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0的认识课件汇编四篇
  • 0的认识课件

    发表时间:2023-10-25

    0的认识课件汇编四篇。

    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先写好本学期的教学教案课件,现在开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课堂教学的成功离不开经过精心设计的教案,那么怎样的教案课件才算是优秀的呢?如果您对“0的认识课件”有疑问,不妨阅读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您推荐的这篇文章,欢迎您来品尝独特的内容!

    0的认识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认识简单的分数”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平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平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二、教学策略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简单的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丰富对“几分之一”内涵的认识。

    五、课前准备:

    课件、各种图形、彩笔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秋高气爽,我们一起去秋游吧!

    (出示食品图片):你们看,老师已经准备好了一些郊游的物品,我要和我的好朋友分享,你认为怎样分我们两个才会都满意?

    2、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叙述:怎样平均分呢?

    引导学生回答:

    (1)两瓶矿水:平均每人分一瓶;

    教师追问:每人分一瓶,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1)

    (2)四个苹果:平均每人分二个;

    教师追问:每人分两个,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2)

    (3)一个蛋糕:平均每人分“一半”

    教师追问:“一半”是怎么来的吗?你认为“一半”该用哪个数表示

    小朋友真聪明,在我们数学里面,半个就是二分之一个,(出示1/2)知道像1/2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

    (板书:认识分数)

    (二)指导认识1/2

    1、认识蛋糕的1/2

    提问:谁能试着说说这个1/2表示什么意思吗?

    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分

    引导说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认识其他物体的1/2

    师叙述:你已经认识了一个蛋糕的二分之一,那么你认识其他物体的二分之一吗?

    课件演示: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分

    一张树叶平均分成2分

    一朵花平均分成2分

    学生交流1/2的意义。

    3、进一步认识1/2。

    教师叙述:你能画出一个图形的1/2吗?

    学生活动。

    ①拿出不同的图形,试着折出它的1/2,并用涂上颜色。

    ②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1/2的?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1/2?

    ③汇报成果。

    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小结:无论是哪种图形,你们都是怎样得到它的1/2的?(对折)为什么要对折?,对折的目的是什么?(平均分)

    4、了解分数中各部分的名称

    师叙述: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1/2的意义,你想了解我们这位新朋友——分数的哪些方面呢?

    学生独立阅读书本。

    集体交流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分母表示平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

    教师重点说明分数的读法、写法。

    (三)认识其他的分数

    1、教师叙述:我们已经认识了1/2,那么是不是我们的分数里面就只有1/2呢?你还能找出其他这样的分数吗?请大家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试着画出其他的几份之一。

    学生操作

    交流汇报

    师小结:像1/2、1/3、1/4、1/5……这些都是分数!

    2、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朋友。现在老师要考考你,看你能不能运用你的火眼金睛,正确地把它们辨认出来。

    完成“想想做做”第1、2、3题

    (四)学习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提问:你会折出一个圆纸片的几分之一吗

    学生自由折

    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相机把表示1/2和1/4的两个圆片贴到黑板上

    2、教师引导比较:

    你认为哪个分数大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和你同学说一说。

    3、学生讨论

    集体交流

    4、提问:老师折出了这个圆片的1/8(出示),你认为这个分数应该排在哪里呢?

    5、提问:如果折出圆纸片的1/10,应该排在哪里?为什么?

    学生回答。(让学生体会:分得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多)

    6、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生活中的分数

    1、讲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分数

    学生回答:“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份之一?哪一部分大一些?

    2、(出示德国的国旗:黑、红、黄颜色各一份)

    你能提出什么关于分数的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出示秘鲁的国旗:红色两份,白色一份)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相机出示问题:红色部分占整个国旗的几份之几?

    小结: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先想一想,下一节课我们就会学习这个知识了。

    (六)全课总结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事物,这样我们学的数学才是有用的数学。

    板书:认识分数

    1 ……分子

    ……分数线读作:二分之一

    2 ……分母

    0的认识课件【篇2】

    教学内容:教材78~80页,信息窗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体会1米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量一量将1米转化为具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 难点: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突破:继续创设阿福做新衣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1米有多长和寻找长度是1米的物体,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主题图。 学生准备:米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知道,因为老裁缝和小裁缝一拃的长度不一样,所以给阿福做出来的新衣服不合身。老裁缝决定为阿福重新做一件新衣服。这一次,老裁缝吸取了教训,不再用拃来量了。他找来一根尺子,用尺子为阿福重新测量。但是,在测量时,老裁缝和小裁缝出现了分歧。他们为什么出现分歧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设计意图:创设连续的情境,以出现分歧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主题图,认识1米。

    (1)出示米尺。

    教师:故事中的老裁缝就是用这样的尺子为阿福量新衣服的。(让学生也拿出准备的米尺)大家观察这根尺子,每一个大格是多长?

    学生:1厘米。

    教师:老裁缝从0刻度开始量,量到衣服的另一端对齐了“100”这个刻度,小裁缝说是100厘米,可老裁缝说是1米。他俩谁说的是对的呢?(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学生议论。

    学生:1米就是100厘米。

    教师:对,1米=100厘米。“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m”表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两个裁缝的分歧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2)1米有多长。

    利用手中的米尺,用手臂拉一拉,看看拉到什么程度是1米。 找一找,量一量,看看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学生寻找和测量。

    (3)利用米尺,量一量教室有多长,有多宽,教室的门有多高,黑板有多长。学生实际操作。

    三、自主练习。(教材第79页“自主练习”)

    1、第一题: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可以怎样量?

    (1)用拃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先让学生独立选一选。 说说你选择的结果。

    为什么测量教室的长不用拃呢?

    学生:教室的长比较长,用拃做单位太短,测量起来比较麻烦。

    (2)用步可以测量哪些事物的长度?

    说说你选择什么,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小结:测量物体的长度要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适当的单位。

    (3)学生用选择的单位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和凳子的长。

    3、第3题:怎样测量乒乓球台的长?

    (1)你打算有什么测量?

    学生1:用步测量。

    学生2:用拃测量。

    学生3:用尺子测量。

    学生4:用铅笔测量。

    (2)教师:如果用步测量,说说你怎样测量。 学生谈自己的测量过程。

    教师:用步、拃或铅笔等物体测量,必须首先知道一步、一拃、一枝铅笔的长度,再实际测一测,用了多少步或多少拃,或用铅笔量了多少次,最后根据每次的长度和次数算出总的长度。

    引导学生说怎样测量一步的长度。

    (3)学生实际量一量。

    4、第4题: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第5题。

    (1)你想量什么?回家试一试。

    (2)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生活中物体的边可以测量出长度,即长度都是有限的,因此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练习设计:

    1、 填一填。

    1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20厘米+50厘米=( )厘米 1米—40厘米=( )厘米

    30cm+50cm=( )cm=( )m

    5m+3m=( )m 32cm—20cm=( )cm

    2、 画一条长度是10厘米的线段。

    3、 连一连。

    旗杆的高度 男孩的高度 米老鼠的高度 杯子的高度

    10厘米 5米 1米 20厘米 教学反思

    本课的“自主练习”中出现了用多种形式或多种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在运用这些测量方式之前,要让学生学会熟练、准确地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教师需加以引导,提醒学生步子的大小要均匀,借助铅笔或文具盒测量时一定要做好记号等,另外在计算时注意准确。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很可能不准确,但这里结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测量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0的认识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直角的一些知识。

    2、找到生活中的直角角,并正确判断。

    3、能用尺子正确的画出直角。

    教学重点:正确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能用尺子正确画出直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

    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并学会了画角,下面,请大家拿出四张卡片,用水彩笔和尺子出画四个不同大小的角。每张卡片画一个。比一比谁画的又好又快!

    请组长将大家画的角收集起来,平铺在桌面上。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小组活动说说你们这些角的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角的知识。

    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能从里面找到角吗?(出示例3)

    2、折一折

    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在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张纸(各种形状),请大家动动脑筋,用你们灵巧的手来折出一个直角。

    同学们折的真好,可我们折的角究竟是不是直角呢?我们应该怎么判断呢?

    3、比一比

    (出示三角板)这个角就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我们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说明方法:先将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条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在一起,看看三角板上直角的另一条边是不是也和角另一条边重合。

    在你的周围哪有直角。

    1.说一说

    判断一下,这些角是直角吗?

    观察这些直角你发现了什么?

    直角的大小都一样

    下面我们来画直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直角

    5、画一画

    学生画直角。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课后习题4)

    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4、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4、在钉子板上做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5、拿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再拿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数数看。

    6、孩子们拿出你们的画笔,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用各种图形画出美丽的图画,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角。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修改意见:

    0的认识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难点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法教具教法:讲解法

    教具:图片。

    课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除了这些表示方向的词,你还知道哪些方位词?(东、南、西、北)

    以我们学校为中心,说说它的东、南、西、北方分别是什么地方?(随机板书:东、南、西、北)

    1、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那你知道华联超市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吗?刘邦广场呢?能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它们的位置的吗?

    学校的位置没变,怎么一会在西北面,一会儿在东南面?

    2、辨认方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指南针)谁知道它的用途?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现在有一个指南针,你能根据指南针给出的一个方向,来确定其他七个方向吗?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回答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所以就产生不同的方向。

    先在组内交流然后独立填写最后再集体交流

    三、加强运用,内化新知

    四、全课总结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题

    观察讨论:在地图上,我们居住的地方大约在首都北京的哪个方向?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认识方向》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难点是在生活中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本课是要让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并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的学习不仅为本单元后部分的学习作好铺垫,更为今后在生活中能精确地确定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打下坚实基础。

    所以本课开始,通过谈话,先激起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校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自然地引到小明早晨背书包上学的情境图中。在学生初步认识四个方向东、南、西、北的基础上,接着运用儿歌,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进行多种活动,营造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氛围,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也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如:认识东方时,“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接下来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己总结中午面向太阳、傍晚面向太阳、晚上面向北极星辨认方向的儿歌,同时体会东和西、南和北是相对的。认识完东西南北后,再次用新学到的知识向老师们介绍周围的同学,这些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巩固了四个方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了数学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巩固练习中再次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通过找、说、指等活动巩固认识东、西、南、北,有效地掌握本课重点知识。为了降低本课的学习难度,我引导学生通过“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让学生加深巩固四个方向和它们的内在联系。如在“转一转”中我不断启发:通过转动,你发现东、西这两个方向有什么特点?南、北呢?得出:东西相对,南北相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沿东、南、西、北的顺序转一转,并问:你发现了什么?是一直向哪转的?最后又回到哪了?在一系列的追问中,轻松地解决了给定一个方向确定其余三个方向的教学环节,这不但突破了难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更体现了观察、思考的重要性。在课尾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介绍确定方向的好方法。你还知道哪些辨认方向的好方法?课下探索一下。这个结束语唤起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10的认识课件(汇编10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10的认识课件(汇编10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10的认识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和并练习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发展幼儿的逻辑能力,提高思维的敏锐性。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数字组成卡片,标有0-10的卡片多套(幼儿人数的1、5倍)

    活动过程:

    1、数字游戏《找朋友》----每个幼儿都分得一张0-10的数字卡片,贴于胸前。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如7,请幼儿找胸前数字相加或者相减得数是7的另一幼儿做朋友。

    (1)首先两两找朋友,即两个幼儿的数字之和为7、

    (2)再让找两个幼儿的数字之差为7的做朋友、

    (3)请找对朋友的幼儿手拉手站着,并能说出如4+3=7的等式。

    适时提醒:如果教师手中的数字为8,而有些幼儿胸前的数字为2,那么这些幼儿即可以和数字为6的幼儿做朋友,也可以和数字为10的幼儿做朋友,但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做好朋友哦。

    2、游戏《翻得数》

    (1)两位教师示范游戏规则:把30张卡片打乱,游戏者轮流摸10张,剩余10张反扣在桌子中间。

    其中一游戏者先翻开桌面的任意一张卡片,此卡片上的数即表示得数。大,考吧.幼,师,网再从自己的手中找两个数字,这两个数字相加或者相减其得数与翻的'牌一致,确认找对后就把着三张卡片整齐地放在自己的一旁。接着就轮到另一游戏者翻开桌面的一张卡片,依次类推。如果翻的卡片是5,而自己手中没有相加或者相减其得数等于5的,那么就把这张卡片拿到自己手中。桌子中间的卡片翻完后,手中牌少着为胜。

    (2)小组内幼儿两两轮流继续游戏。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10的认识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先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二、说学情

    一年级学生才入学不久,好奇心强,对数学、游戏、创新思维等有特殊的兴趣和爱好,他们前一段的数学学习中打下了一定的数字基础。所以,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较容易。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学习技巧,还必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0的数概念和10的组成,体验数学在身边。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五、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多媒体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建立数感。

    2、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本课的教学从直观到数学抽象,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

    说学法

    注意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1、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2、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

    3、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

    4、故事:9知道它最大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有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在教学“10的认识时”用一个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有一

    天,0--9几个数字娃娃做起了排队游戏。9最大当上了队长,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他神气的对0说:“你呀,表示一个物体没有和我比起来真是太小了。”0听了圆圆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泪,小朋友你能不能帮0想个办法呢?这样创设出学习情境课堂显得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

    5.引出10后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生活中和10有关的事情很多,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让学生分别说说生活中的10

    学生分别说出:星期天我在广场看见10只气球;我在南桥看见10只风筝;我家阳台种有10盆花;我爸爸钓了10条鱼。

    组织活动:请小朋友们数数教室里第一排有几人?老师走进去,现在有几人?

    提问:想让学生第一排有几人怎么办?

    问:谁是第一排的第10个?怎么数的?

    (2)数字宝宝找家

    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师;小朋友们,你们可以把这些数字宝宝送回家吗?

    (3)说说10以内数的顺序

    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都大。请生分别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读0~10这几个数字。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就把教学直尺图这一枯燥的内容改为小朋友非常喜爱的“数字宝宝找家”。这里先是课件演示“0——10”各数字娃娃在玩耍的情况,到了回家时,其它数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数字娃“5、6、9、10”不会回家,还在走来走去。然后,我就请小朋友帮这些数字宝宝找到自己的家,数字宝宝都找到家以后,我就让小朋友说10以内数的顺序,这一教学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同时也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落实。】

    ●比大小。

    听到小朋友们都说10比9大,9可不服气了,就把10单独找来比大小。师板书:10○9、9○10,10和9的大小关系可以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借助点子图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

    ●10的写法

    (1)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2)谁能说说10怎样写?

    (3)教师示范10的写法

    (4)在书本第65页的田字格里练习写10。

    10的组成。

    情境引入(课件演示):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顺便从家里带10瓶饮料去和小朋友一起喝,把饮料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1)请你拿出10根小棒代替10瓶饮料,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谁能想办法,分得又快又好。

    (2)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3)请一个小组汇报你们组的方法(实物投影展示) 。

    (4)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0 10 10 10 10

    /\/\/

    \/\/\

    9 1 8 2 7 3 6 4 5 5

    全班学生齐读上面的10的组成。

    (5)引导学生推想10的另外的组成。

    教师:看到上面10的组成,你还能想到什么?请举例说明。学生:看到一组组成,还可以想到和它有联系的另外一组组成。如看到我马上就想到了。学生由推想出另外几组组成。

    (6)引导学生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教师:根据刚才推想10的组成的过程,怎样去记忆10的组成?学生:学习时主要记住前面五种组成,其余几组成不必牢牢记住,完全可以由前面几种组成推想出来。

    (7)独立完成第65页10的组成的填空。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2.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做游戏,说数并出手指,两个同学出的`手指数合起来是10。

    3.练习九第1题。

    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4.练习九第2题。

    (1)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射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情景。

    补充练习:把下面的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1 4 5 7 2 9 0 6 8 3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老师的提问:今天你认识了哪位朋友呢?

    2.天你学得最高兴的是哪一部分的内容?

    10的认识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数数的愿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2、初步孕伏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提问:(1)每个小朋友都有生日,谁来说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2)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又是几月几日呢?

    谈话:再过几天就是10月1日国庆节了,全国各地都在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课件显示:北京天安门张灯结彩,广场放满了鲜花,各地举国欢度国庆的情景)我们学校的小朋友也载歌载舞庆祝国庆。(课件显示:课本第23页的主题图)

    二、讲授新知,感知数10

    1、初步感知——看图数一数。

    提问: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许多穿着各民族服装的小朋友在跳舞)

    追问:究竟有多少个小朋友在跳舞呢?

    先让学生看图轻声数一数,然后请一个学生上来大声数一数。

    小结:同学们数得对!有10个小朋友在跳舞。

    2、实物操作——动手摆一摆。

    谈话:如果按照图上的人数摆小圆片,一个小朋友摆一个,你们能不能用小圆片来表示跳舞的小朋友呢?

    操作:同桌合作共同摆小圆片。(学生动手摆小圆片)

    提问:按照图上的人数来摆,数一数你们摆了多少个小圆片。

    小结:对!按照图上的人数来摆,桌上摆了10个小圆片。

    3、实际应用——看数说一说。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10这个数,愿意和10交朋友吗?让我们联系生活用10说一句话。(学生分小组活动)

    交流:学生汇报用10说的。一句话,教师选择并加以推荐。如:

    (1)我们两只手有10个指头。

    (2)我们小组有10个小朋友。

    (3)9月10日是教师节。

    (4)早操排队时,我站在第10个。

    4、临摹写数——照着写一写。

    谈话:10这个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不——样,它是由“1”和“0”两个数字合成的。写10的时候要摆好两个数字的位置,先看老师怎么写——左边一半先写1,右边一半再写0。(在田字格上示范)注意两个数字不要靠得太紧,也不要离得太开。(学生临摹写数)

    5、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10。(板书课题:10的认识)那么图画上的10个小朋友在唱什么歌呢?我们一起采听一听、唱一唱。(放歌曲《娃哈哈》)

    三、巩固深化,掌握新知

    1、“想想做做”第1题。

    (1)读出直尺上的数,先从左往右读,再从右往左读。(小组活动,读给同伴听)

    (2)同桌游戏:一人顺着读直尺上的数,另一人倒着读这些数。

    2、“想想做做”第2题。

    要求:拿出小棒,先数出10根放在桌上,然后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提问:1根小棒表示几?而1捆又表示几呢?

    最后说一说:10根小棒捆成一捆,一捆小棒有10根。

    3、“想想做做”第3题。(课件动态显示樱桃图)

    (1)让学生数数一共有多少颗樱桃。学生可能会1颗1颗地数,也可能2颗2颗地数。

    (2)要求同桌互相2颗2颗地数,在书上填数。

    (3)伸出自己的左手,数数有几个手指;数数两只手一共有几个手指,在书上填数。

    (4)说明:数数时,可以1个1个地数,也可以2个2个或5个5个地数。

    4、“想想做做”第4题。

    5、“想想做做”第5题。

    (1)数一数,再填空。

    (3)指导学生用“第几只”回答问题。

    (4)分别指出10只小鸭和从左边数起的第10只小鸭。

    6、互动游戏。

    (1)准备:把0~10各数写在小卡片上(一张卡片上写一个数),发给每一个学生;并且做一些用于抽签的纸条,把问题写在上面。

    (2)游戏开始,指定一个学生抽出一张纸条,并大声读出问题。凡是手中有符合问题答案的卡片的学生,立即站起来。比一比,看谁的反应最快。抽签的纸条上写以下问题:(1)比5大的数。(2)比8小的数。(3)6和8中间的数。

    四、总结评价,完成作业(略)

    反思:本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是:引导学生在欢度国庆歌舞表演的情境中,通过参与看图数一数、动手摆一摆、看数说一说、照着写一写等学习活动,经历了初步感知物操作——实际应用——临摹写数等认识数10的过程。教学设计注意突出10的基数与序数意义,帮助学生理解10的含义,初步形成10的概念。在“想想做做”的练习中,既渗透10可作为计数单位,又突出可以2个2个、5个5个地计数,建立按群计数的观念;通过读数和写数,引导学生掌握0—10的顺序和大小比较,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

    10的认识课件 篇4

    哦,通过图,小松鼠确实比小熊怎样?也就是5比3怎样?

    4、我们也可以用符号来表示(板书:大于号)它的名字叫“大于号”跟老师读,5>3

    6、小松鼠比小熊多,那么小熊比小松鼠呢?也就是3比5怎么样?我们可以用小于号来表示(板书:小于号)它的名字叫小于号,跟老师读小于号,3<5

    1、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和<长的非常像,你能看出他们不同的地方吗?

    对,他们开口不同,开口朝左,尖尖朝右的是大于号,开口朝右,尖尖朝左的是小于号

    2、这是>,这是<

    下面老师说,你们也用手势来摆一摆。

    师说大于号生摆,师说小于号升摆。

    3、>和<长得很像,我们经常会把它们给认错了,于是他们编了一首歌让我们记住它们,听

    大口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牢牢记住莫忘掉。

    通过刚才的拔河比赛,我们认识了三位新朋友,下面我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也来赛一赛好吗?

    1、圆片弟弟给你们出题目了,有几个圆片?

    谁愿意上来帖,要和它同样多,比它帖的多,比它贴的少。

    2、圆片弟弟看到你们把题目做出来了,有点不服气,把三角和方形也找来考你们。

    3、你听,他们只夸你们聪明呢!你们能把下面题目做出来吗?

    4、我们来看最后一题,出示4> ,是什么意思?

    数学教案-认识=、>、<

    10的认识课件 篇5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9页到60页《10的认识》。

    二、我对教材的理解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认识的编排与前面8、9的认识基本相同,教材先是显示一幅主题图供学生数数并抽象出数10,再认识10、1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最后学习10的组成和写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和组成,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结合数概念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祖国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

    4、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及学具盒,计数器,

    三、教法设想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往住还要借助于形象直观的实物图象或实践操作的体验活动作为认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运用直观教学法,操作发现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准确把握概念内涵。

    四、学法渗透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课堂,接着讲故事:“数字妈妈带0—9这几个数字到田里收玉米,每个数字宝宝只能够收和自己数目相同数量的玉米,9收的最多,1垂头丧气,而0干脆哭了起来,要小朋友想一想这是为什么?最后“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来组成一个新的数,这个数同学们知道吗?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就像被激活了一样,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10”,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兴致盎然,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然后教师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数一数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学习新知的有效平台,在这一环节中,我就设计到广场上找10的情境,谁先找到10,10就和谁做好朋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让学生说说画面中有什么东西的数量可以用“10”来表示,如“画面上有10只鸽子、10个人……”最后提问学生是怎样数的,通过数樱桃,数苹果体会数法的多样性。接下来教师提出:数字10就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们仔细的找一找,看看我们周围的哪些事物的数目是10?引导学生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摆一摆,拨一拨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10,在计数器上拨一拨10,填出尺子上的数字,感受0———10个数的顺序,体会序数

    10与基数10的不同。

    3、比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课件出示点子图的,着重强调9添上1就是10,让学生比较10与9的大小时,我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要填大于号、为什么要填小于号?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维。

    4、教学10的组成和分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我努力挖掘数学的“应用性”。学习“10的组成”本课的难点,尤其是让学生从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抽象思维过程。因此,我就设计了“帮助老师分草莓的活动”这一手脑并用的活动来冲破难点。学生边动手分边动口说,学生和老师共同整理10的组成。看到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最后把10的组成课件出示,学生看着板书很快就发现到:左右两边的数合起来都是“10”,而且左边的数越小,右边的数就越大,这样安排,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提升了本节课学习的思维性,达到了知识的内化。为了巩固学生们对10的组成的学习,我设计了儿歌:凑是歌。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

    5、10的书写

    在教学10的书写时,我先让学生观察10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比较得出10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且左边的1和右边的0与我们以前学过的“1”和“0”写法一样,然后教师范写数字“10”,最后让学生练写。这样设计是遵循了儿童的认识规律,因为写数是一年级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之一,教师的示范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两个

    数字符号组成的,跟前面写的0——9有不同之处。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练习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让学生完成了书本第60页“做一做”和第62页的练习1、2、3。

    (四)课堂总结

    通过老师的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收获,既能引导学生理顺知识,又体现了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延伸。

    10的认识课件 篇6

    能正确认识11—20各数并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

    b类:

    1、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

    2、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

    c类:

    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是本课教学重点,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本课的难点。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海边的孩子也喜欢小鸟。让我们一起到海边看一看,好不好?

    2、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先猜一猜有几只?

    到底谁猜的对呢?

    教师说明,用一根小棒代表一只海鸥。

    教师圈一只,学生摆一根。

    2根2根地摆。

    3根3根地摆。

    5根5根地摆。

    10根10根地摆。

    (评价学生摆的方法,根据学生摆的情况进行反馈和引导。如果认为自己摆的方法是最好的,可以接着继续摆其他的20以内的两位数,在摆的过程中感受10根一捆最好数)

    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是几个十?还有几根?大家看,这样一眼就能看出是11了。

    说明:1就是1一个一。11里面有一个十和1个一。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教师圈一只,学生摆一根小棒。

    数一数,你摆了几根?

    你摆的能让老师一眼就看出来吗?说说你的方法。(10根捆成一捆,还剩3根)

    有没有剩下的?

    2捆是几个十?

    4、小结:同学们,你们太棒了。没用老师教就知道了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两个十就是20。

    我们认识了11、13和20。想一想,20以内我们还有哪些数没有学?

    正数、倒数11——20。

    6、填数练习:有的数字喜欢捉迷藏,悄悄藏了起来,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同学们,这些数还可以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

    拨11。(一个一个地拨,满10个后说明在计数器上10个可以进到十位上拨1,个位上是0,继续在个位上拨1)

    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意思?

    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

    写的时候,十位上是1对着十位写1,个位上也是1,我们对着个位写1。

    拨13。

    师生互动,拨数。

    小结:以前我们学习了0到10十一个数字,今天我们又认识了10个新朋友。哪10个?(学生齐数,教师板书课题)

    1、圈“10”练习。

    2、写一写,画一画。

    3、填空。

    四、课堂小结:我们今天认识了11——到20十个新朋友。以后我们经常和它们打交道,一定要好好和它们相处啊!

    板书设计:

    10的认识课件 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合作交流中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的分与合。

    2、情感目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技能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和教学思想。

    二、教学用具:课件(情境故事、主题图、10的写法、尺子、计数器、练习题)、10个乒乓球、每生10根小棒、10个头饰。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故事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个关于“数字”娃娃的故事,看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课件出示)

    有一天,0—9这些数字娃娃去郊游,“9”最大当了队长,于是它就骄傲起来了,看不起别的数字娃娃。它看到“0”最小,站在队伍最前面,就走过去,神气地对“0”说:“你呀,没头没脑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和我比起来,你真是太渺小了。”0听了非常难过,伤心极了。“1”听了以后打抱不平,它走到“9”的身边,很有礼貌地对“9”说:“不对,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大呢!”“9”听了非常惊讶。

    2、提问:小朋友们,数字娃娃“1和0”站在一起是几呢?“1”说他和“0”组合起来比9还大了,是不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学习

    1、学习主题图:

    老师这里有一副图,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分别是几呢?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

    ①同桌同学互相交流。

    ②指名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10只白鸽。

    生:草地上有9个小朋友和一位老师,一共有10个人。

    ③指名学生带着同学数。

    2、摆一摆:小朋友们10个人你会数了,那10根小棒你能摆出来吗?

