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从生活中选材不要忽视它的数学价值——绝对值的教学设计随想的教学方案
  • 从生活中选材不要忽视它的数学价值——绝对值的教学设计随想的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1-19

    【www.jk251.com -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那么如何写一份初中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从生活中选材不要忽视它的数学价值——绝对值的教学设计随想的教学方案》。

    从生活中选材不要忽视它的数学价值——《绝对值》的教学设计随想

    【主题】新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但决不是把生活情景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上来,否则这样的课有生活味而没有学科味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到:“学习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而其中应当包含一定的数学价值。”倡导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目的是为了给教学注入活力。我们要把充满火热生命气息的生活原生态,改造为具备清晰而富有教育意义的再生态情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背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绝对值与相反数(第1课时)》一课,是一堂概念课,与传统教材相比在内容与教学要求上并无太大差异,如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上好这一课,对我们一线教学的教师无疑是个挑战。笔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了抽象的绝对值概念,并学会了绝对值的初步应用.

    【设计】我校坐落在江宁区金箔路(东西走向)旁,90%的学生住校,对初一新生来说,第一次远离父母,迈入东山外国语学校,很多生活中的事情要由个人独立料理,开学初,许多家长在周六或周日来校看望自己的孩子。因而我就此组织绝对值的教学素材。从这个情境中学生认识到在金箔路上,与学校(门口)相距200米的地点有两处——金箔信用社、金宝装饰商场,如果要知道确切的地点,还需要指出它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情境:9月4日,李强的爸爸来学校,会见了老师,临走时叫老师把一个纸条转交给李强.老师在整理办公桌时,一不小心将墨汁沾在上面(如图)

    从生活中选材不要忽视它的数学价值——《绝对值》的教学设计随想

    如果无法下载,请右击使用迅雷下载(要先安装迅雷)

    上一篇:苏科七上教案第2章2.2数轴2-1

    下一篇:2.3绝对值与相反数(三)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等式它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起学点

    1.理解:等式的意义,并能举出有关等式的例子.

    2.掌握:关于等式变形的两条性质,并能语言叙述.

    3.应用:会用等式的两条性质将等式变形,并能对变形说明理由.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等式的两条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等式走向新等式的解题思想,即为以后方程的同解变形打下基础.

    (三)德育渗透点

    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四)美育渗透点

    等式的两条性质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取引导发现法,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生学法:演示实验→等式性质→巩固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等式概念的认识理解,等式性质的归纳.

    2.难点:利用等式的两条性质变形等式.

    3.疑点:(1)等式性质2中,关于除数不为零的理解.

    (2)利用性质变形时,对“等式两边”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简单实物.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共同做演示实验,得出等式性质,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给出如下的数学关系

    (出示投影1)

    ;;

    ;;

    师提出问题:观察上面式子表示了什么关系?由学生回答“相等关系”后引出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含义,分清等式的左边和右边.

    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演示实验:

    两只手中各拿4支粉笔,现在我们再分别从粉笔盒里拿出两支,放入相应手中,问两只手中粉笔个数的关系?如果我们将开始手中的粉笔各放回两支怎样呢?既扩大到原来的2倍,或缩小到原来的2倍,结果还是相等.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把上面实验抽象为一个数学问题.

    即:4=4.

    提出问题:由上面两组等式变形,我们可以得出关于等式变形什么结论?把上面式中2,改3或-5行吗?

    学生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启发学生怎样用精炼的语言叙述,或分组推荐代表回答.

    师总结等式的性质:

    由前两式总结: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由后两式总结: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提出问题:①4=4两边都加上整式如:两边都加上结果还是等式吗?

    ②第二结论中所说除数可以是零吗?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对上面结论加以补充说明.

    教师归纳:以上两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等式性质”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条性质的总结,教师应强调以下四点:

    ①等式的性质1是加法和减法运算,等式的性质2是乘法或除法运算.

    ②等式的两边都参与运算,并且是同一种运算.

    ③加(或减)、乘以(或除以)的是同一个数.

    ④零不能做除数或分母.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教法说明】由于这组题是例题的巩固,因此可以由学生讨论分组,以竞赛形式回答以增加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出示投影2)

    1.判断:已知等式,下列等式是否成立?

    ①;②;③;④.

    2.若,请同学们根据等式性质编出三个等式并说出你的编写根据.

