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4-02-1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在金秋的硕果园里,硕果累累离不开耕耘者心的浇灌,好的教案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授课。 教案可以增强教师的自信心,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满足您的要求我整理了以下信息:“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为了更好地了解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篇1】

    篇一: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第一章第三节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一)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

    (二)至公式

    (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

    (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

    (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 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

    (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

    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设计意图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二)新知探究

    1.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与 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 的终边和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1).;(2).;(3)..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0=-sin600 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 sin(-3000),sin150 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3000=-sin600 ,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 0)的值.学生自主探究 1.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又有什么关系; 2.探究任意角 与 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设计意图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过程的再现是深刻记忆的重要途径,在经历思考问题-观察发现-到一般化结论的探索过程,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深入脑中,此时以类同问题的提出,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重现了探索的整个过程,加深了知识的深刻记忆,对学生无形中鼓舞了气势,增强了自信,加大了挑战.而新知识点的自主探讨,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充满了极大的挑战.彼此相信,彼此信任,产生了师生的默契,师生共同进步.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

    诱导公式

    (三)、(四)

    给出本节课的课题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设计意图

    标题的后出,让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索过程后,还回味在探索,发现的成功喜悦中,猛然回头,哦,原来知识点已经轻松掌握,同时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小结.(六)概括升华的三角函数值,等于 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 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合.(即: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设计意图

    简便记忆公式.(七)练习强化

    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1)sin(-1000);(2).cos(-).设计意图

    本练习的设置重点体现一题多解,让学生不仅学会灵活运用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还能养成灵活处理问题的良好习惯.这里还要给学生指出课本中的“负角”化为“正角”是针对具体负角而言的.学生练习

    化简:.设计意图

    重点加强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综合应用.(八)小结

    1.小结使用诱导公式化简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为锐角的步骤.2.体会数形结合、对称、化归的思想.3.“学会”学习的习惯.(九)作业

    1.课本p-27,第1,2,3小题;2.附加课外题 略.设计意图

    加强学生对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记忆及灵活应用,附加题的设置有利于有能力的同学“更上一楼”.(十)板书设计:(略) 八.课后反思

    对本节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本人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针对教材的内容,编排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积极投入到思维活动中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逐渐展开中,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方法予以解决,并获得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拓展,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是练习的处理,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感受“观察——归纳——概括——应用”等环节,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

    然而还有一些缺憾:对本节内容,难度不高,本人认为,教师的干预(讲解)还是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多一些探究与合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用全新的理论来武装自己,让自己的课堂更有效。篇二: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我先来介绍一下参加我们这次讲座的几位嘉宾,我身边这位是苏州五中的罗强校长,这边这位是苏州中学的刘华老师,那边那位是大家熟悉的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导师王尚志教授。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研讨的现场!

    老师们都知道,素质教育要落实在课堂上,课堂是我们实行数学新课程的主战场,做好教学设计是我们整个高中数学新课程推进的一个关键点。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数学的教学设计呢?我们问过一些老师,大家感觉有些疑惑,比如说有的老师们认为:教学设计是不是就是备备课,写好一个教案、做一个课件,是不是这样?我们想听听来自江苏的老师怎么看这个问题?

    罗强:我来谈谈自己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以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把教学设计变成一种简单的教案设计,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经验型的教学设计,没有上升为科学型的教学设计。其实,国际上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进行多年,提出了许多思想、理论、案例,教学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突出以“教的传递策略”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的传统教学设计理论,它更接近工程学,遵循设计的规则和程序,强调目标递进和按部就班的系统操作过程,其特点是注重目标细化,注重分层要求,注重教学内容各要素的协调。就好像我们要造一幢房子,先要把这幢房子的图纸设计出来,然后再设计一个施工的蓝图,教学就是按照这样的设计来进行实施的一个过程。

    第二个阶段是突出以“学的组织方式”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的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它的基础是信息加工理论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强调依据学习任务类型(如认知、情感与心理动作等)来选择教学策略,强调以问题为中心,营造一个能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有利于新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其特点是问题与环境,强调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按照新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我们应该以学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简单的说就是——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打个比喻,就是说我们教师好比是导游,带着学生去一个新的景点旅游,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教学设计就是设计这么一个导游图,让学生在参观各个景点的过程中,经历学习这些知识的一种过程。

