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4篇
  •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发表时间:2023-08-26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4篇。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教案是帮助教师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如果你对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有所疑惑那么这篇文章一定会为你解答,如果您需要一些指导和建议这篇文章中一定有您需要的信息!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篇1】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作业教学设计

    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数学作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根据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详细地设计一套优秀的数学作业。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激发他们愿意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愿;

    2. 提高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包括加减乘除的计算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与分享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设计的数学作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加减法的练习、数学问题的解决、分组合作和展示等。

    第一篇作业:加减法的练习(400字左右)

    在课堂上,老师以趣味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加减法的基本知识点,并提供一份包含20道题目的练习题。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提交后老师集中批改。批改后老师将答案公布在班级公告栏上,供学生自行核对。同时,老师要求学生将错题本交回,以便依据错题进行辅导和指导。

    第二篇作业:数学问题的解决(600字左右)

    本次作业设置3个数学问题,学生可自由选择解题方法,也可以组队合作解答。问题既涉及加减法的运算,又涵盖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例如:冰箱里有6盒饮料,每盒有8瓶,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学生可通过列式运算或图形分析的方式解答,并提供解题思路和步骤。

    第三篇作业:分组合作和展示(800字左右)

    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5-6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道分组作业。例如:设计一个小游戏,要求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进行策划和计算。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力,设计游戏规则和计分方式,并通过分组合作共同完成。每个小组需要将自己的游戏进行展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互动。

    三、教学方法:

    1. 游戏导入法: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2. 个别辅导法:老师针对学生的个别困难和错误进行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3.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展示交流法:通过展示小组作品,让学生互相了解和交流,激发他们的思维,并提供互动和反馈的机会。

    四、教学评价:

    1. 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针对优点和不足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评价。

    2. 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倡相互学习和分享,在展示环节对每个小组进行评比和评价。

    3.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答题过程,为后续的个别辅导和复习提供参考。

    结语:

    通过本次数学作业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分组合作和展示,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意识。相信这套优秀的数学作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篇2】

    一、说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三、说教学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说教具准备:

    课件出示P30主题图,和习题图。

    五、说教学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一个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板书: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出示算式

    5×3=15(元)再算一共多少钱?15+20=35(元)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5×3+20

    3、列综合算式: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我再次总结指出: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4、方法多样: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得数是多少?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篇3】

    2、从身边算起,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远古时代,都有哪些计数或计算的工具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用哪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

    3、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这个神奇的计算工具,并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同学们每人都带来了计算器,各种品牌的计算器,大小、功能都不太一样,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计算器的功能比较复杂,而这一个比较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字区、加减乘除符号区和开关键、归零键这些基本的按键,其它按键以后再学习。今天我就想请你以推销员的身份来介绍你的计算器。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品牌计算器的推销员,你应如何介绍这个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和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可以举一个例子计算演示。

    (2)能够有条理的进行介绍,两人一小组试推销,互相取长补短。

    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不但要有非常棒的口才,还要有良好的计算功底,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场计算比赛,请听清要求,女生先用口算进行计算,男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题目,并把答案记录在口算卡上,算完后马上起立,比一比口算速度快,还是计算器的速度快?

    第一组:15+23= 82—62= 1000×5 =

    第二组:7861+3492= 35×21= 6300—2145=

    师问:那么,什么样的计算用口算比较快,什么样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呢?

    总结:并不是所有的计算都用计算器比较快,对于比较简单的算式来说用口算更方便、更准确

    请你用合适的计算方式来计算下题:1002—63 4698+1836 0。5×60 1596÷38

    汇报:每道题分别用哪种计算方式来算的?结果是多少?

    不要所有题都依赖于计算器,同学们还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这样大脑才能越来越灵活。3、环保问题。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数据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浪费16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现在我们把这些水利用起来:“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20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你家每月要喝几桶水?

    (2)如果有困难,四个人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滴滴水,积累起来就够一家子喝上几年的。通过这组数据的计算,你有什么感想吗?

    小结:有句宣传词这么说:“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想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通过计算器的计算,使我们懂得了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3、身边算起。

    那么你最想用它来算算身边的什么呢?

    课前以同桌四人为一组,调查了一些数据。现在就来汇报一下你们最想算什么。(汇报)

    四人一组,用计算器来算一算你最想知道的数据吧!

    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看着不起眼,但积少成多就是个惊人的数字了。这里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说故事:古时候,有个聪明的小伙子在一次战役中,拯救了整个国家,于是国王把他召进宫,要对他行赏。国王说:“小伙子,你要什么?是金银财宝还是凌罗绸缎?我什么都可以给你。”小伙子什么都没说,只是叫人拿来一些米和一个象棋的棋盘。他在棋盘的第一格摆了一粒米,在棋盘的第二格摆了2粒米,在第三格摆了4粒米,第四格摆了8粒米。他说:“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摆满整个棋盘的米就送给我吧。”国王哈哈大笑着说:“你就只是要些米而已?”于是,国王请来了几个大臣,算算一共该给小伙子多少米。可是大臣们都算不个结果来,于是国王又请来了全国的数学家一起算,算了三天三夜也没算出个结果来。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伙子摆米有什么规律吗?(揭示规律)那么第五格的米该怎样计算?第六格呢?第七格呢?第72格呢?

    这么多2连乘,难怪他们算不出了。现在,我们有了计算器,让我们一起来帮国王算算吧。

    为什么你们都停止计算了?(计算器内的位数不够了)看来,我们手中的小型计算器还是有局限性的,也许还有待你们去开发呢,其实有没有办法算啊?(大型计算器,电脑)

    老师已经在电脑内算出第72格应放多少粒米了。(出示数据:2361183241434822606848)这是个22位数,这个数据几乎是全世界几年的粮食总产量。把这些米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约3亿圈。仅仅第72格就这么多米了,更不用说摆满整个棋盘有多少米了,你说,国王给得起吗?

