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最新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3-11-19

    最新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经过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的细心编辑,下面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关于“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的相关内容,请大家不要忘记收藏本网页的地址。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而教案课件的内容则是由老师自行完善的。如果教案课件准备得好,可以避免老师漏掉重要的内容。请大家务必重视。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平均分小棒的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除法竖式中每一部分的含义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与众不同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教师(出示题目):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么样?

    教师:请你们读一读,并在小组内说说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审读题目后交流审题结果。

    教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教师:结果会怎么样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

    预设1:列式计算。

    13÷4=3(组)……1(根)

    教师:13、4、3、1分别表示什么?13÷4=3……1表示什么?

    预设2:摆(圈)小棒。

    教师:仔细观察,这位同学先做了什么?(先拿出13根小棒。)

    教师:接下来他又做了什么?(有4根就圈一个圈,有4根就圈一个圈。)

    教师:圈了多少个圈?是多少根小棒?还剩多少根?(圈了3个圈,一共圈了12根小棒,还剩1根小棒。)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同学分小棒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3组,还剩1根。

    教师:摆(圈)的过程和算式的书写过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它们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符号表征、图形表征、语言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但含义是相同的。)

    二、根据平均分的操作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明确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1.整体感知写法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用摆或者画的方式,有的同学列出了除法算式,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平均分13根小棒。这个除法算式,我们叫它横式。除法算式还可以写成竖式的形式。

    教师(出示下图):这就是除法竖式。看看这个除法竖式,竖式中的每个数都有名字,你知道他们都叫什么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3叫商,4叫除数,13叫被除数,1叫余数”。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提问,理解12是4和3的乘积,即除数和商的积。

    2.沟通平均分操作与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1)建立联系。

    教师:知道了每个数的名称,那你们明白竖式中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教师:看来这对大家有些难度。下面我们就对照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一边分小棒,一边写一写除法竖式。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边分、边写、边说。

    (2)沟系。

    教师(板书):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边写边说):再写被除数13(要分的13根小棒)和除数4(每4根一组),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

    教师:请你按要求把13根小棒,按照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教师: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这个“3"写在哪里?

    教师: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一组,可以分3组。)

    教师:谁能边分边说说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师: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有4根,有这样的3组,3个4是12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商乘除数,3×4的积是12。

    教师: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板书:12。)

    教师:我们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板书:。)

    教师: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要分13根小棒,已经分掉了12根小棒,还剩多少根?你是怎样知道的?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还剩1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要分的13根减去已经分掉的12根,还剩1根。

    教师: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它是怎样算出来的?(补充板书:1)

    3.回顾对比,理清写法

    教师:我们一边分小棒一边写出了这个除法竖式。请同学们认真地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又是怎样写竖式的?竖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想完后和同桌说一说。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今天又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你觉得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分小棒的过程与写除法竖式的过程之间的联系。通过边分小棒边写竖式这种对应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为其今后进一步自主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奠定基础。在回顾对比的过程中,对横式写法和竖式写法进行比较,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表征形式的理解。)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教师(出示第62页“做一做”第1题):请你边分边写除法竖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汇报。

    5.通过迁移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如果我们有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呢?请你自己分一分,写一写。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这个除法竖式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2)竖式中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3)你发现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怎样表示?

    6.巩固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出示第63页“做一做”第2题):请同学们先自己读题,然后圈一圈,写一写。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选取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

    教师:这个竖式表示什么意思?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三、对比反思,总结全课,积累经验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除法竖式和除法横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除法竖式有什么好处?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93~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了解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数据,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体验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感受数据蕴含的消息,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

    3.感受统计活动的学习价值,培养乐于与同学合作的态度,激发对统计活动的兴趣,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并传播爱护牙齿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会有不同的方法调查和记录数据,并能把调查整理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解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师(出示儿歌):一起读一读,这只儿歌在说什么?

    生:牙齿。

    师(传播爱牙信息)牙齿是身体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好好爱护它,就会成为蛀牙?(出示PPT)

    师(出示例题)看!这几个小朋友正在讨论蛀牙。

    师:那你们有蛀牙么?

    生:没有......,有......,有1颗......,有2颗......

    师:如果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的蛀牙情况,可以怎么做呢?

