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诗五首课件(精选12篇)
  • 诗五首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05

    诗五首课件(精选12篇)。

    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视教案课件,因此需要认真编写自己的教案。教案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编写教案课件时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呢?小编在查阅了“诗五首课件”资料后,发现了一些有用的信息。欢迎大家阅读学习,也可以分享给身边的同学哦!

    诗五首课件 篇1

    黄兴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

    黄兴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④辨:说明。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黄兴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6.课堂小结。(打出投影片。)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黄兴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并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

    1.解题。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3.质疑字词。

    (1)虚词。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向:副词,渐渐。安:疑问代词,怎么。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4.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2)群童抱茅——悲(3)长夜难眠——哀(4)广厦庇寒—一愿

    5.思想内容。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6.赏析。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

    黄兴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7.艺术特色。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8.归纳总结。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二、鉴赏l: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解题。读标题,介绍唐代边塞诗的特点。2.研习课文。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3)研读:以4人为一小组,相互交流,记下疑难之处。

    (4)师生共同解读,讨论纠正,扫除词语障碍。(5)品味鉴赏。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3.学生朗读全诗,并背诵。

    三、自读《己亥杂诗》

    1.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往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运用比

    黄兴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2.小结。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背诵五首诗。资料链接

    1.陶渊明:《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祖茂,曾任武昌太守。父逸,曾任安城太守。太元十八年(393)任江州祭酒,元兴三年(404)为镇军将军刘裕之参军,旋又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之参军。义熙元年(405)任彭泽县令,在职81天,因不满现实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田。诏征著作郎,称疾不就。今存诗辞赋一百二十余篇,多为归隐后作。散文以《桃花源记》最为有名,构想一无剥削无压迫的理想王国。《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自传性的作品。《归去来兮辞》叙写归隐原因及隐居后的舒畅情怀。赋以《感士不遇赋》揭露时弊最深,鞭笞最力。诗以田园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饮酒诗二十首》等表现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杂诗十二首》表现不负盛年、及时勉励的积极思想。《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怀抱,颇多慷慨悲愤之音。其作品也有明哲保身、及时行乐、人生无常之消极思想流露。艺术上兼有刚健豪放与恬静清淡的特色,而后者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其诗情感真切,意境淡远,语言质朴,在玄言诗统治晋代文坛时能独树一帜。其人、其文不合时尚,故不为当世所重。刘勰《文心雕龙》对其未作评价,钟嵘《诗品》仅将其列入中品。萧统为最早重视陶诗者,始编陶诗八卷,并为其作传及序,但《文选》所选陶诗不及谢灵运多。自唐始被重视,为李白杜甫所推崇。至宋,更受文人的普遍重视。清沈德潜评陶为“六朝第一流人物”。

    2.《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五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3.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鲁等地。三十五岁到长安求仕,寓居十年,不得志。及安禄山陷长安,诗人逃至凤翔,退见肃宗,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人蜀。严武再任四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携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带,病死途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黄兴中学八年级语文教案

    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4.《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龚自珍(1792—1841),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日《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诗五首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这首诗通过幻想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整体感知诗歌的音韵美。

    3、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4、仿照诗歌的第3小节再编一段。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音韵美。

    2、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做到熟读能诵。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孩子们,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欢听歌、唱歌,今天,我想送给同学们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播放《种太阳》)

    2、同学们听得都很认真,很多同学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了,让我感受到你们也很喜欢这首歌,你能说一说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愿望吗?(学生自由发言)

    3、“种太阳”一个多么美妙而大胆的想法呀,我想在我们小小的童心中,也会有这许许多多的梦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梦想的天堂,共同走近“我想”。(板书课题)

    点评:“种太阳”是一首学生十分喜欢的歌曲,以此引入新课,一是因为这首歌贴近本单元的主题:幻想和想像,二是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气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我的愿望是什么?(学生自由读文)

    2、读后反馈,教师板书:

