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初中教案精选
  • 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初中教案精选

    发表时间:2022-03-04

    【www.jk251.com - 初中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

    作为初中老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初中的教学进一步发展,写初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这篇《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初中教案精选》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②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③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状况?

    3)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在不断扩大?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生:阅读。(最好出示资料片)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同学们都学过剪纸能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咱们同学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一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布局。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以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洲与南北美洲慢慢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命运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大家把书翻到教材第35页,谁能解释一下图2.16?

    生:以前南美洲和非洲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会出现古老地层吻合。

    师:看图2.I7解释一下。

    生:因为它们原来是该接在一起的。所以有相们的物种分布在不同的两个大洲。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

    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以前不在这里,而是在一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这给我们以很大启示,同学们前面讲得都很好。我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么?

    生: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师:提得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材料,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好吗?

    练习:1、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

    2、大陆学说是在什么时候、谁提出来的?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2、海平面的升降;3、人类的活动(填海造陆)

    二、大陆漂移假说

    jk251.coM小编推荐

    经典初中教案世界的海陆分布


    世界的海陆分布(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是学好世界地理的基础。七大洲是人类的居住地,人地关系的研究又是地理研究的重点,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二、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生学习时,主要利用课件和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三、课程目标:⑴教学目的:①让学生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的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③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等的具体位置。⑵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⑶情感目标:通过对地球的名称“地球”与“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四、教学重点: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分布。五、教学用具:⑴自制的多媒体课件⑵地球仪⑶自制的大洲和大洋的拼图六、教学方法:参与式开放型教学,“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根据教学进度的需要,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七、教学过程:〖老师〗向学生展示“太空之旅”照片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太空的宇航员,他是谁呢?(学生回答)他在宇宙中看到一个美丽的、呈蔚蓝色的星球,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星球吗?〖老师〗接着向学生展示“在太空中地球”照片然后,指着照片问,这颜色代表什么?(海洋)那颜色代表什么?(陆地)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大洲和大洋的知识。【板书】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课件〗通过对比“人类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和“人造地球卫星所拍摄的卫星照片”,然后提问:两幅图中的陆地面积都比海洋面积小,为什么还要叫它“地”球?〖活动〗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上的“地球”拆下,然后随意地把“地球”抛向上空,让地球仪转动,当用手接住“地球”后,注意观察你右手大拇指的位置――是按在了陆地上还是按在了海洋上,另一位同学统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次数,并计算出海洋、陆地各占的比例。〖教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知道按在了海洋上的次数要多一些,当然,由于我们班只有几十个人,加上抛地球仪的次数有限,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比例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课件〗展示“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承转〗人类是如何了解海陆分布的呢?尤其在过去交通不发达而各种勘测、探测手段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只能靠远行:丝绸之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郑和七下西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等。这些古代的远行活动,可以说对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贡献。目前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那么分布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⒈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1%陆地占全球面积的29%〖课件〗接着出现提问“地球?水球?”〖教师〗问:同学们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为学生的奇思异想加油。)〖教师〗根据人们的计算,我们知道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按这个比例来说,地球其实应该叫作“水球”,对吗?那为什么我们还叫它地球呢?〖师生〗由于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71%)大于陆地的面积(占29%),概括地说“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所以可以将地球改叫为“水球”;称它为地球是因: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所以叫“地球”。〖课件〗依次展示“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水陆半球”上海洋与陆地的分布特点。〖教师〗通过刚才课件的演示,我们知道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板书】⒉世界海陆分布特征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则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课件〗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过渡〗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包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也经常听到大洲、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峡等众多的称谓,这些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课件〗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接着展示自已绘制的“大陆、半岛、岛屿、海峡”图以及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两图上均标有注注记。〖教师〗让学生从图上自学“大陆、半岛、岛屿、海峡”等地理名词的意义。〖课件〗依次点击画面上的大洲、半岛、岛屿、海峡、海洋等地理名词便会进入相应的地图以及各地理名词的解释,直到再次出现“世界海陆分布图”〖教师〗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学生〗七大洲学生边看图,边回答。四大洋〖课件〗展示世界七大洲的面积比较图【板书】二、七大洲、四大洋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面积从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补充〗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意为“西方日落之地”;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阿非利加在希腊文中有“阳光灼热”的意思;美洲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是以第一个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的;澳大利亚拉丁语原意是“南方大陆”;直到19世纪初,俄国探险队首次进入南极圈,发现新大陆,南极洲意为“地球最南端”。〖教师〗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快速记住这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以及它们的位置后,教师指图上的大洲或大洋的位置,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课件最后给出它们的正确答案。〖教师〗让学生注意各个大洲的轮廓,以及它们各个大洲对应的简单的几何图形,练习画出它们的形状。〖课件〗展示世界七大洲的几何图形,“一笔画”世界。〖练习〗⒈用铅笔在教材p53的图3.17中填出七大洲的名称。⒉让学生在课件上练习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填图⒊用自制的七大洲的几何图形,再给定了南北回归线、赤道、00经线、1800经线的情况下,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拼图。〖备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安排以下问题,也可将以下问题放到该节的第二课时去〖读图回答〗①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②东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③西半球主要有哪些大洲?④赤道穿过了哪些大陆?穿过了哪些大洲?⑤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和最大的大洋分别是什么?⑥世界上最小的大洲和最小的大洋分别是什么?⑦完全在北半球的大洲是什么?⑧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⑨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答案〗①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②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③南、北美洲;④穿过了南美大陆、非洲大陆;穿过了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⑤亚洲、太平洋;⑥大洋洲、北冰洋;⑦欧洲、北美洲;⑧南极洲、北冰洋;⑨南极洲、北冰洋。板书展示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⒈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1%;陆地占全球面积的29%。⒉世界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则大多分布在南半球。二、七大洲、四大洋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面积从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地理教案-陆地地形海底地形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法建议

