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总结阅读: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范例
  • 总结阅读: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范例

    发表时间:2023-01-28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总结阅读: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范例”,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一章:集合和函数的基本概念,错误基本都集中在空集这一概念上,而每次考试基本都会在选填题上涉及这一概念,一个不小心就是五分没了。次一级的知识点就是集合的韦恩图,会画图,集合的“并、补、交、非”也就解决了,还有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的单调性、增减性的概念,这些都是函数的基础而且不难理解。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反复去记这些概念,的方法是写在笔记本上,每天至少看上一遍。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指数、对数、幂函数三大函数的运算性质及图像。函数的几大要素和相关考点基本都在函数图像上有所体现,单调性、增减性、极值、零点等等。关于这三大函数的运算公式,多记多用,多做一点练习基本就没多大问题。函数图像是这一章的重难点,而且图像问题是不能靠记忆的,必须要理解,要会熟练的画出函数图像,定义域、值域、零点等等。对于幂函数还要搞清楚当指数幂大于一和小于一时图像的不同及函数值的大小关系,这也是常考常错点。另外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对立关系及其相互之间要怎样转化问题也要了解清楚。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主要就是函数与方程的结合。其实就是的实根,即函数的零点,也就是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这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是这一章的重点,要学会在这三者之间的灵活转化,以求能最简单的解决问题。关于证明零点的方法,直接计算加得必有零点,连续函数在x轴上方下方有定义则有零点等等,这是这一章的难点,这几种证明方法都要记得,多练习强化。这二次函数的零点的Δ判别法,这个倒不算难。JK251.coM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总结分享] 高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其四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分享] 高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总结其四,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一,兴趣。

    如今的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而且女生的性格普遍较为文静,心理不够强大,还有的就是数学这科目难度相对来说较高,很容易会导致女生对数学的兴趣降低。

    所以说,作为老师应该多关心她们的学习情况,多与她们交流科目上的内容,了解她们的想法,只有理解她们的想法才能有效的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为她们驱除紧张的情绪,从而达到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与此同时,作为家长的应该多关心孩子的情况,不要一看到成绩不好就开口训斥,这样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削弱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孩子的学习,女生的情感与男生不同,她们对于感兴趣的,一般会更有耐心克服困难,达到自己的目标。

    第二,自信。

    女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一般比男生要差,逻辑思维能力也如此,所以容易造成没有信心的现象。事实上,女生在运算准确率方面是很高的,也比较规范,所以我们看到女生的数学答题大都很工整,其实这是一个优点。

    所谓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缺点而妄自菲薄,而是应该努力克服缺点,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在学习上应该多了解通解通法,还有一些常用的数学公式,解题技巧,还有解题速度。很多女生解数学题的速度都不快,甚至有些女生到时间了还有几道大题没做,这样丢分是让人很遗憾的。

    第三,学习方法。

    很多女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喜欢按部就班,注重基础,但是却很少做难题,所以便导致了解题能力薄弱。女生上课的时候很认真,复习的时候喜欢看笔记和书本,但是却忽视了对自己能力的训练,所以导致了自己适应性比较差。

    所以,女生应该从这几点下手,多下功夫,对于难题我们不要害怕,但是也不能一味地做难题,适当的训练,对于自己的数学能力是有很大提升的。还有,女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应该多向男生学习,学习他们的一些优秀技巧,进而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技巧,结合在做题上,多训练,相信对自己的数学水平是有很大帮助的。

    第四,课前预习。

    正所谓“笨鸟先飞”,我们经过预习可以提前对新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在听课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对自己不了解的知识点着重注意,很可能会有奇效。而提前预习,还能对女生的心理有一个暗示,对女生的信心提高也是有极大的好处。

    [参考总结]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其五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参考总结]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其五》,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1公里==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1吨1000克=1千克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符号/是什么意思数学

