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发表时间:2022-03-10

    【www.jk251.com -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现在,开展高中教学工作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能够详细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如何才能写好高中教案呢?《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一、教学目标:

    【知识】:

    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

    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五、教学过程:(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jk251.coM小编推荐

    气体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2、知道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分子速率按一定规律分布,这种规律是一种统计规律.

    3、知道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以及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能力目标

    通过用微观解释宏观,提出统计规律,渗透统计观点,以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气体分子定律以及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尤其是统计规律的渗透,让学生体会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用微观的方法解释宏观现象,对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模拟和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统计规律的意义.理解气体压强的产生并解释气体的实验定律是本节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总体设计

    1、教师应借助物理规律和课件展示,准确讲解,注意启发点拨,以学生自己讨论归纳.

    2、学生应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参与讨论、总结规律、解释现象.

    教师通过动画模拟引入微观对宏观的解释、渗透统计思维,指导学生观察动画、分析特点,总结统计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气体压强的产生和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2、难点:用统计的方法分析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3、疑点

    (1)气体分子运动与固体、液体分子运动有什么区别.

    (2)气体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

    4、解决办法

    用小球模拟分子碰撞器壁,联系实际,从实例出发理解气体压强的产生机理,并分析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1、气体分子运动特点(条件允许,可以播放动画进行模拟演示)

    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①气体分子间距较大

    ②气体分子充满整个容器空间

    ③气体分子运动频繁碰撞

    ④气体分子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

    分析气体分子运动特点及联系实验得出:

    ①气体分子间距大,作用力小(可认为没有),所以气体没有一定的形态和体积(由容器决定).

    ②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

    ③速率分布是中间大两头小的规律.其速率分布与分子数的关系如图所示.

    2、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频繁碰撞,就对器壁产生一个持续的均匀的压强.器壁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就是气体的压强.

    例如:雨滴撞击雨伞的例子.

    再比如:用一小把针刺手心,当针刺的频率很高时,手心的感觉就不是痛一下,而是成为一种连续的均匀的痛感了.

    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分子的平均功能有关.经过实验和理论计算得出:

    为气体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E为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

    3、对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1)玻意耳定律

    (2)查理定律

    (3)盖·吕萨克定律

    4、总结、扩展

    (1)气体分子运动有什么特点?

    (2)气体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

    (3)怎样从微观的方法解释气体三实验定律?

    5、板书设计

    五、

    1、气体分子运动特点

    2、对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3、对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教学设计示例参考

    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用解释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并能知道气体的压强、温度、体积与所对应的微观物理量间的相关联系.

    (2)能用解释三个气体实验定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用解释有关的宏观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渗透“统计物理”的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宏观物理现象与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分析,对学生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维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用来解释气体实验定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它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2、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它需要学生对微观粒子复杂的运动状态有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具

    计算机控制的大屏幕显示仪;自制的显示气体压强微观解释的计算机软件.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先设问: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特点是:(1)气体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认为气体分子除相互碰撞及与器壁碰撞外不受力作用,每个分子都可以在空间自由移动,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分子可以充满整个容器空间.(2)分子间的碰撞频繁,这些碰撞及气体分子与器壁的碰撞都可看成是完全弹性碰撞.气体通过这种碰撞可传递能量,其中任何一个分子运动方向和速率大小都是不断变化的,这就是杂乱无章的气体分子热运动.(3)从总体上看气体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因此对大量分子而言,在任一时刻向容器各个方向运动的分子数是均等的.(4)大量气体分子的速率是按一定规律分布,呈“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且这个分布状态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平均速率会增大.

    今天我们就是要从气体分子运动的这些特点和规律来解释气体实验定律.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气体压强微观解释的教学

    首先通过设问和讨论建立反映气体宏观物理状态的温度(T)、体积(V)与反映气体分子运动的微观状态物理量间的联系:

    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对确定的气体而言,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有关,温度越高,反映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越大.

    体积影响到分子密度(即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对确定的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而言,分子总数N是一定的,当体积为V时,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与体积V成反比,即体积越大时,反映气体分子的密度n越小.

    然后再设问:气体压强大小反映了气体分子运动的哪些特征呢?

    这应从气体对容器器壁压强产生的机制来分析.

