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小学教学课件十三篇
  • 小学教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3-11-22

    小学教学课件十三篇。

    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到迷惑,可以考虑阅读一下“小学教学课件”,或许能有所启发。每个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和课件,这是他们认真备课的一部分。教案和课件的准备对于课程质量至关重要。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欢迎关注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信息!

    小学教学课件 篇1

    设计说明

    《猜字谜》一课有两则谜语,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本设计力争让学生在“读读,想想,猜猜,写写”的活动中主动识字,在朗读中总结猜谜窍门,在朗读中巩固生字新词,启发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引起学生用字谜法识字的兴趣,激发创编字谜的欲望,培养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教师)

    2.制作本课字卡。(学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谁来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

    2.导学:刚才的同学说出来让大家猜的部分叫“谜面”,你们猜出来的.答案叫什么?(谜底)

    3.教师说猜谜的窍门:“猜谜语,动脑筋,会观察,抓特征,跳出谜面想一想,谜底就在话里藏。”

    4.揭题: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则字谜,你们想猜一猜吗?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教给学生猜字谜的方法,激发学生对字谜的探究欲望,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探究的基调。

    二、读文识字

    (一)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仔细听,听准生字的字音。

    2.导学:多有趣呀!你们想读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3.检查读文。教师相机正音。

    (二)随文识字。

    ★学习第一则字谜。

    1.指生读第一则字谜。

    2.指生评议朗读。

    3.赛读。

    4.相机学习生字“相、遇、喜、欢、怕”,认识“又字旁”。

    (1)指多个学生领读词语:相遇 喜欢 最怕

    (2)同桌互读三个词语,并分别用“相遇”“喜欢”和“最怕”说话。

    (3)学生用“相遇”“喜欢”和“最怕”说话,教师相机指导。

    (4)导学:谜语中说的是“谁和谁相遇?”“什么喜欢什么?”“什么最怕什么?”

    (5)引导学生小组内认读生字并交流识记方法。

    (6)汇报交流。

    小学教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 学习点、线、面在绘画中的运用。

    2 充分展开想象,用绘画、拼贴等多种手法为动物穿上迷彩服。

    3 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界中存在的美。

    教学准备

    1 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忆或临摹画出自己所喜欢的动物的外形。

    2 教师准备动物图片课件、运用各种方法和材料制作的范作若干幅、示范用纸版、颜料笔等。

    3 学生准备作业纸、油画棒、水彩笔、橡皮泥、剪刀、胶水等材料工具。

    教学活动

    一、引导阶段

    1 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班里有一名同学的穿着很特别,他是谁呢?(全体学生都将目光投向那个穿迷彩服的男生)你到前面来好吗?

    师:哦,真精神!为什么今天的——同学会显得这么帅气呢?

    生:因为他穿了一身迷彩服。(师板书课题——迷彩服)

    师:啊,是因为这身迷彩服让今天的——这么精神这么帅气这么令人羡慕。

    2 引入新课

    师:大家有没有兴趣来交流一下对迷彩服的认识啊?(有)。

    生:上面有颜色深浅不同的色块;是军人在打仗的时候穿的;因为它的颜色跟周围的自然色彩一样,所以穿着它时不容易被敌人发现。

    师:说的太好了,那么动物身上的花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作用啊?(是)

    师:同学们,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临了,森林里的动物们要为迎接春天举办一场联欢会,他们都想穿上一件新颖别致的迷彩服去联欢,于是悄悄地问我能不能请同学们帮忙设计一下,我想你们一定愿意帮助小动物们的是吗?

    二、发展阶段

    1 讨论交流

    师:我们课前已经通过观察与记忆或者临摹的方式画出了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外形图,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些动物身上有怎样的花纹,你们准备怎样为它们设计迷彩服。(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讨论的结果,看看动物身上都有怎样的花纹。

    生:瓢虫蝴蝶、身上有点状的花纹;猫、老虎身上有线状的条纹;奶牛、长颈鹿身上有不规则的块状斑纹等等。

    师: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动物身上的花纹虽然很复杂,但是我们都可以用点、线、面来表现,对吗?

