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关于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的高中教案推荐
  • 关于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的高中教案推荐

    发表时间:2022-03-04

    【www.jk251.com - 读中国古典诗词有感】

    现在,开展高中教学工作都需要用到教案,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加深对教学的理解,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对于高中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希望《关于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的高中教案推荐》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课标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②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③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④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②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或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②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③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④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教学课时:2课时。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难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教学建议:1、整体教学思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形式著名的文学作品学生在语文课上大都学习并深入分析过,所以课上可引导学生先谈谈对每种文学形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赏析文学作品,分析归纳每种作品的特点。2、导入:可设问:你知道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能否举例说明其特点?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表现形式并以其已有知识来说说对古代文学的认识。3、关于“诗的经典”一目,建议教师:(1)建议教师先简洁地介绍诗歌的产生:语言──歌谣──诗歌。(2)从四方面分析《诗经》①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②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其中精华的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文,适当引用《伐檀》、《七月》或《硕鼠》的诗句加以说明;③特点: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④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4、关于“楚辞的魅力”一目,建议教师:(1)了解楚辞及其特点。“楚辞”是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的一种诗歌新体裁。引导学生结合《诗经》对比得出楚辞的特点:一,是浪漫主义的,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丽、风格绚丽、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二,句式较为灵活,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2)了解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讲解中可引导学生看屈原像和屈子词的图片,以加深印象。突出点出屈原的爱国精神。(3)介绍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屈原的《离骚》,学生已在语文课中学过,教师可以适当引用《离骚》中的诗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5、关于“汉赋的风采”一目,建议教师:(1)使学生了解赋这一文学形式。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体物写志”。它直接源于骚体诗,但与先秦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2)列举西汉、东汉时期赋的成就。西汉代表性成就: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可适当介绍《上林赋》,作品借“子虚”、“乌有”和“亡是公”三人为辞,用对话的形式,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作品情节跌宕,铺陈起伏,视野广阔,气魄宏大。东汉成就:张衡的《二京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3)引导对比西汉、东汉时期赋的代表作品,分析两个时期赋的特点。西汉特点: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词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东汉特点: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6、关于“李杜诗篇万口传”一目,建议教师:(1)先使学生了解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其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作如下归纳: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2)补充介绍唐代诗歌的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3)依据教材着重介绍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李白、杜甫及其作品特色。①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②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还可通过大家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石壕吏》来说明。7、关于“宋代词苑”一目,建议教师:(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了解词的发展历程,以及宋词的基本概况。然后讨论宋词繁荣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为三点: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此,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2)在讲述两宋具有代表性的词人及其代表作品时,可从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入手,评析和鉴赏宋词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比较两派不同的风格特点。①婉约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可举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明婉约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②豪放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要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具体说明。南宋的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风格,取得很高成就。可举出他们的代表作品和名句,总结豪放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③教师最后还应指出: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并不截然分开。如陆游不仅是大诗人,而留下了很多的词篇,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8、关于“元曲和市民社会”一目,建议教师:(1)了解广义元曲的含意,包括散曲和元杂剧。引导学生结合了解散曲和元杂剧含义及特点。①散曲,是北方民间流行的一种诗歌体裁。包括篇幅短小的小令和多支曲子连缀而成的套数(套曲或大令)。特点:在音节和用韵上比较自由,句子长短参差,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②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2)元杂剧成就,关汉卿与《窦娥冤》,马致远与《秋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建议教师引导他们进行东西方文学比较,如将关汉卿及作品与同一时期英国的莎士比亚及作品作比较,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3)引导学生分析元杂剧日益兴盛的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一是为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二是(主要的)为满足广大市民阶层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9、关于“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一目,建议教师:(1)对此部分内容学生们比较熟悉,不但初中历史课学过,很多小说高中语文教材也分别选讲过其中著名章节。学生也读过这些小说,或观看过相应的影视片。建议教师突出两方面:一是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二是几部著名小说的特点。(2)关于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①教师首先应指出,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话本是说书人的底本,在说书人口头创作过程中,不断增加生动的故事情节,加工后的底文便作为书写文学在社会上独立流传,成为小说。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②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文学蓬勃发展。(3)通过活动课加深对明清小说特点和成就的理解。如:举行明清小说故事会;或放映根据明清小说改编拍摄的相关电视剧的精彩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设计探究性的问题。由学生去组织参与,合作探究,既立足课堂、课本,又延伸到课外、社会,既依托历史学科知识,又借助了语文学科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0、本课小结:建议教师先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再要求学生将本课内容概括为“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应包括历史时期、文学体裁及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荐】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的史实;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近代西装传入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辛亥革命以后,“断发易服”,中山装流行。

