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锦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12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锦。

    每位老师在正式开课之前都必须认真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教案课件,只有高质量的教案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我们特别为您编辑了一份名为“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教案课件,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我们强烈建议您收藏本页,以便日后阅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直角,会判断直角和画直角。(趣祝福 zf133.COM)

    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还记得角的各部分名称吗?

    生;顶点,边,边。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认识直角

    课件出示:国旗、椅子、单杠,找出以上实物中共同具有的角。

    师:之前我们去了小精灵的操场认识了角,现在老师又从小精灵的操场上请来了一些朋友,你看看,这些图形里有角吗?

    请同学上来指一指。

    师: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呢?

    师:老师今天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数学当中的新朋友了,我们叫这种两条边都是直直的角为直角,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认识直角,判断直角并且会画一个直角。

    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板,不同方向的直角,都是直角。

    师:请同学在三角板上指出一个“直角”。

    学生试着指出“直角”,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完整地指。

    2、师:下面哪些角是直角呢?

    生:不好判断。

    师:那我们先排除几个肯定不是直角的角。

    师:这两个角很明显不是直角可以直接判断。

    师:那剩下的两个角我们如何判断他是不是直角呢?给你一个小提示,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呢?

    生:三角板。

    师:三角板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那怎么帮助我们呢?

    师:老师把第二个角带到了黑板上,请同学想想如何用三角板进行判断。

    师:先将顶点对齐,再对齐其中一条边,看另一条边是否对齐。

    师:那我们现在一起看看这两个角到底是不是直角。

    3、现在用你手中的三角尺,判断一下你的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

    4、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直角,我这里有一张纸,大家想一想,用这张纸能不能制作出一个直角?

    成果展示。

    小结: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师:你有没有验证一下,你折的这个角是不是直角呢?

    5、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还在哪里找到直角了?

    出示幻灯片,欣赏直角。

    6、画直角

    师: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

    生: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两条从顶点出发的边。

    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学生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教师巡视。

    三、巩固练习

    1、第一关、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

    指名学生回顾判断方法,学生独立完成。

    2、第二关。数一数有几个直角

    学生独立完成。

    3、第三关。在方格纸上画直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学生独立完成。

    4、把下图中的长方形去掉一个角,还剩下几个直角?

    小组讨论

    四、回顾小结

    说一说,假如你是直角,你要交给大家什么知识,怎样介绍你自己呢?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板),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由6条热带鱼组成的主题图,图中的每一条热带鱼都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的。再通过列表,让学生在探索热带鱼的条数和所用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得到关于6的乘法算式的结果,然后进一步由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一道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其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索6的乘法口诀,体现出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利用多媒体,通过直观、有趣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编出6的乘法口诀。

    2、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们观察,找出6的乘法口诀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类比、归纳等数学。

    教学重点:在快乐的学习中理解、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运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卡片、制作一条又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鱼,三张小猫的图片(小、中、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1、师生谈话(略)

    2、复习1~5的乘法口诀,看卡片口算,直接说出得数并说用那句口诀

    2×5=2×2=5×1=3×4=

    1×5=5×3=2×4=5×4=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3、情景导入《小猫想吃鱼》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出现猫妈妈钓鱼走回家的情景,接着三只小猫出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小猫想吃鱼的故事来学习新课,符合2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直观性。]

    二、新知探究,生成知识。(出示书本61页的主题图)

    (一)、探究,编出口诀

    1、学习“一六得六”的乘法口诀.

    (1)观察这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用数字怎样表示?

    (2)你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有不同的表示吗?

    (3)能不能根据我们所学的口诀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4)媒体验证(略)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演示由,由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一条鱼,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一个6,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宏观、微观世界。所以在一六得六的学习中,我是引导学生学好这一口诀,懂得方法,同时我做好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2、学习“二六十二”的乘法口诀.

    (1)2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它能有几道乘法算式来表示?

