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元日教案经典7篇
  • 元日教案

    发表时间:2023-06-24

    元日教案经典7篇。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同时在写教案课件时,设计内容需要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写教案课件?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日教案经典7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元日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2.学习铺垫、对比的表现手法,懂得它们的作用。

    3.激发学生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

    4.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激发学生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

    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板块一:启

    同学们,送别亲人和朋友是人们的生活中经常经历的事情,古人还为此写了不少的著名的诗句,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大家背诵一些?

    同学们背的挺好,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送别时真切的依恋和不舍。其实,今天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关于送别亲人和朋友,英国著名的作家比尔博姆却从不同的视角上,看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共同的渴望,下面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他的散文《送行》。

    板块二:读

    请学生速读课文,要求:

    借助资料或相互帮助,疏通重点字词音义。

    体会文中描写送别场面和作者的态度,在课文标题前加一个修饰性词语,即:————————的送行,并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加上这一词语的原因。

    板块三:议

    请学生再读课文,质疑课文,提出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自行作答或者和同学一起讨论。

    1.指导质疑:

    A.找寻关键词句质疑。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抓好以下八种句子的分析:①首句。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内容或提示记叙的脉络;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提出分论点或论述范围;说明文段,首句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②中心句。一个语段中,既有中心句,又有支撑句或扩展句、叙述句,分析时要迅速从中抓住中心句。③承转过渡句。敏锐地抓住这类句子,可以准确把握行文的思路;有时他还有交待叙说中心的任务。④警句。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认识事物的态度,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⑤矛盾句。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往往寄寓着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末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表面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⑥感情句。(明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褒贬抑扬的句子)。⑦修辞句。(写景状物、传情达意时运用修辞格的句子)。⑧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引人思考,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B.根据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质疑。

    C.质疑的角度?

    ①所勾画的词语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勾画的词语能不能用其它的词语代替或删除?为什么?

    ③勾画的句子有什么含义?与其它句子的关系怎么样?

    ④勾画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说明了什么问题?

    ⑤文章的结构层次怎么划分?主要内容怎么概括?

    ⑥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⑦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⑧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

    2.请学生自由质疑,自主或者和他人合作讨论作答。

    板块四:讲

    1.讲解学生们质疑了却没有解决了的有价值的问题。

    2.补充讲解学生没有质疑到的重点问题。

    板块五:练

    同学们,下面我请你们看的是一首我们同龄人写的一首现代诗,内容就是描叙父亲送别自己的情景的,我想请同学们齐声朗诵一下,体会一下,作为写作的参考。

    2.你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被亲人朋友送行过?请你描叙一下当时的情景或者你当时的发现和感触。

    板块六:结

    同学们,通过比尔博姆的文章《送行》,我们懂得了人其实在内心的最深处对于真切的关心和理解是十分渴望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善待和关爱,是一种人情美,而能够给予他人关心爱护,与人为善更是一种高尚的人性美的体现。

    最后我想请同学们齐声朗诵一下英国文学大师狄更斯的现代诗《别挤了》,再一次感受一下人们对于宽容、善良、真诚的渴望,相信它也能让你的心灵受到洗涤。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重点)

    2.学习铺垫、对比的表现手法,懂得它们的作用。

    3.体验人情美、人性美的美好情感,善待他人,关爱他人。(重点)

    4.学会质疑,培养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难点)

    二.自学内容

    1.收集有关古人送别的诗词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勾画疑难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注音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体会文中描写送别场面和作者的态度,在课文标题前加一个修饰性词语,

    即:————————的送行,并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加上这一词语的原因。

    4.学习质疑:

    A.找寻关键词句质疑。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要抓好以下八种句子的分析:①首句。首句通常是概括全段内容或提示记叙的脉络;议论文段,首句常常提出分论点或论述范围;说明文段,首句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②中心句。一个语段中,既有中心句,又有支撑句或扩展句、叙述句,分析时要迅速从中抓住中心句。③承转过渡句。敏锐地抓住这类句子,可以准确把握行文的思路;有时他还有交待叙说中心的任务。④警句。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认识事物的态度,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⑤矛盾句。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往往寄寓着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末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表面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必然性。⑥感情句。(明显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和褒贬抑扬的句子)。⑦修辞句。(写景状物、传情达意时运用修辞格的句子)。⑧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引人思考,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

    B.根据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质疑。

    C.质疑的角度?

    ①所勾画的词语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勾画的词语能不能用其它的词语代替或删除?为什么?

    ③勾画的句子有什么含义?与其它句子的关系怎么样?

    ④勾画的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说明了什么问题?

    ⑤文章的结构层次怎么划分?主要内容怎么概括?

    ⑥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⑦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

    ⑧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色?

    D.提出的质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疑难问题再记录

    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明白,请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作练习

    你有没有给亲人朋友送行过?有没有被亲人朋友送行过?请你描叙一下当时的情景或者你当时的发现和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一:《送行》作者:佚名

    父亲站成一轮弯弯的月亮

    目视着即将远行的儿子、书、钥匙、行李袋父亲没有洗泪为我饯行

    只是默默地提着我的行李袋

    送了一程

    又一程车启动了

    父亲吐出两句话

    注意身体

    与人和气车走了

    父亲依旧立着

    凝视道路

    默默无言

    附二:《别挤了》作者:狄更斯

    你,不要挤!世界那么大,它容纳得了我,也容纳得了你。所有的大门都敞开着,思想的王国是自由的天地。你可以尽情地追求,追求那人间最好的一切。只是你得保证,保证你自己不使别人感受压抑。不要把善良从心灵深处挤走,更得严防丑恶偷偷潜入你心底。给道德以应有的地位,给每一件好事以恰当的鼓励;让每一天成为一项严峻的记录,面对着它,你应当问心无愧;给人们生的权利,活的余地,可千万,千万别挤!

    元日教案 篇2

    精彩的马戏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动物能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演员们训练的结果。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精彩”、“表演”口头造句。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段。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图画和课文启发学生想象动物表演时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理解能力。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出图意。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猴、直、紧、演、算”的字形。

    (二)“马戏、好奇、喝彩、哄笑、绝技”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老师要带同学们看一场表演,什么表演呢?精彩的马戏表演。板书课题(精彩的马戏)。

    谁看过马戏表演,什么是马戏呢?

    (马戏,原指人骑马所做的各种表演,现在也指节目中有经过训练的其他动物的各种表演)。

    精彩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一个词吗?(出色、优美)你们想看吗?

    要想看到马戏表演,首先要过字词关。

    (二)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对照生字表学习,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认为哪些字易错,在字下边画横线,想一想怎么记住它。

    2.汇报自学情况。

    应这样汇报:“猴”字左边是反犬旁,右边是“时候”的“候”少一竖。中间不要多加一竖。

    直:里边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或“真”去掉“八”。

    紧:左上是两竖,不要写成“忄”。第七笔的点不要丢掉。

    演:右边是“宀、一、由、八”组成。不要丢掉“一”。

    算:中间是“目”,不是“日”。下边“廾”,不要写成“丌”。

    “戏、扮、熊、狗、叔”几个字,可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偏旁和熟字自己分析、记忆字形。

    3.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猴子 小狗 黑熊 算术 叔叔 紧张 打扮 表演 马戏 直立)

    (三)指导学生查字典,理解以下词语。

    好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

    喝彩:大声叫好。

    绝技:没有人比得上的、独一无二的技艺。

    (四)读课文。

    1.读准字音,句逗分明,速度适宜。

    “好奇”的“好”是多音字,读hào。

    “喝彩”的“喝”也是多音字,读hè。

    “跷”读“qiāo”不要读成“qiào”。

    “瞅”读“chǒu”不要读成“cǒu”。

    “算”读“suàn”不要读成“shuàn”。

    2.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第一幅图:猴子表演爬竿。

    第二幅图:黑熊表演踩木球。

    第三幅图:山羊表演走钢丝。

    第四幅图:小狗做算术,猴子骑车,马钻火圈,都挺有趣。

    (五)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猴、紧”二字的书写。

    (1)“猴”左中右结构,中间的“亻”旁,写在竖中线上,三部分要写紧凑。

    (2)“紧”上中下结构,中间“幺”要紧凑些。

    2.写其他字时,要注意看生字表,看清每一偏旁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写时,写出笔锋。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动物能表演精彩的节目是演员们训练的结果。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指导背诵课文第四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图画和课文启发学生想象动物表演时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出示字词卡片(猴子 小狗 黑熊 算术 叔叔 精彩 好奇 紧张 打扮 表演),指名读、开火车。(一个接一个)

    同学们已顺利地通过了字词关,可以观看马戏表演了。

    (二)看图学文,理解文意和图义。

    1.出示第一幅图:

    (1)你们看,这是什么节目?

