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精选
  •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2-01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精选。

    我们来一起看看我们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下面的内容只是提供参考请大家详细阅读!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51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三名学生因年龄小、习惯差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设计思路: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B.画其中一条边。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说一说,哪种更方便。画150度角呢?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标出角度,再检验。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学生在操作中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

    4、学生平时要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根据特定标准进行分类(2)知道分类的标准(3)比较大小(4)我学会了吗?丰收园

    思维导图

    2、开发性学习包

    (1)水果蔬菜的分类

    水果和蔬菜的区别:

    1)、水果生长在树上,生长期长;蔬菜一本只有一到两年的生长期……

    2)、凡生长期无花的叫蔬菜,凡生长期开花的叫水果。

    2

    )南方水果

    南方水果:

    3、拓展性学习包

    体验活动:

    (1)整理自己的书包,说一说是如何整理的

    按学科: 语文书 语文本

    数学书 数学本

    音乐书

    品德书

    按功能:

    教科书一类

    练习本一类

    工具书一类

    (2)帮妈妈整理衣服

    按季节分类整理;按颜色分类整理;按上衣和裤子分类整理……

    (三)实施途径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在帮妈妈整理衣服,放入衣橱的时候与第二课时比较大小进行整合,了节分类与比较的相辅相成。

    2、学科间整合:把传统文化课中的《饮食文化》与本节课整合,了解一些水果、蔬菜的营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渗透孝敬父父母,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品德。

    3、体验式活动:整理自己的桌洞、书包。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3课时。

    (四)教学案例: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学习目标:

    2、学生体会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3、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准备: “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我 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 (师板书:男 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

    (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

    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超市里水果蔬菜的分类;自己的书包里面的物品分类整理)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1、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群小动物也忍不住过来听课了,它们到哪去了呢?

    原来它们藏在你的数学书第21页上了,看谁能最快找到它们?” “请同学们看书,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课了?”(学生看图说一说)

    教师读要求:哪些是鸟类?用圆圈圈出来。 学生独立做。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鸟类和昆虫的区别。

    2、自主练习第二题: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注: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跟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分类在生活中有较多应用,衣服分类,交通工具分类,学生分类,超市里的物品分类……联系生活中的这些分类之后,学生学得更有趣,更愿意学数学。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3】

    1.圆 柱

    第一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特征。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罐头盒、茶叶筒、树桩等圆柱体实物。它们都是圆柱体,简称为圆柱,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

    1 柱。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展示圆柱的几何图形

    沿着这些圆柱形物体的轮廓画线,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画线的同时实物慢慢消失,只剩下轮廓。

    计算机演示圆柱形的画法。并让学生画一个圆柱。

    2、动手操作,整体感知

    (1)分组活动,让学生拿着圆柱体实物观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直观操作形象感知圆柱的特征。(2)思考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圆柱的上、下两面是什么图形?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 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

    (1)圆柱的底面:圆柱几何图形的底面逐渐分离出来,显示出上下两个底面重合的动画。使学生直观地看出圆柱的上、下两个面确实是2个完全相同的圆。

    (2)圆柱的侧面

    摸到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它是一个曲面)(3)圆柱的高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出示一盒牙签,观察想象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然后提问:圆柱有几条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

    (1)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拿出纸圆柱形模型,剪刀等,把圆柱形模型的侧面沿高剪开,再打开,观察形状。

    (2)提问:展开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这个图形跟圆柱有什么关系?小组进行交流。

    (3)利用教具进行验证,把圆柱的侧面沿一条高逐渐展开显示成长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再卷起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

    得出:长方形的长=圆柱的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三、课堂检测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2.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圆柱的高有()条。

    3.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3厘米,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4.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或()。

    四、总结全课反思体验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课外延伸:按照教科书121页那样,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3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底面(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

    圆柱

    高—有无数条

    长 = 圆柱的底面周长

    侧面—沿着一条高展开—长方形

    宽 = 圆柱的高

    课后回忆:

    本节课圆柱的认识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就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对于学困生来说抽象点,虽然做了教具进行了演示,还不是很理解。做一个这节课的课件估计会好一点。尤其是展开图中的长方形的长学困生怎么也理解不了,怎么会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呢?