    (2)能不能很快地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3)媒体验证(略)

    (4)学生的学习表现。

    [设计意图:在二六十二的学习中,我是半扶半放,让学生在一六得六的基础上学习,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创设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扩大了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感知时间,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相互促进,相互强化,让学生处于思维活动的积极状态,是提高教学质量来自优秀,的学习表现同时有利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自主探究口诀:“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1)、教师再依次出示实物图,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完成第三、四、五、六句乘法口诀的编写。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四个算式和四句乘法口诀)。

    (3)、通过多媒体验证。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方式,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知识猎取者。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的学习,真正把时间、空间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我是组织者的角色]

    (二)记忆6的乘法口诀

    1、学生观察算式和口诀,发现它们存在的规律。(4人小组讨论)

    2、探讨记忆的方法:对口令,比一比,开火车等。

    3、学生考老师。

    三、知识运用,体验成功

    1、书本63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

    2、书本63页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并要学生说出是运用哪一句口诀。)

    [设计意图:在此练习中,我是通过多媒体演示书本的图,让学生看得更清楚,通过多媒体的验证,更能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而且练习的多样化,更能巩固学生的学习新知。]

    四、快乐游戏,乐中巩固

    1、找朋友。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很高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找乐。]

    2、算题比赛。

    3、到6元超市购物。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图形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

    五、全课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1×6=66×1=6

    二六十二2×6=126×2=12

    三六十八3×6=186×3=18

    四六二十四4×6=246×4=24

    五六三十5×6=306×5=30

    六六三十六6×6=36

    七、作业设计:

    1、书本63页第5题。

    2、书本63页第7题。

    3、算题比赛。

    4、自选商场6元超市(样样6元)。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习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戏中开始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①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②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④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⑤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⑥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①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②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③提练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④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2.认识天平。

    (1)看一看:①出示天平。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②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①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④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1:1000克 ;预设2:1千克。

    ②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①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②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③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准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①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①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②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③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①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③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品析: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 ↓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约重1千克

    ↓ ↓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P37-38及做一做、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主题图)

    1、师:小朋友,这是我们宁波的甬江大桥,看,桥面上无数根拉索与桥面形成了许许多

    多的角。你能找一找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让学生用手指一指找出来的角。

    提问:有关角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角。

    二、教学新授

    1、(出示刚才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的角)

    你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怎么分呢?(可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各组讨论情况(学生一般会有两种分类结果1、根据是不是直角分2、根据角的大小分为三类:直角、比直角大、比直角小)

    3、根据学生回答,归纳

    师:根据角的大小,我们可以把角的分为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

    (把刚才找出的角分三类显示)

    4、练习:书P39(1)

    直角、锐角、钝角生活中处处都有,请你找一找,说一说。

    除了书上的,你还能举个例子吗?

    5、师:刚才我找了直角、钝角和锐角,现在请你自己动手来创造直角、钝角和锐角。

    (纸片、小棒、活动角等材料)

    6、让学生展示一下自己创造的直角、钝角和锐角。

    7、练习:书P39(2)连线

    1)全体独立完成

    2)校对

    8、画角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锐角、钝角,那么怎么来画锐角和钝角呢?你可以利用你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试一试。

    9、让学生自由尝试

    10、汇报,展示

    1)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画得是什么角?

    2)说说你是怎样画钝角和锐角的?

    三、课堂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揭题:锐角和钝角)

    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后记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材分析】

    《分草莓》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除法内容。教材创设了分草莓的情境,通过平均分数目较大的物体,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的难点,教材分散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练习,目的是使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方法,从而达到熟练的程度。

    【设计理念】

    1、由于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想象丰富,求知欲旺盛,学习责任感不断增强,但学生往往从兴趣出发,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2、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3、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先求出除数与哪个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被除数小,那么就可以确定这个数位商。教学时先以这主题图导入课题,让学生理解题意,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和主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鼓励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试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彼此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试商的策略。

    【教学目标】

    1、结合分草莓的情境,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法小,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进一步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与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难点,重点】

    重点: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熟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难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展示课件“草莓图”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么多水滴滴的草莓,喜欢吃吗?

    (生:喜欢)平时,妈妈买回来的草莓,你们洗干净后,就可以吃了,对吧?

    (生:对)今天,老师见到一只猴子,看着草莓非常着急地跺着脚!为什么呢?原来是猴妈妈买了许许多多草莓回家,要小猴子按照妈妈的要求,分在盘子里,还要回答出妈妈提出的问题才能吃草莓,这个可难倒小猴子了,他不会解答妈妈的问题啊!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分一分吗?

    (生:愿意)好啊!你们比比看,哪位同学能想出办法解答猴妈妈的问题,也能解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给你点赞,或者获取一个大草莓(图片),喜欢吗?

    (生:喜欢)那我们一起去分草莓吧!

