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挑山工课件(优选15篇)
  • 挑山工课件

    发表时间:2024-02-10

    挑山工课件(优选15篇)。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阅读范文能够更好地领悟作文书写的精髓,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挑山工课件(优选15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挑山工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了解挑山工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从事着一种特殊的工作,他们总是在陡峭的山上挑着很重的物品,艰难而执着地行进,为山上的人们送去生活用品。这些人就是挑山工。我们这篇课文中指的就是在泰山上以给人们挑货物、行李上山为主要工作的山民。作者在登泰山时,从登山的挑山工身上悟出了一个道理。我们先从生字开始,扫清理解课文的障碍。

    (二)学习生字。

    1.填写生字表。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1)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的字音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应重点注意纠正容易读错的几个字。

    “凿”读“z2o”,不读“zu^”。

    “耽误”的“耽”读“d1n”,不读“d1ng”。

    “哲”应读“zh6”,不能读“z8”。

    “黝”应读“y%u”,不能读“y^u”。

    “甸”应读“di4n”,不能读“di1n”。

    “膝盖”的“膝”应读“x9”,不能读“q9”。

    “拘束”的“束”应读“sh)”,不能读“s)”。

    “转身”的“转”应读“zhu3n”,不能读“zhu4n”。

    2.用多音字组词,以更好地理解词语。

    3.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字。“泰”和“奏”都是上下结构,不同之处是“泰”字下部分是“ ”,但不能写成“水”;“奏”字下部分”夭”,但不能写成“禾”。

    “褂”字的偏旁是“衤”,不是“礻”。

    “腾”不能加上“艹”,也不能写成“藤”。

    “素”字的下部分是“糸”,而不是“系”。

    “哲”字右上角是“斤”,不能多一点“斥”。

    4.辨字组词,加深记忆。

    奏(演奏)诚(诚实)

    泰(泰山)城(城市)

    甩(甩动)朴(朴素)

    用(作用)扑(扑灭)

    耽(耽误)折(曲折)

    枕(枕头)拆(拆迁)

    (三)解释词语,理解词义。

    1.查字典解释词语。

    饱览:饱,充分;览,观看。看个够的意思。

    题句: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

    流连:玩乐时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拘束:拘,约束、限制;束,控制。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包蕴:包含。

    诵读:念(诗文)。

    惊异:感到意外、惊奇。

    黑黝黝:黝,黑色。同黑油油,黑得发亮。或指光线昏暗,看不清楚。

    憨厚:憨,朴实。厚,老实、厚道。憨厚,朴实厚道。

    心悦诚服:从心眼里佩服。悦,愉快。诚,真心。

    意味深长:意思和情趣值得细细体会。

    体味:仔细体会。

    攀谈:拉扯闲谈。

    腾云驾雾: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

    2.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挑山工”,在泰山上给人挑货物、行李上山为主要工作的山民。

    “题句”一词的“题”是写上的意思。课文中指的是古人为留念而凿刻在石壁上的诗句。

    “哲理”一词比较深奥,实际上是人生的根本原理,课文中指的是挑山工的话语简明却表达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

    “晃悠”原义是晃荡,摇摆不定。在课文中特指挑山工挑着重物,身子不稳,走路像要跌倒的样子。

    3.辨析词义,理解词语。

    (1)近义词。

    拘束(拘谨、约束)体味(体会)

    包蕴(包含、蕴含)晃悠(晃荡)

    (2)反义词

    拘束(洒脱)沉甸甸(轻飘飘)

    憨厚(狡诈)朴素(华丽)

    (四)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并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哪几个自然段的关系比较密切,可以成为意义段;或哪个自然段意义比较具体,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意义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段意也就比较清楚了。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写挑山工负担重、路程长,实际速度却比游人快。(概括地写挑山工。)

    第二段(第3、4、5、6自然段)写“我”遇到一个挑山工,证实挑山工的速度的确比游人快,并搞清了为什么会这样快的原因。(具体地写一个挑山工。)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启迪和激励了“我”。

    2.合并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掌握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准确地理解课文,并能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挑山工》这篇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主要是合并几段段意。也就是认真阅读课文后,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再用简练的语言把各段的段意连接起来,就能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了。因此,综合各段段意,本课的主要内容是:

    “我”在泰山上遇到一位挑山工,挑山工虽然身负重物,走得很慢,却常常走到“我们”前面,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并一直挂在书桌前激励自己。

    (五)学习第一段

    1.导入新课: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这是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可是“挑山工”具体什么样,都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一段,画出重点词语,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挑山工登山时,肩膀上有重担,他们走起路来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的,路线是折尺形,这样走虽然比游人走的路线长,却不比游人慢。)

    请问: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走直线不是更近吗?

    (因为挑山工肩挑重物,走折尺形的路线一是可以“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二是“可以省些力气”。)

    可是挑山工行走的速度为什么“不比游人慢”呢?这个问题在作者心中打了一个问号,我想同学们也会觉得很奇怪,课文的第二段,作者就解开了这个谜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一点是肯定的,挑山工绝不会“腾云驾雾”下节课继续学习。

    (三)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耽误”、“朴素”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一个劲儿地往前走。要学习挑山工不停地攀登的精神。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通过学习我们对挑山工有了一定的了解,哪位同学说一说挑山工主要有什么特点呢?