    2.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

    时间:辛亥革命以后

    意义: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自由都具有反封建色彩。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中国近代轮船业和铁路的诞生

    (1)近代轮船业的诞生: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第一艘轮船建成;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

    (2)近代铁路的诞生:

    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最早在中国修筑铁路(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19世纪80年代中国人自己修筑铁路(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中国有线电报开端: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2)电话传入中国:19世纪80年代年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

    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认识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中国近代前期的报刊

    (1)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汉口《昭文新报》,1873年

    (2)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

    (3)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同盟会机关报)

    (4)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电影事业:

    出现:1896年(19世纪末),上海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发展:(民国时期)

    著名导演——郑正秋、田汉、欧阳予倩等。

    著名演员——赵丹、胡蝶、阮玲玉等。

    电影名作——

    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国际获奖影片:《渔光曲》

    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2)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各省地方电视台成立。

    3.大众传媒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近代报刊、广播和影视三大传媒传递了时事信息,促进科知识普及,开阔人们视野。

    (2)当代互联网(第四媒介)的开通,使人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

    关于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时,做匀速圆周运动.

    2、会推导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并会用它们解答有关问题.

    3、知道质谱仪的工作原理.

    能力目标

    通过推理、判断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质谱仪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认识先进科技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重点是研究带电粒子垂直射入匀强磁场中的运动规律:半径以及周期,通过复习相关力学知识,利用力于运动的关系突破这一重点,需要注意的是:

    1、确定垂直射入匀强电场中的带电粒子是匀速圆周运动;

    2、带电粒子的重力通常不考虑。

    教法建议

    由于我们研究的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研究的是磁场力与运动的关系,因此教学开始,需要学生回忆相关的力学知识,为了引导学生分析推导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原因、规律,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引入,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结合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积极思考、讨论例题,对规律加深理解、提高应用能力.最后通过例题讲解,加深知识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质谱仪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时,做匀速圆周运动.

    2、会推导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周期公式,并会用它们解答有关问题.

    3、知道质谱仪的工作原理.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推理、判断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质谱仪的工作原理,理解高科技的巨大力量.

    (四)美育渗透点

    用电子射线管产生的电子做圆周运动的精美图像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对物理学图像形式美的审美感受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法引入,复习提问法引导学生分析推导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原因、规律.通过例题讲解,加深理解.

    2、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结合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积极思考、讨论例题,对规律加深理解、提高应用能力.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带电粒子垂直射入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半径和运动周期.

    2、难点

    确定垂直射入匀强磁场中的带电粒子运动是匀速圆周运动.

    3、疑点

    带电粒子的重力通常为什么不考虑?

    4、解决办法

    复习力学知识、引导同学利用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讨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演示用特制的电子射线管。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先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再启发引导学生用力学知识分析原因,推导规律,通过例题讲解,学生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本节教学首先通过演示实验告诉学生,当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这一结论,然后试着用力与运动的关系分析粒子为什么做匀速圆周运动,再由学生推导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半径和周期,根据力学知识,重点是理解运动半径与磁感应强度、速度的关系;运动周期与粒子速率和运动半径无关.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引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洛仑兹力的概念,我们知道带电粒子垂直磁场方向运动时,会受到大小,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的洛仑兹力作用,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受洛仑兹力作用的带电粒子是如何运动的?

    2、粒子为什么做匀速圆周的运动?

    首先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到,当带电粒子的初速度方向与匀强磁场方向垂直时,粒子的运动轨道是圆.

    在力学中我们学习过,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不变,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当带电粒子垂直于匀强磁场方向运动时,通常它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请同学们讨论),可看作只受洛仑兹力作用,洛仑兹力方向和速度方向在同一个平面内,由于洛仑兹力方向总与速度方向垂直,因而它对带电粒子不做功,根据动能定理可知运动粒子的速度大小不变,再由可知,粒子在运动过程中所受洛仑兹力的大小即合外力的大小不变,根据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得出带电粒子垂直匀强磁场运动时,作匀速圆周运动.

