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中教案 遥感技术的应用教案(中图版必修)
  • 高中教案 遥感技术的应用教案(中图版必修)

    发表时间:2022-03-08

    【www.jk251.com -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案】

    认真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进行,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写高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高中教案 遥感技术的应用教案(中图版必修)》,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教学目的:了解遥感原理了解遥感在各个部门中的应用重点与难点:遥感应用教学过程:导入:探索活动:获取土地利用信息要动用大量人力与物力,经十年才作出一幅图。但现在利用遥感花得少的时间与金钱却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人眼的波段太窄、许多信息看不到,而人的双脚又由于许多因素限制,许多地方不能涉足”。而遥感突破了这些限制,它真正成为了人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一、遥感:1、概念:遥感:远离目标,通过非直接接触而判定和测量物体的技术。怎样感知?测量电磁波特征:不同的地物反射与吸收电磁波存在巨大差异。(图:《遥感概论》p22与23两幅图)遥感不仅可以通过可见光进行感知,同时也可以通过红外线、微波、等,例如:法国的spot5卫星可以从七个波段获取信息。为什么要分波段呢?因为不同波段不同地物的反射率与吸收率等有很大差异。2、分类:按遥感平台高度(运载工具)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电磁波段分:可见光遥感、红处线遥感、微波遥感按:传感器的工作形式:被动式(接收来自地物的电磁波)、主动式(发射讯号,接收目标物反射这种辐射波的强度,如侧视雷达)3、工作流程:(选修七p24图)注意:从传感器接收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全过程,称为遥感技术。4、遥感影像:基本特征:(1)像元:遥感影像上能详线区分的最小单元(2)分辨率:一个像元所代表的实际尺寸。例:spot5卫星的分辨率达全彩色波段可达2.5米,其它波段为5米。中巴资源卫星二号分辨率为20米。美国快鸟卫星为1米。(3)光谱特征(判读):黑白:建筑物为灰白色,草地和林地颜色较深彩色:真彩色:真实反映实际地物的颜色特片假彩色:草、树和庄稼通常为灰色,水是灰色或蓝色,城市是蓝灰色二、应用:1.探测范围大:我国只要600多张左右的陆地卫星图像就可以全部覆盖。2.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实地测绘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重复一次。航空摄影测量数年才能重复测量一次。陆地卫星每16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3.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对于自然条件恶劣、地面工作难以开展的地区,如高山、冰川、沙漠、沼泽等,或因国界限制不易到达的地区,用遥感,特别是航天遥感方法,则比较容易获取资料。4.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选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取得所需的信息。用途广: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地理、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环境保护和军事侦察等许多领域,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1、资源普查:2、环境和灾害监测水污染:被污染水体具有区别于清洁水体的光谱特征沙尘暴监测:

