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总结
  • >导航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2000字通用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2000字通用

    发表时间:2023-01-0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辛勤的汗水是您无私的奉献,桃李满天下是您最高的荣誉。当教学工作进入到下一阶段时,是时候准备一份教案了,教案要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如何写出独特而简洁的教案呢?以下由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篇1】

    在上了美丽的家园一课后,我体会到本课教学成功和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今课改提到,数学教育首先应该关注学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有利于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时间和思考空间。课一开始,先让学生对美丽的田园一图进行观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这样教学,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发现图上的数学问题,并能描述和解决,学习很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在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了知识。而且在交流、讨论、探索的过程中增长了智慧。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综合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个性特征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素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从中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中,我除了让学生观察书本中的图,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质疑,解决问题,还利用现有的饿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学生还得到了数学知识以外的环保教育,让学生的德、智、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总之,上完这一节课,让我感受到教师不惜花时间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讨论、交流。我们的教学就会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篇2】

    一、引入

    师:小猴贝贝带着小伙伴们来给大家拜年了。

    媒体呈现一幅画面:一棵桃树下,一群猴子在玩耍。

    师:大家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来了多少只小猴子?

    师生一起数,共有13只。

    师:小猴子最顽皮了,你看

    媒体动画呈现:一些猴子爬上了桃树,地面上还留下6只猴子。

    师:咦?树上到底爬上了几只猴子?

    有的学生说5只(画面上可以看见的是5只),有的说7只。

    二、展开

    1.引出例题,探究算法。

    师:树上有7只猴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共有13只小猴子,现在树下有6只,13-6=7只。

    教师适时板书13-6=7,并设问:你是怎样想的?

    生1:因为10-6=4,4+3=7,所以13-6=7。

    师:还有不同算法吗?

    生2:因为6+7=13,所以13-6=7。

    生3:因为13-3=10,10-3=7,所以13-6=7。

    教师适时板书学生的算法:

    算法一:因为10-6=4,4+3=7,所以13-6=7。

    算法二:因为6+7=13,所以13-6=7。

    算法三:因为13-3=10,10-3=7,所以13-6=7。

    2.挖掘材料,组织尝试。

    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树上真的是7只小猴子(媒体出现树上的所有猴子),你们算对了!你能根据现在这幅图再列出一些减法算式吗?

    生1:13-7=6。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1:一共有13只猴子,树上有7只,算地面上有几只就是13-7=6。

    师:那你是怎样算出6的呢?

    生1:因为6+7=13,所以13-7=6。

    师:还有不同算法吗?

    指名学生说说不同算法。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

    让学生观察列出13-5=8和13-8=5后说说想法。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可以根据颜色不同列出两道减法算式,真厉害!那就请你选择一题与同桌同学交流一下算法吧。

    学生同桌交流算法后,教师分别指名回答。

    3.练习。

    (1)你能做几题就做几题。

    12-7=12-4=14-8=12-3=

    13-6=18-9=11-2=15-8=

    反馈时请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2)同桌相互出题计算(反馈时,请学生说说同桌是怎样口算的)。

    (3)看卡片口算(全班学生参与,用手势表示结果)。

    14-8=12-8=11-8=10-8=

    17-8=13-8=16-8=15-8=

    计算后,教师把算式及答案随意呈现在黑板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排排序,并说说有什么发现。

    三、小结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十几减几的计算,你会做了吗?你是怎样算的?

    指名学生说说算法。

    师:猴贝贝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表现得非常出色,他想邀请大家一起去玩,但有一个条件:请你算出卡片上算式的得数(课前教师发给了每位学生一张写有算式的卡片)。猴贝贝还让老师帮忙选几位小朋友当导游,请刚才奖励到小旗子的小朋友到前面来(在课中,教师已经把旗子作为奖品发给了几位小朋友),每位小导游的旗子上都有一个数字,如果你算式的得数跟哪一位导游旗上的数字一样就跟在这位导游的后面。你们准备好了吗?那就开始吧。

    全班学生在音乐声中做游戏、排队伍,然后走出教室。

    反思

    一、对原有教材的分析

    1.教材主题情景分。

    十几减几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其原有主题情境是小猫观金鱼图。一只金鱼缸里有13条金鱼,花的有8条,黑的有5条。教材编写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两只小从不同角度观察,获得不同的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问(即教材所呈现的有13条金鱼,黑的有5条,花的有?条和13条金鱼,花的有8条,黑的有?条),然后列出减法算式作为例题。与人教版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还介绍:教学例题时,可出示多媒体动画课件,以体现金鱼的游动变化,给人以现实感,同时利用多媒体的音响效果,模拟小猫说话,给人亲切感和趣味性。

    然而,我们在研究这节内容时,家一致感到教材主题情境虽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开放度,但从数学问题的呈现和对算法多样化的关注来看,该主题情境存在两方面的不足:

    (1)问题缺乏真实性。我们认为,根据这一主题情境所提出的问题是缺乏现实意义的。因为两种不同颜色的金鱼数量本来就是已知的(通过数数就可以了),何必计算呢?

