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经典范文:绝对值与相反数(3)教学案
  • 经典范文:绝对值与相反数(3)教学案

    发表时间:2022-01-16

    学习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2、会求已知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3、会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4、经历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1.会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会求已知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学习难点:理解有理数的绝对值和相反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根据绝对值与相反数的意义填空:

    1、

    2、

    -5的相反数是______,-10.5的相反数是______,的相反数是______;

    3、|0|=______,0的相反数是______。

    二、探索感悟

    1、议一议

    (1)任意说出一个数,说出它的绝对值、它的相反数。

    (2)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本身或它的相反数有什么关系?

    2、想一想

    (1)2与3哪个大?这两个数的绝对值哪个大?

    (2)-1与-4哪个大?这两个数的绝对值哪个大?

    (3)任意写出两个负数,并说出这两个负数哪个大?他们的绝对值哪个大?

    (4)两个有理数的大小与这两个数的绝对值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三.例题精讲

    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9,-16,-0.2,0.

    求一个数的绝对值,首先要分清这个数是正数、负数还是0,然后才能正确地写出它的绝对值。

    议一议:(1)两个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那个数一定大吗?

    (2)数轴上的点的大小是如何排列的?

    例2比较-10.12与-5.2的大小。

    例3.求6、-6、14、-14的绝对值。

    小节与思考: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四.练习

    1.填空:

    ⑴的符号是,绝对值是;

    ⑵10.5的符号是,绝对值是;

    ⑶符号是“+”号,绝对值是的数是;

    ⑷符号是“-”号,绝对值是9的数是;

    ⑸符号是“-”号,绝对值是0.37的数是.

    2.正式足球比赛时所用足球的质量有严格的规定,下表是6个足球的质量检测结果(用正数记超过规定质量的克数,用负数记不足规定质量的克数).

    请指出哪个足球质量最好,为什么?

    第1个第2个第3个第4个第5个第6个

    -25-10+20+30+15-40

    3.比较下面有理数的大小

    (1)-0.7与-1.7(2)(3)(4)-5与0

    五、布置作业:

    p25习题2.35

    家庭作业:《评价手册》《补充习题》

    六、学后记/教后记

    JK251.com延伸阅读

    经典范文:第3课吆喝教案


    教学目标:体味老北京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丰富的文化内涵,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体验

    听相声《买布头》学唱生活中的吆喝,让我们一起走进萧乾的《吆喝》,去聆听北京城特殊韵味的吆喝声,感受他的那份心动。

    二、朗读感知

    1、让学生听录音阅读全文并思考:作者围绕北京城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作者介绍了北京城一年四季、从早到晚不同的吆喝,及叫卖的内容和方法。

    早晚吆喝:早点、百货、夜宵

    四季吆喝:蛤蟆骨朵、西瓜、柿子、葫芦……

    2、小组竞猜(听录音猜行当)

    三、研读品味(品味语言特色)

    品吆喝的“味儿”

    介绍北京口语特点:讲究分寸,委婉,事物名词后加“儿”

    作者描写要和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富有京味的语句,并大声朗读,品味其中的意味。

    例:冰棍儿----三分嘞

    葫芦儿----刚蘸的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感。

    ……(朗读品味法,比较品味法、语境体悟法、生活体验法)

    品吆喝的“法儿”

    阅读第11段品析吆喝的“法儿”

    例:借甲事物形容乙事物:葫芦儿-----冰塔儿

    夸张手法:小玩艺儿赛活的

    具有戏剧性:就剩两挂啦三分嘞

    告诉制作过程:蒸而又炸,油油儿又白搭。

    小组合作:选择任一商品,设计吆喝内容和吆喝方式,体会生活乐趣

    四、走出课堂

    哲人常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第二课时

    一、体会情感。

    作者在《吆喝》一文中怀念的不仅仅是吆喝的内容,他还怀念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自豪)

    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赞美)

    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是否也会想起什么?怀念些什么?