    第二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4页例

    3、例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践、操作,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

    4 养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米?(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二、探究新知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5(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3.教学例4(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

    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三、课堂检测、填空。

    1.沿圆柱体的高剪开,侧面展开后会得到一个()形,长是圆柱的(),宽是圆柱的(),因此圆柱的侧面积=()×()。

    2.如果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厘米,高是6厘米,那么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形,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厘米。、分步列式计算。

    6 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8厘米,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做第14页“做一做”。(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作业 练习二第6题。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课后回忆:

    圆柱的表面积计算不难,但是繁琐,强调学生一定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细心一点,开始学最好分步做。最容易出错的是加上2个底面积。还要注意最后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再一个就是知识的应用,像制作水桶、摸水泥的面积等求的是一侧面积加一底面积并不是表面积,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区分,灵活应用。

    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例5-例6.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7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实验操作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猜想、操作、讨论等学习过程,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知识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增强肯动脑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

    1、出示一个装了半杯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准备投入水中并让学生观察:会发生什么情况?由这个发现你想到了些什么?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二、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三、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要计算圆柱的体积,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

    四、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数据中。

    4、实验后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用实验的方法得出的数据与实验前假想计算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V=Sh

    V=πr2h

    五、运用探究结果,解决问题。

    出示例6,学生运用公式自己完成。

    六、课堂检测、填空。

    1.求一个圆柱形钢材占空间的大小,是求()。

    2.圆柱的体积公式是(),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是()。、解决问题。

    1.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圆柱的体积是立方米,底面积是平方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圆柱体的体积 = 底面积 × 高

    V = S h

    课后回忆

    圆柱的体积这节课内容比较少,也容易理解,主要是圆柱切割拼凑成长方体抽象一些,不过学生还是能掌握的。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理念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提升思维品质,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准备

    圆柱侧面展开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1)长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教学例3。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3)圆柱的底面积你会计算吗?侧面积呢?

    ①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②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③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12 长×高)3.尝试练习。

    (1)求下面个圆柱的侧面积。①底面周长,高。②底面直径8cm,高12cm。(2)求下面个圆柱的表面积。①底面积是40c㎡,侧面积是25 c㎡。②底面半径是2dm,高是5dm。4.课堂小结:说一说你的体会。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二第5~8题。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周长× 高

    课总

    13 后结 本课时教学,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通过观察、讨论、引导,发现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在设计练习时,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放手给学生自己练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并会根据周长的含义求周长。

    2.探究测量不同形状物体周长的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联系周长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地计算周长。

    教学用具:课件、实物投影、绳子、米尺、蘑菇图一张

    学具:绳子、卡纸一张、水彩笔一枝、米尺两人一把、书签(长方形、菱形、椭圆形、心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边线:

    1.观看录像,理解封闭图形:

    师:瞧,这几个小朋友在玩绳子游戏呢!他们从绳子的一端出发,看看是不是能走回原来的地方?(播放录像)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玩一玩?

    生:想。

    师:这四幅图就是刚才绳子摆放的图形。从A点出发,哪些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拿出作业纸,用手沿着指一指。

    师:找到的同学和同桌讨论一下:为什么它们能回到原来的地方?

    生1:第二和第三个图形可以回到原来的地方。因为它们都是封口的。

    生2:因为它们都是连在一起的。

    师:像这样首尾连接的图形就叫做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2.围图形: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围一个呢?用绳子在卡纸上围一个你喜欢的封闭图形,先想一想要围什么?

    (学生动手围图形)

    师:谁愿意把你围的图形向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所围的图形,有小山、手、牙齿、飞船等等)

    3.描图形:

    师:这么一根小小的绳子在你们的手里就变成了千姿百态的图形,真是了不起!想不想把这些精彩的作品保留下来?用水彩笔把你围的图形描下来。

    【评析】: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应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教学开始,我利用周长的特征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用“玩绳子游戏”的方式切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且让学生在沿着图形指的过程中体会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区别。接下来就让每个学生围一个自己喜欢的封闭图形,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想象力非常丰富。围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图形,在这样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活动中,学生有效地体会了图形的边线。而这时我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的边线,我又让学生用描的方式把图形保留下来,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在不断地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

    二、教师演示,揭示周长:

    1.揭示周长含义:

    师:老师也围了个图形,想看吗?是什么?(出示小蘑菇图)

    现在我把绳子拉开,这根绳子的长就是这个蘑菇图的周长。(板书:这根绳子的长就是蘑菇图的周长。)

    师:谁愿意上来读一下刻度,周长是多少? 生:周长是82厘米。

    师:那么你知道你围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吗?动手试试看。

    生1:我围的小山的周长是62厘米。

    生2:我围的手的周长是65厘米。

    ??

    【评析】:教师进一步来揭示周长的含义,学生可以借助自己所围的图形,一些都水到渠成。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看,这样的设计不但能赋予枯燥的学习内容以纯真的儿童气息和快乐的生活情趣,而且切实帮助学生建构了对“周长”的理解,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三、计算平面图形(直线图形)的周长:

    师:在我们数学上,经常还要研究像这样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出示图形)

    谁能来指指、说说它们的周长呢?