    (2)对算法的暗示性过强。学生在口算13-5、13-8时,往往会受到主题情境的暗示,一味地关注想加算减的思路,而视了其他的算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篇3】

    教材分析:

    有关0的加减法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法的意义以及0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因为0的特殊性,所以在学习计算时教材把0的加减法专门安排一课时进行,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0的意义,学习有关0的加减计算。

    教材安排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首先是0的加法计算。教材安排了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情境图,让学生在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兔博士提出的“小猫和妈妈一共钓了几条鱼”这个问题的解决,体会0的意义,学习0的加法计算 。通过讨论: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使学生受到做事要专心的教育。

    第二个环节是0的减法计算。教材安排了小猫吃鱼的情境,通过兔博士提出:发生了什么事情?的问题,继续展开故事。让学生观察到鱼吃光了,就是没有了,就是0条,用算式3-3=0表示。让学生对0的认识更进一步,同时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加深。再通过对小猫做法的认识,让学生受到关心长辈的教育。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教材安排了3道练习题和一个数学游戏,第1题是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景图,让学生根据图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这不仅是对本节课所学新知的检查与巩固,而且也考查了上节课减法的意义以及5以内的减法计算。第2题是对号入座,这样以游戏的形式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参与的热情。第3题是6道5以内的加减计算题,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数学游戏是抽数字卡片,进行加减计算,目的是加强口算能力。

    教学目标:

    1.在童话故事的情境中,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2.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会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3.结合童话故事,使学生受到做事专心和关心长辈的教育。

    教学重通难点:

    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特别喜欢听故事,其实,很多故事不但有趣,而且还蕴含着数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这样的故事片,你们有没有兴趣听?

    那我们就比一比,看看谁听得最认真。

    二、自主探究

    (一)0的加法计算

    1、课件播放《小猫钓鱼》的前半部分。

    2、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来比比看刚才谁听得最认真。

    (1)妈妈钓了几条鱼?(板书:3)

    (2)小猫钓了几条鱼?一条鱼也没有钓着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板书:0)

    (3)想一想: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

    师小结:因为小猫钓鱼时不专心,一会儿去捉蜻蜓,一会儿去捉蝴蝶,所以一条鱼也没钓着。我们做事能不能像小猫那样?应该怎样?

    (4)兔博士也有问题想问我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问题?课件出示兔博士的问题:小猫和妈妈一共钓了几条鱼?

    ①谁知道?怎样列式?

    板书:3+0=3

    ②算式中的3、0、3分别表示什么?

    ③还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0+3=3

    (设计意图:体会0的意义,学习0的加法计算 。通过讨论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使学生受到做事要专心的教育。)

    (二)0的减法计算

    1、太阳快落山了,小猫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小猫和妈妈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继续看故事。(课件播放后半部分)

    2、谁能说一说小猫和妈妈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1)指名说

    (2)师小结:小猫和妈妈回到家以后,妈妈有事出去了,小猫在家里看着3条鲜美的鱼,在等妈妈回来,等了好长时间,妈妈还是没有来,小猫实在太想吃了,就把3条鱼都吃光了。看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小猫说些什么?

    3、通过讨论,大家都知道怎么办了。现在,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们:一共有3条鱼,小猫把3条鱼都吃了,还剩几条鱼?

    (1)你会列算式吗?试一试!

    板书:3-0=3

    (2)说一说算式中的3、3、0分别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0,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再通过对小猫做法的认识,让学生受到关心长辈的教育。)

    4、揭示课题

    观察黑板上的3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1)引导学生说出3个式子中都有0。

    (2)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三)深化对0的加减法的认识

    0是一个特殊的数字,你们想不想进一步认识它?

    出示算一算,想一想。

    1、指名口算。

    2、观察讨论:

    (1)观察第一组题

    ①观察第一行题,你有什么发现?(都是一个数加0)得数有什么特点?(还得原来的数)

    ②观察第二行题,你有什么发现?(都是一个数减0)得数有什么特点?(还得原来的数)

    ③你能不能把两行的发现用一句话说一说?(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来的数。)

    ④你能迅速说出得数吗?听老师说算式,学生口答。如:6-0= 8-0= 10-0= 20-0= 100-0呢?

    (2)观察第二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①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②你能说出一个等于0的算式吗?