    3、粒子运动的轨道半径和周期公式

    带电粒子垂直于匀强磁场方向运动时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向心力等于洛仑兹力,请同学们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带电粒子的运动半径和周期公式.

    经过推导得出粒子运动半径,运动周期。

    运用学过的力学知识理解,当粒子运动速度较大时,粒子要离心运动,其运动半径增大,所以速度大,半径也大;当磁场较强时,运动电荷受洛仑兹力增大,粒子要向心运动,其运动半径减小,所以磁感应强度大,半径小.由于带电粒子运动速度大时,其运动半径大,运动轨迹也长,可以理解粒子运动的周期与速度的大小和轨道半径无关.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半径和周期公式的理解,举下面的例题加以练习.

    [例1]同一种带电粒子以不同的速度垂直射入匀强磁场中,其运动轨迹如图所示,则可知

    (1)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速度值有几个?

    (2)这些速度的大小关系为.

    (3)三束粒子从O点出发分别到达1、2、3点所用时间关系为.

    4、质谱仪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例题的分析求解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质谱仪的工作原理.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带电粒子垂直于匀强磁场运动的情况,经过实验演示和理论分析得出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并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出粒子运动的半径公式和周期公式.最后我们讨论了它的一个具体应用——质谱仪.

    但应注意的是如果带电粒子速度方向不是垂直匀强磁场方向时,带电粒子将不再是作匀速圆周运动.

    八、布置作业

    (1)P156(1)~(6)

    九、板书设计

    五、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质谱仪

    一、运动轨迹

    粒子作匀速圆周运动.

    二、半径和周期

    运动半径:

    运动周期:

    三、质谱仪

    关于高中教案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复习要点的高中教案推荐


    (第一课)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

    ●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1、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2、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君主立宪,三世说)、梁启超(变法图存)、严复(用民权否定君权)。主张: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康有为把社会划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

    梁启超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批判君权论,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2).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人民的觉醒

    (3)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二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标志:19xx年《青年杂志》(《新青年》)创刊

    2、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味、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发展: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作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起到思想解放作用,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自然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开始传入、广泛传播到成为主流思潮这一过程中的主要史实。

    1、传入: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2、传播:(1)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并刊登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

    (2)广东杨匏安也发表文章《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社会主义》(姊妹篇)

    (3)各地出现了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

    3、论战:(1)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2)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回击胡适,掀起“问题”与“主义”之称。

    (3)论战实质:在中国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来根本解决问题。

    4、扩大;《新青年》出版劳动节纪念专号,提高工人觉悟。

    5、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宣传:各地出现《共产党》月刊等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

    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

    [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

    [板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过渡]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细观察实验现象;③总结实验结论;④写出化学方程式。

    (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结论]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如C(s)+H2O(g)CO(g)+H2(g)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

    结论: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①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

    [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

    [学生分组讨论](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

    [结论]

    (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①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空气不足:①浪费资源;②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

    空气过量: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

    增大接触面: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①能引起温室效应;②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③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④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

    [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

    [讨论]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

    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

    [讲述]现代能源结构。

    1999年我国化石燃料和水电能源的消耗结构:

    能源

    石油

    天然气

    水电

    比例

    76.2%

    16.6%

    2.1%

    5.1%

    [讲述]我国化石燃料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比。

    石油储量/1×1010t

    天然气储量/1×1010m3

    煤炭/1×1010t

    北美

    5.6

    8.4

    262.9

    西欧

    3.4

    6.1

    99.3

    日本

    0

    0

    1.0

    前苏联

    8.3

    42.5

    241.0

    中东

    54

    24.2

    0

    中国

    2.4

    0.8

    99.0

    [讨论]我国能源结构的缺点和新能源展望(环保、防止能源危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结论]得出以下结构。


    [阅读]能源与人类进步。

    请学生阅读教材22——23页。

    [本节课的总结和评价]——根据实际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

    [尾声]《太阳能》05/34

    教学手段:

    设计思想:教师应从课堂的知识传输者和灌输者,变为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

    板书设计:

    [1]

    关于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中法战争的高中教案推荐


    (阅读课文,仅提供自学提纲)

    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

    1.背景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争夺殖民地,中国成为它们争夺的主要目标

    2.表现

    新疆:浩罕国阿古柏入侵沙俄占伊犁并支持阿古柏英国支持阿古柏

    西藏:英侵西藏

    台湾:美日侵略台湾

    二、中法战争

    1.背景

    法国入侵越南北部,企图以此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

    2.经过

    爆发:1883年法军向驻守越南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马尾海战:清政府福建水师受重创清政府被迫向法国宣战

