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汇总
  •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发表时间:2023-09-15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汇总。

    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只有教案课件写的越好,需要的时间当然也会越长。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写教案课件?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汇总,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1

    对于教案、教学设计我们都不会有陌生感,他和我们的教学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上课前都要写教案、做教学设计,充分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而教学案例我们听得则不是很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案例才被越来越多的提及。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案例对于反思教学,指导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作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齐说说有关案例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案例,也就是案例的概念。

    案例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的事例,一般比较具有代表性或有重大好处,它比较详细的记叙了一个教学片断或是整堂课的具体的教学情节,向人们带给教学的过程,引发大家的思索,然后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必须的分析和反思,从中体现先进的理论和思想。

    比如:“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分数乘整数》这个案例记录的就是《分数乘整数》这节课中的一个片断,首先作者说明了这个案例产生的背景:即在给同轨教学班中的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教师按照通常的做法,先复习了乘法的好处,然后引入分数乘整数的好处,透过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引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师步步铺垫,学生学起来能够说没什么困难,但课堂上却气氛沉闷,课下教师问原因,学生们说:“老师,我们早就会了,听着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作者在给另一个班上课时作了调整,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案例。

    介绍完背景后,作者把教学片断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实录的形式,师如何说的,学生如何回答的,甚至某处学生的表情与动作都记录上了,片断后面是反思,反思中作者分析了改善后的设计成功的原因:一是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二是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反思中作者抓住了这个教学片断的特点,分析得很透彻。(老师们能够细致的读一读这个案例,它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断的案例,来自小学教学设计理科版),我们再看“发展语言不是语文课的专责”——《1——5的认识》案例,这是一节课的案例,是对整堂课的教学情节进行了记录,同样,在后面是反思,它以评析的形式,分析了这节课的突出特点:在数学课中,同样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

    刚才,我们明确了案例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把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作一下比较:

    二、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根据必须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课前设想的教学思路。案例则是对已经进行完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实现是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同是写在教之后,案例与教学实录又有哪些区别呢?

    1、案例要有对本教学问题的反思,对好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要进行分析,分析它体现了哪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存在问题的教学行为要分析出症结所在,对教学有指导作用。

    2、同样对教学情境进行描述,实录是有问必录,案例是有选取的记录。

    接下来,我们一齐来看一看,写教学案例应注意些什么:

    在形式上案例通常分为以下几大块:

    一背景、二教学经过、三分析。当然,这不是固定的模式。

    l、背景介绍,即案例发生的原因或条件,如《分数除以整数》这个案例,作者这样介绍它的背景:开学初上了一节公开课,资料是浙江省编的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分数除以整数”一课,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对新知识的引入和巩固的设计觉得比较有新意,此刻就几个教学片断评析如下。

    2、教学经过,即教学片断、或整个教学过程的访谈录。记录的教学经过,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有选取的录关键性的教学情节要记录详细、清楚、具体,什么是关键性的教学细节,怎样写具体、写清楚,大家能够看《人民教育》、《小学教学设计》等刊物中刊载的教学案例,仔细读一读,读后感悟会有更深切的感悟。

    3、分析,即反思或评析。揭示案例所反映的教学问题、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或存在的不足。也就是这个案例教学效果好好在哪里,不足,问题出在哪里?在前面实践的基础上,作分析,为实践寻找理论的依据。我们从刊载的案例中也能看出他们的案例都包内含一个或几个教学难题、热点问题或新课题,同时包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反思。也就是分析案例所体现的理念。

    在撰写时要注意:

    1、要有一个主题:撰写时首先要思考这个案例索要反映的问题,这个案例无论记录的是成功的教学过程还是失败的教学片断,都要从最有收获、最具代表性、启发性的角度切入,来确定主题。我们看很多的案例都有一个主标题,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副标题是指出这是哪节课的案例,而主标题多数是指出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或是这个案例主题的一个方面。

    2、注意案例要有真实性和典型性。

    3、在撰写案例分析时,要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资料,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有必须的看法和分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要进一步揭示事件的好处和价值,能够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入手,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

    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也能看出,做教学案例的价值。

    1、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用以改善和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2、梳理、记录分析自己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潜力和水平。案例不仅仅记叙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他是个人的教学档案或教育教学史,有其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51~54页主题图、例1、例2及课堂活动第1~3题,练习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木条制作的长方形和三角形、不条、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学交警指挥交通车时的各种动作姿势。

    2.指名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刚才所观察交警的手与手、手与身躯构成的角。

    3.指名学生将角的两边上取两点,再将两点连接起来得到第三条线段,并说出是一个什么图形?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形状是三角形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后,你想探索三角形的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板书:意义、特征、特性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学生用小棒任意摆出一个三角形。

    教师出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图形:

    (1)(2)(3)

    学生讨论三个图形,是不是都是三角形?为什么?

    刚才大家在判断上述三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时,都注意到三条线段,围成等这些重要条件(板书:三条段、围成),谁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练习

    (1)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2)判断下列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2)(3)(4)(5)

    (二)探索三角形的特征

    (1)虽然三角形的形状各不相同,但也有相同的地方,谁能说说有哪些地方相同呢?(分组讨论)

    (2)小组指定代表说说讨论的结果。

    板书:边——3条

    角——3个

    顶点——3个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三角形的特征。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

    多媒体出示三角形,让学生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4)学生指出三角板上的边、角、顶点。

    (三)探索三角形的特性

    多媒体出示电线杆、自行车、货柜架等实物图,让学生指出其中的三角形。

    提问:为什么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分组讨论后,指定学生回答)

    学生操作:用木条钉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然后用力拉、推,让学生观察,大家会发现什么?

    这说明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稳定性)

    举出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的哪些部位是做成三角形的。

    三、练习。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三角形。

    3.折一折:把一张纸对角对折,能数出几个三角形?再对角对折,又能数出几个三角形呢?

    4.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特性?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探讨了三角形的哪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意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特征:边——3条

    角——3个

    顶点——3个

    特性:稳定性。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教材首先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关于温度和海拔的知识经验,探索学习用正、负数来表示一些意义相反的量,再组织学生分类、归纳、概括,从数的理性高度更进一步地认识了负数,最后教材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引领学生把对负数的认识和理解应用到生活中,从而进一步丰富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意识。这样安排即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又为今后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打下坚实基础。

    [目标预设]

    1、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联想、猜测、推理等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方法。

    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理念]

    一、注重实效。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过程是个稳固扎实的推进过程,本课设计我注重实效性研究: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从找负数、理解负数、到运用负数都力求注意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联系生活。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应该是生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各个环节,我都力求与生活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经常经历的事例,引导了学生“从生活中学”,学“生活中的数学”。

    三、创新合作。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它不仅仅只是体现教师如何教,还在于体现学生如何学的过程。本课我设计一系列新颖的,能动性强而又有思考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设计思路]

    数学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本课我先通过检查预习入手,巩固对“相反关系”和“温度计”的认识;接着引导 从“天气预报”中探索负数开始,用“海拔高度”巩固对负数的认识,再到生活中找负数的方式探索新知;然后通过分层练习巩固知识;最后通过观看“负数的产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总结本课,并进行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这种采用“检查预习—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的模式,宜利于形成高效、实效课堂。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预习题:(1)、照样子写反话,再与附近的同学或家人一人说一句,另一人说反话。①向前走100米(向后走100米);②小明将200元零花钱存入银行(        );③                ;  ④               。        (2)、观察温度计,我知道到了               、还知道了              。我知道昨天晚上7点的气温是  。)

    1、互动游戏。

    交流预习第一题时,通过游戏了解预习情况。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或同学)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2、检查交流。

    交流预习第二题时,相机出示温度计放大图,了解温度计的刻度情况,主要交流左边的刻度情况,明确其单位-摄氏度,用℃表示。

    3、激趣导入

    相机小结:小小温度计作用非凡,是预报天气的好帮手,同学想不想学好呀?(想)老师现在就带大家观看中央气象台某天的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关注预习,巩固预习成果,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对温度计的认识,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探索例1。

    (1)、将学生带入中央气象台某天的天气预报情景,引导记录城市的最低气温。这是东方大都市--刚举办过世博会的上海(出示温度计图),你能从温度计上面看出这天上海的最低气温吗?你是怎么看出的?

    (2)、这是我们江苏的省会南京(出示温度计图),你能从温度计上面看出南京的最低气温吗?这个温度比上海的气温怎样?(将温度计图放一起,便于学生比较)

    (3)、这是我们祖国母亲的心脏--首都北京。猜一猜:北京的气温一般要比上海和南京怎样?学生提出猜想后,出示温度计图,引出北京气温“零下4℃”。

    (4)、刚才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中,南京正好是0摄氏度。而上海超过了0摄氏度,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却低于0摄氏度,是零下4摄氏度。是一组相反的量。大家能想出巧妙的方法来记录着两个相反的气温吗?(学生交流自己的设想,老师选择性板书:+4℃或4℃   —4℃等,并交流负号、正号以及它们的读写方法)

    (5)、巩固练习。记录其它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出示同时拉萨、哈尔滨、香港、曾母暗沙、南极中山站等地的温度计图)你能分别写出它们的最低气温吗?

    (6)、在温度计上找刻度。师指出温度计是通过酒精柱的高低来表示气温变化的,带有箭头的直线大家并不陌生吧。在下面的直线上,你觉得下面哪个点表示+4,哪个点表示—4呢?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完成后,再让学生尝试在图上表示出-8、-10、10等)

    2、探索例2。

    (1)、(显示珠穆朗玛峰图)谁知道它有多高吗?(8844米)这个高度是从哪儿到山顶的距离呢?(学生回答后,在添加8844米前面添加“海拔”,并在图上添加一条海平面的水平虚线。)

    (2)、世界上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比海平面高的,比如,我国的第五大盆地——吐鲁番盆地,就低于海平面155米(接在上峰图旁边出示盆地图)。大家能从刚才表示气温的方法受到启发,也用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呢?(出示:+8844米—155米)

    (3)、模仿练习。课本第6页“练习一”第1题。

    (4)、在数轴上尝试表示“- 400”“+3193”。相机揭示“正数”“负数”的概念和数的分类。

    3、小结延伸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看到,在表示气温时,以0℃为界,高于0℃时用正数表示,低于0℃时用负数表示;在表示海拔高度时,以海平面为界,高与海平面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表示。由这两种情况想开来,同学们觉得还可以用正数、负数来表示哪些相反的数量呢?

    【设计意图:先借例1抓“相反关系”;初步认识负数;再借例2用“海拔高度”巩固认识负数;最后推广到在生活的其它领域寻找负数。这样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分层练习,深化理解

    1、基本练习。将黑板上的数(说明:出示的数都是可以在黑板上粘贴、移动的)移到圆圈内

    正 数                      负 数

    (1)0为什么不移?(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你还能再写几个正数和负数吗?

    (3)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4)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相机板书大于号,形成板书:正数>0>负数

    2、对比练习。选择合适的结果天在括号内。

    我国多次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其中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        )以上,而背阳面却低于(      ),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      ),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① 21℃         ② 100℃           ③ -100℃

    3、综合练习。

    比赛羽毛球规定了标准重量。4只羽毛球称重并后标准重量比较后,记录为:

    1号  -0.15克       2号  0克    3号   +0.7克     4号   -0.2克

    (1)2号羽毛球真的就重0克吗?

    同桌先交流自己的想法,再集体交流。

    (2)几号羽毛球最重?几号羽毛球最轻?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循序渐进地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正、负数的意义;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寻找并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以求达到学为之用的目的】

    四、小结揭题,拓展延伸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2.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现在我就想考考同学到底掌握得怎么样?谁能够快速准确地说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呢?

    你能说你的这个方法是怎么得出来的吗?(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再把它从一边移动另一边,这样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你能说你的这个方法是怎么得出来的吗?(将一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沿一个顶点旋转180?,再沿边平移上去,这样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5.出示转化过程并小结:我们是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出它们的面积的!

    二.新课传授。

    (一)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1.今天我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图形,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图形?(出示梯形)

    2.提出质疑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我们是否可以仿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和剪刀,看看你能不能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将一个一模一样的梯形沿一个顶点旋转180?,再沿腰平移上去,这样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没有变,面积是梯形的两倍。)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将梯形上底和下底对折,再沿折线剪开,将上面的一半沿腰上的中点旋转180?,这样就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是原来梯形面积的一半,面积没有变。)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拼法。(沿梯形一腰中点和对角顶点对折,再折线剪开,将上面的一半沿腰上的中点旋转180?,这样就拼成了一个三角形。)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些什么样的关系?(拼成的三角形的底是原来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是没有变,面积也没有变。)

    4.我们用很多方法计算出了梯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象钢板等等是不能这样剪开来拼拼的,所以我们就需要知道计算梯形的面积规律。请同学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下,你能从你的方法中得出什么计算的规律吗?

    5.你是怎么得出这个规律的?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104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例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用具:扑克牌,不同颜色的乒乓球,两个纸盒,六个学具盒,幻灯片。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玩扑克牌吗?老师这有四张牌,请认真观察看好了吗?(教师把牌翻过来,洗一洗牌)抽出一张你猜这张是什么牌?

    生:红桃A。

    师:你能确定吗?

    生:能确定。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

    生 :没有。

    师:一定是红桃A吗?

    生 :一定

    师板书“一定”

    师:为什么说的这么肯定?

    生 :因为刚才老师让我们看的四张牌都是红桃A,所以老师无论拿哪张牌都是红桃A。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 :同意。

    师:都是认真观察的好孩子。那我们来看看这张牌到底是不是红桃A?(实物展示)果然是红桃A。恭喜你们猜对了。

    师:我再拿一张牌这张牌有没有可能是黑桃A?

    生:不可能,因为老师这四张牌都是红桃A,所以不可能是黑桃A?

    师:你能确定吗?

    生 :确定。

    师:板书“不可能”,那咱们来看看这是一张什么牌?果然是一张红桃A。

    师:老师这还有一套牌,(4张不同的A)请你认真观察,老师把牌翻过去,再洗一洗牌,我抽出一张谁来猜一猜,这是什么牌?

    生 :方片A。

    师:你能确定吗?

    生 :不能确定。

    师:为什么?

    生 :因为。老师刚才的四张牌是不同的,什么样的牌都有,所以就不能确定老师手里拿的到底是什么牌。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来猜一猜,我手里是一张什么牌?

    生 :红桃A。

    师:确定吗?

    生 :不确定。

    师:不确定,应该怎么说呢?

    生 :可能是红桃A。

    师:板书“可能”

    师:“一定”“不可能”“可能”是描述事物可能性的三种情况,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板书课题:可能性)其中“一定,不可能”是可以确定的,而可能是不确定的。

    师:还想玩游戏吗?(老师做出非常6+1的手式)认识这个手势吗?

    生 :非常6+1

    师:对,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这个节目,那么在非常6+1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环节,谁知道?