    学生边指边说:三角形三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四边形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师:想像一下,如果给出一个五边形,你能说说它的周长吗?

    生:五边形五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

    师:是啊,围成这些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它们的周长。(板书)

    师: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究竟是多少呢?你有办法吗?任意选择一个,计算出它的周长。

    (学生计算)

    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三角形的周长是12厘米。我是量的。

    师:量什么?

    生1:量它每条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师:说得真好。这个四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2:它的周长是9厘米。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也是先量它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的。

    师:哦,原来你们都是用尺量一量的方法来计算它们的周长呀。

    【评析】: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先让学生在“指一指,说一说周长”,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从而感受“围成这些平面图形(直线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它们的周长”。接着抛出探究性问题“它们的周长究竟是多少呢,你有办法知道吗?”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索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象这样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

    四、方格纸上计算周长:

    师:那么要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是不是也一定要用尺量呢?

    生:不要。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已经写了一个格子的长度是1厘米。

    师:请你用不同的方法计算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学生完成作业纸)

    师: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生1:周长是16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为每条边占了四个格子,就是4厘米。四条边一样长,所以4×4=16厘米。

    师:说得真好,在计算的过程中还能灵活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简便计算呢。

    师:那么另一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2:周长是26厘米。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2:我是看它有六条边,把六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一共是26厘米。

    师:好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是把下面这条边移上去,把左边这条边移到右边。这样就只要算一个大长方形的周长就可以了,它的长是9厘米,宽是4厘米。周长是26厘米。

    生4:可以把这个图形分成两部分,左边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右边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厘米,再把它们合起来,但是中间这条边算了两次,所以要减去。结果算出来,周长也是26厘米。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计算周长的方法,真了不起。

    【评析】:在方格纸上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重点是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可以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方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特别是对于不规则图形周长的计算,学生想出了许多可行的方法,渗透了转化、割补等重要的数学思想。

    五、计算书签的周长: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周长。(板书:周长)

    其实,计算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经常要遇到的问题。

    (欣赏图片)比如:在黑板的一周订木框,在宣传栏的一周订铝合金的外框。那么至少需要多长的木料或铝合金条呢?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求黑板和宣传栏的周长。再比如:在枕套、衣服、伞边上镶上花边,在树木的四周订护栏,在广告牌上安装霓虹灯等等,这些问题都和周长有关。

    师:我们学校大队部给为书香长廊赠书的同学准备了一个小纪念品,知道是什么吗?

    生:书签。

    师:瞧!(出示书签)多漂亮的书签啊,特别是在它的一周围上金线后,书签显得更精美了。那么围一个书签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呢?金线的长也就是什么?

    生1:书签的周长。

    师:你能想办法计算出书签的周长吗?同桌两人合作完成。(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生1:我们研究的是长方形书签的周长,我们用尺量出它的一条长是11厘米和一条宽是5厘米,合起来就是16厘米,再乘2,就是32厘米。

    师:现在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了吗?

    生1:大约32厘米。

    生2:我们研究的是菱形的书签,我们用尺量出它的一条边是6厘米,因为四条边都相等,所以乘4就是24厘米,就是它的周长。

    师:现在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了吗?

    生2:至少24厘米。

    生3:我们研究的是椭圆形的书签,我们先用绳子围着它绕一圈,作个记号,再放在尺上量一量,周长是30厘米。

    师:现在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了吗?

    生3:大约30厘米。

    生4:我们研究的是心形的书签,也是先用绳子绕一圈,再放在尺上量一量,它的周长是36厘米。

    师:现在知道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了吗?

    生1:至少36厘米。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针对不同形状的书签想出了不同的方法。老师一定把你们测量的数据提供给大队部,这样他们就能够放心地去购买书签了。相信不久,你们中就会有人得到这么漂亮精美的书签啦。

    【评析】:测量方法的多样化是采用问题解决的方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给书签的一周围上金线,至少需要多长的金线?”引发学生的探究。老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材料,既有直接可以用尺测量出周长的书签(长方形、菱形),也有需要先用绳子绕一周,再借助尺子量一量的书签(椭圆形、心形),由此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结合形状不同的书签,体验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在课堂上我们可喜地看到,学生完全有能力来合作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而且在活动中学生的潜能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的学生在测量菱形书签时,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只量出一条边的长度,直接乘4即是周长;在量曲线图形的周长时,学生能很默契的合作,尽量使结果更精确。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合作精神只有在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和培养。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他们在从事“做数学”的活动中主动体验数学。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有趣的游戏、充分的操作、有效的探究都促使学生的数学思考不断深入。显然,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更多的是对数学的好奇以及对数学问题深入探究的科学态度。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主动参与、同伴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自觉校正思维的偏差,进而完善认知结构,提高数学素养,促进新的认知飞跃。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5】