    【教法说明】这组题是对等式性质的辨析,教学时应多让学生思考,并能说出依据.

    (出示投影3)

    1.从能不能得到呢?为什么?

    2.从能不能得到呢?为什么?

    3.从能不能得到呢?为什么?

    4.从能不能得到呢?为什么?

    学生活动:分组抢答.

    【教法说明】从以上题目可知,根据等式的性质,从已知等式出发通过变形可得出新的等式.

    (出示投影4)

    例用适当的数或整式填空,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1.如果,那么;

    2.如果,那么;

    3.如果,那么.

    【教法说明】分析:

    1题从已知的一边入手,怎样变形就得到呢?(原等式两边都减去5)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观察等式的右边怎样由变形成5(两边加上),即原来两边都加上,根据等式性质1.

    3题观察等式左边怎样由变形为,即等式两边都除以0.2,根据等式性质2.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5)

    练习:用适当数填空,并且说出根据等式的哪条性质及怎样变形的?

    1.如果,那么;

    2.如果,那么;

    3.如果,那么;

    4.如果,那么;

    5.如果,那么.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回答.

    【教法说明】这一段是学生尝试利用等式性质对等式变形的练习过程,因此可采用小组竞赛、抢答等灵活的课堂训练形式.

    师提出问题:上面问题同学们解答的非常好,下面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每个同学编一道和上面填空题类似的题目,交给同桌同学解答,并请对方谈谈所编题目是否符合标准.

    【教法说明】上面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编题、解答,最后应用由学生代表性地评比一下,以培养学生灵活性、多角度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我们通过学习等式的性质,不难发现可以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方程的求解问题(也就是可以求方程未知数的值).

    (出示投影6)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2);

    解:等式两边都乘以2解:等式两边都加上7得

    等式的两边都除以5

    得.

    【教法说明】上面题目可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应用等式性质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由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作答写出以上过程

    (出示投影7)

    已知:、都是数,利用等式性质将下列各小题中的等式进行变形,然后填空.

    (1)如果,那么

    这就是说,如果两个数的和为零,那么这两个数___________.

    (2)如果,那么.

    这就是说,如果两个数的积为1,那么这两个数__________.

    【教法说明】这是利用等式变形来认识相反数、倒数问题,解题时注意“互为”问题的有关概念语言.

    (五)归纳小结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性质,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清楚:

    1.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已知等式通过变形得到一个新等式,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从新等式出发考虑用什么性质变形,这要靠大家的观察分析能力.

    2.我们今天学习的等式的性质,是将来解方程的依据.

    八、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将等式的两边都__________得到,这是根据等式性质______.

    (2)将等式的两边都乘以____________、或除以___________得到,这是根据等式性质____________;

    (3)将等式的两边都____________得到,这是根据等式性质_____________;

    (4)将等式的两边都__________得到,这是根据等式性质________.

    2.用适当的整式填空,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1)如果,那么;

    (2)如果,那么;

    (3)如果,那么;

    (4)如果,那么;

    (5)如果,那么.

    3.判断下列变形是否正确

    (1)由得到.()

    (2)由得到.()

    (3)由得到.()

    (4)由得到.()

    (5)由得到.()

    (6)由得到.()

    九、布置作业

    1.课本第186页习题4.1A组,4.(6)(7)(8);

    2.课本第187页B组3.

    十、板书设计

    十一、参考答案

    1.(1)加3,1;(2)2,,2;(3)减去,1;(4)除以,2.

    2.(1)2;(2)-3;(3);(4);(5),3.

    3.√√×××√

    作业答案

    4.(6);(7);(8);

    B组3.①,零;②,是1.

    生活中的酸碱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重要性质:酸碱性;理解溶液酸碱性强弱与ph的关系;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2、初步学会探究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酸碱性的方法。

    3.了解酸和碱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意义,增进对化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酸和碱强弱程度及其实质

    教学难点

    认识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诊断:

    1、什么是酸?什么是碱?

    2、nahso4是酸吗?

    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诊断上节课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情景引入:

    nahso4不是酸,但其水溶液显酸性。所以只要溶液中含有较多h+的显酸性,只要含有较多oh-的溶液显碱性。

    问题:厨房中有两杯醋溶液,你怎么知道哪杯浓度更大?