    师:在我们教材的第10页和老师这里都有为小动物们设计好的迷彩服画面,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再讨论一下它们是用什么形式和手法制作的。

    生生,师生交流讨论结果:以点的形式用亮纸粘贴的;以线的形式用橡皮泥拼贴的;以面的形式用油画棒画的。 (在汇报每一种之前先播放课件图片)

    2 技法探讨

    师:通过以上的观察与讨论我们知道了可以用哪些手法来表现动物身上的花纹呢?

    生:绘画;剪贴。

    师:我们的教材中还介绍了一种更加简单有趣的制作方法,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好吗?

    师生互动,探讨小结新的技法学习:学生口述,教师演示,明确新技法。

    3 创作实践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种手法来为动物设计制作迷彩服,那么快快伸出你的小巧手,开动你的小脑筋,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来为动物们穿上绚丽的迷彩服吧。

    屏幕切换到第四张幻灯片—动物场景并播放轻音乐,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共同探讨解决,鼓励创新。

    4 审美评价

    陆续将所有完成的作业展示于黑板上。生生自评、互评、师生共同评价小结。

    师:同学们真是心灵手巧啊,看,这么多动物都可以如愿以尝地去参加他们的联欢会了。听,它们在齐声说谢谢咱们呢!同学们,你们看到它们(师手指黑板上的所有画)想说什么呢?

    生1:我为花蝴蝶设计的迷彩服还不够鲜艳,应该再加上一点红色就更好看了。

    师:哦,你这么谦虚一定会进步很快的。还有谁想说说?可以到前面来指着说。

    生2:我很喜欢这幅作品,他是用点来表现的,颜色搭配很和谐,感觉这只小瓢虫很可爱。

    师:这节课同学们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动物们设计制作了许多绚丽多彩的花衣裳,把它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参加迎新春联欢会了,我们虽然有点累但心情怎么样啊?(高兴)因为我们不但帮助了别人自己也发现了很多美丽的图案原来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只要用心观察,注意积累就会有很多收获,就会创作出更精彩的作品来的。

    三、收拾整理

    宣布下课,整理用具用品。

    课后拓展

    试着将课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其他一些方面,如:衣服、桌布等等,看看你会得到什么意想不到的结果。

    小学教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导书写部分生字。情感目标: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能力目标:

    正确朗读韵文。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难点:

    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学习者分析:

    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识字写字和朗读教学上,并在指导读准、读顺、读懂、读好课文的过程中检验识字效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秋天是金色的,因为它是丰收的季节。在这秋高气爽、桂花飘香的季节里,程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既美丽又好玩的地方,你们愿意去吗?那就让我们乘上音乐快车,开始快乐的旅程吧!

    (二)学习韵文第一、二行。

    那,请小朋友手拉手跟老师一起去欣赏秋天的美景。(录象:)刚才我们到什么地方去游玩了?(生答:公园)公园里的景色美不美,生答(美。)你从看到公园里有些什么?(生答逐个出示生字词)请小朋友把拼音拼一拼,读读词语。公园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让我们再好好地领略一返它的美。(出示第一、二行)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把公园的美读出来?(你真棒),下面我要去掉拼音来读一读,行吗?指名读。

    谁能用这些词语,说一段话?公园里有( ),有( ),还有( ).。

    学生1:公园里有绿树、红花、小桥、流水、宝塔。

    学生2:公园里真美呀,有一棵棵绿树,一朵朵红花,清清的流水,高高的宝塔。

    (三)学习第三四行。

    过度:公园里除了美丽的景物外,还有许多小朋友喜爱的游乐项目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相机出示词卡。小朋友们快快来,快来认认新朋友。学生自由拼读。快把你认识的新朋友告诉你的同桌。学生同桌互读,请全部会读的小朋友当小老师。

    师述:老师最喜欢玩荡船了,坐在荡船里晃呀晃,好象是坐在弯弯的月儿上,心里别提多美了。你喜欢玩什么?你能学着老师,说一说吗?学生1:我喜欢玩火车,火车呜呜地开着,可以过山洞,日行千里。学生2:我喜欢玩转椅,转呀转,头有点晕晕的',特别好玩。

    学生3:我喜欢玩滑梯,一节一节的楼梯上去,从上面滑下来,就好象是飞了起来。学生4:我喜欢玩木马,我坐在木马上,就好象真的骑在了马背上,在草原上奔驰。五学习生字。小朋友,今天的秋游让我们玩锝很快乐,不过在玩的同时可不要忘了学习。今天老师请来了小老虎教大家写字,大家欢迎。

    1、映示带田字格的生字“水、火、”二个字

    (1)大家还认识这二个字吗?大家读

    (2)看笔顺示意图,自己出笔顺。

    (3)仔细观察,怎样把这二个字写好看呢?注意每个字有什么变化?

