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十四篇
  •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3-08-26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十四篇。

    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育教学领域中重要的管理组织工具,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栏目小编为您准备了多篇涉及“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内容,本文力求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完善的解决方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口算卡片,口答。

    2、出示加法,指名说说怎样算的?(可以多种算法)

    3、笔算加法应该注意什么?

    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指名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合作交流,探究算法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怎样解决问题?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6-23,

    先独立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棒、圆片演示算法,学生回答其它算法,如:口算,笔算。(合理即可)

    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四、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课件出示练习,学生汇报结果及算法。

    2、思考交流讨论:笔算减法应注意什么?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异同。

    学生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3、学生看书,质疑问难。

    4、完成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及算法。

    5、完成练习三第1、2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①、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③、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④、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⑤、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⑥、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探索新知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际情况,解决和“倍”有关的具体问题,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

    教学重点: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具体活动中真正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

    2、看算式编题。12÷3=4 (平均分,12是3的4倍)

    二、看图。新课

    1、第一排摆:4个圆片

    第二排摆:8个圆片

    问:第二排圆片的个数是第一排圆片的个数的几倍?怎么解答?为什么?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2、第一排摆:2个圆片

    第二排摆: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

    问:第二排摆( )个。

    谁是一倍数?(第一排的圆片数)第二排的圆片数是第一排圆片数的3倍,是什么意思?

    3个2 。求3个2 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

    3、比一比1)、2)题,他们有什么区别联系?

    联系:都是和倍有关的问题。第一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第二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都要找到一倍数。

    4、读取文具店的信息,并说一说。

    小兔买了1枝笔,花了2元钱。

    小牛说:我买了3枝笔。

    小狐狸说:我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

    问题:1、小牛花了多少钱?

    2、小狐狸花了多少钱?

    分别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1、小牛花了多少钱,找到小牛买什么花了多少钱?(3枝铅笔)每枝铅笔多少钱?就是求3个2元是多少。

    2、小狐狸花了多少钱。找到小狐狸花的钱是小兔的4倍。小兔花的钱就是一倍数。就是求4个2是多少。

    三、练习。

    1、画一画。3片叶子配一朵花。15片叶子配几朵花?

    每3片配一朵花,即每一份是3,可以配几朵花,就是问15里有几个3.

    2、○有3个,△的个数是○的2倍,△有几个?

    △的个数是○的2倍,那○的个数是一倍数。就是问2个3是多少。

    49页练一练

    1、看图列式。

    1)长铅笔的长是短铅笔的2倍。短铅笔长8cm,短铅笔的长是一倍数,求长铅笔的长就是求2个8是多少。

    2)一倍数是5元,10元是5元的几倍,就是问10里面有几个几。

    2、河马有7匹,是一倍数。斑马的匹数是河马的5倍,斑马有几匹。就是求5个7是多少。

    红珠是白珠的几倍。白珠是一倍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即求6里面有几个2.

    3、找清数量关系。数量关系要对应。

    条件: 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 面包车上有6位乘客。 大客车上的乘客数是面包车上的2倍。

    问题:1)大客车上有多少人?

    解决:大客车上的人数和谁有关系?(和面包车上的人数有关系。)什么关系?倍数关系。谁是一倍数?(面包车上的人数)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几个几。

    2)小轿车上有几位乘客?

    解决:小轿车上的乘客数和谁有关系?(和面包车的人数有关)什么关系?面包车上的乘客数是小轿车上的2倍。面包车有6人,几时问6是几的2倍。求一倍数。把6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

    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即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即求几个几的和,用乘法计算。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枚2分硬币、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盐若干袋、弹簧秤、盘秤、电子秤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

    师:昨天李老师带关女儿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请看大屏幕。

    师:从画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生:1盒饼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克”

    师:1千克大约有多重呢?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老师给你准备好的1角硬币。一枚1角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们亲自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一颗钮扣。一个橡皮头。 ……

    师: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火腿肠,看看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克?

    生:34克。

    师:好!请同学们掂一掂,感觉一下34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看一下,你的学具袋里还有什么?

    生:牛奶!

    师:快来找一找牛奶是多少克?