    台湾战役:刘铭传扼守淡水击退法军

    镇南关大捷:l885年冯子材清政府乘胜而求和

    临洮大捷:大败法军并攻克十多个州县

    3.《中法新约》: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4.台湾行省建立

    关于推荐:高中教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联系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为什么隋朝与秦朝都是短命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要求学生培养的审美的观念: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之美。

    重点与难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是本课重点。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是本课难点。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可用秦始皇的引出隋炀帝而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试着联系、比较等方法来记住本课的历史概念和历史人物。

    (三)重点和难点

    1.隋朝大运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绘制一张大运河的图片。

    2.暴君隋炀帝学生归纳隋炀帝暴政的表现,从而得出这一理论。

    3.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隋炀帝的功过和历史地位。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然后讲述以后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1)在黑板上写出南北朝朝代表,引导学生回忆南北朝的历史。(2)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

    2.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包括:战国、秦、汉三个朝代,经历了近700年的时间。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历了近400年。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这一段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在讲课之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前提示),然后开始学习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3.讲授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杨坚承父爵,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隋朝建立后8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那么,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并回答,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长期交往,在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基本上汉化了。南北政权的使者往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不得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北朝自北魏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很我,双方的官员也违禁互市牟利。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2.隋朝的统一(589年)588年春天,隋文帝下诏伐陈。10月,太子杨广率50万大军,在长江沿线对陈发动全面进攻。当时,陈军“不过十万”,而且陈后主荒淫无度,把长江当作不可逾越的天堑,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过着醒生梦死的生活。589年正月,隋军渡江,建康陷落。陈后主带着贵妃张丽华和孔贵嫔,躲入景阳殿的枯井里。隋军呼之不出,后来隋军扬言要往井里投石头,陈后主才出来投降。后人把陈后主藏身的枯井,称为“胭脂井”。这口井在今天江苏南京鸡鸣寺山坡下。(请同学们看课本P2的图画《胭脂井》)隋灭陈后,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重新统一。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开皇之治隋朝统一后,出现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和平环境。隋文帝进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并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

    1.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即位不久,即采纳大臣崔仲方的建议,“依汉魏之旧”建立中央机构。皇帝是全国军事、统治、经济的最高主宰,拥有绝对的权力。而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主要是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三省的职权请同学们看课本的注释,并请一位同学读一遍)三省互相牵制,六部分掌全国政务。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它有利于防止外戚擅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三省六部的官员品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2)消减地方官吏583年,隋文帝又接受大臣杨尚希的建议,精简机构,把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并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朝廷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政绩,裁汰冗官,改变当时存在的“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这样就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开支,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2.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确立隋文帝时建立起一整套相当完备的行政管理机构。科举制度的采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自从北魏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经济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对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本第三页的小字部分。)隋文帝崇尚节俭,一改隋初“刑政苛酷,群心崩骇,莫有固志”的混乱状态。“六宫”都穿洗旧的衣服,“非享燕之事,所食不过一肉。”一时间,“大崇惠政,法今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由于皇帝的大力提倡,隋朝初年朝中出现了崇尚节俭的风气。

    3.开皇之治(581—600年)隋文帝时,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由于隋文帝进行了政治、经济上的整顿改革,既强化了中央集权,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①户数增加。606年,全国户数达890多万户,在二十六、七年时间内,户数增加400多万,人口增加了1600多万。②垦田面积不断扩大,修复了许多水利工程。③隋代仓库丰盈。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代官仓的丰实情况,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统治者搜乱人民的残酷程度。④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造船技术的进步。隋炀帝巡游江都时所乘的“龙船”高15米,长60多米,船身分为四层。⑤商业贸易出现繁荣景象,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经济贸易城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丰都市周围84公里,通12门,市中有120行,3000余肆,市四周有400余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⑥隋朝的对外贸易发达。陆路可达亚洲的西北部和欧洲的东部,海路可达南洋诸国和日本。“开皇”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时的年号。隋文帝在此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又攻灭了陈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那时,天下安定,经济发展,所以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挂《隋朝大运河》图)