    可以通过尝的方法得出哪杯溶液浓度大

    通过问题讨论,让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愿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如何测定溶液的ph值?下面我给同学们演示一下:

    我这有一瓶待测液,取少量于试管中,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进行比较,即可得出溶液的ph。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操作一下呢?

    仔细观察,了解ph试纸的使用方法

    进行规范的操作,让学生在实验时养成规范操作的好习惯

    学生实验: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调: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用完后要进行洗涤)

    点拨:ph试纸只能粗略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只能准确到整数)要精确的测定就要使用ph计

    按照老师的点拨进行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教案-不等式它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方案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难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不等式的概念

    用不等号(“<”、“>”或“≠”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另外,(“≥”是把“>”、“=”)结合起来,读作“大于或等于”,或记作“≮”,亦即“不小于”)、(“≤”是把“<”、“=”结合起来,读作“小于或等于”,或记作“≯”,也就是“不大于”)等等,也都是不等式.

    2.当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乘以同一个正数或负数时,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但变形所得的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有的与原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相同,有的则不相同.因而叙述时不能笼统说成“……仍是不等式”,而应明确变形所得的不等式中不等号的方向.

    3.不等式成立与不等式不成立的意义

    例如:在不等式中,字母表示未知数.当取某一数值时,的值小于2,我们就说当时,不等式成立;当取另外某一个数值时,的值不小于2,我们就说当时,不等式不成立.

    4.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是不等式变形的重要依据,性质1、2类似等式性质,不等号的方向不改变,性质3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这是不等式独有的性质,也是初学者易错的地方,因此要特别注意.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理解什么是不等式成立,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

    3.能依题意准确迅速地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运用类比方法研究相关内容的能力.

    2.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不等式的学习,渗透具有不等量关系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2.学生学法:只有准确理解不等号的几种形式的意义,才能在实际中进行灵活的运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定方法;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二)难点

    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三)疑点

    如何把题目中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准确地翻译成相应的数学符号.

    (四)解决方法

    在正确理解不等号的意义后,通过抓住体现不等量的关系的词语就能准确列出相应的不等式.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创设情境,通过复习有关等式的知识,自然导入新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从演示的有关实验中,探究相应的不等量关系,从学生的讨论、分析中探究代数式的不等关系的几种常见形式.

    3.从师生的互动讲解练习中掌握不等式的有关知识,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灵活应用能力.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主要学习依题意正确迅速地列出不等式.

    (二)整体感知

    通过复习等式创设情境,自然过渡到不等式的学习过程中,又通过细心的分析、审题寻找出正确的不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习题,思考并回答:

    (1)什么是等式?等式中“=”两侧的代数式能否交换?“=”是否具有方向性?

    (2)已知数值:-5,,3,0,2,7,判断:上述数值哪些使等式成立?哪些使等式不成立?

    学生活动:首先自己思考,然后指名回答.

    教师释疑:①“=”表示相等关系,它没有方向性,等号两例可以相互交换,有时不交换只是因为书写习惯,例如方程的解.

    ②判断数取何值,等式成立和不成立实质上是在判断给定的数值是否为方程的解,因为等式为一元一次方程,它只有惟一解,所以等式只有在时成立,此外,均不成立.

    【教法说明】设置上述习题,目的是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不等式和等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大家在学习时要自觉进行对比,请观察演示实验并回答:演示说明什么问题?

    师生活动:教师演示课本第54页天平称物重的两个实例(同时指出演示中物重为克,每个砝码重量均为1克),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后回答:演示中天平若不平衡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物体的重量不相等.

    【教法说明】结合实际生活中同类量之间具有一种不相等关系的实例引入不等式的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际生活中,像演示这样同类量之间具有不相等关系的例子是大量的、普遍的,这种关系需用不等式来表示.那么什么是不等式呢?请看:

    ,,

    ,,

    提问:(l)上述式子中有哪些表示数量关系的符号?(2)这些符号表示什么关系?(3)这些符号两侧的代数式可以随意交换位置吗?(4)什么叫不等式?

    学生活动:观察式予,思考并回答问题.

    答案:(1)分别使用“<”“>”“≠”.(2)表示不等关系.(3)不可以随意互换位置.(4)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不等号除了“<”“>”“≠”之外,还有无其他形式?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尝试得到结论.