    先让学生看用计算机模拟气体分子运动撞击器壁产生压强的机制:

    首先用计算机软件在大屏幕上显示出如图1所示的图形:

    向同学介绍:如图所示是一个一端用活塞(此时表示活塞部分的线条闪烁3~5次)封闭的气缸,活塞用一弹簧与一固定物相连,活塞与气缸壁摩擦不计,当气缸内为真空时,弹簧长为原长.如果在气缸内密封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于在任一时刻气体分子向各方向上运动的分子数相等,为简化问题,我们仅讨论向活塞方向运动的分子.大屏幕上显示图2,即图中显示的仅为总分子数的,(图中显示的“分子”暂呈静态)先看其中一个(图2中涂黑的“分子”闪烁2~3次)分子与活塞碰撞情况,(图2中涂黑的“分子”与活塞碰撞且以原速率反弹回来,活塞也随之颤抖一下,这样反复演示3~5次)再看大量分子运动时与活塞的碰撞情况:

    大屏幕上显示“分子”都向活塞方向运动,对活塞连续不断地碰撞,碰后的“分子”反弹回来,有的返回途中与别的“分子”相撞后改变方向,有的与活塞对面器壁相碰改变方向,但都只显示垂直于活塞表面的运动状态,而活塞被挤后有一个小的位移,且相对稳定,如图3所示的一个动态画面.时间上要显示15~30秒定格一次,再动态显示15~30秒,再定格.

    得出结论:由此可见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是大量分子对器壁连续不断地碰撞所产生的.

    进一步分析:若每个分子的质量为m,平均速率为v,分子与活塞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碰撞,则在这一分子与活塞碰撞中,该分子的动量变化为2mv,即受的冲量为2mv,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该分子对活塞的冲量也是2mv,那么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分子与活塞碰撞多少次,活塞受到的总冲量就是2mv的多少倍,单位时间内受到的总冲量就是压力,而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就是压强.由此可推出:气体压强一方面与每次碰撞的平均冲量2mv有关,另一方面与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受到的碰撞次数有关.对确定的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而言,每次碰撞的平均冲量,2mv由平均速率v有关,v越大则平均冲量就越大,而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碰撞的次数既与分子密度n有关,又与分子的平均速率有关,分子密度n越大,v也越大,则碰撞次数就越多,因此从的观点看,气体压强的大小由分子的平均速率v和分子密度n共同决定,n越大,v也越大,则压强就越大.

    2、用解释实验三定律

    (1)教师引导、示范,以解释玻意耳定律为例教会学生用解释实验定律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简易符号表述形式.

    范例:用解释玻意耳定律.

    一定质量(m)的理想气体,其分子总数(N)是一个定值,当温度(T)保持不变时,则分子的平均速率(v)也保持不变,当其体积(V)增大几倍时,则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变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因此气体的压强也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反之若体积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则压强增大几倍,即压强与体积成反比.这就是玻意耳定律.

    书面符号简易表述方式:

    小结:基本思维方法(详细文字表述格式)是:依据描述气体状态的宏观物理量(m、p、V、T)与表示气体分子运动状态的微观物理量(N、n、v)间的相关关系,从气体实验定律成立的条件所述的宏观物理量(如m一定和T不变)推出相关不变的微观物理量(如N一定和v不变),再根据宏观自变量(如V)的变化推出有关的微观量(如n)的变化,再依据推出的有关微观量(如v和n)的变与不变的情况推出宏观因变量(如p)的变化情况,结论是否与实验定律的结论相吻合.若吻合则实验定律得到了微观解释.

    (2)让学生体验上述思维方法:每个人都独立地用书面详细文字叙述和用符号简易表述的方法来对查理定律进行微观解释,然后由平时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口述,与下面正确答案核对.

    书面或口头叙述为:一定质量(m)的气体的总分子数(N)是一定的,体积(V)保持不变时,其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也保持不变,当温度(T)升高时,其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v)也增大,则气体压强(p)也增大;反之当温度(T)降低时,气体压强(p)也减小.这与查理定律的结论一致.

    用符号简易表示为:

    (3)让学生再次练习,用解释盖·吕萨克定律.再用更短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详细表述和符号表示,然后让物理成绩为中等的或较差的学生口述自己的练习,与下面标准答案核对.

    一定质量(m)的理想气体的总分子数(N)是一定的,要保持压强(p)不变,当温度(T)升高时,全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v会增加,那么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一定要减小(否则压强不可能不变),因此气体体积(V)一定增大;反之当温度降低时,同理可推出气体体积一定减小.这与盖·吕萨克定律的结论是一致的.

