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血液教案模板
  • 血液教案模板

    发表时间:2022-03-26

    【www.jk251.com - 教案模板】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初中老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好的初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血液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循环系统的组成。

    2.知道的组成及功能,说明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3.解释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4.说出什么叫贫血、发炎和血清

    5.知道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体系

    教材分析

    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关于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人血永久涂片分组实验观察的组织与指导,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加抗凝剂的)及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1)

    创造条件做好成分的演示实验,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色泽和容积上将血浆和血细胞加以区别。识记是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构成的。结合课上用显微镜“观察永久涂片”的分组实验和三种血细胞的挂图,来加深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结构的认识,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结合阅读教材将有关知识以表格或两歧分枝表解式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实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的训练。表格式归纳法大致如下:

    1、

    的成分和功能

    成分

    百分比或每立方毫米含量

    细胞特征

    功能

    血浆

    (55%)

    水分

    91--92%

    淡黄色、半透明液体,除去纤维蛋白原,剩余的黄色透明的液体部分叫血清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蛋白质

    7%左右

    葡萄糖

    0.1%

    无机盐

    0.9%

    血细胞

    (45%)

    红细胞

    男500万左右

    两面凹的圆饼状,无核,直径7.7微米,含血红蛋白。

    运输氧和部分CO2

    女420万左右

    白细胞

    0.5--1万

    形态多样,比红细胞大,

    有核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

    10--30万

    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核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理解血细胞的功能,加深识记效果。结合化验单分析相应的病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于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建议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根据观察结果让学生明确以含氧量的多少,来确定名称的依据。

    关于血量可采用直观教学法:用四个1.25升的可乐瓶装红墨水来代替人的血总量,加深学生对自己量的感性认识。

    教法建议(2)

    关于的成分和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探索式教学,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是由液体的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根据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宏观观察加抗凝剂的和微观观察涂片(取下层的深红色的部分做临时装片并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最后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及对书本知识的阅读,得出结论:是由液态的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两部分组成的。关于的功能:先分析血浆的功能,再逐个探索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最后根据的各成分的功能,让学生归纳的功能。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本节内容较多,建议用两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新课的引入: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是由一千多万亿个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都需要进行新陈代谢,这就需要人体内有四通八达、高效率的运输网络,它及时给细胞运来氧和养料,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走,这样才能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板书:第四章体内物质的运输

    人体内这一运输网络就是循环系统。

    出示挂图:介绍循环系统的组成

    讲述:

    循环系统是一个由心脏、血管组成遍布全身的封闭管道系统,在其中循环流动着。也可以说,循环好比人体内红色的河流。这河流有主干、支流以及更小的分支。而这河流中奔腾的河水就是。

    板书:第一节

    讲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二字,如医生为了诊断某些疾病,往往先要验血,有人在意外事故中失血过多,必须及时输血,有些疾病如乙肝、爱滋病,它们可通过传播。可见与人体关系非常密切。

    提问:有关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是干什么用的?

    学生:是红色的粘稠液体,闻起来有腥味,它含有血糖等,起运输作用。

    提问导入:

    是具体担负运输任务的,它经常运载着大约200种物质,是一支组织得相当完善的队伍。这支队伍都有哪些队员,各自又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它们除了起运输作用外,还有其他的功能吗?

    板书:(一)的组成和功能

    探索的组成:

    [提出问题]由什么构成?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如果由液体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构成,那么把加抗凝剂会看到分层现象,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血细胞。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设计:1、宏观观察的组成2、显微镜下观察的装片

    实验1:观察的组成

    方法步骤:25页(课外小组的学生提前一天完成以下实验步骤)

    1.在量筒内先加几滴5%的柠檬酸钠溶液

    2.取家兔10ml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

    3.静置观察

    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凝固,)指导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

    1.是否分层?分几层?