    /在数学中是“除”的意思。例如:4/5我们可以说4除以5或者四分之五。数学符号的发明及使用比数字要晚,但其数量却超过了数字。现代数学常用的数学符号已超过了200个,其中,每一个符号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实数知识点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高二数学必备知识点总结(篇三)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数学必备知识点总结(篇三)”,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等腰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S=a2/2,S=ch/2=c2/4(其中a为直角边,c为斜边,h为斜边上的高)。

    面积公式

    若假设等腰直角三角形两腰分别为a,b,底为c,则可得其面积:

    S=ab/2。

    且由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可知:底边c上的高h=c/2,则三角面积可表示为:

    S=ch/2=c2/4。

    等腰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具有所有三角形的.性质:稳定性,两直角边相等直角边夹一直角锐角45°,斜边上中线角平分线垂线三线合一。

    [总结]沪科版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之四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总结]沪科版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之四”,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按部就班

    数学是环环相扣的一门学科,哪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整个学习的进程。所以,平时学习不应贪快,要一章一章过关,不要轻易留下自己不明白或者理解不深刻的问题。

    强调理解

    概念、定理、公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每新学一个定理,尝试先不看答案,做一次例题,看是否能正确运用新定理;若不行,则对照答案,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基本训练

    学习数学是不能缺少训练的,平时多做一些难度适中的练习,当然莫要陷入死钻难题的误区,要熟悉高考的题型,训练要做到有的放矢。

    重视错误

    订一个错题本,专门搜集自己的错题,这些往往就是自己的薄弱之处。复习时,这个错题本也就成了宝贵的复习资料。

    数学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妄想一步登天是不现实的。熟记书本内容后将书后习题认真写好,有些同学可能认为书后习题太简单不值得做,这种想法是极不可取的,书后习题的作用不仅帮助你将书本内容记牢,还辅助你将书写格式规范化,从而使自己的解题结构紧密而又严整,公式定理能够运用的恰如其分,以减少考试中无谓的失分。

    平时的数学学习:

    ○1课前认真预习.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得听老师讲课,通过预习,掌握度要达到百分之八十.带着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去听老师讲课,来解答这类的问题.预习还可以使听课的整体效率提高.具体的预习方法:将书上的题目做完,画出知识点,整个过程大约持续15-20分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练习册做完.

    ○2让数学课学与练结合.在数学课上,光听是没用的.当老师让同学去黑板上演算时,自己也要在草稿纸上练.如果遇到不懂的难题,一定要提出来,不能不求甚解.否则考试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能不会做.听老师讲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要注意细节问题,否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3课后及时复习.写完作业后对当天老师讲的内容进行梳理,可以适当地做25分钟左右的课外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其课外题内容大概就是今天上的课.

    ○4单元测验是为了检测近期的学习情况.其实分数代表的是你的过去,关键的是对于每次考试的总结和吸取教训,是为了让你在期中、期末考得更好.老师经常会在没通知的情况下进行考试,所以要及时做到“课后复习”.

    总结阅读: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其二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阅读: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其二,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等的分子数。

    即“三同”定“一等”。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2)同温同体积时,p1/p2=n1/n2=N1/N2

    (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

    (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1/M2=ρ1/ρ2

    注意:

    (1)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混合气体。

    (2)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乙醇等。

    (3)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H2双原子分子。胶体粒子及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4)要用到22.4L·mol-1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否则不能用此概念;

    (5)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使其数目减少;

    (6)注意常见的的可逆反应:如NO2中存在着NO2与N2O4的平衡;

    (7)不要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也不能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

    (8)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的求算一定要细心。如Na2O2+H2O;Cl2+NaOH;电解AgNO3溶液等。

    高考化学基本知识

    化学史

    (1)分析空气成分的第一位科学家——拉瓦锡;

    (2)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

    (3)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

    (4)候氏制碱法——候德榜(1926年所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5)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

    (6)Cl2的发现者——舍勒(瑞典);

    (7)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

    (8)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9)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

    (10)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

    (11)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

    (12)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健相间的六边形结构;