    用符号简易表示为: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确了气体状态参量与相关的气体分子运动的微观物理量间的关系着重从的观点认识到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是大量分子连续不断地对器壁碰撞产生的,且由分子的平均速率和分子密度共同决定其大小.

    2、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用的观点来解释气体三个实验定律的方法.

    五、说明

    1、本节课设计用计算机模拟气体分子对器壁碰撞而产生压强是为了使学生有一点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想象,其中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弹簧的形变(活塞的位移)说明活塞受到了压力,二是图中所示的“分子”数只是示意图,其“大量”的含义是无法(也没必要)用具体图形表示.

    2、本节课用解释实验定律的侧重点在于教会学生“解释”的方法,它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又由微观到宏观的有序而又严密的推理.因此对三个定律解释方式是先教师示范,讲清方法,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体验,最后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既采用详细表述又用符号简易表示,其目的也是为了训练学生既严密又简练的逻辑思维.

    3、由于温度只是气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它与分子平均速率v只能推出定性的相关关系,中学阶段无法得到定量的相关关系,因此对查理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也只能进行定性解释,不能定量的推出正比关系.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教学目标

    (1)知道

    (2)知道分子的大小,知道数量级的概念,记住分子大小的数量级.

    (3)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记住它的数值和单位.

    (4)会一些简单微观量的计算,如分子大小、直径等

    (5)知道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简单介绍了分子动理论的第一个基本观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要注意这里的分子与化学中提到的分子的含义是不完全相同的,这里把构成物体的分子、原子、离子等统称为分子.

    分析二: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它巧妙地将微观的、不易测量的量转化为宏观的、可直接测量的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扩展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在将解本实验时要注意实验原理的分析

    分析三:阿弗加德罗常量是联系宏观和微观的重要桥梁,已知物质的体积和摩尔体积,就可以求出物质的分子数,;已知物质的质量和摩尔体积,就可以求出物质的分子数,;已知物质的摩尔体积,就可以求出该物质的单个分子体积;已知物质的摩尔质量,就可以求出该物质的单个分子质量.

    教法建议

    建议一:本节内容在初中已有相当好的基础,因此可以结合复习初中知识来讲解本节知识.另外还可以引入相关化学知识,使学生更易理解.

    建议二: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实验,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以加深学生的分子大小的直观感觉.

    建议三:围绕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计算,教师可以举几个例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几个相关题目.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分子大小的计算

    教学难点:微观量与宏观量之间的联系

    一、物质有大量分子构成

    结合化学提出不同物体不同的分子组成,并且物理中此时提到的分子有别于化学中的分子,它包括分子、原子、离子等.

    展示几个漂亮的分子模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分子的大小

    1、分子大小的测量方法

    (1)显微镜观测

    (2)实验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

    实验原理:将体积为的油滴到水面上,使其均匀地、尽可能地散开成很薄的一层,此时可以认为油分子一个挨一个紧密排成一单层油膜,油膜的厚度就是单个分子的直径,因此只需测出油膜的面积,就知道该油分子的近似直径

    实验过程所用的酒精油酸溶液溶于水时,酒精溶于水,油酸形成单分子油膜.

    例题:将1cm3的油酸溶于酒精,制成200cm3的油酸酒精溶液.已知1cm3溶液有50滴,一滴滴到水面上,酒精溶于水,油酸形成一单分子层,其面积为0.2m2.由此可知油酸分子大约为多少?

    解: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含油酸体积

    油酸分子直径约为:

    三、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微观和宏观的一个重要桥梁,其大小为每摩尔物质含有的微粒数(或12g炭12含有的炭原子数),即6.02×1023mol-1.

    已知物质的体积和摩尔体积,就可以求出物质的分子数,;已知物质的质量和摩尔体积,就可以求出物质的分子数,;已知物质的摩尔体积,就可以求出该物质的单个分子体积;已知物质的摩尔质量,就可以求出该物质的单个分子质量

    例题:已知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3.84×105km,铁的摩尔质量为56g,密度为7.9×103kg/m3,如果将铁原子一个一个地排列起来,从地球到月亮需要多少个铁原子?

