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凸透镜课件(范文十三篇)
  • 凸透镜课件

    发表时间:2024-02-11

    凸透镜课件(范文十三篇)。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凸透镜课件(范文十三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凸透镜课件 篇1

    学习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教具学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导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一)思维启动:

    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张白纸竖直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移动蜡烛和白纸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提示:成像情况,焦距f;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用v表示)

    (1)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

    (2)你认为除了观察像的 、 、 特点外,还需测量什么?

    (3)参考课本97、98两页,你认为该实验应分几种情况来研究,该怎样设计试验?

    注意: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下物距u和像距v(此步骤做两次)。

    (4)把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渐移近透镜,同时移动光屏保证屏上的像清晰,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以及像距的大小,看有什么规律。

    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

    (1)像的虚实: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虚像. 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像的大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成实像时, 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_____缩小的虚像(填“有”或“没有”)

    (3)像的正倒:凡是实像都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凡是虚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 (填“能”或 “不能”)成实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成虚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 (填“同侧”或“异侧”)。

    (4)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移近时,物体所成的实像逐渐_____,且像离凸透镜的距离逐渐_____(填“变大”或“变小”)。

    二、巩固训练:

    1.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透镜15c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35c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 (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厘米,那么所成像是(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像 D.正立放大的像

    凸透镜课件 篇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6节《眼和视觉》第2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从七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科学》教材将透镜中物理一章的内容浓缩到一节,并提前到七年级开设,内容多、难度大。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该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对透镜了解的延伸,又是凸透镜应用的理论基础。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有别于以往验证式实验,它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对分界点的寻找。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的学习中对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从三方面描述像的性质,学习了凸透镜的相关概念及三条特殊光线的画图。

    学生早已熟知放大镜成放大像,因而对“凸透镜成像”的认识也受此局限,对它能成很多性质的像不易接受,且易混淆。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科学思维的启蒙阶段,特别是分析归纳能力不足,对规律的概括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两点分析,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光具座找到凸透镜成的各种像,会描述像的性质并记录物距和像距,学会从记录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会初步将生活中的凸透镜与成像规律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历提问、猜想、实验、归纳等探究过程。

    (2)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发现的喜悦。

    (2)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科学原理。

    四、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

    难点:引导学生归纳并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五、教学法

    贴近生活,激发兴趣;问题导学,推进探究;充分探究,自主建构;利用软件,突破难点;口诀总结,帮助记忆。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5分钟)

    师:找出教室中的凸透镜。(联系生活、复习凸透镜的概念)

    生:投影仪、放大镜、摄像头、装水杯(透明、圆柱形、已装水)、一滴水、眼球……

    让学生拿起身边最熟悉的水杯(或放大镜)做一组实验:

    ①手握水杯,观察手指所成的像;②将手缓慢远离水杯,透过水杯观察手指所成的像。

    学生惊奇地发现:用水杯近距离看手指,看到正立、放大的像;用水杯远距离看手指,像倒了,有时放大、有时缩小。

    【提出问题】

    同样是凸透镜成像,为何差别如此大?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此时学生心中充满了疑问,请他们把自己的疑问说出来交流,学生可能提出:①凸透镜什幺时候成放大的像,什幺时候成缩小的像?②为什幺会有时成正立的像,有时成倒立的像?③凸透镜成像究竟有何规律?……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自然地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样从学生身边抽象出科学问题,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带着疑问,能较快进入探究状态。

    (二)问题导学,实验探究(27分钟)

    1.实验准备(9分钟)

    如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此刻学生对实验思路还不清晰,为了显化“物距”这个自变量(虽然焦距、像距也是自变量,学生目前只对物距有感性认识),我设置了下面的环节:

    【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猜想: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什幺因素有关?请说出猜想的根据。

    结合水杯分析,学生很容易找出:“物距”会影响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为了验证猜想,实验思路是:改变物距,找到不同物距下的像,观察比较像的性质,找出变化的规律。

    【实验探究】

    教师出示实验器材进行介绍,烛焰是被成像的物体,凸透镜焦距为10 cm,光屏用来承接实像。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光具座,我首先让大家观察它的结构特点推测各部分功能。学生首先注意到标尺,它能测物、镜、像的位置,进而算出物距和像距;其次是滑座,用它改变物距,很方便;最后是导轨,它能保证物、镜、屏在一直线上。