    生 :砸金蛋

    师:对,但老师这没有金蛋,我这有六个宝盒,分为两类,一类叫幸运宝盒,一类叫快乐宝盒,幸运宝盒有2个,快乐宝盒有4个,我想找几个同学到前面来抽宝盒,谁愿意来?

    师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

    师:你想抽到什么宝盒?

    生:快乐宝盒,因为我想得到快乐。

    师:你认为你一定能抽到吗?

    生:有可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里有两种宝盒,抽到哪种的可能性都有。

    师:同学们预测一下,他抽到哪种宝盒的机率最大?

    生1:快乐宝盒

    生2:幸运宝盒

    师:究竟能抽到哪种宝盒呢?答案马上揭晓。

    生抽宝盒交给老师。

    师:恭喜你心想事成,选中快乐宝盒,请你面向大家“微笑”一下。

    现在剩下的这些宝盒,你认为都是什么宝盒呢?

    生:3个快乐宝盒,2个幸运宝盒。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继续选宝盒?

    (一生到前面来)

    师:猜一猜他能选中哪种宝盒?

    生:快乐宝盒。

    师:一定是快乐宝盒吗?

    生:不一定,有可能。

    生:有可能是幸运宝盒

    师:大家为什么不能确定呢?

    生:因为剩下的宝盒既有幸运宝盒又有快乐宝盒所以不能确定。

    师:同意他的说法么?

    生:同意。

    师:请你选宝盒。

    生选后打开。

    师:你很幸运,选种幸运宝盒,现在还剩下什么宝盒?

    生:3个快乐宝盒1个幸运宝盒。

    师:你能确定吗?

    生:确定,一定是这样。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谁愿意继续到前面来选宝盒?

    (一生到前面来)

    师:你认为他能选中哪种宝盒?

    生1:有可能选中快乐宝盒。

    生2:有可能选中幸运宝盒。

    师:选中哪种宝盒的机会大些呢?

    生:快乐宝盒。

    师:请你选宝盒。

    生选宝盒并打开

    师:恭喜你选中快乐宝盒,请你面向大家“大笑”

    生做大笑动作

    师:现在还剩下什么宝盒?

    生:2个快乐宝盒,1个幸运宝盒。

    师:观察仔细继续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

    一生到前面来

    师:你认为他能选中哪种宝盒?

    生1:有可能选快乐宝盒。

    生2:有可能选中幸运宝盒。

    师:请你选择

    生选择并打开。

    师:祝贺你,你非常幸运,选中了幸运宝盒。

    那么剩下的宝盒是什么宝盒呢?

    生1:一定是快乐宝盒。

    生2:一定是快乐宝盒。

    师: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生:因为两个幸运宝盒都被打开,所以剩下的就一定是快乐宝盒。

    师:有道理,看来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孩子。

    (选两名学生到前面来完成游戏,分别做出“冷笑”和“哭笑不得”的表情。)

    师:看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老师就在领你们玩一个游戏,我需要两个助手,谁愿意到前面来,(把这两名学生的眼睛蒙上)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看(把一袋黄球放进1号盒子里,把一袋不同颜色的球放进2号盒子里),看清楚了吗?

    生 :看清楚了。

    师:(解开一名同学的纱巾)我想让这名同学一定摸出一个黄色的球,请你找出一个你最信任的朋友来告诉你到哪个盒子里去摸?

    生1:到1号盒里摸。

    生 2:到1号盒里摸。

    师:你能确定吗?

    生 2:确定。

    师:听了朋友们的话你来摸摸看。

    生摸球展示给大家看

    师:果然是黄色的球。再摸摸看,又是一个黄色的球,再摸摸,又是一个黄色的球,那么我想让你猜一猜,根据朋友们说的和你刚才摸球的结果,你觉得这1号盒子里的球有什么特点?

    生 :我想这个盒子里一定都是黄色的球。

    师:为什么?

    生:一定摸出黄色的球,那只有都是黄色的球才能一定摸出黄色的球。

    师:真是一个认真思考的孩子。请回吧!

    师:这回该轮到你了,我想让你摸出一个蓝色的球,你准备找谁来帮忙告诉你呢?

    生:我的朋友。

    生1:到2号盒子里摸,能摸出蓝色的球。

    师:你能确定吗?

    生1:不能确定。

    师:他不能确定你一定能摸出蓝色的球,你再找一名同学帮帮你。

    生:*同学。

    师:好,你来告诉他应该到哪个盒子里去摸?

    生2:还是到2号盒子里去摸。

    师:你能确定他一定摸到蓝色球吗?

    生2:不能确定,但有可能摸到蓝色球。

    师:通过刚才同学的回答你猜猜这个盒子里的球有什么特点?

    生:这个盒子里的球颜色不一,但一定有蓝色。

    师: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来摸摸看。

    生摸球。

    师:你真幸运,一下就摸到了蓝色的球,你再摸摸。

    生摸球展示给大家

    师:让其他同学摸一摸。谢谢你的配合,请你回位。

    师:现在我想问同学们有没有可能在一号盒子里摸出一个蓝色的球?

    生1:不可能。

    生2: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在1号盒子里只有黄色的球,所以不可能摸出一个蓝色的球。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我想在2号盒子里摸出一个红色的球,你觉得有可能吗?

    生1:不可能

    生2: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在2号盒子里没有红色的球。所以不可能摸出红色的球。

    师:根据刚才咱们做的游戏,请你按要求涂一涂。拿出题卡。

    (生按要求涂题卡)

    师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涂。

    师:刚才我们通过游戏知道了事情发生时出现的几种情况,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也存在这三种情况,老师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几件事请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进行描述,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件事进行研究。(课件展示)

    (学生研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一定”“不可能”“可能”并结合实际对一些事件进行了判断,判断的正确与否与我们的观察力,与我们的知识经验联系的非常紧密,因此,课后同学们要多看书,多积累经验,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教学反思:

    我的这节课是人教版第五册的内容《可能性》,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事情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了解有的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有些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些是一定发生的。

    这节课我想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玩中学的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我就安排非常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乐趣,同时也在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可以看到整节课学生几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开心,在玩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考。虽然老师没有更多的讲解,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却都达到了。

    二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始终。

    在教学中,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节课中,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平时喜欢玩的扑克牌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紧接着又以平时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非常6+1中砸金蛋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猜宝盒的活动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之后又让学生带着要求去摸球,进一步巩固对“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认识。

    三注意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有用的数学是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又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件事让学生进行判断。

    不足之处:

    教学的梯度体现不明显。第2个游戏如果放在最后就会更好些,因为设计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的是教师,可能是我的经验有限,应变能力较差,学生表现的那么好,老师表扬鼓励的话不到位,没有一份奖品奖励给他们,这也是我以后要学习和注意的地方。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小学制数学第九册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探索合作,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体验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cai出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说出它们的面积公式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2.教师设疑:cai出示一个梯形,想一想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二、教学新课:

    (一)、引入课题:那我们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做实验,共同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实验探究:

    ② 梯形的面积会跟梯形的什么有关呢?

    2.小组合作实验,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利用手里的学具(标出上底、下底和高),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试着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思考: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怎么拼?

    ② 拼成的这个图形的面积跟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③ 你觉得梯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3)小组合作,学生实验。

    3. 实验汇报。

    现在给你一个任意梯形,你都能求出它的面积吗?怎么求?为什么?

    5.概括总结、归纳公式。

    教师提问:

    ①为什么计算梯形的面积要用(上底+下底)×高÷2?

    ②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能详细的说说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吗?

    五、巩固提高。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梯形与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再让学生用一个梯形,想办法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移”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推导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表达得不够清晰,对于推导的过程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如果让他们充分地操作体会,时间又不允许。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我需要反思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若干个梯形图片(其中有两个完全一样的。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

    2、你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

    启发谈话:同学们能依照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板书课题)

    ⑴拼一拼,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动手拼一拼。

    ⑵看一看,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提问:你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了吗?

    出示小黑板: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学生讨论,指名回答,师板书。

    师: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想出别的计算方法推导它的公式?下面小组讨论。分组汇报:

    生1:做对角线,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如下图⑴:

    生2: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做另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如上图⑵。

    生3:从上底的两个顶点作下底的垂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如上图⑶。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好多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2。”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你会表示吗?

    出示例子: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学后记:

    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以实践操作为切入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积极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获得感性材料,为概括出新概念、总结新方法打下基础。

    在教学是我注重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比较不同单位表示的钱数的大小。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具体购物情境,体会购物的总钱数和购物的数量,积累购物的初步经验;感受购物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体会元、角、分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培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元、角、分简单换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购物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做练习十第3题

    2、做练习十第4题

    3、做练习十第5题

    4、做练习十第6题

    5、做练习十第7题

    一、回顾引入

    1、回顾旧知

    提问:这单一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那些知识?请吧你的认识和大家说说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认识。

    2、引入课题

    小朋友真棒!为了巩固和应用小朋友已经掌握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练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再现就知

    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说说各是多少钱。

    2、口答

    提问:1元人民币可以换几张1角的?可以换几张5角的?为什么?

    (板书:1元=10角)

    如果用分币来换,几分可以换成1角?(板书:1角=10分)

    1角2分=()分

    1元2角=()角

    1角2分和1元2角哪个钱多?

    3、做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交流结果,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指出:把1元几角换算成多少角,可以按1元是10角,合起来是十几角;把十几角换算成几元几角,可以想其中10角是1元,就可以很快知道是1元几角。

    4、做练习十第2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在课本上,在集体交流。

    让学生说说怎样比的。

    提问: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回答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讨论够不够,说说自己想法。

    指出:三样商品各买一件,共需要28元,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多,就够了;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少就不够。

    先让学生了解价格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提问:把10元钱用完是什么意思?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情境,说说知道了什么,求什么问题。

    提问:这里找回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组织交流算式和得数,要求学生口答,并提问:计算牛奶的价钱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口头列式,教室板书。

    提问:小宁买了什么?就要多少钱?如果付的都是10元的,应该付多少张?

    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应用练习

    1、交流小结。

    提问:这节课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你知道吗?

    3、布置课后实践

    四、练习小结

    练习十第8题。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试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景

    出示课件情景图,通过谈话引出小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了解事情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1、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计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2、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预设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

    4、认识连乘算式,讲解计算过程

    5、出示连乘的计算题,对计算方法加以巩固。

    三、思维拓展

    1、出示情景题1,让学生自己读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2、出示情景题2,让学生试着用综合算式解决。

    四、课堂小结

    师生通过简短的谈话引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明确“一栋楼”的概念,为下面的计算做准备。

    交流时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每一步是在求什么。通过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自己的方法得到认证,同时还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不同想法,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情况。充分考虑这些可能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可以使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

    两道连乘的计算题,既是对计算方法的练习,又是为下面自己列连乘算式做准备。

    这又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通过这道题,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以及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道题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知识内容的升华。这样用分步列式的同学也尝试到了列综合算式的好处,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新知识的用途,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师:同学们,我这有几张城市建筑的.图片,咱们先来看看。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高楼,体现出一个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这几年,我们石家庄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到处都是高楼耸立。最近,有家开发商又要新建楼房了,他们打算在一个生活小区里新建楼房,用来解决一些居民的住房问题。他们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课件)。

    师:图中这是几栋楼呢?

    像这样的一排楼房,就是一栋。一共要建8栋这样的楼房,每一栋都有5个单元。

    师:那么这个小区建成后可以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呢?先自己算算,然后四个人一组互相交流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自由发表不同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第一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先有学生回答出用分步算式计算,再有学生回答出用综合算式计算。

    生1:12×5=60(户)60×8=480(户)

    生2:8×5=40(个)12×40=480(户)

    生3:12×5×8=480(户)

    师:真不简单,一道题就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12×5×8=480(户)这个算式,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算式,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那你们试着把这个分步算式也改写成连乘算式吧。

    第二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可能第一个学生就用的综合算式计算,首先表示肯定,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老师再讲解连乘。

    生:12×5×8=480(户)

    师:这种方法挺巧妙。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生:(其他同学回答)

    师:刚才第一名同学的方法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综合算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

    第三种情况:

    可能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学生列出用综合算式计算,这样就等学生们回答完,老师加以引导,列出综合算式。

    生:(找2、3名学生回答)

    师:像这样的两个乘法算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板书),这样的算式叫做连乘。

    师:连乘算式的计算是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板书)

    师:我这还有两道连乘的计算题,你们试着做做。

    (用投影展示2名同学的计算结果,说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开发商解决了问题,大家表现的都很棒。我这还有一个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出示课件)

    师:在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做一做吧。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学生列的是分步的算式,要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列出了连乘的算式,要予以表扬,但不做硬性的要求。

    师:刚才同学们用数学知识解决了那么多问题,真行!我家邻居小明暑假去旅游了,照了好多好看的照片,你们想不想看看?那咱们一起看看吧!(出示课件)他照了多少张相片呢?大家一起算一算吧!(出示课件)你们能不能尝试列综合算式呢?

    生:能!

    师:试着做一做吧!谁来说说你的做法。

    生:(找2名同学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讲解)

    说得很好!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jk251.cOm扩展阅读

    「必备」关于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500字汇总


    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作为老师应该尽心尽力写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能帮助青年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教案的逻辑应该怎样安排呢?你也许需要"关于小学数学优秀教案"这样的内容,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关于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篇1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

    (放音乐)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晴朗了,森林里许多小动物都高兴出来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多媒体图画)谁来介绍一下?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构建倍的概念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关系。比较两个数除了求和、比多少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叫做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

    2、构建倍的概念

    体会倍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3个教学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体会倍意,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第一层教学:初步体会倍含义

    同学们!刚才通过数一数,我们知道猴子有几只?鸭子有几只?如果我们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猴子摆几个圆片,鸭子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摆。(分2行,第一行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师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圆片画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63=2,老师引导学生说: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这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

    第二层教学:加深对倍的认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发现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小鸡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老师把问题板书在黑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并说出理由。

    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小鸡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会小鸡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层教学: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下面请同学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说一说

    (3)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应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根据课本的练习编排,我设计了闯三关练习,让学生带着兴趣,玩中学,学生在轻松而又带有竟争性中解决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1、第一关比速度

    2、第二关比高矮

    3、第三关比记忆

    同学们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吗?还记得最近的天气吗?看图理解,寻求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数据的过程,所以本环节试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老师归纳: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自己试着归纳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回忆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研究的成果,这样做更体现了过程。

    整堂课的设计,由生活情境导入,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倍,再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解决有关倍的知识,最后到生活中寻找倍,层层递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点呢?在教学时,在具体的情况中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动中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3个层次。

    (一)帮助学生理解倍含义。在这个环节上,首先由学生在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用小圆片代表小鸭、猴子来摆一摆。这些环节学生们都是可顺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义时,就需要老师来帮一帮。这时我就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到确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个小圆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鸭的6个小圆片就可以看成这样2份,从而推导出小鸭数是猴子的2倍。

    (二)辅助学生加深对倍的认识。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倍的含义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时,我就引导学生先独立用画小圆圈代表松鼠数和小鸡数,然后圈一圈,与同桌说一说,集体反馈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设计了这样3个层次的教学,对于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关于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篇2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用课件出示闹钟声和录音让大家猜谜,当同学们猜出闹钟,再说说它的作用。这样引出课题。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两大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初步认识钟面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钟面和自己的学具钟表看发现了什么?充分的让学生说一说,数一数,主动探索性观察解决问题,把自己发现的与同桌小朋友交流,合作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凌乱的不是在序的,不容易将知识转为内化,如:有的学生发现有长针也有短针等,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让时针和分针作自我介绍,用充满童真的语言来吸引孩子。接着再跟着电脑数,得出钟面的基本结构,也强调了时针走的慢,分针走的快的特点,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同时以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比教师直接给予答案,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第二步骤是学习整时的认、读、写。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3个钟面板在黑板上,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时针和分针的区分,做一个时针和分针交朋友的小游戏。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拨一拨,在这里教师作示范按顺时针拨动钟面,再让全班同学参照老师的方法,一人说时刻,一人拨钟面。这为今后的教学作铺垫。

    在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时,我先介绍汉字“时”表示的方法,在教学电子表形式时,充分利用教材,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放着什么?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自然巧妙地把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打开学生的记忆大门,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出答案,通过对8时的两种书写形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整时两种写法,再通过练习,让学生板演黑板另外两个钟面的写法。使学生学以致用,促使知识内化。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

    1.我用课件出示小朋友的一天,让学生边看录像边互相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合理吗?这样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为后面的作业打下铺垫。;

    我先让学生说说在这40分钟里学会了什么样?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并布置作业扩展训练,回家在爸爸妈妈帮助下为自己设计一份作息时间表。

    以上是我对“认识整时”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关于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关于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农家小院图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

    1~5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给出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同学们知道,一年四季是那几个季节吗?

