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唐诗五首课件集合9篇
  • 唐诗五首课件

    发表时间:2024-04-20

    唐诗五首课件集合9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保障,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这份特别定制的“唐诗五首课件”一定超出您的期望,如果您有这个问题这篇文章也许可以帮到您!

    唐诗五首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 让学生理解诗歌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


    3. 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针对每首诗的主题和意境进行分析和解读。


    2. 帮助学生体会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独特方式。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教学内容:


    一、诗歌一:《青春的花朵》


    主题:青春与成长


    意境:诗歌通过描绘花朵的成长过程,表达了青春与成长的紧密关系。花朵在春天中盛开,象征着青春的活力与美丽;花瓣逐渐飞散,象征着青春的逝去和成长的过程。


    教学方法:


    1.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花朵的成长过程。


    3. 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写一首表达自己对青春与成长的理解的诗歌。


    二、诗歌二:《月亮的眼睛》


    主题: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意境:诗歌通过描绘月亮的眼睛,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月亮代表着希望和梦想,它的眼睛透露着光芒和温暖。


    教学方法:


    1.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找出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绘一个美好未来,并用诗歌表达出来。


    三、诗歌三:《春天里》


    主题:春天的美丽与希望


    意境: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氛围,表达了对生命和希望的祝福。春天是美的象征,它带来了新生命和新希望。


    教学方法:


    1.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2. 让学生描绘自己眼中的春天,包括景色、感受和希望。


    3.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歌。


    四、诗歌四:《雨中的花海》


    主题:雨水的美丽与生命的坚强


    意境:诗歌通过描绘雨水滋润花朵的过程,表达了生命的坚强和不屈。雨水象征着坎坷的人生旅途,而花朵则象征着坚持和勇敢。


    教学方法:


    1.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 让学生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绘出雨水滋润花朵的情景。


    3. 鼓励学生写一首表达自己对坚强与美丽的理解的诗歌。


    五、诗歌五:《夜空的星辰》


    主题:人生的追求和梦想


    意境:诗歌通过描绘夜空中闪耀的星辰,表达了梦想和追求的重要性。星辰象征着追求和梦想的方向,它们在黑暗中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


    教学方法:


    1.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2. 让学生描述自己眼中的梦想和追求,并与诗中的象征意义进行对比。


    3. 要求学生写一首表达自己对梦想和追求的诗歌。


    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歌,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世界。同时,通过写诗的练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加独立思考和思考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他们全面的发展。

    唐诗五首课件 篇2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

    二、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

    (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1)很有韵味。

    (2)语言中有图画。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有兴趣的,可以试着写一首儿童诗。

    唐诗五首课件 篇3

    一、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

    2、理解词语的句中义,能翻译句子,归纳内容。

    3、体会诗歌中寄予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本课时学习内容:

    (一)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二)了解作者

    龚自珍,______代思想家、文学家。字_____,号________,浙江任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他的散文奥博纵横,诗歌瑰丽奇肆。著有________________。

    (三)诗句研究

    结合注释,翻译并理解诗句,试着描述一下整篇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景象。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两句用了什么景物烘托无限离愁?流露出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以什么自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诗歌主旨。

     四、小知识

    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5首及第125首被我国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录。

    频道小编推荐: |

    唐诗五首课件 篇4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理解诗词的内容,能赏析其语言。

    2、要熟悉与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教师要向学生说明《课程标准》对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考查要求和评价建议。

    3、结合近几年来中考命题形式,注重讲练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谈出对古代诗词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二、出示练习,提出《招生考试说明》要求和评价建议。

    (一)让学生自主完成下列练习(课件出示)。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其感情基调是凄婉。

    2、“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处?现在人们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

    以麻丝喻离愁,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处理

    (二)语文《招生考试说明》中提出《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考查要求和评价建议。

    近年来,古诗词鉴赏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逐渐增加,以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分析理解能力。古诗词赏析题的命题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就是①积累古诗词中的经典名句;②理解、鉴赏诗句内容以及表达效果;③把握诗词曲中的意境,体会其思想感情。

    古诗词的命题注重能力立意,以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理解和领悟为主,并将逐步加大鉴赏和运用的分量,并逐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客观性试题的分量逐渐减少,主观性试题将会不断增加。

    三、指出考查要点(讲练结合)

    (一)理解诗意: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

    (二)品味语??