    (设计意图:深化对有关0的加减法的认识,建构数学模型。)

    三、练一练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有关0的加减法的一些特点。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力片吗?知道猪八戒吗?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我们看看它在做什么好吗? 1、 练一练第1题。(课件出示)

    (1)把你的算式写在53页书上。

    (2)交流。重点让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思。

    (设计意图: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景图,让学生根据图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这不仅是对本节课所学新知的检查与巩固,而且也考查了上节课减法的意义以及5以内的减法计算。)

    2、练一练第1题。

    今天来到我们课堂的还有几个小动物,我们快请它们坐下吧。

    (1)学生在书上连线。

    (2)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连线。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参与的热情。)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口算能力。)

    四、数学游戏

    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说出算式和得数。如果你能说加法的就说加法的,如果能说减法的就说减法的。如果能说加法的也能说减法的,就说两个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游戏——抽数字卡片,进行加减计算,加强口算能力。)

    五、课堂小结: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今天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这节0的加减法。与课前预想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距。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所问非所答。

    如在老师提出还剩几条鱼这个问题后,有学生列出了3+0=3、0+0=0这样的算式。从中显而易见学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胡乱说出了算式。再如在提出观察第一行题,你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后,有学生说是“交叉的”有的学生说是“两边的是挨着的,中间的是挨着。”还有的说“上面的是加号,下面的是减号”……诸如此类,种种所问非所答的现象,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话,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到哪儿。但学生说了,教师不能置之不理,从而出现了不必要的时间的浪费。

    二、学生口算能力太差。

    教学中,有的学生口算出现错误,还有的学生不能迅速地说出口算结果。有的学生甚至还要借助手去算出得数。

    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生上课有效时间短是一直以来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特点也有所考虑,所以教学时尽量把有效时间用于学习新知识。我注意到学生在看动画时精神都很集中,看得津津有味,但到了讨论0的加减规律时,很多学生根本就不去想,甚至还有的学生开始说话。

    四、对学生估计不足。主要体现在发现并总结一个数加上0或者减去0的计算规律以及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的规律上。学生还不具有自己发现总结规律的能力。所以很难总结出0的加减规律。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等。

    2、加强口算训练。采取形式多样的练习形式,多样的练习渠道,常抓不懈,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在教学中一定要降低难度。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年龄特点以及知识储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篇4】

    新课标比较注重估算能力的培养,尤其应从小学的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回顾整节课,有以下几点疑惑:

    1、估算算式的'格式不知道怎么写,书中没有介绍“≈”,是让学生直接写“190+220=410”,还是写“192+219大约等于190+220=410”这种半文字半算式的格式?

    2、本课的教学与例3、例4是同一个教学情境,既然是500个瓶子送一次,那么前两周的520个,就还有20个多出来剩下的,本课这20瓶却又忽略不计了?我们两个班都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对于学生这样的疑问该怎么处理?

    3、估算是会估算了,但学生纯粹是为估算而估算,写明是让你估算的,有些学生是先算出准确答案,再给准确数找个近似数就算是估算了,多数学生会用估算的方法去算,但如果不是估算而是普通的计算题,却没有一个学生会用估算去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篇5】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位数和众数。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平均数基础上来学习的。通过挖掘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统计能力,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乐于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获取新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设想:

    首先创设小明找工作时遇到问题的情境,通过对平均数的分析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寻找中位数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比较,学会确定中位数和众数。

    通过调查学生的体重、年龄、鞋号,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意义的理解,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1.师:老师想了解你们长大以后都想做什么呢?

    生:军人。

    师:多远大的志向啊!共和国的卫士。

    生:教师。

    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师出示课件,指名读招聘启事。

    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家公司要招聘员工。

    生:我还知道这家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是2000元。

    师:对啊,平均工资2000元,小明一看比较符合他的要求,于是就兴冲冲地来到了招聘处,经理对他进行了全面考核后对他说:根据你应聘的岗位我们给你的工资是1400元。(出示课件。)

    师:如果你是小明,听到这个消息你会怎么想?

    生:招聘启事上不是说平均工资是2000元吗?为什么给我的工资却是1400元?

    生:这是一家骗人的公司,明明是2000元的基本工资,为什么只给我这些呢?