    2、指导写“水”

    (1)范写“水”,同步指导。

    我们先来学写“水”请小朋友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竖钩,竖钩写长,写直,显得很有精神。横撇起第一不要太高,两部分都短且直,右撇起笔高,在撇尖与竖钩相交处起笔写捺,捺要修长,舒张。

    (2)映示作业纸。

    仔细看范字“水”出示一遍,看准了再描一个“水”,注意每笔一次描成,不断开、不回描。

    3、指导写“火”

    (1)停笔抬头,继续观察老师写字。

    (2)“火”有四笔,先在格子的中间偏上写点画和短撇,这两笔左右分开,左低右高,顿按有力。再在两个笔画中间的上方起笔,写长撇,这个撇画先要竖一些,再向左撇出去,最后在短撇尖和长撇的相交出起笔写捺画,注意和左边的撇画对称。

    仔细看范字“火”出示一遍,看准了再描一个“火”,注意每笔一次描成,不断开、不回描,尤其是长撇。

    总结。

    今天,我们不但游玩了公园,学了词语,还认识了生字宝宝,我们小朋友的收获可真不少,高兴吗?回去后,用自己最喜欢的颜色把这个美丽、好玩的公园画出来,好吗?

    教学反思:

    在低段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着力点偏移,往往花过多的时间提过多的问题去理解、感悟筒简单单的课文内容,挤用了识字教学时间,年段教学特征不明显。

    策略: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和朗读教学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教师应牢牢树立扎实“基础”的意识,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识字写字和朗读教学上,并在指导读准、读顺、读懂、读好课文的过程中检验识字效果,没读准的字词多读一读,不理解的词语用多种方法(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等)想一想,在字不离词、词不离旬的原则下生动活泼、扎扎实实地完成识字任务。

    小学教学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认识周长”这一课题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学习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2、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

    3、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表象。

    1、从“一圈”抽象到“一周”。

    情境:在元旦活动中,我们班的相片需要将合影贴上花边,我们来看看怎么贴。

    课件演示贴法一(花边贴在相片中间),学生发表意见,贴对了没有?应该怎么贴?根据学生的意见演示贴法二(花边贴边缘但不封闭),学生再踊跃发表意见,学生边在图上指认位置边口述:花边应该贴到起点,才是贴了一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一圈演示完全,并指出围着相片一圈也可以说成围相片一周。(板书:一周)

    同时出现上述两种贴法,组织学生辨认:相片的一周是不是这样的呢?学生指出不是一周的原因,并提出修改方法。

    2、累加长度,明晰相片的周长。

    提出问题:把这张相片贴一周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呢?为此老师量了一下这相片的四边的长度,课件依次呈现数据:长20cm,宽10cm。要求学生计算花边的长度,分享计算方法。教师再问:60cm是表示相片哪里的长度?(相片一周的长度),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二、整体理解周长的本质。

    1、辨析一周,物化为形。

    课件呈现实物:树叶、三角板、数学书、时钟。提问:这些物体表面有没有一周?要求学生在练习纸上把四种事物的一周用水彩笔描出来。个别展示,课件重演描绘过程。

    2、操作演示,体会“周长”的本质。

    提问:要想知道这个三角板的一周有多长,怎么办?(用尺子量)课件出示三角板三边的长度:10cm、14cm、10cm。三角板一周的长度到底是10cm还是14cm?学生辨析后计算三角板一周的长度。师生互动,辨析34cm的意义。

    以钟面为例,问学生怎么测量钟面一周的长度,对学生提出的合理方法一一肯定,引导学生使用软绳和直尺进行测量,并问学生如何测量树叶一周的长度。

    3、辨析并概括概念。

    师:刚才我们选研究了什么是一周,这是相片、树叶表面、三角板、数学书封面和钟面的一周。接着我们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到了相片一周的长度是60cm,三角板一周长度是34cm,钟面一周的`长度是xxcm,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测量树叶一周的长度,每一个图形的一周都有自己固定的长度,我们把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板书)

    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五角星、角、饼形,组织学生辨析。提问:这些图形都有周长吗?如果没有?说明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补充板书。学生齐读。