    教师释疑:①不等号除“<”“>”“≠”外,还有“≥”“≤”两种形式(“≥”是指“>”与“=”结合起来,读作“大于或等于”,也可理解成“不小于”;同理“≤”读作“小于或等于”,也可理解成“不大于”.)现在,我们来研究用“>”“<”表示的不等式.

    ②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它们具有方向性,因而不等号两侧不可互交换,例如,不能写成.

    【教法说明】①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进而猜测出不等式的意义,这种教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②通过教师释疑,学生对不等号的种类及其使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尝试反馈,巩固知识

    同类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常用“>”“<”来表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不等式的理解,解答习题.

    (1)用“<”或“>”境空.(抢答)

    ①4___-6;②-1____0③-8___-3;④-4.5___-4.

    (2)用不等式表示:

    ①是正数;②是负数;③与3的和小于6;④与2的差大于-1;⑤的4倍大于等于7;⑥的一半小于3.

    (3)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55页例1.

    注意:不是所有同类量都可以比较大小,例如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它们只有等与不等关系,而无大小关系,这一点无需向学生说明.

    学生活动:第(l)题抢答;第(2)题在练习本上完成,由两个学生板演,完成之后,由学生判断板演是否正确

    教师活动:巡视辅导,统计做题正确的人数,同时给予肯定或鼓励.

    【教法说明】①第(1)题是为了调动积极性,强化竞争意识;第(2)题则是为了训练学生书面表述能力.

    ②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题目中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翻译成相应的不等号,例如“小于”用“<”表示,“大于等于”用“≥”表示.

    下面研究什么使不等式成立,请同学们尝试解答习题:

    已知数值;-5,,3,0,2,-2.5,5.2;

    (1)判断:上述数值哪些使不等式成立?哪些使不成立?

    (2)说出几个使不等式成立的的数值;说出几个使不成立的数值.

    学生活动:同桌研究讨论,尝试得到答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答,使未知数的取值不仅有正整数,还有负数、零、小数.

    师生总结:判定不等式是否成立的方法就是:如果不等号两侧数值的大小关系与不等另一致,称不等式成立;否则不成立.例如对于;当时,的值小于6,就说时不等式成立;当时,的值不小于6,就说时,不成立.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培养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知识的意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4.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1)当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是否成立?

    -7,0,0.5,1,,10

    (2)①用不等式表示:与3的和小于等于(不大于)6;

    ②写出使上述不等式成立的几个的数值;

    ③取何值时,不等式总成立?取何值时不成立?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1题,2题,同桌订正;教师抽查,强调注意事项.

    【教法说明】

    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可以有多个,为6.2讲解不等式的解集做准备.

    ②强化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总结、扩展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完善: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1.掌握不等式是否成立的判断方法;2.依题意列出正确的不等式.

    注意:列不等式时,要注意把表示不等关系的词语用相庆的不等号来表示.例如“不大于”用“≤”表示,而不用“<”表示,这一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

    八、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P61A组1,2,3.

    (二)选做题:

    1.单项选择

    (1)绝对值小于3的非负整数有()

    A.1,2B.0,1C.0,1,2D.0,1,3

    (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不是负数,则

    B.是大于0的数,则

    C.不小于-1,则

    D.是负数,则

    2.依题意列不等式

    (1)的3倍与7的差是非正数

    (2)与6的和大于9且小于12

    (3)A市某天的最低气温是-5℃,最高气温是10℃,设这天气温为℃,则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说明】1.再现本节重点,巩固所学知识.

    2.有层次性地布置作业,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参考答案

    1.<,<,>,>,<,<

    2.5.2,6,8.3,11是的解,-10,-7,-4.5,0,3不是解

    3.(1)(2)(3)(4)

    (二)1.(1)C(2)D

    2.(1)(2)(3)

    九、板书设计

    6.1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一)

    一、什么叫不等式?

    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重点研究“>”“<”

    二、依题意列不等式

    “大于”“>”;“小于”“<”;“不大于”“≤”;“不小于”“≥”;

    三、不等式能否成立

    时,(√);时,(×);

    时,(×)

    四、归纳总结重点

    (一)依题意列不等式.