    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

    结合彩图四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组成比较

    位置

    颜色

    约占总量(%)

    反馈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试管中原本红色的出现了分层现象,上部分为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总量的55%,下面部分呈暗红色,不透明,约占总量的45%,两者之间还有薄薄一层物质,呈白色。

    实验2显微镜下观察的涂片

    方法步骤:

    1、制作血涂片

    (1)取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

    (2)另取一片载玻片做推片,将推片自血滴左侧向右移动

    (3)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时,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移动(两片成30--400夹角)。

    (4)推出均匀的血膜

    2.用低倍镜观察涂片,找到物象

    3.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4.用细准焦螺旋调准焦距,直到物镜清晰为止

    指导观察: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

    观察与思考:

    1.看到几种类型细胞?(移动装片找)

    2.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

    3.最大的是哪种细胞?有无细胞核?

    4.最小的是哪种?

    反馈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血涂片里三种血细胞:红细胞:量最多,呈红色,圆饼状,无细胞核;

    白细胞:最大,有细胞核;

    血小板:最小,无细胞核

    [实验结果分析]

    教师出示挂图示的成分,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由观察的组成和血涂片得知:由淡黄色液体部分叫血浆和三种有细胞结构的部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

    让学生找到书看第23页血浆的成分和功能。

    [得出结论]并板书:

    1、识别三种血细胞:并填写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表。

    2、讨论填写三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分别探索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1)探索红细胞的功能:

    ①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

    ②让学生观察红细胞与氧气结合和分离的录像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或观察演示实验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

    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

    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氧多少有关。斜面上的红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

    得出结论: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学生:运输氧气的功能。

    教师指出: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

    ③完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让学生回忆初一第二学期学过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然后再根据刚学过的血红蛋白的特性,重新给动脉血和静脉血下定义。

    动脉血: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使呈鲜红色,这种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做动脉血。

    静脉血: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使呈暗红色,这种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叫做静脉血。

    ④简要介绍什么是贫血?贫血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说某某有点贫血,贫血到底怎么回事?

    指出: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2)探索白细胞的功能

    观察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录像思考:

    1.当身体某一部分被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是如何到达感染处?

    2.白细胞有什么功能?

    3.伤口化脓流出的脓液分别含有哪些成分?

    学生回答: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简要介绍“发炎”的实质是什么及发炎有什么重要意义?

    总结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指出: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因为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

    复习总结:学生完善三种血管的比较表

    血细胞名称

    形态结构

    正常值

    功能

    红细胞

    男:

    女:

    白细胞

    血小板

    课的延伸:血小板有什么功能,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指导学生收拾实验用具。

    第123页

    JK251.com延伸阅读

    4.2 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景中深刻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正确运用等式的性质.2.熟练掌握移项法则,利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重、难点重点:等式的基本性质,移项法则难点: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和用移项的法则解方程.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解方程:2x-5=3x+6你能说出你解这个方程每一步的依据吗?(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去_______.)(导入新课:在小学我们学习了解方程,依据是加数与和的关系,因数与积的关系,还有没有别的依据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等式的性质问题1(一)班的学生人数等于(二)班的学生人数,现在每班增加2名学生,那么(一)班与(二)班的学生人数还相等吗?如果每班减少了3名学生,那么两个班的学生人数还相等吗?如果(-)班人数为a人,(二)班人数为b人,上面问题用含有a、b的式子怎样表示?问题2如果甲筐米的重量=乙筐米的重量,现在把甲、乙两筐的米分别倒出一半,那么甲,乙两筐剩下的米的重量相等吗?如果设甲筐米的重量为a,乙筐米的重量为b,上面问题用式子怎么表示?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发现等式有什么性质?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______(或者减去)_________(或同一个式子)所得结果仍是____.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都______(或者除以)_________(或同一个式子)(除数或者除式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____.你能用式子表达等式的性质吗?2尝试练习做一做(1)说一说下面等式变形的根据①从x=y得到x+4=y+4,②从a=b得到a+10=b+10③从2x=3x-6得到2x-3x=3x-6-3x④从3x=9得到x=3,⑤从得到x=8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4x+4=3x+12归纳:(1)什么叫移项?把方程的某一项改变____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叫______看看下面的变形是移项吗?2x+5-3x+6=9,解:2x-3x+5+6=9练一练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12x=x+323x-1=40+2x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实际应用例1(我国古代数学问题)用绳子量井深,把绳子3折来量,井外余绳子4尺;把绳子4折来量,井外余绳子1尺,于是量井人说:“我知道这口井有多深了”。你能算出这口井的深度吗?(做完后交流讨论)2游戏:请你任意圈出下面日历中竖列上三个相邻的数,求出它们的和并告诉我,我就知道你圈出的是哪三个数。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如果单项式与是同类项,则n=___,m=____2如果代数式3x-5与1-2x的值互为相反数,那么x=____3若方程3x-5=4x+1与3m-5=4(m+x)-2m的解相同,求的值p1091,2五反思小结,拓展提高这一节你有什么收获?作业p118,1、2、3

