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教案精选: 初中地理教案其五
  • 教案精选: 初中地理教案其五

    发表时间:2022-08-03

    初中地理教案。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怎样写好自己的教案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教案精选: 初中地理教案其五,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河北省

    教学目标:

    (1)了解 河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

    (2)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区 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发展新型农业的意义。

    (3)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认识美丽壮观的新唐山。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爱我家园,建设家园"的情感教育。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大家都学过历史上 的"战国七侯",即齐、楚、燕、韩、赵、魏、秦。你们知道当时赵国和燕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吗?今天, 我们就来进行我们沿海万里行的第三站:"燕赵大地"--河北省。

    方案②:设问:在"中国政区"图上,环抱北京、天津两中央直辖市 的省份是哪个?

    讲述河北省"自然环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出示"中国政区"挂图,请学生说出河北省地理位置:环抱 北京、天津,东临渤海,四周与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为邻。

    2.用多媒体展示"河北地形"图,或出示"河北地形"挂图,请学生回答河北省的主要地形特点:西北多山地,东南以平原为主。并让学生在图中找出黄河、海河、燕山、华北平原、太行山和长城。

    3.出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元明清时期的国都位置"。说明河北省长期邻近国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4、 在河北省城市与交通图上,找出穿越河北省的铁 路干线及海港。

    5.小结河北的区位优势:环渤海、环京津、水陆交通便利。

    讲述"唐山大地震"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学习"唐山大地震"的阅读材料。

    2、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地震后被夷为废墟的唐山,随后切换画面,展示高楼林立,环境优美的新唐山,并对学生进行"奋发图强,爱国爱家"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讲述"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时,可按下列步骤:

    1.设问:河北省的自然条件如何?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河北省属温带季风气候,其中南部为华北平原一部分,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多,土地肥沃,光照条件好,是我国的小麦和棉花的重要产区;但华北平原也存在着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劣势:地表排水不畅,土壤盐碱化,由于是季风气候,春旱夏涝,农业生产不稳定。)

    2 讨论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省 ,除了自然条件外,有哪些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促进了河北农业的发展?要指导学生列举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如:区位优势、市场需求、农业结构调整等。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作如下讲解:(1)环京津一一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2)交通发达--农产品外运销售便利;(3)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反季节蔬菜、花卉、草皮、中高档水果。物以稀为贵,经济效益高。

    3.让 学生完成教材P.37活动题,教师可补充说明反季节蔬菜的含义:

    我们知道,一年中有的季节寒冷 ,有的季节炎热,有的季节温暖。对于蔬菜来说,有的'种类怕冷,有的种类怕热。在通常情况下,怕冷的蔬菜在寒冷季节难以生长;怕热的蔬菜在炎热季节不适合种植,从而形成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的季节性。所谓反季节蔬菜,就是通过一定技术,使炎热或寒冷季节能成功种植怕热或怕冷的蔬菜种类供应市场。反季节蔬菜由于是在 市场缺乏某种类型菜时上市这种类型蔬菜,由于物以稀为贵,所以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课后活动:

    1.在互联网上查询:反季节蔬菜栽培方式有哪些?经济效益如何?

    2、查询资料_了解人们在华北平原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克服农业生产中的不利因素。

    3.搜集资料了解河北省的矿产资源及其主要工业部门。

    4.走访附近的集贸 市场,调查一些反季节蔬菜和水果来源。

    附板书:

    一、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2)地形特点

    (3)区位优势

    二、唐山大地震

    三、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的需求

    (2)发达的交通

    (3)农业结构的调整

    jK251.COm精选阅读

    地理教案-中国区域地理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读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图说明南方地区的范围,在地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长江、珠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指图总结】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南濒南海。它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

    【提问】请说出南方地区有哪些民族?

    【讲述】南方地区民族众多,以汉族为主。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板书】二、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录像】鱼米之乡。

    【提问】南方地区为什么成为“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回答】南方地区河湖众多,盛产淡水鱼等水产品,所以成为“鱼乡”;该地区位于秦岭一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适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便成为“米乡”。因此,南方地区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提问】本区除水稻外,还有哪些农作物?一年几熟?

    【讲述】本区热量充足,一年可两熟至三熟。除水稻外,小麦、油菜、棉花、甘薯的产量也很大。

    【板书】1.温暖湿润的气候

    2.河湖众多,淡水鱼产丰富

    3.农作物以水稻、油菜等为主

    【提问】南方地区有哪些经济作物?有哪些经济林木和水果?