    jK251.COm精选阅读

    高中教案“转圈”中的数学【精】


    ----“探索多边形外角和”教学案例及点评执教:荆门市京山实验中学/程诗春点评:荆门市教研室/罗昭旭摘自:《荆门教育信息网》我们的数学教材、数学教师乃至数学教学总是那么一幅正儿八经的数学面孔:抽象化、符号化、程式化,使得原本生气勃勃的青少年对数学望而生畏.但实际情况是,实践活动产生了数学,社会生活充满了数学,我们何不将数学的“真实”(背景、情境、发生过程等)再现给孩子们!本此目的,在执教多边形外角和时,作了如下尝试.课例:首先,由多边形的内角和引出课题:多边形的外角和。结合图形(如下图所示),老师和学生共同明确了多边形的外角及外角和的意义后,提出问题:请你想一想,下列图中三角形、四边形和五边形的外角和m3、m4及m5,哪个大?然后分组计算讨论.T:同学们有什么发现?S1:它们的外角和总是360°,与边数无关.T:那为什么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有关,而多边形的外角和总是一个周角呢?你不感觉到意外吗?(激发求知欲望)S2:可以用内角和(n-2).180°来说明它的正确性.(具体推导略)T:不错.哪位同学能有更确切的见解?比方说你们由周角会想到什么?(点击思维火花)S3:每个顶点处转动一个角度,正好联成一个周角.T:S3的见解太妙了,转了一圈就是一个周角,360°就是转了一圈.那么同学们会转圈吗?(刺激活动兴趣)S:(齐答)会!我们每天早锻炼跑步就是在操场上转圈.T:(如图)清晨,小明沿一个五边形广场周围的小路,按逆时针方向跑步.请思考:问题(1):小明每从一条街道转到下一条街道时,身体转过的角是哪个角?在图上标出.问题(2):他每跑完一圈,身体转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S1:小明每从一条街道转到下一条街道时,身体转过的角分别是∠1、∠2、∠3、∠4、∠5.S2:我想小明在点A处第1次转身前后视线夹角为∠1,同样在点B处第2次转身可得∠2,在C处第3次转身得∠3,在点D处第4次转身得∠4,点E处第5次转身得∠5后,他与他原来方向一致,刚好转了一圈,由此我想这五个外角的和是3600.[学生对问题(1)、(1)的解决充分展示了他们思考的全程,同时也充分说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思考,他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认识数学,形成数学结论,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同成长.]S3:沿各边行走,应该说他的视线恰好扫过了一圈.S4:我在某一顶点沿各边方向转动一圈,恰好形成一个周角.T:好极了,S4回答得真精彩!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今天我总算明白了为什么多边形的外角和总是360°.周而复始,原来如此!现在我们把转圈的过程搬到黑板上来.(教师拿来出圆规,使一边与六边形的一边重合,另一边沿着各边方向旋转……,直至最终重合在一起,形成周角)此时所旋转的各角与各外角是什么关系?(自然过渡,恰到好处的抽象.)S5:所旋转的各角与各外角是同位角.S6:这相当于在一个顶点处分别作各边的平行线而并未改变外角的大小.T:Verygood!一语道破了天机!可见数学原本是实际生活的产物.(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回到具体实际,再现了“数学----生活”的主题.)T:好,非常好!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多边形的外角和为周角这一有趣的结论.这里不妨再回头比较一下它和多边形内角和的联系与区别.(照应前面S2说过的话)S7:根据内角与外角互为邻补角,可以由内角和推导出外角和.S8:多边形内角和随边数增加而增加,而外角和始终为周角.S9:(举手)老师,也可以由外角和推导内角和.T:太好了!其实在前面探讨多边形内角和时,我们是以三角形内角和为基础的,而用外角和来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更为方便.请大家填写下列表格,作为课外的探讨.多边形顶点的个数内外角总和内角和外角和333×180°180°360°445566……………nn反思:上完这节课,我有一种如愿以偿的快慰.说实话,从事数学教学以来,我一直在努力,在追求,在探索,但始终未能跳出“灌输”的窠臼.应该说也是在没完没了的“转圈”,就像多边形外角和为360°,不知教了多少遍,但每次都是轻松地带过,而未能真真切切地“看”到这个“圈”.直到今天,在这个“转圈”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们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周角,而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全新的理念及其课程观.点评:传统的数学教学总是从定理到定理,用公式推公式,数学知识真实而生动的背景、情景及发生过程被掩盖得严严实实.比如多边形的外角和,我们总是用内角和一证了之,没有任何探究过程,更谈不上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本节课打破惯例,在师生共同的“转圈”活动中观察、体验,让学生真正看到了多边形外角和是一个周角,再现了数学知识的真实背景及其本质内涵,学生当然不会把360°当作一个简单的数据去记忆了.它留给孩子们的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公式,而是鲜活又纯真的“梨子的滋味”,天经地义的结果和“原来如此”的感悟.

    高中教案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受力分析.

    (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力学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利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表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动力学两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两类问题是: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解物体的运动情况;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解物体的受力.