    师:小明也有这些疑问,经理自然也有他的道理,这时他拿出该公司员工月工资表。

    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生:大多数员工的工资都在2000元以下。

    生:我发现老板没有骗人,因为这些员工的工资有高有低,平均工资的确是2000元。

    师:老板没有骗人,可是大多数员工的工资又都在2000元以下?那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生:因为两个经理的工资特别高,所以使得员工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都低。

    生:因为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2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水平了。

    二、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

    1.中位数。

    师: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并汇报。)

    师:你认为应该是哪个数据更能表示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我认为是1800元,因为它和2000元比较接近。

    生:我们组认为应该是1500元,因为它在9个数据的最中间。

    生:我认为是1300元,因为去掉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它在这组数据的中间。

    师:现在大家意见不统一,比较一下这3个数,你觉得哪一个数更合理呢?可以在小组中再讨论一下,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生:我认为应该是1500元,因为它在工资表的最中间的位置。

    生:我们也认为是1500元,因为它在中间更能表示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我们也认为是1500元,因为它不高也不低,能代表一般水平。

    师:通过第一次的交流大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让我们达成了共识,现在大家都认为1500元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观察1500在这组数据中处于什么位置?

    生:中间位置。

    师:(板书:中间。)那它前面有几个比它大的数据?(4个。)后面有几个比它小的数据。(4个。)它处于9个数据的最中间的位置。

    师:那我们看这9个数据是怎么排列的啊?

    生:从大到小。(板书:大小。)

    师:(手势)这样呢?(从小到大。)

    师:我们把具有这样特点的数就叫做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中位数的理解越来越全面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出示中位数概念并指名读。)

    师:你认为中位数和平均数哪一个更能表现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中位数。

    师:那么作为商店经理为什么要在招聘启事中打出平均数呢?

    生:是因为在这里平均数比中位数要高,能吸引更多的人来。

    师:看来啊,这是商家的一种策略。我们分析一组数据时,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往往关注点就不同,所以才会选择不同的统计量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师:我的朋友小明考虑再三,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他的加入使工资表发生了变化,那现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jk251.COM

    生:1500。

    生:1400。

    生:这组数据最中间是1500和1400,中位数就应该是它俩中间的数。

    生:我认为它俩中间的数就是它们两个的平均数。

    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口算一下应该是多少?(电脑出示求法。)

    师:对照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当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不但会分析问题,还能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看来中位数只和数据的位置和排列有关系。

    2.众数。

    师:其实生活中中位数的应用很多,老师想调查一下你们的体重是多少好不好?

    师:你们发现老师在写这些数据时,是怎么写的?

    生: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写的。

    师:观察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它表示什么?你的体重和这组数据对照,处于什么水平?

    生:中位数是80,它表示这一组同学的体重一般是80斤。

    生:我的体重是62斤,和这组同学比较我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生:我的体重是96斤,和他们比较我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师:有和这几个同学的体重一样的吗?

    生:我的体重是80斤。

    生:我的体重也是80斤。

    师:我们观察现在的这组数据,除了能找出中位数以外,你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出示数据:62768083978080。)

    生:我发现有3个同学的体重是一样的,是80斤。

    师:说明80出现的次数最多。

    (板书:出现次数最多。)

    师:具有这样特点的数我们就叫众数。(板书:众数。)

    师: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众数?

    生:我认为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多的数。

    师:(电脑出示众数概念并指名读。)我们看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生:80。

    师:说明在调查的这几个同学中,体重是80斤的最多。看来众数只和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系。

    师:王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今年多大了?(10、11、12。)10岁的举手我们看一下,11岁的举手,那12岁的呢?你们说咱班十几岁的同学最多?(11。)那么11就是我们班同学年龄(众数。)

    3.新课小结。

    师:通过我们共同研究不仅对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还结识了两位新朋友:中位数和众数。(板书。)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它们3个统计量都有什么特点?

    生:平均数和每个数据都有关系。

    生:中位数是一组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数据中最中间的那个数。

    生: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众数。

    生:我知道了当一组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而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其实统计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三、联系生活,突出现实意义

    师:老师还想做一个现场小调查。你们都知道自己穿多大号码的鞋吗?现在分别统计一下男女同学的鞋号。(生分男、女生组开始统计,记录员进行整理。)

    师:我们来观察这两张统计表,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穿37号鞋的同学最多,穿40号鞋的最少。

    师:如果你是一家儿童鞋店的经理,针对这两组数据提供的信息,会对你有什么帮助?

    生:多进37号的鞋,因为穿它的人多。

    生:我想再多进一些38号的鞋,因为随着学生长大脚也会变大。

    生:少进一些34号、40号的鞋,因为穿这些号的人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但会分析数据,还能根据数据进行决策呢,看来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

    四、全课小结

    师:其实数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到生活中去寻找吧!