    按照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理念,我觉得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三条线索,这样实际上也就构成了教学设计的一种三维结构。第一条线索就是一种数学知识线索。因为教师进行的是学科教学;第二个线索是学生的认知线索。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第三个线索就是教师的教学组织线索,因为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的组织来实现的。比如第一条线索——数学知识,我觉得数学知识实际有三个形态:一是自然形态,它既存在于客观世界中间,实际上也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间;二是学术形态,它是作为数学学科的一种知识体系而存在。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在数学的自然形态和学术形态的中间架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数学的教育形态。因此,我觉得教学设计的本质就是设计好数学的教育形态,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构建数学教育形态的一个过程。

    通过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并在实践中反思和总结,我的体会很深。有一位美国学者兰达曾经说过:教学设计是使天才能够做到的事一般人也能去做。我想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是一个大家都要努力的目标。

    张思明:刚才罗强老师从理论上分析了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该关注哪些问题?下面我们请刘华老师帮我们分析一下:在你们实验区和老师接触的实践中,你感觉到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

    刘华:我想解剖一个由职初教师,就是刚刚工作的青年教师所提供的一个教学案例。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教学设计。这是高一函数单调性的一节起始课,在教学设计中,这个职初教师首先明确了这节课的三维目标,然后他提出了两个生活中的情境,一个情境是生活中的气温图;第二个情境是股票的价格走势图,然后引入新课。接着把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介绍给学生,紧接着进入了例题讲解阶段,最后是有两个思考题。

    我觉得这个教学设计大致存在这样四点比较普遍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位教师在确定课程目标的时候,比较机械地套用了新课程的理念,按照“知识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来叙述他的本节课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还是比较实在的,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比较空洞,流于形式。其实,这位老师对教学目标并没有做深入的分析,这样的教学目标只是一个标签而已,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问题情境的设计。好的情境应当是兼顾生活化与数学化,股票的价格走势图这个情境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其中还包含了许多股票方面的专门知识,对函数单调性这个数学概念的反映也不够准确,作为本课的情境,不太恰当。

    第三个问题就是在情境到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充分体验或参与数学化的探索过程,从而建构起函数单调性这一概念。我们看到在这位教师的设计当中,他忽略了学生活动,尤其是学生思维活动这样一个环节,而是直接把概念抛给了学生。我们认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过程”相对来说比仅仅接受概念这个“结果”更为重要。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发现有很多老师认为数学教学设计主要就是习题的设计,这位教师本节课的例题、习题量非常多,而且对这些习题的要求他存在着一步到位的倾向,尤其是他最后抛出来的含字母的函数单调性的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觉得在新授课当中这个习题的要求太高了。我觉得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中主要存在这样几点问题。

    张思明:刘华老师谈了一个单调性的案例,对一个新教师的案例做了一个分析,分析出了我们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常常出现的一些问题。那么面对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就以这个案例为出发点,请罗强老师对函数单调性这个课题做了一个分析和再创造的工作,在这个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何通过教师自己的再学习、再认识,设计出一个更好、更适用于学生的教学设计。我们来看一下罗强老师的说课录像。

    罗强老师的说课: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对函数单调性的教学设计。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学设计的认识。我觉得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这样的教学系统不是随意出现的而是教师精心创设的,没有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不可能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学设计最根本的着力点是“为学习设计教学”,而不是“为教学设计学习”。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明确教学目标,实际上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和统帅,将指引后续教学设计的方向,决定后续教学设计的具体工作。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觉得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把握教学要求,不求一步到位。函数单调性是高中阶段刻划函数变化的一个最基本的性质。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对于函数单调性的研究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运算的性质研究单调性,知道它的变化趋势;第二阶段用导数的性质研究单调性,知道它的变化快慢。那么高一我们是处在第一个阶段。第二,明确知识目标,落实隐性目标。知识目标往往就是教学的显性目标,确定知识目标的关键在于分清主次轻重,把握好教学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二是掌握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三是会用定义证明一些简单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单调性。另外这节课的隐性目标我觉得也很重要,因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是对函数图象特征的一种数学描述,它经历了由图象直观特征到自然语言描述再到数学符号的描述的进化过程,反映了数学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对高一学生来讲它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数学教育载体和契机。因此这节课的隐性目标应该包括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会数学概念符号化的建构过程。根据刚才的分析,我把教学流程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进行函数单调性概念的数学化过程;第二个阶段是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第三个阶段是让学生学会判断,并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第一阶段的教学流程分成三个教学环节。第一,问题情境;第二,温故知新;第三,建构概念。具体如下:

    先是创设问题情境。由老师和学生一起举出生活中描绘上升或者下降的变化规律的成语。老师可以启发一下,先说一个“蒸蒸日上”,然后和学生一起举出比如“每况愈下”,“波澜起伏”这样三种描绘不同变化的成语。然后请学生根据上述成语,给出一个函数,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绘制相应的函数图象。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用朴素的生活语言描绘变化规律,体会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

    接下来是温故知新。在刚才学生绘制出的三个函数图象的基础上,我请学生观察它们变化的趋势。在刚才学生绘制的三个函数图象的基础上,再请学生用初中的语言来叙述什么叫图象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也就是“函数值随着 的增大而增大”。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对照绘制的函数图象,用自然语言描述函数的变化规律,重温初中函数单调性的描述定义

    张思明:刚才我们看到了时骏老师的说课,下面我们来听一听嘉宾对这个说课的分析。

    罗强:我还是要强调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为学习而设计教学。还是拿我刚才的这个比喻,就是教师带学生去旅游。既然是带学生去旅游,首先就要考虑我要带学生到什么地方去?然后需要考虑我怎么才能够带学生到达这个地方?然后我要确定学生是不是真的到达了这个地方?还要注意的是,作为教学的一种延

    伸,我觉得还应该让学生有兴趣、有能力继续他自己的旅程。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学设计要做的主要工作。

    张思明:通过以上几个案例,我想老师们对于如何做教学设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怎样做好教学设计呢?我们也想听一听在教育指导部门的老师的一些想法,我们特别采访了江苏省教研室的董林伟主任,我们来听一听董主任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和认识。

    董主任:关于设计这两个词大家应该都非常的熟悉。当人们要从事一项有目的的活动的时候,事先都要有一些设想,要进行一些规划,要进行一些设计。作为我们教学工作者来说,在开始我们的教学活动之前,我们的老师都必须做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教学设计。今天我要谈的就是关于教学设计的话题。我想就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基本想法。第一,我想先谈谈什么叫教学设计?第二,谈谈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来设计一些什么?第三,在设计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哪几点?下面我想简要的把这三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关于什么叫教学设计?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作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它是一种构想,是一种整体的安排,是我们教师为将来进行的教学勾画的一些图景,它反映了我们的教师对自己未来教学的一种认识和期望。如果通俗一点来说,那么所谓的教学设计可以这样来理解,就是: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去?你这样做能把学生带到那里去吗?

    二、在教学设计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关注些什么,就是说设计一些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我们教学根本的指向与核心的任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学的目标是教学中师生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教学效果和标准,因此,明确教学目标就是要明确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要关注以下的几点:第一,整体性。就是要注意这部分内容在整个高中阶段数学教学中的联系,以达到教学的一种连贯性,要正确处理好我们的近期的目标跟远期目标的相互关系。第二,在我们明确目标的时候,要关注它的全面性。新课程对数学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新的一种要求,三维目标在关注知识结果的同时,更注重对过程目标的关注和对学习者——学生的关注,更关注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以及在学习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目标时,应特别注意关注新课程所提出的过程性目标。第三,我们要关注目标的现实性。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当注意它与所授课任务的实质性联系,以避免目标空洞、无法落实。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常见的一种状况是目标过分的大,过分的空洞,那么在落实过程中,就难以达到预设的目标。其次,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非常关注学生,要了解学生。我想,以下几个方面,至少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心中有数。

    第一,在数学方面学生以前做过什么?他在数学活动或者是在数学实验方面,曾经做过什么?这里我们实际上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活动经验。

    第二,不同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会有什么不同。实际上就是要在教学中关注我所授课的学生的特点,关注我班学生的构成,班级当中不同群体的学生在思维方面有些什么样的不同。

    第三,要初步确定课堂的组织形式,就是说我这一堂课是整个班级一起学习,还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来活动,甚至于是一种个体性的活动,包括开展一些个体性的实验活动,包括自主学习的一种活动方式。组织形式上还要关注这堂

