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4-01-09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这篇文章笔者认为很值得一读,现在强烈推荐给您。根据教学规定,老师在上课前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教案和课件的内容需要根据老师自己进行完善。制定出完善的教案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素养和能力。相信您具备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6页-57页。

    【教学目标】

    1、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含义。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垂直和平行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线定义中“在同一个平面内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理明标

    1、复习导入:

    师:我们在第三单元学习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现在请你在你的本子上画出一条直线,再回忆一下直线有哪些特征?

    预设:(1)直的(2)向两边无线延伸(3)无法测量(2)没有端点

    师:在你刚才所画的直线旁边随意再画一条直线,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

    预设:通过回忆直线的特征,构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平行与垂直。

    2、整理明标

    (1)认识平行

    (2)认识垂直

    二、明确路径,合作探究

    问题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而发现什么是平行。

    问题二:通过学生观察,教师讲授,得出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念。

    三、展示反馈,对抗质疑

    问题一:认识平行

    (1)提出问题:观察一下每组中的两条直线,它们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你能按位置将他们分分类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2)操作:按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将它们分类。

    (3)汇报:

    (1) ①②,③④

    (2)①,②③④

    (4)出示定义:我们将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下了一个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提出问题:你从刚才读的这句话里找到那些重要的信息?

    (6)汇报:①同一个平面内②不相交

    (7)对抗:为什么要强调一定要在同意平面内?不在同一平面内行不行?

    (8)演示:出示画着两条平行的直线的白纸,然后将纸沿着两条直线中间剪开,成两个平面展示。

    (9)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b);生活中有平行线吗?

    (10)小结: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有平行线的存在,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问题二:认识垂直

    (1)操作:跟着老师一起来量一量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2)汇报:成90度和不成90度

    (3)出示定义:我们将两条直线相交成90度的情况下了一个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对抗:你从刚才所读的这句话中得到哪些重要的信息?

    (5)汇报:①相交②成直角

    (6)提出问题:我们如何表示他们呢?(a⊥b);生活中有垂直的例子吗?

    (7)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垂直的例子,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四、检测总结,拓展延伸

    1、练习

    (1)教材第57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2、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课后拓展:

    (1)判断

    ①、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一定垂直。?

    ③、过直线外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的平行线.

    (2)下面的图形有平行和垂直的情况吗?

    出示“双杠”图让学生找出平行与垂直。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_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近39万。

    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3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

    1、一头牛(猜一字:生)

    2、一斗米(猜一字:料)

    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

    4、五个手指(猜一成语:三长两短)

    5.七除以二(打一成语)——不三不四

    6.七分之八(打一成语)——七上八下

    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8.灭火(打一数字)——一

    9.舌头(打一数字)——千

    10.添一笔,增百

    倍;减一笔,少九成(打一数字)——十

    11.双杠(打一数学符号)——等号

    12.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相等

    13.不转弯的路(打一数学名词)——直线

    (二)、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14.一根绳子两个头,三根半绳子有几个头?

    解:8个头,(半根绳子也是两个头)

    15.1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再第三次对折,然后从中间剪断,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6.一栋住宅楼,爷爷从一楼走到三楼要6分钟,现在要到6楼,要走多少分钟?

    答:15分钟

    17.桌子上原来有12支点燃的蜡烛,先被风吹灭了3根,不久又一阵风吹灭了2根,最后桌子上还剩几根蜡烛呢

    解答:5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4

    教材分析: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中的第五课。这部分内容既丰富了对大数的认识,又是对后续学习除法“试商”的基础。另外,近似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当很难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确数,或是用大数描述事物时,人们经常会选择近似数。因此,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知识的衔接上近似数都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收到前面计算教学中估算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经验积累,很多学生在课前已经可以凭借数感找出万以内数的近似数,也有一部分学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求大数的近似数。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四舍五入”法只是一个模糊的认识,对于“四舍五入”法具体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中年级段,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平方米,但报道中称“近2万平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近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近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_,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近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_,13000,14000接近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近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近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平方米”称为“近2万平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习,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学习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习卡上。3、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近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近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近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近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习题,加深对近似数的认识,感受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同时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近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篇5

    教学要求:

    1、会根据统计的要求,收集、整理数据,并能制作统计表。

    2、能根据统计表作出分析、预测或判断和决策。

    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感悟统计的方法。

    重点: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

    难点:怎样去实际收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作出预测或决策。

    教学过程:

    一、统计本班学生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1、同学们,双休日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并板书:体育运动、玩电脑、学音乐、看书学习、出去旅游。

    2、怎么知道大家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呢?(生:要进行调查和统计)

    (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

    3、怎样进行统计呢?(讨论得出:可以划正字,或举手数一数等)

    4、请小组统计员统计每种情况的人数。(各组当堂推选出统计员,要求进行统计)

    5、师总结:刚才统计员通过举手数出了每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收集数据,为了科学准确,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收集数据,不重复,不遗漏)

    6、请大统计员把每种情况的人数进行分类整理,把各种情况的人数加起来(指定全班统计员整理并合计)。这个过程叫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

    7、把统计出来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里去,这张表格叫做统计表,叫什么统计表呢?(_班星期天最喜欢做什么的情况统计表)。学生回答每种情况的人数,教师填好统计表,并填好合计人数。是什么时间制作的?(注上制表时间)。这个过程叫做制作统计表。

    8、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刚才我们对这张统计表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判断、预测和决策。(板书:进行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

    9、你统计了我们一个班的情况,得到的信息是否就很准确呢?还要统计什么?(还要统计其他班级的情况)。统计的数据越多,我们得到的情况就越准确。

    【评析: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对情况的真实分析,引发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想说敢说,非常投入。教师注意把统计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渗透自然,学生乐于接受。对统计表的分析注意了开放性,让学生扮演统计员的角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再创造的过程,使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

    二、统计听课老师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今天来了许多听课老师,老师们在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打算怎样知道听课老师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统计)怎样进行统计呢?

    (1)请每小组打开信封,看一遍,要求我们干什么?

    (2)请每个小组商量一下,怎样合作统计?

    (3)学生汇报打算怎样调查。怎样问老师?(提醒学生要有礼貌)

    (4)学生到听课教师中去调查统计,收集数据。

    (5)填好手中的统计表,汇报统计情况,你得出什么预测?

    (6)把同学们和老师们星期日里最喜欢做什么的两张统计表能否合在一起。(教师把数据合在一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什么?

    【评析:本环节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在统计活动中,感悟统计的价值。(1)让学生把学到的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际统计活动之中,随学随用,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做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化。(2)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讨统计的方法,学生畅所欲言。统计的办法是学生想出来的,数据是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出来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3)对学生双休日活动情况统计表与教师双休日活动统计表进行对比分析,并把二者合二为一,学生预测的准确、分析的透彻,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三、实际上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的多。(分别出示多张统计表)

    i。南京造地铁,选择颜色一张调查统计表。你发现什么?

    ii。第十四届亚运会前四名获金牌情况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

    iii。选举班长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做出分析

    iv。近几年来南京旅游的人数情况统计表。

    【评析:选取的几个例子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学生分析的饶有兴致,既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民主意识等。】

    四、自学课本(100页101页)

    a)出示思考提纲

    i。原始数据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ii。书上的三个小问题。

    (1)观察统计表,说出喜欢每种球类活动的各有多少人?

    (2)估计一下,在这个班级里组织什么球类比赛最受欢迎?

    (3)你还能想到什么?

    iii。制作统计表要注意什么?

    b)学生合作交流上述问题。

    c)学生汇报并补充。

    【评析: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者不囿于教材,让教材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特别是对原始记录表与统计表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的讨论,巩固了统计的过程,在比较原始记录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时,孕伏了任何两种方法不存在对错之分,各有各的优越性,我们在实际使用时谁的最方便就最好。】

    五、统计公路上汽车通过情况。(电脑出示马路过往车辆情况的场景)

    i。这是车辆通过的情况,现在请大家进行统计,(学生统计失败)为什么无法统计?你有什么感觉?(太快),

    ii。如果要你统计车辆通过的情况,该怎么办?

    ①需要去分类。(弄清要统计哪几种车辆)。②怎样收集数据?③怎样整理数据。④怎样画统计表?⑤分析一下结果。

    iii。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的统计出来?(如何分工)

    iv。汇报你们分工的情况。通过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v。从统计表中想到什么?知道什么?(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注意空气的污染情况等)

    【评析:这一环节让学生想办法解决怎样统计动态的物体的问题,又一次让小组交流,发挥了团队的力量。通过虚拟的道路交通场景,学生尝试了统计的失败,又在教师分小组交流一下的话语点拨下,寻求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了统计的成功。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认知水平,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正地发挥了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六、用统计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评析:让学生自己举例,联想到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如何解决身边的事情,学生发言踊跃,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作业:完成101页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题。