    命题教案模板


    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找出的题设和结论.因为找出一个的题设和结论,是对该深刻理解的前提,而对理解能力是我们今后研究数学必备的能力,也是研究其它学科能力的基础.

    难点:找出一个的题设和结论.因为理解和掌握一个,一定要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所以找出一个的题设和结论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有些的题设和结论不明显.例如,“对顶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等.一些没有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学生往往搞不清哪是题设,哪是结论,又没有一个通用的方法可以套用,所以分清题设和结论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建议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或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来理解的概念、找出一个的题设和结论,并能判断一些简单的真假.

    2、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虽然高中阶段我们还要学习,但对于程度好的A层学生还要理解:

    (1)假可分为两类情况:

    ①题设只有一种情形,并且结论是错误的,例如,“1+3=7”就是一个错误的.

    ②题设有多种情形,其中至少有一种情形的结论是错误的.例如,“内错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个的题设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平行;第二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不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不平行.整体说来,这是错误的.

    (2)是否是:

    的定义包括两层涵义:①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②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即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在语法上,这样的句子叫做陈述句,它由“题设+结论”构成.

    另外也有一些句子不是陈述句,例如,祈使句(也叫做命令句)“过直线AB外一点作该直线的平行线.”疑问句“∠A是否等于∠B?”感叹句“竟然得到5>9的结果!”以上三个句子都不是.

    (3)的组成

    每个都是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有些,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和结论不明显.对于这样的,要经过分折才能找出题设和结论,也可以将它们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另外的题设(条件)部分,有时也可用“已知……”或者“若……”等形式表述;的结论部分,有时也可用“求证……”或“则……”等形式表述.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真、假等概念有所理解.

    2.使学生理解几何的组成,能够区分的题设和结论两部分,并能将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3.会判断一些的真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找出一个的题设和结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分析语句,理解

    1.教师让学生随意说一句完整的话,每个小组可以派一名同学说,如:

    (1)我是中国人.

    (2)我家住在北京.

    (3)你吃饭了吗?

    (4)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5)画一个45°的角.

    (6)平角与周角一定不相等.

    2.找出哪些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

    学生答:(1),(2),(4),(6).

    3.教师给出的概念,并举例.

    :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分析(3),(5)为什么不是.

    教师分析以上中,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请学生举几个数学的例子,每组再选一个同学说.(不要让说过的再说)

    如:

    (1)对顶角相等.

    (2)等角的余角相等.

    (3)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一定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4)如果a>0,b>0,那么a+b>0.

    (5)当a>0时,|a|=a.

    (6)小于直角的角一定是锐角.

    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说出以下两个例子,并问这是不是.

    (7)a>0,b>0,a+b=0.

    (8)2与3的和是4.

    有些学生可能给与否定,这时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回忆的定义,加以肯定,先不要给出假的概念,而是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4.分析的构成,改写的形式.

    例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l)分析此的构成,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成立的条件,后一部分是在前一部分条件下所得的结论.已知事项为“题设”,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

    (2)改写的形式.

    由于题设是条件,可以写成“如果……”的形式,结论写成“那么……”的形式,所以上述可以改写成“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位角相等.”

    请同学们将下列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例:

    ①对顶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②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

    ③等角的补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等角,那么它们的补角相等.(注意不仅仅限于两个角,如果多个角相等,它们的补角也相等.)

    以上三个的改写由学生进行,对(2)要更改为“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内错角相等.”

    提示学生注意:题设的条件要全面、准确.如果条件不止一个时,要一一列出.

    如: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可改写为: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而且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二、分析,理解真、假

    1.让学生分析两个的不同之处.

    (l)若a>0,b>0,则a+b>0.

    (2)若a>0,b>0,则a+b<0.

    相同之处:都是.为什么?都是对a>0,b>0时,a+b的和的正负,做出判断,都有题设和结论.

