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列方程解加减计算应用题 教案精选
  • 列方程解加减计算应用题 教案精选

    发表时间:2022-03-14

    【www.jk251.com - 列方程解应用题】

    随着小学教师工作的不断熟练,我们需要撰写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什么样的小学教案比较高质量?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列方程解加减计算应用题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加减计算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教学重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口算:

    1.2×0.30.7×0.50.21×0.81.8×0.5

    1-0.821.3+0.741.25×80.25×0.4

    0.4×0.40.89×10.11×0.680×0.05

    2、一箱苹果重15千克,吃了一些后,还剩3千克,吃了多少千克?

    等量关系式:

    解答:

    二、堂上学习与练习:

    1、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用方程来解决加减计算的问题。

    2、介绍: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大坝水位的新闻。谁来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一下。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3、同学们想想,“警戒水位是多少米?”

    4、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日水位、超出部分。

    5、它们之间有哪些等量量关系呢?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6、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

    ①x+0.64=14.14②14.14﹣x=0.64③14.14﹣0.64=x

    每一种方法,都需要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出的方程。

    如第一种,学生根据的是“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得到的。解出方程,注意书写格式,并记着检验(口头检验)。

    对于第二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易解,为什么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列的方程,未知数前最好不是减号。

    对于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在列方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

    7、小结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

    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练习:1)完成p61“做一做”中的问题。

    2)独立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8题。

    jk251.coM小编推荐

    混合运算应用题 教案精选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

    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数学下册加减连减应用题练习教案优秀模板


    教学内容:巩固新学的加减、连减应用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加减、连减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列式解答加减、连减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1.口算:

    78-1745+5471-3435+24

    6l-4529+5629+4191-45

    2.补充问题后,再列式计算。

    (1)有20个乒乓球,17个小皮球,_____________?

    (2)飞机上有儿童和大人一共57名,其中大人38名,____________?(3)小明用了5张电脑磁盘,还剩下19张,____________?

    3.妈妈买了一些蛋糕,上午小朋友吃了9根,下午来了8个客人,每人吃一根,冰箱里还有21根。妈妈一共买了多少根雪糕?

    4.二年3班的小朋友为了迎接新年活动,做了27个红灯笼,18黄

    灯笼,送给一年级的小朋友15个,还剩下多少个?

    5.幼儿园第一次买来小象洒水壶12个,第二次又买来29个,现在分给17个小朋友去给花浇水,还剩多少个洒水壶没有分?

    6.图书馆有故事书54本,第一次借出16本,第二次借出28本,剩下的第三次全部借出。第三次借出多少本?

    7.1996年和XX年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获奖牌情况如下:

    金牌银牌铜牌

    1996年162212

    XX年281615

    (1)1996年共获奖牌多少块?

    (2)XX年共获奖牌多少块?

    (3)请你自己提一个问题,并解答。

    加几应用题练习 教案精选篇


    8、7、6加几应用题练习(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看懂图意,并根据图意正确列式

    2.在计算时,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因题选择算法”

    教学重难点:在计算时,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因题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提出目标

    1、看卡片说得数

    9+39+49+68+57+48+77+9

    9+98+47+68+97+56+56+7

    6+87+49+97+98+50+910+9

    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回答后并指名说一说8+4和6+5是怎么想的?

    2、在()里填“+”或“—”。

    9()6=1511()1=107()5=1215()3=12

    7()8=158()0=89()9=00()10=10

    3、提出提出目标

    (1)能够看懂图意,并根据图意正确列式

    (2)在计算时,学生能够用多种方法“因题选择算法”

    二、乐于练习,展示成果

    (一)、小组协作,组内展示。

    1、练习二十第3题

    (1)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分组讲解图的意思。

    (2)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问题。

    有()条鱼,游走()条。还有几条?

    (3)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意思,列式计算。并说一说为什么?