    三、内化巩固,解释应用概念。

    1、生活中举例说出哪些物体表面也有周长?(黑板、桌面等)

    2、教材P84第3题;下面每组图形的周长一样吗?通过测量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的方法,发现第1组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第2组中右图的周长比左图的周长要长。如果学生有更好的方法加以肯定。

    3、教材P88第9题;下图的长方形被分成两部分,哪个部分的周长长?通过辨析总结出周长的大小与图形的大小没有关系,不是图形大周长就大。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小学教学课件 篇5

    一、交流摘录笔记

    1、读一读自己从课文中摘抄下来的好词佳句

    2、说一说自己在阅读中还收集到了哪些课外词句,比较难以理解的要为同学们加以讲解,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语文天地十一》教学设计。

    3、读例句考虑冬冬提出的问题:

    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

    可一个好人的心容的下全世界的人。

    考虑:前半句说“小”后半句说“大”,用可连接,“可”还能换成什么词?

    你能不能再说几句这样的.话?

    二、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一定有了解到不少名人名言吧,互相读一读谈谈自己的理解: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七册《语文天地十一》教学设计》。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进一步理解心存大志也要从小事做起

    班级交流,并进行板书

    根据同学的交流,在自己的摘录本上进行补充。

    三、读开卷有益

    自己读文章,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交流你最近读过的好书或者好的文章,说说内容,谈谈感想,把它推荐给你的好朋友读一读。

    小学教学课件 篇6

    练习三第10~16题、思考题、动手做。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和容积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回顾,理清思路。

    1、回顾复习。

    教师谈话:用一句话介绍前面几节课学习的关于圆柱的知识。

    预设学生回答: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的特征;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各种情况。

    2、理清思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体积的步骤,先算出底面积,再算出圆柱的体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步骤,先算出底面积和侧面积,再算出圆柱的表面积;

    3、揭示课题——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

    二、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1、练习三第10题。

    根据表中的已知分别计算每个圆柱的未知量。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三第1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注意分清3个小问题分别求什么问题。

    3、练习三第12题。

    引导思考:第1个问题求水池里最多能蓄水多少吨,要从体积入手;第2个问题要弄清楚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4、练习三第13题。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之后一人板演,全班齐练。评讲时注意后进生的辅导。

    5、练习三第14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⑵讨论:塑料薄膜的面积相当于什么?

    大棚内的空间相当于什么?

    ⑶分别怎么算?

    引导理解:蔬菜大棚中求需要多少塑料薄膜和空间有多大,分别求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一半。

    6、练习三第15题。

    分析:玲玲把一块长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圆柱体虽然形状变了,但什么没变?(体积)

    7、练习三第16题。

    提问:要求水面高多少分米,要先求什么?(水杯的高)

    三、拓展延伸,开阔思维。

    1、第19页思考题。

    学有余力学生完成。

    ⑴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积?

    ⑶这题还可以怎么想?

    让学生明白:上升或下降的水的体积就是那一部分钢材的体积。

    小学教学课件 篇7

    教材简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和画垂线,即学习42、43页例题。42页例题从现实场景中抽象出两组相交的直线,发现都相交成直角,以此描述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同样再举出生活中相应的实例;43页例题安排过已知直线上的点画它的垂线;“试一试”让学生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它的垂线,进一步掌握画垂线的方法;“想想做做”通过对折长方形纸、判断图形中互相垂直的线段以及画垂线,巩固互相垂直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点和线段,射线和直线,量角和画角,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基础上安排的,先教学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和画垂线,再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学生已经掌握了“认识垂直”的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基础和技能来学习“垂直”,估计学生已拥有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及一定的学习能力。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觉得应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我们能善于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却又富于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地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数学知识的获得,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之后,才能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之中。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就是让学生用脑想数学,用脑积极地思考数学或与之有关的问题。

    本着这一理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方面

    使学生经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垂线,能够借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的垂直现象,能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了解垂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建立垂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

    借助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具准备:课件、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感受新知

    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认新知(语言表述回归生活练一练折一折)

    2、学画垂直(无条件画过直线外一点画完成43页“试一试”小结作图方法)

    升华新知,总结方法。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景,感受新知。

    1、课件出示42页例题图。

    从图中你能找到几条线?(学生可能找到很多,说的很乱。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我们所需要的)

    这些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有相交、有平行)

    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你有什么发现?