    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猴子表演什么节目?板书:猴子爬竿

    (2)猴子是怎样表演节目的?指名读2~4句。

    学生评读。

    结合图说一说倒竖蜻蜓是怎样的?

    (头朝下,脚朝上,用手支撑着身体倒竖起来。)

    图文结合说一说从哪儿看出猴子的样子很顽皮。(眼睛瞪得圆溜溜的,还好奇地瞅着观众;穿着衣服,打扮得像个小孩;下肢自然分开,保持平衡;上肢紧紧抓住竿子,尾巴翘着……)读2、3句。(这两句具体写出了猴子是怎样表演的。)

    (3)观众看了猴子的表演有什么反应呢?

    读第4句。

    为什么观众会哈哈大笑?(看图说意思)

    (4)指名有语气读这段,小结本段写法:先说表演什么节目,再讲是怎样表演的,最后讲了观众的反应。

    2.出示第二幅图。

    (1)看图说说,这是谁表演什么节目?

    (2)看书第3自然段。黑熊表演了什么节目,它是怎样表演的,观众有什么反应?默读标出记号,(节目名称画“ ”怎样表演的重点词下点“.”观众反应下画“

    (3)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看图观察黑熊的表情,说说从哪儿看出它很紧张。

    说说“哄笑”的意思,再说说观众为什么会哄笑。(哄笑,许多人同时大笑。)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评读。

    (5)练习填空:

    笨重的(黑熊)(小心)地踩着木球,滚过中心点,是多么(紧张)啊!3.自己看图学文,读懂第4自然段。

    (1)方法:山羊表演什么节目,怎样表演的,观众有什么反应。

    同桌讨论自学情况。

    (2)投影出示两句话。

    读两句话。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细细,写出了山羊在什么样的钢丝上走。稳稳当当,写出了山羊走得怎么样。走过来走过去,写出了山羊怎么走。)

    师小结:通过比较,我们认为第一句写得好,使我们感受到山羊表演得很精彩。读书上的1、2句,试背诵。

    (3)山羊还表演了一个绝技,什么叫“绝技”?

    (没有人比得上的、独一无二的技艺)从哪里看出山羊表演的是“绝技”?(圆板小;四只脚都踩上;圆板插在钢丝上会摇晃。)

    小结:山羊表演了高难度特殊的技能,所以叫“绝技”。

    (4)什么叫喝彩?(大声叫好)学一学怎样喝彩。

    (5)尝试背诵。

    先分部分读一读。

    再分部分背,同桌互背、齐背、比赛背。

    4.出示挂图三。

    看图,说说还有哪些动物表演了什么节目。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动物们表演得这么精彩。

    5.总结:我们今天观看了一场精彩的马戏表演,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我们知道了,小动物们之所以能表演得这样精彩,离不开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的辛勤训练。因此我们应向叔叔、阿姨说一声:“谢谢!”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课文2、3、4自然段的写法,任选一个节目,学说一段话。

    (二)练习用“精彩”、“表演”说话。

    (三)巩固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着2、3、4自然段的写法说一段话。

    (二)练习用“精彩”、“表演”说话。

    三、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

    请同学当评委打分。标准是:读音准确、声音洪亮、有语气、句读分明、速度适宜。

    (二)检查背诵第4自然段。

    同桌互背、老师指名背。

    (三)复习2、3、4自然段的写法,学说一段话。

    1.2、3、4自然段的叙述方法是什么?(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2.任选一个节目,想象一下表演得怎样精彩,说几句话。(可以是马钻火

    圈、小猴骑车、小狗做算术??)。

    (四)练习用“精彩”、“表演”说话。

    1.想词语是什么意思?

    2.看词语在文中哪句出现。

    3.自己说一句。

    (五)练习。

    1.连线:

    精彩的

    圆溜溜的

    细细的

    顽皮的

    笨重的

    2.填空:

    ( )地走着

    ( )地瞅着

    ( )地移动

    3.选择正确读音画√。

    跷跷板(qiāo qiào)

    哄笑 (hōng hng)

    喝彩 (hè hē)

    好奇 (hào hǎo)

    眼睛 钢丝 马戏 黑熊 猴子

    元日教案 篇3

    一、文本解读

    掌声,我想可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了,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因为那是对一个人努力的回报,对成功的肯定,同时也更是支持和鼓励。适时的掌声,对人的心理而言,如同给电池充电,给汽车加油。带给人的感觉是满足、美好、得意和自信。而这样的让人产生自信,增强自尊的掌声,对一个未成年人更显得尤为重要。

    人教版第五册《掌声》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以饱含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课文以小英自卑感激乐观的情感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课文中的英子是个得过小儿麻痹症而腿脚落下残疾的孩子,但是她却学习生活在正常孩子的校园里。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作为正常人的我们无法真正明白残疾孩子的心理,只能用一些词语比如悲哀、惆怅、失落、脆弱等等,去极力想象、推测他们的心理。英子是个残疾学生,这是熟悉她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新来的老师却不知道,依然按照正常地顺序程序进行着课堂教学。于是或许很少出现,或者压根就没有出现的场面出现了: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残疾的孩子在不知情的老师的偶然失误里经受着折磨。是的,应该是折磨。同学注视的目光应该不亚于根根钢针刺痛孩子的心灵。但是即便如此还得接受刺痛。因为学生此时是弱势个体,老师的要求不可违背。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从此,英子像变了个人一样,不再那么忧郁骤然间响起的掌声,热烈而持久。这掌声好似化作一团火,在英子的心中剧烈地燃烧起来,使英子有了莫明的动力。英子抬起头看到同学们脸上带着微笑,手不停地鼓着掌。顿时有一种亲切感,似乎已经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尊重。朗读完了,教室里又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对英子成赏。英子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这是在感谢同学们,感谢同学的掌声。从此,英子的生活变得乐趣无穷了。

    几年后,英子来信: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是的,是掌声,改变了一个残疾孩子的一生。不要吝啬我们的喝彩和掌声,不要迟钝了我们的鼓励和肯定。世界需要这喝彩和掌声,孩子们需要这喝彩和掌声,逆境中的人需要这喝彩和掌声。

    二、教学构思

    1.有位作家说过,优秀的作品往往会有打动人心的亮点。高明的教者就要善于利用亮点生发开去,让学生去体会真谛。所谓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句、一个过渡段等。本文的点就在于同学们的掌声。突破指以该点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延伸扩展。本文采用一点突破法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感受亮点研讨亮点拓展亮点升华亮点构成完整严谨的教学链条,由亮点照亮教学全程。

    2.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言简情浓是本文最大的特点。因此,张扬情感,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本文的教学追求目标,要让学生在主动地进行朗读、品悟、表达等诸多训练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洗礼和升华,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扣住词语理解句子,扣住句子体悟感情,扣住感情升华知识。

    3.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的道理,关爱别人,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英子的情感变化,深刻领会掌声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小朋友们,今天有那么多老师来听我们的课,我们该用什么来欢迎他们呢?(生鼓掌)

    2、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不过,方老师有点紧张,你们想用什么来鼓励我呢?

    师:谢谢你们的掌声。你们想通过掌声告诉老师什么呢?

    师:有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方老师已经不紧张了。瞧,多好的掌声呀!今天这节课继续学习《掌声》。上课。

    二、来信切入感受亮点

    1、跟老师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师:掌声代表欢迎,饱含鼓励,还改变了英子的生活,鼓起了英子生活,勇气,所以英子在给我的来信中这样深情地写道:〈课件出示来信内容〉

    2、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想想掌声在文中响起了几次?用线划下来。

    三、研讨亮点感受变化

    〈一〉让我们来看看第一次掌声吧。

    1、好好读读,想想这是一次怎样的掌声?

    2、师:小朋友们,英子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她只是刚刚站定,同学们为什么给她这么热烈的掌声呢?

    〈二〉感受忧郁自卑的英子

    1、让我们来看看以前的英子是怎样一个女孩?

    2、你们理解得真好,那么你们又是从哪些词、字眼中体会到的?