    (肩挑重物,曲折向上,所走路程比游人多一倍。)

    师:挑山工走的是折尺形路程,可实际却不比游人的速度慢,这就使作者由此产生了疑问。

    板书:生疑

    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把作者的疑问完整地叙述一遍。

    (挑山工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挑山工的速度为什么并不慢?)

    板书:挑山工并不慢

    作者由观察而生疑,同时也抓住了读者,引人入胜。

    (二)学习第二段。

    “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这是个疑问,是个谜,怎样才能解开这个谜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

    1.作者在哪些地方遇到挑山工,每次相遇挑山工在干什么?说明什么?

    2.重点写哪一次相遇,你怎么看出来的?

    3.作者思想上的不解之谜是怎样解开的?书上是怎样写的?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道理?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反复读书、讨论,回答时可以互相补充。

    (作者在山下、回马岭、五松亭和极顶遇到了挑山工。

    在山下时,挑山工正挑担上山;

    到回马岭,挑山工在草地休息;

    到五松亭,挑山工正在整理挑儿:

    在极顶,挑山工正在交货。

    说明挑山工速度快。)

    板书:

    (作者重点写了五松亭相遇,因为这一次有详细的人物描写和对话。

    作者思想上的不解之谜就是通过和这位挑山工的攀谈解开的。)

    师:同学们讲得很准确,我们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作者与挑山工的四次相遇,请同学们体会挑山工速度快的原因。

    朗读时只读“相遇”的句子,不读“攀谈”的句子。

    师:作者重点写五松亭相遇,因为这次相遇使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请一位同学把这次相遇朗读一遍,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部分内容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挑山工的话。

    师:的确,正是挑山工的话使得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

    板书:解疑

    师:那么,挑山工是怎么说的?他的话包蕴着什么道理呢?请同学再读挑山工的话。

    (挑山工是这样说的,“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

    (挑山工的这番话很有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板书:一个劲儿朝前走

    师:请同学们把上面富有哲理的话画下来,以此不断鼓励自己好好学习。

    (三)小结第二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写了作者与挑山工四次相遇,四次中重点写了在五松亭相遇攀谈的情况,使作者从挑山工朴素的话语和挑山工一直向前的形象里解开了心中之谜,并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很佩服这位挑山工,哪个词语能说明这一点呢?

    (心悦诚服。)

    师: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作者从挑山工身上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请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在学习这一段之前,请同学在第二段画出作者描写挑山工的词语,然后读一读,想一想挑山工的样子。

    (“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露出鲜红的背心。”

    “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

    从这些描写中,我感觉这个挑山工很健康、朴实。红色的背心很醒目。)

    作者的感受更深刻,他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以此激励自己。请同学们读第三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画画?

    (作者画了一幅挑山工负重物上山的背影图,因为作者很佩服这位挑山工,挑山工的精神能激励自己,所以作者画了一幅这样的画。)

    板书:

    自励

    挑山工的精神

    课文用画画自励作为结尾,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用这张画来自励,表现了他敬佩和赞扬挑山工的精神,这样的结尾点明了中心,与开头照应。)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体会作者需要的是什么。

    (作者真正需要的是: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踏实,永远向前,才能达到目的的信心。)

    (五)总结全文(指板书)

    作者在文章开始提出了疑问→挑山工并不慢。然后与挑山工在泰山上四处相遇,并从挑山工的话中解开了心中之谜,因为挑山工“一个劲儿地朝前走。”作者非常敬佩和赞扬挑山工的精神,因此画画自励,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同学们,登山如此,走路如此,我们的学习同样如此,必须具有挑山工的这种“一个劲儿朝前走”的精神。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挑山工这幅画挂在心里,激励自己努力学习。

    最后我们用“耽误”和“朴素”造句,学过的词语要在生活中会用。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造句,或留作业练习。

    【板书设计】

    挑山工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

    能力目标

    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思想内容。

    思品目标

    体会挑山工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攀登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要达到目标就要踏踏实实、永不停步地去努力。

    教学重点:

    体会挑山工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攀登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要达到目标就要踏踏实实、永不停步地去努力。

    教学难点:

    体会挑山工朴素的话语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21课,(板书:挑山工)大家齐读课题。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挑山工”是做什么的人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通过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挑山工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2)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说说全文的主要内容。

    三、交流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试着写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2课时

    一、课题质疑,导入课文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挑山工》。

    2.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你脑海中挑山工的样子吗?