    5、游戏。

    做了半天题,同学们一定有点累了,现在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

    出示计算器:输入12345678(做小动作,吹口气等),按=号,显示:87654321

    计算器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老师希望你们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之才,去更好的完善计算器的功能。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篇4】

    各位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的性质》,本课时是青岛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信息窗二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对小数和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并且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今后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打下一个比较好的铺垫。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理解、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通过猜想、验证以及比较、归纳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直尺、正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jk251.coM小编推荐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实现课程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想要了解“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相关信息吗请看下文精心准备的资料,感谢您对本文的阅读还请收藏!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准备:学具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1.涂颜色比赛。

    2.导入。

    刚才老师画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平面图形的周长。而这两位同学涂的,是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20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物体的表面。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两张树页,进行比较。教师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平面图形。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正方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第一组:圆形

    第二组:

    提问:

    (1)第一组两图相比,哪个面积大?(通过观察,学生看到三角形面积中可以包含这个圆的面积,因此三角形面积大于圆面积。)

    (2)怎样比较第二组两图?(这两幅图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得出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大。)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像刚才两位同学涂的平面图形就是不规则的,请你比较下面各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三组:

    第三组两图的形状差别较大,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同桌两人合作,想个可行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请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问:你听懂了吗?(用划方格的方法。如下图所示。通过数方格,看哪个图形包含同样大小的方格数多,哪个面积就大。得出图1的面积小于图2的面积。)

    比较下列图形的大小

    5.导入面积单位。学生在比较前两组图形时,用数方格的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在比较第三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会发现虽然两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同样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

    提问:刚才这题,你学习后有什么启发?

    对,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方格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这就是说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常用的面积单位。教科书上介绍了一些,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136页。

    6.认识面积单位。

    你从书上学到了那些面积单位?

    (1)、1平方厘米的教学

    (1平方厘米),是怎么说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把实物贴上黑板,请同学们在学具袋里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找边想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出示:指甲面、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

    拿出6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摆在白纸上,上实物投影展示)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不管怎么摆,它们都是由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2)、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学

    同学们我们已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你能想一想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米呢?

    同学们真聪明,请你在学具袋里找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想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出示部分实物: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

    下面就让我们来当回小小测量家,用1平方分米量出椅子面的面积,怎么样?(汇报测量结果3-4人)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线,初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2.培养学生操作的初步技能.

    3.渗透分类的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

    1.理解同一平面.

    2.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同一平面两条直线)

    2.学生摆小棒.

    利用手里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请你用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摆出几种情况.两个同学一组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商量.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平行线的概念.

    1.出示下列图形.

    2.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

    3.持不同分类方法的同学进行辩论.

    4.教师小结: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于一点,看来今后不能先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其实质.

    5.教师讲解:

    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6.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是平行线?

    7.教师出示长方体:

    教师提问:这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吗?它们是平行线吗?

    8.师生进一步概括平行线的定义(给重点处加标记)

    学生讨论:平行线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9.播放视频平行线举例.

    10.出示练习:下面各图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不是?

    (二)教学平行线的性质.

    1.出示图形:

    教师提问:你们所说的宽度是指哪一条线段?(板书:平行线间的距离)

    2.教师小结: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是平行线的一个重要性质,这一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3.实践操作.

    (1)利用若干小棒摆,变换不同位置、方向,使它们互相平行.

    (2)小组合作:利用两根皮筋,使它们互相平行、两个小组合作,使其两两平行.

    三、画平行线.

    1.学生自学:平行线的画法(见第133页),并尝试画出一组平行线.

    2.演示视频平行线画法.

    3.教师小结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4.探索与尝试:你还有其他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四、质疑小结.

    1.让学生看书并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解疑.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小结:①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性质: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③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3

    一、复习旧知,引出意义。

    1.让学生看图和实物回答问题。

    ①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这个苹果的多少?

    ②把一张纸平均分给四位同学,每人分得这张纸的多少?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阴影部分。

    (附图{图})

    3.在下面图中,用阴影表示分数。

    (附图{图})

    4.7分米=()/()米

    3厘米=()/()米

    通过复习,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亲自实践,认识意义。

    1.了解分数的产生。

    让学生看问题:

    ①两个小朋友分一块糕点,平均每人分得多少?

    ②用1米长的尺子去量黑板的边沿,如果量得3米多一点,怎样用数量表示?

    ③让学生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用折纸的方法,分别折成表示1/2,2/3,1/4,3/4的图形。

    通过以上实践,小结:

    把一件东西平均分成2,3,4份,分数是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课本第52页第一段课文后,再小结:

    人们在等分物体或在测量和计算中往往不能得到整数,为了正确地反映数量关系,常把1个单位(或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再用它的1份或几份来表示,这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

    2.理解分数意义。

    ①突出平均分。

    回顾前面的复习旧知与教例,指出平均分这一前提,增强学生的均分意识。

    ②明确单位1。

    1)让学生看课本第52页与第53页列举的6个图,讨论各表示什么意义?