    生(会回答:询问、调查、记录等等)

    师:要知道大家的蛀牙情况,需要一个一个问清楚,然后再记录下来,才能知道结果。

    揭示课题——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2、分组活动,交流共享

    1.收集数据

    师(分组活动)了解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蛀牙颗数,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生(小组合作)

    师(巡视小组合作过程)

    你们小组师怎样调查和记录的?

    将几种不同的记录放在一起比较: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为什么?

    指出用“正”的方法记录很方便。

    2.整理数据

    师(出示表格)同学们收集数据做的非常好,要想更清楚的看出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我们需要再把收集的数据分类整理,填写在表格里。

    生(独立完成)

    师:这两个表格分别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呢?

    生:第一个表格按蛀牙颗数分的,第二个表格按有无蛀牙分的。

    根据整理结果回答:

    (1)小组同学中,有蛀牙的人多,还是没有蛀牙的人多?

    (2)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有几颗蛀牙的人最多?

    你还能想到什么?和同学交流。

    小结:通过统计,能清楚地了解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

    画“正”字记录人数很方便,在生活中也可以用。

    3、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课程表,完成涂色,一个方块表示一节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各有几节?

    从图中你知道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师:你知道“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么?同桌两人之间玩这个游戏,做20次,画“正”记录每次的结果。

    和同桌的表格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两人的输赢次数刚好相反,平的次数相等)

    3.想想做做第3题

    课后完成

    4、总结

    教学板书:

    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没有正1颗正正2颗......3颗......4颗......

    教学反思: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合作记录的过程,用多种方式记录,总结方法,体会活动中的一些发现,提高数学的兴趣。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3

    二年级数学下册《辨认方向》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的第一课时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辨认生活中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 创设情境

    你们想和淘气一起到西安玩吗?让我们一起去吧!

    2、 回顾已有知识

    (出示钟楼及古城墙的城门的图)你能猜一猜它们分别是古城墙上的哪个城门么?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回顾地图上是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规定方向的。

    3、 探索新知

    (出示钟楼附近的其余四座建筑)你能给淘气说一说它们又分别在钟楼的什么位置吗?

    (1)、同桌两人讨论

    (2)、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引导学生区分“东面和北面之间”与“东面和北面中间”有什么不同。

    4、 应用(出示课本主题图)你能辨认出这些建筑的所在的方向吗?

    二、 制作并运用方向板

    1、 制作方向板

    怎样才能辨认生活中的方向呢?淘气又给我们除了个好主意:“让我们在卡片上标出方向制成方向板吧”。

    学生独立制作方向板,指名一人完成电脑上的方向板,在集体订正。

    2、 应用方向板辨认方向

    (1)、教师给出教室的一个方向,并引导学生正确摆放方向板。

    (2)、学生在教室的带领下边指边认教室的方向进一步体会“之间”与“中间”的不同。

    (3)、学生自己指认方向。

    3、 游戏“我说你指”

    教师说出方向词,学生指出教室相应的位置。

    4、“看谁人的准”

    指名中间的学生起立,教师分别让这位学生北边、南边、东边、西边的学生站起来,在让在这个学生东北方向、东南方向、西北方向、西南方向的同学分别和大家招招手。

    三、 复习巩固、灵活运用

    完成淘气给我们出的题目。

    1、 出示中国地图要求学生抢答出这些城市分别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2、 出示陕西地图要求学生说一说谁在谁的什么方向。相同桌互相说,在集体交流。

    四、操作实践

    帮淘气完成他们学校的.操场平面设计图。

    (1)、学生根据要求摆放卡片。

    (2)、同桌两人共同完成其余的卡片摆放,并进行交流。

    (3)、指名一组同学完成电脑上的并进行汇报。

    五、 作业

    观察自己的校园里有什么建筑,并记住他们的位置方向,制作一张平面示意图。

    板书设计

    辨认方向

    西北 东北

    西南 东南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P60-P6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筷子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会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2.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4.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昨天,杏北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们举行了一场美食节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

    师:小朋友们要学会分享,在分东西时,他们遇到一些麻烦,我们一起去帮帮忙吧。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分筷子:

    师:同学们,你们会分筷子吗?(小朋友平时在家,也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分给同桌两个孩子,每人一捆小棒。里面分别有6支,7支小棒。请同学们分一分,你手中有几双筷子?

    (2)生操作,师巡视(其中一人会出现有多余的)

    (3)汇报展示(先请没有剩余的)

    摆一摆,说一说,你手中有几双筷子,你是怎们分的?