    接着用幻灯片出示实验注意事项和操作顺序,以帮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能得到参考和提醒。但学生“知道”并不一定能“做到”,因为他们并不理解“为什幺要这样做”。为了落实操作要求,我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深化实验注意事项,培养探究精神):(1)如果镜或屏偏高或偏低,像会出现在光屏的什幺位置?(2)怎样找到成在光屏上的清晰像?(3)如何找到所有类型的像而无遗漏?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一一演示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操作。如,镜偏高、镜面倾斜、蜡烛不竖直、凸透镜太靠边等情况,让学生观察结果。学生切身体会到: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屏上图像会出现从模糊到清晰再到模糊的细微变化,而像是指轮廓最清晰时的图像,且位置是唯一的。为了保证实验数据完备(让蜡烛和光屏都有较大的范围移动),凸透镜应固定在标尺中央,蜡烛应由远及近逐一找像。最后用口诀总结实验顺序:标尺中央固定镜,根据焰心调镜屏,将物移到最远处,移动光屏找到像,由远及近移蜡烛,不同物距像找全。

    实验准备这个环节很重要,教师要充分预设,排除可能的障碍,除了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还要引导他探究为什幺要这样做?这样才能将实验要求内化为规范操作,进而减小实验误差、提高实验效率。

    2.分组实验,收集数据(18分钟)

    学生每四人一小组,按下面的5个问题进行探究,并在表中进行相关记录。

    凸透镜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所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学会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与归纳 。

    [教学用具]

    蜡烛、凸透镜、火柴、刻度尺、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光具座、光具盒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结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也能成像。哪,到底是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板书标题)

    二、新课学习

    1、根据前面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为了表述得比较清楚,我们先熟悉下面这样几个概念:放大、缩小、正立、倒立、实像、虚像。

    2、教师在学生做出成像条件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利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进行探究。

    3、组织学生探讨使用这些器材在桌面上做实验不是很规范,也不是很精确,所以,人们设计出一个专门来完成这种探究的器具叫光具座。启发式光具座和光具盒中器具的科学性。

    4、指导学生利用光具座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相应的数据(这些探究问题可以板书在黑板上,也可以印成学案发给学生)。

    ⑴光屏上能不能找到像?什么条件下(什么距离时)光屏上便找不到像?

    ⑵当光屏上的没有像时,从逆着光线的传播方向去观察,能不能看到像?

    ⑶光屏离凸透镜怎样的距离时,光屏上便能出现像,此时,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

    ⑷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放大的像?

    ⑸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缩小的像?把数据记入表格:

    像的特点(或像的性质) 物距 像距 焦距

    成倒立、缩小的像时

    成倒立、放大的像时

    成正立、放大的像时

    5、组织学生把猜想与实验结论结合起来进行归纳,并板书结论。

    6、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实像和虚像的区别(这个内容可以在上一章学,上一章学习后,此处只要归纳一下,然后用表格指明即可)

    实像 虚像

    共同点 都能用眼看到

    不同点 ⑴能成在光屏上

    ⑵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⑴不能成在光屏上

    ⑵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像

    举例 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

    7、展示课件内容,组织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8、组织学生讨论:

    ⑴凸透镜成虚像与成实像的分界点。

    ⑵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与成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

    ⑶讨论把凸透镜挡住一半,像有怎样的变化?

    9、组织学生完成简单的形成性练习。

    10、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投影仪、放大镜的使用:

    ⑴选择某组同学与老师一起带领大家完成投影仪的调节工作,共同评价字的放大与亮度的价值取向。

    ⑵平放投影仪,翻开反光镜,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像的运动方向的不同;观察一只苍蝇模型在凸透镜上和玻璃板上时投影的效果。

    ⑶让学生用蜡烛、凸透镜体验放电影时物体与像的运动情况、体验用手把一半透镜遮挡后的成像情况。

    ⑷再让学生体验在一定条件下凸透镜才能算是起了放大镜的作用?

