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二年级下册课件系列
  • 二年级下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06

    二年级下册课件系列。

    在老师的工作中,教案课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教师们需要每天都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编写教案。编写优质的教案有助于促进课堂中学生的合作学习,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教案课件呢?笔者建议您可以阅读一篇有关“二年级下册课件”的文章,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裨益。愿您能在本网站上找到所需资源,欢迎您继续支持我们!

    二年级下册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绘画表现力和设计制作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儿童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3、增强学生的保健意识,消除学生对医院,医生的恐惧感。

    重难点、目标

    1、2教学用具:

    (1)师:课件

    (2)生:水彩笔,铅笔,图画本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引导阶段:

    1、谈话导入:老师从昨天开始有点不舒服,头痛,嗓子也有点疼,怎么办啊,请来给老师出个主意。(看大夫)

    2、提问并回忆当时的情景:你们看过大夫吗?当时是什么样的?谁来表演一下?(注意辅导学生的表情和动作)

    3、小结:看病的时候大夫的表情是耐心和蔼的,小朋友是紧张而且身体不舒服,亲人是担心的表情。今天,还有一个小朋友去看大夫了,咱们一起去看一看他,好不好?

    4、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发展阶段。

    1、展示课件,(P24---25小朋友的画。)提问:小朋友是怎么了?大夫在给他怎么治?周围环境是什么样的?小结:小朋友神态略为紧张的躺在床上,张着大大的嘴巴,露出了虫牙,医生们正在全神贯注地进行治疗,护士阿姨则笑眯眯地托着器械站在旁边。画面医院的场景的主色调为黄色,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2、比一比。(小组探究)P25的画和原画有什么不同?(原画:主体突出,人物特征鲜明,色彩明快,画面内容丰富,气氛温馨.对比一:背景单一,缺少环境烘托气氛。对比二:色彩压抑,不美观。对比三:主次混淆,主体不突出,画面缺乏表现力。

    3、想一想:你准备画看大夫过程中的哪一个片断,怎么表现呢?

    三、学生作画,老师巡视辅导。

    1、注意画出不同人物的外形特点与表情。

    2、适当添加背景环境,色彩效果温馨明快。

    四、评价。展示优秀学生作业,自评,互评。

    五、拓展:

    1、你常生病吗?你是怎么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课件展示:健康小常识。

    2、儿歌结束:生了病,看大夫,大夫治病真细心,小病小痛要早治,学习才能有精神。

    二年级下册课件(篇2)

    教材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学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摆一摆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1、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首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把总数分成同样多的份数或每份同样多。在总数中分走同样多的几部份,也就是几个减数相同,这样用除法计算比较简便。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摆学具我们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也用除法计算。

    3、通过看一幅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练习,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义,记住了2~6的乘法口诀,那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就比较容易了。求商时,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先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5、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除法含义是紧密相联的,除法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因此,除法应用题就有两种数量关系。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都是除法含义,用除法计算,都已知要分的总数。不同点是其中的一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关键: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计算应用题。能正确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1、2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 法

    12÷4=3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二年级下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刺猬等10个生字,会写采背等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互相称赞带来的快乐。

    3、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互相称赞带来的快乐。

    教学难点:

    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初读课文,认识刺猬等10个生字,会写采背字。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互相称赞带来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再现熟字,引出课题

    1、复习一年级学过的称赞两个字,认读称赞这个词。

    2、用换词法理解称赞的意思,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情况,理清文章线索:

    (1)读了课文,你认识了几个小动物?

    学生回答后贴刺猬獾的图片和词语卡片,认读这三个生字,强调猬字单独念应读第四声,在刺猬这个词语中读轻声。

    (2)课文中讲谁称赞了谁?

    (3)创设情境,认读火车上的生字词,重点指导瞧傍晚的意思和粗糙的读音。

    三、朗读课文,理解词句

    1、学习1-4自然段

    (1)出示图1,指名学生读第1-4自然段。

    (2)小獾做了三个什么样的板凳?引导学生理解粗糙的意思。

    (3)读小刺猬称赞小獾的句子。

    (4)板凳做得很粗糙,为什么小刺猬还称赞他能干、做得好呢?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寻找答案,然后师生交流,指导朗读。

    2、学习5-7自然段

    (1)听了称赞,小獾仅仅是高兴极了吗?(出示图2)到了傍晚,他还做出了什么?

    (2)为什么一句称赞的话会让小獾有这么大的变化?默读5-7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

    (3)理解泄气和自信,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分角色朗读5-7自然段,引导学生像小刺猬那样称赞别人。

    3、学习8-10自然段

    (1)借助图3和图4,引读8-10自然段。

    (2)重点指导学生读出高兴极了的语气。

    4、回归整体,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

    (1)课文还有哪一段写到高兴极了?

