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圆教案模板
  • 圆教案模板

    发表时间:2022-02-12

    【www.jk251.com - 教案模板范文圆的周长】

    我相信初中教师都接触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写出一份教学方案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初中教案该怎么写?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圆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①点和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有关概念,因为它们是研究的基础;②五种常见的点的轨迹,一是对几何图形的深刻理解,二为今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学习作重要的准备.

    难点:①的集合定义,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内容本身属于难点;②点的轨迹,由于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弱,而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难懂.

    2、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4课时

    第一课时:的定义和点和的位置关系

    (1)让学生自己画,自己给下定义,进行交流,归纳、概括,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点的集合来研究,给下定义(参看教案(一));

    (2)点和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自己观察、分类、探究,在“数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第二课时:的有关概念

    (1)对(A)层学生放开自学,对(B)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概念较多而没有很多发挥的内容,老师没必要去讲;

    (2)课堂活动要抓住:由“数”想“形”,由“形”思“数”,的主线.

    第三、四课时:点的轨迹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来加深和帮助学生对点的轨迹的理解,一般学校可让学生动手画图,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观察、思考、理解的过程中,逐步从形象思维较强向抽象思维过度.但我的观点是不管怎样组织教学,都要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

    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描述性定义,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对的定义;

    2、理解点和的位置关系和确定的条件;

    3、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问题的能力;

    4、渗透“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点和的关系

    教学难点:以点的集合定义所具备的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讨式

    教学过程设计(总框架):

    一、创设情境,开展学习活动

    1、让学生画、描述、交流,得出的第一定义:

    定义1: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固定的端点O叫做心,线段OA叫做半径.记作⊙O,读作“O”.

    2、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的第二定义.

    从旧知识中发现新问题

    观察:

    共性:这些点到O点的距离相等

    想一想:在平面内还有到O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吗?它们构成什么图形?

    (1)上各点到定点(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

    (2)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上.

    定义2: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点和的位置关系

    问题三:点和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自主完成得出结论)

    如果的半径为r,点到心的距离为d,则:

    点在上d=r;

    点在内d

    点在外d>r.

    “数”“形”

    二、例题分析,变式练习

    练习:已知⊙O的半径为5cm,A为线段OP的中点,当OP=6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0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8cm时,点A在⊙O___________.

    例1求证:矩形的四个顶点在以对角线的交点为心的同一个上.

    已知(略)

    求证(略)

