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合格检讨] 小学三年级语文基本知识点(篇一)
  • [合格检讨] 小学三年级语文基本知识点(篇一)

    发表时间:2022-08-11

    中考知识点。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闲暇时看一些范文是对自己有好处的,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合格检讨] 小学三年级语文基本知识点(篇一)”,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字词:

    痛痛快快、草地、一窝蜂、脑袋、帽子、咦(yí)、嚷(rǎng)起来、绸(chóu)带、缠(chán)住、无可奈(nài)何、竹竿(gān)、挑[tiǎo]、吊(diào)着、孵(fū)小鸟、

    重点句子:

    松鼠跑得太慌张,腰被帽子上的绸带缠住了。它一跑,帽子也被拖走了。孩子们追呀追呀,一直追到松树林里。松鼠更慌了,急忙爬上一棵松树,帽子也被带到树上去了。

    他们走到那棵松树下面一看,松鼠不在了。这回,那只大松鼠可没有再把帽子带走,绸带挂在树枝上,帽子像一只篮子似的吊着。

    合作交流朗读感悟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帽子——(丢、找、追、挑、送)——鸟窝

    (1)丢帽子。帽子!我的帽子丢在草地上了!

    我的帽子丢在草地上了。

    A、指名对比读句子,感受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B、启发想象:翔翔心里怎样?他在想什么?

    C、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找帽子。朗读“松鼠!一只大松鼠!”

    A、讨论:连用了两个感叹号,请你说说翔翔他们当时的心情。

    B、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追帽子。

    孩子们追呀追呀,一直追到松树林里。

    孩子们追到松树林里。

    A、对比朗读,感悟孩子们追的时间长,路途远,始终没有停下歇息。从而体会追回帽子的急切心情。

    B、指名朗读、评议。

    孩子们望望拖着帽子蹲在树上的松鼠,挠挠脑袋,无可奈何地下山了。

    A、理解“挠挠脑袋”:为什么挠脑袋?心里怎么想?

    B、理解“无可奈何”。想像一下当时的样子,表演体会。用“无可奈何”说一句话。

    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

    (4)挑帽子。理解“七嘴八舌”。有感情地朗读第7自然段。

    (5)送帽子

    我不要帽子了!让鸟儿在里面做窝吧!

    听翔翔的,我们听听翔翔的!

    A、合作朗读,感受心情。

    B、总结:虽然翔翔和小朋友极想要自己的帽子,但是面对小鸟,他们放弃了。由此看出他们更爱什么?

    C、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说说如果拿回帽子,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D、你们喜欢翔翔和小朋友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总结示范: 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知识点总结篇一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总结示范: 二年级语文上学期知识点总结篇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做和作用法与区别知识点:

    “作”和“做”,都是常用字,音同,有时通用,所以使用时让人犯难,不知该用哪个字。

    作,是古老的字,甲骨文里就有,最初的含义是“起”,现代汉语里仍然使用的“振作”、“一鼓作气”、“枪声大作”中的“作”,都是“起”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跟“做”不会打架,因为“做”无此含义。

    “作”和“做”,都有“从事”、“制作”、“充当”的含义,所以容易混淆。

    做,是后造字,最早出现在宋、元时代,当“即使”、“播弄”、“做作”讲。到明代,“做”成了“作”的俗字,渐渐演变成为“作”的同义词。

    吕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作”、“做”二字的用法做了如下补充:“习惯上,具体东西的制造一般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文章’,抽象一点的、书面语言色彩重一点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一般都写成‘作’,如‘作罢、作废、作对、作怪、作乱、作价、作曲、作战、装模作样、认贼作父’。”

    从吕叔湘先生的论述中,可以找到区分“作”、“做”用法的一般规律:

    1、区别的基本标准是“文”和“白”,内容抽象或书面语言色彩重的词语,一般用“作”,成语都用“作”。

    2、做单音节动词用,多数用“做”,少数用“作”的,其宾语内容也比较抽象。宾语是动名词的(如:报告,调查,榜样,处理,动员,贡献),一般也用“作”。

    3、表身份、成绩、行为等义的“作为”,用“作”。

    4、遇到没有把握的词,宁可写“作”不写“做”,但要做到局部(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统一。

    月度检讨书精选 高一语文必修基础知识点之四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月度检讨书精选 高一语文必修基础知识点之四》,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廉颇蔺相如列传》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

    二、《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词多义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实用]八年级人教版期末物理知识点篇一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有很大好处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去记录重要的事情。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那么,您看过哪些值得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实用]八年级人教版期末物理知识点篇一”,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杨氏干涉实验】