    【录像】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看完录像后,同学回答,教师板书总结。

    【板书】三、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1.经济作物:甘蔗、天然橡胶等

    2.水果: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椰子等

    3.经济林木:茶、油茶、油桐、漆、竹、杉、樟等

    【提问】在这些丰富的经济作物和林果基础上,可发展什么工业?(制糖、制茶、丝绸、食品、建筑材料等工业)

    【板书】四、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讲解】紫色盆地指四川盆地。它位于四川省东部。盆地四周被山岭和高原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只有西部的成都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有“天府之国”之称。

    【提问】(1)四川盆地为什么被称为“紫色盆地”?

    (2)四川盆地为什么物产富饶?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教师总结。

    【总结】四川盆地温暖多雨,周围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地底部,它们所含的铁、铝等矿物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久而久之,形成了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所以四川盆地又被称为“紫色盆地”。

    紫红色的岩石经风化而成的土壤,称为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所以四川盆地物产富饶,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菜、甘蔗、柑橘的重要产区。

    【板书】1.紫色盆地

    (1)紫色盆地的形成

    (2)肥沃的紫色土

    【展示投影片】红壤。

    【讲述】这是红壤,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

    【板书】2.红壤丘陵

    【提问】红壤有什么特性?如何进行改良和利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总结】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而成的,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改良。改良的途径有: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等。

    这种酸性土壤中适宜生长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在红壤丘陵区发展了这些经济林木,并用以保持水土。

    【板书】(1)红壤的性质和改良

    (2)红壤的利用

    【讲述】南方地区除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丘陵的红壤外,在平原地区,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发育成为含有机质丰富、肥沃的水稻土,多呈青灰色。

    【板书】3.平原地区肥沃的水稻土

    【板书】五、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录像】长江1998年洪灾。

    【提问】结合所看录像,回答:为什么要在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善。

    【讲述】长江每年的输沙量虽然只有黄河的1/3,但长期以来,由于滥伐森林,陡坡开荒,使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严重淤积,夏季常受洪水威胁。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就是一次惨重的教训。为避免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土继续流失,减少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营造防护林已势在必行。

    【板书】1.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目的

    【展示投影片】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包括哪些省?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图总结。

    【总结】长江中、下游的分界是江西的湖口。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指湖口以上的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10省市145个重点县,预计30年内造林3亿亩,为保护长江建设起一道宏伟的绿色屏障。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有何效益?

    【看书】阅读课本第66页“读一读”。

    【回答】到2000年第一期工程结束时,长江中上游森林覆盖率将由20%提高到40%左右,每年土壤侵蚀量可以减少40%以上。各种林木产品的经济收入,每年可新增加约50亿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板书】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和效益

    [实用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精选


    作为教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活动的依据,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对于教案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实用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精选》,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了解南水北调工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图表,逐步培养和提高读图、用图和析图的能力。

    (2)通过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原因及解决途径,培养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节水意识,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倡导节约的资源观。

    二、教学重难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应的解决途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我国东部地区今夏南涝北旱》,引出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

    2、空间分布:

    【情景一】住在南方的农民伯伯,搬到北方种粮食,由于他对北方的水土情况不太熟悉,在种植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同学们为他分析情况,并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1)他应该种植的是什么粮食作物呢?

    (2)为什么要种植这种粮食作物?你可以图文并茂告诉农民伯伯吗?

    【情景二】当农民伯伯种植小麦的时候,他发现这里的地形平坦有很多耕地可以利用,可惜的是水资源不足,干旱严重的时候,农作物甚至无法生长。

    【小组讨论】(1)1、请结合右图为农民伯伯分析我国南北方水土配置的情况?并分析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对策,解决问题。

    【思维拓展】为什么要把水主要调到华北地区而不是西北地区?

    3、时间分布:

    【情景三】春天来了,当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春雨贵如油”,农民伯伯准备播种的时候,刚好遇上了干旱,小麦迟迟不能发芽。

    【小组讨论】

    (1)为什么春季会遇上干旱呢?(通过看图指出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的特点)

    (2)这种分布特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利和不利方面)

    (3)请为农民伯伯想想办法,并且说说你是怎样操作的?