    板书:每份是几分之几:1/2,1/3,1/5;

    阴影或括号部分表示几分之几:2/3,3/4,5/8。

    2)教师指出:从6个图形中可以看到,一块糕、一个圆、一条线段、一个长方形在没有等分前,都是一个完整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或整体1。

    3)出示课本第53页的苹果图,提问:

    这图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一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4)出示红旗图,提问:

    这幅图是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

    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2面红旗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5)教师小结:单位1具有以下三性:

    A.概括性。它不仅可以表示一件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盒乒乓球、一个班的学生等,所以单位1应加上引号。

    B.可分性。即可以根据需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

    C.相对性。即每个分数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如把半块饼看成1/2,它的单位1就是一块饼。如把4块饼看成一个整体(单位1),那么一块饼就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1/4)了。必须注意,单位1要根据对象范围来确定。

    ③认识分数意义。

    1)引导学生重看课本第52页与第53页的6个图,从第52页3个图中可看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后(指着图解释若干的意思),只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是(指着上述板书的第一排数)1/2,1/3,1/5;从第53页3个图中可看到,把单位1平均分若干份后,表示其中的几份,得到的分数是(指着板书的第二排数)2/3,3/4,5/8。

    2)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设计练习,巩固意义。

    在完成书本上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下列几组练习,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1.下面各图用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不对,为什么?

    (附图{图})

    2.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①把15支钢笔平均分成5份,每份占钢笔总数的1/3,是把钢笔总数看作整体1。

    ②把全班人数分成5个小组,4个小组是这个班的4/5,是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

    3.说说下列题中把什么作为单位1,题中的分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①1分米是1米的1/10。

    ②一堆煤有30吨,已运走了2/3。

    ③五年级甲班女同学人数占全班的3/5。

    ④玲玲看了一本书的1/5。

    四、小结归纳,强化意义。

    1.演示:教师在一个纸盒内放上6支粉笔,让学生分别从盒内拿出这些粉笔的1/2,1/3。接着,使纸盒中增加到12支粉笔,又让学生从盒内分别拿出总数的1/2,1/4,1/3,2/3,3/4。在此过程中,归纳出:首先要确定把多少支粉笔作为单位1,再平均分后取出所需的支数。

    2.讨论:前面我们分了些什么?还可以分哪些东西和物体?

    归纳出单一个东西(一个水果,一块糕)

    位1一个计量单位(1米,1吨)

    一个整体(一所学校,一项工程)

    3.引导总结:把表示单位1的量都是怎样分的?(平均分)平均分成了多少份?(若干份)分数是表示这样的多少份的数?(1份或几份)然后总结什么叫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线,初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2.培养学生操作的初步技能.

    3.渗透分类的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

    1.理解同一平面.

    2.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同一平面两条直线)

    2.学生摆小棒.

    利用手里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请你用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摆出几种情况.两个同学一组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商量.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平行线的概念.

    1.出示下列图形.

    2.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

    3.持不同分类方法的同学进行辩论.

    4.教师小结: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于一点,看来今后不能先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其实质.

    5.教师讲解:

    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6.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是平行线?

    7.教师出示长方体:

    教师提问:这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吗?它们是平行线吗?

    8.师生进一步概括平行线的定义(给重点处加标记)

    学生讨论:平行线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9.播放视频平行线举例.

    10.出示练习:下面各图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不是?

    (二)教学平行线的性质.

    1.出示图形:

    教师提问:你们所说的宽度是指哪一条线段?(板书:平行线间的距离)

    2.教师小结: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是平行线的一个重要性质,这一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3.实践操作.

    (1)利用若干小棒摆,变换不同位置、方向,使它们互相平行.

    (2)小组合作:利用两根皮筋,使它们互相平行、两个小组合作,使其两两平行.

    三、画平行线.

    1.学生自学:平行线的画法(见第133页),并尝试画出一组平行线.

    2.演示视频平行线画法.

    3.教师小结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4.探索与尝试:你还有其他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四、质疑小结.

    1.让学生看书并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解疑.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小结:①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性质: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③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34页第1题.

    检验下面的各组直线,哪组是平行线,哪组不是平行线?

    完成第134页第2题.

    检验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的.

    完成P134页第3题.

    用直尺和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两条平行线.

    4.判断.

    ①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③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就一定互相平行.()

    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叫做平行线.()

    六、拓展练习.

    和1号棱平行的有哪些棱?还有哪些棱互相平行?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实物、图形、观察、操作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2.能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并理解它们的含义.

    3.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出示:,

    提问:在这个分数中,8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2.填空:

    第一份是它的(),第七份是它的(),每一份都是它的(),共有()个.

    3.出示下图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

    这个图的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该是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2.教学例7:认识

    (l)教师提问:

    a、【出示图片例7-1】一份是这个圆的多少?()

    b、【出示图片例7-2】阴影部分占这个圆的几份?(3份)

    c、是几个?(3个)

    d、也就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四分之三)

    e、四分之三该怎么写呢?

    因为还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分母用4表示;因为以前表示有这样的一份,分子写成1,现在有这样的三份,所以分子写成3.

    窗体底部

    (板书:)

    (2)指导读

    (板书:读作:四分之三)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教科书第150-151页上的内容,练习三十三的第1-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较简单的相关问题。2.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实践第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英或小强的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启发谈话:课前发给每个同学一个小人,坐左边的同学就当小强,右边的同学当小丽。

    2.当小强的同学读出小强身上写的字:小强每分走60米,教师给出一个已知条件4分钟指名编出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并列式。604=240(米)

    3.当小丽的同学读出小丽身上写的字:小丽每分走70米,教师给出一个已知条件4分钟指名编出一步计算的乘法应用题并列式。704=280(米)

    4.比较两个算式后复习数量关系:小强每分走60米,小丽每分走70米,我们都可以叫什么?(速度)4分钟呢?(时间)240米和280米呢?(路程)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通过两个式子和过去学过的知识,我们能不能得到三个量的关系呢指名说出三个数量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二.新课

    1.揭示课题

    以前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个物体单独运动,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如果两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同时的,相对的运动走来,你们想一下最后会怎样(相遇)所以这节课我们就要相遇应用题。