    学生:知道。春夏秋冬。

    教师:那现在是哪一个季节啊?

    学生:秋天。

    教师:对了,现在是秋天,秋风送爽,硕果累累,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们看看这位老奶奶,家里是不是收获了很多东西啊?

    学生:是。

    教师:同学们瞧瞧,这幅图里面都有什么东西呀?

    学生:南瓜/花朵/老奶奶

    二、进入新课

    教师:有多少个南瓜呀?

    学生:5个。

    教师:有多少朵花?

    学生:3朵/4朵。

    教师:这样一会儿3一会儿5又一会儿4的,老师听着觉得很乱。我们应该按顺序来,老师教大家,我们可以从小到大数。最小的数量是多少啊?

    学生:1。

    教师:图中有什么数量是1的呢?

    学生:一个老奶奶/一只小狗/一串玉米。

    教师:对啦!老奶奶、小狗和玉米的数量都是1,可以用数“1”表示。那我们数量1的东西数完了,接下来应数数量几的呢?

    学生:2。

    教师: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中可以用数“2”表示的东西。

    学生:2只鸭子/2个筐/2个盘子。

    教师:很对。它们的数量都是2,可以用数“2”表示。2数完了应该数几呢?

    学生:3。

    教师: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里面可以用数“3”表示的东西。

    学生:3只小鸟/3盆花/3只蝴蝶。

    教师:很棒,它们都是数量为3的东西,可以用数“3”表示,3数好了接下来应该怎么数?

    学生:数4。

    教师:请同学们数数,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4”表示的呢?

    学生:4只小鸡/4朵向日葵。

    教师:很对,小鸡和向日葵的数量都是4,可以用数“4”表示。接下来我们应该数?

    学生:5。

    教师:没错!请同学们说说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5”表示的呀?

    学生:5个南瓜/5个玉米。

    教师:大家表现地真棒。南瓜、玉米

    的数量是5,可以用数“5”表示。现在大家一起来认读一下。

    学生:1、2、3、4、5。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计数器。上面有几颗珠子呀?

    学生:1颗。

    教师:1颗珠子可以用1表示,我们再加一颗珠子,现在是几颗啊?

    学生:2颗。

    教师:可以用几表示?

    学生:2。

    教师:看上面这道题,请一个同学回答。

    学生1:再摆1颗珠子是3颗,可以用3表示。

    教师:那再摆1颗珠子呢?

    学生2:是4颗,可以用4表示。

    教师:那再摆1颗珠子呢?全班一起回答。

    学生:再摆1颗珠子是5颗,可以用5表示。

    教师;大家都掌握了吗?现在我们来学习怎么写这些数。大家看一下,1是从上往下写,稍稍有些倾斜,大家拿出方格本,跟着老师一起写。

    2像一只小鸭子,看老师写一次。好,现在在方格本上写下2。

    3像小耳朵,看老师写一次。好,现在在方格本上写下2。

    4要写得直直的,不能有弯曲的地方。看老师写一次。好,现在在方格本上写下2。

    5比较难写。看老师写一次。好,现在在方格本上写下2。

    三、练习

    教师:现在大家在方格本上写1~5,1个数字写一行。

    教师:写好了没有?

    学生:写好了。

    教师:剩下的时间大家把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两道题完成。

    教师:好,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利用色彩艳丽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1~5基数含义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1~5基数含义的认识。

    教学反思:

    1~5学生们在幼儿园都已经学习过了,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通过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讨。但实践下来发现课堂游戏少,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可以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多开发一些数学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

    关于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篇5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的方法;知道表示时间的两种形式。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关于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篇6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小学数学《认识方向》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同学分成四组,分布于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一、引入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南通市要建“奥林匹克广场”啦!这个现代化的体育活动中心就建在我们学校的正南方向。你们知道哪个方向是南吗?用手指一指。

    (同学纷纷用手指南)

    师:哦!大家都知道这一面(手指南)是南。那么,除了南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方向?

    生:除了南,还有北。

    生:还有东、西。

    二、展开

    师:人(和物体)总是位于一定的方向和位置的。我们怎样区分方向呢?你们有什么方法吗?

    生:我看太阳认方向。太阳升起的一方是东。面向东,背后就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师:这个方法真好!我们一起学一下。

    (同学纷纷面向太阳升起的东方,分辨西、北、南)

    生:不对!早晨可用这个方法。下午,面向太阳落山的方向是西,背后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

    师:对!黄昏与早晨的情况正相反。要是阴天、雨雪天呢?

    生:可以用指南针,指南针的箭头一端总是指向南。

    生:我看房屋认方向,房屋的大门一般都是朝南的。

    生:我看人们晒衣服,搭衣服的晒架总是装在房屋南边阳台上的。

    生:冬天,积雪几天不化的一面肯定是北,冰雪很快融化的一面肯定是南。

    生:山坡上,草木茂盛的一面是南。

    评析:调度同学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实际”,让同学自身运用各种方法认识东、南、西、北的方向。通过交流和对话,使每个同学都个性化地学会识别方向。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识别方向的方法,现在就请大家用这些方法确定你们组在教室中处在什么方向。

    生:我们组在东边,因为太阳从我们这边升起。

    生:我们组在东的对面,是西。

    生:教室是朝南的,我们组正好在教室靠南的这边。

    生:我们组在北边,在南的对面。

    师:(把南通电视塔的模型放在教室中间)现在,南通电视塔就耸立在我们的中间。谁能说说电视塔与你们组的方向位置关系?

    生:电视塔在我们组的东边,我们组在电视塔西边。

    生:电视塔在我们组的西边,我们组在电视塔东边。

    评析:同学被置于生动、实际的生活空间,运用各自的方法识别四个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真实而亲切。

    师:南通电视塔一直在我们的中间,位置没有变,怎么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在南,一会儿又在北呢?

    生:因为我们在不同位置看电视塔。

    生:从不同的角度看电视塔,就有不同的方向。

    师:对!方向总是以一个地方为规范相比较而确定的,与不同的规范相比,就有不同的方向。

    评析:抓住课堂上出现的情况,故作曲解,使同学生发方向的相对性意识。

    师:(不经意地走到教室的西南方)现在,同学们在东、南、西、北各占了一个方向。可是朱老师呢?朱老师站在这里,是什么方向呀?

    生:朱老师站在西南方。

    师:为什么说这是西南方了

    生:因为你站的方向是西和南交叉的地方。

    生:因为你站的地方是西边偏南、南边又偏西。

    师:谢谢同学们给我也定了一个方向,叫西南。现在,请同学们往四周看看。猜猜,还能发现一些这样的方向吗?

    (同学环顾教室,讨论交流)

    生:(指东南方)这又东又南的方向是东南。

    生:(指西北方)这又西又北的方向是西北。

    生:东南与西北是相对看的。

    生:(指东北方)这又东又北的方向是东北。东北与朱老师站的西南也是相对看的。

    评析:从西南方向的确定开始,再让同学通过“往四周看看”的空间观察,凭借已有的主观体验,发现东南、西北、东北等复合方向和其相对关系,同学享受着自身发现的胜利喜悦,衍生出积极情感和自信心。

    师:同学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又自身体验出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现在,谁能用上这些方位词介绍我们这个教室的情况?

    (生居中介绍略)

    评析:用刚刚学习的八个方向介绍复杂、多元的教室空间并非易事。从静态的大环境中分成相对集中的小组学习,可以使同学积极参与,相互合作、交流,形成“动态的集体力量”。借助数学语言(方位词)表达和交流教室内的空间方位,可以认识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师:现在,让我们到“市民广场”逛逛。(出示“市民广场”平面图)这是“市民广场”一带的平面图。这图上的方向怎样认呢?

    生:平面图上总有一个十字样的标志,是表示方向的。

    师:对!这叫十字指向标,它指示着图上的方向。谁知道指向标向上的箭头指示什么方向?

    生:箭头指向北,表示图的上方是北。

    师:那么,下方就是——

    生:(齐)南!

    师:平面图上的方向总是上北下南。哪面是西,哪面是东呢?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面向北站着,左边是——

    生:西。

    师:右边是——

    生:东。

    师:所以图上也是——

    生:左西右东。

    生:所以,图上的方向只要根据十字指向标,记住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就行了。

    评析:在平面图这一虚拟的空间中,引导同学观察、定向、体验,对比生活经验进行想像、识别方向,培养了同学的空间想像能力。

    三、练习

    师:现在,谁能说说图上“少儿书店”、“南通电影院”、“南通中学”、“文峰大世界”各在“市民广场”的什么方向?

    生:“少儿书店”在“市民广场”的西边。

    生:“南通电影院”在“市民广场”的东边。

    生:“南通中学”在“市民广场”的北边。

    生:“文峰大世界”在“市民广场”的南边。

    师:我们学校在“市民广场”的什么方向?谁来指一下?

    生:我们学校在“市民广场”的西北方。

    师:再请看,“南通师范二和小”、“人民公园”、“奥林匹克广场”在“市民广场”的什么方 向?

    生:“南通师范二和小”在“市民广场”的东北方。

    生:“人民公园”在“市民广场”的东南方。

    生:“奥林匹克广场”在“市民广场”的西南方。

    师:说起“奥林匹克广场”,最近,我们学校开展了“我为广场献一计”的活动。现在,请大家做个小设计师,给“奥林匹克广场”设计一张平面图,在广场上什么方向设计个什么馆、场、所……

    (同学设计,画成平面创意图)

    师:同学们都给“奥林匹克广场”设计了些什么呀?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介绍时要用上今天学过的方位词,说明各场地、设施的方向位置。

    (生交流略)

    评析:练习突破了过去“技能操练”的陈规,而变为了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同学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只掌握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略)

    总评:教学目标的定位,走出了数学知识技能的单行道,指向同学的全面发展,并且贯串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结合方向位置在生活中的表示和反映,培养了同学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观察、操作、猜测、想像等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同学有序考虑的意识,发展了同学的空间观念。注重同学的情感体验,使同学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胜利的喜悦,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了学习自信心。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整个方向的认识都表示为同学的自主探索习得。教师为同学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同学经历从实际到虚拟的情境中进行观察、操作、实践、猜想、想像、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方向和物体的空间位置。

    关于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

    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邵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口令游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索8、7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评析: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三种认知水平:第①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较高。]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评析:设置一个帮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让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有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④因为17—9=8,所以8+9=17。

    [评析:让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思维过程,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评析:通过题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较小数加较大数,可以利用学过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数,同时体会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评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8加几得数的规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思考的习惯。]

    2、电脑出示7加儿的题目。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评析: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计和判断。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总评:本课的教学,没有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规范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通用


    教案的编写要围绕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提前编好教案是老师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教师能够通过手写教案获取到教学信息,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为此,小编特意呈上“小学数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p56-58例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在比较中表达出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说明四年级同学正在上体育锻炼课。

    你能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吗?(相机出示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列式猜想:

    ①学生列式:28+17=45(人)或17+28=45(人)。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28+17是用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17+28”呢?(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两道算式都表示把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合起来,所以都等于?(45人)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屏示等式:28+17=17+28)②观察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后板书: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老师也从这个等式发现了一个规律出示:交换28和17的位置,和不变。比较老师和你们的两个发现,哪一种更合适?③交流得出:老师的发现是通过计算证明了的,而你们的发现到底正确不正确还不知道,暂且就把这个发现看做是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既然是猜想就需要我们去验证(板书),同学们想想看,我们可以怎样来验证呢?怎样验证呢?(举例子)怎样举例?(先计算,再用等号连接)2.举例验证:①每个人举3个例子,整个班级就有一百多个例子,这样就比较多了。②汇报交流。老师这儿有个例子:1/5+2/5=2/5+1/5,分数可以,小数也可以。③在交流的过程中,强调一定要把两边的结果计算了以后才能写上等号。从我们举的例子来看,有没有找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发生变化的例子?3.字母表示:①用语言文字叙说比较麻烦,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等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呢?在练习纸上试着写一写。②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作a+b=b+a。这就是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加法验算,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就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4.巩固练习(屏示:你能根据运算律填一填吗?)屏示:96+35=35+□204+□=57+20437+□=59+□76+□=□+76这4道练习都用到了哪个运算律?(加法交换律)三、探索加法结合律。刚才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回到操场,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有三部分,你打算先求什么?(跳绳的有多少人?)会列综合算式吗?(28+17)+23。(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在先算的部分加个括号)。还可以先求什么?(女生的总人数)不改变这三个数的位置,可以怎么列算式?28+(17+23),现在括号加在了什么位置?表示什么?(先算17加23),也就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男生的人数。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会计算吗?要求:一、二两组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算第二题: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得数相同!2.比较异同点,连成等式。(屏示:(28+17)+23,28+(17+23))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第一道括号在前,表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第二道括号在后,表示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运算的顺序不同,为什么得数还相同呢?——因为两道算式都是把28、17、23三个加数相加。师:三个加数是相同的,就连先后的位置也相同,所以得数相同,连成等式!3.感知众多案例,积累感性认识。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注意看!(屏示:(13+45)+25,13+(45+25))猜一猜,它们的得数可能会怎样?悄悄告诉同桌!同桌分工,一人算一道,看看结果怎样?汇报:左右得数相同,连成等式!(屏示:“=”)再看,(屏示:(36+18)+22和36+(18+22))。仔细观察,大胆猜测,它们的结果又会怎样?认为相同的举手!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都是这三个数相加,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但得数还是相同的)口说无凭!(屏示:?)还得算算!左边?右边?得数确实一样,你们真厉害!(?消失)猜得这么准,你们是不是隐隐约约发现什么规律了?能说说吗?(屏示三组等式)这三组等式中都是三个数相加,左边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右边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都怎么样?(不变)。4.猜测规律,举例验证。这个发现,会不会仅仅是一种巧合呢?如果换成其他的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得数还会相同吗?你能不能再举些例子来验证?同桌互相验证,全班汇报。像这样举出的例子,被同桌证实和不变的举手!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屏示省略号)5.归纳加法结合律。看来,我们的发现不仅仅是巧合,三个数相加一定有规律!师生共同小结: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师:这个规律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现在需要几个字母?(3个,a、b、c)你能用字母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板书:(a+b)+c=a+(b+c))四、巩固练习。1.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45+36)+64=45+(36+□)(72+20)+□=72+(20+8)560+(140+70)=(560+□)+□2.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1)72+16A.(75+25)+48(2)45+(88+12)B.16+72(3)75+(48+25)C.(45+88)+12真了不起!完成得这么好,还有两道算式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呢,愿意吗?如果这两道算式得数相同,你就起立证明自己的观点,看谁反应快!准备!(84+68)+3284+(68+23)哎,站了又坐下去,怎么回事?(三个加数中有一个不同了)哪个加数不同?一个是32,一个是23,既然两边不等,那你知道哪边大吗?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看题要仔细)3.渗透简算意识。计算比赛:一二两组算左边,三四两组算右边,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哪组速度最快!45+(88+12)(45+88)+12时间到!停笔!我宣布,一二两组快!三四两组慢!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尤其是三四两组!不公平?左边算式中先算88加12,正好凑成100。右边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75+(48+25)(75+25)+48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正好得到100。4.数学小故事:(高斯1+2+3+4+5+6+7+8+9+10)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课研究的内容!省心声明:1、本网站所刊载的各类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文字、图片、图表)的作品全部来自互联网、百度和由网友提供,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2、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3、本站所提供的一切资料均共交流参考使用,如有其它用途,请与作者本人联系。省心网温馨提示:欲查找更多相关内容,请使用本页面下边“上一篇”和“下一篇”按钮查找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有关9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2.渗透简单应用题的结构,为正式学习文字应用题做准备,加深理解“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正确解答。