    (2)抓住两次高兴极了是因为什么这一问题,体会称赞的作用。

    四、学写上下结构的字

    1、看图猜字,教师范写采字,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2、说说背在文中的两种读音和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学生练写。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分角色表演和拓展练习,进一步体会称赞带来的快乐。

    2、学写其余的七个生字,完成课后练习中的读读写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1、指名学生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10个生字并组词。

    2、听写采背两个字,指导学生用这两个字口头组词造句。

    二、分角色表演

    1、指名三人分角色表演读,集体评议。

    2、学生自由组合,练习分角色表演读。

    三、完成课后练习中的读读写写。

    四、学写六个左右结构的字

    1、认读板椅但傍清消等六个字并组词。

    2、按部首把六个字分成三组,观察每组字在结构布局上的共同点。

    3、指名学生上黑板书写,集体评议。

    4、全班练写生字。

    五、作业

    选择一个同学,在友情卡上写一句称赞的话送给他。

    板书设计:

    称赞

    刺猬獾

    疲劳泄气

    消除自信

    二年级下册课件(篇4)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也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本节课主要要求孩子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组将整堂课设计成一节猜一猜、做一做的游戏课,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技能: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重点: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数学组采取游戏引入、情境教学与谈话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想猜”中领悟

    现平时,只要老师抛出“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样一句话,学生们就来劲了,会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见“猜想”是学生们最乐意解决的问题。这节课引入环节。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想,共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瞎”猜(即漫无边际地猜),学生从中意识到这样是猜不到确定的答案的;然后在我的提示下“犹豫”猜,结果有两种答案,还不能确定,学生从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条件,答案的范围缩小了;最后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学生很快猜出了正确的答案,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猜想”要根据前提条件去推理的。这个猜想环节与本课时内容相关密切,为本课对顺利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领悟到简单逻辑推理其中条件与结果的密切联系,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在“游戏”中内化 设计猜礼物、猜动物名字以及猜图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猜想并叙理从中内化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来拢去脉、前因后果,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在“交流”中提升

    这节课中,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理清信息,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关键的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通过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培养学生进一步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讲清思路之后,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种简洁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结论呢?由此引出连线法,使学生明白原来自己的想法可以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思考的好方法。

    (四)在“设计”中深化

    用推理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问题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猜一猜,连一连,说一说的游戏闯关中对推理知识深化,进一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思维训练层次提高。

    二年级下册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沿、答”等九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井、观”等十个字,会写“坐井观天、井沿”等八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3.能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教学过程:

    一、“观”字导入,引出课题

    1.师板书“观”字,指名回答,齐读。指名回答书写时注意事项。书空。

    2.PPT出示课题,指名读,齐读,师板书课题。(讲解“井”的写法)

    3.指名回答“坐井观天”的含义。初步了解其为“坐在井里看天”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出示PPT,井的图片,画井)这就是一口井。谁坐在井里看天呀?(生答)(出示PPT课文第一节)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指名读。齐读。

    2.师:你从第一小节中,知道了些什么?

    生答。

    师:哦,我们知道了,故事的主人公是青蛙和小鸟,青蛙在井里,小鸟飞到了井沿上。老师这儿就有一只青蛙和一只小鸟,谁能帮老师把青蛙和小鸟的位置贴出来?(出示青蛙贴图和小鸟贴图)指名贴。

    生贴。

    指名回答“井沿”的含义,并出示图片“井沿”。书写指导“沿”字,书空。

    4.师:青蛙在井里,小鸟在井沿,这两只小动物在争论一个问题呢!请同桌一起学习,完成以下任务:(出示PPT要求)

    三、学习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明确争论的问题

    1.归纳三次对话:

    分别指名读青蛙和小鸟的话,同时PPT出示对话内容。(先原文,再出示划线,再出示对话内容)

    师请小朋友们核对一下画的线。有错纠正。

    2.明确争论的问题

    师:对话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他们到底在争论什么呀?

    指名答。从哪里知道的?读青蛙和小鸟说的话。(强调“不过”和感叹句)

    师总结:青蛙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却觉得天是无边无际的。

    四、进一步学习小鸟和青蛙的对话,了解争论的原因。

    过渡:同样的一片天空,它们却一个觉得大,一个觉得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1.同桌分角色互读2-7节,讨论原因

    2.指名分角色朗读,回答原因。

    3.小鸟的原因: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随机学习“渴”“喝”)理解一百多里的大致距离。

    师:对小鸟说的话,青蛙是什么反应呢?

    指名读青蛙说的话。

    理解“大话”指的是什么,“还用飞那么远吗?”反问的语气对人物感情的作用。

    4.青蛙的原因: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理解“天天”的含义。

    用手做井,感受青蛙看到的天。

    5.请小朋友分别做青蛙或小鸟,说说自己的理由。

    理解因为所处位置不同,所以眼界不同,看到的东西也不同。

    过渡:究竟是谁弄错了?