    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体味诗词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的语言的特点。

    (三)分析技巧:分析诗中的意境、意象和主旨,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和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

    (四)发表见解。

    整体阅读诗歌,全面、具体、公正的发表个人的看法。

    三、古诗词曲鉴赏题的解题方法:

    综合分析几年来各地考卷,古诗词阅读鉴赏所选用的诗词曲大多是课内学过的,考查重点是作品的内容和语言,一般比较浅显,只要掌握课内古诗的相关知识,一般都能回答。也有一些拓展表述题,要注意知识的迁移,运用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从小处着手,切中题旨,简明扼要,语言流畅。

    1、客观题解题方法,做这类型题目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或者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等等;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者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或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混淆视听,增加判断难度;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有时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5)看是否以偏概全或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2、主观题解题方法:主观题往往以简答、品析表述题为主,做好这类题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关键词语人手,如抓住诗句中动词、形容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抒情议论句)人手,分析概括,作答;

    (3)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词句的原意;

    (4)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点人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1)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2)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3)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4)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四、练习题(考查知识和练习相结合)

    (一)练习一《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2、诗中的钱塘湖指的就是现在的,诗人通过对“水面”、“云脚”、“早莺”、“”、“”、“”、”、“绿杨”、“白沙堤”等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其美丽的早春景色。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4、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钱塘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钱塘湖美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早春时生气勃勃的景象。

    练习二(学生合作完成)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2)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五:总结(略)

    六、作业:

    完成“能力训练”p271-6题

    唐诗五首课件 篇5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2.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打出投影片。)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课后习题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唐诗五首课件 篇6

    1.师:同学们,通过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现在谁原意来告诉大家你的愿望是什么?

    2.是呀,大家的愿望是那么多,那么美好。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书上读读吧。(师板书课题)

    1. 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2.全班交流每小节所表达的美好愿望,师相机板书。

    1.师:这么多个愿望中,哪个最令你神往呢?说说理由。

    2.生再读诗,并在令自己神往的愿望旁做批注。

    3.指名诵读令自己最神往的愿望,想象画面,说出理由。

    1.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3.师引导小结:

    a.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b.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c.押韵。

    4.师配乐范读,生想象画面。

    1.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概括主要内容。

    1..诵读印象最深的童年生活镜头,划出写得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同桌互读,感悟童年生活的快乐。

    3.欣赏交流佳句。

    1.默读诗,思考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与第一首诗的区别.

    b.结构不同,每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c.不押韵。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生活的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四.布置作业。

    1. 选择背诵诗歌。

    2. 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

    3. 有兴趣的同学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

    儿童诗集:

    唐诗五首课件 篇7

    《行路难》教学设计

    主备:李林玲 成员:杨保谊 田琴珠 张支尧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这首诗词,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二、重点

    诵读这首诗词,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难点

    理解本文作者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 预习要求:

    1、熟读《行路难》,了解作者及背景。

    2、理解诗歌内容。

    (二)课中

    1、导学讲练

    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了解作者及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诗人,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蜀道难》。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3、展示学习目标

    4、熟读课文

    (1)听录音,听的时候注意一下读音与停顿。(2)教师正音,学生自己练读(3)指名读、齐读一遍课文

    5、翻译赏析课文,教师适时点拨(1)翻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并思考讨论:第一、二句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

    用高度夸张的手法欲抑先扬,极言宴席的华美。

    第三、四句连用了哪几个动词?表现了诗人当时什么心态?