    学生摆小棒。提问:你是怎么摆的?(一根一根地摆,两根两根地摆,五根五根地摆)

    3、举例:小朋友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的事物是与10有关的,你能用10来说一句话吗?

    4、指导写10: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10,还要会写它,翻开数学书65页,自己学习10的写法。

    提问:谁来说说10要怎样写呢?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指名回答并出示10的写法课件。

    强调:先写1再写0,左边写1,右边写0,占两个日字格,1和0不能分开。

    然后在小方格本上写5个10,投影仪展示同学的作业并评价。认识10以内数序和大小。

    ①小朋友们,数字娃娃从那次吵架以后,再也不吵架了。因为他们明白了,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你们看,他们又排着整齐的队伍向我们走来了。(教师出示尺子的课件)

    ②提问:它们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从小到大)

    让我们大声地读出来,再从大到小读一遍。

    ③提问:小朋友们这把尺子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尺子有什么不同呢?(多了一个10)10是排在哪里呢?(9的后面)

    数的顺序不但可以在尺子上表示,还可以在直线上表示(把尺子抽象成直线)

    你能填出()的数吗?

    0123()4()78()()

    ④提问:我们知道了9和10在直线上的位置,那在计数器上又该怎样表示呢?出示9颗数珠,齐数。

    提问:这表示几呢?那10要怎样表示呢?

    ⑤9和10的大小关系,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吗?(板书910、109”齐读)

    你知道了9和10的大小关系,那你现在能说说数字娃娃“1”说的对吗?为什么?

    进行思想教育:说得真好,那么我们能不能像“9”开始那样看不起别人?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不能瞧不起别人,要学会尊重人。

    ⑥刚才我们用10颗数珠表示10,现在你能用数珠说说第10和10有什么不同吗?

    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了,你能做出这道题吗?

    练习:

    一共有()个,从左数起在第()个,把右边的10个图形圈起来。

    指名回答,并评价。

    小朋友们,你们学得非常认真,我们来放轻松一下,老师想和你们玩个游戏。

    6、学习10的分成

    ①老师这里有一些乒乓球,请一个小朋友随便抓一把,老师能猜出他抓了几个?谁想来试试。(请两个同学抓猜,老师猜。)

    老师聪不聪明?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猜出来呢?

    其实盒里一共有10个乒乓球,老师是根据10的分成想出来的,如果你们学了10的分成一定也能猜出来的,想不想学10的分成?

    ②那现在就请小朋友拿出10根小棒,分成两份,看10可以分成几和几?

    ③指名上台展示:学生一边分一边说。教师板书。

    提问:当你看到10分成9和1与10分成1和9时,你想说什么?

    ④引导学生有次序地写在数学书的第65页,写完后自己自由地读一读。

    ⑤质疑:对于10的分成,你还没有不懂的问题?

    生:老师10可不可以分成10和0?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因为把10分成10和0,一边分10根,一边0根,那只分成了一份,没分成两份,所以不可以这样分。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口令的游戏:先教师示范

    老师说“我出3”,学生说“我出7,3和7组成10”。然后同桌互相一边出手指、拍手,一边说。

    (三)反馈练习课件出示:1、2、3题,你能填出来吗?

    (四)课堂小结小朋友们,你今天学得开心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娱乐游戏找朋友:小朋友们,我们现在来玩个找朋友的游戏。(老师拿出头饰)

    先听老师讲清楚游戏的规则:你要找到能和你组成10的朋友。先“1”走向讲台说:“我是1,我的朋友在哪里?”,“1”的朋友是谁啊?然后“9”边走向讲台边说:“我是9,你的朋友在这里。”走到一起后击掌说:“yeah!”。接着“2”上来。

    找完之后提问:小朋友们他们的朋友都找对了吗?掌声表扬。

    提问:小朋友们,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我认为,1、3、和6也应该是好朋友?

    把这三个同学叫到一起,同学们看看,1和3组成几?那4和6又组了几?那你们同不同意他们也组成好朋友呢?最后全班唱《找朋友》。

    10的认识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阶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l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10及其书写,1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10的基数和序数意义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铺垫孕伏

    (1)引出学过的几个数(0~9)。

    (2)猜一猜。

    ①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

    ②能与O做邻居的又是谁?

    ③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谁最小?

    数字故事

    师:有一天,0—9这些数字娃娃去郊游,“9”最大当了队长,于是它就骄傲起来了。它对1—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啦。“1”听了以后打抱不平,它走到“9”的身边,很有礼貌地对“9”说:“不对,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还大呢!”“9”听了非常惊讶。

    提问:小朋友们,数字娃娃“1和0”站在一起是几呢?“1”说他和“0”组合起来比9还大了,是不是这样的呢?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10的认识)

    二、探究学习

    1.学习数数和认数。

    (1)出示课件:广场主题图。

    仔细观察,广场上都有些什么?请同学们数一数。

    (2)学生分组交流,汇报数的结果。

    (3)学生交流怎样数的方法。

    (4)课件显示学生说的结果:10个人,10只白鸽。

    (5)动手摆:请小朋友拿10根小棒摆一摆,看谁摆的图案最好看。

    (6)找一找身边的10,并用一句话来说。

    2.学习10以内的数字和相邻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1)课件出示计数器。

    播放课件:先在计数器上拨9颗珠子,再添上1颗珠子。

    师:一共有几颗珠子?这10颗珠子是怎么得来的?

    让学生明白:9添上1是10。

    (2)课件出示尺子图,演示从0到10逐渐出现的过程。

    学生观察。让学生从1数到10,再从10数到1。

    (3)出示教材59页点子图。

    学生数数蓝色点子的个数,并完成比大小的填空。

    3.理解基数和序数意义

    玩玩“排队”的游戏。

    老师这里有9张数字卡片,请拿到数字卡片的同学到前面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队。

    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l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

    听老师的口令,第一第一请挥挥手,第八第八摇摇头、第三第三学羊叫、第七第七跳一跳、10个同学全蹲下,第9第9站起来,第10第10站起来。

    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4.教学10的书写。

    老师强调:写10要占两个“日”格,左边写1,右边写0。

    在第60页的田字格练习写10。

    三、巩固练习

    教材62页练习十三的第1、2题。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0的认识课件 篇9

    一、 学目的:

    6---10的认识是儿童已经认识了0—5之后教学的,是建立在0—5认识的基础上的,教材安了排了5个例题,编排的目的是先感受再感知、认识、掌握、应用6---10。在对6—10有一定的了解后复习1—10的认识,根椐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如下:一、知识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主要让学生认识6—10,认识几和第几。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学生的看、说、摆、议等活动,使学生能正确书写、体会6—10,能应用6—10到生活中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学习6—10,使学生体会学是为了能用天生活中去,在用中又能学习。

    二、 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先让学生认识、书写6—10,知道几和第几,能说出10以内数的组成。纵观这几个目的,我们不难发现,6---10的认识、书写已在幼儿园学过,但我们农村学校学生难写好,读好。数的组成和基数、序数,对学生来难以理解,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设为:能正确读写6—10各数,难点:基数、序数的理解。

    三、 教法、学法设想

    本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中学,学以致用。辅助各各手段完成教学目的,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电教手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1)讲解法。(2)演示法。(3)引导法。(4)谈话法。学法:动手摆、动嘴说、动手写、划、比、分。

    四、 教学过程:

    根椐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一)、活动游戏,引入课题。

    首先让儿童感到随着计数的需要,5以内的数是远远不够用的,这就需要用到更多、更大的数。

    (二)、动口数数,感知新知。

    《6—10的认识》对学生来说已有一定的基础,学生已能认识6—10各数,因此,引导用原来学过的来解决生活问题,这是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先引导教学例1、例25,在教学例1、例2时,重点指导学生数物体,数数,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说个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三)、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通过上面的数,用6---10各数,学生从6—10各数有了一个感性认识为学生写打下了一定基础,写是学生对各数的形象记忆,教学例3时,重点指导在“田”字格里规范书写,并指导只占“田字格”半格,10占全格,这为认识一位数和两位数打下基础。

    (四)、巩固活动,应用新知。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让同学互相说数,互相找数的相应物体。互相说数,互相写数。

    五、板书设计:(略)

    10的认识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学会数数、读数、写数,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区分序数及基数的含义,掌握10的组成,理解10个一是1个十。

    2、经历认数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前一段时间我们认识了0---9这几个数字朋友,今天它们都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2、数字故事:星期天,数学乐园里来了许多数字宝宝,1来了,2也来了,一下子来了这么多,9走到1对面,对1说:&ldqu;你瘦瘦的,只表示一个。&rdqu;又走到0面前说:&ldqu;你更小,没头没脑的,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这时1和0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你们猜一猜1和0想出了什么办法?

    3、10究竟是多少?它比骄傲的9多几呢?这节数学课我们就来认识10。(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儿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师:今天10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但是它藏在我们数学书59页的主题图中,想找到它吗?那就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第59页,仔细地观察主题图,看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2、学生汇报从主题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3、数小棒。师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这一捆就是1个十,所以我们说10个1是1个十。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数字10来表示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提供的资源,先让学生充分地数数,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数,头脑中初步形成有关10的具体数量,丰富了对数10的感性认识;再由具体事物抽象出对应的点子图,接着抽象出数字10,经过两次抽象概括,初步建立10的数概念;最后从抽象到具体,让学生联系生活,在生活中找&ldqu;10&rdqu;,使学生知道每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

    5、数字顺序。

    (1)出示计数器。师:我们来数一数计数器上有几颗珠子吧!(9颗)

    仔细看,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拨了一颗珠子,现在是10颗珠子),刚才的过程说明了什么?(9添1是10)。

    (2)出示尺子。数字朋友已经在上面排好队了,你能帮助10找到它的位置吗?(10在9的后面)

    (3)请学生分别按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顺序读0~10这几个数字。

    6、比较10与9的大小。

    (1)10和9谁大呢?为什么?

    (2)结合着点子图来说一说10和9谁大?

    (3)用式子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过的数字进行排队,使学生更为清晰地知道数的顺序,了解数的大小。】

    7、10的组成

    (1)师:我们的好朋友聪聪和明明还给我们准备了礼物,快数数有多少个?但是礼物太重了,需要分装在两个袋子里,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呢?请同学们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礼物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有几种分法,是怎样分的?

    (2)学生汇报分法,教师板书。

    (3)看到每一组算式,你还能想到什么?

    (4)这么多的式子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呢?

    (5)游戏:找朋友。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ldqu;把10个礼物分别装成两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rdqu;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助人的欲望,于是对&ldqu;10的组成&rdqu;的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此时,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了最佳激活状态,不言而喻,&ldqu;10的组成&rdqu;将迎刃而解;随之,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快速记住&ldqu;10的组成&rdqu;,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掌握&ldqu;10的组成&rdqu;,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

    8、指导书写10.

    三、巩固练习

    1、练习:60页做一做。

    2、总结全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分数的再认识课件汇编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分数的再认识课件汇编”,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数的再认识课件(篇1)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这节内容需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分数只是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获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初学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演示、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学法: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1、出示“平均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觉得平均分怎么样?

    2、把6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人,你会吗?每个人分到多少?

    3、2支笔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4、1个圆饼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体验分数的产生。

    在这个环节里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由疑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蛋糕呢?”来产生分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个蛋糕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可以用1/2这个分数来表示这个蛋糕的一半,让学生说说1/2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找到1/2 ,并用斜线涂上颜色。涂好后说一说1/2是怎么来的?在这个环节设计 “ 折一折 ” ,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接着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说说自己的`1/2是怎么来的?并且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作品:

    (1)为什么都能表示1/2 ?

    经过多次比较,去掉1/2的表面属性,提取1/2的本质属性。

    (4)下列图形能用1/2表示吗?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自主地学习探究几分之一,培养学生进行尝试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这一步我采用了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几分之一。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课件,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93页第3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导下,感到分数也有大小,点燃学生探索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巩固运用1、比较大小 2 、先看图估一估,在填上合适的分数

    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更多相关的小学数学说课稿推荐:

    分数的再认识课件(篇2)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p91--103)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学生回顾落实有关的分数的意义、结构、大小比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基础性知识。

    2、能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二、发展性目标:

    1.通过动手、观察、思维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2.学生主动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使他们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难点:

    重点:

    回顾落实有关的分数的意义、结构、大小比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基础性知识。

    难点:

    培养学生利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今天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同学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看哪个同学坐得最好,听得最认真。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老师给你们说一个谜语来猜猜,看哪个同学最聪明。

    四角方方,薄面白净,传播知识,它打先锋。(猜一学习用品)

    生:纸。

    师:你真聪明。(出示纸)如果把纸对折,就是把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再对折就是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再对折就是平均分成(8)份!每份就是它的(),。。。。。再折下去还可以得到更多。

    师小结:如果把一个物体或图形等平均分的时候,就会产生分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分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谜语导入本堂课的内容,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谜底是纸,为下一个环节的折纸做铺垫。)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初步构建知识网络

    仔细观察下面几幅图,看看哪些能用分数表示?请同学们把手中的学习纸折一个下面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这个图形表达是哪个分数?把它写下来、并和同学交流这个的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分数的组成,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抽取其中一个分数指名让学生读,并说一说意义。

    2、在说意义的基础上引导板书分数的结构。

    3、比较大小

    问:你能比较上图中哪两个分数的大小?(生自由比较)

    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分数的读、写,分数的结构及意义等基础知识,根据自己的折纸涂色,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进行活用。)

    ①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

    图3与图4的大小比较,指名让学生比较,并说明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明确份数相同,取的份数越多,分数越大。)

    ②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

    图1与图2的大小比较,指名让学生比较,并说明你发现 请Word版精品试题: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教案

    分数的再认识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

    体会在不同整体下,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样。

    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运用分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今天老师有幸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同学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了分数,掌握了一些简单得分数知识,今天我们就进一步认识分数。

    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复习:出示:(5分钟)师:谁能说说这个数的各部分名称。

    师:怎样读,读作:(二分之一)

    师: 表示意义是什么?

    2)、老师这里有这些数,谁能帮老师读一读。 , , , 让学生读认。

    师:像 , , , ……都是什么数?(分数)

    师出示图形:

    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上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二、创设情境,理解分数的相对性。

    1、 拿一拿:(10分钟)

    教师准备三盒糖果(数量不要告诉学生)

    师: 我这里有三盒糖果,老师想从每一盒糖果中取出它的 ,谁愿意帮帮老师这个忙呢?

    请三位学生到台上拿糖果。其他同学注意观察.

    师:你准备怎么拿呢?

    生1:

    生2:

    生3:

    师:其他同学发现了什么?生:他们拿出的块数不一样。让三名学生回位。

    师:他们三个都是拿出全部的 吗? 拿出糖果的块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生:三盒糖块总数不一样。

    生:数错了。

    师:他们分的到底对不对呢?再请三位同学上台分一分,验证一下, 注意观察每盒的 是多少块? (4块、3块、4块)把所有的糖果都拿出来数一数告诉大家总块数是多少(一盒有8块, 一盒有6块.另一盒有8块)。

    师:前后三名学生分得一样吗?

    师:现在你知道每盒糖的 不一样多的原因吗?

    生:是总块数不一样,

    师:一盒糖的 表示的都是把一盒糖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但由于盒子里糖块总数不一样多,所以取出的 的数量会怎样?

    生:也一定不一样多。

    强调: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总块数不一样多),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2、说一说: (10分钟)

    出示教科书的情境图:(一本书厚,一本书薄)

    . 师:让两名同学各拿一本书.左边的同学看了第一本书的 ;右边的同学看了第二本书的 ;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

    生1:因为书的厚薄不一样,总页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因此它们的 就不一样。

    师:虽然它们都把整本书平均分成三份看,都看了其中的一份,但它们的整本书页数同不同?也就是说什么不同?

    生:看得页数不同,整体也不同。

    师:请同学们再考虑一个问题。

    明明喝了一瓶水的 ,楠楠也喝了一瓶水的 。明明说:“我俩喝的一样多”。楠楠说:“我喝得比你多。” 它们谁说得对呢?

    生2:如果瓶的`大小一样,他俩喝得就一样多。如果大小不一样,谁瓶大,谁喝得就多。(整体不同,同一分数大小就不同。)

    师:为帮助印度洋海啸受灾地区灾民,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 ,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 ,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师:让学生填数、观察,小组合作体会这些分数之间的关系,你们有什么发现?

    一个分数它得分母表示把“整体”平均分成得份数,分子表示取出的份数。进一步强调单位“1”即整体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部分相同。

    提问:“1”里面有几个 ,有几个 ,有几个 ,有几个 ,有几个 ,……

    3、画一画:(8分钟)

    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师:小黑板出示题目

    1、一个图形的 是边长1cm的□,画出这个图形。

    a、请同学们先在练习本上画一画,教师巡视。

    b、展示学生的各种画法,由学生自己来评价。

    c、 还有其他画法吗?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2、分别画出个图形的 ,他们的大小一样吗?

    三、练一练:第35页:(5分钟)

    第1题,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交流:选两题说思考过程。。

    第2题:涂色。试问:()个 是 ,2个 是(),5个 是(), 里有()个 。

    四、总结:(1分钟)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再一次认识了分数,谁能告诉大家你这节课收获到了什么?

    与分数有关的内容就可以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师: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祝大家数学越学越好。

    五、作业:(1分钟)p36、5、6、题

    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 分数 具体

    书 一本书厚 页数多

    一本书薄 页数少

    一瓶水 大瓶 水多

    小瓶 水少

    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

    分数的再认识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实物的探讨和研究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会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分数概念的初步构建,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体验分数产生的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在郊游的时候,小明和小红遇到了一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原来他们在分月饼,我们能不能帮他们公平的分一分?

    生:平均分才公平。

    师:那每个人得到几块呢?

    生:6÷2=3每人分3块。

    师:嗯,你说的真好。我现在拿出四块来分给两个人,怎样分才能公平呢?

    生:还是平均分,用4÷2=2每人分2块。

    二、师:你说的真完整。我现在再拿出一块来分给两名同学,你说我应该怎样分才公平呢?

    生:还是平均分,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一人分半块,就是每人分一半,这样就公平了。

    师:噢,对,你说的很有道理。

    师:那么,这半块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分数”。师板书“分数。

    师:那么这半块月饼怎么用分数来表示呢?刚才老师在分月饼时是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

    师:分了几份?

    生:两份。

    师:每人分得多少?

    生:两份中的一份。

    师:对也就是二分之一。那么二分之一怎样写呢?

    教学写分数“二分之一”

    师:拿出练习本跟着老师一起写:先画一条短横线,表示平均分。(师边说边板书)平均分成两份就在分数线的下面写“2”,(师板书)每人分到的都是两份中的1份,就在分数线上面写“1”。(师板书)

    三、师:这个二分之一表示的含义就是,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

    四、我们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谁来说一说下面这个月饼是怎么分的?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同桌讨论)抽生回答。

    师:唉呀,真厉害。

    五、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分数的每一部分都有名字。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师:真棒,读的非常正确。

    六、老师带来了几个图形,看看下面的图形它的涂色部分应该是几分之一呢?应该是几分之一,理由。

    七、下一个判断对错,运用我们刚才所学的知识来判断一下。

    八、我出一个难题的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

    九、师:好,请你拿出方形纸下面,,创造一个分数,可以折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也可以折出它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等等,跟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来汇报一下?(生折师巡视)

    师:大部分同学都坐好了,看来是都折完了,谁愿意把你折的展示给大家呀?(指生展示)

    生:我先把正方形角对角折,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上其中的1份,涂色的部分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生:我是把这个正方形边对边的对折,就把它平均分成了4份,涂上其中的1份,涂色的部分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

    师:刚才大家的折法不一样,但是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四分之一呢?

    生: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部分是其中的1份。

    师:对,只要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四分之一。

    生:第二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平均分成了四份,应该用四分之一表示。

    师:同样的图形,用不同的折法表示出了相同的分数。

    十、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继续走近分数,了解分数,去探索有关分数更多的'奥秘。

    分数的再认识课件(篇5)

    教学内容:

    认识几分之一(教材91—93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学会借助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通过数学活动,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学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用具:

    长方形、正方形、小圆形纸片、大圆形纸片若干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分一分

    学生动手分学具。

    二、探索研究几分之一

    1、说一说

    说一说大圆片是怎么分的?介绍分数的读法、写法。

    2、折一折

    (1)从刚才分的学具中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纸片,折一折,找出它的1/2,涂上颜色。并想一想,你是怎么折的?

    (2)学生汇报交流

    3、想一想

    (1)你认为在1/2里,“—”、“2”、“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1/2”又表示什么意思?

    (2)学生汇报交流(3)练一练

    4、试一试

    (1)学生试着说出几个像1/2这样的几分之一的分数。(2)学生试着折出一张纸片的1/4,并涂色,说一说是怎样折的?

    5、做一做

    6、找一找

    找一找生活中的几分之一的分数。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课件出示情景图,观察、猜测,学生汇报交流。

    2、课件出示表示1/2、1/3、1/6的圆片,比较大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练习

    四、巩固提高

    说出涂色部分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分数的再认识课件(篇6)

    一、教材分析

    “认识简单的分数”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平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平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二、教学策略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简单的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丰富对“几分之一”内涵的认识。

    五、课前准备:

    课件、各种图形、彩笔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秋高气爽,我们一起去秋游吧!

    (出示食品图片):你们看,老师已经准备好了一些郊游的物品,我要和我的好朋友分享,你认为怎样分我们两个才会都满意?

    2、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叙述:怎样平均分呢?

    引导学生回答:

    (1)两瓶矿水:平均每人分一瓶;

    教师追问:每人分一瓶,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1)

    (2)四个苹果:平均每人分二个;

    教师追问:每人分两个,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2)

    (3)一个蛋糕:平均每人分“一半”

    教师追问:“一半”是怎么来的吗?你认为“一半”该用哪个数表示

    小朋友真聪明,在我们数学里面,半个就是二分之一个,(出示1/2)知道像1/2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吗?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

    (板书:认识分数)

    (二)指导认识1/2

    1、认识蛋糕的1/2

    提问:谁能试着说说这个1/2表示什么意思吗?

    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分

    引导说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认识其他物体的1/2

    师叙述:你已经认识了一个蛋糕的二分之一,那么你认识其他物体的二分之一吗?

    课件演示: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分

    一张树叶平均分成2分

    一朵花平均分成2分

    学生交流1/2的意义。

    3、进一步认识1/2。

    教师叙述:你能画出一个图形的1/2吗?

    学生活动。

    ①拿出不同的图形,试着折出它的1/2,并用涂上颜色。

    ②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1/2的?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1/2?

    ③汇报成果。

    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小结:无论是哪种图形,你们都是怎样得到它的1/2的?(对折)为什么要对折?,对折的目的是什么?(平均分)

    4、了解分数中各部分的名称

    师叙述: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1/2的意义,你想了解我们这位新朋友——分数的`哪些方面呢?

    学生独立阅读书本。

    集体交流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分母表示平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其中的几份

    教师重点说明分数的读法、写法。

    (三)认识其他的分数

    1、教师叙述:我们已经认识了1/2,那么是不是我们的分数里面就只有1/2呢?你还能找出其他这样的分数吗?请大家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试着画出其他的几份之一。

    学生操作

    交流汇报

    师小结:像1/2、1/3、1/4、1/5……这些都是分数!

    2、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朋友。现在老师要考考你,看你能不能运用你的火眼金睛,正确地把它们辨认出来。

    完成“想想做做”第1、2、3题

    (四)学习比较两个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提问:你会折出一个圆纸片的几分之一吗

    学生自由折

    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相机把表示1/2和1/4的两个圆片贴到黑板上

    2、教师引导比较:

    你认为哪个分数大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和你同学说一说。

    3、学生讨论

    集体交流

    4、提问:老师折出了这个圆片的1/8(出示),你认为这个分数应该排在哪里呢?

    5、提问:如果折出圆纸片的1/10,应该排在哪里?为什么?

    学生回答。(让学生体会:分得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多)

    6、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生活中的分数

    1、讲述: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分数

    学生回答:“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份之一?哪一部分大一些?

    2、(出示德国的国旗:黑、红、黄颜色各一份)

    你能提出什么关于分数的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出示秘鲁的国旗:红色两份,白色一份)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相机出示问题:红色部分占整个国旗的几份之几?

    小结: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先想一想,下一节课我们就会学习这个知识了。

    (六)全课总结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事物,这样我们学的数学才是有用的数学。

    板书:认识分数

    1 ……分子

    ……分数线读作:二分之一

    2 ……分母

    分数的再认识课件(篇7)

    一、说“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的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因此本课教材一开始就创设了分一分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产生用什么数字来表示一半的疑问后,通过讨论得出用1/2来表示一半。然后再安排“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进一步体验分数的基本意义。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有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题。

    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学生第一次接触过分数,在理解分数的意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分数的基本意义。

    2.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基本意义。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圆形的纸

    学具准备:正方形的纸,长方形得纸,水彩笔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学习的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2、过程与方法:玩中学——学中做——做中得——乐中验。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学习方法。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更深入的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难点: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分数表示物体、图形等。

    4、教材与学生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淘气和笑笑分一个苹果入手,引导学生讨论和探索“一半”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知道现在全世界通用的表示“一半”的方法是1/2。接着让学生在“涂一涂”的过程中体会1/2还可以表示很多的事物,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分数的意义,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对初学分数知识会有极大的兴趣,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部分同学会有困难,读、写分数也会有一定的困难。要在逐步的实践探索中加深理解,逐步掌握。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学法:

    课刚开始,教师就设疑:一半要用什么数字表示?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认识了二分之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各种不同的折法折出1/4,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得新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我在教学中将鼓励他们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来学习。这样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作到人人参与、人人热情高涨,发挥他们在课堂中的主题地位。此外,我还将把多媒体教学应用到本节课当在中,使学生能更加直观地理解分数,从而达到增加课堂容量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五为主”即以发展为主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索为主线、以认识分数为主载。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课一开始,我会与学生谈话交流: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和同学玩拍手游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采用谈话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1/2

    在上面的情境图中引导学生思考:一个苹果要怎样分才公平?用什么数字来表示一半?同桌之间商量后再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我会故意拿一张苹果的纸代替任意撕成两半并说:“这样也可以用1/2来表示。”从而引导学生反驳我的理解并说出“平均分”。

    2.领会1/2的含义

    在已经认识1/2之后,引导学生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教材“涂一涂”中各图的1/2。师有选择的投影出学生的作品。接着由学生来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从而达到引出每样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来表示、进一步加深对1/2意义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2的意义。同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突破重难点。

    3.认识1/4

    每个人先用自己喜欢的折法折出正方形纸的1/4,再与小组内各成员交流不同的折法并讨论为什么折法不同却都表示这张纸的1/4。这里我会引导学生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通过1/2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再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创造、拓展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学生的折法会是五花八门,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就给予肯定。学生可以在小组交流中分享收获的喜悦。

    4.认识其他的四分之几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折出1/4的基础上,引导每个小组在已经折出1/4的几张纸上分别画出2/4、3/4、4/4。然后把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同时板书1/4、2/4、3/4、4/4。

    5.学习分数的读写法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出:像1/4、2/4、3/4、4/4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分数。接着以3/4为例分析分数的写法和读法。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分数各部分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学会自己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在组内交流,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一阶段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认识,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在这里,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的各项目标得以集中实现。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我设计了具有层次性、针对性、灵活性的练习。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

    1、基本练习:课本P55练一练的1、2题。

    2、综合练习:下面哪个图形的涂色部分的1/4,在()里面“∨”并说明其他三图为什么不能用1/4来表示。(题目在课件上)

    3、拓展练习:判断下面的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吗?(题目在课件上)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多层次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把刚刚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自我总结,分享收获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准备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能用分数表示的例子,同桌之间说一说。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自我总结中,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真体会生活中是数学与学习数学的价值。

    附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微型教案”能具体、直观地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排疑解难、掌握新知识,所以我精心设计如下板书:

    认识分数

    把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1/2,像1/2、2/4、3/4、4/4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分数。

    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子,最后写分母

    读作:四分之三

    分数的再认识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归纳能力。

    3.在具体情境中,会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操作和探索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以前学过整数、分数和小数,谁能举例子说明?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百分数。你猜一猜它可能和谁有关系?关于百分数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带着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百分数的认识。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体验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同学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准备派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课件出示情境图)你认为该先派哪位队员?依据是什么?

