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经济措施类知识归纳【精】
  • 经济措施类知识归纳【精】

    发表时间:2022-01-27

    【www.jk251.com - 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按照学校要求,高中各科老师都需要用到教案,主动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老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教学进一步发展,对于高中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经济措施类知识归纳【精】”。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度;推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

    3、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同时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调节个人收入,以兼顾公平,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4、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5、面向市场,注重自主创新,依靠科技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经营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开展正当竞争,树立良好信誉和形象。

    6、(农业方面)根本措施: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各项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技、要增加农业投入、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工补农、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工业方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产业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7、积极扩大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充分发挥世界经济组织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加强国际合作的作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消除不等价交换,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国际贸易;(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8、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重自主创新等。

    9、国家:健全法律、法规,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0、个人:劳动者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倡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绿色消费、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消费者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纳税人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JK251.com延伸阅读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精】


    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教学建议:

    (1)先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则是“重农抑商”政策。

    (2)“重农抑商”一目是本课重点。使学生明白“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结合教材“学习思考”,共同探讨其历史影响,侧重于指出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分析原因时,可以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3)“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一目,可依据教材讲清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重点阐述秦朝和西汉的具体政策。在讲述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东南移时,注意补充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资料。

    (4)“工商业的管理”一目,首先使学生明白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然后介绍从秦代开始的各朝具体措施,重点阐明秦汉时期措施。在讲述明清“海禁”时,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使学生明白这种“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挫,加速了中国落后与西方。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5)“禁奢侈”一目,重点阐明两点:一、“禁奢侈”政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二、古代中国禁奢之风无法抑制的原因是统治者“自上”的腐败。

    世界经济的发展复习教案【精】


    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1)世界经济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

    ②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发展的催化剂。

    ④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3)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问题:

    ①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因此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和风险是不均衡的。

    ②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虽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赶超发达国家的机遇。但使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他们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正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4)贸易自由化体系的建立:

    ①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运转.标志着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建立起来。

    ②这一体制的确立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5)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90年代,形成了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这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也形成了。

    (6)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①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②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平衡,从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③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二、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

    (1)知识经济的兴起及影响:

    ①冷战结束后,经济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加速了经济知识化的步伐,90年代中期以来,知识经济开始在美国首先形成。

    ②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2)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影响:

    ①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树立了环境与发展相互协调的观点,找到了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为行动。

    ②影响:a.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问题严重,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其面临的迫切和艰巨的任务;b.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选择,这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中国与世界多极化

    (1)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2)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国除了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合作组织外,还积极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努力(xx年已加入)。

    (3)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一政治经济常识易混淆知识点(小编推荐)


    第二课易混淆知识点

    1.国有经济,又叫全民所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国有经济不仅仅指国有企业。

    2.国有企业属于国有经济,属于公有制经济,国有控股企业属于混合所有制经济。

    3.国有经济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也能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

    4.商品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市场经济产生于资本主义时期。市场经济一定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不一定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5.如何区别宏观调控三手段:

    凡看到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调整经济利益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就是经济手段。

    凡看到国家行政机构采用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措施直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凡看到制订了什么法律法规或者运用法律武器制裁了某种行为就是法律手段。

    6.公有制经济又叫社会主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7.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8.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9.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10.区别按劳分配(公有制范围内),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范围内),按劳动要素分配(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工资)

    11.按劳分配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

    12.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部分先富(突出效率)个税调节、社会保障制度(突出公平)

    元朝的社会经济中外交往【精】


    第十四课

    地位分析

    元朝统一后,疆域辽阔,交通发达,社会秩序趋于安定,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统治者比较重视经济的发展,元朝的社会经济和海外贸易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入主中原后,蒙古贵族由破坏农业到逐渐接受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元世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北方残破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元朝的手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最突出的是棉纺织业的发展,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对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大都为代表的商业都市的繁荣,充分反映了元朝社会经济繁盛的局面。元代漕运的发展使南北交通更加通畅,规模空前的海运更是我国交通运输史上的壮举。元朝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往频繁,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丝织品和瓷器远销世界各地。元朝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重要时期。

    教学思路

    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古代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方面,既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元朝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又要认识经济与政治、科技、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主。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生动的教学语言,使知识回归现实、回归生活,通过录像、图片、文字等教学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采用图示、引导、讨论的方法是教学内容有难变易、化繁为简,帮助学生从重点知识入手,全面了解和认识元朝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重点分析

    元大都的繁荣是教学中的另一重点。元大都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是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大都城市建设规模宏大、布局规整,是古都北京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元大都的繁荣是元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

    元代的漕运和海运是教学的又一重点。会通河和通惠河的开凿使年久失修、多处淤塞的大运河重新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他不仅缓解了大都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而且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大都商业繁荣的重要保证。规模空前的海运是元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表现,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交通运输史上的壮举。

    元代的棉纺织业是教学中的重点。棉纺织业是元朝受工业方面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棉花在全国的广泛种植为棉纺织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对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松江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是我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难点分析

    对元朝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认识是教学中的难点。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准确全面的认识元朝经济发展的原因,既要理解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对初一的学生来说会比较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闻名世界的元大都.(屏幕显示“元大都平面图”)指导学生看书,了解大都的布局、交通以及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对元大都作一番描述。并请学生思考回答元大都繁荣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元代的漕运和海运。首先,引导学生回忆隋朝大运河的有关知识。然后屏幕显示“元朝漕运”图,引导学生看书找出相关知识点,通过师生交流,在屏幕上逐一显示。元朝的海运情况,可以指导学生看书预习后,请学生根据“海运航线图”向大家介绍。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元代漕运、海运发展的作用。