    分析:四边形ABCD是矩形

    A=OC,OB=OD;AC=BDOA=OC=OB=OD要证A、B、C、D4个点在以O为心的上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OA=OC,OB=OD;AC=BD∴OA=OC=OB=OD∴A、B、C、D4个点在以O为心,OA为半径的上.符号的应用(要求学生了解)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OA=OC=OB=ODA、B、C、D4个点在以O为心,OA为半径的上.小结:要证几个点在同一个上,可以证明这几个点与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问题拓展研究:我们所研究过的基本图形中(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哪些图形的顶点在同一个上.(让学生探讨)练习1求证:菱形各边的中点在同一个上.(目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A层自主完成)练习2设AB=3cm,画图说明具有下列性质的点的集合是怎样的图形.(1)和点A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2)和点B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3)和点A,B的距离都等于2cm的点的集合;(4)和点A,B的距离都小于2cm的点的集合;(A层自主完成)三、课堂小结问: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1)主要学习了的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与的三种位置关系;(2)在用点的集合定义时,必须注意应具备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3)注重对数学能力的培养四、作业82页2、3、4.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弦、弧、弓形、同心、等、等孤的概念;初步会运用这些概念判断真假命题。2、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教材、亲自动手实践,总结出新概念的能力;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3、通过动手、动脑的全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积极主动获得知识。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理解的有关概念.2、难点:对“等”、“等弧”的定义中的“互相重合”这一特征的理解.3、疑点:学生容易把长度相等的两条弧看成是等弧。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交流和与教师对话交流中排除疑难。教学过程设计:(一)阅读、理解重点概念:1、弦:连结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2、直径:经过心的弦是直径.3、弧: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弧.简称弧.半弧: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叫做半;优弧:大于半的弧叫优弧;劣弧:小于半的弧叫做劣弧.4、弓形: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5、同心:即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叫做同心.6、等:能够重合的两个叫做等.7、等弧:在同或等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二)小组交流、师生对话问题:1、一个有多少条弦?最长的弦是什么?2、弧分为哪几种?怎样表示?3、弓形与弦有什么区别?在一个中一条弦能得到几个弓形?4、在等、等弧中,“互相重合”是什么含义?(通过问题,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排除疑难)(三)概念辨析:判断题目:(1)直径是弦()(2)弦是直径()(3)半是弧()(4)弧是半()(5)长度相等的两段弧是等弧()(6)等弧的长度相等()(7)两个劣弧之和等于半()(8)半径相等的两个半是等弧()(主要理解以下概念:(1)弦与直径;(2)弧与半;(3)同心、等指两个图形;(4)等、等弧是互相重合得到,等弧的条件作用.)(四)应用、练习例1、已知:如图,AB、CB为⊙O的两条弦,试写出图中的所有弧.解:一共有6条弧.、、、、、.(目的:让学生会表示弧,并加深理解优弧和劣弧的概念)例2、已知:如图,在⊙O中,AB、CD为直径.求证:AD∥BC.(由学生分析,学生写出证明过程,学生纠正存在问题.锻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积极主动获得知识.)巩固练习:教材P66练习中2题(学生自己完成).(五)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做出总结:1、本节所学似的知识点;2、概念理解:①弦与直径;②弧与半;③同心、等指两个图形;④等和等弧.3、弧的表示方法.(六)作业教材P66练习中3题,P82习题l(3)、(4).第三、四课时(三)——点的轨迹教学目标1、在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了解轨迹的有关概念以及熟悉五种常用的点的轨迹;2、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3、提高学生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重点、难点1、重点:对点的轨迹的认识。2、难点:对点的轨迹概念的认识,因为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活动设计(在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完成教学目标)(一)创设学习情境1、对的形成观察——理解——引出轨迹的概念(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观察: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的点的集合;(电脑动画)理解:上的点具有两个性质:(1)上各点到定点(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2)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的点都在上;(结合下图)引出轨迹的概念:我们把符合某一条件的所有的点所组成的图形,叫做符合这个条件的点的轨迹.这里含有两层意思:(1)图形是由符合条件的那些点组成的,就是说,图形上的任何一点都符合条件;(2)图形包含了符合条件的所有的点,就是说,符合条件的任何一点都在图形上.(轨迹的概念非常抽象,是教学的难点,这里教师要精讲,细讲)上面左图符合(1)但不符合(2);中图不符合(1)但符合(2);只有右图(1)(2)都符合.因此“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轨迹1:“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心,定长为半径的”。(研究是轨迹概念的切入口、基础和关键)(二)类比、研究1(在老师指导下,通过电脑动画,学生归纳、整理、概括、迁移,获得新知识)轨迹2: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轨迹3:到已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三)巩固概念练习:画图说明满足下列条件的点的轨迹:(1)到定点A的距离等于3cm的点的轨迹;(2)到∠AOC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3)经过已知点A、B的O,心O的轨迹.(A层学生独立画图,回答满足这个条件的轨迹是什么?归纳出每一个题的点的轨迹属于哪一个基本轨迹;B、C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或带领下完成)(四)类比、研究2(这是第二次“类比”,目的: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螺旋上升.这次通过电脑动画,使A层学生自己做,进一步提高学生归纳、整理、概括、迁移等能力)轨迹4: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并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轨迹5:到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五)巩固训练练习题1:画图说明满足下面条件的点的轨迹:1.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轨迹;2.已知直线AB∥CD,到AB、CD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A层学生独立画图探索;然后回答出点的轨迹是什么,对B、C层学生回答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要从规律上和方法上指导学生)练习题2:判断题1、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直线.()2、和点B的距离等于5cm的点的轨迹,是到点B的距离等于5cm的.()3、到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等于8cm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的平行且距离等于8cm的一条直线.()4、底边为a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轨迹,是底边a的垂直平分线.()(这组练习题的目的,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正确性.题目由学生自主完成、交流、反思)(教材的练习题、习题即可,因为这部分知识属于选学内容,而轨迹概念又比较抽象,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了解就行、理解就高要求)(六)理解、小结(1)轨迹的定义两层意思;(2)常见的五种轨迹。(七)作业教材P82习题2、6.探究活动爱尔特希问题在平面上有四个点,任意三点都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你能找到这样的四点吗?分析与解:开始自然是尝试、探索,主要应以如何构造出这样的点来考虑.最容易想到的是,使一个点到另三个点等距离,换句话说,以一个点为心,作一个,其他三个点在此上寻找,只要使这上的三点构成等腰三角形即可,于是得到如图中的上面两种形式.其次,取边长都相等的四边形,即为菱形的四个顶点(见图中第3个图).最后,取梯形ABCD,其中AB=BC=CD,且AD=BD=AC,但是这样苛刻条件的梯形存在吗?实际上,只要将任一周5等分,取其中任意四点即可(见图中的第4个图).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四点有且仅有三种构形:①任意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及其外接心(即外心);②任意菱形的4个顶点;③任意正五边形的其中4个顶点.上述问题是大数学家爱尔特希(P.Erdos)提出的:“在平面内有n个点,其中任意三点都能构成等腰三角形”中n=4的情形.当n=3、4、5、6时,爱尔特希问题都有解.已经证明,时,问题无解.

    jk251.cOm扩展阅读

    正多边形圆教案模板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多边形概念,初步掌握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的第一个定理;

    (2)通过正多边形定义教学,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正多边形与圆关系定理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猜想、推理、迁移能力;

    (3)进一步向学生渗透“特殊——一般”再“一般——特殊”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教学重点:

    正多边形的概念与的关系的第一个定理.

    教学难点:

    对定理的理解以及定理的证明方法.

    教学活动设计:

    (一)观察、分析、归纳:

    观察、分析:1.等边三角形的边、角各有什么性质?

    2.正方形的边、角各有什么性质?

    归纳:等边三角形与正方形的边、角性质的共同点.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并可以提问学生问题.

    (二)正多边形的概念:

    (1)概念:各边相等、各角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如果一个正多边形有n(n≥3)条边,就叫正n边形.等边三角形有三条边叫正三角形,正方形有四条边叫正四边形.

    (2)概念理解:

    ①请同学们举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的正多边形.(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

    ②矩形是正多边形吗?为什么?菱形是正多边形吗?为什么?

    矩形不是正多边形,因为边不一定相等.菱形不是正多边形,因为角不一定相等.

    (三)分析、发现:

    问题:正多边形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发现:正三角形与正方形都有内切圆和外接圆,并且为同心圆.

    分析:正三角形三个顶点把圆三等分;正方形的四个顶点把圆四等分.要将圆五等分,把等分点顺次连结,可得正五边形.要将圆六等分呢?

    (四)多边形和圆的关系的定理

    定理:把圆分成n(n≥3)等份:

    (1)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2)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我们以n=5的情况进行证明.

    已知:⊙O中,====,TP、PQ、QR、RS、ST分别是经过点A、B、C、D、E的⊙O的切线.