    生:6支筷子,两支一双放在一起,一共有3双。

    师:你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刚才分筷子的过程么?

    生:6÷2=3(双)

    师:你为什么用6÷2来计算?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呢?能具体说说吗?(让孩子具体说说6表示有6支筷子,2表示每份分2支,6÷2表示6支筷子,每2支为一双,也就是求6里面有几个2。)

    师: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叫做?(被除数)2叫做?(除数)3叫做?(商)这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摆一摆,教学“余数”。

    师:有一些同学好像在分筷子的时候,遇到麻烦了?(有剩余)请你上来摆一摆

    师:为什么剩下的1个不继续摆呢?剩下的1个够摆1双吗?

    师:那么剩下的1支筷子怎么办?(放在一边)

    小结:这7支筷子,平均每2支为一双,一共是几双?(3双)还剩下了几支?(剩下了一支)

    (板书:3双,还剩1支。)

    师:对比这两次摆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次摆完了,第二次没有摆完,还剩下1支。

    生2:左边有6支筷子,右边有7支筷子。

    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都是每2支为一双。

    师引导:每2支为一双我们说这种分法是?

    生2:都是平均分。

    师:既然是平均分,我们就可以用除法来表示。7支筷子,2支为一双,

    生:7÷2=3(双)

    师:这里的3表示?(3双)他把刚才摆筷子的过程表示完整了吗?

    生:没有,1没有表示出来。

    师:那剩下的“1个”怎么在算式中表示出来?谁来想想办法?

    生1:剩1,多1。

    生2:用省略号来表示。

    师:数学是一种很简洁的语言,在数学上,我们用6个实心的小圆点把“1”和“3”隔开,写上“1个”,表示刚才剩余的1支筷子。数学上把剩下“1”叫做余数,表示平均分后还剩下的数。

    板书:7÷2=3(盘)……1(个)

    余数

    (2)说除法算式的意义。

    师:在这个算式中,7表示的是?(有7支筷子)2表示的是?(平均每2支为一双)3表示的是?(3双)1表示?(还剩下1支)

    师:谁能结合图,完整的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有7支筷子,每2支为一双,摆了3双,还剩下了1支。

    (收小棒)

    (3)教学读法。

    师:这个算式你会读吗?听老师读读看:7除以2等于3双余1支。一起读(学生齐读除法算式)。点名生来读,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2)对比得出“有余数的除法”。

    师:对比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第一个算式没有余数,第二个算式有余数。

    师:对!这个算式我们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今天这节课就让咱们一起来好好研究“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1)师:分完筷子,大家最关心吃的了。瞧,这里有苹果,我们一起来圈一圈,分一分,

    师读题:圈一圈,圈什么呢?(23表苹果,3个3个地圈)还要?(填一填)你们能不能动手圈一圈,填一填呢?请大家拿出学习单,完成这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PPT展示正确做法):你是怎么圈的?(3个3个圈)圈了7组,剩下2个,算式:23÷3=7(组)……2(个),同意他的请举手。

    提问:你能说说23÷3表示什么意思吗?7表示的是?(圈了7组)2表示?(剩下2个苹果)。

    (二)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1.按要求操作并记录。

    师:有了大家的帮忙,小朋友们吃得心满意足。瞧,他们现在做起了游戏。

    (多媒体出示图片)师:看!这些小朋友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想一想,摆一个正方形要用几根小棒?(4根)

    师:如果有8根小棒,正方形之间不连结在一起,可以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呢?(2个)到底是不是2个,看老师在黑板上摆一摆。(师在黑板上用小棒摆正方形)

    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生回答:8÷4=2(个))

    师追问:为什么要除以4?

    生:每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所以要除以4。

    师:我们用8根小棒摆了2个正方形,那么用9根小棒呢?师在黑板上摆,提问:摆了?还剩下?所以算式是?(9÷4=2(个)……1(根))

    追问:这里的2表示?(摆2个正方形)1表示?(还剩1根小棒)

    (2)10、11、12根的情况

    师:同学们,想一想,用10根、11根、12根小棒来摆,能摆几个?有没有剩余?请同学们同桌合作,左边的同学摆,右边的同学列式记录下来。记录完把小棒收回信封里。

    3.通过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回答余数的特点,除数都是一样的,都是4。

    师:想一想,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呢?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预设学生汇报:

    生1:如果是其他数的话,可能是4,4根小棒就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了。

    师:还有谁想说,为什么余数不是4?(生2回答:如果是4,可以再摆一个正方形)师演示16根小棒的情况。

    师:余数不可能是4,那可不可以比4大呢?比如说余数可以是5吗?