    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以景观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为出发点,首先以直观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再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异,通过复习支配地形形态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海拔和相对高度(坡度),用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数值大小,来概括地形的特征,使学生头脑中既有生动的形象,又能根据一定的思路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为在地形图上识别各类地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然后让学生列表比较、归纳五幅地形的特点,边回答边列出下表: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初步在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2.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形态

    3.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引课)下面请看一组图片,书P30图3.16---3.20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形态差异很大),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

    (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看P32图32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2.险峻,也就是坡度较大。山体往往是成组分布的,常用峰峦起伏,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呢?

    (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做“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态差异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相似,(高原特点: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的特点:四周高,中间低。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很象,都是边缘的等高线密集,因此,需要拿出来专门做比较。)它们的本质差异在哪儿?(等高线的排列关系――高原: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降低;盆地: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升高。)

    大家已了解了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学会了区分它们的方法,下面我们做一个总结。请填下表: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平原

    丘陵

    高原

    盆地

    (承转)我们知道海洋中分布着许多岛屿,这些岛屿是海底隆起高出水面的部分。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推测海底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读图P33图23海底地形示意图,和陆地地形相比更简单吗?

    (1)看“海底地形示意图”,找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2)看着海底地形示意图,试着解释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并和书中的定义比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大陆架和我们人类活动的关系最大。

    (总结反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它们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这里有许多故事,还有很多的迷没有揭开,希望你们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继续探索着美丽的世界。

    (板书设计)

    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一、地形

    二、地形的种类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关于“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七大洲的地形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

    教学工具:世界地形挂图、各大洲轮廓图、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直尺、写有地形名称的小旗。

    〈教学过程〉

    (导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表有五种基本的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在分层设色的地形图上,把它们判读出来;今天,我们就用我们已掌握的本领放眼世界。