    五、分析青蛙弄错的理由,理解课文寓意

    1.师:青蛙为什么会弄错?生答,根据课文内容言之有理。

    2.师总结:青蛙固执、盲目自大,不听劝告,自然一直认为天空只有他看到的那么大。

    因此我们后来用一个词来形容像这只青蛙一样的人,叫做“井底之蛙”。而“坐井观天”指的就是像青蛙一样,因为眼界狭窄,所以看到的东西有限。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能做这只青蛙呀!要像小鸟一样,目光长远才行。

    二年级下册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杨时求知心切,意志坚定,尊敬老师,真心诚意,学习杨时尊师好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课题 要求念得好。

    二、简介“成语” 1、简介“成语”,举例,如:自相矛盾。2、你知道有哪些成语。再读课题。

    三、根据自学提纲,学习生字。1、听录音。2、学习词语。(1)读生字:

    杨尊论尽冒敲等默久疼(师:这个字奶奶常用)慈祥容(2)不看拼音,再齐读上面的生字。

    按顺序齐读;打乱顺序齐读;自由读;指名读。(3)给“杨、容”组词。(4)了解“黑”部首。

    教师示范写“黑”字部首和“冒”字。提醒学生注意哪些地方。

    (5)学生书写生字(表扬写字认真,写得好的学生)

    四、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表扬姿势正确,读得快,读得响的学生)

    2、给小节加序号。

    3、指名学生自由选读课文某一小节,教师给评点指导。

    4、教师示范读第三自然段。(要求学生学着读)

    5、指名读课文某一小节。

    五、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根据自学提纲,学习课文。

    1、齐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评点,要求学生读得好。指名学生背诵。

    2、巩固练习,检测反馈(1)杨时()要求学生说一句话。

    (2)杨时是宋朝()大学问家。要求用上既??又?? 3、齐读第二至五小节。

    4、指名学生分别读2-5小节。5、理解“程门立雪”的意思。(1)“程”是什么意思?(师简介“程颐”)(2)“门”是什么意思?“立”是什么意思?(3)成语中还缺什么?(谁和谁)6、说话练习。

    (1)程门(谁)和(谁)立雪。

    (2)要求把“程门立雪”的意思说具体。程门(谁)和(谁)立雪(),(),()。(3)学生自由说。“程门立雪”指的是()。

    (4)指名说“程门立雪”指的是什么?(5)把“准备请教”、“谁和谁”、“站在”部分放在前面怎么说? 在这句话前用上“为了??”该怎么说?

    (6)在上面的话后加上“说明杨时是()的大学问家”怎么说? 7、读、背末一小节,完成练习。(1)指名读最后一小节。(教师评议)(2)教师示范读最后一小节。(3)学生齐读这一小节。

    老师问了三位小朋友,一个小朋友说“久久没有说话”是程老师一直没有说话;另一位小朋友说程老师没有话说;还有一位小朋友说程老师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你们说哪一种说法对?(4)练习:

    程老师听了,两眼望着门外飞舞的大雪,久久没有说话,心里激动地说:“()。” a、学生自由说后写下来。b、指名学生说上面的话。(5)用“心疼”说一句话。

    二、小结。

    三、作业。

    板书 :

    5、程门立雪 冒鹅毛大雪 请教 好学尊师

    默地、静静地 等 教学反思:

    6、曹冲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弄清曹冲是怎样称象的。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

    2、教师:象有多重?现在称象不是难事,可在古时候,这确实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好办法。

    二、根据自学提纲,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反馈。

    三、读文,体会称大象的难度

    1、找出描写大象的语句。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大象的大和重。

    3、教师:见了这么大的象,这可怎么称呢?我们先看看官员们是怎么说的。

    四、了解官员的想法,衬托曹冲的聪明

    1、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方法?

    2、学生交流,这些方法行吗?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景。

    五、朗读课文,展示交流。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大家一起读一读。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的说一说。

    3、官员们都说了些什么方法?

    4、可是这些方法都不好,这时候,曹冲想了一个好办法。

    二、读文实验,了解称象的过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2、指名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

    3、引导讨论:

    (1)曹冲的办法好吗?

    (2)如果现在让你们去称这头象的重量,你们有什么方法?

    三、总结全文,启发学生

    1、读文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2、应该学他什么?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指名读一读。

    2、用生字组词。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双姿。板书:

    6、曹冲称象

    官员 曹冲(聪明)

    造大秤、宰(曹冲秤象图)直摇头 曹操 点点头

    教学反思:

    7、岩石书 学习目标

    1.会认读“叔”等11个生字,会写“册”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川川对大自然充满兴趣的思想感情。

    3.激发探索自然知识的兴趣。重难点关键: 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学生课前搜集或老师提供有关地质方面的资料。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一、导语激趣,初读感知

    同学们天天在读书,我们的书是什么样的?世界上还有一种书,这种书是没有文字的,而且也是最大的“书”,你们想读这本书吗?(板书课题:岩石书)

    我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二、根据自学提纲,合作识字,听读课文

    1.在小组内互教互学生字,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老师针对识字难点进行个别指导。2.老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a.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

    叔叔 趴在 岩石 一册书 化石 但是

    昆虫 煤炭 铁矿石 富饶 好像 一座 一层 b.去掉拼音读词语。3.送生字卡游戏。(把生字卡片分发到部分学生手里,老师读出一个生字,让手里拿着这个生字的学生把

    生字卡贴到黑板上,然后全体学生读一读)4.小组内相互听读课文。

    一人读一段,在读书中巩固生字。

    三、朗读感悟,展示交流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范读或放课文朗读的录音。3.感知内容。

    a.课文里说的“最大的书”指什么?

    b.课文里的叔叔是谁?他是干什么的?(结合理解“地质勘探队员”)质疑问难

    让学生再自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调控:有的引导学生在书里找答案;有的请同学帮助释疑;有的做简单的讲解;有的留在第二课时深入阅读中解决。

    四、指导写字

    1.让学生从要写的字中找出左右结构的字。2.说说这些字的特点。(如:“趴”“铁”都是左窄右宽;“刨”左宽右窄;“埋”“刨”左短右长)

    3.老师有重点地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学生临摹。教学反思: 第 二 课时

    一、朗读感悟

    1.分角色朗读,老师指导学生读好对话。2.读读说说。

    川川向叔叔问了哪些问题? 叔叔是怎么说的?