    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师生在共同研讨、交流、互动中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并且体会到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不同特征及其实际意义。

    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有冲突才有探究,有认知才会建构。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二)有合作才有交流,有补充才愈完善。

    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以上几点是本节课把握比较成功的地方,但仍然存在着遗憾和不足:例如众数的学习虽然很自然很容易,但认识比较浅显,如果能再充分地利用这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有1、2个或可能没有,那样学生对众数的认识会更全面。中位数在学生的生活中运用不是很多,如何通过丰富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篇6】

    教学内容:

    教材P105例1,例2,练习二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球实验,涂色活动及抽签游戏等,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现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充分关注学生的分析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的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具准备:

    乒乓球、盒子、抽签的卡片、小黑板、小奖品

    一、摸奖游戏,激发兴趣

    1、出示一个抽奖盒。

    问:第一次给大家上课,想送大家一份礼物让大家免费摸奖,想不想试一试?

    2、摸奖规则

    摸奖规则是这样的。眼睛不能看盒子里,每次摸一个,摸到白球中奖了,有奖品的哦!摸到黄球没中奖,谢谢参与,明白了吗?

    (反思:游戏的引入,很好地激起大家的兴趣。新课伊始,我的语言较之后面也是简短精炼)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1、第一次摸奖全是黄球体验不可能

    盒子里一共只有六个球,机会非常有限,谁先来?

    问:真遗憾!你们为什么都没有中奖啊?

    师:对呀!都是黄球,一个白球都没有,你们可能中奖吗?

    板书:不可能

    你可能从这样的盒子里摸出红球吗?

    这样的摸奖活动有人愿意参加吗?为什么?(因为根本都不可能中奖!)嗯!看来老师得把里面的球调整一下。

    2、第二次摸奖全是白球体验一定

    还是6个球,我们再来试一试,谁先来?

    哇!真羡慕!你们为什么都中奖了呀?

    师:所以这次摸奖结果如何?(我们就一定能中奖!)板书:一定

    (反思:第二次的摸奖开始不久,就有学生在猜测,里面全是白球。孩子在游戏中,同时也在思考中)

    在这样的奖盒里面摸奖,你们高兴吗?(高兴)可谢老师不高兴,因为举办这样的摸奖活动是要亏本的,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既能让别人愿意来摸奖又能让老师不亏本?

    师:说得有道理,再给你们一个机会来试一试。

    3、第三次抽奖既有黄球又有白球体验可能

    (请一个同学放球)同样还是6个球,抓住机会哦!谁先来?

    (视情况问)摸完了四个后问:还有两个球,继续摸下去,你觉得结果会怎样?

    生: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同步板书)

    师:为什么?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摸奖,如果中奖了就奖每个人一颗糖,好不好?(摸奖)

    (反思:三次摸奖活动,是成功的。在带领孩子们快乐摸奖的同时,他们在积极地思考,也在真实地经历。)

    4、小结

    (1)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进行的3次摸奖,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当奖盒里的球怎样的时候,摸奖的结果是怎样的?

    比如说:当盒子里只有黄球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中奖。(在学生不能小结的时候老师提示)

    (反思:越接近课堂的**,我也越投入,不过语言相对来说就显得有些重复,不够精炼。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说得很好,不过我有一个最大的失误,没有将孩子们的总结和板书相结合,是直接导致孩子不能准确判断生活中例子的原因,也让孩子们在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说一句话的时候表现不佳。)

    (2)结合板书老师小结

    ①只有黄球的时候,我们能很肯定的说不可能中奖;只有白球的时候,也能很肯定地说我们一定能中奖;但是当黄球和白球两种球都有的时候,我们就不能肯定地说中奖或不中奖了,因为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

    当我们不能肯定一件事情是否发生的时候我们就用可能来描述!

    比如说:今天晚点吃鸡蛋,我们能肯定吗?(不能)那我们就只能说可能吃也可能不吃;再比如说:今年冬天可能会下大雪,我说得很肯定吗?(不肯定)那也可能不会下!你能像我一样说说还有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吗?

    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这样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比如说:这本书,老师一放手,它会怎么样?(掉到地上)还会不会有其他可能?(不会)那我们应该用上面的哪一个词?(一定)你还能找出哪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

    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类像这样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你比爸爸年龄大。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你能说说还有哪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吗?公鸡下蛋呢?

    那么当我们不能肯定一件事情是否发生的时候我们就用可能来描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可能性。

    三、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判断生活中的例子吗?

    老师这有6道题,请大家用符号来判断。一定

    判断以后思考你这样判断的理由。请大家打开书105页,先自己做,做完后再和同桌说说你的理由。

    据统计:全世界每秒出生人口数量为4、3人,中国是每两秒不到出生一个人。

    (反思:这两个环节在我最初的设计中是先判断再举例,由于担心孩子们不会说,所以采用了现在这个设计,课后反思觉得还是不妥,一是牵得过多,二是孩子们在没有接触生活中的例子前不能很好地举例。还有一小部分孩子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不能准确判断,个人认为与我的新知探究有关系,但也应当允许孩子对个别现象出现失误。这个概率的问题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要完全准确判断是很有难度的。)

    四、动手操作,感知升华

    1、说得很好。大家表现得这么棒,美羊羊、懒羊羊、喜羊羊也被大家吸引了。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欢迎他们吗?在你们的欢迎声中它们要隆重登场了!请你猜一猜第一个出来的谁呢?