    (板书)七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

    (组织)调整学生座位,分成七个组,围绕课桌做好

    (分工)每组学生的桌子上放着一张某个大洲的轮廓图。七大洲有七个小组承包。

    (学生活动)依照世界地形地图,在你们这个大洲的轮廓图上,用橡皮泥制作出它的地形模型,并试着描述本大洲的地形特点(从海拔高低,起伏大小,地形的种类组合方面分析)向同学介绍本大洲的地形单元。15分钟完成。

    (教师指导)1)去各小组指导模型的制作、加工把握地形特点,识别不同的单元。

    2)指导学生把做好的模型按各大洲的位位置拼合成全世界地形模型。

    (板书)

    七大洲

    地形特点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州

    南极洲

    (学生活动)现在我们借助各组做的模型。对世界七大洲进行初步的了解。

    请亚洲组来两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亚洲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单元。一位同学指着模型给我们介绍,另一位同学在他介绍的同时,在分层设色地形地图上也把这个地形单元指出来,一方面便于我们更好地把模型和地形图对立起来,另一方面,也检查一下他们组的模型做的是否准确。

    (教师)全班同学在你们的引导下对亚洲的地形的分布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么这些地形单元组合在一起又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再请你们组的同学来给我们概括一下(指图回答)

    (小结)的确像他们描述的一样,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板书)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下面我们请亚洲的邻居之一,欧洲组来介绍。

    请两位同学同时指图和模型,介绍欧洲的主要地形单元;再请一位同学介绍欧洲的特点,对照模型做检测。

    (小结)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比较低平。

    依次类推,由同学完成其他五个大洲。

    (板书)

    七大洲

    地形特点

    亚洲

    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欧洲

    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

    非洲

    以高原为主

    北美洲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南美洲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大洋州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南极洲

    冰雪覆盖,海拔最高的大陆

    (教师讲评)从世界地形图上看,不同地区的地形差异很大。有的地区海拔高,有的地区海拔低;有的地区地面崎岖,有的地面平坦;在更大的区域,还有不同类型的组合,如有的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有的地区地形单调。一个地区的地形特点,一般是从海拔、地面起伏和地势、地形类型及分布等方面来说的。

    按洲来说,欧洲、和非洲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分别在大陆周围地区。

    今天我们做出了全世界的地形模型,很不简单。借助这个模型,对七大洲的地形有了十分直观的认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板书设计)

    三、七大洲

    七大洲

    地形特点

    亚洲

    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欧洲

    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

    非洲

    以高原为主

    北美洲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南美洲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大洋州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南极洲

    冰雪覆盖,海拔最高的大陆

    四、四大洋:

    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海岭

    探究活动

    制作地形模型

    目的:

    1.制作地形模型。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不同类型地形的形态特征来完成这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

    2.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制作模型的成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体验到了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今后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3.探究活动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空间。

    活动准备:

    1.世界地形图,五种类型的分层设色地形图,沙盘,泥沙,直尺。

    2.学生被分成五个小组,教师有五张设色地形图,发给每组一张。

    活动内容和步骤:

    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依照教师发给的图,完成下列工作:

    步骤一:

    (1)依照分层设色地形图,以1:15000为吹垂直比例尺,动手在沙盘中出这种地形模型。

    (2)观察模型,描述这种地形的形态特点。

    (3)参照分层设色地形图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这种地形的同类

    (4)对照模型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步骤二:

    各组作完以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模型,描述描述这种地形的形态特点。找出这种地形的同类,对照模型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地理教案-中国区域地理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展示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

    【复习提问】请一同学在投影片上指图说出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再请其他几个同学分别说说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主要能源基地和工业中心等。

    【指图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个地区——南方地区。

    【板书】第二节南方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读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图说明南方地区的范围,在地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长江、珠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

    【指图总结】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临东海,南濒南海。它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

    【提问】请说出南方地区有哪些民族?