    求证:(1)五边形ABCDE是⊙O的内接正五边形;

    (2)五边形PQRST是⊙O的外切正五边形.

    证明:(略)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证明思路:

    弧相等

    说明:(1)要判定一个多边形是不是正多边形,除根据定义来判定外,还可以根据这个定理来判定,即:①依次连结圆的n(n≥3)等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正多迫形;②经过圆的n(n≥3)等分点作圆的切线,相邻切线相交成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2)要注意定理中的“依次”、“相邻”等条件.

    (3)此定理被称为正多边形的判定定理,我们可以根据它判断一多边形为正多边形或根据它作正多边形.

    (五)初步应用

    P157练习

    1、(口答)矩形是正多边形吗?菱形是正多边形吗?为什么?

    2.求证:正五边形的对角线相等.

    3.如图,已知点A、B、C、D、E是⊙O的5等分点,画出⊙O的内接和外切正五边形.

    (六)小结:

    知识:(1)正多边形的概念.(2)n等分圆周(n≥3)可得圆的内接正n边形和圆的外切正n边形.

    能力和方法:正多边形的证明方法和思路,正多边形判断能力

    (七)作业教材P172习题A组2、3.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定理;

    (2)理解正多边形的对称性和边数相同的正多边形相似的性质;

    (3)理解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等概念;

    (4)通过正多边形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索、推理、归纳、迁移等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的概念和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

    对“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并且这两个圆是同心圆”的理解.

    教学活动设计:

    (一)提出问题:

    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正多边形的定义,并且知道只要n等分(n≥3)圆周就可以得到的圆的内接正n边形和圆的外切正n边形.反过来,是否每一个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内切圆呢?

    (二)实践与探究:

    组织学生自己完成以下活动.

    实践:1、作已知三角形的外接圆,圆心是已知三角形的什么线的交点?半径是什么?

    2、作已知三角形的内切圆,圆心是已知三角形的什么线的交点?半径是什么?

    探究1:当三角形为正三角形时,它的外接圆和内切圆有什么关系?

    探究2:(1)正方形有外接圆吗?若有外接圆的圆心在哪?(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2)根据正方形的哪个性质证明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外接圆圆心?

    (3)正方形有内切圆吗?圆心在哪?半径是谁?

    (三)拓展、推理、归纳:

    (1)拓展、推理:

    过正五边形ABCDE的顶点A、B、C、作⊙O连结OA、OB、OC、OD.

    同理,点E在⊙O上.

    所以正五边形ABCDE有一个外接圆⊙O.

    因为正五边形ABCDE的各边是⊙O中相等的弦,所以弦心距相等.因此,以点O为圆心,以弦心距(OH)为半径的圆与正五边形的各边都相切.可见正五边形ABCDE还有一个以O为圆心的内切圆.

    (2)归纳:

    正五边形的任意三个顶点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它的任意三个顶点确定一个圆,即确定了圆心和半径.

    其他两个顶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

    正五边形的各顶点共圆.

    正五边形有外接圆.

    圆心到各边的距离相等.

    正五边形有内切圆,它的圆心是外接圆的圆心,半径是圆心到任意一边的距离.

    照此法证明,正六边形、正七边形、…正n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内切圆.

    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正多边形的外接圆(或内切圆)的圆心叫做正多边形的中心,外接圆的半径叫做正多边形的半径,内切圆的半径叫做正多边形的边心距.正多边形各边所对的外接圆的圆心角都相等.正多边形每一边所对的外接圆的圆心角叫做正多边形的中心角.正n边形的每个中心角都等于.

    (3)巩固练习:

    1、正方形ABCD的外接圆圆心O叫做正方形ABCD的______.

    2、正方形ABCD的内切圆⊙O的半径OE叫做正方形ABCD的______.

    3、若正六边形的边长为1,那么正六边形的中心角是______度,半径是______,边心距是______,它的每一个内角是______.

    4、正n边形的一个外角度数与它的______角的度数相等.

    (四)正多边形的性质:

    1、各边都相等.

    2、各角都相等.

    观察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它们又各应有几条对称轴?

    3、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一个正n边形共有n条对称轴,每条对称轴都通过正n边形的中心.边数是偶数的正多边形还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的中心就是对称中心.

    4、边数相同的正多边形相似.它们周长的比,边心距的比,半径的比都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5、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以上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归纳,可以以小组的形式研究,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也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精神.

    (五)总结

    知识:(1)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等概念;

    (2)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定理、正多边形的性质.

    能力:探索、推理、归纳等能力.

    方法:证明点共圆的方法.

    (六)作业P159中练习1、2、3.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目标:

    (1)巩固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性质和定理;

    (2)通过证明和画图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例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不断更新的创新意识及选优意识.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正多边形与圆关系的有关定理来解决问题,要理解通过对具体图形的证明所给出的一般的证明方法,还要注意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想和化归.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证题.

    教学活动设计:

    (一)知识回顾

    1.什么叫做正多边形?

    2.什么是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

    3.正多边形有哪些性质?(边、角、对称性、相似性、有两圆且同心)

    4.正n边形的每个中心角都等于.

    5.正多边形的有关的定理.

    (二)例题研究:

    例1、求证:各角相等的圆外切五边形是正五边形.

    已知:如图,在五边形ABCDE中,∠A=∠B=∠C=∠D=∠E,边AB、BC、CD、DE、EA与⊙O分别相切于A’、B’、C’、D’、E’.

    求证: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

    分析:要证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已知已具备了五个角相等,显然证五条边相等即可.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动手证明.

    证法1:连结OA、OB、OC,

    ∵五边形ABCDE外切于⊙O.