    可能是喜羊羊、也可能是美羊羊、还可能是懒羊羊,把懒羊羊贴在黑板上,剩下的再猜

    第二次:问:还有两个,这两个不可能是谁?可能是谁呢?

    第三次:最后一位了,它()!

    你可以用今天们学的哪个词来猜?

    (反思:这个活动的开展,选取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兴趣浓厚,在这个猜测的过程中,加深了他们对不确定事件用可能来表示,确定事件用一定或不可能来表示的理解。)

    2、装糖果

    他们三个今天来是想请你们帮忙装糖果的,愿意吗?想请每个组装一袋糖果,有要求的哦。

    订单一:随意拿一个,一定是桔子味的

    订单二:随意拿一个,不可能是桔子味的

    订单三:随意拿一个,可能是凤梨味的

    装好后,说说是怎样装的,为什么那样装?

    师:我呀,最喜欢桔子味的糖果了,该选择哪个呢?

    (反思:此环节的设计是本堂课的一个拓展,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一个原因是活动要求不够明确,交待不清。另一个原因是时间不够。)

    五、故事

    大家表现得真不错。喜羊羊为了感谢大家,托我讲个故事,想听吗?从前有一个忠臣被奸人陷害,被皇帝判处死刑。但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要抽生死签。就写两张纸条放到盒子里:一张写着生,一张写着死,让犯人闭着眼睛去摸。抽到生签就能免一死,抽到死签就马上处死。你猜猜这个大臣会摸到什么?(两种,生和死。)陷害他的奸臣为了置他于死地,向皇帝进谗言,偷偷地把两张签都换成了死签,这时候大臣还有可能活下来吗?(不可能)一个士兵偶然知道这件事,很伤心地悄悄告诉了大臣,不料大臣知道后,反倒很高兴,抽完签后竟然没被处死,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

    生:把抽到签吃掉,剩下的一张是死签,他抽到的就一定是生签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大臣这么做,不但不可能死,还一定会活。老师这个可能性故事说的好不好呀?那要给予掌声肯定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可能性并不是绝对的,肯动脑筋,改变其中的条件,可能、一定、不可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生:也告诉我们做人要善良,像坏人想陷害忠臣,偷偷把生签换成了死签,却反倒救了忠臣。

    最后,我结合专家的点评,对整堂课进行了如下反思

    1、课前交流很重要

    因为是第一次给三(3)班的孩子上课,为了调节气氛,也为了培养好的课堂习惯,课前我习惯性地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可能是因为我第一次和他们交流,也可能是因为我是校长,我觉得大家很投入,完全放松,课堂上也就很有效果。我觉得如果是借班上课,课前交流很有必要,如果是在自己班上上课,班级接手之初应该好好和孩子交流,让他们在爱上这节课之前喜欢上你很重要。

    本节课的课前交流其实也是我的一个组织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

    小朋友,欢迎我给你们上课吗?想成为我喜欢的孩子吗?知道我喜欢怎样的孩子吗?在大家一番猜测之后,我微笑着开口了,都有机会成为我喜欢的孩子,因为我的要求很低。我喜欢敢说会听的孩子。不论你说的对与错,敢说就是有勇气,就说明你在思考,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要表扬。说也是有方法的,要大声地说,让大家都听得到,我不喜欢重复你说的话;要完整地说,会让大家更好理解。只说还不够,要会听,听懂别人的观点才能和自己的比较,要做到你说我听,他说我听,我说大家听。

    简短的交流,看上去是些套话,但我觉得还是让孩子们明白了课堂的要求,也让他们放松了紧张的心情。记得课后戴主任告诉我,你今天怎么尽叫了些平时成绩不好的人来答问题,他们不知道什么,还高高地举起手。是呀,他们不单是高兴地举手,高兴地答问,还是高兴地坐下,并且是再一次勇敢地举起手。虽然很多次说得不准确,或者是错的,但他们是真的在思考的,他们回答错误的答案,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至少下次孩子们,不会去犯同样的错误。这些看上去会让我的课堂效果打折,不过我猜想,课后他们一定还在偷着乐。能让孩子在你的课堂快乐,有一点点进步,不也是收获吗?