    二、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一)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幅画面呢?(最后一个自然段)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呢?再认真地读读书中的文字,你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二)引导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画批符号把自己体会深的句子画下来。自学批注后,可主动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

    (三)交流自学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1.引导学生体会“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1)我们先来看看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谁来读一读。

    (2)帮助学生理解“折尺形”路线

    教师拿出折尺进行演示,使学生理解什么叫折尺形路线。

    思考讨论:折尺形线路给挑山工带来哪些方便与困难。

    (方便:东西不碰台阶,节省力气。困难:路程比游人长一倍。)

    师:在长期的登山生活中,挑山工们找到了这样一种行走的路线-----折尺行路线,这样既避免了直上撞到货物,又保护了自己的膝盖,还节省了力气。这样的一种路线的选择,其实正是我们劳动人民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的闪光!一起来看看他们登山的情景。(播放课件)

    (3)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大家注意了没有?用了感叹号,你能从这个感叹号读懂什么?体会着读一读。

    2.引导学生体会“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1)读读相关的段落,举例说说怎么就不比游人慢。

    (2)从作者与挑山工的攀谈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3)读出自己的体会。

    3.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1)孩子们,挑山工肩挑重物,路程又长,与游人相比,挑山工登山速度一定比不上游人吧?(不是)

    那是为什么呢?挑山工又是怎样把这个谜揭开的呢?找出挑山工的话,认真地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有什么不同?

    抓住“一个劲儿”体会:挑担登山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炎热,疲劳,饥饿,所挑重物因为不牢的滑脱等等情况,会随时侵扰并影响他们的速度。想象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他们又是怎样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呢?

    他说的话里包蕴着怎样的哲理?

    (2)有感情地读读挑山工说的话。

    (四)孩子们,让我们再回到课文的第七段,想想,课文最后的这个“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小结:原来这个“它”表面看是指这幅画,其实更指的是挑山工身上那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冯骥才爷爷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需要吗?把这幅画也挂在我们的心里吧!

    三、结合画面,动笔升华

    请你为课文中的这幅图画题诗或题词。

    四、课后作业

    写出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并练习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挑山工课件 篇3

    一、教材说明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课文先从泰山上的挑山工说起,提出疑问;接着通过叙述“我”的经历解决疑问;最后讲“我”从挑山工身上受到启发。

    全文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第一、二自然段)提出疑问:写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第二层(第三—六自然段)亲眼所见、解决疑问:用作者自己登泰山时亲眼所见的事实,来证实挑山工的速度果然不慢,并在跟挑山工的谈话中,通过挑山工的话来解开作者心中之“谜”,使原来的疑问找到了明确的答案。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第三层意思(第七自然段)得到启示:作者写自己受到的启发,并作画挂在书桌边,用以时时激励自己。

    选编本文的目的在于:1.使学生从平常小事中受到教育,了解做人的道理;2.培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3.训练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和理解重点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理解挑山工的话和课文最后一句话。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是本组课文阅读训练的重点。

    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让学生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谈谈自己初步的看法。

    其次,要注重利用插图,强化学生对挑山工的感性认识,弄清楚挑山工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的。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全文,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2.让学生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头脑里要浮现出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登山体验及见过的登山的画面,更形象更真切地感知挑山工的艰辛、执着;3.与同桌讨论:挑山工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如:目标明确、吃苦耐劳、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乐观开朗的性格)。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鼓励学生发表有创意的见解;4.让学生在课文插图下面写几句最想说的话,可写描述性格的话,体现挑山工的艰辛;可写赞美性的话,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等。

    再次,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各小组自由选择一句含义深刻的语句,共同讨论其含着的意思。要求小组长要综合组员的意见,不要忽略组内有创见的和不同的意见。

    最后,组织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争论、补充、修正、综合,使各种看法更完整、更准确。

    教师要抓住“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以山民的话为重点,在小组汇报时,突出“心悦诚服”“意味深长”两个重点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再深思:“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坚持不懈”“脚踏实地”是核心内容)挑山工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第三个问题与课文最后一句话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我”最需要的是什么,认识做人做事的道理。

    课后“思考·练习”1要求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在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思考·练习”2是紧扣“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这个重点训练项目设计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这种方法体会两句话中含着的意思。第一句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挑山工说的话,从游人和挑山工登山的不同特点中,体会“快”与“慢”的关系;然后再联系前面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去体会他们朝着认定的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坚韧不拔、奋力攀登的精神。“这个理儿”就是挑山工的话所包蕴的哲理。第二句可启发学生联系前面挑山工的话所包蕴的哲理及画面的内容,去体会其中含着的意思。

    “思考·练习”3是为了让学生留意课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积累词语。并能区分出哪些话是外貌、衣着描写,哪些是神态、动作描写,再抄写下来。

    四、参考资料

    冯骥才当代作家。祖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1961年高中毕业后,当过专业篮球运动员,从事过绘画工作。1974年任天津市工艺美术工人大学教师。1977年后在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做专业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著)《神灯》,中篇小说《铺花的歧路》《神鞭》《三寸金莲》等。

    泰山五岳中的东岳,又称岱山、岱宗。泰山长约200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24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以北。泰山突兀峻拔,雄伟壮丽。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均在此封禅,祭告天地。泰山是我国著名的山岳公园。“旭日东升”“晚霞西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为泰山四大奇观。五松亭和回马岭都是泰山的游览点。泰山山路陡峭,车辆无法通行,山上的货物大都靠人力运送。近来已有缆车,但仍有挑山工运送货物于山路中。

    挑山工课件 篇4

    (一)结尾导入、设置疑问

    1、利用谈话导入,展示一幅画,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这幅画中得到了那些信息?并总结出挑山工的定义。

    2、告诉学生这幅画就是作家冯骥才从泰山回来画的一幅画。引导学生用心读最后一段。

    3、利用多媒体出示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引导学生提出:作者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呢?设置疑问,预留悬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板书:归来作画

    (二)求疑阅读,探究文章

    1、自读文章第一段,思考:挑山工登山路线? (折尺形路线)

    2、提问:什么是折尺形路线?