    叔叔说的话你懂吗?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二、说话训练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师生角色对话。师:这岩石怎么会像一本书呢?

    生: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师:这本书上有文字吗? 生:有??

    师:这本书上有图画吗? 生:??

    师:这些树叶、贝壳、小鱼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

    师:读了这本书有什么用呢?[ 生:??

    师:你喜欢读这本书吗?为什么? 生:??

    三、总结谈话 1.回读全文。

    2.读课文结句:说一说,川川听了叔叔的话为什么这么高兴?你能猜一猜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吗?

    四、巩固识字,检测反馈 1.分组开火车读本课生字。

    2.让学生观察上节课没写的六个字。说说哪个字难写,要写好这几个字应注意什么。3.老师重点指导、范写“像”“叔”“册”三个字。4.学生临摹,老师注意提示写字姿势。

    5.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字,师生评议。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填一填”。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换、订正。

    2.书面补充句子:这本书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它还能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完成词语花篮。板书:

    7、岩石书 哪里有书? 岩石就是书

    有图画吗? 树叶、贝壳、小鱼(化石图片)写着什么? 大陆 大海 高山

    有什么用? 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 教学反思:

    8、自己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4、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杯子、金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思考了吗?你是怎样做的?

    2、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就是伊伦娜,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根据自学提纲,学习生字。

    1、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思考:科学家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伊伦娜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2、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3、指名读课文、正音。

    三、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和生字宝宝打招呼: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边和字宝宝招手,边叫它们的“名字”。

    2、交流识字方法。

    3、做“捉迷藏”的巩固生字游戏。仔细观察贴有生字卡片的小黑板,看准哪个生字宝宝藏起来了,迅速在自己面前的字卡中找到它,将卡片举起来,大声说出它的“名称”。

    4、指导书写。

    5、积累词语。(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画下来,读一读)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巩固生字: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认读。

    二、合作学习,理解内容。

    1、谁能告诉大家,科学家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什么奇怪的问题?(出示科学家的问题学生齐读)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孩子们听了科学家的问题是怎么想的?用笔勾画出来。

    3、组成学习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交流。

    (1)小朋友的回答是怎么样的?你们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一个同学冰,金鱼把水喝到肚子里,另一个说,金鱼把水夹在磷片里面,他们的说法都不合理。(2)伊伦娜也觉得她们说得都不对,她又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 a、读一读妈妈的话:“既然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自己去试一试呢?”你读懂妈妈的话了吗?妈妈给我们大家提了什么建议?

    b、伊伦娜在动手做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出示杯子和金鱼,让学生上台做实验。

    (3)自由读课文结尾科学家说的话,想想这位科学家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你明白了科学家的用意了吗?

    (不应该认为科学家的话都是正确的。当我们有所怀疑时,一定要想办法证实一下)

    三、总结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伊伦娜值得你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四、读一读

    1、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你既然都不明白,为什么不自己去试一试呢? 你既然都不明白,就应该自己去试一试。

    2、比一比,每组句子的意思相同吗?该用什么语气朗读?

    五、作业:你能发现爸爸妈妈或老师说的、做的有不对的地方吗?细心观察亲自实践,有礼貌地指出来。

    板书:

    8、自己试一试 不会溢出 照样溢出 科学家 == 不正确 教学反思:

    识字一:形声结合识汉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仑、轮”等16个会认字,会写“仑、仓”等8个生字,并学会运用。(2)进一步认识形声结合识汉字的方法,提高识字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加偏旁扩大识字量。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启发学生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难点:大量识记同音字,近音字并能加以运用。【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等。【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举例导入,复习形声字的特点 1.出示“咪、眯、迷、谜”,让学生读一读,再回忆一下,以前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的。2.“咪、眯、迷、谜”这四个字都是形声字,字义跟形旁“口、目、辶、讠”有关;音节都是“mi”跟声旁“米”有关。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的汉字,部分是形声字,象前面那样,利用“形、声结合”的方法,我们将会更容易认识更多的汉字。齐读课题:《形声结合识汉字》。

    三、引入游戏,趣味识字 1.闯关游戏。

    ①学生借助拼音认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②学生自读,同桌互读互听。2.闯关夺旗游戏。

    ①第一关:读准字音我能行。

    a、出示带拼音的字,让学生快速拼读。(结合正音)b、出示词语,让学生当小老师领小组同学读。(结合正音)②第二关:记字我有巧办法。a、小组交流记字办法。(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哪些字,请与小组的同学交流)b、指名说出记字的巧办法。(让学生把识字的好办法告诉大家)如:你知道什么(轮)字是什么(车)旁吗?

    d、结合前面学过的字词与书上的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如:轮,扩词为车轮、轮船、三轮车、齿轮、等词语,理解词意。抢,扩词为抢夺、抢球、抢救等词语,理解词意。③把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去理解。

    如:句子一:海面上有一艘大轮船,船舱里装满了鱼。

    句子二:同学们在讨论问题多激烈呀!