    3.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识图,理解题意。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9以内的加减法。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请一组同学来算,其他同学当裁判。

    (2)学生抢答。

    2.看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出示教材50页的牵牛花图(不注明条件和问题)

    师:你能结合这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吗?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6+3=9 9-3=6

    3+6=9 9-6=3

    问:这两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左边的6朵牵牛花和右边的3朵牵牛花合并起来,一共是9朵。)

    这两道减法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9-3=6表示从9朵牵牛花里面去掉右边的3朵,就是左边的6朵。)

    (9-6=3表示从9朵牵牛花里面去掉左边的6朵,就是右边的3朵。)

    师:如果题中标明了条件和问题(板书:6朵、大括号和?朵),这幅图该怎样理解呢?

    二、探索新知

    1.看牵牛花图,自己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说。(左边有6朵,右边有3朵,一共有多少朵牵牛花?)

    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集体订正。板书:6+3=9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要求一共有多少朵牵牛花,就要把6朵和3朵这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2.出示小鹿图。

    学生互相说图意,然后指名说。(草地上一共有9只小鹿,跑了3只,还剩几只?)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板书:9-3=6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要求还剩几只,就要从原来的9只里面去掉跑了的3只,所以用减法计算。)

    3.做一做

    投影出示50页的鱼图。

    师:你能自己看懂图意吗?请你独立完成。

    学生在书上完成后集体订正,板书:9-1=8

    问:谁说说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三、总结质疑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什么?做图画应用题一定要看清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和什么,让我们求什么?只有弄清了数量关系,才能正确地解答.

    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巩固提高

    1.学生独立解答教材53页的第15题.

    出示53页的两组企鹅图,集体订正.

    比较: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问:为什么第1题用减法,第二题用加法?

    如果把第1题的“?只”移到右边来,怎么列式?

    2.投影出示58页的萝卜冬瓜图(图中一部分被盖住,不能数出来的).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听题列式解答

    老师口述题目,学生举手回答.

    (1)街道两边各种了3棵树,一共种了几棵树?

    (2)小明叠飞机,先用了3张纸,又用了6张纸,小明一共用了几张纸?

    (3)小红要写9行字,已经写了5行,还要写几行?

    (4)妈妈买来4个苹果,买来的梨和苹果同样多,妈妈一共买来多少个水果?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法:

    自主探究法

    学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用具:

    挂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都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公园玩,好吗

    二、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出示自学指导

    1、自学课本第54页内容

    2、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再给同桌讲一讲;

    3、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2、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3、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3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12×3=36(元)

    4、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小组交流、组际解疑)

    四、精讲点拨

    结合学生自学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加以点拨。

    五、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2×3

    12×4

    12×5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12×5 18×3 15×6 27×3 43×3

    (组内检查、全体交流)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师:大家搜集了许多有关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图片,谁来给大家展示并汇报一下。(指名回答)

    生1:这枝铅笔的面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生2:这条小鱼的面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

    师:同桌的同学互相看一看,说一说,你们搜集的组合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搜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的图片,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通过学生查、拼、摆、画、剪、找等活动,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组合图形产生感性认识。】

    二、探索活动,寻求新知

    师:生活中有许多组合图形,老师准备了3幅,大家观察一下,这些组合组图形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如果求它们的面积可以怎样求?

    课件逐一出示图一、图二、图三,让学生发表意见。

    生1: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

    生2: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生3:队旗的面是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师:这几个都是组合图形,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生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成的是组合图形。

    生2:有几个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师小结: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图一:是由三角形、长方形、加上长方形中间的正方形组成的,

    面积=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图二: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

    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图三:作辅助线使它分成一个大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方法一:是由两个梯形组成的。

    师:为什么要分成两个梯形?怎样分成两个梯形?

    引导学生说出将它转化成以学过的简单图形以及在图中作辅助线。

    师:是的,可以用作辅助线的方法将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简单图形来计

    (板书:转化)。大家想想,用辅助线的方法还有不同的作法吗?

    方法二:作辅助线补成一个长方形,使它变成一个大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

    方法三:作辅助线使它分成一个大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课件分别演示这三种方法)

    分割法添补法

    师:数学中我们习惯用分割法或添补法,用辅助线来把一个复杂的组合图形转

    变成比较简单的图形,为计算带来简便。画辅助线时要注意画虚线,以及用铅笔和直尺作图。

    板书:分割法或添补法(转化):分解成简单图形。

    师:请你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的表面有组合图形呢?(学生自由回答,对学生们正确的回答要给予好的评价,特别是要鼓励不爱举手的学生讲一讲。注意座在后排的学生表现)

    师:同学们认识组合图形了,那么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组合图形的哪些知识?

    生1:我想了解组合图形的周长。

    生2:我想知道组合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方法是数学的行为、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既然它们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那么分解它们的组成,就可以来个“原路返回”——分解成几个简单图形的和或差。培养学生灵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潜意识的教学思想中既重“方法”又重“思想”。体现数学知识从“行为”到“灵魂”的内化过程。同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

    三、探讨例题,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了不起。老师家这几天装修房子,要刷新墙体。刷新墙体的工人工资是平方米来计算的,请你们帮我算一算。(课件出示例4)

    例4: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

    先让学生思考,再动手计算。

    交流汇报:

    方法一:把这个组合图形一分为二,一个是正方形,另一个是三角再分别算出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最后算出它们的面积和,就可以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

    师: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要算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分别需要哪些条件?请找一找,并标出来。

    指名学生找相应的条件。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出示学生的答案:

    ①5×5=25(平方米)

    ②5×2÷2=5(平方米)

    ③25+5=30(平方米)

    答:房子侧面墙的面积是30平方米。

    (注意检查做错的同学,找出错的原因。)

    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同学用别的方法吗?

    方法二:先把这个图形补上两个三角形,看作一个长方形,先算出长方的面积后,再减去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

    师:能找出每个简单图形的已知条件吗?让学生找相应的条件。展示学生答案

    长方形:长:5+2=7米、宽:5米;

    三角形:底是2米,高是2.5米。

    5×(5+2)—2、5×2÷2×2=35—5=30(平方米)

    答:房子侧面墙的面积是30平方米。

    方法三:把这个图形从顶点向下作一条垂线,就分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面积是相等的,所以只要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以2,就得到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同样让学生找出计算梯形面积的相应已知条件。

    展示学生的答案

    (5+7)×2、5÷2×2=30(平方米)

    答:房子侧面墙的面积是30平方米。

    让学生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了分割法或添补法,作辅助线把组合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来计算面积。(也就是先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然后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再相加。)

    师:非常感谢大家为我解决了难题,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组合图形,我们计算面积时,根据“图形位移,面积不变”的道理,用辅助线把它进行割、补、拼转化成简单的图形,再计算出该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方便多了,这些方法中有的简单,有的繁琐,如果没有要求多种方法的,我们尽量选择最简单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对于例题的教学,由于学生有了新课开始的拼组基础,每个学生

    对求它的面积会有一定的思考,把自己所知道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通过四人小组一起来分一分、算一算,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寻找最简方法,实现方法的化。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的能力。能充分利用刚学的学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利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做一做

    刚才同学们帮老师算了刷新墙的面积,客厅大概是下图这种形状。准备铺上地板砖,大家能帮老师计算一下客厅的总面积吗?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教师参与小组活动。

    方法一:把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4×3+3×7=12+21=33(cm2)

    方法二: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4×6+3×3=24+9=33(cm2)

    第三种方法:分割成两个梯形。(3+7)×3÷2+(3+6)×4=7×6—3×3=42—9=33(cm2)

    让学生说一说试用了什么方法?前三种使用了分割法,最后一种使用了添补法。

    练习过程如上,分解图形如下。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很感谢大家。

    孩子们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做个助人为乐的学生,好吗?

    现在你能帮工人叔叔算算这

    个指示路牌的面积吗?

    【设计意图:1、开放式练习,把枯燥无味的面积计算,溶入到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2、前边的练习后进生可能出现错误,有失败感。自己选择习题,可能选到自己会做的,从而能体会一些成功。对于优生,可能不满足前边练习的深度,自主选择较深的题目,能拓展新知。】

    五、课堂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结束语:同学们在这节课表现非常出色!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般是把它们分割或添补成我们学过的简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要注意根据已知条件分或补,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以板书来表现,学生通过试做汇报、交流观察。体现了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将思维过程充分的暴露出来,体现了算法多样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空间;体现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检测A

    1、这是我们学校将要开辟的一块草坪,如下图。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

    现在有两家公司联系,A公司说种一平方米草要5元,B公司说种同样的草一共需要

    2500元。如果让你决定,你会选择哪家公司?

    2、同学们,我们学校少先大队准备给每个班做一面“中队旗”,不知道该用多少布,想请大家帮忙,你们愿意吗?我们已经知道“中队旗”也是一个组合图形,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图中提供的数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用布的面积。我们比一比谁的方法更新颖、更快捷!

    课堂检测B

    1、在一块梯形的地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其余的地方是草地。草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想种上红花、黄花和绿草。一种设计方案如图。你能分别算出红花、黄花、绿草的种植面积吗?

    答案:课堂检测A

    1、50×33+35×12÷2=1650+210=1860(厘米)

    2、33×26—26×13÷2=758+169=927(厘米)

    课堂检测B

    1、(40+70)×30÷2—30×15=1650—450=1200(厘米)

    2、长方形地的面积:18×12=216(平方米)

    绿草面积(一半):216÷2=158(平方米)

    黄花面积:216÷4=58(平方米)

    红花面积:216÷4=58(平方米)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2、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懂得1元=10角、1角=10分,学会兑换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功用。

    3、培养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及合作精神。

    4、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

    教学工具

    课件一套,常用的面额的人民币(不同版本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为你们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课件演示:点击出现蓝猫图像)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是蓝猫文具店开业的日子,它邀请我们全班去参观文具店,你们想去吗?一起来吧!

    二、探究新知

    1、参观文具店回答问题(课件演示)

    (1)师:谁能说说文具店有什么文具?价钱是多少?(学生回答)

    (2)师:你们喜欢这些文具吗?可是用什么买呢?(学生回答)

    2、认识人民币

    (1)师:中国的钱币叫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

    (2)初认人民币。

    师:将桌面上的人民币拿出,先自己认一认,再在小组内交流,看谁认得多。(学生活动)

    汇报认识情况(学生回答,师板贴人民币:硬、纸币)

    问:观察这人民币,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纸做的钱币是纸币,金属做的人民币叫硬币。

    (3)再认人民币

    师:(指纸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的纸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后,汇报识别方法)

    师:像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在读时有一个相同处是什么?所以它们的单位是元,那你能说说看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单位是什么?(学生口答)

    师: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纸币我们会认了,那么硬币你会辨认吗?

    师:识别人民币可以从人民币的大小、图案、面值、颜色上来记住。观察1元、5角硬币正面,它们有相同的标记是什么?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不能在上面乱写乱画。

    小游戏:

    (1)我指人民币,你举起与我相同的人民币;

    (2)我说面值,你举起相应的面值;

    (3)我说颜色,你来回答。

    3、元、角、分的关系

    师:蓝猫想让大家看一个小片段,看完后说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学生观看课件:元、角、分之间的兑换关系)

    师:看完了这个片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问:你知道1元=()分吗?(可以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4、想一想

    1元可以换几个5角,几个2角?

    2元可以换几个1元,几个5角,几个2角,几个1角?

    5、我们来看看更大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3,例4。

    大家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人名币,这里有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那么它们之间是怎么进行换算的呢?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谁讲的对。

    大家采取你问我答的形式完成人名币之间的换算。(教师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第53页“做一做”的第1题

    师:说说每一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算一算一共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2、游戏:模拟购物

    出示一些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玩具(在每件物品的下面有一个小口袋,在购物时把钱放进去)

    (1)选出三个柜长;

    (2)学生随意购物(看清价格后,购买);

    (3)请柜长检查交钱的情况。

    课后小结

    人民币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但要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还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课后习题

    一、填空

    1、1张1元可以换成()张5角、()张2角和()张1角。

    2、1张2元可以换成()张1元。

    3、1张5元可以换成()张1元。

    4、1张5元可以换成()张2元和()张1元。

    5、1张10元可以换成()张2元和()张1元。

    6、1张10元可以换成()张5元和()张1元。

    7、1张50元可以换成()张20元和()张10元。

    8、1张100元可以换成()张10元。

    9、1张100元可以换成()张20元。

    10、1张100元可以换成()张50元。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0分=()角7角=()分60角=()元

    1元=()分40角=()元1元=()角

    65角=()元()角9角=()分5角4分=()分

    3元6角=()角23分=()角()分70角=()元

    板书

    1元=10角,1角=10分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已有的知识与做法解决新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探索,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主动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理解每一步的算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你一定去过游乐场吧,你都玩过哪些项目今天淘气和笑笑他们高兴地来到了游乐场,咱们一起走进游乐场,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吧。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我们先来计算5人做太空船,需要多少无。

    引导学生审题列出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仔细思考,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能解决这道题吗

    3、小组合作学习,自己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方法带到小组交流中。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算一算,完成书55页第1题。

    学生完成后要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完成书55页每2题竖式计算,一边做一边在心里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做完后教师把学生出现的错误展示出来,提醒学生注意,这样更有针对性。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大家一起来总结。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巩固9的乘法口诀,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用9的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2、能运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用9的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提出教学目标

    复习过渡

    1、对口令

    四九()十六六()五十四

    ()九六十三三()二十七

    ()九八十一()九四十五

    八()七十二()九十八

    要求学生说一说这句口诀能够计算哪些算式。

    2、口算:

    9×7=9×9=

    9×4=9×()=45

    9×8=()×4=36

    9×5=9×()=72

    9×6=()×9=63

    指名口算出结果,并说出你是根据什么乘法口诀来计算的?