    (1)组织学生分析,然后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可能会出现下面的答案:

    生1:可以比较他们三人的进球个数,谁进的多就让谁去。

    生2:看看每个人各有几个球没罚进去。

    (2)教师让学生思考这两种方法可行吗?

    学生从表格中的数据能够判断:因为每个人的罚球总个数不同,如果只看一项不能确定。

    引导学生想到:选择时不只看某一项的好坏,应该看进球的个数占罚球个数的几分之几。形成矛盾:如何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通分)把它们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就容易了。这就形成了百分数。

    2.百分数的读写。

    (1)组织学生自学教材第39页。

    (2)让同桌两人互相提问,读一读,写一写。

    (3)让学生说一说在读写百分数时应注意什么。如果有读写错误的同学,更让他说一说,使其加深印象。

    3.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学生说一说刚才求出的三个百分数的意义。

    生1:90%表示淘气进球个数是罚球个数的百分之九十。

    生2:80%表示奇思进球个数是罚球个数的百分之八十。

    生3:84%表示不马虎进球个数是罚球个数的百分之八十四。

    生4:上面的百分数还可以这样想,例如90%,淘气每罚球100个,就会进球90个。

    小结: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解释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相关百分数信息,学生说出教师搜集的百分数的意义。

    生1:今天全校学生的出勤率为95%表示出勤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的。

    生2:人口普查的51%、49%表示每100人中约有51人是男性,约有49人是女性。

    生3:第三个问题中的125%表示妙想现在的身高是入学时身高的。

    (3)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与同伴交流。

    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的百分数,在小组内和同伴说说它们表示的含义。

    4.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区别。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想一想,根据定义,百分数的后面能不能加单位?

    师适当指导。

    通过讨论得出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分数可以表示具体数量,也可以表示倍比关系;而百分数只表示倍比关系。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2题。

    注意命中率指命中的球数占投篮总数的百分之几。

    2.完成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3.判断。

    (1)最大的百分数是100%,最小的百分数是1%。()

    (2)一根绳子长35%米。()

    (3)分母是100的分数叫作百分数。()

    五、拓展提升

    用百分数表示下面的成语。

    百里挑一

    一举两得

    百发百中

    十拿九稳

    事半功倍

    1%

    200%

    100%

    90%

    200%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一个百分数来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吗?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40页“练一练”第1、4、5题。

    学生说出猜想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先自己想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再在小组内交流。

    自学后和同桌两人读一读,写一写。

    指名学生说一说。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18÷20===90%

    8÷10===80%

    21÷25===84%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作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互相配合节省时间,又能让每名学生得到锻炼,提高课堂效率。

    不足之处:在处理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还是觉得学生没能亲自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更好地让学生找出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再认识课件(篇9)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一、说教材:

    《 分数的再认识 》是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 五 )年(上 )册第三单元分数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通过在( “拿铅笔”、“看书”等 )情境中提出问题,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以后学习真分数,假分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根据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两盒数量不同的铅笔,电脑课件等。

    二、说学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五 )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一定的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是他们需要方法上的指导,在知识方面他们已经认识了单位”1”但对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理解还存在问题,这些都将作为我教学过程中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按照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我设计了如下的学法。在自主探究、讨论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同时采用分层练习法,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探索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在 开课之初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做一个小游戏:看成语说分数:投影成语,请同学来说分数。如十室九空,一分为二,百里挑一,并说说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以这样的方式导入即复习了旧知,奠定了知识的学习基础,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先后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请同学们来猜猜看,他们拿出来的数目相同么?然后向同学展示,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一样多,两位学生都拿出的是4枝。

    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初步感知整体“1”相同时,同一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相同。

    再请两位同学上台,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再请同学猜,他们拿出的数目相同么?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同学拿出的是3枝。进而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同样是取出1/2,数目却不相同?学生经过讨论得出:整体“1”不同时,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根据学生汇报,我板书。

    然后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本中的主题图,让学生看看他们两人看的书页数一样吗?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体“1”不同时,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

    教学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总结规律。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重要手段。为了加深同学们的认识我设计了不同层次(梯度)的练习。

    1.基础性练习:完成课后习题练一练的1—3题,主要是通过写一写,涂一涂、画一画、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课件展示出示捐零花钱的情境,以及选一选和分数墙练习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最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些分数引导学生探究,那个分数接近1,那个分数接近0?

    这样有层次的作业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近的原则,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学习这节课的感受。组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让学生谈谈收获体验。同时我会布置作业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哪些可以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这样我把数学的学习的平台从课堂内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思想。

    板书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为了突出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以上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四边形的认识课件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边形的认识课件”,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运用生活实例和实践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学会用不同方法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猜想验证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在制作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和画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出示校门口伸缩门照片,问:这张照片你熟悉吗?是哪里?请你观察我们校门口的电动门,你能在上面找到平行四边形吗?谁来指给大家看。对,在这个伸缩门上有许多平行四边形。

    2、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呢?(指名说)

    3、师:是的,平行四边形在咱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漂亮的小篮子上,安全网上,花园的栅栏上,学校楼梯的扶手上,三菱汽车的标志上,足球门的网上,以及工人叔叔用的升降架上,各式各样的电动门上都有平行四边形的存在。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

    二、操作探究

    1、师:看了这么多的平行四边形,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先独立完成,再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方法。

    2、师:谁来汇报?你选了那种材料?是怎么制作的?(让学生依次在投影上演示,并介绍制作过程)

    3、讨论: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了平行四边形,大家制作的这些大小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4、下面,请每个小组的同学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讨论。

    小组活动:

    (1)仔细观察小组内每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它们的边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组长记录在练习纸上。

    (2)用什么方法去验证你们的猜想?怎样操作?

    (3)通过观察,操作,验证,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5、师:哪个小组来汇报?首先说你们的猜想是?怎样验证的?(让学生在投影上操作演示)你的结论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观察,操作,验证了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它的特征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板书)对边是指?(课件演示)谁再来说说,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呀?多指名几人说,同座位说。

    7、师:要看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就要看?(多指名几人说)下面大家来判断,这里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拿出练习纸,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先独立完成,再说说理由,你是怎么判断的。

    三、探索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那平行四边形的高在哪儿?又怎么画呢?请大家自学书44。

    2、指名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提示:画高用虚线)底与高什么关系?

    3、出示试一试,你能量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各是多少厘米吗?在练习纸上完成。汇报,你能向大家示范一下你是怎么量的吗?第3小题你量的是哪一条线段?为什么?蓝色线段应是哪一条底边上的高?

    4、师:做完这一题,你有什么体会?(底与高互相垂直)

    5、师: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那怎样画高呢?你们会吗?谁来指导我来画一画。指名说,老师操作。

    6、师:你会画吗?完成练习纸第3题。

    7、指名上台展示,问:画高前,我们要先找准什么?并演示操作过程,重点演示三角尺摆放方法。

    四、探索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老师手上的这张纸片是什么形状的?现在我想让它变成一张长方形纸片,我该怎么办?请大家帮一帮我。出示想想做做4。小组操作。

    2、指名汇报,你是怎样剪的?谁来看着这个长方形,说说它的特征是什么?

    3、刚才我们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下面我们再做个游戏,让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想玩吗?

    4、依次出示想想做做6的几个步骤。让学生一步步操作,最后小组里观察讨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五、小结,并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认识?

    2、平行四边形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呢?它还有什么特征呢?请看。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校门口的电动门要做成由许多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了吗?(观看电动门伸缩过程)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大家课后做个有心人,搜集相关的资料吧。

    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5页例2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能指出平行四边形和围出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经历从直观、操作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形成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表象,并能操作再现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积累通过多种感官学习平面图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逐步形成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认识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的直观表象

    教具或学具准备:

    三角尺、钉子板、小棒、长方形木框(教具)

    教学过程:

    一、直观认识

    1.观察图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你准备怎样把这些图形分类?

    说明:有四条边的图形是四边形,四边形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今天我们认识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出示例2)

    2.学习例2

    1.这是生活里常见的情境。你能在这些情境中找出四边形并用手沿四条边指一指吗?小朋友在课本例2的图上用笔描出这样的四边形。

    交流:生活里一定看到过这样的四边形,你还在哪里看到过?

    2.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尺。你能拼出这样的四边形吗?

    交流:把你的拼法介绍给大家。

    说明:小朋友都拼出了生活里见到的`这样的四边形,像这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

    3.抽象出图形

    引导:像这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你能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操作,老师引导,让学生交流围法,老师适当引导(对边的方向、长短完全一样)。

    二、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哪些是平行四边形?第一个为什么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画图,老师巡视指导。

    交流所画的平行四边形,指出这些图形虽然大小不同,位置形状不一

    样,但都是平行四边形。

    3.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老师指导。

    交流操作方法,想想平行四边形对边的要求。

    4.想想做做第5题

    演示,让学生注意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明:一个长方形,不管怎样拉,虽然形状、大小会发生变化,但都是平行四边形。

    三、回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请你说说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四、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第 页。

    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1.运用生活实例和实践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学会用不同方法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猜想验证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在制作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师:同学们每天都要经过校门进入校园,但是你们注意观察我们的校门了吗?从图片中你们能找到一些平面图形吗?

    生:能

    师:是什么平面图形,谁能上来指一指。

    生:平行四边形

    根据回答:教师板书:平行四边形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师:同学们再看,这里面有没有平行四边形?(出示扩缩尺、升降机图片)

    生:谁能上来指一指?

    师:那同学们想一下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平行四边形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师:谁能找一下这句话里最重要的几个词,并解释一下?

    生:四边形

    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生: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

    师:还有哪几个词?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师:你能上来一边用手指着一边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吗?

    生:能

    师: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呢?拿出刚刚发给你的平行四边形,量一量四条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组对边相等

    师: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平行四边形的对角有什么特点呢?继续拿出发给你的平行四边形,把两组对角像老师这样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组对角相等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现在带着你的理解在研究单的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画图,师巡视指导。

    研究单

    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选几个学生画的平行四边形粘到黑板上)孩子们,画好了吗?

    生:画好了

    师:画好了,请看黑板,思考老师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学们画的平行四边形都不一样大呢?

    随意生怎么说,只要表达出底和高的意思就行

    师: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学生画

    注:老师画第二种情况

    师:请同学们继续拿出研究单,完成研究二。不用写,能思考出答案就行

    研究二:总结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正方形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师:孩子们,现在小组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生生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好了,小组交流到此结束,哪个小组愿意全班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生:......

    师:同学们请继续看,老师这里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来回拉动平行四边形),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生:具有不稳定性

    师:(继续拉动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说明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是什么关系?

    生: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谁来说一说?

    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师出示长方形圈正方形的圈)

    师: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如果把平行四边形也圈进来,应该怎样圈?

    生:圈在最外面

    (三)自主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4)

    一、说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2、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2)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重点是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把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四边形?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扩展新知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这幅校园情景图中,哪儿用到了四边形呢?(小组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三)认识特征,明确关系。

    新课程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根据这一要求,我有序地安排了七个层次探究活动。

    1、画四边形。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图中观察到很多四边形。在你们的生活中观察到的可能不只是这些,下面请同学们把刚才观察到的四边形或在其他地方观察到的四边形,画在你们的图画纸上,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看、想、画这一过程,唤起学生头脑中对四边形的已有认知。]

    2、作品展示。

    (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

    3、观察图形。

    (1)想一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同学间互相交流、讨论)

    (2)交流小结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一般的四边形:没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思考、探究、质疑,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4、验证结论。

    (1)验证结论(出示课件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2)练习题。(出示课件: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梯形?)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既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内化新知,体验成功之乐,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调控教学进度,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生活中的应用。

    (1)说一说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上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联系身边的实物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时时为生活服务,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6、通过练习判断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梯形的练习过渡到探讨四边形间的关系。

    (1)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一下你的理由。

    老师和学生讨论并交流结果。

    (2)教师归纳: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请学生说一说图示的含义

    7、练习题(1)填空,(2)判断,(3)猜图形

    (五)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1、小结全课: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

    2、教师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代表性的行为表现等。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评价,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经验。]

    三、课堂评价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动态结构模式,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四、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浓,2、上课的语言不够精炼。3、时间安排的不是很合理。总之,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5)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

    教学重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

    师: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学具条,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四条学具条,把它们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掌握平行四边形。

    1、在点子图上画。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点子图上画画看。(学生动手操作,

    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平行四边形。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

    特点:容易变形

    特征:对边平行并且相等。

    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特征,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知道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的过程中,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和其中的变化规律,形成平行四边形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和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那么你们认识平行线吗?请看屏幕,这里面哪一组是平行线? (课件出示)

    2、揭示课题:

    师:我们来看这三组平行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组平行线相交得到了这样的一个四边形,你们认识这个四边形吗?(课件动态依次演示三组平行线分别交叉成两个平行四边形)

    师:通过以前的学习,对平行四边形我们已经有了简单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深入研究一下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师: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师:除了刚才大家说到的这些,在很多的生活场景中我们都能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影子,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门口的电动门、教学楼的楼梯、花园的篱笆)那么你能找到上面的平行四边形吗?

    (叫生上前来指,同时课件抽象出图片里的平行四边形)

    师:这些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问题。

    2、根据长方形的特征初步猜测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教师手拿长方形可变形的框架),来,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一个什么图形?那长方形有哪些特征?

    (预设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对边平行;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大家说的很全面,那接下来,仔细看,老师要变魔术了,(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看!现在变成了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那这个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谁来试着猜一猜。

    预设:对边相等、对边平行。(板书猜想,教师不做任何点评)。

    3、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验证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相等

    师:接下来我们先来验证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怎么来验证对边相等呢?(用尺子量)

    师:那么就用尺子量一量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并记录边长,然后看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总结:通过量一量,我们验证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那么怎么验证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呢?

    (2)验证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把对边延长,看是不是相交;平移三角板)

    接下来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特点。

    师 :通过我们的验证,我们明确了平行四边形的有什么特点?

    概括总结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平行,对边相等。

    4、抽象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那么现在你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吗?

    师:刚才大家总结的都非常好,看来我们课前预习的时候很用心。

    师总结: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齐读)

    5、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下面我们来做两道练习题检测大家的掌握情况

    师:看来大家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掌握的还不错,给自己的表现鼓鼓掌。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师:我们来看这个平行四边形,上、下对边是一组平行线段,你能量出这两条平行线段间的距离吗?应该怎么量呢?把你量的线段画出来并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

    汇报交流(在黑板上展示几种不同的画法)

    师:大家画的这些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对应的这条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2、教师示范画高

    师: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平行四边形的高(黑板演示)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注意,画高的时候要用虚线,并且要标上直角符号;那么垂足所在的边就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和底是一一对应的。接下来还以这条边为底,在画一条高,在自己的练习纸上画画。并量一量高的长度。

    (教师提醒用虚线画,并画上直角标记)

    师:为什么大家画出来的垂线段位置不一样?但量出来的距离又基本一致呢?这样的垂线段可以画多少条呢?

    3、 练习画高

    画平行四边形另外一组对边上的高

    四、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师:在课一开始,老师把一个长方形框架一拉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现在老师再轻轻的拉拉这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有没有变化?(反复拉动平行四边形框架,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师:在四条边固定的情况下,框架可以拉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所以说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非常的不稳定,(板书)这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五、课堂总结师: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你们自己的努力,认识并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还学会了画平行四边形的高,也知道了平行四边形有容易变形的特性,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其实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课下请同学们用你们那双发现的眼睛找一找,生活中哪儿应用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下节课课前我们再一起交流,好不好?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7)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及梯形的特征;二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并能画出它们的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阶段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行线”与“垂线”的知识。学习这一单元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完全能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2、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难点: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四边形?他们有什么特点?讨论交流: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教材70页插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说一说从图中观察到了什么?

    2、让学生画出观察到的各种四边形,并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这些图形中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4、让学生用三角尺检验第三个和第四个图形的每组对边是否平行。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概括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5、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

    然后归纳出这四种图形之间的关系。

    1、认真观察插图,说说观察到的各种四边形。

    2、再练习纸上画出观察到的各种四边形。

    有以下几种:

    3、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交流。

    知道这些图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前面两个图形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4、回忆如何检验两条直线是平行线,然后分小组合作检验这些图形,看他们的对边是否平行,并汇报检验结果。

    5、分小组讨论交流。

    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从而推断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在学生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告诉学生第三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第四个图形是梯形。

    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四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

    三、巩固练习

    给下面每条直线作两条垂线,看一看这两条垂线有什么关系。

    独立完成并讨论交流。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额哪两种平行四边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叫做平行四边形;

    叫做梯形。

    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一课,我主要让学生通过画四边形、贴四边形使学生认识所学的四边形。接着通过同桌合作画四边形、给四边形分类、交流分类的理由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所见过的四边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并抽象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而后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加深理解这两种图形,并会用集合图表示。最后通过玩平行四边形木架,让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易变的特性,来了解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应用。

    学生虽然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有了一些认识,其余的了解甚少,如有些学生能够画出梯形,但对它的了解还是不够的。如果课前能够事先准备好几个大一点的、并涂上颜色的四边形的话,这样学生的视觉感觉就会更清楚、明白些,认识效果可能会更好。在学生探究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后,学生自己能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就行了,老师可再通过习题来验证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情况。而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抓重点词、反复读,其目的是想让学生记住定义,其实效果并不理想,其实学生只有对知识理解了才能牢记概念。

    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8)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物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先猜想,再验证,并以小组为单位有序探究。通过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和补充的过程中,逐步把知识完善起来,以达到有效的自主学习的目的。

    2.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扩展新知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之间画一条垂直线段,明确这条垂直线段叫做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这组对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这样教学,能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具用硬纸条钉成的长方形框架

    学生准备三角尺直尺量角器平行四边形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教材64页三幅图。

    2.找一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平行四边形?

    3.揭题。

    从上面三幅实物图中抽象出的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你们知道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引入新课,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1.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猜想。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教具)先观察,谁能大胆地猜猜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预设生1:对边平行。

    生2:对边相等。

    生3:对角相等。

    (2)验证。

    师:你们打算怎么验证呢?(借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小组合作验证)

    (3)汇报交流。

    师:说一说,你们是如何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的?

    (学生汇报验证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方法)

    (4)揭示概念。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5)拓展思考。

    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教具)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师小结: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符合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不断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同时,及时回顾相关旧知,便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为后面学习四边形的分类作铺垫。

    2.探究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

    (1)引导学生画平行四边形的高。(出示一幅平行四边形的图)

    师: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上、下对边是一组平行线段,你能量出这两条平行线段间的距离吗?应该怎么量呢?

    (2)明确认知。

    学生自己尝试后汇报,教师指导明确“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就是平行线间的距离”。

    (3)深入思考。

    在一组平行线间,能画多少条垂直线段?这些垂直线段有什么特点?

    (在一组平行线间,能画无数条垂直线段,这些垂直线段的长度都相等)

    (4)自主学习。

    ①学生自主学习教材64页内容并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及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②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用画平行线间垂直线段的方法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巡视指导,并提示:高一般用虚线表示,并要标出垂直符号,写上高和底)

    ③课件演示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高的过程。

    ④同桌间互相指一指对应的两组底和高。

    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9)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P79-82

    小学数学关于几何知识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本册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任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反馈教学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采用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形成和运用的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分别从四个方面说一说: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新课开始,我先通过算学校花坛平面图形的面积,以唤取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巩固,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我提出疑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究发现

    1、数方格,引发猜想

    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并填写表格,从表格中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当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大很大的时候,我们也采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这就引发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2,学生独立思考猜想,动手操作,尝试用剪拼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验证猜想。

    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

    (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引导学生写完整整个解题过程。

    (四)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四个层次的练习题:

    一练习:基本练习

    二、综合练习:

    1、你会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通过不同的高引起学生的混淆,在计算中让学生明确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底要找出与它相对应的高,这样才能准确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且根据已求的面积和另一条高,求出与这条高相对应的底。

    三、扩展练习:

    1、82页第2题,不同的量法,不同的算法,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进一步强调底和高相对应。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充分提高归纳和总结能力。

    四、说预设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新知,并尽可能地从多角度来验证结论,这使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学法,为学习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钥匙。

    教学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虽然我也很努力地想上好这节课,但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以后在教学中不断改进。

    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10)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及梯形的特征;二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并能画出它们的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一阶段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行线”与“垂线”的知识。学习这一单元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完全能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基本技能的提高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意识的培养。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2、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难点: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四边形的认识课件(篇1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79——81页。

    二、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通过圈一圈、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

    感知四边形的特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利用特征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教具、学具:

    课件

    五、教学过程:

    课前课件展示各种图形图片。

    一、认识四边形

    1、刚刚你在大屏上看到了哪些图形?谁来说说?(长方形、正方形、圆-----)

    你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呀,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其实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叫四边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四边形。(板书:四边形,齐读课题)

    2、(课件出示)自学指导1、(1)自学79页例1,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2)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它有哪些特点?先自学,再和同桌交流。(时间3分钟)

    3、学生活动后汇报: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圈的?(我认为2号、4号、5号------是四边形)(谁有不同意见?)

    谁的想法和他一样?(再找1人)

    4、对照正确答案自批,师:圈对的请举手,你们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圈错的同学也不要灰心,只要认真听一定能学会。

    5、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谁来汇报?(指生汇报,不全的补充。)(教师板书: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你们同意吗?

    6、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课件演示----边)师引导说: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课件演示角)师引说:四边形有----四个角。

    7、谁能完整的说说四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3人、互说、指名1人)

    8、刚刚没圈对的起立,说说错在哪里?(说理由)因为---所以---

    9、(课件出示2个有特点的图形)这些是四边形吗?为什么?(我认为第一个不是四边形,因为---所以---)

    10、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那你能说说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吗?

    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1、(课件四边形)这些四边形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真美呀!你能把这些四边形按一定标准再分一分吗?互相说说。

    2、谁想先来说说?(我把图形按角分成两类:长方形和正方形一组,因为它们都是直角,其他一组,因为四个角不是直角。按边的长短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一组,因为他们对边相等。其余的一组,因为它们的边不一样长---------(教师按照学生的汇报分类)

    3、(课件)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一般四边形;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叫作特殊四边形。(贴图)那么它们到底特殊在哪里呢?看自学指导

    4、(课件出示)自学指导2:(1)仔细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2)先自己学再同桌交流。(时间3分钟)

    5、谁来汇报长方形的特点?(上台演示)

    (1)我用直尺量出长方形的上边是厘米,下边是厘米,我发现长方形的上边和下边一样长。左边长厘米,右边长厘米,左边和右边一样长。长方形对边相等;我用直角量长方形的四个角,发现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和他一样想法的请举手。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我把长方形对折,我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用三角板的直角量出四个角都是直角)

    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对边,教师引导:上和下相对,左和右相对,我们把这种具有相对关系的边叫对边,也就是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知道了长方形(引说)------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指名说,开火车(师板书)、互说、指名说

    (2)我用直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厘米,我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我把正方形对边折,再对边折,发现它四条边相等;用三角板的直角量出四个角都是直角。(师:你们同意吗?)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知道了正方形的(引说)----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指名1人、开火车(师板书)、互说、指名)

    6、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不仅认识了四边形,还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你们真棒。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2、81页1说判断的理由

    3、81页2说选择的理由(错误的同学举手,同桌监督改正)

    五、谈收获

    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四边形有(引)----,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其实啊,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我们以后再来研究。下面完成作业。

    六、作业:

    82页6

    七、完成作业的看思考题。

    [课件必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篇四)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课件必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篇四),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正确读写分数。

    2.通过操作、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思维能力。

    3.经历运用符号和图形描述二分之一的过程,建立符号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4.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认识和感知分数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师:五一长假,同学们出去旅游了吗?

    生:去了!

    师:智慧老爷爷领淘气和笑笑也去旅游了。路上,智慧老爷爷给淘气和笑笑买了四个桔子、两瓶可乐,还有一个比萨饼。想想智慧老爷爷该怎样分才公平合理呢?

    生:分一样多,才公平。

    生:平均分。

    师:对。每份分得一样多,数学上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下面我们就用平均分的方法来帮他们分一分吧。(板书课题:分一分、平均分。)

    师:(出示笑笑和淘气的头像,取出四个苹果、两瓶可乐)谁愿意到前面帮他们分一下,请举手。(一名学生到前面分苹果和可乐。)

    师:比萨饼怎样平均分呢?

    生:每人一半。

    师:谁来分一分。(指名学生分比萨饼。)

    师:让我们来看看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得的结果,都该用数字几表示呢?

    生:苹果每个人分2个,(板书2)可乐1瓶。(板书1。)

    师:每人分一半比萨饼,该用什么数表示呢?

    生:0.5。

    生:二分之一。

    师:你们能到黑板上工整地写出来吗?

    师:(指1/2)这个数字的面孔有些陌生,请不认识的同学别急。这个数谁知道,怎样读?

    生:它是分数,读作:二分之一。

    师:你说对了,这个数正是老师要介绍给同学们的新朋友,它是一个分数。(板书:1/2。)

    师:读分数时要从下往上读,读作:二分之一。

    师:(指半个比萨饼)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半就可以用1/2——这个分数表示。

    师:这个比萨饼中有几个1/2?

    生:2个1/2。

    师:2个1/2合起来就是……

    生:1/2,就是整个一张饼。(师补充:用1表示。)

    二、探索新知

    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教材54页“涂一涂”)我们的新朋友1/2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它想请同学们在这些图形中找到它并用斜线把它涂出来,谁愿意到前面来涂出它们的1/2 。(师指名学生到前面的题卡上涂。)

    师:请其他的同学们把书翻到54页,涂一涂。(生练习,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帮他检查一下,他涂得对吗?