    2、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童话式的故事情节引入新课,使课堂充满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融入课堂教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探索试商方法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a .出示课件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主题图,谁来说说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一共有55个草莓。

    生2:一共有8个盘子。

    生3:要把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师:同学们真厉害!找到了数学信息,现在谁知道猴妈妈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吗?

    生:平均每个盘子放几个草莓?还剩几个?

    (设计意图:运用信息,提出问题)

    b:列出算式

    师:那么应该用什么办法去解决问题呢?(分组讨论,交流

    意见)

    生1:用除法去解决。

    生2:用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师:谁能说说你是如何列出算式的?

    生1:55÷8

    师根据学生的说法进行板书。

    师:谁能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吗?

    (设计意图:根据除数意义,列出算式)

    (1)引导学生如何试商。

    师:估计一下每盘放几个草莓?

    生1:6个

    生2:7个

    (设计意图:合理估商,培养估算能力)

    师:你怎么知道放6个呢?说说理由。你们都是先看哪个数?用谁的乘法口诀呢?

    (设计意图:口诀加盟,探索试商的方法)

    (1)怎样判断估算得对不对?

    生1:看商乘除数的积比被除数小,商就对了.

    生2:余数比除数小,商就对了。

    (设计意图;得出结论,初步建立试商模型)

    师根据学生初步试商的过程,进行板书。强调书写格式及注意的问题。

    55÷8=6(个)......7(个)(余数)

    答:平均每盘放6个,还剩7个。

    (4)引导学生加深认识: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是6.

    ɑ、通过对列出竖式计算的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出试商方法。

    师:同学们,回顾刚才竖式计算试商时的过程吧。

    生1:先看除数8

    生2:再想8的乘法口诀。

    生3:除法8和6相乘的积比被除数小,商是6。

    生4:7×8=56,比55大,不行。

    生5:6×8=48,比55小,商是6。

    出示课件:

    55÷8=6(个)......7(个)

    (设计意图:通过再次梳理,让学生更加明确试商的方法)

    (5)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生:5×8=40,比55差远了。

    生2:商和除数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除数小,余数才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通过集体交流,反复比较,更加肯定余数要比除数小)

    2、小结试商的方法

    一看、二想、三比较

    试商时先看被除法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然后比较谁和它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除数小,商就是谁。

    (设计意图:加深同学们对试商方法的记忆)

    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师:运用刚才试商的方法,看谁能去解决猴子妈妈提出的下一个问题:(出示课件)

    如果每7个草莓放1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找出数学信息,并列式解答:

    师:同桌合作学习,

    ɑ、说说如何列式?

    说说如何试商?

    又出示情景图

    师:6个放1盘呢?

    ɑ、学生独立思考

    b、指名说说试商过程

    集体订正

    再次出示情景图,进一步激趣学生的求知欲。

    师:看,猴子十分开心了,他说也会答问题啦,请同学们帮他判断对错吧?

    ɑ、大家畅谈自己的判断见解。

    指出错误之处,并说明理由。

    集体订正,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尝试应用,强化了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你们能帮助小猴子解决问题,能否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呢?

    出示有关的两个问题。

    师:(1)独立思考,找出数学信息,并解答。

    集体订正。

    出示:最大能填几?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遇到困难了,你们能否帮老师解决以下问题呢?

    ɑ、独立思考。

    指名回答,并说出理由。

    集体订正。

    出示“森林医生”。

    师:鸭妈妈医生在到处寻找啄木鸟医生,因为树长虫子了,可找不到!聪明的同学们,看看树究竟怎么啦?帮治治吧?

    师:认真观察每棵树,独立思考,虫长在哪里?病因在哪?怎样医治?......分别把正确的答案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进一步使学生在开展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放飞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教材第9页第3题,用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练习计算,指名两位学生板演。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错在哪?如何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自我验证计算,消化试商方法,加深余数比除数小的记忆)

    回顾知识,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学习了分草莓这一节内容,你们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生:学到了除法竖式计算时,要先看除数,再用除数的口诀试商。

    生2:学到了商乘除数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

    生3:余数要比除数小。

    生4:学到了试商的方法。

    师:你们真棒!你们要用今天学到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去学习更多知识。

    (设计意图:回顾新知,分享收获的喜悦)

