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7.3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初中教案精选
  • 7.3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初中教案精选

    发表时间:2022-01-16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教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自己的初中教案如何写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7.3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初中教案精选,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教学重点:

    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对称轴的性质.

    准备活动:

    将一张矩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把自己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

    (1)图中的两个“14”有什么关系?

    (2)在扎字中找出两组对应点,并连接,你连接的线段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3)在扎字中找出两组对应线段,对应线段是什么关系?

    (4)在扎字中找出两组对应角,对应角是什么关系?

    轴对称的性质:(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巩固练习:

    1、对下列的对称轴图形找出一组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

    3、用一个圆、一个正三角形、一条线段设计一个轴对称图案,并说明你要表达的含义.

    小结:

    要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它.

    作业:

    课本p199习题:1,2.

    教学后记:

    能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但不能很好地运用它.

    JK251.com延伸阅读

    经典初中教案轴对称轴对称图形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的性质及其应用;

    (3)知道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

    2、能力目标:

    (1)通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辨析图形的能力和画图能力;

    (2)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体现数学中的美,感受数学中的美.

    教学重点:的概念,轴对称的性质及判定

    教学难点:区分的概念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

    教学过程:

    1、概念:(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对称轴

    (2)轴对称

    (3)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实验,说明上述概念.最后总结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是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只是针对一个图形而言.

    都有对称轴,如果把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定理的获得

    (投影):观察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否为全等形

    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由此得出:

    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启发学生,写出此定理的逆命题,并判断是否为真命题?由此得到: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学生继续观察得到

    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说明:上述定理2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则是判定定理.

    上述问题的获得,都是由定理1引发、变换、延伸得到的.教师应充分抓住这次机会,培养学生变式问题的研究.

    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图形

    对称轴

    点A

    过点A的任意直线

    直线m

    直线m,m的垂线

    线段AB

    直线AB,线段AB的中垂线

    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等腰三角形

    底边上的中线

    3、应用

    例1如图,已知:△ABC,直线MN,求作△A1B1C1,使△A1B1C1与△ABC关于MN对称.

    分析:按照轴对称的概念,只要分别过A、B、C向直线MN作垂线,并将垂线段延长一倍即可得到点A、B、C关于直线MN的对称点,连结所得到的这三个点.

    作法:(1)作AD⊥MN于D,延长AD至A1使A1D=AD,

    得点A的对称点A1

    (2)同法作点B、C关于MN的对称点B1、、C1

    (3)顺次连结A1、B1、C1

    ∴△A1B1C1即为所求

    例2如图,牧童在A处放牛,其家在B处,A、B到河岸的距离分别为AC、BD,

    且AC=BD,若A到河岸CD的中点的距离为500cm.问:

    (1)牧童从A处牧牛牵到河边饮水后再回家,试问在何处饮水,所走路程最短?

    (2)最短路程是多少?

    解:问题可转化为已知直线CD和CD同侧两点A、B,

    在CD上作一点M,使AM+BM最小,

    先作点A关于CD的对称点A1,

    再连结A1B,交CD于点M,

    则点M为所求的点.

    证明:(1)在CD上任取一点M1,连结A1M1、AM1

    BM1、AM

    ∵直线CD是A、A1的对称轴,M、M1在CD上

    ∴AM=A1M,AM1=A1M1

    ∴AM+BM=AM1+BM=A1B

    在△A1M1B中

    ∵A1M1+BM1>AM+BN即AM+BM最小

    (2)由(1)可得AM=AM1,A1C=AC=BD

    ∴△A1CM≌△BDM

    ∴A1M=BM,CM=DM

    即M为CD中点,且A1B=2AM

    ∵AM=500m

    ∴最简路程A1B=AM+BM=2AM=1000m

    例3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延长BC至D,延长BA到E,使AE=BD,连结CE、DE

    求证:CE=DE

    证明:延长BD至F,使DF=BC,连结EF

    ∵AE=BD,△ABC为等边三角形

    ∴BF=BE,∠B=

    ∴△BEF为等边三角形

    ∴△BEC≌△FED

    ∴CE=DE

    5、课堂小结:

    (1)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轴对称图形只对一个图形而言

    联系:这两个定义中都涉及一条直线,都沿其折叠而能够重合;二者都具有相对性:即若把轴对称图形沿轴一分为二,则这两个图形就关于原轴成轴对称,反之,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全二为一,则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2)解题方法:一是如何画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图形(找对称点)

    二是关于实际应用问题“求最短路程”.