    2、练习二十第4题

    (1)问:你们爱游泳吗?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讨论解决方法。

    3、练习二十第5题

    先独立做,做完后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二)、全班展示,解决冲突。

    1、全班交流,探讨途径。选择自己最想表现的题目来展示。

    2、其它小组补充、交流,取得共识。

    3、师生收集、小结方法,解决冲突。

    三、数学游戏,寓学于乐

    找朋友,出示口算卡片和数字卡片。让学生玩“找朋友”的游戏提高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拓展提升,总结反思

    1、拓展题:一本书有18页,小华第一天看了7页,第二天看的和第一天同样多,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2、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例优秀模板


    第十课时用数学—简单的乘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

    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9页例6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孕伏(课前小研究第1题)

    1、开火车学生做5以内的乘法口算练习。

    2、出示练习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

    4+4+4+42+2+25+5+5+5+53+3

    [设计意图]复习相关的旧知,为用乘法解决问题做好相应的准备。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森林里的小动物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正准备盖房子呢。他们请来了力气最大的小象,帮他们运送木头,你们看他们来了!

    2、引导观察主题图,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从图上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小研究)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解决问题,这位同学提出了“一共运了多少根木头?这个问题大家能够试一试,并把你的想法在4人小组内交流。

    4、汇报各组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2+2+2=6(根)

    3×2=6(根)2×3=6(根)

    5、教师小结,刚才在解决“一共有多少根木料?”的问题时,有的同学是按以前学过的加法来解决的,还有的根据乘法的意义,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解决,请大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便?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思考方法,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进步成长。

    三、巩固练习

    1、课本59页《做一做》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图中的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2、课本60页1~3题,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解答,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用乘法解决数学问题。

    四、拓展性练习

    1、填一填,再写出乘法算式。

    2、1副手套有2只,5副手套有□只。□×□

    3、1颗五角星有5个角,3颗五角星有□个角。□×□

    4、1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2辆三轮车有□个轮子。□×□

    4辆三轮车有□个轮子。□×□

    5、1个笼子里有3只小鸟,4个笼子里有□只小鸟。□×□

    a)图中有几个□?请你写出算式。

    b)把1、2、3、4、5、6、7、8这八个数填在下面的□里。

    □+□+□+□=18□+□+□+□=18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他们自主发展的机会。

    五、随堂练习

    小数加减法综合应用 优秀教案推荐


    课时:1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超市购物小票

    教学目标:1、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教学过程:

    一、一、创设情境

    1、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和小数打交道,最常接触的就是在超市中了,在超市买完东西,我们就会拿到一张电脑小票,见过吗?有没有在超市买东西出过错误的?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出示电脑小票,观察。

    2、谁能解释一下这张电脑小票?

    3、我们来核对一下吧。怎样核对?

    列算式:20-(12.30+4.85)

    算在书上。

    4、还可以怎样核算?20—12.30—4.85,12.30+4.85+2.85

    5、20-(12.30+4.85)=12.30+4.85+2.85

    6、试一试。4.2+12.3+5.8+2.7,15—1.2—3.8仔细看一看,再算。

    你有什么好方法吗?发现了什么?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a-b-c=a-(b+c)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能结合电脑小票的问题说一说吗?

    三、运用数学模型

    1、第17页第2题。

    2、第16页第2题。

    3、第17页第3、4题。

    四、总结。

    教学反思:教材创设了核对电脑小票的情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课改精神。学生讨论如何核对找回来的钱对不对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计算。找出更简便的方法。这样联系实际,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简便计算的算理。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探究目标:

    1、组织学生开展测量、计算、估测等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2、在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实践能力,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境培养其估测意识。

    3、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4、让学生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不断激发其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学生会应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过程:

    一、迁移引入

    提问: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80平方厘米,高是20厘米,求它的体积。

    提问: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呢?

    二、自主探究

    1、出示长方体鱼缸。

    要计算这个长方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

    怎样求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呢?

    2、出示圆柱形鱼缸。

    ⑴估测。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大约是多少?