    反馈A、默默地

    B、早早地最后一个

    3、师:看来,英子受伤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残疾,更是心理的。残疾的心理像一块沉重的大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好好读读体会体会。

    4、引:多么自卑的英子呀,难怪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台讲故事,轮到英子时,她立刻低下了头。她不敢上台,一种莫名的害怕、恐惧、自卑占据了她整个心里,她是不是就这样不上台了呢?

    (1)她是怎么上去的?

    (2)英子犹豫了一会儿,她在想些什么?

    师:是呀,不知道该怎么办,拿不定主意,这就是犹豫。英子有太多的顾虑,太多的担心,但她又不能不上去,此时的英子内心充满着痛苦、无助,甚至快要哭出来了。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三〉感受开朗自信的英子

    1.师:这是英子第一次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走上讲台,这也是英子第一次战胜自己,从那以后,英子变了,变得怎么样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第四小节。

    2、除了书上讲的,还有哪些变化?

    师:我们为英子的变化而感到高兴,为英子能从自卑感中解脱出来而感到喜悦,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读读这小节。

    四、再读来信拓展亮点

    1、以前的英子忧郁自卑,现在的英子开朗自信,是掌声改变了她,让我们再来重温这次掌声吧!

    (1)此时此刻,英子就在我们的课堂,我们能给以这样的掌声吗?

    (2)你想通过掌声告诉英子什么?

    师:是啊,是掌声让英子镇定了情绪,讲述了动人的故事;是掌声让英子微笑地走下讲台,微笑地面对以后的人生,难怪英子会说〈信〉

    2、当掌声再次响起,英子感动不已,她向大家鞠了深深的一躬,这深深的一躬,饱含了英子深深的情谊。此时你就是英子,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师:英子被深深地感动了,千言万语都融进了她的信里〈信〉

    五、激发想象升华亮点

    1、掌声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掌声是什么?

    2、〈课件〉教师配乐朗读:

    掌声是钥匙,打开勇气的大门,

    掌声是春雨,滋润我们的心田。

    掌声是小鸟,啄走了我的自卑,

    掌声是大草原,让我们敞开心扉!

    师:掌声还会是什么?相信小朋友的心中一定有自己的答案,赶紧拿出练习纸写下来。

    掌声是(),。

    师:让我们把这诗般的语言,把心中的祝福,送给你的好朋友,听课老师,还可以贴在黑板上,送给所有的人。

    3、小结:今天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得很棒,让我们为自己的出色表现鼓鼓掌,也把这感谢的掌声送给听课老师。掌声是钥匙,是春雨,是小鸟,是让我们敞开心扉的大草原,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别人,献给自己,献给多彩的生活!

    元日教案 篇4

    课前谈话:

    听说咱们班有很多爱听故事的同学,谁喜欢听故事?你喜欢吗?你呢?看来我们都是知音呀。那太好了,今天我就投大家所好讲个故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或幻灯内容导入)

    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因生活所迫,肩负起了照顾婆婆和孩子的重任。她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做事,打理家里的一切,虽然艰辛,但她无怨。她每天晚上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婆婆端洗脚水,帮婆婆洗脚,这俨然已成为一道温馨而又特殊的风景。

    有一天,这位母亲为婆婆洗完脚回房间时看到自己的儿子晃晃悠悠地端来一盆水,她感到很非常惊讶。这时,她的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说:“妈妈,洗脚。”看着如此贴心、懂事的孩子,母亲的心里暖烘烘的,感动地泪流满面。多懂事的孩子呀,原来她为婆婆洗脚的这一幕,已深烙孩子心中。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这真是个感人的故事──是呀,你懂得用心去聆听故事。这位妈妈真孝顺──你打心眼儿里钦佩她。妈妈和孩子都很孝顺──妈妈为婆婆洗脚的行为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孩子受妈妈的感染,将心比心,学会了孝顺自己的妈妈。今天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请看我写课题──(板书:将心比心)然后请生读课题。

    2、你们手中拿的就是这篇文章。课堂中最美的是朗朗的读书声。(出示:现在请自由读课文三分钟,在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

    3、把你认为最难的地方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句并正音)

    4、读的不错了,现在老师想听你们说说,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⑴ 例如:我知道了一位阿姨帮助“我”的奶奶推门的事。(对,这是你说的这件事是不是这个意思?)(板书:帮助推门)

    ⑵ 例如:母亲打针,护士扎了好几针才扎准,母亲没有责备护士。(你是要告诉大家这位母亲能──板书:理解过失)

    ⑶ 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文中有个词你能说出来吗)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温暖)你说的正是我想的。如果你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到暖暖的对吗?事情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边默读边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让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⑴ 说说为什么温暖了你的心?

    生说:这位阿姨很善良,温暖了我的心。

    师:哪些字词能让你感到阿姨的善良?

    推着沉重的大门:为什么?如果不一直拉着会有什么后果?

    ⑵ 她帮助的是她的亲人和朋友吗?如果你是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学生畅谈到的“真诚帮助,善良”等等中,教师有意提升一下“陌生人”。(面对这样的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阿姨也能耐心与真诚地帮助。)

    ⑶ 朗读:

    读出暖暖的感觉。(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

    2、句子:“阿姨对老奶奶的话。”

    学生自由谈体会。

    (是呀,阿姨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自己的老母亲,这种纯洁的爱,令你沉浸在温暖之中是吗?)

    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⑴ “一天……涌到嘴边的话”

    ① 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到温暖?

    ② 如果你遇到了这样被扎了两针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③ 因疼痛而痛哭,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难道不疼,你猜猜他当时怎么想?(顺学生的话随机:从哪里看出母亲的敏感、关爱理解别人的心?)

    ⑵ “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① “不要紧,再来一次”这简短的一句话,是简简单单就能说的出口的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已经打了两针了,而且还起了青包,当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

    ② 引读:

    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当注视着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母亲分明已经察觉到年轻护士是个新手,有可能面临第三次的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如果我就是母亲,我会这么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如果你是母亲,你会怎么说──(引言:

    啊,这是宽慰的说,鼓励的,耐心的……)

    ③ 你认识到了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⑶ “母亲拉着……这段最后”

    ① 为什么你的心感到暖暖的?(文章已经是第二次出现”平静”这个词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平静这个词,你体会到母亲对一个孩子的什么感情?)(爱孩子,想着自己的孩子,心里装的都是孩子、关心、无私。)

    ② 现在我的心情是温暖的是幸福的,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不是。原来是抱怨的。)练笔:原来想责怪护士的我,因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将心比心,激动地想:……

    (例:母亲的角度:母亲太爱我了,真是我的好母亲;我自省的角度:我为什么就不能像母亲一样体谅别人呢?我太小气了。道理的角度: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宽容对待,学会理解。只要我们将心比心,才会获得快乐与幸福。)

    四、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过渡:同学们,这一撇一捺的“人”字本就相互支撑。生活中,我们用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的事例比比皆是。一段默默地祝福,一句轻轻的问候,一次紧紧地依偎,一声深深的安慰。都是“将心比心”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阿姨和母亲这样想:

    1、阿姨对奶奶的话。(“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2、妈妈对护士的话。(“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3、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男孩子把这句话发自肺腑地对女孩子说──

    女孩子请把这句话献给男孩子──

    让我们真心实意地告诉所有人──

    五、回归文本,自然拓展

    1、(板画出心,三十秒钟沉浸)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的。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颗滚烫的心,为了勉励自己,应该在自己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词,你会装入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

    (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结课:

    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元日教案 篇5

    教材简介:

    这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学情分析:

    这个单元课文都是以故事为主,许多学生都喜欢看,在教学时,重点是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应该注重语言训练,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童话的特点。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童话的美感。

    (3)情感目标: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朗读感悟, 凭借对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文中小姑娘善良、美好的心灵。

    (2)难点是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巨大力量,培养学生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1、 同学们,当我们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时,会看见满天璀璨的星星,(课件出示星空画面)看到这幅美丽的画面时,同学们肯定会有很多遐想,谁来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挥想象)

    2、揭题:《七颗钻石》(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提示:什么时间,谁干什么,有什么变化,结果如何。)

    2、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旱灾,体会当时万物对水的渴望,指导朗读。

    三、细读课文,透过神奇,体会变化

    1、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个动人而又神奇的故事发生了,思考:空木罐发生了哪几次变化?(生读后汇报,师板书,)

    2、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一)、体会第一次变化的原因,感受小姑娘的一片孝心

    1、【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2、发挥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出示】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3、得到了水后的小姑娘是怎么做的呢?【出示】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一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

    4、指导朗读,读出小姑娘寻水的艰难、寻到水的惊喜和送水的急切。(指名读,评价,齐读。板书:孝心感天)

    (二)、体会水罐的后面几次变化 的原因,感受小姑娘无私、广博的爱

    1、根据我们前面学习水罐第一次变化的方法,自主学习水罐变成银时、银水罐变成了金的水罐最后变成七颗钻石时,分别发生了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主学习,并讨论。)

    (1)根据学生汇报相机【出示】小姑娘把水倒一点在手掌里,小狗把它都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变成银的。生谈体会。(指名读这段话:谁能带上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这句话。师:她的爱心使上帝给了她又一个奇迹,板书:爱心如银)

    2、【出示】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1)发生了什么事?你体会到了一颗怎样的心?妈妈为什么不喝水?

