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物理透镜课件十一篇
  • 物理透镜课件

    发表时间:2023-11-16

    物理透镜课件十一篇。

    导师每次授课都要求准备一份教案和课件,编写教案和课件是每位导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编写出精良的教案和课件,有助于避免导师忽略重要内容。为了您的利益,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特别精心编辑了这份有用的“物理透镜课件”,以下是一些有用的参考资料供您参考!

    物理透镜课件【篇1】

    课型:新授课 设计人: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 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 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的是 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1.照相机: 想想做做

    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制作完成后,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 的.像,回答:问题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投影仪:

    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了解其构造问题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 的人物相比);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镜成 像。

    三、训练与检测:

    1、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 (填“大”或“小”),这 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 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 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 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 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A. 凹透镜 B . 平面镜 C. 幻灯机 D. 照相机

    9、 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透过这滴水可看到玻璃板下压着的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水滴相当于(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平行玻璃砖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物理透镜课件【篇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2、通过观察和初步实验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透镜焦点和焦距;

    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带着问题,体验科学

    探究的过程;

    2、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学法指导: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归纳规律。

    预习导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做”,通过“解决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感知有关方法,构建关于透镜的科学内容。在问题给出时注重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导入:同学们知道,用放大镜可以把小字放大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旅游时有看到美好的风景我们会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眼睛近视的同学配一副眼镜就又可以看清楚东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揭开上述现象中的秘密,引出课题,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题目:

    预习习题:

    1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规律制成的。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如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如镜片。

    2、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

    3、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4、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将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到光心的距离叫做,一个透镜有两个。

    物理透镜课件【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运用讨论法、直观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四季如冬,在有阳光充足的时候,小企鹅们经常会躲到一些特殊形状的大冰柱后面来取暖,为什么这样就不会冷呢?

    利用企鹅取暖的现象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教师拿出两副眼镜请学生观察,其中一副为近视眼镜、另一副远视眼镜(俗称老花镜),并提问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区别?学生经过观察可以发现近视镜中间薄、边缘厚;远视镜中间厚、边缘薄。教师由此引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图片,让学生区别认识。然后展示课本图3.1-2引导学生认识主光轴和光心。

    利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知识。

    探究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分别让平行主光轴的光入射到凸透镜、凹透镜上,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最后用笔画出入射、折射光线的路径(教师强调该实验中的现象就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是薄透镜,发生两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路径,学生观察与自己所画路径进行对比,教师由此向学生讲解焦点、焦距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发现过光心的入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个人总结网 676U.coM]

    学生自己动手,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诶知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6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3、4、5题

    选做题:如果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人,被困在一个小岛上,他想生火烤点东西吃,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你能帮助他生火吗?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物理透镜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2.了解投影仪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3.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4.了解凸透镜形成实像和虚像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2、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经过分析、综合得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照相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4页、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照相机的前面都有一个镜头,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2.物体经过照相机形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 像 .

    【小组讨论】

    1.请各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完成课本第94页“制作模型照相机”实验,如图所示.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通过模型照相机观察明亮窗外的景物,你会发现,半透明纸上的像是倒立(填“倒立”或“正立”)、缩小(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填“实”或“虚”)像.

    ②在观察景物时,是半透明纸朝向景物,还是凸透镜朝向景物?凸透镜

    ③在观察景物时,为了得到最清晰的像,需要调节半透明纸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小吗?需要

    2.找一架照相机,把镜头盖取下,观察镜头部分,它可能是凸透镜;打开照相机后盖,调节快门,按下快门,并在照相机背面用一张白纸当作后盖,让镜头对着明亮的景物,你会在白纸上看到景物倒立的像.

    【教师点拨】

    1.照相机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远些,像离凸透镜近些.

    2.照相机的最重要结构是镜头、胶卷.但快门、光圈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快门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时间,光圈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面积,二者共同作用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多少,进而控制胶卷上的像的清晰程度.

    3.在对物体进行照相时,如果物体到照相机的距离改变,那么胶卷到镜头的距离也要随之改变,这样胶卷上的像才清晰.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学习指导二:投影仪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上物体的光,通过镜头后会聚在天花板上,形成物体的像.

    2.物体经过投影仪形成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 像.

    3.投影仪上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小组讨论】

    完成课本第95页演示实验,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天花板上的像与投影片相比较,是放大还是缩小的?放大;是正立还是倒立的?倒立;是实像还是虚像?实像.