    课需要利用什么模型?是否需要做适当的课件?或者准备一些相关的硬件设施。这也是我们在确定课堂组织形式是所必须要关注的。

    第四,要勾勒教学的一种顺序。这个顺序当中主要包括这样几点:第一点,应当怎样提出主题,通俗一点讲就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我们在相关的专题中也都提到它的重要性和一些要求。我们在勾勒教学顺序的时候,首先要关注的是怎样提出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跟学生接近的,又要能够引起他的兴趣,又要围绕着我们的教学主题的,而且能够使得学生迅速的进入学习活动中。第二点,就是要关注是否需要复习以前的相关知识。一堂课的教学它往往不是独立的,而是有前后联系的,因此需要考虑我在这堂课教学中是否需要复习相关的知识?第三点,当学生对材料产生争论的时候,你准备提出怎样的探索性问题。当我们提出问题以后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一种思考,可能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争论?我们要了解这些争论的思维的背景,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你就必须要设计好一些问题串,来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探索。第四点,我们在设计教学程序的过程中要关注一下我们使用的材料,我们的课本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使用什么样课外的材料来帮助我们的教学。第五点,要根据学生对主题的掌握程度,准备几个可以供选择的,课堂当中要自主完成的练习,或者是课后要完成家庭作业。这些是勾勒我们整个教学流程的一些关键程序。

    三、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方面。教学设计永远只是教学过程的一种预期,实际的教学活动则永远是一个谜。我们老师都有经验,同样的一个课题,同一个老师的备课,他在不同班的授课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流程、教学效果。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是在变化的,我们的教学生成是变化的,只有当这堂课教学完成了,我们才能知道这堂课最后的结果。所以前面的教学设计只是一种预期,我们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关注这样的一种变化。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注意它的整体性,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设计不是一种片断,是一种整体的设计,它不是写在我们纸上的一种文本,而是我们教师对自己和学生所持的一种整体性的目标。其次,要注意它的可变性,没有一件事情是丝毫不差地按照计划进行的。学生的思维可能还停留在你认为根本不重要的问题上,他们还会以你几乎不能想象的方式来理解某些概念。当活动过程受到影响时,你必须放弃你原来的教学计划,运用你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的了解和更宏观的数学教学目标,去指导你的教学行动,也就是说要产生一些生成的问题。第三,要注意它创造性。我们的教师很大程度上会依赖于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以确保他们的数学教学内容符合一个内部连贯的发展框架。这种依赖有一定的好处,它能够使得我们的教学设计能够围绕着我们课程的设计来进行,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说毕竟教材是我们课程的一种呈现,跟教学的呈现还是有着本质差别的。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流动的过程,应该适合我们的学生,就像设计师设计的服装要符合你所设计的群体的特点和要求,如果考虑到个体,就要符合他的气质,符合他的整体形象。我们的教学设计也是这样,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有个人设计的一种思考和魅力。

    刚才谈到这几点仅供我们老师做一种参考。

    完整的说课资料请看拓展阅读材料:4.关于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董林伟。

    张思明:各位老师,我们这一讲把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几个案例给大家做了一个初步的展示。我想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 篇三: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兰州四中谢平

    一、课题: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上)《对数》

    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讲清一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引入,总有它的现实或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都应强调它的现实背景、数学理论发展背景或数学发展历史上的背景,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显得自然和亲切,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水到渠成而不是强加于人,从而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的价值.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情感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在课程实施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用以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学习对数的概念及其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它属于函数领域的知识.而对数的概念是对数函数部分教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而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通过对数的学习,可以解决数学中知道底数和幂值求指数的问题,以及对数函数的相关问题。

    四、学情分析:在ab=n(a>0,a≠1)中,知道底数和指数可以求幂值,那么知道底数和幂值如何求求指数,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自然就产生了这样的需要。因此,在前面学习指数的基础上学习对数的概念是水到渠成的事。

    五、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1.对数的概念.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二)能力目标:1.理解对数的概念.2.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三)德育渗透目标:1.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对数定义,难点是对数概念的理解.

    七、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八、教学流程: 问题情景(复习引入)——实例分析、形成概念(导入新课)——深刻认识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变式分析、深化认识(对数的性质、对数恒等式,介绍自然对数及常用对数)——练习小结、形成反思(例题,小结)

    十、教学反思:

    对本节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本人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材内容的处理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尤其是练习的处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合作意识,达到了设计中所预想的目标。然而还有一些缺憾:对本节内容,难度不高,本人认为,教师的干预(讲解)还是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多一些探究与合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都在不断更新,作为数学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更加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于本教学设计,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期待与各位同仁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篇2】

    小学数学找最小公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探究找公倍数的方法,会利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分析、概括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究找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乐乐就放假了,很想爸爸妈妈带她出去玩。可乐乐的妈妈从七月一日起每工作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找乐乐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小兰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乐乐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28

    爸爸的休息日: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二、尝试探讨

    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我们一起来看妈妈的休息日,把这些数读一读(学生读数),你发现这些数有些什么特点?