    提出学习目标:

    用9的乘法口诀计算9的乘法算式。

    解决实际问题。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各组自行进行学习、展示。

    1、看图写算式(书p85第2题)

    根据课件演示,写出算式。

    通过让学生计算7个9(一个长方体由9个小正方体拼成)是多少,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的含义,通过让学生看图计算,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基本特征的认识。

    2、在下面的表里找出9、9的2倍、3倍…9倍,把这些数圈起来。(书p85第3题)

    看一看9的乘法口诀的各个积,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挂图上圈出要求的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积是怎样变化的。如提问:1个9比10少几?2个9相加,也就是9的2倍,比20少几?9的3倍、4倍、……呢?多让学生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回答好的,要给予表扬。

    小结:可以根据发现的这些有趣的变化规律和积的某些特点记忆9的乘法口诀。

    3、对号停车(书p86第6题)

    4、在空格里填上每两个数乘得的积,看谁都能填对。(书p87第10题)

    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写好后让一学有困难但写得对的学生在全班说结果,使该生有成功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全班展示

    1、书p86第8题

    (1)让同桌的两人互相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如“两棵树相距3米,排成一字形,10棵树总长多少米?”)

    (2)根据题意,选择算法。求9根长多少厘米就是求9个3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3)做完后检查一下自己算得对不对。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2、书p86第9题

    3、书p87第11题

    4、书p87第13、14题

    第14题是找规律填数的练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数,然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如,有的学生根据“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比前一个数多9”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有的学生根据“10-0=10、20-1=19、30-2=28……”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有的学生根据“从第二个数开始,十位上的数字逐渐增加1,个位上的数字逐渐减少1”这样一个规律来填数……通过交流思考过程,使学生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三、激发知识冲突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有什么想法与建议吗?

    四、总结反思,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今天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完成了学习目标,把掌声送给自己和同学们。课后如果碰到与9的乘法有关的问题,请你们用今天办法去自行解决好吗?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前面,其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复习并激活已经教学的面积知识,包括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二是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准备,为主动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能通过分一分、移一移、数一数、估一估等方法数出或算出一个规则、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技能目标:掌握面积计算方法,为今后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做好比较充分的知识和准备。

    方法目标:1、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体会等积变形,感受转化的策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动的转化方法

    难点: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池塘的平面图的面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小组内准备各种规则与不规则图形一份

    3、剪刀、水彩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营造分类情景,感知图形特点

    1、分类

    学生桌上有许多图形,请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动手分一分。

    预设分类方法一:分成简单图形和复杂图形两类。

    方法二:按是否规则把图形分成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两类。

    方法三:按图形中的格子特点把图形分成只有整格的复合图形和既有整格又有半格的复合图形。

    2、

    师:像长方形、正方形这些图形是简单图形,其他四个图形把它们成为复杂图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会从简单的入手。

    二、新课展开,感受解决问题策略

    1、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是多少?(第一组图形)

    师:你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预设方法一:计算的方法,先数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把长和宽相乘就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

    方法二: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不管是用以上的哪一种方法,当我们得出结果后还能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复杂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第二组图形)

    (1)第二组中这些复杂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2)生:在小组里讨论确定解题策略,相互交流。

    预设:左边的图形横着画两条线,把这个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竖着画一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

    预设:右边的图形竖着画2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横着画两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也可以横画和竖画相结合把图形分成几个部分。

    (3)比较方法,虽然有的竖着分,有的横着分,这些分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

    (4)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复杂图形,用笔分一分。

    要求:分的痕迹要清晰、分成的简单图形的各部分面积要看一眼就能知道。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进行方法渗透。要知道复杂图形的面积,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把它分解成几个简单图形,然后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复杂图形的面积。

    策略一:复杂转化成简单(分一分)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解决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一个复杂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的。这种操作是在保持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形状的变化。教学的转化意识是。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到:稍复杂的图形可以等积变形成较简单的图形,求积方法未知的图形可以变成求积方法已知的图形,这就是转化。等积变形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连结,是探索新知识的途径。学生在体验转化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策略。]

    3、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

    (1)师:你能用分一分的方法把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转化成简单图形,并一下子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2)生:独立试一试并交流

    预设一: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右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预设二:分成2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左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对活动过程进行。把一个复杂图形分成几个图形,进行移动,拼成一个规则图形。

    师:在你们活动的过程中,分完了为什么还要移?这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使半格能凑成整格)

    策略二:复杂转化成简单(移一移)

    (3)师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4)师:不管是策略一分一分,还是策略二移一移,都是把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难的化成容易的的来解决,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板书)

    本环节在学生操作形成自己的策略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反思: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的比较和分析使学生得到的就不单是转化的方法,而且体验了转化对解决问题和数学学习的意义。

    4、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又该这样来解决呢?(多媒体出示池塘平面图)

    (2)师生交流讨论: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有没有困难?

    生:发现图上有不满格的

    师:这时,我们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来计算。那两个不满整格的就看成是一个整格。

    生: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开来,然后再计算它的面积。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区分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

    预设1: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涂上颜色。

    预设2: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做上不同的记号。

    学生同桌合作算出图形面积。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现答案都不相同,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要让学生理解:我们算出的面积只是一个近似值,因此都对。但是方法是科学的。

    策略三:分类计数(数一数)

    5、生活中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当我们在生活中想知道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但是又没有格子的时候,还能用到策略四:估一估。

    (2)估一估自己的手掌心的大小

    交流:你是怎么估的。

    (写出你想估一估的物体的表面并估一估,在小组里交流)

    三、交流本课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课外活动

    用小方格测量树叶的大小。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工具

    刻度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2。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

    学生积极发言。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2题。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

    说明:接近8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8厘米。

    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课后习题

    一、填一填。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2、图钉的长大约是()。

    3、曲别针的长是3()。

    4、1米=()厘米。

    5、操场跑道长400()。

    二、小小画家。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3、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4厘米的线段。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读“三、四、五、六、七”5个生字。

    2、能认读单韵母:iuü

    3、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4、认识笔画“竖弯”,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水、三、四、五”。

    过程方法:

    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识本课生字。

    情感态度:

    感受数金鱼的快乐和自主学习拼音的带来的乐趣。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新课。

    1、看图: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数金鱼)

    2、出示课题:3数金鱼(齐读课题)

    3、说话:你见过的金鱼是怎么样的?

    二、读儿歌识字

    1、出示儿歌,看图听录音跟读。

    2、自由读儿歌,指名读儿歌。

    3、儿歌讲了些什么?学生交流。

    4、再读儿歌,你认识了哪些生字?

    5、学生交流识字方法:三、四、五、六、七

    “三”:小老师领读,齐读,“三”有三笔,横横横。

    “四”:是平舌音,齐读。认识笔画:竖弯,书空。

    “五”:男女生读,齐读,什么上面有“五”?五个手指头的五。

    “六”:开火车读,齐读,第六排小朋友站起来。

    “七”:齐读,“七”天,一个星期有七天。

    6、再读儿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7、指导背诵,比赛背诵。

    三、巩固

    1、送信。

    2、一字开花游戏:三、五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生字的笔顺,交流书写笔顺。

    2、教师范写,学生照样子描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开火车读卡片。

    2、出示:一、五、鱼,它们的读音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拼音字母iuü

    二、学习拼音

    1、出示:iuü,谁会读?

    2、跟老师念:衣服衣服iii,乌龟乌龟uuu,金鱼金鱼üüü

    3、开火车读iuü。

    4、出示iuü的四声,你有什么发现吗?加了调号后,i上的一点不见了。

    5、各种形式读iuü的四声。

    6、找找儿歌中有没有带这三个拼音字母的字?

    交流:一、弟、七、数、绿,从文中圈出这些字。

    三、复习巩固

    1、送信游戏:单韵母卡片。

    2、“过河游戏”用拼音卡片aoeiuü做石墩,学生读一个跳一个。

    3、完成“我会选”练习。

    4、齐背儿歌。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准备:

    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潢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教师: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让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3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首尾呼应)再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问个别学生: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这些羊有几只?

    3、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号。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号。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号。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系列11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教案是协调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想看一篇好文章吗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推荐您去看“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一定会有助于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1】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教材首先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关于温度和海拔的知识经验,探索学习用正、负数来表示一些意义相反的量,再组织学生分类、归纳、概括,从数的理性高度更进一步地认识了负数,最后教材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引领学生把对负数的认识和理解应用到生活中,从而进一步丰富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意识。这样安排即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又为今后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打下坚实基础。

    [目标预设]

    1、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联想、猜测、推理等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方法。

    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理念]

    一、注重实效。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过程是个稳固扎实的推进过程,本课设计我注重实效性研究: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从找负数、理解负数、到运用负数都力求注意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联系生活。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应该是生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各个环节,我都力求与生活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经常经历的事例,引导了学生“从生活中学”,学“生活中的数学”。

    三、创新合作。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它不仅仅只是体现教师如何教,还在于体现学生如何学的过程。本课我设计一系列新颖的,能动性强而又有思考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设计思路]

    数学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本课我先通过检查预习入手,巩固对“相反关系”和“温度计”的认识;接着引导 从“天气预报”中探索负数开始,用“海拔高度”巩固对负数的认识,再到生活中找负数的方式探索新知;然后通过分层练习巩固知识;最后通过观看“负数的产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总结本课,并进行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这种采用“检查预习—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的模式,宜利于形成高效、实效课堂。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预习题:(1)、照样子写反话,再与附近的同学或家人一人说一句,另一人说反话。①向前走100米(向后走100米);②小明将200元零花钱存入银行(        );③                ;  ④               。        (2)、观察温度计,我知道到了               、还知道了              。我知道昨天晚上7点的气温是  。)

    1、互动游戏。

    交流预习第一题时,通过游戏了解预习情况。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或同学)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2、检查交流。

    交流预习第二题时,相机出示温度计放大图,了解温度计的刻度情况,主要交流左边的刻度情况,明确其单位-摄氏度,用℃表示。

    3、激趣导入

    相机小结:小小温度计作用非凡,是预报天气的好帮手,同学想不想学好呀?(想)老师现在就带大家观看中央气象台某天的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关注预习,巩固预习成果,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对温度计的认识,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探索例1。

    (1)、将学生带入中央气象台某天的天气预报情景,引导记录城市的最低气温。这是东方大都市--刚举办过世博会的上海(出示温度计图),你能从温度计上面看出这天上海的最低气温吗?你是怎么看出的?

    (2)、这是我们江苏的省会南京(出示温度计图),你能从温度计上面看出南京的最低气温吗?这个温度比上海的气温怎样?(将温度计图放一起,便于学生比较)

    (3)、这是我们祖国母亲的心脏--首都北京。猜一猜:北京的气温一般要比上海和南京怎样?学生提出猜想后,出示温度计图,引出北京气温“零下4℃”。

    (4)、刚才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中,南京正好是0摄氏度。而上海超过了0摄氏度,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却低于0摄氏度,是零下4摄氏度。是一组相反的量。大家能想出巧妙的方法来记录着两个相反的气温吗?(学生交流自己的设想,老师选择性板书:+4℃或4℃   —4℃等,并交流负号、正号以及它们的读写方法)

    (5)、巩固练习。记录其它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出示同时拉萨、哈尔滨、香港、曾母暗沙、南极中山站等地的温度计图)你能分别写出它们的最低气温吗?

    (6)、在温度计上找刻度。师指出温度计是通过酒精柱的高低来表示气温变化的,带有箭头的直线大家并不陌生吧。在下面的直线上,你觉得下面哪个点表示+4,哪个点表示—4呢?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完成后,再让学生尝试在图上表示出-8、-10、10等)

    2、探索例2。

    (1)、(显示珠穆朗玛峰图)谁知道它有多高吗?(8844米)这个高度是从哪儿到山顶的距离呢?(学生回答后,在添加8844米前面添加“海拔”,并在图上添加一条海平面的水平虚线。)

    (2)、世界上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比海平面高的,比如,我国的第五大盆地——吐鲁番盆地,就低于海平面155米(接在上峰图旁边出示盆地图)。大家能从刚才表示气温的方法受到启发,也用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呢?(出示:+8844米—155米)

    (3)、模仿练习。课本第6页“练习一”第1题。

    (4)、在数轴上尝试表示“- 400”“+3193”。相机揭示“正数”“负数”的概念和数的分类。

    3、小结延伸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看到,在表示气温时,以0℃为界,高于0℃时用正数表示,低于0℃时用负数表示;在表示海拔高度时,以海平面为界,高与海平面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表示。由这两种情况想开来,同学们觉得还可以用正数、负数来表示哪些相反的数量呢?

    【设计意图:先借例1抓“相反关系”;初步认识负数;再借例2用“海拔高度”巩固认识负数;最后推广到在生活的其它领域寻找负数。这样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分层练习,深化理解

    1、基本练习。将黑板上的数(说明:出示的数都是可以在黑板上粘贴、移动的)移到圆圈内

    正 数                      负 数

    (1)0为什么不移?(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你还能再写几个正数和负数吗?

    (3)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4)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相机板书大于号,形成板书:正数>0>负数

    2、对比练习。选择合适的结果天在括号内。

    我国多次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其中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        )以上,而背阳面却低于(      ),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      ),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① 21℃         ② 100℃           ③ -100℃

    3、综合练习。

    比赛羽毛球规定了标准重量。4只羽毛球称重并后标准重量比较后,记录为:

    1号  -0.15克       2号  0克    3号   +0.7克     4号   -0.2克

    (1)2号羽毛球真的就重0克吗?