    2.天花板上的像到镜头的距离大于(填“大于”或“小于”)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

    3.要使天花板上的像变得更大些,应该使凸透镜靠近投影片,同时投影仪远离天花板.(填“靠近”或“远离”)

    【教师点拨】

    1.要想通过投影仪在屏幕上看到物体正立的像,则物体在放置的时候应该倒放.

    2.投影仪成倒立的像,不仅物像之间上下是相对颠倒的,左右也是相对颠倒的.

    3.投影仪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近些,像离凸透镜远些.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是上课经常使用的投影仪,请按要求回答.

    (1)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灯泡的作用是:充当光源;

    (3)若在屏幕上的像比较模糊(与投影片无关),调整方法是:适当高速镜头与投影片的距离、屏幕与投影仪的距离.

    学习指导三:放大镜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

    2.物体经过放大镜形成的像是放大、正立的、虚 像.

    【小组讨论】

    请各小组同学用放大镜观察课本上的字,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将凸透镜逐渐远离书上的字,你会发现,当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书上的字成正立时,凸透镜越远,字的像越大(填“大”或“小”);再继续移动凸透镜,你不能(填“能”或“不能”)看到字放大的正立像.

    【教师点拨】

    1.放大镜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眼睛应在物体的另一侧观察.

    2.除了常见玻璃制的凸透镜之外,水透镜等其他一些透明材料做的透镜均可以制成放大镜.如将一滴水滴在胶尺上,再来观察书上的字,同样可以起到放大的效果.

    3.投影仪和放大镜成的像都是放大像,但是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而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跟踪训练】

    从圆形金鱼缸的侧面观察缸内水中的金鱼,看到的是金鱼正立的、放大(填“放大”或“缩小”)的虚 (填“实”或“虚”)像.

    学习指导四:实像和虚像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6页,完成下列填空:

    1.实像是由通过镜头的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 (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异侧(填“同侧”或“异侧”).

    2.虚像是由通过镜头的折射光线(或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不能(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同侧(填“同侧”或“异侧”).

    【小组讨论】

    【教师点拨】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或虚像的定义,我们可以依据凸透镜的几条特殊光线确定物点经过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或虚像.

    1.如实像:据定义可知,物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各条折射光线将会有一个共同的交点,该共同的交点即像点.而数学知识告诉我们,两条直线即可确定一个交点.因此在寻找物点的像点时,我们只需要找出物体发出的两条特殊入射光线(如过光心的光线、过焦点的光线等),作出对应的特殊的折射光线,找到交点,即像点.

    2.如虚像:据定义可知,物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各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将会有一个共同的交点,该共同的交点即虚像点.因此我们同样可以找出物体发出的两条特殊入射光线,作出对应的特殊的折射光线,找到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像点.

    【跟踪训练】

    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实像是凸透镜所成的,虚像则不是

    B.虚像是由平面镜所成的,所以虚像一定由光的反射而形成

    C.实像可有放大的,也可有缩小的;而虚像只有放大的

    D.实像能用光屏接收到,虚像则不能

    物理透镜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

    2.初识猜想、假设、收集证据等探究要素,分类、比较等思维方法。

    3.体现学习的乐趣,增进对物理的情感。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以实验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的观察、分析揭示透镜成像的特点,把透镜分成两类,再对它们的形状共性进行探究得定义;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进行假设,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为突出知识点,在课件制作上利用了艺术字进行处理,形象直观的表现透镜的特点。为巩固知识,设计了区分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的活动,最后通过常见的冰、水制作透镜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光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观察鱼缸中的金鱼,引发学习兴趣与欲望,将学生从生活引向物理。

    师:(手托养有金鱼的鱼缸)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老师所养的金鱼,并用你的手比划它们的大小。

    生:……

    师:(捉一条金鱼与学生的比划的大小进行比较,发现实际上的金鱼要小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了揭示这其中的奥秘,我们用下面的几个小实验来进行探究。

    2新课教学

    2.1通过水杯看字等活动体验透镜成像的情况,丰富学生的信息。

    实验1:透过装水的透明玻璃杯看近处的字:从侧面看字是放大的;把书放在水杯下,从杯口向下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2:利用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看近处的字:老花眼镜看字是放大的;近视眼镜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3:在透明塑料纸上滴一滴粘纸的胶水,透过这滴胶水看近处的字是放大的;当在这滴胶水上覆盖一层透明塑料纸后再在这滴胶水的中央,用手指轻按一下,透过这滴胶水看字是缩小的。