    ∴∠BAO=∠OAE,∠OCB=∠OCD,∠OBA=∠OBC,

    又∵∠BAE=∠ABC=∠BCD.

    ∴∠BAO=∠OCB.

    又∵OB=OB

    ∴△ABO≌△CBO,∴AB=BC,同理BC=CD=DE=EA.

    ∴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

    证法2:作⊙O的半径OA’、OB’、OC’,则

    OA’⊥AB,OB’⊥BC、OC’⊥CD.

    ∠B=∠C∠1=∠2=.

    同理===,

    即切点A’、B’、C’、D’、E’是⊙O的5等分点.所以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

    反思:判定正多边形除了用定义外,还常常用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定理1来判定,证明关键是证出各切点为圆的等分点.由同样的方法还可以证明“各角相等的圆外切n边形是正边形”.

    此外,用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定理1中“把圆n等分,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圆内接正多边形”还可以证明“各边相等的圆内接n边形是正n边形”,证明关键是证出各接点是圆的等分点。

    拓展1:已知:如图,五边形ABCDE内接于⊙O,AB=BC=CD=DE=EA.

    求证: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证明略)

    分小组进行证明竞赛,并归纳学生的证明方法.

    拓展2:已知:如图,同心圆⊙O分别为五边形ABCDE内切圆和外接圆,切点分别为F、G、H、M、N.

    求证: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证明略)

    学生独立完成证明过程,对B、C层学生教师给予及时指导,最后可以应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证明成果,特别是对证明方法好,步骤推理严密的学生给予表扬.

    例2、已知:正六边形ABCDEF.

    求作:正六边形ABCDEF的外接圆和内切圆.

    作法:1过A、B、C三点作⊙O.⊙O就是所求作的正六边形的外接圆.

    2、以O为圆心,以O到AB的距离(OH)为半径作圆,所作的圆就是正六边形的内切圆.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作正n边形的外接圆与内切圆.

    练习:P161

    1、求证: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2、(口答)下列命题是真命题吗?如果不是,举出一个反例.

    (1)各边相等的圆外切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2)各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3、已知:正方形ABCD.求作:正方形ABCD的外接圆与内切圆.

    (三)小结

    知识:复习了正多边形的定义、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能力与方法:重点复习了正多边形的判定.正多边形的外接圆与内切圆的画法.

    (四)作业

    教材P172习题4、5;另A层学生:P174B组3、4.

    探究活动

    折叠问题:(1)想一想:怎样把一个正三角形纸片折叠一个最大的正六边形.

    (提示:①对折;②再折使A、B、C分别与O点重合即可)

    (2)想一想:能否把一个边长为8正方形纸片折叠一个边长为4的正六边形.

    (提示:可以.主要应用把一个直角三等分的原理.参考图形如下:

    ①对折成小正方形ABCD;

    ②对折小正方形ABCD的中线;

    ③对折使点B在小正方形ABCD的中线上(即B’);

    ④则B、B’为正六边形的两个顶点,这样可得满足条件的正六边形.)

    探究问题:

    (安徽省2002)某学习小组在探索“各内角都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否为正多边形”时,进行如下讨论:

    甲同学:这种多边形不一定是正多边形,如圆内接矩形;

    乙同学:我发现边数是6时,它也不一定是正多边形.如图一,△ABC是正三角形,形,==,可以证明六边形ADBECF的各内角相等,但它未必是正六边形;

    丙同学:我能证明,边数是5时,它是正多边形.我想,边数是7时,它可能也是正多边形.

    (1)请你说明乙同学构造的六边形各内角相等.

    (2)请你证明,各内角都相等的圆内接七边形ABCDEFG(如图二)是正七边形(不必写已知、求证).

    (3)根据以上探索过程,提出你的猜想(不必证明).

    (1)[说明]

    (2)[证明]

    (3)[猜想]

    解:(1)由图知∠AFC对.因为=,而∠DAF对的=+=+=.所以∠AFC=∠DAF.

    同理可证,其余各角都等于∠AFC.所以,图1中六边形各内角相.

    (2)因为∠A对,∠B对,又因为∠A=∠B,所以=.所以=.

    同理======.所以七边形ABCDEFG是正七边形.

    猜想:当边数是奇数时(或当边数是3,5,7,9,……时),各内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圆的周长弧长教案模板


    圆周长、弧长(一)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圆周长、弧长公式;

    2、通过弧长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探究新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4、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弧长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弧长公式.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圆周长)

    已知⊙O半径为R,⊙O的周长C是多少?

    C=2πR

    这里π=3.14159…,这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叫做圆周率.

    由于生产、生活实际中常遇到有关弧的长度计算,那么怎样求一段弧的长度呢?

    提出新问题:已知⊙O半径为R,求n°圆心角所对弧长.

    (二)探究新问题、归纳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因为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研究得到公式).

    研究步骤:

    (1)圆周长C=2πR;

    (2)1°圆心角所对弧长=;

    (3)n°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1°圆心角所对的弧长的n倍;

    (4)n°圆心角所对弧长=.

    归纳结论:若设⊙O半径为R,n°圆心角所对弧长l,则

    (弧长公式)

    (三)理解公式、区分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1)在应用弧长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公式中n的意义.n表示1°圆心角的倍数,它是不带单位的;

    (2)公式可以理解记忆(即按照上面推导过程记忆);

    (3)区分弧、弧的度数、弧长三概念.度数相等的弧,弧长不一定相等,弧长相等的弧也不一定是等孤,而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才可能是等弧.

    (四)初步应用

    例1、已知:如图,圆环的外圆周长C1=250cm,内圆周长C2=150cm,求圆环的宽度d(精确到1mm).