    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两宋时期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的情况,指出元朝的棉纺织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元朝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情况,在对比中引导学生认识元朝的棉纺织业的发展。同时,屏幕显示相关知识点和图片,着重落实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黄道婆对棉纺织业发展所作的贡献。

    难点突破方案

    对元朝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认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英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学,使难点分散,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重视、人民辛勤劳动、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关系。这样,在最后总结归纳时,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最后教师应指出推动经济发展的这些因素同样适应于其它朝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学生在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原因方面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课堂导入

    导入一:引导学生回忆元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然后指出,元朝时,有一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在中国居住了十几年,游历了很多地方,回国后,有人根据他的回忆写了《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书中对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荣富庶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以至于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到东方寻找财富的热潮。大家想知道马可波罗描述的元大都是什么样子吗?元朝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哪些辉煌成就?导入新课。

    导入二:(屏幕显示“黄道婆像”)引导学生认识黄道婆,引出元朝棉纺织业的发展,再延伸到元朝经济发展的其它方面,从而导入新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期末考点归纳(小编推荐)


    1、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及竞争等市场信号来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资源。

    2、市场调节的作用

    市场价格涨落能及时、灵活反映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市场竞争促进生产者、经营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涉及公共安全的物品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弊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是指生产经营者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损害他人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是指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而盲目作出经济决策。市场调节的滞后性是指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4、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通过制订和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等,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③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厉打击扰乱市场健康运行的行为,加强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管理。④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辅助性手段的作用,把“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结合起来。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国家宏观调控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但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更加强有力。

    7、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8、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贸易政策等等。)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高中教案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精】


    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

    本节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表现和不足,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目标,知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方面的新要求。

    能力目标

    通过对总体小康成就与不足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我国发展现状的能力。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结合对数据、材料、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理解、归纳、判断能力。引导学生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小康社会历史性跨越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拥护党的政策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通过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差距的对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描绘,激励学生为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学习、奋斗。

    (2)教学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3)教学难点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gdp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教学建议

    本框题教学内容是贯彻新课程标准4.13规定的“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归纳和概括。但理论框架内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已有所了解。因此,是有一定知识基础的。现在的高中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关注社会生活,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方式,通过课堂探究掌握知识,通过事例分析运用知识。课堂活动中要注意课堂互动的形式。通过图片、事例、问题等情境设置,提出设问,引发思考和争论。教师要控制讨论的时间、方向,把握好主题,点拨要精练。情境创设——互动探究——归纳总结——理性反思,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

    家,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家是我们心灵的血脉,是我们生命的根。人们辛勤劳动为社会贡献的同时也在苦心经营着自己的家。家庭生活的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社会进步状况,认识社会就请先走进我们的家庭。

    多媒体展示:课件“我们的家”(课件显示本班部分同学拍摄的家庭住房、室内摆设和装饰的照片)看到家,我们感受到温馨和幸福;畅谈家乡的变化,大家都充满着自豪和满足。大家是否想过,幸福的生活是怎么来的?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

    导入二

    经济生活的主题就是生产的发展。经济建设是目前我国的中心工作,从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目前处于何种阶段?那么,什么是小康社会?为什么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的建设的经济目标有哪些?这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元朝的经济中外交往


    第十四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棉纺织业的发展和黄道婆的贡献,大都的繁荣兴盛景象,运河的开凿和漕运的发展,规模空前的海运,发达的海外贸易与频繁的中外往来。

    [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元朝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海外贸易的成就,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实现大统一的关系,以便培养学生观察各种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本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

    1.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棉纺织业的发展则是元朝经济最突出的成就。

    2.元朝手工业,交通运输和海外贸易的成就以及中外交往的发展,都是和全国实现大统一的局面分不开的。元朝海运是我国交通运输史的空前壮举。

    教学重点

    元代的棉纺织业、元大都、运河漕运和海运。

    重点分析:1.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元代经济发展最突出的成就。2.大都是元朝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集中体现了元朝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的繁荣。3.南北运河的全线修通,不仅促进了元朝漕运的发达,巩固了元朝的统治,而且为后世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4.元代海运是我国交通运输史的空前壮举。

    教学难点

    本课内容头绪多,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条理清楚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面。

    [新旧知识联系点]

    1.元朝统一和社会经济及中外交往发展的关系。

    2.隋朝和元朝大运河的比较。

    3.两宋和元朝植棉面积的扩大,同棉纺织业发展的关系。

    [教学设计]

    确立目标,指导学练,讨论解疑,总结深化,练测评估五步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元朝在哪一年建立,开国皇帝是谁,都城在哪里?哪一年元朝统一全国?

    2.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导入新课]

    师:1279年,元朝灭掉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全国。元朝的统一有哪些历史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生:元朝统一的历史作用有: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2.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贡献。

    师:回答得很好!不过元朝的统一除了上述两个作用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那就是促进了元朝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的发展,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一下。

    第14课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板书)

    [确立目标]

    师:同学们分析一下标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几个大问题呢?

    生:两个。1.社会经济;2.中外交往。

    师: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内容,然后讨论一下我们这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呢?

    生:1.元世祖重视农业的发展;2.纺织业的新发展;3:闻名世界的元大都;4.漕运和海运;5.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发展。

    师:好!下面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学习目标、师生共同阅读明确)

    [指导学练]

    一、元世祖重视农业(板书)

    1.元初农业生产的破坏(板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元朝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生:蒙古族。

    师:蒙古族的生活有什么特点?

    生:蒙古族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

    师:初入黄河流域的蒙古贵族,对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采取了什么态度?造成了一种什么结果呢?