    教法建议

    1、总结受力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快速的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2、强调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一般步骤是: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列方程求解;对结果的合理性讨论.要让学生逐步习惯于对问题先作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弄清问题的物理情景后再动笔算,并养成画情景图的好习惯.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部分内容分层次要求,即解决两类基本问题——→解决斜面问题——→较简单的连接体问题,建议该节内容用2-3节课完成.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两类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教学难点:物体的受力分析;如何正确运用力和运动关系处理问题.

    示例:

    一、受力分析方法小结

    通过基本练习,小结受力分析方法.(让学生说,老师必要时补充)

    1、练习:请对下例四幅图中的A、B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答案:

    2、受力分析方法小结

    (1)明确研究对象,把它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

    (2)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外力顺序进行受力分析;

    (3)注意:分析各力的依据和方法:产生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与加速度方向相同;分析静摩擦力可用假设光滑法.

    不多力、不丢力的方法:绕物一周分析受力;每分析一力均有施力物体;合力、分力不要重复分析,只保留实际受到的力.

    二、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3、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

    选取研究对象;(注意变换研究对象)

    画图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和运动情况;(画图很重要,要养成习惯)

    进行必要的力的合成和分解;(在使用正交分解时,通常选加速度方向为一坐标轴方向,当然也有例外)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列方程求解;(要选定正方向)

    对解的合理性进行讨论.

    四、处理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

    1、若连接体中各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相同,则可采用整体法求解该整体产生的加速度.

    2、若连接体中各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不同,则一般不可采用整体法.(若学生情况允许,可再提高观点讲)

    3、若遇到求解连接体内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问题,则必须采用隔离法.

    以上各问题均通过典型例题落实.

    探究活动

    题目: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编一份有关牛顿运动定律应用的练习题.

    题量:4-6道.

    要求:给出题目详细解答,并注明选题意图及该题易错之处.

    评价:可操作性、针对性,可调动学生积极性.

    高中教案透镜及其应用的复习教案【荐】


    文/杨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主要教育目标

    课题引入展示主题网站,布置学生观察的任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看作品从学生的作品中选择比较典型的作品供大家观看,并对作品的内容、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分组讨论

    通过先前的观看和思考针对作品,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

    评价归纳将感性的认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如何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

    复习规律利用课件填写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加强成像规律有理解,为其的应用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通过课件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总结。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应用利用几个问题,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意识。

    总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知识的回顾。

    作业

    修改自己的作品。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教学过程详案:

    1.引入

    上节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以后完成一个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大家完成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同学们点击主页上的“知识结构”。这里有我从大家的作品中选出的五个作品,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分别看一看,看的过程中注意比较这五个作品的异同,那么你认为哪一个你觉得最好或者最适合你自己。

    如果提前看完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根据自己对本章节掌握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

    下面可以开始。

    2.(学生开始看作品,教师对学生看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3.大家已经看得差不多了,那么这些作品之间有什么异同,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个,它好在那里,还有什么缺点?前后的四位同学相互讨论一下,推举一位同学准备发言。(讨论开始,时间约3分钟)

    4.好了,哪一小组首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灵活处理

    (1)如果没有小组发言:看来大家都想把机会让给别人,哪只有我来抽了。

    (2)如果发言很正常:鼓励的语言或者将学生所说的内容的主干进行抽离。

    (3)如果发言中有问题:一方面肯定回答正确的部分,一方面指出问题的所在。

    (4)如果发言有些偏离了方向或学生对作品分析过多或重复:刚才几个小组的同学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或者不必针对作品的每一方面谈,重点谈谈你们最有特点的看法!

    刚才大家作品也看了,也根据作品谈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似乎大家的观点似乎不是很统一(大家的意见都比较倾向于作品?)为什么大家会有一同的体会呢?现在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们刚才在评价作品的时候是用得什么标准呢?哪位同学先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谈自己看法,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

    (包括:1.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正确性。2.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

    5.本章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首先我们来填一个表格。大家进入主页上的成像规律。

    如果填写过程中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利用表格下方提供的提示辅助你完成这个练习。

    提前完成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

    (学生开始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个填写有错误的学生的答案进行全体广播)大家的表格都填写的好了,我选择了一位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错误)

    刚才大家已经对成像规律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一:在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变化?(回答的时候,可以利用课件一进行说明)

    6.大家对成像规律有了近一步的认识,那么如何将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际问题!