    4、结束:“节水比调水更重要”(为后面“保护水资源”作铺垫)

    四、板书设计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跨流域调水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兴建水库

    地理教案-第初中教案精选


    通过分析中亚地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感受“人地协调”的和谐美。

    1课时。

    1、教材、地图册、投影片(①“中亚地形”图②“亚欧大陆桥”图、填充图册。

    2、地图:“亚洲地区”图、“亚洲地形”图、“中亚政区、地形”图。

    3、图片:①“俄罗斯、乌克兰、维吾尔等民族人物服饰”图。

    1、复印放大“中亚的国家和地区”图,事先剪好,制成拼图,让学生进行拼图训练。

    “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一段课文,主要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1)自然环境和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2)“内陆干旱环境”是中亚地区的区域特征。

    本章最后简要介绍了中亚的三个城市——塔什干、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

    要求学生在“中亚地形”图中找出额尔齐斯河,从外流河概念人手,启发学生说出额尔齐斯河是中亚地区的外流河。

    过去——渔业基地,生机勃勃。

    变迁

    变迁现在——水面缩小,鱼类绝迹,盐度增加气候恶化,死气沉沉

    成因:人口增长,盲目开垦,用水剧增。

    改良:控制人口,科学种田,节约用水。

    初步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应该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

    (2)看图11、6“中亚主要矿产和农业生产分布”图,说出:中亚的煤、铁、石油、铜、棉花、小麦、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第1节概述

    1、地形:丘陵、平原为主,沙漠广布

    地理教案-居民经济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中国建设中的贡献。

    2.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社会风貌。

    3.掌握东南亚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以及锡、石油两种重要矿产的分布。

    4.了解东南亚的经济特点及其发展民族经济的途径。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并能认识到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必须独立自主,坚持对外开放。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东南亚居民和经济特征方面讲述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

    东南亚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之一,共有五亿多人,居民绝大多数是黄种人,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个大岛屿沿海平原上。这些地区适合农业的发展和人类的居住。在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一节中讲解了印尼多火山,土壤肥沃,而本节就介绍印尼人口众多(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产品比较丰富,体现了自然和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相互联系。

    本节着重讲述了东南亚华侨和华人,总数2000多万人以上,其中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少数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华人在东南亚不少国家的居民中占很大的比重,例如新加坡约占77%,马来西亚约占25%。泰国、印尼、越南等过的华人很多。他们在开发东南亚大和增进所在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农业和矿业是本节的重点,教材首先说明东南亚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东南亚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的最大产地。各国居民以水稻为主要食粮。教材中利用东南亚主要物产的分布图,油棕蕉麻的图画,以及阅读材料,加深学生的印象。东南亚的矿产中,锡矿最重要,锡矿砂的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东南亚石油的储量和产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的地位。

    东南亚的自然条件优越,农矿资源也较丰富。但由于过去长时期受殖民统治,致使各国经济结构比较畸形、单一,主要以生产少数几种农、林产品或矿产品为主,加工工业和制造业基础薄弱,经济上仍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目前东南亚各国正在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和劳力,发展加工工业,振兴民族经济。

    东南亚丰富的热带自然风光、众多的美丽的沙滩和岛屿,以及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成为该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特别是进些年来,尤其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措施,使东南亚的旅游业迅速发展加上东南亚各国采取的一系列,使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教法建议

    本节在上一节全面分析东南亚的位置、地形与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后,进一步讲述东南亚居民和经济特征。讲述东南亚居民和经济特征,应充分提供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声像资料,让学生充分感知,通过分析和综合大量的感性认识,从中概括出对东南亚经济状况和居民的总体特征。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面对遥远而陌生的地区,直观和形象就更为重要。

    讲述东南亚的居民时,可先结合阅读世界人种分布图,世界人口分布图,联系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如印尼多火山,土壤肥沃,许多人愿意在这里耕种,说明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

    结合“吉隆坡华人聚落”彩图和各种图片,介绍华人和华侨最集中的地区,联系历史及目前状况说明他们的巨大贡献,并参考“东南亚华侨”一段,举一些事例加以补充说明。并说明华人和华侨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讲述东南亚的物产时,应充分利用地图和图画,并结合有关天然橡胶,油棕,蕉麻的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印象。东南亚地区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这同当地土壤,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讲述矿产资源时,应利用矿产符号,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锡和石油的主要产区和主要生产国。

    东南亚的经济特征是以原料和半成品输出为主。教学时应说明这是长期殖民统治造成的,目前东南亚各国正努力发展经济,改变这种状态。现在经济也在高速成长。

    用各种风光、名胜古迹引导学生分析出东南亚旅游业在自然,人文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如热带自然风光、众多的美丽的沙滩和岛屿,以及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分析该区旅游发展迅速的原因。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人口稠密,华人分布集中

