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06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以下是我们花时间整理的《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心中对于各种可能的情况胸有成竹。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1

    一、复习旧知,引出意义。

    1.让学生看图和实物回答问题。

    ①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这个苹果的多少?

    ②把一张纸平均分给四位同学,每人分得这张纸的多少?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的阴影部分。

    (附图{图})

    3.在下面图中,用阴影表示分数。

    (附图{图})

    4.7分米=()/()米

    3厘米=()/()米

    通过复习,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亲自实践,认识意义。

    1.了解分数的产生。

    让学生看问题:

    ①两个小朋友分一块糕点,平均每人分得多少?

    ②用1米长的尺子去量黑板的边沿,如果量得3米多一点,怎样用数量表示?

    ③让学生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用折纸的方法,分别折成表示1/2,2/3,1/4,3/4的图形。

    通过以上实践,小结:

    把一件东西平均分成2,3,4份,分数是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课本第52页第一段课文后,再小结:

    人们在等分物体或在测量和计算中往往不能得到整数,为了正确地反映数量关系,常把1个单位(或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再用它的1份或几份来表示,这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

    2.理解分数意义。

    ①突出平均分。

    回顾前面的复习旧知与教例,指出平均分这一前提,增强学生的均分意识。

    ②明确单位1。

    1)让学生看课本第52页与第53页列举的6个图,讨论各表示什么意义?

    板书:每份是几分之几:1/2,1/3,1/5;

    阴影或括号部分表示几分之几:2/3,3/4,5/8。

    2)教师指出:从6个图形中可以看到,一块糕、一个圆、一条线段、一个长方形在没有等分前,都是一个完整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或整体1。

    3)出示课本第53页的苹果图,提问:

    这图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一个苹果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4)出示红旗图,提问:

    这幅图是把什么看成一个整体?

    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2面红旗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5)教师小结:单位1具有以下三性:

    A.概括性。它不仅可以表示一件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盒乒乓球、一个班的学生等,所以单位1应加上引号。

    B.可分性。即可以根据需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

    C.相对性。即每个分数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相对而言的。如把半块饼看成1/2,它的单位1就是一块饼。如把4块饼看成一个整体(单位1),那么一块饼就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1/4)了。必须注意,单位1要根据对象范围来确定。

    ③认识分数意义。

    1)引导学生重看课本第52页与第53页的6个图,从第52页3个图中可看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后(指着图解释若干的意思),只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是(指着上述板书的第一排数)1/2,1/3,1/5;从第53页3个图中可看到,把单位1平均分若干份后,表示其中的几份,得到的分数是(指着板书的第二排数)2/3,3/4,5/8。

    2)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设计练习,巩固意义。

    在完成书本上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下列几组练习,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1.下面各图用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对不对,为什么?

    (附图{图})

    2.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①把15支钢笔平均分成5份,每份占钢笔总数的1/3,是把钢笔总数看作整体1。

    ②把全班人数分成5个小组,4个小组是这个班的4/5,是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

    3.说说下列题中把什么作为单位1,题中的分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①1分米是1米的1/10。

    ②一堆煤有30吨,已运走了2/3。

    ③五年级甲班女同学人数占全班的3/5。

    ④玲玲看了一本书的1/5。

    四、小结归纳,强化意义。

    1.演示:教师在一个纸盒内放上6支粉笔,让学生分别从盒内拿出这些粉笔的1/2,1/3。接着,使纸盒中增加到12支粉笔,又让学生从盒内分别拿出总数的1/2,1/4,1/3,2/3,3/4。在此过程中,归纳出:首先要确定把多少支粉笔作为单位1,再平均分后取出所需的支数。

    2.讨论:前面我们分了些什么?还可以分哪些东西和物体?