    指名读并观看一段挑山工视频片段,选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挑山工走的路线。

    3、追问: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好处:会使扁担前面的东西不碰到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

    缺点:会使路程加长,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利用实物展示让学生明白)

    4、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一个奇怪的现象: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板书:(1、2)走折尺形路线,但却常常领先。

    (三)再次探究,理解课文

    1、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思考:作者与同一位挑山工有几次见面?在哪里见的?看见挑山工正在干什么?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回答。

    2、通过合作填写表格引出作者的不解之谜。

    (四)合作探究,抓住重点

    1、教师带着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析挑山工的理儿。

    2、引导学生理解你们与我们的走法

    你们(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

    我们(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地往前走。

    3、分析作者听完挑山工的话后的反应,让学生再次朗读挑山工说的话并与学生合作探讨挑山工话中蕴含的哲理。

    4、教师总结

    哲理:无论干什么事,都要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板书:(3、4、5、6)山中相遇,交谈解谜。

    (五)重现问题,领悟哲理

    1、指导学生再次提出问题:作者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2、学生领悟到作者需要的是挑山工这种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六)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并写在阅读卡片上。

    (七)感情升华,赠送话语

    教师赠送学生一段励志的话。

    (八)作业

    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实际写一篇小作文。

    挑山工课件 篇5

    教材解析

    《挑山工》为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片精读课文,本课写“我”在登山时碰到了一位挑山工,发现他虽身挑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慢,最终先到达山顶。从中悟出人生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先登山顶”的行动中,学习挑山工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地向上攀登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字词。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奋力登攀的精神。

    教学策略: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中取舍适当,做到长文短教。整堂课的教学以“心悦诚服”一词为切入点,抓住挑山工的外貌、登山路线、语言等进行朗读感悟。从而体会人物精神,学习人物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每天上楼下楼有什么感觉?

    2、出示:泰山台阶图

    要是登这样一座山呢?身担重物呢?

    3、出示:挑山工,引出本课。

    4、出示图片与句子①:这幅图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初读句子,朗读感悟。

    5、出示句子②: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初读句子,朗读感悟。

    过渡:走进这幅画背后,一起认识这位挑山工。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课文的主人公。

    2、检查词语

    歇脚拘束耽误包蕴哲理心悦诚服

    (1)理解“心悦诚服”,再读词语。

    (2)朗读句子: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位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

    3、“这位山民”指谁?汇报主要人物。

    4、回顾课文围绕这两个人物向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

    5、透过这个句子你还想知道什么?

    6、总结整理(挑山工的外貌、登山路线、语言)

    三、精读感悟

    1、快速浏览课文,哪几个段落分别描写了以上三点?(1、3、5自然段)

    2、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第1、3、5自然段

    (1)挑山工的外貌。

    (2)挑山工登山的路线。用“斜线”分别表示出游人和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3)挑山工的语言。

    在相关句子的旁边写出你的感悟。

    3、汇报

    (1)挑山工外貌

    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40来岁,敞开的白土步褂子露出鲜红的背心。

    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干挑山工的,给扁担压得长不高了,都是又矮又粗的。

    ①感悟外貌描写的作用。

    ②指导学生读文:

    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

    (2)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折尺形

    ①学生板画,理解“折尺形”。

    ②感受挑山工的智慧。

    (3)挑山工的语言

    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要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①游人如何登上?

    ②挑山工如何登上?

    句子: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③感悟精神。

    ④对比朗读。

    4、回归理解“心悦诚服”。

    四、拓展思考

    1、多种形式朗读:这幅图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2、拓展说话:需要它的仅仅是冯先生吗?

    当农民伯伯在烈日下劳作,想回家乘凉时,需要它。

    当军人叔叔在寒风中站岗,()时,需要它。

    当(谁)在(什么情况下)时,需要它。

    五、总结提升

    1、教师总结。

    2、齐读句子: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一心朝着预定的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挑山工课件 篇6

    作者用亲身经历解答了疑问。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思考: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2、汇报。

    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教学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扎实,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1.学会本课“溜、货、奏、衡、诵、杖、过、肉、束、耽、误、哲”12个生字能

    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板书课题)

    2.播放《挑山工》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1.读读课文,了解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1.想想“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1)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2)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5)组词:

    2.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2)挑山工是怎样登山?(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

    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3)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

    (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2)“腾云驾雾”指什么?