    同桌先交流自己的想法,再集体交流。

    (2)几号羽毛球最重?几号羽毛球最轻?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循序渐进地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正、负数的意义;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寻找并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以求达到学为之用的目的】

    四、小结揭题,拓展延伸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总是的方法和意识;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

    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总是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序的思考问题。

    教学任务分析: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四个领域之一。在第一学段中,要特别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本册书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通过这一专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学科,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等。同时对身边的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具备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活跃,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因此我在数学广角这一主题中安排了五个板块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况,提出搭配中的问题

    谈话:今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和大家在一起学习,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今天我们初次见面,我给你们先讲个“田忌赛马”的故事,想听吗?(教师讲故事,大屏幕播放连环画)

    (学生聚精会神地边听故事边看画面。)

    谈话:故事讲完了,你知道孙膑是如何帮助田忌反败为胜的吗?田忌赛马是用到了数学中的什么学问,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就能揭开这其中的奥秘,也能成为聪明的军事家孙膑。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呢?我们要学习“搭配”,那“搭配”有哪些奥秘呢?带着我们想了解的问题去数学乐园旅行一次,去探索搭配中的学问吧!

    二、引导参与,探究搭配的方法和学问

    1、有顺序的搭配。

    讲述:数学乐园里有自选商场,让我们看看有什么?课件展示2件上装和3件下装,如果你只能选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穿法?

    让学生猜想可以搭配几种不同的穿法?

    那猜想了就让我们想办法来验证吧。你可以用提供的材料来摆摆,也可以自己画一画,再想办法把它记录下来,也可以算一算。(课件出示: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

    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方法)按学生不同层次来展示。

    摆先让学生摆重复的、遗漏的

    再让学生说有没更好的方法——-摆有顺序的。

    比较得出先选定上装搭配下装或先选定下装搭配上装,只要有顺序的来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

    画学生可以用各种符号表示各服装,再连线。

    如:①——③①——④①——⑤②——③②——④②——⑤

    想2+2+2=62×33+3=63×2

    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小结:有顺序的连线和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算出搭配的种类,这样保证既明了又不会重复、不遗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

    2、配一配。

    讲述:自选商场除了衣服还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2种饮料、4种食品)

    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饮料和一种食品,共能搭配出几种不同的饮食?谁能很快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计算出8种不同搭配的饮食。)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但都是有顺序的思考。

    讲述:不同的饮食就有不同的营养,虽然有的饮料和食品是同学们喜欢的,但不能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搭配,因为这其中的营养素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地搭配饮食。

    提升:如果增加一种饮料,还是让你选一种饮料和食品,共能搭配几种?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三、课堂实践,破解密码

    讲述:选好了衣服和食品,我们来到了数学乐园门口,(点击数学乐园)可想进入乐园,必须先破译门锁上的密码,这密码是由9、3、7三个数组成的一个三位数,这三个数共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密码?

    动笔之前请先思考你准备怎样有序排列的?

    问:你共排出了几种不同的三位数?你们和他排得一样吗?

    (学生对数学有序地进行排列。然后说说自己是如何排列的?)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1)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

    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③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第二层次,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第三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1)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2)讨论完成练习十七第4和6题。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注意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探索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正确地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过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暖花开,小草钻出了地面,嫩嫩的绿绿的,那是春天的眉毛;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找春天,这时候正是春游的好季节。

    你瞧,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去了,他们来到河边正要乘船过河了,在乘船过河的时候,他们发现并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

    2、老师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在解决“希望小学过河需要几只船”的问题中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过河-混合运算。

    二、自主学习新知。

    (一)搜集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1、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先同位之间说一说,再指定个别学生回答。图中的数学信息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只船最多只能坐9人。

    2、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复述题意。

    希望小学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要乘船过河,一只船最多坐9人,需要几只船?

    (二)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个别小组的学习讨论。(重点说自己的分析思路和做法)

    3、班内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有:1)29+25=54人54÷9=6(只)

    2)29+25÷9

    3)29÷9=3(只)……2(人)25÷9=2(只)……7(人)

    需要6只船或需要7只船。

    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展示,让汇报的小组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其余小组可以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在相互质疑问难中理解算式的正确性与错误性。

    4、探索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1)老师提问,要求需要几只船,我们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定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

    29+25=54(人)

    b、再求需要几只船?

    54÷9=6(只)

    2)在算式29+25÷9的基础上,老师适当引入小括号。

    老师讲解:根据前面学习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中有除法又有加法要先算除法,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又要先求出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办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会帮你们这个忙的,你们想认识它吗?它就是小括号,让学生读一读。

    3)老师在算式29+25÷9中加入小括号,使算式为:(29+25)÷9,然后告诉学生加了小括号,我们就可以先算括号里的,边说边板书:

    (29+25)÷9

    =54÷9

    =6(只)

    4)让学生给上面的算式命名,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5)提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并板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6)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填空。

    三、巩固拓展应用。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脱式计算。(老师课件出示)

    5×(36-29)(83-35)÷6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自查,再同位之间互相检查。

    2、比一比,算一算。

    94-25+19

    94-(25+19)

    学生先标出先算的一步,再计算,算完后,说一说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3、解决问题:原来有14块蛋糕,又买来6块,把这些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块?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后,让学生说自己的分析思路。

    四、师生总结概括。

    1、老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指定学生回答)

    2、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表现。

    五、作业:

    脱式计算

    (45-20)÷5

    72÷(45-36)(78-22)÷8

    63÷(24-1)

    板书设计: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综合算式:

    29+25=54(人)

    (29+25)÷9

    b、再求需要几只船?

    =54÷9

    54÷9=6(只)

    =6(人)

    答:需要租6只船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总是的方法和意识;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

    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总是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

    有序的思考问题。

    教学任务分析: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四个领域之一。在第一学段中,要特别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本册书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通过这一专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学科,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等。同时对身边的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具备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活跃,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因此我在数学广角这一主题中安排了 五个板块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况,提出搭配中的问题

    谈话:今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和大家在一起学习,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今天我们初次见面,我给你们先讲个“田忌赛马”的故事,想听吗?(教师讲故事,大屏幕播放连环画)

    (学生聚精会神地边听故事边看画面。)

    谈话:故事讲完了,你知道孙膑是如何帮助田忌反败为胜的吗?田忌赛马是用到了数学中的什么学问,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就能揭开这其中的奥秘,也能成为聪明的军事家孙膑。今天我们要学什么呢?我们要学习“搭配”,那“搭配”有哪些奥秘呢?带着我们想了解的问题去数学乐园旅行一次,去探索搭配中的学问吧!

    二、引导参与,探究搭配的方法和学问

    1、有顺序的搭配。

    讲述:数学乐园里有自选商场,让我们看看有什么?课件展示 2件上装和3件下装,如果你只能选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穿法?

    让学生猜想可以搭配几种不同的穿法?

    那猜想了就让我们想办法来验证吧。你可以用提供的材料来摆摆,也可以自己画一画,再想办法把它记录下来,也可以算一算。(课件出示: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

    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方法)按学生不同层次来展示。

    摆先让学生摆重复的、遗漏的

    再让学生说有没更好的方法———摆有顺序的。

    比较得出先选定上装搭配下装或先选定下装搭配上装,只要有顺序的来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

    画 学生可以用各种符号表示各服装,再连线。

    如:①——③ ①——④ ①——⑤②——③ ②——④ ②——⑤

    想2+2+2=62×3 3+3=6 3×2

    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小结:有顺序的连线和思考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快算出搭配的种类,这样保证既明了又不会重复、不遗漏。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

    2、配一配。

    讲述:自选商场除了衣服还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2种饮料、4种食品)

    提问:如果让你选择一种饮料和一种食品,共能搭配出几种不同的饮食?谁能很快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方法计算出8种不同搭配的饮食。)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但都是有顺序的思考。

    讲述:不同的饮食就有不同的营养,虽然有的饮料和食品是同学们喜欢的,但不能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随便搭配,因为这其中的营养素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我们要学会科学地搭配饮食。

    提升:如果增加一种饮料,还是让你选一种饮料和食品,共能搭配几种?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三、课堂实践

    讲述:选好了衣服和食品,我们来到了数学乐园门口,(点击数学乐园)可想进入乐园,必须先破译门锁上的密码,这密码是由9、3、7三个数组成的一个三位数,这三个数共能组成多少种不同的密码?

    动笔之前请先思考你准备怎样有序排列的?

    问:你共排出了几种不同的三位数?你们和他排得一样吗?

    (学生对数学有序地进行排列。然后说说自己是如何排列的?)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的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1、指名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课件出示公式)并讲讲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师:前不久,我们学校开展“植树护绿”活动,四年级同学要在劳动实践基地的一块空地里种桃树,你们看看这块地的形状近似于那种平面图形呢?(课件显示图)

    师:如果每棵桔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桔树呢?(让学生思考一下)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指名说说,引入新课。)

    (三)小组学习,解决问题。

    师:梯形面积怎么计算呢?它是不是也有公式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想办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看一下合作要求:(课件出示)

    (3)比一比:转化成的图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4)写一写: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写下来。学生分组讨论。

    全班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用课件演示转化及推导过程。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并让学生讲讲为什么要“÷2”。)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b)h÷2)

    师: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了,我们就可以帮助四年级同学解决问题了。

    课件出示:四年级同学要在一块梯形地里种树,如图,如果每棵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树?

    让学生独立计算,在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你们帮助四年级同学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代表他们感谢你们。

    (四)应用拓展,巩固知识。

    a、课件出示:P75例1,指名读题,教师出示渠道模型说明“横截面”的意思,再由学生解答,完成后集体订正。

    1)两个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a、课件出示: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9厘米,比下底短3厘米,高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小组计算,集体交流。

    b、课件出示:

    我们经常见到圆木,钢管等堆成如图的形状,通常用下面的算法求总根数:

    想一想是什么道理,并算出图中圆木的总根数。

    课件出示:用篱笆围成一块养鸡场(如图),一边靠墙,篱笆总长65米,求养鸡场的面积。

    让学生讲讲这节课的收获,并布置作业。

    有时间的话做“思考”

    在下图的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7】

    教学目标:

    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枚举方法,解决鸡与兔的数量问题。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对尝试法有所了解和体验,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2幅动物的图片请你们欣赏一下,看这是什么?(出示公鸡图片)这幅呢?(出示兔子图片)

    师;这是两种同学们很熟悉的小动物。

    师:一只鸡有几个头,几只脚?一只兔子有几个头?几只脚?一只兔子比一只鸡多几只脚,一只鸡比一只兔子多几只脚?

    师:看来这几个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简单了。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有关于鸡兔的有趣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师:这个有趣的问题出自于我国大约在1500年前唐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谁来读一读?

    师:你们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如果学生说不出师可说,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同学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个古代数学名题解决,有没有信心!

    如果生能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师:看来你了解的知识可真多。“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同学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个古代数学名题解决,有没有信心!)

    二、解决问题

    1、好!请看屏幕。课件出示

    出示课件: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师;谁来读一读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师:把你的想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写在本子上。

    3、生在做题时,师在注意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做法。

    4、展示学生的答案。

    实验投影展示

    10分钟后进入小组汇报、集体交流阶段。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只,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也许学生不知道这是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师你能给你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起个名字吗?)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2只鸡,18只兔直接跳到10只鸡,10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这三个小组的同学都采用了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你们为什么要采用列表的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生1:列表可以帮助我们一一举例,从中找出需要的答案。

    生2:列表也就是运用假设法,通过逐步的假设,最终找到符合条件的答案。

    师:同样采用列表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可这三种列表的方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3:我认为第一小组的列表方法的特点是逐一列表,这样不容易遗漏答案。

    生4:虽说第一小组的方法可以完全地列出全部的答案,但比较麻烦。我认为第三组的方法比较好,可以根据题目的根据情况,确定假设的范围,这样可以很快寻找到需要的答案。

    师:在采用列表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还采用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们知道采用了什么方法吗?

    师:对!还采用了假设的方法。

    师:同样采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可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却有不同。如果现在让你选择其中一种列表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你会选择哪种列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说得都很有道理,同样选择列表的方法,我们可根据题目的实际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取中列举的方法,由于鸡与兔共20只,所以各取10只,接着在举例中根据实际的数据情况确定举例的方向,这样可以大大缩小举例的范围。快又准确地寻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4、有其他的解法吗?(老师让举手的其中三名学生上台板演)

    生5:假设20只都是鸡,那么兔有:(54-20×2)÷(4-2)=7(只),鸡有20-7=13(只)。

    生6:假设20只都是兔,那么鸡有:(4×20-54)÷(4-2)=13(只),兔有20-13=7(只)。

    5、生还可能采用画图的方法。

    师:同学太聪明了,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可以选择画图、列表、假设等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些方法中我们可以选择取中列表法。在列表时应注意如何设计表头:

    现在大家就根据列表的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吧!

    三、自主练习

    同学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独立地尝试解决。

    1、鸡兔同笼,有17个头,42条腿,鸡、兔各几只?请你列表的方法解决。(想一想怎样设计表头)

    (例题中的表格老师已经设计了表头,练习题中,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己设计,培养学生数据的收集、整理能力。)

    2、同学们的材料袋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生做题后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师问:你为什么选择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能够根据不同的题目选择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有关于鸡兔同笼的问题。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这节课同学们采用了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了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鸡兔同笼的问题”。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中也能象今天一样肯于动脑,勤于思考,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8】

    第一课时           辨认上、下、前、后、左、右

    教学内容:p32情景图   p33例1、2

    课堂活动p36、1        练习三、1、2

    教学目的:1、通过前后的辨认,让生体会生活的位置与方向的数学价值,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积极性

    2、 识上下左右,并利用这些防卫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教育生从小爱护小鸟,不要随便捕捉小鸟,和谐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认识前后左右,并利用这些防卫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

    出示 情景图

    1、 请生仔细看图

    2、 生小组交流

    师:你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在什么的前面,什么在什么的后面

    什么在什么的上面。什么在什么的下面

    师可提示 生警察叔叔手指的方向,两个学生玩指南针,两个工人用经纬仪测方位

    (指南针,经纬仪课前请学生调查,了解)

    师:有谁知道指南针和经纬仪的有关知识,请他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辨认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二、 探索新知

    (一) 学例1

    1、 请生仔细看图       “你看到了些什么?”

    2、 请生找到亮亮用笔把亮亮圈起来,用箭头指出前进的方向

    3、 师:甜甜在亮亮的前面,勇勇在亮亮的前面还是后面呢?

    4、 师:在 甜甜后面的有哪些小朋友?

    5、 师:在巧巧前面的有哪些小朋友?

    6、 师:你看图还可以说说是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吗?请小组的同学讨论。

    (生讨论,交流)

    7、 说一说:你在教师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些什么?

    生观察,请生说

    8、 练习三、  1

    生观察,交流

    谁跑在最前面,谁跑在最后面

    谁跑在松鼠的前面,谁跑在乌龟的后面

    跑在松鼠后面的动物有哪些?

    还可以怎么说

    (二) 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师:请小朋友观察图片,泥人市图中的动物吗?不认识的字可以询问老师。

    (生认识图片)

    师:小朋友你知道在孔雀左边的是什么鸟吗?

    孔雀的右边是什么鸟?我们在判断谁的左边是谁是,你可以举举自己的左手,左手 对着的是左边,右手对着这边是右边,分清左右以后,再来判断。

    你还可以说说是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吗?小组讨论一下。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师:你还可以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吗?小组讨论一下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你能说说孔雀的上边是什么吗?