    六、板书设计

    分草莓

    55个草莓,放在8个盘子里,平均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

    55÷8=6(个)......7(个)8

    答:平均每盘放6个,还剩7个。

    注意:余数

    教学反思。

    这部分教学内容是课本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以前学习的课本中除法主要是探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这部分学习内容主要是探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两部分内容相应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

    教学中采用童话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试商中,利用乘法口诀,找出“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的试商策略。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的方法,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去探索试商方法。通过试商过程,总结出“一看,二想,三比较”的试商步骤,并在学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并验证了余数比除数小。

    在学习解决问题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25页8题——26页14题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三、四位数大小的比较、估算等,使学生逐步形成万以内数的概念,掌握有关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数感,第四册认数复习。

    2、初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喜欢数学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大小的比较、估算。

    教学难点:

    感悟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0——9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修改意见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通过寻找规律,发展学生数感采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结合游戏情景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感觉生活离不开数学。联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身体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 激趣导入

    明明发现0——9这些数字有很多的乐趣和知识,他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乐趣,你有兴趣吗?

    明明乘坐火车,他发现列车车厢的编号很奇特,和平时的车厢编号不一样。媒体演示25页8题。

    919

    828

    737

    646

    你能填上其他车厢的编号吗?

    1) 小组讨论 找到规律

    2) 全班交流汇报 (百位、个位分别为9 、8、7、6,十位1、2、3、4, 所以其它车厢的编号应该为:555、464,373)

    3) 独立解答 第二列火车的编号问题

    4) 小组交流汇报 判断正误

    二、应用拓展 25页9题

    1,试一试:

    明明用0、1、2、3、4、5、6、7、8、9、中随意取出三张卡片为一组,可以组成三位数,如:4、8、5 可以组成845、854 、548、584等等,小学数学教案《第四册认数复习》。 你试试看,看谁组的多。

    什么情况不能组成三位数?为什么?

    1) 可以组成那些三位数?读出来

    2) 同桌俩人的比一比,谁的大?为什么?说出理由

    3) 百位不同,怎么比?百位相同怎么比?

    2,看谁最接近 26页10题

    老师报数,请你用卡片摆出来 每组2个数

    398、497、306、402、482、395、404、313、400

    1)读数。

    2)你认为那些数和400最接近?

    4) 请拿400卡片的同学来到讲台。谁接近400青走到前面来,说出理由。互相交流。

    3,请你当裁判 26页11题

    明明发现运动场上也有数字。请同学们看田径场上的运动健儿们的编号

    1) 你认为他们的比赛结果是怎样的?

    2) 按照编号排出名次。

    3) 你能把他们的编号从大到小写下来吗?试试看

    4) 汇报交流

    4,请你来当家 26页12题 生活中更离不开数学。明明家的电饭煲295元。妈妈说微波炉比电饭煲贵得多

    1) 贵得多是什么意思?

    2) 你认为微波炉可能是多少钱?

    3) 300元够吗?为什么?说出理由

    三、巩固深化

    1,请你做评委 媒体演示13题

    讨论:

    1)谁家的书多?谁家第二?谁家的书最少?

    2)明明家的书与其他三家比,可以怎么说?

    2,看谁最聪明 26页14题

    老师知道有一位同学家的书是212本,你知道是谁家吗?

    1)如果我要在计数器上表示212,该怎样表示?

    2)要用几颗珠?为什么?

    3)你能用计数器表示其他的三位数吗?

    同桌交流

    四 、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和小明一起探索了数字的奥妙,你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设计:

    数字乐园

    多些 少一些 多的多 少的多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一、引入课题。

    播放《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配音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后谈感受与收获,引出并板书课题:辨认方向。

    二、调动原有经验,感知现实中的新方向。

    (一)、复习。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哪四个方向?(东、南、西、北)你能在教室里辨认吗?如果到了一个新环境,你怎样辨认这些方向?(观察太阳、树木、利用指南针……)

    (二)、探究新知。

    1、你还听说过哪些方向?(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果有学生说出南东、北东、南西、北西,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对应板书。

    2、借助人们生活语言习惯,统一对方向的描述性词语。

    3、活动体验一:让学生尝试在教室里指一指东南方向,并思考:为什么把这个方向称之为东南呢?