    2.交流。

    (1)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挑山工课件 篇7

    一、课程教学目标

    (一) 能力训练点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写作和真实交际能力。

    3.提高复述能力。

    (二)德育渗透点

    学习挑山工认准目标,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我们需要挑山工这种精神,从挑山工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内在的美,含蓄的美。

    1.尽可能的查找关于挑山工的资料,便于理解课文。

    2.观察我们身边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劳动中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美。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生动地讲述挑山工的故事或者表演挑山工的故事。

    2.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获得对挑山工的全面的认识。

    难点:

    1.怎样让学生揣摩挑山工的话语中含有的意思。

    2.怎样让学生体会挑山工的生活和胸襟。

    3.怎样向普通的劳动者学习,学习什么。

    三、教具准备

    折尺、关于挑山工的投影片、画。

    四、师生、生生互动活动设计

    1.布置学习任务,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自学生词语和新句型,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3.有感情朗读课文,生动地讲述挑山工的故事或者表演挑山工的故事。

    五、教学步骤

    (一)老师布置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课文第一、二段的要求:

    任务:

    ①读懂每一句话,理解两段话的主要意思和表述层次。

    ②掌握运用新的句型。

    ③熟练地朗读课文。

    (二)阅读课文

    1.小组阅读。

    可以是每个小组都读第一段,比赛看那个小组读得又快又好。也可以是几个小组读第一段,其他的小组读第二段。要求读懂每一个句子,了解每一段说明的意思和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学生轻声阅读或默读本段,边读边想挑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

    b.小组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2)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

    (3)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

    一是所走的路线,

    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走折尺形路线

    一是东西不碰在台阶上,

    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挑山工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

    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c.小组齐声朗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a.学生轻声阅读或默读本段,边读边想挑山工为什么总是跑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b.小组交流

    (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

    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腾云驾雾”指什么?

    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3)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c.小组齐声朗读第二段。

    2.全班交流。

    (1)各小组汇报课文阅读的情况,提出疑难问题。

    (2)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疑难问题。

    问题1:什么是折尺形走路法,书上是怎样表述的?

    问题2:书上是怎样提出问题的?

    问题3:前两段有什么关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己阅读本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 分别在什么地方? 在什么情况下相遇?

    (2)“攀谈”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

    (3)注意作者对那个挑山工外貌的描写,思考为什么要突出其外貌特征?

    2.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谈一谈,最后全班交流。

    3.交流:

    (1)“我”和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

    第一次是在山下;

    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

    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

    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结果总又是他走到了前面。(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板书“经历”“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2)攀谈就是闲谈,随便聊聊。因为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3)敞开白土布褂子,露出鲜红的背心——光穿鲜红的背心,显出健美黝黑的肌肉(形容走热了,赞颂其身体的健美)矮个子、黑脸(职业特征)——白牙齿(反忖其黑)

    4.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诉别人事情的语气读,挑山工的话用解释的语气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想一想,本段主要讲了什么? (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 为什么要以作者的话引出问题来?(作者对这个问题一直解不开,存在心里,有这个机会接触挑山工,当然要问他了;从文字上来看,这是作者安排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引出下面一段话)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小组讨论着读。

    2.讨论:

    (1)挑山工是怎样为作者解开心中不解之谜的? (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

    (2)归纳一下,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

    (3)为什么“挑山工”和“游人”有这么多不一样呢?

    3.交流:

    谈谈对挑山工的话的体会:

    (1)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样就怎样;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

    (2) 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目标专一。

    (六)学习第六自然段

    1.小组讨论着读。

    (1)“包蕴”、“哲理”分别是什么意思?

    (2)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

    2.交流:

    (1)“包蕴”是包含的意思。“哲理”是有着普遍意义的、有深刻意义的话。

    (2)只要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游人那样东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来走得很快,结果反而比挑山工慢。

    (3)这个从登山中得出来的道理,上升到普遍哲理上来看,指什么?

    (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只要踏实坚持做,就能够达到自己定的目标)

    (4)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上述哲理。

    (七 )学习第七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便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句中破折号的作用? 破折号后面的话是干什么用的?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此“我”需要“它”。这里的“它”从字面上看指什么? 实际指什么?

    (3)“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理解这句话,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

    2.讨论交流:

    (1)句中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描述“我”画的一幅画的内容(画面)。

    (2)它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画,实际上是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可贵精神。

    (3)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前半句讲结果,后半句讲原因,意在强调后者,即“我”需要挑山工这种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

    这句话之所以这样表达,除了强调意义之外,写作上是因为全段话都是在讲这幅画,所以必须以画开头。

    (八)小结,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文中挑山工讲的富有哲理的话写下来,并写出自己对这些话的理解。

    挑山工课件 篇8

    一、自学存疑。

    1、让学生提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各种问题。

    2、教师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讨论并弄懂。教师告诉学生学习原本就是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解决不懂得问题要靠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主动去探索知识。

    二、质疑答难

    鼓励学生缘疑质难,或主动引导,或有意激发,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1、小组合作讨论:

    (1)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着重从挑山工登山的姿势、路线来理解。折尺形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可结果花的时间不比游人多,这是不解之谜。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指导学习重点段:

    师生围绕你还知道了什么?你是用什么办法来理解这句话,或明白这个问题的?启迪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悟出:抓住句子中的关键重点词语是读懂一句话的重要方法;抓住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是读懂一段内容的重要方法,将各段的段意联系起来,就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重点讨论:

    1、我与挑山工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

    (找出课文中的词、句)。相遇与我感觉有什么共同特点?