    归纳出单一个东西(一个水果,一块糕)

    位1一个计量单位(1米,1吨)

    一个整体(一所学校,一项工程)

    3.引导总结:把表示单位1的量都是怎样分的?(平均分)平均分成了多少份?(若干份)分数是表示这样的多少份的数?(1份或几份)然后总结什么叫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正确区分、理解、掌握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2、运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旨在从三方面去区分周长与面积:①从概念上分清;②从计算方法上分清各应该怎样算;③从计量单位上分清各该用什么单位。

    本节课设计采用了饭店招牌这一实物图,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思维,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情趣,使学生乐于探究问题,通过学生观察、计算,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从根本上加以区分周长与面积的不同。

    练习题设计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饭店招牌的平面图.教师激趣:小明家的饭店要开张了,需要制作一个招牌.招牌的底色要漆成白色,四周还要装饰一圈彩灯.要完成这些任务,小明要告诉工人些什么?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什么是周长?

    3.引入课题:面积和周长是两个有着根本区别的数学概念,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容易混淆,为了使大家正确区分、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我们今天就来对面积和周长进行比较.(板书课题)

    二、活动展开.

    1.请学生拿出一个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它的周长和面积,并用手摸一摸.利用手中的学具测量周长和面积.

    2.学生分组活动,然后汇报自己的方法.

    3.出示例1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4.思考:通过刚才的计算,你发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周长和面积又有哪些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

    (1)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对称物体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能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3.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4.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设计】

    1.设计思想: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轴对称图形。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

    2.教材分析

    (1)轴对称图形是图形运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教学设计主要是联系学生亲身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此节内容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画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做好铺垫。

    (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学生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

    (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体验过“图形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轴对称和平移。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和平移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内容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本单元将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平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与同桌探讨交流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4.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降低了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一个图形有多个对称轴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找出所有的对称轴,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熟悉程度有多少。

    3.教学准备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许多有趣的图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这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吧。(出示课件)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图片,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么?

    生: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抽学生进行表达。

    师:同学们发现了他们的可以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共同的特征,但它们还有一些别的特征,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发现这一特征。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探究新知

    1.系统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

    师:那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老师这准备了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实验。课件展示小实验。(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指导学生用双手体会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归纳出轴对称图形,指出对称轴。

    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同学们,现在给你们一个图形,你们会不会对折?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对折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是怎么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长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发现同学们非常聪明,很快就得出了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正方形呢?怎么对折,你有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纸片对折,同桌相互说说,你是怎样对折的。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正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正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2.练习巩固

    师:我们找到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别的图形你会找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纸片观察、对折,看看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

    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 师:用手展示怎样快速的找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学生先观察,然后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完成书上练习,之后集体订正。

    三、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四、展示课件,给出方格纸上的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请用刚才的方法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展示情景图)

    师:观察方格中的松树图,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话找出对称轴。

    生:从图中可以发现,它是轴对称图形,DG就是它的对称轴。 师:通过对称轴对折能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从这幅图我们知道A和A'是一组对应点,B和B'也是一组对应点。那么请同学们观察,图中A和A'有怎样的关系?

    生:点A和点A'分别在对称轴的两旁,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3,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也是3

    师:那么请同学们看看点B和点B'。

    生: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

    师:对应点A和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对应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

    生:学生观察,并回答

    板书: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师:连接图中点A和点A',你看对称轴和对应点的连线怎样? 连接B和点B',他们的连线和对称轴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点A和点A'的连线于对称轴垂直。

    师:连接图中点B和点B',点E和点E'也是这样么?

    生:(小结)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巩固新知

    师:练习下面各题。

    观察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的画出对称轴。

    找出图形中的对应点(三组),分别说说,他们到对称轴的距离。(学生练习巩固新知)

    五、知识小结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测量、撕拼的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合理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度数和等于180°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及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难点:

    在猜想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理解内角、内角和概念

    1、谜语引入: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猜一猜是什么?

    Q:结合谜面的信息来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2、介绍内角:这三个角都在三角形的里面,又叫内角。

    Q: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3、介绍内角和:把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求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

    活动2【活动】观察图形

    1、观察图形的.变与不变

    ppt依次出示

    Q:这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是它的内角和?

    出示直角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指?

    出示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指?

    质疑: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大?

    预设1: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说想法)

    预设2:一样大。(说想法)

    预设3:180度。

    小结:三个三角形的样子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三个内角也不一样,但内角和是一样的。

    (二)活动二:猜想内角和不变的度数

    Q:这个一样的度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1:听说过,学过。

    预设2:直角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和是180度。

    预设3:等边三角形。

    这两个都是我们知道度数的特殊的三角形,请你根据这个特殊的三角形来大胆的猜猜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那任意的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度数是不是180°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活动3【活动】测量验证

    (一)思考量的方法和原因

    过渡:你想怎么研究?(用量角器去量)

    Q:谁来介绍介绍量的方法?