    (2)生谈体会。

    师述:是因为母爱,是母爱让她本能地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女儿的生命,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伟大!

    (3)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让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一起来体会一下这深深的、伟大的母爱。(齐读)

    小结:是啊,母爱如金子般宝贵,灿烂。(板书:母爱似金)

    3、【出示】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1)小姑娘喝到水了吗?她渴吗?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再也忍不住、凑上水、咽了一口唾沫)(这几个词变红色)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说明了什么?她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师述: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被小姑娘的精神给深深感动了,她不仅关心自己的亲人(母亲),而且也关心毫不相关过路人,甚至关心一只小动物(小狗),她的心里装的全是别人,却唯独没有自己,多么善良、多么伟大的小姑娘。上帝又一次被她深深地感动了,所以(学生齐读句子)

    4、【出示】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小结:看看黑板上一次次变化的原因,其实所有的原因总结起来只有一个词(生答:爱心)(板书:爱心,并画出爱心图案)正是因为爱心才使得空木罐装满了水,正是因为爱心才使水罐发生一次又一次的神奇变化。

    四、拓展延伸,爱心故事大家谈

    1、爱心故事大家谈。

    童话中小姑娘的爱心就像钻石一样晶莹剔透,生活中也有许多爱心故事感人至深。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爱心故事?说一说你身边的爱心故事。(先小组内交流,后汇报)

    2、感受生活中的大爱。课件出示:(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图片并插入《歌曲爱的奉献》)

    五、课堂总结,深化主题

    想一想: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因为钻石闪烁着美丽的光芒,它可以用来表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在本课中,星星和钻石一样,象征着美好的心灵,象征着爱心。星星永远挂在夜空里,象征着爱心永恒;它光照人间,还表示爱心普照人间。)

    师总结:作者希望爱心象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让世界万物都沐浴在爱的柔光里;同时也希望人人都能拥有一颗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六、板书设计:

    爱 心

    19、七颗钻石

    空水罐 金水罐(母爱似金)

    ↘ ↖

    装满了水的水罐银水罐(爱心如银)

    (孝心感天) ↘↗

    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还是满满的

    元日教案 篇6

    一、教材简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叙事简略,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文章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回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语言,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

    2、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四、课时安排

    本文属于自主阅读课文,用一课时完成。

    五、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向学生创设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可借用音响媒体,欣赏优美图片。如果有条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提供美轮美奂的画面。

    【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谈──读──赏──练,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课堂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交际水平。学生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教学程序】

    一、欣赏图片,畅谈感想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屏幕上展示几幅山中的美景图。请学生欣赏,谈谈所见所想。随之老师导入新课: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访友》,走进山林,走进山涧,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童话般的世界。

    背景音乐的使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优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景。让学生面对此情此景,有利于熏陶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反复诵读,感知内容

    1、初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遇到字词障碍,查阅工具书,思考课题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样让学生不拘形式的初读课文,可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因,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为深入感知作品内涵作好准备,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2、赏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出感情来,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读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

    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放手让学生听读,有助于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索相关信息。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进一步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让学生在课堂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3、精读:学生细读课文,质疑问难,生生互答,师生互答,教师适当点拨。(提示:从内容、主旨、写法等方面提问)

    精读就是工笔细描,强化感知,加深理解。一方面学生质疑的火花激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潜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引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强烈欲望,三次朗读,要求不同,方式各异,逐步深入,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境界,加深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优美的语言和意境,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美的洗礼,美的熏陶。另外,学生从朗读实践中还提高了朗读水平,增强了语感。通过学生质疑问难,理解了本文的主旨(热爱大自然)和写法(想象奇特浪漫、第二人称亲切倾诉)

    三、想象意境,探究语言

    本文语言朴实,字里行间流淌着诗情画意。透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在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中。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语言,加深对课文奇妙浪漫的想象及第二人称的恰当运用的理解。

    探究安排:

    1、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2、找出喜欢的句子,组长负责记录,由该组成员品读、赏析。

    3、要求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了。

    4、组内探究,班内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培养探究能力搭建舞台。通过合作他探究,学生能主动思维,主动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培养学生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作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学生能听出小组讨论的焦点,在全班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更好地感悟课文的语言,想象力的训练,第二人称的运用。课前让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的景物。

    口语训练内容:

    你置身于校园的美景中,想象你变为其中一景后的情形、感受。第一、自己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第二、以四位同学为一小组,组内合作,班内交流。

    通过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老师指导学生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指导学生课后查阅有关风景散文类的材料,自制资料卡片。班内开展交流,学生老师作些评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出优秀卡片。

    Jk251.coM编辑推荐

    古诗元日教案汇总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照要求仔细编写好教案课件。编写好教案,对于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古诗元日教案》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启示和思考,希望我能通过分享让您增长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古诗元日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本次教学教师执教的是《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三首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的,内容浅显,生字不多。

    本设计体现了单元主题与文本细读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诵读、想象吟诵、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蚕、桑、昼、耘”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Mp3音乐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忆江南的画面,播放音乐。教师朗诵《忆江南》。江南的风景令无数诗人折服,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8页,我们一起学习古诗词三首。(板书古诗词三首)

    2、想象一下,漫步在江南,你听到、看到、闻到些什么?(课件播放图片)

    3、南宋时期,浙江有一位诗人翁卷把江南的田园风光描绘的淋漓尽致,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来欣赏他的——乡村四月

    4、了解诗人

    出示诗人简介: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诗人,为“永嘉四灵”之一。他喜欢田园生活,擅长写田园诗。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配乐朗诵白居易的《忆江南》,并让学生配乐欣赏江南风景图,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创设出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检查字音,相机纠正。教师范读。

    3、再读诗句,读准节奏。

    4、学习生字:蚕、桑;了解多音字“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读古诗,解决所有的障碍。)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美

    师:请同学们小组内读一读古诗,借助注释和插图,互相交流,理解一下诗的意思。

    思考:乡村四月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景美人勤)

    师生、生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进而,逐句吟诵古诗。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我认为古诗教学更应多读。所以,在此环节,我主要采用齐读、个别读、自由读、小组交流读、男生读、女生读等多种方法。力争做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感觉,读出魅力!)

    四、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教师总结,学生背诵古诗。

    2、师生共唱本诗。

    (设计意图当读诗到一定程度时,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通过唱来抒发了。学生学诗的情趣更浓)

    五、自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1、生借助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2、全班交流,说一说农人在忙些什么?并用“才了……又”的句式造句。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吟一吟,用你熟悉的曲子唱一唱)。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乡村四月》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乡村忙碌的只有四月吗?”引出《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后,自主阅读,思考,感悟古诗,进而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再次体味乡村人们的勤劳忙碌。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1、在忙忙碌碌中,转眼又到丰收的季节了。看,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课件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的确,乡亲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所以,许多诗人心向田园,情系田园,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那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诗词,拓展学习内容,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串起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的认知材料,用诗词中的语言和情感熏陶学生,这样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七、推荐作业

    老师向大家推荐《山居秋暝》、《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村居》,课下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

    古诗元日教案 篇2

    第一学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附: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第二学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习了唐代的三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或背一背呀?

    2、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枫桥夜泊》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二、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种方法,自己学习《别董大》和《暮江吟》这两首诗。

    1、给一定时间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在组内讨论。

    3、全班交流

    (1)《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写景是为了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提问:诗中描写的景物与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2)《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指名读,评读,教师指导读。

    5、背诵这三首古诗。

    三、总结

    这三首诗通过写景抒发了个人感情。每首诗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对诗句的阅读、感悟,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下,我们可以选其中一首古诗默写下来,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

    附: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四、课外延伸

    在班级举行“古诗朗诵会”活动。教师可从朗读技巧上做些指导。

    古诗元日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两首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和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4.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举起空白的第四课)同学们,老师今天这节课没有准备,想请你们来当我的老师!

