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最新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壹篇
  • 最新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壹篇

    发表时间:2022-07-29

    高考文综知识点。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平复心情,让自己冷静思考。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最新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壹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例词例句古义今义

    1居居十日过了居住

    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走

    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水池

    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质量差;次数

    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命令

    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寻找

    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监狱

    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坐下

    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微小

    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迁移

    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形状

    15鄙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卑鄙

    16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低下品质低下

    17牺牲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祭祀用的物品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姻缘亲属

    19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交通运输

    20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男性的配偶

    21绝境同上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

    22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条件关系连词

    23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数学学科之一

    24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开业

    25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财务人员

    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五、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

    省略现象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

    多读

    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强记

    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得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越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勤写

    不只是写作文,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写本身就是较高层次的记忆,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写作文,先打腹稿,再写成初稿,待到往作文本上誊写时,不看初稿就能写完。原因是,动笔综合调动了各种器官,并进入记忆的高级阶段,“好记性不如赖笔头”不无道理。

    语文文言文学习技巧

    应当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能触类旁通。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

    复习时应强化如下四个环节:

    1、领悟含义。对背诵的诗文,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要真正弄懂。

    2、圈点强记。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

    3、边诵边写。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是手非”。

    4、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jK251.COm精选阅读

    范文示例: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范例


    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提高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多阅读范文还能帮助我们加深阅读写作的认识,写优秀范文需要包括呢些方面呢?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范文示例: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范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虚词

    【之】

    ①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结构助词,的/不译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连词,表转折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和而歌 连词,表并列

    ③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连词,表修饰

    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连词,表承接

    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连词,表递进

    【以】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介词,因

    ②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介词,用

    ③以次进 介词,按照

    ④日以尽矣 已经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⑥箕踞以骂曰 连词,表修饰

    【为】

    ①乃为装遣荆轲 动词,做,整治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介词,被

    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介词,替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重要词义

    【略】掠夺,夺取 进兵北略地

    【至】到,到达 至燕南界/至易水上

    【乃】于是、就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岂】①表反问,怎么、难道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②表揣度,是否、大概 将军岂有意乎

    【微】表示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如果/即使)没有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得】①能够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非有诏不得上

    ②得到 诚能得樊将军首 /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谒】请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信】信物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诚】①果真,如果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②的确,确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说】同悦,喜欢,高兴 秦王必说见臣

    【更】改变 愿足下更虑之

    【遇】对待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涕】眼泪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顾】①不过、只是 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回头看 终已不顾 / 荆轲顾笑武阳

    【就】①靠近,登上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②成功 轲自知事不就

    【去】离开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遗】赠送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唯大王命之

    【次】顺序 以次进

    【陛】殿前的台阶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色】脸色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谢】谢罪、道歉 前为谢曰

    【少】稍微 愿大王少假借之

    【发】打开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见】①通现,显现 图穷而匕首见

    ②介词,被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还】通环,绕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走】跑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卒】通猝,突然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惶急不知所为

    【意】意料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陈】排列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方】正、正当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王方还柱走

    【被】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范文模板: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写作范例


    平时的生活中,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本站收集了《范文模板: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写作范例》,供您参考。

    1、文体知识

    “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可写景,可状物(记人、记事、记物),记景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2、作家作品

    王安石(10xx——10xx),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3、课文解读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游褒禅山记》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加点字注音(答案略)

    慧褒( ) 庐冢( , ) 仆道( ) 谬( ) 穴( ) 瑰怪( ) 窈然(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 而卒葬之 死后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因为

    3、有碑仆道 倒下

    4、其文漫灭 模糊,磨灭

    5、盖音谬也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谬:错误。

    6、有穴窈然 深远幽暗的样子

    7、有怠而欲出者 懈怠

    8、不出,火且近 将要

    9、盖余所至 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

    10、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11、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怪

    1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平;近

    1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寻常

    14、而人之所罕至焉 稀少

    15、无物以相之 帮助

    16、其孰能讥之 乎 难道,表反问

    17、何可胜道 尽

    (四)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 ,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词作动词,命名