    A、1.4×105个B、1.4×1010个

    C、1.4×1018个D、1.4×1021个

    答案:C

    分析:本题可以先求出单个铁原子的直径:

    所以需要的铁原子个数为:

    另外,本题还可以从数量级上迅速判断出答案,由于地球到月亮的距离数量级为108m,而分子直径的数量级在10-10m左右,所以需要的铁原子个数在1018的数量级上,应选C选项.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怎样测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组织:分组

    方案:查阅资料,设计原理,实际操作

    评价: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分子的热运动 万能通用篇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2)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并能简单解释其原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内容特点是先实验(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两个实验现象),后得出结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并根据现象说明热运动与温度有关,因此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

    分析二:由于液体或空气分子在热运动过程中对悬浮于其中的颗粒的碰撞的不平衡性,使这些颗粒受力不平衡而开始运动,这就是布朗运动.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造成布朗运动的不规则性.另外,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对颗粒的撞击更强,布朗运动更显著.

    分析三: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平均速度越快,这是一个宏观统计结果,而对于具体某个分子,温度与其运动速度并不一定存在这一关系,也许温度升高,这个分子的运动速度相反可能在降低.

    教法建议

    建议一: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扩散现象实验和布朗运动实验都需要认真做.在做观察布朗运动的实验过程中,用稀释的墨汁做悬浊液,过稀时液体中的微粒太少,过浓时亮度变暗,而且微粒连在一起,不便观察,可以多试几次.墨汁也可以不放在载片玻璃的凹槽中而只简单地滴一滴在载片玻璃上,盖上盖玻璃就可以.显微镜的放大率在40倍左右最合适.

    建议二: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出分子在不停地热运动后,要注意再用热运动的观点解释造成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以便巩固、加深学生的认识.

    建议三:有关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实验除做好演示实验外,若有条件,最好能用计算机模拟一下该运动的微观机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该实验现象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知道分子不停地无规则热运动,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

    教学难点: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微观解释

    一、扩散运动

    1、演示实验

    空气与二氧化氮气体间的扩散现象

    2、概念:扩散现象

    3、扩散现象的微观解释: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4、计算机演示扩散过程

    5、对比实验: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快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6、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如香水味等

    二、布朗运动

    1、学生观察布朗运动现象

    2、微观解释布朗运动:分子撞击不平衡

    3、观察布朗运动与温度高低、颗粒大小关系: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

    4、计算机演示布朗运动现象以及产生原理

    例: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分子的运动

    B、布朗运动是指液体分子的运动

    C、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

    D、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的无规则运动

    答案:CD

    评析:熟知布朗运动的实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三、热运动

    由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研究不同物质形态间扩散速度快慢

    组织:个人或分组

    方案:比较气体、液体、固体间的扩散速度,并得出结论

    评价:实验的科学性、创新性,实验报告的规范性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精】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间存在着力的作用

    (2)知道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定性关系

    (3)会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先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析二: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斥力减小得快.如上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

    教法建议

    建议一:为形象起见,可以用两个小球间的弹簧来比喻分子力.

    建议二:要充分利用图象说明好分子间的作用力关系,重点强调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而已.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知道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及其变化规律

    一、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由实验现象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

    1、分析图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斥力减小得快.如上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

    2、填表

    分子间距离

    作用力

    小于

    平衡距离

    等于

    平衡距离

    大于

    平衡距离

    大于10倍

    平衡距离

    引力与斥力大小关系

    、近似为0

    合力

    斥力

    0

    引力

    近似为0

    三、例题

    例:下列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间有时只存在引力,有时只存在斥力

    B、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

    C、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时,表现出引力

    D、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没有引力和斥力,所以表现出的分子间作用力为零

    答案:B、C

    评析:记住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图,对分析有关分子间作用力的题目很有帮助.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奇怪的分子间作用力

    组织:分组

    方案:设计实验,感受分子间作用力

    评价:实验的创新性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间存在着力的作用

    (2)知道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定性关系

    (3)会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先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析二: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斥力减小得快.如上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

    教法建议

    建议一:为形象起见,可以用两个小球间的弹簧来比喻分子力.