    2、充满激情地和孩子们一起学习

    小学教师很多时候有点像演员。要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自己首先应该投入,用你抑扬顿锉的声音,用你极富感染力的表情,用你一个个合适的动作去吸引孩子,去感染孩子,去引领他们的投入,带领他们的思考。这节课,这点我觉得做得还可以。

    3、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

    枯燥的讲授,不止是孩子们不喜欢,我们也不喜欢。数学较之语文更理性,也更枯燥。我们要把这些枯燥的东西变得更灵性,更生动。游戏就是个很好的载体。这节课的摸奖、猜卡片和装糖果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并且每个游戏过程都能让孩子们自发地思考,我认为设计这样的游戏是可行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因为事先考虑不周全,也因为个人课堂教学机智更待加强,所以最后的游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4、数学课堂教师应该思路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设计的意图,应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5、数学教师要做到语言精炼

    第一次赛课,喻主任就告诉我,数学教师语言一定要精炼。简明扼要是一个方面,少重复学生的说话是另一个方面。一直记着,一直努力控制自己。这节课前半部分我认为这个方面做得比较好,越到课堂的后面,语言就不由自主地啰嗦起来。有待修炼呀!

    6、可以调整的地方。

    (1)在总结当奖盒里的球怎样的时候,摸奖的结果是怎样的?,应该结合孩子们的总结完善板书。

    (2)将判断生活中的例子放在第一个练习,让学生举例放到第二练习。

    (3)装糖果。要求要更明确,可以考虑先让孩子们读懂三个要求,再请一个小朋友示范。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还应该有一个汇报交流和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篇7】

    成功之处:

    1、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奖实际问题臭橙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我在这课重创设立让学生为春游购买食品的情境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社改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2、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3、引导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趋试一试,说一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禁烟活力节来分析、解答,能尊重学生的摄郭经验和思维方式。

    4、注重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允许俄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比较,体会各自算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不足之处:

    1、评价方式、方法单一。

    2、语言不够简练,应该富有感情色彩。

    3、各教学环节安排不够紧凑,前松后紧,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时间去突破。

    4、教师没有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

    食品小天地的货架挡住了一部分学生的视线,这些学生纷纷站起来伸长脖子使劲的看黑板,而我只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忽视了学生,没有及时的把小货架一道旁边,造成这些学生看不板书,影响了学习。

    5、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在教学乘减混合运算时,我创设的情境是先给每组学生20元钱,然后再给每组学生5种真正的食品让他们挑选其中的一种,数量不限,最后要根据手中的钱和选购好的食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问题设计得太开放了,实践教学中很难收回。如果改成让学生设计购物方案,效果会更好。

    6、板书凌乱、不规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篇8】

    内容分析:

    本课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关于温度和海拔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学习用正、负数来表示一些意义相反的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类、归纳、概括,从数的理性高度更进一步地认识了负数,最后教材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引导学生把对负数的认识和理解应用到生活中,进一步丰富了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正负数和0的关系。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联想、猜测、推理等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观察比较法、小组合作法、归纳概括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认识。

    1、从温度中相反量的表示方法了解正、负数。

    (1)情境引入。

    谈话:同学们平时看电视吗?请看屏幕(播放新闻联播片头)

    -88.3+103012.4

    提问:

    ①0为什么不写?

    ②观察这些数和黑板上的正负数相比较,有什么发现

    【说明: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和外延有完整的认识,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目的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0除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拓展练习,活化理解。

    1、猜温度。

    (1)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88.3)℃

    (2)月球表面的最低气温是(-183)℃

    【说明:让学生根据提示(冷了或热了)猜南极和月球表面的最低温度。这样安排充分挖掘习题功能,把静态的读、写转化成动态的生成,在答案步步逼近的过程中发展了数感,同时为以后学习负数的大小比较做了很好的渗透】

    2、描述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意义。

    (1)电梯中的负数。(2)存折中的负数。

    (3)人口信息

    A、根据20xx年10月俄罗斯联邦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

    俄罗斯平均每天增加的人数大约-2000人。

    B、根据新华网最新统计的资料显示:

    中国平均每天增加的人数大约40000人。

    关于(3):在理解了这两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之后,提出问题你认为俄罗斯和中国这两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情况,哪个更好一些?进行适当的辨证思想和责任教育。

    【说明:利用数学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是发展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途径,上述练习不仅丰富了对负数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学生数学思维和眼光】

    四、小结揭题,质疑延伸。

    这节课要结束了,回头反思一下,感觉有收获吗?关于负数,你还想

    了解些什么呢?