    【评析: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还重视了双基的落实。】

    【总评: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遵循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始,教师就从双休日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的话题导入新课,从怎样知道每种活动有多少人最喜欢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节:怎样知道星期日最喜欢做什么各有多少人呢?很自然的说出了要调查统计,那么怎样调查和统计呢?接着让统计员进行统计。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经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清晰、充分地展现出来。课堂气氛活跃,双基训练扎实。

    三、借助生活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归宿是应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握数学问题的加工度,努力改造数学问题,增加数学的情境性、开放性,注重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为了巩固刚学会的统计方法,教者让学生去统计听课老师最喜欢干什么这一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讨论教师人很多,怎样去统计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得出了一小组统计一排老师比较节省时间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想出的办法去统计。办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学生人人参与,争论不断,效果明显。

    四、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统计一分钟内车辆通过情况时,教师又一次让大家合作交流,学生讨论的结果是一小组有4人,1人负责记录数据,另3人每人统计一种车辆的简便方法。当学生把统计好的数据整理成统计表时,让学生分析讨论从统计的数据中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的设计颇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挖掘出了许多促使人发展的因素,出现了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买摩托车、汽车的人很多、汽车多了,要注意安全,要注意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的话题,变关注知识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使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得到了平衡与和谐的整合。

    纵观整节课,教者注意把数学与生活沟通,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

    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1)1035-497-203

    1035-203-497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a+(b-c)

    abc=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

    □-(217+443)=89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

    □(257)=350〇(□〇□)

    (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901-(109+91)

    113-36-64=133-(36+64)

    3456-(481+519)=3456-481-519

    3514=35027

    3000425=3000(4+25)

    三、巩固练习:

    P39/做一做1、2

    简算:(1)1245-(245+673)

    (2)1275-(164+36)

    (3)480-82-18

    (4)673-84-71-45

    (5)8133

    (6)210(76)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P41/2-4、P47/6

    板书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的例8,练习二十二的第9-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用查表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

    教具准备:教师把例8的价格表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二十二的第11题。

    教师记时间,看3分内有多少学生没有做完。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集体订正时,注意了解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做到心中有数。

    2.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可以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

    教师: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怎样移动?(小数点向右移动。)分别移动几位?(分别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8。

    教师: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售货员把某些商品的售价根据数量的不同排出售价表,这样在卖东西时就可以很快求出总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查表进行计算的方法。

    出示小黑板上的面粉售价表。

    教师告诉学生:这个面粉售价表上标明的是每千克2.14元的面粉从1千克到9千克的售价。

    教师引导学生看售价表。指名说出1千克到9千克的售价各是多少元。

    教师:我们要买1到9千克的面粉,就可以从表上直接查出应付多少钱。现在我们看一看要买9千克以上的面粉,怎样用这个售价表很快算出要付的钱数。

    教师:如果要买10千克的面粉,应付多少元?同学们能根据售价表很快算出得数吗?让学生适当讨论。

    如果学生说出用加法进行计算,教师应肯定是对的。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教师可以指一下1千克的售价对学生做适当的启发。使学生明确:用1千克的售价乘以10就是10千克面粉应付的钱数,也就是

    2.1410=21.4元。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教师:如果要买40千克的面粉,应付多少元?(应付85.6元。)

    你是怎样想的?(先在售价表中查出4千克的售价8.56元,然后再把8.56扩大10倍,就可以求出应付的85.6元。)

    这是利用什么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师;如果买70千克面粉,应付多少元?(应付149.8元)

    如果买100千克面粉,应付多少元?(应付214元。)

    教师:如果买25千克面粉,应付多少元?

    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计算。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指名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果学生中没有使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教师可启发学生:

    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查表的方法计算整十、整百千克面粉的价钱,能不能利用前面的知识使这道题的计算简单一些呢?

    25可以看成几十与几的和?(20与5的和。)

    5千克面粉应付多少钱会求吗?(在表中可以直接查到。)

    那么,25千克面粉应付多少钱该怎样求呢?(把20千克的价钱与5千克的价钱合起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

    2.基本练习。

    做例8后面的做一做。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对求3.6米花布的总价怎样算可以进行讨论。

    2.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2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8题。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0题。

    课后附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优秀发文一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问题 激兴导入

    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

    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

    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

    0.009米=(9)毫米 ①

    0.09米=(90)毫米 ②

    0.9米=(900)毫米 ③ 9米=(9000)毫米 ④

    1、推导右移规律。

    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上往下观察

    (1)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分别把3式与1式、4式与1式作比较再研究提出的问题。

    生讨论。

    整理并总结出右移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3)拓展:利用这个规律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0倍。

    2、推导左移规律。

    (1)猜测

    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会变大,猜一猜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有什么变化?

