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透镜教案汇总十二篇
  • 透镜教案

    发表时间:2024-01-28

    透镜教案汇总十二篇。

    老师会根据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成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老师在写了教案课件后,也能让老师很好去总结和反思。如何根据课件写教案呢?也许以下内容“透镜教案汇总十二篇”合你胃口!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透镜教案 篇1

    《研究透镜》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光与色彩》中的第三课。本课是在学生已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它的核心概念是光的折射,而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所以教材设计意图是通过研究透镜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本课在认识两种透镜的基本特点及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透镜的聚焦和成像特点及制作望远镜等活动,让学生领略神奇的光的折射现象。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接触奇景般迷人的光学世界,感受光的奥秘,对光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世界的兴趣,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我把教学活动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观察水中铅笔的弯折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从而为下面的探究埋好伏笔。

    第二部分:研究透镜的形状特点及种类。通过观察、触摸透镜,了解它们构造的不同,由此区别认识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第三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

    包括三个活动:

    1、用透镜观察物体。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下物体的放大和缩小情况。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凸透镜有放大作用,而凹透镜则有缩小作用。

    2、让阳光穿过透镜。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凸透镜可以聚光,而凹透镜则不能。

    3、观察透镜成像特点。凸透镜可以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而凹透镜则不能。

    第四部分:拓展应用,自制望远镜。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利用凸透镜做放大、成像、聚光等实验。

    2、用比较的方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3、尝试制作望远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3、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4、了解透镜的应用。

    5、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制作简易望远镜。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铅笔、凸透镜、凹透镜、纸板

    学生准备:老花镜、近视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光是怎样行进的?光在行进的过程中,遇到物体会怎么样呢?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生活中有些物体是透明的,比如水,玻璃。光在行进的过程中遇到的物体是透明的,又会怎样呢?

    2、教师演示:把一支铅笔(筷子也行),放入装了大半杯水的烧杯中,观察铅笔的变化,铅笔在什么地方弯曲了你能试着解释原因吗?推测一下。

    3、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水平。

    4、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这里就是空气和水),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即这里的水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在这里,光的行进路线改变了,也就是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所以水中铅笔看着象变弯了。

    5、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透镜。

    (板书:研究透镜)

    【评析】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初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为下面的探究埋下伏笔。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2、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再加上你们自己准备的放大镜、老花镜和近视镜,现在请同学们通过目测和手摸,仔细观察比较它们的镜片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并试着画出它们的侧面图。

    3、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记录。

    4、学生汇报,小结:透镜分为两大类,一种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5、教师总结: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师板书:凸透镜,凹透镜)

    【评析】通过学生观察、触摸透镜,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类别,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你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4、出示表格:研究现象、凸透镜、凹透镜、镜片形状、是否放大、能否聚光、成像特点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尝试用透镜聚光。

    实验3: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提醒学生: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6、提问:现在,你知道透镜有哪些作用?大家想一想,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呢?

    7、师生共同总结: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8、师:通过以上实验,你能解释老师为什么不让你们用放大镜看太阳吗?戴老花镜呢?

    【评析】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做法,是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蕴含科学道理,要学以致用。

    四、拓展活动:制作望远镜

    1、谈话:大家见过望远镜吗?它为什么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 (引发学生思考)现在把凹透镜和凸透镜放在一起看远处的物体会有什么效果?由此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操作实验,交流。

    3、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如何制作望远镜。

    4、学生制作望远镜。

    5、学生作品交流。

    【评析】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果学生能够亲自制作一个望远镜,对它的工作原理可能会有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使他们切身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给我们自己所带来的好处。另外,老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使用望远镜时切忌朝着太阳看,以免灼伤眼睛!

    板书设计:

    研究透镜

    特点、作用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放大、聚光、成像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缩小、散光、不成像

    透镜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

    会作出凸透镜成像的三条特殊光线

    理解实像和虚像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思考总结物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光路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并让学生记住成像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我们已经探究过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

    物距(u) 像距(v) 像的情况

    放大缩小 倒立正立 实像虚像

    u > 2f 2f > v> f 缩小 倒立 实像

    u = 2f v =2f 等大 倒立 实像

    2f >u > f v > 2f 放大 倒立 实像

    u=f 不成像

    u u 放大 正立 虚像

    那么为什么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会出现不同的像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从光路来分析总结其中的规律。