    2.学生实践

    第一次:学生手拿模型,从各自的桌角向对方走来,使学生初步体会相遇的概念。

    第二次:让学生再操作,加深理解,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人不可能在桌子的正中间相遇,明白应该在靠近哪一边相遇。

    第三次:学生实践:不在桌子中间相遇。

    第四次:要求学生在教师喊完4分钟后的时刻相遇。让学生实践。

    第五次:发现学生每分钟走的速度不平均,要求学生每分钟的速度平均,学生实践。

    第六次:要求学生边走边在教师喊出第1分钟时,当小强的同学喊60米,喊出第2分钟时,喊60米,依此类推。小丽也一样。

    第七次:要求学生边走边在教师喊出第1分钟时,学生喊出小强和小丽每分钟共走的米数130米,喊出第2分钟时,喊130米,依此类推。

    3.师生共同编题

    教师:我们将刚才的活动过程一起来编一道应用题。老师说一句,同学说一句。

    教师板书出第一句: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

    引导学生找出这句的关键字: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相对)

    鼓励学生说出第二.三句:小强每分走60米.小丽每分走70米。

    编出第二.三句:小强每分走60米,小丽每分走70米。

    第四句鼓励学生说出: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

    问题:由学生自己自由提出:如果学生说出:他们一共行多少米?教师可说明:他一共行的米数实际就是两家的距离。

    整题编出后,请一名同学读一遍。

    4.学生解题

    通过让同桌再合作实践一到两遍后,画出线段图并动笔解题。

    要求:分步综合都可以,但最好用综合。

    学生解答后,分别请两名列式不一样的同学解答。

    第一种:604+704第一种(60+70)4

    =240+280=1304.

    =520(米)=520(米)

    5.集体讲评

    第一种解法:学生说出理由后,媒体演示。

    学生分别说出每一步是求什么的后,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释。

    第二种解法:学生说出理由后,媒体演示。

    教师提问:(1)60是什么?70是什么?那么60+70又题求什么?(小强的速度,小丽的速度,他们在一分钟里共走的路程)

    (2)60+70是他们在几分钟里面走的?(1分钟)

    (3)那么在4分钟里面他们一共走了几个这样速度?(4个)

    (4)为什么要乘以4?(因为他们共走了4分钟)

    (5)通过让学生再说一遍60+70求的是什么,从而共同概括出两车的速度的总和叫做速度和。

    (6)分别请几个学生说一说什么叫速度和。

    (7)在(60+70)的上面板书速度和,在4上面板书时间,270的上面板书路程。

    (8)让学生观察后,得出速度和,时间,路程三个量的关系式。

    学生说出:速度和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和

    路程速度和=时间

    (9)理解4分钟到底是谁走的?

    a.小强走了几分钟?(4分钟)

    b.小丽走了几分钟?(4分钟)

    c.他们一共走了几分钟?(使学生明白他们是同时出发,又同时相遇)通过举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扩展思维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可以出以下一种做法,看一看是不是正确?60+60+60+60+70+70+70+70

    并让学生指出60+60+60+60和70+70+70+70各是代表乘法算式的哪一部份?(604,704)

    四.巩固练习

    课本151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五.扩散练习(学生任选一题)

    1、课本第151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2、课本第153页练习三十三第3题。

    六.作业

    练习三十二的第1.2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7

    1、计算

    1、口算(6分)

    032261=57+1357+13=15030=31099=

    25(6+2)=321616=5454=1001005=

    5134=90005=240+190=37037=

    2、脱式计算(能简便的要简便)(12分)

    102421499+1426515842+35

    1245+169138787+087+8711253225

    3、求未知数(8分)

    12=12376=4728=3640+=2860

    2、填空(26分)

    1、261500000是____位数,2、它的最高位是____,3、计数单位是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4、改成以万5、作单位的数是________,6、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得的近似数是________。

    7、计算100(32+54018)时先算____法,8、再算____法,9、最后算____法,10、结果是_______。如果要先算减法,11、在算除法,12、最后算加法,13、原式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

    14、125178=(1258)17应用了____________律和____________律。

    15、363连续减去____个11,16、差等于0。

    17、根据630270=360,18、1802=90,19、36090=4列成综合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

    20、一袋面粉重25千克,21、_____袋面粉重1吨。

    22、甲数乙数=307,23、乙数最小为____,24、此时甲数为________。

    25、两数相乘的积为48,26、一个因数扩大6倍27、,28、另一个因数缩小6倍29、,30、则积为________。

    31、5吨3千克=________千克4时15分=________分

    32000公顷=________平方千米32分米=___米____厘米

    32、比较大小

    540720000○95340000230平方分米○2平方米3平方分米

    3、判断(5分)

    1、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同样重。()

    2、两数相乘,积一定大于其中每一个因数。()

    3、1500700=21()

    4、0除任何非0的数都得0。()

    5、一个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6万,这个数最大是59999。()

    四、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6分)

    1、下面的算式中不是整除关系的是()

    A、08B、1212C、243D、192

    2、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

    A、万平方公里B、公顷C、平方千米D、平方米

    3、下列数中只读一个零的是()

    A、300400B、30404C、9084004D、9804400

    5、两数相减,被减数增加6,减数减少6,则差()

    A、不变B、减少12C、增加12D、增加36

    6、小明今年10岁了,才过了2个生日,他出生在()

    A、1992年2月29日B、1991年2月28日

    C、1992年2月28日D、1991年2月29日

    五、列式计算(9分)

    1、一个数乘36得720,2、这个数是多少?

    3、5400与200的差是520与13的商的几倍4、?