    (13)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

    (14)人类使用和制造第一种材料是——陶

    高考化学知识点

    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 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 Cl)。

    9.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

    化学变化本质:旧键断裂、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态、状态的变化。

    10.溶解性

    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例如氯化钠易溶于水,却难溶于无水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单质碘在水中溶解性较差,却易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苯酚在室温时仅微溶于水,当温度大于70℃时,却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苯酚熔点为43℃,70℃时苯酚为液态)。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可以分离混合物或进行物质的提纯。

    在上述物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化学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利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可以把溶质与溶剂分离开。还有一种完全不同意义的溶解。例如,石灰石溶于盐酸,铁溶于稀硫酸,氢氧化银溶于氨水等。这样的溶解中,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用简单的物理方法不能把溶解的物质提纯出来。

    11.液化

    指气态物质在降低温度或加大压强的条件下转变成液体的现象。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便于贮存、运输某些气体物质,常将气体物质液化。液化操作是在降温的同时加压,液化使用的设备及容器必须能耐高压,以确保安全。

    12.金属性

    元素的金属性通常指元素的原子失去价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成为氢气,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亦越强。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价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在各种稳定的同位素中,铯元素的金属性最强,氢氧化铯的碱性也最强。除了金属元素表现出不同强弱的金属性,某些非金属元素也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如硼、硅、砷、碲等。

    13.非金属性

    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吸收)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越容易得到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的单质越容易与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氧元素、氟元素除外)。

    已知氟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它与氢气在黑暗中就能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氟化氢是最稳定的氢化物。氧元素的非金属性仅次于氟元素,除氟、氧元素外,氯元素的非金属性也很强,它的最高价氧化物(Cl2O7)的水化物—高氯酸(HClO4)是已知含氧酸中最强的一种酸

    [总结分享] 精选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回顾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总结分享] 精选高三数学知识点归纳回顾”,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不等式的定义

    在客观世界中,量与量之间的不等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我们用数学符号连接两个数或代数式以表示它们之间的不等关系,含有这些不等号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两个实数的大小是用实数的运算性质来定义的,

    有a-b0?;a-b=0?;a-b0?.

    另外,若b0,则有1?;=1?;1?.

    概括为:作差法,作商法,中间量法等.

    3.不等式的性质

    (1)对称性:ab?;

    (2)传递性:ab,bc?;

    (3)可加性:ab?a+cb+c,ab,cd?a+cb+d;

    (4)可乘性:ab,c0?acbc;ab0,cd0?;

    (5)可乘方:ab0?(n∈N,n≥2);

    (6)可开方:ab0?(n∈N,n≥2).

    复习指导

    1.“一个技巧”作差法变形的技巧:作差法中变形是关键,常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

    2.“一种方法”待定系数法:求代数式的范围时,先用已知的代数式表示目标式,再利用多项式相等的法则求出参数,最后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出目标式的范围.

    3.“两条常用性质”

    (1)倒数性质:①ab,ab0?;②a0

    ③ab0,0;④0

    (2)若ab0,m0,则

    ①真分数的性质:;(b-m0);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品6篇)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1

    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初一年级新学期数学知识点,希望给您带来启发!

    一、目标与要求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三、难点

    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知识点、概念总结

    1.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3.条件:一元一次方程必须同时满足4个条件:

    (1)它是等式;

    (2)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3)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

    (4)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4.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三:等式两边同时乘方(或开方),等式仍然成立。

    解方程都是依据等式的这三个性质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5.合并同类项

    (1)依据:乘法分配律

    (2)把未知数相同且其次数也相同的相合并成一项;常数计算后合并成一项

    (3)合并时次数不变,只是系数相加减。

    6.移项

    (1)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方程左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

    (2)依据:等式的性质

    (3)把方程一边某项移到另一边时,一定要变号。

    7.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一般解法:

    (1)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记住如括号外有减号的话一定要变号)

    (3)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4)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

    (5)系数化成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b/a.