    三、本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凸透镜课件 篇4

    1. 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2.能用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问题。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 观点。

    2.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教学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建立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2.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

    3.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

    4.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既然提出问题,我们就要解决它。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

    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上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照相时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照相机中镜头的凸透镜比投影仪镜头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

    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的像与物体在同侧。这说明像成倒立和正立与像和物在同侧还是两侧有关系。

    放大镜要看清物体,离物体的距离一般要比照相机、投影仪中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小,说明物体成正立、倒立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师]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逐一讨论看看有没有哪个能排除掉。

    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像,再有摄影师拿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

    [师]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已知)

    方案一:

    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测出,将数据记录成表。

    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

    方案二:

    ①把透镜放在桌子中央,把蜡烛、光屏放在其两侧,刻度尺放在桌子上,如课本图3.3-2所示。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入表格。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等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数据记入表格。

    ⑤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的填入表格。

    [师]以上方案都可行,现在用桌子上的仪器进行实验,并记下结果,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们做实验,教师巡回并进行指导]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

    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

    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 不到。

    [师]同学们把规律都总结出来,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

    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

    [想想议议]

    [师]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学生们仔细分析、思考、相互讨论。

    物体在1倍 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

    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

    照相机和投影仪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放大镜成的像在光屏上得不到,但眼睛能看到成虚像。

    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

    P62 动手动脑学物理。

    凸透镜课件 篇5

    观看模拟实验,感受蝴蝶杯的神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点燃蜡烛,使蜡烛位于凸透镜前某一位置,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取下光屏,直接用眼透过凸透镜观察。

    2.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成实像时,实像有怎样的共同特点;成虚像时,虚像有什么共同特点?

    3. 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

    观看动画,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记录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口诀,并理解其含义。

    (六)评估交流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影响了实验的正常进行或影响了实验结论的正确得出,对该实验你还存在哪些疑问,请组内交流并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需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即“三心同高”。

    2.将点燃的蜡烛沿凸透镜的主光轴,从大于二倍焦距处逐渐向透镜移动时,在光屏上可先观察到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二倍焦距时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接着移动蜡烛使物距在一、二倍焦距之间,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焦点时,在光屏上可观察到___________,此时凸透镜不成像;接着移动蜡烛使物距小于焦距,此时在光屏上_______(“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但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

    3.同学们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蜡烛从远处逐渐靠近凸透镜的过程中,蜡烛经过_______位置以后,所成实像由缩小变成放大;经过_____位置以后由实像变成虚像。

    4.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lOc,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在20c刻度处时,为了在光屏的中心找到像,应调整光屏的 ,并将光屏向 方向移动(选填“远离透镜”或“靠近透镜”)。

    5.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其中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 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 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6.用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在凸透镜的另一侧10c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位于凸透镜前15c处时,光屏上得到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像  B.正立缩小的.像 C.倒立缩小的像  D.倒立放大的像

    2. 倒立 缩小 倒立 等大 倒立 放大 圆形光斑 不能 正立 放大

    1.张晨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置于透镜前30c处时,在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放大清晰的像,现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光屏上(  )

    3. 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刻度尺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所示,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 ________ 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___ c。

    (2)实验前,首先应调节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致在 ,这样可以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小明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当物距为15c时,在光屏上可得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选填“倒立”或“正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生活中常用的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保持透镜位置不变,若希望看到更小的实像,应将蜡烛向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同时光屏向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当物距为8c时,从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 像(选填 “虚”或“实”),应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_____________.

    (4)实验一段时间蜡烛变短,要使烛焰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_____移动。

    (5)如图乙所示,若将光源“F”放在30c处,其大小如图丙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调整后,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再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在光屏上所成像可能是下列四幅图中的( )

    4.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分别作出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2倍焦距处、焦点和2倍焦距之间、焦点以内位置时所成像的大体位置及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

    凸透镜课件 篇6

    人教课标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教材分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的有关知识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到生活生产中,特别是在照像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生产和使用中更是必备的重要知识,具有综合基础教育价值。本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它既是第一节透镜和第二节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又是这两节知识的升华,同时它又是第四节眼睛和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上,能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观察探究、分析归纳、交流反思等物理学习过程,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在应用物理知识,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上,能很好的启迪学生的探索灵感和创新意识,因此对今后进一步研究透镜以及其它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从以下三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为物理问题的过程,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以及善于用物理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①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景,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物理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对本节课教材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发现和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而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进而归纳结论以及对成像规律的知识应用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思维局限在感性认识上而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所以我以参与式探究教学法为主,以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为器材,附用微机辅助演示。使学习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然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体验物理意义。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做这样一组小实验。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从而引起认知冲突。学生一定有许多疑问,请学生把疑问写下来并进行交流。这时学生会提出很多有趣的问题: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引出今天研究的课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这样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物理问题,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物理应用意识。同时也从学习的必要性上使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集中,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最佳状态,为顺利实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猜想假设

    请同学们猜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近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教师点出为了验证猜想,必须通过做实验,从而顺利进入教学下一个环节。

