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梯形的面积与反思 优秀教案推荐
  • 梯形的面积与反思 优秀教案推荐

    发表时间:2022-03-14

    【www.jk251.com - 梯形面积优秀教案】

    小学教师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什么样的小学教案比较高质量?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梯形的面积与反思 优秀教案推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课开始,我出示了五个梯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任意梯形,一个从梯形上底的一个顶点作高且高落在梯形外面的梯形,一个直角梯形和一个等腰梯形,要求同学们说说"这些梯形的特征".

    生1:梯形有上底,下底和高.

    生2: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这时出现了学生已有的错误资源,部分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的名称相混淆.我的教学策略是:观察黑板上的五个梯形,让学生们理性地感悟到: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是它的特征,给平行的一组对边起的名字是叫"底",因为这两条底的长短不同,所以一条底叫上底,另一条底叫下底.

    接着,揭示本节课教学目标——梯形的面积计算.

    师:谁已经知道了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生1:我是通过预习知道的,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这个梯形的面积公式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比如"÷2"表示什么意思

    生2:我是这样想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其中的一半,所以要"÷2".师:哪位同学上来拼拼看.(只有一会儿的冷场,有好几个同学举手,我指定一个女同学上黑板拼,她选择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开始拼.第一下拼没成功,下面有同学提醒她倒过来拼,第二下倒过来拼也没成功,下面有同学提醒她要转过来,第三下成功了!)

    师:(拿出另外一个和黑板上完全一样直角梯形)谁再上黑板来拼,也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指定一个男同学上黑板拼,比较顺利,两下就成功了.)

    师: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相比较,你知道了什么

    生3:它们的高是一样的,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合起来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我又让几个同学说说他们的发现,并上黑板比比划划)

    师:(拿出另外一个和黑板上完全一样一个从梯形上底的一个顶点作高且高落在梯形外面的梯形)哪个同学上来一下就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4:(他接过我手中的梯形,看看有转了一下,放在黑板上同样的梯形旁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是看它的上底和下底,只要上底和下底拼在一起就成了.

    师:(拿出一个任意的梯形和黑板上不一样的梯形)谁也能和刚才的那位同学一样,一下就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一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力,况且已有成功的前例,愿意上台表演的同学肯定多.而这时用"一个任意的梯形和黑板上不一样的梯形"去让学生拼,以达到加深对"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才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的理解.

    生6:(举手的人更多了,教师指定一个学生上黑板)一下没成功,二下也没成功.4师:谁再来拼

    生7:一下没成功,二下也没成功(下面有同学说,两个梯形不一样拼不成的),这位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师:(这时还有一位同学高高举着手)你能(他点点头)上来拼.

    生8:(一下没成功,二下也没成功,……)真的不行!

    然后,我引导学生们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穿插了一道求梯形面积的练习题.想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让学生们思考推导梯形面积的另外方法,(冷场好久,没人举手),我在电脑里演示了"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到此,我并没有强求学生们继续思考其他的推导梯形面积的方法,而是转入巩固练习的教学环节.

    既然,学生没有其它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我认为,不必强求他们一定要去探究出其它推导方法.这里我演示"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种推导方法,目的是用他人的思维去影响学生们的思维.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的:1、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地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若干个梯形图片(其中有两个完全一样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

    2、你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

    3、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

    启发谈话:同学们能依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板书课题)

    二、新课展开

    1、操作探索

    ⑴拼一拼,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一拼。

    提问: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怎样拼的?演示一遍。

    ⑵看一看,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提问:你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了吗?

    出示小黑板: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⑶想一想: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师板书。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上底+下底)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

    ⑷做一做:计算“前面出示的梯形”的面积。

    2、扩散思维

    师: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想出别的计算方法推导它的公式?下面小组讨论。分组汇报:

    生1:做对角线,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如下图⑴:

    生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做另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如上图⑵。

    生3:从上底的两个顶点作下底的垂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如上图⑶。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好多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

    3、抽象概括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你会表示吗?