    ⑵操作、汇报。如果忽略容器的壁厚,这个圆柱形鱼缸的容积到底是多少呢?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计算,各小组派代表演示操作过程,并展示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生1: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5厘米,它的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①94.5÷3.14÷2≈15.0(厘米)②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生2:我们小组测量的是底面直径和高。底面直径长30厘米,高是12厘米,计算过程如下:3.14×(30÷2)2×12=8478(立方厘米)

    生3:我们测量的是底面半径和高。3.14×152×12=8478(立方厘米)

    ⑷评价。

    组织学生间进行评价。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操作方案?为什么?每一步列式的意义是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⑸反思。引导学生将实际计算结果与自己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自己矫正偏差。

    ⑹延伸。如果每立方分米水重1千克,这个鱼缸大约能装水多少千克?

    3、自学例题。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例5。同桌的两名同学结合例5的解答过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互问互答。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80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练习二十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四、创意作业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绘图、裁剪、粘贴等多项操作活动。

    在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上进行合理的裁剪,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笔筒。比一比,谁做的笔筒容积最大?

    用计算器计算 教案精选


    练习十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器计算,进一步熟练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体会这种方法的优点2、根据一些算式题组,发现规律,并自编题目,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变化,使学生意识到事物的发展规律。

    教学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补充:用2、3、4、5分别组成两个两位数(不能重复,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要求用计算器分别算出积最小和最大是多少?

    指出:最这种题,先要确定十位上的数字

    最小:要考虑是二十多乘三十多,有两种情况。24×35和25×34

    分别让学生用计算器乘一乘,比较一下,得出哪个积更小。

    最大:要考虑是四十多乘五十多,也有两种情况。42×53和43×52

    分别让学生用计算器乘出结果,比出最大的是哪一个。

    二、完成书上练习:

    1、第一题(题略),师生一起用计算器计算,要提醒学生不能输入错误的数据。

    算完后互相校对。

    2、用计算器计算:

    94×86÷47(394+5477)÷57

    8450÷25-2496396÷(520-438)

    提醒学生注意:用我们的科学计算器计算时,别忘了输入“()”

    算完后校对得数,如果有错,可对照,检查出输入错误的地方。

    3、用计算器计算,并找一找各组题的规律

    (1)9×9-1=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估计算到第四题的

    98×9-2=时候会有学生发现规律,指名说一说该规律;

    987×9-3=并用该规律,猜测后面一题的得数,并计算器验证。

    9876×9-4=利用规律,你能继续写算式吗?

    直接写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指名板演。交流。

    其他几组也基本照这样的方法组织教学。

    4、张叔叔在购物中心买了右边发票中所列的物品,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张叔叔带了3000元钱,够不够?

    观察该张发票,说说你觉得哪里需要填写完整?

    分别把各个服务项目的总价填写清楚,并算出总价。

    介绍发票常识:最后还要把总的价钱用大写字写一遍。指导学生写一写。

    问:现在你能回答3000元够不够了吗?

    5、用计算器算一算,看看红色方框中9个数的和与方框正中间的一个数有什么关系。(图略)

    要让学生先猜一猜有什么关系,再算一算。发现:中间数也就是这9个数的平均数。

    任意框9个数,都有这种关系吗?试一试。

    要使方框内9个数的和是153,该怎样框?(先算出平均数,再框)

    6、学生阅读“你知道吗?”,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

    三、比一比:

    知道1加到100,和是多少吗?(5050)

    下面我们要利用计算器来算一算,由于我们的计算器最多只能输入95个数据,所以我们不能直接加到100,而是分成10个数10个数;每加到一个整十数,大家就对一下得数,然后再继续。看谁能在这10关中都算得正确。

    师生共同开始计算,以锻炼学生输入的正确程度。

    全课总结:虽然说计算器能算得又对有快,但如果输错了数据,得数就是错误,所以我们要在数据输入的时候特别细心。

    【列方程解加减计算应用题 教案精选】相关推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

    数学下册单元整理复习教案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