    生:220克。

    (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g即克的英文缩写)

    师:那请你赶快掂一掂,感觉一下吧! (学生活动)

    师:请同学们从你的桌子里取出砂糖,猜一猜,一袋砂糖是多少克?

    (学生猜)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质量标注,是?

    生:500克。

    师:那两袋呢?

    生:1000克。

    (板书)

    三、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千克”及“克”与“千克”的关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想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袋盐,(出示盐)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

    生:1千克。

    (板书)

    师:想不想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现在请小组长到老师这里来领1千克的盐。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都掂过了吗?

    生:掂过了。

    师:那1千克盐和我们刚才的2袋砂糖比较,哪个重?

    生:盐重。

    生:砂糖。

    生:一样重。

    师:怎样知道物品的轻重?

    生:用秤称!

    师:说得好极了,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哪儿见到的?

    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向同学们演示磅秤、盘秤、台秤、弹簧秤、天平、电子秤台。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盘秤,现在可以验证1千克盐和2袋砂糖哪个重了吧?

    生:可以了! (教师称重,学生观察)

    师:都指在1千克处,说明什么?

    生:同样重。

    师:所以…… (板书)1000克=1千克。

    四、小组合作,称量物品

    师:我们家里常用的是哪一种秤?

    生:弹簧秤。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弹簧秤,谁会使用弹簧秤?

    生:(演示) (师辅助)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称一称?

    生:想!

    师:好!下面请小组长到台前来领物品。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先掂一掂,估量一下大约有多重,再用弹簧秤称一称,看到底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称完了吗?

    师:请小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称的什么?质量大约是多少?

    生:我们组称的大米,大约是1千克。我们组称的苹果,大约也是1千克。

    五、认识电子秤

    师:大家在市场买东西时,经常会看到什么秤?

    生:盘秤、电子秤。

    师:哪位同学认识电子秤,下面就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识电子秤,好吗?

    生教大家认识电子秤。

    六、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你这位老师很有耐心,讲解也很细致,谢谢你!

    师:昨天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和鱼,请看画面,善于思考的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苹果和鸡蛋一共多少千克?

    师:他的问题谁来答?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一共是3千克。

    生:鸡蛋比苹果多几千克?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所以鸡蛋比苹果多1千克。

    七、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好。想不想来做一个闯关的游戏。

    生:想!共6关。

    第一关:说一说(教科书上88页1题)。

    第二关:写一写(教科书上88页2题)。

    第三关:填一填(教科书上89页4题)。

    第四关:比一比(教科书上89页5题、6题,90页关于棉花、铁的思考题)。

    第五关:问一问、答一答(教科书上89页7题)。

    第六关:看一看,算一算(教科书上90页8题)

    师:你们可真棒!一连闯过了6关,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八、师生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1000克,学会了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

    1、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感受用身体的某部分测量物体的普遍性,养成估测意识。

    重点: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体上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秘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我们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你们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师:淘气有什么发现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教材第88页第一幅图。

    生:淘气的妈妈告诉他拳头的一周和脚长差不多。

    师:这是真的吗?太有趣了,让我们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测量进行验证吧。

    学生合作测量,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原来真的是这样的。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秘密”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测量一下吧。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教材第88页表格内。

    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测量,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秘密”?

    生1:我发现双臂平伸的长度和身高差不多。

    生2:我发现一般头长的5倍就等于身高。

    生3:我发现腰围是脖子一周长度的2倍。

    ……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测量、观察思考,发现“秘密”。

    师:大家发现的“秘密”还真多啊!现在就读一读教材第89页《我的身体是一把尺子》,读完跟同学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主交流。

    师:请借助刚才测量的步长,用步测的方法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和宽,然后用卷尺测量进行比较。

    学生分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教师巡视,了解不同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经历发现身体上秘密的过程,感受估测的价值。】

    师:我们身体上有许多“尺子”。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先用我们身上的“尺子”估一估,再选择适当的工具进行测量。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A类

    列式计算。

    (考查知识点:乘法;能力要求:会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

    B类

    (考查知识点:除法;能力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法计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7×4=28(厘米)

    B类:81÷9=9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一、 课前游戏,感知关系。

    游戏:小猴捡桃子儿歌:小猴小猴跳跳跳,一跳跳五格捡桃子。请你帮忙数一数,小猴跳了多少格?