    杨格于1801年设法稳定两光源之相位差,首次做出可见光之干涉实验,并由此求出可见光波之波长。其方法是,使太阳光通过一挡板上之小孔使成单一光源,再使此单一光源射到另一挡板上,此板上有两相隔很近的小孔,且各与单光源等距离,则此两同相位之两光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因为通过第二挡板上两小孔之光因来自同一光源,故其波长相等,并且维持一定的相位关系(一般均维持同相),因而能在屏幕上形成固定不变的干涉条纹。若X为屏幕上某一明(或暗)条纹与中心点O的距离,D为双孔所在面与屏幕之间的距离,2a为两针孔S1,S2间之距离(通常小于1毫米),λ为S光源及副光源S1、S2所发出的光之波长。两光源发出的两列光源必然在空间相迭加,在传播中两波各有各的波峰和波谷。当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或波谷和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亮点。这些亮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的整数倍。在两列波的波峰与波谷相重叠之点必为暗点,这些暗点至S1与S2的光程差必为波长λ/2的整数倍。

    【薄膜干涉】

    水面上的薄层油膜,机动车在潮湿柏油道上所遗留下来的油迹,或是肥皂泡等,都会在白光中出现灿烂的彩色。所有上述的各例中,均是由薄膜干涉现象引起的。若将一用金属细丝制成的矩形框架,浸以肥皂水形成一层薄膜,然后用弧光灯的白光或阳光照射于其上,就呈现出典型的薄膜干涉。其中一部分是由反射光产生的干涉条纹,而其余的则从皂液膜中透过去。此时从反射光中可以看到许多与水平框架上缘平行的彩色横条纹。不但如此,这些横条纹还会慢慢地向下移动,愈靠近框架上缘则愈宽。此外,透射光在白幕上也显示出许多彩色横条纹,但比起反射光中的条纹要暗淡得多。如果用单色光代替白光,则彩色现象会立即消失,而出现的便是一些彩色条纹的花样类似于明暗相间的条纹。在1800年英国科学家杨格指出薄膜彩色条纹之形成,是因为干涉现象所致。

    【牛顿环】

    又称“牛顿圈”。光的一种干涉图样,是一些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例如用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和一平面玻璃接触,在日光下或用白光照射时,可以看到接处点为一暗点,其周围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彩色圆环;而用单色光照射时,则表现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单色圆圈。这些圆圈的距离不等,随离中心点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变窄。它们是由球面上和平面上反射的光线相互干涉而形成的干涉条纹。在加工光学元件时,广泛采用牛顿环的原理来检查平面或曲面的面型准确度。

    光学知识点

    1、基本概念

    光源发光的物体。分两大类:点光源和扩展光源.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扩展光源可看成无数点光源的集合.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几何线.光束通过一定面积的一束光线.它是温过一定截面光线的集合.光速——光传播的速度。光在真空中速度。恒为C=3×108m/s。丹麦天文学家罗默第一次利用天体间的大距离测出了光速。法国人裴索第一次在地面上用旋转齿轮法测出了光这。实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实际光线形成的.虚像——光源发出的光线经光学器件后,由发实际光线的延长线形成的。本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完全照射不到光的暗区。半影——光直线传播时,物体后有部分光可以照射到的半明半暗区域。

    2.基本规律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先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例证。

    (2)光的独立传播规律光在传播时虽屡屡相交,但互不扰乱,保持各自的规律继续传播。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线、人射线、法线共面;反射线与人射线分布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线、人射线、法织共面,折射线和入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对确定的两种介质,入射角(i)的正弦和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是一个常数.介质的折射串n=sini/sinr=c/v。全反射条件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大于临界角A,sinA=1/n。

    (5)光路可逆原理光线逆着反射线或折射线方向入射,将沿着原来的入射线方向反射或折射。

    3.常用光学器件及其光学特性

    (1)平面镜点光源发出的同心发散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后,得到的也是同心发散光束.能在镜后形成等大的、正立的虚出,像与物对镜面对称。

    (2)球面镜凹面镜有会聚光的作用,凸面镜有发散光的作用。

    (3)棱镜光密煤质的棱镜放在光疏煤质的环境中,入射到棱镜侧面的光经棱镜后向底面偏折。隔着棱镜看到物体的像向项角偏移。棱镜的色散作用复色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4)透镜在光疏介质的环境中放置有光密介质的透镜时,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透镜成像作图利用三条特殊光线。成像规律1/u+1/v=1/f。线放大率m=像长/物长=|v|/u。说明①成像公式的符号法则——凸透镜焦距f取正,凹透镜焦距f取负;实像像距v取正,虚像像距v取负。②线放大率与焦距和物距有关。

    (5)平行透明板光线经平行透明板时发生平行移动(侧移).侧移的大小与入射角、透明板厚度、折射率有关。

    4.简单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和眼睛

    (1)放大镜是凸透镜成像在。

    (2)照相机是凸透镜成像在u>2f时的应用.得到的是倒立缩小施实像。

    (3)幻灯机

    (4)显微镜由短焦距的凸透镜作物镜,长焦距的透镜作目镜所组成。物体位于物镜焦点外很靠近焦点处,经物镜成实像于目镜焦点内很靠近焦点处。再经物镜在同侧形成一放大虚像(通常位于明视距离处)。

    (5)望远镜由长焦距的凸透镜作物镜,辕焦距的〕透镜作目镜所组成。极远处至物镜的光可看成平行光,经物镜成中间像(倒立、缩小、实像)于物镜焦点外很靠近焦点处,恰位于目镜焦点内,再经目镜成虚像于极远处(或明视距离处)。