    师:对了,这些数都是

    师:刚才我们是在

    我们再来看“爸爸的休息日”有什么特点?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他们共同的休息日”,这些数和4、6有什么关系?

    师:对了,这些数既是

    师:刚才我们从

    师:这“其中最早的一天”,我们一起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把板书中“其中最早的一天”改为“

    板书:

    ……

    ……

    ……

    4和6的最小公倍数:12

    教师谈话:最小公倍数,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

    出示集合图:

    4的倍数 6的倍数 4的倍数 6的倍数

    4和6的公倍数

    三、深化概念

    师:通过找“共同的休息日”,我们分别求出了这组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1页看例子,填一填

    师:什么是公倍数?

    生: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他们的公倍数。

    师:公倍数有多少个?

    生:有无数个,找到两个数的一个公倍数,用它去乘2、乘3……所得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师:我们发现任意两个数都有公倍数,而且每组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那么三个数之间是否也有公倍数?四个数呢?五个数呢?

    生①:举例:2、4和5的公倍数是20。

    生②:无论几个数,只要相乘,它们的乘积一定是它们的公倍数。

    师:那你能找出最大的或最小的公倍数吗?

    生:没有最大的,只有最小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没有最大公倍数。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揭示课题:最小公倍数)

    师:那么我们刚才是怎么找出最小公倍数的呢?

    生说,师写(列举法)

    [点评: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倍数、最小公数意义的理解,使表象更加清晰。由此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

    4.[出示]找最小公倍数

    2和6 9和18 6和24 5和35 3和9

    3和5 7 和 5 4 和 9 9 和11

    让学生找出每组数的公倍数。

    师:有的同学找得很快,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的方法吗?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生: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它们的乘积也是它们的公倍数。

    生:2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12,并不是它们的乘积。

    生:大数要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而且是最小公倍数。例如2和6,9和18,最大的数都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师:你们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③:第二排每一组都是互质数。例如3和5两个数是互质数。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师总结

    师;你们能举一些这类的例子吗?

    5、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发现做书本52页的第3题,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3和6 10和8 3和9 5和4 6和5 9和42和7 6和8

    [点评:教师直接把找特殊情况下两个数最小公倍数这一问题抛给学生,通过学生练习、让学生不断发现不断改进。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教师却从不给出结论性的评价,而是始终鼓励他们大胆猜测验证,互相补充说明,学生真正投入探究学习的氛围中,体验着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利用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问题,

    出示:

    (班同学参加植树劳动,按班参加植树的至少有多少人?”

    齐读两次,找出题中的关键字,引导中理解题意后放手让生自己完成,同桌间比对。

    (2)人民公园是1路和6路汽车的起点站。1路汽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6路汽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汽车同时发车以后,至少再过多久又同时发车?

    (设计理念:借助于生活实例进行对知识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让生对抽象概念得以理性认识,而且也能切身的体会到数学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在分析中我紧抓关键字突破难点,这样可以让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技巧。)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我们今天学习了求最小公倍数的哪几种情况?

    怎样才能很快地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 找最小公倍数

    一般关系 列举法

    倍数关系 较大数

    特殊关系

    互质关系 两数的乘积

    教学反思: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是纯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抽象的概念,学起来比较枯燥。我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借鉴沈晓东老师的经验,通过帮乐乐找爸爸、妈妈各自的休息日,共同的休息日等一系列生活问题,让学生借助“日期”这一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

    在初步获得所学知识后,教师又巧妙地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使学生产生了深刻的体验,从中进一步感悟并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并根据研究结果修改板书,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通过经历这一过程,学生能获得对数学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而且能真切地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特点和价值,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对数学的正确认识。

    同时,随着游戏活动的进一步展开,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从两个数的情况拓展为三个数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的理解,总结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水到渠成。(趣祝福 zf133.com)

    讲完上述两个情景后,及时总结,教师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一新课程理念。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刚才总结的方法,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互质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其中较大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篇3】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我在教学小学数学时的一些反思:

    1. 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而非只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

    在教学数学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理解概念,掌握技能。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实验、多媒体等