    生:破坏。蒙古贵族夺取大片农田,改作牧场。黄河流域的农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蒙古贵族夺占农田为牧场,企图用自己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来代替中原的农业生产方式,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其结果不仅造成北方农业遭到严重破坏,生产水平急剧下降,而且也激化了民族矛盾,危胁到元朝在中原的统治。随着元朝的统一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元朝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恢复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开始由破坏农田转而重视农桑,把农业生产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出示(出示课件:元世祖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引导学生阅读诏令)

    2.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板书)

    师:元世祖是蒙古贵族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统一了中国,颁布了行省制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元世祖为政开明,勇于接受中原文化,重视农业发展。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教材,归纳一下元世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呢?

    生:禁止圈占农田作牧场;2.在中央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派人到地方检查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情况,把户口增加和田地开垦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3.修治黄河。

    师:很好!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同学们,你们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国人民开始大量穿棉布衣服吗?(停顿)学习下一个问题后,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纺织业的新发展(板书)

    师:棉纺织业的发展离不开棉花的大量种植。同学们回忆一下两宋时期棉花的种植范围,可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开来,到南宋后期发展到长江流域。

    植棉区的扩大,为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师:元朝时,江南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也就是从元朝起,我国人民开始大量穿棉布衣服。

    松江是元朝的棉纺织中心,当地农家妇女黄道婆,推广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对棉纺织业发展有很大贡献。下面,我们看大屏幕,了解一下黄道婆。(出示课件:黄道婆像及生平简介)师: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呢?

    生:1.推广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2.改进了一套棉纺织工具。

    师:归纳得很好!黄道婆创造的一套“擀、弹、纺、织”’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尤其是她创制的三锭三线的脚踏式纺车,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纺织效率,比欧洲的“珍妮机”早了500年。黄道婆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女纺织家,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劳、勇敢、智慧的代表。

    师: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和学习的有关材料归纳一下元朝棉纺织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

    生:1.棉纺织业生产规模扩大,棉布成为江南人民的主要衣料。

    2.棉纺织技术先进,出现了提花和印染等水平很高的工艺。

    3.纺织工具先进,生产效率提高。

    师:元朝的手工业,除了棉纺织业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外,还有哪些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呢?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出示课件:元朝手工业分布图)

    生:除了棉纺织业外,获得巨大发展的还有丝织业、陶瓷业。

    师:很正确。元朝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其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织品和瓷器,这主要得益于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

    师:下面,同学们从地图上找到松江和大都的位置。

    生:指出位置。

    师:松江是元朝的棉纺织中心,我们刚讲过,而大都则是元朝的都城,闻名世界的大都市。西方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描述大都的情况说:“城是如此美丽,布置的如此巧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它了!”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大都的雄伟壮观和昌盛繁荣!

    三、闻名世界的元大都(板书)

    师:请同学看一下大屏幕。

    (出示课件:元大都简介、地图:1.元大都平面图;2.元朝的对外交往图)

    在看的过程中思考:

    1.元大都的由来;2.元大都的布局特点;3.元大都繁荣的表现。

    师:哪一个同学介绍一下大都的由来?

    生:元大都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金代称中都,元世祖时,改称大都,作为元朝的都城,大都是元朝在金中都遗址上建筑的一座新城。它于1267年开工兴建,于1285年建成,历时18年之久。

    师:很好!哪一个同学结合“元大都简介”、“元大都平面图”和教材有关内容,谈一谈元大都的布局特点?

    生:1.城市布局规整。南北略长,呈长方形,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形式,宫城称“大内”,在城南中部,皇城在其周围,商业中心在积水潭一带。2.规模宏大,城周28600米,有11座城门,南北干道和东西干道各9条,“人烟百万”。

    师:归纳得好!那么大都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1.人口众多,大都人口有四五十万;2.商业繁荣,拥有各种各样的集市。据说,每天运进城里的丝,就有1000车,世界各国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络绎不绝的来到大都,无不惊叹大都的繁荣富庶。3.文化繁荣,大都是戏剧中心,聚集了许多文人;4.交通发达,陆路、水路四通八达,联系国内和国外各地(上述的三个问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

    师:很正确!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马可·波罗描述大都的繁荣时说:“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元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业,尤其是水路运输也取得巨大发展。它主要体现在漕运和海运上。

    四、漕运和海运(板书)

    (出示课件:元朝漕运和海运航线图)

    1.发展的原因(板书)

    师:元朝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后,南北方面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大都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出示课件)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元大都的各政府机构和士兵的粮食及其它物质供应都依靠江南。

    师:为什么依靠江南呢?

    生:因为唐宋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繁荣富庶。

    师:元大都地处北方,人口众多,所需粮食和其它物质主要靠什么途径从江南供应呢?

    生:漕运和海运。

    师:好!这就是元朝漕运和海运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我们首先学一下漕运。

    2.漕运(板书)

    师:什么是漕运?

    生:历代王朝把各地的粮食等物质通过水路运输到京城,叫漕运。

    师:在海运开拓以前,大都所需的江南粮食及其它物资,主要是通过运河北运的。但元朝以前,南北运河基本上还是隋炀帝时所凿通的那条运河。(出示“隋朝运河图”)这条运河年久失修,多处淤塞,而且路途曲折迂回,水陆并用,劳民伤财,极为不便。(结合“隋朝运河图”进行讲解)

    师:为了解决运输困难,元世祖下令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指“元朝漕运和海运航线图”讲解)会通河从山东东平到临清,全长250多里,通惠河,由通州到大都,全长160多里。这样,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了起来,漕运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加强了京师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的联系。至此,南北大运河全线凿成,我国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流域通过这条运河连接在一起了。

    同学们结合地图比较一下,元朝大运河相比隋朝大运河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而元朝大运河以大都为中心。(2)隋朝大运河迂回曲折,元朝大运河在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渐渐变直,路途缩短,更有利于航运。