    【教学难点】主要热带经济作物及矿产产区

    【教学工具】世界人种、人口分布图各种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我们了解了东南亚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现在让我们一起综合分析、评价一下东南亚的自然环境。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南亚的水热条件好,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的生产和生活,历史上农业发展得最早,养育了大量的人口,因此成为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之一。有五亿人生活在东南亚,绝大多数属黄种人,其中印度尼西亚为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现在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和经济发展状况。

    (板书)第二节居民和经济

    人口稠密

    (提问)东南亚的人口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大部分人口主要分布在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各大岛屿沿海平原上。分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这样分布?

    (学生活动)

    (归纳总结)大河沿岸平原、三角洲、岛屿沿海平原:交通便利、农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因此成为人口稠密区。而山区,交通不便,热带雨林的过于湿热,因此人口稀疏。

    印尼人口最多(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主要分布在爪哇岛。我们也了解爪哇多火山,土壤肥沃,在这儿种地,庄稼长的特别好,人们愿意到这里来生活,体现了自然和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相互联系。

    (出示图片)“吉隆坡华人聚落”彩图和各种图片

    (讲解)吉隆坡的唐人街和华人、华侨概念的差别。

    东南亚的人口中华人和华侨占了相当的比例。总数2000多万人以上。他们在开发东南亚大和增进所在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板书)华人众多

    (提问)为什么大批的中国人漂洋过海“下南洋”去谋生呢?除了距离较近以外,是什么吸引他们去呢?

    我们已经分析过了,是优越的自然条件,那么东南亚有那些丰富的物产呢?

    (可分组讨论)

    请同学们看“东南亚农产品分布图”,完成以下内容:

    (1)用绿笔在图上涂绘水稻的分布区,说出水稻的主要生产国。让学生分析大片水稻分布区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

    (2)找出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的主要生产国并填表。

    (特别强调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主要是马来群岛上的国家,因其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比中南半岛更适合发展热带经济作物)

    第二节居民和经济

    2、著名矿产:锡石油

    地理教案-中国的民族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2.知道汉族人口占92%,其他55个民族占8%。

    3.知道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4.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5.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6.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2.通过收集资料或调查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8%。在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有18个。众多的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本节的重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由于各民族团结协作,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知识要求理解,对其他知识要求识记。汉语(普通话和方言)、汉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内容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讲。

    让学生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是本节重要的基本训练要求。通过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逐步提高阅读专题地图的技能。

    教法建议

    1.教师在讲课前,可以先出示有关民族大团结的图片,先让学生知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各民族虽然人口数量不同,但在大家庭中都是平等的亲密兄弟。

    2.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通过图例先让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构成,然后再了解民族的分布情况。在这里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认识我国民族分布集中、分散和杂居的现象,最后再归纳出特点。

    3.讲述我国的民族政策时,可以先让学生明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展示教师搜集来的具体事实、照片、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或者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资料,但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执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增加学生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了解,会引起学生很大兴趣。首先,先让学生明确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有些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如汉族)语言分为多种方言,但文字只有一种。汉族普通话是我国汉族普遍使用的共同语言,现在全国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时,都已普遍应用。教材中“我爱中国”的汉、蒙、藏、维、哈、朝、彝、壮八种民族文字的写法,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人民币纸币上的文字,以加深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5.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生活的幻灯、录像、电影等。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参观活动,如参观民族风俗展览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社会调查是一种重要的课外教学活动。收集图片、实物、录音、录像等对丰富学生课外教学生活,扩大知识领域,培养情趣,增加对国情的了解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教师要注意使课内与课外地理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中国的民族

    重点:我国的民族政策和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

    难点: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过程:

    〔引入〕:出示图片“民族大团结”。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了汉族外,还有不少兄弟民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练习〕:请学生画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

    〔讲解〕:大家一起回忆一下在历史课上讲过的故事:19世纪我国云南的少数民族抗击法军的英勇事迹和广西的少数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英勇抗击日寇的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这些事例都说明了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共同缔造新中国,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做出了贡献。

    〔提问〕:观察“中国民族分布”图,思考问题:

    (1)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按地理方位)。

    (2)找出居住在五个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和居住在云南、黑龙江、吉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

    学生总结归纳后,教师概括。

    〔讲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

    〔讨论〕:教师出示以下资料:

    (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增长情况

    工农业

    总产值

    粮食

    原油

    铁路通

    车里程

    卫生机

    构床位

    1952年

    37.9亿元

    1582万吨

    5.2万吨

    3787千米

    5711张

    1992年

    3053.6亿元

    5670万吨

    1316.1万吨

    13143千米

    375377张

    增长

    79.5倍

    2.6倍

    252.1倍

    2.5倍

    64.7倍

    (2)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区、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可以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4)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学生根据以上的资料,分组讨论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具体措施以及在民族政策的管理下,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1)各民族一律平等。

    (2)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3)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4)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5)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录像〕:放录像: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讲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和传统的体育活动,有的还信仰宗教。我国宪法中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总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昌盛做出了资力的贡献。

    板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民族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有56个民族

    2.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建设新中国

    3.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二、我国的民族政策

    三、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探究活动

    收集资料组织一次展览,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的变化。资料的收集由学生来完成,可以是文字、图片、录像,类型不限。

    地理教案-农业的发展初中教案精选


    农业的发展(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大致了解我国农业结构。

    2、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3、培养学生利用图片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重点】科技兴农

    【教学难点】调整农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我国农业生产各部门目前的状况。这节课,我们把我国农业的整体情况作一个总结。要讲发展,首先要知道基础,要了解我国的农业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农业很落后,广大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年,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得到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提问)谁能说说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

    启发学生讨论我国农业方面的成就。

    (讲述)首先要逐步的吃饱穿暖,那就要大力地提高主要农产品的产量。

    (课件展示)1999年我国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的位次表、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中国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增长图

    随着人们的吃饱穿暖,人们还要吃好穿好,这就要不断地丰富农作物的品种。

    (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农产品,以及农产品的种类在冬季和夏季有什么不同?能大概说一说为什么吗?

    (讨论)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耕地的数量几乎没有增加,而人口增加的很快,农业生产不仅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这是怎么回事?

    (回答):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综上所述,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且已基本摆脱了贫困,这不能不说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农业机械化的录像,加深对中国农业巨大成就的印象。

    (讲述)我国农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生产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也就是说,还没有实现现代化;这有许多的因素影响,其中最关键的是: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资源,而我国的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发展,工矿业、交通、水利等各项事业都还要继续占用一部分农业用地。因此,今后我国的农业用地不仅不能增加,还可能减少。

    (课件展示)图片:中国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增长。

    指导学生分析:我国农业想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发展,是不可能的。

    (提问)我国农业今后应如何发展?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谁愿意为政府出谋划策?

    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得出: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讲述)什么叫做农业结构呢?我们把不同部门在农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关系叫做农业结构。

    (课件展示)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

    图中所示,我国农业各部门中,种植业占主导地位,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畜牧业只占27%,这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状况差异很大。再看林业和渔业(让学生读出所占的比例),它们所占的比例太小了。而林业和渔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许多畜、林、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很高,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也很高,这可以使从事这方面生产的农民脱贫致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讲述)请大家阅读教材中的“广西宜州市杨家屯农民调整农业结构见成效”。

    (讲述)从我国农业产值构成图中可以看出,林业和渔业所占比例太小,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提问)大家想的办法很好,但如何保证既能提高种植业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请学生思考回答(科技兴农)。

    (提问)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农业会产生哪些深刻的影响呢?

    (课件展示)农业机械化、喷灌、农业机器人、大棚种植等的图片及录像

    请学生阅读“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阅读材料

    (讲述)科技兴农的结果,加快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讲述)农业现代化,不只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只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方面,农业现代化是指从育种到农产品推向市场,从生产到组织、管理的全面现代化。到现在为止,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在采用以手工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离农业的现代化还相去甚远。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当地农业生产使用了哪些农具?其中有哪些是现代农业机械?(除了农具外,其他如育秧、灌溉方式、管理方法等都可以讨论)。

    (讲述)所以,要进一步发展我国农业,就必须加快各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仍采用个体分散的经营模式,不能够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提问)阅读教材中的材料“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我国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好了,我们下面小结一下,我国农业发展在哪些方面有较大的潜力?

    请学生小结。

    (提问)同学们,我们想出这么多办法,按着这些办法发展,今后我国农业会怎么样呢?