    二、拓展阅读(略)

    谢谢指导!

    附:酸梅汤

    【吆喝】哎玉泉山的水来东直门的冰

    喝的嘴里凉了嗖嗖

    给的又多来

    汤儿好喝呀

    【解说】酸梅汤是老北京传统的消暑饮料,在炎热的季节,多数人家会买杨梅来自行熬制,里边放点白糖去酸,冰镇后饮用。

    玉泉山的水是有名的山泉水,很好喝,旧时皇上只喝玉泉山的水并有专门的水官从西直门走水。所以卖酸梅汤的以“玉泉山的水”来做宣传。而东直门有全城最大的冰窖,在冬天的时候,卖冰的会把冰放在冰窖里储存起来,到天热的时候卖。

    西瓜

    【吆喝】哎这斗大的西瓜你就船这么大的个块儿咧吃了呗呶快来哎

    润嗓子甜嘞这两个大俩哎

    【解说】北京城卖西瓜的小贩,有的整个的卖,有的就切成小块儿零卖。在闷热的季节,很多住家都喜欢在晚饭后去逛街,买块儿西瓜边走边啃消暑。王府井花市大街有家西瓜摊,一个瓜切成16块一样大的块,用很夸张的吆喝叫卖。

    附:调查表

    学校民俗文化调查表姓名:

    时间:

    感想

    教学后思: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也反映生活

    从生活中选材不要忽视它的数学价值——绝对值的教学设计随想的教学方案


    从生活中选材不要忽视它的数学价值——《绝对值》的教学设计随想

    【主题】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但决不是把生活情景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上来,否则这样的课有生活味而没有学科味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到:“学习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而其中应当包含一定的数学价值。”倡导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目的是为了给教学注入活力。我们要把充满火热生命气息的生活原生态,改造为具备清晰而富有教育意义的再生态情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背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绝对值与相反数(第1课时)》一课,是一堂概念课,与传统教材相比在内容与教学要求上并无太大差异,如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上好这一课,对我们一线教学的教师无疑是个挑战。笔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了抽象的绝对值概念,并学会了绝对值的初步应用.

    【设计】我校坐落在江宁区金箔路(东西走向)旁,90%的学生住校,对初一新生来说,第一次远离父母,迈入东山外国语学校,很多生活中的事情要由个人独立料理,开学初,许多家长在周六或周日来校看望自己的孩子。因而我就此组织绝对值的教学素材。从这个情境中学生认识到在金箔路上,与学校(门口)相距200米的地点有两处——金箔信用社、金宝装饰商场,如果要知道确切的地点,还需要指出它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情境:9月4日,李强的爸爸来学校,会见了老师,临走时叫老师把一个纸条转交给李强.老师在整理办公桌时,一不小心将墨汁沾在上面(如图)

    从生活中选材不要忽视它的数学价值——《绝对值》的教学设计随想

    如果无法下载,请右击使用迅雷下载(要先安装迅雷)

    上一篇:苏科七上教案第2章2.2数轴2-1

    下一篇:2.3绝对值与相反数(三)

    经典范文:5.4平移


    [教学目标]

    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难点:平移的作图.

    [教学设计]观察图形形成印象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请

    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他部分重复,如果给你一个局部,你能复制他们吗?

    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二.提出新知实践探索

    平移:(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

    (3)连接各组对应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translation)

    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利用一张半透明的纸附在上面,绘制一排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案

    三.典例剖析深化巩固

    例如图,(1)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运动到a`,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巩固练习]

    教材33页:1,2,4,5,6,7

    [小结]

    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当图形平移的方向是沿着一边所在直线的方向时,那么此边上的对应点必在这条直线上

    利用平移的特征,作平行线,构造等量关系是接7题常用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33页习题:3题

    [备选题]

    经过平移,三角形abc的边ab移到了ef,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你能给出几种作法?