    生:对。

    师:我们的新朋友1/2看同学们这么快就找到它,有些不服气,给我们提一个问题。

    师:(指投影上每个图形的涂色部分)看这些图形涂色部分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却都能用1/2表示,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这些图形的一半。

    师:看来1/2还可以表示许多事物的一半。

    师:淘气、笑笑想和智慧老爷爷共同分享比萨饼,看来我们要重新分了。

    师:(出示圆片)这回我们该把这个饼平均分成几份?

    生:三份。

    师:(将笑笑头像贴到其中一份里边)这块给笑笑的,同学们看笑笑得到比萨饼的几份?(生:1份。)

    师: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生:1/3 。(师板书:1/3。)

    师:为什么用1/3表示?

    生:因为比萨饼被平均分成三份,笑笑得到其中1份。

    师:(把淘气的头像贴到另一份中)那笑笑和淘气两人得到这个饼的几份?

    生:两份。

    师: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生:2/3。(师板书:2/3。)

    师:(在剩余的一份中贴上智慧爷爷的头像)智慧老爷爷问:“我们三人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呢?”

    生:3/3,也就是1个饼。

    师:吃完了比萨饼,智慧老爷爷邀请我们玩折纸游戏。请拿起桌上的正方形手工纸,现在我们把它平均分成四份。怎么折呢?快动手试一试吧!(学生自由折,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展示折法。)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起彩笔,想涂几份就涂几份。想想你涂色的部分能用哪个分数表示?(师巡视。)

    生:我涂了一份,用1/4表示。

    师:有没有和这位同学不同的?

    生:我和同桌合作每人涂了一份,共涂了两份,用2/4表示。不过,我们还有个发现,就是我俩涂的正好是这个正方形的一半,一半用1/2表示,所以我猜2/4=1/2。

    师:(惊喜地)真该为你们的发现鼓掌。你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让我们又有了新的收获。我们都该感谢你们!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我涂出了这张手工纸的三份,用3/4表示。

    师:你的回答真完整!谁还想像他这样用完整的语言说出自己不同的发现?

    ……

    师:多么完整又清晰的回答啊!你也让我们有了新收获,感谢你。

    师:(指黑板)像1/3、2/4 、3/4、4/4……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你们还能举出几个分数吗?

    生:7/8 、1/10、3/9 、16/17……

    师:我们这样说下去能说得完吗?

    生:不能。

    师: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接近了分数。同学们,分数和我们身体各部分一样有自己的名称。如:(师用尺画横线写)3/4,写分数时我们要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这条横线的名称是分数线。然后写分数线下面的数表示平均分的分数,名称是分母。最后写分数线上面的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叫分子。看3/4,谁能像我一样,介绍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称和表示的意思。

    三、巩固练习

    师:(把学生分为红、黄、蓝、绿四队,课件出示超市场景)分数超市举办超市大赢家活动,答题赢购物卡。比一比哪队赢的购物卡最多,哪队就是超市大赢家。

    (一)课件出示各种水果按钮,由各队自由选择,每个水果按钮链接一道必答题。

    必答题:每答对一题赢两张购物卡。

    1.教材54页说一说:引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这三个新认识的分数。

    2.教材55页3题判断: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吗?引导学生明确分数要在平均分基础上产生。

    3.教材55页第4题。

    (二)课件出示蛋糕和果冻,后面链接抢答题。

    抢答题:每答对一题赢三张购物卡。

    1.考考谁是火眼金睛?(下图中涂色部分各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两幅图通过移一移,都能转化成一个圆的四分之一,对学生渗透数学中转繁为易的思想。)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认识了分数,知道一半用1/2表示。

    生:我知道分数的读法和写法,还知道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

    师:我们今天对这个新朋友还只是刚认识,随着今后的学习我们会更加熟悉它,并熟练使用它。

    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和分数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起始课,对后继学习非常重要。课后仔细回想课堂上的点点滴滴,我感觉这节课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学生的起点远远高于我的预设,他们对分数并非一无所知,而我完全是站在从用“一半”引出“二分之一”,再到自己折出“四分之一”,步子跨得小,没有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充分放手,所提的问题缺乏挑战性,空间不够大。但也因为学生的起点高,节省了课堂时间,还使整个课堂生成了些许精彩。

    2、折纸游戏认识1/4、2/4 、3/4、4/4。这一环节将折纸游戏局限在只折正方形手工纸。这样局限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也使教学的气氛不够轻松热烈,学生的兴致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如果能够为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图形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那么,学生的兴致就会更高涨,教学气氛会更活跃,生成的课程资源会更多,学生的认知也会上升一个层次。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适合学生的课堂才是最好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评:

    一、创设情境,架设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本课教师从创设“旅游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直觉,从“一半”这个生活经验开始,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地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沟通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自主探究,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知识,是在认识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我们看到,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自由,给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比如折纸,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想一想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了2/4=1/2,4/4=1。因为这种发现,学生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转化,从而形成新的主动的建构。

    三、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课堂中,教师本着扎实、有效的教学原则,合理地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课件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还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桥梁。例如,课堂练习采用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超市大赢家”的形式,进行深化练习和巩固。在学生精神上已经有些疲乏的时候,练习一下子抓住了他们的眼球,激起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实践的兴趣。教师设计了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不断地深入,知识的后继性和连贯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成为全课的点睛之笔。

    最新课件: 面积的认识教学思考其四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最新课件: 面积的认识教学思考其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在学习《面积的认识》这一节课时,由于“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的课堂教学就从“画树叶”,到“涂树叶”,让学生感受周长和面积的不一样。接着通过摸一摸自己和老师的手掌面,比一比手掌面,感受到面积是有大小之分的,摸一摸数学书封面、文具盒盖面、桌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

    在教学“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借助自己准备的剪刀、边长是 1 厘米的小正方形、 5 角的硬币等学具通过观察比较、重叠比较、剪拼比较、摆实物、摆小正方形等方法比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考。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索,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挑战性和趣味性,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能够自己亲手操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但是在让学生用剪刀进行剪拼时,出现了问题。我本来预想学生能很好的通过自己手中的剪刀进行剪拼比较,可是孩子在拿到两个图形后,不知如何下手。见此情况,我和其中的一个小组配合,把两个图形放在一起,让孩子看,现在你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码?如果你手中只有剪刀,你该怎么办 ? 孩子顿时明白了,可以把多余的部分剪下来,然后比较多余的部分就可以了。多余的部分仍然不能直接比较出谁大谁小,又该怎么办?孩子这时知道了,继续把多余的部分剪掉,接着比较。这真的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可是等到最后能比较出大小了,却发现这两个图形的颜色都是白色的,不知道哪一个是长方形的,也不知道哪一个是正方形上的。顿时我傻了眼,自己的备课不够充分,没有自己亲自动手去实际操作,只是自己认为的学生能做好。鉴于此,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在课前提前做好准备,把正方形和长方形涂上不同的颜色,到最后就能比较出图形的大小了。结果这次结果很好,孩子没能很清楚的知道哪个图形大?并且孩子还在从基础上,自己也找到了一种好方法,重叠的方法,真的是让人开心。

    通过这次课堂的无意发生的事件,提醒自己,要想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缸水,甚至是一个湖。不仅如此还要亲手实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孩子的认识特点和已有知识基础。

    边城的课件汇编


    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准备自己的课件和教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随便写写就可以了。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准备科学的教案。您认为一份好的教案和课件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小编在这里为您带来一篇关于“边城的课件”的优质内容,或许能帮助您获得些许收益!

    边城的课件【篇1】

    沈从文的《边城》,一个看似简单而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想,平凡的际遇与坎坷,可是表现出的却是不平凡的美。有人评价它是“最短的一部长篇小说,实际上则是一部最长的诗”,的确如此,作品中诗化的人物,诗化的风光具有一种古老的梦幻般的神奇与绚丽,使整个的《边城》充满了诗意的审美。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1.湘西少年:

    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希奇。最希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一到第二天,各处团总来见司令供办给养时,同时就用绳子缚来四十三个老实乡下人。当夜过了一次堂,每人照呈案的罪名询问了几句,各人按罪名轻重先来一顿板子、一顿夹棍。有二十七个在刑罚中画了供,用墨涂在手掌上取了手模。第二天,这二十七个乡下人就被簇拥到市外田坪里把头砍了。(《清乡所见》)

    4.被流放的歌者:

    “一切终得变,从大处看发展,中国行将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则无可怀疑。用笔者求其有意义,有作用,传统写作方式以及对社会态度,实值得严肃认真加以检讨,有所抉择……人近中年,情绪凝固,又或因性情内向,缺少社交适应能力,用笔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统统由一个‘思’字起步,此时却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转,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这是我们一代若干人必然结果。”

    郭沫若的《斥反动文艺》(载《大众文艺丛刊》1948年第1辑)。中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作家,并批判道:“特别是沈从文,他一直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我”在什么地方?寻觅,也无处可以找到。我“意志”是什么?我写的全是要不得的,这是人家说的......我终得牺牲。我不向南行,留下在这里,本来即是为孩子在新环境中受教育,自己决心作牺牲的!应当放弃了对一只沉船的希望,将爱给予下一代。(1949年初致夫人张兆和的信)

    1949年的春节刚过去几天,早晨,他开始实现这一悲壮的举动,被儿子制止了。儿子走后,他又用几种方法寻求解脱,幸好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小舅子张中和及时来到沈家,解救了他。或许是天道未泯,一代大师本不该如此离开人世;也许是天意轮回,中国的文物研究注定需要此人。不管怎样,沈从文侥幸逃过了这次命运的劫难。在我看来,这是他个人之幸,更是国家之幸。

    在医院,他仍然处于极度的精神错乱中,把戴着口罩的医生认定为伪装的迫害者。出院后,不断有朋友来看他。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慢慢从紊乱中解脱出来,变得安静了。

    一和好的音乐对面,我即得完全投降认输。它是唯一用过程来说教,而不是以是非说教的改造人的工程师。一到音乐中我就十分善良,完全和孩子们一样,整个变了。我似乎是从无数回无数种音乐中支持了自己,改造了自己,而又在当前从一个长长乐曲中新生了的。(1949年9月20日致夫人的信)

    正是音乐的滋润,心灵豁然洞开,沈从文已领悟到了生命的深层内涵:“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沈从文别集抽象的抒情》)

    巴金在《怀念从文》中充满感情地写道:“我还记得兆和说过,火化前他像熟睡一般,非常平静,看样子他明白一生在大风大浪中已尽了自己的责任,清清白白,无愧于心。他的确是这样。我多么羡慕他!可是我却不能走得像他那样平静,那样从容,因为我并未尽了自己的责任,还欠下一身债。我不可能不惊动任何人静悄悄离开人世。”终有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

    在中国公学,这个潦倒的书生开始了漫长的求爱历程。沈从文跟得很紧,追得很累,而张兆和只是沉默。在肯定沈从文是个好人的同时,张兆和对他竟是毫无感觉。尽管对沈从文连篇累牍的情书不胜其烦,还是个孩子的张兆和却找不到适当的办法拒绝沈老师的热情。她以为沉默是最好的拒绝方式,因而对沈从文的求爱信照例不复。可沈从文不管这些,依旧勤快地写他的情书。

    “‘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沈从文曾跟张兆和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等父亲同意了自己的婚事后,张兆和即拍电报给沈从文:“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1912月28日,沈从文生于湖南凤凰县;1992年,沈从文的骨灰由其家人护送回故乡凤凰,一部分安葬于听涛山下,一部分洒向沱江清溪之中……

    1.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我坐在后舱口稀薄日光下,向着河流清算我对于这条河水这个地方的一切旧帐。原来我离开了这个地方已十六年。想起这一堆倏然而来飘然而逝的日子,想起这堆日子中所有人事的变迁,我轻轻的叹息了好些次。……“望着汤汤的流水,我心中好象忽然彻悟了一点人生,同时又好象从这条河上,新得到了一点智慧。的的确确,这河水过去给我的是‘知识’,如今给我的却是‘智慧’。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面前万象百物,对拉船人和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我的情感早已融入这第二故乡一切光景声色里了。我仿佛很渺小很谦卑,对一切有生无生似乎都在向我伸手,且微笑的轻轻的说:‘我来了,是的,我依然和从前一样的来了。我们全是原来的样子,真令人高兴。你,充满着牛粪和桐油气味的小小河街,……很可喜的是我们还互相认识,因为我们过去实在太熟悉了’。”(《湘行散记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他深深感受到的东西,竟如刻骨铭心一般并且顽强地渗透在他的《边城》等作品之中。他对那些不能真正体味他作品的“城里人”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他的作品背后却又有着极现实又极恒定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一些人生的基本形式和人类的基本生存状态。比如说隔膜。沈从文小说的表面生活是平和的,温情脉脉的(《边城》呒终处在一派淳朴之气中)。然而这淳朴之气下面,却是深深的隔膜(几乎是“存在主义”的隔膜)。顺顺与二老的隔膜,二老与大老的隔膜,二老与翠翠的隔膜,二老与老船夫的隔膜,老船夫与顺顺的隔膜,老船夫与翠翠的隔膜,翠翠与整个世界的隔膜(甚至对她自己都有隔膜)……注定了一切都将在悲剧中了结(一种比啼哭与嚎叫深刻得多的悲剧)。沈从文以为朱光潜先生对他所作的断语最在本质上:深心里,是个孤独者。这种孤独感散发在《边城》的字里行间。《边城》,这“边”字,就有了一丝孤独。作品一开头:“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孤独便又深了点。那独立山头的白塔,那类似于“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渡口景象,那一幅幅黄昏与夜晚的凄清幽远的景色……无一莫把孤独托现出来。作品背后,是一个无底的企盼(张德蒂的雕塑《边城》以翠翠的盼望做画,极传《边城》之神)。

    一.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的简单介绍,为我们了解“边城”做了一点铺垫工作。但对一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作品来说,我们所做的仅仅是个开始。一部伟大的作品是要用尽一生去阅读、体会、沉思,使我们在生命历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有一盏心灵之灯相伴左右。今天,我们继续前路,通过对所选部分做出简要的分析来聆听大师。

    1.阅读预习提示,指出小说“写了什么”?

    明确:以“爱”为中心,围绕一个“爱”字展开一件件故事。

    2.课文中体现了哪些“爱”?

    1.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划分情节脉络。

    明确: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2. “薄薄的凄凉”――隐约的内心波动,无法勃发。

    “胡思乱想”――摆脱不掉的情思,莫名其妙。

    “忽然哭了”――无处言说,人情质朴。

    明确:纯净平等 真挚 自然……似乎是超越人间,可又是深埋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谁不希望一场纯净的爱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简爱》:“你以为我穷、不美,我就低你一等?你错了。我们是平等的。就像我们同样穿行过坟墓,同样站在上帝的脚跟前,我们是平等的。因为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简这样对罗切斯特说。

    《呼啸山庄》:(凯瑟琳在与女仆交谈):“我在这世上最大的苦恼,就是希克厉的苦恼;他的每一个苦恼,从刚开头,我就觉察到,切身感受到了。我生命中最大的思念就是他,即使其它一切都毁灭了。独有他留下来,我依然还是我。假使其它一切都留下,独有他毁灭了,那整个宇宙就变成一个巨大的陌生人,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了。”

    《大话西游》:曾经有一分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花样年华》: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的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柔情似水,这里,柔情是一种最高贵也最高雅的情感。作者用最出神的笔墨淡然写出一份柔情,对现实进行过滤或裁剪,或根据心的幻想去营造一个世界。我们要用最细腻的心灵体味着它,让我们一起去感应,去享受。所有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而温暖,它让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静下来,干净起来,敞亮开来……

    但当你合上书本,世事纷沓而来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阅读《边城》的那个场景那个瞬间是那样的不真实,仿佛是一段偷来的并不属于你的时光……于是,你摇摇头,笑了。

    《边城》的意义:这美好的柔情也许只能存在于古老的湘西,那偏远的边地;这美好的柔情深埋在每个人的心底,那心中的一个角落。

    边城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2、阅读全文,体会作者诗意的语言,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结课文中的意象。 3、概括小说主要情节,分析翠翠、爷爷、傩送及天保的形象,探讨“三美”的建构。

    4、探讨小说主题,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方式;感受人性、人情及真善美,揣摩作者的生命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翠翠形象分析。

    2、小说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白塔、水、黄狗、碾坊和船等意象分析。 3、人性美、人情美、风俗美及湘西世界的建构。

    难点:

    1、小说主题的解读。

    2、沈从文独特的生命体验及写作方式的认知。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课文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结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经过前面两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血性男儿林冲和西方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可夫斯基,今天让我们换一个视角,换一个时代,走进中国现当代小说。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已经是有独立思考与认知的大孩子了,你们心中的真、善、美以及人性、人情是什么样的?

    学生思考、讨论三分钟,然后找同学回答。 学生:······

    2、教师归纳:

    同学们的想法都很真切,老师为你们的真诚感动。但是老师心中最感动甚至可以说震撼却是另外一种世界。老师在你们这个时候,对一个作家描绘的描绘的真、善、美、人性、人情及其构成的世界一见倾心,此后便中毒至今。而他所描绘的一切不仅仅让老师向往,而是让几十个年代的人都为之动容。这个作家就是沈从文,他笔下真善美、风俗人情、湘西世界以及人性神庙是人们的追求,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我们课本中的《边城》一直被认为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湘西风俗的代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悟沈从文及《边城》的美丽吧!

    二、作者简介

    1、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苗族。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是“京派作家群”成员。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1949年后转向文物研究工作,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文学创作丰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长篇小说《边城》是代表作。他的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形成了抽象的抒情和诗意的小说,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沈从文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描写了独特的民风民情。他把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湘西丰富的社会风俗及优美的风景融为一体,展示了原始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建构了美好的“人性神庙”。《边城》无论是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中,还是他独特的生命体验中,《边城》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对文学的超越,更是对自身的超越。

    2、至于《边城》的写作背景,沈从文在《水云》中曾谈到其创作动机,如幻灯片上所说,社会相对稳定,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沈从文却因其独特的生命体验要写一首牧歌,从而达到生命的平衡。沈从文自己官方的说法是他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自然的人生形式。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对于这句话的理解牵涉到作品的主题等诸多内容,我们将在下面的学习中逐步深入。现在请大家从感性的层面看一下沈从文。 3、展示沈从文相关图片及湘西风情图片。

    三、课文简介

    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边城》节选自沈从文的长篇小说《边城》,是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边城”泛指地处边远的小镇,一般较为安静、闭塞。与课题相呼应,沈从文所写的是川湘交界处的茶峒人家。

    1、提出问题:

    上次让大家提前阅读课文,字词让大家注意了,这里就不再重复。现在,请一些同学来简单的讲一讲“边城”里的故事。 学生:······

    2、教师归纳:

    从刚才的回答可以看出有些同学认真阅读了课文并有所体会,而对课文还不太熟悉的同学要注意了,如果不想去办公室喝茶,以后要按时完成任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主要的故事情节:

    在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茶峒,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在两年前的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

    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儿子傩送,从此两人钟情于彼此。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离开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和黄狗一起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四、文章结构分析

    了解了故事主要的情节,下面我们来分析课文。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3-6章,下面请一位同学将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概括一下。

    学生: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拔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好,通过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课文以端午节为线索展开叙事,文中一共写了三个端午节,但不是按照时间的先后写作的。而是采用“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端午”这样的结构。

    1、提出问题:

    这样的叙事方式有什么作用? 学生:······

    2、教师归纳:

    这几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这样的叙事方式在结构上,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在内容则交代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我们首先了解了了作者沈从文及课文的写作背景,然后总结概括了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接着又探讨了课文特殊的叙述结构,大家都清楚了吧?希望大家回去再把课文仔细地读一遍,可以试着提炼一些重要的事件,感受翠翠等人物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环境描写,翠翠等人物形象分析,三美的建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讲的内容大家还记得吗?课后有没有及时复习?回去之后认真阅读课文了吗? 学生:······

    看样大家都被《边城》吸引了,那这节课我们就深入了解《边城》,、感知湘西风俗,体会人性和人情。

    二、环境描写

    1、提出问题:

    同学们,请你们把文章中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找出来,并分析其内涵,注意其中的意象。 学生:······

    2、教师归纳:

    刚才大家找的很全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文章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生活环境的安静。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环境的僻远使得边城的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生活得太平、和乐。

    写端午节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写每到端午,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写中秋夜晚,舞龙、耍狮子,放烟火等等——民风淳朴。

    环境描写、尤其是以环境描写开头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色。他笔下的环境是自然安逸与和乐的,是一个抒情的所在。在《边城》中,场景和景物是与人融为一体,与天地合一的,不仅起到了烘托真善美的作用,而且本身也是真善美的一部分,是有生命的个体。而在这自然环境中,当我们看到水、白塔、狗还有船等意象时,我们又有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课后仔细思考。

    三、人物形象分析

    环境是美好的,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也是美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更美好。想必大家对翠翠、傩送、天保、爷爷等期待已久了。

    1、提出问题:

    你们对人物形象作了分析吗?讨论一下,把你们对喜欢的人的分析告诉老师。 学生:······

    2、教师归纳:

    真的是各有所爱啊,同学们的分析很好,就让老师把这些人物组合起来:

    翠翠:纯洁善良的少女,感情真挚,情窦初开。聪慧、矜持又有些倔强。她十分依恋爷爷,钟情于傩送。

    傩送:淳朴、英俊、幽默湘西男子,对翠翠有真挚的爱,对哥哥的死心怀愧疚。

    爷爷:待人热情,为人豪爽,工作尽职,淳朴浑厚而且慈祥的老人。十分疼爱翠翠,但是做事有些游移不定。

    天保:正直、善良,为了弟弟离开家乡。

    这样优美、淳朴的人体现的是整个湘西民风的淳厚,这样的人才能入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所说的是“真正的人”。其实,不仅仅是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傩送等,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他们的物质条件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

    但是,同学们,沈从文是如何表现主要人物的呢?他多采用什么描写方法? 学生:心理描写。

    四、湘西风俗,人性和人情的建构

    “三美”一直是人们解读《边城》的主要方向,具体如下:

    1、风俗美

    本文所展现的风俗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端午节。传统的节日。官员、士兵和人们一起参加或观赏划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戏曲,划拳行酒。

    (2)新年。军民、官民同乐,没有地位的悬殊、经济的差异。

    (3)边城的风俗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如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

    2、人情美与人性美

    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军民情 邻里情 人物情 提出问题:

    同学们,这就是《边城》所描绘的“三美”。这三美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可是在这美好之外,你们感受到别的东西没有?是否有孤独、悲伤?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是否令人难过? 学生:······

    五、小说主题探讨 解读《边城》,人们通常从“三美”着手,即“人情美,人性美,自然美”。这又与沈从文自己的官方表达有关,即老师在介绍写作背景时所说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话没错,它是沈从文全部写作的意图,但却不是《边城》写作的主要动机。“三美”不过是副产品。八十年代以来,《边城》研究主要有牧歌说、悲剧说、象征说等等。其实,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自我生命体验与小说创作是紧密相联的。在写作风格离时代主流愈来愈远的情况下,他也坚持“抽象的抒情”这一独特的写作理念,目的是“重新给‘人’好好作一度诠释,超越世俗爱憎哀乐的方式,探索‘人’的灵魂深处或意识边际,发现‘人’,说明‘爱’与‘死’可能具有若干新的形式。这工作必然可将那个‘我’扩大,占有更大的空间,或更长久的时间。”在这一观念下发展并完善了的诗性小说风格,即抒情和叙事的和谐中衡,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就是说《边城》实际上是沈从文对现实无法调整的生命的寄托。也许大家现在不能很深入地理解这些话,没关系,只要你们记得有这样一个世界、这样一种语言、这样一种抒情即可,老师相信这些记忆会对你们以后的生活有帮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余时间继续深入,同时欢迎大家与老师交流。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边城》这篇课文至此就讲完了,本节课我们主要对课文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及“三美”做了分析,大家要认真体会;也探讨了小说的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方式,这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同时老师希望大家课后可以阅读《边城》全文,也可以找些沈从文其他的作品来读,比如《湘行散记》、《水云》等。总之,通过《边城》的学习,希望大家对这一类的小说有所感知体会。

    第三课时

    (安排在晚自习)

    一、观看电影

    同学们,也许课本不能带给我们直观的形象感知,我们来观看电影《边城》,在观看的同时,大家联系一下我们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深刻体会《边城》的意蕴。

    二、播放黄磊的歌曲《等等等等》

    三、课堂小结

    刚才的电影和歌曲有没有引起大家的共鸣?答案是肯定的吧。我想同学们一定在心中记下了翠翠,记下了沈从文,记下了湘西。作为现在朝气蓬勃的高中生,你们一定要保持最本真的样子,时刻把真、善、美作为自己的准则,这是老师对你们最大的期望!

    四、布置作业 《边城》读后感

    边城的课件【篇3】

    教学要点: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小说主要内容,以翠翠的心理脉络为线索,抓住小说的情节结构。

    绝美的湘西小城凤凰雄踞边陲千年,悠悠岁月伴着沧桑原野,漫漫沱江连着巍然青山,吊角竹楼衬着白色孤塔,守护着远离烽烟的苗壮两族脆弱而坚韧地繁衍生息。我们的主人公翠翠就是在这青山绿水中滋养长大成懵懂姑娘的,此时的她或许在吊角楼里忙里忙外,也可能坐在白塔那胡思乱想,也有可能在温柔的月光里借着歌声攀到梦的云端寻找象征爱情的虎耳草。

    经行于小说隽永优美的文字中,我们关注翠翠的爱情命运与人生出路,我们也关心世代生活在那里的凤凰子民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能否保持传统文明的长久魅力。

    沈从文说:“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并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冷藏年代时的凤凰包容随和,开放社会里的凤凰勤劳自然……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如画的湘西古城,去感受,去沉思……

    1、多媒体展示,介绍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苗族人。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北京大学任教。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其笔下的乡村世界原始、自然,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其以都市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表现出来的人性扭曲也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对衬下获得显现。这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敛的哲学思辨支撑了沈从文对乡村世界原始生活方式通往都市生活命运道路的理想追求。

    2、《边城》故事情节(运用多媒体讲解主要情节,学生对照课下注释了解故事情节)

    湘西风光秀丽,边城人情质朴,祖孙二人摆渡为生,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龙舟赛会,翠翠邂逅当地船总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走车路托人做媒求亲,而此时的傩送也宁愿送摆渡人,拒绝了用碾坊用陪嫁的地方团总女儿。兄弟俩约定按照当地风俗唱歌求婚,让翠翠自己选择。天保知道自己走车路在先,坚持把走马路的机会让给弟弟先来,自己外出闯滩,不幸遇难而死。傩送深深自责,抛下翠翠远走他乡。外公忧虑而亡,死于风雨之夜。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痴等待傩送有一天会来,但她也不知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三、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预习课文。

    1、第一自然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相依为命,为什么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多次的哭”?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翠翠心里有哪些微妙的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的意义?为会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耳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翠翠此时的心理有哪些变化?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得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得柔软了”?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四、以翠翠心理脉络为主线,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翠翠心中的凄凉——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梦里柔软缠绵但茫然——爷爷进城——娇嗔叉话温柔羞涩——听歌听地温柔

    边城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把握对环境的铺陈,了解自然环境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 通过细读,品味翠翠的人格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小说的主旨,明确边城所要表现的的人性内核。

    教学重点:把握主旨和翠翠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分析法。

    第一课时

    (课前播放黄磊的《等等等等》,投影一段话: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一、导入。

    讲到历史,我们很容易便会想到的是一些英雄豪杰的叱咤风云,是那些朝堂上的九五之尊,唐宗宋祖,拿破仑、华盛顿;或者便是那些某一方面的杰出人才,像杜甫、李时珍、牛顿、哥白尼等等。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是在历史里沉默着的更大多数,却是一些什么也没有留下的,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这个群体在人群中最庞大,也最渺小。谁也不会关注到在中国最广大土地上耕种的每一个农民或者在硝烟里搏杀的每一个士兵。因为他们不是历史的关键,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他们往往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是沈从文作为一个有着深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修养的文人,他关注着这沉默的大多数,于是在他的代表作《边城》的题记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如上)。在沈从文朴素的叙事中,展开了一副边城生活的画卷。

    二、情节梳理。

    (投影课题以及一句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长假前,请大家回去读读《边城》的全文,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认真去读了,但是我依然很真诚的相信在座的大家真正去读了,而且有所感受。

    那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简单的把故事理一理,或者大家一起来理一理,讲不完整没关系,你一言我一句,我们先把这个故事拼接出来。

    明确: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大老唱的,大老讲实情讲出后边去做生意,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三、环境分析。

    思考一:很明显“边城”除了是这部小说的题目,还是这段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不论大家对沈从文了解多少,或者对边城了解多少,小说中的这个地方给大家的印象是怎样的?换言之,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世外桃源,质朴天然)

    1、地理位置处在边缘,客观上与世隔绝。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地理的偏远带来民风的单纯。

    2、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方式。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划龙舟、捉鸭子等。

    这就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思考二:边城与生活在之中的人们有什么样的联系?