    不同之处:(1)中的结论是正确的,(2)中的结论是错误的.

    教师及时指出:同学们发现了的两种情况.结论是正确的或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的一种分类:真和假.

    2.给出真、假定义.

    真: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叫做真.

    假:如果题设成立,结论不成立,这样的都是错误的,叫做假.

    注意:

    (1)真中的“一定成立”不能有一个例外,如:“a≥0,b>0,则ab>0”.显然当a=0时,ab>0不成立,所以该题是假,不是真.

    (2)假中“结论不成立”是指“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正确”,如:“a的倒数一定是”,显然当a=0时不正确,所以也是假。

    (3)注意与假的区别.如:“延长直线AB”.这本身不是.也更不是假.

    (4)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假,强调真假的大前提,首先是.

    3.运用概念,判断真假.

    例请判断以下的真假.

    (1)若ab>0,则a>0,b>0.

    (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3)如果n是整数,那么2n是偶数.

    (4)如果两个角不是对顶角,那么它们不相等.

    (5)直角是平角的一半.

    解:(l)(4)都是假,(2)(3)(5)是真.

    4.介绍一个不辨真伪的.

    “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数字,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而且至今没有人举出一个反例,但也没有一个人能证明它对一切大于4的偶数正确.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1+2”,离“1+1”只差“一步之遥”.所以这个的真假还不能做最好的判定.

    5.怎样辨别一个的真假.

    (l)实际生活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数学中判定一个是真,要经过证明.

    (3)要判断一个是假,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三、总结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

    1.什么叫?真?假?

    2.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初步会判断真假.

    教师提示应注意的问题:

    1.与真、假的关系.

    2.抓住的两部分构成,判断一些语句是否为.

    3.中的题设条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写“如果”时应写全面.

    4.判断假,只需举一个反例,而判断真,数学问题要经过证明.

    四、作业

    1.选用课本习题.2.以下供参选用.

    (1)指出下列语句中的.

    ①我爱祖国.

    ②直线没有端点.

    ③作∠AOB的平分线OE.

    ④两条直线平行,一定没有交点.

    ⑤能被5整除的数,末位一定是0.

    ⑥奇数不能被2整除.

    ⑦学习几何不难.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真.

    ①若a=b,则a2=b2.

    ②连结A,B两点,得到线段AB.

    ③不是正数,就不会大于零.

    ④90°的角一定是直角.

    ⑤凡是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3)将下列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①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②若a2=b2,则a=b.

    ③同号两数相加,符号不变.

    ④偶数都能被2整除.

    ⑤两个单项式的和是多项式.

    分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概念,了解有理式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通过类比分数研究分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类比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辨证观点的再认识.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疑点及解决办法通过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前面所研究的因式分解问题是把整式分解成若干个因式的积的问题,但若有如下问题:某同学分钟做了60个仰卧起坐,每分钟做多少个?可表示为,问,这是不是整式?请一位同学给它试命名,并说一说怎样想到的?(学生有过分数的经验,可猜想到分式)

    【新课】

    1.分式的定义

    (1)由学生分组讨论分式的定义,对于“两个整式相除叫做分式”等错误,由学生举反例一一加以纠正,得到结论:

    用、表示两个整式,就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中含有字母,式子就叫做分式.其中叫做分式的分子,叫做分式的分母.

    (2)由学生举几个分式的例子.

    (3)学生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分母中含有字母.

    ②如同分数一样,分式的分母不能为零.

    (4)问:何时分式的值为零?[以(2)中学生举出的分式为例进行讨论]

    2.有理式的分类

    请学生类比有理数的分类为有理式分类:

    例1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解:由分母得.

    ∴当时,原分式有意义.

    (2);

    解:由分母得.

    ∴当时,原分式有意义.

    (3);

    解:∵恒成立,

    ∴取一切实数时,原分式都有意义.

    (4).

    解:由分母得.

    ∴当且时,原分式有意义.

    思考:若把题目要求改为:“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无意义?”该怎样做?

    例2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的值为零?

    (1);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

    ∴当时,原分式值为零.

    小结:若使分式的值为零,需满足两个条件:①分子值等于零;②分母值不等于零.

