呢?10个一百万呢???

    4)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几?

    师:因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所以叫十进制计数法。 探究二:介绍四位分级法。

    1)为了读数方便,按照我国习惯,把数位进行了分级。

    很久以前,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创造出了用四位一级的方法计数,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个级表示多少“一”;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十亿、百亿、千亿是亿级,亿级表示多少个“亿”。

    2)我们来看上海的人口:16737700,这个数分为几级呢?万级上表示多少?个级呢?

    16737700是由个万和( )个一组成的。 生:16737700,这个数分为二级

    万级上表示1673个万,个级上表示7700个一。

    (1)10个一万是( ),10个一百万是( )。

    (2)10个一亿是( ),10个十亿是( )。

    (3)一百万里有10个( ), 有100个( )。

    (1)2100350里有()个一。

    (2)1023003405里有( )个亿( )个万和( )个一。 课堂小结

    在读大数时,利用数位分级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准更快的读数。

    读读第10页中北京市、河南省、台湾省、浙江省、西藏自治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的人口数。

    比的认识课件【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11吨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前调查吨的有关信息,并摘录下来;搬一搬一袋水泥或一袋大米,并看一看它有多重。

    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目标确定

    "吨的认识"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1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基于以上认识,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化聚及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收集信息、课中汇报、提一提、算一算、估一估、理一理等方法来探索"吨"的有关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我力图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自主体验的方法,逐步建立1吨的观念。为此,我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1、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课中的体验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及举例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生活与吨的密切联系。即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注重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

    根据课改精神,现在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打算让学生通过提一提、算一算的方式初步感受1吨。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的方式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最后通过理一理、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沟通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在各环节中,我将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他们经历"体验--感悟"的过程。

    3、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构建"展示自我成就"的舞台

    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比的认识课件【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四册第73页的例题和第74页“想想做做”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操作,把“倍”的概念与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份”联系起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学会分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练习,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今天,周老师很高兴能和二()班的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数学知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拿出最好的表现,是不是?那让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拍手。听好了(师拍三下)老师拍了几下?谁能拍2个3下?要拍2个3下怎样才能让人听得更清楚?(两组要分开拍)一起来拍一拍。那3个3下呢?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正在举行运动会,我们一起去瞧一瞧!(课件出示)来了哪些运动员?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们分别有几只?到黑板上摆一摆。(3只小狗6只小熊)

    问:比较两只小动物的只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小狗比小熊少几朵;小熊比小狗多几朵;)

    谈话:小狗和小熊之间除了比多比少的关系外,它们之间还有其他什么关系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1.认识“倍”

    (1)小狗有3只,边说边将小狗的3只圈起来。小熊有6只,同样3只3只地圈起来。

    启发:小熊有6只还可以怎么说?引导说出:小熊有2个3只。

    问:(边指边说)我们把3只小狗看作1份,小熊有这样的几份?(有这样的2份)

    讲述:我们把3只小狗看作1份,小熊有2个3只,是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小熊的只数是小狗的2倍”。

    追问:为什么说小熊的只数是小狗的2倍?

    板书:小熊的只数是小狗的(2)倍。

    谁再来说一说,同桌间说一说。

    (2)揭题:看来小狗和小熊之间除了比多比少的关系外,还可以说小熊是小狗的几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倍”)

    (3)(拿掉一只小狗)提问:现在小熊的只数还是是小狗的2倍吗?那是几倍呢?用小棒代替在纸上摆一摆。

    谁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说一说,你能像刚才那样说一说吗?

    板书:小熊的只数是小狗的(3)倍。)

    (4)疑问:看到黑板上的这两幅图,我就不明白了。同样都是6只小熊,怎么一会是小狗的2倍,一会又是小狗的3倍呢?(一个是以3个为一份,一个是以2个为一份)

    2.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谈话:刚才我们用圈一圈、摆一摆的方法来求出小熊的只数是小狗的几倍,现在小狗变成了5个,小熊站了好几排,一共有40只。你还能用圈一圈的方法求出小熊是小狗的几倍吗?那怎么办?(用除法)那怎样算呢?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用算式计算更简单。

    那黑板上的两幅图你也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板书:6÷3=2

    算式中6、3、2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倍”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不用在得数后面写“倍”。

    (小结:(指黑板)看来,要知道“谁是谁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物体的个数之间有倍数关系,线段的长短之间也有倍数关系。

    (课件出示)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学生独立完成,你是怎么知道的?(集体交流:把绿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5份,所以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5倍。)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刚才通过观察迅速地得出了答案,这里你能按照题目的要求完成吗?