    如图,将半圆图形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其中a点到了a`点,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cd,ad

    平移后的三角形中,与b,e的对应点f,g,还是在bc边上吗?

    ∠b和∠c相等吗?说明理由。

    经典范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通过自我复习,检查等方式巩固本单元的字词常识。

    2.梳理单元内容,通过分析《谈生命》明确散文阅读方法

    3.直击中考:通过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魅力,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单元知识梳理:

    自主复习一:字词:(注音、书写、释义)

    巉岩芳馨云翳周道如砥沉湎乐此不疲寒伧风姿绰约自主复习二:文学常识(评价、代表作)冰心王鼎钧勃兰兑斯贾平凹自主复习三:重点课文复习:《谈生命》1.一棵小树经历了哪几种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2.在这些生命的状态中,小树表现了怎样的心理和情绪?3.从选文中你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怎样的?4.为什么说“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怎样理解“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5.生命还像什么?结合你的经历和感悟谈谈看法?自主复习四:讨论交流明确散文特点、散文阅读的方法。特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手法:语言修辞:人称:中考题型:1.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2.揣摩词语或语句的含义和作用。3.谈谈你对某句话的理解和看法。4.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修辞。5.字词的音、形、义。6.这篇散文很感人,你认为使自己感动的内容是什么?你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7.仿写、填写词句。8.请你就本文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第一步: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标题、正文、附注文字。2.大体了解:作者、背景、内容、结构、中心。3.注意体会:重点语句第二步:局部揣摩1.这个词句的字面意思是什么。2.找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3.联系上下文分析、体会。4.联系中心分析、体会。注意:绝对不能孤立的看待每一个问题。第三步:组织好语言1.恰倒好处的利用文中的语言。2.利用好诗词、名言、警句。3.选取优美、富含哲理的词句。4.语言连贯、得体,意思统一。5.回答全面,重点突出。

    经典范文: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只因为主人的德行美好(它就不简陋了)。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就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经典范文: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设想:诗词的考查重点以默写为主,所以对于诗歌本身的分析可作简要要求,以学生自主探索、查找资料为辅,检查背诵为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约客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朗读感知

    2.作者作品简介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3.理解诗句

    4.了解内容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欣喜若狂

    ?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小结

    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三、学习《滁州西涧》《约客》以学生为主

    1.朗读诗歌

    2.作者简介

    3.诗歌分析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分析诗歌。

    四、课堂背诵指导与检查

    齐读课文,背诵

    第二课时如梦令菩萨蛮

    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

    二、学习《如梦令》

    1.学生试分析赏读

    交流自己所得资料,整体把握李清照这一独特的女词人和这首诗的情感内容

    2.小结

    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写法上比较别致。“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恰好衬托出女主人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应是”一句,用词准确,又恰当地使用了借代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极富创造性。很好地表达了女主人的惜花之情。

    三、学习《书江西造口壁》

    1.作者简介

    2.朗读

    3.分析诗歌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入侵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王朝的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住人们对中原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末尾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四、朗诵诗歌。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经典范文:陋室铭教学简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2)托物言志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讨论交流,自主学习;(2)加强诵读,在吟诵中感悟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人生志趣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托物言志手法:《爱莲说》(2)题解:“铭”、作者。

    2、初读课文,读顺句子

    (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3)学生齐读

    3、二读课文,梳理字句。

    (1)学生借助注释,读出疑点(2)齐读激发,讨论疑点

    (3)讲清字句,翻译课文。(4)齐读课文,巩固理解。

    4、三读课文,体会情感、手法。

    (1)主旨、结构。(2)情感理解(3)语言手法探究。

    5、背诵竞赛,记忆字句。

    6、当堂练习,及时巩固

    附板书:

    陋室铭(文体)

    刘禹锡(唐,梦得)

    自然环境优美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来往人物不俗何陋之有

    生活情趣高雅

    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类比托物言志类比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5275.html

    【经典范文:绝对值与相反数(3)教学案】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