    实验4:用老师提供的圆形镜片看近处的字(两类透镜各两个);一类成放大的,一类成缩小的。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的相应栏目中)

    2.2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知道透镜按成像情况分成两类。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现象分成几类?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刚才的实验记录中的实验现象,小组交流、讨论,进行分类。老师课前将实验的现象拍成照片,制成课件,适当的时候放出来,请学生对着课件再次进行分类,增加师生的双边活动。)

    生:两类:一类能成放大的像;一类能成缩小的像。

    2.3探究两类透镜的外部特征,定义透镜的名称。

    师:其实这就是老师今天要讲的两种透镜一种能使近处的物体能成放大的像;一种能使近处的物体能成缩小的像。你们以镜片为代表,探究一下,成放大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成缩小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过程中老师分发被从中间切割成半圆的镜片)

    生:成放大像的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成缩小像的镜片是中间薄边缘厚。

    师: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这里的透镜是从眼镜店中购买的普通老花和近视眼镜的玻璃镜片,并从镜片的中间切割成两片半圆形。)

    2.4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师:透镜是能透光的,同学们设想一下,一束光线通过透镜后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上课前没有预想到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的内容还能记得,并应用在这里,老师并顺着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介绍光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从而增加了环保教育。)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师:说出你的理由。

    生:在小学的自然课上,我们用放大镜在阳光下时能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在光斑处放上火柴后能把它点燃,所以我认为是会聚。

    师:这位同学肯动脑筋,结论也对,并且它的这一实验现象也进一步表明,光在传播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同学们这会儿在课堂上,不到外面去用阳光验证他的结论,但我们可以用手电筒验证一下。

    (学生讨论,在纸上画出自己的猜测,并用老师提供的手电筒验证自己的猜测。)

    生:一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光斑变小,通过凹透镜后光斑变大。

    (老师通过激光演示仪进一步验证学生得出结论的正确性,并结合实验介绍出相关知识点)

    师: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作,所以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又叫发散透镜。凸透镜对光会聚的一点叫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其实就是透镜的焦点。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寻找凸透镜的焦点和测出焦距。

    2.5 整理知识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透镜的特点有哪些?

    (说明:为节约版面,未按原文用艺术字图示)

    2.6以辨别、设计透镜等活动方式,深化和“活化”课堂内容。

    师:现在我手上有两副带外框的皮眼镜,现在请一位同学拿去辨别一下,哪一副是老花眼镜,哪一副是近视眼镜?说出你的方法?

    生: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用手摸,根据中间和边缘的厚薄来区分;第二种是看近处的字,根据成放大或缩小的像来区分;第三种是放在阳光下,看它对光线的作用来区分。

    师:这位同学回答很好,能把我们本节课的内容正确应用了。但是我现在手上有许多粉笔灰,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眼镜让我摸一下?

    生:……

    师:对于重要的光学元件一般不用手摸的方法来区分透镜的种类,所以我们主要提倡另外的两种辨别方法。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看到鱼缸中金鱼比实际的要大?

    生:鱼缸和水组合,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里面的金鱼有放大作用,我们看到的是放大了的金鱼的像。

    (由刚才的那位学生讲的凸透镜能使火柴点燃进一步拓展,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师:大家有没有外出旅游?特别是登山?

    生:去过。

    师:有没有见到过一种特别的警告牌与我们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是什么内容?

    生:有。请不要随便丢弃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

    师:为什么要这么说?

    生:从前面的实验中我们知道盛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也相当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同时伴随能量的传递,能使火柴点燃,表明也能点燃干草等,容易引发火灾。

    师:(借学生的话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除了老师刚才教你们做的一些透镜外,你们讨论一下,还能用哪些材料制作透镜?

    生:可以用冰块制作冰透镜。可以把透明塑料纸的四角用线吊着,把中间倒水,制作水透镜。……

    师:(对学生的想法大加赞赏和肯定)现在大家知道了为什么雨过天晴时,种反季蔬菜的农民要及时将透明塑料薄膜上的积水清理掉。

    生:……

    物理透镜课件【篇6】

    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答辩题目及解析

    一、说一下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什么?