    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4个)

    这4个角都是什么角?(直角)

    2、谈话感知:

    其实像这样一种特殊的相交方式,我们可以给它一个新的名称叫——垂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新知识。(板书课题:垂直)

    设计意图:由主题图入手,观察图中纵横交错的线,收集自己了解的信息(相交和平行的知识),发现特殊的信息(相交成直角),建立新知的表象和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从众多信息中收集需要信息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次认识垂直。

    (1)出示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图。

    师:那到底两条直线成怎样的位置关系,我们才能叫垂直呢?

    学生自学课本P42中间的文字,并思考:

    ①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垂直?

    ②其中的直线叫什么?

    ③你还知道了什么?(两条直线的交点我们叫作什么?)

    (2)讲解:“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提问:如果把一条直线记作a,另外一条直线记作b,我们可以怎么说?

    讲解:“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强调:垂线是一组一组出现的,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讲解:“这两条直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让学生上黑板指指垂足在哪儿,并用符号表示出垂直。

    (3)寻找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提问: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互相垂直的线?

    学生回答的时候,注意修正学生回答中一些不科学的表达。

    特别强调:每块三角尺都有两条互相垂直的边,所以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时可以用三角尺去比一比。

    (4)练一练: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些直线是互相垂直的?(作业纸)

    (5)折一折:指导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观察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从建立新知的表象到新知的构建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我觉得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且要相信学生能够发现。所以,在构建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看书,从书中发现对于垂直的最科学最准确的表述,学生会觉得那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感受成功学习的成就感。而学生自己发现的虽然深刻,但却是细线条,作为老师要把他们印象中的细线加粗、印象加深,所以设计了新知回归生活、科学判断是否垂直和动手折叠感受垂直的环节,即及时巩固新知又传递学习知识的过程方法。即受之于饵,又受之于渔。

    2、学习画一组垂线。

    (1)你能用手中的`工具想办法做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吗?(直尺、三角尺、量角器、折纸)

    (2)过直线上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课件演示作图方法,学生尝试作图。教师再示范,共同总结作图步骤:

    A、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B、沿直线慢慢移动三角尺,直到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为止。

    C、沿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画直线

    学生再尝试。

    (3)出示第43页的试一试: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自己先尝试,再请已经好的同学介绍(课件演示)

    学生再尝试。

    (4)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在认识垂直的基础上让学生去作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是一个从表象到实体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了垂直的生成过程和垂直与其他相交的不同之处(相交成直角),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总结作图方法,体会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请学生在大屏幕上指出每个图形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课件出示桥湾小学附近主要街道的平面图,请你判断哪些街道是互相垂直的?

    讲解时强调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设计意图:第一题让学生在过去认识的图形中找互相垂直的线段,是运用新知重新认识旧知的过程,正如特级教师徐长青所说“让知识从缄默走向明确再回归缄默”。第二题通过街道间的位置关系,认识到怎样相交的道路安全系数高,让知识回归生活、指导实践,并培养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四、升华新知,总结方法。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谁能说说我们是如何得到这样的收获的?

    设计意图:吴正宪老师曾说过:我们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俄皮痒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全面性。在总结时,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总结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了解数学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数学知识仅仅是个载体,知识的生成过程才是学习的实质,才是学生该获得的精髓,才是数学该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品质。教学不是实现给予与告之,而是探索的过程。

    板书设计:

    垂直

    过直线外一点作

    已知直线的垂线

    垂足

    小学教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⒈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⒉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原理。

    ⒊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写法。

    教学过程:

    ㈠复习导入

    ⒈口算

    22×3= 33×30= 50×4=

    60×70= 62×10= 40×8=

    ⒉创设情境:王老师到书店买书,每套书有14本,12套一共有多少本?

    ⒊提出问题:如何列式?如何计算?

    请不同的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并计算的。

    14×12=?

    引出今天的新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㈡探究新知

    ⒈尝试计算

    师: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把结果算出来吗?

    方法一:口算

    可以把12分成10和2

    14×10=140

    14×2=28

    140+28=168

    方法二:竖式

    想一想:该怎样列竖式呢?怎样计算?

    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指导:先用个位上的2与14相乘,乘得的积的末尾与个位上的2对齐,再用十位上的1与14相乘,乘得的积与十位上的1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1 4

    × 1 2

    ——————

    2 8

    1 4

    ——————

    1 6 8

    ⒉比较哪种算法更简单?

