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比例 优秀教案推荐
  • 比例 优秀教案推荐

    发表时间:2022-03-23

    【www.jk251.com - 小学比例教案】

    小学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编写教案认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好的小学教案都有哪些内容?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比例 优秀教案推荐》,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第三单元比例

    第1课时

    课题比例的意义和性质页码32~34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全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2、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教具准备课件或投影片教后随笔

    一、准备练习

    1、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看你有什么发现?5:84:612:2010:251.5:2.55/12:2/31:1(1/2).6:1.5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新授

    1.引入:同学们,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你们知道在那些场合要用到国旗吗?学生交流。

    2.比例的意义不错,在很多场合要用到国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1)请大家把图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求出来,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这几幅国旗图的长和宽的比值都相等,我们就可以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2.4:1.6=60:40或归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组成比例的条件是什么?组成比例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两个相等的比;二是用等号把这两个比连起来。

    (5)试一试。(课件出示)

    3.比例各部分的名称:自学:p34思考: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4.比例的基本性质

    (1)“补项”游戏②30:36=500:600这个比例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各是多少?它们相等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归纳: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试一试。(课件出示)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四、课题总结。

    1、什么是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你能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

    在游戏中探索发现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巧妙地寓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于检验之中,融巩固新学数学知识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于一体,相互学透。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比比例的复习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13题、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或正、反比例的量。3、通过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构结知识结构。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的量。教学难点:掌握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比的这个内容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意义、比例基本性质、正反比例两个量。二、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1、什么叫做比值?(提问)生: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2、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列表比较)(略)3、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生: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同乘以或者同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4、比例的意义和性质?①什么是比例?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学生议一议,然后回答。②比的基本性和比例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三、下面解决实际问题。1、12:x=8:22、4.8/1.5=2.4/x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1、想一想,说一说。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或反比例的量,这两种量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成反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下面式子表示。y/x=k(一定)xy=k(一定)2、练习: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1)每天看书页数一定,天数和看的总页数(成正比例)。(2)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成(反比例)。(3)差一定,被差数与减数(不成比例)。五、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1)当单价一定时,数量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2)当数量一定时,单价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3)当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归纳概括。六、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七、课后延伸(作业)p42第13题、第14题。

    比例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p40例3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改进意见一、练习回顾谈话导入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况)2、化简比:12:48:183、求下面比的比值:12:48:185.4:0.94.4:4二、主动探索教学例3(1)观察、分析: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师:你是怎样发现的?(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明确概念: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6.4/4=9.6/6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4)尝试练习: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思考: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6)明晰方法: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三、巩固练习,明晰概念1、做练一练读题分析、说明理由2、做练习九第3题。3、做练习九第4题4、做练习九第7题: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四、全课小结,提高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五、课堂作业练习九第5、6题。板书设计自我满意度:a满意()b基本满意()c不满意()d特别不满意()教学反思

    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教案精选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p56—58成反比例的量,练习十一4—7。【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成反比例的量、反比例的意义。2、能正确应用反比例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1、举例说明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2、判断下列各句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说明理由。⑴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⑵《小学生数学报》的总价和份数。⑶余下的苹果重量一定,总重量与吃去的重量。二、新授。1、教学例4。⑴出示例4,观察表格。⑵根据问题思考: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⑶总结概括: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每天运的数量和时间,时间随着每天运的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规律是它们的积一定。⑷数量关系式。2、教学例5。根据书上问题自己回答总结,注意表述完整。3、揭示反比例关系。⑴揭示意义并分析。⑵运用意义分析例4、例5。⑶用字母表示:y=k(一定)4、教学例6。三、总结。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四、练习。1、完成练一练1、2。2、完成练习十一4。3、练习十一5(1—3)五、作业。练习十一5(4—10)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p61页例7,练习十二1—3。【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正确理解成正比例与成反比例量的特征。2、能正确应用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教学重点】理解成正、反比例的特征。【教学过程】一、复习。1、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2、说说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二、新授。1、教学例7。⑴出示例7两表。⑵回答问题:①表中各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变化规律各有什么特征?③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哪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为什么?⑶总结:路程、速度和时间三种量存在着相依关系。写出三道关系式。对照定义确定,某种量一定时,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2、教学用图像表示正、反比例关系。⑴出示两张坐标图,引导学生理解图像的含义。⑵在图上分别描出例7两张表中的数据所对应的点,说明各点所表示的含义。⑶用线将靠近的两点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成正比例关系的各点连线是一条上升的直线,成反比例关系的各点连成一条曲线。3、比较正、反比例异同。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相同点两种量是相关联的,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而变化。不同点两种量变化方向相同—=k(一定)两种量变化方向相反y=k(一定)三、巩固练习。1、练一练1、2。2、练习十二1。3、练习十二2(1—5)。四、总结。说说正、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五、作业。练习十二2(6—10)