    (二)会判断不等式是否成立.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费马数

    费马(P.deFermat)是17世纪法国著名数学家,是法国南部土鲁斯议会的议员,他在数论、解析几何、概率论三个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他无意发表自己的著作,平生没有完整的著作问世.去世后,人们才把他写在书页空白处和给朋友的书信中,以及一些陈旧手稿中的论述收集汇编成书.费马特别爱好数论,在这方面有好几项成就,如费马数、费马小定理、费马大定理等.

    费马于1640年前后,在验算了形如

    的数当的值分别为

    3,5,17,257,65537

    后(请注意这些数均为质数)便宣称:对于为任何自然数,是质数.

    大约过了100年,1732年数学家欧拉(L.Euler)指出

    从而否定了费马的上述结论(猜想).

    尔后,人们又对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在中,除了上述五个质数外,人们尚未再发现新的质数.

    虽然费马的这个猜想是错误的,但为了纪念这位数学家,人们仍把这种形式的数叫做费马数.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的教学方案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3)

    【教学目标】1.熟练应用合并(同类项)及移项,解"ax+bx=c"及"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2.进一步感受如何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3.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练习〗p85.习题9〖探索1〗(1)有一列数,按一定的规律排成1,-3,9,-27,81,-243…,如果其中有一个数是x,那么跟在它后面的两个数依次为______,______.如果其中有一个数是y,那么它前面的哪个数是______,后面的那个数是______.(2)有一列数,按一定的规律排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567,这三个数各是多少?相信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了!〖例题学习〗p81.例2想一想:如果设这三个相邻数中的第二个数为y,怎么列方程?解是多少?〖探索2〗(1)“全球通”移动电话的计费方法是:月租费50元/月,本地通话费0.40元/分.一个月内,若通话200分,需交费_________元;若通话x分,需交费__________元.(2)李老师5月份“全球通”移动电话消费130元,求通话的时间是多少分.全球通神州行月租费50元/月0本地通话费0.40元/分0.60元/分〖探索3〗“全球通”和“神州行”两种移动电话的收费方式如表:用“全球通”每月收月租费50元/月,此外根据累计通话时间按0.40元/分加收通话费.用“神州行”,不收月租费,根据累计通话时间按0.60元/分收通话费.(1)若一个月内在本地通话100分,按两种计费方式各需交多少元?选择哪一种计费方式比较便宜?通话时间若是300分呢?(2)若累计通话t分,则用“全球通”要收费__________元;用“神州行”要收费__________元.(3)当本地通话时间是多少分时,两种收费方式的收费一样?(4)你认为在什么条件下选择“神州行”更便宜?(5)请为你的家长在“全球通”和“神州行”两种移动电话的收费方式中选择一种,并说明理由.〖补充作业〗1.国庆节前几天,两家商店的同一种彩电的价格相同.国庆节两家商店都有降价促销活动.甲商店的这种彩电降价500元,乙商店的这种彩电打9折.若原价是2000元/台,到哪一家商店买便宜?若原价是20000元呢?当原价是多少时,降价后的价格仍然相等?2.某服装商店出售一种优惠购物卡,花200元买这种卡后,凭卡可在这家商店按8折购物(有效期为一年),问当一年内累计消费多少元时,买卡与不买卡要花一样的钱?什么情况下买卡合算?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相关教学方案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教学目标】1.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2.学习如何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3.通过具体的例子感受一些常用的相等关系式.【对话探索设计】〖探索1〗(1)某校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去年购买的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去年购买的计算机的数量是________;今年购买的计算机的数量是________;三年总共购买的数量是_________.(2)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的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解:设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那么,设计(1)是让学生感受列代数式是列方程的基础.去年购买的计算机的数量是________;今年购买的计算机的数量是________;根据关系: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关系式: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列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并得________________.系数化为1得_____________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总量等于各部分量的和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探索2〗(1)把一些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若这个班级有x名学生,则这些书有_______本.(2)把一些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0本,若这个班级有x名学生,则这些书有_______本.(3)把一些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0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解:设这个班级有x名学生,根据第一关系,这批书共_________________本;根据第二关系,这批书共_________________本;这批书的总数是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不同的式子应该相等.熟悉这些关系有助于列方程.根据这一相等关系列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一想,怎样解这个方程?归纳: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的式子相等,这也是我们列方程经常用到的相等关系.〖练习〗1.(1)同样大的实验田,喷灌的用水量是漫灌的25%,若漫灌要用水x吨,则改用喷灌只需_________吨.(2)灌溉两块同样大的实验田,第一块用喷灌的方式,第二块用漫灌的方式,喷灌的用水量是漫灌的25%,若两块地共用水300吨.每块地各用水多少吨?解:设第二块地(漫灌)用水x吨,根据关系:喷灌的用水量是漫灌的25%(关系式是:喷灌的用水量=漫灌的的用水量×25%),得第一块地(喷灌)用水________吨.根据关系:两块地共用水300吨,可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得__________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业〗p79.练习,p84.1,6〖补充作业〗1.按要求列出方程:(1)x的1.2倍等于36;(2)y的四分之一比y的2倍大24.2.某厂去年的产量是前年的2倍还多150吨,若去年的产量是950吨,求前年的产量.解:设前年的产量是x吨,根据关系:去年的产量是前年的2倍还多150吨,得去年的产量为______________,根据去年的产量是950吨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解得__________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