    6、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P120#6、8、9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两个全等的三角板,可以拼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如图已画出其中一个三角形,请你分别补出另一个与其全等的三角形,使每个图形分成不同的轴对称图形(所画三角形可与原三角形有重叠部分)

    解:

    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方案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2)了解轴对称的性质及其应用;

    (3)知道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

    2、能力目标:

    (1)通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辨析图形的能力和画图能力;

    (2)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2)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体现数学中的美,感受数学中的美.

    教学重点:的概念,轴对称的性质及判定

    教学难点:区分的概念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

    教学过程:

    1、概念:(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对称轴

    (2)轴对称

    (3)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实验,说明上述概念.最后总结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是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只是针对一个图形而言.

    都有对称轴,如果把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2、定理的获得

    (投影):观察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否为全等形

    定理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由此得出:

    定理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启发学生,写出此定理的逆命题,并判断是否为真命题?由此得到:

    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学生继续观察得到

    定理3: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说明:上述定理2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定理,逆定理则是判定定理.

    上述问题的获得,都是由定理1引发、变换、延伸得到的.教师应充分抓住这次机会,培养学生变式问题的研究.

    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图形

    对称轴

    点A

    过点A的任意直线

    直线m

    直线m,m的垂线

    线段AB

    直线AB,线段AB的中垂线

    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等腰三角形

    底边上的中线

    3、应用

    例1如图,已知:△ABC,直线MN,求作△A1B1C1,使△A1B1C1与△ABC关于MN对称.

    分析:按照轴对称的概念,只要分别过A、B、C向直线MN作垂线,并将垂线段延长一倍即可得到点A、B、C关于直线MN的对称点,连结所得到的这三个点.

    作法:(1)作AD⊥MN于D,延长AD至A1使A1D=AD,

    得点A的对称点A1

    (2)同法作点B、C关于MN的对称点B1、、C1

    (3)顺次连结A1、B1、C1

    ∴△A1B1C1即为所求

    例2如图,牧童在A处放牛,其家在B处,A、B到河岸的距离分别为AC、BD,

    且AC=BD,若A到河岸CD的中点的距离为500cm.问:

    (1)牧童从A处牧牛牵到河边饮水后再回家,试问在何处饮水,所走路程最短?

    (2)最短路程是多少?

    解:问题可转化为已知直线CD和CD同侧两点A、B,

    在CD上作一点M,使AM+BM最小,

    先作点A关于CD的对称点A1,

    再连结A1B,交CD于点M,

    则点M为所求的点.

    证明:(1)在CD上任取一点M1,连结A1M1、AM1

    BM1、AM

    ∵直线CD是A、A1的对称轴,M、M1在CD上

    ∴AM=A1M,AM1=A1M1

    ∴AM+BM=AM1+BM=A1B

    在△A1M1B中

    ∵A1M1+BM1>AM+BN即AM+BM最小

    (2)由(1)可得AM=AM1,A1C=AC=BD

    ∴△A1CM≌△BDM

    ∴A1M=BM,CM=DM

    即M为CD中点,且A1B=2AM

    ∵AM=500m

    ∴最简路程A1B=AM+BM=2AM=1000m

    例3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延长BC至D,延长BA到E,使AE=BD,连结CE、DE

    求证:CE=DE

    证明:延长BD至F,使DF=BC,连结EF

    ∵AE=BD,△ABC为等边三角形

    ∴BF=BE,∠B=

    ∴△BEF为等边三角形

    ∴△BEC≌△FED

    ∴CE=DE

    5、课堂小结:

    (1)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轴对称图形只对一个图形而言

    联系:这两个定义中都涉及一条直线,都沿其折叠而能够重合;二者都具有相对性:即若把轴对称图形沿轴一分为二,则这两个图形就关于原轴成轴对称,反之,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全二为一,则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2)解题方法:一是如何画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图形(找对称点)

    二是关于实际应用问题“求最短路程”.

    6、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P120#6、8、9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两个全等的三角板,可以拼出各种不同的图形,如图已画出其中一个三角形,请你分别补出另一个与其全等的三角形,使每个图形分成不同的轴对称图形(所画三角形可与原三角形有重叠部分)

    解:

    7.2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了解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

    1、角、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2、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教学难点: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准备活动:准备一个三角形、一张画好一条线段的纸张

    教学过程:

    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提问:角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如果是,它的对称轴在哪里?引起学生思考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答案.

    一、探索活动

    教师示范:(按以下步骤折纸)

    1、在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个顶点上标好字母;a、b、c.把角a对折,使得这个角的两边重合.

    2、在折痕(即平分线)上任意找一点c,

    3、过点c折oa边的垂线,得到新的折痕cd,其中,点d是折痕与oa的交点,即垂足.

    4、将纸打开,新的折痕与ob边交点为e.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只是角的一部分.注意角的概念.

    学生通过思考应该大部分都能明白角是轴对称图形这个结论.