    各种规律成像的光路图如下

    1、两个分界点 f和2f

    f 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

    2f 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

    2、u、v和像的大小关系

    当u>f时 u↑ v↓ 像↓

    当u3、实像虚像(1)实像:1、由实际光线(直射光线、折射光线)会聚而成的2、能用光屏承接,也可用眼睛看到3、实像都是倒立的(如小孔成像、投影仪和照相机成的像)(2)虚像1、由实际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2、成虚像的位置并不存在实际光线,因此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只能用眼睛观察3、虚像都是正立的,并且像与物的左右相反(如用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平面镜和球面镜里所成的像)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2) 过焦点的光线,(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5、实验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三、小结四、板书§4.5 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分析1、两个分界点 f和2ff 为像的正倒和虚实的分界点2f 为像的大小的分界点2、u、v和像的大小关系当u>f时 u↑ v↓ 像↓当u3、实像虚像(1)实像:(2)虚像4、作图:三条特殊的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2) 过焦点的光线,(3)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5、实验做实验时必须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五、作业布置:万向思维

    透镜教案 篇3

    知道望远镜、显微镜是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的。

    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望远镜的实践过程。

    经历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

    初步学习逆向、类比的物理思维方法。

    激发学生对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进行观测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然审美能力,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利用凸透镜自行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两个动手操作过程。

    讲显微镜之前,可以先复习一下放大镜。用放大镜可以看清书本上的小字等较小的物体,要想看细胞等非常小的物体,用一个放大镜就无能为力了,这就引入了显微镜

    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实像,凸透镜又能成放大的虚像,引导学生去思考:先用一个凸透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再用另一个凸透镜把这个实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体了,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教学时可以在投影片画一小物体,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投影片画面上的这个物体,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屏幕画面上的这个物体,然后让学生拿着放大镜再去观察这个物体。说明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是利用两个透镜放大作用的组合制成的。这里可以让学生讲一讲感受。

    照课本图3、5-1介绍显微镜的结构。特别要强调两个透镜的组合作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学过显微镜之后,学生知道了利用两个透镜的组合,可以制成显微镜,显微镜的物镜距离要观察的物体较近,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如果利用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一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放大,就能看清楚较远处的物体,这就是望远镜

    照课本图3、5-2介绍望远镜的结构。利用望远镜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主要是由于望远镜物镜的直径比眼睛的瞳孔要大得多,它可以收集更多的光线,使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更明亮。对于视角的问题,只要作简要的介绍,?

    让学生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不要求学生完全理解。主要还是要强调两个透镜的组合作用

    课本中主要介绍了开普勒望远镜,同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类型的望远镜,扩大学生视野?

    (1)、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但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烧热的玻璃珠碰到身体

    (2)、把放大倍数较大(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放在靠近眼镜的位置时,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大了;两个放大镜位置对调以后,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小了。为了使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体放大,所以要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如果两个放大镜焦距相同,就没有放大作用了。

    透镜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会用语言表达其发现,并能记录观察结果。

    2、激发幼儿探索各种透镜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两人一份)

    篮子里放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各一份,图书、小玩具、小卡片、小积木等若干,记录单一长(如图),铅笔一支。

    师:同幼儿的篮子一份,视频仪、电视机各一台,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眼镜各一份,三种透镜的构造图一张,奖励用的五角星若干,红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观察物体,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透镜)今天老师带来了三块有趣的透镜,请你用他们看一看、玩一玩篮子里的东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使用透镜的正确方法)

    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二、探索活动(引导幼儿再次用三种透镜观察物体,并会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三块透镜看到的东西却不一样,真有趣。

    (使用视频仪处士记录单)我们一起来看这张记录单,左边一排表示三块不同颜色标记的透镜,右边一排是看到的结果,请你再去看一看、玩一玩,两人合作商量把结果记录下来。(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选一份记录单放在视频仪下),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记录的结果,请你说说,你们的结果是什么?(请幼儿口述结果,并请他用教师身边篮子里的物品验证)

    (用同样方法讲评结果不同的记录单,共同纠正错误后得出结论:用红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会变大;用蓝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会变小;用黄色标记的透镜看,东西不变。)

    三、探索活动(引导幼儿发现三块透镜不同的构造)

    可是,为什么不同的透镜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呢?请你仔细摸一摸透镜,比一比每块透镜的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谁来说说,你现在发现什么?