    一、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准备: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学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学:情景引入,完成学案“忆一忆”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创设问题情景。(课件显示)(1)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自学探究新知

    1、结合自学提示学生自己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圆柱可以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拿出圆柱体体积演示器,动手试一下,可以把圆柱体拼成一个近似的()。

    (2)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体相比较,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①形状② 表面积 ③高度④底面积 ⑤体积)(小组合作探究)。(3)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4)如果已知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出现在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小组合作)

    (5)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6)计算圆柱体的容积,与计算圆柱体的体积方法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圆柱的容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都是用底面积乘高,不同之处在于求圆柱的容积应从圆柱的里面量直径(或半径)和高。)

    2、完成学案中“想一想”—“练一练”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三)展示与探究

    1、小组内展示

    2、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3、全班指名展示以上4个问题。

    师点拨: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 V=sh(板书公式)展示学案中“想一想”—“练一练”。

    (四)讨论探究

    1、小组讨论一下问题:如果已知下面的2个条件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⑴、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r)和高(h)⑵、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d)和高(h)⑶、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

    2、分别指定小组展示

    3、小组讨论归纳求圆柱的体积有几条途径

    4、自由展示求圆柱的体积的几条途径 5.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①底面积24平方厘米,高12厘米

    ②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

    ③直径10厘米,高4厘米

    ④周长厘米,高12厘米

    学生做后小组展示。(设计意图:设计练习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技能。通过这道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重点,夯实基础知)

    6、课件出示练习题

    (五)总结

    1、学生自由回答这节课的收获。 2.解题时需要注意那些方面。

    (设计意图:收获包括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全方位的体会,在这里采用提问式小结,使学生畅谈收获、发现不足,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通过对本节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回顾,还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数学优质课教案:

    课题 : 《圆柱体的体积》

    (六年级下册)

    执教人: 郭卫敏

    单位: 临颍县城关镇樱桃郭小学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6】

    内容简析:

    分数在生活化数学和形式化数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是在学生对分数的生活化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最初步的数学化的整理和概括。本课主要学习“几分之一”的分数,了解它的产生和应用,会读会写,知道各部分名称,会进行简单比较。本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是数的认识的突破(从整数向非整数的突破),是认知结构上的新建,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本课的学习将对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产生直接影响,对日后建立完整的“分数意义”有着特别重要的启始作用。

    设计理念:

    我以“动态生成”和“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设计本课教学的。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平日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体验,动手“创造”分数,在讨论交流活动中学习新知,目的在于想充分展示新知的趣味性和奥妙无穷,让学生一接触到就能喜欢上,从而萌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才是我们的目标,这才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教育教学观;更想寻求“生本”、“互动”、“生成”、“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新突破和新建构。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产生,了解它的含义;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个部分的名称。

    2、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对分数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探究、交流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谈话,明确学习起点

    首先,直接告知学生本课要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接着,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对分数的了解程度。然后抓住其中一些有关分数学习的

    有效信息,引入新课。

    二、实践活动,建构新知

    (一)实践、建模

    1、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一个分数(如:1/2.1/4等)的产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和分数表示的具体含义。

    2、动手平均分物体,把你心中的分数做出来,画出来。(折纸活动)

    3、展示创作成果

    做好了的且愿意把成果展示给大家看的,把作品贴在黑板上。

    4、讨论、建模

    师:看,这些图形漂亮吧!其中蕴藏着许多分数的知识呢?

    先判断这些图形的阴影部分都能用分数表示吗?在辨析中进一步强调“平均分”。

    再以这些学生自行“创作”的图形为材料,组织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明确其中的两层含义——

    第一层:形状、大小都不相同的图形,只要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其中的'一份相同,就能用同一个分数表示。

    第二层:形状、大小相同的两个图形,同样都表示其中的一份,只要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的分数就会不同。

    5、小结:像这些数就叫分数。

    6、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7、规范读、写分数的方法。

    (二)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1、第一层:以学生“作品”为材料,比较“数形结合”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第二层:直接给出两个分数,比较大小。

    由此,让学生得到体验: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一、练一练

    1、下列图形中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

    2、用合适的分数表示下面图中的涂色部分。

    3、在○里填上“>”或“

    二、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延伸

    请你在自己创作的图形中,再涂上几份。想一想,这时候该用什么分数表示?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7】

    幕村小学2017数学“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尝试与猜测活动之一。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2、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列表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初步渗透假设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列表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发现鸡和兔的异同点,学生得出鸡和兔都有一个头,鸡有两条腿,兔有四条腿。

    2、通过练习发现问题。出示多媒体课件:

    一只公鸡()条腿,两只公鸡()条腿,五只公鸡()条腿。

    一只兔子()条腿,两只兔子()条腿,五只兔子()条腿。

    鸡兔共五只,腿有()条。

    3、得出关系式:鸡的数量×2+兔的数量×4=腿的数量。 质疑:如果知道了腿的总数能知道鸡兔各几只吗?

