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初中地理教案实用9篇
  • 初中地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4-01-28

    初中地理教案实用9篇。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的“初中地理教案”,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我们的网站。在开学之前,老师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每个人都要制定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计划。精心编制的教学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展示知识要点。

    初中地理教案(篇1)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板书

    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

    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

    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

    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例卡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己居住房间平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

    评价点拨

    展示若干学生绘制的平面图,点拨评价后说明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地图一般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结合绘图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正,大小合适,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

    小结过渡

    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板书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提出问题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

    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列举说明。

    评价点拨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评价后小结点拨。

    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

    ②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普通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概括程度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专题地图则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地图。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地图绘制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地图,地图家族中新贵族不断涌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使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传输和获取地理信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

    ④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查找和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好习惯。特别是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地图,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图学好地理呢?

    讨论引导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地图在自己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体会后进一步引导:

    1.运用地图的方法——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

    2.运用地图的步骤:

    ①看和指——在图上找到所学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读和写——生疏地名反复读,同音、近形、近义的地名要多写。

    ③想和说——看到的事物要多动脑想,想好以后要表达出来,能够“看图说话”,把“哑图”变为“活图”。

    ④变和画——变是指在地图上获取的信息,要善于迁移应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画是指要多动手进行画图练习。如照着画、默着画、反着画(如图上画的是南半球某种现象,你就画北半球相反的某种现象)、繁化简、图配文、创新画等。

    总之,学地理,在脑海里时时、事事都要装有一幅活地图,逐步建立空间概念。

    反馈练习

    1.电脑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件事,让各小组去组织分配的活动,看看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

    2.各小组再去韩国汉城乘坐地铁,让学生完成课本P21活动2。

    [课堂小结]

    根据以下电脑展示,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地图基本要素的内容,强调养成运用地图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每个学习小组,用16开纸把学校的平面图设计出来,以“我为学校提建议”为形式设计未来的学校建设方案;或以“我浪费时间了吗”为主题,结合现有城市地图分析本组同学上学的路线是否最为简捷。地图上要有自己设计的图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绘图小组同学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评比,看哪个组绘的最准确、最美观。

    初中地理教案(篇2)

    作者:黄志丹

    **:《文理导航》2013年第31期

    【摘要】自实施地理新课改教学以来,对于课改,我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分析地理课程在中学阶段才开始开设,而对于广大从小学步入中学的学生而言,地理仍是一门新学科,有这样的现状,所以首先要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对此,开展优越的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地理教学;实践活动;拓展信息;高效

    引言通过总结教学经验,迎合现代教学思想,如今的教学不应该只是零碎简单的授予学生知识,而真正需要实现的是教会学生综合全面的自主学习。基于此,在地理教学中开展优越的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目标发展性,教学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求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

    当然,开展更多有益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体验;重参与;重过程;重应用的思想,这样教师的努力学生的配合会使地理教学活动取得更大进步。

    1、 基于原教材的创新实践活动

    以下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的几个方面

    同样是对于教材上面的知识,表达的方式却可以有很多种,对于在设计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实践时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实质及吸引力,明确其真正目的,要使实践活动在全面开展的基础上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在这一点上,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努力提升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产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的发源地往往来自与学生身边,地理这门课程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它兼跨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以在学习这一课程时,我们应该走到大自然中去,在社会实践中发现乐趣,获得知识,这样要比单单记住课本中某一条定律或规律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初中地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2、能够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3、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4、让学生知道我国地形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和特点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抽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的方法。

    2、加强学生对地形特征及其意义、影响的理解能力

    3、掌握通过列表记忆地理事的方法

    4、建立辨证分析地理事物利弊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正确理解地理现象的利弊优劣和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教学重点: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点,三级阶梯分界线山脉名称

    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主要地形区及特点教学难点: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读图画图、活动讨论教学用具:PPT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图片引入:幻灯片投影出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图片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讲授新课:板书: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先回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以一幅地形图为例让学生回答绿色、黄色、棕色、白色、蓝色各代表什么?