    问题2:在上述的操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相等的线段?说明你的理由,在角平分线上在另找一点试一试.是否也有同样的发现?

    学生应该很快就找到相等的线段.

    下面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证明发现:

    如图,已知ao平分∠bac,oe⊥ab,od⊥ac.求证:oe=od.

    巩固练习:在rt△abc中,bd是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de与dc相等吗?为什么?

    (1)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点p在oc上,po⊥oa,pe⊥ob,垂足分别是d、e,pd=4cm,则pe=__________cm.

    (2)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交bc于d,点d到ab的距离为5cm,则cd=_____cm.

    内容二: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

    做一做:按下面步骤做:

    1、用准备的线段ab,对折ab,使得点a、b重合,折痕与ab的交点为o.

    2、在折痕上任取一点c,沿ca将纸折叠;

    3、把纸展开,得到折痕ca和cb.

    观察自己手中的图形,回答下列问题:

    (1)co与ab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2)ao与ob相等吗?ca与cb呢?能说明你的理由吗?

    在折痕上另取一点,再试一试,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会得到下面的结论:

    (1)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2)它的对称轴垂直于这条线段并且平分它.

    (3)对称轴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距离相等.

    应用:

    (1)如图,ab是△abc的一条边,,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e,并交bc于点d,已知ab=8cm,bd=6cm,那么ea=________,da=____.

    (2)如图,在△abc中,ab=ac=16cm,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如果bc=10cm,那么△bcd的周长是_______cm.

    小结:

    (1)角是轴对称图形.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3)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4)垂直并且平分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5)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

    作业:课本p193习题7.2:1、2、3.

    教学后记:

    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比较难掌握,特别是对于“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这个性质,一时难于理解.的部分原因是学生忘记了点但直线的距离是什么一回事.而对于中垂线的理解较好.基本上能找到当中相等的线段,并且用学过的知识予以证明.内容较多,容量较大.课后还要加强理解和练习.

    7.1 轴对称现象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现象共同特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能够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3.欣赏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它的丰富文化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理解轴对称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折纸、图形欣赏、印墨汁等数字活动过程,提高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宣纸、墨水、剪刀、生活中的一些轴对称图形(如:剪纸、图片等)、常见几何图形、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

    在生活中,许多事物与图形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生活中的图案,首先请大家来欣赏.(多媒体显示)

    2.这些美丽的图形来自生活.认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学生从图形中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3.举出几个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并与同伴交流.

    4.你能将图中的窗花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吗?

    5.通过动手实验,你发现这些对称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6.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相互交流

    1.做“扎纸”活动

    (1)动手实践

    将一张纸对折后,用一根大头针在纸上任意扎出一个图案,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欣赏各自所得到的图案.

    (2)观察探究,相互交流

    观察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

    2.定义展示

    3.练一练

    4.做“印墨迹”实验

    (1)动手实践

    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一滴墨水,将纸迅速对折、压平,并用手指压出清晰的折痕,再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所得到的图案.

    (2)观察探究,相互交流

    位于折痕两侧的墨水迹图案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与同伴交流.

    三、观察图案,获取发现

    1.向学生展示几组图案.如:、两个“囍”字,两只小脚丫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2.观察每组图案,你发现了什么?与同伴讨论交流.

    四、巩固应用

    1.从优美的风景画中寻找成轴对称的图形.

    2.辨别熟悉的几何图形是否轴对称图形?

    3.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向学生展示几幅国旗,请学生观察是否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对称轴.

    六、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外延伸,激发求知欲望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许多轴对称图形,它们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称美,但它们对称的形状不仅是为了美观,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你们知道吗?

    如:闹钟的对称保证了走时的均匀性;

    飞机的对称使飞机能在空中保持平衡;

    人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看物体能够更加准确、全面;

    双耳的对称能使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这节课我们探讨了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在生活中,还存在各式各样的图形,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要做个有心人,认真观察,去感受生活,相信你会有更大的发现!

    八、自我创作,发展思维

    刚才,我们通过“扎纸”、“印墨迹”的方法,得到轴对称图形,想不想自己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来?

    请采用任意一种方式(扎纸、印墨迹、剪纸等)自己设计一个具有特色的轴对称图形来.

    平行线的性质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教材上明确给出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推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证明过程.而且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对逻辑推理能力是一个渗透.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学生对推理证明的过程,开始可能只是模仿,但在逐渐地接触过程中,能最终理解证明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完成有两步推理证明的填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与判定的区别,并能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它们.由于学生还没学习过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用的时候容易出错.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由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

    2、教法建议

    由上面的重点、难点分析可知,这节课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要有一定的综合性,推理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知识多,也有了一些难度.但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几何,进度不可过快,尽量多创造一些学习、应用定理、公理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1)讲授新课

    首先,提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吗?探究实验活动还是从画平行线开始,得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后,再推导证明出其它的两个性质.教师可以用“∵”、“∴”的推理证明形式板书证明过程,学生在理解推理证明的过程中,欣赏到数学的严谨的美.