    分析:(1)圆环的宽度与同心圆半径有什么关系?

    (2)已知周长怎样求半径?

    (学生独立完成)

    解:设外圆的半径为R1,内圆的半径为R2,则

    d=.

    ∵,,

    ∴(cm)

    例2,弯制管道时,先按中心线计算展直长度,再下料,试计算图所示管道的展直长度L(单位:mm,精确到1mm)

    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解:由弧长公式,得

    (mm)

    所要求的展直长度

    L(mm)

    答:管道的展直长度为2970mm.

    课堂练习:P176练习1、4题.

    (五)总结

    知识:圆周长、弧长公式;圆周率概念;

    能力: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弧长公式的记忆方法;初步应用弧长公式解决问题.

    (六)作业教材P176练习2、3;P186习题3.

    圆周长、弧长(二)

    教学目标:

    1、应用圆周长、弧长公式综合圆的有关知识解答问题;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数学模型的能力;

    3、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弧长公式解有关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活动设计:

    (一)灵活运用弧长公式

    例1、填空:

    (1)半径为3cm,12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_______cm;

    (2)已知圆心角为150°,所对的弧长为20π,则圆的半径为_______;

    (3)已知半径为3,则弧长为π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_______.

    (学生独立完成,在弧长公式中l、n、R知二求一.)

    答案:(1)2π;(2)24;(3)60°.

    说明:使学生灵活运用公式,为综合题目作准备.

    练习:P196练习第1题

    (二)综合应用题

    例2、如图,两个皮带轮的中心的距离为2.1m,直径分别为0.65m和0.24m.(1)求皮带长(保留三个有效数字);(2)如果小轮每分转750转,求大轮每分约转多少转.

    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1)皮带长包括哪几部分(+DC++AB);

    (2)“两个皮带轮的中心的距离为2.1m”,给我们解决此题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

    (3)AB、CD与⊙O1、⊙O2具有什么位置关系?AB与CD具有什么数量关系?根据是什么?(AB与CD是⊙O1与⊙O2的公切线,AB=CD,根据的是两圆外公切线长相等.)

    (4)如何求每一部分的长?

    这里给学生考虑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解:(1)作过切点的半径O1A、O1D、O2B、O2C,作O2E⊥O1A,垂足为E.

    ∵O1O2=2.1,,,

    ∴,

    ∴(m)

    ∵,∴,

    ∴的长l1(m).

    ∵,∴的长(m).

    ∴皮带长l=l1+l2+2AB=5.62(m).

    (2)设大轮每分钟转数为n,则

    ,(转)

    答:皮带长约5.63m,大轮每分钟约转277转.

    说明:通过本题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弧长公式的应用,求两圆公切线的方法和计算能力.

    巩固练习:P196练习2、3题.

    探究活动

    钢管捆扎问题

    已知由若干根钢管的外直径均为d,想用一根金属带紧密地捆在一起,求金属带的长度.

    请根据下列特殊情况,找出规律,并加以证明.

    提示:设钢管的根数为n,金属带的长度为Ln如图:

    当n=2时,L2=(π+2)d.

    当n=3时,L3=(π+3)d.

    当n=4时,L4=(π+4)d.

    当n=5时,L5=(π+5)d.

    当n=6时,L6=(π+6)d.

    当n=7时,L7=(π+6)d.

    当n=8时,L8=(π+7)d.

    猜测:若最外层有n根钢管,两两相邻接排列成一个向外凸的圈,相邻两圆是切,则金属带的长度为L=(π+n)d.

    证明略.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教案模板


    授课时间:2004.11.17早上第二节授课班级:初三、1班授课教师:

    教学内容:7.7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概念。

    2.初步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灵活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数形结合的思

    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知识迁移的能力;

    2.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解决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关注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主动探索,勇于发现。从而领悟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变化着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研究及运用

    教学程序设计: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

    问题

    情景

    利用多媒体放映落日的动画。引导学生从公共点个数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两方面体会直线和圆的不同位置关系。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

    今天我们学习7.7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通过观察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得出直线和圆相离、相交、相切的定义。

    2、观察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r的大小变化,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由圆半径和点与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来判定,总结得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定。得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例1(课本第89页例)

    例2如图,正方形ABCD,边长

    为5,AC与BD交于点O,过点

    O作EF∥AB分别交AD、BC于

    点E、F。以A为圆心,为

    半径作圆,则⊙A与直线BD、EF、BC位置关系怎样,说明理由。

    学生观察、讨论、概括、总结后回答

    学生讨论试解看清条件与图形做出正确的判断

    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深刻理解直线和圆的概念做好铺垫

    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来得到新知识

    从多个角度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

    反馈

    训练

    应用

    提高

    练习1:教材P.90中1,2.

    练习2:在Rt△ABC中,∠C=900,AC=3,AB=5,若以C为圆心、r为半径作圆,那么()

    (1)当直线AB与⊙C相切时,r的取值范围是

    (1)当直线AB与⊙C相离时,r的取值范围是

    (1)当直线AB与⊙C相交时,r的取值范围是

    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答,互相帮助、纠正

    培养了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

    小结

    提高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指导学生回答

    探究

    活动

    问题: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6厘米,⊙O的半径为r厘米,当圆心O从点A出发,沿着线路AB一BC一CA运动,回到点A时,⊙O随着点O的运动而移动.在⊙O移动过程中,从切点的个数来考虑,相切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写出不同情况下,r的取值范围及相应的切点个数

    布置

    作业

    1、课本第101页7.3A组第2、3题

    2、课余时间,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找出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实例,说给大家听。

    两圆的位置关系教案模板


    课题:两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的:掌握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两圆的五种位置的判定.