    (2);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分式无意义.

    当时,分母.

    ∴当时,原分式值为零.

    (3);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母.

    当时,分母.

    ∴当或时,原分式值都为零.

    (4).

    解:由分子得.

    而当时,,分式无意义.

    ∴没有使原分式的值为零的的值,即原分式值不可能为零.

    (四)总结、扩展

    1.分式与分数的区别.

    2.分式何时有意义?

    3.分式何时值为零?

    (五)随堂练习

    1.填空题:

    (1)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2)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3)当时,分式的值为零

    2.教材p55中1、2、3.

    八、布置作业

    教材p56中a组3、4;b组(1)、(2)、(3).

    九、板书设计

    课题例1

    1.定义例2

    2.有理式分类

    题教案模板


    课时教案

    课题:课题2燃料和热量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⒈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难点⒈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意义

    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三、教学模式(或方法):探究活动与教师讲述结合

    四、教学过程

    复习课题1燃烧的条件⑴可燃物

    ⑵氧气(或空气)

    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教师强调可燃物有许多是燃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第一小节,引出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一、煤、石油和天然气

    煤:是非常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元素组成,还含有氮、硫等元素,讨论回答课本上有关煤的知识中的探究问题。

    教师小结。

    石油:是非常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氢元素组成,通过一些方法可以炼制得到许多产品,如汽油、煤油、柴油、石蜡等;讨论回答课本上有关石油的知识中的探究问题。

    教师小结。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

    做甲烷燃烧的探究实验,提醒学生一定要检验气体的纯度,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现象判断出甲烷燃烧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并根据该实验推断出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介绍“可燃冰”

    二、燃烧中能量的变化

    做探究实验——镁带和稀盐酸的反应。

    现象:有气泡生成,试管壁发烫。

    结论:镁带和稀盐酸的反应时要放出热量。

    有的化学反应放热,如物质的燃烧、金属和酸的反应

    有的则吸热,如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木炭还原氧化铜等。

    要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一是要有充足的氧气

    二是要和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教师小结: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矩形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定义,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

    3.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性质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矩形的应用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启发、总结、提高,类比探讨,讨论分析,启发式.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及其推论.

    2.教学难点:矩形的本质属性及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及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具演示、创设情境,观察猜想,推理论证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因此平行四边形除具有四边形的性质外,还有它的特殊性质,同样对于平行四边形来说,也有特殊情况即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写出课题).

    【讲解新课】

    制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堂上进行演示图,使学生注意观察四边形角的变化,当变到一个角是直角时,指出这时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使学生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在于一个角是直角,深刻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矩形的性质:

    既然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就应具有平行四边形性质,同时矩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个角是直角的条件,因而它就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继续演示教具,当它变成矩形时,学生容易看到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它的对角线也相等(写出这两个结论),指出观察出来的结论不能做为定理,需要证明.引导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角的性质证明得出.

    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对角线相等.

    由矩形性质定理2我们可以得到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这实际上是△的一个重要性质,即△斜边中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相等,它在求线段长或线段部分关系时经常用到)

    例1已知如图1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求矩形对角线的长.(按教材的格式)

    (强调这种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防止学生离开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而单纯进行代数计算)

    【总结、扩展】

    1.小结:(用投影打出)

    (1)矩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从属关系如图.

    (2)矩形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2.特有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

    3.思考题:已知如图,是矩形对角线交点,平分,,求的度数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8中2、5,P195中7.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46中1、2、3、4

    矩形教学示例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

    2.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教法设计

    观察、启发、总结、提高,类比探讨,讨论分析,启发式.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矩形的判定.

    2.教学难点:矩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及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具演示、创设情境,观察猜想,推理论证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质?

    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引入新课】

    1.矩形的判定.

    2.矩形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在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矩形,首先看这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再看它两边的夹角是不是直角,这种用“定义”判定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判定方法(这体现了定义作用的双重性、性质和判定).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几种判定矩形的方法,下面就来研究这些方法.

    【讲解新课】

    1.矩形判定定理

    矩形判定定理1: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分析判定定理1

    教师问:四边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根据四边形内角和定理,可知第四个角是多少度?最后由定义知此四边形为矩形.