    由于地理上的偏远,改朝换代,战争革命都影响不到他们,就像《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的延续着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也保持着近似原始的价值观——一种非功利的价值观。

    文中描述了当事情与钱时,祖父的处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诿,仿佛钱是人人都不要的东西般,在这些争执里,谁要是最后占了钱的便宜,谁就是输家。文中也安排了几个推钱的场景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屠夫的争执,还有一个定要留钱的摆渡客。祖父摆渡死不肯收钱,反而到处请人喝酒。买猪肉互相推钱。正因为爷爷的性格正符合茶峒人的道德观,所以为人们所推崇,提起渡船,无人不知那个豪爽老人,当然,可以说每个人都摆渡,所以知道她,但是,从文中人们对老人的熟悉和态度可以看出,人们对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买东西,“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即便是文中最有钱的顺顺,也是一个不十分在意钱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镇里,有钱人家的儿子喜欢穷人家的姑娘,抛了门当户对的聘礼,要娶穷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闻。可见,边城,这样一个地方,是重义轻利的,不为商业气息所熏染变质。

    沈从文极力想表现的是一个非功利的社会形态。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文中所说的寄食者——。应该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生活出卖着自己的肉体。在道学家的眼里,这绝对的是下流可耻的。但是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里“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人,做生意时得先交钱,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情意胜过利益】多靠四川商人维持生活,但恩情所结,则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个,同留在岸上的这一个,便皆呆着打发这一堆日子,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即便出卖肉体,也珍视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妇人感情真挚,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男子在桅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一点儿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xx烟,性格强一点儿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佛洛依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欲望,由于睡眠时检查作用松懈,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梦是淳朴民风的折射。】……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在边城,即便是社会上最势利的东西的产物,小镇里最势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朴,也是如此的敷衍着势利,而尽力过着如此人性化的生活。文中处处点出边城的不功利,人人以反功利为荣,沈先生对此类场景津津乐道。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和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置沈从文于中国现代文学大家地位,1987年西方文学界开始提名沈从文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如果说鲁迅笔下的阿Q是国民劣根性的表现,它体现的是国人人性中难堪下作而又无奈的一面,那么边城则恰恰相反,它体现的几乎都是人性中善的一面。

    思考三:沈从文为什么选择“边城”作为小说的背景?

    读一篇小说,如果你喜欢,你就应该尽可能的去多了解与之有关的信息。这是一个思维延续的过程,当你走进幕后,你会发现许多在读小说时所体会不到的乐趣与风景。所以长假期间老师也推荐了几篇与《边城》相关联的文章希望大家看看。

    作品绝对不是作家念一句咒语凭空而来的。小说往往带着作者的身影与愿望。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我所生长的地方》一文里有这样的描述“我想把我一篇作品里所简单描绘过的那个小城,介绍到这里来。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仿佛可用手去摸触。……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不曾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当时间渐渐拉长,我们渐渐长大,我们都会发现过去的日子远比现在幸福,就如大家会觉得幼儿园的日子比现在愉快,老师也会感受到当学生的日子比当老师的时候开心。这种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充分的表现在沈从文的小说之中。沈从文是一个天真浪漫的作家。在这里,老师八卦一下。

    沈从文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 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1920年在芷江一警察所当办事员后因初恋受骗而出走。他的婚姻相当的富有情趣。当时苏州一个名叫张吉友的富商,除了拥有万顷良田,热心于结交蔡元培这样的教育界名流、投资教育事业,还因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而尽人皆知。后来,这个大户人家的二女儿张允和嫁给了颇有建树的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赫赫有名的大作家沈从文。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18岁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她聪明可爱,单纯任性。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第十三号”。自卑木讷的沈从文不敢当面向张兆和表白爱情,他悄悄地给兆和写情书。

    老师的情书一封封寄了出去,点点滴滴滋润着对方的心。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那个校长就是胡适。

    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没有得到校长胡适的支持,张兆和只好听任沈老师继续对她进行的感情文字的狂轰滥炸。沈从文开始了他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就在张允和与周有光喜结良缘后不久,她的妹妹张兆和也在名作家沈从文的长时间进攻下举手投降,成为这个情书圣手的俘虏。

    可见天真浪漫的沈从文眼里,爱与美是他不懈的追求。在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里不断闪现着对童年生活环境的追忆,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缅怀。他对湘西当年的风情,这种人人以情义为重,以不要钱为荣的风情,这便是沈先生所念念不忘的人土风人情。

    另一方面,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说: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的写作目的便在于表现一种人性的形式。就像大家上化学课、物理课做实验前一定会整理好试验台,洗清每一件容器一样。如果把沈从文写作边城看作是一次关于人性的实验,边城就是一个试验台,如果这个实验台上有杂质就可能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因此,要表现纯粹的人性,就需要边城这样一个无论外在还是内在都纯粹的环境。

    边城是作家精神追求的一种境界,是一种诗意的栖居所在。我们与其说边城在中国版图上某一个地方,不如说边城是存在于作家心中的一块灵地,一方净土。这是作者生活的理想,是作者所设想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给志在写作者》中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就连他死后归葬凤凰县的墓碑上也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边城〉与〈八骏图〉》)然而,他在《边城·题记》中说:“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从而唤醒读者对“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的关注,“更希望的还是可以燃起行将下乡的学生一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长河·题记》)。

    在那样一个年代,“边城”是沈先生的一个梦,——也许就是那样一个边缘城市,在心灵的边缘,人生的边缘,爱憎的边缘,善恶的边缘……在那里,可以怀古,可以让他以及和他一样的人们将自己的心灵或者说是灵魂栖息其中,得以片刻的安宁。

    四、问题思考。

    1、 你觉得故事中翠翠是什么样的?

    2、“边城”真的是一个如此美好的地方吗?

    边城的课件【篇5】

    二、过程与方法:

    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讨论分析多种方法结合,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 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1、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2、理清小说情节,把握民俗活动和情节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性的闪光点。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语言和心理,把握小说中至真、至美、至善人性。

    1、加强课前预习,充分熟悉小说内容。

    2、 补充相关小说情节,让学生对《边城》有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方法】 要本着以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为主,重视学生的思考重视学生的感悟.“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点拨法以及探究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能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启发学生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5、理顺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导入教学:《边城》这部小说问世不久,湘西的凤凰镇就成为旅游胜地。它正如世界上许多名城名镇一样,崛起在世界文化大师的光环之中。因为莎士比亚,英国的斯拉特福小镇才会蜚声世界;有了莫扎特,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才成为世界音乐中心,有了塞万提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才成为旅游圣地。同样,因为有了沈从文以及他的系列湘西小说,凤凰镇也成为了风景名胜之地,凤凰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小镇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边城》去欣赏那里的山水之秀,去感受那里的民俗、人情之美。

    1、读第一段,这里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况? 明确 安分乐生,井然有序

    2、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通过文本的描述,

    请同学们概括一下:

    明确:码头、碉堡、河滩、军营、河流、山、水、船。

    这里的风光秀丽、美好。是一个干净的自然所在,就象是这里的人一样。

    3、文本写了哪些民俗?这些民俗有怎样的特点?又有怎样的内涵?学生讨论完成。

    这些民俗具有古老而淳朴的特点,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包含着美好的祝愿、表达着欢快的情感,充满了吉祥如

    意的氛围。更能体现人们之间的和谐亲切的关系。

    小说节选部分中写的次数最多的哪一种民俗活动?

    端午节的赛龙舟:由赛龙舟引出小说的人物以及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一些事情。

    小说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主角是谁?

    人物:

    情节:

    总结: 端午节赛龙舟就像一根银线,串起了边城中那些闪亮的珍珠,即那些故事和人,在故事中,边城的人性光辉也闪耀起来。下面我们就分析小说的人

    边城的课件【篇6】

    一、说大纲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现代文阅读和鉴赏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二、说教材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开阔视野,体会不同作家风格,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边城》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长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文学作品。本课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创设情景加以引导,力争拉近距离。

    三、说学生特点

    高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但对于课文背后所蕴藏的深层意义还缺乏进一步的挖掘能力。《边城》这篇文章反映的毕竟是一个成年人,而且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感,因而比较深沉,这是很难让高一的学生真正的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样一些内容进行大胆的舍弃,在课堂上不做过多要求。

    四、说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了解沈从文及其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学习小说细腻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3.提高学生对含蓄语言的感悟能力。

    4.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心理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5.感悟文中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2.体会课文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在本课教学中,从人物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入手,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环环相扣。从而让学生感受沈从文先生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以此感受小说中蕴涵的“人性美”。

    五、说教学方法

    对文笔细腻、情感细腻的文学作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要做的最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进行挖掘,并且本课是自渎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渎。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贯彻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师“教”的职能和学生“学”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采用情景创设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同时,为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课堂效率,适当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六、说学法

    对于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意以下两点:

    1.自主讨论法。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讨论法”,掌握“读”、“想”、“划”、“议”、“结”的学习方法,通过自渎认真思考,划出重点语句,讨论交流,议出问题的关键,总结特点。从而把握重点。

    2.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七、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拟为一课时。

    课前准备:观看电影《边城》,分发有关作品和作家资料。

    (一)导入

    设计思想是以情景动感情,以情感激情趣,以情趣诱发求知欲。借助多媒体,以丰富的风光图片、生动的故事情节把学生带入古老的湘西地区。

    有人说“《边城》是一首圆润悲婉的乡土抒情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一支情歌,是一曲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他描绘了一种充满化外之风的天人合一的意境。为被现代文明撕裂灵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恍若隔世亦真亦幻的人性理想。是一块行将失落的古朴的生命的绿洲。”

    你读了《边城》,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此处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感悟美、发现美、品味美。)

    (二)设置疑问

    在充分激活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因势提问,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1.小说写了什么?

    2.课文中体现了哪些“爱”,重点突出的是什么?

    通过提问,明确小说以“爱”为中心,围绕一个“爱”字展开一件件故事。课文写了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重点写的是翠翠与天保兄弟的爱情。

    (三)赏析品味,互动探讨

    在学生满怀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时,让他们自学讨论,运用“自读讨论法”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教师多角度层层挖掘,适时点拨,开启心智。

    1.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划分情节脉络。

    往事如梦——梦中人——未了情缘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下列问题,品读文章。

    a.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乡生。

    边城的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小说是一种叙事文学,但也可以有散文一样的美的语言和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一篇小说《边城》。

    2、明确目标:

    我们知道,学习小说首先要了解它的情节,其次要根据情节和环境,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人物是:了解小说的情节,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4、讨论: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和环境,尤其是某些关键性的句子,谈谈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说法不要轻易否定,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明确: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她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的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他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爷爷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的老人。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人,解除她死后的遗憾,她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晚上,他常常带翠翠来到悬崖边、月关下给翠翠讲故事,跟翠翠说话,从来都和善安详。

    1、提问:沈从文在创作谈中说,他写这篇小说,是要通过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本文写了几重人物之间的爱?这些爱各表现在什么地方?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2、讨论:有人说“《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色彩”,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而爷爷只能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能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在这块土地上。”天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天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方,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外公因为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她希望把翠翠交托付给一个实在的人,但天宝和傩送分别远远离开,他对于翠翠的婚事无能为力。感到翠翠渴望着爱情,他“又忧愁又快乐”,“温和悲悯地笑”,这都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希望她有一个好的归宿,又担心翠翠离开他,担心翠翠在爱情上走了父母的老路。对这一切,他也无能为力,只能带着孤单和遗憾撒手而去。

    天宝和傩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责任心的青年,但他俩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一个心怀遗憾闯滩而死,一个远走他方,毫无音讯。

    1、学习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大家知道,环境是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环境对表现人物、表达主题具有重要作用。下面请大家朗诵几段自己认为写的好的环境描写的语段,说说它们对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有什么作用?

    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第一处,世间万物都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在成熟的生命中,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她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不能象雀子、草木那样热烈勃发,所以,有点“薄薄的凄凉”。景物描写衬托了人物的内心。

    第二处,翠翠满腔心事,却无人能理解。看着船上人悠闲安逸的神态,更使翠翠感到孤独寂寞,因此哭了起来。景物描写恰当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处,“对溪除了草虫的轻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说明翠翠等待的人没有来,翠翠对爱情的期待,已经变成了悲剧。不善表达的翠翠,拿出芦管去吹,而爷爷那抒情的曲调,使翠翠的心变的安静起来。景物描写含蓄的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复杂的变化。

    第四处,温柔的月光,天籁般的虫鸣,这一切是那么自然,那么安详,那么淳朴,翠翠和爷爷在这样的环境下说故事,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成一副优美的生命形式,这正是作者所说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全文类似这样的景物描写很多,它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必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讲解:景物描写不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不仅形象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而且衬托了人物的美。环境美、人性美,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现的。

    2、探究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主题。

    讨论:作者在创作谈中说,他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认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样子?

    参考:《边城》描写的确实是一种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说也只能描写一种人生形式。《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自然的,这里的人生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这种人生形式是优美的`,他们含蓄而毫不伸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的人生是优雅的,安详的。这种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们有爱、敢爱,爱的深沉,爱的彻底。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讲解: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传统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种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的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伤孤寂的色彩。

    固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怎样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生存的问题。比如过年吧,我们既希望它象几十年以前那样神圣、热闹,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现代意识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写的那种过年的味道了。

    作者曾道:“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阅读这部中篇小说,通篇令人深感一种贯穿始终淡若烟尘的悠然与寂寥。白描般的笔触,寥寥数语将小城的静美与清雅从幽静淳朴苍翠迷人的大自然中带入读者的脑海,这片至纯至美的自然塑造出一群心灵澄澈的边民。淳良美好的灵魂,是作者此文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原始和谐的边城生活,清新朴素的民风,与那清澈溪水、带着自然气息的山岚以及风中轻舞的翠竹,那白日水声人声交织鼎沸的河畔与沉静夜色下静谧映月的渡船一并,奉献给读者一场视觉、听觉及感觉的盛宴。

    《边城》的写作基于一种原始的希冀。作者将对美好淳朴的生活形态的向往与渴望自始至终注入全篇。全文极力描绘与推崇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传承至今的美德。作者构建出汇集“美”的一座城,仿佛是作者灵魂深处对美好信念守护的内心城堡的对应镜像。这些美好的意象与思想,不仅是对现实生活中物欲横流、人性衰退、重利轻义、不明廉耻、庸俗腐化现象的抨击,也是对在时局中随波逐流、难以寻找到心灵家园的人们的一种慰藉与支持。《边城》中绘出的是如世外桃源一般不存等级功利,而重义重情、人际诚恳友善的一座城。文中祖孙间暖人心灵的温情,青年男女间青涩却纯美的爱情,船总家兄弟对少女翠翠的真挚恋情以及天保、傩送兄弟二人手足情谊,都是作者对传统美德内涵的真善美的认知表现。《边城》将景之净、人之淳相融合,通篇自然与人和谐的状态中更凸显了人们心灵的纯净。《边城》中描写小舟摆渡、山歌比试、兄弟谦让、祖孙间的相依之情,边城人民这种近似原生态般带有非凡感染力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都隐含有作者对现实中传统美德弱化、价值信仰缺失的痛惜,以及对现代文明冲击下人性衰退、物欲横流的社会现状的批判。作者推重这种自然之美的生活方式,绝非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文学不是政治学,纵然有博弈也不该将美好抹杀,作者如此的笔触和行文,也是想以此种令人向往的桃源之美重建民族的优良品德和美好人格。

    《边城》一文将情与景都做了精妙的描绘。情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人物内心的变化把握得十分到位。人物的梦境也成为其真实情感的一种幻象化表达。翠翠梦境中的情景正是这个人物内心发生细微变化的征兆。在离奇的梦境中,翠翠渐渐有了自己的心事与孤单;那甜美的梦境,显示出她对朦胧的爱情的甜蜜向往和快乐感受。景的描绘是推动剧情发展和烘托人物心理的一种“氛围的营造”。那片秀丽山水中,如山泉清透甘甜的生活气息,是当时现实大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渴望。那些美不胜收的画面,那些能让心灵沉静安定的场景,都将故事定格在充满无限美感的一个舞台之上。此景中的故事,无论是喜是悲,都带着无法改变的原质美感,因为这片土地上孕育的,纵然有悲欢离合,也只是不同形式美的展现。作者以浓淡适宜的笔触,描绘出的是翠竹依依、山风沁心的边城,那碧色无边中婉转欢鸣的黄莺,夏夜静谧中喃喃的虫声,黄昏下的温馨,水银泻地的月色,泥土清香的溪畔……景如画卷,景情相融。这些景色随着小说人物情感的发展和波动自然地展开,辉映人物的内心之感与心境变迁。黄昏的柔美,是温暖也有轻若游丝的惆怅;月色清凉如水,鲜花铺就的心路上,是主人公内心的期待与那份感情的纯净朦胧之美。

    或许,只有遗憾,才能让文章充满言有尽、而意未穷的美好,才能让美不仅是固化于结局的一种静态,而成为有着生命感有着延续性的感动。《边城》中主线故事也的确是以一种带着悲剧美的忧郁情怀煞尾。这种浸透在文中自然流露出的忧郁,并没有给看去极美的文字带去损伤,反而添加了一丝别样的感情,从而令小说的情节具有更大的延展性。它带给读者的也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最后傩送是否回到了边城?翠翠是否守得了自己的爱?这部作品,不是让人感到虚无的“童话”,它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极富戏剧性的变化,无论是情节的安排还是发展的步骤,每一点都是自然而然地展开,这就是一部有着独特生命力的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自信的课件汇编八篇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教案是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本篇文章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一篇优秀的“自信的课件”文章,请您收藏此页面以备查询需要!

    自信的课件 篇1

    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

    当头,国民党政府官僚和“社会名流”不是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而是以祈

    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请菩

    萨来“解救国难”,多么荒诞,多么愚昧啊!

    4.提问: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

    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势定基础。

    讨论并归纳: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

    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f’突破口”。

    6提问: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 10.提问: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讨论并归纳:

    所知道。

    13.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

    句再论论点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

    据的”要拿出自己的眼光来看地底下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注视着祖国的事业。”②其实,士。果把自己的名字与事业紧紧联系在一

    和蒸汽机、马克思和(资本论)。⑥这些伟大的名人自己并不曾谋求“大

    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小写”自己的名字,“大写’咱己该做的事业。

    4.解释第③句中“小写”和“大写的含义。

    1.讨论课后练习三表格。

    证明其论点。

    反驳敌论点。揭示敌论点虚假。

    第四部分(9段):作出结论。直接驳论点揭示对方论点以偏概全,

    官删掉的。想想为什么被删去?

    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

    斗争,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主流,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论点,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

    阅读7面文字,回答问题。

    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

    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自信的课件 篇2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词的含义;

    2.用圈点法积累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然后在小组上交流。

    3.分小组展开朗读。按要求品读。

    (1)整体感知本文的感情基调--(喜、怒、哀、嘲笑、讥讽等)结合资料库,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年代的事?

    (2)划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语句。

    (3)体会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轻重、快慢、高低等语速语调的变化。讨论朗读。

    A.……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从“自夸”一词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态度?所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讥讽。)

    B.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D.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肯定、赞扬)

    E.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全文感情的重点句。结合资料库,和你对文章的初步理解,说说“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什么?然后想想该怎样来读?)

    F.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G.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结合资料库,理解“状元宰相”及“地底下”的含义。然后体会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从以上句子中应读出对比--你认为应是什么与什么的对比?

    以上的句子就是我们这篇文章的反驳主线。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4)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自信的课件 篇3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一.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对自己的评价要么过高要么过低,对别人的评价难以正确对待,以致于形成自负或自卑的不良心理,而自我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带来行动上的偏颇,使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诸多问题,如偏激、虚荣、焦虑、害怕困难、自暴自弃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就是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价值有清醒的认识,树立与增强自信。

    自信有助于成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学生只有树立自信,才会获得成功,才能以良好的心态接受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快乐的人。

    二.课标要求

    1.“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里的“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2.“成长中的我” 中的“自尊自强”里的“养成自信的生活态度”。

    三.本课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明确自信者的心理品质能帮助人们走向成功的;而自卑者.自负者又是怎样远离成功的;(2)认识到不同的自信心水平会对人们产生不同的影响,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走向成功的愿望,初步形成积极向上.自信的生活态度。2.知识目标:

    (1)能准确地分清自信.与自负.自卑;(2)明确三者与成功的关系;

    (3)自负和自卑使人远离成功,而自信有助于成功,为树立自信和在实践中培养自信奠定认识基础。3能力目标:

    能正确认识自我,帮助自己能够走出自信的误区,不自卑.不自负,培养自信品质,迈向成功。

    四.教学重点: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

    五.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自信者该拥有的心理品质。2.自负.自卑与失败之间的必然联系。3.自信与成功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情境创设法、讲解法、探讨法。

    七、设计思路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明白自卑和自负都会妨碍人们成功,在辨析中深刻领会自信者成功的良好心理品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养成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

    八、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复习提问,通过提问使学生加深了对自负、自卑和自信的区别的认识,从而提出三者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又将如何呢?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无论自卑还是自负都将远离成功,而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引出课题。

    (一)“一对孪生子”共有的心态 情境在线

    活动一:阅读感悟

    多媒体出示情境故事一:小铭的故事

    小铭在小学是优等生,升入初中后,各科成绩都不错,还得了调高跳远一等奖。他觉得班级的荣誉都是他的功劳。

    思考;此时小铭是一种什么心理?

    生;自负

    第一学期快结束了,学校评选三好学生。

    思考:此时会怎么想?

    (学生活动)

    多媒体出示情境故事二:小铭的故事

    他自以为是当选的第一人选。谁知,他落选了。唱票时他的头一点点低下去。等选举结束时,他垂头丧气地离开教室,整个期末再也没见到他的笑脸。

    师:这是什么心理? 生:自卑 思考:

    (1)小铭为什么会由自负走向自卑?生活中有像小铭这样自卑的人吗?(2)面对沮丧的他,你能提出什么忠告呢?

    (3)自负与自卑的共同点是什么?对人们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见解。

    生1:自卑的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从而产生对自己的憎恨,憎恨自己的不完美,憎恨自己的无能为力,更强化了自卑感,从而使自己远离成功。

    生2:自负和自卑常常在一个人身上并存,是“一对孪生子”因为它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都远离成功。

    生3:小铭的心理经历了由自负到自卑的变化过程,无论是自负心理还是自卑心理都会对人产生消极的影响。我们经常把自负和自卑看作“一对孪生子”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说明,许多失败都与自负和自卑有关。下面,我们就来个故事分析大比拼。

    活动二:图片故事会

    探究: “自负者和自卑者远离成功原因” 多媒体出示故事1水门事件。

    分析总结:美国总统尼克松失败于自卑。多媒体出示故事2戏曲《霸王别姬》。

    分析总结:项羽败于自负。多媒体出示故事3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分析总结:马谡败于自负。

    多媒体出示故事4关羽大意失荆州。

    分析总结:关羽因自负失荆州。师:通过对这几个故事的分析,相信同学们对自负与自卑的影响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下面总结一下“一对孪生子”共有的心态应该掌握的问题。(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做笔记。)

    1、自卑与自负的共同点是什么?

    自负与自卑是一结孪生子,二者都以自我为中心。就像一根潮湿的火柴,自负和自卑的人永远也无法燃起成功的火焰。

    2、为什么自负者和自卑者都会远离成功? 1)自负者的追求所以必然失败,就是因为其追求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虚假的,自负可以带来一时的情绪高涨,但意气用事招致的挫折,会即刻使他不知所措和沮丧、颓废,从而走向自卑。

    2)自卑者会产生对自己的憎恨,憎恨自己的不完美,憎恨自己的无能为力,由此更强化了自卑感.3)因此,不管是自负者还是自卑者,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会使他远离成功。

    (二)自信有助于成功

    我自信、我成功

    活动三:

    阅读感悟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24页德摩斯梯尼的故事,让学生回答他成功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自信)

    活动四:学习探究(我自信,我成功。)

    “图片故事邓亚萍与杨霞” 多媒体图片故事一舍我其谁的王者霸气邓亚萍“我自信,我成功。”

    如果说是热爱把身高仅149厘米(作为运动员可谓“先天不足”)的邓亚萍领进了乒乓球王国,那么,敢想敢干、不断超越的执著追求则吹响了她夺取一枚有一枚金牌的进军号角。她在训练和比赛中都有一种“舍我其谁”的“王者之气”,所顶下的目标就是打败所有的对手,夺取冠军。在16岁拿到了世界双打冠军后,她又树立起“让所有奖杯都刻上中国人的名字,都刻上邓亚萍的名字”的目标。令人赞叹的是她1993年便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满贯”冠军得主。截止到1997年44届世锦赛,她一共夺得18个世界和奥运冠军,堪为中国之最。

    多媒体图片故事二:去悉尼之前,有记者问杨霞:“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你怕不怕?”杨霞摇摇头,轻轻一笑:“不怕,我对自己有信心。”果然,在9月18日的比赛中,杨霞一举拿下了女举53公斤级金牌,并打破了抓、挺、总成绩三项世界纪录。

    学生讨论:邓亚萍与杨霞为什么会成功呢?

    教师总结:自信的人有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她们沉着冷静,相信自己会克服一切困难为成功创造条件,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完成任务充满希望。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坚信一次次失败是在向成功迈进。那么,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呢?