    大家想一想,如果让你来当我的老师,你教教我怎么学这两首古诗呢?

    (二)师生共同设计自学步骤:

    1.我们先用第一首诗做实验。(生讨论如何教老师,全班交流)

    2.师引导小结(即学生自学方法)并板书:

    ①解诗题(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②解难解词。

    ③理解诗句(用使用参考书、看插图、想象、反复诵读、串讲诗意、解课后题等方法)。

    ④归纳中心(体会作者情感)

    ⑤谈读诗感受。

    ⑥有感情朗读。

    (三)实施师生共同学习:

    1.请同学上讲台当小老师,为全班和老师解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2.理解难解词: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即:就。

    3.理解诗意:

    用使用参考书、看插图、想象、反复诵读、串讲诗意、解课后题等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a串讲: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b积累词语:听到喜讯为何还“涕泪满衣裳”?可以用哪个四字词形容他?(喜极而泣、唏嘘不已……)

    c有感情地朗读。

    ②“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a看插图,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想象人物的心情。

    b词语积累:“喜欲狂”和“涕泪满衣裳”矛盾吗?可以用哪个词解释?(悲喜交加)

    c想象:诗人离开家乡这几年,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d由此你可以想象得出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师补充: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d串讲: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e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心情。

    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a串讲:在大晴天里我要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b“白日”每天都有,为何此诗要强调呢?象征着什么?(诗人的生活重见天日,心情愉悦)

    c读出诗人的好心情。

    ④“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a“即”和“便”都是表示什么的词语?诗人用在此的目的是什么?可见诗人语言精练。

    b串讲: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⑤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4.总结全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5.师引读,生齐读.

    6.请一位同学带大家读背古诗。

    (四)师引导生认识这首古诗结构、韵律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三)学习这首古诗

    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是指全国统一。

    ②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⑤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句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3.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

    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4.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总结全诗

    1.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

    但《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六)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古诗元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在田字格里规范的书写生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小学生古诗词网站。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教学时,首先出示课件的精美画面,感受春天,从视觉上抓住学生,为诗文的理解做好铺垫。教学时不要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结合课件,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古诗文,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熟知诗文的基础上进行生字的细致学习,可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想出识记的方法,在小组内实行,比一比看那个小组识记的快,选出最好的识记方法,激发学生动脑、自学的意识。《春晓》一课,生字较少,且部分学生可能已会,可以先学习古诗,在处理生字;《村居》一课生字较多,课先学习生字,后学习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播放引入课题

    1、请学生观看画面:春天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所看到的,引出要学的古诗《春晓》。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先来学习第一首(板书课题:春晓)认读生字“古、诗、首”。

    3、第一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

    二、诵读古诗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 课件出示古诗。

    ⑵ 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同学先展示一下自己,然后同学教读古诗。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⑶ 自由练读,实行小组监督检查制度。

    ⑷ 抽查个别同学,给与恰当的评价。

    2、学习诗文:

    ⑴ 课件播放诗意的相关画面,将抽象的意思以直观的图像展现在小学生的眼前,帮助其理解诗文。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播,讲诗句的意思说给学生听,使学生有个模糊的记忆。

    ⑵ 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知道了什么,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⑶ 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如:“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眠”是睡觉的意思;“啼鸟”即鸟啼。

    三、播放音乐,诵读古诗

    1、在音乐的渲染中体会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在诵读中加深对本首诗的理解。

    2、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泉出诗中不熟悉的生字,先自己借助拼音认读,然后请同位检查。

    2、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3、检查生字认读:

    ⑴ 齐读。

    ⑵ 同桌互读。

    ⑶ 开火车。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古、多、处”,认读并扩词练习。

    2、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引导认识“折文”。捺要写出小“脚丫”。(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3、学生描红并仿写。

    古诗元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明确古诗词中考考点。

    2、熟悉古诗词中考常考题型。

    3、掌握常考题型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1、鉴赏课内外古诗词,从不同角度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把握品析古诗句、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熟练运用古诗词中感悟情感主旨,和字句赏析类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一曲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考古诗词阅读是必考点之一,但也是大家丢分最多的阅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拨开云雾,见答题技巧。

    二、活动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一学)

    学生根据近三年泸州市的古诗赏析中考题,归纳考题的特点。再分小组合作完成《醉花阴》的诗词赏析。

    1、学生谈中考诗词题型特点,(教师明确),以及读古诗的步骤。

    2、听朗读后有感情朗读《醉花阴》

    3、学生讲述该诗的内容,以及简介作者。

    4、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诗词赏析题,并用规范的语言和答题模式回答。

    5、总结答题模式

    三、活动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练一练)

    1、学生阅读《望岳》,根据今天大家一起讨论的中考题的两个出题的角度为《望岳》出两题,并附上参考答案,看看谁做的最快最好!

    2、学生展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做诗词鉴赏阅读时,只要我们牢记这几点,拿出“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气势,多练习,多总结,定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古诗元日教案 篇6

    认知目标:理解“遥”“应”“解”“一道”的意思,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意目标:根据诗句想象两个小孩的可爱形象,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唐代有一位诗人胡令能,年轻时当过修理铁木器的工匠。他爱写诗,写诗出名后,远近的人还叫他“胡钉铰”。有一天,他来到乡村迷了路,四下张望,终于发现了一个小孩。他想向小孩打听路怎么走,可是小孩在干什么呢?

    出示图片。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诗——《小儿垂钓》。

    2、板书课题,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

    分别讲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1、板书全诗。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词语:蓬头稚子垂纶莓苔遥招手不应人。指名读,齐读。

    3、学写生字:稚,侧。学生描红。

    4、指名多人读诗。引导学生参与评价。齐读。

    1、提出不理解的字或词。

    蓬头:头发很乱的样子。稚子:小孩子。(引导学生对照插图,了解这里的“蓬头”其实是指由于孩子较小,头发细柔而不易扎束,并不是真的乱蓬蓬。)纶:丝线,这里指钓鱼线。垂纶:钓鱼。侧坐:侧着身子坐,带有随意坐的意思。莓苔:泛指野草。映:掩映,映出。借问:向人打听。遥:远远地。应:应答。

    2、指名多人说诗句的意思。教师通过评价激励与引导学生。

    1、古诗是高度的浓缩了的文学作品,简洁明快的几十字,有的犹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有的就像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的就像《小儿垂钓》这样,是一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剧。你们想演一演吗?

    小组合作,练习表演。教师巡视指导,主要是问他们原因。

    2、小组表演。第一组教师采访。第二组开始让学生采访和评价。

    要点:(1)这个学钓鱼的小孩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在表演中通过什么来表现的?(2)为什么这么远招手?招手是什么含义?

    随机板书:认真专心天真可爱

    1、短短28个字,简简单单的“遥招手”这个词,诗人胡令能向我们描画了一个专心学钓鱼的可爱孩童的形象。孩子永远是人们心中的开心果,也是诗人非常乐意表现的一个主题。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另一个诗人的一首“童趣诗”(板书)。

    2、猜诗人。出示《池上》,师范读。

    3、生自读,读准,读通,努力理解。

    4、学生交流诗意。指名说,评述对词语的理解是否到位,再指名说,基本到位后同桌互说。

    5、体会“童趣”。领悟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童趣的。

    引导学生对“偷采”进行探讨,通过“不解藏踪迹”一句(对照插图)体会小孩的行为与“偷盗”是不同的,诗歌正是通过这句反应了小孩的天真纯朴。

    6、练习读背。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童趣诗”,诗人通过学钓鱼和偷采白莲这两件小事,为我们描绘了两个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

    1、搜集其它“童趣诗”读读背背。

    2、读背这两首古诗。

    小儿垂钓 池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 童

    侧坐莓苔草映身。 趣

    路人借问遥招手, 诗 不解 藏 踪迹

    怕得鱼惊不应人。

    认真 专心 天真 纯朴

    天真可爱

    古诗元日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够用自己的笔触描写诗中画面,体会诗中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人呢?就和老师一起走进这首传言是吕洞宾写的诗中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牧童》。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教师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出示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吗?