    5、用182除以13的商,6、去乘28与14的差,7、积是多少?

    六、应用题(28分)

    1、一个筑路队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630米,是余下的公路的3倍,余下多少米?(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答)

    2、一天中,气象员在9时、11时、13时、和15时分别测得气温为

    18℃、20℃、23℃、19℃,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多少?

    3、小明和小强两人集邮,小明集邮245张,小强比小明集邮的张数的5倍少20张,两人共集邮多少张?

    4、28行播种机的宽度是4米,用拖拉机牵引每小时行5千米,每小时可以播种多少公顷土地?

    5、一个汽车队开展节约用油比赛,平均每辆汽车1个月节约汽油60千克,照这样计算,15辆汽车一年可以节约汽油多少千克?

    6、课桌的单价是60元,椅子的单价是45元,学校购买100套课桌椅,共需多少元钱?(用两种方法解)

    7、下图是某校三个兴趣小组人数的条形统计图:

    (单位:人)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进步知道1可以写成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

    2.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

    2.填空.

    是9个()是()个()

    是3个()是()个()

    3.口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演示课件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出示例3,一块布长米,用去米,还剩多少米?

    (2)出示投影片

    (3)引导学生观察图,说一说题意.

    (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

    米就是9个米,米就是6个米.

    从9个米减去6个米,剩下3个米,就是米.

    (米)答:还剩米.

    (5)练习.

    ①做一做

    ()-()=()

    ②=(口述算理)

    2.教学例4.

    (1)出示例4计算1-.

    (2)演示动画分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

    1可以分成8个,就是从8个减去3个,剩5个,就是.

    (板书:)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锦4篇)


    为人师表,当认真负责。作为教师我们要竭尽全力准备好自己的教案。教案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怎样刚才能饶有趣味地怎样对教案进行构思呢?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线段、涉嫌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准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直尺,毛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一根毛线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如果说我把这根弯曲的线拉直,你可以看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

    生:线段

    师:哎,线段,好了,老师把整个它记下来。线段是我们以前碰到过的,对吧?那谁来说说看线段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是直直的、可以度量、不可以无限延伸)

    师:谁来画一条线段。抽生黑板上画线段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他在黑板上是怎样画的。

    一生学生画线段,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他是怎样画的线段?

    生1:他是先画的一条线,再画的两个端点。

    生2: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另一个地方画的端点。

    师:哎,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这个地方画另一个端点。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先画两个端点,然后画线连接两个端点。因为,我们一般让点来确定我们需要画线的位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师:哎,到现在我们就只知道这些有关线的知识了吧。那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1、直线的教学

    课件出示

    师:这是两条直直的线,给它们表上号,上面是1号,下面是2号,哎,仔细看这两条线,几号线是线段?为什么你叫1号线为线段?

    生:因为1号线有两个端点, 有一条直的线,不能无限延伸。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一、目的要求、意图、教法。

    1、设计意图。贯彻新课标的过程目标。即重视过程与方法。在探究简便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双基的同时学习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探索运算定律性质等建立一种探究的模式

    2、教学方法。以题导向,在练中学习和探索。组织学生通过计算、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寻找规律。

    3、双基要求。使学生理解乘法的一些简计算便的规律。能正确进行乘法的一些简便计算,并能识别乘法题是否可用简便算。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5、、主板书设计。(略)

    二、教学过程。

    1、计算(板书中一题)。

    ⑴让学生计算完后,说出1题中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师用等号连结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

    ⑵师:想想1题中左右两边的算式,再看看2题中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何关系?生完成2题。

    ⑶师:再想想看看上题相等算式的特点,自编几组合符上面规律的算式。生完成3题。学生做后让其口述,师板书几组。

    ⑷师:从上面的联系中你发现了什么?生独立思考,想自己要说的话。让学生试说(可能不成功)学生分小组讨论。(可能还不成功)。

    师:我们可先看左边算式,是什么形式?(一个数乘两个数)再看右边是什么形式?(第一个数乘这两个数的积)。怎样连起来组成一句完整的话呢?学生再说规律。

    师:我们往往记不住规律,为了方便记忆,能否用符号来表示这个规律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规律师用符号板书。

    2、验证。

    ⑴师:刚才我们探索的规律是从一些特别的算式来观察的,它是否与生活实际一致。我们可验证一下。

    ⑵学生独立用两种方法解答板书中第二题。(此题也可由学生自编)。

    ⑶让学生口述解答过程,教师板书,再让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算式和得数,说明刚才的规律完全合符生活实际。

    3、应用。

    ⑴学生试做板书中三题。

    ⑵学生试说理由,同时体会简算的乐趣。

    4、小结学习方法。

    ⑴师:本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怎样学习的?学生发言,教师手指板书过程指导学生小结,随着学生发言教师逐步并板书计算、观察思考、找规律、验证、应用。

    ⑵师: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放方法,望大家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用这种方法去学习数学规律。

    5、练习,

    ⑴先观察再计算。

    750495899125825(43798)

    ⑵对比(略)

    6、作业(略)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面积单位。

    2.能选择正确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一些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格子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

    (1)师:同学们你们的脸面是指哪一部分?

    学生摸脸,但也有学生比划出脸的一周

    师强调:脸的一周的长度叫什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2)师:黑板的表面是指哪部分?

    (3)师:你们还可以摸出哪些物体的表面?

    2、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教师出示以下几个封闭图形,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为什么你们一看就知道谁大谁小?你们看的是哪一部分?

    指名学生上讲台比划三个图形的大小是指哪部分。

    3、提问:有谁知道什么叫做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不同学生说己不同的理解。

    4、同桌合作寻找教室里哪些物体有面积?