    预设:要想研究内角和,只要把三个内角度数量出来再加起来看看是不是180度就可以了。

    (二)动手测量

    PPT:操作建议:

    1、请你找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用彩笔标序号1、2、3。

    2、用量角器仔细测量后,记录角的度数。

    3、列式计算出三角形内角和度数。

    动手测量

    (三)汇报交流:

    学生1展示测量的过程。

    Q:还有谁测量的这个锐角三角形,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同一个三角形内角和度数却不一样?

    Q:你在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Q:观察这些数据,虽然都不太一样,但是都很接近?

    小结:测量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就可以求出内角和,但是测量有误差。

    活动4【活动】拼角验证

    (一)思考其它验证方法

    Q: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预设1:学生没有反应。

    师引导:说到180度,你想到什么角?(平角)

    预设2:撕拼法

    Q:怎么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

    (生不撕,教师帮助突破,撕下三个内角。)

    Q:你能在投影上拼一拼吗?

    预设3:折叠法

    你的方法也很好,你们听懂了吗?一会儿可以试试。

    预设4:描画法

    Q:怎么描?你能演示一下吗?

    其他同学观察他在做什么?

    引语:刚才说的方法都很好,下面我们自己来试一试。

    (二)动手拼一拼

    操作要求:

    1、请你用彩笔在纸上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并剪下来。

    2、用彩笔标出三个内角。

    3、尝试操作。

    动手操作

    (三)汇报交流

    Q:你是怎么研究的?发现了什么?

    (四)小结

    刚才每人的三角形是自己任意画出的,形状、大小都不一样。无论是撕拼、折叠、还是描画的方法,都是在把这三个内角拼在了一起,转化成一个平角,我们发现他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活动5【活动】几何画板验证

    引:但我们时间有限,研究的三角形个数有限,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我们可以借助几何画板来看一看。

    师:介绍:计算机能够帮助我们比较精确地测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并计算它们的和。

    观察:老师拉动一个顶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也就是,无论我们怎么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大小,虽然它的内角在变化,但三个内角和的却是不变的,都是180度。

    活动6【练习】基础练习

    1、三角形中∠1=55°,∠2=45°,∠3=?

    2、直角三角形:我有一个锐角是40°,求另一个角?

    3、说一说:在一个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能有两个钝角吗?为什么?

    4、拼三角形

    师:两个180°不是360°吗?

    小结:看来,组合以后的图形还要分清楚哪些是内角。

    活动7【练习】拓展练习

    (一)拓展练习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那四边形有没有内角和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课件演示。

    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线,初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2.培养学生操作的初步技能.

    3.渗透分类的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

    1.理解同一平面.

    2.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同一平面两条直线)

    2.学生摆小棒.

    利用手里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请你用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摆出几种情况.两个同学一组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商量.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平行线的概念.

    1.出示下列图形.

    2.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

    3.持不同分类方法的同学进行辩论.

    4.教师小结: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于一点,看来今后不能先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其实质.

    5.教师讲解:

    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6.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是平行线?

    7.教师出示长方体:

    教师提问:这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吗?它们是平行线吗?

    8.师生进一步概括平行线的定义(给重点处加标记)

    学生讨论:平行线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9.播放视频平行线举例.

    10.出示练习:下面各图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不是?

    (二)教学平行线的性质.

    1.出示图形:

    教师提问:你们所说的宽度是指哪一条线段?(板书:平行线间的距离)

    2.教师小结: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是平行线的一个重要性质,这一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3.实践操作.

    (1)利用若干小棒摆,变换不同位置、方向,使它们互相平行.

    (2)小组合作:利用两根皮筋,使它们互相平行、两个小组合作,使其两两平行.

    三、画平行线.

    1.学生自学:平行线的画法(见第133页),并尝试画出一组平行线.

    2.演示视频平行线画法.

    3.教师小结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4.探索与尝试:你还有其他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四、质疑小结.