    教学难点: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请说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从两个角度来研究这种位置关系的,

    ⑴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

    ⑵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相离

    相切

    相交

    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

    0

    1

    2

    d与r的关系

    d>r

    d=r

    d

    二.讲解:圆和圆位置关系.

    ⑴两圆的公共点个数;

    ⑵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的大小关系.

    两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

    外切

    相交

    内切

    内含

    两圆的交点个数

    0

    1

    2

    1

    0

    d与R、r的关系

    d>R+r

    d=R+r

    R-r

    d=R-r

    d

    定理设两个圆的半径为R和r,圆心距为d,则

    ⑴d>R+rÛ两圆外离;

    ⑵d=R+rÛ两圆外切;

    ⑶R-r

    ⑷d=R-r(R>r)Û两圆内切;

    ⑸dr)Û两圆内含.

    三.巩固:

    ⒈若两圆没有公共点,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A)外离(B)相切(C)内含(D)相离

    ⒉若两圆只有一个交点,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A)外切(B)内切(C)外切或内切(D)不确定

    ⒊已知:⊙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3cm和4cm,根据下列条件判断⊙O1和⊙2的位置关系.

    ⑴O1O2=8cm;⑵O1O2=7cm;⑶O1O2=5cm;⑷O1O2=1cm;

    ⑸O1O2=0.5cm;⑹O1O2=0,即⊙O1和⊙O2重合;

    四作业:P1372.3.4.5

    两圆的公切线教案模板


    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掌握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两圆外公切线的求法.

    教学难点:

    两圆外公切线和两圆外公切线长学生理解的不透,容易混淆.

    教学活动设计

    (一)实际问题(引入)

    很多机器上的传动带与主动轮、从动轮之间的位置关系,给我们以一条直线和两个同时相切的形象.(这里是一种简单的数学建模,了解数学产生与实践)

    (二)概念

    1、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给出两圆的外公切线、内公切线以及公切线长的定义:

    和两圆都相切的直线,叫做两圆的公切线.

    (1)外公切线:两个圆在公切线的同旁时,这样的公切线叫做外公切线.

    (2)内公切线:两个圆在公切线的两旁时,这样的公切线叫做内公切线.

    (3)公切线的长:公切线上两个切点的距离叫做公切线的长.

    2、理解概念:

    (1)公切线的长与切线的长有何区别与联系?

    (2)公切线的长与公切线又有何区别与联系?

    (1)公切线的长与切线的长的概念有类似的地方,即都是线段的长.但公切线的长是对两个圆来说的,且这条线段是以两切点为端点;切线长是对一个圆来说的,且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是切点,另一个端点是圆外一点.

    (2)公切线是直线,而公切线的长是两切点问线段的长,前者不能度量,后者可以度量.

    (三)两圆的位置与公切线条数的关系

    组织学生观察、概念、概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添写教材p143练习第2题表.

    (四)应用、反思、总结

    例1、已知:⊙o1、⊙o2的半径分别为2cm和7cm,圆心距o1o2=13cm,ab是⊙o1、⊙o2的外公切线,切点分别是a、b.求:公切线的长ab.

    分析:首先想到切线性质,故连结o1a、o2b,得直角梯形ao1o2b.一般要把它分解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再用其性质.(组织学生分析,教师点拨,规范步骤)

    解:连结o1a、o2b,作o1a⊥ab,o2b⊥ab.

    过o1作o1c⊥o2b,垂足为c,则四边形o1abc为矩形,

    于是有

    o1c⊥co2,o1c=ab,o1a=cb.

    在rt△o2co1和.

    o1o2=13,o2c=o2b-o1a=5

    ab=o1c=(cm).

    反思:(1)“转化”思想,构造三角形;(2)初步掌握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例2*、如图,已知⊙o1、⊙o2外切于p,直线ab为,a、b为切点,若pa=8cm,pb=6cm,求切线ab的长.

    分析:因为线段ab是△apb的一条边,在△apb中,已知pa和pb的长,只需先证明△pab是直角三角形,然后再根据勾股定理,使问题得解.证△pab是直角三角形,只需证△apb中有一个角是90°(或证得有两角的和是90°),这就需要沟通角的关系,故过p作cd如图,因为ab是,所以∠cpb=∠abp,∠cpa=∠bap.因为∠bap+∠cpa+∠cpb+∠abp=180°,所以2∠cpa+2∠cpb=180°,所以∠cpa+∠cpb=90°,即∠apb=90°,故△apb是直角三角形,此题得解.

    解:过点p作cd

    ∵ab是⊙o1和⊙o2的切线,a、b为切点

    ∴∠cpa=∠bap∠cpb=∠abp

    又∵∠bap+∠cpa+∠cpb+∠abp=180°

    ∴2∠cpa+2∠cpb=180°

    ∴∠cpa+∠cpb=90°即∠apb=90°

    在rt△apb中,ab2=ap2+bp2

    说明:两圆相切时,常过切点作,沟通两圆中的角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

    1、当两圆外离时,外公切线、圆心距、两半径之差一定组成()

    (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以上答案都不对.

    此题考察外公切线与外公切线长之间的差别,答案(d)

    2、外公切线是指

    (a)和两圆都祖切的直线(b)两切点间的距离

    (c)两圆在公切线两旁时的公切线(d)两圆在公切线同旁时的公切线

    直接运用外公切线的定义判断.答案:(d)

    3、教材p141练习(略)

    (六)小结(组织学生进行)

    知识:、外公切线、内公切线及公切线的长概念;

    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求外公切线长的能力;

    思想:“转化”思想.

    (七)作业:p151习题10,11.