    分析判定定理2

    教师问:如图1,这个定理有几个条件?学生答;有两个.(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相等.

    教师问:据此只需征什么就可以了?

    学生答:只要证一个角是直角就可以了.

    引导学生完成证明.

    教师问: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不是矩形?

    学生答:不是.

    教师问:为什么?

    学生答:因为两条对角线相等,推不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归纳矩形判定方法(由学生小结):

    (1)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

    2.矩形判定方法的实际应用

    除教材中所举的门框或矩形零件外,还可以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说明判定矩形的实用价值.

    3.矩形知识的综合应用

    例2已知的对角线,相交于,△是等边三角形,,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图2).

    分析解题思路:

    (1)先判定为矩形.

    (2)求出△的直角边的长.

    (3)计算.

    【总结、扩展】

    1.小结

    (1)矩形的判定方法l、2都是有两个条件:

    ①是平行四边形,②有一个角是直角或对角线相等.

    判定方法3的两个条件是:①是四边形,②有三个直角.

    (2)要注意不要不加考虑地把性质定理的逆命题作为矩形的判定定理.

    2.思考题:已知:如图3中,以为斜边作△,又为直角.求证:四边形是矩形.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8中3、4,P159中13(1);P196中8

    九、板书设计

    矩形(二)

    矩形的判定小结

    判定定理1:……例2……(1)……

    判定定理2:……(2)……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48中1、2

    补充

    1.若是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且,则四边形是()

    A.平行四边形B.矩形C.梯形D.以上答案均不对

    2.已知:在四边形中,,且

    求证:四边形是矩形

    3.已知中,,,,

    求证:四边形是矩形

    圆教案模板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①点和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有关概念,因为它们是研究的基础;②五种常见的点的轨迹,一是对几何图形的深刻理解,二为今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学习作重要的准备.

    难点:①的集合定义,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内容本身属于难点;②点的轨迹,由于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弱,而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难懂.

    2、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4课时

    第一课时:的定义和点和的位置关系

    (1)让学生自己画,自己给下定义,进行交流,归纳、概括,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点的集合来研究,给下定义(参看教案(一));

    (2)点和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自己观察、分类、探究,在“数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第二课时:的有关概念

    (1)对(A)层学生放开自学,对(B)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概念较多而没有很多发挥的内容,老师没必要去讲;

    (2)课堂活动要抓住:由“数”想“形”,由“形”思“数”,的主线.

    第三、四课时:点的轨迹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来加深和帮助学生对点的轨迹的理解,一般学校可让学生动手画图,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观察、思考、理解的过程中,逐步从形象思维较强向抽象思维过度.但我的观点是不管怎样组织教学,都要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

    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描述性定义,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对的定义;

    2、理解点和的位置关系和确定的条件;

    3、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问题的能力;

    4、渗透“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点和的关系

    教学难点:以点的集合定义所具备的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讨式

    教学过程设计(总框架):

    一、创设情境,开展学习活动

    1、让学生画、描述、交流,得出的第一定义:

    定义1: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固定的端点O叫做心,线段OA叫做半径.记作⊙O,读作“O”.

    2、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的第二定义.

    从旧知识中发现新问题

    观察:

    共性:这些点到O点的距离相等

    想一想:在平面内还有到O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吗?它们构成什么图形?

    (1)上各点到定点(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

    (2)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上.

    定义2: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点和的位置关系

    问题三:点和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自主完成得出结论)

    如果的半径为r,点到心的距离为d,则:

    点在上d=r;

    点在内d

    点在外d>r.

    “数”“形”

    二、例题分析,变式练习

    练习:已知⊙O的半径为5cm,A为线段OP的中点,当OP=6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0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8cm时,点A在⊙O___________.

    例1求证:矩形的四个顶点在以对角线的交点为心的同一个上.

