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中教案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精选版
  • 高中教案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精选版

    发表时间:2022-03-05

    【www.jk251.com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我们的高中教学中都离不开教案的撰写,教案可以围绕我们教学的多方面来写,老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高中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本站收集了《高中教案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精选版》,供您参考。

    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难点:如何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教学建议:(1)可以先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广为流传的歌,由此引出本课内容。(2)“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一目,首先需要讲明背景,教师可以首先回顾“文化大革命”期间与xx集团有关的“左”倾错误。出现了“两个凡是”使得“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然后重点叙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所起的“宣言书”的作用,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最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也是本课重点。由于必修一和二已经讲过,所以,这里只需依据教材简单讲述即可,注意突出分析邓小平对中国实现伟大转折、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起的巨大作用。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伟大转折的实现,与邓小平进行的不懈努力是密不可分的,让学生为下面内容的学习作好思想准备。(3)“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一目,教师可让学生欣赏有关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音像资料,结合课本文字介绍掌握“南方谈话”的时间及其内容。对学生比较熟悉的十四大、xx大的内容可依据教材,让学生自学掌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以下稍有深度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有区别?邓小平理论与邓小平思想是否有区别?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否没有“解放思想”?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解答,最终得出:“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的结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一目,主要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只需要依据教材讲述即可,关于“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可以引用中共xx大的相关影视资料和xx大以来的建设成就加以证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意义。

    jk251.cOm扩展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精选版


    课题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执笔人

    编写日期

    执行人

    执行日期

    三维

    教学

    目标

    1.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2.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3.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重点

    难点

    重点: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难点: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教法教具

    启发法、讲练结合法相结合辅之以探究法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特色教案

    三:知识梳理

    1.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1)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①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②如何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

    (3)大力发展文化事业:①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②文化产业: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3.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和谐文化的重要地位: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2)如何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3)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4)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四:典例分析

    例1:送书下乡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而实施的文化工程,由中央财政拨款统一购置图书,配送到全国59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实施送书下乡工程的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注意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注意对自己各种能力的培养。解答第(1)问,只需对材料进行理论概括即可。解答第(2)问,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围绕“意义”来谈,同时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答案】(1)上述材料说明我国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注重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2)①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实施送书下乡工程,有助于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进步。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实施送书下乡工程,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素质,推动新农村建设,建设全面小康社会。③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改造人的精神面貌、振奋人的精神具有重大影响。实施送书下乡工程,能够使广大农民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教学后记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精选版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学习过程,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能够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难点: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苏联解体的经过,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通过探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能够清晰认识苏联的解体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并总结我们中国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教学建议:

    1、课前思考:到20世纪50年代时,斯大林模式是否仍然有其优越性呢?导入新课。讲清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使学生对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的解体只能看作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时期改革所导致的失败,而决不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苏联解体的教训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性,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导向的重要性。

    4、培养探究学习能力的养成,组织小组讨论: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为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去搜集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全班讨论会上对讨论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谈谈自己是如何找到这些材料和得出结论的,与同学分享和接受同学的批评。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做出总结)

    5、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要求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走访一家国营企业,了解过去斯大林模式对当时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现在企业的经济发展有了哪些新特点?情况如何?谈谈你的感想,写一个调查报告。

    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了解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并认识其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新经济政策

    (1921--1928)

    农业

    实施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核心内容)

    工业

    全部工业企业国有化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国家实物配给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考点四】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成为“斯大林模式”,这是一种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国家制定指令性经济计划,并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强制实施。

    【考点六】了解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结果: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有关苏联解体的问题1、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2、苏联(1922—1991)解体的原因:a、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政策长期得不到纠正b、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荐】


    (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及评价,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及影响,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叛乱,物质严重匮乏,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①长期战争对经济的破坏。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措施

    余粮收集制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影响①积极:它适应了战时的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使苏维埃站稳了脚跟。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目的:平息农民不满,调动其生产积极性,解决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的“新”:

    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启示: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经济建设必须依据国情,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确立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2、“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3、影响:

    (1)历史功绩:国家能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弊端:①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落后;

    ②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成为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4、经验教训: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②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④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⑤应注意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赫鲁晓夫改革:选择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2、戈尔巴乔夫改革:面对经济改革的困境,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单元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