    (二)设计实验,观察探究

    1、制定实验计划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先通过一个小游戏来暗示大家实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老师。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①(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

    启示学生:蜡烛、透镜、光屏摆放的顺序

    ②(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启示学生:蜡烛、透镜、光屏摆放时就在同一高度,同一直线

    ③(把镜头非常的靠近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启示学生:凸透镜离物体太近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小小的游戏,增强了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在趣味中学习物理知识,使学生感到不枯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然后拍下一张清晰照片。考虑到学生从未接触过光具座,教师先展示器材介绍构造(投影),再示范调节透镜和光屏的高度,此时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怎样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2)怎样观察虚像?(3)如何测物距和像距?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

    对于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所成虚像。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养成积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去除实验中可能影响学生探究的干扰因素,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完成探究实验。

    根据所给实验器材和相关实验操作要领,组织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案是对学生思维的调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之一。

    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经过展示和讨论后,确定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数据记录在学案上的表格中。教师巡视,辅导实验。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后,各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实验数据统一输入Excel表格进行多组数据的处理(投影),现以几组学生实验数据为例,通过对表格中物距排序的处理,使学生很明显的发现放大、缩小的分界点及虚实像的分界点,此时教师再说出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让学生归纳出物在什么范围内,凸透镜成什么像,学生自然会把10厘米、20厘米作为分界点,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突破了又一个难点。这样的设计将发现规律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针对物体在一倍焦距处、物体在两倍焦距处成什么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此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探究出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更加完整。

    (四)开放训练,巩固新知:趣味训练1,变式训练2

    (五)归纳总结、合作交流

    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学习内容。在学生互相交流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教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点拨,一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重要性,规律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发现规律的过程以及在发现应用过程中蕴含的物理思想。二是倡导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六)布置适当的作业。

    四、板书设计

    凸透镜课件 篇7

    下面我针对《凸透镜》这一课,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凸透镜》是在前面认识光的基础上,承接平面镜反射光的原理的知识点,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光通过凸透镜发生了偏折, 准确理解透镜成像规律。能否掌握凸透镜的成像作用,是学生能否理解生活中照相机、望远镜等运用凸透镜原理的关键,本节课也为《保护眼睛》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提出的“回归生活,探究生活”及“趣味性原则”这一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操作验证并做好实验记录;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发现的问题和自己的想法,体验到实验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知道凸透镜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探究和发现周围的事物,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具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光凸透镜发生的偏折变化,进一步了解规律,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知道凸透镜的作用,了解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是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体现探究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法、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法是:自主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从“我要玩”变成“我要研究”,引导学生玩中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以“玩”为主线,从玩“水”开始,引起学生兴趣,再通过“玩放大镜”到“玩凸透镜”,再到“玩蜡烛成像”几个环节,让学生的兴趣逐步提高,研究逐步提升,从而顺其自然地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五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通过“滴水看字”、“通过瓶子看画报”两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把思路宽展到放大镜放大现象,进而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凸透镜。

    (二)进行新课。为了能够让学生由易到难,掌握重点,攻破难点,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效果,我安排了三个实验过程。

    1、玩放大镜,了解放大镜的结构特点,引出凸透镜的概念。这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看、摸、小组交流的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 “玩”出放大镜的镜片特点,中间厚,边缘薄,老师点出凸透镜的概念。此环节学生通过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

    2、自由玩凸透镜,玩出凸透镜的放大和聚光作用。

    这个环节,还是让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玩”,玩出花样,不局限方法和场地,再通过小组的交流,得出放大镜的放大和聚光作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养成观察、思考、团结协作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3、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这个过程由老师指导方法,学生根据实验器材,小组合作,探究成像的规律。做完实验后,学生一般不太注重总结分析,设计这一环节,主要目的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总结和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结论是在不断的实验、总结、论证的基础上得到的。

    (三)联系生活。让学生通过对凸透镜的研究,联系生活中用到凸透镜的地方,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科学在身边的认识。

    (四)课堂反馈总结

    通过课堂练习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归纳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课后练习巩固知识。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由于有课件的播放,因此,只写出课题,写清凸透镜的三个作用。

    凸透镜课件 篇8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

    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

    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

    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

    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

    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WwW.289a.CoM 生日祝福语网】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尊重实验事实,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数据,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卡片;使学生能各取所需各有所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自己动手组装、摆放、调整器材。

    让学生观察说明光具座主要组成部件。

    2.学生对实验器材进行组装、摆放、调整。

    探究按照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何组装实验器材?