    学生回答:书面、桌面、地板、瓷砖……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知道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3.引出面积单位。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老师提问教室及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面积。

    (1)提问: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有多大?

    感知数学课本封面有多大。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

    感觉一下它有多大

    学生1:大约三个手掌大小。

    学生2:大约有我玩耍扑克6个那么大。

    ……

    (2)我们的黑板有多大?

    学生1:黑板的面积大约有两个教室门那么大。

    学生2:黑板的面积大约有4平方米

    学生3:黑板的面积大约有10个课桌那么大

    ……

    师:同学们,你们的回答各种各样,知道用身边的物体大小来比较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如果老师不了解你身边的物体,我就无法相象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大小?谁有好办法?

    学生回答:统一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

    (1)量: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它的边长。

    教师指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同时介绍1平方厘米的读法和写法。

    (2)看:看一看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大小。

    (3)摸;让学生摸一摸1平方厘米的面积有多大。

    (4)想:要求学生把眼睛闭起来,在脑海里回想1平方厘米的形状,大小。

    (5)应用: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拇指指甲盖,中方格)

    (6)估:估一估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7)猜: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3.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把三个大小不同的面积单位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生活中哪里会用到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44页中的第1、2、3题

    四、课时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教材35页—3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能力目标:在创设的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教学媒体

    视频、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出示图片《看图讲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狗为什么会跑到小主人的前面吗?

    学生讨论、汇报。

    二、学习新知

    1.数学活动

    在纸上任意点两点,用线联接它们,量一下它们的长短,比较一下谁最短?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回答。

    2.想一想

    出示图片《看图回答问题》

    (1)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

    (2)你估计小明到学校走哪条路?为什么?

    指明几个学生回答图中的问题,并说明他们的理由。

    3.量一量

    学生独立完成36页的“量一量,从A到B的三条线中,哪条线最短”。

    学生汇报结果。

    4.看一看

    观看视频《公理(线段最短)》。

    师生共同出结论: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教师提出距离的概念: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5.做一做

    问题1.河道长度

    如图《河道长度》,把原来弯曲的河道改直,A、B两地间的河道长度有什么变化?

    问题2.九曲桥

    如图《九曲桥》,公园里设计了曲折迂回的桥,这样做对游人观赏湖面风光有什么影响?与修一座笔直的桥相比,这样做是否增加了游人在桥上行走的路程?说出其中的道理。

    6.教师鼓励学生试着举出类似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

    三、

    两点之间的连线,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教材36页“练一练”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篇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一般来说老师都需要使用教案来辅助自己教学,一份哪怕不那么优秀的教案,也能让老师在课程中游刃有余。教案应该要包含哪几个基本部分呢?为此,我们特意呈上“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欢迎你的品鉴!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实验等活动,感受到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初步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红、黄、蓝星星各一颗(纸星星)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猜神秘嘉宾

    2、验证——出示柯南图片

    二、新知教学

    1、2个条件

    (1)师:现在柯南手里有两颗智慧星,一颗红的和一颗黄的。

    出示:左手藏的不是红星星。

    你能根据这个信息确定柯南左手和右手分别藏的是什么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尽管小朋友思路不同,但都用上了“不是……就是……”这样的词语。

    教师小结推理方法:我们在进行简单推理的时候,可以根据提示排除一个确定另一个。

    (2)快速抢答,猜一猜

    课件出示:

    小兔和小猫在玩捉迷藏,躲在房子后面的不是小猫,就是?

    星期天小头爸爸带大头儿子去吃肯德基,不是在白天,就是在?

    小明生日了,爸爸妈妈给他买了皮球和小汽车,皮球不是爸爸送的,就是?

    2、3个条件

    师:其实柯南带来的星星里还有秘密呢,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红、黄、蓝星星各是一个数:9、22、30

    红:我不是22

    黄:我不是22,也不是9

    蓝:

    师:现在你能确定吗? 独立思考——同桌互相说。

    (2)反馈交流:

    师:你觉得这里的那条信息能够直接确定一个数?为什么第一句不能马上确定一个数?

    师小结推理方法:当我们碰到一些复杂的推理时,可以先找出关键句,然后根据提示排除一些情况,使问题变得简单。

    (3)如果黄星星说:我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是3,你会从哪句开始分析。为什么?

    3、送儿歌

    “我是一名小侦探,根据线索猜得准,能确定的先确定,确定哪个先排除,剩下越少越好猜。

    从这首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这节课,陈老师通过两个猜测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很好地掌握了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习有趣味的数学,并让他们及时地学以致用,这正是当前的新课程理念。老师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营造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气氛活跃、和谐。

    有了前面最简单的推理的学习,学生学习例3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解决此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和扎实地掌握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为了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多重条件的推理。练习的逐渐深入和拓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和统计.

    2.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学习内容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是合作学习还是独立学习及选择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一层次

    谈话:梅峰小学下个月要参加一次鼓号比赛,她们最近一直在坚持训练,很想在这次鼓号比赛中获胜,但是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请大家一起帮忙出出主意,想一想她们该为这次鼓号比赛做些什么准备工作,才能顺利获胜呢

    承接:刚才有同学提到要统一服装,这个主意不错,跟老师想到一块去了.