    (1)问题一:给你一个透镜,怎样用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判断它是不是凸透镜?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2)问题二:如何让投影仪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

    7.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归纳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加深了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8.作业

    课外大家根据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将自己的作品做进一步的修改。

    教学流程图:

    关于函数的应用举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能通过阅读理解读懂题目中文字叙述所反映的实际背景,领悟其中的数学本,弄清题中出现的量及其数学含义.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背景,进行数学化设计,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调动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问题.

    (3)能处理有关几何问题,增长率的问题,和物理方面的实际问题.

    2.通过联系实际的引入问题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某些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也体现了函数知识的应用价值,也渗透了训练的价值.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函数思想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本小节内容是全章知识的综合应用.这一节的出现体现了强化应用意识的要求,让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实际中去,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的意识是本小节的重点,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是本小节的难点.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常用到函数的知识有:函数的概念,函数解析式的确定,指数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对数概念及其性质,和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在方法上涉及到换元法,配方法,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等重要的思方法..事业本节的学习,既是对知识的复习,也是对方法和思想的再认识.

    教法建议

    (1)本节中处理的均为应用问题,在题目的叙述表达上均较长,其中要分析把握的信息量较多.事业处理这种大信息量的阅读题首先要在阅读上下功夫,找出关键语言,关键数据,特别是对实际问题中数学变量的隐含限制条件的提取尤为重要.

    (2)对于应用问题的处理,第二步应根据各个量的关系,进行数学化设计建立目标函数,将实际问题通过分析概括,抽象为数学问题,最后是用数学方法将其化为常规的函数问题(或其它数学问题)解决.此类题目一般都是分为这样三步进行.

    (3)在现阶段能处理的应用问题一般多为几何问题,利润最大,费用最省问题,增长率的问题及物理方面的问题.在选题时应以以上几方面问题为主.

    教学设计示例

    函数初步应用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常见函数的性质及平面几何有关知识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把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应用问题的阅读分析和解决.

    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而实际问题中又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刚刚学过的函数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就有着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几个应用问题.

    问题一:如图,△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在直线的左方被截得图形的面积为,求函数的解析式及定义域.(板书)

    (作为应用问题由于学生是初次研究,所以可先选择以数学知识为背景的应用题,让学生研究)

    首先由学生自己阅读题目,教师可利用计算机让直线运动起来,观察三角形的变化,由学生提出研究方法.由学生说出由于图形的不同计算方法也不同,应分类讨论.分界点应在,再由另一个学生说出面积的计算方法.

    当时,,(采用直接计算的方法)

    当时,

    .(板书)

    (计算第二段时,可以再画一个相应的图形,如图)

    综上,有,

    此时可以问学生这是什么函数?定义域应怎样计算?让学生明确是分段函数的前提条件下,求出定义域为.(板书)

    问题解决后可由教师简单小结一下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步骤(1)阅读理解;(2)建立目标函数;(3)按要求解决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看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某工厂制定了从1999年底开始到2005年底期间的生产总值持续增长的两个三年计划,预计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则第二个三年计划生产总值与第一个三年计划生产总值相比,增长率为多少?(投影仪打出)

    首先让学生搞清增长率的含义是两个三年总产值之间的关系问题,所以问题转化为已知年增长率为,分别求两个三年计划的总产值.

    设1999年总产值为,第一步让学生依次说出2000年到2005年的年总产值,它们分别为:

    2000年2003年

    2001年2004年

    2002年2005年(板书)

    第二步再让学生分别算出第一个三年总产值和第二个三年总产值

    =++

    =.

    =++

    =.(板书)

    第三步计算增长率.

    .(板书)

    计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下关于增长率问题的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教师再指出关于增长率的问题经常构建的数学模型为,其中为基数,为增长率,为时间.所以经常会用到指数函数有关知识加以解决.