    请一名学生读要求:先连一连,再填空。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指出:看来我们一定要看清楚是把多少个看成一份,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

    3.摆一摆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稍微放松放松,动手摆摆小棒。

    先观察图上是怎么摆的?看这些小棒是把多少根看成一份的?(出示第一小题的摆法)

    (1)第一行摆3根,第二行摆3个3根,问: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

    照样子在桌上摆一摆,比一比谁摆得又对又快。

    (2)移动一根小棒,要使第二行摆的根数是第一行的5倍,该怎样移动?

    (3)第一行任意摆,但第二行的根数必须是第一行的3倍,你会怎么摆?

    (4)第一行任意摆,第二行也任意摆,但两行必须有倍数关系,你会怎么摆?

    选一学生到展台上摆,其他学生在桌上摆。(表扬:认真的,又对又快的学生)

    4.年龄问题

    小明说:“去年我5岁,妈妈35岁。”

    (1)去年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几倍?

    (2)去年妈妈的年龄比小明大几岁?

    (3)今年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几倍?

    (4)今年妈妈的年龄比小明大几岁?

    5.动物园里的乐趣

    谈话:还有哪些动物也来参赛了,分别有几只?

    你能说说哪些动物的数量之间有倍数关系吗?(比如:小熊的只数是小鸭的2倍,算式是4÷2=2)

    你能像我这样看图说一说吗?同桌互相说。学生同桌讨论后指名交流。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比的认识课件【篇5】

    1、活动——测量书本长、宽、厚,认识毫米

    ①师:今天我们就用尺子来测量一下我们数学书的长、宽、厚,把测量的结果汇报一下,测量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②学生测量

    ③汇报,生:××厘米还多了几个小格。

    ④师:像这样的小格在尺子上还有吗?观察这些小格,你发现了什么?(每个小格一样长)⑤师:这一小格的长度我们也有一个单位——毫米,(板书)

    你能用手势表示1毫米吗?(毫米是长度单位里比较小的单位)

    “当测量的长度还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

    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①师:观察你们的尺子,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生自由发现,引导学生发现1厘米=10毫米(板书)

    ②练习

    2至3厘米之间是()毫米?

    5至6厘米之间是()毫米?

    3厘米=()毫米

    3、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①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

    ②集体交流

    ③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是用“毫米”作为单位的?

    比的认识课件【篇6】

    【学习目标:】

    会写“0”。

    想像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学习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学习难点】

    0的书写方法,理解“0”的含义

    【学具准备】

    直尺、田字格本

    1—10的数字卡片

    【问题导航】

    如果盘子里一共有个;再分给爸爸个;自己又拿了个苹果呢?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

    师:现在老师手中有3支铅笔,我把一支给了__X同学,把一支给了__X同学,把一支又给了__X同学,那么我现在手中一支铅笔也没有了,用什么数字表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字【板书:“0”认识】

    2、揭示第一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老师手中有

    师:那么“0”怎么写呢?请大家伸出手指,跟着老师写。

    师:在田字格内书写“,边写便告诉学生书写要求。(强调注意的地方:从右上角起笔,向左,向下,收笔,和起笔相连。)

    学生在课本第9页,练习描红。

    3、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个也没有”,就用数字“师总结:我们在直尺上也发现了数字

    师:0在尺子的最前面,在第一个刻度线上表示起点。【板书:起点】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直尺上的哪个数字,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多少。

    讨论:

    1、在运动会上你看见过赛跑吗?110米栏世界冠军刘翔站在跑道的哪个位置可以用0来表示?

    2、看见过跳远吗?运动员在哪个位置开始起跳?能用0表示吗?