    学生可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总结:东方与南方的中间,是东南方。

    以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辨认东北、西南、西北三个方向。

    (三)、深化体验。

    1、活动体验二: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学生先自主找一找,再指名汇报。

    2、活动体验三:指名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其他同学说一说学生甲在学生乙的什么方向?学生乙在学生甲的什么方向?然后思考讨论交流:同是两位同学,但对他们位置的描述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使学生真切体验到方向的相对性。

    二、生活经验升华,探究地图新方向。

    (一)、复习。

    教师出示方向板(小黑板出示)谁能在老师的方向板上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指名板演。总结强调:方向板上的方向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方向板上标出其余四个方向。学生可小组交流合作、互相帮助,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汇报总结,展示自己制作的方向板。

    2、出示课本第22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借助方向板辨认并口述各种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完成“认一认”。

    3、深化感知。说一说动物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学校在动物园的哪个方向?

    三、拓展应用。

    1、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1题。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是哪个国家的地图?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向北的方向标,然后进行辨识方向的训练。

    2、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练一练”的第2题。

    先让学生小组内互说,再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8】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科书下册第五单元P47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二第一题

    二、教学目标:

    1、 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综合算式。

    2、 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3、 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过程。

    四、教学难点:正确进行脱式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主题图

    五、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快速的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连加连减是什么样子的,怎么进行连加连减的计算。

    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看谁能又快又好的说出这些题的运算顺序和运算结果。起来回答的同学先念题目,再说运算顺序,最后说出这个题的结果。

    (学生回答时,教师提示先算······再算······)借助问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看到屏幕,图上画的是在什么地方,都有谁,在干什么?

    学生观察以后回答。

    教师出示题目: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

    师: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下题目,读得过程中,请大家找出条件和问题?

    学生读。

    师:同学们,你找到的第一个条件是?第二个条件是?第三个条件是?问题是?

    师:要求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要先求出什么?(中午有多少人。)

    师:所以,中午有多少人该怎么求?(53-24=29(人))

    师:然后用中午的29人加上上去又来了的38人,就可以求出下午的人数,列式是?

    29+34=63(人)

    师:还可以怎么列式?

    生:53-24+38=63(人)

    师:同学们,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同学们,你能说说这样的综合算式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

    学生说。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对。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运算时,要按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实际上,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也就是按照运算顺序,把每一次算得的得数写在算式的下边,还没参加计算的数和符号照抄下来。我们具体的来看这个算式。

    53-24+38

    =29+38

    =67

    这样的计算叫做脱式计算。

    同学们在进行脱式计算时,书写应该注意什么?

    谁能完整懂得说说这道题是怎么计算的。

    六、巩固新知

    师,刚才呀,我们学习了脱式计算,来看看,哪些同学已经会了。

    出示题目:48-8+17=15÷3×5=

    同学们,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拿出练习本,快速的写,老师来检查。

    师: 15÷3×5这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的题目我们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夯实基础

    1、(P47做一做)

    出示题目:

    23+6-11 2×8÷4 72÷8÷3

    师:想一想,说一说,这些题是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下面的题目对吗?如果不对,把他改正过来。

    2×3×4 =6×4 =24

    15-6+4 =15-10 =5

    2×6÷3 =2×2 =4

    课堂作业

    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七、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内容:

    教材P28~2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28页的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2、(学生自由回答)

    3、(出示第28页的主题图)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看书第29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树叶图: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天安门城楼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0】

    教材分析:

    例1学习是二下教材第一单元打头内容,第一次出现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式题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以看木偶戏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自己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综观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及方法,也有小括号的学习,另有乘加乘减解决问题,虽然例1和例2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但细细琢磨,从学生的认起起点及教材的编排体系来分析,把例1作为单独一课时进行划分比较合适。

    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例1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知道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先再这样的方法进行思考,例2的重点笔墨则是让学生认识小括号,会用小括号。若把例1例2合并在一课时进行教学,会存在顾此失彼现象,学生对两步计算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及方法有可能不会较深的感悟,在此情况下,用短暂的时间来认识小括号,难点也无法突破。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小括号学习一直困扰着二年级学生。

    解决问题第一次出现是一上年级的求总数和求剩余,而一下年级的两数比较解决问题,二上年级则是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都是依据新课程的一个显着特点算用结合来呈现的,也就是说式题教学都是辅以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例1是解决问题在第一学段的第二次隆重出现。重点是落实在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虽然学生在前几个星期已经能较熟练的计算加减混合两步计算式题,但他们并不清楚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先想(算)再想(算)。所以,我认为,例1教学,式题的运算技能培养不是重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及数学语言的完整表达。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步计算问题,能较熟练的解决两步计算式题,如: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方法,但学生对小括号的作用是陌生的,本节课不做教学要求,如课堂能够动态生成,提到小括号这一知识点,教师可适当提示,不耗学习时间。