    生:如果余数是5,那么其中的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师:看来,余数总是1、2、3重复出现,根据你们的意见,余数不能是4,也不能比4大,那么余数只能比4?(小)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请大家想一想,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师小结并板书:余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

    (多媒体出示图)师:咱们还是用一堆小棒摆一个五边形,想一想,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有几种情况?

    生:余数可能是1、2、3、4,因为除数是5,所以余数

    (多媒体出示图)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下几根小棒?说说你的想法。

    四、回顾小结,提炼方法

    1.师:真不错,同学们会用今天学习到的知识解决问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余数的除法)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多个学生反馈)

    2.利用评星栏,渗透巩固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附: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5

    (一)教学内容:

    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五)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课题:平均分

    设计者 杨莹莹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一)、探究例1

    1、各小组动手操作

    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二)、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三)、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学生汇报分法。

    A把15个橘子先每个盘子放1个,又在每个盘子放1个,再在每个盘子放1个,也就是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分得3个橘子。

    B先每个盘子放2个,又在每个盘子放放1个,每份分得3个橘子。这样分快些。

    C在每个盘子放3个,刚好分得每份3个橘子,这样分更快些。

    D刚才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把15个橘子分成5份,每份都是3个橘子。这就是把15个橘子平均分5份,每份有3个。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 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3、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4、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5、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6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75页,例题,“想一想”,“试一试”,“想想做做”第l~7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判断直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

    一副三角尺、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钟面模型、钉子板等,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的认识

    1.说一说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图略画)

    学生回答后,再要求指出是角的图形中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2.请学生指出三角板上有哪几个角。

    二、认识直角

    1.初步认识。

    (1)说明:三角板上有三个角,(出示三角板。),其中有一个角(指直角。)是直角,(板书:直角)

    (2)出示另一个三角板,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三个角之后,提问:其中的哪一个角是直角?把两块三角板上的直角重叠在一起,请学生们说一说,重叠在一起的两个角都是什么角?直角和三角板上的其他两个角一样大吗? (指出:直角是三角尺上最大的那个角。)门)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找一找它上面有哪几个角,提问:这4角是直角吗?请学生们动手操作比一比。

    再拿出一个纸工袋,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比一比,提问:纸工袋上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提问: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一个正方形有几个直角?纸工袋是什么形状的`,那么一个长方形有几个直角?像这样的直角,我们可以在黑板上面出来,(板书演示。),这个画出来的角就是直角,如果一个角是直角,一般在直角里用符号来表示(在直角上画。)请学生来指一指直角的顶点和边.

    2.加深认识。

    (1)你能在教室里找到更多的直角吗?

    (2)出示钟面,提问:当钟面上几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可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再回答。)

    三,体会直角的大小

    1.

    (1)我们认识了直角,同样也可以用一张纸(出示一张圆形的纸。)

    (2)老师示范,学生动手折出一个直角

    (3)将所折好的直角转动,在不同的位置上停留,请学生说一说它是不是直角,使学生认识到方位不同,但都是直角。

    2、教学试一试。

    (1)再请学生们拿出两张大小不同的纸,各折出一个直角。

    (2)比一比所折出的两个直角的大小.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再与刚才圆形纸折出的直角比一比。指出:虽然我们用了几张形状、大小都不同的纸去折直角,但折出的直角都是同样大的。

    (3)验证:将折好的直角再与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提问:这两个直角大小相同吗?