    1.开通的目的、过程及河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隋朝建立后,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得比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仍然要靠江淮地区供应。由于陆路运输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北方的这一需要。因此,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政府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也为开通运可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杨广即位之初,为了加强对富庶的江南地区的控制,榨取江南人民的财富,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于605年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大运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共分为四段。通济渠是从洛阳的西苑引觳、洛两水达于黄河,又从洛阳东面的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莨荡渠故道入淮河,直达淮河两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再从山阳起,疏导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在江都(今江苏杨州)附近长江。这一段施工里程,从洛阳到江都长1000公里。另一段是永济渠,从洛口开渠到涿郡,长1000公里。还有江南河,是从京口引长江水直达余杭,入钱塘江,长400多公里。大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个省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大运河的作用(请同学们看课本彩图1《杨州大运河》)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它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大运河的开通,对于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正如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所赞颂的那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四、暴君隋炀帝隋文帝于604年7月死去,相传为杨广所杀。杨广又杀其兄杨勇,当上了皇帝。他是历史上名的暴君。隋文帝统治时期,民众积累起来的财富,被隋炀帝用于游玩、征伐,大肆挥霍。

    1.营建东都洛阳和乘龙舟出游杨广于605年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历时一年,动用三万四千工匠,每月役丁200万人,真不知误了多少农时。200个农民拉一根大木头,绳索嵌到了肉里,可以这样说:没有劳动人民的劳动和血汗,就不会有洛阳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群。东都洛阳建成后,隋炀帝常在月夜里带着骑马的宫女数千人,演奏着《清夜游曲》去西苑游玩。(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最的两段小字)这就是隋炀帝的奢侈生活。606年,隋炀帝人江都巡游归来,在伊阙山前排好法驾,千乘万骑,车声辚辚,缓缓进入东都。这个“入城式”可谓够排场了,然而,为了帝王的赏心悦目,人民被迫付出了多少血汗和生命的代价啊!隋炀帝不仅如此奢靡腐朽,而且十分身负和拒谏。《隋书》描写这个民贼说:“普天之下,莫非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隋炀帝的出游,无疑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2.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自魏晋以来到隋朝,朝鲜半岛上存在着高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并立的国家。这三个国家和中国保持友好往来。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下令出兵,三次攻打高丽。但是都失败了。每次出兵前,征调上百万民工和士兵在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大规模地建造船只,工匠被迫昼夜劳作,因为长时间站在水里,下半身泡烂了,从腰部以上都生了蛆,死亡的人不计其数。几个月后,渤海边上帆墙林立,海底下的死人却比帆樯多出了许多倍。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黄河之比,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千千万万的农民离乡背井,田地大时荒芜,加上连年洪涝旱灾,农民只得靠树皮、野菜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人民无法忍受这样的残暴统治,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五、瓦岗军和隋朝覆灭

    1.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长白山农民起义(挂《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山东、河北一带是隋进攻高丽的后方基地,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也特别严重。因此,隋末农民起义的烈火首先在这里点燃。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兴起义旗。王薄自称知世郎,取世可知,隋朝必亡的意思,并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事先将这首歌词抄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朗读)这首歌词号召农民积极参加起义军,反抗隋朝统治,不要为打高丽去辽东白白送死。长白山起义的星火,很快成为燎原之势,全国各地的起义军,大大小小不下百余支,人数多达几百万。其中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2.瓦岗军和隋朝的覆灭翟让、李密领导的起义军,因为是在河南瓦岗(今山东滑县南)起义,所以叫瓦岗军。他们截击隋朝的粮船,供给军用。(请同学们看课本P6《瓦岗军开仓散粮》图)在李密的谋划下,起义军打下了兴洛仓。瓦岗军大开仓门,听凭饥民取食。后来,起义军又夺取了回洛仓和黎阳仓。瓦岗军迅速扩大,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时李密对翟让说,有了粮食“百万之众,一朝可集”,然后就可以“除亡隋之社稷,布将军之政令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的小字)。起义军直通洛阳城下,发布讨代隋炀帝的檄文,列举其十大罪状。指出:隋炀帝的罪过深重,“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617年初,隋朝派陈棱率兵镇压起义军,起义军乘机奋击“大坡之,棱仅以身免”。在农民起义风暴的猛烈冲击下,隋政权土崩瓦解,江都的东、西、北三面都被起义军包围。隋炀帝知道末日就要来临,日夜喝得大醉,在城内寻欢作乐。有一天他照着镜子对萧后说:“好头颅,谁来斫之?”农民战争的致命打击,使统治集团的核心发生了分裂。618年春,贵族宇文化及和领导侍卫队的司马德戡发动政变,用一条白练巾结束了隋炀帝的性命。隋朝政权自518年建立,到618年灭变,历时37年。它是在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中烟飞灰灭的。