    在教学数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游戏、实验、多媒体等,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这些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数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数学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可以让学生参与社交活动、实验、体育、音乐、美术等活动,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5. 不断反思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数学时,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问题,找出原因,然后改进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篇4】

    一、设计理念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所以如何能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自己探索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去,就成为了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理念。我将从以下三方面来实施:

    1、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在拼摆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源的体验和理解。

    3、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二、说教材

    1、内容分析,学生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面积计算》。它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84和86页。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其推导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同时本课也是学习梯形、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所以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学生已经有了运用转化的方法自己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为本节课再次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三角形的面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并会用字母表示,会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探究学习中,体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严密性和公式的确定性,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生掌握和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生理解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弄清楚为什么除以2。

    4、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内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三角形3个),剪刀一把。

    三、说教法、学法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他们有好奇好动的特点。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实验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练习,讨论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力求体现自主性教学原则。

    四、教学过程

    我认真研究分析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来引入新课。课件演示:秋天来了,森林的小动物可高兴了,这一天,小狗、小猫、和大公鸡聚到了一起。,它们都认为自己的三角形最大,可是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那么“要比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较什么呢?”学生会很轻松地回答“要比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较三角形的面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从而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计算,并板书课题。)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可能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有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得出:可能与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关系。由此复习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呢?此方法不仅很好的复习了旧知识,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材料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在小组充分操作、讨论、交流后,出示课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可以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直角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直角三角形的高。并对表现出色的小组给予表扬。

    再次提出挑战性问题:那么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是否也有这样的关系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来验证一下?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自由发挥,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边演示边汇报探究结果。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学习,他们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理解得更加透彻,能清楚的认识到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从而突破难点。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篇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及简析】

    《什么是周长》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内容,是新课标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与测量”的内容。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且已经掌握了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周长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主要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边线、一周、封闭”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课前预设】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我准备采用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这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而本课我打算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践探索,理解新知;操作实践,巩固新知;实践训练,深化新知;归纳总结,完善认识五个环节,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量一量、围一围;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这些活动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教学具】

    1、电脑课件、展示台

    2、学具袋(直尺、细绳子或皮卷尺、水彩笔、树叶、作业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大树爷爷告诉我:小蚂蚁特别喜欢练长跑,瞧!一只蚂蚁把一片漂亮的树叶当作运动场,它正准备沿着树叶的边跑一周,你觉得它应该怎么跑?(现在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跑的?)根据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的动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我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跑的。小蚂蚁爬过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什么呢?

    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周长的认识)

    【设计意图】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枯燥的空间与图形的数学内容还不是很感兴趣,所以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来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二、实践探索,理解新知

    1、比一比、画一画、评一评感知周长

    (1)课件出示各种封闭与不封闭图形,问:哪些图形是有周长的?

    (2)画几个自己喜欢的封闭图形。

    (3)展示学生作品,并指出图形周长,进一步体会到在同一平面内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描一描、摸一摸,走一走体验周长

    (1)描一描

    A、课件出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周长

    B、描一描光碟的边线,问光碟的内部线是它的周长吗?

    (2)摸一摸(44页摸一摸)

    让学生用手分别摸一摸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及文具盒面的边线,与同桌交流认识周长

    (3)走一走

    怎样走才是教室的周长?怎样走才是操场的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循循渐进的掌握知识。

    三、操作实践,巩固新知

    1、量一量(实践活动)

    (1)测量自己的腰围与头围

    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量出结果并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测量过程;

    (2)测量树叶的周长

    自选测量工具,测量树叶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

    2、围一围(45页第1题)

    让学生描出图形的周长,结合课件让学生知道可以有不同的起点,但是只能描一周,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设计意图】

    让学生与同学合作量一量身边的一些物体的周长,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实践训练,深化新知。

    1、想一想

    如果要知道三角形的周长应该怎样量?四边形呢?为什么?