    师:观察得很仔细!元朝大运河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全长1700多公里,是世界上人工挖掘的一条最长的河,它是苏伊士运河的10倍,是巴拿马运河的20倍。它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为人类创造的人工奇迹,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元代新运河的开凿为南北交通的发展和物资的交流提供了重要条件。元末时,两淮运使宋文瓒说:“世皇开会通河千有余里,岁运米至京都五百万石”。可见这条运河在整个元代都是十分繁忙的。

    大运河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由于运河有时因天旱河水太浅,漕渠时常败坏,给漕运造成了困难。为了解决河运的困难和补助河运的不足,元政府还创办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3.海运(板书)

    师:(引导学生看“海运航线图”)粮船由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东海、黄海、渤海到达直沽,再转往大都。同学们结合课件内容分析一下,元朝海运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出示课件:元朝海运情况摘录)

    生:(1)海运运输量大;(2)海运便捷,顺风时半月可达;(3)海运运费较低,最经济合算。

    师:很好!元代海运的开辟是中国海运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对于商业的发展,大都的供给和繁荣,南北交通的畅通、航海技术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在元朝,版图辽阔,经济繁荣,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旅行家到中国来,中国的海外贸易和中外交往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下面,我们学习本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频繁。

    五、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频繁(板书)

    1.泉州港的兴盛

    师:元朝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泉州是元朝的最大港口,极其兴盛。泉州六胜塔是泉州港兴盛的历史见证。(出示图片“泉州六胜塔”)哪位同学谈一谈泉州港的兴盛情况?

    生:泉州当时生长着很多刺桐树,以“刺桐城”闻名世界,港内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那里汇集和起运。元朝的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织品和瓷器。

    师:很好!同学们看一下小字部分,说:“当时一位外国旅行家称泉洲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是并列世界第一的大港口。但是,据另一位外国旅行家估计,从亚历山大港运往欧洲各国的胡椒,还不到输入泉州的1%。可见,当时的泉州何等兴盛!另外,泉州有外国商人特定的居住区。元政府在此还专门设立了掌管海外贸易的市舶司。泉州港商贾云集,商船往来不绝,成为大都以外又一闻名世界的东方明珠。下面我们学习第二个问题“中外交往的频繁”。

    2.中外交往的频繁(板书)

    师:元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中外交通发达,元朝的对外关系也得到了发展,使节、商人往来不绝,中外贸易十分活跃。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不仅有波斯、阿拉伯的商人,而且出现了欧洲和非洲的商人。元朝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具有重大意义。

    同学们看一下元朝对外交往图(出示“元朝的对外交往图”)领略一下大元帝国对外交往的盛况。你知道当时和元朝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有多少吗?同学们猜一猜。

    生:略。

    师:据元末大旅行家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仅菲律宾以南、以西各沿海国家和地区即达九十七个之多(指图讲解)。可见,当时元朝同亚、非、欧各国的交往非常广泛。

    师:同学们知道,元朝时来中国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谁吗?

    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像和《马可·波罗行记》”)

    师:记述马可·波罗东方见闻的著作是什么?

    生:《马可·波罗行记》。

    师:许多同学知识广泛,了解马可·波罗,看过《马可·波罗行记》。哪位同学愿意谈一谈你了解的情况?

    生:略。

    师:很好!马可·波罗博学多才,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十几年,游历了很多地方。他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元世祖对他很信任,多次派他出使,据说他还做过扬州的地方官。1292年,马可·波罗乘船回到意大利,后来,在一次作战中被俘。在狱中,他把自己在中国和亚洲的见闻,口授给同狱的难友——作家鲁恩蒂谦,鲁恩蒂廉整理成著名的《马可·波罗行记》也叫《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记》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荣,对后来欧洲人了解中国和东方影响很大,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马可·波罗行记》曾被译成多种文字,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

    综观该课内容,我们了解到元朝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中外交往频繁。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和元朝的统一密切相关。下面同学们就“元代经济的成就和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大统一的关系”,展开讨论。

    [讨论解疑]

    讨论题:元朝经济的成就和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大统一的关系。

    讨论方式: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每组选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北方的农业生产就是在这个有利条件下得到恢复和发展的。

    (2)元朝的统一,使植棉技术迅速传到北方,棉花得以在全国广泛种植,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尤其为沉寂多年的南北运河的全线开通和海运的空前发展创造了条件。

    (4)统一的元朝,疆域辽阔,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频繁的中外交往提供了基础。

    当然,元朝的统一对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有很多,我们仅就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讨论总结。下课后,希望同学们就其它作用继续查找资料,进行讨论。

    [总结深化]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问题,重点是元朝的棉纺织业、元大都以及漕运和海运。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元朝社会经济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元朝的棉纺织业要掌握一个中心(松江)、一个代表人物(黄道婆)、一件大事(从元朝起,棉布成为江南人民的主要衣料)。元大都这个知识点要掌握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漕运和海运,要掌握《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综上所述,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取得了很大成就。而成就取得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元朝是一个大统一的国家,正是它的统一,促进了元朝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海外贸易、中外交往的发展。

    [练测评估]

    一、选择题

    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的是()

    A.汉高祖B.唐太宗C.周世宗D.元世祖

    二、列举题

    1.列举本课三座城市及城市职能。

    2.列举在本课三位著名人物及其贡献。

    元朝的经济中外交往【推荐】


    第十四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棉纺织业的发展和黄道婆的贡献,大都的繁荣兴盛景象,运河的开凿和漕运的发展,规模空前的海运,发达的海外贸易与频繁的中外往来。

    [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元朝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海外贸易的成就,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实现大统一的关系,以便培养学生观察各种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本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