    连续使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了当时诗人十分悲愤苦闷又想极力自拔的心态。

    (2)翻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并思考讨论: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以路途艰难比喻仕途艰难,“冰塞川”、“雪满山”又比喻诗人在追求过程中屡屡受挫。抒写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的深切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这让诗人有多么的失意和无奈。

    诗人引用姜尚、伊尹的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诗中借用了姜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3)翻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思考讨论:

    “行路难!行路难!”是什么语气?显示出诗人什么心情?“多歧路,今安在?”显示了诗人什么心情?

    “行路难!行路难!”语气急促,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急切不安。“多歧路,今安在?”显示了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心情沉重的思想感情。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突出表现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这是他唱出的最强音。

    (4)合作探究:诗歌可分几层?

    三层:前4句 :美食难下咽,拔剑心茫然。

    中4句:仕途受阻,望得重用。后6句:叹行路难,舒信念追求。(5)归纳本诗中心

    抒写了作者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情调。

    6、目标检测:背诵《行路难》

    7、课堂小结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诗人不畏人生艰难,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没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学习的。

    (三)课后

    1、配餐作业:课课练的相关练习,背诵全诗。

    2、教学反思:

    《行路难》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这首诗词,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习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 预习要求:

    1、熟读《行路难》,了解作者及背景。

    2、理解诗歌内容。

    (二)课中

    1、交流作者情况及背景

    2、熟读课文

    (1)听录音,听的时候注意一下读音与停顿。(2)教师正音,学生自己练读(3)指名读、齐读一遍课文

    3、翻译赏析课文

    (1)翻译“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并思考讨论:第一、二句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

    第三、四句连用了哪几个动词?表现了诗人当时什么心态?

    (2)翻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并思考讨论: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诗人引用姜尚、伊尹的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3)翻译“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思考讨论:

    “行路难!行路难!”是什么语气?显示出诗人什么心情?“多歧路,今安在?”显示了诗人什么心情?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4)合作探究:诗歌可分几层?

    (5)归纳本诗中心

    5、目标检测:背诵《行路难》

    (三)课后

    1、配餐作业:课课练的相关练习,背诵全诗。

    2、学后反思:

    《饮酒》教学设计

    主备:李林玲 成员:杨保谊 田琴珠 张支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身世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

    2、体会诗中的意境

    3、掌握诗歌中词语运用的表达效果及特点

    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背诵并默写本诗,体会作者表达的闲适心情和精神境界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所表达的归隐后愉悦的情怀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

    预习要求:熟读《饮酒》,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课中

    1、导学讲练

    当我们背诵第一首唐诗时,便知道了李白,并且还知道李白爱喝酒。但是呢,爱喝酒的文人在古代比比皆是。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李白爱喝酒,善舞剑,更擅长于作诗,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东晋,了解另一位爱喝酒、爱种菊花的文人——陶渊明。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陶渊明,字元亮,名潜。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研习课文,教师适时点拨(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请同学朗读诗歌,试把握诗歌情感 播放录音,是同学们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全班集体朗读

    ②补充《饮酒》的注释。

    喧:吵闹的声音。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辨:说明。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③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2)课文研讨。

    ①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试比较这两种版本的优劣?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④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③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4、目标检测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5、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三)、课后

    1、配餐作业:课课练P129的练习

    2、教学反思

    《饮酒》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的身世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

    2、体会诗中的意境

    3、掌握诗歌中词语运用的表达效果及特点

    4、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习过程

    (一)课前

    预习要求:熟读《饮酒》,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课中

    1、交流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

    2、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朗读诗歌,试把握诗歌情感

    ②补充《饮酒》的注释。

    喧:吵闹的声音。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辨:说明。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③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2)课文研讨。

    ①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试比较这两种版本的优劣?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④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3)欣赏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③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4、目标检测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三)、课后

    1、配餐作业:课课练P129的练习

    2、学后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主备人:田琴珠

    一、教学目标

    备课组员:杨保谊 李林玲

    张支尧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

    1、朗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做到流利的朗读。注意正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二)课中

    1、导入新课

    杜甫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有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著名诗句,人们把他称为现实主义诗人,今天我们来看看他的生活是怎样的。

    2、展示学习目标

    3、导学讲练

    3、导学讲练

    (1)翻译课文,概括全诗段意

    秋风破屋──惨: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群童抱茅──悲: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长夜难眠──哀: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广厦庇寒──愿: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2)你能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吗?