    句子三:在抢夺红旗比赛中,第一小组获得第一。

    你还能用其它的词语说句子吗?(让学生说一说)④第三关:寻找秘密大行动。

    这些字包含很多秘密,你发现了吗?快来参加寻找秘密、争夺红旗大行动吧。(学生寻找秘密,说出秘密。)⑤第四关:巧排生字有理由。“仓”、“枪”、“苍”、“抢”“轮”、“仑”,这些字你准备怎么排列,说说为什么?

    (学生可能有多种排列方式,有的以同音为排列依据,有的以同结构为排列依据,有的以同偏旁为排列依据。一定让学生自由地排,再让学生说理由)

    四、观察检验,写好汉字。

    1.出示田字格的生字:仑、轮、仓、苍、枪、抢。静态观察: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找出关键笔画。2.老师范写,提示容易误写的笔画、结构比例。(出示正确的些字姿势图)动态观察:看老师范写书空。(学生摆好写字姿势。)3.学生先描红后仿写,老师巡视。

    体验观察:学生照样子书写,特别注意老师提示的部分。(学生配乐书写)4.展示学生书写情况。对比观察:欣赏、评议。板书设计: 识字一

    形声结合识汉字 仑 轮 仓 苍 抢 枪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出示带有“仑”、“仓”的形声字及它们组成的词语,检查认读。2.揭示本课学习内容:学习带“尧”字的形声字及儿歌。

    二、根据自学提纲,自学生字,积累词语。

    1.看一看,认一认,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小伙伴互相说,指名说,老师相机出示学生所说的词语和有关的生字)2.做采花的游戏。

    ①每朵花都有它的名字,要叫出它的名字,才真正属于你,谁愿意来采? ②在每一朵花上贴本课所学的生字,然后请同学们来做采花的游戏 ③采完花后,在讲台前站好师:呀!你采的花真漂亮!能告诉同学,你采到的是什么花?如:出示生字烧,你知道这朵花的名字是什么吗?告诉大家。“我采到的花叫烧。”这朵花想让大家喊一喊它的名字,它就会开了,一起来喊,再喊一声。这位同学,你是怎样记住这朵花的名字的?告诉同学们,好不好?(也可以叫别的同学说)

    ④帮花找朋友,找到朋友后在用它说一句话,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好。

    ⑤师范写生字,讲明在田字格的位置,笔顺,再指导书写,你认为自己哪个字写得最好,就请你对这个字笑一笑或对同桌夸一夸。⑥把你喜欢的词语摘采到你的词语花篮里。

    三、展示交流,有情有趣读儿歌。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生字词学得很认真,现在,老师送一首儿歌给你们,使刚学过的生字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出示儿歌与挂图)1.生自读儿歌,同桌互读互听。2.指名朗读,结合正音、评价。3.指导有情趣的朗读。

    4.熟读成诵,把儿歌背出来。5.想一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延伸拓展。1.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2.同学们自由组合学习伙伴,利用课余时间,合作列出同族字,试编识字歌。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写出带有指定声旁的字。

    2.能发现相同的两个字变换顺序之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同。3.仿例给人物的语言加提示语。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5、看图认真听故事、展开想象、编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加偏旁的方法,巩固汉字。

    2、通过听、复述、想象、编写,培养听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一说、读一读。

    1、将字卡“工”,“良”贴在黑板上,教师:小小工字真奇妙,变换身体有绝招,你若不信别着急,看我把它变一变。(给“工”加“三点水”、“力字旁”;给“良”加三点水。

    2、师生对口令(“工”字加三点水变呀变成江,其它字处理方法相同)

    3、学生自己动手加一加,将“变”出来的新字填入书中。

    4、小组合作,将自己填的字给同桌看。

    5、拓展性练习,出示“青”“马”等字,让学生说说这几个字能加上哪些偏旁,变出哪些新字。

    二、展示交流,读读比比

    1、自己读一读这六组词语,读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

    2、用各种形式认读、正音。

    3、想一想,你还能说几组这样的词。

    4、(如:喜欢、欢喜、彩色、色彩、爱心、心爱)

    三、检测反馈,照样子填上合适的词语。

    1、出示句子,笋芽儿嚷:“我要出去,我要出去!”

    2、自由读、指名学生读。

    3、出示句子:笋芽儿高声地嚷:“我要出去,我要出去!”

    4、指名学生再读。

    5、想一想哪一句更容易让人读出笋芽儿急切想出土的心情?找出来认真读一读。

    6、出示后面几句的练习,让学习小组合作读一读,讨论可以填上哪些合适的词语。

    7、交流汇报。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读儿歌

    1、请学生讲讲自己的愿望。

    2、学生自由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流利、有感情。

    3、指名读儿歌,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4、出示挂图,学生看图,说主图意。

    6、老师领读儿歌。

    7、齐读儿歌。

    二、能说会道

    1、创设情境导入。

    2、引导学生看图,图上有什么动物,发生了什么事?