    4、揭示第三种含义──分界线

    师:我现在手中拿的是一个温度计(教师出示温度计),通过观察在温度计上也能找到“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现在红色液体在零刻度线的什么位置?【学生观察后交流】师总结:现在红色液体最高位置在零刻度线的上方。

    师:,我们再把温度计放在冰块上(教师演示),请大家再看一下红色液体在零刻度线的什么位置?【学生观察后交流】。

    师总结:现在红色液体最高位置在零刻度线的下方,这时我们会看到红色液体的最高位置会迅速下降,在零刻度线的下方,也就是说:温度计上面的“0”表示分界线,上面表示零上温度,下面表示零下的温度。好了,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字“0”,那么我们一块总结一下,0的三种含义。谁来说说?

    5、课堂练习:

    6、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为什么?(学生谈收获)

    7、布置作业:写数学小日记。

    你能用0说几句话吗?

    比的认识课件【篇7】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模式,他们想要的是更精彩更联系生活的知识。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实现这个愿望,它能使数学问题由抽象变具体,由复杂变简单。每次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上课,学生总是兴致勃勃,教学效率也有所提高。现在的学生对电脑已经很熟悉了,有时让学生亲自用课件练习,学生也总能全神贯注地领会教学意图,同时,组织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知识,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新颖的数学活动中掌握了新知,达到教学预期效果。

    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唯一的曲线图形,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此前,学生已经学过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诸多直线图形。《圆的认识》教材编排思路是从情境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圆的相关概念,掌握圆的基本特征。教学这部分内容,既能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也是为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打下基础。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观察、画图、操作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圆,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画图、比较、猜想、上网搜索等活动,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美和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铺垫孕伏

    1.复习旧知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的平面图形,仔细想一想、搜一搜有哪些常见的平面图形?

    2.揭示课题

    演示:一个小球,小球的一端还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住绳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提问:小球的运动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圆,然后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圆形”

    引入:对,这就是一个圆!圆也是一个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中的四幅图

    提问: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这些物体上有圆吗?(学生上计算机点出圆)

    2.课件出示篮球图片

    提问:你认为它也是一个圆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指出: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所以球不是一个圆,但球的切面是圆形。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二)教学例2

    1.介绍圆规构造(同时出示圆规实物与课件)

    在画圆时,我们通常会借助一个专门的工具,那就是圆规。圆规有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圆的笔,两只脚可以随意叉开。

    2.边讲解边演示圆规画圆的方法

    第一步:把圆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板书:定长)

    第二步: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板书:定点)

    第三步: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板书:旋转)

    强调: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重心放在针尖一脚上;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

    3.尝试画圆

    讲述:现在请你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分别定为2㎝和4cm,按照老师演示的方法自己试着画两个圆。

    4.介绍圆心、半径和直径

    讲授: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学生标出圆心)

    讲授: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学生标出半径)

    提问:那你有没有发现圆规两脚间距离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比较后发现,圆规两脚间距就等于半径)

    讲授: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学生标出直径)

    强调:让我们再直观地来看看圆心、半径和直径。

    5.巩固练习:练一练第1题。(教材p97)

    三、深化感知(教学例3)

    1. 认识半径特征

    (1)比一比:

    讲述:给大家10秒时间,看谁在自己的圆中画的半径最多!

    追问:还能继续画吗?能画得完吗?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半径有无数条,同时课件出示“无数条”半径)

    (2)量一量:

    提问:用直尺量一量这些半径,你有什么发现?(板书:半径都相等)

    (3)议一议:

    追问:你们手上圆的半径和老师黑板上圆的半径长度相等吗?什么情况下半径的长度才相等? (板书:在同圆或等圆中)

    2.认识直径特征

    (1)猜一猜:

    提问: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这些直径都相等吗?(学生迅速反应:一个圆有无数条直径,它们都相等。同时课件出示“无数”条直径)

    (2)谈一谈:通过前面的活动,我们对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有哪些认识?

    3.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1)讲述:我们已分别找到了半径和直径各自的特征,那么半径和直径之间还有关系?(同桌互相讨论后全班交流)

    指出: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讲述:你能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吗?(课件演示并板书:d=2r,r=d/2)

    (2)练习应用:(练习十七第1题)

    4.认识圆的对称轴

    提问: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有几条?在哪里?(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意见)

    强调:对称轴是直线,应严密地表述: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四、生活思考

    提问:你能用数学的角度解释一下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圆的知识,你对圆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还有什么疑问吗?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六、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都相等,定长

    直径都相等。定点

    d=2rr=d/2旋转

    《数学课程标准》在高年级段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着力体现这一理念:

