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9篇
  •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3-04-13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9篇。

    编辑为你收集并整理了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欢迎你来品鉴本文。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做出好的教案是教师工作的基本素质之一。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流程:

    一、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一共平移多少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二、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要求:刚才我们用方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你能联系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引导: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出的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减少1**...

    追问:利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如果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是几?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三、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教学试一试。提问:(出示题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

    2.做练一练。提问:(出示花边)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四、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2.做练习十的第1题。今天我们探索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吗?

    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 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 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 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 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 地制作一张100 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80、81页。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一道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教材中要求掌握3种解题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假设举例列表等方法,寻找解决的结果。教学中,要求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一些学生在兴趣小组、奥数等的学习中已经学过“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等学习品质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教学难点:

    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儿歌)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数脚有一百只,几只鸡来几只兔?

    师:这就是我国民间的三大趣题之一,最早记载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原题是这样的,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道题的意思?(鸡兔同笼,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共有94条腿,问鸡、兔各有几只?)

    师:这道古代趣题你能解决吗?我们还是化繁为简,从简单入手吧!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题: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个有几只?

    1、明确问题,独立思考通过读题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找一两个同学猜测)

    到底是几只鸡几只兔呢?

    2、小组合作交流。

    师:小组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把你们的方法写在纸上。可以使用桌子上老师提供的表格。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条。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师:腿多了,减少谁的只数,增加谁的只数?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在旅游费用的租车、租船中,我们就是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这题的类型跟那差不多,我们想,也可以用这种尝试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

    师:这种列表法有什么特点?

    生:鸡一只一只地增加,兔子一只一只地减少。

    师:谁能给这种列表法取个名字?

    生:逐一列表法。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1只鸡,19只兔直接跳到6只鸡,14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师:腿的总条数多了或少了你们组是怎么调整的,也就是你们的调整策略是什么?

    生:腿多了,我们减少兔子的只数,腿少了我们增加兔子的只数。

    师:我们也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好吗?

    生:跳跃列表法。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生:取中列表法

    师(展示台展示三张表格)同学们三张表格都能很好地求出鸡、兔的只数,哪种方法最捷径。

    生1:取中列表法直取中间数减少了“试”的过程能更简便、快捷地找到答案。

    生2:我认为应该三种列表法结合使用,先用取中列表法减少一半的猜测数字,再用跳跃列表法加快猜测的速度,在接近答案时用逐一列表法。

    生3::那是数字大时使用,数字小时,还是使用逐一列表法好,它答案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小组4:(展示台展示)我们组认为还是采用列方程法最简便、快捷,先假设鸡的只数为ⅹ,兔子的只数就为20—x。

    列式是:2x+4(20—x)=54解得x=13兔子的只数是7。师:你们小组的同学很聪明,但这种方法我们暂不讨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和老师一起向他们请教,好吗?

    师:还有哪些组没有汇报?

    小组5:我们组也是用列式法算出鸡、兔的只数(展示):假设全部是鸡

    (54—20×2)÷(4—2)求出兔7只,鸡13只。

    师:这种方法,我们也留在课后私下交流。

    师: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其实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很了不起!

    四、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过渡语:、“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日本人称它为“龟鹤问题”,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

    1、师:除了“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类似以外,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

    问题。(出示)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有单打和双打。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同时在打球。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问:这题是否属于“鸡兔同笼”问题

    2、师:我们班同学很聪明,会解“鸡兔同笼”类型的问题,那聪明的你,是否会出一道“鸡兔同笼”类型的题,考考其他组的同学呢?

    3、(出示)一百个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人?

    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这一趣题。

    四、小结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即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又解决了我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经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4】

    活动内容:

    利用可行性的操作方法测量较小的不规则物体体积。

    适用学段:

    高年级

    活动目标:

    通过让学生动脑想象和探索思考、讨论、实践等,开发学生智力,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意识并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l.六个长方体透明容器,深底托盘、水,沙,适当大小的不规则物体若干个(红薯、橡皮泥、石块等),不规则塑料泡沫一块。

    2.笔、纸、直尺、计算器。

    活动过程:

    一、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认识这些几何形体吗?谁能说说它们的名字?

    师:还学过那些几何形体?

    师:像长方体、正方体这些面和棱有明显特征的物体我们都称之为规则物体。

    (板书:规则物体)

    师:你会测量计算那些几何形体的体积呢?怎样算?