    总结后再提出最后一个问题

    问题三:一商场批发某种商品的进价为每个80元,零售价为每个100元,为了促进销售,拟采用买一个这种商品赠送一个小礼品的办法,试验表明,礼品价格为1元时,销售量可增加10%,且在一定范围内礼品价格每增加1元销售量就可增加10%.设未赠送礼品时的销售量为件.

    (1)写出礼品价值为元时,所获利润(元)关于的函数关系式;

    (2)请你设计礼品价值,以使商场获得最大利润.(为节省时间,应用题都可以用投影仪打出)

    题目出来后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找出关键量.再引导学生找出与利润相关的量.包括销售量,每件的利润及礼品价值等.让学生思考后,列出销售量的式子.再找学生说出每件商品的利润的表达式,完成第一问的列式计算.

    解:.(板书)

    完成第一问后让学生观察解析式的特点,提出如何求这个函数的最大值(此出最值问题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方法也是学生不熟悉的)所以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教师可适当提示,如可以先具体计算几个值看一看能否发现规律,若看不出规律,能否把具体计算改进一下,再计算中能体现它是最大?也就是让学生意识到应用最大值的概念来解决问题.最终将问题概括为两个不等式的求解即

    (2)若使利润最大应满足

    同时成立即解得

    当或时,有最大值.

    由于这是实际应用问题,在答案的选择上应考虑价值为9元的礼品赠送,可获的最大利润.

    三.小结

    通过以上三个应用问题的研究,要学生了解解决应用问题的具体步骤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四.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2.9函数初步应用

    问题一:

    解:

    问题二

    分析

    问题三

    分析

    小结:

    高中教案力矩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力臂的概念,

    2、理解力矩的概念,并会计算力矩

    能力目标

    1、通过示例,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典型例题

    关于残缺圆盘重心的分析

    例1一个均匀圆盘,半径为,现在在园盘靠着边缘挖去一个半径为的圆孔,试分析说明挖去圆孔后,圆盘的重心在何处.

    解析:由于圆盘均匀,设圆盘的单位面积的重力为,

    为了思考问题的方便,我们设想在大圆盘的另一侧对称地再挖去一个半径等于的小圆,如图所示,我们要求的是红色的小圆盘与灰色部分的重心位置,根据对称性,一定是大圆圆心与小圆圆心连线上,设,则.

    如果我们用手指支撑在点,则这个物体会保持平衡,这两部分的重心对点的力矩满足平衡条件.这两部分的重力分别是及.

    可列出力矩平衡方程

    解方程,得出:.

    关于一端抬起的木杆重力问题

    例2一个不均匀的长木杆,平放在地面上,当我们抬起它的一端(另一端支在地面上),需要用500N的力;如果抬另一端,发现这回需要用800N才能抬起.请分析说明这根木杆的重力是多少?

    解析:设木杆长为,重力为,已知抬起端时用力为500N,抬起端时用力大小为800N.可以假设木杆的重心距端为,距端为.

    抬端时,以端点为轴由力矩平衡条件可得

    抬端时,以端点为轴由力矩平衡条件可得

    联立上面的两方程式可得

    关于圆柱体滚台阶的问题

    例3如图所示,若使圆柱体滚上台阶,要使作用力最小,试分析作用力的作用点应作用在圆柱体截面的什么位置?

    解析:根据题意:

    在圆柱体滚上台阶的过程中,圆柱体与台阶相接处为转动轴.