    手儿桃树枝

    脚丫柳树根

    眼睛风筝

    自己小草、小花、柳絮、蒲公英

    三、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一)请你从中选出自己自喜欢的一小节,反复地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二)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那就让我们把这份认真延续到下面的学习中,请你把自己喜欢的小节读给组内的小伙伴听,并相互交流各自的感受。(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点评:给学生展示的空间,他会乐于去表现,同时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学会从多方面吸取经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三)汇报交流。

    (过渡)孩子们,你们交流得很热烈,现在就让我们把这份情感上的快乐与大家共享,用我们的情打动在座的每一位,谁最先来汇报。

    1、第一小节

    ①读文,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②谁还有不同的感受,读出来。

    ③教师范读,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④自己练习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⑤(出示课件)孩子们,当春天的脚步悄悄地走近我们,在和煦的春风中,桃花展开了粉红的笑脸,散发着阵阵清香,我们漫步在桃树林中,不时听到布谷鸟清脆的鸣叫,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我们就是那一朵朵盛开的桃花,让我们把这份幸福、愉快读出来。(学生自由读)

    ⑥女生读。

    (过渡)一双普通的小手在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后,竟然变得如此美妙,如此神奇,这就是想像赋予大自然的活力,那就让我们继续展开想像的翅膀,去追寻美好的梦想吧!谁接着来回报。

    2、第二小节

    ①指名读,听后说一说从他的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出示课件)孩子们,你们看:当一场场春雨过后,柳树尽情地伸展着自己的小脚丫,贪婪地吮吸着大地母亲的乳汁,你会发现柳树的叶子更绿了,更繁茂了,在不知不觉中,柳树一点点地长大了,请你边读边想像,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学生练习朗读)

    点评:把朗读诗句、体会诗意、展开想像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想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总结

    孩子们,你们的心是火红的,更是奔放的,小花、小草、柳絮、蒲公英是我们的梦想,飞上月球,遨游太空更是我们美好的幻想。我记得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想象力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插上想象的翅膀,用我们的刻苦和勤奋去努力实现我们美好的梦想吧!

    诗五首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2、反复朗读,由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前置性作业

    我在本节课设置了五个前置作业:

    1、把《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读给你的家人听。读给家人的目的是让学生认真的去读,并让家长给与指导,把课文读到流利正确。

    2、你在这篇课文中有认识了哪些字、词朋友呢?

    生字:

    生词:

    3、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

    4、追寻童年的记忆,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一写,画一画。可以是自己童年的趣事,也可以是童年的梦想。还可以是搜集来别人的童年的趣事。

    5、搜集《水浒传》的知识

    设计流程:

    课前背古诗 一分钟小喇叭让学生介绍有关童年的感悟。

    结合生本教育的课堂环节即课前预习、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我在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歌曲导入

    我选择了歌曲导入课题的办法,请学生汇报前置预习中的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选择一组选一人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既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实也是对生本教学前置作业的检测

    训练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对课文初步掌握的情况。

    三、理解诗意,放飞想象

    “以读引读、读说结合”是生本教育中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个片段?相信总有打动你心灵深处的地方。为什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最能引起自己思考、震撼自己心灵的地方,细细的读,慢慢的品,联系实际。放飞想象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交流汇报中,我采用了先请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同学或小组补充说明的方法。根据生本教育的特点,学生就之前没有提到的或提到但观念不同的可以补充展示,有深入认识的也可以补充,如果有的小组与前一组同学找的亮点地方不一样,也可以就自己的亮点进行展示发言,其他小组或同学在进行补充,这样的设计不仅解决了时间问题,并且也使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真正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对《水浒传》的了解,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快乐练笔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童年的梦想,搜集名人的童年的趣事,让学生有所看、所读、所经历的在小组内交流。这一环节即让学生读了、看了、想了、说了、同时也写了,我想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的懂得课文的意义所在,那怕是一句话也好,同时也达到了生本的教育理念。读写结合。以读引读的目的。