    建议二:要充分利用图象说明好分子间的作用力关系,重点强调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而已.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知道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及其变化规律

    一、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由实验现象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

    1、分析图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斥力减小得快.如上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

    2、填表

    分子间距离

    作用力

    小于

    平衡距离

    等于

    平衡距离

    大于

    平衡距离

    大于10倍

    平衡距离

    引力与斥力大小关系

    、近似为0

    合力

    斥力

    0

    引力

    近似为0

    三、例题

    例:下列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间有时只存在引力,有时只存在斥力

    B、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

    C、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时,表现出引力

    D、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没有引力和斥力,所以表现出的分子间作用力为零

    答案:B、C

    评析:记住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图,对分析有关分子间作用力的题目很有帮助.

    四、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奇怪的分子间作用力

    组织:分组

    方案:设计实验,感受分子间作用力

    评价:实验的创新性

    关于高中教案物理教案 分子动理论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知道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平均动能,知道物体的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

    (2)知道分子的势能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知道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

    (3)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与哪个宏观量有关,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4)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知道两者的区别,了解热功参量的意义。

    2.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这节课中要让学生建立:分子动能、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热量等五个以上物理概念,又要让学生初步知道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关系,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的关系。因此,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在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关系的讲授中,渗透统计的方法。在分子间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上和做功与热传递关系上都要渗透归纳推理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三个概念(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物体内能),掌握三个物理规律(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关系、分子势能与分子之间距离关系、热传递与功的关系)。

    2.区分温度、内能、热量三个物理量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势能曲线是教学上的另一难点。

    三、教具

    1.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的演示实验:

    圆形玻璃筒、活塞、硝化棉。

    2.幻灯及幻灯片,展示分子间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曲线。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具有机械能,那么热现象发生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能量变化。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热现象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律热运动产生的。那么热运动的能量与大量的无规律运动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今天学习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1.分子的动能、温度

    物体内大量分子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对于每个分子来说都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由于物体内各个分子的速率大小不同,因此,各个分子的动能大小不同。由于热现象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所以研究个别分子运动的动能是没有意义的。而研究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动能,需要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求出来,这个平均值叫做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学习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时,我们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都与温度有关系,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扩散也加快。依照分子动理论,这说明温度升高后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用上述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来说明,就是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如果温度降低,说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减小。因此从分子动理论观点来看,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标志”的含义是指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表示了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大或减小。温度不变,就表示了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其他宏观物理量如时间、质量、物质种类都不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但是,温度不是直接等于分子的平均动能。

    另一方面,温度只与物体内大量分子热运动的统计意义上的平均动能相对应,对于个别分子或几十个、几百个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大小与温度是没有关系的。

    我们知道,温度这个物理量在宏观上的意义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而它又是大量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这是温度的微观含义。

    2.分子势能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

    如果分子间距离约为10-10m数量级时,分子的作用力的合力为零,此距离为r0。

    当分子距离小于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要减小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斥力做功,因此,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这种情形与弹簧被压缩时弹性势能增大是相似的。如图1中弹簧压缩,弹性势能Ep增大。

    如果分子间距离大于r0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引力,要增大分子间的距离必须克服引力做功,因此,分子势能随分子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这种情况与弹簧被拉伸时弹性势能增大是相似的。如图1中弹簧拉伸,Ep增大。

    从以上两种情况综合分析,分子间距离以r0为数值基准,r不论减小或增大,分子势能都增大。所以说,分子在平衡位置处是分子势能最低点。如果分子间距离是无限远时,取分子势能为零值,分子间距离从无限远逐渐减少至r0以前过程,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而且距离减少,分子引力做正功,分子势能不断减小,其数值将比零还小为负值。当分子间距离到达r0以后再减小,分子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在分子间距离减小过程中,克服斥力做功,使分子势能增大。其数值将从负值逐渐变大至零,甚至为正值。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r的变化情况可以在图2的图象中表现出来。从图中看到分子间距离在r0处,分子势能最小。

    既然分子势能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那么在宏观上什么物理量能反映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情况呢?如果对于确定的物体,它的体积变化,直接反映了分子间的距离,也就反映了分子间的势能变化。所以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可通过宏观量体积来反映。

    3.物体的内能

    (1)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组成,因此任何物体都是有内能的。

    提问学生:宏观量中哪些物理量是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标志?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到一个确定的物体,分子总数是固定的,那么这物体的内能大小是由宏观量——温度和体积决定的。如果不是确定的物体,那么物体的内能大小是由质量、温度、体积和物态来决定。

    课堂讨论题:下列各个实例中,比较物体的内能大小,并说明理由。

    ①一块铁由15℃升高到55℃,比较内能。

    ②质量是1kg50℃的铁块与质量是0.1kg50℃的铁块,比较内能。

    ③质量是1kg100℃的水与质量是1kg100℃的水蒸气,比较内能。

    (2)物体机械运动对应着机械能,热运动对应着内能。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同时还可以具有机械能。例如在空中飞行的炮弹,除了具有内能,还具有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

    提问学生:一辆汽车的车厢内有一气瓶氧气,当汽车以60km/h行驶起来后,气瓶内氧气的内能是否增加?