    8.同解方程

    如果两个方程的解相同,那么这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

    9.方程的同解原理:

    (1)方程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2)方程的两边同乘或同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由编辑老师为您提供的初一年级新学期数学知识点,希望给您带来启发!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2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1、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

    4、多项式:;

    叫做多项式的项;的项叫做常数项。

    5、多项式的次数:;

    6、整式:;

    7、同类项:;

    8、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同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9、去括号:(1)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2)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10、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第三章:一次方程(组)

    一、方程的有关概念

    1、方程的概念:

    (1)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2)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系数不为0,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2、等式的基本性质:

    (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若a=b,则a+c=b+c或a–c=b–c。

    (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若a=b,则ac=bc或

    二、解方程

    1、移项的有关概念:

    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这个法则是根据等式的性质1推出来的`,是解方程的依据。把某一项从方程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动的项一定要变号。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主要依据

    1、去分母

    等式的性质2

    2、去括号

    去括号法则、乘法分配律

    3、移项

    等式的性质1

    4、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法则

    5、系数化为1

    等式的性质2

    6、检验

    3、二元一次方程组

    (1)将二元一次方程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指导思想是转化的思想;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加减消元法;代入消元法;

    二、列方程解应用题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2)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等量关系;

    (3)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4)解方程;

    (5)检验并作答。

    2、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规律和等量关系:

    (1)几种常用的面积公式:

    长方形面积公式:S=ab,a为长,b为宽,S为面积;正方形面积公式:S=a2,a为边长,S为面积;

    梯形面积公式:S=,a,b为上下底边长,h为梯形的高,S为梯形面积;

    圆形的面积公式:,r为圆的半径,S为圆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公式:,a为三角形的一边长,h为这一边上的高,S为三角形的面积。

    (2)几种常用的周长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L=2(a+b),a,b为长方形的长和宽,L为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L=4a,a为正方形的边长,L为周长。

    圆:L=2πr,r为半径,L为周长。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3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与负数

    ①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②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的中性数。

    注意: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

    1、2有理数

    1、有理数(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2)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4、绝对值:(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①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①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②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1、5有理数的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3、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使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注意a的范围为1≤a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1、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系数,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指的是数或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因此,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即分母中不含有字母,若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其也不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3、单项数的次数:是指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4、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就是多项式中次数的次数。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这里是次数项,其次数是6;多项式的项是指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

    5、它们都是用字母表示数或列式表示数量关系。注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6、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与字母前面的系数(≠0)无关。

    2、同类项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所含字母相同;(2)相同字母的次数相同,二者缺一不可同类项与系数大小、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3、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4、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5、去括号法则:去括号,看符号:是正号,不变号;是负号,全变号。

    初一数学知识点整理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从算式到方程

    3、1、1一元一次方程

    ①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②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而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

    ③方程的解: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⑤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3、1、2等式的.性质

    ①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②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3、2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①一般步骤:

    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

    4、合并同类项。

    5、系数化为一。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利用方程不仅能求具体数值,而且可以进行推理判断。

    初一数学知识点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平面内的任何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反过来,对于任何一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平面内确定它所表示的一个点。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一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一样。

    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用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通常采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提”、“二套”、“三分组”、“四十字”。

    注意:因式分解一定要分解到每一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目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面对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③结果是等式。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一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方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公约数。②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③系数公约数与相同字母取最低次幂的积就是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提取公因式步骤:

    ①确定公因式。②确定商式。③公因式与商式写成积的形式。

    分解因式注意;

    ①不准丢字母。

    ②不准丢常数项注意查项数。

    ③双重括号化成单括号。

    ④结果按数单字母单项式多项式顺序排列。

    ⑤相同因式写成幂的形式。

    ⑥首项负号放括号外。

    ⑦括号内同类项合并。

    初一数学重要知识点

    图形的初步认识

    一、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此外棱柱、棱锥也是常见的立体图形。

    2、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平面图形。

    3、许多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适当地剪开,就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