    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模板


    教学内容:教科书p59~60例5、例6,练习九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

    (2)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3)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3、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问: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2)引入新课:象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学生再次读题,理解题意。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2)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12.88=χ10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8χ=12.8×10

    χ=128÷8

    χ=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4)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指名板演并交流订正,比较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6

    (1)出示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种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4)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巩固提高。

    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p62练习九第3、7题。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页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第76页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类问题的特征。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白球的只数与黄球的比是1:3。

    师问: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白球占总数的1/4,黄球占总数的3/4

    生答:白球占黄球的÷,黄球是白球的3倍。

    。。。。。。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1)弄清题意,让学生说一说3:2所表示的含义。

    提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你能想到什么?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揭示课题。

    (2)学生尝试练习,用学过的方法来解答并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大组交流。

    ①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2=5

    30÷5×3=18(格)30÷5×2=12(格)

    ②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说红色方格有3份,黄色方格有2份,一共5份。

    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总格数×3/5=红色方格数;黄色方格占总格数的2/5,总格数×2/5=黄色方格数。

    师小结:这种方法我们是用分数来解答的,根据比得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用总数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4)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检验答案的对错呢?

    生答:可以把两种颜色的格子数相加,和是30。

    这里可以让学生通过涂色来验证。

    生答:计算的两个结果组成的比是3:2,就对了。

    (5)比较两种算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6)说说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教学“试—试”。

    师问:如果把上图的30个方格按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你能算出三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吗?

    (1)指名说说1:2:3所表示的含义。

    (2)学生尝试练习。

    (3)汇报交流。

    提问:三种颜色的方格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小结:观察以上两个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4)怎样解答?

    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解答,用总量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出部分量。

    3.完成“练—练”。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3,你想到了什么?

    (2)“练—练”第2题。

    问: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班,就是把180按什么来进行分配。

    学生相互解答,集体核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四第2题。

    (1)先估计比赛已用去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统计的。

    (2)再计算出这场比赛大约还剩多少分?

    3.练习十四第3题。

    (1)提问: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是多少?为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核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感想?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比例的意义性质


    【教学内容】p69页复习1—3题。【教学目的】进一步认识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概念,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化简比、解比例,理清知识脉络和联系,能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二、梳理知识,整理列表。1、谈话:这个单无我们学习了些什么?2、板书列表:

    比例

    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各部分名称

    3:5=—

    前后比项项值

    3:5=12:20

    内项

    外项

    基本

    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例:3:5=6:10=9:15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例:3:5=9:153×15=5×9三、组织练习。1、求比值。6:1.5—:30.2:——:—2、下面每组能不能组成比例?怎样判断?1:2和2.5:51.2:0.3和6:1.53:—和2:—3、根据5×a=6×b写出8道不同的比例式。4、完成p69页第1题。5、判断:⑴解比例就是解方程。()⑵表示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⑶因为a×b=c×d,所以a:c=b:d。()6、解下列比例。2.5:1—=x:2—=—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主要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掌握了什么?五、课堂作业。p69页2、3。