    生:s=(a+b)h÷2

    4、反馈练习

    完成课本p81做一做(一人板演)

    三、应用深化

    出示例子: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解释:举例说明“横截面”的含义。学生尝试计算:

    (2.8+1.4)×1.2÷2

    =4.2×1.2÷2

    =5.04÷2

    =2.52(平方米)

    答: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2.52平方米。

    2、反馈练习:完成p82第1题

    四、巩固练习:p82第2题

    五、全课小结

    六、作业:p82第3、4题

    教学后记: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以实践操作为切入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积极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获得感性材料,为概括出新概念、总结新方法打下基础。

    在教学是我注重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认识梯形 优秀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梯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资源:

    长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重点可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梯形)

    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梯形吗?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梯形。你还记得我们昨天是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吗?

    根据学生回忆板书:

    (1)探究特点

    (2)认识高、底

    (3)多种练习

    有了这些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想自己来进行研究活动吗?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你们准备开展哪些活动来完成(1)和(2)。

    老师的友情提醒:研究梯形时注意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将使你事半功倍。

    二、小组活动

    (一)探究特点

    1.展示小组内制作的梯形,介绍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2.归纳梯形的特点: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二)认识高、底

    1.介绍小组内的研究成果

    2.在此基础上指导看书自学:

    量出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就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有多少条?为什么?

    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是,梯形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说说什么是上底、下底、腰、等腰梯形。

    3.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4.说明: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在直角梯形中有几个直角?

    三、练习提高

    1.想想做做1,哪些图形是梯形,为什么。(如有分歧,可用尺检验)

    在这些梯形中分别指出上底、下底和腰,并画出高。

    2.想想做做2,找出“小船”中的梯形。

    用七巧板中的2块、3块、4块……分别拼出不同的梯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

    3.想想做做3,在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可分成两个梯形或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4.想想做做4,用粗细、颜色不同的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不同的梯形,并记录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再画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记录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5.想想做做5,用两张长方形纸叠在一起,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用这两个梯形能拼成哪些图形?

    想一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四、独立探究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探究思考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它和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还想探索梯形的什么特点?(如梯形是否也具有不稳定性)

    校园的绿化面积 优秀教案推荐


    教学内容:教材2627页内容。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会用割补方式分割图形,并能综合利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稍复杂图形的面积。

    2.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题中体验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割补的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导学:

    1.26页想想做做的这道题除了教材介绍的这两种方法外,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法吗?怎么计算它们的面积?列式算一算,看看面积是否相等。

    2.26页下面两幅图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割补方法吗?画一画,再算一算,看看谁的方法多。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回忆。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面积计算,说说下面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前在黑板上画出五种基本图形,随着学生说的写出字母公式)

    2.演习。完成作业纸第1题(给出数据,计算面积)

    二、新知学习

    1.引出。学校有这样一块绿地。(呈现26页图)这块地不是我们熟悉的规则图形,怎么算它的面积呢?昨天请大家预习的,先在小组里交流交流你的方法。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有意识地收集各种不同的解法。

    3.大组交流。先根据学生的发言割补图形(可以先准备好图形剪纸,贴出后用红色笔在上面添辅助线),再请学生说说每个割补后的图形怎么求?然后让学生选择没有练习过的割补图形计算面积。

    4.比较思辨。这么多方法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能不能把它们分分类?

    (引出板书:分割法添补法)

    5.练习巩固。昨天请大家试着算一算26页下面两幅图的面积的,同样地,同桌两人先相互说一说,如果想到其他方法的,可以在自己本上画一画,做一做。

    (交流时,呈现学生成果,并请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的想法)

    三、练习巩固

    1.星光小学要设计一个花坛,下面是几位同学的设计,你能帮他们算出面积吗?(单位:米)

    点击浏览下一页点击浏览下一页点击浏览下一页

    (先让学生尝试解题,再交流)

    2.提高练习。

    过渡:有些题目结定的条件并不多,因而在解题时需要对图形进行一些变化处理。

    (结合第1题渗透刘徵的出入相补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一些图形的面积计算,象这种可以看作由一些图形组合成的图形数学上把它称作组合图形。回顾一下,这些题目我们是怎么计算的?

    (根据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梯形的面积与反思 优秀教案推荐】相关推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

    数学下册单元整理复习教案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