    1、自主探索,凸显主体作用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贯穿其中,例如:让学生自主尝试画圆的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等,在各个活动中力求使学生崭露出他们的个性和创新意识。

    2、联系生活,注重学以致用

    “生活即学问”,在教学时时刻注意数学的生活性。例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圆形;讨论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等环节,都注意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以生为本,引导构建新知

    在对圆的概念的要求上,并没有强加给学生圆的科学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行学习,在头脑中自然形成圆的概念,这样学生才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同时,结合学生的已有体验,组织学生在互联网条件下搜索相关知识,自主构建新知,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利用互联网学习的能力。

    比的认识课件【篇8】

    一、教学设计

    10是一个特殊的数,既是计数的结果,又是计数单位,在计算中以10来进位和退位,所以是小朋友认数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本节课知识点多,容量大,面对厌静好动的低龄儿童,我力求为学生营造一个怡人、精美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

    课始我以新颖的故事创设情境,巧设疑问:10比9大吗?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然后让学生通过数、摆、拨、写、比等实际操作活动,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汇报及评价比赛的方式来组织学生认识10,首先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又让学生动手操作,还让学生动口用10说一句话,最后抽象出10。这样通过初步感知――深刻感受――抽象内化三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后面的练习设计我力求做到有层次、有深度、有特色。通过“游戏+智力”的练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习任务分析

    “10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此内容要掌握的知识是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数字1--10,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但是,由于我校地处农村和外来工的家庭,家长的素质不是很高,大多数孩子虽然上过学前教育,但是学习习惯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中,不是让学生被动汲取、模仿、记忆和反复练习,而是创设了动手时间、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体现知识形成过程,体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和组成以及10的写法。

    2、能力目标: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教学重点和难点:全面掌握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0――9的各种动物的头饰;小棒。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故事引入:这些数字宝宝决定成立一个数字队。9最大,当上了队长。9当上队长后很得意,有一天,9对0说:“你呀,没头没脑地,表示一个也没有,和我比起来,你实在是太小了,真没用。”0听到9这么一说,伤心地哭起来,1在旁听见了,就很有礼貌地对9说:“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要大呢!”。9一听,觉得非常吃惊,小朋友,数字1说得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1和0站在一起,就组成数字几呀?师出示1和0两个数字卡片。10是不是比9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10”这个数字宝宝。课题板书:《10的认识》。

    师:10和以前学的0---9的数字有什么不同?

    (二)自主探索,求异创新

    1、课件出示主题图。师: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图,看这幅图上画了什么?让学生利用数数的经验来上台现场数数,其他同学评价。学生争先恐后。这时师适当点拔:“谁能有不同的数数方法?”请生数出图上的小朋友、老师、鸽子的个数。并告诉学生10个人、10只鸽子都可以用数字10表示。

    2、师手拿一捆小棒,师摆一根生跟着数。老师共有多少根小棒?师把这10

    根小棒扎成一捆,这一捆就是1个十,所以我们说10个1是十。

    3、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与10有关的事物,都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师让生找一找,身体上哪一部分的个数可以用数字10表示。(10个手指

    10个脚趾)

    4、用10说一句话(同桌互说,再汇报)。

    5、教学数序

    (1)“10”数字宝宝也想参加到数字队里去,它来到数字队看,0~9这几个数字宝宝已经按从小―〉大的顺序排好队了,(出示尺子图)10来了,它应该排在哪儿呢?

    (2)请计数器来帮忙。师先拔8颗,再添一颗是几颗?(使生能直观感觉到9比8多1)9颗再添上一颗是几颗?10颗再去掉一颗是几颗?(使生感觉到10

    比9多1)10应该排在哪儿?回到尺子图,让生猜猜9的后面是几?

