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初二语文下册课件
  • 初二语文下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3-04-25

    初二语文下册课件。

    经过认真挑选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您精心制作了“初二语文下册课件”,本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师编写教案的态度体现了对教学质量的认真负责的态度。

    初二语文下册课件(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了战斗的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昨夜星辰》。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天上的街市》,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郭沫若的戏剧:《屈原》。一说起屈原,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爱国人士,对他多少也有些了解。下面请一个学生来介绍一下这个人物。

    2、展示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及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2)欣赏文章的精彩段落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读了这段文字以后,你认为屈原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是怎样的?

    2、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3、根据文章的感情脉络我们可以将文章划层次。

    4、赏析第一部分:用下列句式说话:

    屈原呼唤:;希望

    总结:在呼唤中表现屈原什么样的感情?

    5、赏析第二部分,用下列句式说话:

    屈原斥责:;因为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2、呼唤与歌颂

    怒斥和愤懑

    3、根据文章的感情脉络我们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风雷电象征了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牢固”的黑暗、阴惨的现实面前,诗人充满了强烈愤懑,不得不忧虑祖国的前途命运。所以他热切地祈求咆哮的风、闪耀的电、爆炸的雷这些宇宙中的“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炫目的“光明”。他把“电”这一宇宙的长剑化做自己“心中的长剑”。在奇丽的联想中,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力合二为一,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显示了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的情绪和斗争决心。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东皇太一”等众神象征了人世间昏庸腐朽暴戾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屈原斥责这些“土偶木梗”无德无能,欺民惑众,奸诈怯懦,高呼要把所有的神像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烧毁!烧毁!”这是因为它们身居高位,没有什么“德能”,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只有晓得播弄人”,一句话,它们象征了现实中种种黑暗势力。这样,屈原变革现实的要求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

    4、赏析第一部分:用下列句式说话:

    屈原呼唤:;希望

    总结: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烈追求,显示出摧毁一切黑暗的愤激的情绪和斗争

    决心。

    5、赏析第二部分,用下列句式说话:

    屈原斥责:;因为

    总结:屈原变革现实的要求就由前面的对自然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和彻底的斗争精神。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你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略)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下本课的艺术特色。

    2、展示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2)舞台说明的作用。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2、舞台说明的作用。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本文的艺术特色:

    ①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

    这段独白想像奇特,气势恢宏,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诗学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展开神奇的想像,上天入地,呼风唤雷,运用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急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借助他们的神力,使诗人具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这样,就使历史中的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光辉夺目,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洋溢着高昂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

    ②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领会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义的关键。

    本文中一些物象的象征义:

    a.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策划书范文网 wwW.928d.com]

    b.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c.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d.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e.“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河伯神像,其二是指在《九歌》中扮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③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

    学生运用句式说话:

    我认为本文中一句最精彩(或最富有激情、最感动人心)因为它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作出如下总结:

    本文通篇运用拟人、呼告的修辞方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5.关于《雷电颂》的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涌而出!

    此外,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说明吟咏“雷电颂”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自然环境,以创造一个想像的场域,启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个时间是在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的时候。靳尚前来布置和催促郑詹尹立即执行南后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地点是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奇形怪状,阴森可怖,给人以威压的气势和令人窒息的气氛。

    自然景象是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无边的黑夜在颤动,在撕裂,在爆炸。这个典型环境意味着现实世界给屈原的肉体和精神的严重伤害,又象征着光明与黑暗的搏斗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课外收集有关爱国人士的故事,及一些有关爱国的诗句。

    附板书:

    教学反思:

    初二语文下册课件(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祷词(dao3)执拗(niu4)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馈赠(kui4)憔悴(cui4)真谛(di4)

    夫穹(qiong2)璀璨(cui3can4)镶嵌(xiang1qian4)

    翱翔(ao2)丧吁短叹(xu1)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入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五、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六、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学反思

    《组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佳作,作者纪伯伦。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是以热烈的爱情作喻,对中学生来说比较敏感。所以,我最初对这篇文章的处理原则是:朗读为主,稍作点拨,点到为止。把教学重心放在第一篇《浪之歌》上。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作者在抒情的同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在以《浪之歌》为代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预想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尽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宰课堂的主人。但最大的感受还是感觉设计课的时候想达到的效果和真正通过上课达到的效果的差距比较大。分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自己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了解不够充分,另一个原因自己对各个教学环节把握不够熟悉,对诗作词语的推敲不够到位等,没有足够的经验应对学生发散性的问题回答。