    1.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棉纺织业的发展则是元朝经济最突出的成就。

    2.元朝手工业,交通运输和海外贸易的成就以及中外交往的发展,都是和全国实现大统一的局面分不开的。元朝海运是我国交通运输史的空前壮举。

    教学重点

    元代的棉纺织业、元大都、运河漕运和海运。

    重点分析:1.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元代经济发展最突出的成就。2.大都是元朝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集中体现了元朝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的繁荣。3.南北运河的全线修通,不仅促进了元朝漕运的发达,巩固了元朝的统治,而且为后世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4.元代海运是我国交通运输史的空前壮举。

    教学难点

    本课内容头绪多,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条理清楚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面。

    〔新旧知识联系点〕

    1.元朝统一和社会经济及中外交往发展的关系。

    2.隋朝和元朝大运河的比较。

    3.两宋和元朝植棉面积的扩大,同棉纺织业发展的关系。

    [教学设计]

    确立目标,指导学练,讨论解疑,总结深化,练测评估五步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元朝在哪一年建立,开国皇帝是谁,都城在哪里?哪一年元朝统一全国?

    2.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导入新课〕

    师:1279年,元朝灭掉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全国。元朝的统一有哪些历史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生:元朝统一的历史作用有: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2.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贡献。

    师:回答得很好!不过元朝的统一除了上述两个作用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那就是促进了元朝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的发展,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一下。

    第14课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板书)

    [确立目标]

    师:同学们分析一下标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几个大问题呢?

    生:两个。1.社会经济;2.中外交往。

    师: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内容,然后讨论一下我们这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呢?

    生:1.元世祖重视农业的发展;2.纺织业的新发展;3:闻名世界的元大都;4.漕运和海运;5.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发展。

    师:好!下面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学习目标、师生共同阅读明确)

    [指导学练]

    一、元世祖重视农业(板书)

    1.元初农业生产的破坏(板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元朝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生:蒙古族。

    师:蒙古族的生活有什么特点?

    生:蒙古族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

    师:初入黄河流域的蒙古贵族,对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采取了什么态度?造成了一种什么结果呢?

    生:破坏。蒙古贵族夺取大片农田,改作牧场。黄河流域的农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蒙古贵族夺占农田为牧场,企图用自己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来代替中原的农业生产方式,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其结果不仅造成北方农业遭到严重破坏,生产水平急剧下降,而且也激化了民族矛盾,危胁到元朝在中原的统治。随着元朝的统一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元朝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恢复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开始由破坏农田转而重视农桑,把农业生产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出示(出示课件:元世祖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引导学生阅读诏令)

    2.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板书)

    师:元世祖是蒙古贵族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统一了中国,颁布了行省制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元世祖为政开明,勇于接受中原文化,重视农业发展。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教材,归纳一下元世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呢?

    生:禁止圈占农田作牧场;2.在中央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派人到地方检查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情况,把户口增加和田地开垦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3.修治黄河。

    师:很好!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同学们,你们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国人民开始大量穿棉布衣服吗?(停顿)学习下一个问题后,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纺织业的新发展(板书)

    师:棉纺织业的发展离不开棉花的大量种植。同学们回忆一下两宋时期棉花的种植范围,可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开来,到南宋后期发展到长江流域。

    植棉区的扩大,为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师:元朝时,江南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也就是从元朝起,我国人民开始大量穿棉布衣服。

    松江是元朝的棉纺织中心,当地农家妇女黄道婆,推广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对棉纺织业发展有很大贡献。下面,我们看大屏幕,了解一下黄道婆。(出示课件:黄道婆像及生平简介)师: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呢?

    生:1.推广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2.改进了一套棉纺织工具。

    师:归纳得很好!黄道婆创造的一套“擀、弹、纺、织”’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尤其是她创制的三锭三线的脚踏式纺车,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纺织效率,比欧洲的“珍妮机”早了500年。黄道婆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女纺织家,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劳、勇敢、智慧的代表。

    师: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和学习的有关材料归纳一下元朝棉纺织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

    生:1.棉纺织业生产规模扩大,棉布成为江南人民的主要衣料。

    2.棉纺织技术先进,出现了提花和印染等水平很高的工艺。

    3.纺织工具先进,生产效率提高。

    师:元朝的手工业,除了棉纺织业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外,还有哪些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呢?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出示课件:元朝手工业分布图)

    生:除了棉纺织业外,获得巨大发展的还有丝织业、陶瓷业。

    师:很正确。元朝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其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织品和瓷器,这主要得益于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

    师:下面,同学们从地图上找到松江和大都的位置。

    生:指出位置。

    师:松江是元朝的棉纺织中心,我们刚讲过,而大都则是元朝的都城,闻名世界的大都市。西方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描述大都的情况说:“城是如此美丽,布置的如此巧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它了!”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大都的雄伟壮观和昌盛繁荣!

    三、闻名世界的元大都(板书)

    师:请同学看一下大屏幕。

    (出示课件:元大都简介、地图:1.元大都平面图;2.元朝的对外交往图)

    在看的过程中思考:

    1.元大都的由来;2.元大都的布局特点;3.元大都繁荣的表现。

    师:哪一个同学介绍一下大都的由来?

    生:元大都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金代称中都,元世祖时,改称大都,作为元朝的都城,大都是元朝在金中都遗址上建筑的一座新城。它于1267年开工兴建,于1285年建成,历时18年之久。

    师:很好!哪一个同学结合“元大都简介”、“元大都平面图”和教材有关内容,谈一谈元大都的布局特点?