    活动五:学习探究——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呢? 图片串讲故事A乐观——多媒体图片展示漫画故事 学生分析:为什么乐观有助于成功?

    教师总结:自信者拥有乐观的心态,就会使人在面对问题和失败的时候,相信自己,不轻言放弃,会想方设法创造成功的条件。没有这样的乐观与希望,很多事情就会半途而废。图片串讲名人故事B:进取——爱因斯坦

    学生分析:进取与成功的关系?.教师总结:自信的人更注重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功后的荣誉与奖励对他们来说却无足轻重。比如,爱因斯坦把奖金支票当书签,居里夫人把荣誉奖章给孩子当玩具。

    图片串讲名人故事C:专注——华罗庚

    学生分析:专注与成功关系?

    教师总结:自信者目标明确,主次分明,不会感情用事,不被与任务无关的事情所干扰!(课后思考,自卑者和自负者做事会专注吗?

    教师小结:自信有助于成功,是因为自信者乐观、进取与专注,目标明确,注重行动,体验过程,所以能最快、最好的达到胜利的终点。课堂小结:

    师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回忆一下,今天我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信有助于成功,自负和自卑会阻碍人们走向成功。

    板书设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一)“一对孪生子”共有的心态

    1、自负与自卑都以自我为中心。

    2、两者都远离成功。

    (二)自信有助于成功

    1、乐观——充满希望,不轻言放弃。

    2、进取——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奋斗。

    3、专注——目标明确、全力以赴,善于合作。

    • 随堂演练:

    1、有人问居里夫人,“您认为成才的窍门在哪里?”居里夫人肯定地说:“恒心和自信心,尤其是自信心。”可见(D)

    A、有了自信心,任何事情都可以办好

    B、自信心——不要别人的帮助——决定了人能够成才

    C、居里夫人靠自信和恒心成功,其他人却不尽如此

    D、自信心是成才与成功的重要条件

    2、法国作家雨果说:“对于那些有自信而不介意于失败的人,没有所谓的失败……”这说明了(C)

    • A、人生道路中无所谓失败

    • B、自信的人不可能失败

    • C、自信的人能正确对待失败

    D、失败只是对一部分人而言的

    3、爱因斯坦把奖金支票当书签,居里夫人把荣誉奖章给孩子当玩具。他们都不在意这些事后的东西,这表明自信的人..........(B)• A、不知道荣誉奖章、奖金支票有什么用。

    • B、更看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 C、懂得要超越自负,告别自卑。

    • D、自信就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布置作业:

    1、“一对孪生子”共有的心态,“一对孪生子”是指什么?共有什么心态?与成功有什么关系?

    2、自信者的哪些品质有助于成功?

    3、写出至少两个有关自信的名人名言。

    4、课后思考,自负者做事是否专注?自卑者做事是否专注?

    (完)

    自信的课件 篇4

    《成功需自信》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

    一2.4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二1.6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自信的作用和自我价值的优势,相信自己,树立正确的自信心。

    (二)能力:初步树立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的方法,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塑造一个自信的我。

    (三)知识:认识自信对成功的重要作用,掌握树立自信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

    进入中学以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如不能妥善处理,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发生动摇,另外,正值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受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在自我认识上往往出现偏差,对自己的评价或高或底,对别人的评价难以正确看待,以致容易形成自负或自卑心理障碍。而自我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带来行动上的偏颇,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诸多问题,比如偏激、易怒、嫉妒、狂妄、虚荣、焦虑、害怕困难、自暴自弃等。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是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价值有清醒而客观的认识,增强自信。自信有助于成功,而且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在树立了自信之后才会获得成功,以良好的心态接受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快乐的人。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因自信而获得成功的事例,并总结自己因不自信而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信心是推动人们不断上进的动力。自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大诗人李白有诗云: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伽利略在火刑架上面对着熊熊燃烧的大火,亦然对自己的观点笃信不疑:这个世界最终会了解我的。20世纪20年代末期,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许多人提出了“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可是毛泽东没有低头,他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两年之后,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经过十几年的斗争,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他们之所以成功,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信。邓亚萍说:我自信,我成功。凭着这种精神,她在世界大赛中屡克强敌,即使在比分落后时也能镇定自若,信心百倍,反败为胜。

    自信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自信心?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二)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一、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多媒体出示)成功需要勇敢,勇敢需要自信(多媒体出示刘翔的图片)学生活动:简介刘翔

    师:看来大家对刘翔真的知道的挺多的,可是老师有一个问题:在强手如林的局面下,刘翔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佳绩? 生:(略)

    师:大家的说的都很好,的确,刘翔正是凭借他的勇敢,他的自信最终不畏强手,获得了金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成功需要勇敢,勇敢需要自信(多媒体出示)。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书上的一段材料。

    学生活动:阅读书上有关数学家华罗庚的事例 提问:在困境面前,华罗庚是怎么做的? 生:不畏困难,自学成材……

    师:大家的发言很精彩,在困境面前,华罗庚没有屈服,反过来他最终克服并战胜了困难。由此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自信使人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强不息的力量(多媒体出示)。

    提问:在困难面前你会怎么做? 生:(略)

    师:借此机会教育学生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多媒体出示图片:杨扬)

    师:大家都认识她吗?谁能对她做一个介绍? 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有关杨扬比赛情况的材料,学生阅读)师:在1500米的比赛中,杨扬为什么只得到第三名?

    生:因为压力大,使得她很紧张,不自信。师:在后来的比赛中,杨扬为什么会夺冠? 生:分组讨论探究并交流

    师:大家分析的很对,从大家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自信使人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板书)。有人说:“坚定的信心能使人拼命。”会与不会,成功与失败,取决于信心,持久坚定的信心是成功的保证。有志者,事竟成,名家之所以能成为名家,必胜的信心是他主要的依靠。一旦有了坚定持久的信心,人就能爆发出巨大的、不可思议的力量。(教师创设情境,讲述自身的经历——参加演讲比赛失败的经过)提问:现在老师面对这样的状态,请同学们做一回医生,为老师开处方。学生活动:讲述自己的想法

    二、扬起自信的风帆(板书)

    1、要发现自我优势,找到自信“支点”(板书)

    师:根据同学们给老师开的处方,老师对自己的参赛态度做了调整,大家猜一下老师比赛的结果。

    (学生都会说很好,老师的经过正好相反,运用这个反差很自然的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内容上来。)

    师:我已经按照大家说的去做了,为什么还是失败呢?为什么只做到第一点还不够呢? 学生再次分析原因:(略)

    师:大家的见解很深刻啊,看来老师的确是做的不够,从大家的分析中老师知道了,2、要增强自信,还要改正克服自身的缺点(板书)

    总结:由于大家给予老师的灵丹妙药,老师在经历第一次的失败后,又一次参加了比赛,结果我采取了大家的建议,在后来的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

    (创设情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勇气正视自己)学生发言:(略)

    师:看来大家都能对自己作全面的分析,老师希望大家对待自己的优点能保持,对自己的缺点能尽量改正,大家有没有信心做到啊?(多媒体出示材料:王立的事例)

    师:大家看一下,王立因为口吃的毛病,在开始的时候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生:不自信、害怕……

    师:如果王立就生活在你们中间,你会怎么样去劝慰他? 生:分组探究并交流

    师:看来大家都有一颗爱心,我们看王立是否真的象同学们所希望的那样去做了呢?(多媒体继续出示王立的材料)

    学生分析:王立为什么前后的表现大相径庭?

    3、要感受成功的经历(板书)

    多媒体出示高三学生阿泽的故事: 学生讨论:成功与自信的关系

    师: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你有了成功的体验,那么你的自信心会不断增强,可是如果你从来没有成功过,那么你的自信心就有可能很难树立。假设:如果王立当初任由问题发展下去会怎么样? 学生分析:(略)

    4、要克服自卑(板书)

    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失败的故事

    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认识自卑心理的危害,并认识到克服自卑才能树立自信。(学生阅读书上的相关链接:克服自卑的方法)

    教师对前两个问题做总结,并在总结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自信与自傲的区别,自信≠成功,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自信+努力=成功。(创设情境,学生齐读“我能行”,深化主题)

    (三)请你解决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闭门弟子。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了一位又一位,总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当这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扶着那位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言辞恳切地说:“找遍城乡各地,找遍五湖四海,我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举荐给您!”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找到。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望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自己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耽误了,忽略了,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 问:从这个事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课外作业

    收集同学身边因自信而获得成功的事例,开一次以“我自信我成功”为主题班会,介绍一下同学树立自信的一些好的做法

    自信的课件 篇5

    《我自信 会成功》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洪上完小 张丽娟

    活动背景:

    有个同学问老师:“老师,我每次考试总认为自己考不好,越担心越害怕考试,怎样做才能考好呢?”老师告诉他:“你要相信自己,在考试前几分钟,放松一下自己,心中默想: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我一定能考好,我会成功的。”果不其然,这位同学在以后的考试中战胜了自己,变得不紧张、不着急,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自信是人生成功的保障。活动目标:

    1、了解什么叫自信,知道有关自信的名人故事,增强自信心。

    2、通过调查和询问他人,了解增强自信的方法,增强自信感。

    3、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有关自信的名言、佳句,相信自己会成功。活动主体:五年级学生

    第一阶段

    调查了解:对自信的认识

    活动目标:

    1、知道什么叫自信,自信在人生历程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2、通过自信测验题,确定自己有没有自信心。活动过程:

    一、引入

    成功离不开自信。“我能行”已经成为新世纪青少年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响亮回答!那么什么是自信?

    自信——自信是人一生中的心理素质,标志是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在不同场合下能表现出自己的能力,是成功的动力所在。

    二、分析下列表示他缺乏哪些自信力:

    1、小明:我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担心自己会说错话。

    2、小强:我见了陌生人很拘束,一说话就紧张。

    ……

    小组讨论,并说一说你本人和小组成员有什么自信的表现? 小结:缺乏自信的同学,打消你的自卑心理,一个人拥有了自信,才有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

    三、检测自己是否有自信心。

    检测题1——12道,在括号里填是、否。(课本22页)

    如果答案有9——12个选是,说明你的自信里很强,干事业就会成功。如果答案有5——8个选是,你就比较自信,不过有的时候不自信的感觉也会出来捣乱。

    如果答案不足4个是,这可得认真对待,你需要找一些增强自信心的方法。

    四、布置活动作业

    调查小组同学对自信的认识,不自信的表现和原因有哪些,填入记录卡片中。

    调查记录卡

    姓 名: 对自信的认识: 不自信的具体表现: 原 因:

    第二阶段

    认识探究:了解方法,增强自信

    活动目标:

    了解增强自信的方法,能听从其他同学的指导,把认为值得学习的方法变为己用,以便增强自信力。活动过程:

    一、引入

    1、阅读短文《自信让卓别林走向成功》

    2、卓别林是闻名世界的喜剧表演大师,他靠自信走向了成功,用自己的表演方法开创了独俱特色的表演艺术风格,最终享誉世界。

    二、点拨台

    1、小组合作交流,展开讨论,谈一谈对自信的认识,不自信的表现和原因有哪些,并整理调查记录卡。

    2、了解增强自信的方法,听一听其他同学的做法,把你认为值得学习的地方记录下来。

    3、归纳方法:

    (1)阅读名人传记,从名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法中汲取精华。(2)在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会让你充满自信。(3)多和自信心较强的同学接触,向他们学习。

    (4)自愿在公共场合下表现自己,锻炼自己的胆量和才能。(5)遇到困难主动迎难而上,不畏怯,有克服困难的自信心。(6)正视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并学习才会走向成功。(7)在灰心失望的时候有生活的信心,重新站起来的信心。

    三、帮助别人找自信

    (1)别人有哪些优点:(2)别人有哪些特长:()别人曾经取得过哪些成绩和荣誉:()他有什么潜力:()我想和他说的话:

    四、布置实践活动作业

    1、收集自信名言和故事。

    2、谈一谈你对自信的收获和感想。

    第三阶段 交流展示,总结提升

    活动目标:

    通过收集自信名言和故事,增强对自己的自信力;通过谈收获和感想,认识自信力是成功的动力所在。活动过程:

    一、小组交流自信的名言和故事,然后全班欣赏。A名言:

    1、有志者,事竟成。

    2、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

    -----爱因斯坦

    3、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

    4、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毛泽东

    5、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罗曼〃罗兰

    B故事: 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失聪的毁灭性打击下,仍创作出《命运交响曲》等颠峰之作,是顽强和自信让他获得了成功。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的成功给了你什么启示?

    二、自由发言,总结收获。

    1、小组推荐。

    2、全班总结收获。

    (1)自信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夜郎自大,而是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2)自信,并不意味着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成功。

    (3)“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这是阿基米德激励人们的豪迈的自信。

    (4)先相信自己,然后才能被别人相信你。

    三、课堂总结

    我们本次的活动口号:自信吧,朋友!有了自信,才会拥有自我,才会拥有成功,才会拥有辉煌灿烂的人生!

    自信的课件 篇6

    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自信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

    2、使学生掌握树立自信心的方法,不断调整自己,树立自信,健康快乐地生活。 活动准备:

    1、搜集有关自信的故事。

    2 、学生准备才艺表演.

    活动过程:

    一、认识自信

    师:大家好,在班会开始之前,我想先请大家看一段小视频:

    (播放视频)

    教师:小象为什么伤心了?

    (指生发言)

    教师:但小象的不自信,老师在我们班许多同学身上也看到了,比如老师上课提问的时候,有的同学不敢回答,认为“我不会”,比如老师选拔有的同学当班干部的时候,他的第一反映是“我不行”,甚至有的同学会认为“我二年级成绩就很差,到了三年级怎么可能取得好的成绩呢?”等等。针对这种现象,今天我们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的主题就是《我自信,我快乐》。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上能有所收获,真正地感受自信的魅力。

    首先,我们先请出我们的问题调查员进行一个关于自信的调查,请大家以举手方式回答。问题调查员出场:

    HELLO!大家好,我是四(2)班的问题调查员,下面我们开始问题调查。

    1、你认为自己漂亮或者英俊吗?(YES,YES,举手的人很自信)

    2、你是否总是担心做不好某一件事情?(NO,NO,举手的人很自卑)

    3、你是否总是觉得自己在学习上不能够取得好成绩?(NO,NO,举手的人很自卑)

    4、你能成为班级中出色的一员吗?(YES,YES,举手的人很自信)

    5、你认为自己是班中不可缺少的人吗?(NO,NO,举手的人很自大)

    6、你认为不管在哪方面,别人誰也比不如你吗?(NO,NO,举手的人很自大)

    (课件出示)

    主持人上:问题调查到此结束,调查结果是有的同学自信,有的同学自卑,还有的同学自大,那么,同学们,你想知道什么是自信,什么是自卑,什么又是自大吗?请大家接着欣赏小品《文艺表演》

    表演小品的四位同学上场。

    文艺委员:

    我是四年级二班的文艺委员,名叫马子木,过几天学校要举办一个文艺表演,让每个班都出一个节目,该让谁去表演好呢?对了,让她去,“自卑同学,自卑同学,

    大家都说你歌唱得最好,你能代表我们班去学校表演吗?”

    同学1:“ 不,不,不行,我真的不行,我自己瞎唱,不能上台表演的,我一定会搞砸的。”

    文艺委员:“自信同学,自信同学,听说你嗓子不错,你能准备一个节目参加学校的表演吗?”

    同学2:“好吧,我试试,虽然我没有上台表演过,但我相信通过精心的准备,我可以做好这件事情。”

    文艺委员:“自大同学,自大同学,你也很好,不如你和自信同学一起准备节目吧?”

    同学3:“哼哼,我当然很好啦,要说唱歌,我们班谁比得过我呢?但是我才不要和自信同学一起表演,他档次太低了,我才是最牛的。”

    文艺委员:“唉,同学们看看吧,你们这次知道什么是自卑、自信和自大了吧!”

    同学1:我的名字叫自卑,自卑就是过低地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同学2:我的名字叫自信,自信就是正确地评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缺点。

    同学3:我的名字叫自大,自大就是过高地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文艺委员:大家说,你们到底是喜欢谁呀?

    大家齐声说(我们喜欢自信)

    主持人上场:是呀,我们都喜欢自信。下面,让我们一起听听关于自信的小故事《握住自信》:

    (听录音)

    二、感受自信的重要

    1、听录音《握住自信》

    有一位女歌手,第一次登台演出,内心十分紧张。想到自己马上就要上场,面对上千名观众,她的手心都在冒汗:“要是在舞台上一紧张,忘了歌词怎么办?”越想,她心跳得越快,甚至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就在这时,一位前辈笑着走过来,随手将一个纸卷塞到她的手里,轻声说道:“这里面写着你要唱的歌词,如果你在台上忘了词,就打开来看。”她握着这张纸条,像握着一根救命的稻草,匆匆上了台。也许有那个纸卷握在手心,她的心里踏实了许多。她在台上发挥得相当好,完全没有失常。

    她高兴地走下舞台,向那位前辈致谢。前辈却笑着说:“是你自己战胜了自己,找回了自信。其实,我给你的,是一张白纸,上面根本没有写什么歌词!”她展开手心里的纸卷,果然上面什么也没写。她感到惊讶,自己凭着握住一张白纸,竟顺利地度过了难关,获得了演出的成功。

    “你握住的这张白纸,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你的自信啊!”前辈说。 歌手拜谢了前辈。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她就是凭着握住自信,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主持人上场:听了这个关于自信的故事,同学们是否有所感触有所启发呢? 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大家交流)

    2、欣赏视频《找回自信的小象》

    主持人:下面,我们接着欣赏视频《找回自信的小象》。

    (播放视频)

    看完这个视频,你又有什么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大家交流)

    主持人:自信,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书写着我们成功的篇章。自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

    三、建立自信

    自信如此重要,那如何建立自信呢?

    1、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比如:丽丽歌唱得好、小明球踢得棒、东东爱看书。如何认识自己身上存在哪些优点呢?下面,发给大家一张“优点清单”让我们从多方面把自己的优点、特长一一罗列出来。请大家填好表格“我的优点”,具体写出自己在学习、体育、美术、音乐、动手能力和其他方面存在哪些优点、特长。(学习填表格“我的优点”)

    全班交流。

    教师:是啊,当我们知道自己有这么多优点时,信心自然会增强。

    2、接受同学的赞赏

    建立自信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接受同学的赞赏。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活动“优点大盘点”。具体要求:A、以小组为单位。B、先找一个同学作被“优点盘点者”,其他三个同学轮流说出他的优点、特长。C、态度要认真、真诚。

    思考:得到同学的赞扬,对你的自信有什么影响呢?

    教师:别人的赞扬能增强自信。根据这个结论我们要帮助朋友建立自信,应注意什么?

    (尽量帮助朋友找出他身上存在的优点、特长,并真诚、大方地赞美。)

    四、自信快乐的展示

    其实在我们班上也有许多充满自信心的同学,他们充满朝气与活力,你们看,他们来了。

    请同学们表演群舞。

    主持人上场:这些同学精彩表演给我们带来了笑声,让我们更加相信了自信的人儿才最美丽。

    同学们,自信就是要相信自己,因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起进取的勇气。 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

    让我们大声告诉自己“我自信,我快乐,我能行。”

    全班呼号:“我自信,我快乐,我能行。”

    老师讲话:同学们,你们的主题班队会开得非常成功,使我也充满了自信。请大家记住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要你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就一定会有非凡的成就,相信你们一定能行!相信你们最棒!

    这个主题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英语的课件(汇编9篇)


    感兴趣的话题“英语的课件”我们为您为您准备了一些资讯。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只有将教案课件写好,才能让学生快速地理解各知识点。期望此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英语的课件 篇1

    Reading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Good afternoon, everyone. Now I’ll say junior Oxford English 8B Unit 3 Reading Part A.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I’ll prepare to say the lesson from three parts.

    Part On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is is an important lesson in this book. Such a topic is related to daily life, so it is helpful to rais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and it will be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society sense. It can help students to attain “four skills” request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Most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computer games. So this topic can greatly attract their interests. It can accelerate them to learn English and geography well. After learning this lesson, they will know English and geography are as important as computer .Without much knowledge ,you won’t be able to learn computer well.

    To understand the aim of an educational CD-ROM and what the character can do

    To infer meaning from keywords, context and existing knowledge.

    To master the Passive voice.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o train the students how to use their own words to express their ideas.

    (四)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To review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To learn the Passive voice.

    To tell more about the CD-ROM.

    To retell how the game is played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passage and answer teacher’s questions

    2. Difficult points:

    The Passive voice.

    To retell how the game is played

    Multi-media computer, Tape recorder, Software: PowerPoint and so on. They will be needed in this lesson.

    1.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As we all know: the main instructional aims of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Middle School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heir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o in this lesson I’ll mainly use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and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To use these methods are helpful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ies.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by telling them that they are going to read about a new educational CD-ROM. Explain that the game is se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involves a tour around the world

    Tell students that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e reading passage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to the game .Listen to the tape. Ask some questions to check understanding, eg.

    What’s the name of the new educational CD-ROM?

    What can it help you to do?

    Who is the designer?

    Tell students that the second paragraph of the reading passage introduce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game . Ask some questions to check understanding, eg.

    Who i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game?

    How old is he?

    What does he like doing?

    What was he doing when he fell asleep?

    Tell students that the third and fourth paragraphs of the reading passage, on page41, explain how the game is played. Ask them to read the rest of the reading passage on page 41

    Ask some questions to check understanding, eg.

    How can you earn a point?

    What will happen if you have earned a point?

    What will happen if you have earned enough points?

    How many levels does the game have?

    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finish the game?

    What do the questions test?

    What will you see on the screen when you reach a new place?

    What can you learn about when you reach London?

    What will you see when you passa level?

    What happened to the places you have visited?

    Read the whole passage and then ask some students to retell how the game is played(in 5steps)

    1 See a golden cloud with instructions on it

    2 See clouds with information about different places; See clouds with questions on them

    3 Get a point every time you answer a question correctly

    4 A cloud will come down and carry you off to a new place

    5 See a world map. The old place is marked in bright purple

    If possible, ask students to discuss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rom the passage.(with their own words)

    Step7 Use the following keywords to try to retell the passage.

    Paragraph1.

    a new educational CD-ROM,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Come out, interesting, at the same time, be designed by, the all-time favorite CD-ROM

    Paragraph2.

    Main character, love traveling, lie on the grass, fall asleep

    Paragraph3.

    be written on, different colors with questions on them

    Every time you answer a question, earn enough points, come down, Carry off

    Play the role of, take …an hour to finish, travel around, Test your knowledge of, a lot of useful information, for example

    Be the best , get it in sold out

    1 Translating the following phrases:

    1)同时                        2) 过一关

    3) 扮演…角色                 4) 光盘的设计者

    5) 一直广受欢迎的'游戏         6) 得到足够的分数

    7) 睡着                       8) 英语语法和词汇

    13) 掉下来                   14) 售完

    2 Try to recite the text.

    1)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A new educational CD-ROM has just come out.

    When you have earned enough points,….……..Carry you off to a place you have never visited before. The places you have visited are marked…

    2) The Passive voice.

    It is designed by Nancy Jackson. These words were written on it.

    The places you have visited are marked in bright purple.

    Get it now before it is sold out英语说课稿(英文版)

    Reading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Good afternoon, everyone. Now I’ll say junior Oxford English 8B Unit 3 Reading Part A.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I’ll prepare to say the lesson from three parts.

    Part On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is is an important lesson in this book. Such a topic is related to daily life, so it is helpful to rais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and it will be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society sense. It can help students to attain “four skills” request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Most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computer games. So this topic can greatly attract their interests. It can accelerate them to learn English and geography well. After learning this lesson, they will know English and geography are as important as computer .Without much knowledge ,you won’t be able to learn computer well.

    To understand the aim of an educational CD-ROM and what the character can do

    To infer meaning from keywords, context and existing knowledge.

    To master the Passive voice.

    To develop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o train the students how to use their own words to express their ideas.

    (四)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To review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To learn the Passive voice.

    To tell more about the CD-ROM.

    To retell how the game is played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passage and answer teacher’s questions

    2. Difficult points:

    The Passive voice.

    To retell how the game is played

    Multi-media computer, Tape recorder, Software: PowerPoint and so on. They will be needed in this lesson.

    1.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As we all know: the main instructional aims of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Middle School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heir good sens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o in this lesson I’ll mainly use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and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To use these methods are helpful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ies.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by telling them that they are going to read about a new educational CD-ROM. Explain that the game is se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involves a tour around the world

    Tell students that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e reading passage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to the game .Listen to the tape. Ask some questions to check understanding, eg.

    What’s the name of the new educational CD-ROM?

    What can it help you to do?

    Who is the designer?

    Tell students that the second paragraph of the reading passage introduce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game . Ask some questions to check understanding, eg.

    Who i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game?

    How old is he?

    What does he like doing?

    What was he doing when he fell asleep?

    Tell students that the third and fourth paragraphs of the reading passage, on page41, explain how the game is played. Ask them to read the rest of the reading passage on page 41

    Ask some questions to check understanding, eg.

    How can you earn a point?

    What will happen if you have earned a point?

    What will happen if you have earned enough points?

    How many levels does the game have?

    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finish the game?

    What do the questions test?

    What will you see on the screen when you reach a new place?

    What can you learn about when you reach London?

    What will you see when you passa level?

    What happened to the places you have visited?

    Read the whole passage and then ask some students to retell how the game is played(in 5steps)

    1 See a golden cloud with instructions on it

    2 See clouds with information about different places; See clouds with questions on them

    3 Get a point every time you answer a question correctly

    4 A cloud will come down and carry you off to a new place

    5 See a world map. The old place is marked in bright purple

    If possible, ask students to discuss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rom the passage.(with their own words)

    Step7 Use the following keywords to try to retell the passage.

    Paragraph1.

    a new educational CD-ROM,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

    Come out, interesting, at the same time, be designed by, the all-time favorite CD-ROM

    Paragraph2.

    Main character, love traveling, lie on the grass, fall asleep

    Paragraph3.

    be written on, different colors with questions on them

    Every time you answer a question, earn enough points, come down, Carry off

    Play the role of, take …an hour to finish, travel around, Test your knowledge of, a lot of useful information, for example

    Be the best , get it in sold out

    1 Translating the following phrases:

    1)同时                        2) 过一关

    3) 扮演…角色                 4) 光盘的设计者

    7) 睡着                       8) 英语语法和词汇

    13) 掉下来                   14) 售完

    2 Try to recite the text.

    1)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A new educational CD-ROM has just come out.

    When you have earned enough points,….……..Carry you off to a place you have never visited before. The places you have visited are marked…

    2) The Passive voice.

    It is designed by Nancy Jackson. These words were written on it.

    The places you have visited are marked in bright purple.

    Get it now before it is sold out

    英语的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认12个生字,掌握生词;

    2.通过默读课文,知道课文大意;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并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1、能借助拼音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读写“丑、堆、孤、单、洁、越、冷、影”8个生字,认识两点水(冫)。积……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会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天蓝蓝,海蓝蓝,我家住在大海边。

    海边有个月亮湾,湾里有条打鱼船。

    船上有位老爷爷,他的故事说不完。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读出儿歌的韵律美;

    2.能根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分析、记忆字形,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英语的课件 篇3

    教学内容:

    Unit11 Clothes Lesson Three.