    二、点和线

    1、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点C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类似的还有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4、把线段向一方无限延伸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射线。

    三、角

    1、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

    2、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所成的角叫做平角。

    3、绕着端点旋转到终边和始边再次重合,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4、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

    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一度的角,记作1°;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份叫做1秒的角,记作1″。

    四、角的比较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类似的,还有叫的三等分线。

    五、余角和补角

    1、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等角的补角相等。

    4、等角的余角相等。

    六、相交线

    1、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2、注意:

    ⑴垂线是一条直线。

    ⑵具有垂直关系的两条直线所成的4个角都是90。

    ⑶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⑷垂直的记法:a⊥b,AB⊥CD。

    3、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4、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6、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7、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8、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七、平行线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初一数学复习知识点

    整式的加减

    一、代数式

    1、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照代数式里的运算关系计算得出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二、整式

    1、单项式:

    (1)由数和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2、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3、升幂排列与降幂排列

    (1)把多项式按x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叫做降幂排列。

    (2)把多项式按x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叫做升幂排列。

    三、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前是“十”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是“一”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2、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

    (1)合并同类项的概念: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合并同类项步骤:

    a、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b、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c、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4)在掌握合并同类项时注意:

    a、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b、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c、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说明: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4

    初一数学下册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一(苏教版)

    第七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1

    第八章 幂的运算 2

    第九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3

    第十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4

    第十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4

    第十二章 证明 9

    第七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一、知识点:

    1、“三线八角”

    ① 如何由线找角:一看线,二看型。

    同位角是“F”型;

    内错角是“Z”型;

    同旁内角是“U”型。

    ② 如何由角找线:组成角的三条线中的公共直线就是截线。

    2、平行公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简述: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补充定理: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简述: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

    条件 结论 条件 结论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4、图形平移的性质:

    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所得的线段互相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相等。

    5、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

    6、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

    注意:①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都是线段。

    ②高、角平分线、中线的应用。

    7、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

    8、多边形的内角和: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第八章 幂的运算

    幂(p5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5

    5.1.1相交线

    有一个公共的顶点,有一条公共的边,另外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有公共的顶点,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

    对顶角相等。

    5.1.2

    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注意:⑴垂线是一条直线。

    ⑵具有垂直关系的两条直线所成的4个角都是90。

    ⑶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

    ⑷垂直的记法:ab,ABCD。

    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无数条。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2 平行线

    5.2.1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记作:a∥b。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5.2.2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的同一方,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被截线之间,截线的同一旁,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方法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3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着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5.4 平移

    ⑴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⑵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篇6

    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②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0和正整数;a>0a是正数;a

    a≥0a是正数或0a是非负数;a≤0a是负数或0a是非正数.

    [推荐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回顾写作范例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优秀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推荐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回顾写作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1、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系数,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指的是数或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因此,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即分母中不含有字母,若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其也不是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3、单项数的次数:是指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4、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就是多项式中次数的次数。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这里是次数项,其次数是6;多项式的项是指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

    5、它们都是用字母表示数或列式表示数量关系。注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6、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与字母前面的系数(≠0)无关。

    2、同类项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所含字母相同;(2)相同字母的次数相同,二者缺一不可、同类项与系数大小、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3、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4、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5、去括号法则:去括号,看符号:是正号,不变号;是负号,全变号。

    6、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一去、二找、三合

    (1)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2)结合同类项、(3)合并同类项葫芦岛

    有关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800字


    撰写文档我们不可避免,借鉴范文是一个很常见的思路,借鉴不是抄袭而是模仿他的语言深度,范文从哪里开始下笔比较好?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篇1

    1.“包含”关系—子集

    注意: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同一集合。

    反之: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B={-1,1}“元素相同”

    结论: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íA

    ②真子集:如果AíB,且A1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A)