    第二课时(二)

    教学目标:

    (1)掌握两圆内公切线长的求法以及公切线与连心线的夹角或公切线的交角;

    (2)培养的迁移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两圆内公切线长的求法进一步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两圆内公切线的长及公切线与连心线的夹角或公切线的交角求法.

    教学难点:

    两圆内公切线和两圆内公切线长学生理解的不透,容易混淆.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基础知识

    (1)概念:公切线、内外公切线、内外公切线的长.

    (2)两圆的位置与公切线条数的关系.(构成数形对应,且一一对应)

    (二)应用、反思

    例1、(教材例2)已知:⊙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4厘米和2厘米,圆心距为10厘米,ab是⊙o1和⊙o2的一条内公切线,切点分别是a,b.

    求:公切线的长ab。

    组织学生分析,迁移外公切线长的求法,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解:连结o1a、o2b,作o1a⊥ab,o2b⊥ab.

    过o1作o1c⊥o2b,交o2b的延长线于c,

    则o1c=ab,o1a=bc.

    在rt△o2co1和.

    o1o2=10,o2c=o2b+o1a=6

    ∴o1c=(cm).

    ∴ab=8(cm)

    反思:与外离两圆的内公切线有关的计算问题,常构造如此题的直角梯行及直角三角形,在rt△o2co1中,含有内公切线长、圆心距、两半径和重要数量.注意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和几何知识综合去解构造后的直角三角形.

    例2(教材例3)要做一个图那样的矿型架,将两个钢管托起,已知钢管的外径分别为200毫米和80毫米,求v形角α的度数.

    解:(略)

    反思:实际问题经过抽象、化简转化成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它属于简单的数学建模.

    组织学生进行,教师引导.

    归纳:(1)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可得:当公切线长l、两圆的两半径和r+r、圆心距d、两圆公切线的夹角α四个量中已知两个量时,就可以求出其他两个量.

    ,;

    (2)上述问题可以通过相似三角形和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

    (三)巩固训练

    教材p142练习第1题,教材p145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小结

    (1)求两圆的内公切线,“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公切线长、圆心距、两半径和三个量中已知任何两个量,都可以求第三个量;

    (2)如果两圆有两条外(或内)公切线,并且它们相交,那么交点一定在两圆的连心线上;

    (3)求两圆两外(或内)公切线的夹角.

    (五)作业

    教材p153中12、13、14.

    第三课时(三)

    教学目标:

    (1)理解两圆公切线在解决有关两圆相切的问题中的作用,辅助线规律,并会应用;

    (2)通过两圆公切线在证明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在证明两圆相切问题时,辅助线的引法规律,并能应用于几何题证明中.

    教学难点:

    综合知识的灵活应用和综合能力培养.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基础知识

    (1)概念.

    (2)切线的性质,弦切角等有关概念.

    (二)公切线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1、如图,⊙o1和⊙o2外切于点a,bc是⊙o1和⊙o2的公切线,b,c为切点.若连结ab、ac会构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呢?

    观察、度量实验(组织学生进行)

    猜想:(学生猜想)∠bac=90°

    证明:过点a作⊙o1和⊙o2的内切线交bc于点o.

    ∵oa、ob是⊙o1的切线,

    ∴oa=ob.

    同理oa=oc.

    ∴oa=ob=oc.

    ∴∠bac=90°.

    反思:(1)公切线是解决问题的桥梁,综合应用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作是常见的一种作辅助线的方法.

    例2、己知:如图,⊙o1和⊙o2内切于p,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

    求证:∠apc=∠bpd.

    分析:从条件来想,两圆内切,可能作出的辅助线是作连心线o1o2,或作外公切线.

    证明:过p点作mn.

    ∵∠mpc=∠pdc,∠mpn=∠b,

    ∴∠mpc-∠mpn=∠pdc-∠b,

    即∠apc=∠bpd.

    反思:(1)作了两圆公切线mn后,弦切角就把两个圆中的圆周角联系起来了.要重视mn的“桥梁”作用.(2)此例证角相等的方法是利用已知角的关系计算.

    拓展:(组织学生研究,培养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

    己知:如图,⊙o1和⊙o2内切于p,大圆⊙o1的弦ab与小圆⊙o2相切于c点.

    是否有:∠apc=∠bpc即pc平分∠apb.

    答案:有∠apc=∠bpc即pc平分∠apb.如图作辅助线,证明方法步骤参看典型例题中例4.

    (三)练习

    练习1、教材145练习第2题.

    练习2、如图,已知两圆内切于p,大圆的弦ab切小圆于c,大圆的弦pd过c点.

    求证:pa·pb=pd·pc.

    证明:过点p作ef

    ∵ab是小圆的切线,c为切点

    ∴∠fpc=∠bcp,∠fpb=∠a

    又∵∠1=∠bcp-∠a∠2=∠fpc-∠fpb

    ∴∠1=∠2∵∠a=∠d,∴△pac∽△pdb

    ∴pa·pb=pd·pc

    说明:此题在例2题的拓展的基础上解得非常容易.

    (三)总结

    学习了,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由圆的轴对称性,两圆外(或内)公切线的交点(如果存在)在连心线上.

    2、公切线长的计算,都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故解题思路主要是构造直角三角形.

    3、常用的辅助线:

    (1)两圆在各种情况下常考虑添连心线;

    (2)两圆外切时,常添内公切线;两圆内切时,常添外公切线.

    4、自己要有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不断反思,不断归纳总结.

    (四)作业教材p151习题中15,b组2.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1,已知两圆相交于a、b,直线cd与两圆分别相交于c、e、f、d.

    (1)用量角器量出∠eaf与∠cbd的大小,根据量得结果,请你猜想∠eaf与∠cbd的大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并证明你所得到的结论.