    共同验证

    整体观察: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越变越小。

    (2)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下往上观察

    小组讨论交流: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全班交流)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数学语言讲究精确,师强调缩小到原数的 )

    分别把2式与4式、1式与4式作比较研究提出的问题。

    同桌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整理并总结出左移规律: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3)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4)拓展:利用这个规律说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引导、提问,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变化”联系起来,学生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紧张愉快的教学中,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3、记忆规律。

    (1)用最短的时间记忆规律

    (2)和同学们分享记忆小窍门。

    (3)、一起总结小数点歌谣

    小数点,真调皮,右移一(位)二(位)三(位)……扩大十(10倍)、百(100倍)、千(1000倍);左移一(位)二(位)三(位)缩小十()、百()、千()……

    (4)选择性地提问规律。

    4、解答课始提出的疑问。

    我们课始的疑问有答案了吗?

    擦掉问号改成感叹号。

    质疑: 小数点无论是向左移动还是向右移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用数字“0”补齐。

    三、巩固应用 内化新知

    1、帮助师徒四人闯过数学王国的关卡。

    2、帮助小猪快餐店解决困难。

    快餐店价格中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让价位变低。

    (设计意图:多层次练习,是加强对新规律的巩固和运用,达到活学活用,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形象方法记住小数点向右移,原数变大,小数点向左移,原数变小,加强记忆效果,并利用所学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思维习惯)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优秀发文二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61—6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探索及掌握。

    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挂图(小数点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1)把5米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0.004 0.4 0.04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

    (小明14.5米,小红1.38米,小李0.14米)

    2.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对。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对,0.14米只有这么高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啊,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直接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三)探究规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学挂图):教师便叙述边板书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平时放在耳朵里,长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时候,才亮出来,由小变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 米……

    师:观察这组数和金箍棒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结:看来小数点向后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

    板书:右移扩 左移缩

    2、合作探究

    (1)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它们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对吗?看来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数大小的变化也就不一样。数的大小的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的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继续深入研究。各组有这样一张表格和一张小数数位表,请你们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先吧空白处填写完整,再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原来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可以向左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

    方法1:表格

    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 )米=( )毫米

    小数的大小变化

    从( )往( )观察 小数点向( )移动

    移动( )位

    ( )米=( )毫米

    移动( )位

    ( )米=( )毫米

    移动( )位

    ( )米=( )毫米

    方法2:(学具中的数位表)

    (3)交流汇报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选择哪种方法研究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时候金箍棒怎么变的?(从下到上观察)

    (四)实际应用

    1.明确数的变化的方法

    我们大家研究得出这个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办?

    如果要缩小为1/10、1/100、1/1000……呢?

    2.集体交流

    根据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如果要吧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3.强化去0、添0的问题

    出示例6、7 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数不够怎么解决?

    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 把2.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 )到原数( )倍。

    把0.375扩大到原数10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

    把0.73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把30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原数变成0.003。

    5. 把1.8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018 180 0.0018 1.80

    (五)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点移动教案优秀发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中,如何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过程。

    导入新课

    师:学校最近准备盖一个礼堂,供我们学校的师生使用,现在同学们看到的这幅图就是电脑为我们学校设计的,同学们看后想说什么?

    生:(1)真漂亮!

    (2)太好了,我们也能坐在这样的礼堂里上课了。

    (此处的目的:是想通过看礼堂情境图,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初步感知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礼堂去看一看里边的情况:(课件出示礼堂内部情境)边演示,教师边介绍:这个礼堂准备建长30米,宽20米,在礼堂前面的墙壁上挂一块长3米 、宽2米的屏幕,地面上准备铺长0.3米、宽0.2米的地砖……看到这里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知道这个礼堂的地面、屏幕、地板砖都是长方形的。

    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1)礼堂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屏幕的面积?

    (3)地砖的面积?

    ……

    师:请同学们快速计算一下:礼堂的占地面积、屏幕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生:汇报:(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

    (1)礼堂的面积为:30×20=600(米2)

    (2)屏幕的面积为:3×2=6(米2)

    师:怎样计算地板砖的面积呢?