    4.巩固小结(1)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①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剧局面。②隋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为唐以后各朝所沿用。③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的联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加强我国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从隋朝的历史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①隋初的经济繁荣,说明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导致了隋王朝的迅速灭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繁重的劳役和兵役),加剧了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只存在了37年,最后终于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推翻。

    5.作业课文后的练习题。

    关于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人教版教材)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短路是造成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之一。

    2.理解电路中的总电流随用电器总功率的增大而增大,用电器总功率过大是造成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另一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具

    家庭电路示教板一块,交流电流表一只,60瓦台灯一盏,500瓦电炉一只,不同规格的保险丝几根,写有例题的小黑板一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问:照明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保险丝用什么材料制成?在电路中起什么作用?(分别请学生回答)

    (2)问:同学们的家庭电路中有过保险丝被烧断的情况吗?

    请说“有”的一位同学说明是在什么情况下被烧断的。

    (3)引入新课:保险丝被烧断,说明电路中的电流过大,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家庭电路中的电流过大的呢?

    2.进行新课

    (l)短路是引起电流过大的一个原因

    ①演示短路实验

    出示家庭电路示教板。A.给示教板接通电源,闭合开关灯亮,然后断开电源;B.把示教板尾部的火线零线搭接在一起,造成短路,再给示教板通电,观察到:在通电的瞬间同时听到“啪”的一声响,保险盒火花一闪,灯并未被点亮。教师拔出保险盒盖给学生看,保险丝已被熔断。C.断开电源,排除短路,给保险盒盖换好保险丝,再通电,灯又亮了。

    ②问:通过此实验,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答:由实验知道,短路时,电路中电流过大,使保险丝熔断,但灯没有烧坏。

    ③分析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1,再画出等效的图2,然后引导学生分析:

    问:火线、零线搭在一起,形成短路后,在BD之间形成两条支路,那么BD之间的总电阻是多少?

    导线的电阻很小,几乎为零,所以总电阻很小,几乎为零。

    问:干路中的保险丝为什么会被熔断?

    干路中的电流很大,这就是连在干路中的保险丝被熔断的原因。

    问:发生短路时,通过灯的电流也是很大吗?

    从并联电路的两条支路中的电流分配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干路中的绝大部分电流经过B、D间的导线,在灯泡中几乎没有电流通过。

    指出:所谓短路就是电流没有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构成通路。排除短路故障后,用电器仍能正常工作。

    ④短路的危险和哪些情况下会发生短路

    讲述:发生短路时,通过导线的电流是正常时的几千倍,而产生的热量又是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所以短路会使导线迅速变热,甚至使电线的绝缘皮燃烧起来,造成大事故,因此在生活用电中要尽可能避免短路的发生。

    让学生分析:家庭电路中在哪些情况会发生短路。学生可能答:装修电路时不细心,使火线和零线直接连通。灯座、插座的两个接线柱接线不好,而使火线与零线相碰等。

    ⑤教师小结,刚才从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上都说明,发生短路是电路中电流过大的一个原因,要安全用电,必须避免发生短路。

    (2)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①演示课本上图10-9的实验。

    出示家庭电路示教板,在干路上串联一个交流电流表(课前就把它接好),电路中有额定功率分别为100瓦和60瓦的两只白炽灯。

    A.闭合开关1,使100瓦的灯亮,请一同学读出电流表的读数I。

    B.闭合开关2,使60瓦的灯也亮,请一同学读出电流表的读数l’。

    C.在插座中插入一只60瓦的台灯,请一同学读出电流表的读数l’’。

    ②小结:从实验看到,逐渐增加并联的灯泡数,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增大。说明干路中的电流随用电器总功率的增大而增大。

    ③继续演示实验。

    将台灯换上一只500瓦的电炉。这时听到“啪”的一声响,灯全熄了,同时看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较大幅度后又指向零。学生从中可以知道,是由于电路中电流过大,使保险丝又断了。