    生:1.城市布局规整。南北略长,呈长方形,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形式,宫城称“大内”,在城南中部,皇城在其周围,商业中心在积水潭一带。2.规模宏大,城周28600米,有11座城门,南北干道和东西干道各9条,“人烟百万”。

    师:归纳得好!那么大都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1.人口众多,大都人口有四五十万;2.商业繁荣,拥有各种各样的集市。据说,每天运进城里的丝,就有1000车,世界各国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络绎不绝的来到大都,无不惊叹大都的繁荣富庶。3.文化繁荣,大都是戏剧中心,聚集了许多文人;4.交通发达,陆路、水路四通八达,联系国内和国外各地(上述的三个问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

    师:很正确!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马可·波罗描述大都的繁荣时说:“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元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业,尤其是水路运输也取得巨大发展。它主要体现在漕运和海运上。

    四、漕运和海运(板书)

    (出示课件:元朝漕运和海运航线图)

    1.发展的原因(板书)

    师:元朝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后,南北方面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大都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出示课件)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元大都的各政府机构和士兵的粮食及其它物质供应都依靠江南。

    师:为什么依靠江南呢?

    生:因为唐宋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繁荣富庶。

    师:元大都地处北方,人口众多,所需粮食和其它物质主要靠什么途径从江南供应呢?

    生:漕运和海运。

    师:好!这就是元朝漕运和海运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我们首先学一下漕运。

    2.漕运(板书)

    师:什么是漕运?

    生:历代王朝把各地的粮食等物质通过水路运输到京城,叫漕运。

    师:在海运开拓以前,大都所需的江南粮食及其它物资,主要是通过运河北运的。但元朝以前,南北运河基本上还是隋炀帝时所凿通的那条运河。(出示“隋朝运河图”)这条运河年久失修,多处淤塞,而且路途曲折迂回,水陆并用,劳民伤财,极为不便。(结合“隋朝运河图”进行讲解)

    师:为了解决运输困难,元世祖下令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指“元朝漕运和海运航线图”讲解)会通河从山东东平到临清,全长250多里,通惠河,由通州到大都,全长160多里。这样,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了起来,漕运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加强了京师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的联系。至此,南北大运河全线凿成,我国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流域通过这条运河连接在一起了。

    同学们结合地图比较一下,元朝大运河相比隋朝大运河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而元朝大运河以大都为中心。(2)隋朝大运河迂回曲折,元朝大运河在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渐渐变直,路途缩短,更有利于航运。

    师:观察得很仔细!元朝大运河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全长1700多公里,是世界上人工挖掘的一条最长的河,它是苏伊士运河的10倍,是巴拿马运河的20倍。它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为人类创造的人工奇迹,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元代新运河的开凿为南北交通的发展和物资的交流提供了重要条件。元末时,两淮运使宋文瓒说:“世皇开会通河千有余里,岁运米至京都五百万石”。可见这条运河在整个元代都是十分繁忙的。

    大运河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由于运河有时因天旱河水太浅,漕渠时常败坏,给漕运造成了困难。为了解决河运的困难和补助河运的不足,元政府还创办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3.海运(板书)

    师:(引导学生看“海运航线图”)粮船由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东海、黄海、渤海到达直沽,再转往大都。同学们结合课件内容分析一下,元朝海运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出示课件:元朝海运情况摘录)

    生:(1)海运运输量大;(2)海运便捷,顺风时半月可达;(3)海运运费较低,最经济合算。

    师:很好!元代海运的开辟是中国海运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对于商业的发展,大都的供给和繁荣,南北交通的畅通、航海技术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在元朝,版图辽阔,经济繁荣,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旅行家到中国来,中国的海外贸易和中外交往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下面,我们学习本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频繁。

    五、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频繁(板书)

    1.泉州港的兴盛

    师:元朝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泉州是元朝的最大港口,极其兴盛。泉州六胜塔是泉州港兴盛的历史见证。(出示图片“泉州六胜塔”)哪位同学谈一谈泉州港的兴盛情况?

    生:泉州当时生长着很多刺桐树,以“刺桐城”闻名世界,港内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那里汇集和起运。元朝的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织品和瓷器。

    师:很好!同学们看一下小字部分,说:“当时一位外国旅行家称泉洲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是并列世界第一的大港口。但是,据另一位外国旅行家估计,从亚历山大港运往欧洲各国的胡椒,还不到输入泉州的1%。可见,当时的泉州何等兴盛!另外,泉州有外国商人特定的居住区。元政府在此还专门设立了掌管海外贸易的市舶司。泉州港商贾云集,商船往来不绝,成为大都以外又一闻名世界的东方明珠。下面我们学习第二个问题“中外交往的频繁”。

    2.中外交往的频繁(板书)

    师:元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中外交通发达,元朝的对外关系也得到了发展,使节、商人往来不绝,中外贸易十分活跃。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不仅有波斯、阿拉伯的商人,而且出现了欧洲和非洲的商人。元朝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具有重大意义。

    同学们看一下元朝对外交往图(出示“元朝的对外交往图”)领略一下大元帝国对外交往的盛况。你知道当时和元朝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有多少吗?同学们猜一猜。

    生:略。

    师:据元末大旅行家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仅菲律宾以南、以西各沿海国家和地区即达九十七个之多(指图讲解)。可见,当时元朝同亚、非、欧各国的交往非常广泛。

    师:同学们知道,元朝时来中国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谁吗?

    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像和《马可·波罗行记》”)

    师:记述马可·波罗东方见闻的著作是什么?

    生:《马可·波罗行记》。

    师:许多同学知识广泛,了解马可·波罗,看过《马可·波罗行记》。哪位同学愿意谈一谈你了解的情况?