    2、品析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什么理?用课文里的词句理解;与我跟你们不一样儿,挑山工与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挑山工:目标专一,坚持不懈,不断攀登)

    3、朗读出挑山工朴素、自豪的感情。

    4、从我心悦诚服到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仅仅是挑山工说的揭开我心中的谜的这番话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与周围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实例,展开讨论、联系,确实感到这段富有哲理的话是具有普遍教育意义及深刻意义的话。

    5、作者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怎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6、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这幅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前进。)

    三、归纳学法:

    带领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第一个环节是去的趟理解内容和思想。第二个环节是来回趟学习作者怎样表达内容与思想。

    1、学习的顺序:预习提问;讨论读懂了什么?练习存在疑问,归纳学法。

    2、可提供参考的读书方法:

    (1)根据课后提示,指导带着问题读书。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词品句读书。

    (3)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全面理解课文读书。

    (4)观察画面,叙述内容读书。

    (5)文中标点的运用,体会内涵读书。

    (6)边读边思,展开想象,理解文章读书。

    挑山工课件 篇9

    一、 教材分析

    课文写了我登泰山的时候看到挑山工努力登山的情景,内心受到很大的震撼,为什么他们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作者从他们身上感悟到生活的真谛:认定目标,坚持不懈,一个劲地向上攀登,征服一个个困难,定能达到胜利的顶峰。

    二、 设计理念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形象、留下情感及学习语文的激情。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白“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理解“一个劲儿”背后的内涵感悟生活真谛。

    四、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理解“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的原因。

    2、从外貌入手,以泰山为背景,游人为衬托,揣摩挑山工的语言,理解“一个劲儿”背后的内涵,感受挑山工的形象,感悟生活的真谛。

    五、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初步感受“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挑山工》这篇课文,同学们都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速度却总不比游人慢”,其实这也是作者心中觉得奇怪的地方,那么这个问题挑山工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6自然段,找到挑山工说的那番话。

    2、出示挑山工说的话:“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并读一读。

    3、从挑山工的这番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预设一:游人是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

    预设二:我感悟到了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坚持往前走的的精神。(课文哪个词语写出了挑山工坚持不懈往前走呢?)

    4、板书:一个劲儿

    5、“一个劲儿”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不是漫无目的,脚踏实地)你有没有一个劲儿地往前走或者一个劲儿做事情的时候?

    6、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由说。

    7、对!这就是一个劲儿,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二)从外貌入手,进一步理解“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1、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挑山工是一个劲儿往前走的?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2-6自然段。

    (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一个劲儿地在读书,谁先来说说?)

    2、学生汇报交流

    3、我们哪几次遇到他的时候,他总是悄悄地超过我们?请同学到课文中找一找。

    4、生:找到山脚下——回马岭——五松亭——山顶(板书)

    5、我在这些地方遇到的挑山工是怎样的?

    6、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矮个子 脸黑生生 眉毛很浓 洁白的牙齿

    白土布褂子红背心 黑黝黝的肌肉

    7、生读词语

    8、挑山工的外貌看起来好象和一般人不一样,你能想象一下挑山工的生活,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9、对呀!这就是我遇到的一个劲儿往前的挑山工,他一年四季坚持不懈地挑着担子这就是一个劲儿。

    (三)从与游人的对比中,深刻感受“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1、挑山工总是这样一个劲儿地往前走,他与游人走得不一样。

    (出示练习) 当游人在 ,挑山工一个劲儿 。

    当游人在 ,挑山工一个劲儿 。

    当游人在 ,挑山工一个劲儿 。

    2、他不是漫无目的地往前走,而是向着一个目标向前走,这就是一个劲儿。

    (四)从气候变化与地形陡峭,提升“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1、 挑山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一个劲地往前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啊?

    2、 学生说:陡直的,充满荆棘的

    3、泰山资料介绍

    4、就是在这条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身穿红背心,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的挑山工,一个劲地往前走,他们只是偶尔地走一两天吗?