    4、引出课题: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就在《孙子算经》中提出了这样有意思的题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板书:鸡兔同笼)

    (二)、开展活动,探究规律。

    1、课件出示题目:笼中鸡兔共8只,腿有22条,鸡兔各几只?学生猜测鸡兔各几只,按顺序整理所有可能性。

    学生根据总结出的关系式,计算找出正确答案。学生汇报正确答案是鸡5只,兔3只。

    小结:像这样把所有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叫逐一列表法。(板书)

    2、质疑:这个方法好不好?学生感受这个方法要一一列举,比较麻烦。下面就利用简单的数据总结规律,运用到复杂的情况中。

    3、请同学们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讨论。学生得出结论:鸡增加1只,同时兔减少1只,腿减少2条。鸡减少1只,同时兔增加1只,腿增加2条。腿增加和减少于兔保持一致。

    4、游戏练习:

    鸡增加2只,同时兔减少2只,腿()。鸡减少5只,同时兔增加5只,腿()。学生得出:鸡兔每对换一次,腿数增加/减少两条。

    (三)、利用规律,实题操作。

    利用总结的规律,做一道数目稍大的题,不用逐一列表,试试看。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有10个头,28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利用规律进行练习。学生汇报,根据汇报总结出取中列表法和跳跃列表法。

    (四)、练习

    练习熟练运用取中列表法和跳跃列表法。

    1、鸡兔同笼,有20个头,56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从鸡兔同笼问题中取得数学学习的方法,这里的鸡兔不仅仅代表鸡和兔,运用所学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停车场里停了三轮车和小汽车共11辆,总共有40个轮子,问三轮车和小汽车各有几辆?

    这道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学生找出两者的异同点,进行练习。

    (五)、课外延伸

    “鸡兔同笼”是一类中国有名的算术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此书约成书于

    四、五世纪,作者生平和编写年代都不清楚,许许多多数学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来解决,或者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来解决。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篇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

    针对《7 的乘法口诀》教材,就课堂教学目标及课堂导入进行教学设计。参考答案: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7 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弄清每句口诀的来源。②初步掌握7 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③能用7 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编制7 的乘法口诀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吗?赶快用掌声把她请出来吧!(课件出示:白雪公主)她的好朋友是谁?(七个小矮人)今天是白雪公主的生日,小矮人 们想邀请小朋友一起为白雪公主唱支生日歌,愿意吗?(课件:小矮人们联欢的场景,并配 上“生日快乐”音乐)细心的小矮人们还为白雪公主准备了小礼物呢!(课件:7 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捧7 朵鲜花)爱思考的白雪公主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鲜花,问了小矮人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鲜花中藏着什么数学问题吗?”可是小矮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发现。相信聪明的你们通过仔细地观察,一定会发现的!有信心吗?(生:有。)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当当小矮人们的“小老师”,给他们讲讲吧!(随即贴出情境课题:我 给小矮人当老师)

    请阅读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就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导入进行教学设计。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①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数。②使学生在 具体情景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向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③通过数学活动来激起学 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青蛙儿歌(课件出示),引导学生学生齐说:1 只青蛙1 张嘴,2 只青蛙2 张嘴,3 只 青蛙3 张嘴,4 只青蛙4 张嘴,5 只青蛙5 张嘴? 师:能说完吗?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

    生总结:多少只青蛙多少张嘴,可以用一个字母表示,a 只青蛙a 张嘴。问学生说一 说下面这些字母或符号表示的数是多少?

    课件出示例:

    请阅读六年级《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就课堂教学目标和板书进行教学设计,并谈 谈你教学设计的理念。参考答案: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 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能根据乘法等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②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究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 有序思考,感受变与不变的思想,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

    ③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 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 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想、反思等数学活动,获 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紧 紧围绕这一理念,先让学生学习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再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通过简炼 的分层练习,深化比例的基本性质,体验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价值,渗透假设、验证、优化 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感受“一一对应”和“变与不变”的思想。

    三、板书设计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教案精选】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