    由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在匀速转动时圆柱体的重力的力矩应与作用力的力矩相等.又因为圆柱体的重力和它对转动轴的力臂是确定的,所以要使作用力最小其力臂一定最长,又因为转动轴在圆柱体的边缘上,作用力的作用点也要在圆柱体的边缘上,要想作用力的力臂最长就只有圆柱体截面的直径,如图;作用力的方向是垂直圆柱体截面直径向上,如图所示:

    关于离心现象及其应用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离心现象,知道物体做离心运动的条件。2.能结合课本所分析的实际问题,知道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二、教学重点物体做离心运动所满足的条件。三、教学难点对离心运动的理解及其实例的分析教学过程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它所受的合力恰提供了它所需要的向心力,如果提供它的外力消失或不足,则由于物体本身的惯性,物体将沿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或逐渐远离圆心,出现了物体远离圆心的运动。(一)离心运动1.离心运动: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的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的情况下,物体所做的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叫做离心运动。⑴离心运动是物体逐渐远离圆心的一种物理现象。⑵离心现象的本质是物体惯性的表现⑶离心的条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合外力消失或不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演示】在离心机的水平转台上放一个物体,当转台的转速较小时,物体随转台一起做圆周运动,随着转台转速增加,当转速增加到某一值时,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已不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物块做离心运动。2.对离心运动的进一步理解⑴做圆周运动的质点,当合外力消失时,它就以这一时刻的线速度沿切线方向飞去。⑵做离心运动的质点是做半径越来越大的运动或沿切线方向飞出的运动,它不是沿半径方向飞出。⑶做离心运动的质点不存在所谓的“离心力”作用,因为没有任何物体提供这种力(不管是以是什么方式命名的力,只要是真实存在的,一定有施力物体)。⑷离心运动的运动学特征是逐渐远离圆心运动,动力学特征是合外力消失或不足以提供所需要的向心力。(二)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1.离心运动的应用实例⑴离心干燥器⑵洗衣机的脱水筒⑶用离心机把体温计的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内2.离心运动的防止实例⑴汽车拐弯时的限速⑵高速旋转的飞轮、砂轮的限速【例1】汽车沿半径为r的圆跑道匀速行驶,设跑道的路面是水平的,路面作用于车的最大静摩擦力是车重的0.10倍,要使汽车不至于冲出圆跑道,车速最大不能超过多少?【解析】如果不考虑汽车行驶时所受的阻力,那么汽车在圆跑道匀速行驶时,轮胎所受的静摩擦力f(方向指向圆心)提供向心力。车速越大,所需向心力也越大,则静摩擦力f也越大,但本题中的向心力不可能超过路面作用于车的最大静摩擦力fm,车重的0.10。设车速的最大值为vm,则得:图5-7-1甲乙汽车沿半径为r的圆跑道匀速行驶时的速率不能超过,不然会冲出圆跑道,因为这时最大静摩擦力不足以提供汽车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汽车就脱离原来的圆跑道做离心运动了。【例2】如图5-7-1所示,把两个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物体放在水平转盘上,甲离转盘中心近些,当逐渐增大转盘的转速时,哪个先滑离原来的位置?为什么?【解析】物体能否发生相对滑动,在于物体所需要的向心力是否达到了转台和物体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超过了就会发生相对滑动。乙先滑离原来的位置。放在水平转动盘上的物体随转盘旋转时有沿半径滑离转动轴的趋势,它没有滑离而绕转轴做匀速圆周运动,是因为物体与转盘间的静摩擦力f静提供物体绕轴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使它产生向心加速度。根据fm=μ0fn,由于甲乙两物体重量相等,两处接触面情况相同(即μ0相同),因此两个物体与盘间最大静摩擦力相等。由根据向心力公式,fn=mω2r,向心力fn跟角速度ω2成正比,所以随着转盘转速增大时,物体所需向心力也逐渐增大,当物体所需要的向心力超过最大静摩擦力fn时,物体就会滑动,由于甲乙处在同一转盘上,角速度相同。但乙的半径大,它所需要的向心力比甲大,所以当转盘转速增大时,乙先滑离原先位置。从本题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同一转台上离转轴越远的物体越容易滑动,与物体的质量没有关系。仅由物体的轨道半径决定。【小结】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f突然消失或不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就会做离心运动。【作业】略

    高中教案离心现象及其应用【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离心运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2、知道离心现象的一些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分析了离心现象发生的条件和离心运动的定义,接着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说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危害,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法建议

    学习离心运动的概念时,通过充分讨论,让学生明确几点:

    第一: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旦失去向心力或向心力不足,都不能再满足把物体约束在原来的圆周上运动的条件,这时会出现物体远离圆心而去的现象.