    计算的时候对比一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竖式计算更简便)

    ⒊洋葱微课视频

    播放洋葱微课视频,观看的同时自己也要动手做,比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看视频注意计算过程

    ㈢巩固练习

    ⒈教材46页做一做

    自己做,集体订正。

    ⒉洋葱微课随堂练习

    出示题目,叫学生解答,全班一起订正。

    ㈣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一: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第一种是用拆分法进行口算,第二种是竖式计算。

    学生二: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乘起。

    总结: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位上的数,所得的积的末位要与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各位上的数,得数表示多少个十,所得的积的末位要和第二个乘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五)课后反思

    上课的时候,结合了传统教学与视频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内容。先通过传统教学让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有一个认识,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洋葱微课视频继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大部分学生能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进行正确计算,个别学生在乘积的数位对齐方面还有些混淆,需要在做题的时候多强调,多练习。

    小学教学课件 篇9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90-91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再现第七单元“小熊开店”探索与交流除法各种运算方法的过程,在学生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6~9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除法运算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能够体会乘法与除法间的联系。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难,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加强,所以本节课重在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同时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

    2.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五、教学重点:

    能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六、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单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每年到了冬天,小鸟们就要飞回南方过冬了,森林里的小动物纷纷忙着为小鸟们准备房子,今天我们就要来解决小动物给小鸟准备房子的相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瞧,这是长颈鹿为小鸟们设计的房子。

    (多媒体课件出示长颈鹿及房子的画面。)

    (设计思考:通过小学生很感兴趣的动画情境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新授

    1、小鸟飞来了,请你找找图中的数学信息:

    一共有42只小鸟,6只小鸟住一间房子。(板书)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长颈鹿要准备几间房子?(贴)(学生齐读完整问题)

    再独立完成学习题单

    学习题单

    问题一:长颈鹿要准备几间房子?

    1.这个问题是平均分吗?是(),不是()[打√]

    2.列出算式:

    3.怎样计算呢?请将你的方法在方框里写一写、画一画。(看谁的方法多)

    小学教学课件 篇10

    设计说明

    对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而“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最为薄弱的,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对本节课作如下设计说明。

    1、教学时,我让学生认识自己肢体的“左右”作为知识的引发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交流、讨论、应用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并建立起“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认识左右的必要性。

    3、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应用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铅笔文具盒直尺橡皮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信心上好吗?有信心的同学请高高举起你的手,你知道举起的这只手是左手还是右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左、右”。

    ⊙进入情境,探究新知

    1、感受自身的“左、右”。

    (1)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右手,看着它,想想我们常用它做哪些事。(生自由汇报:我们常用右手吃饭、写字等)

    (2)右手的作用真大,那左手是不是也这么能干呢?(生自由汇报:用左手压本子、端碗等)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自身引入,先确认左手和右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

    (3)听口令,做动作。

    考验同学们能不能分清楚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口令:请举左手,放下,请举右手,放下;用左手向老师打招呼;用左手摸自己的右耳朵……(多次练习,让学生熟练自身的左和右)

    (4)小结:同学们,我们的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搭档”,吃饭时,左手端着碗,右手拿筷子;写字时,左手压本子,右手拿笔。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像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

    (5)学生自由回答交流,眼睛、耳朵、脚等。

    教师说明:同学们分清自己的左手、右手是我们判断左、右的重要标准。

    设计意图:

    身体上的左、右是学生最为熟知的,以此作为判断左右的标准,通过这个活动,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加强对于左、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同时也便于今后的记忆。

    2、动手操作,明确左、右的位置。

    老师真佩服你们,能分清左手和右手了,那离开身体这个参照点,我们是不是也一样能分清左、右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按铅笔、文具盒、直尺、橡皮的顺序摆放好。

    (2)谁来说一说,直尺的左边有什么?直尺的右边有什么?

    (3)选你喜欢的一件文具,说说它的左边和右边各有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受,从身体上的左右扩展到身边的物品,加深学生对左右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做左、右动作的游戏。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关于左、右动作的小游戏。请听口令,看谁的反应快:伸出你的左手,拍拍你的右肩;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伸出你的左、右手,前拍拍、后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体验,让学生将左右与身体对应起来,帮助学生真正建立左右的标准,从而进行判断。

    4、课堂练习,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

    教材13页“生活中的数学”。(课件出示上、下楼梯图)

    (1)在楼梯的上面有小朋友要下来,下面有小朋友要上去,他们会不会相撞呢?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3)让我们来实验一下吧!