    通过此问题,让学生认识内能是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势能之总和,而不是分子定向移动的动能。另一方面,物体机械能增加,内能不一定增加。

    4.物体的内能改变的两种方式

    (1)列举锯木头和用砂轮磨刀具,锯条、木头和刀具温度升高,说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如果外力对物体做功全部用于物体内能改变的情况下,外力做多少功,物体的内能就改变多少。如果用W表示外界对物体做的功,用ΔE表示物体内能的变化,那么有W=ΔE。功的单位是焦耳,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

    演示压缩空气,硝化棉燃烧。说明外力压缩空气过程,对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到棉花的燃点而使其燃烧。

    以上实例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在炉灶上烧热水,火炉烤热周围物体,这些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些实例说明依靠热传递方式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改变。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如果传递给物体的热量用Q表示,物体内能的变化量是ΔE,那么,Q=ΔE。

    热量的计算公式有:Q=mcΔt,Q=ML,Q=mλ(后面的两个公式分别是物质熔解和汽化时热量的计算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过去的单位是卡。

    所以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3)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一杯水可以用加热的方法(即热传递方式)传递给它一定的热量,使它从某一温度升高到另一温度。这过程中这杯水的内能有一定量的变化。也可以采取做功的方式,比如用搅拌器在水中不断搅拌,也可以使这杯水从相同的初温度升高到同一高温度,这样,水的内能会有相同的变化量。两种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除非事先知道,否则我们无法区别是哪种方式使这杯水的内能增加的。

    因此,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虽然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是这两种方式的物理过程有本质的区别。做功使物体内能改变的过程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而热传递的过程只是物体之间内能的转移,没有能量形式的转化。

    课上练习:

    1.判断下面各结论是否正确?

    (1)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

    (2)同样质量的水在100℃时的内能比60℃时的内能大。

    (3)内能大的物体,温度一定高。

    (4)内能相同的物体,温度一定相同。

    (5)热传递过程一定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热量。

    (6)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或者说内能大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7)摩擦铁丝发热,说明功可以转化为热量。

    答案:(1)、(2)是对的。

    2.在标准大气压下,100℃的水吸收热量变成同温度的水蒸气的过程,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变,因而物体的内能不变。

    (2)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因而物体的内能增加。

    (3)所吸收的热量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量。

    (4)分子的内能不变。

    答案:以上四个结论都不对。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上新建立了三个物理概念: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分子势能、内能。要知道这三个概念的确切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区分温度、内能、热量,知道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和联系。

    (2)要掌握三个物理规律: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做功与热传递在使物体内能改变上的关系。

    (四)说明

    这节课是概念性很强的课,又不是从物理实验或物理现象直接得出结论的课。对于概念要知道引入的目的、确切含义、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所以课上要讲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内能、热量等概念的意义,并且要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通过判断、推理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认识。

    气体分子动理论(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2、知道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分子速率按一定规律分布,这种规律是一种统计规律.

    3、知道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以及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能力目标

    通过用微观解释宏观,提出统计规律,渗透统计观点,以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气体分子定律以及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尤其是统计规律的渗透,让学生体会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用微观的方法解释宏观现象,对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模拟和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统计规律的意义.理解气体压强的产生并解释气体的实验定律是本节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总体设计

    1、教师应借助物理规律和课件展示,准确讲解,注意启发点拨,以学生自己讨论归纳.

    2、学生应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参与讨论、总结规律、解释现象.

    教师通过动画模拟引入微观对宏观的解释、渗透统计思维,指导学生观察动画、分析特点,总结统计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气体压强的产生和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2、难点:用统计的方法分析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3、疑点

    (1)气体分子运动与固体、液体分子运动有什么区别.