    孔雀的下边是谁?       谁能够像这样再说一说?

    (小组交流) 3、 课堂活动p36、1

    读题,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请生按要求摆放

    4、 课堂活动、3

    师:自行车要靠公路的右边性,他们都遵守了这条交通规则吗?

    我们在公路上也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红灯亮,绿灯停,过马路要走人行道。

    5、 p40练习三、2

    请生把书倒过来,正对着汽车,再完成。

    三、 课堂活动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二课时            找座位

    教学内容:  教材p35、例3      p36、2、4、5    练习三、3

    教学目的:  通过找座位的形式,在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的 同时,向学生渗透坐标的最简单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体会生活中位置与方向的数学价值

    教具准备:例3的图

    教学过程:

    一、 介绍自己

    师:你能介绍自己 的名字,并说出你前边,后边,左边,右边的是谁吗?

    (生介绍)

    二、 新授

    1、 出示课题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找座位(板:找座位)

    2、 参观教室

    师:面对讲台最左边的是第一组,现在我请第一组的小朋友起立

    (第一组起立)   (师出示示意图)

    师分别请第一组,第二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的小朋友起立。

    (师依次出示示意图)

    师:请小朋友看一共有几组?

    横着看,离讲台最近的是第一排,依次就是第二排……

    (手边口述,边板书:1、2、3、4、5)

    师:这个教师里一共有几排?

    (师点排数,生起立)

    师:现在我请第一排的小朋友起立(生起立)

    第二排、第三排……

    师:你知道你是教室中的第几组第几排吗?

    (师出示玲玲)

    师:玲玲坐在第几组第几排?你能指出来吗 ?谁能像他那样边指边说?

    3、 帮其余4位小朋友找位置,看书p35

    师:左边的小朋友叫什么?兵兵说了什么?找出他的位置。

    红红说了什么?找出她的位置。

    巧巧说了 什么?找出她的位置。

    军军说了什么?找出他的位置。

    同桌的小朋友比比谁连得好。

    4、 在黑板上贴出四个小朋友

    师:兵兵坐在哪?协会来贴出兵兵?

    红红、巧巧、军军坐哪?谁来贴?

    点点和佳佳的位置在哪?请你找出来,到黑板上指出来,说说后填在书上。

    巧巧坐在第几组第几排?军军坐在第几组第几排?

    老师作在兵兵的后边是哪?军军的饿后边是哪?

    你自己 想坐在教师的哪?是第几组第几排?

    三、 练习

    1、 p37课堂活动 4

    读题,理解题意,用连线的方法完成。

    2、p37  课堂活动   5

    同桌的小朋友一起认认有些什么书?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

    数学书在第几层,第几格?第三层第四格是什么书?连环画的右边是什么书?左边是什么书?

    谁能像老师这样提问?

    3、练习三  p40   3

    看图理解题意,提示生从中间观察

    请生用连线的方法完成,订正

    四、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38  例4、5  p39课堂活动  1、2         练习三4、5

    教学目的:1、以学生画画为基本情景,向学生呈现出观察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现象。

    2、 让学生体会到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初步能在动前后和侧面位置看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现象而辨认自己和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教具准备:例4中的小姑娘三个面的画像,例5中2个不同位置观察的水壶图

    教学过程:

    一、 激趣

    师出示例4图

    师:你看了例四这幅图以后,能不能一下子说出穿兰色衣服小姑娘的后面,侧面,正面分别是谁画的?

    (可先请生议论一下)到底谁说得对?下面我们自己来亲自验证一下。

    二、 新课

    1、 教学例4

    (1) 把生分成每4人一组按图上的情景坐一坐,认真地从正面,侧面,后面的观察到的人物形象。

    (2) 从一方位观察后可换一个方位观察,被观察的小朋友也可以交换成的观察者观察,每个小组多交换几次,直至每个同学都从图上的各个方位观察一遍。

    (3) 生交流观察到的情况,并判断这些图分别是谁画的

    2、 教学例5

    (1) 出示例5,请生猜一猜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2) 让我们亲身体验一下

    (3) 师拿出准备好的 茶壶,然后分4人小组进行轮流观察。

    (4) 请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从那个位置观察的。

    (5) 现在你知道例5中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用连线的方法完成)

    三、 练习

    1、 p39课堂活动 、1

    读题,请生观察,交流你看了以后,这几个面各有什么不同。

    2、 p39课堂活动、2

    读题,动手画画,小组的朋友一起完成,交流你是从哪个位置观察的,看到了些什么?

    3、 p40练习三、4观察火车头玩具,然后完成在书上,交流

    4、 p40练习三、5

    读题,理解题意,用连线的方法完成,同桌交流

    四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比较不同单位表示的钱数的大小。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具体购物情境,体会购物的总钱数和购物的数量,积累购物的初步经验;感受购物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体会元、角、分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培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元、角、分简单换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购物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做练习十第3题

    2、做练习十第4题

    3、做练习十第5题

    4、做练习十第6题

    5、做练习十第7题

    一、回顾引入

    1、回顾旧知

    提问:这单一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那些知识?请吧你的认识和大家说说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认识。

    2、引入课题

    小朋友真棒!为了巩固和应用小朋友已经掌握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练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再现就知

    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说说各是多少钱。

    2、口答

    提问:1元人民币可以换几张1角的?可以换几张5角的?为什么?

    (板书:1元=10角)

    如果用分币来换,几分可以换成1角?(板书:1角=10分)

    1角2分=()分

    1元2角=()角

    1角2分和1元2角哪个钱多?

    3、做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交流结果,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指出:把1元几角换算成多少角,可以按1元是10角,合起来是十几角;把十几角换算成几元几角,可以想其中10角是1元,就可以很快知道是1元几角。

    4、做练习十第2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在课本上,在集体交流。

    让学生说说怎样比的。

    提问: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回答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讨论够不够,说说自己想法。

    指出:三样商品各买一件,共需要28元,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多,就够了;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少就不够。

    先让学生了解价格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提问:把10元钱用完是什么意思?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情境,说说知道了什么,求什么问题。

    提问:这里找回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组织交流算式和得数,要求学生口答,并提问:计算牛奶的价钱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口头列式,教室板书。

    提问:小宁买了什么?就要多少钱?如果付的都是10元的,应该付多少张?

    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应用练习

    1、交流小结。

    提问:这节课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你知道吗?

    3、布置课后实践

    四、练习小结

    练习十第8题。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10】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32-p33“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是本册后继学习“分类”的奠基内容。由于此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直观形象,学生生活中常见),所以在设计理念上尽力去按新课标的理念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总结,尽力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内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尽量改变只有教师去评价学生的现象,给学生一个民主的地位。评价方式的改变,转变了学生头脑中“师严”的看法,老师也可以是我们中的一员。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评: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铛)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评:这是大胆地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分一分,而且在学生分好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外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别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呢?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篇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104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例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用具:扑克牌,不同颜色的乒乓球,两个纸盒,六个学具盒,幻灯片。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玩扑克牌吗?老师这有四张牌,请认真观察看好了吗?(教师把牌翻过来,洗一洗牌)抽出一张你猜这张是什么牌?

    生:红桃A。

    师:你能确定吗?

    生:能确定。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

    生 :没有。

    师:一定是红桃A吗?

    生 :一定

    师板书“一定”

    师:为什么说的这么肯定?

    生 :因为刚才老师让我们看的四张牌都是红桃A,所以老师无论拿哪张牌都是红桃A。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 :同意。

    师:都是认真观察的好孩子。那我们来看看这张牌到底是不是红桃A?(实物展示)果然是红桃A。恭喜你们猜对了。

    师:我再拿一张牌这张牌有没有可能是黑桃A?

    生:不可能,因为老师这四张牌都是红桃A,所以不可能是黑桃A?

    师:你能确定吗?

    生 :确定。

    师:板书“不可能”,那咱们来看看这是一张什么牌?果然是一张红桃A。

    师:老师这还有一套牌,(4张不同的A)请你认真观察,老师把牌翻过去,再洗一洗牌,我抽出一张谁来猜一猜,这是什么牌?

    生 :方片A。

    师:你能确定吗?

    生 :不能确定。

    师:为什么?

    生 :因为。老师刚才的四张牌是不同的,什么样的牌都有,所以就不能确定老师手里拿的到底是什么牌。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来猜一猜,我手里是一张什么牌?

    生 :红桃A。

    师:确定吗?

    生 :不确定。

    师:不确定,应该怎么说呢?

    生 :可能是红桃A。

    师:板书“可能”

    师:“一定”“不可能”“可能”是描述事物可能性的三种情况,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板书课题:可能性)其中“一定,不可能”是可以确定的,而可能是不确定的。

    师:还想玩游戏吗?(老师做出非常6+1的手式)认识这个手势吗?

    生 :非常6+1

    师:对,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这个节目,那么在非常6+1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环节,谁知道?

    生 :砸金蛋

    师:对,但老师这没有金蛋,我这有六个宝盒,分为两类,一类叫幸运宝盒,一类叫快乐宝盒,幸运宝盒有2个,快乐宝盒有4个,我想找几个同学到前面来抽宝盒,谁愿意来?

    师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

    师:你想抽到什么宝盒?

    生:快乐宝盒,因为我想得到快乐。

    师:你认为你一定能抽到吗?

    生:有可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里有两种宝盒,抽到哪种的可能性都有。

    师:同学们预测一下,他抽到哪种宝盒的机率最大?

    生1:快乐宝盒

    生2:幸运宝盒

    师:究竟能抽到哪种宝盒呢?答案马上揭晓。

    生抽宝盒交给老师。

    师:恭喜你心想事成,选中快乐宝盒,请你面向大家“微笑”一下。

    现在剩下的这些宝盒,你认为都是什么宝盒呢?

    生:3个快乐宝盒,2个幸运宝盒。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继续选宝盒?

    (一生到前面来)

    师:猜一猜他能选中哪种宝盒?

    生:快乐宝盒。

    师:一定是快乐宝盒吗?

    生:不一定,有可能。

    生:有可能是幸运宝盒

    师:大家为什么不能确定呢?

    生:因为剩下的宝盒既有幸运宝盒又有快乐宝盒所以不能确定。

    师:同意他的说法么?

    生:同意。

    师:请你选宝盒。

    生选后打开。

    师:你很幸运,选种幸运宝盒,现在还剩下什么宝盒?

    生:3个快乐宝盒1个幸运宝盒。

    师:你能确定吗?

    生:确定,一定是这样。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谁愿意继续到前面来选宝盒?

    (一生到前面来)

    师:你认为他能选中哪种宝盒?

    生1:有可能选中快乐宝盒。

    生2:有可能选中幸运宝盒。

    师:选中哪种宝盒的机会大些呢?

    生:快乐宝盒。

    师:请你选宝盒。

    生选宝盒并打开

    师:恭喜你选中快乐宝盒,请你面向大家“大笑”

    生做大笑动作

    师:现在还剩下什么宝盒?

    生:2个快乐宝盒,1个幸运宝盒。

    师:观察仔细继续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

    一生到前面来

    师:你认为他能选中哪种宝盒?

    生1:有可能选快乐宝盒。

    生2:有可能选中幸运宝盒。

    师:请你选择

    生选择并打开。

    师:祝贺你,你非常幸运,选中了幸运宝盒。

    那么剩下的宝盒是什么宝盒呢?

    生1:一定是快乐宝盒。

    生2:一定是快乐宝盒。

    师: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生:因为两个幸运宝盒都被打开,所以剩下的就一定是快乐宝盒。

    师:有道理,看来你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孩子。

    (选两名学生到前面来完成游戏,分别做出“冷笑”和“哭笑不得”的表情。)

    师:看同学们玩得这么高兴老师就在领你们玩一个游戏,我需要两个助手,谁愿意到前面来,(把这两名学生的眼睛蒙上)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看(把一袋黄球放进1号盒子里,把一袋不同颜色的球放进2号盒子里),看清楚了吗?

    生 :看清楚了。

    师:(解开一名同学的纱巾)我想让这名同学一定摸出一个黄色的球,请你找出一个你最信任的朋友来告诉你到哪个盒子里去摸?

    生1:到1号盒里摸。

    生 2:到1号盒里摸。

    师:你能确定吗?

    生 2:确定。

    师:听了朋友们的话你来摸摸看。

    生摸球展示给大家看

    师:果然是黄色的球。再摸摸看,又是一个黄色的球,再摸摸,又是一个黄色的球,那么我想让你猜一猜,根据朋友们说的和你刚才摸球的结果,你觉得这1号盒子里的球有什么特点?

    生 :我想这个盒子里一定都是黄色的球。

    师:为什么?

    生:一定摸出黄色的球,那只有都是黄色的球才能一定摸出黄色的球。

    师:真是一个认真思考的孩子。请回吧!

    师:这回该轮到你了,我想让你摸出一个蓝色的球,你准备找谁来帮忙告诉你呢?

    生:我的朋友。

    生1:到2号盒子里摸,能摸出蓝色的球。

    师:你能确定吗?

    生1:不能确定。

    师:他不能确定你一定能摸出蓝色的球,你再找一名同学帮帮你。

    生:*同学。

    师:好,你来告诉他应该到哪个盒子里去摸?

    生2:还是到2号盒子里去摸。

    师:你能确定他一定摸到蓝色球吗?

    生2:不能确定,但有可能摸到蓝色球。

    师:通过刚才同学的回答你猜猜这个盒子里的球有什么特点?

    生:这个盒子里的球颜色不一,但一定有蓝色。

    师: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来摸摸看。

    生摸球。

    师:你真幸运,一下就摸到了蓝色的球,你再摸摸。

    生摸球展示给大家

    师:让其他同学摸一摸。谢谢你的配合,请你回位。

    师:现在我想问同学们有没有可能在一号盒子里摸出一个蓝色的球?

    生1:不可能。

    生2: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在1号盒子里只有黄色的球,所以不可能摸出一个蓝色的球。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我想在2号盒子里摸出一个红色的球,你觉得有可能吗?