    《浪之歌》是纪伯伦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诗,我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对诗歌意象的重点讲解。预设问题时,也没能本着循序渐进的手法,让学生一步步领悟出“浪”的形象。在通读几遍课文后,考虑课堂时间分配问题,就匆匆设下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浪”的代表形象,问题的难度比较大,却没考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行文用句方面有何不理解的地方。

    现在想想,将教学的环节相对调,让学生们在美读中品味情感,领悟意象,效果应该会比这节课好很多。反复地美读课文,学生们会逐步体会出,作者笔下的事物,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这样就能感受到“浪”的一个博爱形象,一个奉献形象,一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守护者的形象。更能深知作者是一个有着大爱的人,如此课文的主题便突显出来,情感自然就能不期而至。

    初二语文下册课件(篇3)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 )苋菜( )籍贯( )硝药( )腌腊( )络子( )大襟( )车胤( )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初二语文下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云南歌会的情趣与盛况。

    2、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2、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及教师的点拨,学会自主解读文章。

    3、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延伸拓展,横向比较,体味各地民谣民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所触发的情感,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1、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⒉赏析、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体味文中蕴含的喜爱之情。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特点。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xìng)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huì)

    2.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及沈从文表现湘西农村生活的有关文章。

    3.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

    【学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相信同学们都喜欢听歌吧。近几年来,各种个人演唱会风起云涌。你最喜欢谁的演唱会?能把当时的场面描述一下吗?(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情绪,活跃气氛。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评价。)

    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歌会——云南的歌会,我们来一起欣赏。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了解作者: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代表作有《沈从文散文选》等。(学生收集资料,进行交流,教师补充介绍)

    2.积累字词:蹲踞、酬和、譬喻、淳朴、即物起兴(xìng)、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huì)、迤西yí、熹微xī、凤哕huì、当行háng、出色、规矩。

    3.整体感知:

    (1)、读了全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说得五花八门,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种不同场合下的民歌演唱会。)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2)、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

    1)、课文中描写了在的大的哪三种不同场所听到的民歌演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说说与你通过电视和其它途径听到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要点提示:1.第一部分:山野对歌。第二部分:山路漫歌。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2.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是急性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是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

    三、研读探究、深入理解:

    1、进一步读课文,看看三种场合下的演唱会在内容、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与个人演唱会有何不同?(学生读书、思考)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3、班内交流、总结:

    a.三种场合下的演唱会,内容上有的侧重于比赛性质,有的侧重于自由漫歌,有的侧重于流传性质;手法上有的侧重于描绘人物,有的侧重于描写环境,有的侧重于场面描写。

    b.个人演唱会中的歌者只有一人,是既定的;而云南歌会中的歌者有多个,可自由参加。

    c.个人演唱会演唱的歌曲是早已计划、准备好的;而云南歌会的歌唱内容是即兴而作、随意而发。

    d.个人演唱会的舞台是固定的,显得严肃又辉煌;而云南歌会没有特意搭设的舞台,它多疑乡村山野为舞台,自然灵动。

    4、进一步阅读云南对歌的三个场面,分别把握三个场面对歌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写作的不同手法。四人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特点写作手法

    (要点提示:内容特点写作手法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重点写唱歌人

    山野漫歌急性的自由歌唱,发昏性情,自然成趣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5、教师评价学生的观点,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云南歌会的特点:自然、淳朴、自由、气势壮观。

    6、回读课文,进一步领会云南歌会的特点,体味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搜集你学过或听过的几首云南民歌。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堂课:

    1.我们已经了解云南歌会这种民风民俗,你喜欢它吗?

    作者把对它的喜爱都融进了优美的字里行间。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找出这些词句,并赏析、品味(运用圈点批注的形式)

    以民主表决的形式,以“我最喜欢场面,这里”对话方式,即兴安排学习三个歌会场景的顺序,进行语言品味。这部分着重体验作者描写的侧重点。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教师可以补充提问: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山路漫歌”中环境描写对人物心情的衬托作用;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味文中蕴含的喜爱之情,并摘抄、积累优美的句段

    二、复述:

    选择文中你喜欢的一种云南歌会场面,口头复述(一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训练口头表达力)

    三、合作交流、研读探究:

    1、赏析文章语言:

    默读课文,画出你文章中的所欣赏的语段,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分析人物描写:

    (1)齐读课后练习二和文中的二小节,思考讨论各用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人物特征的?

    (2)比较两种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及其原因。

    (要点提示:文中的二小节,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用一系列短句,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如在眼前,着色浓重、艳丽。

    《边城》中对主人公翠翠的描写,中在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文中的二小节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课后练习二中的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3、分析环境描写:

    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作者着力描写美丽的山野风光,其目的何在?