    生:0.3乘0.2

    师:0.3乘0.2的积是多少呢?该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试一试怎样计算0.3乘0.2的积。

    (此处的目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全班每一个学生有动脑思考的时间、空间,为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做准备。)

    师:四人一小组,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的想法和办法,你们小组准备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生:(1)我们小组是把0.3米变成3分米,0.2米变成2分米,

    3×2=6(平方分米2)

    师:请你们小组说一说为什么把0.3米、0.2米要变成3分米,2分米呢?生:因为0.3、0.2是小数,我们不会计算,变成3和2就可以计算了。

    师: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们小组试着用画图的方法去做,做一半不会了。

    (学生迁移第一节的画图知识,但遇到了困难)

    师:除了这些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没有了。

    (此时的学生遇到了困难,他们用求助的眼光看着老师,急切地想知道解决的办法。)

    师:老师从你们的眼神中看出,你们遇到了困难,那老师和大家共同解决好吗?

    生:可以。

    师:课件演示图形。

    师:6个小格表示多少?

    生:0.06或6/100

    师:说明“0.3×0.2”的积是多少?

    生:积是0.06。

    师:以上两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0.3乘0.2的积,还有其它方法吗?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式子:

    礼堂面积: 30×20=600(米2)

    屏幕的面积:3×2=6(米2)

    看一看长与长之间、宽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在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生:(1)我们小组发现:这两个长方形的长有关系,从30→ 3,小数点向左移动1位,缩小10倍。

    (2)我们小组发现宽从20→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宽缩小10倍。

    师:同学们对这两个式子中的长、宽进行了比较,现在我们比较一下(1)和(2)两式的面积,看一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板书:30 × 20 = 600

    3 × 2 = 6

    生:面积从600→6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面积缩小100倍。

    师:同学们的发现非常正确,你们能不能用刚才推理的方法,比较一下(3)式和(2)式,看一看它们的面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生:从(2)→(3)长.宽分别缩小10倍,面积就应该缩小100倍,所以0.3×0.2=0.06

    师:从刚才的比较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了乘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小结:

    刚才我们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了“0.3乘0.2”的积都是0.06。

    巩固练习

    师: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做一做P45的试一试,做完之后同座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全班反馈交流)

    师:重点追问:“0.4×0.3”的积是多少?怎样得到的?

    生:与(1)式比较,4和3分数缩小10倍,所以,积“12”也应缩小100倍,是原来的1/100,所以等于0.12。

    师:“0.13乘0.2”的积是多少?

    生:与(1)式比较从13到0.13缩小到原来的1/100,到0.2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积应缩小到原来的1/1000,积是0.026。

    师:继续完成P45填一填,完成之后独立思考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全班反馈交流)

    师:说一说填的结果。

    生:报结果。

    师: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和一样。

    师:能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生:如“0.13×0.2”第一个乘数中是两位小数,第二个乘数是一位小数,积就是三位小数。

    师:你们与他们的发现相同的吗?

    生:相同

    归纳小结

    以后我们计算小数乘法时,就可以把小数看成整数去乘,然后在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了。

    如“0.3乘0.2”可以用竖式计算。(教师板书乘法竖式)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框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乡村

    我们在都市生活习惯了,有的人可能非常希望能去乡村看一看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这幅图来感受一下乡村的风景吧。

    看,这幅图上有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形成数学模型

    1、这幅图上还有许多数学图形呢?从图上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能大概地画出你找到的图形吗?试试看。

    2、把你找到的图形进行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可以根据边来分,看,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再分类吗?你认为这里什么图形很特殊?

    3、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老师这准备了几根小棒,你能选几根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你认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四条边?

    4、在第21页的点阵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5、第21页填一填,找一找,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在这些平行四边形中,你觉得哪个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

    如果用一个圈把平行四边形都放在里面的话,请你也画一个圈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外面再画一个圈,你觉得这应该是什么?再用一个圈画出梯形的地盘,应该怎么画?试试看。

    三、总结。现在再试着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再把它旋转。

    教学反思:先从图中找出认识的图形。分类--为什么这样分类--找出这类图形的共同点--探索出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定义。这样课的结构好,让学生在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的方法,学会学习。

    课时2

    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梯形纸片、框架、剪刀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基本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

    看,老师带来了几根小棒,可以作为图形的边,请你挑选合适的小棒,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自主探究,形成数学模型

    1、你打算挑选什么的小棒?

    用螺丝固定后:拉拉看,你发现了什么?