    四、如何辨认直角

    1.教学例题。

    (1)出示数学书,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

    (2)学生们动手操作,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可以用折好的直角等等。)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们动手操作。

    提问:课桌面、黑板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桌合作,用书上所示的两把三角尺拼一拼直角。

    (2)想一想:用另两把三角尺是不是也可以拼出一个直角呢?请学生们动手拼一拼。 4.教画直角。

    (1)介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可以比出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还可以用三角板来画。

    (2)示范:先确定顶点,再由这一点起画一条线,再把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一条线上的一点合在一起,再把直角的一边和这条线合在一起,然后从直角顶点起,沿直角另一边画一条线,这样就画好了一个直角,(在直角里标上┐。)

    (3)请学生们在第74页点子图上画一个直角,再画一个另外一种形状的直角。

    五、初步认识锐角和钝角

    1、教学例题。

    (1)出示第73页的3幅钟面图,请学生们从中找出直角。 (C)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大?说明: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提问:哪一个角比直角小?说明: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板书)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请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jk251.cOm

    (2)指名说一说判断的结果,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六、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练习:

    说明:今后的图形中如果看到直角符号,就说明这个角是直角不必再去用已知的直角量。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学生们练习。

    (2)提问:哪些图形中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教学后记]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2.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09页教学情境的录像片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而且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请同学们看,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求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发记录单。

    种类

    轿车

    面包车

    客车

    货车

    辆数

    (2)学生记录。

    同学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交流后明确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既快捷又方便。

    (3)再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反馈时如果学生记录不全,再次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记录才能完整。强调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1)学生分组讨论。

    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或2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

    先让学生尝试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回答问题。

    组织讨论: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巩固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4题。

    (1)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

    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

    课前与学校卫生室联系,调查二年(1)班和五年(1)班的视力情况,完成统计表,并谈一谈对视力较弱的同学的建议,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

    (3)练习二十二的第3题。

    利用多媒体出示班级图书角情境图。学生自己观察,独立完成。对要增添的书的建议,组织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4)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

    这道题以作业的方式完成,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二年级全体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明确长时间看电视有害健康,要注意用眼卫生。

    《统计之整理复习》教学设计

    整理复习

    复习内容:统计图表

    复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并能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

    2、合理的、正确的绘制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分析。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复习重点:会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复习难点:能根据统计图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

    复习过程:

    一、揭示复习内容

    二、各学习小组讨论;

    师:各学习小组议一议,通过学习统计这个内容,你知道了什么知识?(学生活动、汇报)

    生:

    师:各学习小组再议一议,统计表和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三、制作统计图表

    1、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看哪种书籍,并将调查结果填入下表,再制成统计图。

    本班同学最喜欢看哪种书籍情况统计表

    人数种类性别连环画故事书科技书其他书

    男生

    女生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别制成两个统计图。(具体略)

    3、简单分析:

    回答下列问题:

    (1)男生最喜欢看什么书?共有多少人?

    (2)女生最喜欢看什么书?

    (3)喜欢看哪种书的总人数最多?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你想给书店经理提出什么建议?

    四、全课小结(略)

    五、家庭作业:

    社会调查:请同学们调查统计各家庭户20xx年1月2月支付电费的情况,并填入下表:

    户数电费月份1元20元21元40元31元60元61元80元81元100元101元以上

    一月份

    二月份

    根据以上统计绘制条形统计图:

    1元21元41元61元81元100元

    以上

    20元40元60元80元100元

    回答问题:

    (1)电费最多有几户?

    (2)你还能提出别的问题吗?并根据图列算式来解答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8

    本节课是“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能运用所学过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本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培养学生从给定图案中选取和确定基本图形的能力。

    从复杂的图案中确定基本图形是本节课深入学习的基础,在复习环节除了复习三种图形的运动外还通过追问“可以看作由哪个图形经过平移形成了这个图案呢?”初步感知图案中的基本图形。在此基础上,在欣赏、分析老师出示的四个图案的过程中,认识基本图形并通过在学具中找出基本图形和在图形运动前先让基本图形重合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基本图形的概念。

    2、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从运动的角度观察图形,不但加深了对图形特征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第一,通过观察图案寻找基本图形后想象这个图案是由基本图形经过哪种图形的运动形成的;第二,在学生利用基本图形经过图形运动形成四个图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创造相同的图案,在学生熟悉了这四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后,通过创设“利用基本图形和图形的运动自己设计图案”这一活动,既可以进一步使得学生熟悉图形的特征和运动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相同的基本图形经过不同的运动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图案;第三,创设利用组成的图案作基本图形,并用这些基本图形经过图形的运动组成更大的图案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注重学科内不同知识的综合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课可以既可以联系不同学科知识也可以联系本学科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图形的运动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综合起来,体现了综合实践课的综合性,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联系不同章节知识的学习习惯。