    (板书:公式)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物体,

    师出示出不规则物体(红薯、橡皮泥,石块等)

    师:像红薯、橡皮泥、石块属于什么形体呢?

    师:象这样的物体用数学语言来形容就叫做不规则物体。(板书:不规则物体)

    师:它们的体积该怎样进行测量与计算呢?

    (板书:体积?)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

    出示课题:巧测体积

    二、开动脑筋,展开联想

    师:这些物体的体积是多少?该怎样进行测量呢?(独立思考,举手汇报)

    1.把橡皮泥摔成长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就能计算出它的体积。

    2.把橡皮泥摔成正方体,量出它的棱长,同样能计算出它的体积。

    3.把红薯煮熟后,放在模子里压成长方体。

    4.把红薯煮熟后,放在模子里压成正方体。

    .........

    师:大家说的方法都很好,不仅合理而且易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针对可以改变形状的物体,确实可以把它变成规则的物体再进行测量和计算得到他们的体积.

    (动画显示可改变形状的物体体积测量与计算)

    师:像石块这样不能改变自身形状的物体体积该怎样进行测量呢?

    师:请小组展开讨论,看看那个小组的成员最棒最聪明最先找到可行的测量方法。

    (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分别汇报)

    师带领小结,肯定可行性方法,并注意探讨要注意的事项(如水面要平,物体要沉没于水中,精细减少误差等,注意卫生等),然后指导实践。

    三、动手操作,体验实践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测量和计算的工具,今天我们就亲自动手利用这些工具来测量并计算石块的体积。

    师:为了确保实验成功,在操作之前老师提醒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和要求,请看屏幕。

    投影显示要求:

    1、每组1名组长,1名记录员,2名测量员,2名计算员。组长负责分工,大家听从安排。

    2、测量员负责所有数据的测量,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每个测量员都要对所需数据进行测量,最后取用平均值。

    3、计算员负责实验中数据的计算,每个计算员都要进行计算并共同核对结果。

    4、记录员负责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步骤记录。

    5、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并协助记录员对步骤进行整理记录。

    师提醒注意:

    每个组内成员都要尽心尽责、团结协作。

    领会完毕,分组试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方法

    1.分组汇报

    (所测石块的体积是多少?是怎样得来的?重点汇报操作步骤。)

    例如:

    小组A

    (1)测出长方体容器的底面长和宽,注入适量的水并测出水的高,用长宽高计算出水的体积。

    (2)放入不规则物体(没入水面以下),测出这时水的高度,再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出这时水的体积。

    (3)用后来水的体积减去原来水的体积,得出的结果就是所测量的不规则物体体积。

    小组B

    (1)测量长方体透明容器底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2)将鹅卵石放入长方体透明容器里,然后加水至水而高出鹅卵石为止,然后测出这时水的高度,算出含有不规则物体时水的体积。

    (3)拿出鹅卵石,再测出容器内水的高度,算出这时水的体积。

    (4)用含有物体时水的体积减去不含物体时水的体积,得出的体积差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小组C

    (1)测出长方体容器的底面长和宽。

    (2)放入不规则物体并注水至淹没物体,测出水面高度。

    (3)拿出不规则物体,测出水面高度。

    (4)用长宽(高①―高②)算出下降的那段水的体积。

    小组D:

    (1)把容器内放在托盘内,注满水,测量并计算出水的体积。

    (2)把不规则物体放进容器内,使溢出的水流到托盘内,把托盘内的水再倒进清空的容器内。

    (3)测量并计算容器内托盘收集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

    如果用流沙,道理相同。

    2、教师根据大家的汇报,小结操作步骤。

    (显示动画)

    师:大家的实验方法与步骤都很科学,其实无论先测还是后测含物体时水的体积,再测不含物体时水的体积都属于一种方法、一个道理,即:用含物体时水的体积减去不含物体时水的体积得到这部分水的体积,也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测量并求出与不规则物体相等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即所求的不规则物体体积。

    五、畅谈想法,鼓励探索

    1、为什么用水来试验呢?

    水是液体,可以根据容器改变自体的形状。当物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因为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所以就会排开一部分与它体积相等的水的体积,我们只要计算出这部分水的体积,就等于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一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转化法。

    (板书:转化法)

    师:我们今天用水来做中介进行了测量,请想一想除了水还有其他的物质可以进行这样的测量吗?