    课件从演示从5—60跳小格的过程。

    师:看,这些小格就像一把尺子把小猴捡桃子的过程 的记录了下来,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把这把尺子卷起来,会变成什么呢?一起来看课件。

    师:时间啊一分一秒地走过,钟表就是一把记录时间的尺子,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时间。

    二、活动探究,自主学习。

    1、 钟面结构的回顾

    师:回忆钟面上有什么?

    生:(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都有5个大格)

    师:每个大格里有5个大格,我们来数一数,到这边找一个大格数一数。(请2位同学说一说:“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对,知道了这些小格以后,会使我们对时间的认识更准确,那么,下面我们就要来认识分。

    2、 认识大格和小格

    仔细看,分针走1个小格是几分?(课件演示走1分)分针走1小格是1分,分针走2小格是几分?结论:分针走1个大格是5分。

    3、 认识分。

    师:分针走1个大格是5分,那分针从12起走到数字2是?(10分)

    如果让你们继续往下算下去,你们会算吗?

    ——学生操作(填作业纸)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二、拨钟练习,认识1时=60分

    ——教师拨钟,5分5分地拨,看看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

    出示一个12整,请同学仔细观察,现在分针和时针都指着几,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12时5分、12时10分、、、、、12时30分、1时。

    ——从12时开始一直拨到了1时,从钏面上,它们经过了多少时间?分针和时针是怎么走的?

    ——在这一个小时里,分针走了多少?时针走了多少?

    ——课件演示,时钟从12时走到1时的经过。

    现在是12时,走到了1时,在这1个小时里,时针走了多少?(时针走了一大格是1时),再来看看分针,分针从12时开始一直走了1时,在这1个小时里,分针走了多少?(走了1圈,1圈是60分)

    ——你们现在发现了什么关系?

    (1时=60分)

    教师板书并让学生齐读。

    三、认识几时几分

    1、时针和分针是一起走的,下面请看老师这个钟面,那么怎么认识它呢?(拨到12时,这是几时?12时,对,先看时针,刚才时针指着12,是12时,时针是用来记时的。那如果时针走过12时呢?(老师边说边拨),就是12时多,如果时针走过数字2呢?(是2时多)。

    总结:时针和分针是一起走的,那么在认时间的时候,即要看分针也要看时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几时。

    1、 认识几时几分(并写一写)

    -----出示一个整时4:00,4:05, 4;30, 4:45.

    逐个时间分别认一认,特别说明4:05,由于分不够两位数,我们要用0来占位。

    接着出示4:30,你们认识这是几时吗?你是怎么认的.?(时针走过数字4,就是4时多,分针指着数字6,是30分,合起来就是4时30分,也可以说成4时半。

    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把大家认识时间的办法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时针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分。

    利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认起时间来一定又快又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看谁学得最棒。

    四、巩固练习

    1、认一认(3个钟面)

    2、拨表练习: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呢?请你根据老师说出的时间,在你的学具钟上拨出这个时间。课件呈现老师早上起床的时间6:30,上午上班时间7:20,上午上班时间11:45。

    同桌合作,两人轮流,一人说一个时间,另一个人拨出来,同桌互相检查。

    2、 总结:同学们,你们今天表现真棒,其实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时间的安排,认识了时间,我们就能把我们的生活打理得更有趣,回家可以参照这个表格做一个我们的时间安排表。

    五、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教学内容】

    沪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一学期P65—66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角与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能够动手制作直角,能够用直角量具测定和判断直角。

    让学生逐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与直角。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制作直角。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的纸、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生活中的角。

    2、交流:哪些地方有角。

    3、引出数学中的角。

    自主探究,丰富认知

    认识角

    抽象出数学中的角

    提出问题: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汇报交流:角的特征

    小结: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

    3、判断

    下面这些图形哪些是角?

    认识直角

    课件出示直角

    (1)提出问题:刚才观察的几样物品,有这样的角吗?