    4、注重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

    能否领悟和欣赏数学美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基本成分,能够领悟和欣赏数学美也是进行数学研究和数学学习的重要动力和方法。通过欣赏和动手创作图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并不难,教学中通过教师追问“以前我们只知道它们很漂亮,现在你能用数学的眼睛去分析分析他们为什么这么美丽吗?”让学生不仅感受到数学的美而且用理性的思维分析数学美的内涵,使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虽然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下次执教过程中需要调整。

    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决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我认为学生在利用“旋转”这一图形的运动时会遇到困难,但课上学生明显在运用“轴对称”这一知识上出现了困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认为引导学生经历翻转的活动或者通过课件直观演示都会降低认知难度,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和应用“轴对称”这一图形的运动。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9

    教材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1、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把总数分成同样多的份数或每份同样多。在总数中分走同样多的几部份,也就是几个减数相同,这样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摆学具我们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

    3、通过看一幅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练习,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义,记住了2~6的乘法口诀,那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就比较容易了。求商时,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5、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除法含义是紧密相联的,除法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因此,除法应用题就有两种数量关系。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除法含义,用除法计算,都已知要分的总数。不同点是其中的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关键: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计算应用题。能正确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在掌握平均分两种分法的基础上,加深对除法两种应用题的认识。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类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挖掘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1、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答方法。

    2、有余数除法两种应用题余数的处理方法.

    教法学法:

    1、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突破法

    2、“激趣”教法设计:直观导入法。

    3、“乐学”学法设计: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手势游戏:( )里最大能填几?

    2×( )

    9 ×( )

    4 ×( )

    2、列式、计算,指明口述解题思路。

    30个羽毛球,每6个放一盒,可以放几盒?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例4:43个乒乓球,每袋装5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2)读题后,启发学生联系铺垫孕伏中第2题(羽毛球分放人盒中)列出算式:“43÷5=”,并用竖式计算

    (3)讨论:除得的商“8”表示什么?余数“3”表示什么?

    (4)根据讨论的'结果,联系例3有余数除法计算结果及答话的写法,独立解答课本119页例4.

    (5)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清商“8”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袋”,余数“3”的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个”.

    (6)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在解答时要注意横式等号后面的余数及单位名称不能丢掉,写答话时要按题意回答完整。

    (7) 反馈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解题过程,重点强调计算的结果及答话应该怎样写。

    三、巩固发展

    1.完成63页的做一做第1、2题

    《除法试商》

    《除法试商》

    3.(1)26里面最多有( )3。

    (2)27里面最多有( )5。

    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商,试试看。

    《除法试商》

    5、计算后,仔细观察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46÷7= 28÷5= 74÷8=

    7×6+4= 5×5+3= 8×9+2=

    《除法试商》小结: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6、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除法试商》 《除法试商》 ÷ =6……1

    只要除数比余数大,就符合要求。

    四、课后小结:

    1、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2、试商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3、列好竖式,你是怎样检验的?

    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篇11

    第三课时 认识几百几十几

    教学内容:课本第16--18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7题。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掌握它们的读法,写法,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正确读、写几百几十的数,能正确口算整百数加减整十数掌握几百几十几数的读、写法,能熟练整百整十数相加减的计算。教法:自主探究,引导 学法:操作、观察法、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图、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1)一百一百地数,从100数到1000。

    (2)一十一十地数,从830数到1000。

    2.根据计数器上的拔珠,写数并说说它们的组成。480

    620

    790

    910 3.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认识千以内的数。(出示课题.)

    二、学习认识几百几十几

    I.出示例题方块图。(课件出示)

    自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几百几十几的含义,加深对千以内数的认识。自学要求:掌握几百几十几的读法,写法 自学方法:操作、观察法、合作交流 小老师借助计数器,讲解 四百五十三的组成训练:

    1、四百五十三应怎样写呢?(学生交流想法)

    2.练习:根据所拨的算珠,写出这个数,并说说它的组成。

    3.教学试一试。

    (1)在计数器上拨出597,请学生说说597的组成。

    (2)一个一个地数,从五百九十七数到六百一十二。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想想做做”第1题-第7题

    四、全课总结:读写一个多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课后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9题

    第四课时 认数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19--20页,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干以内数的认识,更好地掌握干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式,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出示课题

    二、千以内的数的组成练习

    1.数数。

    (1)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十数到一百。提问:一百里有几个十?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一千。