    (3)请生分别按从小―〉大、从大―〉小的顺序读0~10这几个数字。

    6、比大小

    听到小朋友们都说10比9大,9可不服气了,就把10单独找来比大小。师板书10○9、9○10,10和9的大小关系可以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生齐读式子。

    7、教学10的组成。

    在这里师创设动手时间、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首先创设故事情景:1号娃娃去旅游,顺便从家里带10瓶饮料去和小朋友一起喝,它把饮料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1号娃娃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请你拿出10个你喜欢的学具代替10瓶饮料,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并把你想到的方法填在书上65页。

    为了巩固10的组成师适当穿插了“儿歌手指操”具体内容是“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五五凑成一双手”。

    8、写10比赛

    师设计写10的比赛。师先让学生观察10的写法,师在小方格里范写然后请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板演,学生在比赛中明白了10的书写方法,提高了写字兴趣。

    (三)巩固练习,拓展新知

    做书本练习九第1、2、3小题,第2题是火箭发射前倒数时数数的情景。

    最后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师拿出一个写有0的动物头饰说:“我是0,谁是我的好朋友?”学生讨论回答:“我是10,我是你的也朋友。”师说:“对对对,老师就是小朋友的好朋友!”让学生带上可爱的头饰找朋友,学生的兴趣高昂,课堂教学也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四)总结评价:

    学生自己总结,自我评价。让小朋友说一说这节课你们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本领?谁表现的最棒?

    比的认识课件【篇9】

    一、复习旧知,铺垫准备

    出示算式: 2 × 3

    师问:2 × 3表示什么?你能用简单的符号比如圆圈图、三角图等表示出来吗?请你在答题纸上画出来,看谁表示得最清楚,画得又快又对!

    1.学生画教师巡视

    2. 投影展示和订正(要画出3个2和2个3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花坛图片:

    同学们,小动物们今天要召开森林运动会了,小红、小丽和小明打算去那看一看,你们想去看看吗?那我们就一起跟随小红、小丽和小明去森林运动会玩一玩吧!刚一进运动会的会场,小红、小丽和小明就被会场门口漂亮的花坛吸引住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蓝花:2朵

    黄花:6朵

    红花:8朵

    师说:那么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蓝花和黄花好吗?

    提问:仔细观察蓝花和黄花,请你比较一下这两种花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生自由发言。

    预设一:

    1.黄花比蓝花多4朵

    2.蓝花比黄花少4朵

    3.蓝花和黄花相差4朵

    4.蓝花再添4朵就和黄花同样多

    5.两种花一共有8朵

    6.黄花是蓝花的3倍

    预设二:

    学生没有说到:“黄花是蓝花的3倍”,教师直接说出“我还知道黄花是蓝花的3倍”进行引导)

    师: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我们已经学过可以求这两个数量相差多少,也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用减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比较两个数量的另一种方法,要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三、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认识“倍”

    (1)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倍”的概念

    师:蓝花有2朵,我们把这2朵蓝花看成一份,问: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请动手用表示花的颜色的小棍摆一摆,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黄花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

    师:把这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师板书,学生学说。

    师:谁再来说一说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先在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出示:蓝花和红花图

    师:请你象刚才摆蓝花和黄花那样,用小棍摆出蓝花和红花来,摆完后同桌俩人讨论一下: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为什么?

    谁能告诉我,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为什么?

    指名回答,大家齐说

    师:在蓝花的后面添上2朵。谁能告诉我,现在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为什么?

    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2倍,因为红花的朵数是2个4朵

    师:同学们,在刚才摆一摆的过程中,你对倍认识了吗?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倍的?

    引导学生说出,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归纳小结

    课堂练习:

    师:看大家这么聪明,我想邀请你们玩闯关游戏,敢试一试吗?

    第一关:我会圈,我会填

    小鸡: ○○○

    小鸭 : ●●● ●●●

    小鸡3只是一份,小鸭有( )个3只,

    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 )倍。

    独立做在答题纸上后订正

    第二关:我会摆,我会填 76页第二题

    学生先摆出题意,在独立做,最后订正

    第三关:我会说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森林运动会的现场吧!请你认真观察一下来参加运动会的小动物都有谁?并说出有多少?指名回答

    师:谁能根据小动物的数量用这样的话来说一说小动物之间的倍数关系?

    ()的只数是( )的( )倍。

    说完后追问:为什么说谁是谁的几倍?

    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比的认识课件【篇10】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1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2.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的顺序和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1是1个10”,“两个10是20”。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教学用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数字卡。

    教学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会认读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本节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10以内数认识的延续,又是100或更大数认识的基础,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作准备。教学内容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在已学10以内数的基础上数出图中人物和物体的数量。让学生通过动手捆、摆小棒等,理解11~20这些数是由几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学生分析:

    1年级的学生基本上会数20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认识了20以内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1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动。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或其他形式的数学活动如游戏、猜一猜、找一找、赛一赛等,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教学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一个生动丰富的思维过程、操作过程、理解实践的过程。在设计时,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认识过程由具体到抽象。从而更好地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意义,体验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体验数学、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同学们看画面,看到了什么?