    3、老师讲故事。

    三、作业:把自己编的《聪明的小羊》讲给家长听。

    二年级下册课件(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新教材又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体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转自数 学吧 )础。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比如272的组成,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自然就知道了。还有在师生共同数出1000个字、1000根小棒后,我让学生说说你对1000了解了些什么?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提供小棒, 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师生共同数小棒,在数出272根小棒后,师生一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1000。

    3、在计数器上拨入849,然后师拨学生数。这些数数的方法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感悟,自己总结出来的。

    4、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先估数,再让学生数一数,学生充分感知1000以内各数的实际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数能力。

    课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计1000粒米有多少,1000张纸有多厚,再出示实物,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三、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实物、《千字文》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二年级下册课件(篇8)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结合具体事物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教学评价设计之一是课堂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掌握情况,尽量让更多学生有发言机会。

    2.对学生课堂上的练习及时进行反馈。

    3.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反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1、拿出教师买的香蕉,组织学生猜一猜这些香蕉有多重,花了多少钱。

    2、老师告诉你们,每斤香蕉3元,老师一共花了12元,谁能算出这些香蕉有多重?组织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说的好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3、组织交流学生认识的各种秤,(同学们说的都对,那谁知道平常人们都用什么工具来称物体的重量呢?)提示学生: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秤。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指出每个小组老师给准备的秤叫盘秤。

    学生活动:

    1、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充分发言。可能回答的是几斤,因为实际生活当中人们通常都以“斤”做质量单位。

    2、可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除法计算,还可以是加法计算。

    3、可能回答用“秤”。通过老师的提示回答出各种秤,如:电子秤、台秤、杆秤、可能回答泵秤。

    观看并认识盘秤。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创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获得学习的体验。让学生认识了解各种秤,增加生活常识。

    二、认识千克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观察盘秤,说一说都有什么。对观察仔细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2、先找几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称一称。组织交流发现了什么,香蕉有多重?

    如果学生说出千克要给予表扬,说不出要直接教授。

    3、教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一个新的国际质量单位“千克”,用字母表示为“kg”。香蕉的质量是多少。肯定学生的答案。板书千克(kg)。

    4、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表盘。交流。字母“”表示这个盘秤是以“千克”为质量单位的。

    5、小组动手先掂一掂大袋的大米的质量,在实际称一称。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

    1、有一个托盘,下面有一个像钟一样的表盘,上面有数据,有一个指针。

    有的学生会发现上面有“g”或“kg”,细心的学生会发现两个盘秤的数据不一样。

    2、观察,发现指针的变化。(从0指到了2)学生的回答意见可能不一样,例:是2斤,不对呀,老师刚才说是4斤呀?是3千克。

    3、倾听,识记。准确读取数据。(2千克)

    4、观察结果:有数字从1到10。上面还有小格。有字母“kg”。

    5、掂一掂,称一称。

    准确读取数据。

    设计意图:为后面的操作做准备。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融合在一起,感受新知。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认识新知,经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亲身体验1千克的实际质量。

    三、认识克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拿出一个梨,先掂一掂,说一说和大米比较谁重谁轻,再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盘秤上,称一称。观察变化。

    再组织学生把梨放到标有“g”的盘秤上,观察。

    2、一个梨有多重?答对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教授: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的国际质量单位“克”,字母表示为“g”。板书:克 g。看我们的盘秤,指针指向多少就是多少克。

    3、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先用手掂一掂再称一称一个鸡蛋、一袋食盐、两小袋大米分别是多少克?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全班交流,充分交流。拿出硬币掂一掂,他大概重为1克。

    5、组织学生交流,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学生活动:

    1、发现梨比较轻,大米比较重。指针变化很小。在标有“g”的盘秤上,指针变化明显。这个盘秤的数据比较大,发现表盘上标有“g”和“kg”的不同。

    2、200克。倾听,识记。观察盘秤,正确读出数据,大概是“200克”。

    3、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准确读出数据,了解这些商品大概的质量。

    4、交流巩固知识,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

    5、称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称比较轻的物体,不到1千克的物体用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在认识千克的基础上认识克,加深认识。体会小组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之间融洽的合作关系。

    四、千克和克的关系

    教师活动:

    1、刚才有同学称出了一袋食盐重500克,那两袋食盐呢?先算一算再称一称。把两袋食盐放到以“”为单位的盘秤上再称一称。

    2、两个秤的数据不同,说明了什么?教师给予肯定,并加以表扬。板书:

    1000克=1千克 1000g=1kg

    学生活动:

    实际操作,先计算500+500=1000(克)(1000以内加法还未学习但一部分学生会计算)再称食盐的质量。(1000克)

    再称发现是(1千克)。

    2、1000克等于1千克识记,掌握。

    设计意图:自己探索,发现千克与克的关系,更有助于理解记忆。

    五、课堂巩固练习。

    1、大屏幕显示电子秤,教授认识电子秤。

    2、1000克=1千克

    20xx克=( )千克

    4千克=( )千克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Kg g

    二年级下册课件(篇9)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P45-46例1。

    二、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生的数学记事本。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乘法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为后面的知识做铺垫。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的基础参差不齐,也许有少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乘法,但是对于乘法的意义,他们是不理解的,同时也有很多学生对乘法是一无所知的,这就造成了教学的难度。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并且根据加法算式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3.在学习活动中认识乘法,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本节课的特色:

    1.通过快速地听算,不仅训练学生的听力,同时为新知制造一定的障碍,激起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地去探索。

    2.一个教案两手准备。站在学生的起点,充分地预设,追求精彩地生成,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策略选择:

    本节课从听算入手(因为我觉得摆图形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所以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创造),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几个几连加这句话表示加法算式的说法之后,要求学生写出100个4相加的加法算式时,就为学生的学习制造了一定的障碍,促使学生去动脑筋、去探索新的表示方法,接着更深一步学习并理解乘法的意义。最后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听算游戏

    2+3+3+1;2+2+2+2;5+9+11+15;5+5+5+5+5+5;10+10+10+10+10;

    给这些算式分类。为什么这样分?并且着重学习加数相同的那一类。学会用几个几相加(连加)来表达连加算式。

    通过听算(师念算式,生写算式并算出得数)为新知埋下伏笔。类似5+5+5+5+5+5的算式,可能有很大部分的学生只听到加数5,而记不住到底有几个5。这就非常自然地让学生自己发现能用几个几来说算式。

    二、探究

    1.感知乘法

    编算式:你能编一道象这样的算式吗?

    请每个人编一道连加算式,并让你的同桌听算.看谁能把同桌难倒.(生编算式)

    2.探究乘法的过程

    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用另一种方法来表示100个4连加的算式?

    提示:应该写出哪些数呢?为什么?在100与4之间应该加一个什么符号呢?

    让学生大胆创新并说出想法,再介绍乘法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学习乘法的读、写法。

    [备选]在这里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乘法的知识,我们不乏给学生一个介绍知识的机会,听他说。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孩子们听孩子们说,最后再加以补充即可。

    3.突出相同加数

    能把你们自己编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说说你的想法,在这个算式里如:35=15,3表示什么意思,5表示什么意思?最后总结:几个相同的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是表示。

    4.知识的深化

    你们能把我们刚才听算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2+3+3+1;2+2+2+2;

    5+9+11+15;5+5+5+5+5+5;

    10+10+10+10+10;

    学生在写算式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经历写长长的加法算式,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学生都希望自己是发明者,创造一定的机会让他们有所发展,有所表现。数学课就显得特别生动,孩子们发现科学的美和趣,这就成功了一半。

    我有意选这几个算式,想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提高知识,能灵活运用知识。

    2+3+3+1=33

    5+9+11+15=202

    三、应用:

    1.书44页:快乐的星期天: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

    2.你能给珠子重新划分,使它能用乘法表示.

    把P44页的主题图作为练习的内容,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不同意思的乘法算式,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且通过重新划分珠子,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四、总结及作业

    1、师生一起回顾学习的过程并总结。

    2、找一找生活中能用乘法表示的数学问题,并把它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学会写数学日记,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也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还可以提出有疑虑的地方,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利于我们发现问题,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同学们会用小棒摆物体吗?说一说你会用小棒摆什么物体?

    生1:我会用小棒摆三角形;

    生2:我会用小棒摆树;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我们来玩摆图形游戏好吗?

    请你想好一个你最喜欢的简单图形.(稍停几秒钟)

    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你能摆出几个这样的图形.

    (学生摆图形)

    师: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学生数)你摆了这么多个图形,要用多少根小棒呢?请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

    (学生写算式)

    师:谁愿意来讲一讲你的算式?

    汇报算式:

    5+5+5=15(师边写边问:几个几相加?)

    7+7+7+7=28(师边写边问:几个几相加?)

    3+3+3+3+3+3=18(老师听糊涂了,你能说的明白些吗?)

    师:谁还有更多的?你摆了多少个?(生念师写)

    师:如果你摆了20个三角形,就有20个3加在一起,你们觉得这么长的算式,这么多的数加在一起,写的时候......?

    生1:太麻烦了!

    生2:手也会酸的!

    生3:写得时候会数错!

    生4:老师,写20个3相加算式太长了,能不能象读一样简单一些?

    师:是啊!看来我们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20个3相加写简便些.(稍一会儿,就有学生写出了新写法)

    指名(1)3+3+3......;(2)3+3+......+......;(3)3+3等等

    师:大家真能干!这些新写法数学书上都找不到.但就像科学家们的创造一样,刚创造出来的新东西,往往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小朋友的创造也不例外.下面,把我们的新写法和原来的20个3相加的加法算式比一比,看一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逐渐体会到:新写法虽然简便了,但没有把20个3相加表示出来)

    师:让我们在第一阶段创造的基础上,再来创造出既简便又表示20个3相加的写法.好吗?

    生1:3+3+3+3......20

    生2:3+20

    生3:3.20

    生4:320

    生5:3+3+3+......+3

    20个3

    (师板书后竖起大拇指):我们都是小小的创造家!对于这5位同学的创造,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5:我认为前面两种表示的方法不对,生3和生4的方法比较好.