    3、有泉侧出 侧:名-状 从旁边

    4、由山以上五六里 名词作动词,上行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进:动—名,前进的情况;

    见:动—名,见到的景致

    7、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名 ,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动 照明

    9、极夫游之乐 极:副—动 尽情享受(穷尽)

    10、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名,险远的地方

    1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形—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动—名,流传的文字;

    名:名—动,指识其本名

    (五)翻译下面句子,有特殊句式的请指出特殊句式:

    1、唐浮屠始舍于其址(介宾短语后置句),而卒葬(于)之(省略句)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4、有碑仆(于)道 (省略句)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无特殊句式)

    而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因而不能够极尽游玩的乐趣。

    6、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无)

    对于这种情况,我又感慨了。古人观察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往有心得,以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无处不在。

    7、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无)

    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无)

    后代的人使流传的文字弄错,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的尽呢?

    [热搜范文]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如何写


    伴着我们工作的不断优化,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热搜范文]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如何写,供大家参考。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二、通假字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冯:浩浩乎如冯(png)虚御风(通凭,乘)

    3、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

    三、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优选: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范例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这篇《优选: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范例》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二氧化硫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与H2O化合生成H2 SO3,SO2+H2O =H2SO3)

    (2)化学性质:

    ①具有酸性氧化物通性

    ②还原性:SO2+Cl2+2H2O=H2SO4+2HCl 2SO2+O2=2SO3

    ③弱氧化性:SO2+2H2S=3S+2H2O

    ④漂白性:SO3可使品红褪色(可逆,加热又恢复红色)

    (3)二氧化硫的污染

    ①SO2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有害物质之一,直接危害是引起呼吸道疾病。

    ②形成酸雨pH

    ③含SO2的工业废气必须经过净化处理才能排放到空气中。

    总结阅读: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其二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阅读: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其二,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等的分子数。

    即“三同”定“一等”。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2)同温同体积时,p1/p2=n1/n2=N1/N2

    (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

    (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1/M2=ρ1/ρ2

    注意:

    (1)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混合气体。

    (2)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乙醇等。

    (3)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稀有气体He、Ne等单原子分子,Cl2、N2、O2、H2双原子分子。胶体粒子及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4)要用到22.4L·mol-1时,必须注意气体是否处于标准状况下,否则不能用此概念;

    (5)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在水溶液中能发生水解反应,使其数目减少;

    (6)注意常见的的可逆反应:如NO2中存在着NO2与N2O4的平衡;

    (7)不要把原子序数当成相对原子质量,也不能把相对原子质量当相对分子质量。

    (8)较复杂的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的求算一定要细心。如Na2O2+H2O;Cl2+NaOH;电解AgNO3溶液等。

    高考化学基本知识

    化学史

    (1)分析空气成分的第一位科学家——拉瓦锡;

    (2)近代原子学说的创立者——道尔顿(英国);

    (3)提出分子概念——何伏加德罗(意大利);

    (4)候氏制碱法——候德榜(1926年所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5)金属钾的发现者——戴维(英国);

    (6)Cl2的发现者——舍勒(瑞典);

    (7)在元素相对原子量的测定上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我国化学家——张青莲;

    (8)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9)元素周期表的创立者——门捷列夫(俄国);

    (10)1828年首次用无机物氰酸铵合成了有机物尿素的化学家——维勒(德国);

    (11)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首先发现;

    (12)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定为单双健相间的六边形结构;

    (13)镭的发现人——居里夫人。

    (14)人类使用和制造第一种材料是——陶

    高考化学知识点

    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 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 Cl)。

    9.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是物质形态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有其他物质生成,又叫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生成伴有放热、发光、变色等现象

    化学变化本质:旧键断裂、新键生成或转移电子等。二者的区别是:前者无新物质生成,仅是物质形态、状态的变化。

    10.溶解性

    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例如氯化钠易溶于水,却难溶于无水乙醇、苯等有机溶剂。单质碘在水中溶解性较差,却易溶于乙醇、苯等有机溶剂。苯酚在室温时仅微溶于水,当温度大于70℃时,却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苯酚熔点为43℃,70℃时苯酚为液态)。利用物质在不同温度或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可以分离混合物或进行物质的提纯。