    红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厚,边上薄,看到的东西会变大)

    蓝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薄,边上厚,看到的东西会变小)

    黄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和边上有什么不同?(中间边上一样厚薄,看到的东西不变)

    (出示构造图)小朋友都发现了,红色标记的透镜中间厚,边上薄,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我们叫它凸透镜;蓝色标记的透镜中间薄,边上厚,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我们叫它凹透镜;黄色标记的透镜中间边上一样厚薄,看到的东西不变,我们叫他平面镜。(学说三种透镜的名称)

    所以,用不同的透镜看到的东西会不一样。

    四、探索活动

    你还想用这些透镜看什么?请你再去玩一玩,可以用透镜看看周围的人和东西。说说你是用什么透镜看的什么?东西变得怎么样?(引导幼儿讲出:我是用凸透镜看×××,×××会变大等等)

    五、扩展联系

    今天,我们玩的透镜真奇妙,他的本领还很大呢?你们知道什么东西是用透镜做的吗?(显微镜,它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放大镜,它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望远镜,正面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反面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是用凹透镜做的;老花眼镜看到的东西会变大,是用凸透镜做的,近视眼镜看到的东西会变小,是用凹透镜做的。)

    六、延续活动

    如果把两块透镜叠在一起看,会发现什么呢?老师把透镜放在科学角上,你们以后可以去试一试。

    透镜教案 篇5

    生命化课堂要求我们的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着重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对在生命化课堂教学所执教的《透镜》反思如下:

    导入新课我提问了学生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除了前面我们学过的平面镜你还知道那些镜子?由问题导入,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 眼镜、放大镜等等,由学生们熟知的各种镜子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到很贴近生活,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在讲解透镜的种类时,我利用实验室有的各种透镜,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所以学生很容易的就区分开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讲解透镜对光的作用时,我用实验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很直观观察、总结出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结合着实验现象,给学生讲解三条特殊的光线经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在这里给学生讲“冰透镜取火”的故事,学生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想利用凸透镜来试试,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充分利用提供的器材自主探究、来体验,当我要求同学到前面来演示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整节课堂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基本上能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可能是上课老师讲的还是太多,所以能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致使学生没有能完成当堂的课堂质量检测,还有就是在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的时候,由于老师考虑的不是太周到,没有把实验现象投影到大屏幕上,后排同学观察的效果不是太好,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加以改进,总之,我感觉要上好一堂课,老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努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感到学习物理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同时,老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的能力。

    透镜教案 篇6

    在实际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任务,能根据对教学和学习任务的分析组织教学活动,较好的把握了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点做得较好:

    1、教学中让学生去收集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让学生从生活去感受物理,尽量实施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新课标理念。

    2、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做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进行实验,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到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但由于受光源的限制,部分学生很难得到平行光,所以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最后还是靠老师演示来完成。

    3、教学过程通过实验探究,我尽量做到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存在学生个体差异,在学生分组实验的探究过程中,我仍然需要不断的指导和辅导。但是这种指导已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整个实验探究还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理念。

    5、教学完后通过课后练习加深了本节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生基本能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习题中的问题。但由于时间的限制,这些练习如果放在课内完成可能会更好,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6、课后设计的最后一题“有一凸透镜,请你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测出它的焦距,写出你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由课文中的“想想做做”改编而来,原因是课内受条件限制无法完成,布置作业时要发给学生凸透镜安排学生课后(晴天)亲自去做做,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本道练习。

    7、实施教学中感受深刻一点还有就是:课件只能作为辅助手段,适当的传统板书还是必要的,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了这点。

    透镜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教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两块奇妙的镜片,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两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二、第二次尝试:

    引导幼儿发现:凹面镜、凸透镜的特征

    1、教师:两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

    1、教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

    2、请幼儿看看这三面镜子里看到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3、引导幼儿讨论:

    这两面镜子和我们刚才看到的透镜有什么不一样?

    4、得出结论:

    这两面镜子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

    (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奇妙的透镜》实质上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这第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极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入新课时,我考虑到老师和学生合作,调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就显得很关键,所以我尽力从生活实际出发,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见过的镜子说出来并分类。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一下心情,问题简单了,方便学生回答。可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现出来了,学生随便分组,我费了好长时间才把学生引导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类。耽误了很长时间。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透镜”的有关问题,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识别出老花镜和近视镜,老花镜是临时借来的,时间匆忙,也没准备出太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可没想到:学生拿到镜子就摸起没完。又耽误了不少时间。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光学这部分教学一直都是难点,因为它的现象不便观察,实验不好操作,很多实验都被老师用嘴代替了,而我考虑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画透镜光路图更是学生易混淆的地方,还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设计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探究实验,而光学实验应该在暗室中进行,对于农村中学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实验,最后我发现:用烧杯装上洗衣粉水,既安全又好清理。没有平行光源怎么办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后,透镜怎么放又成了难题,我实施了很多方案,后来发现用一个烧杯,两个同学配合,现象非常明显。由于有了感性认识,透镜光路图也就好理解一些。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对学生以后画光路图有帮助。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课堂上要想学生实验到位,那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就想到时间的安排,由于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焦距,学生在生活中有体验,所以我决定把它拿到课后进行,但我要求学生会叙述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过程。