    (要点提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在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生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儿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干“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4、通过第五段学习场面描写:

    文章中的场面,一般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和环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即“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因此,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现。它要求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全场的气氛。它既有全场的鸟瞰也穿插有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5、找出第五小节中所写的人物及人物活动,区分哪些是对全场的鸟瞰,哪些是对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四、体验感悟、总结反思:

    1、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仿写练习(可做家庭作业)

    如:仿照下面的句子,以另一种动物开头,写一句话。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2、归纳总结: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对自己写作有什么指导和值得借鉴的地方。(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可提出写作训练,在课堂上或课后均可。如:谢一段人物描写、一段场面描写、环境描写)

    五、拓展延伸:

    1、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在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2、收集有关民歌的音像资料,学习课文中三种不同写方法,把课堂上播放有关音像资料把听到的民歌及其场景,结合联想和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鼓励学生写出或唱出当地的一首民谣(写不出的字可用拼音代替),并解释它的意思。

    六、作业:

    1、课外收集其他文学作品中有关描写民歌的段落。

    2、课外阅读沈从文作品

    初二语文下册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

    初二语文下册课件(篇6)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为培养适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的总要求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本册共有30篇课文,按主题合成七个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根据对课改精神的学习和对语文教学方向的把握,我们初步拟定了本学期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6人。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虽然优秀率有所差异,但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目前班级学生最大的特点是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尾巴\’较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与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但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福音。

    初二语文下册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教学重点难点)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课时1

    一、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进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列夫·托尔斯泰,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米开朗琪罗,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课文中也提到了俄国一位的著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主要作品有小说《白夜》、《罪与罚》、《白痴》、《卡拉玛佐夫兄弟》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听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给下列生字注音。

    髭(zī)髯(rán)鬈(quán)黝(yǒu)黑滞(zhì)留禁锢(gù)炙(zhì)热

    颔(hàn)首低眉锃(zèng)亮犀(xī)利广袤(mào)无垠尴尬(gāngà)

    2、解释下列词语。

    犀利:(武器、言语、目光等)锋利,锐利。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约束,限制。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或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滞留:停留不动。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精读课文,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作者五个方面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3、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4、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5、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6、第5段的分析:写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写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描写了拜见时哪些方面?

    (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四、布置作业:

    1、你觉得茨威格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那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为什么?

    2、假如请你来对托尔斯泰进行刻画,面对他的图片(或者课文前的插图),你还会怎样描写?

    初二语文下册课件(篇8)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民俗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

    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三)朗读感悟:

    1、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2、播放《雷电颂》朗读:

    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论。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4、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参考: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教学反思

    《雷电颂》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断,它既是主人公屈原的心灵独白,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诗,文章通过对风雷电的呼唤表达了主人公对光明和渴望和对黑暗的憎恨。文中出现的一系列事物都有着象征意义,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虽然仔细地备过课,但总觉得知识点繁多,也没有把握能够讲好,似乎不管怎么备,心里也没底。到了课堂上,我抱着临场发挥的念头,期望着能在课堂上上出一点惊喜。

    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和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如戏剧的知识、作者情况和主人公屈原的相关信息(提前布置学生回去搜集),介绍完这些信息已经过去了半节课的时间。接下来,我给学生范读了课文,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其实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反复在想下一步怎样做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课文读完后,我发现学生好象没有马上从课文的意境中回过神来,于是我停了片刻,没想到片刻之后学生竟然鼓起掌来,“老师,你读得太好了。”一个平时课堂上很活跃的男生喊道。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说道“谢谢大家的夸奖,但是我读的好在哪里呢?”“语调、语气处理的好。”“太有感情了。”经大家这么一说,我问道“那你从我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感情?”学生举手人数众多,发言踊跃,有的说“一种强烈的愤怒”,有的说“对好的事物的追求”,并通过互相补充,归结为是对“光明的热烈追求和向往。”

    其实这就是这篇文章内容方面的重点,紧接着我们根据这两种感情将课文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并概括出了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结束这节课之前,照例有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我说“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相当好,那么谁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一个平时并不爱发言的学生,起来问道“老师,文中对光明的渴望表现在哪里?”虽然象征这个知识点没有涉及,但从表面上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有的学生就回答说“因为文中反复在大声地呼唤风雷电,而风雷电代表的就是光明。”最后我总结说“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是我们下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这样一节本来没有多大把握的课,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重点,并自然过渡到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不经意间的一个火花,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前提必须是教师要充分地备好课,将教材的内容装到脑子里,只有这样才会在思维的火花闪现时及时抓住并有机地融会贯通。

    【初二语文下册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