    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有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

    3.设问:什么是物距(u)、像距(v)、焦距(f)?

    学生对照光具座回答: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是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焦距是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及进行相关记录。

    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摆放顺序、不同的移动对象来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如:

    摆放顺序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

    引导学生回答调整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让学生明确:作用是相同的,都是改变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

    注意: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时,要保证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继续设问: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

    启发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

    1.出示实验要求:

    ①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②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

    ③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2.学生两人一组开始独立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填写小组观察实验记录表(按上面的文字说明做)。

    凸透镜课件 篇9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

    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观察图3-50: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其观察到的像。

    二、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归纳,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四、反思

    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

    五、板书设计

    凸透镜课件 篇10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江苏省无锡外国语学校 陈德军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

    你看到什么:

    ①用凸透镜近距离的看书上的字;

    ②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屏幕;

    (用凸透镜近距离看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用凸透镜远距离的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同样是凸透镜,所成的像却有如此大的差别。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疑问,请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①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②为什么会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③什么时候成放大的像,什么时候成缩小的像?……)

    当然,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其它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凸透镜成像的不同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这样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与物距有关;与像距有关……当放大镜靠近物体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在制定实验计划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照相机的使用。

    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配合一下老师。

    现在老师想用这架照相机拍下他的相貌,大家看看老师这样做行不行。

    ①(把镜头对着大家)我这样拍,能拍到他的脸吗?怎么办?

    ②(把镜头倒过来,对准自己)能拍到像吗?景物、镜头和胶片必须谁在中间?

    ③(把相机高高举过头顶)能不能拍到他的脸?应该怎么办?

    ④(把镜头非常的靠近该同学的脸部)能拍到像吗?

    好,现在老师学会拍照了。(拍下一张照片)同时,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设计好本次的探究活动。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先把物体放在u>2f处,然后放在2f>u>f处,最后放在u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介绍:大部分同学也许不了解光具座,它是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仪器。另外,本次实验我为大家准备的凸透镜焦距都是10cm的。③实验具体步骤:(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30cm、15cm和5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插入: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当物距为5cm时,会不会像我们刚才使用照相机一样,在光屏上看不见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好!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蜡烛熄灭。我们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是否相似?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从这张数据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根据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

    小结: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当然,相信同学们还有其他许多的问题,同学们课后可以相互讨论,也欢迎同学们与老师来共同探讨。

    一、引入新课:你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后,有哪些疑问?请把它们写下来:

    1.

    2.

    ……

    二、猜想:凸透镜成像情况不同与哪些因素有关?你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三、制定实验计划:

    ①你打算如何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

    ②你打算使用哪些器材来完成本次探究活动?

    ③实验具体步骤: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或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或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或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或倒立的虚像?

    思考: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呢?

    上一页  [1] [2]

    凸透镜课件 篇11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湖北省应城市实验初中 张国辉

    【设计思想】

    体现“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从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用观察、比较、列表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拉近生活、社会、科技与物理的距离;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学的指导思想。

    【教学准备】

    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放大镜、刻度尺、小水电筒、金鱼缸、小金鱼1条、水。

    【教学重点】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凸透镜课件 篇12

    参加面试,你得会写教案。中公教师准备了高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希望可以帮助你。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

    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

    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组装和操作有问题的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

    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分别是什么位置?(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用顺口溜记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作业:思考用照相机照相时,发现底片上的像有点小,想要使像更大一些应该如何操作?

    四、板书设计

    凸透镜课件 篇13

    【学习目标】

    知道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会从现象中归纳 出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的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习过程】

    1.实验引入

    演示本中实验,根据实验现象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阅读本,知道物距、像距

    引导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影响因素作出猜想

    2.实验探究

    帮助学生认识并组装实验台上的器材,分析实验的步骤及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

    次数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1倒立缩小的实像

    2倒立等大的实像

    3倒立放大的实像

    讲解:当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没有像时,把光屏取走,透过透镜看蜡烛,并完成下表。

    实验

    次数 像的性质焦距

    f/cm物距

    u/cmu 与f

    关系像距

    v/cmv与f

    关系

    4正立放大的虚像 不填不填

    3.分析与认证

    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 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4. 评估交流

    学生阅读本,讨论本的相关问题,尤其要鼓励学生讨论自己在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5.典型例题

    例1 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 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和e点,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1)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图上出现的像最小;

    2)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3)把烛焰放在__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 焰的像.

    【凸透镜课件(范文十三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