    ④带领学生计算刚才三盏灯都亮时,通过保险丝的电流。教师引导

    再让学生自己计算换上一只500瓦的电炉时,通过保险丝的电流。请一同学上黑板计算(I=3安),其他同学在作业本上做,教师巡迴检查。

    ⑤引导学生比较两次计算结果,分析得出:A.总功率越大,干路中的电流越大,总功率过大,保险丝熔断,B.计算通过保险丝总电流

    ⑥出示写有例题的小黑板,和学生共同分析计算。

    例题:某家庭电能表上标着“220V5A”字样,电路中接入40W的电灯5只,70W的彩电一台,100W的电冰箱一台,700W电饭锅一只。在这些用电器同时使用时,能否再接上一只500W的热得快?(不能接)

    指出:居民楼里若同时使用几个大功率的用电器,楼里的总保险丝会熔断,使整个楼断电。因此为了节约用电,也为了不给大家带来断电的麻烦,家庭电路中不宜同时使用几个大功率的用电器。

    ⑦教师小结:家庭电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是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另一个原因。

    3.小结(略)

    4.布置作业

    (1)课本上本节练习1、2。

    (2)将你家里的所有照明用具和家用电器及其功率列表写在作业本上。并计算一下所有用电器同时工作时的总功率和通过保险丝的电流I总,比较I总和电能表上的额定电流I。若I总超过了I,你将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保证安全用电?

    (四)说明

    1.在演示短路实验时,为了安全,可把示教板的电源插头插到一有拉线开关的接线板上,教师站在离示教板较远处控制接线板上的拉线开关,就可使电路接通、断开。演示时,造成短路,排除短路前,一定要先把电源插头拔去后再进行,不要认为接线板上开关没有接通时,火线一定是断开的。

    2.做第二个演示实验时,保险丝的额定电流可选l~1.35A,这样就保证一插入电炉后,保险丝就熔断了。电流表要用交流档,选择0~5A档。当100瓦、两个60瓦的三盏灯都亮时,电流表的示数I〃小于后面计算出来的电流3A,教师可简单告诉学生,由于导线、接头处等存在电阻,所以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略低于220伏,所以电流表的示数和计算值略有差别。

    3.第二个演示实验也可用低压电源来演示。课前按图10—3连接好电路。电源选择6V档,选择“10Ω1.5A”滑动变阻器,四个“2.5V0.3A”的小灯泡,示教电流表,CD间用两个夹子夹住一个0.5A的保险丝管。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正常发光。先闭合S1再闭合S2,可看到电流表的示数增大,当闭合S3时,保险丝熔断。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荐】


    (一)概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

    5、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①应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⑤经济建设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

    (二)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五)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制定的史实,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包产到户;

    ③过程: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④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①经济特区:(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海南)

    ②沿海开放城市:福建的福州。

    ③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4、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

    5、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997年的中共xx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扑克牌中的欧洲历史人物的高中教案推荐


    17世纪的欧洲,皇家宫廷中盛行打扑克娱乐。在英国有一套专为国王查理一世制作的扑克,印制精美,

    将小牌上的点数画成树上的果实,而大牌则印上欧洲各国国王、王后或重要人物的肖像。那么,扑克牌

    中欧洲历史人物的原型是谁呢?

    黑桃k画的是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他喜欢戏剧,因此,他的画像穿的是戏装。

    红桃k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他是欧洲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君主,人称“太阳王”。

    梅花k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他用武力征服了欧洲不少地区,使他的国家成为笃信新教的国家之一。

    方块k是奥伦治亲王威廉三世,他是英国第一位君主立宪的君主。

    黑桃q是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的王后埃莉诺,利奥波德与这位德国公主结婚,以此来阻止德国贵族从帝国独立出去的企图。

    红桃q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王后,她提倡道德修养,力图改变宫廷奢侈腐败的风气。

    梅花q是瑞典女皇克里斯蒂娜,她以行为古怪而震惊整个欧洲。

    方块q是英国女王玛丽二世,1668年革命后,她在她的父亲詹姆斯二世被废黜后,在人民的欢呼声中继承了王位。

    黑桃j是捷克贵族瓦伦斯坦,他在统率军队与新教徒作战中取得许多胜利。

    红桃j是路易十四的王子康德,他富有军事才能而受人称颂。

    梅花j是弗雷德里克,他在30年战争(1618—1648)的第一个冬天成为波希米亚的国王。

    【关于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的高中教案推荐】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