    在上述物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化学组成没有发生变化,利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可以把溶质与溶剂分离开。还有一种完全不同意义的溶解。例如,石灰石溶于盐酸,铁溶于稀硫酸,氢氧化银溶于氨水等。这样的溶解中,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用简单的物理方法不能把溶解的物质提纯出来。

    11.液化

    指气态物质在降低温度或加大压强的条件下转变成液体的现象。在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便于贮存、运输某些气体物质,常将气体物质液化。液化操作是在降温的同时加压,液化使用的设备及容器必须能耐高压,以确保安全。

    12.金属性

    元素的金属性通常指元素的原子失去价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越易失去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它的单质越容易置换出水或酸中的氢成为氢气,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亦越强。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价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在各种稳定的同位素中,铯元素的金属性最强,氢氧化铯的碱性也最强。除了金属元素表现出不同强弱的金属性,某些非金属元素也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如硼、硅、砷、碲等。

    13.非金属性

    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得到(吸收)电子的能力。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越容易得到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的单质越容易与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强(氧元素、氟元素除外)。

    已知氟元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它与氢气在黑暗中就能发生剧烈的爆炸反应,氟化氢是最稳定的氢化物。氧元素的非金属性仅次于氟元素,除氟、氧元素外,氯元素的非金属性也很强,它的最高价氧化物(Cl2O7)的水化物—高氯酸(HClO4)是已知含氧酸中最强的一种酸

    总结收藏: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如何写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能我们学到很多的东西,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总结收藏: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总结如何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方法步骤:

    一找、二比、三判断

    要做好科普文这道题目,必须切实运用“一找”、 “二比”、“三判断”的方法。

    科普文阅读题,主要考察以下几种能力: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的能力,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信息筛选整合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与想象的能力等。

    (一)找:不管从哪个角度命题,我们解题的第一步都是“找”。读完材料,审完题干(题干不可不审清),开始逐项排除。逐项排除,就得找。怎样找?可先锁定大点的范围。如Ⅰ卷5题,很显然,应锁定材料的第二段,因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这句话在第二段。这一结论的论据或在前或在后。接下来可锁定较确切的范围,如Ⅰ卷6题,A项须找到第二段倒数第三句,B项须找到第三段第二句,C 项须找到第四段第三句(有的同学会找到第三段的第四句,并对“安定”大做文章——这是没有找准)。这里要“找准”,是不太容易的,因为出题点与“理由”所在相隔很远。这就要求同学们要有“全局”意识。D项须找到第四段的最后一句。又如Ⅰ卷7题,各选项也得先找准文中对应的部分,然后再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及判断。找准选项在材料中的对应内容,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找不准,就意味着接下来的分析、推理、判断建在了错误的基础之上。

    (二)比:科普文的阅读一般说来是比较简单的,有的题目在找准材料当中的对应内容之后,再一比较,就可解决了。如Ⅰ卷6题,Α项,可找到第二段倒数第三句(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就可以明确地知道“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的断语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而有的时候,题目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同学们仔细地比较。如Ⅰ卷6题,Β项,可找到第三段第二句(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然后认真比较,发觉选项中有意地用“联结”一词偷换了“阻隔或护卫”,而“阻隔或护卫”绝对不能等同于“联结”,故可断定Β项的表述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另外,有的时候,需要我们通观全篇,而不能只盯住一处。如Ⅰ卷6题,С项,如果大家找到了“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就以为找到了比较点,并断定С项前半符合原文意思,后半不符合原文意思,就会选错答案了。殊不知,С项后半也有充分的根据,只不过在末段(第三句)。

    总之,大家在比较时,一定要比得细致,比得全面。

    还得提醒大家一点,有时我们可以比较选项。选项之间的比较,时有出奇制胜之效。如Ⅰ卷5题,ΒСD三个选项与А选项的陈述角度是不同的,可初步断定А选项是错误的。

    (三)判断:科普文的解读离不开判断,找比较点要判断,比较时要判断,筛选信息时要判断,理解文意要判断,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判断”主要是指“从已知到未知的判断(推断)”。