    我认为课件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它不应该主导教学,所以我只是做了几个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图片。在一天的准备过程中难免出错,加上微机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这样设计的宗旨就是:重视学生过程体验、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2、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考虑得再全面一些。

    3、微机水平亟待加强。

    4、工作还要再仔细一些,再忙也不能出问题。

    5、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控制课堂的能力还需要加强等。

    透镜教案 篇8

    摘要

    本文在研究光的折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和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锻炼学生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与技巧,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与别人交流合作、反思评估的意识。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二物理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学情分析

    1、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多、易混淆,如:焦距、物距和像距,实像和虚像,放大和缩小。规律多,在不同的物距条件下所成像的性质不同。

    2、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而理解并熟练掌握该规律必须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凸透镜在学生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放大镜、照相机和幻灯机的镜头等。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放大镜了,而他们又往往认为,放大镜只起“放大”作用。对于“成像”,学生是不明白的,或者说是模糊的。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实验总结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在实验中进一步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含义。

    3、通过经理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有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新学习的物理概念、规律将进入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更新或重建。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顺序使认知结构的发生改变的方式也不同。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支架式教学。

    1、重视小孔成像规律,了解实像,倒立的概念

    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用钉子敲个小孔,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作一个针孔照相机,利用它观察窗外的景物。让学生观察小孔到物体距离不同时像的特点,最终归纳出像的特点和物距、像距的关系。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建立描述像特点的概念:如实像、放大和缩小、倒立等,认识到像不总是缩小。为以后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好知识准备。

    2、通过观察平面镜成像规律,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通过对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认识比较实像和虚像的方法和特点。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而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实像既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也能够呈现在光屏上。

    3、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没有感性认识,让他们直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往往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探究,不知道究竟探究什么。让学生拿起桌面上的凸透镜,背对着窗户。观察纸上的一些文字,在发现文字放大的同时,会惊奇地发现纸上出现窗外景物倒立、缩小的像!这是在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预备实验,教师应该把凸透镜发给学生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学生认识到放大镜属于凸透镜,凸透镜不总是成放大的正立像,还能成放大的倒立像、缩小的倒立像,使学生对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了感性认识。

    4、介绍器材,模拟操作

    1)教师介绍实验用的器材:光具座、光屏、凸透镜、蜡烛等。简单地说一下注意点。

    2)展示几张烛焰在光屏位置的图片,判断合适与不合适。

    3)教师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强调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要“等高、共轴”。

    凸透镜成像规律成的倒像,不但是上下颠倒同时左右也颠倒,蜡烛的火焰左右对称不易观察,所以在此将实验装置中的烛火换成F型的LED灯具,以方便观察。另外,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在傍轴条件下的,所以强调“物”、“像”、“屏”要等高、共轴。通过上述学生上来演示模拟使用器材,对可能出现情况的判断,是为了让学生暴露出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其他学生可以更直观、形象地看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

    5、分析数据,归纳规律

    教师应充分创设和抓住机会,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数据归纳出科学规律的过程;同时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与人交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能自我反思、听取别人的意见,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逐步具有信息交流能力。

    学生在探究此规律前应该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有什么不同呢?这样提问题能使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能引导学生寻找探究的方法,比其他提问方法效果好。当学生得到许多实验数据后,老师这样问学生: “凸透镜究竟能成几种像呢?”引导学生先把像的种类分析出来,共有四种。继续追问: “在什么条件下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呢?”激发学生进一步分析数据的兴趣。其余类推。由于此实验得到的数据量大,数据规律不是明显的正比或反比定量关系,数据中蕴藏的规律属于界定范围的定性规律,学生从来没有遇到,所以分析数据是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出数据的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一环。教师如果直接让学生分析,学生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入分析数据的技术工具。让同学们把自己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深入分析,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学生初步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加深对该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设计的反思与启示

    从总体上把握前后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杜绝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孤立化倾向,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涉及的基本概念分散开来,使学生在课堂探究时不必为一些概念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集中时间和精力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规律,这样就能化解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这一规律。物理实验应该以简单性为原则,在本实验中为了观察凸透镜成倒像的实质,采用了不对称的图形的LED灯组,并且可以建议学生另外设计实验来观察这一现象。

    透镜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教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两块奇妙的镜片,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两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二、第二次尝试:

    引导幼儿发现:凹面镜、凸透镜的特征

    1、教师:两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

    1、教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

    2、请幼儿看看这三面镜子里看到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3、引导幼儿讨论:

    这两面镜子和我们刚才看到的透镜有什么不一样?