    提问:一千里面有几个百?(2)一十一十地数,从二百六十数到三百二十。一个一个地数,从四百八十七数到五百一十三。

    2,完成练习二第1题、第2题。

    三.干以内的数的读写练习

    1.说说千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2.完成练习二第3题。(课件出示)

    自学目标:进一步加深对干以内数的认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自学要求:更好地掌握干以内数的读、写和有关的口算方式,自学方法:操作、观察法、合作交流

    训练:(1)同桌两人合作完成,一个人摆数,另一个人读,然后交换练习。

    (2)指名说说读一个数时应注意些什么? 3.读下面各数,说说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303

    330 提问:“3”在百位上读作什么?“3’’在十位上读作什么?“3”在个位上呢?它们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追问:一个数的中间有。怎么读?一个数的末尾有。又应怎样读呢? 5.完成练习二第5题。(课件出示)(1)学生练习。(2)交流反馈:自己在找接近600的数时的想法。

    指出:题中的“接近”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简单计算的练习

    1.口算。200+30 400+90 70+900 230-200 490-90 970-900口算后,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五、全课总结

    六、作业布置:练习二第6、7、8、9题。比较大小

    第一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课本第21——22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的: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比较数的大小是有现实意义的。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比一比它们的大小。67和57 23和32 9和10 2.说说下面各数分别是几位数以及它们的组成。436 288 52 1000 998 3.揭示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题。(课件出示)

    自学目标:探索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比较数的大小是有现实意义的。

    自学要求:学生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自学方法:操作、观察法、合作交流

    训练:(1)出示例题图,请学生完整说说图意。(2)提问:你认为哪种树比较多?(3)提问;你认为这两个数谁大?为什么? 小老师教:教材“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第4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你学会了怎样比较了吗? 五:课后布置:练习三的第1—9题

    第二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第21——22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进行估计,进一步体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含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出示课题

    二、比较数的大小的练习

    1.说说下面各数的组成。323 769 561 936 2.比一比下面各数的大小。207 〇 307 657 〇 269 900 〇 1000 3.请学生们说说:你觉得如果遇到以上类似的情况,要如何比较呢?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三个杯子,教师参照书中的图片,分别在杯中放入一些黄豆。

    介绍:左边第一个杯里大约有200粒黄豆。(板书:大约)”大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提问;你能猜出另外两个杯里大约各有多少粒黄豆吗?(2)指名请学生们各抒己见,并同时说说自己估计的根据、理由。(第二杯大约有400粒,第三杯大约有800粒。)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出示情境图,使学生明白题意。提问:红红说的“我的书比你的少很多”,指的是比多少少很多? 比630少很多是什么意思?(2)请学生们在合适的一栏内打勾。指名说说选择“220页”的理由。3.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交流。

    四、全课总结(略)

    五、课后布置:完成“复习'第1—7题

    复习

    第一课时 复习认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24—25页,复习第1—7题。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认、读、写与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和整百 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时,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揭示并出示课题

    这时间,我们认识了千以内的数,学会了怎样去读、写它们,以及一些简单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部分的内容。(出示课题。)

    二、千以数的认、读、写的复习自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千以内数的意义

    自学要求:会读,会写千以内的数,完成教材23页的第1—5题 自学方法:独立完成 合作交流

    训练: 1.读一读下面各数,并说说它们的组成 276 720 702(1)学生口答。

    (2)提问:它们都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这3个数中都有2和7,但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为什么?(3)请学生们说一说,应怎样读一个千以内的数? 2.写出下面各数。

    五百六十二写作()一千写作()四百六十写作()七百零三写作()

    三、复习简单的计算

    自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千以内数的意义

    自学要求:准确计算千以内数的加减法,完成教材25页的第6题 自学方法:独立完成 合作交流

    训练:I.口算下面各题。(1)300+200 600-400 1000-200(2)400+20 670-70 620-600

    四、全课总结:请学生说说如何读、写一个千以内的数,特别是如果遇到中间或末尾有0该如何读写。

    第二课时 复习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内容:课本第24--25页,复习第8—14题。

    教学目的:通过复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估计,使学生们能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提高学生们的数感水平。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出示课题

    二、比较数的大小的复习1. 完成复习第9题。

    自学目标:学生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 自学要求:完成教材第8、9题 自学方法:操作、观察法、合作交流

    训练: 1.比一比下面各数的大小,在()里填上>、

    三、练习

    完成教材第10—14题

    【最新二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