    ③如果AíB,BíC,那么AíC

    ④如果AíB同时BíA那么A=B

    3.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篇2

    (c)只有(2)(d)以上语句都不对

    7.设s、t是两个非空集合,且st,ts,令x=s那么s∪x=

    (a)x(b)t(c)φ(d)s

    8设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则不等式ax2+bx+c0的解集为

    (a)r(b)(c){}(d){}

    填空题

    9.在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点的集合可表示为

    10.若a={1,4,x},b={1,x2}且ab=b,则x=

    11.若a={x}b={x},全集u=r,则a=

    12.若方程8x2+(k+1)x+k-7=0有两个负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13设集合a={},b={x},且ab,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

    14.设全集u={x为小于20的非负奇数},若a(cub)={3,7,15},(cua)b={13,17,19},又(cua)(cub)=,则ab=

    解答题

    15(8分)已知集合a={a2,a+1,-3},b={a-3,2a-1,a2+1},若ab={-3},求实数a。

    16(12分)设a=,b=,

    其中xr,如果ab=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四.习题答案

    选择题

    12345678

    ccbcbcdd

    填空题

    9.{(x,y)}10.0,11.{x,或x3}12.{}13.{}14.{1,5,9,11}

    解答题

    15.a=-1

    16.提示:a={0,-4},又ab=b,所以ba

    (ⅰ)b=时,4(a+1)2-4(a2-1)0,得a-1

    (ⅱ)b={0}或b={-4}时,0得a=-1

    (ⅲ)b={0,-4},解得a=1

    综上所述实数a=1或a-1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篇3

    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含义: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整体。

    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为集。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集合确定,则一元素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属于或不属于。

    (2)元素的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的,不可重复的。

    (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元素的位置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改变位置不影响集合

    3、集合的表示:{…}

    (1)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a、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a,b,c……}

    b、描述法:

    ①区间法:将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x?R|x-32},{x|x-32}

    ②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③Venn图: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曲线里面表示集合。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元素在集合里,则元素属于集合,即:a?A

    (2)元素不在集合里,则元素不属于集合,即:a¢A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_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篇4

    集合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物品,也可以是数学元素。

    例如:1、分散的人或事物聚集到一起;使聚集:紧急~。

    2、数学名词。一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数学元素:有理数的~。

    3、口号等等。集合在数学概念中有好多概念,如集合论: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概念,专门研究集合的理论叫做集合论。康托(Cantor,G.F.P.,1845年—19xx年,德国数学家先驱,是集合论的,目前集合论的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现代数学的所有领域。

    集合,在数学上是一个基础概念。什么叫基础概念?基础概念是不能用其他概念加以定义的概念。集合的概念,可通过直观、公理的方法来下“定义”。集合

    集合是把人们的直观的或思维中的某些确定的能够区分的对象汇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或称为单体),这一整体就是集合。组成一集合的那些对象称为这一集合的元素(或简称为元)。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篇5

    幂函数定义:

    形如y=x^a(a为常数)的函数,即以底数为自变量幂为因变量,指数为常量的函数称为幂函数。

    定义域和值域:

    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当x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值域的不同情况如下: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性质:

    对于a的取值为非零有理数,有必要分成几种情况来讨论各自的特性:

    首先我们知道如果a=p/q,q和p都是整数,则x^(p/q)=q次根号(x的p次方),如果q是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如果q是偶数,函数的定义域是[0,+∞)。当指数n是负整数时,设a=-k,则x=1/(x^k),显然x≠0,函数的定义域是(-∞,0)∪(0,+∞).因此可以看到x所受到的限制来源于两点,一是有可能作为分母而不能是0,一是有可能在偶数次的根号下而不能为负数,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

    排除了为0与负数两种可能,即对于x0,则a可以是任意实数;

    排除了为0这种可能,即对于x0和x0的所有实数,q不能是偶数;

    排除了为负数这种可能,即对于x为大于且等于0的所有实数,a就不能是负数。

    总结起来,就可以得到当a为不同的数值时,幂函数的定义域的不同情况如下:

    如果a为任意实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

    如果a为负数,则x肯定不能为0,不过这时函数的定义域还必须根据q的奇偶性来确定,即如果同时q为偶数,则x不能小于0,这时函数的定义域为大于0的所有实数;如果同时q为奇数,则函数的定义域为不等于0的所有实数。

    在x大于0时,函数的值域总是大于0的实数。

    在x小于0时,则只有同时q为奇数,函数的值域为非零的实数。

    而只有a为正数,0才进入函数的值域。

    由于x大于0是对a的任意取值都有意义的,因此下面给出幂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各自情况.

    可以看到:

    (1)所有的图形都通过(1,1)这点。

    (2)当a大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增的,而a小于0时,幂函数为单调递减函数。

    (3)当a大于1时,幂函数图形下凹;当a小于1大于0时,幂函数图形上凸。

    (4)当a小于0时,a越小,图形倾斜程度越大。

    (5)a大于0,函数过(0,0);a小于0,函数不过(0,0)点。

    (6)显然幂函数。

    编辑推荐:初二数学知识点概括下册(标准示范)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编辑推荐:初二数学知识点概括下册(标准示范)》,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多边形

    1、多边形: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2、多边形的边:组成多边形的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

    3、多边形的顶点:多边形每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

    4、多边形的对角线:连结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5、多边形的周长:多边形各边的长度和叫做多边形的周长。

    6、凸多边形:把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向两方延长,如果多边形的其他各边都在延长线所得直线的问旁,这样的多边形叫凸多边形。

    说明:一个多边形至少要有三条边,有三条边的叫做三角形;有四条边的叫做四边形;有几条边的叫做几边形。今后所说的多边形,如果不特别声明,都是指凸多边形。

    7、多边形的角:多边形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简称多边形的角。

    8、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注意:多边形的外角也就是与它有公共顶点的内角的邻补角。

    9、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

    1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n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说明:多边形的外角和是一个常数(与边数无关),利用它解决有关计算题比利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及对角线求法公式简单。无论用哪个公式解决有关计算,都要与解方程联系起来,掌握计算方法。

    [实用总结]高二数学最新知识点总结(一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实用总结]高二数学最新知识点总结(一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几何概型的定义: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几何概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3、几何概型的特点: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4、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比较:一方面,古典概型具有有限性,即试验结果是可数的;而几何概型则是在试验中出现无限多个结果,且与事件的区域长度(或面积、体积等)有关,即试验结果具有无限性,是不可数的。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试验结果都具有等可能性,这是二者的共性。

    通过以上对于几何概型的基本知识点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其要核是:要抓住几何概型具有无限性和等可能性两个特点,无限性是指在一次试验中,基本事件的个数可以是无限的,这是区分几何概型与古典概型的关键所在;等可能性是指每一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这是解题的基本前提。因此,用几何概型求解的概率问题和古典概型的基本思路是相同的,同属于“比例法”,即随机事件A的概率可以用“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所占的图形的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等”与“试验的基本事件所占总长度、面积(体积)和角度等”之比来表示。下面就几何概型常见类型题作一归纳梳理。

    优选: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范例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这篇《优选: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范例》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二氧化硫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与H2O化合生成H2 SO3,SO2+H2O =H2SO3)

    (2)化学性质:

    ①具有酸性氧化物通性

    ②还原性:SO2+Cl2+2H2O=H2SO4+2HCl 2SO2+O2=2SO3

    ③弱氧化性:SO2+2H2S=3S+2H2O

    ④漂白性:SO3可使品红褪色(可逆,加热又恢复红色)

    (3)二氧化硫的污染

    ①SO2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直接危害是引起呼吸道疾病。

    ②形成酸雨pH

    ③含SO2的工业废气必须经过净化处理才能排放到空气中。

    本文网址://www.jk251.com/jiaoshifanwen/74518.html

    【总结阅读: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范例】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