    生:略。

    师:很好!马可·波罗博学多才,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十几年,游历了很多地方。他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元世祖对他很信任,多次派他出使,据说他还做过扬州的地方官。1292年,马可·波罗乘船回到意大利,后来,在一次作战中被俘。在狱中,他把自己在中国和亚洲的见闻,口授给同狱的难友——作家鲁恩蒂谦,鲁恩蒂廉整理成著名的《马可·波罗行记》也叫《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记》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荣,对后来欧洲人了解中国和东方影响很大,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马可·波罗行记》曾被译成多种文字,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

    综观该课内容,我们了解到元朝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中外交往频繁。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和元朝的统一密切相关。下面同学们就“元代经济的成就和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大统一的关系”,展开讨论。

    [讨论解疑]

    讨论题:元朝经济的成就和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大统一的关系。

    讨论方式: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每组选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北方的农业生产就是在这个有利条件下得到恢复和发展的。

    (2)元朝的统一,使植棉技术迅速传到北方,棉花得以在全国广泛种植,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尤其为沉寂多年的南北运河的全线开通和海运的空前发展创造了条件。

    (4)统一的元朝,疆域辽阔,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频繁的中外交往提供了基础。

    当然,元朝的统一对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有很多,我们仅就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讨论总结。下课后,希望同学们就其它作用继续查找资料,进行讨论。

    〔总结深化〕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问题,重点是元朝的棉纺织业、元大都以及漕运和海运。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元朝社会经济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元朝的棉纺织业要掌握一个中心(松江)、一个代表人物(黄道婆)、一件大事(从元朝起,棉布成为江南人民的主要衣料)。元大都这个知识点要掌握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漕运和海运,要掌握《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综上所述,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取得了很大成就。而成就取得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元朝是一个大统一的国家,正是它的统一,促进了元朝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海外贸易、中外交往的发展。

    〔练测评估〕

    一、选择题

    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的是()

    A.汉高祖B.唐太宗C.周世宗D.元世祖

    二、列举题

    1.列举本课三座城市及城市职能。

    2.列举在本课三位著名人物及其贡献。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西周

    农业

    工具:耒耜、石刀、石镰

    原始灌溉技术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作物:“五谷”,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施肥

    畜牧业发达。种类:猪、牛、羊、马、狗等。种桑养蚕,酿酒

    实行井田制

    作物:“五谷”,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施肥

    手工业

    有铜器(未用于农业)

    青铜铸造业发达;

    玉器加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

    出现原始瓷器;

    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

    号“百工”,青铜铸造业发达,产品生活化;玉器加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出现原始瓷器;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和装饰

    商业

    交通运输具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

    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善经商

    以贝作为货币,商都是繁荣的商业都市

    交通比商朝发达,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道路沿途设有旅舍。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本课内容时,先让学生对三代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有一个整体把握。之后,让学生归纳出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各自特点。使学生对三代的经济发展,不仅有纵向的认识,而且,也有横向的把握。

    奴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①生产力的变化。夏、商、西周的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铁器和牛耕,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

    ②经济活动状况。夏、商、西周的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了较大发展。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武器,但后来也开始向生活化、工具化发展。纺织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漆器业有了发展,后期煮盐业、酿酒业等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商业、交通和城市也有了一定发展。

    商、周的青铜制造业

    从使用石器、木器到制造青铜器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史上的飞跃。夏朝的青铜制造已有一定水平。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这是三代之所以称“青铜时代”的主要依据。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品数量大,品种多,到西周时期,产品向生活化发展。这些青铜器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青铜器成为上古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

    夏、商、西周的交通

    夏朝的交通工具有很大的发展,已有专司车辆制造的“车正”。《左传》记载大禹曾开九道。到了商朝,开始形成辐射整个统治区域的交通网络。西周的交通在商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周王朝对道路的维护和管理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措施,设有不少与交通道路有关的官员。交通的发展促进和反映了三代的商业发展,增进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

    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

    夏、商、西周的农业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进步。在夏、商、西周时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这一时期的作物品种增多,到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大都出现。耕作技术也有所提高。人们已经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而且,有了较发达的历法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

    典型例题

    例1商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里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奴隶的地位低下B.奴隶主极其残忍

    C.当时的牲畜较少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

    答案:D

    例题分析:商代奴隶的“集体”劳动,体现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它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因而本题应选D。

    例2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A.丝棉麻B.麻棉丝C.丝麻棉D.麻丝棉

    答案:D

    例题分析:本题误区之一是把衣着织物原料简单理解为衣料;之二是麻织品和丝织品出现的先后时间。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用麻纺线织布的技术最早出现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从商代蚕丝业的发展程度,可以反证出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蚕丝,人们可能已经知道利用蚕丝。而棉花种植传入较晚,其中非洲棉花经过中亚传入我国新疆的时间大抵不晚于西汉中期。

    例3“鼎”是代表权力和地位的礼器,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A.尧舜禹时期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答案:B

    例题分析:“鼎”是国家形成后产生的,又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关。同时还应联系考古发现进行判断。

    扩展资料

    商朝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

    商代使用的农具,目前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仍以石、骨及蚌制铲、斧、镰、刀等为主,偶尔也发现有一些铜锸、铜铲等青铜工具,但不一定用于农业生产。

    甲骨文的田字,表明在广平的原野有整治得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甲骨文“疆理”的“疆”字,象征丈量和划出疆界的田地,“田畴”的“畴”字,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这样的田畴当然不会耕作得很粗放。这些经过疆理整治规则耕作较好并配合有灌溉沟渠的方块田,就是后来的井田。

    这些田地主要分布在都邑附近,由商王和诸侯国君直接占有,也有分配给近亲贵族。其他贵族在封邑内也同样经营这样的田地,不过规模要小一些。在国都以外,商王经常派臣民到比较边远的地方去开垦土地。

    手工业的发展

    铸造作坊商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比农业更为突出。其中,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更集中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和时代的特点。

    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发现有为王室所专用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当时,在这些作坊中都有比较细致的分工,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生产规模之大和技艺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所罕见的。

    商业的发展

    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分工日趋巩固和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商代的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周灭商后,据周公说在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从事长途贩运贸易活动的商贾。