    教学目标:

    1、Vocabulary:umbrella, violin, watermelon, watch.

    2、Find and color. Trace and match.

    教学目标的检测途径 通过Find and color. Trace and match.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重点难点:

    Listen and say the words .

    Understand using the words.

    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 通过单词、图片的对比进行巩固,umbrella比较难读,利用实物呈现。

    教具准备:

    recorder, tape, pictures, slide show, computer.

    教学过程:

    一、Warm-up

    1、Sing the song .“ Its a dress.”( Page 37 of Book 2 )

    2、Greetings.

    T: Hello.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 Hello. Good morning , Miss Liu.

    T: Nice to meet you.

    Ss: Nice to meet you,too.

    3、Review the words and sentences.

    T: Whats this?

    Ss: Its a dress / shirt/ sweater.

    T: What are these?

    Ss: They are pants / shoes /socks.

    二、新课呈现(Presentation)

    1.T:Its rain ,open up your……?让学生说下雨了怎么办?打开什么?Look at the picture with the computer. Umbrella.Listen and say .打开雨伞让学生逐一说,小组说.

    T:Look at the umbrella .Does it look like a star? A square? Ss:No ,it a circle. T: Yes,Look at the umbrella Its round, round, round. 板书,教说学习round.学生看教室内的物品说什么是round.

    2.T:Look at the picture with the computer. Trace and match.Is it round?Listen and say . T:Look at the watch. Its round, round, round.

    3.呈现watermelonT:Look at the picture with the computer. Trace and watermelon. Is it round? T:Look at the watermelon Its round, round, round.

    4.T:Look the violin. Its not round.

    5、Play a guessing game:Ask and answer. What is it?

    三、巩固和延伸(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Trace and match. ( Page39) Find and color. (Page 41 of Book2)

    2、Check up on the answers.

    3、Say the rhyme.

    4、Summary.

    四、作业布置

    1.Read the words.

    2,listen to the text.

    板书设计:

    Look at the watch.

    Its round, round, round. umbrella, violin, watermelon, watch.

    英语的课件 篇4

    本单元围绕the Silver Screen(影视) 这一主题开展听、说、读、写多种教学活动。影视作为人类文明的一大体现,作为当今社会人们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之一,是一个非常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可挖掘性的教学主题。

    本单元所选的语言素材涉及中外名片、著名演员、著名导演, 具有典型的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增强世界意识。正如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所提:学习中文影视文化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观看影视片断、影视海报的教学过程中,“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同时本单元的教学对教师本身的中外文化修养、广阔的知识面等方面有非常高的要求。

    (1).对国外著名影星、导演及他们作品的了解。如教材中涉及的Meryl Streep,Keanu Reeves,Steve Spielberg等,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文化视野。如何填补学生这方面知识缺乏的信息沟。

    (2).对国内著名影视导演及他们代表作品的了解。如何设计任务让学生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链接。

    (3).对影视界名人及电影的评价(comments)如何写影评(review)。

    1. 学习、掌握关系副词when,where.,why 引导的定语从句及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2. 学习掌握一些有关影视的词汇:

    如: career, director, script, play a role in ,Oscar, award, studio, scene, follow-ups等。

    掌握其他一些课文中涉及的词汇:

    如:graduate, attack, creature, owe…to…, take off等。

    3. 学习掌握一些用于讨论、评价电影的结构句式:

    如:What’s the film about?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story of the film?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film?

    I like / don’t like the film because…

    The film is about… I think the ending of the film is …

    4. 提高学生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及扮演角色、编写剧本、撰写影评等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 学习几位著名影星、导演执著于艺术、献身于艺术的敬业精神和对人类艺术的巨大贡献。

    2. 从Keanu Reeves 艰辛的成功途中(In the begin did many small jobs, then played in many cheap films.)我们可以学习到:要成就事业需付出辛勤劳动,要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恒心与毅力。

    3. 通过学习国外著名影视界人物,培养学生了解、尊重异国文化,体现国际合作精神。

    4. 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指导学生积极与人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其团队精神。

    能总结定语从句的结构规律,并加以应用;在学习中借助电影海报图画、图表等非语言信息进行理解或表达。

    利用影视资源,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创造和把握学习英语的机会;积极参与采访、表演、调查等英语学习活动。

    充分利用采访、表演等真实交际活动提高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在其过程中能借助手势、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提高交际效果,能克服语言障碍,维持交际。

    通过了解影视知识,获得更广泛的英语信息,拓展所学知识。

    1. 了解英语国家影视界艺术家的成长经历、成就和贡献。

    2. 通过学习,了解世界著名影视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3. 通过中外影视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影视文化的理解。

    这部分的重点是引出本单元的话题---电影,了解学生对电影的熟悉程度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活动步骤:

    1.师生互动:教师提一些问题如Do you like seeing films? How often? Favorite actor? Actress? Film?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展示一些学生熟悉并喜欢的名演员、名片的海报,从视觉上激发学生对本话题的兴趣。

    2.小组活动:教师选取几副不同题材的电影画面(可选取教材外的其它画面),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小组选一幅画面进行讨论What is happening in this scene? What happens before/after the scene? 要求学生不拘泥于已知的电影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出各种不同的观点。

    3.班级活动:向班级其它同学描述本小组所选图片,其他同学可给出不同意见。

    本单元的听力是培养学生捕捉特定信息的能力,并让学生熟悉interview这种形式。Task: To discuss what questions the reporters will ask when interviewing famous directors.

    活动形式:

    1. 师生互动:教师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并为过渡到听力部分做准备。问题可设置为:Of course these films now are very popular and successful, and what does the success of the films bring to the actors? 学生各抒己见,金钱、荣誉、名气,成为公众人物后带来一个问题They received a lot of interviews。

    2. 小组活动:教师引出问题What questions will you ask when interviewing an actor?通过小组讨论,收集尽可能多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预测听力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对interview这种形式有所了解。

    本单元说的任务是利用阅读所得信息开展对名演员的interview,从而提

    演员的职业有所了解并增加学习趣味。

    Task: To interview famous actors and directors in different ways.

    活动形式:

    1、 师生互动:教师可设置问题了解学生对电影大奖及获奖演员的了解程度,为接下来的两位演员的介绍作好铺垫。问题可为Can you tell me some famous awards to the films in the world? Try to tell the famous actors, actresses and the films you know that have won the Oscar.

    1. 班级活动:教师可为学生播放分别由Meryl streep和Keanu Reeves主演的电影Out of Africa《走出非洲》和 speed《生死时速》片段,并可展现他们主演的其它电影的海报,让学生在视觉上对这两位演员及他们的表演有所了解。

    2. 个人活动,但先把学生分成两组,分组阅读,然后完成下面表格中的信息。

    3. 小组活动:选两位学生,一位当主持人,一位当Meryl streep/Keanu Reeves,其他同学充当观众,模仿央视“艺术人生”的形式作一访谈,要求主持人留一些时间给观众提问。

    1) Why are they so popular and successful?

    2) What is needed to be an actor/actress?

    3) Would you like to be an actor/actress one day? Why(not)?

    6. 小组活动:教师播放电影“home alone”《小鬼当家》片段,将原声消去,让学生分组给出对白及表演,最后可让学生互评哪一组做得最好。

    (四) Word Study(提前):

    本单元词汇学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与电影有关的词语如studio、follow-ups、award、script等,对学生而言,有些生疏,因此教师可给出一些视觉上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先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具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教学,使之有更清晰的认识后,再辅之以语境,利用语境来推测词义,达到猜词的效果。如给出The Matrix和The Matrix Reloaded的电影海报,学生很容易得出:The Matrix Reloaded is the follow-up of The Matrix。通过这样的铺垫,学生在做第七小题时,只要利用好文中的线索Speed II, Jurassic Park III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出follow-ups。

    作而突出导演的重要作用。Task: To experience being a director (write one scene of the film and act it out).

    1.师生互动:教师提问If you want to make a film, who do you

    need to invite?通过此问题引出电影制作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角色,如photographer, actor/actress, editor, director等等

    2.小组活动:

    1)教师可设置这样的讨论题:What part would you like to play in making a film?根据选择分组,让他们讨论选择各角色的理由。同时讨论各角色在电影制作中所做的不同工作。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发现,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导演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2)根据所选的各种角色交叉分组,发挥各自的作用。

    Think of one scene you are quite familiar with and act it out.

    a. What would the scene be like and what happens in it?

    b. Who are the main actors in that scene and what do they do?

    c. Write a short dialogue and act it out

    本篇阅读材料是人物传记,介绍了著名导演Steven Spielberg 的成长经历以及他的主要成就和作品。通过文章的学习,旨在了解西方的电影文化背景以及学习名导Steven Spielberg的那种对自己的事业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精神。

    分别给出阅读材料中提到的五幅电影(Jaws, E.T., Jurassic Park, Schindler’s List, Saving Private Ryan)的图片,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对图片进行预测,各个小组根据不同的图片猜想影片的大概内容及主题。

    快速阅读课文的Para3-5 , 查找出有关这5部电影内容和主题的信

    阅读并查找有关Spielberg的信息:

    1) When and where was he born?

    2) When did he start making films?

    3) What did he use to make films at first? and later?

    4) What was his dream?

    5) What did he study?

    6) When and with what did his career take off?

    7) What does Spielberg owe his success to?

    该部分可分成两块,其中第二块内容可以提前到阅读中去完成,也可在读后总结,当学生读完影片内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五部影片的内容是什么(写尝试应用定语从句,体验定语从句的结构)。第一块(Questions)中第1,3,5三个问题比较难,从文中直接找不到答案,也是学生理解上需要升华的部分。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讨论来理解这几个问题。让学生领会以下几点:1)、英语作为工具的重要性 2)、不懈努力、持之以恒 3)、成功需要家人的支持,合作、互助精神。

    这部分的重点是学习掌握关系副词when,where,why 引导的定语从句及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Task: To talk about some famous directors in China and some of their most famous and popular films, using attributive clause.

    活动步骤:

    1. 师生互动:教师提一些问题如What Chinese directors do you know?

    What are their well-known films?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国内知名导演的海报,从视觉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谈论某个导演及他的代表作品,引出定语从句。

    如Zhang Yimou is the famous director who successfully directed the film Hero.

    2.小组活动:教师选取几副大家熟悉的国产大片的电影画面,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别来自什么电影,他们的男、女主角(main actor/actress)分别是谁。然后用定语从句知识来谈论。如:Shaolin Soccer is a funny film in which Zhou Xingchi plays the main role.

    3.班级活动:给出几副图片及几个关键词(key words),用所学定语从句来描述图片。如:

    北京申奥成功图 Beijing the city Beijing is the city where/in which the 2008 Olympic Games will be held.

    4.大组活动:全班以座位为单位分4大组,开展竞赛。1)小组讨论,两人一组,一学生创设一个情景并给出2-3个关键词,另一名同学用定语从句进行描述。2)班级活动;结果汇报,教师记录,看哪个大组能正确描述的情景最多。教师给出评价。

    该部分主要阅读张艺谋的影片Not One Less并学习如何评价电影及写影评。Task: Make comments on films and write reviews about them.

    1. 师生互动:教师可设置问题了解学生对张艺谋及其主要作品的熟悉情况,为接下来阅读Not One Less 作铺垫。问题可为 What does he do? What is famous for? What films has he directed? What is his recent film? 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him? 同时呈现张的有关信息表格,为后面的Survey 作铺垫。通过提问谈论《一个也不能少》有关情节,为阅读作铺垫。

    2. 个人活动:阅读Not One Less ;回答问题,填写信息表。

    3. 班级活动:学习写review 的有关建议。并以Not One Less 作为例子写影评一篇。

    4.个人活动:Survey--Your favorite director and his film in china

    5.小组活动:讨论关于Your favorite film What’s it about? What kind of story do you think it is? How do you think of the actors/ actresses?...

    6.个人活动:模仿前面所学,写一篇影评 My Favorite Film

    7.两人活动:交换作文,从影评内容、时态、单词拼写、所用词汇等方面相互交流、修改。

    英语的课件 篇5

    1、能够听、说、认读Let’s read部分的短文,完成相应的活动。

    2、能够运用所学语言较好完成“招聘会”的活动。

    1、本课重点是操练巩固本单元11个职业名称的单词和重点句型:What does he/she do? Where does he/she work? How does he/she work?

    2、本课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短文中的新语言,如:help the bank use their money well. likes helping people. help tourists find their way.以及三个小建议。

    预设问题: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 Who are they?

    What does your father / mother do ?

    Where does your father / mother work?

    How does your father / mother go to work?

    How does your father / mother go to work?

    (设计意图:课前chant热身,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复习旧知。通过日常会话,复习巩固本单元主要职业名词及句型,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I.T:Now, I will introduce some my friends to you. What do they do ? Can you guess?

    T:OK!Let’s meet my first friend. (投影出示卡片:She works in the school. She teaches English in the school. She loves her children very much. What does she do? She is a ___________)

    师生一起读卡片上的内容后,让学生猜所描述人物的职业,然后揭示答案。

    II.用同样的方法阅读第二个片断.(投影出示卡片:He works in a car company. He likes math and drawing very much. He can design(设计) many cool cars. What does he do? He is an ______________.)

    师生齐读内容,出示单词卡,教读design。之后师问:What does he do ? can you guess?

    S3: Maybe he is an engineer.T: Yes, he is an engineer. You are very clever!(揭示答案)

    III.Now, let’s go on , meet my friends. I have many friends. (投影出示卡片:They like beautiful cities. They like traveling(旅游) very much. Who are they? They are ______________)

    Can you read the passage? Have a try, please!

    (学生试读小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读后,教师说出答案并出示tourists单词卡,并领读。)

    IV.投影出示一张城市交通图,在图上标出两个旅行者。

    学习本课难点句子:Help the tourists find their way.并引导学生用英语描述路线。

    V.出示周杰伦照片,讨论交流信息:

    (出示提示句子) Look! I think Zhou Jielun is a singer. He goes to work by car. He likes singing very much. What do you think of Zhou Jielun?(学生看提示语和同位讨论)

    (投影卡片内容:

    投影出示句子。Zhou Jielun is a singer. He goes to work by car. He likes singing very much.

    VI.出示另一张照片(教师自己的照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讨论交流信息。

    VII.出示一名银行会计的工作照片。

    用同样的方法讨论交流并学说句子:helps the bank use their money well.

    投影出示提示:

    学生两人一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句子中的用词、发音等。

    VIII.投影出示刚才的三段短文。Can you read the passages by yourselves?学生看投影自由阅读。

    T:Can you answer these questions? Ask and answer in your groups.

    投影出示问题:

    1. What does Zhou Jielun do?

    2. What does Xiao Hong do ?

    3. Who works in a school?

    4. Who likes singing?

    5. How does Miss Liang go to work?

    6. Who help the bank use their money well?

    教师提问投影上的问题,学生抢答。

    (设计思路:通过先阅读部分与课文相似的片段,引出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教读、理解。排除阅读障碍,降低阅读难度。并且用反复出现的方式操练重点句型。)

    学生打开课本,自由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参考问题:

    A. How many friends do we have?

    B. Who are they?

    A. Wang Li is an engineer.

    B. She likes reading English very much.

    C. She designs many cars and buses.

    D. She goes to work on foot.

    A、 Li Xiaobin is a policewoman.

    B、 He works is a hospital.

    C、 He helps the bank use their money well.

    D、 He goes to work by bus.

    第三段:can you answer my questions?

    A、What does Yuan Yuan do?

    B、What does Yuan Yuan like?

    C、How does Yuan Yuan go to work?

    (设计思路:通过简单判断,给与学生阅读的自信。就短文的内容提出yes-no等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通过快速阅读理解语篇的大意)

    Let’s read all the passages together, OK?(齐读全部课文一遍)

    Now questions for you? can you answer the questions on your English books?

    Ask and answer in your groups, then write the answers on your English books.

    学生读短文完成文后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借一个同学的课本,投影展示答案。

    (4)听录音,跟读课文。

    (5)自由朗读课文,品味语感。

    (设计思路:通过阅读解决语篇内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答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检测学生理解程度。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通过做课本上的问答题落实到写上。)

    T: Look! there are three tips here.(课前将文中的三条建议贴在黑板上)

    老师读完三条建议后说:I want to be a singer, because I like singing very much. What about you?

    S1: I want to be a teacher, because I like children.

    T: Thank you. What else?

    S2: I want to be an accountant. Because I like math very much.

    T: Thank you. What else?

    S3: I want to be a teacher, because I like students.

    T: Thank you. What else? What about you?

    S4: I want to be an English teacher. Because I like English very much.

    (设计思路:将书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中,并得以拓展。体现了用英语的思想。)

    (1)T: Now you are the managers in the many companies, and you need somebody work for your company.请你根据你们公司的工作性质,到人才市场去聘用一些人员为你的公司服务。(课前在学生的桌子上分好小纸条,上面写着虚拟身份的相关信息,每组为一个公司。)

    (2)教师示范在求职介绍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并用英语表述理由。

    Zhang Yong is a happy man. He likes helping the sick(病人)people.He likes white.

    He wants to be a doctor. So I choose Zhang Yong. Because he wants to be a doctor, and Yongxin hospital needs a doctor.

    I work in Yongxin hospital. I choose Zhang Yong. Because Yongxin hospital needs a doctor. And Zhang Yong wants to be a doctor.

    Can you tell me? What about you?

    Now you can stand up and look for the personnel for your company. OK?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室内寻找、阅读求职信息,在小组内讨论并寻找自己所在公司需要的人才。试着用英语表述聘用原因。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推举一名代表介绍自己聘任的人员并说明理由。在班内介绍。

    (设计思路:设置扩展活动,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任务型活动中扩展运用阅读信息。)

    (5)T: Boys and girls, toady, it’s very difficult to find a nice job. So we must work hard, and make a new day. OK?

    (设计思路:通过创设一次招聘会的场景,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英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英语思辨的能力,真正做到“用中学,学中用”。)

    英语的课件 篇6

    目标:能够正确说出自己的性别。

    乐意积极参与英语活动。

    准备:男孩、女孩的胸饰

    请大班幼儿表演(2名),枪、洋娃娃

    进程:

    1、师生问好

    2、请大班幼儿表演

    男孩(师给他穿裙子):No,NO, I’m a boy

    女孩(师给枪他玩):No,NO, I’m a girl

    请小朋友说出男孩与女孩的区别,教师在黑板上画下来

    oys have short hair, wear trousers , like gun

    Girls usualy have long hair , wear skirt ,like doll

    3、集体练习

    T: Is he a girl?

    S: No (回答原因)

    T: Is she a boy ?

    S:NO(回答原因)

    练习发音:Boy Girl

    4、游戏巩固练习

    ①谁的反应快?Boys stand up! Girls stand up!

    ②找自己的图标

    教师请幼儿上来找自己的图标,并大声说I’m a boy/girl

    5、结束

    Boys and girls stand in a line 下楼做游戏

    名称《Clap Clap Clap your hands》

    目的:

    1、初步学念儿歌,理解nod/raise/strectsh 的含义

    2、积极参与英语活动,保持愉快情绪。

    准备:机器人头饰

    进程:

    1、游戏Follow me 感知Slowly quickly

    2、出示卡片,复习head arms legs

    并引导幼儿区别单复数

    3、机器人情境表演

    机器人伴随音乐出场与幼儿打招呼

    ①教师介绍机器人可以用声音来控制。发出口令:nod your head / strectsh your arms / raise your legs 引起幼儿学习欲望。

    ②请幼儿一起来控制机器人,发出口令。

    ③机器人突然不能动了,请个别幼儿上前给他加油,然后发出口令,

    ④幼儿间相互控制,一名幼儿扮演机器人,另一名幼儿扮演发出口令者。

    4、音乐游戏

    《Shake my hands》

    反思:

    幼儿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是以兴趣为主体,游戏为载体的。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遵守三个“动态”教学的原则,即趣味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变化性原则。幼儿是活泼好动、爱唱、爱跳的,他们学习的动力来源于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形式,英语口语课的“动态”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幼儿在无任何心理压力的状态下轻松愉快地学习,并且乐在其中。

    第一环节:我充分利用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喜爱模仿。在这一引导部分注入了无意识注意,使幼儿在游戏中能听熟所要学习的短句。

    第二环节:出示图片让幼儿巩固以前所认识的老朋友,但我并没有单纯的出示,而是用沙包投掷的方式使孩子们注意力更集中,更觉得有趣。在动静的交替变换中,有意识记忆得高了提高。这是变化性原则的体现。

    第三环节:重点环节。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我发现孩子们对机器人特别感兴趣,所以就设计了这个游戏活动对幼儿所要学习的短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停地制造一些小麻烦,比如:突然头不能动了!这就势必将本来已经念疲惫的的幼儿的兴致又提起来了,使幼儿能够体验到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头脑风暴。

    第四环节:结束环节。我带领幼儿唱唱、跳跳,这个英文歌曲是先动后静的,我利用幼儿“爱动”的天性,在不知不觉中将幼儿的活动量及心脏跳动的次数慢慢的降低,但又不失趣味,使他们始终处在一种游戏的状态。这是趣味性原则的体现。

    英语的课件 篇7

    Lesson Plan Presentation

    Reading Part in NSEFC Module 1 Unit1 Friendship——Anne’s Best Friend

    Hello, everyone. I’m …. I’m very glad to be here to present my lesson plan. The lesson I’m going to talk about is the reading in NSEFC module 1 Unit1 Friendship. The title of the reading material is Anne’s Best Friend. I will present how to teach it and the reasons for doing so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analyses of teaching material and learning condition, teaching objectives,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blackboard notes.

    First of all, I’d like to analyze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text is about the story of a Jewish girl who treated her diary as her best friend when she was hiding away from the Nazi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It mainly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Anne and her diary named Kitty. The second part is a diary entry written by Anne in the form of letter addressed to Kitty. The text is a bit long and there are a lot of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it, especially in the letter.

    Now, let’s move on to the analysis of learning conditions. The students are in grade1 in the senior school, they have achieved certain English level so they have no problem in comprehending the text and get the basic idea. They have learned the Second World War so their previous knowledge about it can lessen their difficulty of comprehension. But most of them maybe are not very familiar with the sufferings of the Jewish people during the war. I will introduce the related information rightly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lesson so as to prepare the students for the deep study of the text.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learning condition, I’d like to propos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 language skill

    Ss will improve their reading skills by training some of the reading skills, such as skimming, scanning. It is the important point of this lesson.

    Ss will improve their writing skills by writing a letter to their friend. It is the difficult point of this lesson.

    (2) language knowledge

    Ss will master most of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text. This is the important point of this lesson.

    Ss will know the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3) Affective objectives

    Ss will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riendship so they will cherish their friends more than ever before. Ss will realize the cruelty of the war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peace.

    (4) Culture awareness

    Ss will know more about the Second World War, especially the persecution Jewish people suffered from the Nazi.

    (5) Learning strategy

    Ss will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of individual learn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As for the teaching methods, I mainly adopt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in the lead-in. During the reading process, I follow the top down modal to help the Ss to learn the text.

    Now, here come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my presentation—teaching procedures. I’ll finish the lesson in 4 steps within 45 minutes. They are:

    Step1: Lead-in.

    Step2:Pre-reading

    Step3: While reading.

    Step 4: Post-reading.

    At the end of the lesson, I will present the homework.

    Now, let me introduce them step by step in details.

    The first step is lead-in. It will cost 7minut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esson, I will play a short video clip which is about the sufferings of the Jewish people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From it, Ss will know that many Jewish people were caught and killed by Nazi in the camps, so others had to hide away. Then I will ask Ss what they needed most when in hiding. Ss may come up with the food, clothes and so on. I will give them some hint and they will realize that friends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for them. Then it will be very natural for me to tell them than there was a girl called Anne who had a very good friend during the hard time. In this process, I will introduce them three new words, they are: German, Netherlands, go through. In this step, I adopt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because the pictures and sounds serves better to activate the Ss. So I use the video to attract the Ss’ attention. What’s more, the introduction of Jewish people’s suffering by this video clip provides them with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is text.

    Then I will move on to the second step---pre-reading. It will only cost 3 minutes. The Ss are required to guess who Anne’s best friend is and what happened to them by looking at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s. Then I will ask several Ss to say their predictions but I will not tell them the answer directly in this step. Although not all the Ss can get the right answer, their mind can get closer to the theme of the text by predicting. So, later, when they read the passage they will concentrate more on it to check their predictions.

    After pre-reading, we will move on to the while-reading step which costs 22 minutes in total. There are 5 activities, the first three of which deals with the first two paragraphs of the text which is also the first part of the text. And the last two activities deal with the second part.

    The first activity is skimming. Ss are expected to skim the first part of text to work out the main idea. But as there is no topic sentence in this part, it is a bit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tell the main idea with their own words. So I will present a multiple choice which cover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for them to choose from. This reduces the difficulty of the task as well as the Ss’ anxiety.

    After getting the main idea, we will do another activity, namely, scanning. Ss are expected to scan the text to find some specific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place and the time of the story, etc. Ss can develop the ability of information gathering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After skimming and scanning, we will do the third activity of this step---close reading. I will help Ss learn the passage paragraph by paragraph. For the first paragraph, I will ask some questions like “According to Anne, what kind of person should a true friend be?” The answer to these questions cannot be taken directly from the text. Ss need to reorganize the sentences. If they can answer these questions, it means they have understood this paragraph. Then we will learn the second paragraph. For this one, I will ask one question “What did Anne say about her diary?” Ss may answer it by the original words said by Anne, I will catch this opportunity to tell them they change the direct speech into the indirect speech. But I will not go deeper, because they will learn this language point next period, so a simple introduction is ok.

    This is all for the first part of the text. Then we will start to learn the letter. There are two activities for this part. The first one is skimming,they should skim the letter for the main idea first and I will present a multiple choice for them to choose from. Them we will learn the letter in detail in the next activity. For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e letter, I will ask them to find out the changing of Anne’s attitudes toward nature. Ss can find out that before hiding away, she paid no attention to the nature while she grew crazy about it when hiding. Then I will ask them to find out the reason. As for the second paragraph, Anne narrates two experiences of longing to get close to nature. So firstly, I will ask them to pick out the time of the experience and then we will study her feelings in the process. Of cause, we will learn some new word here, such as on purpose, at dusk and so on.

    After the while-reading, comes the post-reading step. It will cost 12 minutes. In this step, I will firstly ask Ss if they have to go into hiding like Anne and her family, what they would like to say to their friends. Ss will talk in groups of four and share their ideas with each other. During the discussion, the Ss will be stimulated and also know the importance of friendship. It servers to make the Ss be prepared for the next activity---writing. After the discussion, the Ss shall write a letter to their friends individually. As they have talked about what they want to say to their friends, the difficulty of the writing is lowered because they have something to say. Ss are expected to write just a draft, for the time is limited.

    Lastly, I will give Ss the homework. It will only cost one minute. Ss should not only review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of the text, but also polish their letter after class.

    That’s all for the teaching procedure. And here is my blackboard note. On the right side, there are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e middle, there are some points of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text.