    (2)综合应用

    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区别,并能在推理过程中正确地应用它们成为了教学难点.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两步推理的证明题,让学生填充理由.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结合题目的已知和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判定和性质的区别,只有自己构造起的知识,才能真正地被灵活应用.

    (3)适当总结

    几何的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总结如何学好几何.注意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间的相互转化.对简单的题目,能做到想得明白,写得清楚,书写逐渐规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能初步运用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向学生渗透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教学重点: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和判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开放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同学们先复习一下前面所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说出它们的已知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把这三句话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

    3、是不是原本正确的话,颠倒一下前后顺序,得到新的一句话,是否一定正确?试举例说明。

    如、“若a=b,则a2=b2”是正确的,但“若a2=b2,则a=b”是错误的。又如“对顶角相等”是正确的。但“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则是错误的。因此,原本正确的话将它倒过来说后,它不一定正确,此时它的正确与否要通过证明。

    二、新课

    1、我们先看刚才得到的第一句话“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先在请同学们画两条平行线,然后画几条直线和平行线相交,用量角器测量一下,它们产生的几组同位角是否相等?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此时,两直线是否平行是未知的,要我们通过同位角是否相等来判定,即是用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故我们称之为“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公理”。而这句话,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已知“平行”从而得到“同位角相等”,因为平行是作为已知条件,因此,我们把这句话称为“公理”,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现在我们来用这个性质公理,来证明另两句话的正确性。

    想想看,“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句话有哪些已知条件,由哪些图形组成?

    已知:如图,直线a∥b

    求证:(1)∠1=∠4;(2)∠1+∠2=180°

    证明:∵a∥b(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4(对顶角相等)

    ∴∠1=∠4

    (2)∵a∥b(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2+∠3=180°(邻补角的定义)

    ∴∠1+∠2=180°

    思考:如何用(1)来证明(2)?

    例1、如图,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经量得∠1=115°,∠D=100°,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解:∵梯形上下底互相平行

    ∴∠A与∠B互补,∠D与∠C互补

    ∴∠B=180°-115°=65°

    ∠C-180°-100°=80°

    答: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65,80°

    练习:P791、2、3

    小结:平行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作业:P879、10

    经典初中教案八年级上线角的轴对称性导学设计


    学目标

    1.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能利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逆定理证明相关结论,做到每一步有根有据;

    3.经历探索角的轴对称应用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考的严谨性和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证明点在角平分线上.

    教学过程(教师)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开场白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而且“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这两个定理能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呢?

    回忆、思考.

    点明课题,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2已知:△abc的两内角∠abc、∠acb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证:点p在∠a的角平分线上.

    分析:要证明点p在∠a的角平分线上,根据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只要点p到∠a两边的距离相等,所以过点p做两边的垂线段pd、pe,证出pd=pe,而要证pd=pe,因为点p是∠abc、∠acb的角平分线的交点,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点p到∠abc、∠acb两边的距离都相等,所以只要做出bc边上的垂线段pf,就可得pd=pf,pe=pf,从而pd=pe,所以得证.

    通过解决上述问题,你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1.结合图形认真审题.

    2.分析、讨论证明思路.

    3.口述证明思路及证明过程.

    4.讨论归纳得到结论:三角形

    的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运用例题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综合利用性质定理和逆定理.

    采用“要证,只要证”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分析法”.

    问题解决完后及时进行小结归纳,得出三角形“内心”,为学习三角形的内切圆打好基础.

    例3已知:如图2-28,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dfac,垂足为e、f.求证:ad垂直平分ef.

    分析:要证ad垂直平分ef,

    只要证:,.

    已知∠bad=∠cad,de⊥ab,dfac,

    只要证,

    只要证.

    ……

    学生利用分析法填空;

    阐述证明思路;

    完成证明过程.

    利用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开放的分析过程,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考路径.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解完题后,说说你的发现,提出你的问题.

    练习:课本p56练习.

    学生发现:三角形两外角的角平分线与第三个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可能提出“三角形三个外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直线是否相交于一点的问题”.

    本题是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和逆定理的综合应用,实际上是例2的变式应用.

    学生“一折,二画,三验证”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获得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鼓励学生使用逆推的思路寻找证明方法.

    布置作业

    课本p58-59习题2.4,分析第9、10、11题的思路,任选2题写出过程.

    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题作业.

    实行作业分层,便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自我发展.

    【7.3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初中教案精选】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