    【参考答案】

    规律1: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异侧。

    规律2:当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则像距也在2倍焦距,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物距等于像距,像与物大小相等,物像异侧。

    规律3:当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时,则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异侧。

    规律4:当物距等于1倍焦距时,则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

    规律5: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侧。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三、对物理规律的讨论,一般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参考答案】

    ①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物理规律通常使用公式表示的,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是应用物理公式的基础;②强调规律表述中的关键词语及公式中各字母的物理意义;③指明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④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物理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总结出来的。如果不考虑规律的适用范围乱套公式,就会导致应用上的错误;⑤明确这一规律与有关的概念、规律、公式间的关系,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物理规律。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四、在教学过程中,物理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参考答案】

    首先,应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研究方法,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入手,然后运用物理学研究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其次,应明确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物理量的内涵,把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结合起来,最后,应引导学生学会概念的运用,解决实际的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物理透镜课件【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光源、老花镜、近视镜、实物投影仪、手电筒、激光笔、学生多功能光学工具箱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二、进行新课

    [师]和面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一样我们也从形状上对透镜进行区分(课件演示凸透镜、凹透镜)并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一块凸透镜并讲解: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然出再出示凹透镜并讲解。然后两相对比

    [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透镜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师]下面我们来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取光做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

    [师]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课件演示光路图)

    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光路图)。

    从光路图出发我们来研究几条特殊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走向

    (分别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光线恰好通过光心,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学过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发画出逆向射入的光线光路图)。

    动手动脑学物理1、2小题作为课堂练习。

    作业:物理套餐的相应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三章透镜及其作用

    一、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

    2.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物理透镜课件【篇8】

    参加面试,你得会写教案。中公教师准备了高中物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希望可以帮助你。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

    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

    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组装和操作有问题的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

    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分别是什么位置?(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用顺口溜记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作业:思考用照相机照相时,发现底片上的像有点小,想要使像更大一些应该如何操作?

    四、板书设计

    物理透镜课件【篇9】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和凹。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物理透镜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复习:筷子斜插入透明玻璃杯的水中时,为何从侧面看筷子变弯折?

    生: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2.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说过用冰取火的故事吗?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并非讹传,这一创举发生在一千多年前。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消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这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以及所蕴藏的科学道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逐步揭开这其间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认识透镜

    其实将透明的冰削成圆形后就变成了一种光学器材,我们把这种光学器材称之为透镜。

    1.透镜:由玻璃、树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制成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光学装置。

    (展示实物)

    2.透镜的类型:请同学们观察上图,看看这些透镜有没有什么特点?

    生:有,有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也有的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那么,“用冰取火”的故事中的透镜应该是哪一种呢?为什么这种透镜可以点着火呢?

    生:应该属于凸透镜。

    看来,我们还得先来了解一下各种透镜对光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3.(观察实验)透镜对光的作用:

    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以小型平行光源射出一平行光束。然后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从烟雾中观察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通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讨论得出结论:光束通过透镜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教师总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几个关于透镜的基本概念:

    ①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C1、C2的直线。

    ②光心:主光轴上的特殊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薄透镜的几何中心可以认为是光心。用“O”表示。

    (演示现象,从现象入手介绍焦点、焦距的概念。)

    ③焦点: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的能量会聚点,用“F”表示。这一点光斑最小、最亮。

    ④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O点的距离叫焦距,用表示。

    师:我们又如何能找出凸透镜的焦点并测量出凸透镜的焦距呢?

    生讨论分析得出:我们可以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通过透镜的太阳光能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我们如果能测出承接面与透镜平面的距离,那么我们就测出了该透镜的焦距。

    5.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聚焦法

    6.透镜对光的作用中的几条特殊光路。

    师: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能否也像平面镜一样成像呢?如果能成像,那么凸透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也能成像。

    7.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成像的原因。

    三、课堂反馈

    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四、课内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

    【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在课后去观察一下,在生活的周围有没有透镜?能不能区分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通过实践活动,再次了解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的部分练习,或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尽量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问题、认识透镜、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点,在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本节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的自主观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其进行观察,使其在观察中学习、思考。

    物理透镜课件【篇11】

    【三维目标】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

    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观察图3-50: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其观察到的像。

    二、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归纳,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四、反思

    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

    五、板书设计

    【物理透镜课件十一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