    打开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海拔高度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部高东部低。板书:1、总趋势:西部高东部低

    再让学生观察我国地形剖面图,同学们会发现一方面,我们发现我国地形总趋势是自西向东降低;另一方面,我们还发现:这种降低的趋势并不是均匀的,而是呈阶梯状下降,这也是我国地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板书:阶梯状下降

    那么,我国地形的阶梯有哪几级?它们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对照书上的图2、1、2、2看一看。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陆地上自西向东有三级阶梯。板书:2、三级阶梯特点及分界线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这几级阶梯都有哪些特点,找同学回答第一级阶梯回答后用多媒体展示三级阶梯示意图总结第一级阶梯位置、海拔高度、分界线,同样对于二三阶梯也找同学从以上几方面回答,老师来用多媒体展示总结。(教师边操作鼠标,边点击每一级阶梯,形象,直观,学生易于掌握,效果较好。)

    练习:通过做三级阶梯海拔、分界线的一个练习巩固刚才讲过的内容,再找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画出三级阶梯分界线的简单示意图及山脉名称,其他同学在自己课本23页上完成。

    过渡: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水能、交通有什么影响呢?

    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活动,首先把班上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分别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①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②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对河流流向有什么影响?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③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利弊分析)

    初中地理教案(篇4)

    一、海陆是变迁的

    师: 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古人的智慧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田地,田地变成大海。比喻万事多变化大。

    师: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图片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

    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魏格纳与大陆飘移假说》。

    生:阅读。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及其合理性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

    生:是否就能验证假说,分组讨论

    师:结合学生学生所观察的作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要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科学解释的前提是认真的观察分析总结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咱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

    初中地理教案(篇5)

    (1)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漠河的7月平均气温为16℃以下,海口的7月平均气温为28℃以上。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大约在8℃以下。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以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原因。

    【承转】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主要的地区?

    (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4)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地区、海南岛、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启发提问】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分小组讨论回答】(课件提示)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的果树有什么不同?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有什么不同?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有什么差异?

    (4)你还能说出哪些不同?

    【练习与小结】(课件)

    板书设计

    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初中地理教案(篇6)

    观看了《初中地理“教与学”微课展播》这门课,其中河流这一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接下来我谈谈我的观后感。

    微课展播中的这一节课,整体性很强。设计者在教学中分设了四站:第一站:走近黄河。设计者选用大量典型的图片从黄河源头开始一直到不同河段的典型景观、以及黄河下游一些历史文化景观,让学生直观的认识黄河,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站:感悟黄河。这一站,设计者将黄河源头、注入的海洋、流经的平原、上、中、下游的分界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黄河有初步的认识。第三站:了解黄河。黄河的水患灾害引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第四站:治理黄河。分为两部分图说黄河展示黄河不同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献计献策环节介绍了治理黄河的措施。

    整节课设计环节紧凑,引人入胜,整体性很强。简洁明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采纳。美中不足,这节课在凌汛形成的示意图展示中,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应将孟津改成桃花峪就更为完善了。

    初中地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课上通过小组合作,课下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风土人情和文化的图文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开拓视野,了解我们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难点: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引入(视频内容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晖》),请大家看一段录。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人口数量、人口分布的特点,刚才大家也看了视频,我们知道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不仅生活着汉族同胞,还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们汉族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书:第三节 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构成与数量

    【承转】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个民族呢?生(56个)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内容回答屏幕上的问题.请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3人口超过四百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4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图片归纳知识。

    三、民族文化

    【承转】师:同学们请你观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币,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对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币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学生活动:对照文字。蒙古 维吾尔 藏族 壮族。

    【承转】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让我走进民族村去领略他们的风采。

    播放图片

    思考:为什么有的民族喜爱__,有的喜欢赛龙舟?师:出示答案。骑马是北方草原牧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所需,当地具有良好的__条件,同时,通过__活动能锻炼提高骑马的技能因此盛行__。南方地区气候暖湿,多河湖海湾水域,舟船是当地重要的传统交通工具,因而人们喜欢赛龙舟。

    四、民族分布

    【承转】了解完我国56个民族的人口构成和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民族的分布情况又如何呢?

    请大家读课本19页中国民族分布示意图.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是:汉族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在这些地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单一民族的。这充分印证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板书)

    五、中国的民族政策

    【承转】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地区,那么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我国是如何管理的呢?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问题。请学生读课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课后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共有56个民族构成,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另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被称为少数民族。,他们虽然人数较少,但同样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56个民族,犹如56枝花盛开在祖国大地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祖国的强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不断努力,奋发进取。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

    初中地理教案(篇8)

    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过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最后由老师总结得出结论。

    课后反思:教学设计体现了一定的驾驶教材的能力。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学习,在讲授大陆漂移时采用动画效果,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大陆在漂移,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学生乐于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差别。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

    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

    初中地理教案(篇9)