    (1)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容易变形;

    (2)变来变去还是平行四边形。

    再来拉拉看,指令:变小,变大,变得最大。原来就是长方形。

    看来随便玩一玩都能发现好多数学的问题。

    生活中你见过运用平行四边形的这个特性的情况吗?

    2、如果是其它图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性呢?

    试一试梯形、三角形。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

    三角形有稳固性。

    生活中见过运用这样的特性的情况吗?

    分析怎样利用这两种图形特性的优势,避免这样的缺点。

    3、我们再来看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可以拉动吗?为什么不可以了?

    不过我们也可以来研究它。拿出平行四边形的纸片,你能剪出两个平行四边形吗?还能剪出什么?能剪出两个三角形吗?看一看这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怎么样?

    一张三角形的纸片,能剪出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吗?

    4、第23页。第2题。(1)下面哪两个图形能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剪下附页1图形1中的图形试一试。

    (2)下面哪些图形可以看成是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拼成的?

    5、如果把一个梯形,一条边不断地变小,一直小到一个点,就是什么形状?一直大到和下底相等,就是什么形状?

    三、总结。你对这几种图形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学反思:

    02、课题:动手做

    内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课时:1

    教学准备:让学生带软尺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做成一个长方形,找到高,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2、会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画图形。

    基本教学过程:

    一、一、创设情境

    1、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版,想做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桌面。可以拼,该从哪里锯开呢?

    二、动手操作

    6、动手剪下附页1图2中的图形。

    7、你认为应该沿着什么样的线条剪?还可以怎样剪?

    8、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请你做一下设计师,用图形来表示设计意图。

    这条线是怎样画出来的?(从两条对边之间画垂直线段。)

    三、数学概念

    1、这条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边就叫做底。发现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垂直)还有哪条边和这条高也垂直吗?(也是底。)

    2、你还能画出一条高吗?(检查三角板的摆放)

    3、梯形也有高,判断:下面哪条是梯形的高?必须是从平行的那组对边之间画的?

    4、三角形也有高,你觉得三角形的高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

    5、练习:第25页第1题。

    三、运用概念

    1、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2、第2、3题。

    3、可以画指定底与高的图形吗?

    四、总结。

    教学反思:动手做一做对于孩子掌握高的概念,形成高的表象非常有效,他们很容易就能掌握高的特点--垂直。帮助他们总结高的概念,可以总结一些关键词语,比如:垂直(重合)、对面(边或顶点)。

    注重孩子画高方法的培训,让他们熟练地画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1.独立解答。

    体育老师买了3个排球,每个40元,还买了2个篮球,每个62元,小学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一)》。一共用了多少元?(先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

    解答后,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并订正。

    2.比较题。

    (1)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茄子12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黄瓜和茄子共有多少千克?

    (2)如果改变其中一个条件,茄子12筐,改为8筐,其余条件和问题不变,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会出现的两种解法:

    25×8+20×8 (25+20)×8

    =200+160 =45×8

    =360(千克) =360(千克)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哪种解法比较简便?

    通过讨论明确,有些应用题,由于解题思路不同,解题方法就不同,而且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有的三步计算题可以用两步计算,这样使得计算比较简便。

    同学们想一想,(1)题能否用两步计算?为什么?(从而明确由于两种蔬菜的筐数不一样,也就是当求两个积的和(或差)时,没有相同的因数,就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3.粮店运来25包大米,共重2500千克,运来40袋面粉,共重20xx千克,一包大米比一袋面粉重多少千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 ),偶数有( ),是3的倍数有( ),是5的倍数有( ),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

    (2)的三位偶数是( ),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三位数是( ),最小三位数是( )。

    【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的稳定性,认识这些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硬纸条和图钉。

    [教学过程]

    一、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沿两个对角一拉,就变形了,他具有不稳定性。把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对拉,图形不改变形状,他具有稳定性。

    二、生活中的运用

    第2题:这是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3题: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解释为什么现在可以坐了。

    三、练一练:

    第1题:通过只剪一刀的操作,使学生体会到已学过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亲自剪一刀,再说说是怎样剪的。

    第2题:第(1)题,让学生实际拼一拼,找出更多的拼法。第(2)题,可以让学生画直线进行分割,除右边一个图形外,其它都可看成是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拼成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情感目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用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技能目标: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并结合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分一分、画一画等学习过程,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操作等活动,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具

    各种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活动一:看一看

    1、创设情境:

    师:人们常说春光无限美,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乡村,先领略一下好风光吧。(课件演示)

    2、观察、交流:从图中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3、结合学生发言展示找出的图形

    活动二:分一分

    1、把你找出的图形进行分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把下面的四边形进行分类。

    (1)独立操作后交流

    (2)看书中淘气的分法

    (3)思考:淘气为什么这样分?