    先找4名学生,两人两人分别在过道两边走,再返回。向学生说明:我们的左、右手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当我们方向改变的时候,左、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上、下楼梯,过马路都应该靠右侧通行。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知的上、下楼梯出发,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发矛盾,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左、右”的必要性,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加深对“左、右”的理解。

    ⊙综合运用,巩固拓展

    1、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看我们教室里的东西,用“左、右”来说出它们的位置。

    2、把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的名字写在自己名字的左边,把老师的名字写在自己名字的右边。

    设计意图:

    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3页6题。

    小学教学课件 篇11

    一、设计理念:

    1、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五个领域目标为依据。

    2、本课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身体现状和心理需要,让他们在富有情景的环境中学习体育,参加锻炼,在体育课中体验运动参与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健康第一”“激发兴趣”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结合游戏,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轻物投远,增强学生投掷运动的水平和技术。

    3、身体健康目标: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水平二)学生,其中男生、女生各20人,他(她)们性格开朗、好动,个性表现能力较强,但缺乏思考的能力和坚强意志的品质。

    五、教学过程

    教师设置了一个以小战士打仗作为情景,由学生自己制作纸制小球进行游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

    六、教学方法运用

    1、尝试→观察→模仿

    2、自由分散、小组结伴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动脑的习惯,树立自信心,培养个性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教师语言引导,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加快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教学课件 篇12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

    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教学课件 篇13

    教学内容

    学习6——10各数,知道“几”和“第几”。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几个的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挂图田字格板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6-10的认识,会读、写这5个数字。教学几、第几,“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某事物排列的顺序号

    教学目标:

    会读写6—10各数。使学生能够清楚“几”和“第几”的不同指向。认识“第几”时搞清是从哪个方向起。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几、第几个的含义。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学了很多数,你们愿意学吗/我们今天再来继续学习,我看谁的表现最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老鹰捉小鸡游戏、赛跑、观看的小朋友)

    2、跑步的有多少人?树、吊环、向日葵、足球各多少?

    跑步的有6人,树有7棵,吊环有8个,花有9朵,足球有10个。(师板书各数)

    三、学习“几”和“第几”

    1.认识“几”。

    (1)“图上当小鸡的一共有几个人?”(先让学生自己数一数,再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数一数,其他人看他数的是否正确)

    (2)你能数数跑步的有几个人吗?在一边看的小朋友有几个?

    (3)练习:数数我的手中有几枝粉笔?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有几扇门?有几扇门?

    2.认识“第几”。

    (1)在这幅图中,扎辫子的小女孩排在第几?

    “看看在这副图中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5?你怎么知道的?”(请一名学生上台前来数一数,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都是从右向左数的,那么,有没有其他数法?”(全班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总结出数第几时要注意方向性,教师强调:按常理,排队应该从前向后数,在图中就是从右向左)

    (3)从这幅图中你还能说出什么?

    3.小结:我们在数数时,要把所有物品合起来,数第几时,要先确定从哪个方向起,然后再数。

    4.跑步的那个小朋友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

    表示6号,谁还能说说我们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数?使学生明白有的数只是表示事物。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排在最后?戴发卡的同学在第几?)

    6、知道其他同学排第几吗?(互相说说图中的每个人排第几)

    7、点拨:前面我们学习的1、2、3、4、5表示物体的个数,那么第几又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数的顺序)

    所以:1、2、3、——10可以表示第1、第2、第3——第10

    四、指导学生写6——10各数

    学生观察6像什么?

    教师板演:

    6占左半格,由一笔写成,半圆要写圆滑

    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7——10各数。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的“写数字”

    五、拓展:同学们请仔细看看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关系“问题口袋”等着我们呢?

    六、巩固练习。

    1、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学生先观察,然后比一比谁涂的最快最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说说你在小组里座第几个,自己站队排第几个。

    七、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所学过得数数数,并学会了6——10各数的写法,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灵活运用。

    作业设计:

    你掌握了吗?那我们一起数一数家里的东西吧

    【小学教学课件十三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