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2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由小编为您整理这篇文章名叫《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敬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以免遗忘。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要知道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可以避免忘记教学过程的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P39-4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感知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现象。 认识平行线,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画平行线

    教具准备:

    挂图、直尺、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场景,初步感知相交、平行

    1.认识同一平面与不同平面

    (出示一根直的铁丝,直插在一张画有一条直线的纸上)

    师:我们把这根铁丝看作一条直线,那么你们观察这条直线和纸上画的直线是什么关系?

    2、出示例题图

    (1)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一张照片。说说这些照片上的场景,分别在哪里见到过?

    (2)让学生找出照片中标出的红线和蓝线。

    板书在黑板上,问:这些在同一平面上的直线可以怎样分类?为什么?

    3、出示不相交的两组线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动手画一画,延长两条直线,看看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可以延长)(同桌互相说说)尽量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为什么要说在同一平面内呢?如果没有这句话对吗?举反例说明。)

    4、举例说说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互相平行的线

    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不准确的表达,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平行的两条直线应该在同一平面内。

    5、练习巩固平行、相交的概念

    ①想想做做的第1题。在图中找出哪些是相交的,哪些是平行的?

    先独立解答,然后集体交流

    问:这样的一组直线也是相交吗?

    没有交点怎么也是相交呢?如果相交,交点在哪里?

    找出它们的交点。

    ②想想做做的第2题

    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纸照着样子对折两次,这几条折痕互相平行吗?量出每条折痕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③想想做做的第3题

    要求学生找出平面图形中平行的线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平面图形里个有几组相互平行的线段。

    6、自主探索,学会平行线

    a) 你能作出一组平行线吗?

    用小棒、方格本或其他工具做一组平行线。最后同学间互相交流一下,完善各自做的平行线。完成后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把不同的平行线进行展示。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点。

    (1)让学生想办法,怎么画出已知直线的的平行线。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演示画平行线的方法,当学生平移三角尺不稳定时,再让学生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使三角尺不移动?

    b) 自学画平行线的方法

    ⑴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是怎样画平行线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画平行线的方法(两把尺要紧靠,直尺不能动。)

    (a)沿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b)用直尺的一边与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重合;(c)平移三角尺后画出另一条直线。

    ⑵教师示范画一组平行线。

    回忆画平行线的方法:a画线b靠近(边)c平移d画线

    ⑶ 学生尝试在自备本上画一组平行线。

    ⑷教学“试一试”

    你能分别画出下面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吗?

    你能画出多少组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组织交流。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操作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⑸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经过A点分别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组织交流。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操作方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7、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2)、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

    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_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19_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 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数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比较好的。我一直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书写工整、美观。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不在家,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本学期应加以改进及重视。

    三、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第五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5、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6、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7、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OK语录网 968OK.COm]

    8、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的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两辆不同的汽车以不同的速度在公路上行驶)

    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哪辆汽车跑得快些?

    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如何解决哪辆汽车跑得快些?使学生认识到:两个物体体运动快慢的比较,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从而引出路

    程、时间和速度。

    引出:速度 =路程÷时间

    三、看一看

    教科书P79页的看一看,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1小题,

    2、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2小题。

    3、完成 P80页的第一小题。(在书上完成)

    板书设计: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 4千米/时

    人每小时大约走4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课 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案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 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2002年12月

    申办城市 波兰

    弗洛兹瓦夫 俄罗斯

    莫斯科 韩国

    丽水 墨西哥

    克雷塔鲁 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 2 12 28 6 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⒈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⒉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要求】

    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体现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机会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点难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感知

    1、游戏导入:

    (1)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

    (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如果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

    提: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3)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

    (4)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

    提:与刚才的猜想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角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2.在独立探索中掌握角的加减计算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测量∠1的度数并说说你是怎样量角的?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计算。揭示课题:角的计算。

    新课探索

    探究一

    已知∠1=45度,∠2=90度,求∠AOB=?

    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书写格式。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AOB的度数只要用∠1的度数加上∠2的度数。

    练习:书P73/1练习

    已知∠1=650,∠2=150,求∠AOB=?

    已知∠3= ∠ 1+ ∠ 2, ∠ 1=180,∠2=720,求∠3=?

    探究二

    已知∠AOB=63度, ∠1=30度, 求∠2=?

    (1)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2的度数只要用∠AOB的度数减去∠1的度数。

    已知∠AOB=1520

    已知∠AOB=1520 ,∠1=700,求:∠2 =?

    已知

    已知∠3= ∠ 1+ ∠ 2, ∠3=800 ,∠2=500,求∠ 1 =?

    课内练习

    1、练习一 填空

    (1)若∠AOB+600 =平角,则∠AOB=( )度;若周角-∠1=600 ,则∠1=( ) 度。

    (2)从12时10分到12时20分,分针转了( )度。

    2、练习二 下面都是用两块三角板组成的角,算一算它们各是多少度?

    3、练习三 计算下列角的度数。

    如下图,已知∠1=650 ,求∠2的度数。

    如上右图,已知∠1=600 ,求∠2的度数。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角的计算

    解:∠

    解:∠AOB= ∠1+ ∠2

    =450+ 900

    =1350

    解:∠2 =∠AOB- ∠1

    =630-300

    =33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 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这两种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三角形有几种?课前收集资料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几种?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 、固体胶、剪刀等。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复习铺垫

    (2)揭示课题

    (3)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

    (4)巩固运用 深化理解

    (5)全课小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9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材分析: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方法。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本节课从实际生活出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统计中,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但是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只能代表这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和平均分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

    引导法、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学法: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汇报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从孩子们喜欢的拍球(乒乓球)游戏入手,把全班同学分为男生、女生两大组进行比赛,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比赛的规则,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通过孩子自己想出的比赛方法,能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学生可能会想出选代表来参赛,我们先在男、女生中各选择一名代表来参赛,此时,在规定的10秒时间内决出胜负,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想方设法去激将另一只代表队,逼着他们再去添加补充比赛规则,如:两队再各增加3名队员来比一比拍球总数谁更多?如果哪一个队获胜了,老师就乘机去安慰弱者,加入到弱者队,这样弱者队拍球总数就会增加,就可能会反败为胜。这样另一队就会觉得比赛不公平,两个队的人数不一样,人多的队拍球总数就可能会多。矛盾就这样又一次的被激化了,孩子们就会在比两队的总数不公平的时候慢慢地想到比两队的平均数。这时,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就会被很自然的引出来了。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既然可以决出两队的胜负,那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求出他们两队各自的平均数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一起来探究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哪些?在小组合作之前,告知学生可以借助老师准备的学习单。学习单上有条形统计图,可引导学生先画出条形统计图,再去想办法求每队的平均数。通过小组合作中同学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分享同伴的成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求出来后,我继续引导学生:这个平均数代表什么呢?我们该怎么认识理解这个数?我们求出来的平均数和这组数据中的数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呢?通过4个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积极的思考,从而得出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会比这组数据中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会在他们中间。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平均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为此,我会将平均数和我们在之前学习除法运算时所学到的平均分进行对比教学,进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来例举生活中那些时候会用到平均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通过“小明过河会有危险吗”、“少儿歌手比赛算平均分”、“打把游戏”的生活情境问题,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碰撞,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考虑数学因素的同时,更要全面分析、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板书设计:

    平均数不一样多移多补少一样多524=13先求和再均分:总量总分数=平均数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它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板书是教学知识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以下简洁的板书突出重点,促进增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识记。

    五、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让同学们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