    明确: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3)本文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明确: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4、目标检测(1)根据课文填空

    ①俄顷风定云墨黑,②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课文表现诗人博大胸襟和崇高思想的句子是:

    5、小结: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6、配餐作业:《课课练》课堂精练(1)题

    (三)课后

    6、教学反思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

    姓名

    班级

    学号

    1.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问题: 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2)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 你能说出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2.问题探究

    (1)翻译课文,概括全诗段意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长夜难眠── 广厦庇寒──

    (2)你能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吗?(3)本文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3.目标检测(1)根据课文填空

    ①俄顷风定云墨黑,②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2)课文表现诗人博大胸襟和崇高思想的句子是:

    4.学后反思

    唐诗五首课件 篇8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意,品味语言

    2、 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诗歌同样如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略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

     二、吟读诗歌,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用“/”划出节奏,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下加“△”标出韵脚。要求节奏读得分明,韵脚读得响亮,读出延长音。

    2、我们找一名同学读一遍,注意刚才的要求。

    正音。“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

    明确诗歌韵脚的变换。

    3、齐读一遍,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

     三、品读诗歌,读出感悟

    1、读好诗歌还需懂得诗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疑难处标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读完这首诗歌,秋风破屋,夜雨屋漏,作者辗转难眠,遥望广厦的情景像四幅画面浮现在我们脑海。

    2、圈点勾画做批注

    (1)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歌的语言也堪称典范,请同学们深入字里行间,品味语言,圈点勾画作批注,可就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写下你的感悟。比如“诗中---------写得好,因为它写出了-------------------”;或“从诗中------------------------里,我读出了------------------------------------。”

    举例:“怒号”一词用得好,用拟人手法写出风吼如雷,震天撼地,传达出风云突变,狂风骤至的天气变化,正因风力之猛才卷起屋上三重茅草,风力愈大,屋破愈惨。

    现在同学们细细品读,写下感悟,一会我们交流。

    (2)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感受和体验。

    重点赏析: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

    问: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这里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他真的认为“群童”是强盗吗?他叹息什么?

    这一富有戏剧性的镜头,把诗人焦灼的心情写得形象逼真。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想秋风无情,竟将屋顶的茅草掀去,这怎不让诗人痛惜万分呢?大风把茅草吹得到处乱飞,诗人要想收集,犹如火后拾炭;何况风还在刮,草还在飞,他又能抓回多少呢。

    这一风中夺茅的插曲,作者意在表现爱茅如命的心情,而非诬蔑群童“为盗贼”的行为。虽然诗中用了“群童欺我”、“忍能对而为盗贼”等带有贬意的语句,可是其中的感情,全出于“惜茅”,而非源于“恨童”。

    他一叹无情的天公毁了他的安身之所,二叹无知的群童不知他的苦衷,三叹无力衰翁难以重振家业。损船偏遇顶头风,破屋又遭连夜雨,诗人在叹息声中,又迎来了新的灾难。“不为困穷宁

    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诵读指导:重读“欺、忍能、公然”,“呼——不得——””读出焦灼之情,“叹息”延长读得无奈,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问:环境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如铁的棉被中你读出了什么?娇儿恶卧烘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无眠的雨夜,作者想到些什么?