    这里的判断,要想准确,就必须准确、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意思。如Ⅰ卷7题,А项,由原文无法推断出这一结论。Β项可从原文第二段最后一句推知。С项由第三段中间部分可知,此处将原文中“向南跨越中条”与“从南面北越中条”的两种做法强加在一起,表述错误。而D项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并非“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而是要确认“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

    从已知到未知的判断(推断),需要合乎逻辑的推理,切不可只凭主观臆断,也不可仅凭自己对材料的大致理解,就稀里糊涂得出结论,一定要找到确切的根据,找到合理的解释。

    总之,一找要找得准确,二比要比得细致,三判断要判断得“合理”(合乎事理逻辑)。

    三、科普文解题应强化两种意识

    科普文解读不能“盲人骑瞎马”、“跟着感觉走”。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呢?关键在于强化如下两种意识。

    (一)具体的语境意识

    语境,是指语言运用和理解的环境,它由有关的词语、句子、段落组成,又对其产生特定的约束作用。因此,在解读一篇具体的科普文阅读材料时,就应该先确立语境意识,即把握、提取、筛选、判别、分析有关的信息时,都应该并且能够从这个特定的语境中找到注脚或依据,并借此解决掉问题。强化语境意识,有助于我们有效地避免两种常犯的错误。

    节外生枝

    近年来,科普文选材更注意时效,内容上与中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距离,因而有不少考生在解读时,会有意无意地和自身掌握或积累的相关、相近知识牵扯起来,甚至在不甚了了的情况下,脱离阅读材料的实际,凭“经验”去臆断。例如,有一篇介绍科学利用植物纤维废料生成的乙醇作燃料能带来众多益处的材料,其中问“乙醇燃料是汽油最佳替代品”的说法是否合乎?

    关于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270字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关于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27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1.氧族元素概述

    (1)包括:氧(8O)、硫(16 S)、硒(34 Se)、碲(52 Te)、钋(84 Po)等几种元素。

    (2)周期表中位置:VIA族;2-6周期。

    (3)最外层电子数:6e。

    (4)化合价:-2,0,+4,+6(O一般无正价)。

    (5)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大而增大,即rO

    (6)元素非金属性:从O→Te由强→弱。

    2.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性

    (1)相似性

    ①最外层电子都有6个电子,均能获得2个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②在气态氢化物中均显2价,分子式为H2R。

    ③在最高价氧化物中均+6价,分子式为RO3。

    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分子式为H2 RO4。

    (2)递变性(O 、S、 Se、 Te)

    ①单质的溶沸点升高,氧化性减弱。

    ②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减小,还原性增强。

    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减弱。

    月度总结推荐: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怎么写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月度总结推荐: 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怎么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1)、浓盐酸被二氧化锰氧化(实验室制氯气)

    (2)、盐酸、氯化钠等分别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盐酸及氯化物溶液的检验;溴化物、碘化物的检验)

    (3)、盐酸与碱反应

    (4)、盐酸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5)、盐酸与锌等活泼金属反应

    (6)、盐酸与弱酸盐如碳酸钠、硫化亚铁反应

    (7)、盐酸与苯酚钠溶液反应

    (8)、稀盐酸与漂白反应

    (9)、氯化氢与乙烯加成反应

    (10)、氯化氢与乙炔加成反应(制聚氯乙烯)

    (11)、漂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说明碳酸酸性强于HClO)

    (12)、HF、HCl、HBr、HI酸性的比较(HF为弱酸,HCl、HBr、HI为强酸,且酸性依次增强)

    (13)、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有哪些?(干冰、AgI)

    高考物理知识点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有哪些好的优秀范文值得借鉴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物理知识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声与光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

    3.乐音三要素:

    ①音调(声音的高低)

    ②响度(声音的大小)

    ③音色(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4.超声波的速度比电磁波的速度慢得多(声速和光速)

    5.光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6.光是电磁波,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7.真空中光速:c =3×108m/s =3×105km/s(电磁波的速度也是这个)。