    第二:可补充加上提供的向心力F大于物体所需向心力时,(),表现为向心的趋势(离圆心越来越近)这对学生全面理解“外力必须等于时,物体才可做匀速圆周运动”有好处.

    第三:离心运动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而不是物体受到“离心力”作用的结果.有些学生可能提出,“离心力”的问题,教师可以说明那是在另一参照系(非惯性系)中引入的概念,在中学阶段不予研究.

    关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可引导同学讨论完成.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离心运动产生的条件

    教学主要设计:

    一、离心运动

    (一)讨论:在光滑水平面上,用细绳系一个小球,使其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若细绳突然断了,小球将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小了,小球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大了,小球如何运动?

    (二)展示“魔盘”娱乐设施的动画资料

    讨论:“魔盘”上的人所需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为什么转速一定时,有的人能随之一块做圆周运动,而有的人逐渐向边缘滑去?

    (三)用提供的力与需要的向心力的关系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得到离心运动的条件和概念.(配合课件1)

    二、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如:

    (1)洗衣机的脱水筒中的衣物上的水滴,在脱水筒工作时,水滴需要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提供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什么情况下,水滴将被甩出?

    (2)在公路转弯处,为什么车辆行驶不允许超过规定的速度?

    (3)为什么砂轮、飞轮等都不得超过允许的最大转速?等等

    探究活动

    观察并思考:

    1、汽车、自行车等在水平面上转弯时,为什么速度不能过大?

    2、滑冰运动员及摩托车运动员在弯道处的姿势,并分析其受力情况?

    高中教案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叫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2、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力的矢量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1、教会学生用辨证观点看问题,体会团结协助.

    典型例题

    关于斜面物体的摩擦力的两种分析方法以及拓展

    例1如图,一物块静止在倾角为37°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20N,请分析物块受力并求其大小.

    分析:物块受竖直向下的重力,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

    解:

    1、方法1——用合成法

    (1)合成支持力和静摩擦力,其合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与物块重力大小相等;

    (2)合成重力和支持力,其合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大小与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的大小相等;

    (3)合成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和重力,其合力的方向垂直斜面向下,大小与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的大小相等.

    合成法的讲解要注意合力的方向的确定是唯一的,这有共点力平衡条件决定,关于这一点一定要与学生共同分析说明清楚.

    2、方法2——用分解法

    理论上物块受的每一个力都可分解,但实际解题时要根据实际受力情况来确定分解哪个力(被确定分解的力所分解的力大小方向要明确简单易于计算),本题正交分解物块所受的重力,利用平衡条件,,列方程较为简便.

    为了学生能真正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全面分析使用力的合成法和力的分解法,要有一定数量的训练.

    方法2的拓展1:一物块静止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请分析物块受力并分析当倾角慢慢减小到零的过程其大小的变化情况.

    解:依题意用分解法将物块受的重力正交分解,利用,的平衡条件,得斜面给物块的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的大小为,

    斜面给物块的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的大小.

    物块受的重力是不变的(关于这一点学生非常清楚),根据数学的知识的分析可以知道当倾角慢慢减小到零的过程,

    逐渐增大,最后等于物块的重力;

    逐渐减小,最后等于零.

    适当的时候,提醒学生分析的方法和结论;提醒学生极限法的应用,即倾角等于零时的极限情况下分析题目.

    方法2的拓展2:一物块放在倾角为的斜面上,物块的重力为,斜面与物块的动摩擦因数为,请分析物块受力的方向并分析当倾角慢慢由零增大到90°的过程,物块对斜面的压力受到的摩擦力其大小的变化情况.

    分析物块受力:时,只受两个力重力和斜面给的支持力,此时没有摩擦力;

    时,物块只受一个力,物块的重力.(此亦为极限法处理).