    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通用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通用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

    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

    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二)新课,合作探究:

    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活动:首先教师把中国轮廓图画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读图《我国地形图》,分别请三个学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书在黑板上。

    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2

    一、学习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树立校本教研意识为中心,整合各项常规工作,为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1、学科教学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2、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三、本计划应达到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七年级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各种示意图、图表,记住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有不断加快的趋势,掌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主要形式;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世界个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等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4.提高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教学建议

    1、“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关于人口的密度问题,首先,教材给出一道计算题,甲、乙两城市,面积2000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要学生算出甲、乙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两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两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直观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过列表计算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人口密度,使学生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之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学习世界人口分布图,理解图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世界的人口的分布的情况,主要是通过阅读世界的人口分布图获得。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进一步参考“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这些地区从自然条件上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2、“世界人口的迁移”的教材分析

    人口的迁移,主要从三方面讲述,一、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为了生存和发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的主要人口迁移方向?(美洲大陆发现之前,古希腊和古罗马征服并移民欧洲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陆发现后,主要从欧洲向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亚洲向外移民)三、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通过“想一想” 提出问题,(大批科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什么影响?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各有什么特点?

    3、“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议

    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引导学生积极活动,读课文转载的一篇报道,了解什么时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亿。通过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用读出的数据,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读世界各大洲口增长率图,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通过以上的读图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人口增长和分布现状。

    人口的迁移,可用通过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形式讲授。对于科技移民和劳动力输出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这部分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通过计算题,算出甲乙两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数,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结合世界地形图,做对比,展开讨论,找到影响他们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

    4、“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本节中讲述了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是认识人口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人口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热口增长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的增长,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某报》的一段报道,点明世界的'人口数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长示意图”显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个示意图明确,世界人口每增加10 亿人,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然后提出人口增长是如何算出来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最后用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各大洲的柱状图,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异,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用“读一读”的形式,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极限。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地区差异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教学手段】

    幻灯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上刊登的报道,请回答:1999年几月几日,世界人口达到多少亿?(1999年10月12日,60亿)

    (板书)人口的数量

    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 亿用了多少年?(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根据计算结果,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 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的。)

    (板书并总结)人口的增长1)缓慢---加快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柱状图》请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起来,(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地区差异存在(板书)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快?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慢?

    (非洲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是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大洲)

    (讲述)目前许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种,比如球星萨尔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种是不同种族融合的结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着迁移。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世界人口的迁移”部分内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

    输出的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学生讨论)课本 “想一想”,由学生回答,再由其它学生评判。(原因:科技移民较好的工作条件,较高的工资,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劳动力输出更高的工资)

    (教师总结)人口迁移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也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板书设计】

    第六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1、人口的数量:60亿

    2、人口的增长:速度:缓慢→加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二战前的人口迁移:

    3、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技术移民

    劳动力输出

    国际难民移动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的分布因素

    【教学手段】幻灯片:〈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地形图〉

    (导入)目前,世界有60多亿人口,60多亿人是否平均分布?怎样来定量描述一个地区人口的疏密?

    (板书)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00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个有多少人?

    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

    人口密度不同,在图上有什么区别呢?看甲、乙两城市人口密度的比较图(教材)。

    可看出:甲市人口稠密,乙市人口稀疏。

    (计算)“做一做”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中国:约121/平方千米;加拿大25/平方千米)

    (总结)人口密度能准确地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读图: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板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这些地区为什么人口稠密?我们用所学过的知识对这些地区进行分析

    首先,从自然条件看这里有什么优越性?

    (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对照比较,提问:

    1、它们都处于什么纬度?(中纬度)

    2、它们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近海地带)

    3、它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平原为主)

    4、它们在气候上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

    (总结)可以看出,人口稠密的地区,一般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在人类历史农业发展较早,现在也是工业、交通发达、城市集中的地区。

    (学生活动)对比上述四个问题,结合已学过的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知识,分析人口稀疏区的自然条件有什么特点?

    在海陆位置上:内陆地区

    在地形上:地势高峻的高山高原地区

    在气候上:干旱的沙漠和湿热为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

    在纬度上:高纬度地区的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学生讨论):“想一想”第二题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是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总结)这一节主要讲了人口地理的两个知识点:世界的人口增长、迁移和世界人口分布。这两个知识点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是认识人口的动态变化,它们的动态变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人口增长的状况和人口的分布情况。

    (练习)在世界大洲的空白图上,找出世界四个人口稠密区的具体位置,要求形式用红笔在课本图上勾画出人口稠密区的位置。

    【板书设计】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北美洲东部

    四大稀疏区:高纬度地区

    高山高原地区

    干旱沙漠地带

    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人口的多少是怎样对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等产生影响的?