    正反比例 教案精选篇


    【教学内容】p70页复习4—10题。【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各自意义,提高辨析能力,掌握辨析方法。2、能解答稍复杂的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过程】一、揭题。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1、做复习第4题。自由读题,思考成什么比例。指名口答,说明理由。2、整理正、反比例的意义。⑴正、反比例的意义各是什么?⑵正、反比例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⑶判断正、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板:比值一定正比例乘积一定反比例3、复习第5题。⑴自由读题,分析关系,找一定量。⑵指名口答,并说明理由。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1、整理思路。⑴复习第6题。①自由读题。②判别应用题的类型。③指名板演,其余座练。④集体订正,讲明列式根据。⑵提问:解答正、反比例要怎样想?板:判断正、反比例找出对应数值列出等式解答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板:正比例列出比值相等的式子。反比例列出乘积相等的式子。2、综合练习。⑴做复习第8题。①自由读题。②提问:“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你是怎样想的?这两道题各成什么比例,为什么?③练习在作业本上。④指名口答算式,教师板书。学生说明是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式的?⑤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⑵复习第10题。①独立思考:你会做吗?②讨论:有不同的方法吗?③汇报。④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样想的?四、课堂小结。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第7、9题。

    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练习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69、70页练习十三第9~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预设:

    一、概念复习:

    1、提问:怎样的两个量成正、反比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字母关系式。

    二、书本练习:

    1、第9题。

    (1)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前三个问题。

    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组织学生讨论第四个问题。

    启发学生根据条件直接写出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直接作出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

    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习

    1、对比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2)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3)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4)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平方成正比例。()

    (5)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例。()

    (6)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成正比例。()

    (7)长方形的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8)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成反比例。()

    (9)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成反比例。()

    (10)梯形的面积一定时,上底和下底的和与高成反比例。()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点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优秀模板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3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4、5两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像上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即每个点都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相对应的数值。

    2、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借助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为今后学习函数及函数图像等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画有如例2的众、横轴的方格图的练习纸、实物投影

    教学预设:

    一、复习导入:

    1、提问: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认识了成正比例的量)

    2、追问:怎样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看他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3、强调:这两个量的比值一定要有意义

    二、学习新知:

    (一)理解横轴、众轴表示的含义

    1、谈话:像例1的表格中的数据有时候也可以用图像的形式来表示。

    2、请同学观察黑板上的只标有横轴和众轴的图。

    提问:图上的横轴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时间)横轴上的每一段表示多长时间?(都表示1小时)众轴呢?(路程,每一段都表示80千米)

    4、提问:例1表格中第一列的数据应该在图上的哪一个位置?你是怎么想的?

    追问:表示3小时行的路程的点肯定在哪一列?5小时呢?7小时呢?

    (二)独立制图

    1、谈话:请同学们找出例1其它几列数据在图上的位置。

    2、学生独立作图

    3、展示学生所作的图,并让学生说说图上各点所表示的意思。

    (三)根据图像,类推判断

    1、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刚才所描出的点,这些点的排布有没有什么规律?(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请同学们将自己所描的点用直线连起来验证。

    2、根据图像判断,这辆汽车2.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行驶44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必要时指导:

    (1)先在纵轴上找到表示2.5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与已知图像相交与疑点。

    (2)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与纵轴相交得到一点。

    (3)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4)行驶440千米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2)用描点法画出表中两种量的正比例图像。

    (3)利用图像进行估计,体会正比例图像的意义和作用。

    2、练习十三第4、5题

    第4题的第(1)题,学生可以根据图像的特点来说明判断理由,也可以从图像上选取几个点,根据这些点所表示的路程与时间分别求出比值,再作判断。

    第4题的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图像进行估计,答案有些出入是允许的。

    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通过组织交流帮他们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再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比例 优秀教案推荐】相关推荐
    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模板

    教学内容:教科书p59~60例5、例6,练习九3、7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

    求个数比另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这节课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