    4、得出结论:

    这两面镜子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

    (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奇妙的透镜》实质上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这第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极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入新课时,我考虑到老师和学生合作,调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就显得很关键,所以我尽力从生活实际出发,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见过的镜子说出来并分类。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一下心情,问题简单了,方便学生回答。可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现出来了,学生随便分组,我费了好长时间才把学生引导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类。耽误了很长时间。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透镜”的有关问题,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识别出老花镜和近视镜,老花镜是临时借来的,时间匆忙,也没准备出太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可没想到:学生拿到镜子就摸起没完。又耽误了不少时间。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光学这部分教学一直都是难点,因为它的现象不便观察,实验不好操作,很多实验都被老师用嘴代替了,而我考虑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画透镜光路图更是学生易混淆的地方,还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设计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探究实验,而光学实验应该在暗室中进行,对于农村中学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实验,最后我发现:用烧杯装上洗衣粉水,既安全又好清理。没有平行光源怎么办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后,透镜怎么放又成了难题,我实施了很多方案,后来发现用一个烧杯,两个同学配合,现象非常明显。由于有了感性认识,透镜光路图也就好理解一些。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对学生以后画光路图有帮助。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课堂上要想学生实验到位,那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就想到时间的安排,由于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焦距,学生在生活中有体验,所以我决定把它拿到课后进行,但我要求学生会叙述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过程。

    我认为课件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它不应该主导教学,所以我只是做了几个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图片。在一天的准备过程中难免出错,加上微机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这样设计的宗旨就是:重视学生过程体验、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2、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考虑得再全面一些。

    3、微机水平亟待加强。

    4、工作还要再仔细一些,再忙也不能出问题。

    5、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控制课堂的能力还需要加强等。

    透镜教案 篇10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透镜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知道不同透镜的特征。

    2、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教学过程:

    一、透镜JK251.cOM

    1、幼儿通过透镜看眼前的事物。

    2、请幼儿讨论:两块镜片看到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看到的东西不同,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3、观察透镜

    老师:为什么两块镜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两个镜片有什么不同?

    请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透镜。

    中间薄的镜片叫凹透镜,看到东西会缩小。

    边上薄中间厚的叫凸透镜,看到东西变大。

    4、幼儿自由地玩其它镜子

    老师提问:用其它镜子和透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在透镜后面涂上一层水银,就变成凹面镜或凸面镜了。

    教学总结:

    这些镜子太神奇了,能把东西放大或者缩小,远处的东西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透镜教案 篇12

    一、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内容:物体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实像和虚像。其核心就是生活中的透镜所成的像的特点和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理解透镜所成的像的特点的关键就是要知道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实像还是虚像;而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的关键就是要知道实像和虚像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区分?学生已经知道了光的折射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本节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的,它也是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凸透镜在不同应用中成像的特点,解决重点的关键就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认知问题的基础,同时要有实物或图片观察认识。

    二、目标及其分析

    目标:

    1、认识物体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的特点。

    2、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分析:

    1、认识物体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的特点就是指通过生活经验了解到照相机的镜头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就是要知道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的教学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很难理解实像和虚像是怎样形成的,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不知到通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能会聚成像,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就是教师要通过图示解释实像和虚像的成因。

    四、教学支持条分析

    本节利用多媒体演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所成的像的特点。准备好作图工具:直尺。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我们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不但有会聚作用,它还会成像(教师作简单的演示),那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利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请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引入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哪些。

    师生活动:学生举例,教师选择与本节有关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加以说明。

    问题二: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认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特点。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师展示图片并让学生回答:

    问题三:实像和虚像有什么区别?

    设计意图:了解实像和虚像。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作出铺垫:

    1、小孔成的`是什么样的像?能否用光屏承接?

    学生回答:倒立的实像,能用光屏承接。

    2、平面镜成的是什么样的像?能否用光屏承接?

    学生回答:正立的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分析总结: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实像和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说明并让学生加以总结。

    目标检测:

    1、在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照相机成像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①②④

    B.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③④

    C.成实像的是①②③

    D.成虚像的是②③④

    2、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与实验现象的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4、“老花镜”的镜片是 “凸透镜”,将老花镜的镜片贴紧书本看书上的字,看到的像是_____的;若用它看远处的树,适当移动镜片直至看到清晰的像,则看到的像是_____的.

    六、堂小结:

    1、照相机的镜头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就是要知道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是由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

    【透镜教案汇总十二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