    【说明:成功的教学在课尾时不应是问题的结束,而应是新问题的开始,学生在基本认知的基础上产生了更强烈的求知欲!】

    五、数学文化熏陶。

    放短片:你知道吗?介绍负数的来源

    谈感想,适当进行思想教育。

    【反思】:

    真实、扎实、有效是评判一节好课的标准。对照重难点,我认为本节课做到以下几点:

    1、真实找准基础。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迅速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负数的认识提供了一种必要和需求,主动学习从这里开始了。

    2、扎实整合教材。

    我没有拘泥于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和认识层面,努力挖掘出更多的具有共性背景的素材,并引导观察、讨论、比较、发现,使学生对负数的认识形成了超越温度和海拔层面更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3、有效丰富理解。

    练习素材的开阔性、生活性、典型性、趣味性使学生的认识更丰厚,理解更深刻,参与更主动。

    【顾老师点评】:

    陶老师的这个案例在设计和教学时主要体现出了以下两个特色:

    1、挖掘了课程资源。

    老师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把教材的例1和例2只当作一种直观形象的背景,在清晰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描述之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上,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并及时引导补充和拓展,在众多的具有共性的材料列举之后,最后学生发现总结:生活中还有很多意义相反的数量,而且他们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至此,学生对于正、负数的认识形成了超越了温度和海拔层面的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2、活化了教学内容。

    教材编排的习题,主要想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训练学生读、写负数的能力。教师在使用练习时,充分挖掘出普通习题的教学价值,十分巧妙地将静态的文本活化为课堂上极具吸引力的数学活动资源。对于南极和月球表面的温度采取让学生根据提示猜数的活动,集游戏性、知识性和参与性为一体,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同时为以后学习负数的大小比较作了很好的渗透,达到了知识、情感、意境的完美结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篇9】

    克与千克是人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时,学生由于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化静态为动态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硬币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让学生进行估计重量,当学生的估计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学生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驳,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有学生会反驳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2、乐中学,学中思。

    让每一位学生带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辩、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3、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准确、朴实、有效。

    简单明了的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水到渠成,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篇10】

    认识图形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一是通过动手操作复习学过的图形,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回忆学过的知识,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二是动中摆图形,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对几个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对边数命名图形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融入学习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的能力。

    这部分对于学生来讲并没有很大的难度,许多学生在学前已基本认识了这些图形,但对于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还很模糊。在做题时,要求他们把四边形涂上颜色,他们把正方体也涂上了颜色。因此,在认识图形的练习课上我很注意这点,要求学生看清题分清图形。由于学生的年龄问题,有的时候学生在边数多的图形面前不是很自信,也怕他们在数边的时候多数或少数导致错误,我在布置练习前教授了在学生做题方法中提炼的一个好方法:

    比如一个这个图形,我们事先不知道它是几边形,用个这好方法可以有准确又快,你想学吗?学生积极性很高。方法介绍:为了不多数每条边也为了不漏掉每条边,每数一条边的时候在它的边上画个小竖条,这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就不会犯重数或少数的错误了,也不会把图形认错了!

    这种方法学生很快用到了练习中,错误率大大减少。新方法掌握的都很快很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篇11】

    高矮一课是在学生学会了比较事物的多少、长短之后,让学生学习比较高矮。另外,一年级的学生对高矮已有了初步的感受,能说什么比什么高,什么比什么矮,只不过对于正确的比较方法还比较模糊。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在关注知识性学习的同时,更关注的是如何设计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探究、体验、比较的方法,培养仔细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层次。

    以淘气和笑笑这两个被学生所喜爱的人物到街上玩,遇到盲人过马路,他们两人上前搀扶,从而引发出问题,他们三人谁最高,谁最矮,让学生讨论,接着又请两名学生上讲台和老师进行比较,为学生提供三次体验比较高矮的机会,掀起本节课的高潮,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与邻近同学商量,小组合作等不同形式,从产生需求到寻求解决方法,从寻找规律到实际应用,使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教学,我感到用淘气和笑笑贯穿始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到课堂中去,同时对学生进行做好事教育来帮助学生在行为方面的提高,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还应注意一些问题,即学生讨论的氛围不够激烈,小组合作的意识不够强,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时,有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缺乏与他人合作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2000字通用】相关推荐
    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

    时光飞驰,新学期即将来临。是时候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了,看自己在教师这份工作有多少成长,通过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这一学期有哪些成长,一篇教学总结要怎么把它写好呢?这篇《推荐!小学生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范文优选1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途...

    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翻开新学期的篇章。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后我们就该进行一次总结了,通过写一篇教学总结看看自己在思想上与工作上的变化,教学总结是怎么样写的呢?这篇《范文参考:小班教学总结420字》应该可以帮助到您。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紧张而又充实的学期又过去了,现将小班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一、保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