    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7.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8.全班齐读此诗。

    (三)深入研读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四)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五) 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牧童》这首诗,说说牧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以随机点名的方式请学生做出总结。

    (六)作业

    1、预习剩下的两首诗

    2、搜集八仙过海的故事,下节课来讲一讲。

    古诗元日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篱、疏、蝶、吴、莲、徐、剥、锄、蓬、赖、媚、檐”十二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教材分析】

    古时候儿童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阅读古人留给我们的诗文就会知道。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新市,古县名,在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即姓徐的人开的店。诗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一幕。

    “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幽深。这句的意思是: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头花落未成阴”。未,没有。阴,树阴。这句的意思是: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密。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急走,奔跑。这两句的意思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这首诗描写了南方农村的暮春景色。在一派田园风光中,穿插了儿童追捉蝴蝶的场面,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富有儿童情趣。这首小诗突出特点在于设色:黄黄的蝴蝶,飞进大片的金黄的油菜花中,一下子看不见了,这是一种绝妙的不同事物的色彩融合。面对这样一种情景,追赶蝴蝶的顽童会是一种怎样的神态?对照前面“急走”的`情形,我们不难想象,孩子是多么希望捕捉到那美丽的蝴蝶!然而,蝴蝶更加顽皮,它置身大自然这一切生灵的守护神的怀抱中,是大自然的博爱掩护了那娇小的蝴蝶。这时,孩子会有些惆怅,但小诗给我们读者留下的却是盎然的春意,别样的情趣!

    《清平乐》的作者是宋朝的辛弃疾。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茅屋。溪,小溪。这句的意思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着绿油油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酒醉。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媚,柔媚。好,问好,闲谈。这句的意思是: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

    “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媪,老婆婆。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

    “大儿锄豆溪东”。这句的意思是: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子。

    “中儿正织鸡笼”。这句的意思是: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无聊,无所事事。这句的意思是:最可喜的是小儿子感到无聊,趴在小溪岸边剥着莲蓬。

    今天读到“茅檐低小”“白发翁媪”时,我们眼前出现的画面也许有些凄凉、衰败,但和“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以及三个儿子的活动联系起来,传达给我们的则是一幅温馨、充实、和谐。辛弃疾用极其简练的文字,勾画了一幅古时南方农人依山水而居,勤于农时,满足、悠闲的生活画面。

    古诗元日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西师大六语下册第二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对夏季美景的喜爱。

    三、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四、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教学方法

    导学互动

    六、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板书课题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出示导纲

    了解作者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

    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谁愿意美美地来读读整首诗让我们一边想像,一边读,把这份美,读出来!(齐读)

    3质疑解难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2、教师引导: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情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2、编题自练

    八、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语言元日教案反思9篇


    教师范文大全栏目推荐你阅读“语言教案反思”等专题内容。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一般教师都会在授课前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师把握授课节奏的工具,那么怎样写出一篇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你的需要,我们特地编辑了“语言元日教案反思 ”,欢迎你的品鉴!

    语言元日教案反思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绕口令的形式,流畅、快速地朗读儿歌《房子》。

    2、能认真倾听,读准相似字音"方"和"房"。

    3、理解儿歌内容,感受语言的趣味性。

    4、喜欢欣赏儿歌,会大胆地朗诵。

    5、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找一处可以用石头作画的场地。

    2、教师示范用的纸、笔,小石头若干。

    3、幼儿用书18页。

    4、语言磁带。

    活动重难点:

    绕口令的形式,流畅、快速地朗读儿歌《房子》。

    读准相似字音"方"和"房"。

    活动过程:

    1、出示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

    活动反思:

    这是一首带有游戏性质的童谣,我充分利用彩色小石子,引导引导幼儿边念童谣,边用小石子在地上作画,体验语言的趣味性,幼儿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在整个活动中的整体环节我把握的比较好,幼儿被深深地吸引进去了。我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对于一节活动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缺少经验,在最后的活动环节中,没有对孩子活动前提出正确的规定,致使最后有些混乱。我会吸取这次活动的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活动中有更好的把控性。

    语言元日教案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不怕困难,有客服困难的勇气。

    2.学习续编故事。

    3.能在同伴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4.知道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5.理解散文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散文。

    活动准备1.《运南瓜》的图片一幅。

    2.磁带、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观察图1,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小兔在干什么?(学习词语:茂盛、发愁)谁来了,它们在说什么?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2,提问:画面上有谁?它们在说什么?小白兔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交代任务:这两幅图说的是小白兔和南瓜的故事,故事的开头我们知道了,小白兔的大南瓜该怎样运回家呢?请你们仔细想一想,把这个故事的结尾部分画出来。

    四、让幼儿把自己的想法画在纸上,作为第三幅图。(要求画出的小兔运南瓜的形象是笑咪咪、甜滋滋的,小兔走路的姿势是欢快的。)画好后独自练习讲述。教师巡回观察指导,了解幼儿构思。

    五、选择画面清晰、情节设计比较合理新奇的作品让作画人向全体幼儿讲述。

    六、启发幼儿给故事取名字。

    七、教师完整讲述《运南瓜》的故事。(也可请能力强的幼儿讲述一遍。)八、引导幼儿讨论:从小白兔运南瓜的故事中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延伸活动幼儿回家后可将《运南瓜》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语言活动--续编故事:运南瓜。

    【课后反思】

    如何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十分重要。本课先创设了实际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交际活动的兴趣,口语交际活动自然展开;再创设“转述”的情境,自然而然地进行了倾听与表达的口语交际训练;结束时再创设受伤“兔子”寻救的场景,引导学生学会交际应对,学会主动关心他人,把交际活动引向了深入。

    语言元日教案反思 【篇3】

    一、活动目标:

    1、体会亲人对自己的关爱,懂得关心家人。

    2、对自己长大感到很高兴,乐意与人分享长大的快乐。

    3、学习按时间顺序介绍自己长大的过程。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2.绒布板一块;每人三张照片(出生时、两岁时、现在)3.教学音带《世上只有妈妈好》

    三、活动过程:

    1、介绍自己--幼儿将自己的照片按出生、两岁、现在三个年龄阶段分别贴在大绒布板上。

    --幼儿互相谈谈自己小时候开心、有趣的事情。

    --请幼儿看看自己和小朋友都有什么变化?

    2、交流讨论--请幼儿观察照片上的人出生时的照片,说说你刚出生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长得像谁?

    --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人刚生下来只会哭,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

    --请幼儿在观察照片上孩子在两岁时的样子,两岁时的样子和你刚出生时的样子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在亲人的细心照料下,你长大了长高了,会说走路,会吃饭、上厕所等等。

    --请幼儿继续观察照片上小朋友现在的样子,想想他都有哪些本领了?再想想自己现在有哪些本领?再说一说自己的本领。

    3、引导幼儿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请每位孩子说一句感谢父母的话,并学会说"我爱你 爸爸 妈妈,那么辛苦了"!

    --最后请所有孩子站起来一起唱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

    活动建议与提示:

    1.开展本活动,经验铺垫是基础。日常生活中要参透"我长大了"的基础观念,如让幼儿与同伴分享幼时和现在的照片,测量身高和体重,体验成长的快乐。

    2.活动前,通过家园栏请家长配合,并尽可能了解每个幼儿的家中趣事,特别要关注单亲家庭幼儿的情绪。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孩子的语言表达不够成熟,缺乏连贯性;孩子们安静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仍需加强等等。总之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与教育,争取做得更好。

    语言元日教案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愉快地参加游戏活动,遵守游戏规则,注意倾听别人的话。

    2、要求幼儿用短句回答问题。

    3、在游戏中锻炼发散性思维及语言反应的敏捷性。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草地背景图,小伞和动物等插入教具。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背景图)今天小动物们都到草地上来玩了,你们看谁来了?(企鹅)企鹅是怎么来的?(走来的)我们叫它是走走的朋友。猜猜还有哪些朋友也是走来的?

    2、(出示兔子)谁来了?兔子是怎么来的?还有什么朋友是跳过来的?我们叫它是跳跳的朋友。

    3、草地上还有些什么朋友呢?

    二.基本部分

    小动物在草地上玩得真高兴,突然轰隆隆天要下雨了朋友们要淋湿了,怎么办呢?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1)伞儿说:轰隆隆雷响了,哗啦啦下雨了,伞儿伞儿撑起来,跳跳的朋友请进来。伞儿请什么朋友进来?

    2)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示打雷、下雨、雨伞。

    2.教师扮伞,与幼儿游戏两遍。

    3.请一名幼儿扮伞和幼儿游戏。

    (除了走走、跳跳、游游、飞飞的朋友,还可以有哪些朋友呢?)