    请学生畅想。

    (讲述)在耕地有可能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抓紧了粮食生产,以保证人民最基本的粮食需要,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以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各种农产品要力争高产、优质、高效,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这个过程中,农业逐步现代化了,农村会有许多的劳动力富余出来,这怎么办呢?我们也想想办法吧。

    请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概括。

    (讲述)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1.5亿人。现在他们主要有两个出路:涌向城市,成为流动人口;这会产生许多问题。再者,近年来,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的兴起,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可能转移到乡镇企业和服务行业。这样,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出路,也使农村的工业、商业、交通、建筑、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已同附近城市没有什么区别,生活条件甚至比附近城市居民还好。

    (阅读)请学生阅读教材最后的选学部分内容。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发展的成就、存在问题和开发的潜力所在,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下面,我们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蓬勃发展当中结束这节课。

    (课件展示)请学生欣赏图华西村的图片,同时教师讲解华西村的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三节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成就

    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1.农业结构的概念

    2.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

    三、科技兴农

    四、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五、农业发展前景

    教后记:

    本节课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总结,并概括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课堂传授中较好把握了这一关键点,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做了较好的处理,整个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分析透彻。(2)教法得当,灵活多样。教案根据本节教材特点,采用启发、复习、归纳、延伸等多种方法,自始至终以教师启发贯穿全过程,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主动参与教学。(2)将多媒体有机地溶于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地理教案-众多的人口初中教案精选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内容点析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现状、人口问题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人口政策等都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主要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完成。

    关于我国人口的国情,教材主要说明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人口东多西少,并联系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这既是本节学习的重点知识,又是今后学习我国自然资源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

    为突出教学重点,本节教材未涉及“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农村人口比重大”等方面的人口内容。

    2.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亿(2000年),占世界人口1/5以上,形象地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人口增长快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与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和区域经济差异密切相关。

    如何运用“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说明我国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形成原因,是学生在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在基本训练要求方面,主要是:

    (1)学会阅读和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增长的特点。

    (2)学会计算人口密度。(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定量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稠密或稀疏状况。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平衡性。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根据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与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而定。)

    (3)学会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数据,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

    3.本节教材中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突出的国情。我们有的产品产量已列入世界第一位(如煤),但用人口总数一平均,指标却非常低。中国人口形势现在已经很严重,如再不严加控制,问题会更加严重。……人口如果控制不住,即使经济上去了,也会产生各种困难和问题”。

    本节教材通过正文、图表和活动教材的讨论,突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人口国情的理解,增强执行、宣传我国人口国策的自觉性。

    4.总之,本节没有明显的难点,但是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数据比上一节要多很多,特别是学会阅读数字资料和分析运用图表资料,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就成为本节突出的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再补充一些“鲜活”的材料,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课本插图、数字和文字材料的基本技能,教会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并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

    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人口国情主要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当前人口基数大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人口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本节需要理解的人口观点和原理是: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的分布要与经济的发展及资源、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提高人口素质。

    本节需要掌握的地理数据是:我国有12.95亿人口(2000年),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居世界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200万左右;我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2000年)。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1~2课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引入新课

    (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转折深入

    (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00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例如利用“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中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中国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人口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中国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图及“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人口教育的宣传图片,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人口东多西少】

    1.仍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先让学生复习人口密度的概念,再指导学生计算中国人口的平均密度,与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人口密度相比较,说明我国人口密度大的特点。

    2.在讲我国人口分布时,重点应放在如何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图”和“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上,让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来识别人口分布情况和分布特点。这些内容不要单凭教师讲授,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问我国大约每平方千米多少人?这个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样就复习了人口密度这个概念。还可以选出我国东、西部地区几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情况(例如完成活动教材),训练学生掌握其计算方法,并在“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状况的印象。

    3.在指导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时,要及时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观察。例如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密度不足1人/平方千米的是什么颜色图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黑河和腾冲,列表分析“黑河-腾冲”这条“人口分界线”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认识。

    4.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是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要仅限于自然条件的好坏,要启发学生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方式等方面去思考。用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内地人口流向沿海和工矿地区的事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

    5.在人口国情教育中,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在教学时间又可容纳的条件下,可以对我国人口增长、分布、结构、年龄构成、文化素质现状做一些补充说明,并分析这方面的地区差异。例如,通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表,指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一方面后备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到20世纪末,我国面临又一个新的生育高峰;通过“中国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图表,补充指出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的人口国情。

    地理教案-中国的人口初中教案精选


    一、课题:中国的人口(《中国地理》ch2 1)

    二、教学目的:

    1、1、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和增长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2、2、知道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环境都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3、3、知道一点关于人口与人手、人的生产与物的生产之间的关系。

    4、4、知道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5、5、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三、教学重点:

    1、1、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

    2、2、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3、3、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四、教学难点:进行关于“人口的发展要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的人口观教育。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图法

    六、教具:中国人口密度图

    七、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

    ch2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1中国的人口

    哪位同学知道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中国有多少亿人口?中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如何?