    四、小结、布置实践作业。

    频道小编推荐: |

    诗五首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诗五首课件 篇5

    《杜甫诗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和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学习通过意象来鉴赏诗歌,学会欣赏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来体验诗歌的美感和情感交融的特点,通过小组协作进行资料整理来了解杜甫诗歌的风格和典型特点,归纳一些重要的诗歌意象在诗歌中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杜甫诗中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和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

    2、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和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诗人中,有一个人好像一直是皱着眉头生活的,这个人名叫杜甫。他瘦而高,拄着一根拐杖,走路慢吞吞,活像人们形容的老朽。他的眼睛是向下的,有时还半闭着,看上去昏昏欲睡。这双眼睛却能看见普天下的倒霉事儿,好比观音菩萨能看见人间的苦难。所不同的是,观音菩萨法力无边,能含着动人的微笑救苦救难,而杜甫,只能眉头紧锁,把无边的苦难写进他浩如烟海的诗作。”

    《刘小川品中国文人:杜甫》

    有对联如此写道: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诗圣杜甫的诗歌殿堂,一起来感受一下诗中圣哲的笔底波澜,体验一下这位苦难的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情感与美感。1.全班同学诵读《杜甫诗五首》 2.教师点拨朗诵要点。3.同学们分小组配乐朗诵。

    三、提问:这五首诗歌有什么共同特点呢?编者为什么将这五首诗弄成一组?他们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

    1、小组交流,整体感知,找出五首诗的共同特点。学生答案可能有:

    按诗体。排除。有四首诗是律诗,《哀江头》却不是。

    按内容。勉强。五首诗有思亲、怀古、书赠、即景、叙事等多种。都是现实主义作品。聪明。不过等于没说。

    皆与战争有关。接近了。只有对这五首诗的背景全都了解,才敢说这番话。通过交流探究,让学生们对作品体裁、题材、主题、风格等方面进行关注,化教师的直接教授为学生们的主动学习。

    2、让大家读一下四首律诗的尾句以及《哀江头》中的两个句子。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景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小组交流:五首诗歌都写了杜甫哭,那么杜甫为何哭?

    《月夜》哭战中出逃,家人却被弃中途,哭自己被困长安前途未卜,哭安史之乱不知何时终结。

    《哀江头》哭宫殿朱门尘封,哭胡骑横冲直撞,哭国家名存实亡。《蜀相》哭孔明出师未捷功败垂成,哭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又呈吴郎》哭官府征求民不聊生,哭自己常年漂泊居无定所,哭烽烟四起难以消弥。

    《登岳阳楼》哭自己人在他乡、老病孤愁,哭关山战祸、绵绵不休。联想到《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移情,联想到《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中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忘情,同学们一下子就知道了杜甫之哭,大概一为个人,二为家人,三为时局,四为国家。

    可见,郭沫若为其拟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人们称其为“忧愁诗人”,都不为过。

    4、小组再次交流:诗圣如何哭?

    先看地方。既有在庙堂之高的国都长安,也有处江湖之远的四川成都、湖南岳阳。是无地不可哭。

    再看时间。有望月时,有被拘时,有拜谒时,有客居时,有登临时。是无时不可哭。

    最后看哭的方式。月夜之中,“泪痕”那是曾经哭过,这是梦想已渡过国危时艰的情景;江头之哭,身为俘臣,又是潜行,自然忍气“吞声”,自然泪不敢垂,自然是少到只能“沾臆”;“泪满襟”是在丞相祠堂,“泪盈巾”是在家,自然前者无巾可用,后者不必脏衣;岳阳楼上,既是“孤舟”,四顾无人,不伤大雅,不妨“涕泗”,自然是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嚎啕一回。几次哭法,无一雷同。

    这样将五首诗对比观之,则的确既可知老杜敏感,时时处处抱有悲天悯人、忧国忧民之心;又能见诗圣工细,字字句句能涵物象意境、人情事理之妙。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重点学习《月夜》,通过复习“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品读本诗写法之妙、情感之真。