    【讲述】南方地区民族众多,以汉族为主。有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为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板书】二、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录像】鱼米之乡。

    【提问】南方地区为什么成为“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回答】南方地区河湖众多,盛产淡水鱼等水产品,所以成为“鱼乡”;该地区位于秦岭一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属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适于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便成为“米乡”。因此,南方地区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提问】本区除水稻外,还有哪些农作物?一年几熟?

    【讲述】本区热量充足,一年可两熟至三熟。除水稻外,小麦、油菜、棉花、甘薯的产量也很大。

    【板书】1.温暖湿润的气候

    2.河湖众多,淡水鱼产丰富

    3.农作物以水稻、油菜等为主

    【提问】南方地区有哪些经济作物?有哪些经济林木和水果?

    【录像】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看完录像后,同学回答,教师板书总结。

    【板书】三、亚热带、热带的经济作物和林果

    1.经济作物:甘蔗、天然橡胶等

    2.水果:柑橘、香蕉、荔枝、桂圆、菠萝、椰子等

    3.经济林木:茶、油茶、油桐、漆、竹、杉、樟等

    【提问】在这些丰富的经济作物和林果基础上,可发展什么工业?(制糖、制茶、丝绸、食品、建筑材料等工业)

    【板书】四、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展示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指图讲解】紫色盆地指四川盆地。它位于四川省东部。盆地四周被山岭和高原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只有西部的成都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有“天府之国”之称。

    【提问】(1)四川盆地为什么被称为“紫色盆地”?

    (2)四川盆地为什么物产富饶?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教师总结。

    【总结】四川盆地温暖多雨,周围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地底部,它们所含的铁、铝等矿物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久而久之,形成了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所以四川盆地又被称为“紫色盆地”。

    紫红色的岩石经风化而成的土壤,称为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所以四川盆地物产富饶,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菜、甘蔗、柑橘的重要产区。

    【板书】1.紫色盆地

    (1)紫色盆地的形成

    (2)肥沃的紫色土

    【展示投影片】红壤。

    【讲述】这是红壤,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

    【板书】2.红壤丘陵

    【提问】红壤有什么特性?如何进行改良和利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总结】红壤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而成的,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粘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改良。改良的途径有: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等。

    这种酸性土壤中适宜生长茶树、油茶、杉木、马尾松等。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在红壤丘陵区发展了这些经济林木,并用以保持水土。

    【板书】(1)红壤的性质和改良

    (2)红壤的利用

    【讲述】南方地区除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丘陵的红壤外,在平原地区,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发育成为含有机质丰富、肥沃的水稻土,多呈青灰色。

    【板书】3.平原地区肥沃的水稻土

    【板书】五、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录像】长江1998年洪灾。

    【提问】结合所看录像,回答:为什么要在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善。

    【讲述】长江每年的输沙量虽然只有黄河的1/3,但长期以来,由于滥伐森林,陡坡开荒,使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湖泊严重淤积,夏季常受洪水威胁。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就是一次惨重的教训。为避免长江变成“第二条黄河”,防止长江中上游水土继续流失,减少洪涝灾害,改善生态环境,营造防护林已势在必行。

    【板书】1.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目的

    【展示投影片】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包括哪些省?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图总结。

    【总结】长江中、下游的分界是江西的湖口。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指湖口以上的青海、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等10省市145个重点县,预计30年内造林3亿亩,为保护长江建设起一道宏伟的绿色屏障。

    【提问】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有何效益?

    【看书】阅读课本第66页“读一读”。

    【回答】到2000年第一期工程结束时,长江中上游森林覆盖率将由20%提高到40%左右,每年土壤侵蚀量可以减少40%以上。各种林木产品的经济收入,每年可新增加约50亿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板书】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范围和效益

    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使学生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了解全球海底地形图。

    通过学习制作地形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七大洲主要地形的分布,初步学会概括各大洲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图和制作地形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增强学习兴趣,进一步锻炼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材分析

    关于海底地形的知识,课文主要讲了两点:

    (1)海底与陆地一样是高低起伏的;