    (2)提出问题:三角尺上有这样的角吗?

    小结:像这样的角的我们称为直角。

    (3)揭示课题:角与直角

    (4)出示各种各样的直角

    小结:角的位置,边的长度,开口大小变化时,它还是角。

    折直角

    课件出示视频

    观看电脑老师折直角

    自己动手折直角。

    6、找一找教室中的直角

    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数一数

    回顾新知,课堂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课堂表现评价。

    【板书设计】

    角与直角

    边顶点

    顶点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1)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学生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3)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积累测量经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5)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景。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初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入主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学法:

    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6)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因此我安排了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1.新课导入2.探究新知3.巩固新知4.达标反馈5.课堂小结6.布置作业7.板书设计8.教学反思

    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初步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二、探究新知

    教师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老师:小朋友们,课桌是和你们天天相伴的好朋友,你想知道它多长吗?你能借助身边的工具或物体去比一比吗?谁来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做工具呢?

    学生经过思考说出可以用不同的工具去比一比后,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比,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产生了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找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量课桌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认识直尺和厘米部分时,引出直尺。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基本能够找出直尺上面的有关数学信息,教师重点讲授:长长短短的线叫做刻度线;直尺上最前面的数0所对的这条刻度线叫做0刻度,0刻度是直尺上刻度的起点;字母c,表示的是厘米。这样的设计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对直尺的充分观察中自主认识直尺,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认识1厘米有多长,教师采取让小组内交流的形式进行的,知道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比一比1c有多长,伸出右手,把大拇指和食指放在一起,慢慢的张开,张开到两个手指间的长度大约是1c,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c的长度,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或物体上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大约是1c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未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接下来,让学生认识2厘米、3厘米......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总结出:从0开始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或者看物体的一端到另一端,中间有几个格就是几厘米,也可以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学到这,很顺理成章的就是: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教师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做题单中的测量小棒的长度,要求先估测一下小棒的长度,然后再用直尺测量,通过对比,提高学生对估测的能力。

    三、 巩固新知部分,我一共设计了三道题:第一道是教科书第52页例2,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并说一说测量的方法。第二道是测量课桌面的宽度,采取的方式是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小组内交流,互相纠正。第三道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采取的方式同上。

    四、达标反馈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四道题,分别是: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算一算;看图填空;估一估、量一量。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计算物体的长度。

    五、课堂小结部分,我还是抛出一个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能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一下梳理。

    六、布置作业部分,教师设计了一个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找5个不同的物体,先估测出它们的长度,然后用直尺测量出具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明天上课交流。

    七、板书设计: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测量工具:直尺

    单 位:c 厘米

    0刻度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短或者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案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在我们日常的交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

    1、边谈话边出示小东从家里走到学校的两幅图片,理解图意。

    ①这两幅图有什么变化?

    ②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小东从家到校用了10分钟,,他每分钟走65米。

    2、先独立思考并解答下列问题,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①小东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②小东每天上学和放学至少走多少米?

    ③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小东每天上学、放学至少走多少米路?

    1300+1300=2600(米)或13002=2600(米)或6504=2600(米)

    3、小东家在6楼,小东每上一层楼大约用12秒,他在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1、出示一张火车硬卧票价表,引导学生观察票价表理解题意,知道在一定的里程范围中票价是固定不变的。

    2、出示问题,先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

    ①北京到郑州有689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4张需多少元?

    先明确689千米是在671~700千米之间,找到相应的.票价为每张156元;买4张就是1564=624(元)

    ②郑州到长沙有898千米,每张票多少元?买3张票,500元够吗?

    ④张叔叔预定2张北京到长沙的火车硬卧票,每张需要交手续费5元,一共需要付多少元?

    1、出示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独立观察并思考: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估计走哪条路最近。

    3、算一算:最近的路大约有多少米?(将计算各条路的长短与观察路的长短两方面结合起来。)

    1、找一找交通中的数学问题,与同伴说一说。

    2、交通标志知多少:通过向父母长辈、交通警察请教,上网、看书查询,认识一些交通标志,比一比谁认识的交通标志多。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十四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