    2、通过本诗中“月”这一引起并烘托思亲之情的意象,引导学生明确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在诗歌表情达意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拓展迁移到以往所学的一些传统意象,了解传统意象的象征含义及其象征义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的五首诗歌中得知,苦难的杜甫,胸怀天下,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诗中之泪,无不浸润着诗人悲天悯人,忧国忧民之心。今天我们一起来重点赏析诗圣诗歌的艺术特色,一起来学习如何利用诗歌意象来鉴赏诗歌。

    二、诵读、鉴赏诗歌 一)朗读指导、背诵

    1、全班朗读本诗

    2、复习提问,了解诗歌的背景,概述诗歌情感主旨。

    明确: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廊州(今陕西富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准备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本诗通过想象妻子在鄜州如何长久伫立于庭院,想念着远方的丈夫,从而抒写夫妻怀念的至情,反映了乱离时代的相思之苦,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3、带着对诗歌的理解,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并且做到当堂背诵。

    大家读得非常有感情,可见同学们对于这首诗的情感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那么对于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同学们是否也能把握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作者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这一问题,一起来探究欣赏这一首诗歌的艺术特色。二)合作探究,鉴赏诗歌

    1、任务一:写此诗时杜甫身困长安,却似乎能够看到远在鄜州的妻子望月思念自己,这是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想象,虚实结合

    此处复习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境、《月夜》中的想象以及《哀江头》中对唐玄宗、杨贵妃奢靡生活的历史回忆都是虚写。概括来说,凡不是眼前所见之景、正在发生之事,那就都是虚写。包括了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已逝之景之境。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运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写法让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如“月夜”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

    又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是实写,而“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是虚写。

    2、任务二:诗歌颔联提到妻子身旁有“小儿女”,那为什么还说“闺中只独看”?..最后一句为何又写“双照泪痕干”,“独看”和“双照”是否矛盾呢? 『提示』可结合“资料信息”中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的评论进行理解 『明确』儿女太过年幼,还“未解忆长安”,妻子对“我”的思念无人倾听、无人理解,更添孤独之感。

    “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

    “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4、任务三:有人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对诗人的忆念之深而“独看”之久,“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反照诗人看月之久,忆念之深的痛苦现实;“湿”写云鬟,“寒”写玉臂,表现诗人对妻子的情深爱切,思念之苦、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五首课件 篇6

    一、 导入新课:诗化诗仙形象

    人生多歧路,当我们在逆境中摸索前行时,您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呢?

    同学们,我们一起失落过,痛苦过,徘徊过,彷徨过,那今天让我们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来感受一下文人在《行路难》的心境。

     作者介绍:

    1、 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诗歌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二、读准音

    1、齐读课文,勾画两个通假字,两个多音字

    勾画两个字。“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勾画两个多音字:塞、行

    再画两个字。“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济”,渡过。“箸”,筷子。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三、读节奏,读出作者情感

    (学生齐读课文)

    1、读节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强烈的表达出作者的这种情感,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合作探究:结合文章注释,读文意(5分钟)

    1、小组合作翻译,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翻译,向大家展示。

    (再次读课文,读出气势,读出作者的情感)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准备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

    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四、赏析学习

    师:在唐朝,视诗歌质量为名誉的诗人们是很注重“诗眼”打造的。一般来说,“诗眼”往往是诗人苦吟锤炼的结果,本诗的诗眼是——

    生(齐):行路难。(乐府古诗、回忆乐府知识)重在一个难字

    1、解释难(困难,艰难。。。。。。。)

    2、

    师:抓住诗眼,可以抓住人物心理,可以挖掘主题内涵,可以品味诗歌艺术。我们就围绕诗眼“行路难”。“难”在何处?困难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用“从___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___的李白(心情,性格)因为------”来说话(展开讨论)

    生1: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1、师:是啊,对于“嗜酒见天真”,“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面对如此盛宴,本应豪饮,此时此刻他却举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抛开。对李白当时忧愁和迷惘的细腻刻画,

    (生齐读句子。读出他的苦闷)

    师: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谁来欣赏一下这句话

    生3: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我读出了乐观豪迈的李白也有愁苦之深的时候,可见现实之难,行路之难。

    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3 、师:这里以黄河、太行隐喻人生之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受诏入京,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时,却又被赐金放还,这不正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吗?