    借此,和学生一起分析,可知物块的运动状态是变化的,既开始时物块静止在斜面上,这时物块受三个力.

    物块的重力,斜面给物块的支持力和斜面给物块的静摩擦力.

    在斜面给物块的静摩擦力等于物块的下滑力时,物块开始滑动,此时物块依旧受三个力,物块的重力,斜面给物块的支持力和斜面给物块的滑动摩擦力.物块处于加速运动状态.(这里学习应用了运动性质的分段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每个力的大小变化情况.(利用物体平衡条件和滑动摩擦力的性质来分析求解).

    重力大小不变;斜面给物块的支持力的大小逐渐减小;斜面给物块的摩擦力的大小是先增大后减小.

    利用正交分解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例2质量为的物体,用水平细绳拉着,静止在倾角为的光滑固定斜面上,求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的大小.如图所示.

    解:解决力学问题首先对(研究对象)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在斜面上受三个力:重力、支持力、绳的拉力.以作用点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由平衡条件即,(找准边角关系)可得:

    由此得到斜面对物体的垂直作用力为:

    由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

    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的大小为:

    探究活动

    作图法

    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利用直尺(一般常用的是毫米刻度尺)去求几个力的合力或去求合力的某一个分力.利用作图法解决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虽然此种方法简洁、直观、方便,但由于在利用作图法过程中误差的存在(包括作图误差、视图误差、测量误差等)不可避免,得到的结果太粗糙.因此,我们在解题时一般不用作图法.而只是在探讨力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时使用.

    题1验证两个分力和合力的关系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题2探讨随着两个共点力大小及夹角发生变化时合力的变化规律

    上面两个例题请同学们自己用直尺动手作一下实地的研究.

    必修·硫与氮的氧化物教案(推荐:高中教案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so2的物理性质;掌握so2的化学性质;

    2.知道so2的漂白原理;

    3.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

    4.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so2的结构和价态分析,得出其可能的化学性质;

    2.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分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辩证地分析结论适用的范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so2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关系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观点的教育;

    2.通过发动学生课外收集资料,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so2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与方法;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

    一、通过空气污染现状的图片及对空气质量报表的感性认识,引出对so2的介绍;

    二、介绍so2的性质:

    1.so2的物理性质及其生成;

    2.so2的化学性质:

    (1)通过对co2和sio2化学性质的回忆引出同样是酸性氧化物so2应具有的化学性质;通过演示实验“so2与h2o的反应”来加以验证;

    (2)从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角度来分析,作为+4价的s对应的氧化物so2应同时具有一定的氧化性和一定的还原性;通过演示课件“so2与h2s的反应”来说明so2具有一定的氧化性;通过补充演示实验“so2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来说明so2具有一定的还原性;

    (3)介绍so2性质时应注意对“可逆反应”这个概念的阐述,强调可逆反应一定要在“同一条件下”成立;

    (4)从书p78的资料卡片引出so2的漂白性并注意说明其漂白原理;做好so2与氯水、活性炭漂白原理的比较;

    (5)对so2与co2的性质进行对比归纳,加深对so2化学性质的认识;

    三、从性质决定用途,请学生归纳出so2的用途。

    四、以“看待事物要注意其两面性”的辩证观点,引出so2对空气的污染。请学生把课前收集的关于“空气污染的现状”的资料向大家作汇报,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课堂反馈:

    1.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是酸性氧化物,因此它们有很多相似的化学性质。下列方法中,能够区别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的是()

    a.分别通入滴有紫色石蕊的水中,看溶液是否变红;

    b.分别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看溶液中是否出现白色浑浊;

    c.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品红溶液中,看溶液是否褪色;

    d.分别闻两种气体的气味,看是否有刺激性气味。

    2.导致下列现象的主要原因与排放so2有关的是()

    a.酸雨b.光化学烟雾c.臭氧层空洞d.温室效应

    3.我们知道,so2可使品红溶液褪色;那么,把s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紫色石蕊试液会褪色吗?

    【高中教案 遥感技术的应用教案(中图版必修)】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