    (2)主要的海底地形及其分布特点。对于海底地形,重点让学生了解与人类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大陆架的有关知识。

    关于“海底地形”的教法建议

    关于“海底地形”可通过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认识海底地形也是高低起伏,复杂多样的。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明确大陆架的含义,了解海底地形组成。

    读图巩固:看“海底地形示意图”,说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课文在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时,没有对每种地形的形态作具体描述,更没有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结合地形景观图,从海拢高低和地面起伏状况两方面作了简单的比较。这样编写的意图是:(1)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适当降低了难度;(2)加强教学内容和直观性,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地形的定义,而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出现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知识;出现的地名,今后分区地理中还会再现,这里不必要求学生都记住。

    关于的总体教材分析

    前一节概述了地球的海陆面貌,本节则对地球的面貌作具体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是影响自然环境及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这一节内容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有“多种多样的陆地地形”、“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海底地形”三个标题,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陆地和海底地形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态特点;第二,在世界地形图上了解主要地形的分布。其中,“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关于“陆地地形”的教法建议

    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以景观图上的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为出发点,首先以直观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再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最显著的差异,通过复习支配地形形态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海拔和相对高度(坡度),用这两个基本要素的数值大小,来概括地形的特征,使学生头脑中既有生动的形象,又能根据一定的思路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理解概念,为在地形图上识别各类地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然后让学生列表比较、归纳五幅地形的特点,边回答边列出下表: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关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初步在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

    2.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形态

    3.进一步提高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难点〉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及教材中的各种景观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引课)下面请看一组图片,书P30图3.16---3.20五幅景观图,它们的形态如何?(形态差异很大),我们把地表的各种形态总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上面的五种基本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你能把他们区分开吗?你能描述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吗?

    (学生活动)观察这几幅图?找出它们的主要差异?如果比较两个人的身材,要从哪几个方面考虑?(高矮、胖瘦和身段)。所以,地形的差异:一方面是高低不同,另一方面是地面的起伏状况不同。

    那么判断地面高低依据什么?(海拔)地面的起伏大小呢?(用相对高度来表示)。我们可以根据地面的高低起伏的状况,来判别各种各样的地形。

    (影像资料)看P32图32珠穆朗玛峰,我们知道它是世界的最高峰。首先,先看一段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影像资料,然后,再归纳山地的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山地的特征:1.海拔高2.险峻,也就是坡度较大。山体往往是成组分布的,常用峰峦起伏,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世界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呢?

    (计算机演示)世界上有很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有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学生活动)那么平原有什么特征呢?由同学来分析。

    平原的特征:(海拔低,平坦,坡度小)。

    那么高原呢?(海拔高,高原面上平坦,边缘陡峭)。

    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海拔高度)

    做“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盆地和高原的地表形态差异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相似,(高原特点: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的特点:四周高,中间低。它们的形态差别很大,但在等高线图上,图形很象,都是边缘的等高线密集,因此,需要拿出来专门做比较。)它们的本质差异在哪儿?(等高线的排列关系――高原: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降低;盆地:等高线从里到外,数值逐渐升高。)

    大家已了解了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学会了区分它们的方法,下面我们做一个总结。请填下表: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平原

    丘陵

    高原

    盆地

    (承转)我们知道海洋中分布着许多岛屿,这些岛屿是海底隆起高出水面的部分。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推测海底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读图P33图23海底地形示意图,和陆地地形相比更简单吗?

    (1)看“海底地形示意图”,找出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的分布。

    (2)看着海底地形示意图,试着解释什么是大陆架、大陆坡以及洋盆、海沟、海岭并和书中的定义比较。(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大陆架和我们人类活动的关系最大。

    (总结反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它们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这里有许多故事,还有很多的迷没有揭开,希望你们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继续探索着美丽的世界。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地形

    二、地形的种类

    地形类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征

    山地

    较高

    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广阔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高原

    较高

    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

    盆地

    没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第12页

    【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初中教案精选】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