    5、学生找到句子“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20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

    6、是呀,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当狂风扑打的时候,当骄阳似火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7、补充关于挑山工的资料

    8、挑山工肩物,克服重重困难,朝泰山顶峰一步一步向上登攀,这就是一个劲儿。再读句子:“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9、这就是我们在陡直的山道上遇到的挑山工,他们(读描写外貌的词语),他们一个劲儿往前走。

    (五)拓展写话,总结升华“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形象。

    挑山工课件 篇10

    1.写一写,要注意以下几个字的的字形:

    黝:左边是“黑”字,表义,右边是“幼”表音。

    憨:上边是个“敢”字,下边是个“心”。

    茵:要注意与“菌”区分。

    2.查字典或词典,理解下面几个词的意思:

    喧闹、饱览、流连、姿态奇特、腾云驾雾、不解之谜、哲理

    四、请你默读课文,思考:

    1.想想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把答案画在书上。

    2.请你能根据下面的提示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介绍泰山上挑山工走的路程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叙述了有一次我登泰山时,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经过和他攀谈,解开了心中之谜。

    第三段:我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以此来激励自己。

    3.作者和挑山工几次、在什么地点相遇,请在书上标出。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书上注明。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往前走的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能用"心悦诚服"、"意味深长"等词语造句。

    3、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能从中受到启迪。

    教具准备:

    1、写有生字新词和挑山工说的一段话的小黑板。

    2、一把折尺,一张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此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上节课,我们读课文读了一节课,请同学们说说你读了课文,读懂了些什么。

    挑山工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挑山工,从其登山中感受并学习其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师: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常年奔走在交通不便的山区,靠着自己的一副肩膀和两条腿给别人挑货上山,用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们就是(生答挑山工,师板书课题)

    师:有见过或听说过挑山工吗?说说你知道的挑山工的情况(指名)。

    师:作家冯骥才在泰山游览时就曾经见过这么一个挑山工,回来以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挑山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相信读完课文我们会对挑山工有更多的认识。请大家读课题。(生读)

    师:首先一起来读读课文,翻书92页,以你喜欢的方式把课文字音读准,句子读通,不会读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多试几次,还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明白的孩子请坐直。好,现在开始。(生读,师巡视并相机指导有困难的孩子读书)

    师:读得真认真啊。那么在刚才的读书中你都遇到了课文中的哪些人物呢?(生集体答议)而他们,都在做着同样的事,那就是____(生答登山)。

    师:同样是登山,他们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想想有什么不同。(生读书,思考)

    师:老师发现很多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然后讨论完成下面的表格,建议选择写字快的孩子进行书写(生拿课前发的表格,讨论填表,等大多数孩子填好师对合作学习进行简单评价)

    师:讨论挺热烈的,那他们都有哪些不同呢?把你们的讨论结果展示给大家吧。(指名上台借助投影仪展示表格内容并讲述)

    师:在刚才的交流中老师发现孩子们说到了这样一点----挑山工背负重物登山,走的路线是-----折尺行路线。折尺形是怎样的形状呢?想一想然后在书上画一画。(指名画)关于这一点,课文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让我们一起来仔细研究研究。这些内容在课文的哪个段落呢?(生集体答议后课件展示一自然段内容)我们一起合作读读这一段,请孩子们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写的情景。(师生合作读)

    师:在长期的登山生活中,挑山工们找到了这样一种行走的最佳路线-----折尺行路线,这样既避免了直上撞到货物,又保护了自己的膝盖,还节省了力气。这样的一种路线的选择,其实正是我们劳动人民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的闪光!一起来看看他们登山的情景。(播放课件)

    师:关于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速度却并不比游人慢,你们又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指名)在登上泰山的整个过程中挑山工几次赶上了作者呢?分别是在哪些地方?(集体答议)

    师:怪了,走的路程多速度却并不慢,这可真是一个不解之谜(板书词语集体读词,指名说意思)。读读书,看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揭示谜底的段落和句子。(生读书找句)这些句子在哪儿呀?

    师:一起读读这些句子,想想知道了什么?(生读后指名说,最后引导找出最能说明谜底的句子----一个劲儿往前走)

    师:“一个劲儿往前走”,(板书这个句子)你是怎么理解的呢?说给同桌听。(生互相交流后指名全班交流,师引导理解“往前”就是往山顶,这其实也就是挑山工的目标,一个劲儿就是不停下来,一直向前)

    师:挑担登山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炎热,疲劳,饥饿,所挑重物因为捆绑不牢的滑脱等等情况,会随时侵扰并影响他们的速度。想象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他们又是怎样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呢?(指名)

    师:正是这样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挑山工最后超过游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登上了极顶(板书登上极顶)。其实做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朋友,一起来认识他们。(师展示并读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像挑山工,居里夫人和徐霞客一样的人?(指名)从这些人身上你明白了什么?(指名)是的,不管做任何事情,只要我们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师:挑山工这段朴素的'话包蕴着多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啊!(引导理解包蕴就是包含,意味深长就是含义深刻)冯骥才爷爷也体会到了这样的哲理,所以听完以后他“心悦诚服地点着头”(师板书,生读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的呢?(指名)

    师:冯骥才爷爷不仅诚心诚意地佩服这些话,还深受启示,所以从泰山回来,他画了一幅画,画的内容是这样的(课件展示最后一段)谁来读一读?(指名一生读)他的读书让老师听出来了。谁能让我们听出更多的东西?(再指名读,引导评议,引导读出山的陡直和挑山工不怕吃苦,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全班齐读这句。

    师:接下来冯骥才爷爷继续写到(边指课件上的句子边读)“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冯骥才爷爷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需要吗?把这幅画也挂在我们的心里吧!(生再次齐读画的内容)

    师:你们已然把这幅画挂在了心里,所以当你们热爱某种事物的时候,或者决心做好某件事情的时候,老师想你们也会象挑山工那样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去研究它,做好它!是吗?