    (6)眼睛等效于一变焦距照相机,正常人明视距约25厘米。明视距离小子25厘米的近视眼患者需配戴凹透镜做镜片的眼镜;明视距离大于25厘米的远视25者需配戴凸透镜做镜片的眼镜。

    光的电磁知识点

    一、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3.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5.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6.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7.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电流

    1.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A),1安培=1000毫安=1000000微安。

    2.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电路知识点

    一、电路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3.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4.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5.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6.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7.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电流

    1.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A),1安培=1000毫安=1000000微安。

    2.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压强和浮力知识点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F=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

    3.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⑶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5Pa。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5×104Pa。它表示:人站立时,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脚的压力为:1.5×104N。

    ⑸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处理时: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先确定压力(水平面受的压力F=G容+G液),后确定压强(一般常用公式P=F/S)。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一篇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一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制订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是学生学习的行动指南,它能使学生增强责任感、科学支配时间、积极努力地完成学习任务。主要包括:对上学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小结,提出本学期努力的方向、目标、措施等。教师应向学生讲明制订学习计划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组织检查执行情况,必要时帮助学生适当调整学习计划。

    学化学方法分享

    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体系,成为他们的知识总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不相联系的。因为只有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才易于转化成为能力,便于应用和学会学习的科学方法。它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飞跃之后,在理解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努力下逐步形成的。

    二氧化碳的制法

    (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2)选用固液不加热装置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已集满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实用预案】 七年级物理知识点之三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经历并且有所感悟。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实用预案】 七年级物理知识点之三》,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

    (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

    (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

    (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9.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知识点(篇二)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知识点(篇二)”,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1.自然界中密度最小的物质:氢气。

    2.氢气燃烧:2H2+O2==2H2O

    现象:氢气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有水珠产生。

    3.点燃任何可燃性气体之前都要验纯。

    4.氢气作为理想能源的优点:(1)来源广泛(2)热值高(3)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

    5.碳单质常考物理性质:金刚石硬度大,石墨能导电,活性炭有吸附性。

    6.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7.活性炭、木炭有吸附性的原因:为疏松多孔结构,所以有很强的吸附能力。

    8.古代的字画能长久保存的原因: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9.碳具有可燃性:C+O2===CO2(充分燃烧)2C+O2===2CO(不充分燃烧)

    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发出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10.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没有气味,难溶于水。

    好范文推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之三


    在校园里,我们阅读过许多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将内心情感通过文字表达。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好范文推荐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之三”,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实用]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知识点一篇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实用]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知识点一篇”,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1、乐音: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3、频率: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频率单位是:次/秒,又记作Hz.

    4、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5、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Supersnic Wave).(蝙蝠、海豚等可发出)

    6、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nic Wave).(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等可发出)

    7、超声波的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8、响度: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Ludness).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距离的远近有关.在相同距离下,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9、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Aplitude).

    10、音色:物理学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 Qualit).由物体本身决定,就是说: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不同的乐器或区分不同的人.

    11、乐音三要素(或三特征):音色、响度、音调.

    12、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13、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14、三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

    (1)要使打击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打击乐器的材料、大小、形状;

    (2)要使弦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弦的材料、粗细、长短、松紧程度;

    (3)要使管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管的材料、长度、粗细、形状.

    15、了解几个数据:

    (1)人类发出的声音频率约为 85-1100Hz 之间;

    (2)人类耳朵的听觉范围约在 20-20000Hz 之间;

    (3)一般乐器所发出的声音频率约为 20-4000Hz 之间;

    (4)狗的听觉范围约在 15-50000Hz 之间.

    关于九年级上册化学爱惜水资源知识点其三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关于九年级上册化学爱惜水资源知识点其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二氧化碳概念

    二氧化碳是一种在常温下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化学式为CO₂,是碳氧化物之一,俗名碳酸气,也称碳酸酐或碳酐。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溶于水并生成碳酸。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升华时可吸收大量热,因而用作制冷剂,如人工降雨,也常在舞美中用于制造烟雾(干冰升华吸热,液化空气中的水蒸气)。

    实验室制取步骤

    检查气密性后,将碳酸钙(或石灰石)放入反应器内,加入稀盐酸,可以观察到碳酸钙(或石灰石)表面形成了大量的气泡,并且,碳酸钙(或石灰石)也慢慢溶解,生成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用向上排空气法或用排水法(最好将水换成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来收集二氧化碳。

    值得参考!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篇一)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值得参考!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篇一)”,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在原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6.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7.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七年级下册期中历史知识点其三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在平时多阅读优秀的范文是一种积累,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我们的语文水平,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七年级下册期中历史知识点其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

    (1)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作《道德经》(也称《老子》由弟子整理)。

    (2)思想主张:①顺应自然;②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指导思想,最终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的统治局面,即“文景之治”)

    【[合格检讨] 小学三年级语文基本知识点(篇一)】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