    已知(略)

    求证(略)

    分析:四边形ABCD是矩形

    A=OC,OB=OD;AC=BDOA=OC=OB=OD要证A、B、C、D4个点在以O为心的上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OA=OC,OB=OD;AC=BD∴OA=OC=OB=OD∴A、B、C、D4个点在以O为心,OA为半径的上.符号的应用(要求学生了解)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OA=OC=OB=ODA、B、C、D4个点在以O为心,OA为半径的上.小结:要证几个点在同一个上,可以证明这几个点与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问题拓展研究:我们所研究过的基本图形中(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哪些图形的顶点在同一个上.(让学生探讨)练习1求证:菱形各边的中点在同一个上.(目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A层自主完成)练习2设AB=3cm,画图说明具有下列性质的点的集合是怎样的图形.(1)和点A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2)和点B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3)和点A,B的距离都等于2cm的点的集合;(4)和点A,B的距离都小于2cm的点的集合;(A层自主完成)三、课堂小结问: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1)主要学习了的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与的三种位置关系;(2)在用点的集合定义时,必须注意应具备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3)注重对数学能力的培养四、作业82页2、3、4.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弦、弧、弓形、同心、等、等孤的概念;初步会运用这些概念判断真假命题。2、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教材、亲自动手实践,总结出新概念的能力;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3、通过动手、动脑的全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积极主动获得知识。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理解的有关概念.2、难点:对“等”、“等弧”的定义中的“互相重合”这一特征的理解.3、疑点:学生容易把长度相等的两条弧看成是等弧。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交流和与教师对话交流中排除疑难。教学过程设计:(一)阅读、理解重点概念:1、弦:连结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2、直径:经过心的弦是直径.3、弧: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弧.简称弧.半弧: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叫做半;优弧:大于半的弧叫优弧;劣弧:小于半的弧叫做劣弧.4、弓形: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5、同心:即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叫做同心.6、等:能够重合的两个叫做等.7、等弧:在同或等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二)小组交流、师生对话问题:1、一个有多少条弦?最长的弦是什么?2、弧分为哪几种?怎样表示?3、弓形与弦有什么区别?在一个中一条弦能得到几个弓形?4、在等、等弧中,“互相重合”是什么含义?(通过问题,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排除疑难)(三)概念辨析:判断题目:(1)直径是弦()(2)弦是直径()(3)半是弧()(4)弧是半()(5)长度相等的两段弧是等弧()(6)等弧的长度相等()(7)两个劣弧之和等于半()(8)半径相等的两个半是等弧()(主要理解以下概念:(1)弦与直径;(2)弧与半;(3)同心、等指两个图形;(4)等、等弧是互相重合得到,等弧的条件作用.)(四)应用、练习例1、已知:如图,AB、CB为⊙O的两条弦,试写出图中的所有弧.解:一共有6条弧.、、、、、.(目的:让学生会表示弧,并加深理解优弧和劣弧的概念)例2、已知:如图,在⊙O中,AB、CD为直径.求证:AD∥BC.(由学生分析,学生写出证明过程,学生纠正存在问题.锻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积极主动获得知识.)巩固练习:教材P66练习中2题(学生自己完成).(五)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做出总结:1、本节所学似的知识点;2、概念理解:①弦与直径;②弧与半;③同心、等指两个图形;④等和等弧.3、弧的表示方法.(六)作业教材P66练习中3题,P82习题l(3)、(4).第三、四课时(三)——点的轨迹教学目标1、在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了解轨迹的有关概念以及熟悉五种常用的点的轨迹;2、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3、提高学生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重点、难点1、重点:对点的轨迹的认识。2、难点:对点的轨迹概念的认识,因为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活动设计(在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完成教学目标)(一)创设学习情境1、对的形成观察——理解——引出轨迹的概念(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观察: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的点的集合;(电脑动画)理解:上的点具有两个性质:(1)上各点到定点(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2)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的点都在上;(结合下图)引出轨迹的概念:我们把符合某一条件的所有的点所组成的图形,叫做符合这个条件的点的轨迹.这里含有两层意思:(1)图形是由符合条件的那些点组成的,就是说,图形上的任何一点都符合条件;(2)图形包含了符合条件的所有的点,就是说,符合条件的任何一点都在图形上.(轨迹的概念非常抽象,是教学的难点,这里教师要精讲,细讲)上面左图符合(1)但不符合(2);中图不符合(1)但符合(2);只有右图(1)(2)都符合.因此“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轨迹1:“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心,定长为半径的”。(研究是轨迹概念的切入口、基础和关键)(二)类比、研究1(在老师指导下,通过电脑动画,学生归纳、整理、概括、迁移,获得新知识)轨迹2: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轨迹3:到已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三)巩固概念练习:画图说明满足下列条件的点的轨迹:(1)到定点A的距离等于3cm的点的轨迹;(2)到∠AOC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3)经过已知点A、B的O,心O的轨迹.(A层学生独立画图,回答满足这个条件的轨迹是什么?归纳出每一个题的点的轨迹属于哪一个基本轨迹;B、C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或带领下完成)(四)类比、研究2(这是第二次“类比”,目的: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螺旋上升.这次通过电脑动画,使A层学生自己做,进一步提高学生归纳、整理、概括、迁移等能力)轨迹4: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并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轨迹5:到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五)巩固训练练习题1:画图说明满足下面条件的点的轨迹:1.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轨迹;2.已知直线AB∥CD,到AB、CD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A层学生独立画图探索;然后回答出点的轨迹是什么,对B、C层学生回答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要从规律上和方法上指导学生)练习题2:判断题1、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直线.()2、和点B的距离等于5cm的点的轨迹,是到点B的距离等于5cm的.()3、到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等于8cm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的平行且距离等于8cm的一条直线.()4、底边为a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轨迹,是底边a的垂直平分线.()(这组练习题的目的,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正确性.题目由学生自主完成、交流、反思)(教材的练习题、习题即可,因为这部分知识属于选学内容,而轨迹概念又比较抽象,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了解就行、理解就高要求)(六)理解、小结(1)轨迹的定义两层意思;(2)常见的五种轨迹。(七)作业教材P82习题2、6.探究活动爱尔特希问题在平面上有四个点,任意三点都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你能找到这样的四点吗?分析与解:开始自然是尝试、探索,主要应以如何构造出这样的点来考虑.最容易想到的是,使一个点到另三个点等距离,换句话说,以一个点为心,作一个,其他三个点在此上寻找,只要使这上的三点构成等腰三角形即可,于是得到如图中的上面两种形式.其次,取边长都相等的四边形,即为菱形的四个顶点(见图中第3个图).最后,取梯形ABCD,其中AB=BC=CD,且AD=BD=AC,但是这样苛刻条件的梯形存在吗?实际上,只要将任一周5等分,取其中任意四点即可(见图中的第4个图).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四点有且仅有三种构形:①任意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及其外接心(即外心);②任意菱形的4个顶点;③任意正五边形的其中4个顶点.上述问题是大数学家爱尔特希(P.Erdos)提出的:“在平面内有n个点,其中任意三点都能构成等腰三角形”中n=4的情形.当n=3、4、5、6时,爱尔特希问题都有解.已经证明,时,问题无解.