    师:课文读完了,相信每个孩子对挑山工都有了更深的认识,说说现在在你的印象里,挑山工是怎样的人?(指名)

    师:挑山工的确是这样一种人。现在让我们再次回顾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让我们一步步了解挑山工的呢?(指名,相机引导课文思路和描写方法)

    师:以后如果我们遇到象挑山工这样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你会怎么让别人来了解他,或者说你会怎么写呢?(指名,相机总结写人的方法)

    师:课后找找看有没有这样的人,如果有,就用你们的笔把他们记录下来吧,好吗?老师等着认识他们呢!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孩子们。

    挑山工课件 篇12

    1.理解课文资料,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资料。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明白“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明白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述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

    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读音。提醒注意:“奏”、“素”是平舌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状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之后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资料想一想。(是透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比较产生的。)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样就怎样”,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五、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好处的道理,有深刻好处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到达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六、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向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向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七、布置作业。

    一、复习旧课。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资料。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能够分成几段,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能够成为一段,每段的主要资料是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

    课文能够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却常常领先,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段,讲作者与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透过交谈,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第七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挑山工的精神对作者的启示。

    三、总结课文的主要资料。

    1.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资料大家练习说一说。2.同桌互相讨论。

    3.指名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四、完成“读读写写”。

    1.指名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说说“拘束”、“腾云驾雾”、“耽误”、“朴素”、“意味深长”的意思。

    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用“耽误”、“朴素”造句。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预习要求预习《可爱的草塘》。

    挑山工课件 篇13

    教学理念

    要卓有成效地进行合作学习,不仅要以突现自主为前提,而且要关注合作与探究同行。鼓励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发表个性化见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与合作学习技巧;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对话,合作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3.使学生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执著追求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简介挑山工后,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登攀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在引发兴趣的情境中,初步体验: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山上挑货物,的确令人敬佩。

    二、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以开放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至少10人)。对认真读书,善于动脑,能提出有创意问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

    三、合作探究

    1.朗读感受形象。

    ①引导学生弄清楚挑山工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的(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同桌交流)。

    ②让学生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想象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同桌互相朗读、评价后,选代表在班内朗读,感受挑山工的艰辛、执著)。

    2.合作梳理“三遇三见”。

    要求:在阅读课文基础上,以小组合作方式填写下表规定的内容。教师要走进学生,巡查指导,确保有效学习(小组内先分工、互动、议论,然后在班内展示、评价)。

    挑山工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挑山工挑着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原因。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懂得只有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挑山工话里的深刻含义,能从中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教学方法:

    1、以读促思、以读促解。

    2、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泰山的风景。有什么感受?泰山虽然雄伟,但是我们游人要想登上泰山,只有一条陡直的山路。

    一、复习导入、引发质疑

    1、谈话激趣:同学们,泰山以它奇特的景象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但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来到泰山,更让他难以忘怀的并不是那雄浑的景色,而是一位挑山工。

    2、板书课题。

    3、谈谈对挑山工和作者的了解。

    4、对“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这句话进行质疑。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通过对重点句的质疑,既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品读课文、感知“不同”

    1、初读挑山工说的话,谈谈读懂了什么?

    2、学习挑山工和游人的不同。

    (1)上山时负重不同。

    ①体会“沉甸甸”。(播放课件)

    ②指导朗读: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

    (2)上山时路线不同。

    ①什么是折尺形路线。

    ②动笔在书上画一画折尺形路线图。

    ③体会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3)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游人走走停停。

    3、引读:挑着沉甸甸的物品,走着折尺形的路线,不声不响地从我们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我们前头去了。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思、画”相结合的方法,感悟挑山工和游人的不一样,为下文“悟理”做好铺垫。】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1、挑山工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理儿呢?请大家再读挑山工的话,说说感受到的理儿。(全班交流)

    2、理解“它”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旨在运用知识迁移的原则,不仅让学生理解挑山工朴素的话语,还要理解其文字背后的含义。】

    四、联系生活、拓展升华

    1、挑山工的精神只有作者需要吗?还有谁需要?

    2、教师总结,希望大家能用挑山工的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将挑山工的精神内化并激励自己前行,以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挑山工课件 篇15

    一、教学内容: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有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的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3课时)

    二、教学要求: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演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

    小黑板、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

    (2)小结。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

    三、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先写挑山工的样子: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接着写他们的动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再写他们登山的路线--折尺形。

    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3、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我”的疑问是什么?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4、读文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我”与挑山工登山的过程中,都是怎样登的'?挑山工在哪儿超过了“我”?

    2、指名读,其余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

    3、汇报。

    “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一齐走)并很快超过了他。可是在“回马岭”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头。最后,在极顶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头。

    4、追问:挑山工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头?从哪儿知道的?

    ①读挑山工的话,考虑一下他讲了几个意思?

    【挑山工课件(优选15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