    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需要了解学生用一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节课的学习需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多角度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是先算出了什么?他是先算出什么?在说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感悟到解决两步计算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教学设想:

    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基点。

    例1把数量关系隐含在问题情境中,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解决问题都有一个不变的基调:处理信息,理解数量关系。本课教学将充分利用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要先知道他是先算出这样的提问与追问,帮助学生梳理问题解决的步骤与方法。

    2、 有效挖掘学生潜力,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落点。

    把相同模式的问题解决放置在不同的情境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上车下车,图书出借、停车场开来开走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把藏于心中的秘密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本课教学通过分层次的练习(模仿练、独立巩固练、选择练、拓展练),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自觉的对两步计算这种模式的问题解决体会更深刻,同时,不同形式的练习与表达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知道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2、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方法.

    3、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流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

    1.小朋友们,桃园小学的二( )班小巧虎中队的图书角正缺图书管理员呢,要到实验小学的二( )班里来招聘图书管理员,你们想去竞聘吗?如果你能解决图书角的问题,知道书架上图书的数量变化,你就有竞聘的资格了!

    2.出示书架情境图:

    逐步呈现:

    先出示:书架上原来有图书22本。

    再出示:欢欢小组要归还13本,晶晶小组要借走6本。

    问:从图上看,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汇报,标出数据)

    问:把你找到的信息完整的说一说,好吗?(指名说,和同桌说,全体齐说)

    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

    引导:请你把这些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说给同桌听。(同桌交流)

    二、探求新知,建立模式。

    1. 同学们说得很完整,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 停顿,让学生独立思考。

    3. 把你的办法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4. 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自备本独立练习)

    5. 先写完的小朋友和同桌悄悄的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6. 反馈:不同方法展示。

    (1)22+13=35(本)(2)22-6=16(本)

    35-6=29(本) 16+13=29(本)

    (3)22+13-6=29(本) (4)22-6+13=29(本)。

    预设问题:你是先算什么?哦,你们猜他是先算什么?22+13是先算什么?再减6是再算出什么?22-6是先算什么?再加13是再算出什么?

    7.归纳:这几个算式只是想的方法有点不同,但都能解决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这个问题。1和3的方法是相同的,2和4的方法也是相同的。

    8. 二个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种方法,用先算出再算出的样子,说一说想的过程。

    9.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能做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今天在练习的时候,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 巩固练习:解决水果卖进卖出问题。

    2、 独立练习:解决乘车问题。(同桌互批)

    3、 变式练习:继续解决乘车问题。(集体讲评)

    4、 拓展题: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哪些本领?

    2.教师总结:同学们只要用一双亮眼睛认真观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巩固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里添加小括号,会改变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2、会根据图表列综合算式,会正确使用小括号,会读综合算式。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小括号,综合算式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运算顺序。

    师:混合运算的几种基本类型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巩固一下。

    1、课件依次出现教材第8 题的算式,让学生说说这些算式的运算顺序和结果,并说出为什么。

    2、学生口算以上四道算式。

    3、学生展示计算结果。

    4、师:请同学们观察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数字和运算符号相同,但运算的顺序及运算的结果不同。

    结论: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的结果可能不同。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混合运算的相关问题。

    二、看图列综合算式。(第6题)

    1、将第51页第6题的苹果和叶子图分解出现, 学生根据图形,说出苹果的得数。

    【设计意图】将苹果图分解出现,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利于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

    2、学生口头表达图形的计算过程。

    师:谁来说说左边这幅图的计算过程。

    预设:

    生:先算81÷9=9,再用9-3=6。

    【设计意图】通过口头表述苹果图的计算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

    3、根据图形列综合算式。

    (1)师:你会根据左图的计算过程,列一道综合算式?

    学生独自列算式,教师巡视,选择一些卡片上来展示。

    预设:

    生1:81÷9-3=6

    生2:(81÷9)-3=6

    生3:9-3=6

    师:谁来说说你同意谁的,为什么?

    教师用课件演示列综合算式的过程。

    4、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师:为了完成这道题,你会先怎么做?再怎么做?

    预设:

    生1:我会先看题目: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教师板书:看)

    师:接着怎么做?

