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比例 优秀教案推荐
  • 比例 优秀教案推荐

    发表时间:2022-03-23

    第三单元比例

    第1课时

    课题比例的意义和性质页码32~34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全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2、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教具准备课件或投影片教后随笔

    一、准备练习

    1、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看你有什么发现?5:84:612:2010:251.5:2.55/12:2/31:1(1/2).6:1.5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二、新授

    1.引入:同学们,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你们知道在那些场合要用到国旗吗?学生交流。

    2.比例的意义不错,在很多场合要用到国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1)请大家把图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求出来,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这几幅国旗图的长和宽的比值都相等,我们就可以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2.4:1.6=60:40或归纳: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组成比例的条件是什么?组成比例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两个相等的比;二是用等号把这两个比连起来。

    (5)试一试。(课件出示)

    3.比例各部分的名称:自学:p34思考: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4.比例的基本性质

    (1)“补项”游戏②30:36=500:600这个比例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各是多少?它们相等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归纳: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试一试。(课件出示)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四、课题总结。

    1、什么是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你能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

    在游戏中探索发现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巧妙地寓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于检验之中,融巩固新学数学知识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于一体,相互学透。

    JK251.com延伸阅读

    比比例的复习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2页13题、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或正、反比例的量。3、通过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构结知识结构。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的量。教学难点:掌握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比的这个内容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意义、比例基本性质、正反比例两个量。二、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1、什么叫做比值?(提问)生: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2、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列表比较)(略)3、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生: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同乘以或者同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4、比例的意义和性质?①什么是比例?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学生议一议,然后回答。②比的基本性和比例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三、下面解决实际问题。1、12:x=8:22、4.8/1.5=2.4/x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1、想一想,说一说。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或反比例的量,这两种量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成反比例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下面式子表示。y/x=k(一定)xy=k(一定)2、练习: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1)每天看书页数一定,天数和看的总页数(成正比例)。(2)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成(反比例)。(3)差一定,被差数与减数(不成比例)。五、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1)当单价一定时,数量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2)当数量一定时,单价和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3)当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归纳概括。六、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七、课后延伸(作业)p42第13题、第14题。

    比比例比例尺的概念的整理复习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的1~3题,练习十九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复习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五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2)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3)五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人,女生有()人。

    二.复习解比例

    1.完成第70页的第2题。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其余习题。

    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正比例反比例

    共同点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不同点1.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

    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

    扩大或缩小。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

    值(商)是一定的。1.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

    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

    缩小(扩大)。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

    一定的

    四.课堂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九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2题,除第(2)、(7)题教师要提示外,其余各题由学生自己判断。

    3.第3题,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题要求图上长方形的长、宽和地基的实际面积。

    创意作业:同桌二人说说比、比例、和比例尺之间的区别。

    比例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p40例3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改进意见一、练习回顾谈话导入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况)2、化简比:12:48:183、求下面比的比值:12:48:185.4:0.94.4:4二、主动探索教学例3(1)观察、分析: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师:你是怎样发现的?(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明确概念: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6.4/4=9.6/6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4)尝试练习: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思考: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6)明晰方法: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三、巩固练习,明晰概念1、做练一练读题分析、说明理由2、做练习九第3题。3、做练习九第4题4、做练习九第7题: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四、全课小结,提高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五、课堂作业练习九第5、6题。板书设计自我满意度:a满意()b基本满意()c不满意()d特别不满意()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模板


    教学内容:教科书p59~60例5、例6,练习九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课件出示)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

    (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

    (2)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

    (3)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

    3、课件出示例5情境图,问: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2)引入新课:象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学生再次读题,理解题意。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问题中有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2)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12.88=χ10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8χ=12.8×10

    χ=128÷8

    χ=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4)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指名板演并交流订正,比较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6

    (1)出示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

    (2)学生根据例5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种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

    (3)学生独立解答。

    (4)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三、巩固提高。

    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说给大家听听吗?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科书p62练习九第3、7题。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页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第76页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类问题的特征。

    教具准备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白球的只数与黄球的比是1:3。

    师问: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白球占总数的1/4,黄球占总数的3/4

    生答:白球占黄球的÷,黄球是白球的3倍。

    。。。。。。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

    (1)弄清题意,让学生说一说3:2所表示的含义。

    提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你能想到什么?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揭示课题。

    (2)学生尝试练习,用学过的方法来解答并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大组交流。

    ①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2=5

    30÷5×3=18(格)30÷5×2=12(格)

    ②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也就是说红色方格有3份,黄色方格有2份,一共5份。

    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总格数×3/5=红色方格数;黄色方格占总格数的2/5,总格数×2/5=黄色方格数。

    师小结:这种方法我们是用分数来解答的,根据比得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用总数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4)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检验答案的对错呢?

    生答:可以把两种颜色的格子数相加,和是30。

    这里可以让学生通过涂色来验证。

    生答:计算的两个结果组成的比是3:2,就对了。

    (5)比较两种算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6)说说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教学“试—试”。

    师问:如果把上图的30个方格按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你能算出三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吗?

    (1)指名说说1:2:3所表示的含义。

    (2)学生尝试练习。

    (3)汇报交流。

    提问:三种颜色的方格各占方格总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小结:观察以上两个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4)怎样解答?

    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解答,用总量乘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求出部分量。

    3.完成“练—练”。

    (1)“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3,你想到了什么?

    (2)“练—练”第2题。

    问: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班,就是把180按什么来进行分配。

    学生相互解答,集体核对。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四第2题。

    (1)先估计比赛已用去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

    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统计的。

    (2)再计算出这场比赛大约还剩多少分?

    3.练习十四第3题。

    (1)提问: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是多少?为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核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感想?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an/20522.html

    【比例 优秀教案推荐】相关推荐
    最新! 小学生防溺水安全主题班会教案集锦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对于小学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 小学生防溺水安全主题班会教案集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天气逐渐炎热,防溺水安全教育又成为学校安全教...

    [参考]少年闰土教案简短 4篇

    在我们的小学教学中都离不开教案,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小学教案该怎么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少年闰土教案简短 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少年。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认识这个少年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