    生:放学了,老师带着同学们过马路。

    师:对,老师带着同学们过马路,队伍真整齐。过马路要走人行道,做到一停、二望、三通过。我们既要遵守交通规则,又要注意安全。

    师:仔细观察,图中有什么?有多少?

    2.揭示课题。

    师:生活中有些物体的个数超过10,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兴趣,从而也唤醒了他们已有的认知,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师:有一天,猪妈妈让小猪数小棒,小猪一看这么多小棒,一共有多少根呀?小猪为难了,你们能不能帮帮它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多媒体课件。)

    生:11根,我是一根一根数出来的。

    师:你能帮小猪想一个好办法,一眼就能看出这是11根小棒吗?(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摆小棒。)

    生:把11根分成8根和3根。

    生:把11根分成9根和2根。

    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帮小猪想出来这么多的办法!哪一种办法最好呢?

    生:我认为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这种办法最好。

    师:对,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

    师:把10根捆成1捆,数11~20的数比较方便。

    师:数出10根小棒,10个1是多少?捆成1捆就是1个10,1个10是多少?(师板书:10个1是10,1个10是10。生齐读。)

    【设计意图:根据1年级小学生喜欢童话的特点,创设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让他们动手操作摆小棒,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将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使学生认知过程由具体到抽象,在教师引导、点拨下,从而抽象出计数单位是“十”的概念,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难点。】

    2.数的组成。

    师:11根是1捆零1根。几个10和几个1合起来是11?

    生:1个10和1个1合起来是11。

    师:十一写作11,读作:十一。(课件出示:小猪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你们真棒!”)

    师:对,把10根捆成1捆,数11~20的数比较方便。

    师:谁愿意到展台来摆出15,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几个10和几个1合起来是15?(板书:15十五。)

    生:先摆1捆,再摆5根,就是15根。

    师:摆 20,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你为什么把这10根也摆成1捆呢?(学生回答。)

    师:不管是几十,够10根就捆成1捆,那么30根捆成几捆?

    生:3捆。

    师:我们用简便方法,再来摆20这个数,说一说20里面有几个10。(板书:20二十。)

    (生用小棒摆11~20各数,同桌互相说一说是由几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师:1捆和几根合起来就是十几,两捆就是2个10,是20。

    3.数的顺序。

    师:今天学的数在你的文具盒里能找到吗?看着自己尺子上的数,从0读到20,再从11读到20。

    师:12的后面是多少?18的前面是多少?12比14大还是小,16比14大还是小?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读数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数,知道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数感。】

    三、拓展延伸,深化新知

    1.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哪些地方可以用十几来表示?

    2.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翻书翻得快。

    师:把数学书翻到第9、15、17、20页。

    师: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

    3.猜数游戏。

    师:一个数比13大,比15小,这个数是多少?17前边的一个数是多少?14和17中间的两个数是多少?

    4.做课后练习第5题。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样,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练习设计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既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又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在猜一猜、赛一赛、连一连等富有情趣的练习中,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比的认识课件【篇11】

    (一)这节课你喜欢吗?说说喜欢什么?

    (二)游戏:

    1.请你把“七巧板”复原拼成一个正方形。

    2.挪动正方形其中的两块,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第一个成功的孩子用实物投影仪演示给大家看,大家跟他一起做。)

    3.再挪动三角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长方形。(学生投影仪演示,大家跟他一起做。)

    4.再挪动长方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平行四边形。(投影仪演示,同学们一起做。)

    (三)介绍七巧板的来由,欣赏古今中外的七巧板拼图。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玩具,后来流传到国外,欧洲人称之为“唐图”。唐朝是中国十分昌盛的时期,外国人常用“唐”来代表中国。因此,七巧板就成了“中国的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祖国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美,孩子们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感受七巧板的神奇魅力。】

    比的认识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材分析:

    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用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编排的,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这部分教材在编排上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最后还安排了一个生活中的数学来说明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的思考:课本的情境图对后面的认知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仅仅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在第1题中去感受。并非一开始就要去感受这种联系。