    (二)讲解新课

    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000年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2.95亿(世界人口约60亿),占世界人口的2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P10图2.1,比较四国面积和人口: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垃,但人口人口总数排在世界第一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1.9,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P10“读一读”。

    我国人口相当于欧洲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比非洲和拉美两大地区的人口还多。

    (过渡)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口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二、人口分布不均

    1、1、我国的人口密度

    12.95亿人/960万平方千米≈135人/平方千米,是世界人口密度(30人/平方千米)的3倍多。

    2、2、我国人口的分布

    P11“做一做”。

    P12图2.3。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人口密度约200人/平方千米,以西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

    东部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43%,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4%;西部面积占全国的57%,人口只占6%。因此,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哪些省区人口密度大于200人/平方千米?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大?

    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东部等,这些地区多属平原区,适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等等。

    由此可知,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大,尤其是沿海的平原地区,西部密度小。其原因主要是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开发时间长短等等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

    (过渡)除了生活在本国的人口,书上还补充介绍了我国的海外移民,P12“读一读”。

    三、华人与华侨

    1、1、概念

    (1)华侨:由我国向海外的移民长期侨居国外并具有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2)华人:由我国到海外的移民已定居国外并取得外国国籍的。(ABC)

    “港澳同胞”“侨乡”

    2、2、华侨和华人热爱祖国,积极支援国家建设。

    3、3、我国对华侨的政策

    赞成和鼓励华侨依自愿原则选择居住国国籍,并关怀和重视保护海外华侨。

    (过渡)我国的人口分布是东南稠密、西北稀疏,我国的人口增长又有什么特点呢?

    四、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

    1、1、我国人口增长的突出特点

    P13图2.4:

    ①人口基数大:1949年就达到5.4亿人口,2000年达到12.95亿。

    ②增长速度快:从1949年开始,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用51年时间人口就增长1倍多,达到了12.95亿,增长速度太快。

    我们计算一下,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都为10‰。,那么人口为10亿人与100万人的两个国家每年各增长多少人口?

    10亿人每年增加1000万人口,100万人每年增长1万人口。

    由此可见,我国人口基数大对人口增长所起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2、2、新中国成立前后人口增长差异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什么人口增长缓慢?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什么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旧中国经济落后,战争、灾荒频繁,疫病多、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

    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

    (过渡)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什么呢?

    3、3、人口问题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马克思认为,人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只要活着的人,从出生到老死,始终要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而作为生产者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因此,这就决定人口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贤源、环境相协调。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来分析一下我国的人口问题到底是什么?

    ①每年我国的粮食、肉类、布匹、住房等都有增长,但由于新增长人口太多,增长财富大部分被增加的人口消费掉了。因此,人民生活水平将得不到改善。

    ②人口多,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教育差等社会问题。

    ③对环境破坏程度大。

    ④人均资源量少(P13图2.4)。我国各种资源量都很丰富,居世界前列,但是按人均计算每人占有的数量就不多了,在世界各国的名次中,排在后面。

    (过渡)上述社会问题,环境、资源问题的产生归根结蒂都是由于人口多而产生的,那么根据我国人口多这一问题,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呢?

    五、对策

    1、1、对策:

    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放羊娃”)

    2、2、具体要求:

    晚婚、晚育、少生(DINK)、优生。少生是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优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条件。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为实施这一项国策履行自己的义务。

    (三)小结

    我们对我国的人口特点,人口问题等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并应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通过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具体办法才能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同时,我们还要努力发展生产。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育观改变了,才能最终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

    (四)作业

    填图册P7~9/一、1~5,二、1~3。

    地理教案-香港澳门初中教案精选


    《香港和澳门》

    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培养

    (1)通过阅读香港和澳门政区图让学生能够说明其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的优越性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图上信息的能力与分析技能;

    (2)通过香港和澳门人口密度的计算与资料分析,了解“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出因地制宜、拓展空间、保护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逐步树立城市发展更因重视人地协调的基本观念;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综合概括出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的模式、意义及影响因素,认同“一国两制”与优势互补是港澳地区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及长期高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4)使学生知道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记住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使学生知道香港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交通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使学生知道澳门的旅游业和博彩业收入是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2.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及回归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不受欺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香港和澳门“人多地狭”的特点;