    (展示)1987年7月13日某报记载:

    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 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终于诞生在地球上。

    1999年10月13日某报记载:

    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 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提问)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大约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

    (讲述)18世界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界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加以量化呢?

    (讲述)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练习)某一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了25个婴儿,死亡10人,这个地区在这一年中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各是多少?(出生率:千分之二十五;死亡率:千分之十;自然增长率:千分之十五)

    (展示)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提问)请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讲述)这样的结论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差异。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表

    请学生粗略计算:1950年、1990年、2025年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分别是发达国家的多少倍,加深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差异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设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越来越明显,会带来什么问题?学生思考但不必回答,为下节课讲人口问题埋下伏笔。

    (过渡)大家都听过《橄榄树》这首歌吧,歌中唱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知道,歌中的人是从其他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的,这种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居到另一个地区的社会现象,就是人口迁移。

    (提问)请大家读教材“人口的迁移”这部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回答并评判。最后展示“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教师总结。特别强调目前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即: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

    (讨论)1.大批的科技人才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哪些影响?

    2.你认为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为什么?

    (过渡)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是不一样的,那么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分布是否均匀呢?首先,我们学习一个反映人口分布特点的指标——人口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00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有多少人?(甲市:2500人/平方千米;乙市:1250人/平方千米)

    (讲述)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每平方千米内的居民人数(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计算)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1998年)

    国家

    人口数(人)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中国

    1248100000

    9600000

    加拿大

    30300000

    9970000

    (中国:121人/平方千米;加拿大:25人/平方千米)

    (讲述)人口密度能准确的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

    (提问)世界人口稠密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总结)

    (讨论)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讨论)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不能,因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练习)选择题

    探究活动

    我家的人口

    要求:

    1.周末对自己的爷爷和奶奶进行一次采访,问一问:从你的曾祖父母开始,经过四代人,你家增加了多少口人?哪一代生的孩子最多?是因为什么原因?现在的家庭人口是处于增长的趋势还是呈下降的趋势?为什么?

    2.通过你家的情况,你能否理解虽然我们已在实施计划生育的政策,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口的总数还在继续增长,这是为什么?

    目的:

    1.通过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变化过程,印证课本上关于人口增长的结论和数据,即理论联系实际。

    2.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加深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增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要求:查找资料(可上网查找)。

    看看你们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哪个区(县)或乡的人口密度大,为什么?分析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目的:

    1.通过查找自己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把书本的理论用在实际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习运用这些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如通过调查得出人口分布的差异后,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对家乡有更多的了解,激发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 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 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 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樱花之国——日本(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日本的地理位置。

    2、读图说出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3、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引导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日本地震并引发海啸导入。

    二、了解日本。

    问:

    1、你对日本了解多少?

    2、为什么日本的文字、建筑风格,甚至城市街道的名字都可以找到我们中国的文化痕迹呢?

    3、为什么日本的和服像中国古代的服装?

    学生回答(可讨论合作)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技术的国家。从古代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到近现代广泛受西方欧美文体和技术的影响,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对其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学习日本的地理位置。

    1、看地图册P.18日本地形图

    问: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

    2、看地图册P.18日本在亚洲的位置图

    问: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属于亚洲的哪一区?

    3、看地图册P.4世界地图,观察日本的纬度范围,判断日本大部分在什么温度带?

    四、学习日本的地形特征。

    1、看教材P.28图7.50日本地图

    讨论:日本的领土组成有何特点?领土主体部分在哪儿?(在图上标出所找的四在岛屿,记住它们的名称。)

    2、观察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同座讨论,教师引导)

    3、看地图册P.18日本地形图,在图上找出重要的城市。

    问: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引导问:陆地基本地形有哪几种?日本地形有哪些?)

    五、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

    看教材P.16亚欧大陆气候类型图

    问:日本有哪些气候类型?

    六、小结。

    【板书】

    东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与亚欧大陆隔海相望

    地理位置 亚洲东部

    北温带

    38万平方千米

    岛国 ——四大岛为主体

    东京 日本

    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地形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日语

    以山地地形为主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 海洋性

    温带季风气候

    【初中地理教案实用9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