    (2)气体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

    4、解决办法

    用小球模拟分子碰撞器壁,联系实际,从实例出发理解气体压强的产生机理,并分析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1、气体分子运动特点(条件允许,可以播放动画进行模拟演示)

    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①气体分子间距较大

    ②气体分子充满整个容器空间

    ③气体分子运动频繁碰撞

    ④气体分子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

    分析气体分子运动特点及联系实验得出:

    ①气体分子间距大,作用力小(可认为没有),所以气体没有一定的形态和体积(由容器决定).

    ②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

    ③速率分布是中间大两头小的规律.其速率分布与分子数的关系如图所示.

    2、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频繁碰撞,就对器壁产生一个持续的均匀的压强.器壁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就是气体的压强.

    例如:雨滴撞击雨伞的例子.

    再比如:用一小把针刺手心,当针刺的频率很高时,手心的感觉就不是痛一下,而是成为一种连续的均匀的痛感了.

    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分子的平均功能有关.经过实验和理论计算得出:

    为气体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E为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

    3、对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1)玻意耳定律

    (2)查理定律

    (3)盖·吕萨克定律

    4、总结、扩展

    (1)气体分子运动有什么特点?

    (2)气体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

    (3)怎样从微观的方法解释气体三实验定律?

    5、板书设计

    五、

    1、气体分子运动特点

    2、对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3、对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教学设计示例参考

    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用解释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并能知道气体的压强、温度、体积与所对应的微观物理量间的相关联系.

    (2)能用解释三个气体实验定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用解释有关的宏观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渗透“统计物理”的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宏观物理现象与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分析,对学生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维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用来解释气体实验定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它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2、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它需要学生对微观粒子复杂的运动状态有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具

    计算机控制的大屏幕显示仪;自制的显示气体压强微观解释的计算机软件.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先设问: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特点是:(1)气体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认为气体分子除相互碰撞及与器壁碰撞外不受力作用,每个分子都可以在空间自由移动,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分子可以充满整个容器空间.(2)分子间的碰撞频繁,这些碰撞及气体分子与器壁的碰撞都可看成是完全弹性碰撞.气体通过这种碰撞可传递能量,其中任何一个分子运动方向和速率大小都是不断变化的,这就是杂乱无章的气体分子热运动.(3)从总体上看气体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因此对大量分子而言,在任一时刻向容器各个方向运动的分子数是均等的.(4)大量气体分子的速率是按一定规律分布,呈“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且这个分布状态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平均速率会增大.

    今天我们就是要从气体分子运动的这些特点和规律来解释气体实验定律.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气体压强微观解释的教学

    首先通过设问和讨论建立反映气体宏观物理状态的温度(T)、体积(V)与反映气体分子运动的微观状态物理量间的联系:

    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对确定的气体而言,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有关,温度越高,反映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越大.

    体积影响到分子密度(即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对确定的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而言,分子总数N是一定的,当体积为V时,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与体积V成反比,即体积越大时,反映气体分子的密度n越小.

    然后再设问:气体压强大小反映了气体分子运动的哪些特征呢?

    这应从气体对容器器壁压强产生的机制来分析.

    先让学生看用计算机模拟气体分子运动撞击器壁产生压强的机制:

    首先用计算机软件在大屏幕上显示出如图1所示的图形:

    向同学介绍:如图所示是一个一端用活塞(此时表示活塞部分的线条闪烁3~5次)封闭的气缸,活塞用一弹簧与一固定物相连,活塞与气缸壁摩擦不计,当气缸内为真空时,弹簧长为原长.如果在气缸内密封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于在任一时刻气体分子向各方向上运动的分子数相等,为简化问题,我们仅讨论向活塞方向运动的分子.大屏幕上显示图2,即图中显示的仅为总分子数的,(图中显示的“分子”暂呈静态)先看其中一个(图2中涂黑的“分子”闪烁2~3次)分子与活塞碰撞情况,(图2中涂黑的“分子”与活塞碰撞且以原速率反弹回来,活塞也随之颤抖一下,这样反复演示3~5次)再看大量分子运动时与活塞的碰撞情况:

    大屏幕上显示“分子”都向活塞方向运动,对活塞连续不断地碰撞,碰后的“分子”反弹回来,有的返回途中与别的“分子”相撞后改变方向,有的与活塞对面器壁相碰改变方向,但都只显示垂直于活塞表面的运动状态,而活塞被挤后有一个小的位移,且相对稳定,如图3所示的一个动态画面.时间上要显示15~30秒定格一次,再动态显示15~30秒,再定格.