    1.让学生看书并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解疑.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小结:①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性质: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③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34页第1题.

    检验下面的各组直线,哪组是平行线,哪组不是平行线?

    完成第134页第2题.

    检验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的.

    完成P134页第3题.

    用直尺和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两条平行线.

    4.判断.

    ①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③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就一定互相平行.()

    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叫做平行线.()

    六、拓展练习.

    和1号棱平行的有哪些棱?还有哪些棱互相平行?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PPT。

    课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单位转换:填一填

    0.5米=()分米

    3平方分米=()平方米

    0.08平方米=()平方分米

    2、口算:

    20×40=

    4×6=

    7×6=

    8×9=

    2×4=

    0. 4×6=

    7×0.06=

    0.8×9=

    [设计意图]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学生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习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广场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会宁县城的街心广场图,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了?

    2、他们的面积你会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谁来说说你算到的结果是多少?(完成板书)

    要算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很简单,算得都不错。瓷砖的面积你算到多少呢?是怎样算的?

    4、这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听听同伴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

    5、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计算0.3×0.2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

    6、学生交流: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0.2×0.3=0.06(平方米)

    是啊,根据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0.2×0.3=0.06,真了不起!

    7、从老师摘录的数据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组数据比较特殊,他们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呢?

    8、引导学生观察广场和花坛的数据:30变成3,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0变成2,也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结果600变成6,就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联系这个规律,你能说说还可以怎样得出瓷砖的面积吗?

    9、施工人员觉得用长0.3米宽0.2米的瓷砖太小了,想改成长0.5米宽0.3米的瓷砖,这样每块瓷砖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学生独立计算)

    10、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结果)

    11、回过头再来看看我们课开始时口算的几道小数乘法题,

    观察0.2×0.3=0.06,0.5×0.3=0.15等一些算式,老师发现一个问题,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呢?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12、全班交流:原来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中小数位数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13、到底同学们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法呢?请大家举个像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看看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三、总结。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会利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学生:认识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2. 认识一些功能键。

    由学生来说明。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开关及清除键。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运处符号键。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③数学键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等号键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小数点键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 尝试练习。

    (1)计算25×4 操作过程: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呈现:酒;14元 凉拌豆腐:3元

    肉丝:5元 青菜:3元

    清蒸鱼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8元

    ②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反馈计算结果。

    4. 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1)呈现计算题。

    ①1+2+3+4……+98+99+100

    ②999×9、9999×9、99999×9

    (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反馈计算结果。

    (4)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9999999×9、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活动课本第36页的“练一练”。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优化问题的合作探究,感悟合理、快捷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难点: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教法:启发法

    学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干过家务活吗?谁能说说都做了那些家务?(学生发言)

    周末小明也主动帮妈妈做家务,瞧,他做了些什么?(课件出示)

    项目扫地擦桌子烧开水

    时间8分钟2分钟10分钟

    他把做家务的时间也记录下来了,你猜:小明完成这些家务一共需要几分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科学、合理安排时间方面的知识。(出示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沏茶问题

    谁沏过茶?请举手。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你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估一估,做这些事情你需要多长时

    间?(指名说)

    (2)看一看,淘气沏茶要做几件事情?(出示课件)从画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如果淘气一件一件地完成,需要多长时间?但小明是个爱动脑的好孩子。他想什么呢?(出示课件),怎样才能尽快

    地让客人喝上茶?”尽快”二字怎样理解?

    聪明的小明就想跟大伙比比,看谁能设计出一个最佳的沏茶方案。出示课件。

    小明也给咱们发来了一个温馨提示的信息:设计时应该考虑:1、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哪些事又可以同时做?2、可用

    箭头“→”标出做事的先后顺序3、经你合理安排,计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时间?节省了多少时间?下面,就以小组为单

    位,合作探究,与小明比比吧。板书示范。

    ③互相交流,比比谁的设计方案即合理又省时。

    (3)学生展示、解说设计方案,学生集体观察。

    方案A: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找茶叶1分钟

    1+1+8+1=11(分钟)

    方案B: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找茶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1+1+8+1=11(分钟)

    方案C: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沏茶1分钟

    1+1+8+1+2+1=14(分钟)

    对这些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又省时间?为什么(同时)?学生说,师板书工序流程。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

    流程图。

    此时,小淘气的方案也出来了。(出示课件),你能看懂他的沏茶方案吗?