    4.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游戏。

    5.请一组幼儿上来进行一遍游戏。

    三.结果部分

    其实除了刚才小朋友说到的这些朋友,还有很多的朋友。如:大大的、小小的、方方的、长长的朋友,请小朋友回去后大家再来做游戏。

    教学反思:

    语言活动躲雨是从孩子们近期的兴趣点延伸出来的,为了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的兴趣,我有意识的用语言激发孩子说的欲望,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照顾到一些平时不爱开口的孩子,让他们也有说的机会,整个活动在热闹的氛围中结束。

    语言元日教案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舒坦、欢畅等词汇,感受散文诗优美的词句。

    2、尝试用分角色表演的方式,与同伴合作表现散文诗的意境。

    3、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引导幼儿在散文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种植植物的嫩芽,并观察记录小芽的生长过程。

    2、散文诗挂图。

    3、《春野》背景音乐。

    4、阳光、春风、雨露、嫩芽的头饰。

    5、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谈话:请幼儿回忆自己观察到的植物发芽生长情况

    (1)从土里钻出来的芽像什么?

    (2)怎样才能让小芽快快长大?

    2、教师有感情的朗诵散文一遍,引导幼儿感受散文中的意境

    (1)小嫩芽从土地妈妈的怀里探出头来,谁来迎接她了?他们是怎样对待小嫩芽的?

    (2)小嫩芽慢慢的变的怎样了?

    3、结合挂图欣赏散文诗,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内容

    (1)小嫩芽像谁?太阳的照耀使他温暖,春风的抚慰使他亲切,雨露的滋润使他舒坦,可他为什么还害怕?

    (2)太阳、春风、雨露分别对他说了什么?(引导幼儿学说对话。)

    (3)小嫩芽为什么变的勇敢了?她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说小嫩芽像一个美丽的小姑娘了?

    (4)阅读幼儿用书,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有感情的朗诵散文诗

    4、鼓励幼儿与同伴分角色进行表演

    (1)引导幼儿分组进行装扮,自由表演散文诗的内容

    (2)引导幼儿随背景音乐《春野》相互欣赏各组的表演

    活动延伸

    请幼儿画出小芽在阳光、雨露、春风下成长的情景。

    活动反思

    分段分析散文后完整地欣赏一遍散文,能够使幼儿更好对散文进行一次梳理,进一步体会散文的情感,理解散文的内容,概括其中心思想。由芽的成长,激起幼儿对自身的成长需要得到哪些帮助的思考,让幼儿懂得成长的不易,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幼儿的表现欲望较强,最后通过散文表演结束活动,使整个活动过程达到高潮,让幼儿的情感得到表现,他们即兴自编的动作,认真投入表演。从幼儿的举止中可以看出,他们能从自己的角度,理解这篇散文的内容、思想情感。

    语言元日教案反思 【篇6】

    教学目标(幻灯4)

    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学习重点

    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

    教学难点

    速读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地球上就只有人类有语言吗?带着这外问题,让我们一起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

    二、读出下边多音字(幻灯5)

    连翘()翘起()

    衰草连天()鬓毛衰()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观测()玄妙观()

    差异()差遣()差错()参差()

    三、讲解新课

    1、下面同学们先各自然段标上序号(1至12段)。(幻灯6)

    2、学生读后讨论,在各小题括号内应填的序号。

    ⑴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1~3)

    ⑵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4~5)

    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⑷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自然段:

    ⑴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你是根据哪些词来判断的?

    讨论并归纳:按照时间顺序,从春、夏、秋、冬等词判断。

    ⑵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幻灯7)

    讨论并归纳;

    ①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萌发次第给人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③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

    ⑤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

    ⑥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

    ⑦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⑧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象、典雅。

    第三自然段:

    ⑴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幻灯8)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叫作物候学。

    ⑵探究提问:为什么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劳动人民研究物候?到了近代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还要研究物候?

    4、学习文章第三部分:

    讨论并归纳:

    ⑴提问: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幻灯9)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空间的因素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时间的因素

    ⑵探究提问: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请结合自己身边的环境,谈谈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四、小结

    本文用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条理分明地介绍了有关物候知识,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的意义。

    五、作业(幻灯10)

    填空: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__、___、___、____。

    2、_____、____,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物候学就是利用_____来研究_______。

    4、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___、__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简答: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学?

    3、同学们回去后找资料,搜集有关农谚的语句:

    例如: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第二课时(温习旧课,学习新课)

    一、学习文章第二部分

    1、提问:为什么说利用物候知识便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从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讨论并归纳:

    首先从手段看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其次,从数字意义看,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2、提问: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

    二、学习文章第四部分

    讨论并归纳:

    第四部分是写研究物候学对农业的意义。

    1、提问:研究物候学对农业有哪些意义?

    (从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第三,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第四,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2、提问:研究物候学对我国山区农业发展有哪些意义?

    (从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三、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有关知识。运用举例子说明,使人清楚明了,确信无疑。此外,本文用词形象、典雅。

    四、布置作业

    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1、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语言元日教案反思 【篇7】

    设计思路:

    中班幼儿的阅读有两大特点:一是能逐页翻书,并能根据书页前后画面内容建立联系;二是在阅读的同时喜欢倾听,并能将听到的内容与画面对应起来。但是由于中班幼儿处于直观形象性思维阶段,在倾听时更多关注的是画面中明显的图案(如主要角色和背景等),对图的理解与对故事所表达的内在情节的感受与理解还不能同步进行。因此,我们想通过集体性的阅读活动解决这共性的问题。我们选择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作为阅读材料。

    活动目标:

    1、通过集体活动帮助幼儿掌握在阅读时抓住故事主要线索的方法,欣赏并喜爱故事中丑小鸭的角色形象。

    2、让幼儿在倾听故事的同时能按线索理解故事内容,发展幼儿记忆故事主要内容的有意性。

    3、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和保护小动物的美好情感。

    4、对文学作品有兴趣,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图画,理解故事内容。

    活动难点:让幼儿感受丑小鸭的心情变化过程。

    活动准备:

    《丑小鸭》故事大图书一本、幼儿小图书人手一册、天鹅头饰一个、音乐磁带《天鹅湖》一盘

    活动过程:

    一、情景设置,激发兴趣。

    老师头戴天鹅头饰边舞边来到幼儿的面前,引起幼儿的兴趣,从而引出故事《丑小鸭》。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老师的舞蹈和旋律优美的音乐,让幼儿对故事充满了遐想和兴趣。

    二、出示大图书,感知故事内容。

    1、 展示大图书第一页:鸭妈妈正在孵小鸭,看着小鸭一个个破壳而出,它可开心了。

    请幼儿说一说图上有什么?图中讲了什么意思?

    2、 展示大图书第二页:可有一只小鸭过了几天才出壳,模样又丑又土。

    请幼儿说一说小鸭们长得都一样吗?不一样的小鸭能和他的哥哥姐姐们相处好吗?

    3、展示大图书第三页:哥哥姐姐都认为丑小鸭太丑不愿意理它。

    请幼儿说一说哥哥姐姐们为什么不喜欢丑小鸭?

    4、展示大图书第四页:农庄里的鸡鸭和哥哥姐姐都欺负丑小鸭。

    请幼儿说一说农庄里的鸡鸭喜欢丑小鸭吗?它受欢迎吗?它高兴吗?那它应该怎么办呢?

    5、展示大图书第五页:丑小鸭在农庄实在呆不下去了,就离开了农庄。

    请幼儿说一说丑小鸭还在农庄吗?它为什么离开农庄?

    6、展示大图书第六页:丑小鸭来到一个沼泽地里住下。有一天,飞来两只大雁,他们正在捉弄丑小鸭,被猎人打了下来。

    请幼儿说一说丑小鸭去了哪里?发生了什么事?从图上看它高兴吗?

    7、展示大图书第七页:猎狗抓了一下丑小鸭没抓着,就走开了,丑小鸭认为猎狗都嫌它丑,更伤心了。

    请幼儿说一说猎狗抓到丑小鸭了吗?丑小鸭为什么更伤心了?

    8、展示大图书第八页:天冷了,一个老婆婆收留了丑小鸭,可老婆婆的猫和鸡又成天欺负它。

    请幼儿说一说谁收留了丑小鸭?老婆婆的猫和鸡喜欢它吗?

    9、展示大图书第九页:下大雪的时候丑小鸭被猫和鸡赶了出来,在水里快冻成冰了,幸好一个农夫救了它。

    请幼儿说一说下大雪的时候丑小鸭被谁赶了出来?它冷吗?有没有人救它?谁救了它?