    8.反射定律描述中要先说反射再说入射(平面镜成像也说"像与物┅"的顺序)。

    9.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0.光的反射现象(人照镜子、水中倒影)。

    11.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关于镜对称(左右对调,上下一致)。

    12.平面镜成像实验玻璃板应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13.人远离平面镜而去,人在镜中的像变小(错,不变)。

    14.光的折射现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弯折、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

    15.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16.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7.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实像,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实像倒立,虚像正立。

    18.凸透镜成像试验前要调共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19.凸透镜一倍焦距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20.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如果换到像的位置,像也换到物的位置。

    运动和力

    1.物质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2.相对于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即物体运动了。

    3.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体不能选作参照物。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5.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①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7.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8.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9.一切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都是地球。

    10.两个力的合力可能大于其中一个力,可能小于其中一个力,可能等于其中一个力。

    11.二力平衡的条件(四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12.用力推车但没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阻力(错,推力等于阻力)。

    1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

    ①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

    ②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14.惯性现象:(车突然启动人向后仰、跳远时助跑、运动员冲过终点不能立刻停下来)。

    15.物体惯性的大小只由物体的质量决定(气体也有惯性)

    16.司机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错,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17.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是否改变的两种方法:

    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都改变,运动状态改变。

    ②如果物体不是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运动状态改变。

    18.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时可能静止也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功能

    1.杠杆和天平都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杠杆不水平也能处于平衡状态

    3.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是省力杠杆(动滑轮是省力杠杆)

    4.定滑轮特点: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动滑轮特点: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5.判断是否做功的两个条件:

    ①有力

    ②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

    6.功是表示做功多少的物理量,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7."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快"这句话是正确的

    8.质量越大,速度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

    9.质量越大,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越大

    10.在弹性限度内,弹性物体的形变量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11.机械能等于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12.降落伞匀速下落时机械能不变(错)

    热学

    1.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6.5℃。

    3.体温计使用前要下甩,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空隙,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5.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的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6.密度和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

    7.沿海地区早晚、四季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暖气供水、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8.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对)。

    9.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错,冰变为水)。

    10.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等效的)。

    11.热机的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压强知识

    1.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 g/ cm3

    2. 1m3水的质量是1t,1cm3水的质量是1g。

    3.利用天平测量质量时应"左物右码"。

    4.同种物质的密度还和状态有关(水和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密度不同)。

    5.增大压强的方法:

    ①增大压力

    ②减小受力面积

    6.液体的密度越大,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7.连通器两侧液面相平的条件:

    ①同一液体

    ②液体静止

    8.利用连通器原理:(船闸、茶壶、回水管、水位计、自动饮水器、过水涵洞等)。

    9.大气压现象:(用吸管吸汽水、覆杯试验、钢笔吸水、抽水机等)。

    10.马德保半球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试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值。

    11.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的合力。

    12.物体在液体中的三种状态:漂浮、悬浮、沉底。

    13.物体在漂浮和悬浮状态下:浮力 = 重力

    14.物体在悬浮和沉底状态下:V排 = V物

    15.阿基米德原理F浮= G排也适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ρ气gV排也适用于气体)

    电学

    1.电路的组成:电源、开关、用电器、导线。

    2.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断路、短路。

    3.电流有分支的是并联,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的是串联。

    4.在家庭电路中,用电器都是并联的。

    5.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里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6.电流表不能直接与电源相连,电压表在不超出其测量范围的情况下可以。

    7.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8.安全电压应低于24V。

    9.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有时不考虑)。

    11.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都是靠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12. 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而言的。

    13.伏安法测电阻原理:R= 伏安法测电功率原理:P = U I

    14.串联电路中:电压、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正比

    15.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功和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

    16."220V 100W"的灯泡比"220V 40W"的灯泡电阻小,灯丝粗。

    磁场知识

    1.磁场是真实存在的,磁感线是假想的。

    2.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

    3.奥斯特试验证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电生磁)。

    4.磁体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回到S极。

    5.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6.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7.磁场中某点磁场的方向:

    ①自由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

    ②该点磁感线的切线方向

    8.电流越大,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之二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提高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之二”,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先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最新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壹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