    请同学们再想想,在哪个时间内还可以做些什么事?(学生说)能节省多长时间?多做了几件事?(揭示:同时做的事

    情越多就会越节省时间)

    像小明写的这样图示,我们把它叫做“流程图”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2页的烙饼。小组汇报交流。

    四、当堂训练

    1、判断:这样安排时间合理吗?为什么?(课件出示)

    A、小东边吃饭边看电视。

    B、边打电话边骑车。

    C、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D、在马路上踢球。

    五、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总结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老师把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课件):“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

    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六、作业

    板书设计:

    统筹安排时间

    先后有序同时完成科学合理

    最佳方案:洗水壶→接水→烧水→沏茶

    同↓洗茶杯

    时找茶叶

    课后反思: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第4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3、在师生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准备:

    1、师、生自备计算器。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计算器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比赛激情

    1、出示一组计算题,师生同时进行计算比赛。(教师用计算器,学生用笔算。)

    1706-92379.2-0.43+9.546840.030.83

    19.20.03228.36+1.94-23.50821.283.17.6

    通过比赛,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认为这种比赛不公平,用计算器当然算得快等等,然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你已经知道了有关计算器的哪些知识?(请同桌学生互相说一说)

    3、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根据符号说出常用键的名称以及它的功能,也可能有学生会说如何使用计算器等。)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Ⅸ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小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2.使学生明确小数的计数单位,认识小数并理解小数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设疑激趣.

    1.我们都学过那些数?举例说明。(整数、分数)

    2.你还见过那些数?(小数)

    3.你在那里见过?(学生举例,教师可以适当出示:如出租车的计价牌、商场的价签等。)

    4.你对小数还有那些了解?你想知道有关小数的那些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小数的意义,产生,与整数、分数的关系等)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小数的产生.

    ①口算:1010=110=

    10010=1100=

    100010=11000=

    教师提问:你能说说两组题有什么特点吗?

    ②学生活动:分组测量课桌的长与宽.(利用直尺)

    教师提问:从测量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在进行计算和测量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除了可以用分数的

    形式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另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就是小数.

    2.教学小数的意义.

    (1)认识一位小数.

    ①根据图意,填出对应的分数.

    ()米()米()米()米

    ②教师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分米,是()米;

    这样的3份是()分米,是()米.

    ③教师指出:1分米=米,也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米,也可以写成0.3米.

    ④教师提问:你能将刚才填写的另外两个分数改写成小数吗?

    (米=0.5米;米=0.9米)

    ⑤教师小结:你发现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了吗?

    (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⑥教师提问:0.2米表示什么?0.8米呢?你再说两个一位小数,并说出他们的意义。

    (2)认识两位小数.

    猜一猜:你能猜一猜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系吗?

    ①教师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厘米,是()米;这样的7份是()厘米,是()米.

    ②引导学生观察米尺,结合教师出示的习题然后进行分组讨论.

    (指名回答并板书:1厘米=米=0.01米;7厘米=米=0.07米.)

    ③教师小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认识三位小数.

    教师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后,教师出示1厘米的放大图,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的,并说明理由,

    使学生明确:1米是千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001米.

    (板书:1毫米,米,0.001米)

    教师提问:8毫米是千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呢13毫米呢

    (板书:8毫米,米,0.008米13毫米,米,0.013米)

    教师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教师说明:照这样分下去,还可得到米写成0.0001米

    (板书:米,0.0001米)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教师提问: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

    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

    教师讲解:①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是(、、)

    ②把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学生讨论:什么叫小数?

    教师补充并概括: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3.教学例1.

    教师出示:1角是元,用小数表示是()元.

    2分是元,用小数表示是()元.

    2角5分是元,用小数表示是()元.

    牛奶每袋8角5分,用元作单位是()元.

    组织学生讨论,并指名说一说每道题都是怎样想的?

    教师提问:你发现分数与小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

    1、0.3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0.05里面有()个百分之一.

    0.009里面有()个千分之一.

    2、把下图中图色的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3、用线段把相等的小数和分数连起来.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