    (面粉、流沙、石灰粉、泥巴......)

    师:说得好,这些物质都具备可以改变自体形状的特性。

    师:其实,智慧的人类早就开始利用转化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了。

    (画面显示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转化法的应用资料。)

    2、师: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不要畏惧,应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3、我知道大家都是敢于思考和探索的勇敢者,我这里有一项任务交给你课下去独立完成。

    出示塑料泡沫,显示:

    怎样测量不沉入水中的不规则物体体积呢?

    师:今天就到这里,收拾整理好物品,下课!

    板书:

    巧测体积

    转化

    规则物体━━━━━━━━━不规则物体

    利用公式体积?

    实验步骤表格:

    试验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

    ......

    ......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5】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用整块的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问题情境,应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求方砖的边长机器最大值。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求法,本课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这样的地砖必须即使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不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约5分钟)

    课件展示教材62页例3,今天我们要给这个房子铺砖大家感兴趣吗?要求要用整数块。

    二、自主学习

    (约5分钟)

    1.几个数( )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

    2.16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6和24的公因数是( ),最小公因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

    (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1.学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用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地砖,我们发现边长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纸可以正好铺满,没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细观察,你们发现能铺满的地砖边长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

    3.总结。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铺砖问题转化成求公因数的问题来求。

    四、精讲点拨

    (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进行展示。教师引导讲解。

    五、测评总结

    (约9分钟)

    1.达标练习

    (1)要将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正方形的纸,没有剩余,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兰花48朵,用这两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几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有一个长方形纸,长60厘米,宽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练习十五5,6题。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渗透形式与实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掌握了假分数与带分数、

    整数的互化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1.分别出示每一个圆,让学生说出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

    (1)把这个圆看做单位1,阴影部分占圆的几分之几?

    (2)同样大的圆,阴影部分占圆的几分之几?

    (3)同样大的圆,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2.观察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

    (1)从4幅图上看,阴影部分的大小怎么样?(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

    (2)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把图上阴影部分画上等号)

    3.分析、推导出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的大小也相等:

    (1)4幅图中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那么,表示这4幅图的4个分数的大小怎么样呢?

    (这4个分数的大小也相等)

    (2)它们的大小相等,也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把4个分数用等号连起来).

    4.观察、分析相等的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1)观察转化成,的分子、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

    (的分子、分母都乘上了2或的分子、分母都扩大了2倍.)

    (2)观察

    (二)教学例2.

    出示例2:比较的大小.

    1.出示图:我们在三条同样的数轴上分别表示这三个分数.

    2.观察数轴上三个点的位置,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

    从数轴上可以看出:

    3.观察、分析形式不同而大小相等的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变化规律.

    (1)这三个分数从形式上看不同,但是它们实质上又都相等.

    (教师板书:)

    (2)你们分析一下,、各用什么样的方法就都可以转化成了呢?

    三、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1.观察前面两道例题,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变化规律?

    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上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为什么要零除外?

    3.教师小结: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基本性质)

    4.谁再说一遍什么叫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板书字母公式:

    四、应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1.请同学们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一个知识相类似?

    (和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相类似.)

    (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上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的大小不变.)

    (2)应用商不变的性质可以进行除法简便运算,可以解决小数除法的运算.

    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我们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目的是加深对分数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应用这一知识去解

    决一些有关分数的问题.

    3.教学例3.

    例3把和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板书:

    教师提问:

    (1)?为什么?依据什么道理?

    (,因为分母2乘上6等于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1也要乘上6.所以,)

    (2)这个6是怎么想出来的?

    (这样想:2?=12,26=12,也可以看12是2的几倍:122=6,那么分子1也扩大6倍)

    (3)?为什么?依据的什么道理?

    (,因为分母24除以2等于1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10也得除以2,所以,)

    (4)这个2是怎么想出来的?

    (这样想:24?=12,242=12.也可以想24是12的2倍,那么分子10也应是新分子的2倍,所以新的分子应是102=5)

    五、课堂练习.

    1.把下面各分数化成分母是6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分子是1,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的分子增加2,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增加几?你是怎样想的?

    5.请同学们想出与相等的分数.