    2、算一算(45页第2题)

    课件出示几幅图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活动,鼓励学生用多种计算方法正确算出图形的周长

    3、练一练(45页第3题)

    运用课件,通过测量、移动的方法,直观的比较两组图形的周长,从而深化知识

    【设计意图】

    练习题由易到难,从基础题到拔高题,层层深入,这样既顾及到全班好中差三个层面的学生,又为尖子生补充了”营养“。

    五、归纳总结,完善认识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小就能自己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整理,并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反思】

    《什么是周长》是一节帮助学生建立周长概念的一节课,这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认识平面图形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为后面的测量周长,计算周长以及周长的应用做好铺垫。同时也为日后学习面积的相关知识,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打好伏笔。基于以上的认识,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周长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放在让学生亲身感悟。首先我通过蚂蚁爬树叶的情境让学生看蚂蚁爬过树叶一周的长度,通过对”一周“的强调初现周长概念。再让学生通过比、画、摸、走、描几种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受到周长都是沿着图形的”边线“进行的,也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充分感受”封闭平面图形“、”一周“、”长度“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形的周长,从而抽象出周长的概念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我知道仅靠以上的体验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围一围、量一量、想一想、算一算、练一练来加深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整节课我都注重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在有效的活动中全方位的感受、探索周长的含义。

    (二)在练习中让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得到升华。

    数学课堂离不开练习,而有梯度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因此我在最后的练习题中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第一道题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甲、乙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为什么?第二道题是比较一组中几种图形的周长是不是一样长?学生回答之后我总结出:”周长一样的图形大小(面积)不一定相等;反之,大小不同的图形周长可能一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篇6】

    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给大家猜一个谜语:“身体生来瘦又长,五彩衣裳黑心肠。虽然嘴尖会说话,越说越矮无下场。”大家猜猜是什么呢?

    师:那大家愿意和我一起玩有关铅笔的游戏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愿意!

    二、积极探索、体验过程

    数数

    师:(老师把盒子里的铅笔全抓在手中)同学们,猜猜看,老师手里的铅笔有几枝?

    生:(自由猜测)6,9,15,…

    师:同学们猜了这么多,那到底谁猜的对呢?怎么办呢?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好,我们数数看,(把铅笔拿在手上边数边摆在桌上)

    师:好,我们再来猜,(教师在桌上再添铅笔)现在有几枝?

    生1:20枝。

    生2:5枝。

    师:原来有15枝,再添上去,应该怎么样?

    生:肯定比15枝要多。

    (自由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数数发现有

    师:我们再来猜。

    (变

    师:好,我们猜最后一次。(教师在桌上拿掉了现在猜猜有几枝呢?

    生1:肯定比26少了,18枝。

    生2:20枝……

    (教师与学生一起兴趣浓厚地一枝枝数着:

    师:刚才我们猜完以后要想知道到底有几枝铅笔,都是通过一枝一枝地数,每次都要这样数一数,你感觉怎样?

    生1:很麻烦。

    生2:很累……

    师:对呀,一枝一枝地数这么麻烦,那有没有好办法使铅笔摆起来别人一看就知道有多少枝呢?可以和同桌的同学讨论讨论。

    (师巡视,加入学生的讨论中。)

    师:好,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呢?

    (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几种数法并标上序号。)

    生1:2枝2枝地数。

    生2:5枝5枝地数。

    生3:把10枝扎成一捆。

    ……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出这么多种数法,你们比较一下,觉得哪种数法最好呢?

    生:把10枝扎成一捆的好。

    师:为什么把10枝扎成一捆,就能很容易看出有多少枝呢?

    生1:2个2个或者3个3个也要数好几次,也比较麻烦。

    生2:10枝扎成一捆,一看就知道有10枝了,然后就接着一捆一捆地数:

    10,20,30,…

    师:对,一捆就是,再数数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了。

    2.摆小棒,读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想出的好办法来试试看,(用小棒在黑板上摆出你们知道这表示多少吗?

    生:(快速且大声地回答)34。

    师:你们这么快就看出来了,怎么看的呢?

    生:(大部分学生抢着举手)3捆就是30根,再加旁边的4根,就是34。

    师:(拿起这是几个十?

    生:3个十。

    师:(再拿出几个一?

    生:4个一。

    师:(语速放慢)。好,刚才老师讲的这句话,谁来说一说?(指名复述这句话。)

    师:还有好多同学都想说,那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互相说。)

    师:(出示现在老师再摆,这表示多少?

    生:58。

    师:为什么是58,谁能用刚才的说法说一说呢?

    生:5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58。

    师:(又出示现在有几根?

    生:72。

    师:为什么是72?

    生:7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72。

    师:同学们想一想,刚才老师摆小棒都是怎样摆的呢?

    生:先摆出几捆,旁边再摆几根。

    师:对,先摆几捆,就是几个十,再摆几根,就是几个一。

    师:刚才都是老师摆小棒,现在同学们能不能也用这种方法摆一下,有问题吗?