    生:1:我会先算出43-36=7,再算21÷7=3.

    (教师板书:算)

    生1:接着列算式。

    (师板书:列)

    师:列好后还要怎么样?

    生1:最后还要检验。

    (教师板书:验)

    师:根据这个图形,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选择一些卡片上来展示。

    教师用课件演示列综合算式的过程:

    【设计意图】列综合算式由不用小括号过渡到需要添加小括号,凸显了小括号的作用。

    三、看表格列算式。(第9题)

    1、减法。

    (1)出示过渡题目:

    被减数56减数35

    师:被减数是多少?减数是多少?

    师:怎样列式?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张贴被减数和减数及相应的数字。)

    (2)将56换成42+14,出示如下课件:

    被减数42+14减数35

    师:这个时候,被减数是多少?减数是多少?

    师:你又会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并收集学生的作品展示。

    预设:

    生1:42+14-35=21

    生2:(42+14)-35=21

    生3:42+14=56

    56-35=21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读出综合算式。

    师:你会读出这道算式吗?是多少减多少?(教师一边指着算式42+14-35,一边问)

    预设:

    生1:42加14减35。

    生2:42加14的和减35。

    师:综合算式比较规范的读法是,先算的符号读成“与”,比如这道算式可用读作:42与14的和减35。

    (3)小括号在减法算式中的应用。

    出示下表:

    被减数62减数15-3

    师:你还会列式吗?

    师:被减数是多少?减数又是多少?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15-3=12

    62-12=50

    生2: 62-15-3=50

    生3: 62-15-3=44

    生4:62-(15-3)=50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读出综合算式:

    师:你会读62-(15-3)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1:62减去15减3的差。

    生2:62减去15与3的差。

    生3:62减15减3。

    【设计意图】从不用括号的综合算式过渡到需要添加括号的综合算式,既体现了层次感,又再次凸显了小括号的作用。

    2、除法。

    (1)课件出示下表:

    被减数6+6减数3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格,跟刚才那个相比,哪里不一样了?

    师:被除数是多少?除数又是多少?

    师:你还会列式吗?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6+6÷3=8

    生2:6+6÷3=4

    生3:6+6=12

    12÷3=4

    生4:(6+6)÷3=4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师:你会读出(6+6)÷3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6与6的和除以3。

    (2)课件出示下表:

    被减数36减数16÷4

    师:你还会列算式吗?

    师:这时被除数是多少?除数又是多少?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36÷16÷4=9

    生2:36÷(16÷4)=9

    生3:16÷4=4

    36÷4=9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36除以16与4的商。

    3、巩固练习。

    被减数7x950减数2836÷6

    被减数54-2214减数883-76

    生先独立完成,展示后评价时:

    师:你会读出你写的算式吗?

    预设:

    (1)7与9的积减去28。

    (2)50减去36与6的商。

    (3)54与22的差除以14.

    (4)14除以83与76的差。

    【设计意图】相应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的对小括号作用的认识,巩固了综合算式的读法。

    四、课后练习。

    出示下图

    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根据分步算式列综合算式,比根据表格列算式更深一个层次,知识难度层层递进。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4、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猜猜是什么?出示蝴蝶的一半。

    生:蝴蝶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呢?你怎么知道是蝴蝶的呢?

    生:说一说,师加以引导。

    师:生活中,像蝴蝶这种两边大小、形状、图案一模一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你在生活中见过轴对称图形吗?说一说吧

    生举例子,师加以引导并表扬肯定。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小青蛙图片

    你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怎么判断的?从哪里看两边一模一样呢?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想法吗?

    小组动手操作

    2、交流汇报。

    用对折的办法,发现两边完全重合。

    中间的折痕就是对称轴。

    3、剪一剪——认识轴对称图形。

    (1)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图形,老师这里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纸张,大家能够用剪刀试着剪出一个对称图形码?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2)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教师小结: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同桌交流,将剪出的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说说同桌剪的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

    教师引导:我们剪轴对称图形时,先要对折,那就是说,把你手上的图形对折,如果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判断。指名上台演示,说说判断的理由。(展示时,教师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横着、竖着、斜着的方向对折,感受不同角度进行判断。)

    4、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谈话:将对折的图形打开,你有什么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学们,用铅笔画出你们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将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

    2、欣赏轴对称图形的图片

    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老师收集了一些图形,你想看看吗?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锦】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