    规律:这个分数的值是,然后只要按自然数的顺序说出分子是1、2、3、4、......分母是分子的4倍为:4、8、12、16......无数个.

    六、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是学习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一定要掌握好.

    七、课后作业.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是相等的还是不相等的.

    2.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八、板书设计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7】

    设计说明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就感”,还担负着查缺补漏、系统整理和巩固发展的任务。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复习,在组织教学时,应该营造一个轻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设计中,灵活地运用教材,既不要夸大它的作用,又不要削弱它的功能,要创造性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作为复习课,设计要有新意,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适当的处理,这样更符合本地区学生的实际需求。

    2.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然后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结合教材习题逐一练习。通过练习,将学生所学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分数加减法这一单元的内容。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简算、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三部分内容)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互相评价,呈现知识结构图。

    分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复习本节课中的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建立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整理和记忆相关知识。

    ⊙整理复习

    1.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注意什么?结合具体实例说一说。

    (2)先想一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结合上面的算式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①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②分数加减法对计算结果的要求: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完成教材94页1题前两个小题的计算。

    + -

    解答: + -

    =+=-

    ==

    2.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先想一想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再计算下面各题。

    +- -+

    1-- 1-

    ①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在计算分数加减混合算式时,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通分需要进行通分的部分,再进行计算。

    ②复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计算后交流结果。

    (2)完成教材94页3题最后一竖排两个小题。

    +- -

    =+-=-

    =- =-

    == =

    ①引导学生观察第2个小题,课件出示学生的不同解法。

    --

    =-- =--

    =- =-

    = =-

    =-

    ②从上面的解法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小结: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3.复习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先想一想分数、小数是怎样互化的,再计算下面各题。

    0.75=( ) =( )

    2.12=( ) 4=( )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以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母、分子的含义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生活中分数的广泛用途,会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中秋节到了,小华家买了很多月饼,分月饼的任务当然就落到小华的身上了。你看,小华一会儿就把这几块月饼分好了。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些月饼的阴影部分占一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

    等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理解单位“1”

    师:第二天,小华的爸爸又买回一盒月饼共8个,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月饼的要求。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小华,你把这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吧。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小圆代替月饼,帮小华分一分吗?

    等学生分好后,抽一个学生分的小圆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师:这时,小华的爸爸又提出了问题。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每个人得的月饼是这8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引导学生理解把8个月饼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这8个月饼的14。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刚才小华分出了1个月饼的1/4,这儿又分出了8个月饼的1/4,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1/4表示的月饼数量一样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下面的月饼图: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1/4代表的数量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一个1/4是1个月饼的1/4,而后一个1/4是8个月饼的1/4。课件中随学生的回答在图形下出现相应的文字。

    师:对。前一个1/4是以1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而后一个1/4是以8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平均分的整体不一样,对分出来的每份数量有影响吗?

    让学生意识到,整体“1”的变化对每份的数量是有影响的。以1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1/4个月饼;以8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2个月饼。

    师:像这样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分数还很多,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幅图。 课件出示第2页的熊猫图。

    师:这里是把多少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请分一分,并填空。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每个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作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通过上面的研究,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分数都是以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像这样由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板书单位“1”的含义。

    师:把12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6个学生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这里是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教师再举两个例子,深化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

    2?理解并归纳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些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或6份,想一想,其中的1份是全部小棒的几分之几?其中的2份呢?其中的3份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如:我拿了10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有2根小棒,这2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1/5。2份有4根小棒,这4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2/5??

    师:想想自己操作的过程,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可能这样表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但是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几份”,所以我们一般把前一个“几份”说成是若干份。

    归纳并板书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试一试: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师:看看最后(五星图)这个分数,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生:这个分数表示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占这个图形的35。

    师: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生:1/5)其中的3份呢?(生:3/5)35是由多少个15组成的?(生:3个)所以,35的分数单位是1/5,35/里面有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说一说:3/7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5/6,9/10呢??

    3?说生活中的分数

    师: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书上第3页课堂活动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说生活中的分数,你们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吗?

    学生说生活中的分数。

    三、课堂小结

    (略)

    四、课堂作业

    1?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

    2?练习一第1,2,3,4题。

    分数的意义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吗?

    课件出示如下的题目: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月饼的();

    (2)把一张手工纸

    【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9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