    第四单元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第12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教案

    一、空想社会主义(十九世纪上半叶)

    联系前面所学内容加以说明

    1、产生背景:①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开始快速发展。法、德等国的工业化,也在深入推进中(欧洲大陆的工业革命开始于18xx年前后。法国工业革命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804-1848为起步和缓慢推进阶段,1848-1870为全面展开阶段;1820年代德意志工业开始活跃,1830年代迎来突飞猛进时期)从而引起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关系的变化。

    ②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工人运动蓬勃展开比如:英国工业革命初期开始到19世纪初期的的捣毁机器运动,

    ③随之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想,

    2、代表人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所宣传的空想社会主义。

    3、评价:

    内容①:(进步性)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作用:初步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

    内容②:(局限性)但它把社会主义看成是理性的产物,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内容③:(局限性)回避政治斗争,诉诸经济和社会改良,并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于人们的道德觉悟。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十九世纪中期)

    1、产生背景:①社会经济前提:同“空想社会主义”产生背景①,即由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社会关系方面的深刻变化。

    同“空想社会主义”产生背景②,即经济危机的发生的发生更凸显了社会矛盾。

    ②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兴起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已经独立登上了政治舞台。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③理论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产生过程:

    ①理论初创:1846年到1847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还加入正义者同盟。该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后,他们起草了同盟的纲领,这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②丰富完善:a、革命实践:1848年革命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国,投入实际的革命斗争:①他们不仅创办报纸宣传革命,②还组织工人参加武装起义。

    b、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在英国活动,①在继续领导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同时,②还结合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新的实践,不断吸取新的经验,不懈地进行理论上的探索,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4、历史影响: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和人类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

    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学生阅读教材第76-78页并概括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和工业革命有没有联系?能不能说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来,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经济危机频频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壮大起来,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不再作为资产阶级的附庸。三大工人运动为科学理论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同时,工人运动开展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指导,马、恩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唯物史观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而剩余价值学说,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找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科学社会主义不但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而且经历史验证,是完全正确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共产党宣言》的有关内容。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第一国际

    学生阅读78页第四自然段,分析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阅读79页关于《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的材料,概括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

    主要活动:声援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其顶点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独立政党,如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由分散斗争走向国际联合。斗争目的由要求政治民主发展到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目的更明确,群众影响进一步扩大。

    三、巴黎公社

    学生阅读79页第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现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有必然性,同时也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有偶然性。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生概括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及局限性:

    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产物,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后,建立了新兴国家政权;公社的选举公社委员会,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公社的实施措施,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说明了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但同时,巴黎公社有突发性的特点,未对所有制做出明确规定,不完全等于社会主义运动。

    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大胆试验。公社的原则也是最宝贵的经验,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用无产阶级专政取而代之。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的问题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前进,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

    板书设计:

    关于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的高中教案推荐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②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③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④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②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或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②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③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④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教学课时:2课时。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难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教学建议:1、整体教学思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形式著名的文学作品学生在语文课上大都学习并深入分析过,所以课上可引导学生先谈谈对每种文学形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赏析文学作品,分析归纳每种作品的特点。2、导入:可设问:你知道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能否举例说明其特点?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表现形式并以其已有知识来说说对古代文学的认识。3、关于“诗的经典”一目,建议教师:(1)建议教师先简洁地介绍诗歌的产生:语言──歌谣──诗歌。(2)从四方面分析《诗经》①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②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其中精华的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文,适当引用《伐檀》、《七月》或《硕鼠》的诗句加以说明;③特点: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④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4、关于“楚辞的魅力”一目,建议教师:(1)了解楚辞及其特点。“楚辞”是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的一种诗歌新体裁。引导学生结合《诗经》对比得出楚辞的特点:一,是浪漫主义的,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丽、风格绚丽、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二,句式较为灵活,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2)了解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讲解中可引导学生看屈原像和屈子词的图片,以加深印象。突出点出屈原的爱国精神。(3)介绍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屈原的《离骚》,学生已在语文课中学过,教师可以适当引用《离骚》中的诗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5、关于“汉赋的风采”一目,建议教师:(1)使学生了解赋这一文学形式。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体物写志”。它直接源于骚体诗,但与先秦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2)列举西汉、东汉时期赋的成就。西汉代表性成就: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可适当介绍《上林赋》,作品借“子虚”、“乌有”和“亡是公”三人为辞,用对话的形式,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作品情节跌宕,铺陈起伏,视野广阔,气魄宏大。东汉成就:张衡的《二京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3)引导对比西汉、东汉时期赋的代表作品,分析两个时期赋的特点。西汉特点: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词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东汉特点: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6、关于“李杜诗篇万口传”一目,建议教师:(1)先使学生了解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其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作如下归纳: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2)补充介绍唐代诗歌的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3)依据教材着重介绍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李白、杜甫及其作品特色。①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②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还可通过大家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石壕吏》来说明。7、关于“宋代词苑”一目,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了解词的发展历程,以及宋词的基本概况。然后讨论宋词繁荣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为三点: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此,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在讲述两宋具有代表性的词人及其代表作品时,可从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入手,评析和鉴赏宋词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比较两派不同的风格特点。①婉约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可举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明婉约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②豪放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要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具体说明。南宋的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风格,取得很高成就。可举出他们的代表作品和名句,总结豪放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③教师最后还应指出: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并不截然分开。如陆游不仅是大诗人,而留下了很多的词篇,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8、关于“元曲和市民社会”一目,建议教师:(1)了解广义元曲的含意,包括散曲和元杂剧。引导学生结合了解散曲和元杂剧含义及特点。①散曲,是北方民间流行的一种诗歌体裁。包括篇幅短小的小令和多支曲子连缀而成的套数(套曲或大令)。特点:在音节和用韵上比较自由,句子长短参差,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②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2)元杂剧成就,关汉卿与《窦娥冤》,马致远与《秋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建议教师引导他们进行东西方文学比较,如将关汉卿及作品与同一时期英国的莎士比亚及作品作比较,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3)引导学生分析元杂剧日益兴盛的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一是为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二是(主要的)为满足广大市民阶层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9、关于“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一目,建议教师:(1)对此部分内容学生们比较熟悉,不但初中历史课学过,很多小说高中语文教材也分别选讲过其中著名章节。学生也读过这些小说,或观看过相应的影视片。建议教师突出两方面:一是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二是几部著名小说的特点。(2)关于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①教师首先应指出,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话本是说书人的底本,在说书人口头创作过程中,不断增加生动的故事情节,加工后的底文便作为书写文学在社会上独立流传,成为小说。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②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文学蓬勃发展。(3)通过活动课加深对明清小说特点和成就的理解。如:举行明清小说故事会;或放映根据明清小说改编拍摄的相关电视剧的精彩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设计探究性的问题。由学生去组织参与,合作探究,既立足课堂、课本,又延伸到课外、社会,既依托历史学科知识,又借助了语文学科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0、本课小结:建议教师先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再要求学生将本课内容概括为“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应包括历史时期、文学体裁及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

    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列宁主义的诞生复习教案 万能通用篇


    一、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

    ①19世纪70年代逐步走向高潮,罢工次数增多,规模扩大,影响最大的是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日的“五一”大罢工。——阶级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一批优秀的工人运动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迅速成长起来。——思想基础。

    ③德国社会民主党、法国工人党、美国社会主义工党等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相继建立。——组织基础。

    ④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运动的关心和指导。——领导基础(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二、第二国际:1889-1914

    (1)建立:

    ①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通过每年庆祝“五一节”等决议。

    ②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建立,它促进国际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

    (2)活动:

    ①第二国际通过了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共产党指出了行动方向。

    ②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派同第二国际内修正主义进行斗争。

    ③“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内大多数政党倒向本国政府一边,支持帝国主义战争,1895年,恩格斯逝世,第二国际瓦解。三、列宁主义诞生

    1、条件:

    ①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人数大大增加,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阶级基础。

    ②80年代,普列汉诺夫开始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

    ③马克思主义小组建立——组织基础。

    ④20世纪初,列宁完成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准备工作。

    2、俄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和列宁主义的诞生。(1898年,俄社会主义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①19xx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决议,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的纲领;大会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了多数。这次大会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标志。

    ②领导机构: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

    ③从这时起,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布尔什维主义,它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④19xx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在组织上正式决裂,成为俄国社会主义工党。

    【高中教案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精选版】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