    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资源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香港别来无恙》和《七子之歌》等影像资料,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政区图、回归场景图、卫星遥感图、城市中的绿地、高楼林立、填海造地、香港与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图、祖国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增长表等图片资料……

    五、教学步骤及过程

    1、导入新课创设情景导入,进行感情熏陶和渲染。先播放《香港别来无恙》和《七子之歌》,刚才听了这两首歌,我想请同学们大声的告诉我歌里所唱的分别是我国的哪两个地方?生:香港和澳门.你从中听到了什么?或者说你从歌中听出了一种什么感情?生:听到了香港和澳门过去所受的屈辱和她们都渴盼回家、渴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的感情。(意思大致一致即可)歌中所唱的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去的两个地方——香港和澳门。香港和澳门如今已经回到了她母亲的怀抱,关于这个回归时间有谁知道?请你告诉大家!生:香港和澳门回家的时间分别是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那么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漂泊多年的儿女终于回到她母亲的身边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喜事,那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那么当时英国是怎样占领香港岛的呢?通过什么条约?这说明了什么?

    生:通过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2、讲授新课思考:香港和澳门回归后,我们把她们叫做“特别行政区”,为什么要把香港和澳门称为“特别行政区”呢?生:因为我国政府制定了“一国两制”政策,即在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依照基本法享有高度的自主权。(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3、投影《香港和澳门政区图》,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各自包括的范围、面积和人口数量。学生讨论后回答。

    画面显示答案:

    4、请大家根据这个同学所提供的面积和人口数量,在下面迅速计算出这一地区的人口密度,并将它与上海、北京、新加坡作比较,理解港澳地区“人多地狭”的含义。显示表格。提问:这说明了香港和澳门在人口数量和面积上有什么特点?生:人多地狭。(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5、投影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通过以前资料的搜集,说说其中的涵义。

    6、针对港澳地区的“人多地狭”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而经济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城市空间的拓展,当地是如何进行拓展的呢?主要有两种方式:“上天”和“下海”。

    投影:“高楼林立”和“填海造地”。通过小组讨论(四人一小组)谈谈你对这两种拓展方式的看法,你认为在城市拓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生:环境保护和绿化问题。

    7、投影教材中“香港卫星遥感影像图”和“香港城市中的绿化图”,明确香港的植被覆盖率是较高的。思考为什么“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还保留有大片的绿地”?针对这种情况,说说你的看法。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归纳:人、地需要协调发展,不能光发展而忘了环境的保护。

    我们了解了港澳地区优越的位置,接下来再来看看港澳地区的经济。

    投影:香港和祖国内地的优势互补图。说说祖国内地与香港各自的优势。

    屏幕显示:内地的优势:自然资源、厂房、能源、淡水、日常生活消费品和众多廉价的劳动力。

    香港的优势: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和经验、雄厚的资金。

    香港通过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制造出了鞋子、服装、玩具、电器等产品,并出口创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香港和澳门的发展与哪个地方密不可分?生:内地。那么你知道香港和澳门主要是靠哪些产业来发展经济的呢?讨论后请同学回答。

    屏幕显示:香港:国际贸易、运输、金融、信息服务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澳门:博彩、旅游业。

    提问:香港所购进的产品是不是都在本地销售呢?

    生:不是。师:它会直接卖到其他国家,这种贸易我们把它叫做“转口贸易”。祖国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

    投影:祖国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增长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中所占比重在不断增长,并且增长得很快。提问:除了经济联系外,港澳地区和内地的联系还包括哪些方面?

    生:还包括人口流动和科技交流等。

    屏幕显示:1、香港人愿到深圳就业。

    2、内地与香港的科研机构的交流有较长的历史,双方以定期研讨、人员互访、交换研究生、合作申请研究项目、举办培训班等形式进行交流。

    3、人员往来频繁,早期是探亲访友,现在是往来旅游。仅2000年一年港澳到内地旅游人数就达到七千多万人次。

    小结: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人员交流和科技交流方面这些都说明了祖国内地与港澳地区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结束语:香港和澳门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带来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港澳的繁荣,我们衷心地祝愿香港的明天会更好,澳门的明天会更好,同时我们也期待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盼望着七子之一的台湾早日回家,中国早日实现统一。下课!播放《七子之歌》。

    【教案精选: 初中地理教案其五】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2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