    提问:梅峰小学准备给鼓号队统一购买服装,购买服装时又要考虑什么问题呢这些信息你看得懂吗从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如果你是鼓号队员,你应该选择哪一种鼓号服呢为什么

    第二层次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会根据自己的身高来选择合适的服装.那怎样才能知道梅峰小学鼓号队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呢

    这是鼓号队员的身高(出示学校鼓号队员身高表格),这1号队员,他又应该选择哪一套服装比较合适呢为什么呢那2号队员呢3号呢4号呢

    追问:我们要把鼓号队员的身高分成几段来统计(3段)是哪三段呢

    (设计意图: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不知不觉融于情境当中,参与观察,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同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合作交流,探索统计方法

    探究:每一段分别有多少人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收集每一段的数据呢请同学们小小组合作,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每一段的数据,填写在记录单中.最后,根据记录单,完成统计表.当然,同学们在整理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分工,一位同学来报身高,再安排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和整理,最后,要对记录和整理的过程进行检验.

    (学生同桌合作进行统计)

    汇报:哪一个小组愿意把你们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结果到上面来交流一下

    谈话:合计是多少人呢那么这个合计40人是怎么来的呢合计中的40和我们原始数据中的人数一样吗

    合计还能对我们统计出来的每一段的人数进行检验.当然,我们还要及时地把这张统计表的日期填好.

    追问:我们已经完成了鼓号队员身高情况的统计表,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还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理念和行为上进行了角色的转变,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评价与反思,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对学生多种整理方法的展示,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策略的多样性,真正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三,回顾交流,总结统计感受.

    回顾: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同学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板书: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填统计表,分析结果)

    小结:其实像这样根据身高进行分段整理,再进行统计的方法我们叫做分段整理数据,(同时板书课题:分段整理数据)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对整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解决问题.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八册第43页例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计算简便。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的知识基础上,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2、简算。

    155+264+3625×5×4(20+18)×1583×115+115×17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时让学生说说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3、简算。

    20xx-368-1321814-378-422

    小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二、新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2)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怎样列式?

    (3)学生列式:(要求学生说出每一种列式的理由)

    第一种:1250÷25÷5

    提问:1250÷25表示什么?(每个小组购买树苗花了多少钱)50÷5又表示什么?(每棵树苗多少钱)

    第二种:1250÷(25×5)

    提问:25×5表示什么?(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棵树苗)1250÷125又表示会么?(每棵树苗多少钱)

    (4)谈话:这两种列式都表示每棵树苗多少钱,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1250÷25÷5=1250÷(25×5)

    (5)想一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我们可以怎样算?学生分组讨论。

    (一种:同级运算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另一种: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和。)

    (6)谈话:上面的连除算式怎样用字母表示?a÷b÷c=a÷(b×c)

    (7)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

    2、练习

    (1)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讲评时指名说说这题是根据什么进行简便计算的。

    (2)完成课本第43页的做一做第2题。

    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然后列式计算。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补充习题。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复习两位数乘除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两步(或三步)的应用题。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水对我们人类来说非常重要,世界的个别地区已经开始缺水,我们为了节约水源,大家应该从小行动起来,养成人人节约用水的习惯,你看小胖家行动的如何?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一

    小胖的想法和我们是一样的,他决定从身边的小事的做起,节约用水。

    出示:小胖家如果每天节约水30千克。

    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一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反馈:一周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

    一个月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0天计算)

    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65天计算)

    你们能帮他算一算吗?学生练习、汇报

    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出示:当因数末尾有零的时候,可以先把零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得到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二)探究二

    实际上节约水资源也可以节约水费的开支,关于水费的问题小兔帮小胖算了这样一笔帐

    出示:小胖家去年共缴了1224元的水费,它想请大家帮它算算小胖家平均每个月缴多少元的水费?

    学生练习、汇报,由学生自己讲解

    (问: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一年的水费÷12个月=平均每月要缴的元数

    1224÷12=102(元)

    问: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时候,你又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呢?

    出示: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不够除就用“0”来占位。

    (三)探究三

    出示:小胖家今年准备平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共要缴多少元水费?

    问:这里哪些词的意思不理解,你可以提出来?“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呢?是照“怎样”的计算呢?

    请大家自己试着做一做,有困难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一下。

    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02-4)×121224-4×12102×12-4×12

    =98×12=1224-48=1224-48

    =1176(元)=1176(元)=1176(元) 师:①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②这三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③这样的两、三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内练习

    1.练习一:计算下列各题

    45×12= 45×102= 450×1200= 504÷14= 4284÷14= 32640÷32=

    师: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2.练习二:括号中应填几?

    ()×32=256 1430÷()=13 ()÷109=109 128+()=2987

    括号里的数该如何求?

    3.练习三:实际运用

    小胖和小巧在游泳馆练习游泳。(从泳道的一端游到另一端算一次)

    ①小巧在泳道中泳一次要37秒。她用同样的速度游了13次,需要多少秒?

    ②小胖在泳道中用了7分12秒游了12次,每次需要多少秒?

    ③他们俩谁游得快呢?如果他们同时出发,都游了14次。相差多少秒呢?

    四、课堂小结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技巧,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估算,培养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20×3= 60÷3= 30×9= 270÷3=

    39÷4≈ 84÷6= 31÷3≈ 72÷4=

    26÷5≈ 54÷3= 43÷6≈ 75÷5=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分别指名口算。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口算呢?

    (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例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弄清题意,分析条件和问题。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就是求80里面有几个20。

    (2)指名列算式:80÷20=(板书)

    (3)你能口算出这道题吗?你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

    A.8÷2=4 B.()个20是80…

    80÷20=4 80÷20=()

    教师完成解答。

    2.想一想:83÷20≈ 80÷19≈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指名汇报。

    (2)以上这2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都可以依据80÷20来计算)

    3.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1题。

    注意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4.教学例2。

    让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解答在教材上,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5.完成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练习,全班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二”第2题。

    指名说一说解答的方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教材“练习十三”第3题和第5题。

    要求先读懂题意,再列式解答。

    “限载40人”是什么意思?表示一次最多只能载客40人。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十二”第4题和第6题。

    指3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5.教材“练习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单位转换:填一填

    0.5米=( )分米3平方分米=( )平方米

    0.08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口算:

    20×40= 4×6= 7×6= 8×9=

    2×4= 0. 4×6= 7×0.06= 0.8×9=

    [设计意图]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学生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习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广场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会宁县城的街心广场图,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了?