    生:没问题。(学生各自操作后教师指名回答。)

    师:你摆的小棒表示几?

    生1:17。

    师:好多同学都没看见你是怎么摆的,你能介绍一下吗?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师: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呢?

    生1:是由1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

    生2:我摆的是29,是由2个十和9个一组成的。

    生3:我摆的是46,是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

    师:现在反过来,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摆的,让其他同学猜猜你摆的表示几。

    生5个一组成,你知道我摆的是多少吗?

    生2:35。

    ……

    (小组之间根据各自所摆的数字互相猜数、评价。)

    师: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一捆一捆地边摆小棒边数数,从,我们一根一根地摆数到,再数100。

    师:同学们,100根怎样摆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00根呢?

    (学生又想到了扎成一捆的方法。)

    师:为什么这样就是100了?

    生:1捆是1个十,2捆就是2个十,……,10捆就是100。

    师:对,真聪明,

    3.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同学们很聪明,能够看着小棒读出它们表示的数,现在老师说出一些数,你能很快地用小棒摆出来吗?

    生:可以。(一个学生在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下面操作。)

    “44”

    师:你是怎样摆的?

    生:4个十4个一。

    “54”

    师:54在44的'基础上只要怎样?

    生:再加一捆。

    “67”“89”“100”

    (生边摆边解释。)

    师:接下来同学们拿出你的皮尺,把你认识的数字读出来好吗?

    师:尺子上的数字,越往右越怎样呢?

    生:数字越来越大。

    师:老师看着尺子上的数字,就能想出好多问题,比如,75前一个数是几?

    生:74。

    师:比36多1是几?

    生:37。

    师:49比50少几?

    生:少1。

    师:谁能学老师的样子,看着尺子上的数字给大家提问题呢?

    (学生提问,其他人倾听、回答。)

    师:好多同学还想提问题,那么我们小组合作,

    师:同学们能否把尺子上的数字记住,不用看尺子进行抢答呢?

    师:

    三、游戏活动

    1.数字接龙

    师:老师说一个数字,你们说出后面连续的五个数,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师:23。

    生:24,25,26,27,28。

    师:真棒!56。

    生:57,58,59,60,61。

    师:77。

    生:78,79,80,81,82。

    师:同学们真能2.接力赛

    师:你们能按照老师的方法说出后面三个数吗?试试看。

    师:34,36,38。

    生:40,42,44。

    (有学生说成

    师:45,50,55。

    生:60,65,70。

    师:真能干!20,30,40。

    生:50,60,70。

    师:请同学们互相考考。

    (同桌互相出题。)

    3.排顺序

    师:同学们,学校的运动会快到了,今天老师特地选出了几位运动员,请看(。

    师:他们身上都有一个数,表示什么呀?

    生:号码。

    师:有几位运动员呀?

    生:10位。

    师:看这些运动员上场,你感觉怎样?

    生:很乱没有次序。

    师:很乱,那怎么办呢?

    生:给他们排队吧。

    师:那你们说说按什么顺序排队呢?

    生1:按号码从小到大。

    生2:按号码从大到小。

    师:现在我们先请运动员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吧,看谁排得又快又好!

    (运动员互相矫正排好队。)

    师:哪位运动员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号码?比如,我是几号,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如果同学们觉得介绍得好,就鼓掌表扬,好吗?

    生1:我是19,是由1个十9个一组成的。

    生2:我是21,是由2个十1个一组成的。

    ……

    师:作为运动员,反应要特别敏捷,现在我们来比赛。当给出问题的答案是你胸前的号码时,就请你举起手,说:是我。其余同学当裁判,对反应快的运动员鼓掌表扬,好吗?

    (师生共同出题,如:比25少1是几?3个十和6个一是几?7个十和5个一是几?3个十是几?49的邻居是几?比18大1的数是几?)

    师:同学们,你对这些运动员的表现满意吗?我们平时也要向运动员学习,锻炼好身体,才能学到本领。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100以内各数,在平时生活中,你在哪看到过或听到过呢?

    生1:红绿灯的计时牌上。

    生2:车牌号。

    生3:电子钟。

    ……

    四、小结

    师:这节课中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事?

    生1:我学会了100以内各数。

    生2:我很喜欢猜数字。

    ……

    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以下几点。

    1. 加强估算,重视数感的培养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方法掌握得较少,因此,一开始通过猜铅笔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对实物的观察、数数来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用数字将小棒的根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2. 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如数的组成,反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