    生6:我喜欢,我想在3和20的中间加个.(请学生写:320)

    生7:我想加个.(请学生写320)

    ......

    师:你们知道数学家们想到了什么符号?(多媒体出示:你知道吗?由于相同加数的加法是特殊的加法,300多年前,一位英国数学家想到把+转过来成了,用把3和20联系了起来.)

    (随之引入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写法.)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公开课,在试教的过程中,我按照我的设计思路上课,结果总觉得学生直接从数字入手研究,似乎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不能完整地建立知识联系,所以我对再教时的教案进行了整改,以上的实录是整改后教案的一个值得反思的片段。低年级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应用教材P45页中的摆图形,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候教材的编者意图往往没有得到我们教师的认同,往往回盲目地去创新,结果是走远了!在这点上,我认为应该在创新之前要读透教材。

    本节课,我认为,特别在学生的创造方面做地比较好,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理解、所得写下来与同行们一起探讨,不知能否引起共鸣?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弗赖登塔尔也说过: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可以这么说: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越主动、充分,那么所获得的体验就越深刻、丰富.因此,数学教学应极力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

    1.激起学生再创造的心理需要.

    再创造意味着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扬弃,学生只有亲身体会原有知识与经验的不足,才会产生再创造过程的欲望与动机.在上面的实践中,我们充分抓住了在写几个几连加算式用加法算式很麻烦的时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确实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写简便些.使学生的再创造获得了强烈的情感动力.

    2.挖掘学生身边的再创造生长点.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小学数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这启示我们在组织再创造的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身边生动的以及丰富的数学事实和生活经验,使学生再创造获得现实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支撑,使学生再创造成为可能.在上面的教学探索中,我们有过失败的经历.问题就出在没有激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已积累用......和等等表示还有很多的经验,直接要求学生探索20个3相加的简便写法,结果学生无从下手.而本文的案例,效果就大不一样,学生个个都有简便的写法.虽然有雷同的,但思路一下子跳出了以往的框框,再创造出既简便又能表示20个3相加的写法就有了可能.

    3.注重学生创造知识的过程.

    再创造的教学引导学生们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领悟了其间的数学本质,透彻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再创造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重要的是人心智的其他方面得到启迪与唤醒.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二年级下册课件(篇10)

    二年级美术共19课,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与需要。

    教材以人文主题为显线,突出美术学习的艺术价值;以学科知识技能为隐线,学段更注重感性的积累和体验;采用点式的、跳跃的、随机的、积累的方式,服从、渗透于人文主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注重艺术能力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过程。

    在课程设计中充分挖掘单元主题的人文精神内涵,从和小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中选择人文主题,并注意单元主题的延伸与拓展。教材突出趣味性、游戏性、注重过程与参与。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重视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和认识发展规律,激发少年儿童的活泼、朝气和对艺术的向往与憧憬。不盲目将学科简单的叠加,而是强调学科之间的连接与互渗。教学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

    知识和能力:由偏重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鉴赏能力。由孤立的单科教学转向美术学科内部的融合以及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沟通,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由单纯的学校美术教学转向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延伸美术课堂。

    过程与方法:由以教师为主导的技能体系训练和知识传授转向以学生为主,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理解和学习过程。突出趣味性、游戏性、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参与。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人文精神,将课程的学习过程转变成为学生人情感悟的基点,并在学习中得到升华。

    二年级下册课件(篇11)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习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小刺猬是怎样发现小獾的优点,从而学习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认识刺猬、小獾。2、读准猬。

    二、我会读

    1、读课题

    2、课件出示四幅图,并听录音读课文,初知大意。

    3、读课文

    ①自由读。②小组交流、解决难读的地方。

    4、展示读

    ①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指名读。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其中一句自由读。

    三、我会认

    1、出示生字(会认的字)。

    2、同位互读,正音。

    3、开火车读。

    4、复习生字(游戏巩固)

    四、我能读懂

    (一)、称赞的话

    1、用找出互相称赞的话。

    2、同位练习扮演角色,读一读。

    3、指名读,再评议。

    (二)、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带来什么好处呢?

    1、小组合作,用找出有关的句子。

    2、汇报交流。

    3、出示有关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4、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小刺猬发现小獾优点的句子。

    1、板凳开始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你能找出原因来吗?

    2、出示有关句子。

    3、朗读感悟。

    4、小刺猬是怎样发现小獾的优点的?读第三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五、分角色读、演。

    1、分角色读对话。

    2、分角色演一演。

    六、拓展活动。

    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它的板凳做得粗糙,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七、实践活动。

    回家选择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试着称赞你的家人。

    八、板书设计

    18、称赞

    小刺猬小獾

    消除疲劳有了自信

    进步了

    (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二年级下册课件(篇12)

    一、说教材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须修4)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二、对教材的理解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教学教程中拟重点考虑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

    1、初学戏剧,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四幕)、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4、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多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须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三、教学目标

    《雷雨》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的一部作品,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而真正把握剧本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多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

    2、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四、重难点确立及解决办法

    《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雷雨》的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因此,我将“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有哪些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的实质是什么,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思想做准备。

    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品读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个性。而且,《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拟定为“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的隐性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二年级下册课件系列】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