    10、展示大图书第十页:可在农夫家没多久丑小鸭就跑了出来,不久春天到了,它看到几只白天鹅优雅地在水里游着。

    请幼儿说一说丑小鸭一直住在农夫家吗?春天来了,它看到了什么?

    11、展示大图书第十一页:丑小鸭很羡慕它们,当丑小鸭低下头时从水中的倒影发现自己也是一只美丽的天鹅。

    请幼儿说一说丑小鸭喜欢白天鹅吗?可当他低下头时发现自己变成了什么?它是从那儿发现自己变成天鹅的?

    12、展示大图书第十二页:大天鹅热情的欢迎它的到来,几个孩子发现了,高兴得大叫:"看呀!那只美丽的小天鹅,它是新来的!"请幼儿说一说天鹅欢迎丑小鸭变成的小天鹅吗?人们喜欢它吗?它高兴吗?请小朋友做一个既开心又幸福的表情。

    评析:通过大图书的层层展示,让幼儿边看图片边理解图片内容,同时联想故事的下一环节,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兴趣。让幼儿跟着故事内容的展开,深入理解丑小鸭历经苦难时的伤心,用它的悲惨遭遇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和保护弱小的美好情感。最后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小天鹅,让幼儿感受丑小鸭的快乐心情。

    三、 听故事、看图书

    1、 发给幼儿每人一本丑小鸭小图画书,幼儿边看边听,老师声情并茂的读"丑小鸭"的故事。

    2、 提问:丑小鸭为什么么被别人叫丑小鸭?开始它生活的快乐吗?后来丑小鸭经历了那些危险?"丑小鸭"有什么梦想?它的梦想实现了吗?如果你看到一只"丑小鸭"会怎样做?

    评析: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故事,引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人手一册小图书的使用,使幼儿通过欣赏图书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通过图书上丑小鸭的表情感受丑小鸭的心理变化。同时,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能够更加关注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四、 自由看图书、相互讲故事在背景音乐《天鹅湖》的美妙旋律中,幼儿自由观看《丑小鸭》图书,然后自主结伴互相讲一讲"丑小鸭"的故事。

    评析:为了满足幼儿看图书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设置了自由看图书、相互讲故事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幼儿更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五、送图书宝宝回家,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设计使用两种图书,活动一开始我先是用大图书分段落的讲述,通过提问打开幼儿的思维,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设想丑小鸭应该怎么办,同时老师加以引导,紧紧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把故事讲出来。然后老师声情并茂的讲故事,幼儿人手一册小图书让幼儿边听故事边看图书,使幼儿更容易掌握故事内容和把握丑小鸭的心理变化,避免了幼儿单纯听故事的空洞性和枯燥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语言元日教案反思 【篇8】

    一、新课导入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竺可桢,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向沙漠进军》)。哪位同学能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学生介绍)

    二、展示目标,明确要求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目标,学生朗读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物候、物候学等相关科学知识。

    2、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3、通过具体句子,分析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

    三、预习检测

    小黑板出示生词检测题

    注音或写汉字:

    piānyùn()nì()然()育载途销声()迹yīng草长()飞

    要求学生写在检测本上,一名学生到黑板书写,之后互批、订正。

    四、依标导学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然后独立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完成黑板上出示的5个问题。老师巡回,了解学情。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A、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D、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E、本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生动,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并分析一下吗?

    五、交流点拨

    1、以小组为单位,提问交流小组讨论的结果。表述不完整的同组学生可补充。不同意见可讨论,老师点拨,完成1-4题。

    2、在思考分析1~4题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结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整体的写作思路。提问学生回答,老师点拨并板书:

    现象→概念→原因→意义

    现象──────→本质

    3、交流第5题:

    ⑴此文语言的生动集中表现在第1、2段,哪位同学能从中选取具体的句子来分析一下?

    学生交流。表述、分析不完整的组内同学或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⑵老师也从文中找出了两个句子。(小黑板出示)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上给大家分析一下?(用彩色粉笔标出关键词)

    例句1、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例句2、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师生小结:通过合作学习,同学们不仅了解了这门科学知识,而且明白了说明事物语言不仅要明确、严密,还要力求生动、形象。这样会增加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六、达标检测(以试卷形式出现)

    1、必做题:

    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一词的意思是;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段话中划线的词的作用是;这三个例子说明的道理是

    ⑶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举出例子。

    2、选作题:

    生活中有很多农谚,包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你了解哪些农谚,列举出来,并说说它们包含了怎样的物候知识,自习课进行一次交流。

    语言元日教案反思 【篇9】

    活动设计背景

    蜡笔是幼儿园日常艺术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儿童喜欢画画,喜欢蜡笔的五颜六色,用熟悉的蜡笔做基本描述对象,能听说儿歌,了解蜡笔的用途,并能借助儿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能听懂儿歌内容,初步感知儿歌的押韵美,学习有表情地朗诵儿歌。

    2、丰富孩子的词汇储备:五颜六色。

    3、引导孩子会表达自己的意思,发挥想象能力,尝试用“我用×色画 ××”的句式仿编儿歌,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

    4、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儿歌的语言特点,引导幼儿有表情朗读,并用尝试用“我用×色画 ××”句式仿编儿歌。

    教学难点:儿歌的层次特点,不同颜色绘画不同事物。

    活动准备

    1、每组一盒彩色蜡笔,一张白纸。

    2、展示板上固定一张大白纸。

    3、图片准备:国旗、草地、海洋、金鸡。

    活动过程

    1、实物引入:

    (1)出示彩色蜡笔,引出主题。

    (2)这些蜡笔是什么颜色的?它们有什么用?你的蜡笔你都可以画什么?

    (3)展示国旗、草地、海洋、金鸡的图片,它们都是什么颜色画成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小蜡笔。

    2、根据儿歌内容,演示学习朗诵儿歌

    (1)朗诵儿歌的第一、二句。突出蜡笔的五颜六色的特征,词汇积累,表达孩子对小蜡笔的喜爱之情,有感情的朗读。

    (2)根据儿歌内容,边演示边朗诵儿歌。

    分别出示红色、绿色、蓝色、黄色蜡笔,让孩子说出颜色,教师在白纸上即兴画出国旗、草地、海洋、金鸡。

    (3)每画一幅画引导孩子说:我用×色画 ××。

    (4)将四幅画连起来,让孩子按顺序说出每幅画的内容:我用×色画 ××。

    (5)教师和孩子一起连起来说这四句话,注意颜色和事物的匹配。

    (6)领着幼儿朗诵儿歌的最后两句。

    (7)儿歌里说小蜡笔是什么颜色的?除了你刚才儿歌里听到的颜色外,蜡笔还有什么颜色?你还看见什么东西是五颜六色的呢?

    (8)你喜欢这首儿歌吗?这首儿歌读着朗朗上口,领着幼儿重点念一念:你、笔、旗、地、鸡,初步感知儿歌的韵脚。

    (9)带领幼儿完整的朗诵儿歌。

    3、 引导幼儿仿编儿歌

    (1)刚才老师用蜡笔中的红色画了国旗,用绿色画了草地,用蓝色画了海洋,用黄色画了金鸡,你喜欢什么颜色?你想用这种颜色画什么?

    (2)在你的白纸上用你喜欢的颜色画你喜欢的东西,并用“我用×色画 ××”来描述你的画。

    (3)和你的小朋友在一起进行交流,把小朋友的画都连在一起说说。

    (4)记录幼儿仿编的儿歌,将全班幼儿仿编的句子合在一起,带领幼儿完整的朗诵一遍。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活动,根据幼儿的发展特征,设计教学活动,从幼儿认知特征出发,用孩子喜欢的蜡笔实物引入,用孩子喜欢的绘画形式,反复使用“我用×色画 ××”的句式练习儿歌,让孩子在动手动口的学习中获得快乐。

    在学习中始终关注孩子的学习状态,充分了解了孩子的学习基础和表达基础,接纳孩子的点滴创新发现,不断的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孩子能完整表达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活动,发现自己的绘画技能还有待提高,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对于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还需要不断加强。

    如果重新再上这节课,我想再准备一张更大的白纸,鼓励全班幼儿在上面画出自己仿编的一句儿歌,全班合作完成一幅画,区域活动时,鼓励幼儿看图朗诵儿歌。也可以再阅读区域提供白纸和蜡笔,鼓励幼儿先用彩色的蜡笔描绘美丽的图画,再根据原有儿歌的结构,朗诵仿编的儿歌。

    【元日教案经典7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