    虽然遭遇了这么多的困难,但是李白的心中一直是胸怀大志的,是什么呢?

    生4: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我读出了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李白。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4、师:好,有眼光。“欲渡黄河”遇“冰塞川”,“将登太行”逢“雪满山”,诗人似乎只能赋闲了。心境茫然中,忽然想到了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姜尚和伊尹,这才有下句对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生5: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我读出了一个壮志难酬、仰天长叹、慷慨悲歌的李白。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师:那么怎样才可以读出作者心中的呐喊呢?

    首先“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与全诗有些不大一致。哪些不一样呢?

    字数更少,相对前面,句子更短,是短句。短句字数少,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

    那我们就应该简洁有力的读,还应读出咏叹,作者的疑惑。 (教师范读朗读时,语调?先扬后抑,语速?先快后慢,顿挫错落有致。)

    5、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摆脱气馁,借用南朝时宗悫的话唱出了充满自信与渴望的强音。

    诗五首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能把诗歌流畅的朗读下来。

    二、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

    ◇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

    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

    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

    (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1)很有韵味。

    (2)语言中有图画。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写一首儿童诗。

    诗五首课件 篇8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具:录音、课件

    板书设计:

    (第1-8句) 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9-14句) 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气势雄伟 想象奇特 (风雪送友图) (第15-16句) 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 寓情于景

    浪漫色彩 (第17-18句) 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 指名学生朗读

    2. 正字音:裘 衾 薄 着 瀚 阑 饮 羌 掣

    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

    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 教师范读

    5. 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1. 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 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 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本诗也有一条线索。 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4. 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三读

    要求:紧扣词语,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

    1. 指导赏析词语的方法。

    要对词语的深层含义进行阐发,要对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行赏析品评。

    2. 思考、讨论:

    ①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

    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②重点赏析名句“忽……开”:

    A.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

    诗五首课件 篇9

    教材分析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儿童诗两首》,是本册教材第二组中的最后一篇,也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从习作上,本单元的重点是丰富语言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设计理念

    《儿童诗两首》是著名作家高洪波先生写的,两首儿童诗的语言优美明快,前一首孩子气十足,动词用得很准确;后一首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富有形象感。根据本课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教材中所处的特殊位置,我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其略读课文特点,减少束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能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共42人,男生23人,女生19人,学生都是附近农村的,父母虽然都在身边,但是农村基

    础教育薄弱,几乎没有家庭辅导。学生整体感悟不深,浮于比较表面的东西学生能较容易地体会到,而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其次是学生的整体朗读水平一般。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本课生字。

    (2)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

    (3)通过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儿童诗,学生能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试写儿童诗。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儿童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1.师导入: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相信大家童年时都会有过幻想和一些快乐的时光吧!请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吧!(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童年生活入手,为学生营造一种交流的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并能够为学生后面的模仿写作作了个铺垫。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师:这两首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文)

    2.先小组内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师生交流这两首诗的大概内容。

    三、赏读诗歌,进入情境

    (一)读诗文,晓诗意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师引导:一小节可以组成一幅画面,一个故事,你能否读出来?请边读边想象画面?

    4、师:从诗歌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两首诗,想一想诗人分别要抒发什么感情?

    (生配乐朗读后交流体会,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美好的愿望 童年生活的快乐)

    〔设计意图〕

    这一设计意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唤醒学生的情绪、情感,让他带着自己的真切之感对所读的文本语言进行体验,加深理解,有所领悟。

    (二)品诗歌,悟写法

    1、生自由朗读第一首诗歌《我想》,想一想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1)说一说: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①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②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

    (2)读一读:指导学生反复地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进一步融情会意。

    师: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3)读出最喜欢的画面,师生评一评。

    (4)师又问:作者有那么多的梦想,说明了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是个有丰富想象力的孩子 师板书:丰富的想象)

    (5)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鼓励学生用“我想”接着将诗写下去。

    设计意图

    新课标提倡读写结合,学完整首诗,我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模仿着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按照每一小节的格式和内容,把自己身体的某些器官想象进去写。

    (6)学生自由创作,表情达意。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如:

    我想把眼睛

    安在火箭上。

    带着自己的疑问,

    牵着自己的梦想。

    冲啊,冲??