    他先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昏暗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自己黯淡愁苦的心境。

    “娇儿恶卧踏里裂”,“恶卧”是说小孩子不好好睡觉,不是一般的“睡态不好”。因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床上地下已是雨水漫流,秋风秋雨冷飕飕,加上“布衾多年冷似铁”,陈年败絮,又硬又冷,小孩子怎么经受得了,哪里能酣然入梦。他们在那里乱踢乱蹬,陈旧不堪的被里子也给蹬裂开了。“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诗人在想什么?诗人自从社会动乱以来,国家安危常燃烧着他的心,民生疾苦常煎熬着他的胸,使得他经常失眠。如今身在屋内,抬头见天;躺在床上,身边有水,眼看小儿都难入睡,自己又怎能合眼。抚事感时,万念交集,自然通宵不眠了。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捱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诵读指导:环境阴沉,压抑,读出凄苦之状,重读“何由彻”,痛苦中的爆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颠,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问:诗人没有遮风避雨的场所,却想到广厦万间寒士俱欢颜,这是怎样一种情怀?我们原来学过的杜甫诗作中有没有类似的表现?

    杜甫将自己的困境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由个人遭遇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这是从痛苦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很多诗作中都能看到。比如我们曾学过的比如《春望》描写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愁苦;《石壕吏》中目睹老妇一家的遭遇而哀伤。还有“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

    诵读指导: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重读“安得、千万、大庇、天下、俱、何时、独、死”,其中“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

    “呜呼” “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要读得坚定有力。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

    3、老师配乐范读。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老师给同学们配乐朗诵一遍这首诗,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四、创读想象,再造意境

    1、这首诗歌的画面感很强,读后身临其境。我们都曾经看过电视诗歌散文,配合音乐和画面诵

    读诗文,让凝固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我们为这首诗制作电视诗歌,我们不用画笔和乐器,而是用我们的嘴巴将你的设计描绘出来。

    要求:任选诗句,大胆地展开想象联想,运用恰当修辞,将情节、画面、动作、声音等根据自己的见解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再现了诗歌意境。

    举例:第一句

    (呼啸的狂风自画外传来)昏黄的天底下,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像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好像随时被狂风卷走。秋风把屋顶上的茅草大把大把撕下,狂笑着扔向空中。茅草无助地漫空奔走寻找落脚之地,有的紧紧抓住高高的树梢,惊魂不定;有的跌落进深深的池塘,随机没了影子;有的扑向江对面的岸上,被风裹挟着满地滚爬。

    2、交流评价。

    3、想象是欣赏诗歌的翅膀,借助想象,同学们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茅屋这方凄伤之地,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结语

    唐诗五首课件 篇9

    杜甫诗五首教案范本

    一、课文悟读

    《客至》

    《客至》之所以写得这么欢快无比,是因为“喜崔明府相过”。所以诗一开始就描写了浣花溪畔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可爱的白鸥天天飞来的欢乐氛围。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平日无客,少有人迹,屋舍南北都是春水,所以整日所见只有白鸥。于是颔联顺理成章地写到了花径不扫,蓬门未开。颈联不写宾主之间的寒暄与叙旧,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密。写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实话实说,没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随和。尾联却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构思可谓绝妙;不写餐桌上畅饮的热烈情景,而留着让读者去想像,去补充,去回味。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写于作者颠沛流离的途中,且是夜里,心情可想而知是孤独伤感的。本诗的景物描写与个人情感的抒发特别融和。首联中的“细”“微”等字,与“官应老病休”中作者的孤单身影相应。“危”“独”二字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与“飘飘”“天地一沙鸥”相呼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同时,“星垂平野阔”,不仅展现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广阔浩渺,还让人联想到星空低垂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正为生活而奔波的作者的孤单身影;“月涌大江流”,不仅展现了长江奔腾雄浑的气势,还让人联想到作者身影的渺小。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阁夜》

    《阁夜》作于一个大雪初霁的寒夜。旅居在夔州西阁的诗人,寒宵辗转,从霜雪之夜的所见所闻,联想到了国家的**、百姓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贫病飘零,于是写下了此诗。诗中星河的摇动暗寓着社会的动荡。在这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诗人回家无期,乡书不至,不胜“催短景”之悲,于是聊作宽解之词。这种看似轻松的自我安慰其实蕴涵着深深的悲痛与忧愤。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二、亮点探究