    2.用直观的图画来呈现知识。在引出1时=60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图中1小时里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范围进行比较,就能对时与分的`关系一目了然。

    第一课时:5分5分地认时间

    关键属性:学生已经会认整时和半时,已经具有先计时后计分的方法。但是学生并未建立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关联,学生把时针从一个整时到另一个整时认为是一下子跳过去的。建立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的逻辑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之处。

    学生虽然知道半时用30表示,但是最这个30的来历并不清楚。弄清30的来历可以得出8:30就是8点再过30分,从而得到计时的策略就是几时再过几分就是几时几分。弄清楚30的来历也是认识进率的关键。所以弄清30的含义是本节课的另一个关键所在。

    比的认识课件【篇13】

    【活动目的】

    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3.教育幼儿每天准时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培养爱科学的意识和激发幼儿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创设“钟表展览馆”的教学环境。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各种形状和造型的硬板纸或吹塑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边听“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边把幼儿带进“钟表展览馆”,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这些钟表?

    二、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状的时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

    的数字)

    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

    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1.教师操作演示:一只钟两根针都指在12上;一只钟时针拨到1上,分针拨到12上;另一只钟时针拨到12和l的中间,分针拨到6上。

    2.提问:①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代表几点钟?②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半点时,分针指在哪里?③想一想,2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1点半时,时针指在哪里?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

    3.老师归纳:整点时,时针指在一个数字上,分针总是指在12上;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分针指在6上。

    半点;②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整点、半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五、教师总结时钟的有关知识内容

    六、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功能,重点说明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呢?(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或看图片来说出钟的用途)

    2.教师归纳:时钟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的用处可大啦。

    七、出示时钟演变过程的图片

    让幼儿简单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激发幼儿尝试探索知识的兴趣。

    师:古时候没有钟,人们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日晷在常州的天宁寺就有,小朋友可去看看。随着科学的发展,聪明的叔叔阿姨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小朋友,你们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也来发明创造出更多更美的钟和表,好吗?

    比的认识课件【篇14】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1023003405是有()个亿 ()个万和()个一组成的。

    师:你是怎么想的?(复习从右起每四个数是一级,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级表示多少个亿)

    3.回忆多位数读法:

    指名学生读一读奉贤区人口:588721;闵行区人口:1081693(思想教育)

    归纳多位数读法:四位一级,从高位读起,读亿级和万级时,按照个级读法来读,然后再读出一个“亿”字和一个“万”字,最后读个级

    8500和85000000 8050和80500000 8005和80050000

    在读个级数时末尾的`“0”不读 ,如果中间出现1个或2个“0”都只读1个零。

    而在万级中出现一个或若干个“0”该怎样读?

    万级和亿级读法和个级一样,所读“0”的读法也是一样的。

    (2)生归纳:在读个级数时末尾的“0”不读,如果中间连续出现2个“0”都只读1个零。而万级和亿级读法和个级一样,所读“0”的读法也是一样的。

    1、为什么一个0不读,万级的0在末尾,2个0也都在末尾 ,末尾的0都不读

    2、问什么一个读,一个不读,第一个0在中间,所以读一个,第二个0在末尾,不读,最后2个0也在末尾所以也不读。

    师:我们小朋友今天的表现真棒,因此小白兔也参入到我们课堂了,他要提醒我们:

    P13,最后小白兔的话。读数要从高位读起,读一个含有个级和万级的数,要先读万级,再读个级,每一级末尾所有的“0”都不读。(齐读)

    ①103|0000 ②130|0030 ③3693|0005 ④1005|0432

    ③和④中间都有三个零,为什么③只读1个零,而④要读2个零?

    (③中间的零是连续的只读一个,④中间的千位上零是不连续的,不在末尾,所以要读出来)

    教后反思:这节课是本学期的第一次教研公开课。由于是新班级刚接收,师生课上交流还是比较生疏的。整节课,整个的教态和节奏掌握得不错。加上在其他班级已经试教过,知道很多学生的注意点。整节课师生配合十分良好,特别是一些好同学,积极举手发言。整个的教学效果不错,在做最后拓展题的时候,题目很难,但是很多同学都做出来了。

    【比的认识课件范例十四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