    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实验的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能力培养: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思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思想。科学品质:通过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科学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使学生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重点和难点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应用。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的理解及应用。探究过程【复习提问】1.分别写出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利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探究新知】[引入]由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两个文字表达式可以看出,用文字表达式写起来很麻烦,而且不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也无法反映各物质间量的关系,是否可用一个式子来表示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呢?新的一章我们将重点研究这个问题。[板书]第四章化学方程式我们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质

    破裂成

    重新组合

    聚集成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没有改变,物质种类、分子种类一定改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呢?同学们可以猜测一下。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演示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结论1]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演示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结论2]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问题讨论]两个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1.定律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问题讨论]①铁生锈后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②蜡烛燃烧后化为乌有,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③100g水加热蒸发得到100g水蒸气,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2.注意:①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中的“参加”二字是指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②生成物的质量应包括沉淀、气体等全部的生成物的质量。③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反应。[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

    原子的数目

    原子的质量

    三不变

    [练习]1.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无变化的是__________。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⑤物质的种类⑥原子的种类2.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3.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混合物,a占25g,b有10g,c有5g,将混合物置于密闭容器中共热至反应停止后,发现容器内含有a为10g,b为21g,并有新物质d。求:该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4.将4.6g某化合物放入纯氧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问这种化合物中含有哪几种元素?试写出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小结]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③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作业]课本p701、2

    数轴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三、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数轴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板书.

    2.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向学生提出问题:数轴上为什么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呢?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温度订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知道数轴三要素的重要性,了解三者缺一不可,认识和掌握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依据.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讨论.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2)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不准讨论,想好后举手回答.

    让其他学生对其回答进行评判,对确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给予讲解.

    4.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例1画一条数轴,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1,5,0,-2.5,.

    学生练习: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数轴,然后在数轴上标出各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学生举手回答解:a表示-3;b表示;c表示3;d表示;e表.

    上一篇:2.2数轴练习

    下一篇:《2.2数轴说课稿

     面对公共生活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个人的社会角色相关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个人与社会及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的亲社会意识。在此基础之上,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人应当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对学会遵守规则部分相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明确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

    通过本课教学,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形成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独立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基于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应当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能够关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从众现象并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在了解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所具有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1.逻辑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生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公共生活。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对社会公共生活的认知与适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交往面的逐渐扩展,学生已经步入其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能否学会正确看待社会公共生活,以及能否适应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尤其是法律规则,对于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从内容结构上来说,本课着重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公共生活,以及正确看待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规则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认真遵守公共规则的价值取向。

    2.内容分析

    本课共分两站。

    第一站:理解公共生活。

    主要目标在于教育学生全面正确地看待社会公共生活。个人要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公共生活,首先就应当认真看待个人在公共生活中所担负的责任——不同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而每一个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又同时具有多种社会角色,并因其自身的不同角色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承担责任在某种程度上对个人而言是一种代价和付出,从而需要个人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以期能够战胜自我的惰性和对不正当利益的追求。

    第二站:学会遵守规则。

    主要目标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初步形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规则意识。

    就规则本身而言,主要有无形的道德规则和有形的法律规则两种。这两种规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发挥着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人们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规则,使服从公共生活的规则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只有这样,生活才能够更和谐、更完美。

    【从生活中选材不要忽视它的数学价值——绝对值的教学设计随想的教学方案】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