    (2)当直线cd的位置如图2时,上题的结论是否还能成立?并说明理由.

    (3)如果将已知中的“两圆相交”改为“两圆外切于点a”,其余条件不变(如图3),那么第(1)题所得的结论将变为什么?并作出证明.

    提示:(1)(2)(3)都有∠eaf+∠cbd=180°.证明略(如图作辅助线).

    说明:问题从操作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入手,进行数据分析,归傻贸霾孪耄っ鞑孪氤闪ⅲ庖彩数学发现的一种方法.第(2)、(3)题是对第(1)题结论的推广和特殊化.第(3)题中若cd移动到与两圆相切于点c、d,那么结论又将变为∠cad=90°.

    数学教案-圆的周长弧长教案模板


    圆周长、弧长(一)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圆周长、弧长公式;

    2、通过弧长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探究新问题的能力;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4、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弧长公式.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弧长公式.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圆周长)

    已知⊙O半径为R,⊙O的周长C是多少?

    C=2πR

    这里π=3.14159…,这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叫做圆周率.

    由于生产、生活实际中常遇到有关弧的长度计算,那么怎样求一段弧的长度呢?

    提出新问题:已知⊙O半径为R,求n°圆心角所对弧长.

    (二)探究新问题、归纳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探讨(因为问题并不难,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研究得到公式).

    研究步骤:

    (1)圆周长C=2πR;

    (2)1°圆心角所对弧长=;

    (3)n°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1°圆心角所对的弧长的n倍;

    (4)n°圆心角所对弧长=.

    归纳结论:若设⊙O半径为R,n°圆心角所对弧长l,则

    (弧长公式)

    (三)理解公式、区分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1)在应用弧长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公式中n的意义.n表示1°圆心角的倍数,它是不带单位的;

    (2)公式可以理解记忆(即按照上面推导过程记忆);

    (3)区分弧、弧的度数、弧长三概念.度数相等的弧,弧长不一定相等,弧长相等的弧也不一定是等孤,而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才可能是等弧.

    (四)初步应用

    例1、已知:如图,圆环的外圆周长C1=250cm,内圆周长C2=150cm,求圆环的宽度d(精确到1mm).

    分析:(1)圆环的宽度与同心圆半径有什么关系?

    (2)已知周长怎样求半径?

    (学生独立完成)

    解:设外圆的半径为R1,内圆的半径为R2,则

    d=.

    ∵,,

    ∴(cm)

    例2,弯制管道时,先按中心线计算展直长度,再下料,试计算图所示管道的展直长度L(单位:mm,精确到1mm)

    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解:由弧长公式,得

    (mm)

    所要求的展直长度

    L(mm)

    答:管道的展直长度为2970mm.

    课堂练习:P176练习1、4题.

    (五)总结

    知识:圆周长、弧长公式;圆周率概念;

    能力:探究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弧长公式的记忆方法;初步应用弧长公式解决问题.

    (六)作业教材P176练习2、3;P186习题3.

    圆周长、弧长(二)

    教学目标:

    1、应用圆周长、弧长公式综合圆的有关知识解答问题;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数学模型的能力;

    3、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弧长公式解有关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活动设计:

    (一)灵活运用弧长公式

    例1、填空:

    (1)半径为3cm,12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_______cm;

    (2)已知圆心角为150°,所对的弧长为20π,则圆的半径为_______;

    (3)已知半径为3,则弧长为π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_______.

    (学生独立完成,在弧长公式中l、n、R知二求一.)

    答案:(1)2π;(2)24;(3)60°.

    说明:使学生灵活运用公式,为综合题目作准备.

    练习:P196练习第1题

    (二)综合应用题

    例2、如图,两个皮带轮的中心的距离为2.1m,直径分别为0.65m和0.24m.(1)求皮带长(保留三个有效数字);(2)如果小轮每分转750转,求大轮每分约转多少转.

    教师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1)皮带长包括哪几部分(+DC++AB);

    (2)“两个皮带轮的中心的距离为2.1m”,给我们解决此题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

    (3)AB、CD与⊙O1、⊙O2具有什么位置关系?AB与CD具有什么数量关系?根据是什么?(AB与CD是⊙O1与⊙O2的公切线,AB=CD,根据的是两圆外公切线长相等.)

    (4)如何求每一部分的长?

    这里给学生考虑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解:(1)作过切点的半径O1A、O1D、O2B、O2C,作O2E⊥O1A,垂足为E.

    ∵O1O2=2.1,,,

    ∴,

    ∴(m)

    ∵,∴,

    ∴的长l1(m).

    ∵,∴的长(m).

    ∴皮带长l=l1+l2+2AB=5.62(m).

    (2)设大轮每分钟转数为n,则

    ,(转)

    答:皮带长约5.63m,大轮每分钟约转277转.

    说明:通过本题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弧长公式的应用,求两圆公切线的方法和计算能力.

    巩固练习:P196练习2、3题.

    探究活动

    钢管捆扎问题

    已知由若干根钢管的外直径均为d,想用一根金属带紧密地捆在一起,求金属带的长度.

    请根据下列特殊情况,找出规律,并加以证明.

    提示:设钢管的根数为n,金属带的长度为Ln如图:

    当n=2时,L2=(π+2)d.

    当n=3时,L3=(π+3)d.

    当n=4时,L4=(π+4)d.

    当n=5时,L5=(π+5)d.

    当n=6时,L6=(π+6)d.

    当n=7时,L7=(π+6)d.

    当n=8时,L8=(π+7)d.

    猜测:若最外层有n根钢管,两两相邻接排列成一个向外凸的圈,相邻两圆是切,则金属带的长度为L=(π+n)d.

    证明略.

    【圆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