    That all for my lesson plan presentation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Blackboard notes:

    Unit 1. Anne’s Best Friend

    幻灯片投影布 Before: paid no attention to it

    reasons

    While: go crazy about it

    German

    Netherland

    Go through

    Set down

    A series of

    英语的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对身高进行问答;学生能够掌握四会单词和句子;学生能够用比较级对一些事物或人进行比较。

    2、知识目标:

    (1)能够掌握本课时的四会单词:younger, older, taller, shorter, longer。 (2)能够掌握本课时重点句型:How tall are you ? I am ......metres. I am taller. You are shorter aller than me. You’re youngerolder than me.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学习英语的兴趣,能积极参与课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单词:younger, older, taller, shorter, longer;掌握句子:How tall are you ? I’m 1.61 metres.I’m taller. You’re older than me,too.

    2、难点:正确使用句子“......is.....than.....”进行各种比较。

    教学过程

    一、Preparation

    1、Greeting:Nice to meet you again. How are you today?

    2、Let’s chant

    Tall, tall, tall, who is tall?

    Tall, tall, tall, I am tall.

    Short, short, short, who is short?

    Short, short, short, I am short.

    Big, big, big, whose(谁的) eyes are big?

    Big, big, big, her eyes are big.

    Small, small, small, whose eyes are small?

    Small, small, small, his eyes are small.

    Do some actions,review the words:tall、strong、short 等。

    二、Presentation

    1、教师请几位高矮胖瘦不同的学生到台前来,让学生分辨Who is tall /strong/old/young/short?,然后让学生回答。

    教师指着比较高的A和比较矮的B问: Who is tall ? S :A. T: A is taller than B , 用动作来示意学生,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出示taller的单词卡片,示范读taller.

    2、教学单词taller,边说边做动作,学生跟做。开火车合拼单词,小组比赛快速熟练的拼读。帮助学生用tall+er来记忆。

    3、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其他四个四会单词stronger 、older、 younger、 shorter。

    4、将五张单词卡放在一起请学生认读。男女比赛谁读错或不会读。

    5、观察五个单词,有什么相同之处?然后简单解释,当两个人相比较时,使用比较级,比较级就是在形容词词尾加er.

    6、教师领读几遍后,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说句子,比如“I’m taller than ….I’m short than ….”等。教师要及时鼓励表述好的学生。

    7、教师把一高一矮的学生叫他们站起来,然后说You’re taller than your classmate! 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回答:Yes! 教师问,How tall are you ?学生答I’m 160cm

    8、教师和另一个学生对话作示范,How tall are you ?I’m 150cm tall. I’m taller than you. I’m 4cm taller than you ..学生分组开火车练习,最快的为优胜组。

    三、Practice

    1、拼读比赛:教师让学生5—6人一组,告诉他们要进行拼读单词的竞赛。教师将单词中的字母组合删除,让每组学生代表填写。

    2.教师带领学生继续进行比赛,打乱组成单词的字母顺序,让学生们在小组中重新排列,组成单词。

    四、Production

    1.每名学生尝试用句型“I’m ---- than ----“来描述自己。至少三句话。

    2.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流。

    3.Let’s chant。

    五、Progress

    1.Let's play 学生小组玩游戏。

    2.选择几个小组展示。

    Homework

    1.抄写本节课所学的五个四个单词。

    2. 询问他人年龄、身高、体重。

    (运用句型How old/tall/heavy are you? )

    板书设计

    Unit 1 How tall are you

    A Let's learn

    I'm taller than you.

    tall-taller short –shorter

    young-younger old-older

    strong-stronger

    英语的课件 篇9

    English Pronunciation Courseware: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Mastering Pronunciation

    Introduction:

    Pronunciation is a vital aspect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it i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Clear and accurate pronunciation helps to convey messages clearly and effectively, and it fosters better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listener. In this English pronunciation courseware, we will explore ways to improve your pronunciation skills and achieve greater confidence in speaking English.

    Section 1: Understanding English Pronunciation

    English pronunciation can be challenging for non-native speakers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language. In this section, we will explore the basics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including:

    - English vowel and consonant sounds

    - English intonation patterns and stress

    - English rhythm and timing

    - Common pronunciation errors made by non-native speakers

    Section 2: Tools and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Pronunciation

    In this section, we will explore various tools and techniques that can be used to improve English pronunciation, such as:

    - Tongue twisters and other pronunciation exercises

    - Speech therapy apps and software

    - Recordings of native speakers

    - Dictation exercises and quizzes

    - Pronunciation drills and practice sessions

    Section 3: Common Pronunciati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is section, we will identify common pronunciation problems that non-native speakers face when learning English, such as:

    - Incorrect vowel and consonant sounds

    - Misplacement of stress and intonation

    - Rhythm and timing issues

    - Overuse of a non-native accent

    - Difficulty with certain sounds or words

    We will also explore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such as:

    - Practicing specific sounds in isolation

    - Focusing on natural stress and intonation patterns

    - Listening to and imitating native speakers

    - Developing an awareness of common pronunciation errors

    - Breaking down complex words into syllables for easier pronunciation

    Conclusion:

    The English Pronunciation Courseware is designed to be a comprehensive and engaging guide to mastering English pronunciation. By understanding the basics of English pronunciation and developing an awareness of comm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non-native speakers can improve their pronunciation skills and achieve greater success in communicating in English. With practice and perseverance, anyone can learn to speak English clearly and effectively.

    [2024课件] 《0》的教学设计其五


    作为学生,阅读大量的范文是必不可少的,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4课件] 《0》的教学设计其五”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3—84页内容、

    整体设计思路说明:

    本课利用IP课程资源中一个趣味性的动画引入新课教学,多用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在即对上节课复习的基础上,同时也有趣的将本堂课的知识相互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情景与趣味中学习。

    课件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教学的引入、知识内容的讲解、拓展学习。力求创设一个自主、探究性学习和在情境中学习的教学环境,用学生进行操作的趣味性来进行探究实验。根据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还设置了一个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练习,用学生自己来编写题目,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积极性。最后设置各种不同的练习,用学生的集体练习来加强口算能力。并及时帮助学生分析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原因。

    教学目标:

    (1)通过农远IP资源视频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和启发,使学生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2)学生运用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书写规范、认真计算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导:同学们,在前面几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有关乘法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乘法的有关知识。今天学习的知识需要同学们认真观看一段动画片,我们的新知识就隐藏在动画片中。同学们仔细看哦。

    2、教师利用农远IP整合资源播放猴子吃香蕉的主题情境,学生观看动画情境。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各自发言,引导说出看到三只猴子在吃香蕉,把3个盘子里的香蕉都吃完了)

    3、师再次引导提问:动画片给我们留下了数学问题了吗?(学生根据屏幕显示说出“还有多少根香蕉?”)

    4、师:你知道怎么来解答这个数学问题吗?

    二、合作探究

    1、学生集体交流、汇报计算方法,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结果:

    0+0+0=0

    0×3=0

    2、师质疑:为什么0×3=0?

    3、学生探讨,得出结论:因为3个0相加,结果还是0。

    4、课件展示思考题:0×7=?为什么?

    5、学生合作探讨,并汇报:0×7=0,因为7个0还是0。

    6、练习:利用IP资源出示一组一个数和0相乘的乘法算式,学生采取接火车方式进行口答。

    7、师引导小结:从上面的练习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各自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发现,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并板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8、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相当不错,可是老师昨晚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今天,我把它也带来了,希望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利用IP资源情境展示画面)

    ⑴学生相互讨论,理清图意。

    ⑵学生汇报题意,教师根据学生口述,板书:

    每头牛重605千克,大象的重量是牛的9倍。大象有多重?

    ⑶学生自由探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巡视。

    ⑷学生汇报并板演:

    605×9=5445(千克)

    605×495445

    答:大象的重量是5445千克。

    ⑸教师置疑:为什么十位上是“4”?

    (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十位上0×9=0,0加上各位进来的4就等于4了。)

    三、拓展运用,总结提升

    1、利用IP资源完成下面练习:

    207100610352408×4要求与操作:请四名同学上来板演,其他同学任意选一道进行练习,然后集体利用IP资源进行订正,并选择最后一题“2408×4”进行讲解。

    2、完成教科书第85页1、2题。

    要求:第1题笔算;第2题先理解图意再计算。

    小数的认识课件6篇


    教师应当提前规划每节课的教学课件,因为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为避免遗忘重点内容,在编写教案课件时,需要从哪些角度出发呢?今天,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小数的认识课件”这一话题,相信对您的教学工作会有所帮助。

    小数的认识课件【篇1】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六单元《百分数》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以及熟练地掌握了通分的方法与技能后进行的学习,对于丰富学生的数感以及今后的百分数应用等有重要作用。

    教材中安排了“派谁去罚点球”以及“选种哪号种子”两个主题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丰富对这一概念的认知,其主导思想是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后通过“问题情境——数学建模——解释应用”逐步地丰富和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我们常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点就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生存在着实施方面的众多的差异,我们要正视这些差异、要重视这些差异,适时地、适当地改编教材,从而更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在我们这里,学生对足球是陌生的,许多同学对于“足球怎么比?”、什么是“点球”是毫无概念的,这样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就无法真正地调动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由此,我想就应改编教材,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来引入。于是想到了“篮球”。学生对于篮球是熟悉的、是有感情的,许多学生还是此中的高手。篮球比赛中的一些规则等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因此也是能够很好建构的。同时,还准备把第二个主题情境去掉,让学生通过多元的训练来丰富对百分数的认知。

    二、说学情

    《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其中包括:

    (一) 生活基础

    A、 篮球的东西,学生生活较常见,有的学生还乐于参与其中,对于罚球、三分球等是不陌生的。

    B、 生活中存在着较多的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或有所见、或有所闻。如衣服上、牛奶上等等。

    这些为本节课的开展奠定了生活经验基础。

    (二) 经验基础

    A、 知识经验

    小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以及通分知识了掌握,为本节课学生的自主建构百分数的意义,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特别是通分的知识。

    B、 活动经验

    在五年的学习生活中,探究、合作、自主等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潜意识导向的作用,而众多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也在正面或反面提供了问题索引。为本节课的开展,打下了较丰实的活动基础。

    三、学目标

    我认为,一节课的预计至少要考虑四个要素:1、课程标准理念的把握,2、学情的了解与把握,3、教学内容的了解与把握,4、教师个人特色的把握。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教师特色,上出来的课是各异的。而其中的一个关键要点是目标的确定。

    目标是活动的指南,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对于一节课具有重要的导向、评判的功能。本节课,在分析了教材内容以及学情之后,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认百分数,会比较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异同。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推理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等。

    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亲数学的行为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法

    我们说的“以学认教”,说的是要以学生学的效果以及学的状态来评判教师教的有效度,学生学的效果越好、学的状态越好就说明教师教的有效度越高。因此,我们可知:教法与学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我更倾向于把它们看作是“一体两面”的事物,教法必须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之上。学生是怎么学的?学生希望怎么学?是我们在确定教法是应深刻把握的。

    高年级的学生对于学习,他们渴求“有挑战的学习”,他们渴求能“自己学习”,因此,本节课我采取的学习方法是:

    1、 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思考,在思考中交流,在交流中明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觉、自主、自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 合作探究。在“推荐谁去?”的问题指引下,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辩论、计算等,来感悟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来突破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在多元的训练中,在说一说、写一写、比一比等,让学生在探究中一步一步地逼近“数学真实”。

    五、说程序

    本节课,我将遵循“感知——建构——应用——拓展”的教学主线来开展教学。

    (一) 谈话感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上有一些数,是我们以前我们没有学过的,大家来找一找吧。

    问:这些数你们认识吗?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通过学生找数来引入,激发学生有兴趣;在谈话了解对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中,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 情境建构

    屏幕出示:某篮球比赛的情况。有一号、二号、三号三位选手。

    1、 出示投篮总数

    分别是20个、25个和50个。

    问:推荐谁去参加比赛?你怎么想的?讨论。

    得出:只看投篮总数判断不出谁去,还要看他投入了多少个。认识到这是个有缺失的信息。

    2、 出示投中个数

    分别是18个、23个和47个。

    问:比较两组数据,想一想,谁是冠军?为什么?讨论。

    这时可能学生会想到通过比较两组相对应数字的差,一号选手差2,二、三号选手各差3,从而认定是“一号选手为冠军”。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这样的推理合理吗?推理的方法适当吗?这个结果可信吗?等,或者通过反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果老师也参加了,我投了一个球,没有投中;这时我投的个数与投中的个数差1,我能否去比赛?”让学生明了此中的不合理性,从而想出以“通分”的方法来建构。

    18/20=90/100,23/25=92/100,47/50=94/100,从而得出三号应该去。

    3、 百分数的意义

    A、 由分母是100的分数写出百分数

    B、 教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C、 理解三个百分数的意义

    D、说说生活中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P65页,读一读、说一说)

    E、 学生概括百分数的意义,接着看书进行完善]

    [对于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等,是本次课程改革目标中的一个重点,通过两次数据的出现,让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不断地加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感悟“有缺失的信息”以及信息的处理办法。通过对情境的理解以及生活事例中对百分数的理解,不断地完善学生对百分数的感知,最终较好地抽象出百分数的概念。]

    (三) 应用提升

    1、 基础训练

    A、 游戏——写百分数。(让学生独立写在纸上,然后用百分数进行交流。如我写对了总个数的百分之八十,或我写对了总个数的百分之九十,我写对了几个?等)

    B、 涂涂写写。(P66页,设计图案第一小题,让学生去数百格图中蓝色的格子数,想出蓝色格子占总格子数的百分之几,再想出白色格子占总格子数的百分之几,由此及彼,为今后的百分数的应用奠定意识基础。)

    2、 应用训练

    A、 成语转化。(用一个百分数来表示成语。如百里挑一、百发百中等)

    B、 交际转化。(如,这件事一定成功,百分数怎么表示?这件事完蛋了,百分数怎么表示?等)

    (四) 拓展提高

    1、 用一句含有百分数的话对自己本节课的表现或收获进行总结。并送学生一句鼓励的话,成功不仅要有1%的灵感,更要有99%的汗水,如果我们每天进步一点,我们就100%可以成为有用的人。

    2、 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说说怎么理解这个百分数。

    小数的认识课件【篇2】

    1、题目:小数的初步认识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3)设计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小数的读写法;

    (4)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合理板书。

    4、考核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实施。

    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读、写小数,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开学的时候小明的妈妈为小明准备了许多文具。书包48元圆珠笔3.50元日记本3元铅笔0.20元文具盒15元橡皮0.15元小刀1.5元

    谈话:大家仔细看看,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么?谁愿意来分分?这组数不是整数,它们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认识小数)

    二、探究新知

    (一)读小数

    师:小数点在小数中就读作“点”,你会读小刀的标价么?(指名学生读,多叫几个)

    师:这个小数与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样么?

    生:这个小数小数点的后面只有一个数字,而其他的都有两个。

    师:观察得真仔细,像这样小数部分只有一个数字的叫一位小数,有两个数字的叫两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念了一位小数,那么大家会念这些两位小数么?

    (先让学生自己试试,再有老师总结读小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可按照整数的读法读,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师:再请几个同学试着读读。(如有读错的加以纠正)

    (二)写小数。

    师:小数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它该怎么写呢?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以书的价格为例老师一边说写法一边在黑板上示范)

    师:学会了么?好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写一写其他几样文具的价格。(生自由练写,师巡视)

    (三)巩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刚刚的转化学会了么?我们在来练练怎么样?请把书翻到88页,中间有张表格,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表中食品的标价,然后完成这张表格,填写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填完后指名同学回答。)

    (四)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还在哪里找到过小数呢?

    生1:自动铅笔上标有0.5毫米的字样。

    生2:饮料上也有。

    生3:书的背面有标价,也是小数。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好仔细呀。老师也找了几个,大家瞧瞧:人体正常体温可达37.5摄氏度,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三、巩固练习

    8.64元=8( )6( )4(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么?

    小数的认识课件【篇3】

    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挂钟或手表,钟面、表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设计思路

    本课从导入到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和两位新朋友(时间老人和琦琦)交谈着;整个背景都是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琦琦的一天”来设计的。这样的设计不仅创设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促使他们愿学、好学、乐学。时间这一数学知识,本来就是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的,进行这一知识的教学,更需要体现以生活为依托,以实践为第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随意地玩自备的钟或电子表,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他们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寻数学知识,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正确地读、写整时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数感。

    3、充分感知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

    (1)展示课件:日出东方,配有闹钟“嘀嗒”声。

    (2)引出主题图(由教材第91页主题图改编)。

    提问:

    ①琦琦正在干什么?(学生:起床。)

    ②你知道琦琦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吗?(学生:6时。)

    ③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挂钟或电子表。)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钟表”。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电子表面。

    (1)观察钟面和电子表面: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观察的对象,可以观察钟面,也可以观察电子表面,互相讨论、交流意见,教师参与共同研究。

    (2)学生交流、反馈(得出以下几种答案)。

    钟面:

    ①有1~12个数字(点击闪烁)。

    ②有2根指针,长针和短针。(点击闪烁,配有画外音:我的身体长,我叫分针;我的身体短,我叫时针。)

    ……

    电子表:

    ①由数字表示时间。

    ②中间有2个点会闪烁。

    ……

    2、认识整时。

    (1)创设情境。

    课件依次出现“琦琦一天的生活”。

    ①观察画面,说一说琦琦接下来的一大是怎样安排的?

    ②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交流。

    ③学生反馈(随着学生反馈情况,依次出现与主题图相对应的6个钟面)。

    ④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描述任何事物时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2)认识钟面上整时刻。

    ①观察6个钟面,你有什么发现?

    ②学生充分交流,得出:

    A、分针都指着12(点击闪烁)。

    B、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点击闪烁)。

    ③引导学生小结:我们在看钟面时不仅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如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说说这是几时?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2时。(边叙述边板书写法。)

    (3)认识电子表的整时刻。

    ①出示连线题。

    ②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

    ③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电子表上的时刻的?

    ④引导学生小结:在电子表上,如果点的后面是2个0,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时。

    ⑤反馈练习。

    出示模型钟:这个时刻用电子表的方式来表示,该怎样写呢?

    板书:

    (强调:电子表表示的整时刻时,点的后面是2个0。)

    ⑥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两种方法来表示整时刻。一种是文字表示,一种是电子表的形式。

    三、巩固练习。

    1、学生自选完成第92页练习题并分组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正在干什么。

    (1)投影展示结果,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琦琦起床的时间是6时,看动画片的时间也是6时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时针每天转2圈。)

    2、练习十六第3题(引导做第1小题)。

    (1)出示第1个钟面。

    (2)提问:

    ①钟面上现在是几时?

    ②再过1小时是几时呢?

    (3)反馈(教师演示课件):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4时)

    (4)学生独立认识其余钟面时间。

    3、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安排表。

    要求:

    (1)添上时针、分针表示整时。

    (2)在方框里填上电子表所表示的时间。

    (3)说一说这个时间你准备干什么?

    四、小结。

    师:希望通过这节课大家不仅能认识钟表,还要懂得珍惜时间,和时间一起赛跑!

    五、板书设计。

    课后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我有幸能够站在此次改革的第一线,感受到了数学教学的无穷魅力和无限生机。下面就以本课教学为切入点,谈谈个人的一些感触。

    一、生活化的魅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不仅很快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由于时间在生活当中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认识“时间老人”和“琦琦”这两位朋友,从每一个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入手引入正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去认识钟表,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经验上升到知识体系。课上,当课件展示太阳从东方升起、公鸡打鸣声响起的情景时,我发现学生的眼睛、耳朵等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精神也高度地集中。接下来认识两位新朋友,学生也是兴致盎然,我就抓住了这个点,以此贯穿整堂课。

    二、在实践中体验的价值。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能看到学习活动的成果,本课在练习设计中,突出练习的优化,除安排单一训练外,还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安排表,作用是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在练习中还伴随着轻松和谐的钢琴曲,使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实践活动中学生乐此不疲,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课堂顿时成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

    小数的认识课件【篇4】

    《认识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64到65页)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是我们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特征的知识基础。

    2、学生: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他们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烟,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同时低年级学生特定的年龄决定了他们认识事物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的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能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但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形象教学、动手实践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三、说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中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抽象的图形角表象,再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进一步了解了角的特征,再通过应用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将生活中的角上升到数学中的角。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四、说教学过程:

    角是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是比较困难的。这节课,我注重了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特别是本课的导入,让学生谈谈看到“角”字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开放式的提问,把储存在学生脑海中的关于“角”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学生基本感知到角的特征,知道今天学习的是平面图形——角,为下面学习抽象角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三关。鼓励他们,只要课上能积极动手、动脑,用自己的智慧顺利地闯过三关,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为学生打开“学习闯关”这扇窗,为他们展示一个具有吸引力、新奇鲜活的数学世界,进而在挑战和体验中学习新知。

    第一关: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认识角。

    我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熟悉的物体,如黑板、桌子、数学书等,让学生找实物中的角,由实物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渗透了“一切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育。

    接着,通过摸一摸实物图上的角,让学生亲身感受一下角的特点,联系触摸时的感觉,从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然后通过一些判断练习,摸一摸游戏进行辨析,可以说学生对角的学习是一种“体验性”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触摸式”、“体验式”、“建构式”的学习。正如皮亚杰所说:“只有要求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第二关:做角。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里,我将充分体现这一点,让学生用学具盒中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来做一个角,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经历一个过程,因为过程肯定和一些具体的知识、技能或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做完角,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说做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第三关:比较角的大小。

    这部分内容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在上课前,我反复研究教材,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猜测到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角的大小和所画两条边的长短有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开的程度有关。怎样能直观的将这两种情况演示给学生看,并能验证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紧跟着展示角这个环节,我选两位同学上前出示自己做的角,(其中有一个是活动角)。即而提出问题:这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呢?学生果然出现两种答案。这时候,我不急着判断,我出示一个实物钟面,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学生很容易发现,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在逐渐变大,于是我追问:“可是,时针和分针的长度并没有变化呀!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自然地,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将更容易得出正确结果。

    接着,我说:“同学们,大家看着,老师要变魔术了。”我将活动角变得和另一个角差不多大,这时候,学生没办法一眼看出哪个角大,那怎样比较呢?我让学生经历比较的尝试过程,经历过程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往往比具体的结果更重要。学生尝试过后,能正确的说出比较方法:将两个角重叠,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观察另外一条边来比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将学习的角度重点指向了学生,俗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必须在教学中体现这一角度的转换。

    在学生顺利地闯过了这三关以后,我设计了一个“角乐园”的情境,伴随着轻松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老师准备好一个帽子,帽子里有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圆等各种图形,老师走到某个学生身后,他将有机会在老师的帽子里摸一个图形,只要他摸到的图形上有角,那个图形就送给他了。我将再一次让学生体验触摸的感觉,而这次是有选择性的,因为一不留神就会摸到圆这样没有角的图形。这样设计的目的,第一,我想让学生与数学知识来一次亲密接触,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触手可及的,在心理上缩短与数学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第二、履行了课一开始自己的诺言,大家闯过三关以后,将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老师的诺言,对孩子们来说,是异常重要的,而这些五颜六色的图形,在孩子们心里已经是个不错的奖励了。短短几分钟的轻松,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有益又有趣。

    四、说练习

    本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三种。第一:在初步认识角之后,随之出现4个图形,让学生判断该4个图形是否有角。这个练习我把它叫做“跟随”练习,即刚学会一个新的概念,认识一个新的图形之后,紧跟着的一个比较容易的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的练习。第二:在完成认识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的所有教学之后,设计了一次练习,我把它叫做“巩固”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做一次运用,难度稍加大,但学生能做出来,并且能找到练习中的规律,能享受到一种成就感。第三:在课的最后,留下课后练习,我把它叫做“开放”练习。题目是这样的:试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看看还剩下几个角。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这个题目不止一个答案,是留给学生课后做的,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完成。

    小数的认识课件【篇5】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识别和判断角,并能向别人介绍角。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剪刀,活动角,不规则纸,绳子。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知,引入概念。

    师出示一个颜色鲜艳的长方形盒子,装有学生已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生闭眼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形状。师语: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先猜圆形,再猜长方形)追问:“这次你们为什么不猜成是圆形?你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参与活动,新课开展。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师:你发现了什么?咱们比比看,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2、抽同学汇报,表扬发现角的孩子。

    3、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2、引导正确指角。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

    3、同桌互相指角。

    4、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三)小组合作,折角

    1、折角。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

    2、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3、还有不同折法的也过来贴上(有不同折法的贴出),对折出来不是角的要让学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4、说一说折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四)动手操作,做角

    1、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

    学生选择材料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

    师:你还能用什么做成角呢。

    2、体会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怎么又会变小呢?(两条边收拢一些)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3)改变角的大小。你能把自己做的角变大变小吗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讲评。出示圆形纸折的直角,能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些的角吗那么小很多的角应该怎么折呢。

    3、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的小的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

    (2)重叠法。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①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

    ②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

    ③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

    ④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4、课件出示主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五)体验感悟,画角。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中有角,只要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师: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3、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三、练习与巩固。

    1、辨认角。课件出示书上第1题。

    2、数角。课件出示书上第2题。

    3、比较角。课件出示书上第3题。

    4、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初步认识了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小数的认识课件【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直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是省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八单元《直角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二课时。

    教材先让学生认识角,再让学生认识直角。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材,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如三角板、红领巾、扇子来认识角,然后再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转动形成大小不同的角,逐步由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对直角的初步认识就是以这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做基础。本课的具体教学内容是教材第114~11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做做画画”,第116~117页练习二十二第5~9题。教材的第一项内容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接着通过让学生观察课本、信封、黑板面上的角来加强对直角的认识。然后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教材在“做做画画”中安排了对位置变化的图形作判断,以及用纸折直角和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等练习,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直角的特征,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使学生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难点是使学生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过程: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打算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学生判断一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其次,让学生举例说明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角。再次,让学生指出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这部分的教学通过对前一节课认识的角的复习为认识本课的直角作铺垫。

    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首先,就刚刚指出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提出疑问:“看了这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的几个角,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两把不同的三角板上有一个相同的角。教师追问:“你知道像这样的角叫什么名字吗?”然后说明什么是直角,抽象出直角的图形,并说明表示直角的标记。接着让学生举例说说见到过哪些物体上的直角。这儿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先出示“做做画画”第一题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其中有一些角接近直角,但不是直角,引起争论。那么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然后大组交流、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说明。接着再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判断。这儿的教学让学生在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思考、讨论与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利用发现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让学生试着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一边示范,一边小结用三角板画直角的方法,并让学生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画两个直角,即“做做画画”第三题。这儿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是实践应用。

    首先,完成“做做画画”第二题,让学生拿出一张纸,动手折出一个直角来,折好后交流自己折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其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5题,进一步巩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的方法。再次,完成练习二十二第6题,通过画直角标记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直角的判断能力,而且为以后的识图做了一个铺垫。接着,完成练习二十二第8、9题,通过找直角与找隐藏着的角,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最后对全课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完成第7题。通过以上的三大步骤的教学活动,基本体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能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找、比、画、折、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0的认识课件汇编四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