    生1:不可能

    生2: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在2号盒子里没有红色的球。所以不可能摸出红色的球。

    师:根据刚才咱们做的游戏,请你按要求涂一涂。拿出题卡。

    (生按要求涂题卡)

    师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涂。

    师:刚才我们通过游戏知道了事情发生时出现的几种情况,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也存在这三种情况,老师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几件事请你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进行描述,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件事进行研究。(课件展示)

    (学生研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几种情况“一定”“不可能”“可能”并结合实际对一些事件进行了判断,判断的正确与否与我们的观察力,与我们的知识经验联系的非常紧密,因此,课后同学们要多看书,多积累经验,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教学反思:

    我的这节课是人教版第五册的内容《可能性》,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事情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了解有的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有些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些是一定发生的。

    这节课我想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玩中学的教学思想。

    由于学生年龄小,认识事物比较直观,我就安排非常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乐趣,同时也在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可以看到整节课学生几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开心,在玩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思考。虽然老师没有更多的讲解,但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却都达到了。

    二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始终。

    在教学中,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这节课中,我就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平时喜欢玩的扑克牌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紧接着又以平时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非常6+1中砸金蛋的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猜宝盒的活动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之后又让学生带着要求去摸球,进一步巩固对“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认识。

    三注意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有用的数学是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孩子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又选取了生活中的几件事让学生进行判断。

    不足之处:

    教学的梯度体现不明显。第2个游戏如果放在最后就会更好些,因为设计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础。本节课还有不足之处的是教师,可能是我的经验有限,应变能力较差,学生表现的那么好,老师表扬鼓励的话不到位,没有一份奖品奖励给他们,这也是我以后要学习和注意的地方。

    [教案范本]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wps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中的知识点。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案范本]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wps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内容:课本P35、3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口算题

    2、请根据他们的特点分类。(学生汇报交流)

    3、板书:整理和复习。

    二、探索体验

    1、复习除法的意义。出示第35页第1题主题图:

    (1)看图列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2)指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

    (3)通过列式你觉得乘法和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2、出示第35页第2题复习除法计算。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3、出示第36页第3题复习除法应用题。

    (1)独立思考并列出算式。

    (2)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36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集体交流。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5页第3题、第36页第4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关于小学美术优秀教案(汇总3篇)


    溺爱享乐酿苦果,勤劳素朴造贤才。伴随着教育方式的创新,学会编写教案是必要的。教师可通过教案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知识点,写教案时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根据你的需要,我们精心整理了关于小学美术优秀教案,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关于小学美术优秀教案【篇1】

    教学对象分析:

    1、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材料和工具的运用已有一定的掌握;

    2、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好动,爱表现自己,能稚拙地通过作品表现自己的想法;

    3、学生对动画片比较熟悉,对其中的角色有自己的喜好,可用美术的方法表现自己的感觉。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鱼的美,理解鱼的外形和颜色,表现各种各样的鱼。

    2、教学难点:了解鱼的外形和颜色,拓展学生对鱼的表现能力,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

    3、解决方法:运用谜语导入,图片欣赏了解鱼的外形和颜色,通过对不同的表现手法的鉴赏,掌握并运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手法表现各种各样的鱼。

    教学目标:

    1、(审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审美力;

    2、(双基)指导学生分析鱼的外形和颜色,引导学生大胆夸张表现各种各样的鱼,锻炼学生用线、用色表现或剪刻、捏制鱼。

    3、(思想)增长学生知识,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懂得珍惜自然,

    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学生友善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彩色纸、剪刀、胶水、笔等。

    2、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根据兴趣爱好分小组,并确立组长,统一小组意见。

    二、谜语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猜猜看好吗?

    多媒体显示谜语,教师说出谜语:

    身体像树叶,尾巴像折扇。没脚也没手,能在水中游。

    问:你们猜猜它是谁啊?(学生齐说:鱼)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和鱼交个朋友。(板书:第8课鱼儿游游)

    三、新授。

    1.多媒体显示海景动画。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海底的景色多美丽啊!还有许许多多既漂亮又可爱的小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呢!瞧!那边还有一条小鱼儿在和我们打招呼呢!

    教师扮演小鱼儿的角色:嗨!大家好!我是海底小导游!欢迎到我们家来做客,认识一下我们的家族成员吧!你们可要看清楚了哦:我们每一条都是不一样的,你喜欢和我们中的谁交朋友呢?并说说喜欢我们的理由。

    2.多媒体显示多张鱼的图片,学生欣赏的同时说说喜欢哪条鱼,并说说理由,最好能说出鱼的特点。

    3.考考你。

    师:看完这些图片,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指答)

    师:现在小鱼儿还有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呢!

    (1)多媒体显示“考考你”:

    聪明的小朋友:

    你知道我们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指答

    多媒体显示:

    鱼=鱼身+鱼鳍+鱼嘴+鱼眼+鱼鳞

    (2)多媒体显示“讨论一下”:

    你能用几种方法给我们增加新的朋友?

    ①指答

    ②多媒体显示:剪纸、绘画、叶贴画、布贴画

    ③师生分别欣赏剪纸、绘画、叶贴画、布贴画作品。

    4.比一比。

    (1)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次比赛。

    多媒体显示“比一比”:哪一小组能给我们创造最漂亮的成员?

    (2)问:哪一小组觉得自己能为鱼儿们创造出最漂亮的成员?

    (3)教师讲解作业要求。

    (4)学生进行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四、作品评比。

    教师将学生完成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互相评奖,并将手中的小红旗插入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画中,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五、课后拓展。

    多媒体显示“小小观察家”:

    平时多注意观察,我们看看鱼儿是顺水游动的还是逆水游动的?

    六、轻松舞蹈。

    教师播放欢快的儿童歌曲,学生随着音乐学鱼儿游动的样子。

    关于小学美术优秀教案【篇2】

    一、激情导课

    (师):小朋友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最聪明。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生)手

    (师)你们的小手有什么本领啊?

    (生)写字、画画……

    (师)其实小手还有一个本领,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课件呈现〉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手影表演,大家觉得美不美啊?形状很生动,只可惜是黑白的,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画一画更美丽的手形画,来玩一个“手形添画”的游戏!

    板书课题“手形添画”

    (师)我们来比一比谁是“手形小画家”大家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初级任务:摆摆手形

    (一)任务呈现

    〈课件呈现〉

    手形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观察图片,自己尝试摆手形

    (师)请小朋友们根据图片试着摆一摆各种手形。

    2、师生互动,做一个“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带领学生变换出各种有趣的手形。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请你跟我这样做”小游戏,先来活动一下手指。

    (师)大家做得非常好,可是最后一张图片还有一张大大的问号,哪位小朋友能想出更多不一样的手形呢?

    3、学生四人合作小组讨论:你还能摆出什么有趣的手形?

    4、请一们学生到前面,生生互动,做“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

    (三)展示交流

    (师)刚才我仔细地看了一下,发现这一个任务没有难倒小朋友们,所有同学都做的很棒,接下来有没有信心挑战中级任务?

    (生)有

    中级任务:描画手形

    (一)任务呈现

    〈课件呈现〉

    手形描画方法

    (师)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办法把手形描画下来。

    (二)自主学习

    (师)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尝试在纸上描画手形。

    学生自由描画

    (三)展示交流

    同组成员相互欣赏交流

    高级任务:联想添画

    (一)任务呈现

    展示学生尝试作业,引导学生观察所描画手形,大胆联想

    (师)这个手形,像什么?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说说自己联想到的物象。

    〈课件呈现〉

    2、转动所描画手形,让学生说说又联想到了什么?

    〈课件呈现〉

    3、展示多幅有趣的手形想象画。

    〈课件呈现〉

    4、引导学生归纳作画步骤并板书

    (师)看了这么多漂亮的手形画,你发现了吗?画手形画要先干什么?

    伸出小手摆一摆,然后用笔描一描,再动脑筋想一想,添上几笔变成画。

    板书:摆,描,想,添

    5、出示活动要求

    〈课件呈现〉

    6、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三)展示交流

    相邻同学在作画过程中可作适当欣赏交流

    三、检测导结

    1、将学生有特点的作业粘贴在黑板上

    2、指导学生从“想象是否有趣“”添画 是否生动“两个角度说说你满意的作业并粘贴小红星,也可以给同学的作业提提小建议。

    3、教师点评作业。

    4、拓展延伸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一组手形艺术

    〈课件呈现〉

    (师)大家说美不美啊,我们的双手真象是一位魔法师!那么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好好运用自己这双能干的小手,把我们的世界装扮的更加美丽多彩!

    关于小学美术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熟悉工具和材料,进行感官体验。采用揉、捏、粘、压等技法进行简单的浮雕造型创作。

    2、通过太阳五官及光芒的多种设计和表现,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3、培养学们的合作精神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太阳的脸和光芒。

    教学难点:

    太阳五官及光芒的多种造型及富于个性的色彩。

    教学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问答法等。

    教学准备:

    学生的优秀作品、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想想它是什么东西,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对,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太阳。

    你们知道吗?太阳在天上自由自在,有时侯看看大地的景色,听着小朋友的歌,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但是有一天,它突然觉得有些烦恼,因为它看到所有的景物都有美丽的色彩,小朋友们都穿着漂亮的衣裳,而自己却没有一件好看的衣服。怎么办呢?小朋友想不想帮助太阳,为它设计一件漂亮的花衣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画的内容:太阳。

    二、欣赏感悟畅想

    小朋友,你们想一想,太阳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中间的圆球和外面的光芒)它本身是由哪些颜色组成?(红色和橙色)刚才小朋友回答得很好,大家想想如果我们要给太阳添上花衣裳,我们是不是只能用这两种颜色呢?好!下面看看老师是怎样给太阳穿上漂亮衣服的。

    1、首先要画出一个圆作为太阳的基本形状,(课件)

    2、接下来该干什么?(给太阳身上添上花纹)(课件)大家看,这些花纹主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点、线、面)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点、线、面,它们是怎样组成各种花纹的。

    3、大家最后还要添上什么?(漂亮的颜色)(课件)大家仔细看,画面中的颜色是不是每个地方都不相同?(不是)那么这些颜色的组成都有什么特点?(以相近的颜色为主,间插其它的颜色,但是挨着的颜色都不是一样的)

    我们还可以看看在同样的花纹下,添上不同颜色的效果。小朋友,你们说,太阳穿上花衣裳好看吗?现在,该你们动手了,别忘了,太阳还正等着呢。小朋友们,开始吧!

    三、体验创新

    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四、作品展评:

    1、学生互评

    2、学生自评,教师总评。

    五、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画得真好,太阳看了别提有多高兴了。你们看,这是它给小朋友的一封信:小朋友,谢谢你们了,你们给我画的花衣裳真漂亮,欢迎你们到我这儿作客……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开发区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乘加,乘减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1.能灵活运用1~4的乘法口诀算乘加、乘减题。2.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感受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一步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重点难点:1.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2.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乘加,乘减的原理。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今天生物小组的同学把他们养的金鱼带到教室里来了(出示挂图:四个鱼缸,有3个鱼缸里有4条金鱼,一个鱼缸里只有2条,其中最后一个鱼缸有彩纸事先挡好)这些金鱼是生物小组的同学精心培养的,你们喜欢吗?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会列算式吗?学生列式4+4+4=12或者3×4=12谈话:看来小朋友们掌握的乘法知识还不错,那就再考考大家啦!准备接受挑战----(出示出第4个鱼缸)二、探究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提出疑问:这样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每个鱼缸里的鱼一样多,才能改成乘法。师:原来是这样,那你认为可以改写成什么算式?生交流:(1)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2)先把3个4条相加再加2条。(4×3+2)板书4+4+4+2=14条4×3+2=14条三、拓展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2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2四、归纳像4×3+2这样的算式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叫它乘加算式,4×4-2有乘又有减,我们叫它乘减算式,你能看着这两个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五、应用教材第12页第1、3、4题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3×4+1=13第3题,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猜一猜第(1)题图中的人数多,还是第(2)题图中的人数多?再列式算一算,你猜的对吗?提问:为什么第(2)题不能列出一步计算的乘法算式?第4题,能帮帮茄子老师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块乒乓球拍吗?六、课堂作业教材12页第2题。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例题

    a4+4+4+4+2=14b4×3+2=14

    c2+4×3=14d2+4+4+4=14试一试

    3×4-2=□

    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交通与数学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能运用周长、乘除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中的简单问题。具体做到会计算经过的时间,能用乘除法的意义解释所列算式。

    教学重点:1、理解“每天上学、放学大约要走多少米?”的意思。

    2、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大约走多少米?

    教学难点:理解“家住6楼,每上一层”实际是要上几层?

    课前小研究

    第()组研究者

    填空。

    8:10——8:30经过了()分。

    9:50——10:00经过了()分。

    小东上学,7:10出发,7:20到校,他每分走65米。

    (1)小东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想:从题目“7:10出发,7:20到校”可以知道小东走了()分,又知道“他每分走65米”,要求“小东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就是求()个()。列式计算:

    (2)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大约走多少米?

    想:要求“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大约走多少米?”就是求()。

    列式计算:

    (3)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大约走多少米?

    想:要求“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大约走多少米?”就是求()。

    列式计算:

    二、课堂学习

    (一)1、交流课前准备情况,

    2、试做第四问。通过画图、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明白“从1楼到6楼工上5层”这个道理。

    (二)1、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理解题意。直到在一定的里程范围中票价不变。

    2、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三)

    1、有几条路可走?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2、找最近的路。

    引导学生先观察、估计,再计算。

    (四)找一找交通标志,说一说,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用数学练习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教学内容:练习四的练习题。教学目标:巩固用数学的有关知识及十几减几的内容。教学重点:能用所学数学知识熟练地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案修改一、复习:二、巩固练习口算练习11-6=14-6=13-7=12-8=11-9=12-5=13-4=12-9=13-8=11-5=13-6=12-3=14-8=15-7=16-9=练习四:第3—7题第3题:要求都算对,计时比赛第4题:用数学第5题:加减法题放在一起,混合练习,巩固“想加算减”的口算方法第6题:在○里填上””或“=”第7题:只给画面,要求可以采取开火车的形式学生独立完成,或印在纸上,及时收集学生计算情况,纠正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广泛交流自己的想法。生生评价,学生应学会自我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用线连的形式进行提高练习,同位互评。及时纠正错误。学生独立完成,针对情况进行评价,提高计算效率。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可能提出加法、减法多种问题。分组内讲想法,提问题,算得数,并组织全体汇报这道题借助学生的对话提供信息,要求学生解答的“知道和与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完备的应用题。多补充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掌握规律从而找到这类用数学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案修改三、提高练习四、小结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列出几道算式?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生:有13个圆,其中黑圆有6个,白圆有几个?生:有13个圆,其中白圆7个,黑圆有几个?生:有7个白圆,6个黑圆,共有几个圆?13-6=713-7=66+7=13教后记:有部分学生把减法应用题列成了加法算式,应该引导学生说出算式的每个数个代表什么数,或者什么意思,问的问题就是要求的数,可以多让学生说一说,做一做,自己体会一下,让不会的学生多说,多做。

    单元数学广角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目标分解】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本单元的分课时目标有哪些?

    本单元共有2课时,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植树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第二课时:棋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内容解读】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两步应用题,直线、封闭曲线等有关知识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后继学习的相关内容

    相关应用题

    三、本单元的例3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关于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四、练习二十第4题的编写意图是什么?该怎样把握题目的教学要求?

    练习二十第4题十探讨关于封闭曲线的植树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寻找隐藏其中的规律,比如把一个圆圈平均分成4份,可以看到正好有四个间隔点,所以关于封闭曲线的指数的棵树正好是分出的间隔数。

    【教学提醒】

    五、怎样本单元的教学要求?

    本单元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教学时,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対例题进行过多的变式、提高问题的难度,造成教学要求过高。

    上一篇:雷雨教案

    下一篇:短期学习计划十二篇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教案汇总】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