    Unit教案模板


    lesson3重点句子:ienjoyswimming.我喜欢游泳。swimming在该句中为动名词,性质相当于名词,作谓语动词enjoy的宾语。常可接动名词做宾语的动词还有:likedoing喜欢做……;hatedoing厌恶做……;preferdoing更喜欢做……;finishdoing完成做……;keepdoing不断做……;minddoing介意做……;practicedoing练习做……等。

    lesson4重点解析:1.重点短语playwithfriends和朋友一起玩watchtvlate看电视到很晚onthebeach在海滩上somany这么多eatsoup喝汤allnight整夜stayhealthy保持健康lastnight昨晚gotoamovie去看电影helpsb.aroundthehouse帮某人做家务2.重点语法使役动词let,make,have以及help的用法与区别:使役动词是表示使、令、让、帮、叫等意思的不完全及物动词,主要有let、make、have以及help等。let表示“让某人如何”,make有“强迫,强制,别无选择”的意思,have表示一种要求,help表示“帮助某人……”结构:make/let/have/help+sb.+动词原形

    【典型例题】一.根据句意用动词填空1.mymothermedomyhomeworkeveryday.2.myparentsmedosportafterdinner.3.theteachermesitinfrontofher.4.exercisemekeephealthy.二.选词填空1.myteacherhadme(clean/cleaning)classroom.2.mybrotherhelpedme(study/tostudy)english.3.myfatherletsme(go/togo)tothemovies.4.imadethem(stand/tostand)nearthedoor.答案:一.1.makes2.let3.has4.helps二、1.clean2.study3.go4.stand

    【血液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