    3、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从画面中找一找自己认识的平面图形,既鼓励学生从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又为图形分类做好准备。

    在分一分活动中,注重学生对分类标准的表述,分类的标准不唯一,只要合理就可以。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齐读书上的概念

    (2)结合具体图形说说怎么理解的

    活动三:画一画

    1、在点子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形的特征

    活动四填一填

    1、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2、着重讨论图形③和⑤,引导发现特点

    3、看书上的集合图,引导理解

    解释与应用

    活动一:实践活动

    1、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性

    2、看一看,说一说(课件演示)

    活动二:练一练

    1、只剪一刀

    2、拼一拼

    课堂小结:如果让你以今天这节课为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你想写些什么?(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节本课内容。)

    如果班上有学生和淘气的分法相同,就以此为例,引导学生找出每类图形的特征

    通过填一填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性

    结合实例体验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操作,体验已学过的图形之间的联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统计在数学中的意义,理解条 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掌握条形统计图中横、纵坐标及单位的意义,能看懂统计图中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根据统计 的结果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细心运算,学习数学研究的一般性方法,体会由数字规律得到相关结论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判断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字的分布规律,体现数学 的美感和对于实际问题的探 究型研究方法,体会数学的魅力和奥妙,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的研究方法。

    教具

    坐标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组织小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开始学习,进入到学习状态。

    二、导入新课。

    1.师生互动:请每一位小同学把自己的生日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在黑板上列出春、夏、秋、冬的图表,请每一位小同学在坐标纸上画出与黑板上一样的图表,请班干部在讲台前统计各个季节生日的同学人数,老师在黑板上、同学们在坐标纸上同时完成生日的条形统计图。

    2.教师讲解:做统计图时的注意事项,第一步,认真纪录每一个数据;第二步,统计每一个范围内的数据个数;第三步,在方格纸上认真画出条形图;第四步,由统计图对数据进 行分析。明确横坐标、纵坐标分别代表的数学涵义及单位量的大小。

    重点:细心、准确、无误、美观。

    难点:对于数据的分析,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理解最大值与最小值。

    三、例题讲解。

    本例题通过师生互动完成班级内同学们的生日分布条形统计图,旨在要同学们在缜密的数学思维背景下理解统计的涵义,基于一组相关 数据的数理分析过程,了解通过统计的方法掌握某一数据的变化规律和内涵, 进行科学的分析。 掌握条形统计图当中横坐标、纵坐标的数学意义与单位量与数据量的大小关系及单位。

    四、习题巩固。

    习题一: 四年级举行的特色运动会,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些特色体育项目。

    习题二:班级要设立图书角,调查并统计同学们最喜欢哪类图书。

    习题三:调查并统计班级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

    五、拓展及小结。

    1.基于某一类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进 行数据的表示,本节课仅利用条形统计图作例,说明对于数据的合理表示可以得到对于数据的更有效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采 取相应措施,体现数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性。

    2.有关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体现 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3.统计图有很多种,后续课堂还会学习到: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先有一个印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四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 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 ,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 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年级数学上册《栽蒜苗》教案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1. 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运用延伸

    1.出示 北京地区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 )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四年级数学上册《正负数》教案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

    “_” 表示( )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 )—16°{填>,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 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 反 ){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 ,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 0 +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 叫正数 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 叫负数 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

    三步应用题(一)

    例3 新镇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 菜场运来黄瓜8筐,每筐25千克

    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三年 茄子8筐,每筐20千克,运来的

    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黄瓜和茄子共多少千克?

    每班40人 解法一:(1)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三年级: 25×8=200(千克)

    每班38人共?人 (2)运来茄子多少千克?

    四年级: 20×8=160(千克)

    (1)三年级有多少人? (3)共运来黄瓜、茄子多少千克?

    40×4=160(人) 200+160=360(千克)

    (2)四年级有多少人? 解法二:(1)每筐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38×3=114(人) 25+20=45(千克)

    (3)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2)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多少千克?