    得出结论:由此可见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是大量分子对器壁连续不断地碰撞所产生的.

    进一步分析:若每个分子的质量为m,平均速率为v,分子与活塞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碰撞,则在这一分子与活塞碰撞中,该分子的动量变化为2mv,即受的冲量为2mv,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该分子对活塞的冲量也是2mv,那么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分子与活塞碰撞多少次,活塞受到的总冲量就是2mv的多少倍,单位时间内受到的总冲量就是压力,而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就是压强.由此可推出:气体压强一方面与每次碰撞的平均冲量2mv有关,另一方面与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受到的碰撞次数有关.对确定的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而言,每次碰撞的平均冲量,2mv由平均速率v有关,v越大则平均冲量就越大,而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碰撞的次数既与分子密度n有关,又与分子的平均速率有关,分子密度n越大,v也越大,则碰撞次数就越多,因此从的观点看,气体压强的大小由分子的平均速率v和分子密度n共同决定,n越大,v也越大,则压强就越大.

    2、用解释实验三定律

    (1)教师引导、示范,以解释玻意耳定律为例教会学生用解释实验定律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简易符号表述形式.

    范例:用解释玻意耳定律.

    一定质量(m)的理想气体,其分子总数(N)是一个定值,当温度(T)保持不变时,则分子的平均速率(v)也保持不变,当其体积(V)增大几倍时,则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变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因此气体的压强也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反之若体积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则压强增大几倍,即压强与体积成反比.这就是玻意耳定律.

    书面符号简易表述方式:

    小结:基本思维方法(详细文字表述格式)是:依据描述气体状态的宏观物理量(m、p、V、T)与表示气体分子运动状态的微观物理量(N、n、v)间的相关关系,从气体实验定律成立的条件所述的宏观物理量(如m一定和T不变)推出相关不变的微观物理量(如N一定和v不变),再根据宏观自变量(如V)的变化推出有关的微观量(如n)的变化,再依据推出的有关微观量(如v和n)的变与不变的情况推出宏观因变量(如p)的变化情况,结论是否与实验定律的结论相吻合.若吻合则实验定律得到了微观解释.

    (2)让学生体验上述思维方法:每个人都独立地用书面详细文字叙述和用符号简易表述的方法来对查理定律进行微观解释,然后由平时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口述,与下面正确答案核对.

    书面或口头叙述为:一定质量(m)的气体的总分子数(N)是一定的,体积(V)保持不变时,其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也保持不变,当温度(T)升高时,其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v)也增大,则气体压强(p)也增大;反之当温度(T)降低时,气体压强(p)也减小.这与查理定律的结论一致.

    用符号简易表示为:

    (3)让学生再次练习,用解释盖·吕萨克定律.再用更短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详细表述和符号表示,然后让物理成绩为中等的或较差的学生口述自己的练习,与下面标准答案核对.

    一定质量(m)的理想气体的总分子数(N)是一定的,要保持压强(p)不变,当温度(T)升高时,全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v会增加,那么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一定要减小(否则压强不可能不变),因此气体体积(V)一定增大;反之当温度降低时,同理可推出气体体积一定减小.这与盖·吕萨克定律的结论是一致的.

    用符号简易表示为: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确了气体状态参量与相关的气体分子运动的微观物理量间的关系着重从的观点认识到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是大量分子连续不断地对器壁碰撞产生的,且由分子的平均速率和分子密度共同决定其大小.

    2、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用的观点来解释气体三个实验定律的方法.

    五、说明

    1、本节课设计用计算机模拟气体分子对器壁碰撞而产生压强是为了使学生有一点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想象,其中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弹簧的形变(活塞的位移)说明活塞受到了压力,二是图中所示的“分子”数只是示意图,其“大量”的含义是无法(也没必要)用具体图形表示.

    2、本节课用解释实验定律的侧重点在于教会学生“解释”的方法,它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又由微观到宏观的有序而又严密的推理.因此对三个定律解释方式是先教师示范,讲清方法,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体验,最后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既采用详细表述又用符号简易表示,其目的也是为了训练学生既严密又简练的逻辑思维.

    3、由于温度只是气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它与分子平均速率v只能推出定性的相关关系,中学阶段无法得到定量的相关关系,因此对查理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也只能进行定性解释,不能定量的推出正比关系.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