    1.《客至》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

    探究学习: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所以这种忽转别意不是离题,倒是别开生面,别有情趣。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探究学习: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暗寓自己的不幸。古人对此有多家点评。黄叔灿《唐诗箴注》云:“此咏明妃以自悲。”郭曾祈《读杜札记》云:,“琵琶胡语,怨恨谁论?亦隐寓知音寥落之感。”佚名《杜诗言志》云:“此第三首,则专咏明妃之事,无一字及于己怀,乃吾正谓此为少陵自咏己怀,非咏明妃。……夫明妃抱此怨恨,不可明言,只以托之千载琵琶;而少陵之怨恨,不可明言,又以托之明妃。通篇只重写‘怨恨’二字,乃所以写明妃,即所以写己怀也。”

    3.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试作比较阅读,说说杜诗在风格上与李白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二首选一)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塞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探究学习: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一”字,一个“独”字,将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语,就显得更加的孤愤悲壮。因此弘历在《唐宋诗醇》中忍不住赞叹:“破空而来,文势如天骥下坡,明珠走盘,咏明妃者此为第一。”

    4.对于《阁夜》中的抒情,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20世纪40年代出版)说:“杜老之诗,随处关系国事民生,虽,在极小的题目,也能发出极大的感慨来,诗人多感,杜老尤甚。读了此等诗,觉得无病的呻吟,未免多费笔墨啊!”对这个评价你如何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探究学习:这样的评价虽然新颖,但有失偏颇。只要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了作者此时此刻的思想和情感,就会明白,这是历经磨难的作者在特定的流浪背景下发出的感慨,决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5.对于《登岳阳楼》中颔联的景物描写,喻守真在其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这样评论:“诗人写景状物,往往喜欢夸大形容,因此就不免有牵强失真的地方。本诗颔联就犯此病。照地理上讲,洞庭湖四周均为楚地,那(哪)能说是与吴分界之处。乾坤日夜浮,倘用来咏大海,那还相当,若咏洞庭,未免不称。后人虽加以曲解,究与事理未当。”你怎样看待他的评价?说说你的理解。

    探究学习:这种评价未免太“现实主义”了,若都要与事理相当,那么文学作品就不能有夸张,就不能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等极富渲染力的`诗句了。事实上,凡是能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能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能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像的,就应该是好的夸张。同时,从阅读时间上说,经得起读者的推敲和时间的考验的,能流传到今天并且仍然脍炙人口的,就证明它是名句,说明它的夸张是用得成功的。

    6.以往人们常把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进行比较,明代胡应鳞认为杜甫的骨力超过李白,于龙友则认为“李是昼景,杜是夜景;李是行舟暂视,杜是停舟细观,未可概论”。那么你的看法呢?还有人将王维《汉江临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拿来和他们两人比,你的看法又怎样呢?请就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探究学习: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都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各有特色,不能简单地以孰优孰劣来评判。杜诗用字凝练,注重推敲;李诗流转自然,不事雕饰。杜诗沉郁,给人更多的是力度感;李诗飘逸,给人更多的是动态感。杜诗此联与整首诗顿挫苍雄的风格一致;而李诗此联也与整首诗的明快清雄一致。应该说两人各有特色,各尽其妙。所以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王维的诗则又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由于他精通美术和音乐,又信仰佛教,所以他的诗充满了朦胧含蓄之美,充满了娴静、恬淡之情,充满了诗情画意,清新秀美,让人遐思不尽。与杜甫的沉郁苍雄、李白的飘逸豪放又不一样。他们各显其美,在唐诗这个绚丽多彩的百花园中各以自己的独特风格争奇斗艳,焕发着自己独有的生命活力。

    【唐诗五首课件集合9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