    (板书)广场花坛瓷砖

    长:30米3米0.3米

    宽:20米2米0.2米

    2、他们的面积你会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谁来说说你算到的结果是多少?(完成板书)

    要算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很简单,算得都不错。瓷砖的面积你算到多少呢?是怎样算的?

    4、这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听听同伴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

    5、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计算0.3×0.2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

    6、学生交流: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0.2×0.3=0.06(平方米)

    是啊,根据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0.2×0.3=0.06,真了不起!

    7、从老师摘录的数据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组数据比较特殊,他们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呢?

    8、引导学生观察广场和花坛的数据:30变成3,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0变成2,也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结果600变成6,就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联系这个规律,你能说说还可以怎样得出瓷砖的面积吗?

    9、施工人员觉得用长0.3米宽0.2米的瓷砖太小了,想改成长0.5米宽0.3米的瓷砖,这样每块瓷砖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学生独立计算)

    10、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结果)

    11、回过头再来看看我们课开始时口算的几道小数乘法题,

    观察0.2×0.3=0.06,0.5×0.3=0.15等一些算式,老师发现一个问题,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呢?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12、全班交流:原来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中小数位数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完成这张表格:

    现在看起来更加清楚了,说说你发现什么了?

    13、到底同学们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法呢?请大家举个像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看看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交流)

    (学生举不出0.5×0.2这样的例子,就由教师引出,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运用转化的策略算出0.3×0.2的结果,在学生初步会计算0.3×0.2的基础上,及时巩固计算0.5×0.3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一组算式并质疑“同样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根据表格体会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后,创设了验证的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结论的认识。运用猜想——验证——概括的模式,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8)

    【教学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引入谈话。

    师:今天我们继续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整理与练习(2)。

    2、完成“探索与实践”第5题。

    (1)理解第(1)小题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画线段图)

    (2)学生演示画法。

    指名在实物投影上画出线段图。

    (3)集体评价,列式计算。

    (4)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画出长方形。

    师追问:你准备怎样画?

    (5)理解第(2)小题题意。

    (6)怎样求现在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并求出现在长方形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3、完成“探索与实践”第6题。

    (1)理解题意。

    师追问:你准备画长宽是多少的长方形,小组讨论确定长方形。

    (2)尝试练习画出现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及面积。

    (3)算出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几分之几?

    (4)小组汇报交流。

    比较上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互相说,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

    二、评价与反思

    1、理解每一条评价指标的意思。

    2、学生逐条自我评价。

    3、交流汇报。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评价与反思中能自我检讨,逐步提高能力。]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收获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板书设计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

    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

    二、探究新知.

    认识梯形.

    (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教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

    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出示下图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

    (2)交流测量结果.

    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义.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

    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

    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相互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

    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学等腰梯形.

    (1)教师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

    (2)学生测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

    (3)概括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

    4.四边形的关系.

    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

    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

    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

    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

    4.找出下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

    四、质疑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

    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五、布置作业.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剪图形

    活动目标

    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要求

    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

    ①将平行四边形剪为梯形.

    ②将梯形剪为平行四边形.

    ③将任意四边形剪为梯形.

    ④将梯形剪为两个三角形.

    ⑤将三角形剪为梯形.

    看谁完成的最快最标准.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例子,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联想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学情分析】

    我所抽班级学生有73人。这班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北大(版)教材,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列出小数乘法算式以及得出结果,学生不会有任何困难,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联想到整数乘法的意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小数乘法的意义。所以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利用小数加法的复习题,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数的意义:0。20。05(学生口答)

    2、小数加法:0。6+0。60。8+0。80。2+0。2+0。20。4+0。4+0。40。1+0。1+0。1+0。1+0。1

    (1)学生口算

    (2)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

    (3)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3、揭示新课:

    (1)0。2+0。2+0。2,用乘法怎样表示?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这样想的?0。2×3表示什么意思?

    (2)0。6+0。6,用乘法可以怎样写?0。6×2表示什么意思?

    (3)剩下的几道怎样用乘法表示?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这些乘法算式与我们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是小数乘法)

    4、归纳意义:

    小数乘整数表示什么呢?

    二。探究算法

    1、请大家想办法算出0。2×3的积。

    (1)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2)同桌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A。连加法:0。2+0。2+0。2=0。6

    b。联想、转化:0。2元=2角2角×3=6角=0。6元

    c。画图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画3个0。2?

    d。推算:因为2×3=6,所以0。2×3=0。6

    e。还有不同的吗?(略)

    2、小结:只要适合自己,就是的!

    三。巩固拓展

    1、填一填

    0。8+0。8+0。8=()×()=()

    0。3+0。3+0。3+0。3+0。3=()×()=()

    0。1+0。1+0。1+0。1+0。1+。。。=()×()=()(10个0。1)

    1。2×2=()+()=()

    ()×()=()+()+()+()+()(可以怎样填?你发现了什么?)

    2、算一算

    2×0。40。3×03×1。19×0。80。6×45×0。20。7×1

    3、文具店里的数学问题:

    (1)买4块橡皮多少元?

    (2)买3支铅笔多少元?

    (3)买2把尺子多少元?

    (4)任选一种文具,你还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吗?

    四。阅读质疑

    (1)阅读教材38~39,把书中内容补充完整。

    (2)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五。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4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