    160+114=274(人) 45×8=360(千克)

    答:三、四年级共有274人。 答:运来黄瓜和茄子共重360千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3

    1、从上往下观察,从0.009米变成0.09米,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因此,小数点向 移动一位,小数就 到原数的 倍。同理,比较 ①和③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比较 ①和④ ,小数点向 移动了 位,即长度由 毫米变成了 毫米,长度 到原数的 倍。

    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的位置依次向 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 到原数的 、 、 。

    2、练习: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 ),向右移动两位是( )

    0.3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 )是3.05,向左移动( )是0.0305,向( )移动( )是305,向( )移动( )是30.5。

    3、小结:小数点移动要牢记:右移 ,左移 。移动一(二、三……)位是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位数不够用 补位。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数位间的进率。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数数位间的进率、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1题:找出小数在直线上的位置,写出直线上的点所表示的小数,加深学生对小数的理解,体会数与形的结合。

    第2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航模比赛时,哪一架飞机模型飞行的时间越长,成绩就越好。

    第3题:让学生看清楚是什么单位,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先化成十进分数再化成小数,也可以直接化为小数。

    第4题:三人的身高用的是不同的单位,不容易比较,让学生先改写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第5题:答案是多样的,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前5排数的规律,容易发现每一排的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都是0.1,其他的数是怎样得到的?

    数学游戏:通过组数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各个数位的意义,建立小数数位的概念,巩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同时,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将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5

    一、复习铺垫

    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324+78-157 135÷3×59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师:“温故而知新”,回顾了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幅图中描绘的是哪里?人们都在做什么?(出示课本2—3页主题图。) (是一幅冰天雪地的景象,人们在滑冰、打雪仗等。)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图中的数学信息? (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你提的数学问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师:同学们把你提的数学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

    师:现在我们把观察的视角集中到滑冰场来,全班齐读例1。

    生齐读: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师:再次默读,并找出题中的有关信息。(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师:从这些信息中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说你看出些什么解题的方法? (上午原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这里应该用减法计算。) (又有85人到来,从这里知道应该用加法计算。)

    学生回答同时进行课件演示。

    师:怎样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同学们在作业单1题下尝试列式计算。

    学生完成例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

    方法1:分步列式

    72-44=28(人)

    28+85=113(人)

    方法2:列综合算式

    72-44+85

    =28+85

    =113(人)

    师:谁能说说,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求出的是什么?再算什么?求出的又是什么?在解答这道题目时,也有部分同学分步列式,根据先算72-44再用差与85合并,分布也能改写为综合算式。(用课件进行演示)

    师:同桌合作,一个同学说出运算顺序,一个同学倾听并判断对错。

    出示:右边说,左边听100+45-65;左边说,右边听120-84+16。

    学生活动。

    师:观察这些题目,它们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运算顺序又有什么共同点?

    师:把我们的发现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学习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

    师:例1的学习小朋友们通过努力找到了解题方法,掌握了运算顺序,现在来看看例2。全班齐读题目。

    生:“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师:同样再次默读一遍题目,找一找题中的信息。 (3天接待987人。) (还有“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的6天。)

    师:我们先把这些信息用图画直观的表示出来。(课件演示)

    师:题中“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 你会先算什么呢?

    师:(课件边演示边提问)6里面有几个3,也就是有几个987?

    师:现在在同学中有了不同的思考方法,请你在作业单的2题下自己列综合算式解答出这道题。

    学生完成例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

    方法1:987÷3×6

    方法2:6÷3×987

    师:分别说说在这两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结合题意叙述。

    师:同桌合作,一个同学说出运算顺序,一个同学倾听并判断对错。

    出示:右边说,左边听12×50÷4;左边说,右边听35×6÷7。

    学生活动。

    师:观察这些题目,它们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运算顺序又有什么共同点?

    师:把我们的发现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

    生齐读: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法、除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师:我们把今天学习的只有加、减法的算式和只有乘、除法的算式放在一起对比,它们的运算顺序有相同处吗? (有。)

    师:那么这两个结论你能把它们变得更简洁一些吗?同桌先交流一下。

    师:全班同学再来把我们归纳出的结论读一读。

    生齐读: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列各题:

    780÷3+160÷4 580-3×36+4 880-(3+160÷4)

    学生独立算,并指名说过程和结果。

    2.列综合算式计算

    (1)有20箱苹果,平均每箱45千克,有15箱梨,平均每箱30千克,苹果比梨多多少千克?

    (2)有20箱香蕉和一些草莓共1350千克,香蕉每箱45千克,草莓每箱30千克,共有多少箱草莓?

    四、全课小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