    冲上太空探究奥妙。

    我想把耳朵,

    装在风筝上。

    听鸟儿唱歌,听白云唠家常。

    听呀,听??

    天空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嘴巴

    嵌在风筝上。

    和风儿一起闲聊,

    和小鸟一起歌唱。

    晃啊,晃??

    尝尝白云像不像棉花糖。

    (8)师生共同评一评,读一读。

    2.自由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预设学生回答:我感觉到作者写的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1)师:你在画上都看到了哪些镜头?

    (师板书:街头阅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2)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3)品一品:欣赏交流佳句,体会使用打比方手法的妙处。如:

    ①“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②“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③“是那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4)画一画:

    师:把你最喜欢的其中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设计意图

    诗人的创作是即景生情,缘情成诗。要体悟诗情画意,其方法之一就是诗配画。所以根据本诗的特点,在学生熟读诗歌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作画,能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

    (5)展一展,读一读:要求学生作画完毕后,面向全班展示出来。并读一读对应的诗歌,体会诗句所包含的生动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四、诵读诗歌,拓展提升

    1.伴乐,全班一起有感情诵读全诗。

    2.欣赏儿童诗:

    小童话

    邵燕祥

    在云彩的南面,

    那遥远的地方,/

    有一群树叶说:我们想/

    像花一样开放。/

    有一群花朵说:我们想/

    像鸟一样飞翔。/

    有一群孔雀说:我们想/

    像树一样成长。

    圆圆和圈圈

    郑春华

    有个圆圆/爱画圈圈/

    大圈像太阳/小圈像雨点/

    晚上圆圆睡了

    圈圈很想圆圆/

    悄悄地、慢慢地

    滚进圆圆梦里面??/

    一会儿变摇鼓/逗着圆圆玩/

    一会儿变气球/围着圆圆转/

    圆圆睡醒了/

    圈圈眨眨眼/

    变成大苹果/

    躲在枕头边。

    3.自由读诗,练习把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背下来。

    五、板书设计

    儿童诗两首

    我想 童年的水墨画

    美好的愿望街头阅读

    丰富的想象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快乐童年

    诗五首课件 篇10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前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3.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了解诗歌历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诗歌源远流长,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还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我们借以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开阔自己的视野、净化自己的灵魂。让我们一起徜徉在诗歌的世界里吧!WWw.jk251.cOm

    课堂实录

    一、初读课文,学习第一首《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1.文学常识。(1)田园派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最重要代表人物为东晋诗人陶渊明。古往今来,陶渊明的诗作及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作者介绍。

    这首诗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2.理解诗句。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诗人想表达的是这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二、学习《行路难》。

    【设计意图:理解诗人李白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1.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行路难》共三首,这是第一首。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赏析重点语句。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借用吕尚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3)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三、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设计意图:体会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解题。

    歌,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2.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著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3.合作译读,读懂诗歌大意。(1)读准下列加点字。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布衾 三重茅 飘转

    塘坳 俄顷 丧乱 突兀 广厦 庇 见此屋

    (2)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每一小节的内容。秋风破屋 卷走茅草——痛惜焦急 群童抱茅 诗人叹息——无可奈何 屋漏床湿 彻夜难眠—— 悲痛凄苦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博大胸襟(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写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这一段与前三段的叙事有什么联系? 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课堂小结

    《饮酒》中“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只要我们每个人内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行路难》我们不仅要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还要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课后习题

    1.背诵并默写三首诗。2.积累李白的诗歌。

    板书

    《诗五首》 名句积累

    《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五首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诗五首课件 篇12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学习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教学流程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诗五首课件(精选12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