    在殷都和其他重要城邑的贵族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用的一些比较珍贵的物品,如龟、贝、玉、珠宝、青铜、皮毛、齿革、丝帛等等,除在专有作坊役使奴隶自行生产之外,还有许多必须来自外地。其中有一部分由各地贡献,也有不少是通过交换的商品。这些商品,主要由一些专业的商贾从事贩运,这样就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夏朝农业生产

    夏代的中心地区位于黄河中游,气候适宜。谷也叫粟,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主要的收割工具有石刀,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石刀正面呈梯形,上有两面对穿的圆孔,一面刃,样式很象后世北方掐谷穗用的“铁爪镰”。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一些弯月形的石镰和蚌镰,这也是那个时候的主要收割工具,石镰和蚌镰不仅能收割谷穗,而且连谷物的杆也可以收回来,可见那时的农业已脱离了原始状态。

    当时翻地的工具主要是木耒和石铲。在二里头遗址的房基、灰坑和墓葬的壁土上能看出木耒留下的痕迹。古书上说,大禹“身执耒亩以为民光”。耒是木质的,从壁土上遗留的痕迹来看,它的形状大体是在木柄的一端分成双叉,主要用来掘土。石铲在二里头和洛阳锤李遗址的四期文化层中(相当于二里头早期)都有发现。锤李的石铲是磨制的,呈扁平状,上窄刃宽,两面刃,为了安装木把,在铲的中间还钻上孔。在黄土平原比较松疏的土地上,这种木耒和石铲就担负起翻地掘土的主要任务。

    农业生产的发展的表现:

    水井的使用。水力的出现可能在夏代以前。在河北邯郸涧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水井。到了夏代,水井的使用肯定比以前有所增多。在洛阳锤李、偃师二里头都发现了水井,锤李的水井是圆形的,口径1.6米,深6米多,在这口古井中发现有高领罐、直领罐等遗物,可能是当时汲水落井遗留的器物。二里头的一口井是长方形的,长1.95米,宽1.5米,井深4米

    以上,井筒是光滑的直壁,证明它不是窑穴。壁上有对称的脚窝,那是为了掏井和捞拾落井器具而挖的。水井的使用可以改变那种追逐水源、迁徒不定的生活,使人们有可能长期定居在一个地方,而定居生活又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水井还可以浇地,不过,当时的条件不可能出现大面积的水浇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型的陶制容器。例如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口尊、瓮以及大陶罐等,与龙山文化早期、中期的器物相比,它们确实成了庞然大物。这些大型器物,有一些应是贮存食物的用具。只有农业的相当发展,制作大型容器才成为必要。

    在这个阶段上,专用酒器也出现了。在二里头遗址的一些墓葬中发现有细长的觚(gu)、有带管状流的盉[he],还有那种三个空足、有耳有流的鬹[gui]等专用酒器,足见当时饮酒风气十分盛行。有的文献上记载说,古时候用黄米做“酒”是夏代第六个国王少康发明的。我们知道,酿酒的主要原料是粮食,没有相当多的粮食收获,大量酿酒是不可能的。所以从专用酒器的普遍出现,就可以推测出农业生产发展的概况。

    以青铜铸造为主的手工业

    从夏铸九鼎的传说看,夏朝的铜器制造应当是很有发展的。《墨子·耕柱》篇说夏后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左传》宣公三年说“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虽然至今还没有发现夏代的铜鼎,但已经发现了不少其它种类的铜器,二里头遗址的铜爵就有相当高的铸造工艺水平。西周初年分封诸侯时曾经封赐给鲁公伯禽以“夏后氏之璜”。春秋时期宋国叛臣外逃路过卫地,遭到卫人围攻,让他留下“夏后氏之璜”才肯放行。这些都说明夏代的美玉很为后世所珍贵。二里头遗址出土有许多种类的玉器,其中的玉柄形器的末端浮雕成兽头形,分为六节的器身上雕琢有兽面纹、花瓣纹,雕工十分精细,代表了当时的制玉工艺水平。《韩非子·十过》篇说禹所作的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这种祭器据说就是漆器。二里头遗址出土有平底漆盒、漆豆、漆觚等,可以看出当时的漆器制造工艺。

    商朝以光辉灿烂的青铜铸造业著称于世。历年出土的商朝青铜器有数千件之多,许多铜器造型古朴奇特,厚重雄浑,纹饰繁缛,足为商朝文明的象征。早商时代的郑州二里岗遗址曾经出土多种青铜器,还发现两处铸铜作坊。晚商时代的青铜铸造可分为两个阶段。康丁以前的阶段,铜器多方形,如方鼎、方彝、方尊等,其棱角和中线处常以扉棱为装饰来增强器物的庄严和雄伟。这个阶段的铜器多无铭文,或仅标明器主的族氏。武乙以后的阶段,器物形制发生不少变化,如鼎足由原先的圆柱形变为中间略细的蹄足形,爵由平底变为深腹圆底等。这个阶段出现了字数较多的铭文,有多达40余字者。殷墟所发现的铜矿石是孔雀石,其中最大的一块重18.8公斤。商都所需的铜和铅可能产于今豫西、晋南一带,锡则来自南方。开采好了的矿石要先炼成铜料备用,这在卜辞中称为“铸黄吕”。殷墟有大规模的铸铜遗址,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当时铸造青铜器要经过制模、翻范、浇铸、修整等工序。铸造大型铜器常常要上百人乃至几百人的协同工作。司母戊大方鼎的鼎身和鼎足采取整体铸造的方法,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浇铸而成的。它的鼎身由4块腹范、1块底范、1块芯座,另加4块浇口范合在一起铸成,所需金属料在1000公斤以上。

    【经济措施类知识归纳【精】】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